201*届高三历史教学反思总结
201*届高三历史教学反思总结
一年的努力,我们有成功,也有失败,有喜悦,也有遗憾。当然,一年的高三教学,对我而言,给我更多的是一次锻炼,一次提高。下面我就谈谈我个人的一些想法。
首先,我认为,在08年的高三历史教学中主要存在着以下一些不足,是以后要注意和革新的.
1.研究高考方向虽然是花了很大力气,但还不是很够。对于今年的高考最终方向并没有完全把握,导致学生在复习当中并没有很好的把握高考内部实质意义,这是我们每个高三教学的老师都应该吸取的教训.但同时又要注意对各种信息来历要辨别的对待,“尽信书不比无书”.最重要的还是要自食其力的眼光来判断和辨别.
2.对基础知识的落实还不够,使学生在考试中出现了基本常识的错误。所以如何落实基础知识这是我们所有老师共同要解决的需要解答的题目.
3.在引导学生落实基础,化为学生自身知识和能力方面也是我没有做好的一件事情。这既有客观原因,同时也有主观原因.客观上最后学生学习时间紧,作业多,没有时间看书和自己整理知识.主观上也是最后阶段落实不够,有点盲目和仓促.对于最后一点,既需要黉舍的引导,同时也要我们在最后的冲刺中更讲究复习的方法,以取患上更大的成绩.
第二,对于历史科的高考备考,我想应做好以下几个主要方面。一.必须夯实历史基础知识
对于最近几年的高考,大有回归课本之势。显然,高考对于课本基础知识考察的广度和力度都有所加强。因而,高考要取患上好成绩,平时理解透彻课本就显患上相当重要和必要。那么,如何理解透彻课本呢?我觉患上,一是要将课本读“薄”,删减高考不可能考或极小可能考的内部实质意义,减轻学生的负担,提高备考的效度。这就要求我们在认真钻研教学纲领、考试说明和最近几年的高考卷子的前提下,有选择、有针对地将课本里大量的阅读文字(楷体字)和不少孤立、静态的陈述性语句,以及夹杂在字里行间的相当部门的修饰性词句果断删减,二是将课本读通。充分哄骗课本的目录,根究章目、子目录之间的内在联系,做到融会贯通,深化理解;同时又能系统化课本知识,形成知识收集。,三是将课本读活。有人总结出学历史必须做到“死去活来”,“先身后活”。这也就是说,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光要死抓基础知识,也要能将“死”的知识用活。但读“活”课本是对能力要求的进一步提升,必须以读“薄”和读“通”为前提。二.重视学科之间的综合和时政热门
历史高考源于课本,却又不局限于课本。时下的高考已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化,历史高考也越来越走近生活,关注时政,具有较强的时代气息。这也就是说,备考过程中,我们一味地局限于课本是远远不够。拓宽视阈,关注新知,也就成为高考的一项绝对是要求。因而,作为辅导学生备考的教师来说,不光要引导学生关注时政,而且自己也要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关注史学新动态、关注时政热门、关注备考信息,编设新意专题和练习题。三.搞好历史专题复习
在高三历史教学中,搞好专题教学是高考历史复习中实现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关键。我认为选好专题,可以以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为参考,将知识板块区分清楚成若干小专题进行教学,。也可以选择一些能力类,如历史信息解读等专题进行教学,还可以结合人类社会关注的重要需要解答的题目、久远需要解答的题目为中间开展专题教学。
四.强化对学生高考解题方法的指导和能力的培养
说到答卷,同学们对有些题目不患上分或者患上低分,不是知识没掌握,也不是内部实质意义不知道,而是在审题时思维缺乏严密的逻辑性,没有扣住题目的要求,造成答非所问的失分。也有同学则是由于表达的粗糙、不到位、不能用学科语言表述所致。审题与表达这两个需要解答的题目不解决,高考分数断难上去。我觉患上,高考试题是最好的思维训练题,在平时的训练中,最有效的方法是回头看看近几年的高考,从中体会高考“怎么考”,从其答案中体会“怎么答”,并及时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总结,自我反思。五.历史教师必须加强对高考试题的研究
高三教师应当加强对高考试题的研究,以进一步提高高三历史教学效率。相对而言,我觉患上我们教师更要注意上海高考历史卷,由于上海已进入了第二轮课程改革,其历史试题统筹基础、能力性强,着眼课改、导向性强,贴近实际、人文独特的地方等,应当是我们文科综合命题的方向。
最后,关于11届高三历史复习的一些想法一.夯实一轮基础,狠抓二轮提高。
一轮复习要根据学生环境,贴近学生实际进行全面而扎实教学活动。以课本为主,按教材的章节一个一个地落实知识点。在二轮复习中,要强化专题和培养学生能力为主。二.提高复习效率,向45分钟要质量
研究11年命题原则及命题独特的地方,准确把握高三复习方向。认真研究新课程所产生的新理念,新需要解答的题目。研究45分钟的课堂教学。坚持能力立意,教师应在帮办学生真正理解基础知识上下功夫,在理论联系实际运用基础知识分析实际需要解答的题目上下功夫,指导学生学会审题,掌握解题规律和基本方法上下功夫,在培养学生养成规范答题习惯上下功夫,减少学生不应有的失分征象。
三.加强综合科之间的协作
在高三下半学期,应加强政史地三个备课组老师之间的联系,平时在教学中互相会商教学方向,教学热门.有效地提高教学的针对性,特别是文综考试主要以解决需要解答的题目,培养能力为目的,尤其需要三个文科综合备课组的齐心合力。四.强化周练月考
用好精品题库,保证训练质量。最好一周一练习,要引导学生反思,在反思中提高,杜绝无针对性的逐题讲解卷子的讲述课,一定要及时强化所学知识,不留死角。五.关注热门,收集信息加强交流。
关注高中新课程方案信息,高考信息,一年的时政热门信息,考纲变化的信息等
扩展阅读:08高三历史复习总结与建议
高考历史三轮复习法历史高考命题已经完成了由重知识为主到以重能力为主的转变,其总的趋势是加大对中学生能力要求的考察力度。因此,探索学习历史与提高能力的方法,注重能力的训练,已经成为高中历史教师的一大课题与难题。在历史高考复习中,三轮复习法是一种重要的复习方法。探究三轮复习法在高三历史教学的应用,总结每一个复习阶段的特点、策略、目标、教学方法、注意事项等等,这些方法与技巧,源于教学实践、又可以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
一、第一轮复习:高三复习的基石,关系高考的成败。
第一轮复习时间最长(从高三第一学期开始到第二学期的2月底。华山3月13日。结束)约7个月左右。必须从一开始就下大力气搞好这一轮的复习。本轮复习的基本策略是:依据教材章节顺序,按照单元进行纵向的章节知识结构教学。具体做法:宏观上,总结出这一单元的阶段特征,并且梳理出单元线索。微观上,尽量挖掘教材体现的信息。挖掘知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一个个历史事件(历史现象)都成为完整而又逻辑严密的系统。在具体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知识点落实的时候,可以适当穿插、渗透一些相关热点焦点问题。教学目标:从纵的角度认识和把握历史知识,使学生吃透教材,掌握基本史实、形成历史概念、总结基本线索、求证历史发展规律,建立一个科学的、符合教材要求的知识体系。每一单元结束后进行一次同步测试。以巩固复习效果。建议:从这时开始就指导学生答题的基本方法,训练学生答题的技能,尤其是主观题。按照教材体系,教师进行纵向的章节知识结构教学,纵,是指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形态、政治制度、社会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等,在各个时期有不同特点,具有连贯性;也要搞好同类知识的前后归并和局部的横向联合,并注意揭示其内在的必然联系,初步形成小范围的知识网络,达到深刻理解历史问题的目的。教学目标为:深刻理解历史现象和历史概念的本质内涵,认识历史事件发生的必然性和所产生的重大影响,掌握章节知识结构,着重提高分析教材和理解教材的能力,初步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运用这些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复习时应从微观入手,起点要适当低一点,速度要慢一些,尽量挖掘教材体现的信息。可以基本按照教材章节顺序进行,以教材自然章节为单位进行教学。如中国古代史以朝代为单位,中国
近现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基本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为基位进行教学。但在章节内部需要按照科学性原则对教材进行必要的调整,挖掘知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一个个历史事件(历史现象)都成为完整而又逻辑严密的系统,即形成科学的章节知识结构,帮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把握教材。要善于指导学生将书读薄,又懂得将薄书读成厚书。每讲完一个单元,教师要精心选编试题,安排一次单元检测练习,以巩固复习效果。本轮以讲述讲解法的教学方法为主,辅之以谈话法。总之,从纵的角度认识和把握历史知识,使学生吃透教材,掌握基本史实、形成历史概念、总结基本线索、求证历史发展规律,建立一个科学的、符合教材要求的知识系统。二、第二轮复习高三复习的深化和提高,学科能力培养的关键。
从3月初至4月底,(华山3月135月13日)为第二轮复习。此轮复习是对前一轮复习的深化和提高,是培养学科能力的关键阶段。此轮复习的基本策略是:二轮复习是横向的专题知识结构教学,横,是指不同国家和地区社会历史的各个侧面在同一时期有不同特点。在复习时主要是搞好各个专题内部的纵向综合,同时,也注意揭示专题与专题之间的本质联系。即搞好中外历史的联系和结合,从而形成网络化的中外历史结合的立体知识,达到真正掌握学科体系和认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的目的。教学目标是:清楚地掌握单元知识结构,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专题知识结构,整个学科体系和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和系统化的能力,以及进一步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运用这种观点分析历史问题,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之间都是彼此相联系的,历史的发展也是有规律的,复习时要注意透过现象看本质,用一些基本理论去理解分析如用个性与共性、继承与发展、偶然性与必然性、因果关系等去理解分析、解释历史现象。用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国家、政党等理论去揭示社会规律。做到了这三联系,就能准确再现知识、组合知识、迁移知识此轮复习时应从宏观入手,起点要高,打破材料原有体系,进行"板块(单元)和专题复习。如可以按照五大板块(中国古代、近代、现代、世界近代、现代)为基本单位进行教学。中国古代史又可划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五个阶段共七大板块进行复习;又如世界近代史可划分为"早期资
产阶级革命时期",自由资本主义的大发展时期和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等几个单元进行复习;世界现代史可划分为"战后革命时期",20年代资本主义相对稳定时期、30年代大危机时期,"二战"时期和"二战"以后的世界等几个单元进行复习。每一大"板块"(单元)复习结束后,接着进行专题复习。具体做法:选好一本专题复习资料,既有专题讲解,又有同步练习的。专题的划分宜粗不宜细;每个专题内部可重点讲几个问题,不要面面俱到。如中国古代史可分为政治、经济、文化、对外关系和民族关系等几个专题复习;每一专题讲解结束后,对习题进行精练精讲。教学目标是:进一步掌握单元知识结构,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专题知识结构,整个学科体系和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和系统化的能力,以及进一步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运用这种观点分析历史问题,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建议:将五本书所要学的内容按大纲规定的页数统计出来,再系统地按每个星期平均分多少页,每天应该是多少页。比如从四月一日到五月三十一天共有八个星期多一点,五册课本按高考大纲要求是中国古代史一共是146页;除去不考的内容还有116页。中国近现代史上下两册一共297页;除去不考的内容还有231页。世界近现代史上下两册一共271页;除去不考的内容还有212页。五册书全部考试的范围合计为559页。平均每个星期要求学生必须复习70页,连星期六和星期天都算上平均每天复习消化10页。如果从3月13日二轮一开始就进行的话,就少于10页了。中国近代史可分成"屈辱史"、"抗争史"、"探索史"、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史和政治更替史、近代化等几个专题复习;世界近现代史可分为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史、民族解放运动史、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史、国际关系史和英、法、美、德、日、俄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别史等几个专题复习。每个大"板块"和专题复习结束后,教师按高考要求编制试题,对学生进行一次能力强化训练,检测后教师要及时进行讲评,通过讲评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轮教学方法主要是读书法、分析比较法、归纳法和问题式教学为主。总之,从横向的角度认识和把握历史,在一轮复习的基础上,建立起一个网络化的知识体系。是本轮复习的关键。
三、第三轮复习:高三复习的巩固阶段。从5月初到高考前夕,(5月13日到高考前)为第三轮复习。
又叫"回扣复习"是对一、二轮复习的巩固阶段。第三轮复习是知识的巩固和进一步系统化时期,这个阶段的教学基本策略和教学目标是查缺补漏,进行知识"反聩",巩固一轮二轮复习成果。进一步使所学知识系统化。具体做法:1、做、讲试卷;2、同时让学生系统地回读一轮二轮复习笔记和全部的教材,阅读一年来比较重要的考试试卷和答案。建议:1、基础班:按照专题顺序,在每个专题的讲解过程中都以问题的形式列出考纲所要求的5个左右重点、主干知识问题,并附参照答案。督促学生进行记忆。2、给高三学生印发:五年内的高考真题,进行主观题专项解题方法训练,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解题、应试能力。同时,让学生感受高考题目、熟悉高考题目。其教学是教师控制下的学生自学及模拟练习,切忌教师滔滔不绝的讲授和大幅度地强化训练。
在高三历史复习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加强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这是高考考查的一个重点。从题型上来说,单选题是比较集中地考查基础知识的,后面的主观性试题也必须要以基本知识的掌握为前提。基础知识的复习首先要充分利用教材。重在理解,巩固记忆。要注意要“回归”课本,“回归”基础知识。离开历史知识的高考试题是没有的。心理学证明,人的记忆最佳保持阶段是10天以内。高考前10天,正值系统“回归”、理解记忆的最佳时期。难点要绕开走,但对重要历史事实、多因多果关系、系列因果关系等,要强化理解记忆。利用教材的时候,要灵活调整复习方法,比如,在看教材的时候不能一成不变的按照教材的顺序,而应该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变换看书的顺序。如中国古代史这部分内容,由于接触的时间比较早,难免会出现遗忘,所以不妨在考试前把这部分内容放到最后复习,这样印象会比较深。又比如,某些考生对某一本教材的掌握情况往往是前边的章节比较熟悉,越到后边越生疏。所以在阅读教材的时候就不必再对开始的内容用的时间太多,而应把重点放在比较生疏的地方。对于教材上的盲点加以关注,比如地图、插图、重要的注解、表格、小字部分等等,复习中必须要有所涉及。
第二、确立模型意识,提高应用能力。历史学科作为一门科学,有其学习、遵循的规律,我们可以通过抽象思维或形象思维,运用理想化、简化和类比等方法,建立起描述某一历史现象、事件的模型。
历史学科能力的提高可以依据一定的历史模型进行构思、设计而成。如“历史模型联想法”,就是以一些已知的基本历史模型(如概念、事件、现象等)为思维元素,并借助它们进行思维,从而迅速把握历史问题解答方向的思维方法。通过联想,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从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从一现象想到另一现象,从一模型想到另一模型,从一概念想到另一概念,从一规律想到另一规律,从一方法想到另一方法。通过联想,容易找到事物间的联系,迅速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举个例子,谈到英国工业革命的条件就会想到“资本、劳动力、技术、市场”这几个因素,推而广之,适用于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经济高速发展的美、德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再推而广之,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外包括这些重要因素。只要模型一建立,其他的问题就可以轻而易举的解决。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要注意热点、焦点问题。热点、焦点问题有国际国内,按区域来划分,朝鲜半岛问题、台湾问题、欧洲一体化问题、日本教科书、阿富汗问题、印度巴基斯坦问题、以色列与巴勒斯坦问题“三农”等;按时间来划分,具有重大意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的周年纪念等。此外,对环境、主权、科技等关乎人类发展根本的长期热点问题也应重视。学生要注意这些问题的基本性质与特点,了解我国的基本方针政策,注意把这些问题和学科知识的相关内容有机结合,做到能多方位、多层次地去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第四、要尽量避免重复性的错误。高三历史一年的复习过程中,肯定避免不了做大量的练习,这就需要学生在平时要注意积累。对于某一类型的题目,要注意归纳、整理,我曾经建议学生做一本考试“错误本”,将每一次考试中回答错的问题集中起来,把错题还原到教材或笔记的内容当中。要有针对性,针对以往学习中的薄弱环节。经常翻翻看看,其中的错题再仔细回顾一遍,回忆当初出现错误的原因和暴露的问题,以吸取教训。这样就可以避免重复性的错误。高三历史复习的三轮复习法,其基本的操作思路是:纵→横→纵横结合。它基本上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复习规律,每一轮复习都有确定的教学思路和教学目标,以使三个轮次的复习成为一个有机的互相联系、又相对独立的整体。
关注高考历史复习备考的有效性
高考复习备考中要十分注意有效性,即最大限度的在各个环节的备考中取得最优化的效果。一、教师备课的有效性:
实际上,近几年的高考试题难度并不大,容易题、中等题、有难度的题各占70%、20%、10%左右。因此,教师备课应重视基础,并且,每节课都要有一个完整的网络知识结构。从框架结构入手,准确抓住主要线索及阶段特征,再对应基础史实,如重要事件、人物及评价问题。这样由大及小,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如中国古代史,从纵向(按时间)抓住六大阶段先秦、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辽宋夏金元、明清,横向抓住四个方面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这样构成网络体系,并准确掌握基本史实。总之,抓线索,突出重点,带动整体。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高考历史复习重在课堂,要保证学生在每一次的课堂上确有所得,就必须使学生充分的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来。
首先,充分发挥教材的实用价值。每一节课,通过精心的备课,帮助学生梳理课文中的观点,帮助学生熟记课本中的精彩语段,帮助学生借鉴课文中的明晰框架,帮助学生认识课文中的隐含的隐性知识。其次,充分驱使学生思维的“活动”和思想的“觉悟”。每一节课教师都应该考虑这样两个问题:一是这堂课学生能提高多少?二是这堂课学生能从中悟出多少?这就取决于教师设定复习内容的针对性和学生的参与性,合理设定复习的目标,准确选取复习内容灵活运用复习方法。教师的问题主要看其是否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第三,听课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一过程中可以通过眼、耳等器官全面接受老师传递的信息。在有限的时间内,教师一般会选取所学内容的精华部分在课堂上讲解,并解答其中学生感到较难理解的问题,这些都是学生自己在课前课后做不到的。我觉得,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与课堂听课效果成正比。能够把握好40分钟的人,一般都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我要求每一个学生力争向课堂40分钟要效率。我的做法是:在课堂上,我要求学生要跟上教师的思路,完整地做好教师的每一节课的笔记,并且,在上课时力
求听清听懂老师所讲的每一个字,跟上老师的思路,积极思考。当然,学生作的笔记不一定是照抄教师的板书,而是对有重点的记录老师的授课内容,特别是教师分析教材中加入的新的内容和观点。
第四,历史学科作为一门科学,有其学习、遵循的规律,我们可以通过抽象思维或形象思维,运用理想化、简化和类比等方法,建立起描述某一历史现象、事件的模型。历史学科能力的提高可以依据一定的历史模型进行构思、设计而成。例如:在分析历史背景、原因和目的时:可以强调这样的模型: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矛盾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矛盾;目的、动机:→直接→主要→根本又如:历史内容=经济+政治+文化+(经济内容: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布局+;政治内容=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文化内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文化交流+;事件、事态过程=准备→开始→发展或曲折→成功或失败)再如历史影响、意义和教训:性质分析:任务+领导阶级+主力+手段+结果;影响或意义=(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深远影响;判断成败及原因;经验教训或启示:(经验+教训)→启示;历史评价=(积极因素+消极因素)史实+结论。类似模型的运用,即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归纳能力、分析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如“文化大革命”的爆发原因和延续原因,我是这样处理的:1.根本原因:党的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党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错误认识)2.直接原因:毛泽东领导上的错误,错误判断形势3.重要原因: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的恶劣作用4.客观原因:国家政治生活中存在的个人崇拜现象5.制度原因: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不完善6.历史原因:几千年的封建主义在现代的延续7.思想原因:小农意识、传统观念和僵化思想8.国际原因:中美、中苏对抗加剧了国内的紧张局势。三、学生读书的有效性:根据近几年的高考试题,题目几乎全部源于现行高中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和重点知识,偏题、难题几乎不存在。因此,在复习备考过程中,师生要十分重视五本课本的利用。特别是学生,应该关注读书的
有效性:一是要对课本上的内容全面地、系统地、仔细地去看,除了前言、正文以外,还包括小字部分。史料、注释、插图、地图等,都得认真地看。二是看书时要平心静气,边看边想,搞懂弄通,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切忌走马观花、贪多求快、囫囵吞枣。三是看书中要注意把握历史知识的结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要把握其发生的原因、条件、发展的阶段、过程、产生的影响和意义;历史人物要把握他的生活年代、主要事迹、功过及评价。四是看书时要注重历史概念和重要结论的理解和掌握。凡是课本上的历史概念,特别是一些比较抽象的或具有一定广泛性及理论含义的概念。如“闭关政策”、“门户开放”、“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必须弄清它们的实质、特征以及种种表现形式,以求得其内涵和外延的正确把握;凡是教材中出现的历史结论,不仅要知道是什么,还要弄清为什么,明确这些结论所依据的史实和理论。五是看书时要注意历史知识的相互联系,包括前后联系、纵横联系、因果联系、中外联系、古今联系等。尤其要注意历史知识与当今现实问题的联系,如:古代的环境保护意识与当代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联系;古代的土地制度和农业政策与当今我国的“三农”问题联系;近代的战争与当今的和平发展问题的联系;近代民主法制建设与当前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联系等等内容。在联系中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其异同及发展轨迹。看书的过程,是对知识的感知、理解、记忆和巩固过程,也是对知识的归纳整理和对比分析,初步形成学科能力的过程。巩固、加深理解,先将书读“厚”,即要注重知识间的区别和联系,寻找贯穿知识点的主线,再通过比较、列表、画图等方法构筑知识体系,形成对知识的整体把握,将书读“薄”。四、练习测试的有效性突出综合思维能力的测试,要求“在系统中把握要素,在整体中把握局部”。高三历史一年的复习过程中,肯定避免不了做大量的练习,这就需要学生在平时要注意积累。必要的综合训练是为了通过数量有限的特殊训练,提高知识技能、答题技巧和综合能力。练习的类型可以是单元练习,也可以是阶段练习,也可以是综合练习。练习内容应该具有鲜明的选择性,应根据不同时期的学习内容选择那些重要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其综合能力方面的内容,选择那些易错而又确属重点的知识考点、学科交叉点和渗透点。对于某一类型的题目,
要注意归纳、整理,建议学生做一本考试“错误本”,将每一次考试中回答错的问题集中起来,把错题还原到教材或笔记的内容当中。要有针对性,针对以往学习中的薄弱环节。经常翻翻看看,其中的错题再仔细回顾一遍,回忆当初出现错误的原因和暴露的问题,以吸取教训,这样就可以避免重复性的错误,做到练习测试的有效性。在平时的练习中,要求学生同步完成定量的练习,教师不定时的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对学生典型的错误的问题,集中时间进行讲评。“熟能生巧”是一个永远正确的真理,只有熟练,才能谈得上技巧。通过大容量的训练让学生找到题感,熟能生巧、考不怕,通过以基础知识人人过关为首要目标,同时引导学生构建系统的单元知识结构达到适当加大能力培养的力度的目的。熟练的着眼点首先要放在教材上,紧紧扣住教材内容,学生认真整理体会教师上课时传授的内容。只有这样,综合能力才能逐步提高,才能得心应手地应付变化多端的考题,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教师通过检测,可以补充一些在课堂上讲的不够、学生可能比较生疏的题目,或者一些同学们知识掌握的死角。对于主观题的训练,让学生首先思考解决问题的思路,列出草纲,最后再对照参考答案,找出自己的草纲与答案有什么差距,问题出在审题不慎还是基础知识不过关,然后落实到笔头上,要点式的写到卷面上。
五、教师讲评、学生反馈的有效性
教师方面:教师在每次测试的讲评,没有必要面面俱到,而是有选择的进行讲评。教师讲评时,应该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的前后联系。如.日本大化革新期间向唐朝学习的主要内容是(B)①政治经济制度②建筑样式③中国姓氏④儒学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可以这样分析,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肯定可以崛起,日本的大化改新学习中国,实现了封建化;但是到了十九世纪,日本却是学习了西方,全盘西化,进行明治维新,迅速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成为亚洲的惟一一个资本主义国家,成为亚洲的强国。很显然,这样的讲评就可以摆脱“讲评只是对答案”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学生方面:测试后的反馈是最重要的:第一,我要求学生要查漏补缺。反馈的重点是找到自己的不足点,有重点地复习。因为每一道题目,在课本都有依托,所以学生应该在自己作错的题目旁边,
注上该知识点在教材的相关位置,如对该知识点尚未熟悉,搞透,就应该在进一步的记忆、理解。第二,我要求学生,每一次测试的试题,在完成查漏补缺的第一项任务后,要经常浏览。高三以来的所有考过的试卷,尤其是老师讲评过的试卷整理好,把做错的试题找出认真分析,重新做一遍,要分清是知识上的错误,还是思维方法上的错误,是审题上的错误,还是粗心造成的错误,主动与有经验的老师一起研究,真正找出出错的原因,打开思路,找出方法。第三、重视解题技巧,熟悉各种题型的特点和解答方法。所谓“学而不思则罔”,题目解答完后要思考一下解题方法中的规律,通过几道题的求解归纳出同类题的解法。第四,加强答题规范化训练。解题时先列出答案要点,然后分别适当展开阐述,同时注意使用历史学科术语(课本中的观点),做到“答案要点化,表达规范化,术语准确,文字工整。在现实中,我们必须面对这样的事实由于学习任务的繁重,学生在高一高二分班前,主要的注意力集中到了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科目,对历史科重视不够,认为学好历史不外乎是多背就可以了。所以,到了高三,要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完成五本课本的复习,这就要求师生要有一个系统的复习计划,并要注重有最优化的效率效果,做到“四两拨千斤”。
高考历史三大题型的解题技巧一、单选题应试策略和技巧。选择题知识覆盖面广、题量多的特
点,要求考生要踏实、牢固、全面地掌握所学基础知识。同时要培养概括、分析、评价等能力,提高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识问题的水平。这是做好选择题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在具备这些前提条件之后,再辅之以一定的技巧和方法,才能真正答好选择题。
(一)审题方法。能否认真审题,是做好选择题的关键。随着命题技术的进步,选择题的立体感和动态迁移感愈来愈强,迷惑性越来越大。因其答案的唯一性,又不象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那样具有一定伸缩性,一旦审题出现偏误,就会导致全错。认真审核,对选择题尤其重要。要根据选择题的特点,采用立体式的审题方法,明确题意和要求。其具体要求是:第一,明确题目结构。要仔细推敲题干,搞清题干中答题项、主干语和条件限定语。答题项是指答案包括的内容和项目,主干语是选项论述的直接对象,条件限定语是对回答内容的各方面限定。第二,搞清时空范围。根据限定语,特别要注意提取隐性时间信息,明确时限。搞清历史现象的横向、纵向的历史空间和阶段特征,明确题目的时间范围和空间。第三,搞清基本题型。选择题也有自身特点,根据其特点,
明确题目的基本类型,再结合平时的学习和掌握,根据各题型的答题方法进行“对号入座”的思考和把握。第四,推敲备选项。对备选项要认真推敲。近年来,备选项的干扰性日益增强,需认真分析。通过比较,掌握知识之间的区别,明确选项与题干的关系。第五,明确理论观点。选择题大都渗透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诸如生产力观点、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观点、阶级斗争观点、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等,以这些理论观点为指导,再进行论证和分析。第六,明确与其它学科的关系。根据大文科的观点,历史往往与政治、地理、语文等学科联系,要利用相关学科知识的互补性,作好答题的准备。
(二)解题方法。审题是为答题服务的,在审好题的基础上,还必须运用正确的解答方法。下面结合各类单项选择题的特点和具体内容,对解题技巧介绍如下。1、最佳选择题。是单项选择题中的基本题型,旨在考查对历史知识理解掌握的准确性,考查辩证思维能力。特点是选项与题干隐含着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在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其它选项虽有一定道理,但因不够全面或不合题意而不能
成为最佳选项。题干求答项前后,多有“最主要”、“最重大”等表示程度的副词和形容词。是选择题中难度最大的类型。解题方法:先根
据题干要求,确定好题目的逻辑思维关系,即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确定住“最佳”标准,进行判断。在此基础上,运用优选法,逐个比较、分析备选项,找出最佳答案。谨防以偏概全的错误,或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2、因果选择题。此类题目,旨在考查综合分析、运用知识的能力。通常将历史现象中存在的不同因素列出,再根据题干的指向列出相应的原因泪的或结果等。考查的角度有两方面:第一种形式由结果推断出原因,其结构是题干为果,备选项为因。第二种形式是由原因推出结果或影响,其结构是题干为因,备选项为果。常用根本原因、直接原因,根本原因、主要原因等表示。解题方法:此类题目主要着眼于历史现象的背景、条件、结果、影响等方面的考查。要审清题意,明确因果关系,搞清命题意图。同时注意区别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内外因等要求。切忌因果颠倒,互相混淆,不分主次等。3、否定选择题(逆向选择题)。此类选择题通常要求选出与史实不符的选项。其特点是题干部分采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如用“不是”、“无”、“没有”、“不正确”等词语,所以要特别注意逆向思维。解题方法:解答此类题可采用逆推法,即根据题意,首先找出与题目要求相符的三个备选项,剩下的备选项就是题目要求的答案。解答此类题也可用正向思维或排除法。4、推理选择题。推理选择题是指对这类选择题可以通过推理达到解题目的。这类题目往往涉及一些规律性问题,考生通过对历史规律的掌握,来分析具有同类性质的历史现象。解题方法:解答这类题可采用推演法,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等。因此,考生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5、排序选择题。此类题目是要求考生能根据题目要求,把历史事实或历史现象按一定的顺序加以排列,如时间先后等,其形式有序号式或非序号式两种。解题方法:巧解此类题可以获得事半功倍之效。采用首尾结合法,首先找出打头的历史事件的序号,找出备选项的代码;再找出结束事件的序号,结合首尾序号,选择备选项符合顺序排列的那一个。若存在相同的备选项,则要比较他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6、组合选择题。此类题目是将同类选项按一定关系进行组合,通常在题于中列
出三组或组以上的历史事物,并冠之以数字序号;然后分解组成备选答案作为选项。也以构成否定形式,可据题意从选项中选出符合题于的应该否定的一个组合选项多项选择题取消后,该类选择题有增多的趋势。解题方法:解答时可采用选基法或列式法。首先,选定一个绝对正确或绝对错误的答案为基点;然后,依此顺藤摸瓜,选出答案。列式法是将所有选项的委字列竖式,四个选项都有的可确定,其他排除,从而缩小思考范围;在此基础上进行判断。7、比较选择题。此类题是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或把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放在一起,通过分析、归纳、比较,找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解题方法:根据题干提供的条件,找出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判断。8、材料选择题。此类题目是材料解析题的客观答法。多在题干中提供一则或数则材料,要求考生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透过材料发其现背后的历史真实和要求,找出正确选项。解题方法:解答材料解析选择题一般分三步进行:第一,通过看引文的出处和其它有关信息,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背景。第二,读通材料,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第三,搞清备选项的内涵及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9、概念选择题。此类选择题主要考查对历史概念的准确理解和把握。其在题干中多提出一个基本概念,选项则多是对这一概念的阐释或解释。选项多是立足于对历史概念内在规律和本质的把握。解题方法:解答此类题目,主要从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等方面进行把握,通过对历史概念的定量、定性分析,正确地界定历史概念。同时,在平时要加强对历史概念的学习,准确地理解历史概念。
二、材料解析题的应试策略。材料解析题解题通常有三个环节:读、找、答。
(一)读:解题的基础。1、一般情况下,应读两遍。第一遍粗读,浏览,了解大意。主要任务有两个,第一,了解材料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第二,注意各段材料的联系,读出材料叙述的核心内。2、审读设问,带着设问仔细读材料,将材料读懂、读透。(1)细读材料时要注意具体材料具体分析。如古代史的材料多为文言文,像语文课上分析古文一样,进行字斟句酌,读透材料的本义并挖掘其引申义。世界史的材料多为外来的翻译文,有的句子很长,很难读懂;此时,可按语文课中划分句子成分的办法来处理,先找句子的主、谓、宾语,再找定、
补、状语等其它修饰成分。正确阅读理解材料虽然与语文阅读水平有关,但在阅读理解时必须具有历史意识,运用历史观点,联系相关的历史知识,站在历史知识体系的高度进行阅读。(2)阅读材料时,一定要认
真审读设问。因为设问的实质是为解析材料确定方向,使考生在阅读材料时能够充分提取材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所以明确设问要求,据设问考查的方向重新仔细读材料,是尽快获取有效信息的捷径。(3)阅读材料时,除读懂材料正文外,还要特别注意提示性文字和材料出处。这些说明性文字能够提供材料的时间、国别、作者、背景等信息,给考生某种暗示和引导,有时能起到“得来全不费工夫”之效。特别是材料出处如果放在材料前面,就须更加留心细读,它对解题肯定有用。如“以下材料是肥水之战前,前秦君臣对战争形势的分析”,这里就提供了一个重要信息材料的历史背景。另外,阅读材料时,还应注意从主体材料(正文)的开头、结尾。省略号两边获取有效信息。材料原文一般很长,试题只能摘录其中一小部分。从某句开始摘录到某句为止,这开头和结尾两句,当然得考虑为答题服务;省略导删去的是与答题无关的内容,省略号两边保留的内容必定是重要的,肯定隐含着重要信息。
(二)找:解题的关键。(说明:在实际解题过程中,“找”与“读”往往是一致的,不需要将两者截然分开。)1、阅读完全部材料之后,要找出材料之间的联系。一般每一道材料题都有一个中心。即使有些材料解析题的一些材料观点完全相反,它也是围绕一个中心而设计的。找出了中心,然后围绕这个中心,确认材料涉及的内容或对课本知识进行迁移,便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2、找出材料与教材的相似点。尽管材
料解析题具有“新材料、新情况、新问题”的特点,但不管多新,必定与教材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把材料中的重点信息与教材的史实、观点相对照,确认材料与教材的哪章、哪节相关联,这样便将材料与教材挂*在一起,挂*准了,解析的大方向便明确了。3、找出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体会命题者的意图。材料解析题是“史论结合”的典型题目。读材料是为了回答设问,回答设问离不开材料,因为“论从史出”,结论要从对材料的理解、发掘、升华中得出。材料解析题的设问,一定是从材料出发的。所以,读材料时要处处想着设问,把设问放到材料中相互对照。或从材料中找出回答设问的信息;或从设问行文的信息中重新获得读材料时忽略了的重要之处,然后通过分析、判
断得出结论。在找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时,领会命题者采用这些材料的意图至关重要。4、审读设问,找出不同材料解析题的不同要求。从近几年的高考题来看,材料解析题的设问与作答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层层发问、逐次诱导的递进式。。即围绕一个中心,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推进。二是归纳评述论证式。三是要求表述成文的材料题。弄清设问的不同要求,解答过程中免大的失误。
(三)答:解题的落脚点。1.组织答案时注意的问题:(1)按问作答。注意针对性和具体性。材料解析题多由几问组成,每问具体指向,要根据具体要求组织答案,并根据分值来确定答案内容的多少。(2)克服思维定势,坚持论从史出。命题者有时为体现自己的学术观点往会选取与教材观点相左的材料,用以考查提取材料信息和把握正确观点力。因此,在回答时,要克服思维定势,对材料作具体分从材料中提取观点。(3)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正确观点,准确辨别材料观点误。材料解析题所引用的材料,多是原始史料,难免摆脱封建史学家和资产史学家落后史学观点的影响。必须按照正确的立场和观点进行辨析。(4)要认真书写。2.各种类型材料解析题的具体答法:(1)递进式材料题。答好第一问是解题的关键。答对了第一问,其它问会迎刃而解。因此,答第一问要细心,要注意对材料作多方面的考虑,既要多材料的显性含义,又要分析材料的隐性含义,全面考虑问题的正、反面,力求准确。(2)归纳式材料题。可采用划分段落的办法:先分析材料,长材料分成几段别找出各段段意;短材料分句,找出各句的含义,这样层层分析,有助于将材的有效信息全部提取出来。(3)小论文式成文式材料解析题。这种着眼于“文字表达”的命题方问方面,第一步提出要求,指示作答的方向;在表述方面,要求成文,有时还了字数限制;在评分方面,采取分档给分的办法。解答这类题,除了对材料题的一般要求外,更应注意:①由于小论文式的材料题的设问比较笼统,因此,不可能用设问来提示阅读。所以审题时,对材料的阅读要更加求精求细,力求不漏掉任何一个有息。②处理材料时更要注意理解,把握其立场、观点,理解所反映的历史现象的特点和时代特征,把历史材料的有效信息融人已学知识的体系中去,才能形成正确结论。③回答此类解析题时更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表述成文。它是论文,不是问答题,不能像回答问答题一样。第二,要有史有论,史论结合,最大限度地体现历史学科的特点。历史材料题的最大特点就是“历史”性。不论论据
还是观点都应与“历史”有关,抛开所提供的材料、抛开历史知识乱发挥,是不可取的。因此,历史小论文不管是评述题,还是论证题,都应紧扣材料,从材料出发进行回答。第三,文章应体现论说文的三要素。观点要鲜明,中心要突出,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要清清楚楚;论据要充分,有理有据;论证要有力,有逻辑性,分清层次,条理清楚。第四,对文字的组织要更加注意抓住关键,高度概括,文字简明准确。文章中主体要明确,时间、空间要清楚,层次要分明。因为此类题一般都有字数限制,所以要求考生在充分理解了材料和命题意图的基础上,打草稿,或列腹稿后,再动笔.以保证语言简练、抓住要害。
三、问答题解题技巧。1、首先明确问答题的基本结构。通常情况下,问答题是由提示项、限定项、中心项、求答项四部分构成。提示项是对考生回答方式的提示,限定项是对题目涉及的时空范围和情景内涵的规定,中心项则规定了解答所依据的对象和内容,求答项是对回答内容和项目的规定和要求。中心项是问答题的核心部分,提示项、限定项从属、服务于中心项,中心项决定求答项。四大项共处于一道问答题中,但先后位置和出现的次序不定,四者相互依存、合理统一,共同服务于问答题的考查功效。2、细心审题。审题对问答题来说,尤其重要。能否审好题,是答好问答题的先决条件。通常憎况下,审题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第一,明确要求。审题首先要明确问答题的类别和基本结构,要正确地找出提示项、限定项、中心项、求答项等,以便完整、准确地把握题意和要求。第二,确定题型。随着高考问答题综合性增强的态势,其复合性加强。审题时要根据提示项及简述、概述、说明、简析、评价等说明性文字,确定好题目类型,依此确定解题基本思路和答题基本方法。第三,挖掘题意。根据要求,确定好时限、内容和思考的范围。对材料问答题,要明确材料的观点,并搞清观点与试题论证的关系。针对一题多间和分值分布的规定,搞清重点与非重点,并据此确定各部分作答的内容和时间的分配。第四,审明材料的观点。目前来说,不少问答题是通过材料来创设答题情景的。这就需要搞清所引历史材料的观点,特别是有关材料类的论证题,其观点。结论,多是需要考生论证的论点。否则就会文不及意,离题万里了。3、筛选要点。在认真审题的基础上,依据题目要求,对教材和学过的知识,进行发散性思维,从材料的组织、观点的运用等方面进行综合、立体的思考,组织好史实,确定住观点。但是,问答题的
特性,并不要求全部罗列史实。因此,必须根据题目的指向,对史实作认真的筛选,确定好要点。切忌不分主次的堆砌、移植史料。4、简列提纲。在明确解题思路,组织好材料的基础上,可根据题目要求,迅速编列解答提纲。提纲力求简约,不必详列,自己明了即可。5、解决难点。考生对问答题的回答,深感困难的主要表现在三方面:高度概括的方法、评论方法、理论认识。必须有针对性地解决以上难点和重点。第一,关于高度概括的题目。这类题目跨度大、涉及史实多,突出“归纳、比较、概括”能力的考查。对此应按照题目指向和要求,可用把散见于教材的史实加以筛选。提炼、运用将史实浓缩的提炼式概括法,或采用以时间顺序为纲括法,还可以用逻辑关系为主的概括法,进行概括时,力求概括精炼、全面、准确。第二,关于评论性的题目。通过提出观点和提供材料,要求给予评论。一般情况下,根据题目要求和历史要素,运用正确的观点,进行多角度的评价。对材料式问答题,首先据题目的有效信息,从隐含的观点进行评论。第三,理论认识方面的题目。这方面的要求主要包含在问答题的最高层次“说明了什么”中。目前来说,多数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隐含在题目之中。可紧扣题目要求,运用相关的基本理论和观点,史论结合,去论证、示题目的结论。6、规范准确。一切努力都必须落脚于答案之中,这是取分的关键。制定答案的基本要求是史实的准确性、内容的针对性、要点的完整性、叙述的条理性、语言的简洁性。在内容的组织方面要做到面要宽、点要多、话要短。答案的编写上,要做到“段落化、要点化、序号化”,以求层次清楚,使人一目了然。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201*届高三历史教学反思总结》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201*届高三历史教学反思总结: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