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财政支农资金参考资料

财政支农资金参考资料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28 06:23:20 | 移动端:财政支农资金参考资料

财政支农资金参考资料

认真研究专项资金的使用方向,确定支持范围、支持重点和支持方式。制定印发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操作办法。

规范预算编制,细化预算内容。

明确的责任制和落实督办制,健全和完善资金监管制度。区别轻重缓急,确保资金使用到位和有效运转。规范财政工作运行机制,完善财政行政审批程序。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不断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尊重农民意愿,坚持宣传发动,健全一事一议制度。取得广大农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完善管理与考核办法,实行督办、调度、通报、考评相结合的办法,重点督促检查财政资金使用过程中的组织领导、方案制定、任务落实、工作进展等方面的情况,并将此情况纳入相关部门的年度目标考核体系。

财政补贴、以奖代补、贷款贴息。优惠的利率政策,吸引更多的民营资本支持农村发展。信贷政策的杠杆效应吸引更多资金投放农业、农村生产领域和农村公共产品的建设,缓解财政压力。放开民营资本的准入限制和贷款利率,促进农村小额信贷的发放。

开展项目申报。扶持做大做强。支持技术改造。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

狠抓预算执行管理,强化部门预算责任。加强对决算数据的分析运用,健全预决算

相互反映、相互促进机制。

加强分析和动态监控,完善评价体系。推进各类资金整合,增强资金的规模效应。

狠抓增收节支,反对铺张浪费行为。功能用途相近的专项资金进行合理归并和整合。强化财政监督。开展专项检查,强化事前和事中监督,坚决查处财政违法行为。积极开展上下联动监管,切实推进预算支出绩效评价,探索建立绩效评价结果公开机制和有效的问责机制。

自觉接受人大、审计监督,建立系统、规范的预算公开机制。

建立完善部门基础信息数据库,加强项目支出定额标准体系建设,围绕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财政监督等关键环节,提升信息化对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保障能力。

建立健全财政统计报告制度,建立台账、抽查巡查、健全管理制度等方式,强化对财政安排的资金以及其他部门和渠道下达的财政资金的监管,对项目实施监督检查、跟踪问效和信息反馈制度。

将支农资金的使用范围、分配、拨付、使用、管理、监督及预算执行、绩效考评、监督管理等各个环节以制度化的形式确定下来,建立科学合理、层次清晰、分工明确、覆盖全面的支农资金管理制度和“决策目标、执行责任、考核监督”三个体系,提高办事效能。

规范支农资金审批程序。建立科学可行的项目支出预算审核机制。进行筛选排序,分类审核。重大项目资金计划和支出预算执行方案经财政部门初审,报市政府分管领导审定后执行,使财政专项资金项目的决策更加客观、公正,程序更加透明。

建立公平、公正、规范的支农资金分配机制,支农资金统筹安排机制,以结果为导向的资金管理使用机制,激励约束并重、奖惩结合的考核机制。

重点专项资金项目必须单独设账、独立核算,项目完成后必须进行财务(竣工)决算审计机制,夯实财政专项资金长效监管机制的基础。

把好项目报批关和资金拨付关。项目开工期间,项目部门首先要报项目实施方案,经财政部门审核同意后按工程进度拨付资金。

项目竣工后,由主管部门会同财政对实施项目予以验收,验收合格后实行财政报账制;建立“三步监督”,即事前审核、事中监控、事后检查;完善“五项制度”,即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竣工验收制、财政报账制,形成对支农资金的分配、管理、使用的全程监控,积极推行支农资金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积极推进部门预算项目支出的整合,严格项目支出分配程序,加强重点项目支出的跟踪问效和监督检查。

完善预算编制:加强基础数据的收集管理,科学、合理地制定定额标准;推进基本支出预算编制的规范化、科学化和合理化,完善各项支出定额管理;突出重点、有保有压,合理安排预算资金;强化预算约束,增强预算的计划性与严肃性,减少临时追加预算的现象。

确定绩效目标,建立客观公正的考评标准,科学有效的考评方法,合理的指标体系,推进预算支出特别是投资项目的绩效考评工作。

增强资金使用的透明度。

加大财政补贴力度。完善直接补贴机制。稳妥地调整补贴系数。完善最低收购价格,确立农产品价格政策,维护农民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专款专用,杜绝挤占、挪用支农资金的现象发生。

安排项目时,兼顾生态、社会和经济三大效益,把资金尽量安排到有利于农业生态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推动地方经济协调发展、惠民增收、老百姓直接受益、见效快的项目上。

资金的支出统一执行县级报账制、招投标制、政府采购制、国库集中支付制。听取农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拟定财政重点支出项目绩效考评暂行管理办法,对财政预算安排的专项资金项目实施绩效评价的范围、办法、考核指标、组织实施、结果使用等内容进行明确规定;

确定对农业发展专项资金、生态与环境治理专项资金、农业产业化资金、中小企业发展资金、促进再就业资金、科技攻关计划等项目率先实行绩效评价。

明确绩效评价要求。对预算编制各个环节中绩效评价的要求进行明确界定,要求各部门单位在预算编制执行过程中严格执行。

各部门单位编制预算时,要对项目目标、预期效益(经济、社会效益)、资金使用计划和项目实施计划等,进行充分考察和事前评审,并作为绩效评价和安排财政资金的主要依据。

对预算已确定的支出项目,要纳入日常财政和财务监控体系,加强对资金拨付、使用环节的监控。

对已完成的支出项目,部门要进行绩效考评,评价结果作为财政监督和今后安排支出的重要依据。

按照“权、责、利”相统一的原则,明确财政资金管理者和使用者的责任。

强化专项资金后续跟踪管理和绩效监督,对资金低效使用、没有完成目标任务,以及发生挤占、挪用和损失浪费的,,建议有关方面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确保财政资金的安全有效运行。

开展农业财政资金综合效益评价,对重大农业科技成果推广项目、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招标项目和出口农产品绿卡工程等项目,对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进行量化计算和分析,实行综合效益评价。

统一规范项目预算管理,提高基本支出预算编制的准确性。早编细编预算、完善工作机制,提高预算完整性透明度。

建立项目支出绩效评价综合管理机构,保障项目支出预算绩效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性。构建规范的指标体系,建立财政资金支出各环节的绩效评价制度,确保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的公正合理性。

改进预算会计核算工作,正确反映部门预算的执行情况。

完善评价体系。财政项目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必须遵循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统一与专门指标相结合的原则。形成一套完整的项目支出绩效评价的指标库,在财政支出分类的基础上,分别建立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单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部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财政支出综合绩效评价指标库。

选准推进财政项目支出绩效评价体系改革的突破口,保证财政项目支出绩效评价体系充分发挥作用。

编制绩效预算可以起到事前监督的预防作用,解决其他事中和事后环节监督管理上的不足,从根本上提高资金绩效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

建立严格的绩效预算审查制度,通过加强对预算支出绩效的审核、评价及综合平衡,对绩效差、不合法、不合理、不科学的部门预算支出计划予以调整。

建立预算执行过程的绩效跟踪检查制度,在提出公共预算时要设有与该支出对应的效果指标;在预算执行的中期报告中要对比资金的使用与绩效,在决算时要报告最终的资金绩效情况,并对各部门的项目支出进行横向的成本效益分析,找出不同单位或部门项目间成本效益差异的原因,为以后支出决策提供依据。

深化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自评工作。落实自评责任,规范单位自评行为,严格绩效目标申报,与预算批复同步试行重大支出项目绩效目标批复制度,进一步加强源头约束。同时,根据自评情况选取重点项目开展重点评价,逐步减少资金分配、使用过程中的随意性。

推进绩效预算工作。将预算单位纳入绩效预算编制范围,实现绩效预算工作的全覆盖,构建部门之间的财政资金竞争分配机制,逐步建立健全“事前绩效预算、事中监督检查、事后绩效评价”的财政支出全过程绩效管理工作制度。

开展财政专项资金竞争性分配试点工作。将绩效目标作为资金分配和项目遴选的一项重要判断标准,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搭建财政绩效评价工作平台。成立绩效评价专家库,构建中介机构评价和专家评价为主的第三方独立评价工作机制,逐步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提高评价结果的专业性、科学性与权威性。

问题:

没有明确的管理机构。缺乏一个有权威性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综合管理机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主要分散在各管理部门进行,各部门又主要是从技术性能、项目工程管理方面进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方法和组织程序差异大,难以形成统一、全面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这将直接导致评价标准不统一,从而使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差异大,缺乏可比性。

未建立规范的指标体系。目前,各有关部门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主要是通过若干固定的财务、技术和工程管理指标进行全过程评价,评价侧重于技术、工程和资金使用的合规性评价,对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评价不足;同时评价还缺乏一套科学、统一、完整的指标体系。这些远远不能满足从不同层面、不同行业、不同支出性质等方面进行综合、立体评价的要求。支出评价内容不完整。目前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一方面只重点审核项目支出行为是否符合现行财务政策和国家有关规定,而忽视对项目效率或发展效益方面的评价,或由于评价指标设置不完整,不能进行项目的效益评价;另一方面评价对象仅局限于项目本身,而忽视项目内外因素(包括政策环境和自然环境对投资行为的影响,以及投资行为对行业、社会及整个经济运行的影响等)。

支出结果缺乏有效的约束力。目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只是作为各有关部门项目建设档案保存,或作为有关部门加强新上项目管理的借鉴或参考,对于财政资金支出项目中的成绩、问题与相关责任,对项目执行过程中的各环节责任人没有任何直接约束,这在很大程度上会使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流于形式。

建议:

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分类体系。项目支出绩效评价划分为农林水等大类,并且根据评价工作的具体情况可以在进一步细分的若干小类,与财政日常管理的习惯相适应,便于基础信息的收集。

制定评价标准。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标准进行总体规划设计,研究指标与标准的对应关系,研究不同评价对象的标准选择,通过各种渠道广泛收集整理各种分类标准数据,在条件成熟时要研究建立绩效评价标准数据库。为提高有关评价标准的权威性,财政部门及有关部门可以效仿企业绩效评价,定期发布有关评价标准。

完善评价体例。建议在财政支出分类的基础上,应分别建立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单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部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财政支出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从指标的适用性角度考虑,各类指标均可划分为通用指标、专用指标、补充指标和评议指标四种类型。并且根据指标的性质不同,可以将各类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划分为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建立专门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工作机构。建立专门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机构,赋予工作机构及相关人员以必要的职权,如在信息查询、资料获取、独立取证以及行政处罚建议等方面给予一些特定的权力。

逐步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信息收集网络。扩大评价信息的收集范围,建设完备的财政管理信息系统,提高信息采集和信息处理的效率。

扩展阅读:财政支农业务交流讲义

财政支农业务交流讲义

前言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财政支农的概念”,也就是我今天所要讲的第一点:一、我国财政支农的范畴和我国财政支农政策的具体内容(一)我国财政支农的范畴

在西方发达国家财政支农一般指的都仅仅是财政支持微观的农业经济领域,因为在他们国家农村社会的公共职能都由政府财政统一保障了,不存在另外的财政支持;而在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农村社会的公共职能政府财政难以管、管不起的,几千年来我国农村社会的公共职能都是由村社自行承担的。因此,在我国财政支农政策支持的不仅仅是简单的农业微观产业的领域,而是包括“农业、农村、农民”在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三农”,它们都需要政府财政的支持,这就是我国的财政支农。

那么,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我国逐步形成的财政支农政策主要包括什么呢?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支出政策,其主要方式有投资、补贴、补助等;一类是税收政策,主要方式有轻税、减免、退税等。

在支出方面。中央财政现有直接支持“三农”资金15大类,包括基本建设投资(国债资金)、农业科学事业费、科技三项费用、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农业综合开发支出、农林水气等部门事业费、支援不发达地区支出、水利建设基金、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农产品政策性补贴支出、农村中小教育支出、农村卫生支出、农村救济支出、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补贴。这一口径是目前中央财政支持“三农”支出最大的口径,基本涵盖了中央财政支持“三农”的各个方面。据统计,1998201*年,中央财政直接用于“三农”的支出累计9350多亿元,到201*年一年就超过了3000亿元,中央财政为支持农村税费改革安排的转移支付资金达664亿元。在我们区里来看,我这里大概统计了一个数据,从201*年成立到201*年“十五”期间,财政累计用于“三农”的支出达到2.3亿元,201*年一年超过了6千万元,用于农村税费改革的补助732万元,当然,这些数据不仅仅是从我们农业科出去的资金,而是包括了我们前面所说到的15大类资金,包括了上级追加和我区自己投入的,这也不是完全的统计,具体的数据应该更大些。税收方面。国家财政对农业农村一直实行轻税和税收优惠政策。自1958年全国人大颁布《农业税征收管理条例》以来,农业税一直实行增产不增税,农村税费改革试点以前,农业税的实际税率只有2.5%,农村税费改革试点以后,农民的整体负担大幅度下降,201*年中央又出台了取消农业特产税和农业税减免试点。我区是02年实行农村税费改革以来到201*年全面免征农业税及附加、农业特产税及附加,全区农民共减免税费1353万元,人均减负88.13元,户均减负近400元。与此同时,国家财政对特定地区和特定群体实行社会减免政策,对受灾地区和农民实行灾歉减免政策。在农产品加工增殖税和出口退税上,国家财政对农产品加工增殖税实行进项抵扣政策,对农产品及加工品出口实行优先退税政策。

此外,国家财政还通过清理、取消各种不合理收费,减轻农民的额外负担;通过利用外资支持农业农村发展。

(二)财政支持“三农”政策的具体内容。

第一,支持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大江大河的治理、中小型基本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农业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大宗农产品商品基地建设、乡村道路建设、农村电网改造、人畜饮水设施改善等,用于这方面的财政支农资金包括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含国债投资)、农业综合开发、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支出、农村小型公益设施建设资金、扶贫资金等。

第二,支持农业科技进步。主要是农业科研、科技成果中试转化、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和农民科技培训等。用于这方面的财政支农资金包括农业科研支出、科技三项费用、农业科技推广支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农民科技培训资金、财政扶贫资金等。

第三,支持粮食生产和农业结构调整。主要是支持粮食等大宗农作物生产发展、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等。用于这方面的财政支农资金包括良种补贴、农业产业化资金、农民就业技能培训资金、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资金、农产品政策补贴资金等。

第四,支持生态建设。主要是支持生态恶化的重点地区改善生态环境,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用于这方面的财政支农资金包括退耕还林资金、天然林保护资金、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草原生态治理资金、水土保持资金等。

第五,支持抗灾救灾。主要是支持抗御洪涝灾害、动植物病虫害和其他一些自然灾害,帮助受灾地区和群众恢复生活生产。用于这方面的财政支农资金包括特大防汛抗旱资金、动植物病虫害防治资金、森林草原防火资金、农村救济费、农业税灾歉减免补助资金、蓄滞洪运用补偿资金等。

第六,支持扶贫开发。主要是支持贫困地区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贫困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用于这方面的资金包括财政扶贫资金、国债资金(以工代赈)等。

第七,支持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主要是支持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协调发展。财政用于这方面的资金包括教育支出、医疗卫生支出、文化支出等。

第八,支持农村改革。主要是支持农村深化改革,促进理顺农村经济关系,加快农村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财政用于这方面的资金包括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农产品政策补贴等。

这是第一点,对我国财政支农政策的认识,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我国财政支农政策历史演变过程及发展趋势,即第二点:

二、我国财政支农政策的演变和基本发展趋势(一)我国财政支农政策的历史演变

从新中国成立起,财政支农政策随着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经历了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1958)。这一时期是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工业经济十分薄弱,国家财力还比较薄弱,农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为了稳固新生的政权,国家逐步对农产品实行统购统销以保证工业化的推进。财政对农业的支持主要是安排少量的资金支持恢复农业生产,从农业上取得的财政收入要远远大于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同时,由于财政收支渠道较少,财政支农的资金来源渠道和投向都比较单一。

第二阶段(19581978)。这一时期,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国家开始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相应地财政实行高度集中的统收统支的管理体制。同时,全国人大常委会出台了《农业税征收条例》,并开始实行农产品统购制度。这一时期,国家财政安排了一部分资金支持人民公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发展农业生产。但统购派购制度的实行使工农业成品的贸易环境向着工业严重倾斜。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使国家从农业中积累了相当数量的资金用于工业化。据统计,到1978年,国家从农业中汲取的积累大约在6000亿元。农业为中国的工业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财政对农业的投入份额非常小。但这一时期,采取的大规模的兴修水利和农田基本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对提高农业生产力积累了一定的基础。于是这一时期,我国形成了农业农村的事务主要依靠农民自己的以“自力更生为主,国家支援为辅”历史观念。第三阶段(19781994)。1978年,中国的改革首先从农业农村拉开了序幕。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被长久桎梏的生产力。同时,为了改变工农业交换不平等的状况,增加农民收入,国家大幅度地提高了农产品收购价格。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投入也大幅度增加,财政高度集中的统收统支管理体制被财政包干体制所替代,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在支农方面的侧重点各有不同。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按照当时的财政体制,将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小型农田水利资金包干给地方。到80年代后期,由于投入不足,我国农业呈现后劲不强,发展徘徊的局面。为了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增强后劲,国家财政开征了耕地占用税,并以此为主要来源建立了农业发展基金,实施大规模的农业综合开发。这一时期是我国现行财政支农政策的形成时期。资金渠道多,政策覆盖范围广,涉及农业农村发展的许多领域。

第四阶段(1994201*)。这一阶段是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并付诸实施的重要历史阶段。从财政改革来说,一是1994年,以分税制为核心的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二是从1998年起,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三是从201*年起,财政支出改革、税费改革和公共财政框架的构建。这些改革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财税制度逐步形成。这一时期,财政支农投入逐步增加,在继续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进步、农业抗灾救灾、农村扶贫开发的同时,加大了对生态建设的支持,加大了对农村改革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的支持。

第五阶段(201*)。201*年是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党中央在提出“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并要求全党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财政支农方面,除了已有的政策继续执行并加大力度外,一是提出并开始实施公共财政覆盖农村政策,新增教育、卫生、文化支出主要用于农村,同时在基本建设投资包括国债资金方面加大了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二是改变财政支农方式,对农民实行直接补贴。三是改革农业税制,取消农业特产税,进行农业税减免试点,以至逐步取消农业税。

经过多年的演变、调整,一个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农业农村发展形势的,以支持粮食生产、促进农民增收、加强生态建设、推进农村改革、加快农村教育卫生文化发展等政策为主要内容的财政支持“三农”政策框架体系已经显现。特别是201*年以后,我国财政支持“三农”政策开始实现战略性转变。第一,确立了“公共财政阳光要逐步照耀农村”的指导思想。这既是打破传统公共财政资源配置格局的前奏,也是公共财政理论建设和实践方面的重大创新。第二,财政支持“三农”支出结构的调整、支出方式的转变、财政支持范围的拓宽体现了“五个统筹发展”的要求。把促进农民增收与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和公益事业发展结合起来,既抓住了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矛盾,又体现了“统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精神;把财政支持和农民直接受益结合起来,既初步理顺了国家与农民的经济利益分配关系,又体现了财政支持“三农”“以人为本”的精神;把支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与加大支持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力度结合起来,既减少农民,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又体现了“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的精神。所有些都,不仅有利于促进“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而且将有力地推动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

(二)我国农业财政发展的基本趋势

分析财政支农政策的历史演变过程,大体可以看出有三个基本趋势。

第一个趋势,支持力度不断加大,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初显雏形。近几年,无论是用于“三农”的财政投入数量增加或是比重提高都非常明显,保证财政支农投入不断增加是稳定增长机制的初步形成。目前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规定,财政用于农业的总投入增长幅度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二是新增教育、卫生、文化支出主要用于农村。三是开辟新的支农资金渠道,国有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比重不得少于15%.四是运用各种手段调动和鼓励其他社会各方面资金投入农业农村。

第二个趋势,市场化取向逐步增强,公共财政性质凸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善和公共财政体制框架的形成,政府在“三农”发展中的事务逐步明晰,按照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的要求,财政支持“三农”开始由过去直接支持农产品生产经营为主向支持支持农产品生产经营和农业市场体系完善并重转变,支持重点主要放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进步、生态建设、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农业救灾抗灾等体现公共财政性质方面,即使支持农产品生产经营也主要向关系国计民生方面的粮食、棉花等大宗农作物方面。

第三个趋势,体现统筹发展明确,支出“二元”结构开始打破。从201*年起,随着农村税费改革试点的全面推开,财政支出安排中的“统筹发展”倾向逐步显现。在支持城乡统筹发展方面,加大了对农村农民发展的支持力度,逐步减轻农村居民的税费负担,实现城乡居民均等享受公共财政提供的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和承担均等的税收义务;在支持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全面落实新增教育、卫生、文化支出主要用于农村的政策,通过支出增量调整和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的支出。

这些基本趋势是积极的、正面的,符合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发展”的要求,对于促进城乡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无疑都具有积极的重要意义。

最后要向大家陈述的是第三点:

三、我区成立以来实施的财政支农政策回顾(一)有关数据

首先给大家通报一下我前段时间统计的一份数据,就是我区自成立以来到201*年财政支持“三农”投入情况,也就是“十五”期间我区财政支持“三农”投入合计达到2.3亿元,其中上级追加9千万元,我区投入1.4亿元,根据每一年的数据显示,一方面从201*年的2600多万元到201*年的6000多万元,每一年以1000万元左右的资金量增长,增长速度较快;另一方面投入资金的绝对值较大,05年一年达到了6000多万元,相当于我们全区的财政总收入了。这些数据反映,我区自成立以来在国家“三农”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下,财政支农的投入力度是非常大的,其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了《预算法》规定的法定增长要求。

(二)具体介绍一下我区近年来实施的有关支农政策1、农村税费改革政策:

我区是按照省里部署,从201*年开始实施农村税费改革的,它包括规范税费和配套改革两大部分。

①规范税费包括税费减免和规范涉农收费两方面内容。

第一方面:税费减免,就是取消了一切面向农民的税费,包括税改前的屠宰税、农村教育集资、“三提五统”及税改后的农业税及附加和农业特产税及附加等等。这里主要说说“三提五统”,“三提五统”指的是由乡村两级按田亩、按人头、按比例分摊到农民头上的一些用于乡村两级公共事业投入的费用。“三提留”由村级使用,包括“村级管理费、公积金、公益金”等,“五统筹”由乡级使用,包括乡村道路、乡村办学、计划生育、优抚、民兵训练等集资。201*年以来我区取消以上直接面向农民收取的税费共1353万元,使全区农民201*年起实现合同内负担“零负担”。

第二方面:规范和整治涉农收费。主要包括农村中小学收费实行“一费制”,农村生活用电实行城乡同网同价,农村生活和灌溉用水实行听证制度,农村中小学(村委会)报刊杂志征订费实行限额制,农民自用建房、农民近城就业(外出务工)、结婚登记办证等只收取办证工本费,降低畜禽及畜禽产品防疫检疫收费标准,对从事个体经营的农民减免部分收费如:对从事工农业运输的农用三轮车、农用拖拉机免收公路运输管理费、降低拖拉机车牌费的收费标准、对自产自销农副产品的农民免收集贸市场管理费、对合法经营的农村流动性小商小贩免收个体工商户注册登记费和管理费等等,以及对在城市中小学就学的农民子女不得收取借读费、择校费等。通过开展一系列涉农收费的规范和整治工作,给农民生产生活带来了较大的便利和优惠,从另一方面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②农村税费配套改革

为防止农民负担反弹,我区还按照要求实施了一系列农村税费配套改革措施,如:乡镇机构改革和人员分流、撤乡并镇、撤并行政村、农村中小学教育布局调整和精简优化教师队伍、完善“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管理、实施“村财乡管”财务管理、积极化解乡村债务、改革和完善区乡财政管理体制、实行农村中小学“三确保”,即将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上划区财政统发确保教师工资不拖欠;合理安排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确保农村中小学正常运转;确保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资金足额到位,力争三年基本完成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等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为确保乡村两级政权机构正常运转,遏止新的农民收费抬头,防止农民负担反弹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里就不一一详细介绍了。

2、一些财政补贴措施

实施农村税费改革以来,国家对“三农”的支持力度逐渐加大,陆陆续续出台了一系列对农民的补贴政策,这里我把我区这几年陆续实施的对农民的补贴政策向大家介绍一下。

①种粮补贴政策

对农民实施的种粮补贴政策是从201*年开始的,包括粮食直补和良种补贴两方面。粮食直补是对农民承包的计税土地面积种植了粮食的实行直接补贴,按早、中、晚稻10元/亩标准补贴;良种补贴是对农民承包的计税土地面积种植了粮食的按早、中、晚稻分别为10元/亩、15元/亩、7元/亩的标准补贴。这样算来,若是种植了双季稻的农户,一亩计税土地面积每年可得到补贴37元;若是种植了一季稻的农户,一亩计税土地面积每年可得到补贴25元。这是201*年和201*年执行的标准。

近两年,由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不断上涨,国家为进一步弥补农民这部分的支出,从06年起提高了粮食直补的标准。即,从06年起,对农民的粮食直补按早、中、晚稻21元/亩标准补贴。这样算来,若是种植了双季稻的农户,一亩计税土地面积每年可得到补贴59元;若是种植了一季稻的农户,一亩计税土地面积每年可得到补贴36元。若是种植面积较大的农户家里,这方面的补贴也是不错的。我统计了一下,从04年起到今年,我区已发放种粮补贴合计2226.47万元。

②农机购置补贴

农机购置补贴是国家,为引导农民更新观念,转变经营模式,解放劳动力,开展机械化生产,针对农民购买农机具实行的一项补贴政策。它的基本程序是符合补贴条件的农民,在经过检验符合条件的供应商处购买的国家公布的农机具补贴范围的农机具,只需交纳扣除补贴金额后的货款,补贴资金由省财政和有关部门核实后统一付给供应商。这项补贴我区是从201*年开始争取到的,05年只有5万元,今年多一些,有10万元,当然今后国家应该会逐年加大这方面的力度。

③退耕还林补贴

退耕还林是国家为调整农业结构,改善生态环境,将水土流失严重的耕地,沙化、盐碱化、荒漠化严重的耕地以及粮食产量不稳定的耕地,有计划、有步骤地停止耕种,因地制宜地造林种草、恢复植被而实施的一项措施。退耕还林补贴则是针对实施了退耕还林的土地承包农民实施的一项补贴。我区是从201*年开始实施的,当时是粮食补贴(粮食实物补贴,补贴标准为300斤/亩)和现金补贴(生活补贴,补贴标准为20元/亩)两方面来补贴的,从201*开始全部改为现金补贴,到目前为止我区退耕面积达4.5万亩,已发放补贴1000多万元。

④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补助

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是国家为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领域和城镇转移,提高农民职业技能,促进农民增加收入,开展的一项以“政府推动、学校主办、部门监管、农民受益”的农村劳动力输出前的短期职业技能培训,一般以制造业、服务业、建筑业为重点。这项补助是通过“定单”形式,由学校免费或优惠向农民组织培训并推荐就业,财政提供补贴,帮助农民提高转移就业能力。我区是从201*年开始实施的这项政策的,201*年的补贴标准是200元/人,补贴人数2300人,201*年提高了标准,按230元/人的标准补贴,补贴人数为3000人,两年来合计补贴资金115万元。⑤测土配方施肥补贴

测土配方施肥补贴是国家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定粮食增产、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而向农民普及科学施肥技术、推广农技知识的一项技术补贴。主要由农业部门实施,由农业技术服务人员免费向农民提供土壤测试、田间实验、配方制订技术,并帮助完成土壤测试、培肥地力工作,达到测土配方施肥土壤改良的效果。我区是今年向上争取到该项资金的,争取资金100万元,要完成40万亩测土配方施肥面积,为5万户农户免费提供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服务,培训乡镇、村组和示范农户5000人次以上的任务。

⑥新农村建设资金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际上我国近年来一直在不断实施,到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正式提出的重大任务,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其中全面地描绘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蓝图,这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涵盖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在这里一时也是说不完,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引导和帮助农民建设自己的美好家园,建设小康农村。今年以来,我们省里整合了6.21亿元资金,按10万元/村的标准补助到全省6210个自然村的新农村建设中去,我们区里争取了320万元资金投入到32个省级示范村中去,另市财政配套43.5万元,加上我区财政安排和整合的各项支农资金,今年共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达1000多万元,主要用于农村村庄规划、公路建设、农村饮水、农村沼气、改水、改厕、农村医疗保障、村民社区服务建设等方面。当然这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后面的工作还很多很多,今天就只能说到此。

当然,国家还出台了许多方面对农村、农业、农民的补贴和支持政策,但由于财力有限,许多政策还不能普及,需要逐步推广实施,如果我们要想更快、更早地促进我区农村经济较快地发展,不仅要加大我区自身的投入,更主要的是积极向上争取各类补贴资金,才能缓解我们自身投入的压力,增强我们的实力。

今天就向大家介绍到这里,有什么不到之处欢迎大家提出宝贵建议,也希望和大家共同得到提高。

二00六年十月二十日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财政支农资金参考资料》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财政支农资金参考资料: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财政支农资金参考资料》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540453.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