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计划总结 > 工作总结 > 三年级下国学教育教学总结

三年级下国学教育教学总结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28 05:57:36 | 移动端:三年级下国学教育教学总结

三年级下国学教育教学总结

国学教育总结

和美实验学校褚博

本学期,按照学校的经典诵读计划的要求,我们三年级下期的诵读内容《少儿国学》后半段。为了顺利完成诵读任务,我在本期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认真备好国学教育课

为了改进以往单一背诵诗文的国学课堂面貌,构建新的国学教育课堂教学模式,根据学校统一提出的备课要求,我认真备好每一节国学课。课前,我在网上广泛收集《少儿国学》的注解和启示,了解相关的历史故事或文中提到的各类知识。在自己读懂内容的基础上,构思教学环节,设计教学过程,力求让每节国学课都生动活泼,让学生兴趣盎然。如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精彩的故事引入,诵读中的各种背诵竞赛,让学生讲自己搜集的经典故事等等。让备课这一环节有效地提高了自己国学课堂教学的效率。让学生更加喜欢国学课,喜欢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二、不断改进国学课堂面貌

经典诵读进入课堂一年来,至今,国学教育课堂面貌已经历了三次变革。

(1)单一的诵读指导

实验初期,我们的国学课堂主要是在教师带领下,遵循“小朋友,跟我念”的六字真言,单一的教学生诵读经典内容。在诵读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在最初的新奇过后,渐渐对这样单调的诵读失去了兴趣。

(2)趣味化诵读指导

为了激发孩子们诵读兴趣,我们采取了多种激励方式。比如:教师领读,学生跟读;一小组领读,其他小组跟读;“小老师”带读,学生全体齐读;还由师生对读,生生对读,男女生赛读,同桌拍手读等。还将背诵内容融于各种游戏活动中,比如学生边踢毽子边念,边跳绳边念,边打年萧边念,边做室内操边也念。这样变换各种方式指导学生熟读,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读得有滋有味,劲头十足。

(3)全方位诵读指导

随着实验的深入,孩子们渐渐不再满足于简单的诵读,他们对经典内容产生了兴趣,许多学生向老师提出疑问“老师,这句讲的什么意思啊?”一些家长也提出“能不能给孩子讲讲诵读内容的意思?”。因此,在诵读的同时适当讲解文本内容,扩充孩子的知识面,增强孩子阅读兴趣呢。三、认真参与传统节日纪念活动

国学教育如果只是停留在简单的诵读上,就难免枯燥乏味,难以起到丰富学生知识,规范学生行为、陶冶学生情操的作用。只有与日常生活学习、社会活动等结合起来,才能更好的发挥国学教育的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因此,在本学期,我积极参与学校的国学教育活动。如:清明节来临之际,我校在市精神文明办公室的指导下开展了“清明情思祭先烈”系列活动,

一学期来,我借助经典国学在孩子们幼小纯洁的心灵中播撒诗书的种子,垦荒植绿,让孩子们在诵读中成长,在诵读中进步,在诵读中体会快乐。他们的记忆能力,思考能力也逐渐增强,学习成绩也不断进步。先贤有言“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我相信,随着我们国学教育的深入开展,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在校长的领导下,我和我的同事们继续脚踏实地一点一滴着手工作,一定会逐渐开创出培新小学的人文风光,为学生道德观念的养成,文化基础的奠定作出我们的贡献。

201*.6.30

扩展阅读:三年级上册国学教案

国学经典教学全册备课

一、指导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古老文化的精华,是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形成的基本根源,也是我们应该生生不息传播的瑰宝。通过开展经典颂读活动,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加强优秀文化熏陶,提高学生的文化和道德素质,让孩子们从小就开始广读博览,日积月累地增长语言文化知识,潜移默化地形成优良的道德思想,并逐渐完善自己的人格,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二、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

1、总体目标:通过学校组织小学生诵读、熟背诗文经典,让他们在一生记忆力最好的时候,以便捷的方式,获得中华文化的熏陶和修养。

2、具体目标:

①培养小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

②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提升学生语文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

③培养小学生读书兴趣,增加历史、地理、天文、数学、常识、文学、艺术等各方面的素养。

④通过天天颂读活动,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毅力。江上渔者

教学目标:

学习《江上渔者》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体会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根据诗句,展开想象,想象诗人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解诗题。

1、同学们,相信大家都知道《锄禾》这首古诗,谁能背诵。教师出示古诗:《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哪位小朋友能把它读好?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江上渔者》(板书课题)。2、解诗题:同学们,你觉得题目是什么意思?

学生:江上打鱼的人。渔者以打鱼为生的人。这首题目的意思是:江上以打鱼为生的人。二、读诗解意。

1、好,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古诗,多媒体出示诗句。谁会读这首诗。指名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出没”的“没”读作“mò”,不要读作“méi”。“风波”的“波”读作“bō”,不要读作“pō”。2、自由朗读:

3、解词连句知大意。

(1)我们读古诗,不但要会读,而且要知道诗句的意思,下面请同

学们,再次仔细地读读诗句,根据下面的注释想想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注释:往来:来来往往。

但:只。美:鲜美。

出没: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风波:风浪。(2)学生自由读,了解诗句意思。(3)学生集体交流诗句的主要内容。在这一带来来往往的行人,只知道鲈鱼的味道鲜美。你看江中那只小小的渔船,在风浪中飘着,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多么惊险啊!4、齐读古诗。教后记:元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默写课文。3.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教学过程:

一、谈春节激趣入课题:

1.出示一组春联和过年的画面

2.学生们,还记得去年的春节吗?

3.回忆春节的情景,除夕,大年初一

4.引出诗题:古代的大年初一叫作“元日”,板书:“解诗题”。5.初步了解作者,指导学生吸收有价值的资料。

二、初读感知,检查预习。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生字游戏——师:课文上说,过年的时候放鞭炮,这鞭炮,用了什么词?

3.学生读生字。

三、再读课文,理解诗意。

1.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第一句,抓住关键字词理解诗意:

“岁”就是“年”,“除”就是“过去”,这一句的意思就是“爆竹声中一年过去了”。

2.学生用这种方法理解下面的语句。3.交流讨论,相机出示课件。教后记:泊船瓜洲

教学目标:

1.透过字面意思,感受蕴涵的思想感情,2.体会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教学流程: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时间:4分钟)

问题:①放学后,你们都回哪儿?有没有人回不了家的?为什么?②离家远而回不了家,你是什么感受?你们年少也许没有离家千里的经历,但你们肯定有过和父母亲分别多日的时候吧?那种感觉是~~(学生:思念对方)将来同学们长大了,有一天那么不能回故乡了,这种感情相信每个人都会有,这是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思念故乡)[板书:思乡]

家乡,在游子的心里,永远是最温馨、最难以割舍、最令人梦绕魂牵的地方

(二)初读古诗,初步感知(时间:13分钟)

1.检查课前预习情况,并揭示课题(时间:5分钟)2.扫除阅读障碍,初读古诗(时间:7分钟)(三)重读古诗,加深理解(时间:13分钟)1.自由读诗,联想诗歌中表现的地理位置

再读古诗,自主读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2.学习重点诗句,体会思乡情

最后一句“明月何时照我还”写的是什么?(明月)我们还学过哪些古诗是写明月的?(床前明月光)

(四)美读全诗,当堂背诵(时间:5分钟)

教后记:书湖阴先生壁

【教学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并能背诵古诗。能借助注释及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所描绘的情境,感悟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学习拟人与描写巧妙结合的表达方法,体会诗人退居田园后愉悦、轻松的心境。【教学过程】一、释题导入。

1、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书湖阴先生壁》,读题。2、说说你对诗题的理解。

3、师小结并介绍作诗背景:北宋大政治家王安石,晚年闲居在南京紫金山麓的半山园,常跟附近居民来往,相处得很友好,湖阴先生杨德逢,便是其中的一位。这一年夏初时节,诗人又到湖阴先生家做客,对这里的环境景色十分欣赏,随口吟成这首绝句,应主人请求题写在当院墙壁上。二、诵读,明诗意。

1、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再读,借助注释及相关资料,说说你读懂了什么?(了解全诗大意、初步掌握古诗的感情基调)

3、师述古诗大意,学生闭眼冥想画面:几间简朴的茅舍由于经常打扫,檐洁壁净,没有苔藓生长的余地;成垄成行的花木,把小小庭院装点得井井有条,这些全出自主人的亲手栽培。一条快活的溪水,环绕着大片碧绿的禾苗,俨然是稻田的守护者;两座多情的山峰,不待邀请就推门而入,把清清的秀色送入眼帘。

4、说说你听后的感受,再带着初步体会到的情感朗读全诗。三、精读,悟诗情。

1.默读,抓词感悟,说说你新的体会。(侧重于人物形象与情感的体会与感悟)

2.汇报交流:

3.带着新的体会感情朗读。

4.描写景物,赞美主人品格,归根结底还是为了抒发诗人自己的思想情操。你感受到了吗?说说吧!

5.诗人是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法生动地传递出他的思想情感的呢?6.再次,感情朗读。7.尝试背诵。教后记: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教学目标:

知道诗的大致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感受作者对西湖忽雨忽晴的景色赞赏之意。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谈话导入

1、提问:你们见过夏天的阵雨吗?谁来说说当时的情景?2、引入诗题: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写的一首古诗:5、介绍作者背景

苏轼(1037-1101),北宋诗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被称为“三苏”。他的诗自然豪放而又富有理趣,有着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二、自由阅读,注词释义,理解诗意。

六月二十七日:指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又名“看经楼”。五代时越王所建。在今杭州西湖边昭庆寺前。醉书:喝醉酒时所写。翻墨:指黑云笼罩,翻滚如墨。遮:遮蔽,遮盖。白雨:雨很大,看过去白花花的。跳珠:雨水打在船上,溅起的雨滴像乱蹦乱跳的珠子。

卷地:大风翻卷着从地上吹来。水如天:远远望去,水天一色,连成一片。古诗今译乌云翻滚像泼洒的墨汁尚未遮住山,白花花雨点似珍珠乱蹦乱跳窜上船。卷地而来一阵大风忽然间把雨吹散,风雨后望湖楼下波光粼粼水天一片。1、自读朗读,读准字音,提出疑问。

2、解疑、教学生字:翻墨像黑墨一样的翻滚跳珠活蹦乱跳的珠子3、学生尝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1)天空中的乌云,想泼翻了的黑墨水一样地散开来,还没有把整座山遮住。

2)白色的大雨点像珠子一样,胡乱地往船上直溅直跳。3)忽然刮来一阵大风,把满天乌云吹的无影无踪。4)望湖楼下的水颜色和蓝天颜色一样。

教后记:饮湖上初晴后雨

教学目标:

掌握《饮湖上初晴后雨》中生字新词;背诵《饮湖上初晴后雨》。理解《饮湖上初晴后雨》的诗意,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中所描绘的意境。感受诗歌的美,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望天门山》,还能记住吗?点生背诵。2、光记住诗还不够,谁记住了我们学习这首古诗的方法?3、(导入新课)那么,这节课我们利用这种学习方法,再来学习一首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板书课题)

二.自我探究,感知古诗的内容。三.检查自学情况。(先学生回答,再老师补充。)1、识诗人:(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号东坡居士,所以也把他称为“苏东坡”。有没有吃过一道菜“东坡肉”?就是他最爱吃的一道菜。我们常念的“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也是出自他的笔下。以后我们会学到他的许多诗词。)

2、读诗句:苏轼的这首《饮湖上初晴后雨》也是很有名的。

3、明诗题:要想把诗读得有感情,就要理解这首诗,首先,从诗的题目上,你知道了什么?(诗人在西湖游宴,起初阳光明媚,后来下起了雨。)然后,你从诗里读懂了什么?

4、解诗意:谁能说说第一行诗写了什么?在灿烂阳光的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诗人要拿西施来比西湖,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扫娥眉,总是风姿卓越,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

诗人把西湖写得这么美,你从诗篇里感觉到了诗人的感情了吗?(对西湖喜爱的感情)

6、背诗篇:我们也带着对西湖的喜爱之情,把这首诗美美地读一读吧!一边读,一边记,看谁能很快地把它背出来。(当大部分学生能背诵时,请个别学生表演背诵。)

7、质疑解难:对于这首优美的古诗,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说出来大家一起讨论讨论。

五.小结。教后记:

学习《惠崇春江晚景》

一、揭题导入。

读题目,了解作者并解题。要求学生出示资料解题。1、惠崇是宋代和尚,著名画家。

2、苏轼是唐宋八大家这一,宋代著名的文学家,又名苏东坡。这首诗是苏轼为惠崇画的《春江晓景》题的诗。

二、看图,初读古诗。

1、请同学们看看图画,说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他们都在做什么呢?2、自由读诗,完成下列任务。1)、将诗歌读通顺。

2)、根据工具书理解诗意。而后可以分成小小组讨论、交流你读懂和没读懂的地方。

三、检查读诗歌的情况。

过渡:同学们读得可真认真,现在就请同学们来交流一下,你在读古诗的过程中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读不懂的地方?谁愿意先来说说呢?

1、先交流学生读懂的地方。

2、再交流学生在读古诗过程中碰到的难题。正要上来的河豚想到了什么呢?知道了什么?想干什么?联系全诗思考。

说说自己在读古诗过程中碰到的难题。如:"竹外、鸭先知、蒌蒿满地、正是河豚欲上时"重点讲解:"正是河豚欲上时"学生回答:河豚想赶回春江产卵;知道春天来;知道桃花开了,春江水暖了

3、谁能看着图画把这首古诗的意思说出来?(自己先练习一下。可以派一位同学上台当小老师,台下同学当评委。)

学生上台串讲诗意。(竹外开着两三支鲜艳的桃花,鸭子最先知道春江的水暖了。蒌蒿长得满地都是。芦芽才长出短短的一截,正是河豚逆江而上要来到春江的时候。)

4、齐读古诗。(那只聪明的河豚看到了春天像个花园,听到了春风正在悄悄地吹,那么美丽的春天,我们要怎么来读呢?)诗中写了哪些景物?为什么要写要画这些景物呢?

四、总结

苏轼先生用优美的诗句写活了惠崇和尚的画,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表达了诗人热爱春天的思想感情。教后记:《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诵古诗,会默写古诗。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联系生活体会诗中所蕴涵的哲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练习仿写。教学过程

一、背诵古诗,认识诗人

1、谁了解苏轼呢?谁会背他的诗?

2、引入题壁诗,简要介绍题壁诗形成原因。还可出示最有名的题壁诗《黄鹤楼》读一读。

3、解读课题,问:西林在什么地方?生指出在江西庐山后,引导背诵《望庐山瀑布》侧面了解庐山。师介绍:庐山不仅水美,而且山也美。自古享有“匡庐奇秀甲天下”的盛誉。朗读课题,导入诗文教学。二、精读古诗,理解诗意

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学诗的方法。

2、学生结合注释,自由阅读,自主思考。教师巡视指导。3、指名读诗,正音。

4、集体交流:能读懂哪些?还有哪些不懂?教师相机进行以下指导:(1)当学生感知到庐山之美时,引导学生品读、想象第一、二句,让学生简单画一画他读出的“岭”和“峰”,补充描述一下“远近高低”所见的不同形态。引导学生读中发现一个问题:观察角度不同,结果也不同。最后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可回忆课文《画杨桃》。

(2)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品读第三、四句。相机理解“缘”的意思,并注意强调其写法:右上部分好似两手做取景框状。师生采用问答等形式反复朗读该句。深层思考:为何身在庐山,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引导学生讨论后归纳: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讨论探究:那么,怎样才看得清庐山真面目?集体交流。相机引读名诗佳句:比如,王之涣《登鹳鹊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杜甫《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三、吟诵古诗,品悟诗境

1、出示并比较两首写庐山的名诗:《望庐山瀑布》和《题西林壁》。引导发现这两首诗不同的构思:前者在于景,后者在于理。强调在吟诵《题西林壁》中要注意体会其中的理趣。

2、教师提示读诗方法,并进行朗读示范,指名说说准备怎样把握诗歌节奏(重音与停顿)?

3、学生自由练习朗读,引导学生在联想中品味:你在朗读中联想到了什么类似的生活现象?一边感受一边朗读。也可以引导学生说说生活中类似的“身在庐山”现象,再反复吟诵后两句。4、指名展示,引导学生听,评。

5、配上乐曲,开展背诵比赛:看谁先把这首诗背下来?教后记:

夏日绝句

教学目标:

了解作者及写作时代背景。理解词的意思,感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并能背诵下来。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了解历史背景。二、出示全诗内容,指导朗读。三、分小组讨论,理解诗句含义。

(一)默读这首诗,看看你能读懂什么?尤其注意抓住关键词语来理解诗句,想好之后,可以和小组同学说一说。(二)汇报。

1、理解前两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学生发言:活着要做人中豪杰;死了,也要成为鬼中英雄。2、理解“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学生发言:至今人们还怀念项羽,佩服他宁死不肯逃回江东。思考讨论:(1)“项羽”是什么人?李清照为什么“至今思项羽”(说说项羽的故事。)教师适时用多媒体出示项羽资料。

(2)读了这段文字,你理解了项羽为什么“不肯过江东”吗?四、总结全诗,朗读升华

1、师总结:李清照,一个封建时代的弱女子,竟有如此的爱国情怀,竟有如此的胸襟和气魄,实在令人佩服。

2、讨论:读了这首诗,你懂得了应当怎样做人?

3、师小结:做人要像李清照那样,做一个热爱祖国的人,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同学们只有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勤奋学习,将来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才不会受敌人的欺辱。让我们怀着对李清照的敬仰,让我们抱着“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信念,再一次大声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吧!

教后记:、

《示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之情。理解诗句,习本课生字新词。背诵这两首诗。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板书课题

宋代大诗人陆游一生创作很多诗歌,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诗中抒发政治抱负,表现人民的生活,表达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他在临终前作了一首诗《示儿》。示:把事情摆出来让人知道。“示儿”在这里指对儿孙们有个交代,相当于遗嘱。陆游在临死之前最牵挂的是什么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板书:示儿)

二、预习课文,提出预习要求1.自读诗歌,读准字音。

2.借助注解,初步了解诗歌的内容。三、指导学习《示儿》1.指名读课文。(重点提示:“祭”的读音)2.“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是什么意思?(学生讲错的地方互相订正,教师相机指导)(“元”,同“原”,“元知”,本来就知道;“但”,只是的意思;“万事空”,什么都没有了的意思;“九州”,指全国,“同”,统一,这句诗的意思是: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只是因为看不到全中国统一而感到悲伤。这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看不到中国统一的悲伤之情。)

3.“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元忘告乃翁”是什么意思?(学生讲后,教师加以归纳)

(“王师”,指南宋军队;“定”,平定,收复的意思;“中原”,这里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家祭”,祭把祖宗)“元”,同勿;“乃”,你的,“翁”,父亲。这句话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祭把祖宗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的事,告诉你们的父亲J这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渴望祖国统一的爱国之情。)

4.练读课文。(要求体会感情,读出语气。)

5.说说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引导学生根据诗句的内容来回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答出:这首诗通过写诗人毕生的心事和希望,表达了他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五、各自背诵课文教后记:《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教学目标:将所感受的言语对象(古诗)转化为语感的基本实践途径是读。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能产生对富有象外之象的诗语的敏感,能产生对富有韵味气势的简练诗语有敏感,能产生对富有丰富内涵的美妙诗语的敏感。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背景简介:南宋时期,金占领了中原地区。爱国诗人陆游在山阴(今属浙江)乡下向往着中原地区的大好河山,也惦念着中原地区的人民,盼望宋朝能够尽快收复中原,恢复统一。

二、背诵全诗,初悟诗语形象美。

1.读通全诗,字字读得响亮,做到不漏、不添、不错,读顺口了再读几遍。2.背诵默写。

三、品读比较,领悟诗语精练美。(1)自学古诗,指导学生先学:

(2).质疑问难,重点解答作者“感”什么,为什么“感”。

相机穿插有关时代背景的介绍,帮助学生填补认识上的空白,深入理解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3).原文与诗意比较读。三、拓展阅读,体会诗语意蕴美。

从南望王师又一年”引申开去,展示以下资料拓展阅读:(1)1177年陆游52岁作的《关山月》:“中原干戈古已闻,岂有逆胡传子孙,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度今宵垂泪痕。”(2)1186年陆游61岁作的《书愤》:“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3)1192年陆游67岁作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4)1193年诗人68岁作的《秋夜将晓出篱门凉有感》(略)。(5)1210年诗人85岁作的绝笔诗《示儿》(略)。四、诗歌朗读比赛。教后记:

四时田园杂兴

【教学目标】学会“昼”“耘”“绩”这3个生字,正确读写“昼夜”“耘田”“绩麻”等词语。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默写古诗。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的意境。【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1、介绍作者:

范成大(1126~1193)南宋诗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中进士。淳熙十年因,58岁病辞。此后10年隐居石湖。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吴湖录》等。范成大是一个关心国事、勤于政务、同情人民疾苦的士大夫。他的忧国恤民的一贯思想在其诗歌创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范成大的诗,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图景的作品成就最高。范成大晚年作的组诗《四时田园杂兴》,是他田园诗的代表作品。2、释题:“四时”“兴”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并猜想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内容?〈〈四时田园杂兴〉〉共60首。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组。三、学习诗文,探究诗意

⑴昼:白天。⑵耘:除草。⑶耘田:在田里除草。⑷绩麻:把麻搓成线。⑸各当家:各人都担负起一定的家庭责任。⑹未解:不懂。⑺供:参加。⑻耕织:耕田织布。⑼傍:靠近。⑽桑阴:桑树下。四、品词赏句想象悟情

1、赏析“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⑴诗歌一、二句写了什么内容?明确:农民劳动的繁忙景象。⑵想象:昼和夜分别指什么?围绕耘田绩麻启发想象农民们除了“耘田绩麻”还要干些什么活?(插秧、收割、犁地、积肥)。想象范成大见此情景会对“村庄儿女”说些什么?(辛苦、勤劳、各有各的本事)⑶结合想象诵读(读出敬重之情,读出诗的节奏)

反复读:自由读、指读、评读、教师读、学生再读、做着动作竖着大拇指来读、齐读。

2、赏析“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描述画面内容。

五、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指导背诵教后记:

《小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诗的内容,感受诗中描写的情景,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趣。2.认识4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朗读并背诵古诗。

3.理解重点词语和诗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一、激趣引入。

1.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一首古诗谁还记得,指名背出,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在池塘里小孩偷采莲花的事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和小池塘有关的古诗,题目叫《小池》,板书题目。

2.介绍作者:这首诗是唐朝的杨万里写的。二、指导看图,初读课文

1.同学们小池指的是小荷花池,也叫小荷塘。那么你们想象一下夏日的小荷塘都会有什么美丽的景象呢?学生自由想象并用语言描绘.

2.课件出示小荷塘画面.我们一起看看屏幕,看看课文里的小池塘里都有什么?.说一说图上画了什么景物。试着夸一夸小荷花池的美丽景色。那么诗人是怎么描写这么美的小池的呢?大家自己去读读吧.不认识的字,请拼音朋友帮帮忙.

三、指导朗读,体会诗意

1、请一个同学朗读全诗,其他同学边听边看图,想想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演示课件。

2、写泉眼诗人是怎样写的?演示课件。泉眼的水是怎样流的?"惜"是什么意思?谁舍不得谁?谁能说说这行诗的意思?

3、作者又是怎样写树阴的呢?读第二行,"树阴照水"怎样理解?晴柔刚才同学们学生字已经理解了,"爱晴柔"又怎样理解?谁喜欢晴天里柔和的风光呢?这行诗是什么意思?

4、小结:这两行诗写了小池周围的景物--泉眼和树阴。作者把泉眼和树阴写得像人一样懂得感情,其实是融进了作者自己的感情,知不知道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5、写"小荷"和"蜻蜓"作者又是怎样写的呢?

读三、四行,演示课件。这两行诗写的是小池里的景物。"小荷"指什么?"才"在这儿是什么意思?嫩和荷叶刚露出什么?蜻蜓就怎样?哪为同学知道这是描写什么季节的池塘?为什么?

6、把四行诗的意思连贯起来说一说,注意诗句中内容之间的联系。教后记: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古诗。结合图画和注释,了解古诗的大意。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感受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走近古诗。

1、出示荷花图,请学生用一个词或一句话形容自己看到的。

2、八百多年前,诗人杨万里用一首诗将这样的画面写了下来,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古诗诵读。揭示课题,指名读诗题。

3、谁知道诗题的意思?解释诗题:晓,是早晨的意思。净慈寺,是西湖边一座有名的佛寺。林子方,是诗人的朋友。三、品读赏析,感悟古诗

1、哪一句话描写了西湖的荷叶与荷花呢?2、出示第二句。

3、静静地欣赏荷叶荷花的美。自由轻声读读,看看美在哪里?4、品读赏析。

5、荷叶如此之多,如此之绿,如此之广,真令人过目不忘呀!那荷花又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感受呢?读第四行。你还会感受到什么?6、这么绿的荷叶,这么红的荷花,想去看看吗?出示图片。

7、看哪,无穷的碧,别样的红,组成了一幅一碧万顷、连接天日的画卷,这就是西湖六月的荷塘美景。引读第二句。

8、配上音乐,静静地走进西湖美景。自由读、指名读、分男女生读。9、面对这艳丽、热烈的西湖美景,难怪诗人要发出这样的赞叹!出示第一句,师范读。

10、谁也发自内心的赞叹一下。自由练读,谁来当当小诗人夸夸西湖?

11、西湖其他季节也很美,但每个季节的美却各有不同。出示图片。12、在你们眼里,西湖的夏天是怎样的呢?

13、西湖一年四节都美如画卷,但又各有不同的景致。而诗人在送林子方时正好看到的是夏天的西湖美景,所以是人发出这样的赞叹。师生合作读第一句。

14、这幅美景时诗人脱口而出的,谁能连起来读一读整首诗。自由读、指名读、齐读。(配乐)教后记:

《春日》教学设计

【课时目标】

诵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春日的美好景象,感受诗人寻春的愉快心情。激发学生读书求知的乐趣。【教学过程】

一、读春:积累词句(可当作课前活动)

1、出示二字词语:立春早春初春春日开春新春仲春阳春晚春残春暮春

2、出示四字词语:春回大地春光明媚春光融融春光旖旎春色怡人3、出示佳句名诗:

●春到三分暖。●春天三日晴。●春雨贵如油。●一年四季春为首。●青年是人类的春天。郭沫若●春城无处不飞花。韩愈●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东方风来满眼春。李贺二、咏春:享受春天

1、同学们,当春天到来时,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想起古代诗人对春天的赞叹。他们对春天是那样痴情,那样狂放,那样欣赏!真可谓把春天描摹得绚丽而又迷人,达到了绝妙的地步。古人赞美春天的诗词很多,然而,人们最喜爱、最推崇的是南宋诗人朱熹的《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出示《春日》)2、今天咱们要学的就是这一首诗。谁知道题目的意思?(春天的日子、春天)(学生板书题目)

3、诗人的名字和朝代大家千万不能忘记!(指名板书“南宋朱熹”)朱熹是南宋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朱熹酷爱读书,才学渊博,他的文化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4、请大家自由地大声地读一读朱熹写的《春日》。

5、读了这首诗以后,你能猜测一下诗人朱熹在春日时的心情吗?(高兴、喜悦、兴奋、愉快、欢快、激动、舒畅、舒坦、得意)

6、猜测终归是猜测,如果大家能够从诗句中找出“证据”,来证明诗人当时的心情,你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我不是猜测,我是有理由的。7、指导学生诵读古诗,其间,教师范读一次。

8、说说古诗的意思。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诗人兴致勃勃,来到泗水河畔观赏美景。满眼望去,无限风光,给人涣然一新的感觉。诗人悠闲自得,感受着春风的清新和温暖:春风吹拂,百花盛开,到处万紫千红,洋溢着春的气息。

三、惜春:书海求知

同学们,诗人朱熹在泗水河畔春游,心情为何如此快乐?原因之一,是因为朱熹欣赏到了万紫千红的春色;原因之二,请听我细细说来:

教后记:

《题临安邸》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体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教学过程】

一、比照:生成情感。

1、同学们,我们先来听一首曾经学过的诗。播放《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2、谁能告诉我,这首诗是谁在什么时候写的?他最盼望的是什么?(南宋诗人陆游在临终的时候写的,他最盼望的是收复被金国占领的中原失地)二、品悟:走进诗文。1、出示《题临安邸》,师介绍当时背景:公元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徽宗、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在这样的情况下,林升写出了这首《题临安邸》。

2、同学们,听了这段介绍,你认为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这首诗?指名答。

3、诗人把那些“王师”“权贵”“皇帝”们都看成了什么人?你如何理解“游人”?(游山玩水的人)

4、他们玩得都怎么样了?(醉了)5、读着这一句“暖风熏得游人醉”(想象说话)

(1)透过这个“醉”字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仿佛看到了那些权贵们喝着美酒,吃着山珍海味。仿佛看到了歌女们为他们演奏,舞女们为他们跳舞。)(2)通过这个“醉”字,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他们在那里高谈阔论,却什么也不去做。仿佛听到了被金兵占领地区的老百姓在说:“南宋什么时候能把领土收回去,让我们不再受苦啊!”)

6、师:可是暖洋洋的春风把这帮只知道游山玩水的家伙吹得像喝醉了酒一样。在他们的眼中,杭州还是杭州吗?(汴州)

师:是啊,他们简直把杭州当成了老家汴州。7、谁能解释一下,“直把杭州作汴州”杭州只是他们逃难的地方,是不是他们真正的家?那些家伙简直把临时避难的杭州当作了老家汴州。他们还想要他们的家吗?三、诵读想象,体悟诗情。1、出示《清明上河图》,师:同学们看到了什么?2、师: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3、这些楼是谁建的?(皇帝,大官们)他们建了作什么?(为自己享乐)4、看到这么美丽的杭州,面对这群只知道享受,而不顾老百姓死活的酒囊饭袋,你们着急不着急?5、有感情地朗诵全诗。(出示全诗课件)六、感情读诗、背诗。(配乐)教后记:

《游园不值》教学设计

一、教学要求:

理解诗句意思,感受春天美好的景色,体会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运用电教媒体,培养学生的理解、想象、作画、写作能力。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二、教学过程:

1、揭题,明确本课时学习目标:学习游园不值2、解题:诗中的"园"是我们常说的公园吗?谁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3、介绍作者(用网上资料示作者情况)。4、初读,大体了解诗的内容。5、师示范朗读。

6、生随师小声朗读,体会读音的准确性。

7、投影课本上的插图:生自读诗,借助字典和插图,想句子的意思,并标出不懂的词语。

8、字词质、释疑。

(应:原意“应该”,这里当“大概”、“可能”讲。怜:爱惜。这个词在此不当“可怜”讲。

屐齿:木底鞋下的横梁。小扣:轻轻地敲。柴扉:柴门。久:很长时间。)

9、指名逐句交流对诗句的理解。

(大概主人爱惜园中的青苔,怕前来赏园的人的木底鞋把青苔踩坏。我轻轻地敲着柴门,好久地没有人来开。满园的春色是关不住的。看,一枝粉红的杏花正伸出墙头来。)

10、指导读,读出诗的韵味来: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11、启发想象:

①、诗人并没有进园,他怎么知道园中早已是满园春色呢?②、园中的景象是怎样的?(4人组讨论)12、将诗中的内容通过画面展示出来。(学生各自据诗意画画)13、交流:投影学生的画,师生评议。

14、试试:将本诗用自己的话改作一下(可以是诗,也可以是散文。)15、习作,交流,评议。16、背诵诗句。教后记:

《乡村四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正确读写生字“蚕桑”,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过程与方法目标:借助注释理解诗的大意,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文的基本方法,培养阅读古诗的兴趣,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意象铺展,切入正题

走进田园,就像走进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我们欣赏到:那独特迷人的《乡下人家》,那异国风情的《牧场之国》,相信这些现代美文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那,古代的乡村又“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二、通读全诗,感受诗的节奏美1、(出示全诗)谁来说说以前学古诗的方法?

2、请自由读古诗,读上四遍。读前两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后两遍,注意诗句内部的停顿,读得有节奏、有板有眼。明白吗?

3、谁想读?读准没有?4、检查生字“蚕”“桑”5、(配乐)读出诗的节奏。(方法:多诵读)三、理解诗意,感悟诗的语言美。

过渡:在你们有滋有味的朗读声中,诗歌醉人的韵律已经缓缓流出。1、读了这么多次能结合注释说出诗意思吗?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说说。2、汇报:(点拨一二句写:景;三四句写:人)

3、这诗意明白了吗?赶紧带着自己的理解,相信你会读得更好。四、品味诗句,感悟诗的意境美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如画的乡村四月,一定吸引了你的视线,留住了你的脚步。我们就开个诗画品读会吧!

五、理解诗人,回归整体,感悟诗情之美。

1、是啊,这乡村四月既是绝美的山水画,又是勤劳的农忙图!在诗人的笔下,乡村四月变得妙不可言。可见,诗人翁卷是一个怎样的人?

3、还能把诗留在笔尖吗?请默写。

教后记:

《村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

诵课文。过程与方法:能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并说出这首诗描绘的景象。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词语导入

1、谈话:同学们,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两个词语妹妹,相信大家看,她们来了!(幻灯1:杨柳纸鸢)能叫出它们的名儿吗?

2、齐读两个词语。3、响亮地喊一声。

4、指名说说写加点的字应该注意什么。5、你们会写错吗?那就写写看。

6、同学们都写对了,词语妹妹一高兴,把她们的好朋友也带来了,

7、嘘!静静地想想:哪首古诗里有这四个词语娃娃?同学们记性可真好,就是《村居》。今天我们就细细品读这首诗,体会高鼎笔下的春天美景。

8、师生共同书写课题,读课题。二、自学质疑。

1、请同学们默读诗句,在理解的字、词、句子旁边作批注,把不理解的字词或句子画出来,想办法解决。完成后用漂亮的姿势告诉老师。

2、交流,师生共同解决学生提出来的问题,并相机解答学生们解决不了的问题。

三、图文结合,初知大意。

1、指导观察课文插图,说说:你看到了哪些景物?再从课文中圈出相关的词语。

2、指名汇报,师生评议,完成课后习题。四、了解诗意,感受情感。

1、自由读一读,写一写诗句的意思。2、交流,引导、评价。3、配乐朗读,想象诗句描绘的美丽景象。4、齐读全诗。5、配乐范读,学生静静地倾听、比较。6、指导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出示幻灯4: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1)指名读,师生评价。(2)接读,师生评价。(3)齐声朗读,学生自评,老师评价。教后记:

《墨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学会诗中“砚、冕、乾、坤”这样四个生字,理解“墨梅、洗砚池、淡墨痕、好颜色、清气、满乾坤”等词。能借助工具书自己解释王冕的《墨梅》,体会诗中梅的特点和品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梅花历来是诗人们吟诵的对象。一二年级时,我们读王安石的《梅花》(齐读)五年级时我们读《雪梅》这节课,我们读的是元朝著名画家、诗人王冕的《墨梅》,说到王冕,他还是我们家乡人呢?(学生补充注释处的内容)

二、初读古诗,读准古诗。1.齐读,读准确。2.指读,读准确。

3.再读,读出节奏来。三、解释古诗。

1.王冕画中的这株梅花长在哪里?2.为何把池子称为“洗砚池”呢?

3.读着这首诗,想着画中的梅花,你看到这株梅花了吗?喜欢这株梅花吗?

4.交流,在交流中理解古诗:

“朵朵花开淡墨痕”花开时那花儿的颜色(不浓艳),就像(用含着许多水的墨汁点染上去)一样。既没有(桃花那样娇艳),也没有(杏花那样如霞般粉红)。朗读表现花开色淡如墨痕的样子。

“只留清气满乾坤”理解“乾坤”(“乾”即天,“坤”即地,“乾坤”即天地)朗读,表现梅花的香气到处都是的情景。

我想问问大家,你闻到的是怎样的梅香?(在交流中理解“清气”,联系其他植物的香,如桂花、栀子花的香,比较体会其中那种淡淡的、幽幽的、静静的特点,并能用“清”来组词,如“清幽、清淡、清雅”等来形容梅香。)这种梅香,在王安石的诗中用另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暗香”

5.朗读,读出梅花的特点,读出自己对梅花的喜爱。6.背诵古诗。

五、布置作业:默写古诗。教后记:

《石灰吟》教学设计

课前先学:

搜集有关于谦的资料(老师也做适当的准备,可以准备一些书面资料)了解石灰的一些知识、石灰的原料,大概的生产过程等。一、直接揭题

1、我们今天将学习一首古诗:石灰吟(师板书课题)2、大家知道这是谁的作品吗?简介于谦。(1)学生自己说一说。(2)老师做适当小结、概括。3、释题:

(1)看题目你觉得这是一首写什么的诗吗?(2)理解“吟”(是一种文体,有赞扬、称颂的意思)(3)师小结:这也就是一首赞颂(石灰)的诗。二、读准古诗

1、学生自由读一读,老师行间指导。

2、指名试读,老师、学生相机更正、强调。3、齐读

三、理解诗意、读懂古诗、读好古诗

【1、2句: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1、小组交流

2、师先重点指导“千锤万击”、“烈火焚烧”(主要表现了石灰的制造过程的艰辛、困难重重)

3、指导“等闲”的意思(结合《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或者《满江红》:“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4、学生自由说说诗句的大概意思

5、这两句是赞颂石灰的什么呢?读了这两句诗有何感受呢?(生自由说说)

6、那我们应该如何读这两句诗呢?(指导朗读)【3、4句: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运用刚才理解诗句的方法,小组来交流一下这两句的意思。

2、学生自由说说,(相机说说这是赞扬石灰的什么?)3、我们再来读这两句诗(指导读一读)4、读好整首诗

(1)自由练读(2)指名读(3)小组读齐读五、背诵古诗教后记:

《竹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学习郑燮的《竹石》,理解诗中“咬定、青山、立根、原、破岩、千磨万击、坚劲、任尔”等词。能用自己的话解释《竹石》,体会竹子立场坚定、决不动摇、不向困难低头的品质。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背诵王冕的《墨梅》。

交流:在王冕的《墨梅》诗中,你读到了什么?小结:诗言志。二、初读《竹石》。

1.齐,把古诗读正确。2.再读,读出节奏感来,三、借助诗题,解释古诗。

1.读着“竹石”这个诗题,我不免产生了一个问题?这首诗到底是写竹还是写石啊?你们说呢?

2.自读,从文中找一找依据,说明这首诗写的到底是什么?3.交流,在交流中展开学习。“咬定青山不放松”

这个“咬”字让你想到了什么?抓住一个“咬”字会想象竹根盘根错节的模样,想象竹根牢牢扎根在山石间的情景。你还能想到其他词来形容吗?(如抓、攀等)

把一、二两句诗联系起来读,你又读懂了什么?(体会竹子虽然生活在艰险贫瘠的地方,但他依然坚强地生长着,让人佩服。)

用一个词来形容这立根在破岩中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竹子。(坚韧不拔)抓住“坚劲”,理解“坚”中的“坚强不屈、坚忍不拔”,理解“劲”中的“挺拔有力、威武挺立”。

抓住“坚强不屈”,深入理解:

竹子不屈服于哪些?在交流中理解“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磨磨难、困难;击打击。)

想象竹子遇到的磨难、打击。在学生每一次想象后都替竹子高呼:“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4.小结诗中的竹子形象。

5.朗读古诗,读出这竹子的形象来。五、背诵古诗教后记:

《所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认识“所、牧”等6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正确、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中的牧童机灵可爱、天真可爱的形象。体会牧童的愉悦心情,想象捕蝉时的反应机敏,感受诗人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教学设计:

一、由画入诗,理解诗题:

1、师:在一个炎热的夏天中午,诗人袁枚走在乡野的林阴小路上,不觉一幅画面进入他的视线。(板书:画播放牧童骑牛图)

2、师:谁说一说,怎样的画面?3、(好一幅牧童骑牛图、蝉儿鸣叫图、歌声响林图、乡野风光图)

4、师:正是这一幅普通的生活画面被诗人袁枚瞬间定格,从而演绎成一首诗(板书:诗),题目是所见(生齐读)

5、师:你对诗题是怎么理解的?二、由诗入画,体会内蕴:

1、师:诗人究竟如何表现所见的?请大家自由读23遍,字音正确,停顿得当。(播放古诗)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3、指名读。(字正腔圆,推荐给大家一种读诗的好方法缓缓地读)4、谁再一试?(在或急或缓中体味到古诗的节奏美)5、最后一位。(在抑扬顿挫中感受到古诗的韵律美)6、齐读一遍,共同感受一下。

7、师:诗人所见是怎样的牧童呢?(课件呈现前两句)同桌间相互议一议,括号中可填什么字,放入句中怎样理解?(师进入学生讨论间倾听指导)

8、指名分句回答,并请学生板书。

9、诗中的留白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想,此时,一个什么样的牧童豁然呈现于眼前?10、指名说。

11、用朗读表现出来。谁读前两句?(你离诗人不远了,陶醉是读诗的一种境界。)

三、指名背诵。教后记:

《已亥杂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古诗。能借助注释,结合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了解作者。1.朗读《己亥杂诗》。2.作者简介。

龚自珍,号定庵,清代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文章奥博纵横,自成一家。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有《龚定庵全集》。

二、古诗赏析。

此诗前两句写景。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诗人的马鞭所指,东即天涯海角,可见辞官的决心之大。但辞官不等于放弃理想,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诗后两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体现。

后两句抒情。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育新花生长。作者以落红自比,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小结:这首诗写作者辞官离京,远去天涯的无边愁思,表达了诗人政治理想至死不变的执着态度。作者以“落红”自喻,含意深刻,耐人寻味。

三、小结

朗读古诗要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重音合理,读出作品的感情和气势。背诵古诗应当从整体上来把握作品,应当在明确作品的内容,理清作品结构及作者思路的基础上,反复地诵读,细心地体会作品的精妙之处。要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背诵,在背诵的过程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四、作业完成课后练习

教后记: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三年级下国学教育教学总结》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三年级下国学教育教学总结: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三年级下国学教育教学总结》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5380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