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对财政支农支出绩效评价的思考

对财政支农支出绩效评价的思考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28 06:23:40 | 移动端:对财政支农支出绩效评价的思考

对财政支农支出绩效评价的思考

对财政支农支出绩效评价的思考

农业处课题组

财政支农项目绩效评价是公共财政支出管理的重要内容。财政支农支出绩效考评是一种面向结果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其核心是强调支农支出管理中的目标与结果的关系及结果的有效性,目的是提高农业财政工作的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级政府加大对农业的投入,这极大促进了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同时我们也看到,我市财政支农普遍存在资金配置不合理,支农资金管理分散、重复交叉现象突出等问题,同一性质的资金分散在若干个部门,难以协调使用,影响资金使用的整体效益,财政支持农业的项目,尽管也做到多主体、多渠道投入,但从使用上看,还缺乏统筹协调,难以统一运作,形成不了整体合力。造成这一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绩效考评工作的不足,项目绩效不高,财政支农的职能严重被弱化。

随着财政管理由重收入管理向重支出管理的转变,开展对财政支农项目绩效评价的必要性也日益显现,对于欠发达地区,有效利用有限的支农资金和最大限度发挥资金效益至关重要。在新形势下财政支农支出的绩效评价可以说是衡量现行农业财政政策是否科学、合理、完善的试金石。

一、财政支农支出的绩效评价的必要性

1、有利于强化财政支农的支出管理职能。由于受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我市财政支农支出绩效评价未进行大的改革。在支出方面,重预算分配轻支出管理、重资金拨付轻绩效考评的问题仍然突出。多年来也仍是采取以支农支出增长情况考核年度的财政收支结果的方法(如“两高于”的方法)。随着公共财政框架体系的逐步建立,我国财政将逐步由政府包办型财政向公共财政转变,支农资金管理的内容由原来的资金分配,拓展到资金支出效果的监督约束,即对资金运用进行跟踪考察。由于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最终都落实在具体的农业项目上,因此,财政支农项目绩效评价是监督财政支农支出的基础。通过采用科学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对财政支农项目的绩效进行追踪考评,有利于促进支出管理的科学化,进一步转变和强化财政支农的支出管理职能。

2、有利于优化财政支农资金的支出结构。随着财政收入的不断增加,财政支出规模也相应扩大,省以上财政对我市农业的支持力度也在加大,这对加快我市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由于没有对财政支农项目的绩效进行科学评价,在支农资金的分配上一直采用“项目申报加批准”的方法,这种方法客观上造成了财政资金使用部门和单位的刚性支出需求;由于没有对财政支农项目的绩效进行科学评价,客观上支农资金也难以做到科学分配;由于没有绩效评价结果作参考,优化财政支农结构也缺乏客观论据。从理论上说,公共支出管理寻求分配效率,政府要具备能将财政资源从生产效率低的用途转向生产效率高用途的能力。而这需要以财政资金使用的绩效为依据。因此,以公共财政支出的目的为依据,提出财政支农项目绩效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对财政支农项目的绩效进行科学考核,有助于判定财政支农资金支出结构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并据此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的综合使用效益。

3、有利于充分发挥财政在优化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财政支农项目不仅体现了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直接支持作用,而且是引导社会资源投入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重要杠杆。因此,财政支农项目决策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不仅直接关系到财政在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和发展中的作用,而且影响到全社会对农业的投入规模和投入方向,从而关系到全社会的资源配置效率。通过建立财政支农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对财政支农项目的经济性、有效性和效率性进行科学评价,不仅可以提高财政支农项目本身的绩效,提高整个财政支农资金的配置效率,而且可以使财政支出更好地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从而有利于优化全社会的资源配置。

4、有利于强化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监督。对财政支农项目的绩效进行评价是提高财政支农项目绩效的重要手段,也是充分发挥财政支农资金作用的重要途径。按照委托-代理理论,委托者必须能够对代理者的行为和结果进行监督,代理者才能按照委托者的要求完成相应的任务。财政支农项目的实施过程也是一种委托-代理过程。因此,建立科学的财政支农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对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情况及其结果进行科学评判,是财政支农资金管理部门对财政支农资金使用部门和单位进行监督的有效手段。同时,通过对财政支农项目绩效的科学评价,不但能找出项目建设和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明确相关责任方的责任,而且还有利于使财政支农资金的管理和使用部门形成自我评价、自我监督和外部评价、外部监督相结合的有效机制,提高管好用好财政支农项目资金的自觉性和主动性。5、有利于推进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开展。近年来,我市有关部门为了提高财政支出效益,尝试性地开展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相关工作,农业财政工作者也对这一课题进行了研究,但由于这一工作刚刚起步,更由于支农支出的复杂性,建立一套普遍适用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非常困难。建立财政支农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特别是建立起一套适宜我市这样一个欠发达地区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既是提高财政支农支出管理水平和财政支出效益的需要,同时对于推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也有重要意义。二、当前财政支农项目的特点

1、农业项目建设时间长,效益发挥滞后性。我市特定的山区气候,使支农项目建设受季节和气候等方面的影响而有所间断,项目建设的时间比较长。项目建设时间长,各种风险都会增加。同时,财政支农项目的效益也不能像工业项目那样能很快地获得,有些项目甚至在项目建成之后还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收到效果。例如,生态公益林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效益的发挥也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因此,选择适宜的评价时间,对真实地反映农业项目的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2、资金投入集中,产出效益分散。财政支农项目与其他行业的建设项目一样,其资金投入都集中于一个单位,但其产出效益不像工业项目那样集中反映在一个基层生产单位的产出上,而是分散在广大地区众多的基层单位(有的小到农户)。因此,在评价财政支农项目的效益时,要充分考虑项目的影响范围,尽可能把项目的效益充分地反映出来。

3、自然因素对财政支农项目的效益产生直接影响。我市是欠发达地区,种养业等传统农业还处于靠天吃饭的阶段,自然因素对农业项目效益的影响更大。水、旱、风、雹、高温等都影响着农业的产出,造成农业项目产出和效益的年际间波动。因此,在对财政支农项目进行评价时,要充分辨别哪些变化是不可控的自然因素引起的,哪些变化是由项目引起的。通过建立对照体系,监测对照体系的变化,以便扣除自然因素异常对项目效益带来的影响,从而得出科学的评价结论。

4、财政支农项目的效益往往具有多元性。大多数行业的项目效益往往表现为经济效益。有些财政支农项目的效益也主要体现为经济效益,但许多财政支农项目的效益并非表现为直接的经济效益,而是以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为主,如防护林建设,其效益主要表现调节气候、保持水土、保护生态方面的作用。而象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之类的项目,其效益虽然也可以用增产的粮食来表现,但用这种方法表现出来的经济效益与投入相同资金建设的其它项目比较,其经济效益可能不高。财政支农项目效益表现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在财政支农项目评价不能仅仅以财务评价为限,而应该适当引入国民经济评价和社会评价的内容。

5、支农项目存在多目标性。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市的农业综合开发、农村扶贫等项目建设渐显重要起来。虽然这些项目中农业生产开发占重要地位,但由于其以特定的区域作为开发对象,以提高地区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开发内容的综合性强,除了农业生产项目外,还有产前、产中、产后的配套服务,以及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的农村道路、饮水、卫生、教育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因此,对这类项目的评价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建设目标。同时,由于这类项目涉及地域范围大,在建设时往往按行政区实行分级管理,形成由总项目、分项目和子项目组成的多层次项目管理体系。在各层次项目中,一般又包含属于不同经营主体的项目活动,项目的信息源极为分散,因此,项目评价时信息采集的工作量很大,评价指标不能过多。

6.财政支农项目与千万农民利益紧密相连。在很多情况下,财政支农项目的直接目的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但农业和农村的主体是农民,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关键。因此,在对财政支农项目进行分析评价时,既要重视项目建设单位的效益,重视项目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同时也要十分关注项目对广大农民能否带来实惠,能否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或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

把握我市财政支农项目的特点是做好财政支农支出绩效评价的基础。

我省财政支农专项资金种类繁多,每个专项资金的设立都有特定的目的和目标,并相应用于不同的财政支农项目。如果要对每类财政支农项目建立评价指标,不仅指标设计工作量庞大,而且也难以在实践中操作。因此,需要对财政支农项目进行适当的分类。按照一定的标准,我们认为我市的财政支农投入按照性质相同或相近可分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生态环境建设资金、农业科技进步资金、农业社会化服务资金、农业产业化资金、农民直接补贴资金、百村示范千村整治资金、财政扶贫资金8类。然后对每一类项目分别设计评价指标,这样不仅可以减少设计指标的工作量,还可以对同一类项目的绩效进行比较,为以后的财政资金投入提供参考。

支农项目绩效的评价指标可分为通用指标和专用指标两大类。

通用指标适用于所有财政支农项目绩效的评价。在评价某一项目的绩效时,所有通用指标都要参与评价。在对财政支农项目进行绩效评价时采用以下5个通用指标:(1)项目资金到位率;(2)财政资金带动率;(3)项目目标实现率;(4)项目社会满意率;(5)项目组织管理水平。

专用指标用于不同类别的财政支农项目绩效的评价,以反映不同类别财政支农项目的绩效特点和绩效高低。根据前述“规范性与开放性相结合”的原则,在评价某一项目绩效时,可以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有针对地按照项目性质特点设置。结合上级部门确定的评价专项指标,结合我市实际情况,我们提出以下专用指标的考核标准:1、基础设施建设类

(1)固定资产形成率=(项目形成的固定资产/财政投入中的固定资产投资额)×100%(2)单位投入耕地保护量=项目实施后受保护的耕地面积/项目财政投入(3)单位投入人口保护量=项目实施后受保护的人口数量/项目财政投入(4)单位投入减损量=项目实施后减少的灾害损失/项目财政投入

(5)单位投入新增旱涝保收面积=(项目后的旱涝保收面积-项目前的旱涝保收面积)/项目财政

三、财政支农支出绩效评价的方法途径{"Error":{"code":"8","Message":"badrequest","LogId":"3020266693"}}{"Error":{"code":"8","Message":"badrequest","LogId":"2121151778"}}8、财政扶贫

(1)单位投入下山农户数=下山农户数/项目财政投入

(2)单位投入农民增收率=(农户收入增加量/项目财政投入)(3)单位投入农民就业增加率=农民就业增加人数/财政投入金额(4)单位投入脱贫率=脱贫农民人数/财政投入金额(5)农民人或户均增收率=收入增加额/农民人或户数

(6)农民人或户均消费增加率=(农民人或户均消费增加金额/项目实施前农民人或户均消费金额)×100%

财政支农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界定了用以反映财政支农项目绩效的各个侧面,但是,由于各指标的计量单位不同、量纲各异,各个指标对于实现财政支农目的的重要性也不同,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各个指标数据相加来说明某一财政支农项目绩效的整体情况。为此,需要建立综合评价模型,使我们能对某一特定财政支农项目的绩效进行整体的评价。

运用综合评价模型对项目绩效进行综合评价是实现财政支农支出绩效评价的途径,具体的步骤是:

第一步,根据财政支农项目绩效评价的原则、不同类别财政支农资金的设立目的,以及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建立财政支农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适当的方法,确定每个指标对于项目综合绩效和财政支农专项资金设立目的的相对重要性,并用数量化的方法表示出来,即赋予每个指标一定的权重。

第二步,通过收集相关行业的业务技术标准,或通过调查相同或类似实际项目的情况,确定各个评价指标的参照标准,即确定指标的标准值。根据指标的数学特性,确定对实际指标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的方法,即确定指标数据的标准化处理方法。第三步,建立综合评价模型,即构建计算综合评价值的数学模型。

第四步,运用统计调查和实地考察等方法收集项目绩效评价所需要的实际资料,并根据评价的要求计算好评价指标的实际数据。

第五步,把评价对象的相关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得到各指标的得分值,并用综合评价模型,计算出被评价对象的评价指数。

财政支农项目数量多,绩效评价的工作量非常大,因此,绩效评价工作宜实行“统一组织、分级实施”的管理办法,由财政部门统一组织管理,财政部门、主管部门和项目实施单位分级实施。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可根据需要和实际情况直接组织实施,也可委托有相应资质的中介机构实施。不管由谁组织实施,评价工作必须做到客观、公正、科学、规范。

组长:李小涛成员:金宝林桑雪文曾贞单岚

执笔:范成成

扩展阅读:财政支农支出问题研究

公共支出管理论文

财政支农支出问题研究

学生姓名张安冉系(部)财政税务系专业财政学指导教师贾洁蕊

201*年6月27日

公共支出管理论文

摘要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由于农业的基础性和特殊性,实行财政支农政策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对中国财政支农支出的分析,发现其存在着支出总量不足、支出结构不合理以及支农管理体制不完善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给出了加大财政支农总量、调整支农结构和创新财政支农体制等建议。

关键词:财政支农支出

产业发展农民收入

1

公共支出管理论文

前言

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即为“财政支农支出”,广义上包括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的事业费、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农业科技三项费用、农村救济费、各种补贴与补助等。

农业发展存在着供给弹性与需求弹性的不对称、比较效益较低,受自然条件制约,生产周期长,风险大以及地区之间农业资源禀赋存在较大差异等特点。农业的基础性、特殊性和弱势性使得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有必要实行财政支农政策。这也是发达国家发展农业的重要措施和经验,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农业人口众多的国家,就更要实施合理的财政支农政策。

中国的财政支农支出是中国财政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伟大事业的深入开展,以及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农问题的重视,中国财政支农支出的规模逐渐变大,财政支农支出在发展农业、致富农民和繁荣农村所起到的作用也日益显现。然而,通过对中国财政支农支出现状的分析,我们发现中国财政支农支出存在着支出总量不足,支出结构不合理,支农管理体制不完善等问题。

2

公共支出管理论文

一、财政介入农业发展的理论依据

农业对国家财政以及整个社会活动直接或间接地做出贡献,然而农业生产的特殊性又需要财政的大力支持。财政介入农业发展的必要性主要有以下几点理论依据:

(一)农业经济中存在着广泛的外部效应

农产品的生产有其特殊性,其突出的表现便是农业生产具有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这使得农业经济中存在外部效应,有市场失灵的现象,从而需要财政介入以弥补这些缺陷。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推广、农业教育和培训等方面,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农业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要素,但是这些产品和服务不可能全部由市场提供,因为在提供这些产品和服务过程中存在很强的外部效应。农业科研、科技推广、农户教育之类的投资对农业发展是至关重要的,然而所有这些投资依靠单个的农户或组织成为较大集体的农户来办是很困难的,只能由政府财政来承担。因此,凡是具有外部效应以及牵扯面广、规模巨大的农业投资,都应该由政府财政承担。

显然,农业经济中存在外部效应是各国政府无一例外地对农业领域进行大量投资的关键所在。

(二)农产品供求关系具有不稳定性

农业是一个特殊的生产部门。从农产品的供给来看,它受自然条件及市场价格的双重影响,不仅波动很大,而且带有明显的周期性。从农产品的需求来看,农产品作为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其需求量是相对稳定的。相对稳定的需求与不规则波动的供给,形成了农产品供求关系的不稳定性,进而使农业部门的生产条件经常处于不稳定的波动之中。另外,农业生产周期较长,完全依靠市场价格调节的农产品供给,会有一个明显的滞后期,从而使供求状况难以依靠生产者自身的力量及时调整到位。农产品供求的不稳定性,使得农业生产很难依靠自身力量通过市场加以克服,进一步又会强烈干扰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所以,为了稳定农业,并进一步稳定整个国民经济,政府财政必须广泛介入农业的生产和销售中。

(三)农业投资的收益率偏低

农业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生产率,而提高农业生产率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农业生产由于受自然条件制约,生产周期较长,风险较

3

公共支出管理论文

大,而且农产品单位价值较低,且大多容易腐烂,运输贮藏不便。所以,农业投资收益率一般低于其它部门,在市场和利益驱动机制的作用下,社会资源配置不利于农业发展,在市场竞争中往往处于不利地位。由农业生产条件差异所带来的收益的不稳定性,也使许多投资主体,特别是以赢利为目的的投资主体都不愿涉足农业,它不仅很难吸引资本、技术、劳动力等资源进入农业,甚至连农业内部的资源也大规模地向效益较高的非农业部门转移。这时,国家财政只有担当起农业的保护者,加大政府投资,才能抵消一部分风险所带来的损失,才能保证农业投资收益的稳定性。

综上,由于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外部效应,农产品供求的不稳定性以及农业投资收益率较低等问题,农业仅仅依靠自身力量通过市场手段很难达到可持续的发展,而必须依靠政府财政的扶持,这为财政介入农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二、财政支农支出的国际比较

从总体上说,目前我国工农业构成已具有工业化中前期的特征,考虑到可比性,我们主要分析几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中前期(即人均收入300美元1000美元期间)的农业投资份额及变动趋势。

(一)发达国家在人均国民收入在300-1000美元时的农业投资份额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联邦德国、苏联、法国、日本、意大利、葡萄牙等国先后进入了人均国民收入3001000美元的工业化中前期。尽管经历这一阶段的时间差异很大,但在平均13.5年的时间里,六国农业总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GNP)的比重平均为16.6%,农业投资占总投资的份额平均保持在5%,从而使人均国民收入年递增10.1%,农业获得了年均2.5%的发展。

(二)发展中国家人均国民收入在3001000美元时的农业投资份额19751977年,泰国、叙利亚、印度、毛里求斯、巴基斯坦、埃及、韩国等国的人均国民收入在3001000美元水平。同期,这七国的农业总产值占GNP的比重平均为28%,农业投资占投资的份额平均为11.3%,农业总产值中再投入农业固定资产的份额平均为17.7%。

可见,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人均国民收入为300美元1000美元时,农业投资占总投资的份额基本上稳定在5%11.3%之间。尽管各国的国

4

公共支出管理论文

情、工业化的道路不同,但在经济发展中,农业的基础性地位普遍得到了重视。

三、我国财政支农支出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总量“不足性”

尽管近年来政府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的增长幅度较大,但与中国农业的重要地位和发展要求相比,政府对农业的支持总量仍是低水平的。虽然中国的财政支农支出的绝对规模扩张了,但其相对规模却没有明显改善,远远没有达到我们财政支持三农的现实需求,规模与现实需要存在较大差距。

首先,国家财政对农业投入的增长速度,大多数年份里都低于国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速度,不能实现《农业法》规定的增长要求。其次,1980年以来,中国财政支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呈逐步下降趋势,从1980年的12.20%下降到201*年的7.85%,下降了4.3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也表现出较强的周期性波动,反映出财政对农业的支持力度缺乏持续性。此外,1987201*年间国家财政用于支农的支出比例在7.12%~10.7%之间,而1987201*年间中国农业GDP占全国GDP比重都在10.92%以上,可见中国财政支农支出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远远低于农业GDP占全国GDP的比重。

(二)政府支农资金投入结构存在诸多的“不合理性”

1.农林水气等部门事业费支出居高不下,增长速度明显;该项事业费中用于人员供养及行政开支的部分比重偏高,并且增长很快。

2.政府财政农业支出用于人员供养及行政开支部分大体维持在70%左右,而用于建设性的支出比重不高。

3.在财政农业建设性资金中,用于大中型带有社会性的水利建设比重较大,而农民可以直接收益的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比重较小。

4.在政府农业投入中,一些关系农业发展全局的基础性、战略性、公益性项目,如农业品质改良、重大病害控制、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等,或者没有财政立项支持,或者缺乏足够的投入保障。

5.财政支农支出中用于农业科技的投入数量小、比重低,对农村社会发展方面的投入远远不够,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

(三)政府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体制“不完善性”

从中央和地方财政承担农业投入的结构看,大多以地方财政的投入为主。地

5

公共支出管理论文

方财政一直占据着财政支农支出的主体地位,说明中国财政支农支出主要由地方财政负担。从世界各国中央财政支农支出的份额看,许多国家中央财政在财政支农中担负着主要责任,比较而言,中国中央政府财政承担的财政支农职责偏小。

当前财政支农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中存在着财权、事权划分不清问题。中央和地方支农支出的责任划分涉及到政府与市场边界的清晰界定以及各级政府职能的合理划分,难度较大。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既是中央政府的事权,也是地方政府的事权。什么项目应由中央政府投资,什么项目应由地方政府投资,对此没有明确的界定。这种体制增加了资金安排使用过程中的随意性,地方政府想方设法把支农职责压在中央一级。财政农业支出实行分块管理,部门分割严重,有限的资金不能形成合力。目前政府对农业的投入渠道较多,农业财政支出分部门管理,这种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是,不同渠道的投资在使用方向、实施范围、建设内容、项目安排等方面有相当程度的重复和交叉,但由于分属不同部门管理,因而不同程度地存在条块分割、相互之间协调不够、重复投入等问题。这种体制造成了政府各部门之间职责不清,多头管理,力量分散,不利于统一监督、管理和协调,不能形成合力。

四、完善我国财政支农支出的政策建议

(一)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健全支农资金增长机制

增加财政对农业的投入,这是促进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实现国家农业发展目标,从而实现农民收入增加的必要条件。增加财政对农业的投入,既要求财政不仅要在支农绝对数量上保持稳定增长,也要在相对增长率上保持稳定增长。考虑到目前中国财力规模的实际情况,不可能像发达国家那样进行大规模的财政支农,但中国财政支农力度至少要符合中国《农业法》规定的“国家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应高于经常收入的增长幅度、从预算外筹集资金建立农业发展基金、水利建设基金等专项基金”。

1.切实保证国家财政对农业资金投入的法定增长,财政支农资金的增量要高于上年,并加强预算执行。

2.各级财政都要增加对三农的投入。中央和省级财政要增加对农业的资金投入,同时在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的基础上,市县财政也要逐步增加支农资金投入。

3.新增支出要向农村倾斜。做到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

6

公共支出管理论文

用于农村,国家基本建设资金增量主要用于农村,政府征用土地出让收益主要用于农村。

(二)优化财政支农资金结构,加大对农村公共品的供给

1.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提高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占财政支农资金的比例。在中国农村缺少常年积累的公共投资,水利电力、交通、通讯等设施需要政府的投资来完成的地方很多,应重点办好“水、路、电、气”等与农民群众利益直接相关的大事,继续加大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力度。

2.注重对农业科技研究、引进和推广的投入。农业现代化、农业科技化是加快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注重对农业科技研究、引进和推广的投入,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实现农民增收。国家应将财政资金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按照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各级政府每年按规定不低于规定的比例拨出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农业重点科研基地和农业重大科技工程建设、农业推广和服务体系建设、农业信息体系建设、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对于用于农业科技方面进行必要的梳理整合,集中力量支持重大和重点农业科技成果的研究、引进和推广。

3.加大财政支农资金对农村教育投入力度,财政支农资金重点保障落实农村义务教育。普及农村义务教育,培养新型农民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提高农业生产率,最终提高农村居民收入。财政支农资金要支持培训新型农民,在农村财政大力支持开展农业劳动者职业教育和科普教育,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养和技能水平。

(三)财政支农方式要创新,提高财政支农效率

1.整合财政支农资金。重点是以县为主推进支农资金整合。通过制定农业发展规划引导支农资金整合,以主导产业和项目打造支农资金整合的平台,通过项目的实施带动支农资金的集中使用。以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为抓手,打造生产类和产业类资金的整合平台。成立由政府主要领导担任负责人的支农资金整合协调领导小组,形成在同一项目区资金的统一、协调、互补和各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口管理的“统分”结合的工作联系制度。

2.事后奖励。农户和农业企业完成国家鼓励发展的项目后,政府给予一定的奖励,这种事后奖励不但对先进者有激励作用,又能起到示范作用,而且防止虚

7

公共支出管理论文

报冒领,挪用财政支农资金的现象。

3.对财政支农项目实行公开招标。为了增加财政支出透明度,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可以对财政支农项目实行公开招标。

(四)要加强对财政支农资金监督的力度

首先,加强地方人大和上级财政部门对支农资金的投入及管理的监督与审查。为避免地方和基层财政部门挤占、截留、挪用项目资金,财政部门应积极完善逐级拨款制度,加强对下级财政部门资金的审计和监督,确保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其次,改革和完善立项及资金分配办法。立项时要引进竞争机制,公开招标,择优扶持,同时建立健全项目执行及资金使用的激励,奖惩及风险机制等。

今后一个时期尤其要在农业项目管理改革方面下工夫,要引进推广招标投标、项目预算、集中支付、政府采购、报账制、公告制、专家或中介机构评估等科学管理的措施,从而切实有效地提高财政支农资金效益,发挥农业财政支持政策作用。

8

公共支出管理论文

参考文献

[1]叶翠青.中国财政支农支出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建议[J],财政研究,201*,(8);[2]何振国.中国财政支农支出总量不足及成因分析[J],财政研究,201*,(10);[3]喻平.农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J],现代财经,201*(7):61-65;[4]陶然,刘明兴,章奇.农民负担、政府管制与财政体制改革[J],经济研究,201*(4):

3-12;

[5]陶勇.增加农民收入的财政支持研究[J,财经研究,201*(7):38-43;

[6]沈坤荣,张.中国农村公共支出及其绩效分析:基于农民收入增长和城乡收入差

距的经验研究[J],管理世界,201*(1):30-40;

[7]杜玉红,黄小舟.财政资金农业支出与农民收入关系研究[J],统计研究,201*(9):

47-50;

9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对财政支农支出绩效评价的思考》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对财政支农支出绩效评价的思考: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对财政支农支出绩效评价的思考》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5404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