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计划总结 > 计划方案 > 徐庄镇201*年质量强区工作计划

徐庄镇201*年质量强区工作计划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28 07:58:59 | 移动端:徐庄镇201*年质量强区工作计划

徐庄镇201*年质量强区工作计划

徐庄镇201*年“质量强区”工作计划

201*年,徐庄镇政府将在上级部门的领导下,结合我镇工作实际,认真落实“质量强区”工作,具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进一步加强服务业质量工作

为营造“大服务”的环境,推动白碱滩区服务品牌的形成,针对辖区服务业点多面广的实际,进一步加强改善服务业质量工作,在辖区传统和新兴服务行业开展创“精品”服务项目、“窗口工程”、“优秀文明岗”和“青年文明号”等活动。努力学习借鉴国内外服务业质量管理先进经验,推动辖区服务业质量工作与国际接轨,切实提高服务业的质量和效益,加快辖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二、改善生态环境

加强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工作,启动一批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改造高排放企业。加大水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巩固工业废水污染源达标排放成果,加强大气环境治理,控制固体废物污染。加大企业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力度,加大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的力度。

三、开展优质服务

镇相关职能科室和质量工作人员,要进一步加大服务企业的力度,做好三项工作。一要做好企业和上级职能管理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调工作,及时传达上级指示精神、工作布置和反映企业意见及要求;二要做好培训工作,配合职能部门通知、组织、落实质量工作方面的业务培训;三要为企业做好各项申报工作,对企业申报名牌产品,申领生产许可证及到期换证,采用先进标准,进行标准化良好行为评价、测量管理体系认证,企业代码年检等做好咨询和服务工作。

四、继续拓展并认真抓好一批质量强区重点项目

要紧紧围绕辖区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充分调动全区各单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继续拓展并认真抓好一批质量强区重点项目,进一步将质量强区工作渗透到与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环境质量相关的领域和行业,推动质量强区工作多领域多层次全方位开展。

五、加强统筹协调,形成联动机制

把质量工作纳入徐庄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强统筹规划和组织协调,充分发挥质量强区领导小组的职能作用,加强与驻镇各相关职能单位的联系协调,形成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徐庄镇人民政府二0一0年一月七日

扩展阅读:十二五质量强区规划

余杭区“十二五”质量强区规划

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浙江省建设“质量强省”战略部署,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充分发挥质量工作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提升余杭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指导“十二五”期间余杭区质量强区建设,依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质量强省的若干意见》(浙政发201*18号)文件精神,结合《余杭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现实基础和面临背景(一)建设质量强区的现实基础

近年来,余杭区高度重视质量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先后发布了《余杭市质量振兴工程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推进名牌战略的实施意见》、《杭州市余杭区“品牌强区”政策扶持实施细则》等文件,有力地推进了全区的质量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1.质量兴区成效显著,发展后劲持续增强。

近年来,质量提升有力地促进了全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余杭通过实施名牌战略,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建立质量工作体系,落实质量目标考核;狠抓食品行业质量安全整治工作,确保区食品安全质量生态建设日益加强,环境质量明显优化等一系列举措,严把质量关,坚持整顿和规范并举,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全面推动余杭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质量兴区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成为国内唯一连续三届获得“全国质量先进县市”荣誉的县市。201*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628.8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实现财政总收入120.8亿元。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后劲十足,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对外开放继续扩大,综合改革不断深化,科技创新持续推进,成功创建省级旅游经济强区,被评为“中国最佳休闲度假旅游名区”。华立集团、老板集团入围中国大企业集团竞争力500强,7家企业入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余杭创新基地被评为杭州市特色软件园、服务外包示范区。

2.两大战略持续深化,产品质量稳定提高。

余杭历来高度重视品牌和标准化战略,出台实施意见和扶持政策,两大战略取得重大进展。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作为名牌战略工作经费,用于品牌培育、品牌创建、品牌宣传、品牌维护及其他品牌战略活动。截至201*年,全区有中国名牌产品3个,浙江省名牌产品31个,杭州市名牌产品38个。全区驰名、著名、知名商标拥有量逐年攀升,其中中国驰名、浙江省著名、杭州市著名、余杭区知名商标分别达到16件、33件、62件、146件。全区推行标准化战略,工业标准化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截至201*年,全区企业主持起草国家标准24个,行业标准14个,省级地方标准5个,参与国际标准制定1个;5家企业成为浙江省标准创新型企业;101只产品通过了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确认和登记工作。杭州兴源过滤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南方泵业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全国标准化技术委员工作组组长单位,杭州新世纪混合气体有限公司成为全国气体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混合气体分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单位。

农业标准化体系基本完善。全区已建立农业标准化示范区40个,其中国家级2个、省级5个、市级1个、区级32个;起草和制定农业标准85个,其中国家标准2个、省级地方标准11个、市级地方标准30个、区级地方标准42个。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取得实效,逐步形成了与国家、行业标准相配套的农业标准体系。

3.监管体系日臻完善,工程质量稳中有升。到201*年底,全区共有建筑业企业208家,其中一级企业16家,二级企业62家,三级企业115家,劳务分包企业15家;创杯夺优实现新突破。到201*年底,共创国家、省、市级各类奖项33项,包括“国家优质工程奖”1项,“钱江杯”1项,“西湖杯”10项,“浙江省双标化工地”5个,“杭州市双标化工地”15个,“杭州市十佳民工学校”1个,其中由杭州华临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施工建设的理想大厦工程获得“国家优质工程奖”,这是余杭建筑业首次获得国家级质量奖项;招投标管理进一步加强。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区建设工程招投标管理的通知》、《关于对余杭区建设工程招投标制度部分条款进行调整的通知》、《关于对余杭区绿化工程招投标制度进行调整的通知》和《余杭区招标代理机构管理规定(试行)》等一系列文件和规定,进一步规范全区建筑业招投标市场;建筑业市场管理更加有序。一是注重资质管理指导;二是强化市场监管手段;三是注重各类技术人员培训;四是借助民工学校,开展岗前教育,提升一线工人整体素质;五是开展上门服务活动。

4.服务业发展持续稳定,服务质量大步提高。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十一五”期间是余杭服务业发展最快的时期,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就业空间逐步拓展,服务业已成为全区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十一五”以来,余杭商贸、旅游等传统服务业水平快速提高,文化创意、信息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加快发展,基本形成以房地产、现代物流、现代商贸、休闲旅游、信息服务等为主体的服务业结构;空间布局日趋合理。服务业向临平新城集聚,副城已基本实现服务型经济结构转型。顺应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规律,总部基地、软件与服务外包基地、科技创业园、创意产业园、物流园区、生产性服务集聚区和新型专业市场等各类集聚区建设开始起步。城市服务业逐渐向农村延伸,农村服务业发展加快;服务业发展更规范。服务业标准化工作也取得新进展,相继出台了餐馆专业服务规范、美容美发服务规范、农村连锁商业流通网点规范、农贸市场设置与管理规范、仓前羊锅美食文化村服务规范,同时制订的法律援助服务标准、双溪漂流服务标准作为杭州市服务标准化示范试点,有力地推进了服务业的规范发展,提高了服务标准化水平。5.生态建设日益加强,环境质量明显优化。近年来,余杭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依据资源特征以及对区域经济的综合贡献率,采取分类、分级的考核体系,全面保障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任务目标的实现。到201*年底,共创建3个国家级生态镇、13个省市级生态乡镇、4个市级生态街道、1个国家级绿色社区、1个国家级生态村;“十一五”期间,化学需氧量削减18.2%,其中工程减排化学需氧量占总减排量的27.5%,结构减排化学需氧量占总减排量的46.2%,企业治污减排需氧量占总减排量的26.3%;全区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80%;二氧化硫削减38.33%;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浓度均达到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环境质量明显优化,生活品质总体实现程度跃居杭州市各县(市、区)首位。

6.依法行政不断规范,法治水平成果初显。率先在全省实施“法治余杭”战略,建立完善“法治余杭”量化评估体系,出台全国内地首个区域“法治指数”(201*201*余杭法治指数分别为71.6、71.82、72.12),开创了地方法治的先河;深化“五五”普法教育,全民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进一步增强,全社会崇尚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权威的氛围进一步浓厚;充分应用量化考核等手段,使全区依法决策、依法行政能力和社会管理创新水平进一步提升,平安和谐基础得到夯实,为推动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服务保障民生民计、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营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余杭法治建设的经验已被全国同行广泛认可,《余杭法治指数报告》连续三年入载《法治蓝皮书》,余杭被全国普法办授予首批“全国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称号。

“十一五”期间,我区的质量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总体质量水平仍然无法满足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存在质量意识欠强、质量基础工作不够扎实、质量技术保障体系作用不大、质量建设制度不够完善、人才缺少、质量监管力度不够、质量竞争力不强、质量安全有待进一步提高等一系列问题。

(二)机遇与挑战

“十二五”时期,是余杭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更是跨越发展的黄金期。从国际形势看,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的主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但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多变。从国内环境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经济发展水平将发生巨大变化,但基本国情仍然不变,全国多个省、市、自治区都提出质量强省(市)战略。从省内环境来看,进入新世纪以来,浙江省委、省政府把质量工作摆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在强调“质量是竞争力,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反映,关系国家和地区形象,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同时,提出了“科学发展、以质取胜、坚定不移地走质量强省之路”的总体方针,并要求“积极推动质量强省建设,运用技术标准、质量监管、品牌培育等措施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从余杭来看,机遇和挑战共存。“十二五”时期我区将面临三大挑战,即经济快速增长面临如何培育“内生动力”的挑战,城市化快速推进面临如何化解“社会问题”的挑战,区域资源配置面临“总量制约”的挑战。同时,也面临五大机遇,即城市化加速推进,激发现代产业强势发展;省级以上平台建设,拓展产业集聚发展空间;生态环境优势再造,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轨道交通不断建设,加速融入国际化大都市进程;独特的文化软实力,助推经济社会提升发展。“十二五”时期,是余杭改革开放的深化期,城市化的加速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跨越期,城乡统筹发展的推进期,民生保障的加强期,而这一切,离不开质量强区建设。提高质量,是集约利用资源要素、提高资源要素利用效率的根本途径。抓质量就是抓转型的动力;抓质量就是抓转型的支撑。质量更是衡量转型成效的重要标准。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宗旨,认真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城市化引领、产业强区、人才兴区、文化名区、环境立区、民主民生”六大发展战略,坚持以质取胜,坚持以民为本,坚持以企业为基,坚持统筹规划,抓发展质量,提生活品质,建质量强区,为率先建成惠及全区人民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共建共享“品质之城、美丽之洲”,推动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提供强劲动力和有力保障。

(二)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结构和效益,加快形成以质量为核心的区域竞争力,解决经济发展中结构性、素质性、资源性问题,向质量要资源,用质量保环境,靠质量实现全面发展。

二是坚持以民为本。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质量发展必须以人的需求为导向,以人的满足为标准,把质量惠民作为质量强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改善和提高城乡居民生活品质。

三是坚持创新驱动。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促进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以技术创新推动标准创新,实现质量创新,加快推进经济的转型升级。

四是坚持以质取胜。坚持好字优先,好中求快,依靠质量创造市场竞争的新优势,增强我市产品、企业、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发展质量的战略性、基础性和保障性作用,努力提高质量总体水平。

五是坚持诚信至上。完善产品、工程、服务、环境、法治五大主体质量信用的政策体系,建立质量信用评价标准,形成激励守信、惩戒失信的质量信用监督机制。

六是坚持统筹协调。从全市发展的高度精心谋划推进质量建设,并结合各地实际,突出重点领域、主导行业、特色产业,制定质量建设规划和政策。加快五大实体质量的整合力度,统筹兼顾,协调推进各地质量建设的特色化发展。

(三)发展目标

总体要求:牢固树立全面、全程和全民的质量观,实现

从质量振兴向质量发展的转变,从质量监管向质量建设的转变,从“物质化”向“人本化”的转变,通过大力实施技术创新战略、标准引领战略、品牌发展战略,突出抓好产品、工程、服务、环境、法治等重要领域的质量建设,使质量基础进一步夯实,质量安全进一步保障,质量创新进一步激发,质量信用进一步构建,质量诚信进一步增强,宏观质量水平居国内同类区(县、市)前列。

主要目标:到201*年,质量强区建设全面推进,质量强镇(街道)建设深入推进,质量强企建设扎实推进,各级质量监管责任和企业质量主体责任全面落实,质量强区战略取得明显成效,质量发展成果惠及全区人民。并积极实现以下五大目标:

产品质量目标。重点解决食品、药品、农产品以及重点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等问题。指导企业建立健全质量管理、质量诚信、标准化、计量检测体系,推动企业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开展质量安全预警工作,完善并落实质量安全区域监管办法,探索和实施分类监管制度。到201*年,市级以上政府质量奖1个,市级及以上名牌产品、驰(著)名商标数分别为90个和146件;市级及以上名牌产品均采用国际标准或者国外先进标准进行生产;重点产品抽查合格率达到95%;特种设备安全检测合格率100%;食品监测合格率达到94%。

工程质量目标。重点解决工程质量安全监管不力、企业工程质量主体责任难以落实等问题。完善工程质量安全监管机制,探索建立工程招投标和质量监管联动制度,建立健全行政执法、行业自律和中介服务相结合的监管体系,探索建立工程勘察和设计质量水平为主体的勘察设计招标评价机制,推行重大工程设备监理制度,大力推进节能建筑建设和改造,积极采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推进建设节能示范工程。到201*年,新建民用建筑实施节能设计标准达到50%;市政工程综合验收一次合格率超过75%;住宅工程一次验收合格率超过75%;工程有效投诉次数每年少于180起;工程施工事故发生数每年少于5起;鲁班奖数、钱江杯数达到5项。

服务质量目标。以服务标准化为基础、服务品牌为纽带、服务业质量管理体系为保障,开展服务优产、服务惠民行动,努力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到201*年,建立和完善现代物流、信息、科技等生产性服务业和旅游、商贸等生活性服务业的标准体系,创建省级服务业重点企业1-3家,列入市级服务业百强企业8-10家,服务企业质量管理水平明显提升,主要服务行业顾客满意率显著提高。

环境质量目标。重点解决水源污染、土壤污染和城市空气污染等问题。强化环境污染源头控制,严格环境准入,开展环境惠民行动。到201*年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全面完成,国家级生态区创建目标如期完成,大气环境、水环境持续改善,土壤环境得到治理,环境管理能力有效提升,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完成,城市环境不断优化。

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95%;城市区域环境噪声≤55DB;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82%;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0%以上。

主要污染物排放削减率:计划工业COD和NH3-N削减10%,生活COD和NH3-N分别削减14.1%与13%,农业COD和NH3-N削减12.6%与13.4%,SO2削减10%,NOx削减15.4%(具体以杭州市下达任务为准)。

法治质量目标。围绕政府依法行政、权利依法保障、市场规范有序、监督体系健全、全民素质提升、社会平安和谐的目标,巩固和发展“法治余杭”建设成果,加快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加大法治化建设力度,充分运用法律手段创新社会管理、化解社会矛盾,力争使法治指数(满意度)、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度)逐年提高,法治环境质量逐年提升。

三、主要任务(一)深入实施三大战略

实施技术创新战略。通过创新驱动,破解瓶颈制约;通过创新带动,增强发展活力;通过创新激励,加快技术进步。要强化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大力支持和鼓励企业积极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重大科技专项及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建设。以技术创新推动标准创新,以技术创新促进质量提升。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实施物联网技术、生物技术、节能环保技术、新能源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新材料技术等重大科技专项。到201*年,培育国家级、省级创新型试点(示范)企业和创新型企业10家,国家重点扶持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到200家,专利申请量3.66万件、授权量3.18万件。

实施标准引领战略。加快构建具有余杭特色的产品、工程、服务、环境、法治质量标准体系,推动和引领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突出十大重点扶持产业,加大技术标准的研制,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制修订,争取标准“话语权”;推动“技术、标准、产业”同步发展机制;在现代农业、服务业和社会公共事业、重大工程等领域加快标准化实施,开展标准化试点、示范;进一步完善标准化服务平台,整合标准信息资源,为技术创新、标准研制提供保障;积极开展地方服务标准规范制修订,促进服务业发展和环境保护。推动节能减排工作标准化、规范化发展。到201*年,实现有1家企业获市长特别贡献奖,6家企业获标准创新贡献奖的目标。

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围绕十大重点扶持产业、现代服务业和重点工程领域制定品牌培育规划和品牌政策,创建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和知名品牌。通过龙头带动和政策引领,推动企业从产品竞争、价格竞争向质量竞争、品牌竞争转变,实现新的增长路径和发展模式。到201*年,市级及以上名牌产品90个,全区商标注册总数达到1万件以上,驰(著)名商标146件。

(二)大力提升五大质量

大力提升产品质量。坚持从源头抓质量,严把市场准入关,保持对食品、特种设备产品、危险化学品等涉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高危产品的高压态势,强化监督执法,科学安排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前移监管关口,实现质量安全风险可防、可控、可消。制订和实施联盟标准,推动块状经济向产业集群转变,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建设一批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巩固深化“千镇连锁超市、万村放心店”活动。

大力提升工程质量。加强工程质量制度和体制建设,健全质量管理机构,增强监督管理力量,夯实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基础。完善工程质量安全监管机制,探索建立工程招投标和质量监管的联动机制。加大监督执法力度,加强对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责任主体和施工图审查、质量检测等有关单位及项目经理、项目总监等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情况的检查,规范各方主体行为,落实质量主体责任。

大力提升服务质量。以服务行业的龙头企业、重点企业为带动,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鼓励服务企业取得相关质量认证资格,促进服务企业的质量管理工作与服务产品生产流程日常质量控制相结合,夯实企业服务质量提升基础。加快建立和完善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要求的标准体系,积极引导服务业行业协会和重点服务企业制定实施一批先进的服务标准,积极开展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工作。支持服务业企业通过创新开展自主品牌建设,指导和推动企业品牌规划、创建工作。

大力提升环境质量。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立足点,利用污染减排倒逼机制,推进重点行业结构优化调整,加快城乡环保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进结构减排,持续推进工程减排,细化监管减排。加大流域、平原河网、湖库的污染整治力度,全面加强水源地氨氮、总磷和有机物污染防治,提高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完善以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指标组成的大气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体系,切实解决城市灰霾、区域酸雨等大气污染问题,改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加强交通、社会生活、建筑施工和工业企业等噪声源的监控,强化区域环境噪声管理。

大力提升法治质量。健全民主政治制度,提高依法执政和依法行政质量;健全高效的司法职权运行机制,努力提高司法质量;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提高行政执法质量;创新并规范法律服务,提高法律服务质量;深化“六五”普法宣传,提高法制教育质量;创新社会管理手段,提高依法治理质量。

(三)狠抓企业质量管理

加强体系建设,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水平。指导帮助企业建立标准化、计量、认证认可等质量保障体系,贯彻落实《余杭区推进现代服务业标准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全面开展“千争创万导入”活动,深化“十小”整治成果,督促企业进一步提升质量安全意识;进一步强化产品、工程、服务、环境和法治质量管理水平;进一步加强研发、检测等质量技术能力建设。到201*年,推进35家企业导入卓越绩效管理等先进质量管理模式;推动近百家企业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精细化管理、5S管理、6σ管理等有效质量管理方法,推进近千家企业开展质量管理、环境管理、职业健康安全等体系认证。

(四)发挥企业主体作用

发挥企业质量提升主体作用,引导企业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品质量。鼓励企业开展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吸收再创新,支持企业建立和完善企业技术中心、企业研发中心,加大对企业科技开发、技改、产品开发的扶持力度。引导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在关键技术领域紧密跟踪国际先进水平,加快研发,实现超越。建立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注重科技成果产业化,提高科技成果向生产转化的速度和效率,不断提高名牌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竞争能力。在“余杭家纺”和“径山茶”块状产业中,基本建立和实施联盟标准,推广实施率达到30%以上,提升区域品牌,推进转型升级;探索建设一批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农业标准推广实施率达到60%以上。

发挥企业质量安全主体责任作用,重点解决食品、农产品及重点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等问题。加快建立规范统一的企业质量信用评价机制和信息发布机制,切实落实企业的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建立产品分类监督抽查制度,对涉及健康、安全、生产许可、强制性认证和涉及国计民生、节能环保的产品加大质量监督抽查力度;有针对性开展专项整治,实施块状产业质量关注和提升,始终保持食品安全监管高压态势,建立质量安全风险监测与风险评估机制,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可控性和主动性;巩固深化“千镇连锁超区、万村放心店”活动,加强生猪屠宰管理,加强食品药品、危险化学品等涉及人身健康安全的产品质量监管,严厉打击制假售劣等违法行为。

(五)完善质量监督机制

提高产品质量监督、安全监察工作的有效性。逐步扩大监督抽查覆盖面,加大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的后处理力度。加大不合格产品的整改力度,加大曝光力度和处罚力度。突出对重点镇(街道)、重点市场、重点产品存在的质量问题进行专项整顿和综合执法检查,建立健全“政府统筹协调,部门牵头指导,企业责任落实,社会共同参与”的质量安全监管机制,严防区域性产品质量问题的产生。

加大打假保优力度。以抓大案要案、抓源头、端窝点、治理整顿市场为突破口,有针对性地开展打假工作,杜绝行业性、区域性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商品违法行为。按照《产品质量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商标法》等有关法律的规定,加强对市场商品质量、计量的监督检查,严厉查处商标侵权、假冒、仿冒及标实不符、以次充好、掺杂掺假等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违法行为,创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以保护合法经营的企业和广大消费者的利益。

积极发挥行业组织和中介组织的作用。建立行业质量自律和监督机制,积极为企业提高质量,参与市场竞争提供有效的服务。进一步发挥消费者委员会等各类社会团体的社会监督作用。

(六)建设质量技术保障

围绕十大重点扶持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要求,加快检验检(监)测体系建设,全面提升检验检(监)测技术能力、服务能力和协同攻关能力。围绕质量安全技术保障,合理布局产品、工程、环境质量检验检(监)测机构,和省、市各级检测机构联合,形成专业对接、布局合理、功能互补、覆盖全面、接轨国际的质量技术服务体系,重点建设杭州市特种设备安全检测余杭区分中心、余杭区金属制品公共检测服务平台等专业检测机构。进一步加强计量基础,完善量值传递和溯源体系。加快搭建资源共享的标准信息服务平台,开发利用质量基础信息资源。鼓励开展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咨询服务。

四、质量强区的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

为进一步加强“质量强区”建设工作的领导和协调,成立以区政府副区长为组长,区政府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余杭区质量强区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通过不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具体负责质量强区工作的组织领导、统筹规划、协调部署、指导监督和考核检查工作。

(二)明确责任分工

质监余杭分局是产品质量牵头部门,认真履行质量强区工作小组办公室的职责,为区政府组织协调、督促检查质量强区工作等方面当好参谋和助手;负责牵头编制质量强区工作规划,组织企业开展创名牌活动,推广企业争创名牌的成功经验;编制质量强区工作专项经费预算并制定使用管理办法;健全质量信息管理网络;培育企业申报名牌产品,实施产品质量抽查工作,督促企业加强标准化、计量基础工作,推行科学的质量管理办法。督促不合格企业整改,对质量问题严重的给予通报、曝光和行政处罚;积极开展打假治劣工作为企业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

区建设局是建筑工程(勘测、设计、施工、监理、检测机构)质量牵头部门,严把建材质量关,确保工程质量;加强对工程施工单位及工程监理单位的管理,提高施工水平和监理水平;加强市政工程质量管理,提高市政工程一次验收合格率;建立健全工程招标制度和工程质量监督制度。

区发改局是服务质量牵头部门,负责汇总和检查各服务业的服务质量目标和指标完成情况,并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体现质量强区的要求。

区环保局是环境质量牵头部门,对全区的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的监督管理,各镇(街道)、开发区对所辖区域的环境质量负责,各相关部门依照职能落实相关环境保护工作。

区司法局是法治质量牵头部门,负责归口管理,统计和检查法治质量目标和指标的实现情况。

其他政府部门在上述五个牵头部门的组织下分别负责与本部门职责有关的质量强区工作。各镇(街道)要加强对本辖区内质量工作的领导,认真抓好开展质量强镇(街道)活动的组织和协调工作。

区效能考评办会同质量强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对质量强区工作实施考评。

(三)加大政策扶持

建立并实施省、市、区三级政府质量奖励制度,以各级政府质量奖为导向,组织开展质量管理先进企业创建活动,推动企业实施卓越绩效管理和导入全面质量管理等有效管理体系,建立以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进行技术改造的政策导向,加大扶持力度,促进产业的优化升级;鼓励创新和创新成果的转化,对参与各类国际和国家标准制订的单位给予奖励;鼓励企业争创国内外知名品牌,在政府采购、工程招标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配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规划建设高水平的检测、标准化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加大公共财政支持的力度;加大对质量安全、民生计量等工作的财政投入,足额保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民生计量强制检定、管理机构日常办公等经费,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推动质量强区各项工作开展。

(四)强化队伍建设

坚持培养与引进并重原则,加强质量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培养质量人才的科学机制和吸引质量和标准化人才、用好质量和标准化人才的良好环境。企业要采取强化培训、鼓励学习、加强交流等措施,努力建设一支具有质量意识和品牌意识的高素质员工队伍,培养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要立足于国际竞争,注重加快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步伐,提高利用国际人力资源的能力,为实现中国自主品牌的国际化提供质量和标准化人才保证。

(五)优化质量环境

加大质量工作的宣传力度,形成全员重视质量和安全的氛围。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载体的作用,宣传质量强区工作,通过开辟专栏、专题等形式介绍质量知识,报道质量管理先进经验,宣传先进单位与个人,加大对制假售假单位、个人的曝光力度,形成强有力的舆论监督氛围。积极开展各项主题实践活动。继续组织开展好“质量月”、“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5.20世界计量日”、“6.5世界环境日”、“10.14世界标准日”、“世界质量日”、“质量放心工程”等行之有效的主题系列活动,不断扩大社会各界投身质量工作的参与度。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全员质量、安全和环境保护意识,提高个人素质以带动产品、服务等质量的升级。

加大质量执法力度,严厉打击严重侵害企业和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质量违法行为。依托诚信示范企业、依法行政示范单位等创建活动,健全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引导资源要素向优质产品、优质工程和优质服务集聚。完善质量投诉和消费者维权机制。将质量法律、法规纳入“六五”普法规划,开展全民质量法制教育。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徐庄镇201*年质量强区工作计划》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徐庄镇201*年质量强区工作计划: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徐庄镇201*年质量强区工作计划》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549342.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