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一专题五检测题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一专题五检测题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28 09:22:05 | 移动端: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一专题五检测题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一专题五检测题

成功每一天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一专题五检测题

一、选择题

1.观察下列《1949年与我国建交的国家地区分布示意图》,这一示意图说明()

A.建国初期,我国全方位外交取得辉煌成就B.社会主义国家是新中国外交的唯一主体

C.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影响新中国初期外交发展D.是新中国坚持“一边倒”外交战略的完全反映

2、1949年6月,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指出:“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积四十年和二十八年的经验,中国人民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对于新中国实行“一边倒”外交方针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打开了中国外交新局面B.是新中国根据当时形势做出的正确选择C.有利于中国的经济恢复发展和国家安全D.“一边倒”政策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3、20世纪50年代是中国社会发生巨变的时代。这一时期的下列事件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制定②万隆会议召开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②C.③①②④D.④①②③

4、日本外务省发言人指出,印支停战将使中国在世界事务中的地位提高。美国《商业周刊》的评论称,美国企图把中国“无限期排斥在世界外交舞台之外”的幻想已被日内瓦会议所粉碎。这些评论表明()

A.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大势所趋B.帝国主义国家孤立中国的政策开始松动C.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D.中国已成为多极化格局中的重要力量5、1950年,中国同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占到当年全国对外贸易总额的67.3%,此后基本呈逐年下降趋势。19511956年的六年间分别是49%、28.4%、35.4%、25.8%、25.7%、34.2%。导致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新中国成立后西方国家纷纷撤离B.中国形成了计划经济体制模式C.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D.中国实行了“一边倒”的政策6.“已有不少人将周恩来喻为日内瓦会议的挽救者,他已赢得了外交舞台第一流人物的地位。”这样的评价基于他在日内瓦会议上发表了一篇重要的演说。其演说的宗旨是()A.号召亚非国家采取不结盟政策B.亚非各国坚持反帝反霸的方针C.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D.解决亚非尤其是印度的和平问题7、.1954年6月,周恩来在新德里记者招待会上说:“世界各国不分大小强弱,不论其社会制度如何,是可以和平共处的。”下列事件体现了这一精神的是()

①与苏联建立外交关系②参加万隆会议③迎接尼克松总统来访④提出“一国两制”构想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④D.②③8、“那些希望从后门接纳伟大的中国人民的人失败了,中国在要求恢复它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时,选择了从前门进来”,这表明()A.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将会越来越重要

成功每一天

B.新中国挫败了美国制造的“两个中国”的阴谋C.大国与小国平等磋商国际事务的局面已经实现D.一个以互信、互利为宗旨的新型区域组织建立

9、.《印度时报》描写中国60年的反差时用了如下两个词:贱民和全球强国。文章说:中国曾被视为冷战期间被夹在美苏之间,直到1971年才加入联合国,摆脱孤立。“现在,它是一个拥有广泛影响力的全球强国,它购买美国国债,在拉美和非洲抢购自然资源,在重大外交问题上发出更响亮的声音。”对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A.“冷战期间被夹在美苏之间”→新中国始终得不到美苏的承认B.“1971年才加入联合国”→中美关系正常化推动其实现

C.“现在,它是一个拥有广泛影响力的全球强国”→中国已跻身“超级大国”行列D.“在重大外交问题上发出更响亮的声音”→和谐、合作是中国贡献给世界的财富10、冷战期间,中国对外战略大约每十年调整一次,50年代“一边倒”、60年代“两条线”、70年代“一条线”、80年代以来“独立自主”。(张小明《冷战时期新中国的四次对外战略抉择》)“一条线”主要是指()

A.与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反对殖民主义B.与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广泛外交关系C.以联合国为中心积极开展多边外交D.与美日等国家外交关系恢复正常化

11.图片是“看得见”的历史。下列两幅图片记录了新中国两次重大的外交活动,它们所体现的共同原则是()

A.求同存异B.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C.睦邻友好D.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12、1979年1月29日,邓小平应邀访美,卡特总统主持欢迎仪式,宾主在白宫向欢迎者挥手致意。在这次访问中,邓小平与卡特就签署贸易协定进行了谈话。反映的历史背景最贴切的是()

A.中国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B.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C.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D.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

13、胡锦涛在201*年6月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上表示,中国将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同各国一道,为创造本地区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新成就作出更大努力。据此指出中国倡导和组建上海合作组织的目的是()

A.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B.加强中国与其他成员国的多领域合作C.改善和发展同世界大国的关系D.确保东亚地区的和平与发展

14、中美关系的改善直接促进了中日邦交正常化。此时“中美关系的改善”表现为()A.尼克松访华,发表《中美联合公报》B.两国发表《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C.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D.中美建立战略伙伴关系

1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形成了1949年、1972年和1992年三次与外国建交的高峰。促成三次建交高峰出现的相同原因是()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B.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

C.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D.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16、1981年,美国宣布向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出售武器,这一事件在当时产生了很大影响,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成功每一天

A.有利于打击“台独”势力B.有利于中美关系的改善

C.有利于国际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D.有利于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

17.胡锦涛在201*年博鳌亚洲论坛上提出五点建议:第一,尊重多样文明,促进睦邻友好。第二,转变发展方式,推动全面发展。第三,分享发展机遇,共迎各种挑战。第四,坚持求同存异,促进共同安全。第五,倡导互利共赢,深化区域合作。下列最能符合上述建议的应是()

①万隆会议②1961年柏林墙事件③“新经济”的出现④上海合作组织成立A.①③④B.①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18.1960年尼克松曾说:“一个国家必须爱好和平才具备进入联合国的资格。十分明显,中国不是。”1971年尼克松又说:“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参加,是不能有稳定与持久的和平的。正因为如此,我在好几个方面采取主动行动,为两国之间的比较正常的关系敞开门户。”尼克松前后态度的变化说明()

①二战后初期美国对中国采取遏制和孤立政策是正确的②美国要主动采取行动促进两国关系正常化

③美国始终以自身利益得失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出发点④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19.周恩来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胡锦涛指出:“他博大精深的外交思想、丰富多彩的外交实践、独具一格的外交艺术和外交风格,在国际社会上为党和国家赢得了很高的声誉。”能佐证胡锦涛高度评价的有()

①中美关系正常化②1953年首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③1955年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④中苏关系解冻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20.201*年6月,中国、俄罗斯等六国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201*年4月14日,第三届金砖国家领袖峰会在中国海南三亚举行,中国与巴西、俄罗斯、印度、南非签署了《三亚宣言》,形成金砖国家合作机制。这两次外交活动表明中国()A.注重与发展中国家合作B.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C.一直奉行友好结盟政策D.在区域合作中起主导作用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共领导人曾谈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美国政府对于中国人民的敌视有加无减。”“如果没有苏联和其他人民民主国家的帮助,在解放后的中国建立工业基础是不可想象的。”“我们一定要联合苏联,要以苏联为首,这样就可能使资本主义国家不敢妄动。”(1)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成立后为什么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有什么重大作用?

材料二1971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有15个,1972年达到了18个,加拿大、意大利、奥地利、比利时、日本、联邦德国、澳大利亚、英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先后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外交战线的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成功每一天

材料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所以历久弥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它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在当今国际关系中,只有真正遵循国家主权平等的原则,承认国家无论大小、贫富、强弱一律平等,充分尊重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国际间开展互利合作才有基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才有保障。温家宝《弘扬五项原则促进和平发展》(3)据材料三,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实质。

(4)综合上述内容,你认为我国外交政策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问题一从盟友到敌人

从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到1945年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中国人民对美国的友好和感谢的心情达到高潮。赵启正《中国人眼中的美国和美国人》

一个共产党统治下的中国,对美国利益是有害的一个援助计划,如果有效地执行起来,可以支持对共产主义的扩张的抵抗,且可有助于中国逐渐趋向于安定的发展。

1947年9月魏德迈提交杜鲁门的报告书

(1)据材料分析1941~1945年及二战结束后美国的对华政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对华

政策转变的原因。二战后对华政策的实施是否真的使“中国逐渐趋向于安定的发展”,请说明理由。(10分)

问题二从敌视到重视

我愿意非常明确地表明,我反对给中国共产党以外交承认。我同样反对接纳中国共产党进入联合国。1960年尼克松发表的谈话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及其7.5亿人民的参加,是不可能有稳定和持久的和平的。正因为如此,我在好几个方面采取主动行动,为两国之间的比较正常的关系敞开门户。

1971年7月15日尼克松的讲话

(2)20世纪70年代与60年代相比,美国对华政策有了什么变化?20世纪70年代尼克松讲话前后美国采取了哪些“主动行动”与中国政府接触?这样做的原因有哪些?结果怎样?(10分)

成功每一天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一专题五检测题答案

一、选择题

15:CABCD610:CDBDD1115:ACBAC1620:CACCB

21、(1)原因:苏联对中国的支持和帮助;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敌视新中国。作用:使中国在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有利于利用外援进行经济建设。

(2)现象: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同中国建交,国际上出现了同中国建交的热潮。原因:中美关系正常化;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3)实质:维护国家主权和平等;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任意两点即可)

(4)特点:政策的灵活性,原则的坚定性。

22、(1)政策:1941~1945年援助中国抗日;二战结束后扶蒋反共。

原因:二战结束后,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与军事实力,确立了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美国政府全力支持蒋介石打内战,企图在华建立一个稳定的亲美反共政府。不是。美国的目的是实现其全球霸权战略,这只能使中国陷入内战的旋涡。(2)美国由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孤立及军事上封锁中国转变为承认中国,与中国进行接触。

主动行动:1971年基辛格秘密访华,1972年尼克松访华并与中国政府签订了《中美联合公报》。原因: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劣势。结果: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一、补充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重大损失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中日两国)同意在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各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两国间持久的和平友好关系。两国任何一方都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势力。

1972年9月29日中日《联合声明》

材料二中日双方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两国间持久的和平友好关系。任何一方都不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或其他任何地区谋求霸权,并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势力。1978年8月12日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材料三对全世界的战死者.牺牲者表示哀悼。超越对过去战争的历史观的不同,总结历史教训。在永久的和平的理念下,开辟人类共同的未来。

1995年6月9日日本三党联合政权通过的《以历史为教训重申和平决心的决议》材料四1995年8月15日,当时的(日本)首相桥本龙太郎等八名内阁成员参拜供有东条英机等甲级战犯牌位的靖国神社。1996年7月29日,现任首相桥本龙太郎公然以“内阁总理大臣”的身份参拜了靖国神社。1996年8月15日日本内阁的六名大臣以及一些国会议员参拜了靖国神社。1996年第21期《半月谈》请回答:

⑴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建立中日两国持久的和平友好关系的基本原则是什么?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比中日《联合声明》在内容上有何重大发展?两国对待霸权主义的态度有何意义?

成功每一天

⑵根据材料三指出,日本三党联合的政权对待日本历史上发动的侵略战争的态度错在哪里?其实质是什么?

⑶结合材料一、二说明了我们为什么要坚决反对材料四中所列举的日本政府官员的行为?

⑷综观以上四则材料,你对发展中日两国间持久的和平友好关系有何看法?

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由不应谋求地区霸权发展为不在任何地区谋求霸权。对霸权主义是有力的约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⑵联合政权哀悼的“战死者”包括被击毙的侵略者,这就是混淆了战争罪犯与反侵略烈士的界限;“过去战争”的提法笼统、模糊,抹杀了侵略战争和反侵略战争的区别。其实质是掩盖日本历史上的侵略罪行。

⑶日本政府官员参靖国神社,是为侵略者招魂,严重违背了中日《联合声明》和《和平友好条约》的原则,严重伤害了中国和曾经遭受日本侵略的各国人民的感情。

⑷发展中日两国间持久的和平友好关系,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有利于亚太地区的和平和稳定。日本政府官员的错误言行给中日和平友好关系蒙上了阴影,必须予以揭露和回击。中日两国间的和平友好关系的发展不会是一帆风顺的。CD

1949年,前美国驻北平总领事柯乐柏曾以“总领事”身份写信给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信件被原封不动地退回。这表明()

A.美国承认新中国为合法政府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性不需要美国承认

C.新中国不承认美国与国民党政府建立的外交关系D.新中国要清除帝国主义残余势力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同苏联、蒙古、越南、老挝、韩国都实现了关系正常化,后又同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四国签订了边境地区加强军事方面相互信任的协定。这些外交举措的基本出发点是()

A.坚持对外开放政策B.实行不结盟政策

C.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D.为经济建设赢得和平的周边环境

扩展阅读: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一综合测试题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一综合测试题

命题范围:人教版历史必修Ⅰ201*、10、05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

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

虑世系和教育。”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A.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B.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

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D.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2.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用一人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则

虑其可欺,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能体现这一特点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有

①三省六部制②宋朝在中央设置中书门下,在地方设置通判③明朝的内阁④清朝的军机处A.①②B.①③C.②④D.②③

3.清嘉庆皇帝说:“我朝列圣相承,乾纲独揽,大权从无旁落。”导致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A.行省制的推行B.丞相制度的废除

C.内阁地位的上升

D.军机处的设立

4.雅典政治家阿里斯提德就曾在放逐投票时,被一个公民请求代写上阿氏自己的姓名投入票柜,

阿里斯提德问那人何以要放逐他,那人答道:“不为什么,我甚至还不认识这个人;但是到

处都称呼他为‘公正之士’,我实在听烦了。”这反映了雅典的陶片放逐法A.充分体现了公民的意志B.是审判民主敌人的最佳方式C.实际上不起任何作用

D.并不能真正保障雅典的民主

5.马克思指出:在古希腊“周期性的殖民是社会制度的一个固定环节”,为了保存自己的文明,“唯一的出路就是强迫移民”。造成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

A.地理环境与生产方式C.原始遗风与城邦政治

B.民族传统与思想认识D.生活方式与文化习俗

6.罗马人征服了希腊人之后,建立起地跨欧、亚、非洲的大帝国。然而,古罗马学者贺拉斯说,被征服的希腊人最终俘虏了罗马人。贺拉斯所说的“俘虏”是指A.商业征服B.宗教皈依C.财富侵蚀D.文明同化

7.“要想当议员,就得有30个美元。这么说吧,我有一头驴,它值30个美元,那我就可以被

选为议员了,一年后,我的驴死了,我这个议员就不能继续当下去了。请问,究竟谁是议员呢?是我,还是驴?”富兰克林这番话,说明他认为美国独立后忽视了

A.白人的利益B.黑人的利益C.穷人的利益D.议员的利益8.1789年法国制宪会议宣布:“任何人不得保留亲王、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骑士

等贵族头衔。”这一规定的目的是

A.反对君主立宪制政体C.维护共和政体

1

B.否定等级制度D.维护私有财产9.17世纪英国革命期间产生了一个意外的局面,革命因反抗一个人的专制开始,却造成了另一个人的独裁。这里的“一个人”和“另一个人”分别是指:

A.詹姆士一世、克伦威尔B.查理一世、克伦威尔C.查理一世、詹姆士一世D.查理二世、詹姆士二世

10.某校邀请一学者做报告,报告主题如右图海报。下列各项适合出现在海报上“内容”一栏的

A.英国的两党及其代表的不同阶级的利益B.美国两党对垒体现了权力的制约与平衡C.英国的两党制促进了君主立宪的形成D.美国的两党制及其对独立战争的影响

景德。自香港兴而四镇逊焉,自上海兴而香港又逊焉。”“香港兴”“上海兴”都是因为签订了

A.《南京条约》C.《马关条约》

B.《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11.1876年葛元煦《游沪杂记》言:“向称天下繁华有四大镇,曰朱仙,曰佛山,曰汉口,曰

12.根据德国“1871年宪法”,皇帝权力几乎不受任何限制,而根据法国“1875年宪法”,总统权力不仅受到议会的制约,还受到内阁部长们的制约。下列有关两者差别的原因分析更为合理的

A.维护统一成果是德国当时的重大历史任务,防止发生君主势力的复辟是法国当时的重大历史任务

B.维护封建主义统治秩序是德国迫切的政治目标,防止资产阶级内部争权夺利是法国当时的政治目的

C.维护德国军国主义传统是德国统治者的主要动机,平息共和派的不满情绪是法国君主派的主要动机

D.实行君主专制很符合德国各阶级的政治利益要求,实现普选权是法国当时各阶级要共同争取的权利

13.近代爱国诗人闻一多在《七子之歌台湾》中写到“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

号令,我还能背水一战”;台湾爱国诗人余光中于1972年在《乡愁》中写到“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下列有关两段诗歌理解错误的是

A.“酷炎的夏日”指的是日本的侵略B.两次分离都是因为外来侵略造成的C.都寄托了对海峡两岸统一的渴望D.闻一多在诗中所指的分离曾长达半个世纪

14.右图所反映的历史时期特征是

A.国共合作,打倒北洋军阀

B.国共对峙,中共开创农村包围城市道路C.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D.国共内战,国民党进攻中原,挑起了内战15.某西方学者评论说:“他们虽然有社会变革的方案,

但并不期望和打算通过无产者的起义来实现社会变

革。实际上,他们几乎没考虑过自己精心制作的蓝图如何才能付诸实践。”该学者评论的是

A.科学社会主义B.新三民主义C.启蒙运动D.空想社会主义

16.下列关于西周宗法制的评述,正确的有:①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措

施②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③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④有利于强化皇权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17.1953年3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

第一条规定,“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十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

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各民族人民用普选方法产生之。”下列对此材料的解读,准确的是

A.此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取代了政协制度B.5个民族自治区各族人民开始选举人大代表C.《共同纲领》为此时中央人民政府的执政方针

D.它说明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经确立

18.1954年,周恩来指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今后需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继续作为

团结全国各民族、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国外华侨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的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这段话的背景是A.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制定B.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C.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

D.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19.下面的两幅图片反映的两种政治制度最主要的区别是()

3

A.实施群体不同C.社会制度不同

B.享受权利不同D.主要作用不同20.201*年春天,全国人大、政协会议顺利召开。下面对建国后民主政治发展叙述有误的是

A.新中国成立后,新政协胜利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B.1954年随着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形成C.新中国成立前,我党就在少数民族聚居区设立了自治区

D.我国提出了“依法治国”的理念

21.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下

列有关新中国法制建设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1954年一届人大的召开为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初步奠定了基础

B.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法制建设方针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以民法为核心

D.九届人大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

22.把握历史阶段特征有助于学好历史。下表反映了中国近现代史四个不同时期阶段特征的主题词,其中1921~1935年处应该填写()

1894~1912:推翻帝制,走向共和1921~1935:1949~1956:民族独立,获得新生1978~201*:改革开放,坚定不移A.五四风雷,抗日烽火B.开天辟地,渐趋成熟C.国共对峙,走向抗战D.星星之火,力挽狂澜

23.中国有句俗语,叫做“远亲不如近邻”。下列各项,能突出体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外交建树

与这一俗语反映的意思相近的是

A.发起组建东盟B.参与创建亚太经合组织C.参与创建联合国D.发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24.“阻止共产党人的可能是面包和选票,而不是子弹。”二战后美国在西欧实行的重要政策,最

能体现此观点的是

A.进行反苏的舆论宣传B.建立北约组织

C.实施马歇尔计划D.实行军事援助

25.有人这样评价当今世界:“当今世界,巨人林立。美国是萎缩的巨人,日本是独脚巨人,俄

罗斯是生病的巨人,欧洲是缺乏凝聚力的巨人,中国是潜在的巨人”。如果说这一评论具有

一定的针对性和概括性的话,说明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基本特点是

A.当今世界是美、日、欧、俄、中共同主导的多极世界B.众多“巨人”的出现标志世界多极化格局的最终形成

C.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开始呈现多极化趋势

D.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正在发展之中,而且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201*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一综合测试题

一、选择题(共25题50分,每小题2分)

题号答案题号答案11421531641751861972082192210231124122513/第Ⅱ卷(非选择题,满分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50分。第26题12分,第27题13分,第28题

12分,第29题13分。)

26.(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材料二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通典》卷一四《选举二》

材料三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问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云:“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我国古代重要选官制度选官主要标准的演变。(2分)

(2)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三,概括在察举制和科举制中考试所起的作用有何不同?(2分)说明两

者的关系。(2分)

(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朝创立科举制的社会原因。(4分)综合上述材

料,概括科举制的特点。(2分)

27.(13分)有世界“史库”之称的美国《时代》周刊,在20世纪30、40年代,对中国的报道涉及到政治层面的比较多。它独特的报道风格和对中国局势的关注,受到国人的瞩目。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936年2月24日《时代》周刊封面人物

远东四大元首:日本天皇、满洲溥仪、斯大林和蒋介石

请回答:

(1)“远东危机”指什么?它对国际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分)

(2)《时代》周刊认为这四大“元首”都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你同意这个观点吗?(1分)请说明

你的理由?(4分)

材料二1942年6月1日《时代》周刊封面人物蒋介石

请回答:

(3)蒋介石及其领导的国民政府在抗战中有什么积极表现(3分)?

(4)综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时代》周刊将以上人物列为封面人物的原因?(2分)

6

28.(12分)中美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两国关系的发展对世界局势有着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共产党之占领台湾,势将直接威胁太平洋之安全,并威胁在该区域履行合法而必要之活动的美国部队。因此,本人命令美国第七舰队防止对台湾之任何进攻。

美国总统杜鲁门的声明(1950年6月)材料二正如我在过去三年多次指出的那样,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及其七亿五千万人民的参加,是不能有稳定与持久的和平的。正因为如此,我在好几个方面采取主动行动,为两国之间的比较正常的关系敞开门户。

美国总统尼克松关于计划访问北京的谈话(1971年5月)

材料三近年来中关关系大事摘录

201*牟4月1日,美国海军侦察机在中国海南沿海空域撞毁我军用飞机,导致飞行员王伟失踪。我国政府向美方提出严正交涉和抗议。

200l年12月27日,美国总统布什签署命令,正式宣布给予中国永久正常贸易关系地位。

201*年1月29日,美国政府通知国会,计划向台湾出售总值达64亿美元的武器,中国表示坚决反对和强烈谴责。

201*年4月13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同美国总统奥巴马进行了会见,两国元首就中关关系和共同关心的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交换了意见,达成共识。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中美关系呈现出怎样的基本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3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70年代美国“为两国之间的比较正常的关系敞开

门户”而采取的行动,并简述其对国际局势产生的影响。(4分)

(3)据材料三指出,近年来中美关系表现出怎样的态势?反映了当今国际形势具有什么特点?(3

分)

(4)综合上述材料,请就中美两国应该如何正确处理双边关系谈谈你的看法。(2分)29.(13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当前趋势的继续:苏联在经济上衰退,在政治上僵化如故,但在军事上保持强大;它小心翼翼地保卫其正在衰落的东欧帝国;它与美国的关系没有重大变化,并与美国在三条中心战略战线继续进行竞争。

(美)布热津斯基《未来十年美苏关系展望》

材料二现在,当我们环顾我们所处的世界时,我们美国已经不再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占支配地位了美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强、最富的国家,但是,现在我们面临着这样一种局面,另外四个潜在的经济力量有能力、有人可以在各个方面向我们挑战即使没有可以那

样做的政府,至少有可以那样做的人。

《尼克松在堪萨斯城的讲话》(1971年7月6日)

材料三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不得不承认西欧的伙伴地位,表示“决心用一种新的彬彬有礼的态度来很好地倾听北约伙伴的意见”,并把1973年定为“欧洲年”,以示对西欧的重视。1974年,出任欧共体执行主席的联邦德国外长谢尔说:“在‘九国’商谈有关政治行动、组织结构和自己前途的每一个谈判桌上,我们不能保证都有美国的座位。”岳麓版必修一教材

材料四1983年1月,中曾根作为内阁总理大臣在国会上发表施政演说时提出“战后政治总决算”问题,在财源分配上腾出力量,加强对外援助,以发挥日本对争取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作用,确立日本在国际事务中与其经济实力相称的政治大国地位。

丹尼斯T雅斯托莫《战略援助与日本外交》

材料五二战后仅25年,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头几年还十分盛行的世界两极开始消失,一股股新的力量在萌动,在发展这些活跃的“地缘战略棋手”在世界棋盘上纵横捭阖,以自己的力量,自己的声音,震荡着世界,改变着世界。

(美)布热津斯基《大棋局》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美苏关系的基本状况。(2分)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已经不再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占支配

地位”的原因。为此,这一时期美国亚洲外交政策作了怎样的调整?(4分)

(3)据材料三概括美与西欧的关系。(2分)

(4)据材料四,指出日本怎样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能采取该手段的

主要原因。(2分)

(5)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新的力量”除了以上材料提到的力量之外还有哪些?综合以

上材料,“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指的是什么?并指出影响世界政治格局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3分)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一综合测试题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25题50分,每小题2分)题号答案题号答案1A14C2A15D3D16C4D17C5A18C6D19C7c20A8B21C9B22B10B23D11A24C12A25D13B//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50分)26.(12分)

(1)演变;由以德行为标准,到以门第为标准,直至以考试成绩为标准。(2分)(2)察举制;考试并不决定取舍,而只决定高下。

科举制:主要以考试成绩决定取舍。(2分)科举制由察举制发展而来。(2分)

(3)原因:门阀世族的衰落,庶族地主的势力增强;打破门阀世族政治上的垄断,扩大统治基

础。(4分)特点:自由报考、分科考试、按成绩取舍。(2分)

27.(13分)

(1)“远东危机”指的是日本进一步侵略中国。(学生回答为:“进一步侵略东亚地区”或“满

蒙地区”也可酌情给分。)(1分)影响:造成远东国际格局的变化;(1分)损害美英等国在华利益。(1分)(2)不同意。(1分)

理由:溥仪是日本扶植下的傀儡皇帝,苏联忙于欧洲事务和国内建设,无暇东顾,他们都

不是解决危机的关键。(2分)中国是抵抗日本侵略的主要国家,蒋介石的态度和政策决定了危机的解决。日本是危机的制造方,当然也成为危机解决的关键。(2分)

(评分说明:考生回答到溥仪和斯大林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而蒋介石和日本天皇是解决问

题的关键就给3分,阐述的理由酌情给分,但总分不得超过7分;如考生有其他观点,并且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3)表现:①联共抗日,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分)②领导正面战场的抗抵(或组织了淞

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入缅作战等大战役):(1分)③争取国际援助,加入世界反法西斯同盟。(1分)

(4)原因:美国《时代》周刊看到了中日战争与国际局势的变化密切相关;(1分)看到了蒋介石及其国民政府对抵抗日本侵略的作用。(1分)28.(12分)

(1)特征:对抗。(1分)因素:意识形态的矛盾;国家利益的冲突。(2分)

(2)行动:1971年基辛格访华;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并发表《联合公报》;1979

年,美国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答出其中任意两点给2分)

影响:有利于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缓解了世界紧张的局势(或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

展)。(2分)

(3)态势:合作与冲突交织。(1分)国际形势:和平与动荡、缓和与紧张并存。(2分)

(4)应该超越意识形态的分歧;增加互信,促进交流和合作;通过对话协商解决问题。(答出其中任意两点给2分)29.(13分)

(1)状况:继续与美国竞争(或冷战或对抗或争霸)。(2分)

(2)原因:实力相对下降;美苏对抗(或军备竞赛)的拖累;来自潜在经济力量的竞争。(3分)调整:谋求同中国改善关系(或从越南撤兵)。(1分)(3)关系:美国承认西欧伙伴地位;西欧日益要求摆脱美国的控制。(2分)(4)方法:以对外经济援助作为外交手段。(1分)

原因:日本经济实力增强(或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1分)(5)新力量:不结盟运动兴起;中国的振兴。(1分)

新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1分)

因素:大国之间综合国力对比的变化。(1分)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一专题五检测题》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一专题五检测题: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一专题五检测题》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5570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