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阶段性研究总结10-10-7
五通桥区蔡金小学区级课题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与实践的研究》阶段性研究
总结
五通桥区蔡金小学201*年10月
五通桥区蔡金小学
区级课题《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与实践的研究》
阶段性研究总结
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的养成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据了解,目前我国进城的农民工1.5亿人,全国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已达2290万人,而且这个数字还将在未来几年继续呈较大规模的上升趋势。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我们学校目前留守儿童占了总人数的30%。有的是父母全部外出打工,依靠爷爷奶奶抚养的隔代抚养留守;有的是父母全部外出,亲戚抚养留守;有的是父母一方在家的半留守。父母都外出了,这个规模庞大的留守儿童群体的学习生活很难得到有效的照顾,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校教育带来了极大的影响,这些留守学生远离父母,他们的监护权谁来行使、受教育权如何保障、采取怎样有效的教育策略?
我校根据这一实际情况,多次召开德育工作会、班主任工作会专题研究“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问题,同时在教育局、研训中心、中心学校的高度重视下,上学期终于成功地把《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与实践的研究》申报和立项为区级课题,把“留守儿童”教育监管策略探究,作为我校德育研究课题。
在课题申报和立项工作中,学校领导和广大教师都做出了很多的工作,特别是实验教师,立足以本职,能够按课题要求,认真研究,探索新方法。严格按计划和日程安排,扎实开展活动,得到了领导的好评和社会的认可。现将一年来我校在课题研究方面所做的一些探索,做如下总结:
一、课题组所开展的主要工作。
学校课题组规定从201*年11月起到201*年10月,为课题研究实施第一阶段。按照课题方案课题组已经做了以下工作:
(一)精心安排和组织、严格按照课题方案实施课题
我校组织实施的此项课题是我校继201*年12月圆满完成的区级课题《农村小学科学学科学生学习评价的研究》之后重新申报的新一轮课题研究。课题研究模式由重点监管向常态研究转移,这种模式是否成功,是检验我们学校教育科研水平的关键。因此,课题组是怀着高度使命感和责任感来参与这一课题的。从201*年10月开始,到201*年10月,在课题的内部运作模式上,并完成了以下任务:
1、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专家组和研究组。本课题组,有区教科室专家作理论导航(聘请区教科室主任姜斌同志、教科员梁戎生同志作为课题组顾问),有已经完成进行了上次课题研究的胡勇同志、学校教科室主任尚旭玉同志作专题研究引领,十分利于课题的深入开展。有校长作课题研究排头兵(课题负责人,课题组组长),有一支中层领导参与研究的优良骨干队伍互助,有全体班主任教师作助跑器,使我校课题具有前瞻性、权威性、专业性、可推广性等特点。
2、明确分工,加强管理。
学校领导、学校教科室、总课题组都十分重视加强对本课题的管理。成立了课题研究领导小组、专家组和研究组,对课题组成员进行了具体分工。
为了体现课题组成员“人人均参与,个个有提高”的原则,建立健全了学习、研讨、交流制度。特制定了“四定”“四保证”原则:即每次研讨活动都要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保证人人参加、保证提供发言稿或专题学习的资料、保证有专人记录、保证每次资料要存档。为了保证课题研究有一定的成效,制定了《课题考勤记分制度》和《课题量化管理计分制度》,并组织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明确研究目标与思路和各自职责。
为了使科研工作有序、务实、深入地开展,课题组副组长胡勇同志除了精心撰写开题报告和制定课题研究总方案以外,还先后设计了各种计划与表格:“课题研究与实施进度总体规划汇报表”、“课题研究与实施进度总体规划执行表”、“课题预期成果和完成时间的总体安排表”、“课题实施计划表”、“课题预期成果计划表”等,对总课题组成员进行了一系列的计划安排和科研任务分工。
3、学校校长担纲,积极参与开题报告和课题研究方案撰写工作。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锁定研究方向,根据本校实情确定课题研究方向。经过反复研究确定课题的研究目标是:
①、了解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基本状况(包括生存、学习、作业等方面),揭示生长在农村的“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留守儿童的现有状况,有针对性地实施研究计划,逐步改善“留守儿童”的学习环境。
②、构建比较完善的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学习支持系统、家庭支持系统,让学校、家庭和社区共同关注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指导。
③、建立比较完善的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与评价体系。促进留守儿童改变不良行为习惯,使他们健康快乐成长。
④、优化留守儿童学习成长环境,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留守儿
童监护网络,如学校建立“留守儿童之家”或者开办“寄宿制学校”等形式,对“留守儿童”进行跟踪指导,逐步改善“留守儿童”的家教水平,完善家长和亲子沟通的方式,促进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关心与爱护“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学习,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格局。
⑤、学校寄宿部采用封闭式和一体化的管理,必定会对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有一定的保障,同时,寄宿部学校的生活也是对家庭教育的补充,这样既解决了留守儿童的受教育问题,和人身安全问题,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他们的心理问题,提高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与人合作的能力,这显然有利于他们的成长。因此把留守儿童统一安排在学校寄宿部,由学校和教师来统一管理,是解决农村小学留守儿童问题的比较好的监护措施。
⑥、以本课题为统领,开展面向过去和未来的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学习教育的纵向研究,为问题的解决提供经验、教训和前瞻性指导,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营造学习型校园,更有力地促进学校各项工作和谐发展。
4、进行课题开题仪式。201*年11月23日组织开题仪式,所有一线的研究者参与了开题报告会。学校校长、课题组负责人王和武同志阐述了课题研究的总体思路、主要假设、具体研究内容等几个主要方面,课题组副组长胡勇同志、学校教科室主任尚旭玉同志对课题的准备和实施等提出宝贵意见。在开题报告会上,与会者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提出了非常有建设性的建议。
在该次会议后,课题组把研究内容分解为如下几个方面:(1)分析我校留守学生当前学习与生活适应现状、心理健康水平,分析存在的问题及成因;(2)探索促进留守学生顺利适应学校学习与生活的教育实践对策;(3)优化留守儿童学习成长环境,构建“校社会家庭”结合监护网络。
5、设计调查问卷,开展针对性的调查活动。
学校科研室为掌握第一手资料,201*年6月、201*年11月已在课题实验班级做了两次问卷调查。向全体家长、学生、教师分发调查问卷。这些调查问卷的设计为课题组掌握留守儿童成长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加强课题研究培训,提高实验教师的研究水平1、建立健全学习、研讨、交流制度
为了科研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我们一开始就成立了课题领导小组,由校长任领导小组组长直接领导,所有重大决策都由校长亲自把关。再由课题组副组长胡勇同志、学校教科室主任尚旭玉同志牵头执行。课题组建立健全了科研工
作制度,课题日程安排表,所有的工作都按规定的日期来执行。做到心中有数,有条不紊。且每两月有一次例会交流科研心得,交流学习体会。
2、加强教师操作技能培训,提高实验教师的课题研究水平
班主任教师是留守儿童教育监管的主力军,这是现代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而班主任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甚至于服饰都为留守学生所观察、注意,都有可能给留守儿童的心理留下烙印或创伤,或产生巨大的力量。实验教师既教书又育人,也要成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保健医生,因此,实验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
为了帮助我校课题实验教师尽快成为课题研究的组织者和实施者,课题组组织了系统的教师个人成长团体辅导和学生教育监管操作技能培训。并于201*年11月6日,举行了“留守学生课题实验班级经验交流会”。交流会就“如何培养留守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问题展开研讨。此次交流会的召开,不仅进一步提高了课题实验教师的业务水平,也加强了寄宿部课题实验教师之间的交流,促进了年轻教师的快速成长。使每位寄宿部实验班级教师既能“上课堂”,又能“下厨房”,围绕学生生活和学习,切实提高了教育管理水平。
3、倡导家教一体化,优化留守儿童学习生活教育环境。
家庭是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父母是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家庭对留守儿童的人格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比学校更为持久。父母无时不在默默地影响留守孩子。但是,由于西部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多半外出打工,子女由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照管,因此,留守儿童家长比普通学生家长相比,普遍具有文化素质偏低、个人谋生技能单一等特点。课题组针对留守儿童家长的一份调查问卷显示,我校留守儿童家长小学文化占32%,而初中文化占了45%,这两项相加真实反映了留守儿童家长文化程度偏低的特点。这为我校留守儿童的教育增加了难度。
通过观察我们了解到,留守儿童家长大多不知如何正确教育孩子,有的基本采取放羊式,对学生不问不管。也有的家长对孩子十分溺爱,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使孩子变得十分任性,如有留守儿童当着老师的面还要大声叱责自己的爷爷奶奶。还有的留守儿童家长教育方法简单粗暴,甚至当着老师的面也要打孩子,从而使孩子产生恐惧感,养成胆小怕事的性格。更有的留守儿童家长自己就有各种不良习气,在自身言行中自觉不自觉表现出不健康的心态。因此,如何提高留守儿童家长的素养和加强他们的教育辅导,应作为学校留守儿童课题家长培训
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为掌握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第一手资料、提高留守儿童家长的素养,学校教科室和课题组将于201*年上期向全体留守儿童家长分发调查问卷和召开留守家长培训会。
(三)加强课题研究工作指导,健全留守儿童监护网络1、建立档案,加强对留守学生的管理
建立“留守生”专项档案,实行“三分”,即分班级、分单或双亲打工等。实验班级班主任认真调查摸底,掌握学生信息,完成留守生信息采集表,包括:学生方面(姓名、出生年月、联系电话等);监护人方面(姓名、联系电话);家长方面(姓名、务工地址、联系电话等)。档案的建立,有利于帮助发现问题学生,分析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制定策略,选择教育的方式和方法,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学校要求班主任努力做到:让留守生做到“三不”,即留守生不辍学、留守生学习不掉队、留守生不违纪,作为班主任和年级组长考核的一个终极目标之一。
2、制定管理制度,落实到位
学校以“务实、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为指导,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成立了“留守学生”工作领导小组,开辟了“留守生”工作室,制定了《蔡金小学留守生管理制度》、《留守生谈话制度》、,《留守生家访制度》、《留守生亲情电话管理制度》、《留守生心理辅导制度》等,我们在制定制度的同时,注重给每一位留守生在心理上倾注更多的爱,生活给予照顾,学习上给予指导和帮助,公正、公平地对待每一位留守生,让每个留守生感受到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的平等与真爱,为他们营造一种“家庭式”的平等、民主、和谐的学习和和生活氛围;定期开放的亲情电话和学生座谈会,让他们诉说真诚,弥补了亲情缺失,哪怕是一声问候,父母的一句祝福,都给他们带来了无比的快乐和欢心。
3、结对子,开展活动育人
以班为单位,教师和留守生结成对子,除了学习上的帮助以外,还要对生活、情感、心理、烦恼等方面都给予关注和疏导,做“代理家长”,并要求定期与“代理家长”进行生活和学习情况的面对面交流。根据谈话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工作。
(1)、开展“五自”教育,对留守生、班主任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认真分析了学生心理状况,注重“心育”,力求治本,坚持正面引导、激励、辅以严格
要求,培养他们“自觉、自理、自律、自强、自信”的能力,利用主题班会,进行交流,开展“比、学、赶、帮、超”活动,提高他们生活和学习的自信心和勇气。
(2)、开展“四个一”活动,即改正一个缺点,做一件好事,为学校添一份光彩,做一名优秀的小学生。
(3)、定期开展“三讲一查”活动,即讲学习、讲纪律、讲正气,查问题。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有部分留守学生被评为学校的“优秀学生”,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好评。
五、研究成效
(一)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从整体上促进了学校的工作。
学校把《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与实践的研究》课题研究作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切入点和整合点,形成了良好的教育监管运行机制。通过一年的认真研究,探索出了许多针对性强、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不但锻炼了留守儿童适应学校学习生活的能力,提高了留守儿童的道德修养,提升了留守儿童家长的家教水平,而且取得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1、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促进了学校的德育工作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与实践的研究》课题组的成立,留守儿童教育管理被提到学校行政工作和德育工作的议事日程,学校在德育课程改革中,整合品德课、校会、班会、班队活动等课程资源,制定与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密切相关的关爱留守儿童健康专题,使课堂教学和课外辅导,整体与个别,点和面相结合,对学生实施有针对性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指导。各部门分工明确,通力协作,确保了关爱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的实施并取得实效。
2、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深受学生的欢迎
同时,班主任老师根据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目标,构建开放式多元化教育课堂,形式新颖,生动活泼,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谈自己的深切体会,使之受益非浅,深受学生的欢迎。
(二)探索出一种适合我校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之路的教育模式。
其一、专家引领与实践探索相结合。我校的留守儿童教育监管自始至终都得到了专家的专业引导。区教科室主任姜斌同志作为课题组顾问多次亲临学校指导学校的课题研究工作;教科员梁戎生老师每次都到校亲历亲为,学校课题实验教师在他的辅导下业务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通过这些活动让课题实验班级教师
和同学、同学和同学之间的信任感和亲密感加强了,师生之间亲密无间、和乐融融。先进的方法如及时雨给了迷茫中的老师以方向。老师们自觉运用学到的方法使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更上了一个新台阶。
其二、留守儿童教育与德育系列教育活动相结合。学校开展多种丰富多采的德育系列教育活动,如针对留守儿童个体的知心话信箱、儿童乐园;针对留守须生团体的班级团体辅导以及全年级团体辅导,以此来帮助留守儿童解决成长的烦恼,消除心理的困惑,获得心理渴望的满足。如针对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团体辅导活动,如针对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缺乏自信的问题进行了专门了团体辅导活动,通过辅导对留守儿童的自信心有很大的提高,增强留守儿童心理承受能力和克服自身不良情绪的能力,促进了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除此外,我们还更加注重留守儿童教育为主题开展各种活动。我们让留守学生走进社会、走向社区,参加各级各类文艺表演等等,在活动中增加留守学生的行为习惯教育内容,挖掘各类活动中的教育因素,尤其是要有意识地增加各类活动中的行为习惯教育含量,活动以学生为主体,生动、活泼、交互、联动活动,师生平等融合,重在心灵的沟通和心理感悟,增强各类学生的成功感和自信心。我们认为,通过各种活动,可以有效的增加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建立自尊、自信、主动、积极的人格。而只有对自己充满自信的学生,才能激发出超越自我超越他人,不断开发自己的潜能,得到主动发展,才能具有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才能在学习生活的各种困难和挫折面前冷静沉着、坚韧不拔,才能促进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让失败成为成功之母。
(三)切实转变了全校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实现师生的共同成长。通过本课题的实践与研究,“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首先取决于教育者良好的行为习惯”、“要想育人,首先得育心”、“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首先体现在道德品质高、能适应社会的人”的观念,已被广大老师和家长所接受,教师不仅注重自身的修养,而且在教育过程中能随时调整自己的心态,杜绝了因教师自身因素失误、情绪失控而导致的教育方法失当、教育效果失败,甚至产生挫伤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现象。
由于转变了教育教学观念,打开了教师的思路,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在各科中渗透学生行为习惯教育已经成为我校教师的自觉行为。教师在备课、上课、作业批改等环节中均注重育人教育,并以此基点,进行
教育教学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探索。发现和矫正学生不良的行为习惯问题的意识大大增强。教师开始注重从学生心理学教育学的角度去寻找学生中出现的许多问题的原因,并能设身处地感受学生的内心经验,深刻地了解其思想行为动机,从而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反省与自我完善,完全摒弃了简单粗暴斥责学生的做法。
参加本课题研究以后,广大教师通过学习、培训和实践探索,科研素质也得以大大提升,在积极参与教科研实践中,结出了丰硕的成果,为我校走科研课题化道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留守儿童监护网络,形成合力与共建。认真开展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留守儿童教育监护网络,通过家访、致家长一封信、家长会和家长学校等形式和活动,有力地促进了社会力量的参与,让更多好心人加入到我们这个行列之中,为留守生捐款捐物、交心谈心,做知心妈妈、当代理爸爸,为这一批孩子的成长献计献策,正在尉然成风。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网络结构示意图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关爱工程齐齐抓抓共共管管缺缺一一不不可可社会关爱学校教育家庭教养一)、社会关爱方面
1、党和政府应当继续制定有力措施,关心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建设等方面的发展。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文件下发以来,党和政府越来越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问题,对“留守儿童”的情况也在时刻监督,制定了各项政策来引导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各级共青团、少先队组织也要通过各项活动的开展来进一步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建设,同时,团、队组织应和教育行政部门、社会各界力量等紧密合
作,贴近基层,为西部农村“留守儿童”多做好事,多做实事。
2、广泛宣传,形成全社会关心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包括学校、家庭和社会在内的共同责任,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关注。学校要广泛动员全社会的力量,调动做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齐抓共管、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营造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和氛围。呼吁引导全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关心与帮助,鼓励支持全社会都要参与留守儿童帮扶教育工作。加强教育监护网络建设,强化留守儿童父母、农村社区、村委会、派出所等对留守儿童的监护责任,构建农村中小学生健康发展的教育和监护体系。
二)、家庭教养方面
1、对外出务工的父母加强引导,促使他们转变观念,改进对子女的教育方式。
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在教育的过程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作用不容忽视。要促使外出务工的父母转变错误的观念,引导他们关注自己孩子的健康成长,不仅要关心孩子的物质生活,更要重视孩子的精神和心理的需求,促进孩子全面发展。国内一些省市的做法很可取:例如,合肥市出台了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新办法,把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纳入全市统一管理范围,在学杂费、接受教育、学习评价、团队活动、文体活动及奖惩制度等方面享受与本市户籍学生同等待遇,不再另外收取借读费,并为方便学生入学,全市还确定了20所左右的中小学定点接收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入学。全国也有很多地区专门为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入学大开便利之门。所以已经具备条件的父母,应当将孩子接到身边接受教育,为他们的成长创造更好的条件。而暂时还不具备条件的父母也应该慎重选择托管的临时监护人,重视孩子的监护权,多创造时间和机会与孩子交流,加强与孩子沟通,努力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2、强化家庭教育功能,营造温馨生活环境。
通过开办家长学校,举办留守儿童监护人学习培训班或其他形式的专题讲座,加强对教育者或监护人的培训,努力提高教育者或监护人的水平。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学校教师要与儿童在远方的父母经常进行沟通,使家长认识到父母在儿童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正确处理生产、创收与子女教育的关系,不能以牺牲孩子的成长为代价来换取眼前暂时的利益。要学会了解孩子,不仅要了解孩子的日常生活,更重要的是了解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掌握每一时期孩子不同的心理、智力和情感的变化,积极配合学校对儿童进行及时的引导教育,使儿童能够健康地成长。
三)学校教育方面
如何教育管理好留守儿童,让他们能够像其他孩子一样健康成长,是每个农村中小学一直关注,一直努力不懈在做的工作。
1、成立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工作方案
近年来,蔡金小学结合学校自身的特点,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留守儿童工
作领导小组,实行校长亲自抓,分管领导重点抓,中队辅导员具体抓的三级联动责任制。根据留守儿童教育的特殊性、长期性和系统性拟定了三期方案,分别就不同的侧重点研究留守儿童问题,同时这三期方案又相互关联,互为补充,构建比较系统的留守儿童特殊教育方案。第一期:开展“关注留守儿童爱的关怀”系列活动,关注留守学生的心灵,树立积极向上的思想和乐观开朗的个性。让学生感受到关怀,给予学生爱的力量,预防亲情缺失。第二期:在关怀的基础上,开展“关注留守儿童学习管理”系列活动,加强留守学生的行为规范和学习管理。缺乏学习监督自制力差是留守儿童的特点,需要进行有效的督促,增强留守学生学习主动性,在学习中树立信心。第三期:加强上两期方案的成果的延续,通过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协调学校、政府、家庭和社会的力量构建留守儿童监护体系,开展“关注留守儿童‘家长学校’”系列活动,使留守学生在和谐的教育环境中健康成长。
2、建立“留守儿童”档案
为了便于系统地探讨留守儿童家庭和学校教育结合规律,学校于201*年8月开始,启动了区级普教科研课题《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与实践的研究》的选题、申报、开题论证、课题研究工作。在课题研究中,各课题实验班级认真摸清“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建立了“留守儿童”专门的档案和联系卡,主要包括学生的住址、父母的联系地址、电话、委托监护人等有关情况,建立“留守儿童”信息库、“留守儿童班主任手册”。各中队辅导员每天辅导一次作业,每周记载一次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情况,每月进行一次交流谈心的家访并及时做好记录,使“留守儿童”处于始终有人关爱的环境之中。
3、成立“留守儿童之家”
关爱留守儿童,也需要家长的配合。因此我校建立起了留守儿童之家组织机构。建立起了“爱心图书室”,开通了亲情电话,让留守儿童每月与家长通一次电话,给家长写一封书信,弥补这些孩子“亲情上的缺失”。并给每位留守儿童的家长寄去《致留守儿童家长的一封信》,信里我们着重强调了联系和沟通的问题,要求他们平时多给孩子写写信打打电话,多多了解孩子在学校、在家中的情况,关心他们心灵上的感受。使学生们真切的感受到父母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心。使学生在心灵上得到了安慰,对自己父母的看法也发生了改变。
4、开展了“1+1”、“几+1”帮扶结对活动课题实验班级为留守儿童选配了教师与他们结对,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帮扶活动,在生活上给他们给予帮助,在学习上进行辅导;并选配了优秀的学生和学生干部与留守儿童开展“几+1”结对活动,让他们在生活、学习上互帮互助,成为知心朋友。许多学生还邀请留守儿童到家里做客,为留守儿童过生日,让留守儿童感受到家庭的温馨,树立学习的信心。
5、抓好心理疏导
结合部分“留守儿童”孤独、自卑、自弃等不良心理,学校教科室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疏导心理缺陷、心理障碍和行为偏差,通过心理健康知识讲座、
咨询、召开主题班会、队会等途径,规范“留守儿童”的心理行为。教师要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留守儿童,在班级管理和教学工作中多拿一只眼睛看他们,多与他们沟通,想办法联系其父母,了解其家庭情况,托付照顾情况等等,关注他们的发展变化,耐心细致地做好他们的心理辅导工作。使其在学校能得到更多的呵护与关爱,使他们留恋学校生活,体会到学校这个“大家庭”的温暖,以达到安心学习,舒心生活的要求。人都是有感情的,动之以情,胜过许多说教,也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触及了学生的心灵,教育工作就容易得多了,其收效良好。
6、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
不断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献爱心募捐活动,演讲比赛、优秀家长评选等。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运用学校留守儿童之家、图书阅览室,团队活动室,实验室,兴趣小组等各种阵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课余生活过得充实丰富,积极向上,解除留守儿童因父母外出产生的心理问题。尽量让留守儿童“留”在校园,加大对农村寄宿学校建设的投入,营造转型“家庭式”校园,尽可能地优先考虑留守儿童的住校问题,生活补助问题。让学校和教师及时填补家庭教育的空白。让这些远离父母的留守儿童切实的感受到来自学生、老师、学校和社会对他们的爱,让他们在平等、和谐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五)积累了一系列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资料,涌现出一批研究成果。
经过努力,在进行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实验的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教师们及时总结留守儿童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特点和规律,摸索出了既符合学校实际又富有实效的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一年来,不少实验教师撰写留守学生教育监管经验交流论文在学校组织的“留守学生课题实验班级经验交流会”交流。到目前为止,在学校交流会上发表过的课题实验教师研究论文共有20多篇,如《在班主任工作中如何关爱留守儿童》(曹丽琴)、《献给留守儿童的关爱》(张雪丽)、《浅谈留守儿童良好学习行为习惯的培养》(王强)、《如何关爱留守儿童》(徐建华)、《心心相通,绽放笑容》(周明)《四心感召留守生》(胡成华)、《如何做一个称职的寄宿部班主任》(廖凤枝)、《用真情呵护留守孩子的心灵》(朱旭容)、《用爱点燃一盏盏心灯》(李祖华)等。学校总课题组正准备以此为契机,拟定论文集,为该课题增添风彩,丰富内容。此外,我校还安排专人负责管理有关留守儿童教育的成功案例及学科渗透的优秀教案,每次课题研究活动都现场拍照并文字记录并编订成册,形成资料,这些原始资料是我校课题组积累的宝贵财富,可以为其他学校提供借鉴。
(二)成果的社会影响
通过一年的认真研究,我们探索出了许多针对性强行之有效的留守儿童良
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方法,不但增强了留守儿童适应学校学习生活的能力,提高了留守儿童的道德修养,提升了留守儿童家长的家教水平,而且取得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六、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课题研究缺乏一些必要的支持。
留守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受多种因素影响,如有一些教育问题受到家庭、社区、社会的影响。在对留守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进行干预的同时,相应配套的对家长、教师、社区的干预是很难的,需要我们社会各种力量的共同配合,但就目前的条件来说还无法做到。
2、课题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存在的不足,由于研究时间比较短,虽然从原始数据上留守学生行为习惯有所好转,但是前测后测的差异不显著,我们还将继续把这项工作坚持和深入下去,除此之外,在实验过程中也有些不足,如部分实验老师对留守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意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也不够,部分实验老师对留守学生养成教育课题研究的意识仍然较淡薄,缺乏强烈的科研意识,课题研究的深入不够等。
七、今后的研究设想
我们的研究工作只有一年,许多研究都只是浅层次的。我们将进一步深入研究,争取从更高的层面来认识留守儿童教育监管的学习与生活改变之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探索促进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实践对策以及其他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服务,为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做出我们的贡献。
今后的研究主要从以下角度进行考虑:继续完成课题方案中后续部分的研究;将实验中有用的方法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广于区域内外的农村小学,并把这项工作坚持和深入下去;同时,课题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上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继续探索一条更能提高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行之有效的途径。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与实践的研究》课题组
201*-10-7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阶段性研究总结10-10-7》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阶段性研究总结10-10-7: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