捣麻糍 本文简介:
浙江省宁海县青少年活动中心童声作文(四年级)祝好指导教师:胡文杰逢年过节,宁海乡间有捣麻糍的习俗。我很喜欢吃糯米麻糍。正月去外婆家拜年,又看见了捣麻糍。捣麻糍的第一步是“守粉”。外婆先把糯米粉堆在米匾里,接着一手拿着勺子慢慢往里加水,一手轻轻翻动搅拌。然后,外婆坐在米匾旁边,守着这堆粉,揉啊,捏啊,
捣麻糍 本文内容:
浙江省宁海县青少年活动中心童声作文(四年级) 祝好
指导教师:胡文杰
逢年过节,宁海乡间有捣麻糍的习俗。我很喜欢吃糯米麻糍。正月去外婆家拜年,又看见了捣麻糍。
捣麻糍的第一步是“守粉”。
外婆先把糯米粉堆在米匾里,接着一手拿着勺子慢慢往里加水,一手轻轻翻动搅拌。然后,外婆坐在米匾旁边,守着这堆粉,揉啊,捏啊,搓啊,翻啊,把吸水的粉团、颗粒搓碎揉细,让它们吸水均匀。这大概就是“守粉”这个名字的来历吧。
捣麻糍的第二步就是“蒸粉”。
外婆把蒸山扣在蒸笼里,蒙上蒸衣,在上面均匀地撒上一层糯米粉,约3厘米厚。所谓的蒸山,是用竹条编的中空的圆锥体,竹条之间有缝隙,以便让蒸气透出去。蒸衣是用席草编的圆锥体,把它蒙在蒸山上,糯米粉就不会漏出去了。这时大锅里的水烧开了,外婆就把蒸笼架在锅上,盖上盖子蒸了起来。期间,又加了两次粉,蒸笼里就像堆了个小小的白白的粉山一样。过了一会儿,糯米粉蒸熟了,外婆就往上加了半碗白糖,盖上盖继续蒸。
第三步就是“捣麻糍”了。
外婆端起滚烫的蒸笼,快步走向洗干净的捣臼边,把它翻扣在捣臼里,依次拿掉蒸笼、蒸山、蒸衣。外公抓住木柄提起捣齿头(大木棰),先将木棰头部在冷水里浸一下,接着在捣臼里推挤、碾压,将松散的糯米粉推挤成粘稠的面团。然后,外公将捣齿头高高举过头顶,对准捣臼里的面团,狠狠地捶下去,只听“梆”的一声,木棰头部嵌入滚烫的面团中间。接着外公稍稍提起捣齿头,紧紧黏在木棰头上的面团也被扯了起来。这时,只见外婆双手浸一下冷水,飞快掐住木棰头部,迅速向下一抹一扯,利索地把面团从木棰头上摘了下来,再双手挽住整个面团快速往上一拉再往捣臼边上一按,将面团翻了个身。外公又高高举起了捣齿头,用力捶向面团……不一会儿,外公就满头大汗了,于是换了一个人继续捣。捣麻糍真是个力气活呀!
捣麻糍最后一步是“切块”。
“面床”(一米见方的大案板)早铺好了,上面已经撒了一层金黄色的松花粉。外婆把捣好的面团放在上面,再在上面撒了一层松花粉。这时,有经验的老人出场了。只见他手把一米多长的“雷杖”(跟擀面杖差不多,但它更长更粗),在面团上滚动、推压。面团在雷杖下很听话,老人就像魔术师一样,慢慢地,面团变大变薄,最后成了一个漂亮的大圆饼,厚约1厘米。外婆就在面饼上星星点点地撒上一些香香的芝麻粒。这一步的关键在于最后成型的面饼厚薄均匀,形状规则。没经验的人很难胜任,不是这边薄了就是那边厚了,往往顾此失彼,厚薄不均,形状也不规则。
最后,要切块了。你可不要以为切块很简单,这可是个技术活哩。切不好,一块块麻糍的大小、形状各不相同,影响美观呢。
只见老人稍稍瞄了一下大圆饼,提起菜刀,轻轻一划,只听“嗤”一声,大圆饼上出现一条直线。接着又听“嗤……嗤……嗤……”几声,大圆饼已经被切割成八九块长条条了。每条宽度一致。然后,他对其中一条面饼“啪”的一声砍了下去,“啪、啪、啪、啪……”手起刀落,一块块长方形的麻糍就呈现在你眼前了。每一块麻糍约巴掌大小,方方正正,清香扑鼻,挺诱人的哩!
教师评语:小作者将家乡的习俗一步步地描写得很到位,同时也告诉我们做什么事都要认真用心地去完成它。很不错!
捣麻糍 本文关键词:捣麻糍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