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计划总结 > 工作总结 > 201*年科技之冬工作总结

201*年科技之冬工作总结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28 03:59:05 | 移动端:201*年科技之冬工作总结

201*年科技之冬工作总结

乌帕尔乡“科技之冬”培训工作总结

我乡农办在乡党委、乡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年度经济发展思路和工作部署,认真贯彻全面落实“科教兴乡”“科教兴村”“科教兴农”战略,制定了振兴经济的“科技之冬”培训计划和实施意见。狠抓了各项工作的落实,通过教育培训圆满完成了对乡村的科教培训任务,提高了乡科技管理队伍的素质和乡村干部及广大人民群众的科技意识,使我乡小队以上干部、科技致富能手对林果业栽培技术、无公害农产品的发展和开发、“多熟制”产业管理技术、核桃嫁接技术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掌握。为明年乡村经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现就各项工作的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领导班子高度重视

领导及乡农业办具体负责人员召开了专题讨论会研究部署“科技之冬”活动实施方案,照例在提高技、乡村经济健康稳定上发展,在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多元经济的基点上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安排专业人员备课授课,讲究方式方法,注重实效,使村政干部和群众易于接受,把科技培训活动作为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我乡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狠抓了参训人数的落实。

二、培训面广泛涉及内容丰富

(一)林果业生产方面:在扩大果园面积的同时,把握市场需求加大了对种植结果的高速重点狠抓了果园的栽培管理,嫁接整形、修剪、施肥、病虫害的防治以及国家林业法的培训。倡导以施农家肥和生物药剂等无公害低残留农药喷施措施,并对果树今冬明春的管理提出了具体要求。

(二)常规农业方面:重点对小麦田间科学管理,化学除草,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反季节蔬菜栽培技术培训、瓜果栽培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无公害农产品的发展与开发等进行了培训,通过培训进一步提高了干部群众的科技意识。

(三)畜牧业方面:主要进行了现代畜牧业基本常识、家禽科学养殖技术、饲草种植、加工技术、牛羊快速育肥和养殖技术的培训。今年我乡把家禽养殖作为发展畜牧业的新的经济增长点,我乡在大力宣传和鼓励农民发展家禽养殖业的同时,也积极对养殖户进行家禽养殖和家禽疾病防治培训,使养殖户尽快掌握基本的家禽养殖技术和疾病防治技术,为畜牧业农民增收打下基础。

(四)培训教学氛围浓,成效明显

乌帕尔乡的万亩低产田改造项目,在该项目建成后,项目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了全面改善,为项目区各族人民群众的脱贫致富起到了积极作用。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将得以加强,水资源将得到更为合理地配置和利用。提高农牧民的文化素质,提高科技水平,是高水准的工程实施项目和高水平的科技文化和栽培技术相结合,“硬件和软件”起头并进,真正提高了土地和劳动生产率。保证项目发挥最大的效益。

在教学培训中,机关干部,各站所技术人员、全体乡村干部、农民党员、宗教人士及种植养殖大户专业户进行了培训,基本上掌握了一些知识和技能,使广大干部群众的政策意识和科技意识明显提高,科技致富能力得到了增强。提高了广大农民群众林果业栽培技术、反季节蔬菜栽培技术、无公害农产品的发展和开发、“多熟制”产业管理技术、牲畜快速育肥技术和养殖技术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掌握。总之,此次培训是卓有成效的,相信通过全乡各族人民的努力和奋斗,我乡的各项工作开展的将更为出色,我们也将在此基础上下功夫,加大工作力度,推动我乡各项事业的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不懈的奋斗。

乌帕尔乡人民政府201*年2月18日

扩展阅读:201*年苏州市科技工作总结

201*年苏州市科技工作总结

201*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科技部门的指导下,在各地、各部门和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下,全市科技系统深入实施“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行动计划”,较好完成了全年的目标任务,为支撑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发展方式转变作出了应有的努力。在省科技厅、省统计局发布的“江苏省科技进步统计监测结果与科技进步统计公报”中,我市科技进步综合评价首次位列全省第一。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组织了全国城市创新效能测评,我市跻身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十强市”行列。在科技日报社等机构主办的“201*创新型城市论坛”上,我市被评为国内最具创新环境、最具创新绩效的地级城市。苏州高新区管委会和苏州市科技局还被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科技部评为全国科技管理系统先进集体。

1.强化政府引导,努力营造创新创业的社会氛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工作,去年年初召开了全市推进自主创新暨科技奖励大会,表彰奖励了首届科技创新创业市长奖、科技合作贡献奖、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获得者,并为首批“姑苏创新创业领军人才”授牌。大会的召开,极大的激发了广大科技企业和科技人员的创新创业激情,促进了“增强自主创新行动计划”的深入开展。在苏州,科技创新已成为全市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普遍共识和主要任务。工业园区始终把“科技跨越计划”作为率先发展的突破工程强势推进,全方位打造我市科技创新的高地;高新区抓住“二次创业”的契机,积极推进创新型科技园区的建设;昆山着力引进大项目建设大载体,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张家港突出产学研相结合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攀升,争创发展新优势;常熟立足镇域特色产业优势,积极探索高校人才资源服务地方科技工作的新路子;太仓的惠民工程、吴江的专利工作、吴中的医药服务外包、相城的科普基地建设都独具特色;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沧浪、平江、金阊三个老城区立足自身特点推动了科技创业园进街道、进社区。各市(县)区你追我赶,奋勇争先,各展所长,竞相发展,形成了我市科技工作蓬勃向上的生动局面。

为进一步扩大科技创新的社会基础、激发社会各界的创新热情和创造活力,各级科技部门精心组织、广泛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科技创新活动,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一是成功举办了第六届国际发明展览会,被万钢部长誉为国际科技发明的民间“奥运会”;二是举办了首届中国名校苏州创新合作论坛,全国30多所著名高校与800多家苏州企业进行“科技对接”。三是开展了第四届电子信息科技服务周活动,专业技术服务机构为600多家企业进行了技术咨询与辅导。四是与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联合举办了第三届软件工程过程改进组中国大会,为我市软件企业走向国际外包市场搭建了平台;五是举办中日科技高层圆桌会议、国际纳米分子医学与工程论坛暨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纳米分子医学与工程专题第二届年会、国际纳米技术发展论坛等一系列活动,扩大了国际交流与合作。六是举办科普宣传周、创业投资论坛、留学生交流会及各类学术交流会、成果对接会30余项。2.落实科技政策,全力推动全社会加大科技投入。去年全市全社会R&D投入达到120亿元,较上年增长23.7%,其中大中型企业R&D投入超过100亿元,同比增长25%以上,R&D占GDP的比重达到1.8%左右,完成了市政府确定的指标。一是充分发挥政府投入资金的导向作用,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去年全市财政科技投入达到21.8亿元,位列全省第一,其中工业园区财政科技投入超过6亿元,吴江、高新区、昆山都超过2.5亿元,太仓达到1.25亿元,位列全省县级市区的前五位。在财政科技资金的安排上,市本级科技经费80%以上用于支持和服务企业创新活动,苏州市级科技计划组织了研发和应用类项目326项,财政下达资金6146.5万元,带动项目总投资25.2亿元,其中主要是企业自身的投入,带动比率为140,有效发挥了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二是将政策激励作为科技工作的第一抓手,推动加大科技投入。制定出台了《苏州市推进企业研究开发费加计抵扣政策落实专项行动方案(201*201*年)》。全市落实各类科技政策共计减免税收约7.5亿元。其中在税务部门办理并享受企业研究开发费加计扣除政策的企业244家,同比增长121%,涉及当年企业研究开发费11.56亿元,实际免征企业所得税达3.36亿元,同比增长67.2%。全市还落实其它科技政策共减免税收约4.15亿元,其中,软件和集成电路企业减免所得税约2098万元;国家高新区内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减免所得税约2.45亿元;省级以上科技孵化器减免四税2487万元;18家转制科研机构免征所得税约1.2亿元;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技术性服务收入免征所得税约189万元;企事业单位进行技术成果转让等收入30万元以下免征所得税约145万元;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税前扣除额792万元。创新政策的落实,激发了企业的创新热情,带动企业研发投入大幅增长。三是大力发展创业投资,集聚社会资本助推科技创新。园区发挥创投集团的龙头作用和创投跟进、风险补贴基金以及引导基金的辐射效应,加快组建风险创投集群,目前园区风险投资与担保企业累计达56家,资金规模150亿元。苏州高新区高新创业投资集团公司揭牌运作,首期发起设立高新国发、信泉、高锦、新缘四个创投基金,资金规模达20亿元。目前,全市范围内已有创业(基金)投资企业60余家,管理的创业投资资本超过200亿元,创业投资集聚效应初步显现,为引进高科技企业和高层次人才,培育新兴技术产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3.加强扶持培育,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日益巩固。一是新高企认定工作有序展开,市科技、财政、税务等7部门联合成立了苏州市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协调小组,建立了长效工作机制。今年全市共有363家企业通过新的省高企认定并全部开始享受15%的所得税税率,占到全省新高企总数的26.4%。高新技术企业梯队建设稳步推进。参照国家新标准重新制定了《苏州市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实施办法》,重点对科技型、成长型中小企业开展市级高企的认定,指导符合条件的企业进行规范化、标准化的申报“预习”,形成高新技术企业的梯队培育机制。二是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持续开展。沙钢集团进入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行列,昆山龙腾光电、苏州固得电子等15家企业被确定为省创新型试点企业,总数达21家。为加强企业的前期培育,我市还评审认定了两批市级创新型试点企业,总数达80家。三是推进本土科技型企业的快速成长。新备案确认民营科技企业394家,全市在省科技厅备案的民营科技企业达2086家,占全省总量的20%。我市23家企业被评为“201*中国民营科技企业500强”企业,其中,沙钢、隆力奇分别列第4、第9名。张家港海陆重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我市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巩固。

4.强化项目组织,向上争取不断创出新高。科技计划工作围绕夯实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打造创新创业城市品牌两大目标,更加重视人才、项目、基地的统筹,努力发挥科技计划在组织创新活动、集成配置科技资源的主导作用。去年全市组织申报各类市级计划项目1534项,比上年增长39%,组织申报部省级科技计划项目722项,国家科技计划立项277项,获得科技经费1.4亿元;省级科技计划立项248项,获得科技经费3.3亿元,共争取部省科技经费4.7亿元,再次创下历史新高。其中,我市获得的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省工业支撑计划等项目数和经费数均列全省第一。

获立项的国家级项目是:国家863项目7项2691.5万元;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44项2245万元;国际科技合作项目3项819万元;国家自然基金68项1858.8万元;社会发展与农业科技项目70项1978.8万元;基础设施项目3000万元。

获立项的省级项目是:省高层次人才27项2700万元;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6项1.5亿元;省工业科技支撑计划32项1690万元;省创投专项8项1650万元;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资金26项780万元;省国际科技合作15项188万元;省社会发展与农业科技69项1806万元;省软件与集成电路11项、CMMI补贴项目10项共4150万元;省基础设施项目4100万元。

5.加强产业技术创新,高新技术产业质态稳步提升。组织实施新一轮高新技术产业“双倍增”计划,去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预计达到615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34%。全市专利申请量、专利授权量达到4.5万件和1.75万件,分别比上年增长33.3%和91.1%。一是集聚创新要素,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取得新进展,“新型平板显示”和“太阳能光伏”两个千亿级产业基地正式启动建设,苏州光伏产业特色产业基地、昆山电路板特色产业基地被列为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总数达到12个,保持全省第一。全市特色产业基地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1150亿元,占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20%。二是市级科技专项进一步加大了对新兴产业、优势产业的支持力度,扶持了盛科、灵芯、真宽、威望等一批高科技新兴企业,光电子、软件和集成电路等优势领域的创新能力和产业化水平得到较大提升,形成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重大目标产品。有机发光显示器(OLED)大规模生产线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开工建设,平板显示、太阳能光伏、集成电路与软件、现代装备等领域已成为我市高新技术产业新的增长点。三是软件产业保持了快速发展的势头,形成了以行业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软件服务外包为特色的产业集群,全市软件产业实现销售额380亿元,同比增长52%,其中纯软件实现销售180亿元,出口13亿美元。涌现出新宇等一批知名软件外包企业和浩辰CAD等知名品牌。

6.引进培育并重,创新载体建设取得新进展。中科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经过两年的筹备,于去年5月举行了隆重的揭牌仪式,标志着我市历史上第一个中科院系统研究机构的诞生;11月,由中科院与江苏省、苏州市联合共建的又一个研究所--中科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正式揭牌筹建,医工所的建设将改变我国生物医疗设备与器械工程领域科研与产业化薄弱的局面;苏州大学现代丝绸国家工程实验室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准立项建设;常熟白雪电器建立了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依托昆山龙腾光电的江苏龙腾平板显示技术研究院,列入省重大研发机构建设行列;此外我市还新增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8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2家;新建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8家、市级重点实验室19家;新认定内资研发机构37家,累计认定内资研发机构93家。我市重大研发机构较为缺乏的局面已得到有效缓解。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取得新进展,新增了2家国家级检验检测中心:苏州电器科学研究所有限公司获国家认监会批准成为国家电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苏州大学化学电源研究所获得国家认监会批准筹建国家化学电池产品监督检验中心。依托独墅湖科教创新区的高校和科研机构,组建了西交大快速制造国家工程中心苏州中心等一批开放实验室;园区还投资4亿元,建设了软件测评、应用软件网络服务(SaaS)、纳米加工与检测、动漫游戏等十大公共服务平台。

创业园建设实现新突破,新增7个省级、2个国家级创业园,省级以上累计达到21家。高新区科技城微系统园正式启动,苏州创业园与土耳其梅尔辛科技园签约共建姐妹园,新加坡腾飞集团腾飞苏州创新园开工建设,苏州东创科技园项目在吴中区正式启动,木渎金枫创新创意街区也正式开街。全市创业园孵化面积达136万平方米,在孵企业1900余家。

7.聚焦姑苏计划,高层次人才工作加快推进。新一轮“姑苏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计划”启动实施,去年我市在美国纽约和硅谷地区分别举办了两场推介会,吸引了近400位海外留学科技人员到会。推介活动经当地主流媒体报道后引起很大反响,扩大了该计划在海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去年姑苏人才计划项目申报达到210项,较上年翻了一番。经技术评审、产业化投资评审、面试答辩三轮评审和实地考察,26人被市政府确定为“姑苏创新创业领军人才”。

各市(县)区高度认识人才对科技工作的重要意义,科技人才工作已成为各地科技工作的重要内容和新的抓手。工业园区实施“科技领军人才创业工程”,去年支持了19名创业项目的带头人,单个项目支持力度最大达到201*万元。高新区2.3亿元资助了33个科技领军人才,张家港、昆山、吴江等市也先后启动了高层人才计划,苏州大学实施了“科技创新四大培育工程”,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团队、科技创新重大成果转化。市、县联动共同推进的良好局面初步形成,去年全市共有108名高层次人才获各地人才计划的支持,27人入选“江苏省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引进计划”,再次名列全省第一。

8.开放利用资源,科技交流合作深入开展。在深化与中科院、清华大学、东南大学等院校合作的基础上,丰富了合作内容,扩大了合作领域。组织了科技企业科技行、名校创新合作论坛,与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展开了密切的交流。各市(县)区也举办了富有成效的产学研活动。常熟在全省率先开展了乡镇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来自省内各高校的14位科技专家在乡镇或开发区担任副职,指导企业的科技工作,此举得到了省政府领导的高度评价,成效已初步显现。张家港在全省率先开展了规模企业设立研究生工作站的试点工作,昆山与东南大学、相城与浙江大学、吴中与同济大学、园区与苏州大学、高新区与上海交通大学和苏州科技学院等开展了深层次合作。在各级科技部门的推动下,企业和院校实现了合作双赢。去年市成果转化中心举办了20场科技成果对接洽谈会,签约项目30项,合同金额2.2亿元。全市登记技术交易合同1091项,技术交易成交额12.75亿元,增幅49.3%。全市科技服务业(不含软件)收入超过32亿元,增长速度超过30%。

国际科技合作更加活跃。中英科技合作成果推介会在苏州成功举办;卡内基梅隆大学国际软件研究院苏州办公室升级为中国办公室;市科技局组织企业家代表团赴欧洲进行科技招商洽谈,在纳米技术、软件外包等方面达成了多项合作协议。第六届国际发明展览会吸引了来自39个国家201*多名代表参加会议,其中境外参展商人数270人,成为历届规模最大、成果最多的一次盛会。外资研发机构入驻我市步伐加快,伊顿全球研发中心、华硕研发中心等大型外资研发机构分别落户工业园区和高新区,去年认定外资研发机构65家,累计191家,其中外资独立研发机构7家,累计19家;新认定省级外资研发机构40家,累计114家,占全省61%。园区加快国家纳米技术国际创新园建设,开展了与美国加州大学、芬兰国立技术研究中心、香港科技大学、俄罗斯纳米集团的合作。高新区有效整合国际、国内科技资源,积极开拓国际科技合作渠道,被科技部命名为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9.狠抓科技支农,科技进步对农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不断提升。一是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工作取得新进展,太仓市“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示范”被列为江苏省科技示范专项,“长江三角洲现代农业区新农村建设关键技术研究集成示范”被列入科技部“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均获得上级科技部门500万元经费支持。二是农业科技创新又有新突破。围绕我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技术需求,加强农业科研攻关,一批关键技术相继攻克。“农产品废弃物高效利用技术研究与开发”项目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鱼引种池塘养殖、繁育技术推广”项目在全省首先突破了鱼的人工繁育技术。三是农业科技载体建设再上新台阶,太仓现代园艺科技园、吴中设施蔬菜科技园入选第一批江苏省现代农业科技园,吴江市苗圃集团等六家企业入围第一批江苏省农业科技型企业。常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在科技项目的支撑下,科研条件、成果转化能力、产业带动能力有了新的提升。四是农业科技培训取得新成效。深入开展“送科技下乡,促农民增收”活动,全年各级科技部门组织举办培训班1378次,培训农民23.37万人,实施科技富民项目261个,新增产值4.4亿元,新增利税9510万元。

10.实施民生工程,社会发展领域创新步伐明显加快。围绕人民群众最为关心的健康、交通、环境、安全等民生领域,联合市卫生、交通、环保、税务等部门实施十大民生科技示范工程。市环卫处实施的“苏州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科技工程示范”项目列入省科技惠民十大工程,在全省率先建成“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示范模式;卫生局“构建临床适宜技术三级推广网科技示范工程”,提高了社区医疗水平;环保局建成“污染源自动检测系统”,130个重点污染源全部实现联网监控;交通局的“智能公交信息化管理系统科技示范工程”,建立了覆盖全市的智能公交信息化管理系统,改善和缓解市民出行难问题;“金阊区餐饮业油烟污染治理科技示范工程”结合市政府蓝天工程,选择经营规模较大的餐饮点进行油烟净化与监控科技示范。公安局在各市(县)区全面开展科技强警示范区县(市)的建设,苏州公安警务通系统研究与应用项目被评为公安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经贸委等部门加强了与清华大学的合作,设立循环经济科技专项,开展了废弃物资源化处置的研究、示范和产业化。苏州市区(中心城区)和张家港市申报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探索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模式,市政府专门成立了苏州市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协调小组,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并批准了《苏州市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规划》,日前已通过了科技部等16个部委考评。昆山、常熟、太仓等被评为江苏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201*年科技之冬工作总结》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201*年科技之冬工作总结: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201*年科技之冬工作总结》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5266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