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高中生的心理辅导分析报告及总结
针对高中生的心理辅导分析报告及总结
摘要: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重大。良好的教育氛围有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缺少亲情的家庭,导致了孩子出现个性偏差的现象。对学习失去信心,在课堂上表现反常,不遵守课堂纪律。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沟通、心理辅导,改变了行为方式。
案例部分
一、学生基本情况:
1、辅导对象:李磊(化名)2、性别:男3、年龄:17岁4、年级:高二
5、个案表现:陈某在校成绩较差,爱捣乱课堂纪律,行为不能自控。
二、问题行为表现:
1、学习成绩较差。部分学科成绩不合格。
2、违反课堂纪律。课堂上有教师在时,陈某时有分心现象。教师不在时,违反课堂纪律。受批评后,屡教不改。
3、作业完成欠佳。课堂作业马马虎虎,应付老师。家庭作业则不做或经常少做。
4、教育无效,反应剧烈。教师对其多次教育,虽能虚心接受,却屡教不改,无心学习,我行我素。家长教育后,也是不以为然。
三、背景资料调查:
1、家庭背景:
父母是识字不多的农民,缺乏教育子女的经验。通过与家长的沟通,了解到他的父母在他开始上学时,未能针对孩子的实际,一味地提出高要求,不顾及孩子的感受与需要。对他的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只是单纯的打骂,很少有耐心地说理与交谈。还有一段时间家长对他的教育失去信心,采取了放弃的态度。这导致他总是在父母的严厉喝斥下生活、学习,内心非常苦闷,而且无处诉说,长期这样必然形成他自卑孤独漠然的个性。这种性格进一步阻碍他交往的需求,导致他很少主动与人沟通,也导致了他缺乏自信心,缺乏理解,心理负担过重,造成其性格的缺陷,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2.学校环境
(1)学校大环境普通的县制高中,学习风气较浓。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普遍重视,要求较高,学生间能相互尊重、团结友爱。
(2)班级环境
由于他平时的表现很“显眼”,学习成绩差,经常违反课堂纪律,对同学的态度不友好,所以不受同学们的欢迎,不能被他所向往的群体接纳,不能得到正常的伙伴之间的交往。教师在教室上课时,表现出非常的配合。不在时,和同学争吵,甚至打架。经批评后,泪流满面。但却屡教不改。
四、分析与诊断:
1、基本需要满足的欠缺
(1)亲情的需要。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缺少亲情,心理上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同时父母根本没能力辅导其学习,这就让他感觉“低人一头,矮人一截”的想法,他们不愿意在别人面前提及自己的家庭,对自己的家庭羞于启齿,。
(2)关注的需要。为引起同学的注意和老师的重视,其时常跟同学闹意见以及不做家庭作业以得到老师的批评而引起老师的注意。
2、对立与参与的心理矛盾
在上述情况下,陈某产生了与同学、老师的对立情绪并伴随反抗行为。一方面与同学打架、捣乱课堂纪律而觉得受同学注意。另一方面,以不做家庭作业得到老师的批评而引起老师的注意。虽有着迫切地参与班级群体的意向,以从中找到归宿,获得承认与尊重。但他的表现受班级群体的拒绝与排斥,使之无法实现。从而产生剧烈的心理冲突并为之困扰。
3、热心与冷漠的结果
基本需要满足的缺乏与剧烈的心理冲突,使陈某心理严重失衡。由此,带来了行为的偏差。如:捣乱班级纪律、家庭作业连续不做同学与教师的不理解,训斥与希望受到重视的心理互为矛盾,导致对学校、班级生活的热心与冷漠的表现这样表里不一的局面出现。
4、诊断
出于对父母爱的需要,用异常的表现衬出自己的与众不同,来得到同学与老师的关注。据目前的现状基本属于个性偏差造成的学校适应障碍。
五、辅导的对策和干预措施:
1、整体策略
根据陈某的实际情况,采取综合性辅导对策。从陈某本人来说,首先从稳定情绪入手,调整认知,指导行为。最主要是从家庭和学校两个方面入手,其中争取学校班级的支持作为辅导的关键。主要过程:建立关系调整认知助其行为转变积极体验
2、辅导实施干预的策略
(1)与该生建立良好的辅导关系。
通过课下的交流,与他建立友善的关系。
(2)了解该生的有关情况,帮助其调整认知。通过交流帮助其分析如下:
第一,父母工作忙与爱他并不矛盾,应该体谅父母的苦衷,正是父母的辛苦工作才换来了他舒适的生活。
第二,同学不愿意和你交朋友,令人烦恼。出现此状的原因是什么?最根本是自己经常跟同学打架闹意见造成的,也应该找找自身的原因。
第三、老师批评教育你说明老师是很在乎你的。希望你能进步,同时,说明你确实存有不足,更加应该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
(3)抓住时机,帮助其转变行为。
通过协商提出以下改变途径:
第一,利用空闲时间,多找老师和爸爸妈妈沟通,倾述自己的内心,寻求他们的理解与帮助。
第二,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学习,提高成绩。少违反课堂纪律,改变老师和同学对自己的印象。
(4)、改变思维定势,体验成功
首先,自己要形成合理的定位。意识到:“难题做不出是正常的,因为我是普通的人。”思想认识到位了,可以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利于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其次,选择难度合适的题目。当解答不出时,可以寻求同学的指导和启发,不要气馁,要向同学真心诚意请教,既可以提高学科成绩又可以改善同学之间的关系。
六、辅导结果与分析:
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教育与辅导,他现在有了很大的变化:(1)他对自己以往的不良行为已有认识,并正努力改正坏习惯,上课基本能控制自己的行为,不再捣乱,能听老师讲课了,与同学能和睦相处,不再打架闹事了。(2)他愿意为班集体和同学做好事了,劳动中不怕脏不怕累,期末还被评为了“劳动积极分子”。(3)学习方面也主动多了,上课时也能举手发言,复习比过去自觉,成绩有了很大进步。(4)父母也反映他开朗多了。
陈某的表现说明由于他的个性偏差造成的学校适应障碍问题已经得到改善,情绪控制和行为约束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自尊心和进取心也有所增强;并能注意摆正自己与集体、同学、师长的关系,反叛心理也已经基本克服。总之,陈某已经向良好的社会适应方向迈进了一大步,他的自我意识得到了明显的发展,各方面的表现都有了显著的进步。
七、辅导小结和启示:
本个案总的来说辅导干预的效果是明显的,但在进行心理辅导的过程中,对他的“反弹”现象,我曾经也出现过一些急躁的情绪,缺乏耐心,甚至想放弃对他的心理辅导,导致辅导工作进展得较慢,通过自身的心理调节,我意识到作为一个心理辅导老师要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必须要以亲切、自然、耐心、不厌其烦的态度接待学生,多给他们机会讲话,以促进他(她)愿意在你面前敞开心扉,并以此为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改变自己的突破点,要一步一步地改变受导学生的问题,尽量给受导学生提供各种成功的机会,使其对自己的努力有成功感。本个案的研究结果也引起了我们深深的思考:
1、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重大。良好的教育氛围有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缺少亲情的家庭,导致了孩子出现个性偏差的现象。对这些孩子,我们更应考虑孩子满足需要的欠缺。应做好适当的“填补”作用,对孩子的爱要如“春风”,做到“润物细无声”。
2、学校教师和同伴群体对学生个体的评价影响巨大。特别是对学习和行为表现不良的同学,不给他们机会,不肯定他们,排斥、孤立他们是极为有害的。我们应该特别注意寻找这些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加以正面引导,使每个孩子都能健康成长。
报告总结
通过以上个案的过程,我们可以得出个案辅导的一般过程:一.咨患关系和日程设置
1.合适的热情态度,使案主感受到能获得帮助并产生信任。这些可能包括社工师良好的自我介绍、得体的言行举止、心灵修养、亲和力等。(这之外换包括咨询室的环境安排和之前引导服务等等,我在这里不介绍了)如果上来就和案主商量比约定更高些的咨询费用,随便批评案主,轻视、蔑视,很武断的凭借经验,自夸自擂,那真是作为一个社工师很糟糕的行为。这样的人是不合适作社工师的。这种情况并不是少见的。
2.日程设置也就是对于当前会谈的计划安排,这有利于咨询的进展而防止没有方向、没有章法、浪费时间等情况的发生。初次会谈,对于以前有过参加咨询经验,并知道日程设置的案主,这可以很容易的建立。对于一些从来没有参加过心理咨询的人,可以在第一次不使用日程计划,因为这哟可能影响咨患关系的建立。但社工师自己必须自己把握好日程进展,这是重要的。在以后的会谈中日程设置就是需要引入的方式。
二.诊断问题
1.认真听取案主的主述情况,并有适当纪录。这时候社工师的话不应该太多或者具有过多控制感。否则将造成案主对于社工师的感觉不良或案主主述的内容社工师很难真正觉察或者了解情况不够等等。
2.对于案主主述中没有讲说但有必要知道的情况应该清楚的询问,如什么时候发生这一症状的,发生这一情况的前后有什么生活事件的发生,问题产生前后生活和观念的变化。身心的感觉。
3.对于案主的背景、教育、年龄、性别应该有所了解。
4.如果觉得必要,可以了解一下案主过去的生活的几个关键点--特别是怀疑可能与症状相关的时间,但不要没有方向性的询问,要有选择的提问,如过去的父母关系、恋爱经历、生活经历等。但如果案主因此突然变得敏感起来则应该有所放松,暂时转移话题,因为这可能影响咨询进展。同时切忌的是,在这个阶段千万不能随意对于案主的症状与过去的生活经历做过多的联系和解释,那样据许多证据表明往往会是轻率的和影响继续咨询的。而且会过早激发案主的某些情绪或激发某些根本不相关的回忆,而导致社工师判断的混乱和误解。中国目前有相当部分的心理咨询者在咨询刚刚接触阶段就很轻率的激发案主对于过去的深刻回忆,并根据自己一点对于精神分析书籍的片面阅读知识,而随自己意见作出关于症状与过去事件的逻辑解释和分析。这非但是无效的,而且是相当错误的行为。因为这个阶段根本不适合作什么解释,因为真正的问题尚没有搞清楚。其实精神分析学派的社工师在前几次接触中根本不会使用这类方式。
5.对于一些患者感觉需要使用量表,需要有选择的使用。不能一上来就没有选择的和随便使用量表并判断症状。而且量表只是一个参考意见。它必须和主述、询问想结合才有意义。过于迷信量表是技术不成熟的表现。只有你在主述和询问中怀疑某些问题的存在,为了有更多的依据,可以参考量表进行测试。而且量表的准确性涉及到跨文化、地区、时间等限制,因此应该比较谨慎的使用。例如对于昨天刚一个失恋的人的使用抑郁量表,你可能发现量表显示这个人具有抑郁症状。但这并不是对案主正确的诊断。
6.有的案主会是具有心理学知识的,他们可能会很不以为然并检测社工师的水准,甚至可能提出点心理学专业问题来难社工师。那时候不要急躁或慌张,应该具有控制感并回到症状来讨论或者让案主了解心理学可能是更广泛的领域,一个心理咨询领域的人士肯定没有所有方向的知识,但对于心理咨询与治疗却是熟悉的。如果那时候你在心理咨询领域甚至都被难住,那你最好坦率承认。交流几句后把问题转移到症状讨论上来。不过对于本咨询专业、心理学专业、文化等问题作为一个社工师应该是有比较广泛阅读的。反之容易遇见尴尬事件。因为这个工作可能接触许多人。
三.初步确定治疗目标和方案
1.在经过以上大约十几分钟或半小时左右的交流,对于问题应能作出一种初步的判断。并和患者取得一定的交流。如果需要纠正那应该及时引起注意。一些初步判断因为有些问题是复杂的,例如双相抑郁症患者,其喜怒变化可能被忽视。这些可以在今后发现和调整。将在之后的行文中叙述。
2.一般国际精神症状诊断手册中例举五个轴度的问题是值得参考的,虽然这被一些认识批评,但到目前为止,这可能是比较科学的诊断手册。
3.应建立案主的初步治疗目标,治疗目标应该是明确的而不是模糊的,如果是难以判断的情况应该考虑当前主要问题。例如对于一些已经有生活障碍的案主应先解决当前问题,然后再针对核心问题。而对于需要危机干预的案主,则应该先建立危机干预的程序:确定问题、交流问题、提供帮助或保护,寻找可能的解决、提供高危者以多种途径的思考、获得保证。在危机减弱后才开始心理咨询。
4.对于一些躯体症状患者,如果没有去医院的检查过的案主应建议配合医疗生理的诊断。结合医院的躯体诊断做出判断。而不要以为社工师可以治疗所有问题,因为有的问题可能就是器质性的疾病。
5.社工师内心应该针对治疗目标,运用治疗程式过程思考初步治疗方案。但不要愚蠢地和案主去讨论我们该怎么治疗。这将导致案主对于社工师的彻底怀疑。这类傻事不是不会发生,而是真的有人那么作。治疗方案的建立如果从折衷主义的观点来说,应选择相适应的疗法理论来建构,这每个社工师可能有其自己的习惯,因此不详细解释。但建构应该是成熟的和具有稳定性的,如果这个建构是不稳定和随意变化的,那整个治疗是会失败的。
四.鼓励和治疗
1.对于案主在诊断后应该给予鼓励,如可以介绍许多相同类型的症状患者得到康复。这种技术社工师也掌握,如你有成功案例可以简单为患者介绍一下。这会注入被治疗的期望,使案主获得积极感。
2.对于症状应该采用普及性的观念使案主放松和面对,如这种症状世界上许多人也曾经有,不是一个人的问题,而且许多人都在努力治疗而且将被治愈等等。这种介绍可以使案主获得信心。
3.对于所采取的疗法理论结构和治疗过程根据实际情况做一个简单扼要的介绍,使案主了解过程和治疗手段,以获得配合。例如认知疗法就要简要帮助案主识别自动思维以及认知思维与情绪间的逻辑关系,了解负性情绪和消极的思维有直接关系。社工师应该熟练的介绍并且和案主取得互动,而非简单的说教,并且应该控制好解说时间,不要一讲一个小时。同时对于今后咨询的一共时间次数应该有个可能的介绍,因为许多中国的案主受医学方向的影响,会误解一些即使形成症状的问题一、二次也就够了。不介绍这点之后,整个咨询会在一到二次之后就结束。
4.根据理论建构围绕首要的某些问题展开一些讨论。使案主对于疗法获得认知和初步运用。并加深案主对于疗法的认知。如果不是一些很简单问题,例如生活辅导等咨询,建议不要希望一次就完成咨询,因为那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想法。
5.如果觉得有必要布置一些作业,可以适当布置一些,但在开始阶段作业量不宜太大,引起兴趣或能保证去作就足够了。作业布置应该针对问题,并成为治疗方案建构的一部分。当然如果有的案主开始反感作业,如果不能很好的互动和解释,那就不一定要布置,不要勉强,而等待将来几次咨询会谈中才使用。
6.不要在首次使用许多技术或者某些高级技术,这是困难和几乎有反作用的。而且可能引起意想不到的新问题。应该谨慎的对待技术的使用,只有明确技术运用的目的时,才使用相关技术在咨询会谈中。
7.作为社工师绝对不应该被案主的谈话所控制,这是要及时反省的。但也不可以在没有互动的情况下完全控制会谈,那可能将看不见问题所在。这也是错误的。在控制和反控制上能合理的处理,并能使整个会谈在程式的轴线上走,但也保持一定的松弛度是最好的会谈。8.如果你没有医学处方权不要盲目建议用药,这时候可以联系有处方的医生。
五.回顾与反馈
1.回顾小结会谈的几项重点,包括诊断、目标设置、治疗介绍、作业重申。
2.应该以坦率的态度获得案主的反馈意见,而及时注意自己某些疏忽的地方或获得案主的认同。对于存在反对意见的反馈应该加以注意,并简单交流探讨一下原因。获得彼此谅解。
3.对于下次咨询会谈预约好时间,然后礼貌的告别。不要这个还没有告别,已经急匆匆和下一个案主或别的人大招呼。这么是不合适的。
扩展阅读: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针对高中生的心理辅导分析报告及总结》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针对高中生的心理辅导分析报告及总结: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