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 悟 中 国 茶 文 化
感悟中国茶文化
中国饮茶文化起源于上古时期,有“神农氏尝百草,遇毒,以茶解之”的说法作证。经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的文化。日本茶道是于我国唐代传入日本,而现在提起茶道,人们却只知日本茶道,不禁使我们不得不做些什么以弘扬中华这一宝贵的传统文化。所以我们呼吁:中国人喝中国茶,发扬传统文化,再造民族雄风!
我国是茶的故乡,悠悠五千年前,“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从而发现了茶
的药用价值。从此,茶从我国西南莽莽原始森林中走向世界。
多少年来,中华茶文化植根于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吸取了民族优秀传统中丰涵无比的给养,融
宗教、哲学、医学、格律、乐理、绘画、美学、建筑学等各家之长,发展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弥可珍贵的遗产,在历史的长廊中熠熠生辉。
“茶”字的起源,最早见于我国的《神农本草》一书,它是世界上最古的第一部药物书。据有关专家考证,该书为战国时代(公元前5年-一公元前221年)的著作。
我国人民历来就有“客来敬茶”的习惯,这充分反映出中华民族的文明和礼貌。古代的齐世祖、
陆纳等人曾提倡以茶代酒。唐朝刘贞亮赞美“茶”有十德,认为饮茶除了可健身外,还能“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唐宋时期,众多的文人雅士如白居易、李白、柳宗元、刘禹锡、皮日休、韦应物、温庭筠、陆游、欧阳修、苏东坡等,他们不仅酷爱饮茶,而且还在自己的佳作中歌颂和描写过茶叶。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巴蜀常被称为中国茶业和茶文化的摇篮。六朝以前的茶史资料表明,中国的茶业最初兴起于巴蜀。茶叶文化的形成,与巴蜀地区早期的政治、风俗及茶叶饮用有着密切的关系。茶的起源和历程可以总结为以下六项:一、三国以前的茶文化启蒙
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了茶的医学价值。西汉以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茶陵”,即湖南的茶陵。到三国魏代《广雅》中已最早记载了饼茶的制法和饮用: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二、晋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
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瘛⑸缁嶙饔谩?三、唐朝茶文化的形成
中国是茶的故乡,制茶、饮茶已有几千年历史,名品荟萃。茶有健身、治疾之药物疗效,又富欣赏情趣,可陶冶情操。品茶、待客是中国个人高雅的娱乐和社交活动,坐茶馆、茶话会则是中国人社会性群体茶艺活动。中国茶艺在世界享有盛誉,在唐代就传入日本,形成日本茶道。
我国茶圣一-唐代陆羽于公元758年左右写成了世界上最早的茶叶专著《茶经》,系统而全面地论述了栽茶、制茶、饮茶、评茶的方法和经验。根据陆羽《茶经》推论,我国发现茶树和利用茶叶迄今已有四千七百多年的历史。
茶叶在我国西周时期是被作为祭品使用的,到了春秋时代茶鲜叶被人们作为菜食,而战国时期茶
叶作为治病药品,西汉时期茶叶已成为主要商品之一了。从三国到南北朝的三百多年时间内,特别是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佛家利用饮茶来解除坐禅瞌睡,于是在寺院庙旁的山谷间普遍种茶。饮茶推广了佛教,而佛教又促进了茶灶的发展,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所谓“茶佛一味”的来源。到了唐代,茶叶才正式作为普及民间的大众饮料。
茶叶自古以来就成为中日两国人民友谊的纽带。唐朝时,日本僧人最澄来我国浙江天台山国清寺
研究佛学,回国时带回茶籽种植于日本贺滋县(即现在的池上茶园),并由此传播到日本的中部和南部。南宋时,日本荣西禅师两次来到中国,到过天台、四明、天童等地,宋孝宗赠他“千光法师”称号。荣西掸师不仅对佛学造诣颇深,对中国茶叶也很有研究,并写有《吃茶养生记》一书,被日本人民尊为茶祖。南宋开庆年问,日本佛教高僧禅师来到浙江径山寺攻研佛学,回国时带去了径山寺的“茶道具”、“茶台子”,井将径山寺的“茶宴”和“抹茶”制法传播到日本,启发和促进了日本茶道的兴起。
“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新茶。”中唐时,陆羽《茶经》的问世使茶文化发展到一个空前的高
度,标志着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茶经》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禅教的兴起有关,因茶有提神益思,生精止渴功能,故寺庙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专呈茶事活动。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宫廷茶道、寺院茶礼、文人茶道。《茶经》是个里程碑。中国十大名茶之一西湖龙井,居中国名茶之冠。产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周围的群山之中。多少年来,杭州不仅以美丽的西湖闻名于世界,也以西湖龙井茶誉满全球。西湖群山产茶已有千百年的历史,在唐代时就享有盛名,但形成扁形的龙井茶,大约还是近百年的事。相传,乾隆皇帝巡视杭州时,曾在龙井茶区的天竺作诗一首,诗名为《观采茶作歌》。西湖龙井茶向以“狮(峰)、龙(井)、云(栖)、虎(跑)、梅(家坞)”排列品第,以西湖龙井茶为最。龙井茶外形挺直削尖、扁平俊秀、光滑匀齐、色泽绿中显黄。冲泡后,香气清高持久,香馥若兰;汤色杏绿,清澈明亮,叶底嫩绿,匀齐成朵,芽芽直立,栩栩如生。品饮茶汤,沁人心脾,齿间流芳,回味无穷。干百年来,历代茶人对茶文化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无数次的尝试和探索,直至《茶经》诞生后茶方大行其道,因此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四、宋朝茶文化的兴盛
宋朝人拓宽了茶文化的社会层面和文化形式,茶事十分兴旺,但茶艺走向繁复、琐碎、奢侈,失去了唐朝茶文化的思想精神。元朝时,北方民族虽嗜茶,但对宋人繁琐的茶艺不耐烦。文人也无心以茶事表现自己的风流倜傥,而希望在茶中表现自己的清节,磨练自己的意志。在茶文化中这两种思潮却暗暗契合,即茶艺简约,返朴归真。我国宋代时就已有阿拉伯商人定居在福建泉州运销茶叶;明代郑和下西洋,茶叶也随着销售到东南亚和南部非洲各国。明代末期,公元161
0年荷兰商船首先从澳门运茶到欧洲,打开了中国茶叶销往两方的大门。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宋太祖赵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宫庭中设立茶事机关,宫廷用茶已分等级。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还赐给国外使节。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民间斗茶风起,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五、明、清茶文化的普及
此时已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类,茶的饮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茶类的增多,泡茶的技艺有别,茶具的款式、质地、花纹千姿百态。晚明时期,文士们对品饮之境又有了新的突破,讲究“至精至美“之境。
在那些文人墨客看来,事物的至精至美的极至最后之境就是“道”,“道”就存在于事物之中。
张源首先在其《茶录》一书中提出了自己的“茶道”之说:“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精、燥、洁茶道尽矣。”他认为茶中有“内蕴之神”即“元神”,发抒于外者叫做“元体”,两者互依互存,互为表里,不可分割。元神是茶的精气,元体是精粹外观的色、香、味。只要在事茶的过程中,做到淳朴自然,质朴求真,玄微适度,中正冲和,便能求得茶之真谛。张源的茶道追求茶汤之美、茶味之真,力求进入目视茶色、口尝茶味、鼻闻茶香、耳听茶涛、手摩茶器的完美之境。张大复则在此基础上更进一层,他说:“世人品茶而不味其性,爱山水而不会其情,读书而不得
其意,学佛而不破其宗。”他想告诉我们的是,品茶不必斤斤于其水其味之表象,而要求得其真谛,即通过饮茶达到一种精神上的愉快,一种清心悦神、超凡脱俗的心境,以此达到超然物外、情致高洁的仙境,一种天、地、人融通一体的境界。这可以说是明人对中国茶道精神的发展与超越。到清朝时,茶叶出口已成一种正规行业,茶书、茶事、茶诗不计其数。我国关于茶馆的最早记载,要算唐代开元年间封演的《封氏闻见记》了,其中有“自邹、齐、沧、隶,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煮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唐宋以后,不少地方都开设了以卖茶水为业的茶馆。到了清朝,民间曲艺进入茶馆,使茶馆成为文化娱乐和休息的场所。
相传我国最大的茶馆是四川当年的“华华茶厅”,内有三厅四院。成都茶馆设有大靠背椅,饮茶聊天或打盹都极为舒适。在由元到明朝中期的茶文化形式相近,一是茶艺简约化;二是茶文化精神与自然契合,以茶表现自己的苦节。晚明到清初,精细的茶文化再次出现,制茶、烹饮虽未回到宋人的繁琐,但茶风趋向纤弱,不少茶人甚至终身生泡在茶里,出现了玩物丧志的倾向。
明清时期以普洱为中心向国内外辐射出五条“茶马古道”:
茶马大道由普洱经昆明中转内地各省、北京;江莱茶道从普洱过江城,进入越南莱州,
然后再转运到西藏和欧洲等地。旱季茶道从普洱经思茅糯扎渡过澜沧,而后到孟连出缅甸。勐腊茶道从普洱过勐腊,然后销老挝北部各地或出南洋;景栋茶道自普洱、景洪、勐海、打洛出缅甸景栋。
现在,云南省内还保留着很多完整的茶马古道遗址,譬如著名的丽江古城七一街,临沧的
鲁史镇、宁洱县境内的孔雀坪等。
茶马古道使普洱茶行销国内各省区,并远销新加坡、马来西亚、缅甸、泰国、法国、英国、
朝鲜、日本和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在世界上享有盛名。六、现代茶文化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茶叶从1949的年产7500T发展到1998年的60余万T。茶物质财富的大量增
加为我国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个以弘扬茶文化为宗旨的社会团体---“茶人之家”;1983年湖北成立“陆羽茶文化研究会”;1990年“中国茶人联谊会”在北京成立;1993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在湖洲成立;1991年中国茶叶博物馆在杭州西湖乡正式开放;1998年中国国际和平茶文化交流馆建成。
随着茶文化的兴起,各地茶艺馆越办越多。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已开到第五界,吸引了日、韩、美、
斯及港台地区纷纷参加。201*年8月29日,在贵州省的贵定县云雾镇云雾茶基地看到一块立于清乾隆年间的贡茶碑,这块碑记录了当地茶叶怎样成为皇家贡茶的历史。据史料记载,云雾茶早就成为皇家贡品,最早从隋朝开始,有六朝贡史,被称为“六朝贡茶”。当地一位自称是雷阿虎嫡系后代的雷姓老人介绍,云雾山一带苗族同胞祖辈素有种茶、饮茶、护茶的传统,还立有云雾贡茶产地地界碑,使云雾茶声名远播。“黔中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这是茶圣陆羽所著的《茶经》对古时贵州茶叶的真实记载。1939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两年之后,这一年,代表国民政府经济部中央农业实验所和中国茶叶总公司的40余位国内知名的茶叶、昆虫、农业、森林、特作等专家,在王淘(中农所人事课长)、张天福(技士、金陵大学学士)的带领下,抵达相对宁静而距离重庆不远的湄潭,开始筹建中国现代历史上的第一个国家级的茶叶科研生产机构中央实验茶场,并由此推开了中国现代茶业的第一扇大门(第二扇大门是当代茶圣吴觉农先生于次年在福建武夷山推开),使湄潭在以后的十年时光里一度成为中国现代茶叶的科研和种植推广的中心之一,奠定了湄潭在中国现代茶业和贵州当代茶业的历史性地位和基础性地位。这其中,作为贵州盛产茶叶的湄潭,在抗战的特殊时代则是贵州湄潭茶叶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全国各地的茶文化从辉煌到进步,再到辉煌,走过了无数的岁月,沉积下来的是丰盈、是意韵,迎来的也必将会是一路高歌。现在全国各省各市及主产茶县纷纷主办“茶叶节”。如福建武夷市的岩茶节,云南的普洱茶节,浙江新昌、泰顺、湖北英山及河南信阳的茶叶节等不胜枚举,都以茶为载体,促进了全面的经济贸易发展。
综上所述,我想以陆羽《茶经》的第一句话来结束本文,以表达我对曾经帮助神农解“七十二毒”,曾经在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传递文化友谊和民族情怀,曾经在无数帝王将相、文化名人、社会名流中玩味无穷的以及镶嵌在老百姓开门七件事中的茶叶和在特殊年代维系民族生死存亡的茶叶的敬畏。
扩展阅读:中+国+茶+文+化
第一章茶史
1、茶树的来源::我国是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的国家。茶树的来源:药用。
2、茶业的发展:1)秦汉三国时期:(1)“掌茶”已是周朝朝廷中的一个部门,其职责是及时收集茶叶用以祭祀。(2)秦汉之时,既是巴蜀茶业繁盛时期。(3)三国时期荆楚一带的茶类生产和制造技术达到和巴蜀水平相当。《三国志吴志》吴皓常以茶代酒。2)两晋南北朝时期:(1)荆汉地区的茶叶质量已超越巴蜀。3)、隋唐五代时期:江浙成为茶叶中心。唐朝设立了历史上第一个专门采制宫廷用茶的贡培院(浙江湖州)。茶始有字,茶始有书,茶始销边,茶始收税。4)两宋元代茶业的发展:茶业重心向东南转移:宋代茶叶发展,突出表现在福建和岭南茶叶的兴起。建安(建瓯)是福建的产茶中心,生产贡茶龙凤茶。建安设立北苑贡焙。
5)明清茶业的发展:明太祖朱元璋废团、饼茶,认为其重劳民力,改为芽茶。明清时期台湾茶区得到较大的发展,栽培面积、生产数量一度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3、我国六大茶类:绿茶、红茶、青茶、白茶、黑茶、黄茶(按加工工艺的不同划分)。4、陆羽的《茶经》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茶书。
第二章茶叶的分类
1、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茶叶、咖啡、可可。
2、我国茶类的演变大体经历了:咀嚼鲜叶、生煮羹饮、晒干收藏、蒸青做饼、炒青散茶。3、三国时期《广雅》记载,时人已有将茶叶先做成饼。4、(同大题第三题)现代茶叶分类:A基本茶类
(1)绿茶:炒青绿茶(龙井、碧螺春等);烘青绿茶(黄山毛峰等);晒青绿茶;蒸青绿茶(2)红茶:小种红茶(正山小种);工夫红茶(祁红、祁门红茶);云南红茶滇红。(3)乌龙茶(青茶):闽北乌龙(水仙、大红袍);闽南乌龙(铁观音、奇兰(白芽奇兰));台湾乌龙(冻顶乌龙);广东乌龙(凤凰单从)。(4)白茶:白芽茶(白毫银针);白叶茶。(5)黄茶:黄芽茶(君山银针,蒙顶黄芽);黄小茶;黄大茶(霍山黄大茶)。(6)黑茶:湖南黑茶(安化黑茶);湖北老青茶;四川边茶;滇桂黑茶(普洱茶、六堡茶)。B再加工茶1、花茶2、紧压茶3、萃取茶4、果味茶5、药用保健茶6、含茶饮料
5、茶叶的鉴别(考三种)
(1)绿茶:干色墨绿,汤色碧绿,板栗香、熟豆香,滋味鲜爽,叶底嫩绿。(2)黄茶:干色带黄,汤色纯黄,香气纯正、带甜,滋味醇和,叶底黄色。(3)黑茶:干色油墨或黑褐,汤色褐黄或褐红,香气陈香或陈酿,滋味陈醇,叶底黄褐。(4)青茶:干色砂绿,天然花果香、香气清高,汤色橙黄或橙红,滋味浓醇、醇厚,叶底红边(点)绿叶。(5)白茶:干色灰绿、满披茸毛,汤色浅黄或杏黄,香味清和、毫香显露,滋味醇和微甜,叶底灰绿或铁灰、叶脉微红。(6)红茶:干色乌润,汤色红艳,香味甜醇、焦糖香,滋味甜醇,叶底红亮。
6、茶叶加工工序
(1)绿茶:鲜叶加工技术:鲜叶杀青揉捻干燥(关键是杀青)(2)黄茶:鲜叶加工技术:鲜叶杀青揉捻闷黄干燥(3)黑茶:鲜叶加工技术:鲜叶杀青揉捻渥堆干燥(4)白茶:加工技术:鲜叶萎凋干燥
(5)青茶:加工技术:鲜叶晒青做青炒青揉捻干燥
(6)红茶:鲜叶加工技术:鲜叶萎凋揉捻(或揉切)发酵干燥(7)茉莉花茶:绿茶+茉莉花
第三章茶艺
水为茶之母,器为茶之父。1、现代著名泉水:(1)北京玉泉位于颐和园(2)虎跑泉位于杭州西湖(3)蛤蟆泉(4)
趵突泉位于济南。
2、紫砂茶具:第一把紫砂壶为树瘿壶。创始人是供春。三大特点:坯质为紫砂,亦有红砂、白砂,具有耐热性;成陶火度在1100-1200摄氏度,无吸水性;音粗韵长;泡茶不走味,贮茶不变色,盛暑不易馊;特殊双气孔结构,透气性极佳且不渗漏。3、瓷器茶具:分为白瓷、青瓷、黑瓷茶具。(1)瓷都景德镇(青花瓷)(2)龙泉青瓷位于浙江龙泉寺,被誉为瓷器之花,16世纪传入法国因《牧羊女》被称为“雪拉女”(3)福建德化瓷(黑瓷)
第四章茶道与茶艺
1、茶道与茶艺精神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
2、茶艺是茶道的载体,茶道是茶艺的灵魂。3、“道法自然”老子;“无所不在”“无逃忽物”庄子;“平常心是道”马祖道一禅师4、陈香白的“七艺一心”: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茶道。5、周作人:忙里偷闲,苦中作乐。《恬适人生吃茶》6、茶艺指赏茶、沏茶、品茶等艺茶之术及其风俗习惯。
7.泡茶三要素、泡茶用水、器皿
(1)泡茶用水:现代卫生饮用水质标准:1)感官指标:色度不能超过15度、浑浊度不能超过5度;2)化学指标:正常PH值为6.5-8.5,总硬度不能25度;3)氧化物不能超过1.0毫/升,氰化物不能超过0.05毫克/升;4)细菌总数在1升水中不得超过100个,大肠菌在1升水中不得超过3个。(2)泡茶用水多为天然水。天然水分为硬水和软水。硬水含有较多的钙镁离子,软水不溶或只含少量。泡茶三要素:1、茶叶用量2、水温3、时间
第五章中国茶馆文化
1、两晋:出现固定卖茶水的场所称为“茶寮”。
2、四川茶馆:茶事最突出的便是川茶馆谚语:头上晴天少,眼前茶馆多3、苏州茶馆特点:在园林喝茶;船上的茶馆
4、广东水乡的“叹茶”“傍河而建,在叹茶中体会茶的味道5、北京茶馆书茶馆,市民文化浓郁
6特色茶馆:老舍茶馆:接待外宾(始建于1988年,位于北京)顺兴老茶馆(位于蜀地成都,复建于1999年)茶状元茶艺居(福州)三万昌茶馆(苏州)
第六章茶与健康
1、“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神农本草》2、生物碱:茶叶中的生物碱主要是咖啡碱(具有兴奋中枢神经作用),约含3%5%。冲泡时80%可溶于热水中。
3、茶叶的疗效作用:(1)抗肿瘤,抗突变:EGCG: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脂(抗氧化活性)ECG:表儿茶素没食子酸脂(2)降血脂3、提高免疫,抗衰老:自由基学说认为:人体衰老的原因是因为。4、预防龋齿5、消炎抑菌,抑病毒6、美容塑身7、抗辐射8、提神、除疲劳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感 悟 中 国 茶 文 化》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感 悟 中 国 茶 文 化: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