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中国梦之赣州篇

中国梦之赣州篇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28 07:58:36 | 移动端:中国梦之赣州篇

中国梦之赣州篇

中国梦的赣州篇章

写在《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

干意见》出台一周年本报记者吴齐强

《人民日报》(201*年06月27日14版)

格特拉克(江西)传动系统有限公司赣州开发区分公司投资5.4亿元,引进世界一流的汽车变速器总成装配线,使国际上最先进的变速器制造技术在老区落地。图为该公司车间。何敏摄赣州市“三送”干部积极扶持当地果农发展壮大脐橙产业,派专业技术人员进园入户推广新技术,帮助果农致富。图为果园美景。郭芷汇摄6月18日,赣州市兴国县茶园乡幸福新村崭新的小康楼让这个乡村焕发新貌。曾荣华郭芷汇摄盛夏来临,赣南大地满眼绿色,生机盎然。一年前,在江西省委、省政府领导下,赣州全力争取和推进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工作。在中央深切关怀下,《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出台,从国家战略层面筹划赣南等原中央苏区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大计。赣州的干部群众欢欣鼓舞,以只争朝夕的精神状态,奋力投身老区振兴发展的宏伟征程。

一年过后,记者再访赣州,看到从城市到乡村、从政风到民风、从现实动力到长远后劲、从物质基础到精神风貌,这块红土地上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英雄的赣南儿女正励精图治、潜心实干,迈出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坚定步伐,奋力谱写中国梦的“赣州篇章”。三送效应

汇聚振兴发展正能量

《若干意见》出台,只是振兴发展迈出“万里长征第一步”。推动政策落地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转化为民生福祉,必须紧紧依靠群众,充分发动群众,汇聚振兴发展的深厚力量。赣南苏区振兴发展以干部下基层“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简称“三送”)工作为抓手,通过深化“三送”工作将振兴发展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赣州是苏区精神发源地和党的群众路线重要形成地。苏区时期,毛泽东同志在赣南总结的“密切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的经验,精辟概括了党的群众路线的本质内涵。缘于这一历史渊源,为大力弘扬苏区精神,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赣州市委精心部署,全市9.3万名各级干部进农村、企业、街道、社区,沉下身子察民情、解民忧、谋发展。

在被誉为新形势下党员、干部下基层“赶考”的“三送”工作中,干群打成一片,再现了鱼水情深。

广大“三送”干部带着感情、带着责任融入群众,从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和最急需解决的困难入手,帮助解决出行难、喝水难、看病难、上学难、住房难等问题。

“三送干部真心帮扶,请专家给我们上课,还帮助解决资金短缺等难题。”说起驻村的“三送”工作队,崇义县麟潭乡两杰村村民钟席仁直夸“没得说”。两杰村是远近闻名的野生刺葡萄种植基地。驻村“三送”工作队请专家进行产业规划,把该村打造成集花果种植、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示范区。全村5年内将发展刺葡萄201*亩,目前已种植400余亩,5年后丰产,产值可达1200万元。这将成为两杰村群众脱贫奔小康之路。

开展“三送”以来,广大下派干部不但送帮扶慰问资金、争取项目扶持资金,还直接为群众办实事好事51.41万件,硬化村组道路2500多公里,修建水渠1800多公里;去年帮助改造农村危旧土坯房10.6万户,解决99.37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有话我听你说,有惑我给你解,有难我为你帮,有事我代你办。”“三送”干部的表现让群众由衷赞叹:苏区干部好作风又回来了!

两年多的“三送”工作实践,让干部受到了洗礼,提升了群众工作能力。通过切身体验稼穑之苦、百姓之难,干部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的角度发生根本性变化,民本意识和宗旨观念明显增强,世界观和价值观都在悄然升华。安远县干部戴挺辉说:“原来跟农民说话都会脸红,工作不知从哪里下手,现在与联系户都成了朋友。”干部不再难找,事情不再难办,群众对干部的亲近感不断增强,对党委政府的工作更加支持,跟党走的信念更加坚定。

赣州“三送”工作还有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实行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双向全覆盖”。全市每一位干部都直接联系服务群众、每一户群众都有干部直接联系服务,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立体化群众工作网络,并规定单位联系点、干部联系户原则上5年不变。据市有关部门介绍,当初设计这一制度,就是要防止和克服群众工作中容易出现的“一阵风”、“两张皮”、“三板斧”现象,促进“三送”工作常态化、长效化。

国家特殊扶持带来关怀温暖,苏区精神汇聚巨大力量。在贯彻落实《若干意见》中,赣州紧密结合“三送”工作,深入开展“永远热爱党永远跟党走”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进一步激发全市人民热爱党、跟党走的信念,争创新时期的“第一等工作”;开展干部队伍“治庸、治懒、治散”,以及城市“治脏、治乱、治堵”,大力创建作风建设模范区,让苏区干部好作风在广大干部中植根心灵、融入血脉、见诸行动。

“三送”工作不但提升了干部群众工作能力,聚合了振兴发展的内生动力,也激活了群众的发展愿望、创业激情。干群关系融洽,内在发展潜力被空前激发,这是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最坚实的根基和最可靠的力量。“三送”工作已成为新时期促进作风转变、密切联系群众、推动振兴发展和社会和谐的有益探索,推动全市形成了众志成城、共促振兴的良好局面。政策利好

经济发展增势强劲

37公里,是兴国县城到茶园乡的距离,即便是熟练的司机开车,也要花1个多小时才能走完那条12年前修建的盘旋山路,经常有人摇晃到半路就呕吐不止。记者从车上下来10多分钟,仍然有种晃动的感觉。

这条路,成为阻碍茶园乡发展的最大障碍。路不好走,县城每方35元的建筑砂石,运到茶园就要115元左右,外来投资更是无从谈起。多年来,茶园乡人均收入只有赣州平均水平的一半。《若干意见》出台,给了这个边远山乡脱贫致富、加快发展的机会。“扶真贫、真扶贫”的效应是,去年6000万元资金投入到各类基础建设中,阻碍发展的道路、电力、教育等瓶颈问题得到缓解。

“一年的投入,超过了过去几十年投入的总和!”茶园乡乡长娄向南兴奋地说。

像茶园乡这样“春天的故事”,正以不同的版本在赣州各地上演。站在历史新起点,赣州正按照“一年一变样、三年大变样、五年上台阶、八年大跨越”,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线图”,以工业化和城镇化为驱动、信息化为引领,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发展生态化,着力打造全国革命老区扶贫攻坚示范区,全国稀有金属产业基地、特色制造业基地和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基地,重要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和区域性金融、物流、旅游中心,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红色文化传承创新区。赣南苏区振兴发展能否取得持续成效,关键在于用好国家政策支持,培育一批特色优势产业,提升自我发展能力。赣州依托钨、稀土等资源优势,把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提升产业水平、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作为赣州经济的核心增长极,赣州开发区着力引进世界500强、国内200强、央企和投资超5亿元以上等骨干项目,引进上下游关联企业及配套服务企业。目前,已培育起以金力永磁、澳克泰工具为代表的稀土和钨深加工及其应用产业,以江钨新材、华夏铜材为代表的铜铝深加工产业,以孚能科技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制造业,以伟创力电源、光宝电子为龙头的电子信息制造业,以格特拉克、五环机器为代表的机械制造业,以章贡酒业、双胞胎集团为代表的食品加工业等骨干龙头企业。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101户,201*年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400亿元、工业增加值突破100亿元。

章贡区着力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做大做强主导产业。精心培育了“有色金属深加工、新型电子材料、汽车零部件与机械制造、现代轻纺、生物制药”等五大百亿元产业集群,构筑特色明显的产业高地。赣州八一钨业有限公司是章贡区一家传统钨业企业,受惠于政策利好,该公司主动加压,积极开展技术创新,发展仲钨酸铵、钨粉和硬质合金深加工项目。该项目已于6月15日签约,总投资达6亿元,达产后可实现年主营业务收入14亿元。

赣县坚持产业招商、关联招商,加速了有色金属、机械电子、新材料、生物食品等产业的集聚。为吸引客商投资,该县累计投入资金近6亿元,加快推进铜铝产业基地、机电产业基地等工业平台建设,承载力不断增强。201*年,该县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215亿元。优厚的政策、优越的环境让大项目扎堆走进赣南。定南县是一个人口仅有20余万的江西边陲小县,《若干意见》出台以来,新签约项目66个全部落地,投资总额44.5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6个,5个已顺利投产,6个亿元以上项目将于今年底前投产。

得天时、居地利、享人和,赣州的发展潜能、发展动力、发展支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劲。201*年7月以来,赣州上报国家部委项目148个、省154个,已取得“路条”、批复同意及获得上级补助的项目107个。12个条件成熟的央企投资拟签约项目,投资总额约741亿元。投资100亿元的赣州综合物流园区项目进展顺利;投资22亿元的柔性LCD项目、投资16.5亿元的豪鹏科技清洁能源系统制造项目已开工建设;投资100亿元的中国汽车零部件(赣州)产业基地项目即将开工。全市固定资产投资1110.9亿元,同比增长35.5%,增速全省第一……

在战略层面,国家鼓励赣州先行先试,全力打造一批“国字号”的发展平台。现有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出口加工区发展提速;龙南经济技术开发区今年3月也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赣州综合保税区、瑞(金)兴(国)于(都)经济振兴试验区、“三南”(龙南、定南、全南)加工贸易重点承接示范区、赣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开放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推进;正按照国家级新区定位推进建设章康新区。这些战略性平台,将加速提升赣州集聚辐射带动能力。

回望《若干意见》出台一年间,赣州“政策高地、投资洼地”的效应日益显现,在国家生产力布局和全国经济版图中的地位更加凸显。民生阳光

演绎万千“幸福故事”

在距兴国县城百余里的枫边乡石印村山阳寨,村民欧阳榜波笑容满面地告诉记者,一年前,他家还在为病患、生计发愁,如今,住上了新房,喝上了干净自来水,有了低保补助,生活更有保障了。他所在的贫穷山寨,也正发生着令人喜悦的变化,在去年完成20户危旧土坯房改造基础上,今年剩余的改造户正加速施工;曾经崎岖泥泞的山间小道,如今水泥路已通到家门口……

这是在贯彻落实《若干意见》中,赣南3.94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正演绎着千万个“幸福故事”的一个缩影。赣州市委、市政府坚持勤俭节约,压缩公共开支,集中力量办好民生实事。市本级财力六成用于民生。该市把加快解决突出民生问题,作为落实《若干意见》的首要任务。其中,把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作为推进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开局大事。去年下半年顺利完成10.6万户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今年又加快推进30万户改造。群众发自内心地说:“党的政策好,政府贴钱帮老百姓盖新房,这真想不到。”同时,解决了99.37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今年将解决剩余的124.89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3.79万烈士子女享受定期生活补助;全面启动以低电压治理为核心的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加快改造中小学校舍危房,建设和改善乡镇干部、农村中小学教师周转房;新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4.75万套,建成6.35万套,实现人均15平方米以下住房困难家庭“应保尽保”目标;对80周岁以上高龄老人补贴提标扩面;为妇女“两癌”(乳腺癌和宫颈癌)患者在市定点医院免费手术,为残疾人免费安装假肢等。为加快建设全国革命老区扶贫攻坚示范区,市本级每年安排1亿元资金用于扶贫开发。

过去的一年,是赣南苏区的民生之年,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赣南苏区人民真切感受到振兴发展带来的实惠和变化。着眼未来

绿色发展方兴未艾

站在会昌县站塘乡水明村的千年古樟群中,记者感受到的是“风景这边独好”的意境。江西母亲河赣江重要支流湘江边上,百里湘江绿色生态长廊正由概念变为行动,这个涵盖湘江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林业建设、工业产业、休闲观光旅游、村庄整治等十几个系统工程的项目,将为会昌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振兴发展,非一朝一夕;发展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素有“生态王国”“绿色宝库”美誉的赣州,森林覆盖率达76.4%,18个县(市、区)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100%。良好生态是赣州最鲜明的特色、最宝贵的资源和最大的后发优势。贯彻落实《若干意见》,必须走经济与生态相协调相融合的绿色发展之路。

会昌的探索实践,正是赣州的一个缩影。赣州牢固树立生态为重理念,推进生态赣州建设,倾尽全力“养山护水”,精心编织“绿色衣裳”,促进发展模式向低碳、绿色发展转变,加快构筑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

作为“世界钨都”“稀土王国”,赣州正在努力改变“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习惯,加大生态修复力度,强力推进稀土矿山治理和生态开发,实现矿区绿色转型。

保护生态环境,最重要的是严把项目环保准入关。这需要大局意识、责任意识。近5年来,赣州关闭和搬迁企业达2540家,拒绝了3150多个对环境有破坏或污染的产业投资项目;部分县主动撤办工业园区。为保护香港同胞的饮用水源东江,寻乌县离东江流域较近的村庄,农民忍痛砍掉已进入盛果期的脐橙,退果还林。赣州市委、市政府也始终清醒,绿色发展不是守着青山绿水过穷日子,而是要深入挖掘生态价值,提升生态综合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此,赣州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推动生态资源商品化、资本化,培育发展赣州林权交易市场,成立了全省第一家碳交易机构环境能源交易有限公司,探索实施节能量、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推动东江源、赣江源生态补偿和生态环境共建共享机制。同时,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建筑业、生态旅游业、节能环保产业,加快建设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铜铝有色金属循环经济产业园,推进生态产业集群发展。

大风起兮鲲鹏舞。可以预见,今后8年,赣州必将迎来一个黄金发展期。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中国梦之赣州篇》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中国梦之赣州篇: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中国梦之赣州篇》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549307.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