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计划总结 > 工作总结 > 服装设计特色专业建设工作总结

服装设计特色专业建设工作总结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28 05:38:14 | 移动端:服装设计特色专业建设工作总结

服装设计特色专业建设工作总结

服装设计品牌特色专业建设工作总结

服装系服装设计特色专业在学院党政领导关心和支持下,在学院院办、教务处、高教所等部门指导协调下,专业教师共同努力下,顺利完成省品牌特色专业验收工作,回顾三年的专业、课程改革建设过程,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也存在着某些不足,在此进行特色专业建设工作总结,有利于专业的长远发展。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专业理论学习

首先系部成立品牌特色专业建设与验收工作小组,组织专业教师学习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16号)、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苏教高〔201*〕16号、省教育厅关于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建设的实施意见苏教高〔201*〕15号文件、《省教育厅关于开展第二批高等学校省品牌特色专业建设点检查验收工作的通知》(苏教高〔201*〕36号)的精神和要求,领会省教育厅对品牌专业、精品课程建设相关文件精神,在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服装纺织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专家指导下,充分发挥服装专业指导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的作用,聘请高校教授、企业家、技术顾问指导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改革,教学计划修订工作。

在此基础上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细化专业建设目标、以课程改革为切入点推进服装设计专业项目教学改革,将课程改革与师资团队建设相结合,打破专统教研室师资结构,将服装设计、服装工程二个教研室骨干教师组成服装设计项目教学师资团队,形成由企业及专业委员会专家、教研室主任共同制定并论证专业教学计划,项目负责人骨干教师共同制定模块课程标准、课程评价机制。

二、专业建设主要内容

我们以验收工作为契机,以建设方案促进专业建设,以“教学改革”为主题,以“课程改革”为重点,在学院领导高度重视和支持下,与企业合作更加密切,专业建设措施得到有力保障、系部管理水平得到提升,教师双师素质得到较大提高。

完善了“融合+项目+市场”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融合指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的融合,艺术创新与生产技术的融合,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的融合,课程考核与职业资格鉴定的融合。

项目指根据服装企业工作过程,将专业教学内容分解成6个项目,通过项目引领教学过程,并按照项目进行教学管理和考核。

市场指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规格来自于市场,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依据于市场,教学成果与科研成果返哺于市场,企业参与课程设计和建设,最终由教师和企业共同参与成衣样品的评审,任务返哺于企业。

依托行业、企业,共同开发以工作过程体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企业专家与专业团队共同确定职业岗位能力,对职业活动进行分析与归纳,根据岗位要求设置课程,根据企业对于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完善“融合+项目+市场”工学结合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规格无缝对接,做到人才培养“源于企业,用于企业”。

(二)以“五个结合”为途径打造了双师型教学团队

注重全体教师素质和综合能力提升,打造专兼结合,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实施了以“五个结合”为主体的多种训练途径:即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结合、艺术与技术结合、传统技术和现代技术结合、国内背景和国际视野结合、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结合。

(三)实现了“课证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广泛调研企业岗位群工作范围和技术领域,分析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确定毕业生综合技术应用能力结构和应有的知识素质结构,整合课程内容,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先进技术水平和最新岗位资格要求,设计课程教学内容,教学评价与职业资格鉴定融通,使学生完成项目课程学习的同时取得相应岗位职业资格。

(四)推进了以“项目课程为主导”的教学改革与管理

针对企业产品企划、设计、生产加工为一体的服装产品类别细分化的趋势,推进了以“项目课程为主导”的专业改革与教学管理。专业教学项目化、核心技能模块化、课程教学团队化、教学设备实境化的新模式,构建了以女装设计与工艺等六个项目课程体系。

课程优势体现如下

1、创新意识与技术能力结合

教学注重启迪思维方式,构建服装设计的创意理念,培养学生服装技术的岗位职业能力,使学生的职业素养与技艺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2、以企业工作流程为教学主线,注重学生学习成就感的体验将知识与技能模块化,以主题或任务完成过程作为实践教学的核心,培养学生岗位工作中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促成学生服装产品设计职业能力的形成,体验学习成就感。本专业修定课程标准21项,其中实习、实训指导书6项。201*年针织服装设计课程被评选为院级精品课程。201*年女装设计与工艺课程被评选为教育部服装类教职委级重点建设精品课程,201*年服装工艺课程被评选为省级精品课程。

三、专业建设成效

“融合+项目+市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校、企业、学生三方都得益,企业运用新产品,获得经济效益;学生在项目中学到知识,掌握技能,提升了教师的教学与科研能力,提高了学校办学能力和社会服务功能。

(一)取得了丰硕的教科研成果

教师发表专业学术论文55篇,15篇核心期刊。承担省、市级纵向教学改革项目14项,横向课题3项,省级教学改革课题2项,教育部服装类教职委重点立项教改课题1项,省部级精品课程2门。

(二)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

毕业生受到企业的好评,初次平均就业率100%。我院被江苏省教育厅评为201*年度“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三)取得了社会声誉

市场调研和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结果表明,服装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准确的,得到社会充分认可,获得社会声誉。201*年服装设计专业被确立为江苏省高职示范园区十七个重点建设项目之一。“服装设计实训基地”被评为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四)增强了社会服务能力。

连续五年按照服装企业的要求,针对企业员工进行服装技术与管理等项目的订单培训,提高了社会服务能力。学院与省纺织工业协会、意大利普利亚大区教育局联合举办了201*中国意大利服装高层论坛。承办201*’首届全国纺织服装类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技能大赛,加强国际教育机构、院校交流合作。

四、整改措施

品牌特色专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高职院校专业可持续发展的灵魂所在。总结品牌特色专业建设,我们深深感受到,品牌特色专业建设是一个不断建设、不断积累、不断完善的过程。基于服装设计专业具备艺术创新能力和技术应用复合型特点。教师还需继续通过去企业顶岗实践、走出国门深造等不同途径,拓展视野,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科研能力,掌握服装专业最前沿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并运用到教学中去。因此,我们要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创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之路的办学思想,持之以恒狠抓专业建设关键环节,高起点地推动自身建设、改革和发展,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努力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新突破。

扩展阅读:服装专业特色建设事实陈述与总结

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特色建设的汇报

一、专业建设思路

衣、食、住、行是人类生活的四大元素。“衣为首,可见其重要性。中国人口十四亿,庞大的人口基数本身就组成了一个庞大的服装消费市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服装消费国,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服装消费国。在所有的行业中,服装行业是个永恒的朝阳产业,因为与时尚潮流的密切接轨,使人们的服装更新频率日益频繁,与其他行业相比,服装业的投资门槛低,不需要太多的专门技术,而市场所紧缺的是具有高水平实践技能的人才,这正是我们开设此专业的一个契机。广东服装行业以中小企业居多,而具有专业素质和技能的技术型和应用型人才还远远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本专业以此为立足点制定教学计划,培养具有大专理论水平,即具有较高的服装设计技能,又熟练掌握服装制作工艺,且具有一定的服装生产管理、营销能力及具有一定的外语能力和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实用型,技艺型高级职业技术人才二、办学特色

先注重强调人才的职业道德观念的培养,后加强专业应用型的人才的培养是本专业在办学上的一大特色。因为当今社会是一个充满激烈竞争的社会,是一个人才辈出的社会,如何在竞争的浪潮中生存,其关键在于人的主观因素,因为各个行业中技术技

能的人才并不难找,而具有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的人才却是千金难求。由此增强职业道德观念,不断提高职业技能教育是本专业的办学宗旨。

1、建立职业道德观念,培养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作风。从入学

开始培养学生勤奋认真、团结合作、吃苦耐劳、诚信守时的观念和作风,并以此贯穿在三年的学习中。

2、邀请行业人士开设相关讲座。除了介绍专业知识外,现身

说法讲述他们的成长和创业历程,以真实、积极的个案教育和激励学生,增强职业意识,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3、注重对自然和人文的关怀。在专业素质培养的过程中不断

灌输对自然和人文的关爱,建立职业观念,鼓励学生加强环保意识,从生活小事做起,营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4、注重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培养学生以校为荣,以系为

荣的意识。

5、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自尊、自爱。在每个学期设立专门

奖项鼓励学生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严格要求自己。6、在专业技能的培养上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在不同专业方

向的培养上除加强本方向的知识内容的学习外,还注意不同方向间内容的相互渗透,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以此更能灵活地适应社会的需求。

7、注重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本专业一直把联系校外

企业、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当作专业的基础工作来看待,以便可以让学生深入企业第一线,考察、参观和参与企业的业务活动。

8、注重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的培养。团队合作意识与合作精

神十成为企业出奇制胜的重要因素。因此,本专业在进行相关能力培养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与合作精神。9、注意在学生中培养教师的自身形象。注重教师自身形象及

教学水平的培养,增强教师在学生中的说服力。三、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1、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设置完全按照本专业培养目标的需要,分成四部分:公共基础与素质的培养、职业基础与技能的培养、职业技能与考证、综合能力的训练与培养。

1)基础素质教育

以主干课程为核心,以产业发展的基本理论与技术载体为框架,建立动态的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使学生掌握适用的基础理论,满足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需要,并使掌握其他邻近领域部分知识,使学生有一定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2)专业技能教育

提供职业仿真的实训环境和到企业参观、实习的机会。通过车缝、打版、立裁、形体等实训地点,让学生在模拟职业环境下,体验职业氛围;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让学生分阶

段、分课程的到市场和企业进行对应性调查和参观。通过这些方法的措施,使学生不仅在技能方面得到提高,其他的方面诸如职业道德、市场观念、纪律观念、责任心等也得到加强。

2、教学方法与手段

改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单一的教学方式,按照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教学合一”,学练并重。在理论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的课程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如现场教学、启发教学、讨论课、多媒体教学、案例模拟教学等。在教学硬件上,本专业也加大投入,建立校内专业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

四、产学结合

本专业坚持以服务社会为导向,以产业需求为中心,以产学结合途径,培养应用型人才。充分利用教室、实训室、企业实习场所,把职业资格导入教学内容,职业鉴定纳入实训计划。

建立产学研合作的实体。本专业已建有4个校内实训基地,1个校外实习基地。

五、学生能力培养

1)独立学习能力是获取知识最重要的能力之一。随着边缘学科的大量涌现,知识具有很强的渗透性和交叉性,要求人才必须具备纵横结合的知识体系,而这种知识结构必须依靠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如果没有很强的独立学习能力,就不能根据形势

的发展变化,随时补充自己知识结构,就会被淘汰。培养独立学习能力开拓当今和未来社会中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2)思维表达能力的培养

思维表达能力是其他任何能力的突破口,它要求人们要多动脑筋,勤于思索,善于分析。教师讲课时把一些富有启发性问题编成思考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再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使学生更深刻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这样不仅能拓宽学生的思路,又使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热烈讨论,各抒己见,即使是错误的,也在讨论中明白错误所在,这不仅可以使学生能提高质量完成学习任务,而且还可以使学生综合素质得以提高。

3)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本专业在实训环节投入的时间比同类学校明显有较大的比重。整个教学环节,本专业的实训及实习时间占总学时数的50%以上。通过实训和实习,学生的动手能力普遍得到提高。

4)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

根据专业特点,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社会活动能力的培养。如:创办勤工俭学服装缝补小组受到学校师生的赞扬、自己动手制作小工艺品进行拍卖获得满意的效益、学生作品对外租借等,从中培养学生把专业知识技能和实践相结合,并以此检验学生的专用能力和教学效果。

5)社会活动能力培养

本专业的职业特点要求学生必须具有良好的社会活动能力。本院创造各种条件,为学生搭建培养社会活动能力的平台。如通过学生参与学校的文艺演出、组织学生联谊会、勤工俭学、公益劳动、参观访问、社会调查、智力竞赛参加各种社团等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

六、教学管理创新

1)实行学分制。学生在三年的学习过程中,对课程有一定的选择性,但在毕业之前必须修完一定的学分。学分制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相应的课程。

2)提倡教学手段多样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的特点和自身的优势选择教学手段,现在学校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有传统的讲台讲课,有多媒体,实验室实训教学和校外基地或者户外教学,教师可以在多种教学资源中选择最有利的一种或数种教学手段。

3)教学模式创新。如:在专业课程中以互动性教学为主,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观察能力以及口头表述能力。

4)教学考核模式的创新。凡是专题设计及以立裁为主的课程必须进行动态展演,并由全系教师及邀请部分外系教师当场评分以示公平;毕业设计评分除本系教师参与外,同时邀请行业企业人员参与评分,避免评判的主观性,增强市场的客观性要求。

服装设计与工艺教研室

二00六年七月二十日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服装设计特色专业建设工作总结》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服装设计特色专业建设工作总结: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服装设计特色专业建设工作总结》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5361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