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计划总结 > 工作总结 > 期末1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期末1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28 03:37:53 | 移动端:期末1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期末1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物理(必修一)知识考点归纳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考点一:时刻与时间间隔的关系

时间间隔能展示运动的一个过程,时刻只能显示运动的一个瞬间。对一些关于时间间隔和时刻的表述,能够正确理解。如:

第4s末、4s时、第5s初均为时刻;4s内、第4s、第2s至第4s内均为时间间隔。区别:时刻在时间轴上表示一点,时间间隔在时间轴上表示一段。

考点二:路程与位移的关系

位移表示位置变化,用由初位置到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表示,是矢量。路程是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只有当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一般情况下,路程≥位移的大小。....

考点三:速度与速率的关系物理意义分类决定因素方向联系意义速度速率描述物体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是矢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是量标量平均速度、瞬时速度速率、平均速率(=路程/时间)平均速度由位移和时间决定由瞬时速度的大小决定平均速度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同;瞬时速度无方向方向为该质点的运动方向它们的单位相同(m/s),瞬时速度的大小等于速率速度描述物体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加速度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速度变化量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大小程度的物理量,是一过程量考点四:速度、加速度与速度变化量的关系定义式v单位决定因素xta2vtvvv0m/sm/sv的大小由v0、a、t决定与位移x或△x同向,即物体运动的方向①位移与时间的比值②位移对时间的变化率③x-t图象中图线上点的切线斜率的大小值m/sa不是由v、△v、△t决定的,而是由F和m决定。与△v方向一致v由v与v0决定,而且vat,也由a与△t决定由vvv0或方向vat决定方向①速度对时间的变化率②速度改变量与所用时间的比值③vt图象中图线上点的切线斜率的大小值大小vvv0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考点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和推理

1.基本公式(1)速度时间关系式:vv0at(2)位移时间关系式:xv0t12at(3)位移速度关系式:vv02ax

222三个公式中的物理量只要知道任意三个,就可求出其余两个。

利用公式解题时注意:x、v、a为矢量及正、负号所代表的是方向的不同,解题时要有正方向的规定。

2.常用推论(1)平均速度公式:v12v0v

(2)一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vtv212v0v

(3)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T)内位移之差为常数(逐差相等):xxmxnmnaT2

考点二:对运动图象的理解及应用

1.研究运动图象

①从图象识别物体的运动性质②能认识图象的截距(即图象与纵轴或横轴的交点坐标)的意义③能认识图象的斜率(即图象与横轴夹角的正切值)的意义

④能认识图象与坐标轴所围面积的物理意义⑤能说明图象上任一点的物理意义

2.x-t图象和vt图象的比较:如图所示是形状一样的图线在x-t图象和vt图象中,

x-t图象①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斜率表示速度)②表示物体静止③表示物体向反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初位移为x0④交点的纵坐标表示三个运动的支点相遇时的位移vt图象①表示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斜率表示加速度)②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③表示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初速度为v0④交点的纵坐标表示三个运动质点的共同速度(可求位移)考点四:纸带问题的分析1.判断物体的运动性质

①根据匀速直线运动特点x=vt,若纸带上各相邻的点的间隔相等,可判断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②由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xaT,若所打的纸带上在任意两个相邻且相等的时间内物体的位移之差相等,则说明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2.求加速度①逐差法a2x6x5x4x3x2x19T2

(2)vt图象法利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的推论,求出各点的瞬时速度,建立直角坐标系(vt图象),然后进行描点连线,求出图线的斜率k=a.

第三章相互作用

考点一:关于弹力的问题

1.弹力的产出条件:(1)物体间是否直接接触(2)接触处是否有相互挤压或拉伸2.弹力方向的判断

弹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形变方向相反,指向物体恢复原状的方向。弹力的作用线总是通过两物体的接触点并沿其接触点公共切面的垂直方向。

(1)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指向被压的物体(受力物体)。(2)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指向被支持的物体(受力物体)。

(3)绳的拉力是绳对所拉物体的弹力,方向总是沿绳指向绳收缩的方向(沿绳背离受力物体)。

补充:物体间点面接触时其弹力方向过点垂直于面,点线接触时其弹力方向过点垂直于线,两物体球面接触时其弹力的方向沿两球心的连线指向受力物体。2.弹力的大小

(1)弹簧的弹力满足胡克定律:Fkx。其中k代表弹簧的劲度系数,仅与弹簧的材料有关,x代表形变量。

(2)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在弹性限度内,弹性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考点二:关于摩擦力的问题

1.对摩擦力认识的四个“不一定”

(1)摩擦力不一定是阻力(2)静摩擦力不一定比滑动摩擦力小(3)静摩擦力的方向不一定与运动方向共线,但一定沿接触面的切线方向(4)摩擦力不一定越小越好,因为摩擦力既可用作阻力,也可以作动力2.静摩擦力用二力平衡来求解,滑动摩擦力用公式FFN来求解3.静摩擦力存在及其方向的判断

存在判断:假设接触面光滑,看物体是否发生相当运动,若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物体间有相对运动趋势,物体间存在静摩擦力;若不发生相对运动,则不存在静摩擦力。

方向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考点三:物体的受力分析

1.物体受力分析的方法

(1)方法

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究对象从周围物体中隔接体)内物体之间的作部某物体的力(内力)离出来进行分析用及运动情况和运动时整体法:以整个系统为隔离法:将所确定的研(2)选择隔离法:研究系统(连整体法:不涉及系统内

2.受力分析的顺序:先重力,再接触力,最后分析其他外力3.受力分析时应注意的问题

(1)分析物体受力时,只分析周围物体对研究对象所施加的力

(2)受力分析时,不要多力或漏力,注意确定每个力的实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在力的合成和分解中,不要把实际不存在的合力或分力当做是物体受到的力(3)如果一个力的方向难以确定,可用假设法分析

(4)物体的受力情况会随运动状态的改变而改变,必要时根据学过的知识通过计算确定(5)受力分析外部作用看整体,互相作用要隔离

考点四:正交分解法在力的合成与分解中的应用

1.正交分解时建立坐标轴的原则

⑴以少分解力和容易分解力为原则,一般情况下应使尽可能多的力分布在坐标轴上⑵一般使所要求的力落在坐标轴上

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

考点一:对牛顿运动定律的理解

1.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1)揭示了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运动规律

(2)牛顿第一定律是惯性定律,它指出一切物体都有惯性,惯性只与质量有关

(3)肯定了力和运动的关系: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4)牛顿第一定律是用理想化的实验总结出来的一条独立的规律,并非牛顿第二定律的特例(5)当物体所受合力为零时,从运动效果上说,相当于物体不受力,可以应用牛顿第一定律2.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

(1)揭示了a与F、m的定量关系,特别是a与F的几种特殊的对应关系:同时性、同向性、同体性、相对性、独立性

(2)牛顿第二定律进一步揭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决定于物体的受力情况和初始状态(3)加速度是联系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的桥梁,无论是由受力情况确定运动情况,还是由运动情况确定受力情况,都需求出加速度3.对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

(1)力总是成对出现于同一对物体之间,物体间的这对力一个是作用力,另一个是反作用力(2)指出了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的特点:“四同”指大小相等,性质相等,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同时出现、消失、存在;“三不同”指方向不同,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不同,效果不同

考点二: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的几个典型问题

1.力、加速度、速度的关系

(1)物体所受合力的方向决定了其加速度的方向,合力与加速度的关系Fma,合力只要不为零,无论速度是多大,加速度都不为零

(2)合力与速度无必然联系,只有速度变化才与合力有必然联系

(3)速度大小如何变化,取决于速度方向与所受合力方向之间的关系,当二者夹角为锐角或方向相同时,速度增加,否则速度减小

2.关于轻绳、轻杆、轻弹簧的问题

⑴轻绳①拉力的方向一定沿绳指向绳收缩的方向②同一根绳上各处的拉力大小都相等③认为受力形变极微,看做不可伸长④弹力可做瞬时变化

⑵轻杆①作用力方向不一定沿杆的方向②各处作用力的大小相等③轻杆不能伸长或压缩④轻杆受到的弹力方式有:拉力、压力⑤弹力变化所需时间极短,可忽略不计⑶轻弹簧①各处的弹力大小相等,方向与弹簧形变的方向相反②弹力的大小遵循Fkx的关系③弹簧的弹力不能发生突变

3.关于超重和失重的问题

⑴物体超重或失重是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或对悬挂物体的拉力大于或小于物体的实际重力

⑵物体超重或失重与速度方向和大小无关。根据加速度的方向判断超重或失重:加速度方向向上,则超重;加速度方向向下,则失重

⑶物体出于完全失重状态时,物体与重力有关的现象全部消失:①与重力有关的一些仪器如天平、台秤等不能使用②竖直上抛的物体再也回不到地面③杯口向下时,杯中的水也不流出

牛顿第二定律应用练习

1、一辆质量为1.0×10kg的小汽车正以10m/s的速度行驶,现在让它在12.5m的距离内匀减速地停下来,求所需的阻力。

2、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质量为20kg,现在用一个大小为60N的水平推力使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当物体移动9.0m时,速度达到6.0m/s,求:

(1)物体加速度的大小.(2)物体和地面间的滑动摩擦系数.

3、质量为10kg的物体从光滑斜面上滑下,斜面倾角θ为30°(如图)。求物体沿斜面下滑的加速度和物体对斜面的压力。

变式1、如果斜面是粗糙的,μ=√3/6,则物体从斜面上滑下来的加速度。变式2、如果斜面是粗糙的,μ=√3/6,物体以某个速度上滑,则物体的加速度为多少?

4、如图所示,质量为4kg的物体静止于水平面上,物体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5,物体受到大小为20N,与水平方向成30°角斜向上的拉力F作用时沿水平面做匀加速运动,求物体的加速度是多大?(g取10m/s2)

5、静止在水平面质量为4kg的物体受到与水平方向成370角的作用力从静止开始运动,(如图所示),物体与地面间的滑动摩擦系数为=0.2经过5秒钟撤去外力,求(1)物体再经过几秒钟停下来,(2)物体一共移动了多少米?

6、质量为0.1千克的小球,以某初速度6m/s竖直向上抛出,它

的最大高度为1.5米,小球所受的空气阻力大小不变(g取10)则空气阻力的大小为多少?小球落地时的速度为多少?

7、如图所示,质量相同的A、B两球用细线悬挂于天花板上且静止不动.两球间是一个轻质弹簧,如果突然剪断悬线,则在剪断悬线瞬间A球、B球的加速度分别为多少?如果剪断弹簧,则A和B的加速度分别是多少?

8、如图所示,一物块自空中自由下落,当它与竖直方向固定在地面上的轻质弹簧接触后,直到速度为零,物体的运动情况是怎样的?

3

扩展阅读:物理必修一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资料

市一中高一年级部物理备课组201*-3-24

物理必修一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提纲

专题一:运动的描述【知识要点】1.质点(A)(1)没有形状、大小,而具有质量的点。(2)质点是一个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实际并不存在。

(3)一个物体能否看成质点,并不取决于这个物体的大小,而是看在所研究的问题中物体的形状、大小和物体上各部分运动情况的差异是否为可以忽略的次要因素,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2.参考系(A)(1)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的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2)在描述一个物体运动时,选来作为标准的(即假定为不动的)另外的物体,叫做参考系。对参考系应明确以下几点:

①对同一运动物体,选取不同的物体作参考系时,对物体的观察结果往往不同的。②在研究实际问题时,选取参考系的基本原则是能对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的描述得到尽量的简化,能够使解题显得简捷。③因为今后我们主要讨论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所以通常取地面作为参照系C3.路程和位移(A)

C(1)位移是表示质点位置变化的物理量。路程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

B

B(2)位移是矢量,可以用以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一条有向线段来表示。因此,位移的大小等于物体的初位置到末位置A图1-1A

的直线距离。路程是标量,它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因此其大小与运动路径有关。

(3)一般情况下,运动物体的路程与位移大小是不同的。只有当质点做单一方向的直线运动时,路程与位移的大小才相等。图1-1中质点轨迹ACB的长度是路程,AB是位移S。

(4)在研究机械运动时,位移才能准确描述位置变化的物理量。路程不能用来表达物体的确切位置。比如说某人从O点起走了50m路,我们就说不出终了位置在何处。4、速度、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A)

(1)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位移s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t的比值。即v=s/t。速度是矢量,既有大小也有方向,其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m/s)米/秒。(2)平均速度是描述作变速运动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一个作变速运动的物体,如果在一段时间t内的位移为s,则我们定义v=s/t为物体在这段时间(或这段位移)内的平均速度。平均速度也是矢量,其方向就是物体在这段时间内的位移的方向。

(3)瞬时速度是指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从物理含义上看,瞬时速度指某一时刻附近极短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大小叫瞬时速率,简称速率5、匀速直线运动(A)

(1)定义: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如果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的位移相等,这种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根据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质点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位移相等,质点在相等时间内通过

V/m.s-1的路程相等,质点的运动方向相同,质点在相等时间内的位移大小和路程相等。(2)匀速直线运动的St图象和v-t图象(A)20V110t/s(1)位移图象(S-t图象)就是以纵轴表示位移,以横轴表示时间而作出的反映物体

O运动规律的数学图象,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图线是通过坐标原点的一条直线。-1051015V(2)匀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是一条平行于横轴(时间轴)的直线,如图2-4-1所示。

2由图可以得到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如v1=20m/s,v2=-10m/s,表明一个质点沿正方向以20m/s的速度运动,另一个反方向以10m/s速度运动。6、加速度(A)

(1)加速度的定义:加速度是表示速度改变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速度的改变量跟发生这一改变量所用时间的比值定义式:aVtV0t(2)加速度是矢量,它的方向是速度变化的方向(3)在变速直线运动中,若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则质点做加速运动;若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则质点做减速运动.

7、用电火花计时器(或电磁打点计时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A)1、实验步骤:

(1)把附有滑轮的长木板平放在实验桌上,将打点计时器固定在平板上,并接好电路(2)把一条细绳拴在小车上,细绳跨过定滑轮,下面吊着重量适当的钩码.(3)将纸带固定在小车尾部,并穿过打点计时器的限位孔

(4)拉住纸带,将小车移动至靠近打点计时器处,先接通电源,后放开纸带.(5)断开电源,取下纸带

(6)换上新的纸带,再重复做三次

OABCDE3.072、常见计算:

12.38(1)vABBCB,vBCCD27.872TC2T49.62.(2)avCvBTCDBCT21CEOB22T277.40图2-5

经验总结:若T0.1s,SSn1SnAcm,则有a=Ams2

8、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A)(a>0)

(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vt=vo+at(减速:vt=vo-at)(2).vvtvo2此式只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3).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s=vot+at2/2(减速:s=vot-at2/2)

2(4).位移推论公式:Sv2v22t02a(减速:Svtv02a)

V/m6(5).初速度无论是否为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质点,在连续相邻的相等的

5①时间间隔内的位移之差为一常数:Δs=aT2(a----匀变速直线运动的4加速度T----每个时间间隔的时间)32常用的基本公式1②0t/s123456781.

2.3.

4.5.

9、匀变速直线运动的St图象和v-t图象(A)

10、自由落体运动(A)

(1)自由落体运动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2)自由落体加速度也叫重力加速度,用g表示.(3)重力加速度是由于地球的引力产生的,因此,它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其大小在地球上不同地方略有不,在地球表面,纬度越高,重力加速度的值就越大,在赤道上最小,两极最大,但这种差异并不大。(4)通常情况下取重力加速度g=9.8m/s2,粗略计算、有特殊说明时g=10m/s2(5)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v1t=gt,S=gt2,v22S2t=2gh,t=g

市一中高一年级部物理备课组201*-3-24

重点、难点分析:(-)基本概念比较比较项目速度加速度速度改变量物理意义描述运动快慢和方向的描述速度变化快慢和方向描述速度变化大小和物理量,是矢量的物理量,是矢量方向的物理量,是矢量,是过程量定义公式或者或单位m/sm/s2m/sΔv由vt、v0大小及其决定因素v的大小与v0、a、t有关由外力和质量决定,与速度、位移运动时间无关方向决定;从Δv=aΔt看由a和t决定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同与Δv方向相同,一般与vΔv由vt、v0大小及0或v其方向决定;从Δv=at方向不同Δt看由a和t决定①位移与时间的比值;①速度对时间的变化率;②位移对时间的变化②速度改变与时间的比大小率;值;③xt图像曲线上点的③vt图像曲线上点的切切线斜率的大小线的斜率值(二)运动图像

xt图像vt图像①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斜率表示速度①表示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斜率后表示v)加速度a)②表示物体静止②表示物体做匀速运动③表示物体静止③表示物体静止④表示物体向反方向做匀速运动④表示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⑤交点的纵坐标表示三个运动质点相遇时⑤交点的纵坐标表示三个运动质点的共同的位移速度⑥t1时刻物体位移为x1⑥t1时刻物体速度为v1,(在图中,阴影部分面积表示质点在0t1时间内的位移)

三.方法归纳总结:

1.科学抽象物理模型思想

这是物理学中常用的-种方法。在研究具体问题时,为了研究的方便,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理想模型,把实际复杂的问题简化处理。如质点、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自由落体运动等都是抽象了的理想化的物理模型。2.数形结合思想

本章的-大特点是同时用两种数学工具:公式法和图象法描述物体运动的规律。把数学公式表达的函数关系与图象的物理意义及运动轨迹相结合的方法,有助于更透彻地理解物体的运动特征及其规律。3.极限思想

在分析变速直线运动的瞬时速度和位移时,我们采用无限取微逐渐逼近的方法,即在物体经过的某点后面取很小的一段位移,这段位移取得越小,物体在该段时间内的速度变化就越小,在该段位移上的平均速度就能越精确地描述物体在该点的运动快慢情况当位移足够小时(或时间足够短时),该段位移上的平均速度就等于物体经过该点时的瞬时速度,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位移就可以用vt图象下面的面积来表示。4.解题方法技巧(1)要养成画物体运动示意图或vt图象的习惯,特别对较复杂的运动,画示意图或vt图象可使运动过程直现,物理情景清晰,便于分析研究。

(2)要注意分析研究对象的运动过程,搞清整个运动过程按运动性质的转换可分为哪几个运动阶段,各个阶段遵循什么规律,各个阶段间存在什么联系。

(3)由于本章公式较多,且各公式间有相互联系,因此,本章的题目常可一题多解。解题时要思想开阔,联想比较,筛选最简捷的解题方案,本章解题方法主要有:

①基本公式法②推论公式法③比例公式法④图象法⑤极值法⑥逆向转换法⑦巧选参考系法5.利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性解题

总结、归纳匀变速直线运动有以下几个特性,熟练地把握,便于灵活快捷方便地解题。

(1)运动的截止性(2)运动的对称性(3)运动的可逆性(4)运动中物理量的矢量性

如物体以10m/s的初速度,5m/s2的加速度沿光滑斜面上滑至最高点的匀减速运动可当成是初速度为0,加速度为5m/s2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因为这两个运动是“可逆的”。几种典型的运动模型:1.匀变速直线运动:

两个基本公式(规律):Vt=V0+atS=vot+

12at2

及几个重要推论:(1)推论:Vt2-V02=2as(匀加速直线运动:a为正值匀减速直线运动:a为正值)(2)AB段中间时刻的即时速度:Vt/2=

V0Vts2=t(若为匀变速运动)等于这段的平均速度22(3)AB段位移中点的即时速度:Vvs/2=

ovt2VV0VsSv22t/2=V=tN1SNovt2=t=2T=VNVs/2=

2

匀速:Vt/2=Vs/2;匀加速或匀减速直线运动:Vt/2(7)通过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点(或照像法记录在底片上)来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此方法称留迹法。初速无论是否为零,只要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质点,就具有下面两个很重要的特点:

在连续相邻相等时间间隔内的位移之差为一常数;s=aT2(判断物体是否作匀变速运动的依据)。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的平均速度(运用V可快速求位移)注意:⑴是判断物体是否作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方法。s=aT2

⑵求的方法VN=V=s=SN1SNvvtssn1snv/(ms-1)2Tvt/2v0t平2t2T

⑶求a方法:①s=aT2②SN3一S2N=3aT③Sm一Sn=(m-n)aT2

④画出图线根据各计数点的速度,图线的斜率等于a;

识图方法:一轴、二线、三斜率、四面积、五截距、六交点0T2T3T4T5T6Tt/s

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实验:

右图为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纸带。选点迹清楚的一条,舍掉开始比较密集的点迹,从便于测量的地方取一个开始点O,然后每5个点取一个计数点A、B、C、D。(或相邻两计数点间有四个点未画出)测出相邻计数点间的距离s1、s2、s3(利用打下的纸带可以:

⑴求任一计数点对应的即时速度v:如v2s3cs2T(其中记数周期:T=5×0.02s=0.1s)⑵利用上图中任意相邻的两段位移求a:如as3s2T2

s1s2s3⑶利用“逐差法”求a:as4s5s6s1s2s3ABCD9T2

⑷利用v-t图象求a:求出A、B、C、D、E、F各点的即时速度,画出如图的v-t图线,图线的斜率就是加速度a。

注意:点a.打点计时器打的点还是人为选取的计数点

距离b.纸带的记录方式,相邻记数间的距离还是各点距第一个记数点的距离。

纸带上选定的各点分别对应的米尺上的刻度值,

周期c.时间间隔与选计数点的方式有关

(50Hz,打点周期0.02s,常以打点的5个间隔作为一个记时单位)即区分打点周期和记数周期。d.注意单位,一般为cm。当T=0.1s,任意相连两段的位移差=Acm时,a=A米每二次方秒

思维方法篇

1.平均速度的求解及其方法应用一①用定义式:vst普遍适用于各种运动;②v=V0Vt2只适用于加速度恒定的匀变速直线运动

2.巧选参考系求解运动学问题

3.追及和相遇或避免碰撞的问题的求解方法:

关键:在于掌握两个物体的位置坐标及相对速度的特殊关系。

基本思路:分别对两个物体研究,画出运动过程示意图,列出方程,找出时间、速度、位移的关系。解出结果,必要时进行讨论。

追及条件:追者和被追者v相等是能否追上、两者间的距离有极值、能否避免碰撞的临界条件。讨论:

1.匀减速运动物体追匀速直线运动物体。

①两者v相等时,S追(2)、洛仑兹力: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力。公式:f=BqV(BV)方向:左手定则

分子力: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都随距离的增大而减小,随距离的减小而增大,但斥力变化得快.。核力:只有相邻的核子之间才有核力,是一种短程强力。Ⅱ。运动分类:(各种运动产生的力学和运动学条件及运动规律.............)是高中物理的重点、难点①匀速直线运动F合=0V0≠0

②匀变速直线运动:初速为零,初速不为零,

③匀变速直、曲线运动(决于F合与V0的方向关系)但F合=恒力

④只受重力作用下的几种运动:自由落体,竖直下抛,竖直上抛,平抛,斜抛等

⑤圆周运动: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最低点和最高点);匀速圆周运动(关键搞清楚是向心力的来源)⑥简谐运动:单摆运动,弹簧振子;⑦波动及共振;分子热运动;⑧类平抛运动;

⑨带电粒在电场力作用下的运动情况;带电粒子在f洛作用下的匀速圆周运动Ⅲ。物理解题的依据:(1)力的公式

(2)各物理量的定义(3)各种运动规律的公式

(4)物理中的定理、定律及数学几何关系

Ⅳ几类物理基础知识要点:

凡是性质力要知: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对于位移、速度、加速度、动量、动能要知参照物;状态量要搞清那一个时刻(或那个位置)的物理量;过程量要搞清那段时间或那个位侈或那个过程发生的;(如冲量、功等)

如何判断物体作直、曲线运动;如何判断加减速运动;如何判断超重、失重现象。

----------------力学模型及方法

1.连接体模型是指运动中几个物体叠放在一起、或并排在一起、或用细绳、细杆联系在一起的物体组。解决这类问题

的基本方法是整体法和隔离法。

整体法是指连接体内的物体间无相对运动时,可以把物体组作为整体,对整体用牛二定律列方程

隔离法是指在需要求连接体内各部分间的相互作用(如求相互间的压力或相互间的摩擦力等)时,把某物体从连接体中隔离出来进行分析的方法。Fm1m2F1ABF2BAF

2斜面模型(搞清物体对斜面压力为零的临界条件)斜面固定:物体在斜面上情况由倾角和摩擦因素决定

α=tan物体沿斜面匀速下滑或静止>tg物体静止于斜面

3.轻绳、杆模型

绳只能受拉力,杆能沿杆方向的拉、压、横向及任意方向的力。杆对球的作用力由运动情况决定

4.超重失重模型系统的重心在竖直方向上有向上或向下的加速度(或此方向的分量ay)向上超重(加速向上或减速向下)F=m(g+a);向下失重(加速向下或减速上升)F=m(g-a)难点:一个物体的运动导致系统重心的运动

1到2到3过程中(1、3除外)超重状态绳剪断后台称示数系统重心向下加速斜面对地面的压力?F地面对斜面摩擦力?a导致系统重心如何运动?

铁木球的运动m用同体积的水去补充图9

物理解题方法:如整体法、假设法、极限法、逆向思维法、物理模型法、等效法、物理图像法等.模型法常常有下面三种情况

(1)物理对象模型:用来代替由具体物质组成的、代表研究对象的实体系统,称为对象模型(也可称为概念模型),即把研究的对象的本身理想化.常见的如“力学”中有质点、刚体、杠杆、轻质弹簧、单摆、弹簧振子、弹性体、绝热物质等;

(2)条件模型:把研究对象所处的外部条件理想化,排除外部条件中干扰研究对象运动变化的次要因素,突出外部条件的本质特征或最主要的方面,从而建立的物理模型称为条件模型.

(3)过程模型:把具体过理过程纯粹化、理想化后抽象出来的一种物理过程,称过程模型Ⅴ。知识分类举要

1.力的合成与分解:求F1、F2两个共点力的合力的公式:F=F221F22F1F2COSF

2F

合力的方向与F1成角:

αθ

tan=

F2sinFF1

1F2cos注意:(1)力的合成和分解都均遵从平行四边行法则。

(2)两个力的合力范围:F1-F2FF1+F2(3)合力大小可以大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也可以等于分力。

2.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F=0或Fx=0Fy=0推论:[1]非平行的三个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则这三个力一定共点。按比例可平移为一个封闭的矢量三角形

[2]几个共点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其中任意几个力的合力与剩余几个力(一个力)的合力一定等值反向三力平衡:F3=F1+F2摩擦力的公式:

(1)滑动摩擦力:f=N

说明:a、N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可以大于G;也可以等于G;也可以小于G

b、为滑动摩擦系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积大小、接触面相对运动快慢以及正压力N无关.

(2)静摩擦力: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与正压力无关.

大小范围:Of静fm(fm为最大静摩擦力,与正压力有关)

说明:a、摩擦力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还可以与运动方向成一定夹角。

b、摩擦力可以作正功,也可以作负功,还可以不作功。

c、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d、静止的物体可以受滑动摩擦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可以受静摩擦力的作用。3.力的独立作用和运动的独立性

当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时,每个力各自独立地使物体产生一个加速度,就象其它力不存在一样,这个性质叫做力的独立作用原理。

一个物体同时参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运动时,其中任何一个运动不因其它运动的存在而受影响,物体所做的合运动等于这些相互独立的分运动的叠加。

根据力的独立作用原理和运动的独立性原理,可以分解加速度,建立牛顿第二定律的分量式,常常能解决一些较复杂的问题。

重点难点解析:

1.共点力的平衡条件(1)平衡状态

一个物体在共点力作用下,如果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则这个物体就处于平衡状态。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又分为两种情形,即静平衡(物体静止)和动平衡(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2)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

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其加速度a=0。由牛顿第二定律F=ma知,物体所受合外力F合=0,即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力学特点是所受合外力F合=0。

(3)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的具体表达及推论

①若物体在两个力同时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则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其合力为零,这就是初中学过的二力平衡。

②若物体在三个非平行力同时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则这三个力必定共面共点(三力汇交原理),合力为零,称为三个共点力的平衡,其中任意两个力的合力必定与第三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③物体在n个非平行力同时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时,n个力必定共面共点,合力为零,称为n个共点力的平衡,其中任意(n-1)个力的合力必定与第n个力等值反向,作用在同一直线上。2.共点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现实生活中,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的情况随处可见,站着的人在重力和地面支持力的作用下,处于静止的平衡状态,这叫静态平衡;跳伞运动员在降落过程中,当其匀速降落时,他所受的重力与降落伞的拉力及空气阻力相平衡,这是动态平衡。

有时,物体就整体而言并不处于平衡状态,但它可以在某一方向上处于平衡状态。如在海面上加速行驶的快艇,在水平方向做变速运动,可是它在竖直方向上只受重力和浮力这一对平衡力作用,因此它在竖直方向上处于平衡状态。

(1)依平衡条件列方程可对任一方向也可在某一方向上在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则物体所受合力为零,因此物体在任一方向上的合力都为零。

②如果物体只是在某一方向上处于平衡状态,则该方向上合力为零,因此可以在该方向上应用平衡条件列方程求解。

(2)求解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平衡的方法

①解三角形法:这种方法主要用来解决三力平衡问题。根据平衡条件并结合力的合成或分解的方法,把三个平衡力转化为三角形的三条边,然后通过解这一三角形求解平衡问题。解三角形多数情况是解直角三角形,如果力的三角形并不是直角三角形。能转化为直角三角形的尽量转化为直角三角形,如利用菱形的对角线相互垂直的特点就得到了直角三角形,确实不能转化为直角三角形时,可利用力的三角形与空间几何三角形的相似等规律求解。

②正交分解法:正交分解法在处理四力或四力以上的平衡问题时非常方便,将物体所受各个力均在两互相垂直的方向上分解,然后分别在这两个方向上列方程。此时平衡条件可表示为:Fx合=0,Fy合=0。

说明:应用正交分解法解题的优点:

a.将矢量运算转变为代数运算,使难度降低;b.将求合力的复杂的解三角形问题,转化为正交分解后的直角三角形问题,使运算简便易行;c.当所求问题有两个已知条件时,这种表达形式可列出两个方程,通过对方程组求解,使得求解更方便。

(3)解共点力平衡问题的一般步骤

①选取研究对象。②对所选取的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并画出受力图。③对研究对象所受的力进行处理。一般情况下需要建立合适的直角坐标系,对各力按坐标轴进行正交分解。④建立平衡方程。若各力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可直接用F合=0的代数式列方程,若几个力不在同一直线上,可用Fx=0与Fy合=0联立列出方程组,⑤对方程求解,必要时需对解进行讨论。

注意:建立直角坐标系时,一般尽量使更多的力落在坐标轴上,以减少分解力的个数,从而达到简化计算的目的。牛顿第二定律:F合=ma(是矢量式)或者Fx=maxFy=may

理解:(1)矢量性(2)瞬时性(3)独立性(4)同体性(5)同系性(6)同单位制●力和运动的关系

①物体受合外力为零时,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②物体所受合外力不为零时,产生加速度,物体做变速运动.

③若合外力恒定,则加速度大小、方向都保持不变,物体做匀变速运动,匀变速运动的轨迹可以是直线,也可以是曲线.

④物体所受恒力与速度方向处于同一直线时,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⑤根据力与速度同向或反向,可以进一步判定物体是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或匀减速直线运动;⑥若物体所受恒力与速度方向成角度,物体做匀变速曲线运动.

⑦物体受到一个大小不变,方向始终与速度方向垂直的外力作用时,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此时,外力仅改变速度的方向,不改变速度的大小.

⑧物体受到一个与位移方向相反的周期性外力作用时,物体做机械振动.表1给出了几种典型的运动形式的力学和运动学特征.

综上所述:判断一个物体做什么运动,一看受什么样的力,二看初速度与合外力方向的关系.

重难点解析:

1.关于牛顿第二定律的特性分析

(1)定律内容: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合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力的方向相同。

数学公式:

或者

友情提示:①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应是:,或者

,仅在、m、a均取国际制单位时,k=1,

公式才是

,且1牛顿力(N)=1千克米/二次方秒()。

②式中

、m、a的含义分别是:

是研究对象所受的合外力。

m是指研究对象的质量,若研究对象是多个物体,且要用整体法解题时,m则是指所选所有物体的质量和。a是研究对象的运动加速度。③变形式

是运动加速度的决定式,说明物体的加速度与所受的合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说明加

速度产生的原因,要与加速度的定义式

区别开来。

是从v变化快慢来说明加速度。④式是由牛顿第二定律求物体质量的公式,反映了质量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难易程度的内因;必须与质量的决定式

严格区别开来(

是物体的密度,V是物体的体积)。

⑤牛顿第二定律公式中,是物体所受的合外力,而“”则不是一个力,此式是利用物体产生加速

度的效果来量度合外力的一种形式。只有采用国际制单位时,此式才会成立。

⑥牛顿第二定律只适应于宏观、低速物体在惯性参考系中的运动,对高速运动的微观粒子则不适用。⑦牛顿第一定律不是牛顿第二定律的特例,而是牛顿第二定律的思想基础。牛顿第一定律反映的是不受外力作用时,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特性;牛顿第二定律则反映了在外力作用下物体加速度与哪些因素相关和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规律。

(2)基本特性:牛顿第二定律,从表达式来看,虽然简洁扼要,其含义却是广泛深远,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因果性:在式中,

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而加速度则是合力

作用产生的效果。

②矢量性:公式是一个矢量式,合力与加速度a均为矢量,二者的方向永远相同。

③同时性:合力

与加速度a同时存在、同时消失、同时变化、瞬时对应,虽有因果关系,但无先后之分。

④同体性:、a、m三个物理量是对同一研究对象(物体)而言的。分析受力情况和认定加速度时千万不可张冠李戴,错体错位。

⑤独立性:当物体同时受到多个力作用时,每一个力都会使物体独立地产生一个加速度,物体的实际加速度则是各力单独产生的加速度的矢量和。即

⑥相对性:式中的加速度a是物体相对地球这一惯性系而言的。⑦统一性:式

中的各量必须统一使用国际制(SI)单位,即合力

的单位是牛顿(N),质量m的单位

是千克(kg),加速度a的单位是米每二次方秒()。

⑧实验性:牛顿第二定律是一个实验定律,可以用实验加以验证,而牛顿第一定律是由逻辑推理得到的定律,无法用实验验证。

2.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1)明确研究对象(2)进行受力分析和运动状态分析,画出示意图。(3)求出合力。(4)由列式求解。

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就要对物体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求合力。物体的加速度既和物体的受力相联系,又和物体的运动情况相联系,加速度是联系力和运动的纽带,故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离不开对物体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的分析。3.控制变量法

牛顿第二定律研究的是物体的加速度a与物体所受的合外力F及物体的质量m之间的关系。采取的方法是控制变量法,先控制物体的质量不变,研究a与F的关系,然后控制物体所受的合外力F不变,研究a与m的关系,最后研究a、F、m三者间的关系。这样的方法叫做控制变量法。(1)加速度和力的关系。

如图所示,取两个质量相同的小车放在光滑水平面上,小车的前端各系上细绳,绳的另一端跨过定滑轮各挂一个小盘,盘中放有数目不等的砝码,使两小车自静止开始在不同拉力作用下匀加速运动,小车所受拉力F的大小可以认为等于砝码和盘所受重力的大小(保证小车质量比砝码和盘的质量大得多),小车后端系上细绳,用一只夹子夹住,以同时控制两小车,使两车同时运动,同时停止,分别测出两小车的位移s和受力F的大小。据知道,在时间t相同的前提下,,通过实验分析知,,可见,质量相同的物体,其加速度跟作用在它上面的力成正比,即

或者。

研究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装置(2)加速度和质量的关系

按以上设计,当力F一定时,可以得到,或。(3)对实验方法的说明。

①在实验研究中,由于要同时研究一个物理量(a)跟两个物理量(F和m)之间的关系,为了简单起见,教材采取了先保持m一定,研究a与F的关系;再保持F一定,研究a与m的关系;最后用数学的方法,把实验得出的a与F的关系及a跟m的关系综合起来,找出a跟F和m的关系。

②在观察、理解教材中的演示实验时要注意:

a.砝码(及盘)跟小车相比质量很小,细绳对小车的拉力可近似地等于砝码所受的重力。b.实验是通过改变盘中砝码的数目来改变绳对小车的拉力大小的。c.研究对象小车的加速度a是根据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公式的变形来推算的,在t相同时,通过比较s的大小来比较a的大小。d.由于实验中系统误差较大,只能大致看出a与F、m的关系,但科学家们已经做过许多精确的实验。精确的实验表明,

重点、难点分析:

1.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牛顿第三定律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对力,可任选其中一个力称为作用力,则另一个力就是反作用力。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性质总是相同的。

(1)定律内容,两个物体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2)这里的“总是”是强调对于任何物体,在任何条件下,这两个相等的关系都成立。对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①不管物体大小形状如何,例如大物体与大物体之间,或大物体与小物体之间,还是任何形状的物体之间,其相互作用总是大小相等。②不管物体的运动状态如何。例如静止的物体之间,运动的物体之间或静止物体与运动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都是大小相等的。③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产生和消失是同时的,因为两者中若有一个产生或消失,则另一个必须同时产生或消失。否则其间的相等关系就不成立了。认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产生有先后的说法是不对的。

(3)牛顿第三定律揭示了力作用的相互性,即两个物体间只要有力的作用,就必然成对出现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同学们在学习中应注意体会甲对乙、乙对甲的这种对应的相互作用关系。求解某力大小方向时,可以通过转换研究对象分析该力的反作用力来求解。

2.平衡力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区别是:

①一个力与它的反作用力一定是同种性质的力,例如作用力若是弹力,则反作用力一定是弹力;若作用力是摩擦力,则反作用力也一定是摩擦力,等等。而一个力与它的平衡力可以是相同性质的力,也可以是不同性质的力。②一个力与它的反作用力分别作用在发生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上,即受力物体不同;而一个力与它的平衡力必须同时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即受力物体相同。③一个力必有其反作用力,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同时产生、同时存在、同时消失;而一对平衡力可以是其中一个力消失,另一个仍存在。④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所产生的效果不能相互抵消;而一对平衡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产生的效果恰好是抵消的。3.类比分析

一对平衡力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作用在两个相互作用的物体上力的性质不一定相同一定是同性质的力不一定同时产生、同时消失一定同时产生、同时消失一对平衡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处因为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作用在于平衡状态两个物体上,所以不可能作为物体平衡的理由3.利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解释现象

(1)以卵击石,“蛋碎”而“石全”的结果,是因为蛋壳所能承受的力远小于石头所能承受的力。(2)鸟在飞行时,翅膀上下舞动,空气的反作用力就为鸟的飞行提供了向上的升力和向前的推进力。如图1。

图1

4.牛顿三个运动定律的区别与联系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三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外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力的合力成正比,跟物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内容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作用在一条直线上改变这种状态为止度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公式区别明确了力的概念,指出揭示了加速度是力作用揭示了物体间力的作用意义了力是物体运动状态发的结果,揭示了力、质的相互性,明确了相互生改变的原因,即力是量、加速度的定量关系作用力的关系产生加速度的原因研究根据理想实验归纳总结用控制变量法研究F、由实际现象归纳总结得方法得出,不能直接用实验m、a之间的关系,可用出,可用实验验证验证实验验证联系牛顿三个运动定律是一个整体,是动力学的基础,牛顿第二定律是以牛顿第一定律为基础,由实验总结得出的5.动力学两类基本问题

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的一般问题主要可分为两类:

(1)已知受力情况求运动情况,即知道物体受到的全部作用力,应用牛顿第二定律求出加速度。若再知道物体的初始条件,应用运动学公式就可求出物体的运动情况--任意时刻的位置和速度,以及运动的轨迹。

(2)已知运动情况求受力情况,即知道物体的运动情况,求出物体的加速度,应用牛顿第二定律,推断或者求出物体所受的力。

分析解决这两类问题的关键是抓住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之间联系的桥梁--加速度。其分析流程为:

6.动力学问题的处理方法(1)正确的受力分析

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是求解力学问题的关键,也是学好力学的基础。受力分析的依据:

①力的产生条件是否存在,是受力分析的重要依据之一。

②力的作用效果与物体的运动状态之间有相互制约的关系,结合物体的运动状态分析受力情况是不可忽视的。③由牛顿第三定律(力的相互性)出发,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可以化难为易

受力分析的基本方法:

①明确研究对象,即对谁进行受力分析。②把要研究的物体从周围物体中隔离出来。

③按顺序分析受力情况,画出力的示意图,其顺序为:重力、弹力、摩擦力、其他力。

(2)解题思路及步骤

①首先要对所确定的研究对象作出受力情况、运动情况分析,把题中所给的物理情景弄清楚,然后由牛顿第二定律,通过加速度这个联系力和运动的“桥梁”,结合运动学公式进行求解。这是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②由物体的受力情况求解物体的运动情况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a.确定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并画出物体的受力分析图。b.根据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求出物体所受合外力(包括大小和方向)。

c.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求出物体的加速度。

d.结合给定的物体运动的初始条件,选择运动学公式,求出所需的运动参量。③由物体的运动情况求解物体的受力情况。

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思路是解决第一类问题的逆过程,具体步骤跟上面所讲的相似,但需特别注意:a.由运动学规律求加速度,要特别注意加速度的方向,从而确定合力的方向,不能将速度的方向与加速度的方向混淆。b.题目中求的力可能是合力,也可能是某一特定的作用力。即使是后一种情况,也必须先求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再根据力的合成与分解知识求分力。

专题归纳

1.牛顿第二定律在连接体问题中的应用。

连接体问题是指在外力作用下几个物体连在一起运动的问题。在此类问题中,如果连在一起的物体具有相同的加速度,就可以将它们看成一个整体进行分析,即用“整体法”求解加速度;如果需要求解运动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就可以把各个物体分别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各自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并分别列出方程求解,即用“隔离法”求解相互作用力。

2.牛顿第二定律在瞬时问题中的应用。

(1)牛顿第二定律的瞬时性。

物体运动的加速度a与物体受到的合外力F具有瞬时对应关系:物体在每一瞬时的加速度只决定于这一瞬时的合外力,而与这一瞬时之前或这一瞬时之后的力无关。若不等于零的合外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立即产生加速度;若合外力的大小或方向改变,加速度的大小或方向也立即改变;若合外力为零,加速度也立即为零。这就是牛顿第二定律的瞬时性。

(2)理想化的绳、弹簧的特性。

中学物理中的“绳”(或线)、“弹簧”(或橡皮绳)一般都是理想化模型,具有如下几个特征:

①轻:即绳、弹簧的质量和重力均可视为零,因此同一根绳、弹簧的两端及其中间各点的弹力大小相等。②绳只能受拉力,不能受压力;弹簧既能受拉力,也能受压力。

③绳不能伸长,即无论绳所受拉力多大,绳子的长度都不变,因此绳子的张力可以突变。

④由于弹簧受力时形变较大,发生形变需要一段时间,所以弹簧的弹力不能突变,但是当弹簧与物体之间的连接关系被解除时,弹簧对物体的弹力就会消失。3.牛顿第二定律在临界问题中的应用。

在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的过程中,往往达到某一个特定状态时,有关的物理量将发生突变,此状态即为临界状态,相应的物理量的值为临界值。临界状态一般比较隐蔽,它在一定条件下才会出现。若题目中出现“最大”、“最小”、“刚好”等词语,常有临界问题。解决临界问题一般用极端分析法,即把问题推向极端,分析在极端情况下可能出现的状态和满足的条件,应用物理规律列出在极端情况下的方程,从而找出临界条件。

用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临界问题,是牛顿第二定律应用的一个重点,也是一难点。它要求对物理情景的理解十分清晰,对物理过程的分析十分透彻。对于临界问题的分析,有益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牛顿第二定律在传送带中的应用。皮带运输机是利用货物和传送带之间的摩擦力将货物运送到别的地方去,它是牛顿第二定律在实际中的应用。传送带问题涉及摩擦力的判断、物体运动状态的分析和运动学知识的运用,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灵活性,可以很好地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就传送带问题进行归纳分析。

(1)水平传送带。

当传送带水平运动时,应特别注意摩擦力的突变和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摩擦力的突变,常常导致物体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性质的突变。静摩擦力到达最大值,是物体恰好保持相对静止的临界条件;滑动摩擦力存在于发生相对运动的物体之间,因此两物体的速度达到相同时,滑动摩擦力要发生突变(摩擦力为零或转变为静摩擦力)

(2)倾斜传送带

当传送带倾斜运动时,除了要注意摩擦力的突变和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外,还要注意物体与传送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和传送带倾斜角度的关系,从而正确判断物体的速度和传送带速度相等时物体运动的性质。

(3)组合传送带:

组合传送带是水平传送带和倾斜传送带连接在一起传送物体。5.斜面专题

(1)物体在倾角为的光滑斜面上。

①初速度为零,物体匀加速下滑,,沿斜面向下,如图所示。

②初速度沿斜面向上,物体匀减速上滑,,沿斜面向下,如图所示。③初速度

沿斜面向下,物体匀加速下滑,

,沿斜面向下,如图所示。

(2)物体在粗糙的倾角为的斜面上。①物体初速度为零,分两种情况:a.当

时,物体匀加速下滑,

。沿斜面向下,如图所示。

b.当时,物体处于静止状态,该现象称为“自锁”,如图所示。

②物体初速度

沿斜面向上,则物体匀减速上滑,

,沿斜面向下,如图所示。

③物体初速度沿斜面向下,则应分三种情况:a.当

时,物体匀速下滑,

,如图所示。

b.当时,物体匀加速下滑,

,沿斜面向下,如图所示。

c.当

时,物体匀减速下滑,

,沿斜面向上,如图所示。

6、竖直专题:超重与失重(1)提出问题

你乘过垂直升降式电梯吗?当电梯开始启动上升时,你会心慌同时也会充分体验到

“脚踏实地”的感觉,电梯即将停止上升时,则会头晕同时有种“飘飘然”的感觉,这就是失重和超重造成的。

(2)实重与视重

①实重:物体实际所受的重力。物体所受重力不会因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而变化。

②视重:当物体在竖直方向有加速度时(即ay≠0),物体对弹簧秤的拉力或对台秤的压力将不等于物体的重力,此时弹簧秤或台秤的示数叫物体的视重。

说明:正因为当物体竖直方向有加速度时视重不再等于实重,所以我们在用弹簧秤测物体重力时,强调应在静止或匀速运动状态下进行。

(3)超重和失重现象

①超重现象:当人在电梯中开始上升时,感觉对底板的压力增大,即当物体具有竖直向上的加速度时,这个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或对悬挂绳的拉力)大于它所受的重力,称为超重现象。如用弹簧竖直悬挂一重物静止,当用力提弹簧使重物加速上升时,弹簧伸长,弹力就会变大,这就是一种超重现象。②失重现象:当人在电梯中开始下降时,感觉对底板的压力减小,即当物体具有向下的加速度时,这个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或悬挂绳的拉力)小于它所受的重力,称为失重现象。如果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或对悬挂绳的拉力)等于零,叫完全失重现象。如用弹簧竖直悬挂着一重物保持静止,人拿着悬挂点加速下移时,弹簧会缩短,说明弹力变小,这就是一种失重现象。若人松手,让弹簧和重物一起自由下落,则弹簧的示数为零,此为完全失重现象,注意。4.整体法、隔离法求解平衡问题

(1)整体法的含义:所谓整体法就是对物理问题的整个系统或整个过程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

(2)整体法的思维特点:整体法是从局部到全局的思维过程,是系统论中的整体原理在物理中的运用。

(3)整体法的优点:通过整体法分析物理问题,可以弄清系统的整体受力情况和全过程的受力情况,从整体上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变化规律,从而避开了中间环节的繁琐推算,能够灵巧地解决问题。

通常在分析外力对系统的作用时,用整体法;在分析系统内各物体(或一个物体的各部分)间相互作用时,用隔离法;有时解答一个问题需要多次选取研究对象,整体法和隔离法交替应用。6.超重、失重问题的处理方法

超重、失重现象产生条件是具有竖直方向的加速度,我们用牛顿第二定律可以分析到其本质,故对超重、失重问题的处理方法有

(1)用牛顿第二定律去定量地列方程分析,以加速度方向为正方向,列方程,注意使用牛顿第三定律,因为压力和支持力并不是一回事,同时注意物体具有向上(或向下)的加速度与物体向上运动还是向下运动无关。

(2)对连结体问题的求解,如测力计、台秤示数变化的问题,对于其中一物体(或物体中的一部分)所处运动状态的变化,而导致系统是否保持原来的平衡状态的判断,若用“隔离法”分别进行受力分析,再通过对系统整体的运动状态的分析推理而得出结论,固然可以,但繁琐费力,如果从整体观点出发,用系统的重心发生的超重、失重现象进行分析判断,则会更加简捷方便。专题二: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知识要点】11、力(A)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⑴力不能脱离物体而独立存在。⑵物体间的作用是相互的。2.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3.力作用于物体产生的两个作用效果:使受力物体发生形变或使受力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4.力的分类⑴按照力的性质命名: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⑵按照力的作用效果命名:拉力、推力、压力、支持力、动力、阻力、浮力、向心力等。12、重力(A)1.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⑴地球上的物体受到重力,施力物体是地球。⑵重力的大小:G=mg,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的。

2.重心:物体的各个部分都受重力的作用,但从效果上看,我们可以认为各部分所受重力的作用都集中于一点,这个点就是物体所受重力的作用点,叫做物体的重心。

①质量均匀分布的有规则形状的均匀物体,它的重心在几何中心上。

②一般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几何中心上,可以在物体内,也可以在物体外。一般采用悬挂法。13、弹力(A)

1.弹力⑴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⑵产生弹力必须具备两个条件:①两物体直接接触;②两物体的接触处发生弹性形变。

2.弹力的方向:总的来说是与施力物体的形变方向相反,具体的说,物体之间的正压力一定垂直于它们的接触面指向被压的物体,物体之间的支持力力一定垂直于它们的接触面指向被支持的物体。绳(或弹簧)对物体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着绳(或弹簧)而指向绳(或弹簧)收缩的方向,在分析拉力方向时应先确定受力物体。

3.弹力的大小

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弹性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弹簧弹力:F=Kx(x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为劲度系数)条件:在弹簧的弹性限度内4.相互接触的物体是否存在弹力的判断方法:

如果物体间存在微小形变,不易觉察,这时可用假设法进行判定.14、摩擦力(A)

概念:在滑动摩擦中,物体间产生的阻碍物体相对滑动的作用力相互接触、接触面不光滑滑动摩擦力(f)产生条件:有正压力、有相对运动方向:与接触面相切、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P53例题摩擦力计算表达式:f=N(其中为动摩擦因素,与相互接触的物体的材料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概念:在静摩擦中,物体间产生的阻碍物体相对滑动趋势的作用力相互接触、接触面不光滑静摩擦力(f)产生条件:静有正压力、有相对运动趋势方向:与接触面相切、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最大极限:最大静摩擦力f静maxf=N(在粗略计算中可认为近似等于)(1)滑动摩擦力:fN

说明:a、N为接触面间的弹力(正压力),可以大于G;也可以等于G;也可以小于G

b、μ为滑动摩擦系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积大小、接触面相对运动快慢以及正压力N无关.

(2)静摩擦力: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与正压力无关.大小范围:O19、力学单位制(A)

1.物理公式在确定物理量数量关系的同时,也确定了物理量的单位关系。基本单位就是根据物理量运算中的实际需要而选定的少数几个物理量单位;根据物理公式和基本单位确立的其它物理量的单位叫做导出单位。

2.在物理力学中,选定长度、质量和时间的单位作为基本单位,与其它的导出单位一起组成了力学单位制。选用不同的基本单位,可以组成不同的力学单位制,其中最常用的基本单位是长度的单位米(m),质量的单位千克(kg),时间的单位秒(s),由此还可得到其它的导出单位,它们一起组成了力学的国际单位制。17、牛顿运动三定律(A和B)1.惯性: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

牛顿第一定律2.平衡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3.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即

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1.内容: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与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

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方向与合外力方向一致

2.表达式:F

牛顿第二定律合=ma3.力的瞬时作用效果:一有力的作用,立即产生加速度

4.力的单位的定义:使质量为1kg的物体产生1m/s2牛顿运动定律的加速度的和外力的大小就是1N1.物体间相互作用的规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牛顿第三定律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同时产生、同时消失,作用在相互作用的两物体上,性质相同3.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与平衡力的关系

1.已知运动情况确定物体的受力情况

牛顿运动定律2.已知受力情况确定物体的运动情况

的应用追击问题分析过程步骤:

3.加速度是联系运动和力关系的桥梁

(1)由题意分析所研究的车做什么运动,并画出运动情况示意图,得出位移的关系(2)选取正方向(一般选物体的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3)写所要用公式的依据(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4)根据规律和两车位移的关系式,变形推导所求物理量的表达式

(5)代入数据计算(注意数据单位的转化,相遇即位移“相等”,极值距离在两车速度相等时)(6)根据计算结果做适当分析、说明

测重力加速度:用滴水法测重力加速度g时需要注意:1.用秒表测出的时间t是n滴还是n-1滴水下落的时间。2.确定每一滴水下落的时间tt0n还是tt0n1。3.根据自由落体运动规律S=12gt2,2n2t0tg=2S2SSt2推导可得n时t2t202(n1)2St2t0tn1时纸带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中(1)可以任意两段相连的位移之差与时间的关系或任意两段不相连的位移之差与时间的关系求加速度aS(n+1)SnSSnT2或am(m-n)T2(2)求出加速度后可以求某一段的位移(长度)例如:SmSn(m-n)aT2(3)可以求纸带上某段时间t(或某段位移S=ssSnn1)内的平均速度vt(4)利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某段时间t内的平均速度v与这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vt相等,可以求纸带上打任一计时点的速度vSt(vsnsn1t)2解题思路小结:1、确定研究对象系统运动状态相同时(加速度相同)可使用整体法和隔离法2、进行受力分析重力、弹力、摩擦力,要求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来,注意产生条件同一直线同向相加,异向相减,合力范围:|F1-F|2FF1F23、求合力不同一直线二力合成根据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力的图示F=F221+F2+2F1F2cos,为F1和F2之间的夹角三力及以上正交分解法4、判断运动状态,选取正方向、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或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平衡状态(a0)力学方程:和外力为零F=0(Fx0、Fy0)运动学方程:Svt运动状态力学方程:和外力不为零F=ma(Fxmax、Fymay)非平衡状态(a0)运动学方程:根据vv12t0at和sv0t2at可得:v22vv0ttv02aS(一个有用的推论)及S=2tF“牛一”类vtv0v2tv20应用归类:A=0F=ma“牛二”类B、Fat2s物体间相互作用“牛三”类m2(sv0t)SmSnt2(mn)T2C、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1、水平方向2、斜面方向3、竖直方向超重(加速度a)v加速上升、v减速下降失重(加速度a)v减速上升、v加速下降超重:视重大于实重,选取竖直向上为正方向,a方向向上,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ma有T(N)-G=ma,即T(N)=G+ma=m(g+a)此时物体可能加速上升或减速下降失重:视重小于实重,选取竖直向上为正方向,a方向向下,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ma有T(N)-G=m(-a),

即T(N)=G-ma=m(g-a),此时物体可能加速下降或减速上升。完全失重:视重为零,选取竖直向上为正方向,a方向向下,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ma有T(N)-G=m(-a),a=g即T(N)=G-ma=0,此时物体可能加速下降或减速上升。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期末1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期末1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期末1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524505.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