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计划总结 > 工作总结 > 电子政务工作08自查总结

电子政务工作08自查总结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28 04:29:41 | 移动端:电子政务工作08自查总结

电子政务工作08自查总结

**[****]59号

━中共***委员会***人民政府

***乡201*年度电子政务工作自查总结

今年以来,***人民政府严格《***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电子政务工作的通知》文件要求,高度重视,创新形式,依法公开政务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将具体做法及不足自查总结于下:

一、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

年初,乡建立了以乡长**为组长,纪委书记、人武部长为副组长,党政办主任、经济发展办主任、计生办主任、民政所长等为组员的政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把政务公开工作纳入了党委、政府重要工作日程,制定了政务公开的有关制度和详细的工作计划,使政务公开工作有章可循。

二、依法全面公开

**乡政务公开坚持严格依法、全面真实、及时便民的原则进行公开,主要按照,《政府信息公开规定》、《行政许可法》等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规定,对全乡范围内发生的政务活动及各类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事项,除涉及国家秘密和依法受到保护的商业秘密、个人隐私之外的,都进行了如实公开,特别是群

众普遍关心,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诸如财务收支情况、重大项目实施情况、干部任用情况、集体资产处置情况等进行了重点公开。***还把乡内部机构设置、管理权限、主要职责、勤政廉政等情况进行了全面公开。

三、创新公开内容

创新公开的载体是做好公开工作的关键。***坚持重大活动书写醒目标语,引起群众关注;坚持发展目标之规划征求群众意见,在人大代表会及党代表会等重大例会上给代表报告;坚持公开发放便民服务办事指南,不让群众跑“空路”;坚持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及审批二孩、优抚及惠民政策村社初核,乡审核公开的办法,吸引群众广泛参与到监督政务公开的工作中来。乡政府机关建立了党务、政务公开专栏,建立了便民服务公开栏,10月份,乡党政务办工作人员成功地把我乡基本情况及政务开展情况编辑录入了政府网站。

四、公开赢得民心,效果良好

通过规范、及时、真实地公开党务政务活动,使得机关干部作风得到明显好转,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行政行为进一步规范,人民群众十分满意。

主要不足:

一是建立规范的公开栏是今后工作努力的重点。二是在政府门户网站上发布信息不够。自查得分:***分

扩展阅读:电子政务重点总结

第九章:

1,本书所指的“法律法规”并不仅仅指严格意义上由国家立法部门制定并颁布实行的“法律”,也包括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行政规章

2,从广义上看,我国法律的主要表现形式有:①宪法;②法律;③行政法规;④地方性法规;⑤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⑥行政规章;⑦特别行政区的法;⑧国际条约。

3,与政务信息有关的行政法律法规,主要涉及政府信息公开、电子政务的行政程序、电子文件的合法性和有效性,电子签名的管理等问题

4,电子政务建设管理和应用的法律法规:这部分内容包括电子政务管理机制、政府网站的建设和管理以及电子政务安全三个方面。

5、所谓“技术中立原则”,是指电子政务立法对其所涉及的有关范畴应保持开放、中立的立场,以适应技术快速发展和变化的实际需要,而不应将其局限于某一特定的技术形态。6、技术中立原则的体现:保障信息网络安全的电子认证、电子签名和电子支付制度等都是以密码技术、信息通信技术和其他相关技术的支持为基础的。

7、我国的电子政务立法工作进展缓慢。这里有体制的原因,有观念的因素,也有技术层面的问题。

8、两部重要法案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9、《电子签名法》应用范围很有限,仅限于电子商务领域,至于政务活动和其他社会活动,要由国务院或者国务院规定的部门依据该法制定使用电子签名、数据电文的具体办法。10、从总体上说,我国电子政务法律规范建设仍然明显滞后于电子政务的发展,许多亟待法律规范的事项并没有相应的法律规范,我国电子政务实践中暴露出来的很多问题说明立法工作还需要进一步的努力。

11、无纲领性立法,无明确的立法规划,无有效的立法评价及监督机制”的三无状态

12、标准是:“得到一致(绝大多数)同意,并经公认的标准化团体批准,作为工作或工作成果的衡量准则、规则或特性要求,供(有关各方)共同重复使用的文件,目的是在给定范围内达到最佳有序化程度。”

13、《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将标准划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等4个层次。

14、电子政务标准化体系:由总体标准、应用标准、应用支撑标准、信息安全标准、网络基础设施标准、管理标准等组成15、法律法规标准往往只能的宏观上起导向作用,与微观实际结合得不多下到微观的操作层面,往往还需要电子政务的业主单位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具体的管理制度

第八章:

1、绩效通常是指某一系统的运行结果,包含有经济、效率和效能的含义。

2、政府绩效就是指政府在社会经济管理活动中的结果、效益及其管理工作效率、效能,是政府在行使其功能、实现其意志过程中体现的管理能力。包括政府成本、政府效率、政治稳定、社会进步、发展预期等含义在内

3、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主要内容:

一是在电子政务“投入”角度所产生的网络设施、应用系统、信息资源、安全系统及其表现形式政府网站等电子政务产出的评估,

二是电子政务在“政务”角度所实现的职能,包括公共服务、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及经济调节等电子政务影响的评估

4、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以加强内部管理与监控、提高服务品质为宗旨的内评估;另一类是以外部评价、排序比较为主的外评估。

5、电子政务的实质就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政府治理创新6、FEA包括五个参考模型:

绩效参考模型(PerformanceReferenceModel,PRM)、业务参考模型(BusinessReferenceModel,BRM)、

服务组件参考模型(ServiceComponentReferenceModel)、数据参考模型(DataandInformationReferenceModel,DRM)

技术参考模型(TechnicalReferenceModel)。

7、“绩效参考模型”内容:包括任务和业务结果评估、用户结果评估、业务流程及业务活动评估、人力资本评估、技术评估、其他固定资本评估。8、我国现阶段的政府绩效评估的模式主要有三种类型:(1)政府机关绩效评估(2)行业组织绩效评估。(3)专项绩效评估。

9、我国政府绩效评估中存在的问题:

(1)政府绩效评估的制度基础缺位严重

(2)缺乏绩效评估的制度保障,绩效评估活动流于形式

(3)仍然没有脱离传统行政效率测量和干部政绩考核的思路

10、电子政务测评主要都是以网站分析、外部评价、排序比较为特点进行,属于电子政务绩效外评估范畴。

11、在当前开展电子政务研究的国际机构中,联合国与美国公共管理协会、埃森哲(Accenture)、布朗大学等的研究很具代表性。

12、我国电子政务的绩效评估工程,应紧密结合电子政务建设和行政改革进程,从系统的视角,应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建立起“全面改革”的战略规划。

第七章:

1、日常工作主要包含两部分:数据输入处理和输出处理。

2、数据输入包括数据的收集、校验及录入三个环节。

3、日常数据处理工作包括:例行的数据更新、统计分析、报表生成、数据的复制与保存以及与外界的定期数据交流等。

4、记录内容包括工作数量、工作效率、信息服务质量、系统维护修改情况和系统故障情况等。

5、系统维护目标是有计划、有组织地对系统进行必要的改动,以保证系统中的各个要素随着环境的变化始终处于最新的、正确的工作状态,保证电子政务系统正常而可靠地运行,并能使系统不断得到改善和提高,以充分发挥作用。6、影响系统可维护性的主要因素有以下三个:

(1)可理解性:表现为外来读者理解系统结构、接口、功能和内部过程的难易程度。(2)可测试性:表现为对系统进行诊断和测试的难易程度。(3)可修改性:表现为对系统各部分进行修改的难易程度。

7、系统维护主要包括软件维护、硬件维护和数据维护三个方面

8、系统投入运行后,首先必须建立相应的组织,确定进行维护工作所应遵循的原则和规范化的过程,并建立一套适用于具体系统维护过程的文档及管理措施,以及进行复审的标准。9、当对系统的修改不再奏效,修改的困难很多且工作量很大,或者改进、完善的内容远远超出原系统的设计要求时,就应提出研制新系统的要求,从而开始新系统的开发。10、电子政务安全管理的目标

(1)可用性目标:可用性就是要保证用户在需要使用电子政务系统时就能够正常使用。(2)完整性目标:完整性目标包括两个方面:数据完整性和系统完整性,

(3)保密性目标:保密性目标是指不向非授权个人和部门暴露私有或者保密信息。(4)可审计性目标:是指电子政务系统能够如实记录一个实体的全部行为。(5)保障性目标:是指提供并正确实现需要的电子政务功能

11、网络实体的安全管理:性能管理、故障管理、配置管理、计费管理

12、安全管理包括系统安全管理、安全服务管理、安全机制管理、安全事件处理管理、安全审计管理和安全恢复管理等内容。

13、密钥的管理主要涉及密钥的生成、检验、分配、保存、更换和销毁等。

14、行政安全管理的重点是:安全组织机构的设立、安全人事管理、安全责任与监督等。15、安全组织机构的任务是:统一规划各级网络系统的安全、制定完善的安全策略和措施、协调各方面的安全事宜等。

16、对人员的安全管理主要有:人事审查和录用、岗位和责任范围的确定、工作评价、人事档案管理、提升、调动和免职、基础培训等。

17、瞬时复制技术就是使计算机在某一灾难时刻自动复制数据的技术。

18、远程磁盘镜像技术是在远程备份中心提供主数据中心的磁盘影像。19、数据库复制技术是产生和维护一份或多份数据库数据的复制。

20、电子政务系统的安全因素可以被划分到如下五个层次的安全中去:物理层安全、操作系统层安全、网络层安全、应用层安全以及安全管理

第六章:

1、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的基本思想是利用系统工程的思想和工程化的方法,以用户至上为原则,按结构化、模块化、自顶向下的方法对系统进行分析与设计。

2、原型法是近年来提出的一种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系统开发方法,它首先构造一个功能简单的原型系统,然后通过对原型系统逐步求精,不断扩充完善得到最终的软件系统。3、信息系统开发方法:

(1)分析问题的性质和求解问题。这一阶段一般称为面向对象分析,简称为OOA(Object-OrientedAnalysis)。(2)整理问题。这一阶段一般被称为面向对象设计,简称为OOD(Object-OrientedDesign)。(3)程序实现。这一阶段一般被称为面向对象的编程,简称为OOP(Object-OrientedProgramming)。4、类图就是用来表示系统中类和类之间的这些关系,它是对系统静态结构的描述。

5、对象图是类图的变体。两者之间的差别在于对象图表示的是类的对象实例,而不是真实的类。

6、包:将许多类集合成一个更高层次的单位,形成一个高内聚、低耦合的类的集合。7、组件图显示软件组件之间的依赖关系。

8、配置图描述系统硬件的物理拓扑结构以及在此结构上执行的软件。

9、状态图用来描述一个特定对象的所有可能状态及其引起状态转移的事件,表示单个对象在其生命周期中的行为。

10、顺序图用来描述对象之间动态的交互关系,着重体现对象间消息传递的时间顺序。11、协作图用于描述相互合作的对象间的交互关系和链接关系。

12、活动图依据对象状态的变化来捕获动作(将要执行的工作或活动)与动作的结果。13、客户所定义的“需求”对开发者来说是一个较高层次的产品概念,而且可能是一个从商业角度来定义的概念。

14、需求捕获的重大意义在于获得系统需求,建立待开发系统的模型,而用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系统需求并以规范化的格式进行描述。

15、分析人员需要及时地记录这些原始想法,把它们作为候选需求,并根据实际情况在后续的系统建设中有选择地实现它们。

16、系统环境是系统所处的业务、技术环境的综合描述,包括对环境中的重要概念和过程的描述。

17、系统分析的主要目的是在系统规划规定的某个开发项目范围内明确系统开发的目标和用户的信息需求,提出系统的逻辑方案。

18、域类分析阶段的主要工作成果是“概念模型”和“顺序图”

19、概念模型是对问题域中的概念或对象的描述,它将展示应用系统涉及领域的有意义概念及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它是面向对象分析阶段的主要成果和产出,是下一步面向对象设计工作的基础和前提。20、在面向对象的分析设计中,首先要识别职责,其次要根据一定的模式或规则来分配职责,即把职责分派给合适的对象。

21、系统设计(SystemDesign)就是要提出合理的计算机硬件、软件系统的技术方案,采取具体的措施来满足用户需求。

22、系统设计的工作主要包括系统构架设计、用例设计、系统静态结构设计(主要是类图设计)和动态行为设计(主要是顺序图设计)四个部分,

23、详细设计主要包括用例设计、交互图设计和类图设计。

24、交互图包括顺序图(sequencediagram)和协作图(collaborationdiagram)两种。25、在UML中共有四种主要关系:关联、依赖、泛化和实现,其中前三种主要体现在类与类之间的关系上,第四种主要体现在类与接口、用例和协作上。

26、系统实施阶段则要继承此前各阶段的工作成果,将技术设计转化成为物理实现,因此系统实施的成果是系统分析和设计阶段工作的结晶和体现。

27、系统测试,是系统开发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其重要性体现在它是保证系统质量和可靠性的最后关口,是对整个系统开发过程的最终审查。

28、系统实施也可以成为编码或称程序设计,是按照详细设计阶段产生的有关文档,用选定的程序设计语言编写源程序,开发整个系统。29、系统测试是系统质量可靠性保证的关键,也是对需求分析、系统设计和编码的最终评审。30、数据准备是从组织原有的信息系统中整理出系统所需要的基础数据和资料,即把原来的系统中的文件、数据加工成符合系统要求的数据。

31、系统初始化包括进行环境和资源设置、控制参数设定、数据加载以及调整系统与业务工作同步等内容。

第五章:

1、信息系统战略规划的发展主要经历以下几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无信息系统战略阶段。

第二阶段:第一代需求驱动型(demand-driven)战略规划。第三阶段:第二代方法论型(methodological)战略规划。

第四阶段:第三代整个机构型(organization-wide)战略规划。

第五阶段:第四代IT系统和战略相互作用型(interaction)战略规划。第六阶段:第五代整合型(integrated)战略规划。2、电子政务建设的核心是电子政务系统(E-GovernmentSystem)建设,具体包括战略规划、分析设计、实施、维护等阶段,其中战略规划阶段具有重要意义,它是系统建设成功的关键。3、电子政务战略规划,就是将政府的发展战略和目标转化为电子政务系统的目标、发展战略和基本技术实现方式的过程.

4、政府战略与电子政务战略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政府战略决定电子政务战略,电子政务战略的实现程度反过来影响政府战略的实现,只有做好电子政务战略规划才能保证政府战略的实现。

5、政府战略与电子政务战略的关系:从静态的角度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政府战略决定信息技术战略,政府战略决定组织机构的设置,组织机构的设置又是电子政务战略规划的基础,是信息技术战略的物理原型,信息技术战略本身是电子政务战略规划的核心内容,但作为一种存在它又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电子政务战略规划。

6、广义电子政务战略规划的主要内容分为两部分:战略目标集设计和执行计划集制定。狭义的电子政务战略规划则只包括战略目标设计。

7、电子政务战略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目标、战略、评价标准三个元素。

8、在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中,Nolan将管理信息系统发展分成六阶段,即初始阶段、发展阶段、控制阶段、综合集成阶段、数据管理阶段和成熟阶段。

9、电子政务发展到第二个阶段进入到第三阶段时,是作战略规划的最好时机。

10、管理的功能可分为五个方面:确定管理工作的目标;计划的制定;组织与人事;协调;调整与控制。

11、目标管理的中心内容是利用一个组织内的分层结构,进行纵向的沟通和横向的协调,尽量使组织内的分层结构,进行纵向的沟通和横向的协调,尽量使组织内每个个人和每个单位的目标同整体目标协调起来,使整个组织达到最大的正功效。

12、战略管理(ManagementbyStrategyMbS)。是对目标管理的补充,即在考虑组织的每一层次目标的同时,要制定出实现目标的战略。13、组织目标是组织系统所希望达到的状态。

14、关键性能指标(KeyPerformanceIndex,简称KPI)。关键性能指标是用于衡量行为效果的评价指标体系。

15、CSF是一个由组织目标、关键成功因素和关键性能指标组成的复合概念体系。管理者可以根据组织目标确定关键成功因素,制定描述相应关键成功因素的关键性能指标,紧紧围绕关键成功因素工作并凭借关键性能指标评价管理工作成效。16、组合规划是指对未来的信息系统投资的数量和范围的决策。

17、通常规划的核心团队应包括业务分析人员、系统软硬件专家、技术架构师、以及其他相关的业务和技术人员。

18、战略规划过程的第一阶段的主要任务通过与政府领导层的沟通确定电子政务项目规划的目的、规划的范围、规划的过程以及规划人员的组织。

19、业务战略分析包括如下三个层面的分析。包括宏观业务分析、微观业务流程分析和、组织机构分析。

20、信息技术战略分析主要涉及以下三个主要方面:信息技术的外部环境分析、信息技术的内部环境分析、组织内支出与积压项目分析。21、信息技术总体框架实际上是电子政务建设中到涉及到的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人员、信息活动的统一体,粗略地可以划分为系统基础结构、信息基础结构和信息服务基础结构三部分。

第四章:

1、基础设施层主要由网络基础设施和信息安全基础设施两部分组成。2、信息资源服务层一般包括数据库和数据库管理系统。

3、电子政务的网络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互联网、公众服务业务网、非涉密政府办公网和涉密政府办公网几大部分。

4、对整个系统内部的安全域划分提供了清晰的界定准则:和接入平台以及Web服务的门户系统直接相连的网络系统为非安全的网络,除此之外,其余的内部网络系统均可视为安全的网络系统。

5、安全和非安全网络系统之间的边界网络及其设备将是整个系统设计的关键,也是系统安全策略的主要实施者。

6、网络信任域技术是为实现信息安全的最终目的确保数据的机密性、数据的完整性、身份认证、不可抵赖性和授权服务,提供安全保障的。

7、网络信任域管理的核心思想是:基于统一的PKI机制,建立分布式的、逐级可信的信任域管理。采用策略一致的PKI证书发布及认证机制,系统管理员可以根据网络的规模和网络的分布状况,为整个系统建立多级信任域管理的分层模型,并实现每个信任域架构服务于本信任域的信任域综合管理系统;而位于系统上层的信任域可以接收底层信任域所采集的业务数据,负责对底层的信任域提供系统管理和信任服务,通过分层管理可以构建范围更广的网络信任域。

8、数字证书认证中心CA(CertificateAuthority,CA)、审核注册中心RA(RegistrationAuthority)、密钥管理中心KM(KeyManager)都是组成PKI的关键组件。9、密码技术是最为核心的信息安全技术。对称密码体制和非对称密码体制

10、根据所基于的数学难题来分类,有以下3类系统目前被认为是安全和有效的:大整数因子分解系统(代表性的有RSA)、椭园曲线离散对数系统(ECC)和离散对数系统(代表性的有DSA)。

11、PKI通过证书进行认证,证书作为一个通信双方均信赖的第三方证明,通过它,通信双方可以安全地进行互相认证,而不用担心对方是假冒的。

12、PKI能够通过良好的密钥恢复能力,提供可信的、可管理的密钥恢复机制。

13、信任服务体系主要是为网络信息空间提供一个信任的基准,即在用户实体和虚拟网络空间中的用户角色之间建立一种映射关系,以便能将现实物理世界中的信任关系移植到虚拟的网络空间中去。

14、对于整个国家的信任服务体系而言,信任服务的基准体系将包括自然人证书认证体系、机构证书认证体系和设备证书认证体系,

15、国家电子政务认证和管理中心是整个信任服务体系的信任源点(SourceofAuthentication,SOA)和信任基准点,也是整个信任服务体系的最终信任源和最高管理机构。其职责主要包括:证书策略的管理、CA根证书的发放与管理、下级CA的设立审核及管理、信任服务体系业务的规范化管理等。

16、CA是信任服务体系中的核心业务节点,CA中心的主要功能包括:各类证书的发放和管理、证书撤销列表的管理、下级RA的设立审核及管理等。17、RA中心负责提供信任服务体系内的证书受理审核和注册服务,

18、CA业务受理核发点其主要职责包括:证书请求的接收、用户资料的初级审核与提交、用户证书的物理介质制作等。

19、PMI(授权管理基础设施)是一个由属性证书、属性权威、属性证书库等部件构成的综合系统,用来实现权限和证书的产生、管理、存储、分发和撤销等功能。

20、授权服务体系主要是为网络空间提供用户操作授权的管理,即在虚拟网络空间中的用户角色与最终应用系统中用户的操作权限之间建立一种映射关系。

21、PMI技术通过数字证书机制来管理用户的授权信息,并将授权管理功能从传统的应用系统中分离出来,以独立服务的方式面向应用系统提供授权管理服务。

22、信任源点(SOA中心)是整个授权管理体系的中心业务节点,也是整个授权管理基础设施的最终信任源和最高管理机构。其主要职责包括:授权管理策略的管理、应用授权受理、AA中心的设立审核及管理和授权管理体系业务的规范化等。

23、授权服务中心AA:AA中心的职责主要包括:应用授权受理、属性证书的发放和管理,以及授权服务代理点(AA代理点)的设立审核和管理等。AA中心需要为其所发放的所有属性证书维持一个历史记录和更新记录。

24、AA代理点的职责主要包括应用授权服务代理和应用授权审核代理等,负责对具体的用户应用资源进行授权审核,并将属性证书的操作请求提交到授权服务中心进行处理。25、访问控制执行者的主要职责是:将最终用户针对特定的操作授权所提交的授权信息(属性证书)连同对应的身份验证信息(公钥证书)一起提交到授权服务代理点,并根据授权服务中心返回的授权结果,进行具体的应用授权处理。

26、元数据(MetaData)是“关于数据的数据”,其抽象定义为“关于数据的结构化处理、描述一个资源的属性的数据、关于数据的信息”。

27、元数据是使数据充分发挥作用的重要条件之一。它可以用于许多方面,包括数据文档建立、数据发布、数据浏览和数据转换等。

28、资源目录体系是数据、文档等资源的管理和控制体系,是记录资源结构和资源属性的数据体系。资源目录体系包括两部分内容:资源结构和资源属性。

29、政务信息资源标准规范包括数据标准规范、技术标准规范、管理标准规范和业务标准规范。

30、政府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的管理制度主要包括政府信息的采集、登记、维护、交换公开制度及工作流程;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制度、项目管理制度及信息交换和共享管理制度。31、如何把分析型数据从事务处理环境中提取出来,并将其清理、转换为新的存储格式,建立单独的分析处理环境,以适应分析、决策的需要,数据仓库(DataWarehouse,DW)正是为了构建这种新的分析处理环境而出现的一种数据存储和组织技术。

32、数据仓库是面向主题的、集成的、稳定的、反映历史变化的数据集合,用于支持管理决策。数据仓库是对分布在政府内部各处的业务数据的整合、加工、分析的过程。33、数据仓库根据它的工作过程分为:数据的抽取、存储和管理、数据的表现等三个基本方面。

34、数据抽取在技术上主要涉及互连、复制、增量、转换、调度和监控等几个方面。35、数据中心其核心内容是“数据集中存储管理、提供共享和交换平台,提供公共服务和决策支持服务”。

36、电子政务系统的资源目录体系可以分为共享存储资源目录体系、交换资源目录体系和各下属单位自有资源目录体系3大类。

37、按信息的应用属性,一般可将电子政务系统的数据类型分为两大类:基础数据库类和业务数据库类。

38、基础数据库类作为国家统一建设的战略性基础数据库,应包括基础支撑数据库和基础数据库。

39、显示标准一般采用W3C推荐的层叠式样单CSS、可扩充式样单语言XSL。

40、业务数据包括关系型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而根据数据库的操作性、数据的语义,可以将业务数据管理系统中的数据库分为三大类:一般意义上的数据库即关系数据库(DB)、供综合业务系统和门户使用的面向主题的操作数据库(OSD)、供决策者使用的数据仓库(DW)41、XML数据库提供的业务数据管理系统包括数据收集和预处理模块、数据处理和管理模块、数据挖掘分析模块、数据导出模块、信息发布模块五个模块,42、一站式电子政务服务的概念是指服务的提供者针对特定的用户群,通过网络提供一个有统一入口的服务平台,用户通过访问统一的门户即可得到全程服务。

43、一站式电子政务服务框架的基本设计思路为:在统一的信任与授权服务平台的基础上,通过可信WebService技术提供政务应用的基础运行平台,然后,在此基础上,根据国家电子政务的实际应用需求,搭建统一的一站式电子政务服务框架。

第三章:

1、我们可以把公共管理看成是,在公共组织中,依法运用公共权力,通过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环节来协调社会资源,有效地实现社会公共利益的过程。

2、公共管理地计划职能,着重强调的是公共组织目标与宗旨的识别与确认,实现组织目标的战略选择与战略管理,为了实施战略而进行的公共政策设计与选择

3、公共管理的组织职能,着重强调的是公共组织机构的设置、公共权力的配置、公共人力资源的配置与管理及公共资产的配置与管理等。

4、公共管理的领导职能,着重强调的是公共领导的效能、体制与环境的匹配,公共激励方式的选择,公共沟通机制的建立,冲突的协调与解决,公共关系的协调等。

5、公共管理的控制职能,着重强调的是公共监督与公共责任机制,公共部门的绩效评估与管理,公共信息管理系统与电子政务,公共预算管理,公共部门全面质量管理等。

6、电子政务的管理模式是扁平化的网络结构,是集中式管理和分散控制相结合的管理,即每一个工作部门有相对的独立性,也有一定程度的决策权,

7、政府竞争力是由政府决策能力、政策执行能力和政策监控能力3部分构成

8、提升政府竞争力的途径无非有3条:提升信息能力、提升策略能力、提升支付能力。但是,在知识经济时代决定政府竞争力的这三大要素并非相互独立,而是以信息能力为基础、为核心。

9、供应链管理的管理理念打破了企业原有的与供应商、销售渠道之间的结构和边界,使整个系统价值链即供应链上的各个环节紧密协作,信息共享,形成供应商、企业、销售渠道的价值联合体,实现三者的利益统一。

10、电子政务的价值链模型:该模型由立法、行政以及司法功能组成,体现了政府的3个基本管治领域,即立法统治(legislativegovernance)、行政资源管理(administrativeresourcemanagement)和服务传送管理(servicedeliverymanagement),每个领域又分成3个层次:战略构建层(strategic-constitutionallevel)、战术调解层(tactical-intermediationlevel)和操作交互层

11、流程管理强调管理的整体性,强调政府各个组成部分的有机配合,强调对管理过程的协调控制。12、这里我们可以将业务流程理解为是由一系列相关活动组成的,并按照一定的先后次序发生的,具有某种特定输出的业务过程,即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一组相关的资源和活动,其中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

第二章: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电子政务工作08自查总结》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电子政务工作08自查总结: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电子政务工作08自查总结》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529577.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