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整合财政支农资金 发展高档优质稻产业简介

整合财政支农资金 发展高档优质稻产业简介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28 06:23:21 | 移动端:整合财政支农资金 发展高档优质稻产业简介

整合财政支农资金 发展高档优质稻产业简介

整合财政支农资金发展高档优质稻产业

--汉川市201*年支农资金整合工作总结

一、支农资金整合情况

201*年,我市为发展高档优质稻产业,计划总投资3171.18万元,其中:整合各级财政支农资金1482万元,吸引撬动社会资金1689.18万元。截至年月止,整合各类财政资金1482万元,吸引撬动社会资金3130万元,超计划投资1441万元。在具体实施中,我们把整合的资金重点用于中低产田改造、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农业科技推广、农业产业化发展三个方面。

1、以改善农业基础设施为重点,大力推进农田水利标准化建设。投入资金2032万元,其中,整合项财政支农项目资金1352万元,引导受益主体投入包括投工投劳、以劳折资680万

元,先后完成了西江、沉湖45000亩高档优质稻基地建设项目。

2、以农业科技推广为重点,强化优质粮产业科技支撑。整合财政资金190万元万元,重点加强项目区高档优质稻原种繁育体系建设、抛育轻简栽培体系建设、稻鸭共育技术示范、测

土配方施肥推广、病虫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和农业技术培训等。3、以壮大龙头企业为重点,大力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以祥飞米业公司为平台,投入各类资金2390万元,其中,整合财政资金130万元,引导银行贷款和企业自筹投入2260万元。

二、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取得的成效

1、社会共识逐渐形成。2、农村生产条件显著改善。3、农业科技推广运用明显加强。

4、整合效益迅速显现。通过项目整合,一年来,我市整合财政支农资金总量达到1482万元。全市纳入整合范围的支农项目资金从上年4项增加到现在的8项,整合的财政性资金比上年的250万元增加了1232万元。同时,通过建设高档优质稻示范基地以及支持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祥飞米业不仅有了优质、稳定的粮源保障,而且企业加工手段更新,生产能力更高,市场竞争能力更强。目前,祥飞米业年大米加工能力达到3万吨,201*年公司共加工大米31200吨,实现销售收入达到13720万元,净利润671万元,用一年时间提前实现了公司生产扩规、产品提档升级战略目标。公司落实高档优质稻种植基地面积43000亩,带动农户9178户,增加农民收入1513万元,户平增收近1712元。

三、主要做法

1、加强组织领导,协调配合推进整合。2、统筹规划项目,精心制定方案推进整合。3、选定整合范围,打造平台推进整合。4、强化资金效能,完善机制推进整合。5、建立绩效评价制度,奖惩分明推进整合。

扩展阅读:推进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工作

推进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工作更好地发挥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

农业处

推进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工作,是新形势下加强支农资金管理,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率的一项重大举措,对合理配公共财政资源、转变和履行政府职能、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集中力量支持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财政支农资金的整合工作,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城乡统筹发展和“一圈两翼”战略的总体部署,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以做大做强农业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为目标,通过资金整合支持重点产业发展,逐步形成管理科学、使用高效的新机制。要坚持以区县为试点,以区县发展规划为引领,以市、区县两级安排的支农资金为整合对象,按照整合的原则和要求,将各类支农资金打捆用于重点产业和重点项目,逐步建立类别分明、渠道畅通、互不干涉、形成合力的良性互动机制,积极寻求支农资金整合的有效途径。

一、实施财政支农资金整合作用

目前,财政支农资金使用存在着许多问题: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多头,部门分割严重,难以形成合力和发挥资金整体效益;财政支农资金项目申报、立项管理不规范,资金分配不透明;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缺乏有效监督机制;地方政府的农业整体规划和发展思路难以实施。这些问题不利于对支农资金管理,不利于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益,不利于切实解决“三农”问题,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此需要整合各部门、各渠道安排的财政支农资金,统筹管理。支农资金整合有利于公共财政资金的投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把各种渠道和各部门管理的财政支农资金适当集中起来,有利于围绕农业农村发展主题,突出政府集中力量,支持重点,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对原来资金投入形式形成的部门分割,目标分散,资金分流等突出问题,通过整合资金,有利于盘活资金现在存量,有利于增加资金投入,发挥财政资金的主导作用。

二、淮阴区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基本情况

财政支农资金整合是财政管理体制的一项重要改革,目的是通过资金整合,发挥优势、形成合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全面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此,要做好财政支农资金整合改革工作,我们必须深入实地调研,及时总结经验,为进一步完善省级财政支农资金整合优化工作提供参考和建议。我们选取淮阴区的财政支农资金整合项目试点为研究对象。淮阴区于201*年被省财政列为财政支农资金整合优化改革试点县。通过三年的实践,从县情实际出发,积极探索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的新思路、新机制,深入推进了财政支农资金在整合工作。具体情况如下:

1、建立组织机构,责任明确。

201*年5月,省改革试点工作会议结束后,区委、区政府及时成立了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区长任组长,分管农业的副书记、副区长任副组长,各相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财政局长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财政支农资金整合优化项目的汇总申报、组织实施、业务指导和监督检查工作。各项目主管部门相应成了领导班子和工作机构,并明确其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分管责任人为直接责任人,明确责任制。由区分管农业的领导牵头,经常召开项目观摩会,推动项目建设进程,领导小组办公室经常组织人员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并将督查结果进行通报,形成层层抓落实,合力推进项目建设的良好氛围。2、科学规划,项目库管理

一是编制财政支农规划。围绕全区“十一五”农业发展规划,本着“科学规划、集中投入、连片开发、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指导思想,组织各有关部门近30名农业、水利等行业技术骨干,按照“自上而下、两上两下”的工作方法,科学编制了201*年至201*年三年财政支农规划。二是建设项目库。在不改变资金使用性质的前提下,为将各口子的支农资金集中投放,形成规模效应,组织编制支农资金整合项目规划,先后完成了新洲镇黄林堰、保河堤镇中南、灵泉乡汉泗、棠华乡新华4个项目区的规划和建设项目库编制。确定整合项目做到“四个围绕”,解决“三个难题”,实施“三个优先”。“四个围绕”是:基础设施类项目围绕农村危桥、泵站改造;农业产业化类项目围绕扶持主导产业;生态环境建设类项目围绕“一池三改”户用沼气;其他类项目围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三个难题”和“三个优先”是:突出解决农民行路难,优先实施农桥建设;解决农田灌溉难,优先实施泵站建设;解决农民务工难,优先实施农民培训。三是项目管理。特邀扬州大学、省农科院等单位的专家教授组成项目评审“专家组”,作为长期技术依托单位,对各类项目进行综合评审,择优入库;各乡镇财政所明确一名同志为财政支农专管员,区财政局为财政支农专管员配备了卫星定位仪和数码相机,对入库的所有基础设施类项目全部实行卫星定位。

3、制度管理

根据省对我区改革方案的批复,区政府及时出台了《淮阴区财政支农资金和项目管理暂行方法》和《淮阴区财政支农资金和项目管理暂行方法实施细则》,对所有列入财政支农资金整合优化改革的项目操作程序和管理措施进行了严格要求,其中对基础设施类项目要求一律实行“五个统一”:一是统一设计。对列入改造的桥梁、泵站和农业开发等项目聘请有设计资质的单位进行统一设计,严格项目设计关。二是统一招标。对所有基础设施类项目严格按规定实行“公平、公正、公开”的招投标管理,坚持“阳光操作”。区纪委安排专人进行全程参与;特别是标底的编制,由区纪委牵头,在全封闭情况下进行。三是统计监理。在监理单位选择上,采取竞争性谈判方法,通过有监理资质单位现场竞争来确定。四是统一编号。农桥、泵站由区统一制作标牌,嵌在指定地点。设施农业、农村“一池三改”沼气等项目由区设计统一格式和编号,由项目实施单位统一喷制。五是统一验收,项目完工后,由办公室牵头,项目主管部门配合,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参加,进行统一验收。经验收合格的,办理工程竣工手续,拨付预留的验收资金;经验收不合格的,责令限期整改到位,否则按实施合同相关条款进行处罚,并取消下年度投标资格。

4、强化资金管理,确保项目投入。

一是实行配套资金列入区级预算制度。对于区财政配套问题,区委、区政府领导明确指示,省财政支农资金整合优化改革项目需区配套的资金,全部列入区级年度预算,不要乡镇财政配套一分钱,以保证项目顺利实施。二是实行项目资金专户直拨制度。区财政局在区农村信用联社开设了财政支农资金改革专户,资金直接分期拨付给项目实施单位,减少中间环节。做到土方工程不达标不拨款,项目建设不达到序时进度不拨款,项目工程出现质量问题停止拨款,确保资金专款专用,与项目建设衔接一致。三是实行区级财政报账制度。所有列入财政支农整合优化改革范围内的项目都实行由项目实施单位提供真实有效的支出票据,填列报账表后到区财政报账。做到支出票据无项目所在地财政所长签字不报账;无监理单位审核盖章不报账。

三、支农资金整合工作成效初显

财政支农资金整合优化改革,减少部门、行业分割,实现项目集成,加之项目决策权下移到县(区),不仅能充分发挥公共财政职能和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集中财力解决制约地方经济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难点问题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也促进了相关部门转换体制和机制,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项目区内面貌焕然一新。据统计,淮阴区财政支农资金整合优化项目总投资为23626.09万元,按资金来源分:财政投资12289.46万元,占总投资52%;单位(群众)自筹11336.63万元,占总投资48%。按投资方向分:用于基础设施建设12879.6万元,占总投资55%;用于农业产业化建设7359.03万元,占总投资31%;用于生态环境建设1232.77万元,占总投资5%;用于其他方面建设2154.69万元,占总投资9%。三年来,全区改造中低产田8.59万亩,新建泵站98座,新建农桥247座,疏浚区级河道9条,乡级河道181条,建成“一池三改”户用沼气池3080只,发展日光能温室820栋,钢架大棚1750栋,建成千头规模养猪场26个,目前全区初步形成了生猪、蔬菜两大主导产业。为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做出了积极贡献。2、做强了优势产业,农民收入明显提高。三年来,我区在财政支农资金中安排农业产业化资金2132万元,支持龙头企业8户,支持农民合作组织11个,支持设施农业5300亩,带动农户近19万人,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特别是设施农业、生态家园、龙头加工企业等项目不仅富了项目区农民,而且带动了周边村组发展优势产业。由于地处淮安城郊,蔬菜种植是淮阴区优势产业,201*年以来通过设施农业项目,新发展日光能温室大棚820栋,钢架大棚1750栋,每栋大棚年收入平均在万元左右,仅此一项,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净增加201*元。“凌优”大米是一个新品种,通过对加工企业的支持,促进了农产品的外销,形成了“基地+农户+企业”的产加销一条龙生产,带动了周边3个乡镇发展优质稻米种植面积达10万亩,受益人口近12万元。我区“一池三改”项目与农村河塘整治“对接”后,在农村环境大为改善的同时,农民也节约了生活开支。

3、减少了中间环节,资金使用效益明显提高。改革以前,项目资金按专项申报,层层审批,花费了很多精力。改革以后减少了资金争取、拨付工程中的中间环节,由省财政直接将资金下达到区级财政,确保了资金专款专用和资金使用时效性,确保了资金早分配、早拨款、早到位,解决了过去到位晚、结转多、误农时等问题。一方面,由于资金从省财政一步直达地方,区级可以自主用于最急需的项目,资金使用的目标更加明确;另一方面,也调动了地方节约使用资金的积极性,地方想方设法节约资金,争取花最少的钱做更多的事。

4、转变了工作思路和方式,服务意识和效能明显提高。改革前,钱和项目在上级,部门的工作重点是怎么要到钱,要到项目。改革后,钱和项目在手中,关键是怎么管好钱、用好钱,怎么服务发展、服务大局、服务基层、服务农民,怎么选准项目和提高项目实施质量。改革前,农口部门下属单位存在“等米下锅”的计划经济思想,在具体实施财政支农项目中,普遍存在按投资计划实行“独家经营”的现象。改革后,彻底打破了其直接承担项目的状况,促使增强服务意识,主动参与公平竞争,真正变“要我干”为“我要干”,有力地推动了农口事业单位及乡镇站、所改革的步伐。

四、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工作的几点建议:

近几年,各级财政对“三农”投入力度之强、资金规模之大、增长速度之快前所未有。今后随着支农资金规模特别是涉农民生资金规模的不断扩大,资金监管的任务更重、责任也更大,因此必须强化制度建设,管好用好支农资金,创新支农资金监管机制,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一)强化财政支农资金整合项目制度建设

要按照资金分配规范、使用范围明晰、管理监督严格、职责效能统一的要求,对现行支农资金的分配、使用和管理制度进行修订和完善,为支农资金整合提供制度支撑,对财政支农资金整合项目实施全面动态管理。1、完善项目库管理制度。对已经建立了省级项目库的项目(如农桥、县乡河道疏浚等),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及“三年规划”,做好项目库的调整、补充,并报请省有关部门调整省级项目库;对其余暂未建立省级项目库的项目,要建立县级项目库,其中基础设施项目要按照农桥项目库的要求,一律实行GPS定位。建立的各类支农专项资金县级项目库,要随“三年规划”报省财政备案。

2、加强项目实施管理。一是推行公示制度。对各类基础设施项目和补贴农民项目,应在镇(乡)、村公示栏或项目区进行公示,公布举报电话,接受社会监督。基础设施项目公示的内容包括项目内容及位、实施规划、预算及资金来源、招投标情况、施工单位、工程监理、资金使用及决算资料等;补贴农民项目公示的内容包括补贴名单、所属村组、补贴事项、补贴金额等。二是对有条件的项目,要实行政府采购制度、招投标制度以及工程监理制度。三是加强检查监督。项目实施中,区财政部门要会同试点工作办公室其他成员单位,不定期对各项目建设情况、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检查、监督;项目实施完毕后,应统一组织审计、验收。

3、加强项目后续管理。一是完善项目档案管理。项目中涉及的有关申报文件、实施方案、招标文件、施工单位资质证明、工程设计图纸、报账资料、工程预决算、监理、审计报告、项目竣工验收报告等资料,要统一归档,妥善保管。二是建立工程管护制度。项目完工后,对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要明确管护主体,落实维修养护经费来源,确保工程长久发挥效益。

(二)创新支农资金整合工作监管机制

1、组织领导,加强监督。县上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分管副书记、副县长为副组长的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工作领导小组,从财政、农业、林业、水保等部门抽调具有资质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资金整合办公室,负责全县支农项目规划编审、组织实施和监督考核等工作。领导小组坚持季度例会制度,及时协调解决整合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对重点整合项目,由项目主管部门牵头组织联合督查组,坚持实行县级领导包抓和联系制度,每季度巡回观摩、竞赛评比一次,定期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跟踪督查,并通报落实情况。要求项目实施单位采取定期、不定期的汇报制度,对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相关部门及时进行协调解决。

2、建立绩效考评机制。认真研究支农资金使用管理考核办法,逐步建立以结果为导向的绩效考评机制。坚持定量考评与定性考评相结合,对支农资金整合力度、资金运行情况、项目完成质量、经济社会效益等进行综合考核和评估,并将绩效考评结果作为次年财政资金和项目安排的重要因素。把整合项目建设列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的重要内容,对项目建设、争资引资先进单位和人员实行重奖,对任务完成差的单位和个人实行警示训诫和末位淘汰。委托审计。对已竣工项目,委托审计部门对竣工项目进行跟踪审计。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整合财政支农资金 发展高档优质稻产业简介》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整合财政支农资金 发展高档优质稻产业简介: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整合财政支农资金 发展高档优质稻产业简介》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5404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