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计划总结 > 工作总结 > 201*年股市总结 来自网络

201*年股市总结 来自网络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28 06:17:50 | 移动端:201*年股市总结 来自网络

201*年股市总结 来自网络

201*年中国股市,在投资者失望、无奈、沮丧的气氛中收官了,在201*年初,我写了博文《期待今年的股市走好》一文,在事实面前已经说明,今年的股市没有我所期待的走好。我所有的期待都成为泡影,中国股市还是熊市漫漫,看不到一点希望,令投资者极度的失望。

201*年股市1月4日开市,上证指数以2289.51点开盘,于201*.12.31日收市为2115.98点,年内跌幅7.58%,相比去年年底收盘点位2269.13点累计下跌6.75%。全年最高收盘指数为2444.80点(201*.2.18)全年最低收盘指数为1849.21点(201*.6.25)上下599.59点。面对这样的行情令投资者非常的无奈。

201*年的股市行情,熊市漫漫,也许对绝大多数投资者,无论长线还是短线都是亏损而告终,获利的真的是寥寥无几,感到无比的沮丧。201*年中国的股市这样的走势,继201*、201*、201*年之后,201*年A股在全球主要市场(美、欧、亚)当中,再度垫底,这也是A股连续第四年跑输全球股市。但境外股市却创出历史的新高。截至12月30日收盘,美股三大指数(道琼斯、纳斯达克和标普500)201*年以来分别累计上涨了25.75%、37.66%和29.11%;欧洲三大股指(英国富时100、法国CAC40和德国DAX)则分别累计上涨了14.46%、17.48%和25.97%;在亚洲市场,日经225指数累计上涨了56.72%,恒生指数则累计上涨了2.60%。在全球主要市场当中,A股再度垫底,没有一点起色。

什么原因使中国的股市这样的一蹶不振,问题到底出在哪里?201*年股市走势如何?也许这样的世界难题,管理层也讲不清楚,股评专家也讲不清楚,也许任何人都讲不清楚。我作为一个普通的投资者,更是一句话都讲不上来。就像炒黄金一路下跌,也讲不出什么道理来一样,但任何事物都要一分为二,今年股市尽管走势很差,但不是没有一点亮点,我认为:今年股市个股行情表现比较突出,走势不错,涨势喜人。个别投资者和机构也在熊市里,获利不少,收益丰厚,赚到了很多钱。但对广大投资者来说是都没有获利而亏很多。就我个人而言,我到年底,股票市值是获利了10%左右,分析原因,就是在近两年,我敢于在低位买进股票,增加了股票数量,摊薄股票的价格。我这样的操作思路,实践证明是正确的。

我无法猜测201*年股市的走势,但我还是期待中国的股市在201*年,慢慢走好。

扩展阅读:201*年部分股票新闻总结

201*.6.24

人民日报:股市与楼市为何长期冰火两重天

201*年06月24日04:50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分享到:更多168人参与7条评论

冰火两重天蔡子君作(新华社发)

近来,我国A股市场出现断崖式下跌,与此形成反差的是,房地产价格强势上扬。专家指出,股市与楼市长期冷热不均,导致了要素市场的一些功能错位,只有让供求关系合理化,两个市场才能走上持续发展的轨道。

股市添堵

该热的热不起来?

端午之后,A股市场在热钱撤离和IPO开闸预期的影响下,出现了连跌行情。上证指数[-5.30%]出现八连跌,创出年内新低。截至17日收盘,上证指数收于2156.22点,6月以来跌幅达6.28%。

股市长期低迷,与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形成了强烈反差。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认为:“我国资本市场在功能设计和市场定位上存在偏差,重融资轻投资,重‘圈钱’少回报,重上市公司轻个人投资者,导致股市成为部分上市公司及高管的‘提款机’。”

尽管IPO暂停已逾半年,但再融资一刻没有停歇,成为A股市场的头号“吸金机”。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以来A股再融资规模超过6000亿元,是过去两年IPO总量的1.54倍。在大规模融资的同时,上市公司对股民却吝于回报。201*年底,沪深300指数公司股息率仅为2.66%,远低于其他市场。

分红派息作为回报股东的重要形式,被一些上市公司搞成了“荒唐闹剧”,诸如量子高科[-7.37%资金研报]、人福医药[-1.23%资金研报]等上市公司向股东派发龟苓膏、安全套等礼品,让投资者感到啼笑皆非。

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王保树认为,上市公司损害股东权利的行为会扭曲资本市场的功能,导致股市价格体系发生变异,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投资者的投机心理。

楼市闹心

该冷的冷不下去?

反观房地产市场,虽然调控接连出台却仍挡不住节节攀升的房价。最新数据显示,4月份70个大中城市中67个城市房价环比上涨,68个城市房价同比上涨。不少经济学家预测,长期来看楼市仍然看涨。

不少专家将房价持续上涨的原因归结为货币超发。央行数据显示,截至3月末,我国M2余额首次突破100万亿元大关,高达103.61万亿元,约占全球货币供应总量的1/4。

北京市华远房地产公司董事长任志强表示:“看看这几年房价为什么涨这么快?因为货币超发中国超发货币之后,没有看到通胀,是因为政府采取了限价的手段。”

货币超发效应已经渗透到千家万户,近期令世人目瞪口呆的“中国大妈”式抢金潮印证了老百姓最在意手头的“钱袋子”缩水,关键是如何让资产保值增值。

清华大学教授李稻葵坦言:“地产调控到目前为止未有大规模的成效,原因就在于老百姓没有除了房地产之外的可信、稳定的投资渠道。”

计划过多扭曲市场经济?

同为资产,股市楼市为何冰火两重天?不少专家直言,过多的计划行为扭曲了市场经济。上海证交所首席经济学家胡汝银认为,证监会应该是证券市场的警察而不是组织者、指挥者,但我国监管机构主要精力都放在上市审核、调控市场,投向市场监管的人员、资源偏少,这使得对市场违法行为的打击力不大。

由于行政审批管制太严厉,妨碍了资本市场有效配置资本的功能。资本市场改革应该由行政审批制向市场化的注册制发展。

如今,再融资审核权下放至交易所已经成为市场的普遍预期,起到IPO分流作用的“新三板”也即将开闸,而退市制度能否有效执行,同样检验着市场化的程度。

证监会新任掌门肖钢近日发声:“证监会作为监管部门,对不该管的事情,要坚决地放、逐步地放、放到位;法律允许放的,抓紧放,法规还不允许放的,修订法规条例后逐步地放。”这一“简政放权”的表述,引发了市场对证监会审批制改革的猜想。

不过,上交所副总经理徐明表示,如何避免陷入“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怪圈,如何确保证券公司等机构坚守诚信与法制的底线,就显得更加重要、更为迫切。

改革当然会有阵痛,但只有如此才能让供求关系合理化,中国股市才能逐渐摆脱低水平重复,走上价值创造的正轨。

人民日报:股民患IPO焦虑大股东高位套现伤市场元气

201*年06月24日07:09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4人参与0条评论

午言

《人民日报》(201*年06月24日18版)

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如何平衡市场各方的利益,如何兼顾二级市场的承受能力,如何更有效地防范弄虚作假、欺诈上市,是更重要的问题。把握好这些原则,改革的步子就不容易走偏、出错,投资者对IPO的恐惧和抗拒也才能慢慢消融

新一轮新股发行体制改革方案近期公开征求意见,使得IPO(即首次公开发行)再度成为市场热点。从市场反应看,对IPO重启的担心和焦虑,在各种声音中显得最为突出。改革方案推出后二级市场的表现,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这种情绪。

新股发行会影响到市场供求关系。其暂停和重启、节奏和方式等等,与IPO相关的一举一动,历来都被投资者高度关注。然而,从这次的情况看,市场反应尤为强烈,去年底以来,IPO相关问题不断激起波澜,个中原因值得思考。

投资者对IPO如此敏感,当前股票二级市场的弱势是直接因素。去年底IPO事实上暂停后,股市也曾走出一波较为强劲的反弹。然而,好景不长,2月以来市场重回弱势格局。反观此前两次的IPO重启,无论是201*年6月还是201*年6月,股市都已见底反弹半年左右,正处于强势中。市场下跌,信心低迷,对IPO这类扩大供给的举动,自然会看得悲观一些。

然而,如果从更深一层看,目前市场的心态,其实是前一轮IPO大飞跃留下的“后遗症”。数据显示,201*年A股市场的IPO融资额近5000亿元,201*年仍达到近3000亿元,在A股历史上均属“天量”。不仅是数量大,上一轮新股发行中出现的利益失衡更关键。由于新股发行定价环节的放开,“三高”发行一度成为常态,一上市即深度破发者比比皆是。IPO是发行方的“节日”,却成为投资者的噩梦。高价发行还为大股东和高管的从容减持留下了空间,高位套现的案例这几年数不胜数。短期内如此巨量的利益转移,伤了市场的元气,也在投资者心中留下阴影。

细读此次新股发行体制改革方案,针对这些问题,已有不少制度安排。在强化对发行人及其控股股东的约束方面,控股股东及高管所持股票在锁定期满后两年内减持的,其减持价格不能低于发行价;发行人应当在IPO时披露持股5%以上股东的持股意向及减持意向等。此外,强化定价过程的信息披露要求,发行市盈率高于同行业二级市场平均市盈率的应发布投资风险特别公告,也是意在抑制高价发行。然而,这些举措的效果会怎样,现在难以确定,还不足以打消市场的疑虑。

解决问题的途径惟有继续深化改革。目前,市场上关于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观点各式各样,有的甚至完全相左。比如,有人建议取消审核,完全由市场自由选择,像成熟市场那样“大进大出”;有人则建议,大幅提高IPO的门槛,以限制融资规模。在大的方向上,新股发行体制改革应坚持市场化,这一点毫无疑问。但从过去的经验教训看,脱离市场实际的做法,确实可能带来难以弥补的负面影响。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如何平衡市场各方的利益,如何兼顾二级市场的承受能力,如何更有效地防范弄虚作假、欺诈上市,是更重要的问题。把握好这些原则,改革的步子就不容易走偏、出错,IPO市场才能更稳健地发展,投资者对IPO的恐惧和抗拒也才能慢慢消融。

中国式钱荒背后:监管层剑指资金“空转”

201*年06月24日06:44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作者:董云峰

分享到:更多1650人参与73条评论

大量新增信贷系票据融资,一般性贷款增加不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不够到位

6月21日,在前一日银行间市场利率创下历史纪录之后,资金利率停止疯涨态势,隔夜拆借利率大幅回落近500个基点。

据《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多方了解,6月20日下午,央行很可能启用了公开市场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同时指示国有大行稳定局面。

“当时央行约谈了几家大行,要求我们积极出钱,稳定市场。”一位国有大行资深人士向记者表示,“不然绝不可能出现那么低的价格。”

6月份以来,银行间资金利率一直处于历史高位,但央行态度淡定,拒绝“放水”,即便维稳也很低调。在新一届政府上台后不久,央行的此番“变脸”,引起国内外高度关注。

这场中国式“钱荒”的背后,是决策层有意整顿社会融资规模过快扩张与银行同业业务期限错配风险,旨在打击资金“空转”,引导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央行低调维稳

6月21日,在前一日银行间市场利率坐上“过山车”后,资金利率有所回落,令市场稍稍喘息。

数据显示,当日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隔夜品种报8.4920%,较上日跌495.20个基点;7天利率报8.5430%,较上日跌246.10个基点;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上,隔夜与7天回购加权平均利率分别为8.9531%、9.2509%,分别暴降487.53和300.12个基点。

“从上午开始,多家大行纷纷降价出钱,市场卖盘大增,借钱容易多了。”6月21日,多位交易员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称,“经过周四的冲击,市场情绪趋于稳定,最紧张的时点应该过去了。”

不过,相比资金宽松时期常见的隔夜2%、7天3%的价格中枢水平,资金面仍然处在绝对的历史高位水平。同时,持续多时的“钱荒”严重影响了一级市场,上周五共有10家发行人宣布推迟或变更原定的债券发行计划。

需要指出的是,上周五并没有公开市场操作,央行亦未公开对外释放任何信息。那么,资金面为何会出现缓解?据本报记者了解,6月20日当日银行间市场收盘前,出现了多笔超低利率成交,一方面减少了机构恐慌预期,另一方面引发了关于央行出手维稳的预期,从而增强了市场信心。

今年1月18日,央行发布公告称,即日起启用SLO,作为公开市场常规操作的必要补充,在银行体系流动性出现临时性波动时相机使用;其操作对象为12家主要银行,操作结果滞后1个月对外披露。

瑞银证券分析认为,6月20日尾盘回购利率的回落可能提示,在市场出现剧烈波动的情况下,央行进行了一定的干预,以稳定市场情绪。“就此轮货币市场紧张状况而言,最坏的时点可能已经过去。”

多位交易员向本报记者强调:“隔夜30%的价格,显然不是银行间市场的真实反映,市场并没有缺钱到这个程度,主要还是预期问题。只要央行能够出手扭转预期,资金面就可以回归平衡。”

“近期诸多短期因素和季节性因素的叠加,是造成流动性紧张的直接原因。除了这些短期和季节性因素以外,商业银行对央行政策的误判可能激化了本次流动性的紧张。”瑞银证券研究报告称。

不过,央行虽然进行了适度干预,但并未进行降准降息,甚至不愿意在公开市场进行逆回购操作,反而坚持央票发行,明确释放了拒绝松动的政策信号。

“目前影响资金波动预期最关键的因素还是央行态度。”申银万国[-3.17%]分析师屈庆称,如果央行继续坚守则市场还会剧烈波动;但只要有稍许的松动信号出现,无论资金多寡都将平抑目前资金情绪的继续波动。

剑指资金“空转”

市场关注焦点在于,央行为何“变脸”?从近期有关部门的动向来看,央行收紧资金面的努力,对准的是今年来过快增长的社会融资与迅速膨胀的银行同业业务,二者又指向同一个关键词“空转”。

多位市场人士向本报记者透露,央行于6月19日召开了货币信贷形势分析会议,会议分析通报了近期全国货币信贷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下一步货币信贷工作要求,央行有关官员主持会议并讲话。

记者获得的一份会议纪要显示,央行官员在此次会议上指出,前一阶段,部分银行对宽松的流动性盲目乐观,对6月将出现的一系列影响流动性的因素估计不足(准备金补缴、税款清缴、假日现金投放、补充外汇头寸及外企分红派息、贷款多增等),措施不到位,一些大行未发挥市场一级交易商应有的作用,导致货币市场价格大幅波动。

“一些银行长期从事大规模的同业批发业务,期限错配相当高,给流动性管理带来较大压力。”上述官员说。

上述纪要并称,由于一些银行认为政府会在经济下行过程中出台扩张性政策,提前布局占位;6月前10天,全国银行信贷增加近1万亿。央行数据显示,5月末我国广义货币(M2)余额104.21万亿元,同比增长15.8%,大大高于年初制定的13%的增长目标。

值得注意的是,前10日70%以上的新增信贷是票据融资。对此,上述官员强调:“一般性贷款增加不多,这被各方认为是信贷空转,银行支持小微企业、三农等实体经济的政策没有落到实处。”

在上周一举行的201*年城商行年会上,中国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同样强调:“注意防范不符合实体经济真实需求的金融创新,防止资金自我循环以及监管套利行为,确保信贷资金流入实体经济。”

“同业业务增长迅速,资产负债结构风险应予关注。”央行本月发布的金额稳定报告显示,截至去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放同业10.06万亿元,同比增长26.35%;买入返售资产7.5万亿元,同比增长55.2%。同业资产占总资产比例达15.13%,比年初上升1.8个百分点。

央行在报告中称,“同业业务的快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绕开了贷款规模限制,可能规避利率管制,导致监管指标失真,一些同业资金在体内循环,弱化了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也表示,目前的波动本身对金融机构的流动性风险管理能力是一个体检,预期近期一些对流动性盲目乐观、对流动性风险管理准备不足的金融机构会付出学费,特别是近期在同业市场期限错配显著的机构。

货币政策难转向

昨日下午,央行网站发布公告称,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二季度例会日前召开。会议强调,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加强和改善流动性管理,引导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平稳适度增长。

本次例会延续了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的表态:在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稳定性、连续性的同时,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用好增量、盘活存量,更有力地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新华社上周末也发表评论文章称,眼下的“钱荒”看似来势凶猛,实则是一场资金错配导致的结构性资金紧张。不是没有钱,而是钱没有出现在正确的地方。“用好增量、盘活存量”,已经成为未来中国货币政策调整的一项总方针。

耐人寻味的是,工商银行[-2.99%资金研报]于6月20日召开党委扩大会议,该行董事长姜建清表态称,根据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要求,在保持信贷增量合理适度增长和均衡投放的同时,更加注重存量贷款的周转,增强对实体经济的服务能力。

申银万国分析称,在目前情况下央行可干预手段上,能够比较长期性解决银行间流动性紧张的只有通过降准手段,可以在释放部分流动性的同时,降低后期法定准备金对流动性冻结的累积效应,但与政策基调不符,预计眼下实行可能性不大。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张承惠日前公开表示,央行坚持不救市,是要商业银行更审慎地对待风险控制、改进流动性管理。她并称,从中国经济目前的现状来看,降息难以引导资金从金融体系流入实体经济,对刺激经济增长的作用有限。

在此前一些接受本报采访的经济学家看来,新一届中央政府的政策思路是以改革为重点,通过改革调结构,这意味着对出台短期刺激政策的意愿减弱。

“央行近期的操作可能有更深层次的信号意义,即表明决策层对待经济放缓的容忍度大幅提升。”瑞银证券预计,如非出现重大外部冲击或经济增速大幅加速下行,央行可能维持目前的政策基调,不会降准或降息。

“克强指数”年内新低:市场地方放弃中央救市幻想

201*年06月24日01:58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作者:重华

分享到:更多6005人参与140条评论

推荐阅读:

银行钱紧央行旁观:“李克强经济学”货币一端露端倪

继5月疲软的宏观经济数据发布后,海通证券[-9.93%资金研报]本月发布的由工业用电量、铁路货运量、银行中长期贷款三大权重构成的“克强指数”也创下了年内新低。海通证券所制作的“克强指数”显示,其5月值为4.02%,较4月份的5.31%下降了1.29个百分点,创下今年以来新低。

“克强指数”是《经济学人》杂志推出评估中国GDP增长量的指标,源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辽宁任职时,喜欢通过新增的用电量、铁路货运量和贷款发放量三个指标分析经济状况,他认为这三个指标可以反映真实的经济运行状况,能挤出一般统计中的水分。

其中,用电量衡量了工业生产情况,铁路运输量衡量了实体经济的运转情况,中长期贷款余额衡量了投资情况。从市场研究所透露的信息反映,这三个指数与宏观经济的走势基本一致,但波动会更大。

官方数据显示,5月份工业用电量3223亿千瓦时,同比增速为4.67%,比上月7.66%的增速大幅下滑;中长期贷款5月为386252.52亿元,比上月增长约3524.34亿元,在年内呈现缓步增长的态势。

此外,《第一财经日报》从铁路部门获悉,1~5月,铁路货运总发送量完成32178万吨,全国铁路日均装车数较上年减少5309辆,同比各减少3.1%,再创今年新低。其中,煤炭运量完成18729万吨,石油运量完成1111万吨,粮食运量完成773万吨,化肥及农药运量完成621万吨。

海通证券认为,构成“克强指数”的三大指标中,工业用电量和铁路货运量增速下滑,而中长贷余额增速基本持平,显示出工业企业开工需求孱弱。

与“克强指数”相对应,中国5月工业增速微幅下降至9.2%,其中发电量等工业品产品增速跌多涨少,也显示宏观经济增速孱弱。

此外,刚发布的汇丰PMI由上月49.2降至本月48.3,继续处于荣枯线之下,其中新订单指数、新出口订单均出现回落,反映内需疲弱外需变差。海通证券的分析师高远和姜超认为,6月以来发电和耗煤增速滑落,挖掘机使用情况有所恶化,一旦基建地产投资增速回落,将提升经济失速风险。

从上半年开始,中国经济走势就一路放缓,但政府却没有如以往一般出手援救。中国银行[-3.05%资金研报]间市场资金从今年5月下旬起开始出现紧张迹象。

种种迹象显示,中央政府可能已经一致表达了容忍更低经济增长率、提前解决金融风险的态度,并希望市场和地方放弃中央再出手的幻想。

在19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提出了一系列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政策措施。会议明确,要把稳健的货币政策坚持住、发挥好,合理保持货币总量,按照有保有压、有扶有控的原则,加大对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等的信贷支持。支持调整过剩产能,对整合过剩产能的企业定向开展并购贷款,严禁对产能严重过剩行业违规建设项目提供新增授信。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日前也召开会议强调,要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和改善流动性管理。会议指出,在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稳定性、连续性的同时,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用好增量、盘活存量,更有力地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更扎实地做好金融风险防范。

野村证券经济学家张智威称,中国政府已经承诺容忍经济的短期下滑阵痛,来达到应对金融风险和达成可持续发展的长期政策目标。

张智威认为,汇丰低于预期的PMI数据,进一步支持了野村关于下半年GDP可能低于7%的判断。二季度数据出来前,宏观政策和流动性都将继续保持收紧,下月即将发布的工业增加值和投资指标会继续疲软但不会剧烈下滑,同时就业水平也会保持紧缩。

资金错配致钱荒凶猛银行板块暴跌逾5%三股跌停

201*年06月24日15:21来源:凤凰财经作者:张皓亮

分享到:更多440人参与274条评论

凤凰财经讯今日银行股集体暴跌,板块整体跌幅超5%。个股方面,民生银行[-9.95%资金研报]、兴业银行[-9.98%资金研报]、平安银行[-10.02%资金研报]跌停。宁波银行[-9.86%资金研报]、浦发银行[-9.18%资金研报]冲击跌停,华夏银行[-8.33%资金研报]、北京银行[-8.20%资金研报]跌超8%。

消息面上,近期的中国货币市场的持续紧张已引发各方关注,新华网周日发表文章认为“眼下的“钱荒”看似来势凶猛,实则是一场资金错配导致的结构性资金紧张。不是没有钱,而是钱没有出现在正确的地方。”该报道顿时引发外界的各种评论。

报道认为从央行公布的各项金融数据看,流动性仍然充裕,但当前的经济和银行资金紧张的局面显示出货币投放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正在不断减弱,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大量的社会融资其实并没有投入到实体经济当中。

报道将当前钱荒的原因归结为:1.美联储退出QE的预期。2.金融系统杠杆率不断放大,大量资金在金融机构的操作之下通过杠杆投资和期限错配套取利差,资金在各个金融机构间循环往复获取利润,“影子银行”大行其道。3.没有利率市场化使得市场中存在监管套利的机会,国有企业较民营企业在融资上具有先天优势。最后文章强调,“用好增量、盘活存量”,已经成为未来中国货币政策调整的一项总方针。认为央行按兵不动显示“中国的货币政策已经开始由简单的数量调控逐渐转向质量和结构的优化。”

“克强指数”5月走弱中央政府容忍下滑促改革

字号小大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201*-06-2405:35:53557

导语:继5月疲软的宏观经济数据发布后,海通证券本月发布的由工业用电量、铁路货运量、银行中长期贷款三大权重构成的“克强指数”也创下了年内新低。种种迹象显示,中央政府可能已经一致表达了容忍更低经济增长率、提前解决金融风险的态度,并希望市场和地方放弃中央再出手的幻想。

继5月疲软的宏观经济数据发布后,海通证券(600837)本月发布的由工业用电量、铁路货运量、银行中长期贷款三大权重构成的“克强指数”也创下了年内新低。

海通证券所制作的“克强指数”显示,其5月值为4.02%,较4月份的5.31%下降了1.29个百分点,创下今年以来新低。

“克强指数”是《经济学人》杂志推出评估中国GDP增长量的指标,源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辽宁任职时,喜欢通过新增的用电量、铁路货运量和贷款发放量三个指标分析经济状况,他认为这三个指标可以反映真实的经济运行状况,能挤出一般统计中的水分。

其中,用电量衡量了工业生产情况,铁路运输量衡量了实体经济的运转情况,中长期贷款余额衡量了投资情况。从市场研究所透露的信息反映,这三个指数与宏观经济的走势基本一致,但波动会更大。官方数据显示,5月份工业用电量3223亿千瓦时,同比增速为4.67%,比上月7.66%的增速大幅下滑;中长期贷款5月为386252.52亿元,比上月增长约3524.34亿元,在年内呈现缓步增长的态势。

此外,《第一财经日报》从铁路部门获悉,1~5月,铁路货运总发送量完成32178万吨,全国铁路日均装车数较上年减少5309辆,同比各减少3.1%,再创今年新低。其中,煤炭运量完成18729万吨,石油运量完成1111万吨,粮食运量完成773万吨,化肥及农药运量完成621万吨。

海通证券认为,构成“克强指数”的三大指标中,工业用电量和铁路货运量增速下滑,而中长贷余额增速基本持平,显示出工业企业开工需求孱弱。与“克强指数”相对应,中国5月工业增速微幅下降至9.2%,其中发电量等工业品产品增速跌多涨少,也显示宏观经济增速孱弱。

此外,刚发布的汇丰PMI由上月49.2降至本月48.3,继续处于荣枯线之下,其中新订单指数、新出口订单均出现回落,反映内需疲弱外需变差。海通证券的分析师高远和姜超认为,6月以来发电和耗煤增速滑落,挖掘机使用情况有所恶化,一旦基建地产投资增速回落,将提升经济失速风险。

从上半年开始,中国经济走势就一路放缓,但政府却没有如以往一般出手援救。中国银行(601988)间市场资金从今年5月下旬起开始出现紧张迹象。种种迹象显示,中央政府可能已经一致表达了容忍更低经济增长率、提前解决金融风险的态度,并希望市场和地方放弃中央再出手的幻想。

在19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提出了一系列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政策措施。会议明确,要把稳健的货币政策坚持住、发挥好,合理保持货币总量,按照有保有压、有扶有控的原则,加大对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等的信贷支持。支持调整过剩产能,对整合过剩产能的企业定向开展并购贷款,严禁对产能严重过剩行业违规建设项目提供新增授信。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日前也召开会议强调,要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和改善流动性管理。会议指出,在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稳定性、连续性的同时,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用好增量、盘活存量,更有力地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更扎实地做好金融风险防范。野村证券经济学家张智威称,中国政府已经承诺容忍经济的短期下滑阵痛,来达到应对金融风险和达成可持续发展的长期政策目标。

张智威认为,汇丰低于预期的PMI数据,进一步支持了野村关于下半年GDP可能低于7%的判断。二季度数据出来前,宏观政策和流动性都将继续保持收紧,下月即将发布的工业增加值和投资指标会继续疲软但不会剧烈下滑,同时就业水平也会保持紧缩。

银监会防外部风险传染李克强货币政策新思路

6月1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释放出的微妙信号值得关注,李克强总理继十天前在环渤海省份经济工作座谈会上提出“要通过激活货币信贷存量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后,再次提出要“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用好增量、盘活存量”,更有力地支持经济转型升级,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中国庞大的金融体系正在与第二大经济体的增长产生某种背离。一边是货币信用总量扩张势头不减,货币维持着相对宽松的态势;另一边则是固定资产投资和GDP增速的连续放缓。

宏观经济怎么了?一边是社会融资规模不断创新高,非信贷融资高速膨胀;另一边则是资金市场利率高居不下,银行间市场shibor利率全线飙升,降准呼声一浪高过一浪。201*年6月份以来,资金市场的流动性危机折射出中国货币政策的某种困境,这种“货币空转”现象部分又归因于让人捉摸不透的宏观经济走势。

“今天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显示,李克强经济学的货币政策思路已然明确,与供给学派异曲同工。”6月19日,民生证券研究院副院长管清友如是点评道。在管清友看来,货币政策的基调是紧的,坚持稳健,“盘活存量,用好增量”则意味着顶住压力继续调结构,“货币不会放水,股、债承压。倒逼金融机构去杠杆,挤压融资平台,在紧环境下淘汰落后产能。央行近期行为找到了高层依据。”如此背景下,正如当日某国有大行地方分行行长所言,“流动性风险正在成为中国银行(601988)体系的主要风险。”监管机构不敢怠慢。19日,多位监管人士告诉本报记者,银监会有关部门已于近期下发《关于防范外部风险传染》(【201*】131号文)的通知,监管机构认为,中国银行业外部风险主要来源于小贷公司、典当行、民间融资、非法集资等“影子银行”体系,银监会要求用建立名单制、开展资质信用评级、分级管理与授信等方式防范民间融资和非法集资风险向银行体系传染。

此举被视为监管机构力图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底线的重要举措。6月19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也重申,加强信用体系建设,排查和化解各类风险隐患,提高监管有效性,严守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货币空转”解决方案

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最新研报将今年以来中国宏观经济一个备受瞩目的谜团概括为“货币途”,即货币政策的量价矛盾,货币信用总量扩张快,但实际利率和汇率高,钱太贵。

更多的市场人士则更愿使用“货币空转”一词,即“融资热、实体冷”现象:一边是社会融资总量的持续天量,但另外一面则是GDP增速和固定资产投资的放缓。

据兴业银行(601166)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统计分析,从社会融资方面,自去年四季度以来各月的社会融资总量,已超过刺激力度极为强劲的201*年上半年,尤其是今年1月和3月甚至创出了2.5万亿的惊人纪录。然而,在社会融资总量惊人增长的同时,资金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却迟迟没有显现。此前市场曾一度发现较为有效的社会融资总量同比增速领先GDP一个季度的规律,到今年却完全失效了。

彭文生认为,货币政策价格和数量指标的脱节反映了经济结构的矛盾,源于房地产泡沫和地方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房地产和地方融资平台对资金的需求旺盛,而对这两个部门而言,当前的实际利率并不高。这一结构性矛盾可能被汇率升值带来的影响放大了。

新总理给出的解决方案,除了重申要引导信贷资金支持实体经济,金融和实体经济密不可分外,更将希望寄托在改革上面在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稳定性、连续性的同时,逐步有序不停顿地推进改革,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用好增量、盘活存量,更有力地支持经济转型升级,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更有针对性地促进扩大内需,更扎实地做好金融风险防范。这“四个更”的前提是用好货币增量,盘活其存量,这便是用结构性手术解决结构性矛盾之道,至于如何激活货币信贷存量资源,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上述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延续了此前信贷差别化引导的政策叙述,即“把稳健的货币政策坚持住、发挥好,合理保持货币总量,按照有保有压、有扶有控的原则”加大对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等的信贷支持。

同时,国务院重申,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并对产能过剩这一中国经济大难题提出解决思路“支持调整过剩产能,对整合过剩产能的企业定向开展并购贷款,严禁对产能严重过剩行业违规建设项目提供新增授信。”

在彭文生看来,当前的信贷和社会融资总量扩张更多带来中长期的金融风险的累积,而不是对实体经济的拉动。这种经济的需求端面临的结构性矛盾背后有深层次的原因,和财政体制、土地制度等有关。“只有结构改革才是治本之道,总量刺激短期对总需求有一定帮助,但可能加大经济中长期面临的风险。”彭文生说。

华泰证券(601688)首席经济学家刘煜辉则在微博上放言,中国要真想切实降低融资成本,其实只有一策,将1万家平台彻底关掉!

“在稳增长的政策选择上,政策层面更侧重通过加快改革促平衡,而不是简单加大刺激力度,改革加速推进无疑利好长期增长前景,但对经济的短期提振效果有限。”汇丰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如是说。影子银行风险监管加码

上述国务院常务会议上重申要提高监管有效性,严守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银监会最新131号文,专文强调银行要防范外部传染风险,实际上对准的就是中国的影子银行风险,尤其是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机构、民间借贷等风险。建立名单制,是监管机构常用的一种监管策略。131号文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小贷公司和融资性担保机构实行名单制管理,总行统一确定准入标准,分支机构根据总行确定的标准提出合作名单,并报总行批准向总行报备。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对名单实行动态管理,每年至少评估一次,对存在违规行为和重大风险的合作机构建立及时的退出机制。”上述文件强调。

同时,银监会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对有业务合作关系的小贷公司、融资性担保机构进行评级,评级应考虑但不限于注册资本、股权结构、公司治理、合规经营、财务状况、信用记录等。监管机构还强调要实行分级管理与授信。至于防范民间融资和非法集资风险,监管机构再度强调,要加强银行信贷资金流向监测,严防信贷资金流向民间融资和非法集资。密切关注客户动态信息,对于存在明显迹象或以查实参与民间融资的信贷客户不得新增授信,开展分支机构和员工行为排查。

值得关注的是,银监会要求将外部风险防范纳入全面的风险管理,各级机构要确立专门部门牵头外部风险信息的收集、分析、汇总和报告。

李克强新政:紧货币,松市场

正的新政

1“紧货币,松市场。”也就是管好政府自己,管好央行,放开市场管制。是真

我革命”

2过去政府自己动:增发货币,增加政府投资。现在也动,动政府自己,叫“自

闭倒闭

3出现危机是在暴露企业的错误投资,化解危机就是要淘汰这些错误产能。该倒

货币幻觉

4“改革才是最大的政策。”停止放松货币,重启市场化改革,用改革红利替代

货币纪律,市场自由

一种新思维,你用旧思维去看的话,就会觉得动静不大。我用六个字总结他这一百天的经济新政,叫“紧货币,松市场。”更准确可以用八个字,“货币纪律,市场自由。”也就是管好政府自己,管好央行,放开对民企和市场的管制

财知道:李克强3月份正式就任国务院总理至今已经100天,在今年经济增速下滑几成定局的严峻形势下,市场一直未见政府出台财政或货币刺激政策,有些人就觉得他在应对经济问题上的动静不大,你怎么看?胡释之:其实动静不小,是一种新思维,你用旧思维去看的话,就会觉得动静不大。我用六个字总结他这一百天的经济新政,叫“紧货币,松市场。”更准确可以用八个字,“货币纪律,市场自由。”也就是管好政府自己,管好央行,放开对民企和市场的管制。这与过去“松货币,紧市场”截然相反,是真正的新政。

过去处理经济问题,更多是央行和政府自己在动,增发大量货币,增加大量政府投资。现在呢,政府也动,但不是过去那种动,而是动政府自己,用李克强自己的话,叫“自我革命”。他在三月份答记者问时承诺新一届政府要削减三分之一以上的行政审批,现在已经进行了两轮。这不说是雷厉风行,至少也是言出必行。这就叫以退为进,用政府退来促市场进。货币政策方面,央行则按兵不动,不再救市。不再松货币本身就是紧货币。

危机是市场再次显灵纠错

出现危机是在暴露企业的错误投资,化解危机就是要淘汰清理这些错误产能。怎么清理?就是该倒闭倒闭,该卖掉卖掉,一切按市场规矩来。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企业开始上新项目,工人找到新工作,经济开始新增长。但这个纠错过程不会那么舒服,会有阵痛

财知道:但这样能解决现在出现的问题吗?

胡释之:问题不是现在出现的,而是早就存在的,只是现在更明显地暴露出来。刺激政策下,很多企业大上项目,看起来经济增速很快,但有很多其实是错误投资和错误产能。市场显灵纠错时,这些项目就难以为继,就要停下来,很多企业就要破产倒闭,很多老板就要跳楼跑路,很多工人就要下岗还乡,经济增速就要大幅掉下来。另外,银行借给企业的大量贷款也收不回来,成为银行坏账。

出现危机是在暴露企业的错误投资,化解危机就是要淘汰清理这些错误产能。怎么清理?就是该倒闭倒闭,该卖掉卖掉,一切按市场规矩来。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企业开始上新项目,工人找到新工作,经济开始新增长。但这个纠错过程不会那么舒服,会有阵痛。

忍受不了阵痛,政府开始新一轮刺激。你借银行的钱暂时不用还了,而且银行还有钱继续给你投放新贷款,你的项目也不用停了,还可以加大规模,工人也不用解雇了,还可以多招点,经济增速下滑的势头也立马稳住了。同时,更大的危机也埋下了。

到了市场再次显灵纠错的时候,就会发现经济增速下滑更猛,工人失业规模更大。这就更忍受不了了,怎么办?就开始更大一轮的刺激。这就是过去的思路,一轮加一轮,问题不断累积,直至今日爆发。

改革才是最大的政策要赶紧调整思路。首先就是勇敢地直面问题,要忍受阵痛,容忍经济增速降下来。总之,立足长远,就要双管齐下,坚决停止放松货币,并抓紧时机重启市场化改革,用改革红利替代货币幻觉,中国新一轮可持续繁荣指日可待

财知道:那未来怎么办?

胡释之:就是要赶紧调整思路。首先就是要勇敢地直面问题,要忍受阵痛,容忍经济增速降下来,告别虚假繁荣。

李克强前阵说,“如果过多地依靠政府主导和政策拉动来刺激增长,不仅难以为继,甚至还会产生新的矛盾和风险。”这就是充分认识到了短期刺激政策不但不能解决问题,而且本身就是问题。所以不再搞刺激政策,本身就是在解决大问题。

另外呢,对中国来说,“改革才是最大的政策”。正如他所比较的,“无论是金融、通信、物流,还是养老、医疗产业、非义务教育,都存在行政性垄断、审批过多的问题,市场准入的门槛较高甚至很高,而这些产业恰恰是中等收入阶段发展潜力巨大的产业。相比之下,信息消费领域由于市场化程度较高,近几年快速发展。”这就是充分认识到了“松市场”的巨大潜力。可做的要紧事多着呢,还等啥?所以,立足长远,就要货币纪律加市场自由双管齐下,用改革红利替代货币幻觉,中国新一轮可持续繁荣就指日可待。

暴跌下一元股数量暴增直抵1949点字体:大中小发布时间:201*-06-2420:46:16

6月24日,沪深两市股指在上周连创新低后,本周一跌势仍未有丝毫收敛,早盘再度低开低走,午后跌幅迅速扩大,沪指最终暴跌5.3%击穿201*点收报1963点,单日跌幅创近四年来新高。6月以来A股跌幅高达14.66%,银行、地产大幅下挫。伴随着A股市场不断探底,市场股价结构发生巨大变化,高价股阵营急剧萎缩,17只个股股价已率先进入一元时代,个股惨烈情况更甚去年年底上证指数1949点之时。

据统计,201*年12月4日上证指数跌至1949点时,只有8只个股的股价跌至2元以下;而时至今日上证指数收于1963.24点时,“一元股”数量却增多至至17只。

数据显示,安阳钢铁、马钢股份、华菱钢铁、中国中冶等个股已率先进入“一元股”行列,中海集运、招商轮船、珠海中富等6只个股今天也未能“幸免于难”,进入了“1元时代”。与此同时,皖维高新、国栋建设、景兴纸业、中国一重等7只个股如今股价也均在2.10元以下,随时都有可能加入“一元股”军团。从行业属性看,这17只一元股共涉及交通运输、黑色金属、建筑建材、房地产以及家用电器、轻工制造等6个申万一级行业,其中,马钢股份、安阳钢铁、山东钢铁、华菱钢铁、*ST韶钢和南钢股份等6只钢铁股进入“一元股”时代,成为A股重灾区,其次是交通运输,有5只个股。

据统计,历史上数次A股大底时都曾出现过大量“一元股”,如201*年6月6日上证指数998点时,一元股多达50只;201*年10月28日A股1664.93点见底时,“一元股”曾达到80只,随后市场均迎来一波单边上涨的牛市行情。那么此次“一元股”再现江湖是否说明大盘已经处于底部区域?对此申万投顾王超持否定态度,他表示市场是否见底与宏观经济、市场整体估值以及政策面变化等诸多因素都有关,并不能简单地将一元股增多当成是市场下跌即将接近尾声的标志。而且目前一元股还没到以前大底时那种俯拾皆是的情景,因此更不能判断大盘已经见底。相反,低价股往往是业绩不佳而造成的,如今中报渐近,投资者心态非常谨慎,稍有风吹草动就会影响到持股信心,一元股军团可能还会继续扩容。

201*.6.25

李克强的“按兵不动”与“大动干戈”

观点中国opinion.china.com.cn时间:201*-06-25人物:曲子我们只有反对错的,才能把正确的逼出来。或者说,正确的经济增长路径只能通过纠正和否定以前的错的做法才能达成。一直以来,曾利用中国“GDP看跌期权”投机中国者屡屡得手,但这次他们将大错特错。今年以来,中国经济“金融热、经济冷”的冰山现象终于浮出了海平面。用“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来表述很是恰当:火焰是金融、海水是实体经济。

一边是火焰(金融)会烧死人;另一边是海水(实体)又会淹死人。

吓人的金融“钱景”:钱没了?进入6月,金融市场国债和金融债流拍、银行违约、银行间同业折借利率飙升。6月20日,银行间隔夜回购利率最高达到史无前例的30%,7天回购利率最高达到28%。在近年来多数时间里,这两项利率不到3%。

市场一片呱噪声:“央行为何不救银行?”“央行该出手时应出手”、“央行制造金融恐慌”等等。最能反映银行急迫焦急心态,是网上一首词《江城子资金紧张》:你发央票我发狂,闹钱荒,债满仓垂死病中惊坐起,西北望,跪央行。

何以会如此?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末的中国金融同业资产为32万亿元人民币,为总资产规模的23%;较去年同期增长28%,高出同期实体部门等非同业资产增速12个百分点。

银行何以敢如此?这缘于过去10年来,每当经济下滑政府就会出手维稳。形成金融领域的“看跌期权”,也即“GDP看跌期权”。这在中国房价上表现得最为突出。看涨房价的市场逻辑是:房价跌则GDP就下降,政府若救GDP自然就不会让房价跌。市场风险人士认为,一些银行认为政府会在经济下行过程中出台扩张性政策,提前布局占位。银行的这种判断也体现在了行为上。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失常缘于其这次对央行的错误估计,对宽松本身抱有的侥幸心理。

仅几年前,中国金融高官就指出,中国银行业的体制病是“爱疯”,突出表现为“三疯”:疯狂拉存款,疯狂放贷款,疯狂制造不良资产,过几年来一遍。回顾历史可知道,每一轮大规模不良贷款的形成都是在繁荣时期日积月累埋下的,而金融放松的成本是要由全体国民来承担的。

但这次央行却一改常态,对市场波动无动于衷、淡然处之。银行该醒悟了,央妈要给已是“成年人”的银行“断奶”了:每一个没有精神疾病的成年人都应该承担自己的行为后果。

中国市场会缺钱?多数人的直觉和基本数据是一致的:流动性充裕到泛滥。基本数据是,截止上月底,M2存量104万亿(M2余额27年增长143倍世界第一)、增速15.8%,高于今年目标13%;银行信贷余额67.2万亿、银行存款99万亿、1-5月社会融资规模达到9.11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3.12万亿元、影子银行28-30万亿。而面对的仅51万亿GDP产出。

今年一季度数据显示,社会融资增长58%,而对应的GDP产出7.7%,比上一季度7.9%反而下降0.2百分点。这被学者们认定是,资金在金融体系空转。银行理财产品野蛮式增长,其实质是银行资产的“移出表外”。这显然不仅是被肖刚称作的“庞氏游戏”了。

李克强的观点已经阐述十分清楚:“目前,中国金融业资产已超过150万亿元人民币,外汇储备达3.4万亿美元,盘活金融资产、激活金融市场潜力很大。”6月19日,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要求“引导信贷资金支持实体经济,把稳健的货币政策坚持住、发挥好,合理保持货币总量”。

近期,李克强已三提“要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用好增量、激活存量”。因此,有观点说,这次是央行对各银行的一次压力测试;对“影子银行”的警示;外媒认为中国政府正在发动一场“可控的金融危机”。

我们只有反对错的,才能把正确的逼出来。或者说,正确的经济增长路径只能通过纠正和否定以前的错的做法才能达成。一直以来,曾利用中国“GDP看跌期权”投机中国者屡屡得手,但这次他们将大错特错。

张军先生发表一篇“李克强为什么按兵不动?”的文章,探寻了原因:习主席访美对奥巴马说,我们其实是可以让经济增长得更快的,但是我们把增长目标调低了,因为我们希望通过压低增长率来实现经济的转型升级。

习主席的这个说法,事实上,表明新一届执政者已经达成的一个共识。应该明白的是,年内到明年,中国经济“降速、转型和升级”的主题。

完全不错。李克强对过去维稳的一切经济与货币刺激措施,均“按兵不动”。但另一方面,上任刚满三个月的李克强总理,早已甩开膀子“大动干戈”了。这就是新一届政府的新思路与做法市场化:划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

李克强“大动干戈”在于:“要腾出更多精力抓大事、议长远、谋全局,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有效性和权威性,坚决完成遏制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盲目扩张等硬任务。”

产能过剩,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最大的危害和风险。它的背后是,地方政府和国企不可承受的债务和过高的杠杆率。它也是占用社会资金巨大黑洞之一。

201*年金融危机后,欧美国家又到马克思《资本论》中寻找答案。不应忘记,资本主义危机实质就是生产过剩产生的。金融危机亦无本质区别:金融供应相对实体需求过剩,然后自娱自乐玩起了金融游戏。比如,次级贷到次级债再到衍生品。

都在询问的“钱去哪了”的背后是,政府所投资的项目月积累越多,规模越来越大,项目资产所产生的现金流连其债务利息成本都无法支付。这已是“明斯基时刻或拐点”典型特征。这样的现象在国企中也大量存在。

自此,应该明白了,李克强在经济与金融维稳、刺激上的“按兵不动”,与在改革上的“大动干戈”,是“李克强经济学”的精髓。改革不易,只有倒逼,成本、代价或许更小。

张军:李克强为什么按兵不动?

201*年06月20日09:14来源:财经网

分享到:更多221人参与36条评论

至少到目前为止,中国经济的减速趋势还没有得到扭转。世界银行刚刚出版的《201*年全球经济展望》把中国今年的增长率从之前的8.4下调到了7.7。而国家统计局(NBS)上周公布的5月份信贷数据也显示,贷款的增加也不尽人意,仅为6670多亿人民币,比4月还是减少了1200亿元之多。当然,即使新增贷款增加到8000亿甚至更高的水平,也未必意味着经济放缓的态势真正在改变,因为在201*年以来贷款的巨量扩张使得中国的贷款规模迅速扩大到接近GDP两倍的情况下,新增贷款的增加很可能更多的是为了偿还旧债而非为用于投资。所以真正要关注的不是贷款流量的变化,而应是存量变动,即是贷款余额是否在持续增长。但答案是否定的。

实际上,这两年多来,由于中央政府在宏观上采取收缩的政策,特别是房地产政策的调控层层加码,中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已经明显回落。在201*年之前,投资的年增长总是会超过25%,而现在已经下降到不足20%,而东部地区的投资增速不到全国水平的一半。由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回落,工业增加值的增长回落的就更快了。在正常年份,工业增加值平均每年保持25%的增长率,而201*-201*年的增长率则下降到了不足10%。今年第一季度更是只有7.8%。这无疑是导致经济放缓的直接原因,因为在中国的GDP中,工业增加值占了几乎一半。

这样看起来答案就非常清楚了。如果允许固定资产的投资增速再次回到25%或更高的水平,那么,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的势头就可以迅速得到制止和扭转。毕竟,201*年在“四万亿刺激计划“下扩张起来的产能(包括迅速积累的房地产和其它资产的规模与泡沫)绝大多数是唾手可得的。所以,一旦中央政府再次启动新一轮的刺激计划,这些产能就会迅速被利用起来,将中国经济的增长率再次推高到9%,的确也不是一件多难的事。上个月,在北大国际关系学院的一次演讲活动中被问及增长率是否还能回到8%以上时,我就这么说了。那么,紧接着的问题就自然是,中国的新一届政府领导人是否会再次启动新一轮的保增长计划呢?我最近去香港和新加坡,这也是一个必然被问起的问题。坦诚地说,这个问题不好回答,但也不是没有答案。我的答案是,这要看李克强在未来几年里能容忍的最低增长率是多少了,是7.8%,7.5%还是7%?

的确,尽管中国经济放缓的局面没有明显的改观迹象,但今年“两会”以来李克强总理和中国的最高领导人并没有就改变宏观经济政策发表任何公开的言论,这难免让外界倾向于相信李克强在未来几个月里改变现有经济政策的概率几乎为零。有的经济分析师甚至从李克强最近关于中国经济改革的几次讲话中判断,李克强能容忍的最低增长率已经从7.5%下降到了7%。

如果是这样,我们就需要问一下,北京为什么不采取行动?是什么让李克强按兵不动?直到上周习近平主席在加州庄园与奥巴马会面,答案才露出水面。习主席对奥巴马说,我们其实是可以让经济增长得更快的,但是我们把增长目标调低了,因为我们希望通过压低增长率来实现经济的转型升级。习主席的这段话直截了当,不仅道出了中国最高领导人对当前经济减速的最明确的看法,也帮助解释了为什么最高领导人对经济的放缓趋势至今保持沉默和不断的容忍。

习主席的这个说法很可能代表中国最高领导人的一个共识。如果这样,那么意味着,李克强政府现在首先要做的就是去清算在201*-201*年“四万亿刺激计划”下产能过快扩张的遗产。我相信李克强总理支持这样的看法,如果201*年以来在扩张性货币政策下形成的膨胀的产能和扭曲的结构得不到真正的压缩和矫正,接下来的信贷放松就会迅速再利用起它们。看上去,虽然经济增速短期内会加快,但肯定并不利用中长期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不可否认的是,201*-201*年的温家宝政府推行的大规模刺激计划拖延了中国经济升级的步伐。本来在201*年美国次贷危机到来之前,中国经济在201*年的汇率冲击下已经开始累积产业结构调整的压力。从其它东亚高增长的经济体的经历来看,汇率冲击并不是很坏的事情,因为对于一个具有长期增长潜能的经济体,外部的冲击往往是政府和企业推进产业升级和结构转型的催化剂,而汇率升值往往就扮演这样的角色。但不幸的是,在中国,汇率升值推动的这个结构调整的进程刚刚开始就被201*年的“四万亿刺激计划”终止了。在政府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支出下(201*年的投资增长率高达32%),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不仅被干扰扭曲,而且那些在结构调整中会被逐步压缩和淘汰的产能反而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固与扩张。

因此,李克强的策略似乎应该是,要让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再回到08年之前,继续开启中国经济结构升级的窗口,就需要痛苦地清算过去5年投资扩张的遗产,去压缩那些阻碍结构调整的产能和矫正被扭曲的投资结构。而要做到这些,中央政府必须能够容忍经济增长的持续放缓,维持偏紧的宏观政策基本不变,从而给地方政府和企业(尤其是沿海地区)持续增压,让他们别无选择,唯有寻找新的增长源泉和增长方式方能实现进一步的经济增长。

东亚的经验表明,产业的升级,企业的转型多为应对外部冲击和内部压力的必然回应。人民币汇率的升值和工资上涨,特别是201*年的外部冲击发生以来,以出口导向战略为主的中国沿海地区的压力已经最大,加之国内经济的放缓,那里的加工制造业向内陆省份的转移必然加快了,而沿海发达地区更是要寻求以更大的开放政策和更市场化的改革来推动经济结构的变化和产业升级。这就是为什么在深圳前海特区方案之后上海自由贸易区的设计方案能很快获批的原因。

如果这样的解释顺理成章,那么又有什么理由认为李克强对经济增长放缓的这一忍耐没有限度呢?过去我们一直用自行车的平衡原理作比喻说,中国政府是不能容忍经济增长低于8%的,因为较快的经济增长有助于缓解和解决经济发展中的各种问题与矛盾。相反,低速的经济增长将带来更多的问题,引发社会不稳。而今天的经济增长率已经持续在8%之下运行而李克强还能按兵不动,一个解释当然是,与10年前相比,在总量上,今天中国的就业压力已经大大缓解。这可以从最低工资普遍上涨的事实中得到佐证。如果中国今天面临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那种失业冲击和就业压力的话,现在经济的持续放缓就会让政府十分被动。而且真是那样的话,想必李克强总理早已出手挽回局面了。

很容易理解,工资的上涨趋势和就业压力的变小是中国经济中那些长期结构因素随经济发展而变化的结果。在当前面对外部冲击和内部压力的节骨眼上,出现工资上涨和就业压力的缓解这一趋势对打造李克强总理的所谓中国经济升级版其实相当有利,这该是幸运。如果真能稳住了这个局面,并能积极布局和推进中长期的全面改革方案,那么,我们就应该对中国经济未来巨大增长潜力的实现保持乐观,就像习近平主席对奥巴马总统所说的那样,“中国完全能够在不断战胜困难和挑战中继续保持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我们对此充满信心。”人民日报:证监会和央行不是奶妈

201*-06-2513:57:33来源:同花顺整理

尽管经济增速放缓,但经济持续增长的基本面仍坚如磐石。在这样一个背景下,“6.24”大跌让人“惊悚”,耐人寻味。人们不禁要问,这资本市场究竟怎么了?

首先,中断了9个月的IPO或将重启,构成资本市场的巨大利空。其次,今年以来我国持续的信贷紧缩,使资本市场出现了“钱荒”。另外,美联储暗示,可能淡出第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构成了中国资本市场外围环境的巨大压力。三重因素的叠加,股市自然急挫。随着市场恐慌情绪的蔓延,股市还存在着进一步下探的趋势。

按理,股市涨涨跌跌,当属正常,无需更多关注。为什么我国股市的持续下跌会引来各方面强烈的关注呢?深层次的原因,是资本市场制度设计上存在着缺陷。作为直接融资手段,我国资本市场的创建,为实体经济增添了直接融资手段,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由于资本市场在制度设计的一开始,就在不合格上市公司退市的细则上缺乏合理设计,使得中国股市犹如一个巨大的“貔貅”,只吃进,不排出,形成了难以治愈的“肠梗阻”。在全社会股市投资量增长不及上市公司市值增长量的前提下,股市持续不断的下跌,就是必然的趋势。倘若大盘悬崖式下跌和缓坡式下跌交错形成固化局面,就会使股市最终丧失直接融资功能。这个结局,又恰恰与我们建设完善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制度背道而驰。当前,中国股市面临着两难困局。一难在“进”。上市公司入市,在现行发行制度下,常常是市盈率高,发行价高,圈钱效应突出。在一级市场吃尽了二级市场的投资利润前提下,投资二级市场,缺乏吸引力。二难在“出”。不合格上市公司一旦退市,会损害诸多投资机构和中小投资者利益。特别是一些小股民,难以承受上市公司退市的巨大损失。

因此,监管部门一方面要严格发行制度,让真正业绩优良、值得在二级市场投资的上市公司入市;另一方面要推动投资者教育,让所有投资者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投资的无限风险和无限收益是并存的,在此基础上,大力淘汰不合格上市公司,给中国资本市场营造出真正的“碧水蓝天”。如此,资本市场的价格曲线表现才会真正的随供求关系变化而变化,更多的资金才会进场,追逐更好业绩的上市公司,资本市场才会真正获得健康的发展,直接融资手段才真正可持续,投资者收益才真正可持续。

面对当期行情,有人建言,请证监会立即救市,明确无限期停止IPO、暂停融券卖空交易、将禁售期一律延长六个月;请央行开闸放水救市,向市场释放流动性;请汇金、中投等中央金融机构托市,牵头成立平准基金进场托市其实,证监会不是股市的“奶妈”,央行也不是。这些所谓的“救市”和“托市”之举,不是帮了股市,而是害了股市。如此“救市”和“托市”,都是扬汤止沸之举,只会加剧资本市场的“积贫积弱”,而丝毫无益于一个完善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建设。李佐军201*年预言:201*年七八月中国将爆发经济危机

201*年06月25日11:50来源:凤凰财经作者:李磊

分享到:更多1507人参与76条评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资料图

凤凰财经讯因两年前预言201*年中国将出现经济危机,让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在近日成为舆论的焦点。

201*年9月27日应华中科技大学校友会邀请,李佐军在一场内部报告会所作的《201*年中国将爆发经济危机》,其中对换届年后中国新领导层将“挤泡沫”的分析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经济的现状,在近期货币收紧、经济出现下滑的情况下,这篇演讲再次在网络上被广泛传播,给这位官方学者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不知道被谁又放到网络上去了,没有经过我的审核。”李佐军在接受凤凰财经对话时坦言自己现在压力很大,对于当前的经济政策他不愿做过多的解读。

对于现在的改革问题,李佐军倒是有很多自己的看法,在与凤凰财经的交流过程中,重点都是围绕这一话题展开。

在李佐军看来,在目前改革已经成为共识的情况下,关键点不再是像30年前的改革那样寻找关键突破口,而是要勇于打破现有的利益格局,改革者更多的是要付诸行动,特别是在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中,政府即是改革的主导者,又是改革的对象,如何打破自己的利益格局,是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同时他希望改革者着眼于长远,改革要付出的成本可以通过利益补偿等措施,推进改革的顺利进行。

“实际上眼前损失可以通过今后巨大的改革利益弥补的,有的时为此错失了一些改革的时机,耽误的改革的进程,这也是不值得的。……当前的改革已经不能再等了”。

虽然李佐军不愿在提及201*年的那场演讲的内容,但在与凤凰财经谈到产权制度时,李佐军依然认为当前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问题、高房价问题、农民失地问题,很大程度上还是由于土地产权制度不明晰造成的。

在当年的报告中李佐军对此有重点的阐述,他认为赋予农民土地所有权是解决三农问题和城乡贫富差距的关键。

“关键在于我们能不能解决两件事:第一,给不给农民土地所有权;第二,允不允许农民成立农会。前者是农民最大的经济利益,后者是农民最大的政治利益。但这两个,我们是不敢的。如果我们把土地所有权给了农民,或农民集体,我们政府的土地财政就轰然倒塌,地方政府一半以上的收入来源没有了。所以,就造成了城乡贫富差距。”在李佐军的演讲中他这样论述。

因此他认为下一阶段的改革中,包括土地、利率、劳动力等要素的市场化改革是饶不过去的领域,特别是资金的利率市场化、国企对资源市场的垄断等问题,需要通过改革去尽快的推进解决。

“这些深层次的问题是改革中一直想改而没有改的,只有改革把它改到位了,中国才能形成真正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体制。”李佐军强调。

《201*年中国将爆发经济危机》全文:

[导读]李佐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被多个地方政府聘为顾问或首席经济学家。师从经济学家吴敬琏。以下是他在一场内部报告会所作的《201*年中国将爆发经济危机》报告内容。

第一个问题,究竟当前国内外的形势怎么样、怎么演化?以及未来形势怎么看、怎么演化?这可能是大家都关心的问题。第二个问题,在这样一个新的形势下,我们企业及企业家,还有我们每一个人该怎么办?

第一个大问题形势。未来的形势,这个形势确实很微妙,我想这里重点就形势给大家讲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未来我们面临一些比较大的调整甚至危机。第二个问题,是未来国际经济究竟是怎么样一个演化趋势。第三是我们国内的短中长期的大的经济走势究竟怎么样?第一大部分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

第二个大问题,企业和我们个人怎么办?这就涉及到选择什么样的板块投资,包括选择一些什么样的投资方式,还有企业怎么来综合性地应对等等。

首先讲第一个大问题形势。

形势的第一个问题,在十二五期间,我们可能要发生一些事。一个可能要发生的事,十二五期间可能要发生一场经济危机。有人奇怪了,不是刚爆发了一场经济危机吗?刚爆发的是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了我们的出口下降,经济增长下降。但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的经济危机还没有爆发,我们的银行还没有破产,我们中国人的经济危机正在酝酿之中,那什么时候爆发呢?我认为是201*年,为什么?给大家分析四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经济方面的原因。经济方面的原因引发这场危机爆发的可能性有两个,一个是房地产泡沫破灭,另一个是地方债务危机。当然这两个问题是相关联的,我重点从第二个角度跟大家说起,地方政府的收入来源主要有两大块,一块是工商业税收,最近一段时间以及未来一两年,因为很多的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不太景气。有些地方政府的工商业税收要相应地减少,第二块收入来源是卖地收入。从今年开始,很多地方政府卖地已经大规模减少,是前几年的50%,甚至30-40%。前几年都是我们开发商求着政府给地,最近有一段时间开始流行政府问开发商,你什么时候来买我的地。为什么?因为他们已经面临收支缺口的压力,北京市一年土地储备的贷款2500亿,这里面的利息支出压力就非常大,光朝阳区一个月的土地储备贷款利息支出就1000多万。如果土地卖不出去的话,收支平衡就麻烦了。所以工商业税收的减少,以及土地财政收入的减少,有很多地方政府承受着很大的压力。

支出呢,反而是增加的,两大块支出,一大块是通常的支出,从国家层面来讲,是国防支出增加,部队的工资增加,南海、航母都需要增加投入,从地方政府来说,基础建设还要大规模向前推进,3600万套保障房建设需要政府支出,加强社会保障两个全覆盖需要政府支出,加强水利设施建设需要政府支出,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需要政府支出,不惜一切代价维护社会稳定需要政府支出,所以支出的压力非常大。另一块,之前没有的,现在有了,那就是集中还款期的到来,还本付息的压力的到来。前几年,四万亿的投资,天量的信贷投放,当时很潇洒,但那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是要还的,从今年下半年开始,还款期就开始到来了,明后两年要还的有4.6万亿。为什么最近云南公路、上海的城投和我们长沙的公路等等,开始显示出一些问题,实际上这只是冰山一角,就是因为大规模的集中还款期到来与收入流不对称造成的巨大压力,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到201*年前后,有一部分地方政府可能要破产,当然,有军队,把枪杆子往这里一放,谁说政府破产?政府就不破产了。破谁的产?破银行的产,钱来自于银行,银行的钱来自于哪里?来自于广大企业和老百姓,是破他们的产。这就是财政金融的系统性风险,这是第一个经济方面的原因,引发危机的原因。前一个房地产泡沫破灭可能带来的危机因时间关系不展开。

第二个原因是外部的原因即国际的原因。前几年我们国内经济高速发展,其中有一股重要力量,就是大量的国际热钱流入中国,支撑了我们经济的泡沫生成,热钱是趋利性的、投机性的,说来就来,说走也可以走,他主要取决于不同地区的投资的回报利润。之所以现在还留在中国,因为这几年中国经济一直维持高速增长,这些投机的回报还相对比较高,但是中国经济在往下走,中国的风险在逐步显现,有一些国际组织开始猖狂做空中国概念股。美国经济现在缓慢复苏,美国美元有可能出现升值,美国也还有可能加息,所以这些国际热钱在某个时候有可能会大规模的撤出。这会造成我们中国经济泡沫的破灭,这是我们中国政府不好应对的。

第三个原因是政治方面的原因,在中国一定还要有政治经济学的视野。为什么说201*年,因为201*年政府换届。在政府换届之前,本届政府在最后一年任期之内,最高的指导思想就是不出事,不惜一切代价维稳,维护经济的平稳发展,这就是最主要的事情。

对下一届政府领导来说,面临一个抉择,两种选择。一种选择,把泡沫再接过去,再精心维护,那么他会维护到什么时候呢?最迟能维护到201*年,或者201*年,那么那个时候就是一场更大的危机。那个时候爆发的危机的责任在谁,谁也说不清楚,这是一种选择。第二种选择,不接这个泡沫,上台之后很快让这个泡沫给破掉。破掉之后,首先会带来一段时间的痛苦,但对于新的领导人来说是好事,因为责任很清楚,不是他们造成的,是前面造成的。其次,在泡沫上跳舞跟脚踏实地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泡沫破了之后他可以脚踏实地了。再者,新的政绩比较容易上来,因为起点一下降低了,泡沫破灭之后的政绩是比较容易做起来的,否则在起点很高的时候再往上走是很艰难的。一般来说,新的领导上台,在前面三五个月,出于政治上考虑,都要继承发扬肯定慎重,而在三五个月之后,就开始逐步暴露前一任的一些问题,显示自己新的思路新的举措。一个企业换个新的董事长,也都如此。所以为什么说经济危机可能是201*年,最可能是201*年7、8月份(下半年)。

第四个原因,短中长三个周期的谷底可能叠加。短周期就是三五年的周期,目前这个周期的经济正在往下走,到明后年可能到谷底。中周期就是九至十年左右的周期,大家想想1949年、1957年、1966年、1976年、1989年、1998年,每十年左右一般是要折腾下去的,那么从1998年到现在已经有十多年了,应该来到了。本来08、09年应该是要发生的,但后来因为政策把它推后了,但不能推得太远。还有长周期,60年一甲子的周期,他们算易经的周期也到了。所以,201*年前后,中国可能要爆发一场经济危机,经济危机的表现:部分中小企业破产、部分银行破产、部分地方政府破产,这是我们下一步要面对的这么一个状况。

同时十二五期间前后,可能还会爆发一场社会危机。因为经济危机的爆发,可能同时引发社会问题,目前,积聚下来的多种社会矛盾激化或爆发也是山雨欲来风满楼。

关于第一大问题的第二点社会危机,我从两个角度来阐述:第一个角度是我们社会生病了,生病的表现是热。

第一个热,公务员热。全世界最难考的就是中国公务员,考大学,两三个人中考一个,考博士,一二十个人中也可以考一个。但是考中国公务员,几千个人中才考得上一个。为什么大家削尖脑袋考公务员?因为公务员有钱有权有势有保障,因为我们中国政府已掌握了越来越多的财富、越来越多的权力,控制了越来越多的资产,土地是中国政府的,各种矿产是政府的,征税的权利是政府的,生杀予夺的权力也是政府的,很多重要的行业垄断也是在政府手里,中国政府太牛了,大家都想当公务员。公务员热反应的是改革在倒退。

第二个热,国企热、央企热、国进民退。目前一年央企的收入是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五百强的总和,我国国有企业央企凭借着垄断特权,比如垄断土地资源,垄断信贷资源,垄断定价,获得超额利润,这反映了我们改革在倒退。

第三个热,房地产热。全民皆房地产,稍微有点实力的企业现在都搞房地产,海尔、海信、TCL、雅戈尔、罗蒙、鄂尔多斯所有这些优秀的私营经济企业都在搞房地产开发,有些企业房地产在其内部的占比是70-80%以上,我问过国内的一些董事长和总经理,我说,你为什么要搞房地产开发呢,你实业不是做得挺好的吗?还挺大的吗?然后他反问,他说我为什么不搞房地产开发呢?搞房地产开发是我搞实业的回报的数倍以上,我不搞我傻呀,这是一些比较大的企业。那么那些中小企业呢?那他就炒房,他直接搞开发没实力,那么他产业空心化,实业不做了,炒房从温州炒到杭州,从杭州炒到上海,从上海炒到北京,从北京炒到三亚。然后有实力的一些个体呢,买房子,一个人买几十套。而买不起房的老百姓呢?他们谈房子,只要一见面就谈房子,只要有人见到我,就问,李老师,你说那个房价是涨还是要跌?什么时候涨,什么时候跌?全民皆房地产。这说明什么问题?说明生病了。

第四个热,投机热,不是炒房就是炒股,不是炒股就是炒房,不炒房就炒农产品,蒜你狠,姜你军,豆你玩,现在炒资金,放高利贷,炒风盛行,投机盛行,这说明什么?说明生病了。

第五个热,移民热。当官要当上裸官,稍微有点实力的企业家纷纷要移民。这就是中国当下社会问题的真实性。

关于社会问题的第二个视角,贫富差距过大是造成社会不稳定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很多老百姓对社会不满的一个重要方面。贫富差距是怎么拉大的?

第一个渠道,税收,90年代中期以来,我们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调控加强了征税,优先是保障国税,我们政府的税收年年保持20%~30%以上的超高速增长,两倍三倍于GDP和城乡居民的收入增长,我们很多政府就把这个作为政绩津津乐道,我们的GDP可能有点水分,但是财政收入可是真金白银。这说明什么问题?说明我们政府与民争利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早早就该减税了,财税收入差距拉大不仅是各阶层的差距拉大,还有政府与企业、民众的收入差距拉大。现在政府控制的财富太多了。

第二个渠道,投融资的倾斜,在这次反危机的过程中,4万亿的投资,超天量的信贷投放,投到哪里去?主要投向地方的投融资平台和大型企业,广大的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广大的创业者拿到的比例比较低,就造成了财富、尤其是财产与收入的进一步拉大。

第三个渠道,垄断行业,垄断造成的收入差距拉大,电信、电力、石油、石化、金融,垄断行业凭借垄断特权获得超额利润,有的垄断行业的收入是我们一般竞争性行业收入的十几倍。

第四个渠道,土地收入分配不合理。我们有两种土地所有制。一个是城市国有,一个是农村集体所有。农村集体所有呢,这是宪法规定的,他实际上是个假的,所以当土地用作农业生产用途的时候,他才是集体所有,只要这个土地要变现,要搞开发,在这个过程中恰恰产生大量的土地增值税,但广大农村农民集体只能拿到10%~20%,70%~80%被各级政府、开发商拿走了,所以为什么我们城乡贫富差距那么大,为什么我们中国农民总是比较穷呢,在西方国家农民只要有土地,那他一定是中产阶级。

检验我们是否真心实意解决三农问题,关键在于我们能不能解决两件事:第一,给不给农民土地所有权;第二,允不允许农民成立农会。前者是农民最大的经济利益,后者是农民最大的政治利益。但这两个,我们是不敢的。如果我们把土地所有权给了农民,或农民集体,我们政府的土地财政就轰然倒塌,地方政府一半以上的收入来源没有了。所以,就造成了城乡贫富差距。

第五个渠道,高房价造成的贫富收入差距拉大。高房价是收入再分配的一个机制和平台。我们有些老百姓一辈子积累了很多钱,想改善住房条件,高房价把祖宗三代积累的钱一扫而空,把中产阶级一下子打回原形去,那钱到哪里去了呢?到各级政府、银行、开发商那儿去了。

第六个渠道,中国的股市,按吴敬琏说的是,连赌场都不如的地方。那么在股市上,中国股市谁挣钱?信息不对称的掌握信息的那一方是挣钱的。谁掌握信息呢?上市公司、证监会、基金公司的高管。至于那些不掌握信息的广大的散户要挣钱是不正常的,不挣钱是正常的,80-90%都是赔钱的。所以股市也是一个财富重新分配的一个平台。

除了以上六点之外,我们老百姓手里还有钱,他们把这些钱存到银行里,但是通货膨胀让这些钱实际在贬值。通货膨胀的实质是通货过剩,那么发钞的权利在政府手上,多印钞票的过程也就是让你的票子变毛的过程,这也是一个财富的重新再分配。贫富差距怎么拉大,通过这些渠道把他拉大的!有一次有一个小伙子跟我说,201*年前后,我一个月两千块钱,现在一个月3800块钱,现在的3800块钱的购买力还不如当初两千块钱,因为通货膨胀。

不仅如此,在201*年前后没有新三座大山:买房难,看病难,上学难。现在新三座大山压上来了,使得我3800块钱的可支配比重大幅下降,所以请问李老师,我的生活水平是上升了还是下降了?他说的是事实。

但是这十年我国经济确实一直保持高速稳定发展,这就是现在为什么很多人对现在社会不满,有些人一上网,内容都不看,只看到标题就骂娘,他为什么骂娘?他有情绪了,觉得社会不公,所以为什么要爆发一场社会危机。经济危机的爆发会引发社会危机,那么这个危机也有可能与经济危机相伴随爆发。

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的爆发并不意味着昏天暗地,我们要用历史的眼光去看。人有旦夕祸福,月有阴晴圆缺,经济发展有周期性波动,这很正常,我们经过这么多年的高速发展,是该歇歇的时候了。暴风雨过后又是一片彩虹,所以到201*年爆发一场经济危机是一件好事,为我们长期发展赢得了机会。同时通过这场危机可以倒逼我们的转型和改革,所以即使经济危机发生也没什么可怕的。

第一个大问题的第三点,国际经济危机还要持续。从当下世界经济体的表现就能看出来,刚刚爆发的美债危机和正在爆发的欧债危机只不过是世界经济危机持续的一个插曲。

未来的形势,这个形势确实很微妙,我想这里重点就形势给大家讲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未来我们面临一些比较大的调整甚至危机。第二个问题,是未来国际经济究竟是怎么样一个演化趋势。第三是我们国内的短中长期的大的经济走势究竟怎么样?第一大部分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

美国经济存在三大问题:

第一个是负债累累,他之所以不想在利比亚陷入太深,就是因为没钱,小布什给奥巴马留下的是一个财政的烂摊子,打仗是要钱的。前不久,两党通过了关于提高国债上限至14.3万亿的法案,但是美国一年的GDP就14.6万亿美元,如果一旦超过GDP的值,就意味着以后一年辛辛苦苦所得的收入还不够偿还利息,这只是国债,美国还有其他很多债,比如企业债,金融债等等,累计有60-70万亿,是全球一年GDP的总和,美国如果是普通国家,其早就破产了,之所以不破产,因为他是世界上的霸主,可以利用他的美元霸权剥削全世界人民。

美国的第二个问题,就是实体经济的复苏不如预期。第三个问题就是失业率偏高,目前依然是9.1%以上,美国政府特别在乎就业与失业,因为他们是真正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我们中国政府最在乎的是GDP和土地及财政收入,也就是自己的政绩和自己的收入。

欧盟经济体也存在三大问题:

第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现在总在谈的欧债危机。

第二个问题是欧元基础货币过多,因为他货币统一了,但财政没统一,各个国家发展不平衡,导致一系列的问题。

第三个问题是整个欧洲人口老年化还有整个福利社会,使得整个社会前进的活力和动力不足。而日本经济在九十年代以来就一蹶不振,地震、海啸加核辐射的三合一的危机让它雪上加霜,经济出现负增长,所以日本经济未来也不乐观。

新兴的发展中国家受累于通货膨胀,印度的通货膨胀一度超过10%,俄罗斯也超过10%,巴西超过6%,中国超过6.5%。这就是当下世界主要经济体的主要状况,从这些经济体的状况,我们可以看出,后经济危机还没有结束。为什么还没有结束?首先过去一两年新兴经济体出现了快速见底反弹复苏,但是刺激政策刺激出来的,打强心针打出来的。只要强心针一撤,经济就往下走。

其次是从历史的经验来看,一场大的危机走出来是要时间的。美国1929年的大萧条有两种说法,一是,1929年到1934年,共五年,二是1929年到1941年,共12年;70年代的石油危机持续了7年;80年代的美国储贷危机持续了6年;90年代日本的坏账危机持续了8年;90年代后期的亚洲金融危机持续了4年,那么这场危机跟大萧条相比没那么严重,跟其他的相比,至少相当,所以指望2-3年过去,没那么简单。所以国际经济危机还要持续,国际经济危机的持续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带来出口极大的压力,外需不足。

第一个大问题的第四点,国际的资源环境的危机。

现在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总体是偏高,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灾害频发,最重要的都与中国有关,14亿人口大规模消费,消费影响环境,其他工业化国家跟我国相比,中国占主导,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世界第一,资源环境的压力影响到自身的发展。

第一个大问题的第五点,中美争霸带来的国际文明冲突的危机。中美争霸10年前就开始,当时中国国际地位排在第五、六名,而美国要压制中国,就开始制造事端,如南海撞机事件,轰炸驻南大使馆事件,但是拉登的出现吸引了美国的注意力,让美国集中力量对付拉登,现在拉登走了,美国开始把注意力重新转向中国,所以近年来开始在我们周围搞军事演习、发动战争,如伊拉克、阿富汗战争,朝鲜问题,台湾问题,南海问题,钓鱼岛问题,越南等问题。美国开始利用贸易竞争、支持反中国的各种势力、反中国产品倾销等等全方位手段来遏制中国的发展。美国的国家核心利益就是维护其霸权,打击一切对手。为打击苏联,分化瓦解苏联,为打击欧元,美国制造科索沃事件,为打击日本,签订广场协议迫使日元升值出现泡沫,使日本经济长期不振,为打击亚洲四小龙,索罗斯制造金融危机。

现在轮到中国,中国是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几千年的悠久历史文明,近30多年保持10%左右的高增长,经济总量已经排到第二,按照这样的趋势下去,10年、15年超过美国,这肯定是美国所不能容忍的。现在就看中国能否具备比前面那些国家更强的抗压能力了,如果没有,那么结局也是一样的。所以现在的中国面临着一个比较险恶的国际发展环境,周围的朋友越来越少,谁叫你整天追求GDP、打肿脸充胖子呢?整天都忙于要实现赶超发展、弯道超车、超强规发展、三年大变样等目标,实际上,我们自己什么都没得到,别人却要你承担与之相适应的国际责任和压力。

第二个大问题国际经济的展望。

国际经济的展望在这里主要强调六个要点。这六个要点在两年前的数次研讨会中我反复地强调过,现在回过头来看看我当时的预测基本上都是正确的,其中包括对九一一事件爆发后美国经济走势的预测,我当时就说看美国怎么来应对九一一事件,当时美国有两种方法可选,第一种方法是美国当局宽宏大量,如采用这种方法来应对,美国经济将会继续繁荣。第二种方法是采用大规模的报复,如果是这样的话美国经济将从此走向衰落。事实上美国采用大规模的报复来处理此次事件,果不其然,美国经济在接下来的时间伤痕累累,元气大伤,表明我当时的预测是正确的。另外一个是对四万亿的投资政策出台后的预测,我当时就说过四万亿投资对经济刺激的效果最多能持续一年多,在201*年初的时候我预测201*下半年中国经济将会往下走,当时中国经济处于V加U形,而是201*下半年刚好处于经济的拐点,事实证明在201*年第三季度中国经济确实往下走。我现在要说是201*年要爆发经济社会危机,大家可以检验我说的对不对。在两年以前对于经济形势判断的六句话也可以说是六个要点在这里我还是坚持。

第一点是国际经济危机还将持续。国际经济仍将在低位徘徊至少2到3年,这是两年前说的第一句话,现在看来事实如此,至于原因在前面已经解释过了,在此不再多说。

第二点是国际贸易投资和就业形势有所缓解,但仍不能乐观。国际贸易在201*年下降了13%,然后在201*年出现了反弹,虽然在201*年也有所反弹,但还没回复到反弹前的水平,国际贸易现在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是国际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并且这次是美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搞贸易保护,跟以往以发展中国家为主搞贸易保护的特征不同,以前是发达国家强调自由贸易,现在是中国强调自由贸易,当前这种贸易保护主义的苗头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尤其对中国的经济的发展极为不利。

第三点是美元从中长期来看还要贬值。美元为什么要贬值?我们可以做一个简单的分析,美国目前国债高企,从现在来看美国可以采用以下四种方法来偿还国债:第一、变卖国有资产来偿债;第二、逐步发展经济,发展产业来偿债;第三、借新债还旧债;第四、印钞票还债。那么美国会采取那种方式来偿还债务呢?美国会采用第一种方式即变买资产来还债吗?当前美国最大债主是中国,美国不大可能采用此种方法解决债务问题。而采用第二和第三种方法来偿还债务又显得过慢过累。权衡利弊后美国最有可能采用的方法是印钞票,因为这种方法成本低、效应高。而印美元直接好处还有:一是直接形成购买力,作为世界货币可以直接消费。二是直接消减债务负担,美元多了开始贬值,自然债权人就受伤。三是使美国产品出口竞争力上升。四是直接削减财政赤字。五是有利于华尔街金融市场活跃,因为金融创新、金融衍生品都以美元为手段,发行更多的货币就促使华尔街市场更加繁荣。美国现在对美元贬值有恃无恐最大底气在于其所拥有的大量黄金储备,其最坏的处境就是最后放弃美元,重新创造一种新的世界货币,而其却可以轻松凭此摆脱自身巨额债务,所以说美元在接下来的时间仍将持续贬值。

第四点是新一轮全球性的通货膨胀难以避免。事实上,新兴国家的通货膨胀已经到来,发达国家的也即将到来,欧盟已达到了3%,美国也超过了2%,未来将进一步演化,第一个原因是各国为了刺激本国经济都采取了低利率的政策,降低利率的政策是把双刃剑。一方面低利率可以刺激投资、提振经济;而另一方面却又会引发资产泡沫和通货膨胀。第二个原因是各国政府为了维持高增长而采取印钞票的政策,现在很多国家都是通过印发钞票来维持高通胀来刺激经济,导致了高房价,制造了经济泡沫。

第五点是全球产业结构正在加速成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实体经济比重上升,虚拟经济比重下降。因为虚拟经济有引发金融危机的风险,所以现在各国都在重视实体经济的发展;二、新兴产业在全球经济结构中的比重将上升。所谓新兴产业是指新能源、节能环保等行业,当前全球面临的三大危机能源危机、环境危机、经济危机的化解都离不开新兴产业的发展;三、新兴经济大国在国际社会中地位上升,西方发达国家的地位将会有所削弱。

第六点是世界主要经济体的财政赤字和债务负担将困扰今后一段时间世界经济的发展。随着政府的支出多了,收入少了,这就导致国家发债券,如果在可控的范围内,还将有利于国家发展,如果超过范围就引发债务危机。

从这六个判断不难看出国际在未来两三年即“十二五”的前中期经济形势仍不容乐观。这六个大的趋势还将继续演化。

第一部分的的第三个问题是国内形势展望。

国内形势的展望我还是坚持我两年前的观点,简单归结为三句话:短期乐观(201*年底前到201*年初);中期悲观(201*年底到201*年);长期乐观(201*以后)。去年快速反弹后现在还处于下降通道,以后再慢慢走上去。下面分别来为大家说说短期、中期、长期。

首先来说下短期。这里的短期我主要以201*年为研究对象,201*年总的形势总结为三句话:第一句话是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前高后低;第二句话是经济结构以调整为主;第三句话是经济形势进退两难。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指标当中:

第一个指标是GDP。201*年的GDP增长保持在9-9.5%之间;

第二个指标是通货膨胀率。201*年初制定了4%的目标,但目前年内保持在5%以内都难,通胀压力较大。通胀压力大的原因有:一是钞票印得太多,二是输入性的通货膨胀,三是成本推动,四是与土地有关的三大产品价格上涨成为通货膨胀的主要来源,五是投机氛围浓厚;

第三个指标是财政金融的系统风险。最主要是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存在比较大的风险;第四个指标是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较大。压力来自于两个方面,人民币内在的升值压力和美国给的外部压力;

第五个指标是就业的压力较大。就业压力来自于两个方面,众多中小企业破产和产业升级。

接下来说说中期。中期总的表现也概括为三句话:第一、经济形势不那么乐观;第二、经济将处于震荡徘徊阶段;第三、经济将维持这种状态至少2-3年。

中期具体的表现为经济处于U的下降阶段和底部通道,与刚刚经历的V形反弹不同的是:

一、底部低位不同。底部的高低不同,在V形反弹的低点是201*年一季度,经济增速为6.1%。U形的低点要分情况来考虑,一种情况是不出现经济危机,在这种情况下,底部的经济增速为8%左右。另一种情况是发生经济危机,那就另当别论,形势将变得更为严峻。

二、底部持续时间不同。V型持续的时间短,而U型的持续时间长,所以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我们必须要接受经济增速保持较低的一种局面,必须要按十二五规划的要求将精力放在调结构、转方式、促改革上去。

三、复杂性不同。V形阶段的是比较单一的,主要是保增长。U形阶段的目标要复杂的多,主要包括稳发展、治通胀、调结构、保民生。

最后来看下长期。长期是指201*年以后,总的形势可用三句话来归纳:一、长期总体乐观;二、长期只能保持7-8%的增长;三、长期保持这种增长的持续时间为10-20年。

长期保持这种形势也必须具备三个前提:一是未来2-3年再没有大的经济危机;二是未来两三年继续维持“十二五“计划制定的调结构、促发展的经济模式;三是在新兴产业有新的增长点出现或技术革命取得突破。至于中国经济在长期为什么只能保持中速的发展原因如下:

一、外需有一部分永久的消失。美国在次贷危机后进行了深刻的反思,高消费、负债消费、超前消费的行为有所收敛,美国国内的消费需求降低必然会引起我国的部分出口减少。

二、内需的扩大受制于深层次的制度变革。内需的扩大受制于一些深层次体制的压制,政府近年来一直强调扩大内需,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内需不升反降,如内需扩张的两个重要支汽车和住房消费明显下降,目前中国的经济还是重复以前的依靠投资拉动的老路,因为内需的扩大必须首先增加老百姓的收入,这就涉及到一个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问题,必然牵涉到政治体制改革,但目前改革阻力异常地强大,既有既得利益集团的阻挠,也有人民群众反对,自从郎顾之争后,许多老百姓把目前贫富差距加大、贪污腐败都归罪于改革,造成老百姓对改革有一定的抵抗情绪,老百姓对改革存在着一定的误解,其实当前的分配不公、贪污横行的现状不是由于改革造成的,而是由于改革不完全、不彻底的后遗症。这种现状就象一个人生病了,不是积极地治疗,而是置之不理,采取消极的态度去应对,导致病情越来越重。自从201*年以来,我国政府一直在强调科学发展、和谐社会,但恰恰在这段时间我们的贫富差距在拉大、社会矛盾在累积,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呢?就是因为我们不改革了,在一些重大问题改革上能拖就拖、能躲就躲。以前国家还设有体制改革委会,但现在已被撤掉,被并入到发改委的体改司,事实上国家发改委是最需要改革的一个对象,现在却让他去制定改革的政策,这不是现代版的与虎谋皮吗?他的改革就是一个目的,加强自己的权利。政府表面上现在对老百姓让出利益,如减免农业税等,但实际上还是时刻都在张开着那张血盆大口吞噬着民众的利益。高层也不是不懂改革的重要性,只是暂时没有理清其中的关系,科学发展、和谐社会、新农村建设等等一系列目标的实现,都只有通过改革才能达成。

三、基础设施建设五年之后在东、中部地区将会出现饱和。过去几十年尤其是金融危机以来政府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拉动了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但基础设施的建设不是无限期的,据国际经验,当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到中级阶段会出现一个基础设施建设高速增长阶段,但基础设施的使用寿命相对来说是较长,在国外我们可以看到现在使用的很多设施都是几十年前建成的,因此我们期望一直以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来拉动经济高增长不太现实,目前我国公路、铁路、港口建设的情况已具备一定的规模,所以在不久的将来,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的贡献度会越来越小。

四、土地财政当做拉动经济高增长的空间也越来越小。因为可供出让的土地越来越少了,房价上涨的空间也不大了,同时农民的土地权益将会得到越来越多的保障,所以说地方政府通过土地财政拉动地方经济空间缩小。

五、资源环境的约束。

六、三大红利的减少。一是人口红利的消失。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年代的来临,可提供的劳动力减少,人力成本面临上升的压力;二是市场化红利的减少。市场将面临从怎么样把蛋糕做大向蛋糕怎么样分的方向转变,更注重效率。三是国际化红利益减小。随着中国经济总量的增大,GDP排名世界第二的中国正在遭受世界各国尤其是欧美国家的围追堵截。

以上六个方面原因决定了我国经济在今后一段时间只会保持中速增长的态势,中国经济的增长率将会渐渐放缓,201*左右将会降到点7%左右,2020年将降到在5%的水平,这是一个经济发展的规律性现象,任何国家的经济发展都会经历这样一个阶段,随着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下滑,很多问题会暴露出来,很多企业一直享受着经济高增长的好处,一旦出现经济增长放缓,部分企业将面临倒闭风险。

最后一个问题是为什么我国为什么能够在未来20年内保持5-8%左右的增长速度呢?为什么不会出现拉美现象?为什么不会出现日本那样的泡沫经济破灭?原因有三:

一、结构生产力还将会大肆发展。所谓结构生产力就是指工业化、城市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所释放的生产力,因为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正处于中期阶段,而西方国家已基本完成,这就是我国的优势所在。

二、制度变革的生产力还将大肆发展,过去重点在经济制度方面的改革,将来还要推进政治、文化、经济、社会、资源环球境五位一体的改革。

三、要素升级的生产力还将大肆发展,技术进步、人力资本、信息化还有大的升级空间。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十二五期间中国将面临一个比较大的调整期。大家要有心理准备。

对于投资者要关注六个方面的问题:

一、把握未来经济的宏观走势。做到顺势而为,抓住大机会。

二、价格的变化。价格的变化包括物价、房价、利率、汇率等,因为价格意味着成本,成本影响收益。

三、投资板块的选择。板块包括行业板块和区域板块,选对板块至关重要。

四、项目的选择。同一板块内的公司也良莠不齐,我们就选择质地优良的公司做为投资标的。

五、投资策略的选择。即投资结构优化组合。六、投资方式的选择。

前面我讲的都是困难和危机,下面我再讲几个我们所面临的新机遇:

一、国际产业转移和重组给我们带来了新机遇。国际产业转移呈现出新的态势,不仅制造业向中国转移,而且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也呈产业链形势向中国转移,国内企业面临承接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革命转移的新机遇,而且国际产业在这次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正在进行重组,现在我们可以借机进入国外的一些高端技术产业企业重组兼并,实现自身技术实力的跨越式发展。

二、新一轮全球性的技术革命正在取得突破也给我们带来了新机遇。每一次经济危机都会引起一轮新的技术革命,新能源、环保、信息技术等正在酝酿一场新的变革,我们可以借机实现后发赶超。

三、消费结构升级给我们带来新的机遇。住房、汽车未来还有较大的空间,教育、文化、旅游、生物医药、医疗保健等消费结构升级还在进行中,意味着我们的产业发展正面临着新的市场机遇。

四、我国的工业化进入重化工业阶段,为我国涉足重化工业提供一定机遇。重化工业即工业化中期,重化工业在未来10年内有一定的发展空间。

五、城市化进入加速阶段所带来的机遇。我国目前城市化水平是47.5%,据国际经验,当城市化率处于30%70%时属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阶段,我国正处于加速阶段的中期,城市化会给我们带来新的产业发展空间。六、区域经济一体化给我们带来新的机遇。

七、国家为支持“十二五”规划中的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而出台的一系列支持政策所带来的机遇。

关于挑战,我前面讲了五个危机,在这里我还要补充的一点是高成本时代对我们企业所带来的挑战。以前我们的企业利用国内的低成本优势在国外市场所向披靡,这样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当前高成本主要表现在:

一、土地高成本。土地越来越稀缺;

二、房价高成本。房价高意味着商务和生活成本高;三、原材料高成本;

四、能源成本在上升,煤碳、石油、天燃气开采成本在上升;五、环保高成本;六、人才高成本。

七、普通劳动力高成本,民工工资提高;

八、资金成本在上升,东部沿海地区的借贷年息最高达到180%;九、物流高成本;十、知识高成本;十一、交易高成本。

这一系列成本上升对企业发展提出了挑战,而企业要生存发展也只有采取以下几种措施:一是降低成本,二是提高附加值,三是提高产品销售价格,第一、三种方法可行性不大,最主要的还是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开拓蓝海。

下面讲下第二大部分的第二个问题,未来投资板块的选择。因为时间关系,我简短就投资板块的选择和投资方式的选择两个问题谈谈我的看法。未来投资板块的选择:

一、新能源产业。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海洋能、地热能、核能等,这些行业当前部分出现产能过剩的情况,从全球总体来看,新能源的发展才刚刚开始,新能源目前在我国能源消耗比例不足10%,传统的化石能源占90.2%,新能源发展前景广阔。

二、节能环保产业。低能耗产品更易为消费者所接受,消费者节能意识的增强倒逼企业注重产品的能耗。

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互联网升级、物联网、云计算、三网融合等,IT产业正迎来第二次产业发展的春天。

四、绿色制造业。绿色产业是指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产业,其主要特点是低碳节能。五、文化传媒业。包括文化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现代传媒产业和教育培训产业,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民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提高生活的品质,必然会对教育文化产业提出新的更大的需求。

六、生物医药、医疗保健行业。

七、生产性服务业,如金融、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八、现代农业,观光、旅游、休闲等。投资方式的选择:

一、银行储蓄,负利率时代不划算;

二、买美元,美元处于贬值,风险大,非专业人士须小心;

三、炒股,全球经济形势不容乐观,再加上国内信息不对称,制度不健全,也须谨慎;四、炒房,现在基本也是一种高处不胜寒的状况,房价有下跌风险。关键是它是不是真想让房价跌,当然我们政府现在不能让房价大跌,大跌那是经济危机,所以,现在一方面不让它涨,另一方面不让它大跌,维持某种平衡,那什么时候大跌呢?这个取决于开发商的抵抗能力,本人曾经搞过房地产,也当过项目经理。我们知道开发商是绝对不会积极主动降价的,它之所以降一定是因为它顶不住了才降。最近我问过一些大小开发商,大的开发商说面临一些困难,小的开发商说已经顶不住了,我就使用激将法,说不至于吧,你们赚了那么多钱,顶个两三年没问题。他们说,不是那么回事,他们的四大资金来源销售回款减少、信贷资金从紧、资本市场资金被断、最近信托融资被卡,实际上四大资金来源都出了问题,而支出是刚性的。虽然前几年赚了很多钱,但同时又买了很多地,投了很多项目,源源不断的往里面投入,资金链越来越紧。在三五个月的短期内东拼西凑还能支撑,时间长了,如果政策继续从紧,那资金链就要断了,就撑不住了,准备要降价了,其实一些楼盘已经开始降价了。那些大的开发商还能撑一段时间,再持续下去,一样也会支撑不住。

那房价会跌到什么程度呢,分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经济危机,那就要大跌,从那里来回到那里去,就像美国、日本、迪拜房地产泡沫破灭一样,跌百分之五十到百分之一百都是有可能。另一种情况,就是我们政府高超的宏观调控艺术,那我们的房价差不多就维持目前的涨跌幅度有限,维持几年,跌百分之10-20%左右就差不多了。

为什么也有可能房价不会大跌?因为四大利益集团不希望房价下跌,首先是各级政府,各级政府从高房价获得了GDP、财政收入、政绩工程等一系列好处。第二是银行,银行从高房价中获得了一系列的好处,这是为什么中国银行[1.18%资金研报]的盈利在世界上表现最好。第三是开发商,开发商从房价上涨中获得暴利。现在很多的舆论把房价上涨的主要责任都归咎于开发商,当然他们有一定的责任,但绝对不是主要责任,真正的开发商是政府。第四是广大的已经买了房子的投资者和低价位买房者或者福利分房的。以前几十万买的房,现在变成了几百万,偷着乐。最近北京的一些房地产商要降价,那些刚买了房的投资者不干了,要维权,要补偿,所以开发商也左右为难。涨价也不是,降价也不是。当然,也有希望房地产下跌的力量,广大的年轻的群体,他们是弱势群体,现在买不起房。

现在社会分为三十五岁以上和三十五岁以下的两大阶层,三十五岁以上的要么分到了福利房,要么30岁左右结婚买房,被迫当了房奴,现在房价翻了好几倍,发了。三十五岁以下的人没有赶上福利分房,结婚的时候想买房,房价上涨了,只能望房兴叹。目前房价问题处于这么一个焦灼的状态,总而言之,要是借着买房子搞投机和投资要小心一点。

第五种选择就是投资各种大宗商品,像黄金、白银、翡翠、玉石、农产品、矿产品、石油、稀土等跟资源有关的商品,这些都是通货膨胀时期比较好的替代投资品种,它们是比较抗通胀的,所以最近几年通货膨胀时期它们的价格必然节节上升。通货膨胀的拐点可能就快到来了,投资这些东西关键在于观察中国和整个全球通货膨胀的拐点,在拐点到来之前,可以投资,虽然短期也会有波动,但不足以改变上升的趋势,如果拐点到来,那投资这些品种就要小心了。第六种选择是教育健康的投资。这种投资是前六种最好的,但也是最不被大家重视的,因为没有会计科目来反映它的投资回报率,不知道它值多少钱。今天各位听我的课,实际上是有回报率的,但是值一百块钱还是两百块钱就搞不清了。比如你炒股赚了200块钱,请客吃饭,是实实在在看得见。今天加强一下锻炼,看一下病,可能让你长寿几个月你也不知道,不重视,实际上这个投资回报率很高。所以这是最好的投资,学习、健康、综合投资回报率很高。

除了以上六种投资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投资,比如新的金融工具,PE、VC、各种非主流的投资,邮票、字画、古董、黑茶等等。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201*年股市总结 来自网络》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201*年股市总结 来自网络: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201*年股市总结 来自网络》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539949.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