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少林武术进校园”的实践与研究
“南少林武术进校园”的实践与研究
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实验小学颜波元
摘要:崇文尚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但是,武术发展到今天,由于各地政府对武术没有足够的重视,不能充分利用、挖掘武术文化资源,同时,武术家保守的传授方式使人们对习武望而生畏等,造成地方拳种逐渐失传。国家课改委在新课标中提出“三级管理”的宏观指导,更为体育课程的校本化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我校以此为契机,确立“南拳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课题,本课题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根据时代的要求,挖掘南拳的丰富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拓展南拳教学内容,探索新时期南拳传授方式、途径,以先进的教学理论为借鉴,发展当代的武术教学。关键词:南少林武术校本课程意义实践研究
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名城泉州,是南少林武术的发祥地,以“五祖拳”、“白鹤拳”为代表的南拳系拳术享誉海内外。加上泉州是著名的侨乡,早年大量泉州人移居海外,将泉州南少林武术传播到世界各地,南少林武术由此成为泉州与世界各国人民友好交往的纽带。1999年以来,在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的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拳馆(社)的武术家纷纷踏来寻根探源、研习、交流、推广南少林武术。如今,南少林武术与南音、南戏、闽南建筑并称泉州四大闽南文化,蜚声海内外。但是,“南拳”作为地方拳种,普及程度低,特别是青少年知之甚少,武术文化出现严重的断层现象。泉州武术界人士曾经想在中、小学推广“南拳”,普及“南拳”文化,但因为不了解学校体育改革情况,学校缺乏条件等种种原因未能实现,我校为了贯彻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为了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把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南拳”作为校本课程进行开发与研究,把“南拳”作为传统体育项目纳入体育教学计划。
开发“南拳”校本课程符合新课程改革倡导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相结合的新课程体系。能让学生经历文化体验,激发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使中华武术发扬光大。在小学开设“南拳”课程符合体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能较好地体现地方传统体育项目的价值。
一、课题的实践意义
(一)本课题实验针对南拳的普及与推广,进行系统的综合实验,着力构建校园的南拳文化氛围,制定一套完整而科学的技术体系和理论体系,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在武术课程中开拓一条新路,构建教学的新理念,推广武术教学方法。将南拳文化延伸入学生的生活中,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本课题的成果将完善和发展《南拳》课程,总结南少林武术进课堂的理论与实践并进行推广。
(二)培养学生思想品质:课题试验中,学生通过在各种自然环境(酷热、寒冷、凉风)练习南拳。培养了学生自信、勇敢、顽强、坚忍不拔等优良品质。
(三)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体育活动”:课题试验中,我们将研制南拳“三战八法操”安排为课间操和下午的体育活动课中,不但调动学生的参与体育的积极性,满足学生锻炼要求,还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体育活动”教育方针。
二、南拳推广价值
(一)老少皆宜:南拳套路的创编是从三方面角度设计的:1、依据学生各年段的年龄特点和生理特征,及生长发育。2、从武术健身角度、设计动作简单易学,动作难易度适宜,配上“哼”“哈杀”等喊声,使操生动有气势能体现学生,朝气蓬勃。3、文化传统角度动作的设计,源于原汁原味的五祖拳,师生的练习,不仅学生受益,同时也促进教师的健康,利于教师文化传统的传播。
(二)南拳健身特色:1、吐纳调息,在“三战”每招每式里呼吸的调节都很有讲究,在练习中吞吐有力“哼”“哈“洪亮,促进学生肺的活动,曾强肺活量,从根本上解决了学生如何增强肺活量。2、增强体质。南拳特点是稳扎稳打,上肢固防攻打,下肢平稳,长期锻炼具有防身、强健体魄、振奋精神、延年益寿等功用。
(三)南拳具有观赏性与交流
南拳是闽南的传统文化,深受泉州人喜爱,我校“南拳”课题深入开展,操作科学、实效,造成巨大社会影响,如课题启动仪式,参加全国亿万青少年阳光体育活动展示大会,第八届市运会开幕式等等,将我们的课题参与到社会体育中,同时推动了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
三、南少林武术进校园的实践与研究
“南拳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课题确立后,我们发现实施难度大,师资有限,专业知识有限,学校资源利用有限。没有现成的教材,制定的武术广播操,需要作曲配乐,动作设计也需要专业人员参与,在课题组面临重重困难之际,学校领导进行前瞻性的指导和宏观的安排,一方面,号召全校师生全力打造南拳校本课程,形成合力;另一方面,借助市政府“南少林武术进校园”的东风,与泉州武术协会联合,实现武术专业技能与教育教学方法的嫁接,使课题顺利地进行了创新性、实质性的研究。
(一)提高师资水平,创编教材,为课题奠定基础
俗话说:“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中华武术讲究的是功底,强调的是精、气、神。为了能向学生传递南拳的真谛,课题组体育教师凭着高度责任感和事业心,克服酷暑和家庭困难,利用暑假和双休日,三上南少林寺,拜师学艺。面对武僧严格的超强度训练,课题组教师克服伤痛,凭着坚忍不拔的毅力,终于在短时间内使自身的技术有了较高的提升,为课题实施提供保障。南拳教材的创作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它直接关系着课题实施的成败。我校聘请泉州市武术协会副主席徐清辉老师为课题顾问,直接在徐老师的主持下研发教材。请中国音乐协会会员、泉州市原音乐协会主席,著名闽乐作曲家王鼎南先生为“三战八法”武术操创编音乐,让南拳操浸染浓浓的闽南乡土气息。功夫不负苦心人,在课题组教师齐心协力下,终于完成了纸质校本教材和电子教材的开发,为课题实验创造条件。
(二)做好宣传工作,为课题实施创设氛围
校本课程对于学校而言是课程文化的重建,如果课题实施只是一部人在运作,那就失去课程的价值。学校领导前瞻性地看到这一点,果断地集结群体的力量与智慧,共同打造。如,精心组织了全校师生参加的课题动员大会,会中请徐清辉老师开设了南拳的专题讲座,请南少林寺武僧做了现场表演。再如,在市、区各级政府的关心支持下举行了隆重的课题启动仪式,参加会议的来宾一百多人,市、区两级领导以及国际“五祖拳”协会负责人、各国的“五祖拳”协会主席、都应邀参加,泉州晚报及泉州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到校采访,国际“五祖拳协会”的代表还做了精彩的武术表演。启动仪式不仅在校园里,在社会上也获得了重大反响,提高了南拳校本课程的知晓率,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在学生心中播洒兴趣的种子,使学南拳成为学生的一种需求。
(三)巧设平台,开展实践活动,使课题实验得到升华。
现代教育认为给学生多大舞台,他就跳出多美的舞蹈,课题的实验给师生提供了展示的平台,同时课题的内涵也在平台中得到积累、拓展和提升。
1、在课程设置上进行改革,每周开设一节南拳校本课程,让学生能进行系统的学习。通过师生平等的交流,教师一点一滴地将南拳文化灌溉到学生的心田,将南拳文化的种子播撒于孩子们的心中。
2、开展各种交流活动,以心动促行动,让学生全身心地感受南拳文化。我们真正把南拳作为文化来开发,开展了“南拳征文征画征集感言活动”“我与南拳”演讲比赛,校年段教师比武汇演,各年段学生南拳比赛等,创设了浓郁的南拳校园文化氛围。我们积极创设了师生与其它国家南拳选手交流的平台,在各场别开生面的比赛中雄健的“武”姿,和谐的节奏和振奋激扬的音乐,令师生们真切的触摸到南拳文化的脉博,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南拳文化气息弥漫到校园的每寸土地上。我们借中央电视台5套到泉州拍摄南少林专辑为契机,加紧练功比武,师生的飒爽英姿荣登CCTV荧屏,在校园中掀起了学南拳的热潮,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四)链接生活,拓宽练习渠道,培养自主锻炼的品质
在实验中,我们认识到教师不应是“授之于鱼”,当辛劳而收效甚微的老师,而应是“授之于渔”,教导孩子拥有健康生活,引导学生树立新的健康观念。我们让学生将南拳学习延伸到生活中,在家里练习时给父母亲戚作表演,教父母学南拳,使南拳成了家庭成员交流的纽带,在社会、家庭刮起南拳风,增进家庭生活的和谐。我们树立以“健康第一”的教育观念,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的教学理念,充分利用课程资源,为学生服务,拓展和引导学生练习和学习的领域和空间,丰富学生自学成才的渠道,培养学生的自主锻炼的良好习惯。许多同学主动到学校图书馆借阅武术方面的书籍,与武术有关的书籍名列校园流行书籍排行榜的前列。
(五)优化教学,发扬创新精神
课题实施的主阵地在于课堂,它是师生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正确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学生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富有个性的生成过程。实验教师进行以下几点创新教法的探索:
1、实验教师将南拳动作融入到游戏中,让学生玩中学会动作,在自由切磋中增进对武术动作运用要领的感悟,激活学生创编动作的智慧和热情,让学生在体验成功的同时享受学习的快乐。如:创设一个游戏情境,用三个相克的动作进行比赛。
2、实验教师将南拳的动作进行分解并儿歌化,让学生更快掌握动作要领。如“掀手冲拳我们都是好朋友,左臂抡一抡,比比手臂粗,右出拳,左出拳,大家一样粗,放下手臂排排队”等。
3、实验教师将武德教育融到课堂中,将武德教育以小笑话或故事形式表现出来,引发学生对学习武术目的的思考,开展小辩论会,使学生在欢笑中学会武德,在讨论中明白事理。
(六)科学实施试验,实事求是的印证。
在实验初,课题组采用问卷调查和采集数据分析。评析课题实施前的情况。通过阶段的试验,再次采集数据和调查,进行对比,达到课题的预期目标和要求,收到良好的试验效果。
经过实践证明“南拳校本课程开发”课题实验,符合国家《小学德育纲要》提出的弘扬民族文化的要求,符合体育课程“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勇敢顽强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的目标要求,响应胡锦涛总书记的号召“每天锻炼一小时,快乐工作五十年,健康生活一辈子”。是体育课程的有益补充,能较好地体现体育课程的价值,是一项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我们相信,只要坚持不懈地进行实践探索和理论思考,南拳校本课程必将开出灿烂的花朵。参考文献:
⑴体育(1-6年级)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年版
⑵张兴.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教育论文.北京艺术与科学电子出版社,201*年版⑶小学体育教学实用手册.中国体育学校杂志社,201*年增刊
通讯地址: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实验小学邮编:36201*
工作单位: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实验小学联系电话:15905999719
“南少林武术进校园”的实践与研究
泉州市鲤城区实验小学颜波元
扩展阅读:福建南少林武术文化推广与发展研究
福建南少林武术文化推广与发展研究
刘永祥,王清生,林德明
摘要:阐述对福建南少林武术文化概念的认识,分析福建南少林武术文化发展的现状与优势,提出福建南少林武术文化推广与发展的思路:要积极开展闽台南少林武术文化交流活动;要积极促进南少林武术运动进入学校体育课堂;在全民健身活动中要积极融入南少林武术运动;要积极推进福建南少林武术文化发展的社会化进程等。
关键词:南少林;武术;体育文化;策略;福建
ExploitationanddevelopmentofFujianSouthShaoLinmartialartscultureresources
LIUYong-xiang,WANGQing-sheng,LINDe-ming
(PhysicalEducationDepartment,PutianUniversity,Putian351100,Fujian,China)
Abstract:SouthShaoLinmartialartscultureisprofoundandwellestablished.Thispaperexplaineditsconceptanddevelopment,meanwhileputforwardanactivewayonculturalcommunicationaboutMintaiSouthShaoLinmartialarts.Inschools’physicaleducation,itshouldpopularizeSouthShaoLinmartialartsactivelyandquickensocializationprocessofFujianSouthShaoLinmartialartsculture.ItaimsatcarryingforwardSouthShaoLinmartialartsculture.
Keywords:SouthShaoLin;martialarts;sportsculture;countermeasures
福建南少林武术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南少林寺是历史上的武林圣地,曾因“南拳北腿”与河南嵩山少林寺遥相呼应,世称“南北少林”,是我国宝贵的佛教禅宗文化遗产。当前,福建省提出了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目标,这不仅是福建全面发展之大策,也为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机遇。在“海西”建设大背景下,研究发展好福建南少林武术文化,既有利于传统优秀文化遗产的保护,也可以通过发展文化产业这个21世纪的朝阳产业来推进“海西”经济建设进程,在保护文化遗产和发展经济上获得双赢。“海西”建设为南少林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对南少林武术文化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是一个值得探索的课题。1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福建莆田、泉州、福清三地南少林。1.2研究方法
1.2.1文献法:收集体育期刊、武术专著和相关文献资料进行研究,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2.2调查法:对福建三地(莆田、泉州、福清)南少林武术推广与发展的现状进行实地调查。
1.2.3访谈法:对福建三地(莆田、泉州、福清)武术专家和武术爱好者进行访谈,了解南少林武术文化现状与发展的相关问题。2分析与讨论
2.1福建南少林寺与南少林武术文化概念
“南少林武术文化”是少林文化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个分支,它的形成自然也离不开“南少林寺”这个基础和载体。根据近年来的一些历史和考古专家发掘研究,确认福建共有三座南少林寺,它们分别为:莆田、泉州、福清南少林寺院。其中,创寺最早的是莆田南少林寺。据《兴化府志》记载:莆田南少林寺原名“林泉院”,建于南朝陈永定元年(公元557年),比莆田置县早11年,较嵩山少林寺晚建61年。其次为泉州少林寺。据《晋江县志》与《泉州府记》记载:泉州少林寺建于唐乾符(公元874-879年)中年,原名“镇国东禅少林寺”,今名“东禅寺”。至于福清南少林寺,在一些史书如《八闽通志》、《三山志》以及清乾隆皇帝钦定的《四库全书》中虽有记载”福清少林”字样,却无详细的文字记载其创建时间。根据在福清南少林寺遗址所挖掘的文物来评估,福清南少林约创建于宋代,至今最少有一千余年的历史。虽然近二十年来,遇到起源不明、寺址争议、拳种争议、内涵模糊等困难,但仍在八闽大地上顽强地扎根下来。福建南少林已经初步形成一个包含寺庙、武功、佛教、人物故事等四个方面内容的文化体系,其中南少林武术文化是当之无愧的核心,是福建历史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具有高度的社会历史研究价值。所谓的南少林武术文化,事实上是武术文化与会党文化长期滋养的一个文化概念,而这个语境中的南少林不是一个具有确切地址的实际概念,而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一定的阶级环境下,由于天地会的集会,习武活动的发展而不断发展[1]。它不是具体的、有形的一座寺庙。据此说法:“福建南少林”之说由“天地会”演化而来。不论此种说法最终能否成立,但却能为“南少林文化”的研究开辟出一条新的思路[2]。北方有许多名符其实的少林寺,如:河南嵩山少林寺、西安少林寺、和仁少林寺等,其中仅有河南嵩山少林寺被人们称为“北少林”,而其他数座少林寺则无此美誉。究其原因,那是因为河南嵩山少林寺具有深厚的武文化。“天下武术出少林”,其中少林就是指南嵩山少林寺,它以雄峻千古的姿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与其相比,北方其他少林寺则暗淡无光。河南嵩山少林寺不但名气大、历史悠久、技艺精湛、文化魅力丰厚,而且规模大、人才辈出。所以才成为北方诸座少林寺的代表者,享誉“北少林”之美称。同理,“南少林”的概念应是南方少林寺的唯一代表者,同样具有“北少林”深厚的非同凡响的武文化,才能称为“南少林”。“南少林”一词的概念内涵,准确应解释成“南方少林寺代表者”,而非“南方少林寺”。其具体内涵本是指堪与“北少林”媲美的武文化[3]。2.2福建南少林武术文化资源开发现状与发展优势2.2.1文化底蕴深厚
少林武术驰名天下,是中华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林武术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外来宗教文化,它依托佛教圣地,吸收古代武术百家之长,因而具有了独特的技击艺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福建南少林武术文化是少林武术文化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分支,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优秀成果,在福建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具有高度的社会历史研究价值。2.2.2载体多样
寺庙:目前,福建已修建南少林寺的城市有泉州、莆田和福清。1992年,泉州投资1000多万在东门外原镇国东禅寺的基础上扩建了少林寺。1998年,莆田投资1000多万元修建了一条11公里长的盘山公路,并在林泉院遗址上重建了一座南少林寺。1996年,福清在东张镇少林村的少林院遗址边上修建了南少林寺,原遗址仍保留,现已修缮五次,颇具规模。
武术学校:较大规模的武术学校有,泉州南少林文武学校、泉州剑影文武学校、泉州自然门文武学校、莆田南少林文武学校、福清石竹山文武学校、福清西山文武学校、福清龙翔文武学校和福建五虎山文武学校。
民间武馆:民间武馆主要集中在闽南一带,以泉州、晋江、石狮、漳州为主,如泉州有5个区(市)被国家体育总局评为“武术之乡”,武术馆校遍布全市。近年在泉州市武术协会的引导下,每年举行常规性的武术交流会,极大地促进了闽南武术的交流和传承。
文化载体:学术机构有莆田南少林武术研究会、福清南少林研究会、泉州南少林武术研究会、泉州俞大猷研究会和国际南少林五祖拳联谊总会等。学术专著有《少林五祖拳术》、《俞大猷研究》、《福建少林拳》、《福清少林院》、《南少林研究》、《福建文博莆田南少林》、《南少林在泉州》和《泉南文化南少林研究专辑》等。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有电视剧《南少林三十六房》、《南少林》,电影《南少林》和《南少林和北少林》。2.2.3群众基础广泛
南少林武术文化源于少林武术文化,在明清两代特定的闽自然经济环境、多元文化、民族斗争和封建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下形成了一种以宗教为本质、以武术为特质的区域性文化[1]。在多灾多难的环境下,在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伦理文化的感召下,一批批仁人志士习练武术,为救亡图存前仆后继,也使得南少林武术具有了非常广泛的群众基础。建国后,在武侠小说和影视作品的大力宣传推广下,南少林武术日渐家喻户晓。2.2.4政府的引导与支持
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重视和支持,201*年泉州市将“南少林”和“海上丝绸之路”同列为城市的名片,由此泉州的南少林文化发展被纳入城市发展大格局。泉州市先后成立了五祖拳研究会、南少林武术研究会、洪承畴研究会、俞大猷研究会等。莆田市在1994年和201*年举办的南少林文化节,使政府“武术搭台,经贸唱戏”的举措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5]。201*年在中央电视台第5套《武林大会》上推出了五祖拳擂台赛,对福建南少林武术文化的推广起了很好的宣传作用。
2.2.5福建海峡西岸建设的良好契机
当前,福建省提出了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目标,这不仅是福建全面发展之大策,也为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机遇。福建武术文化应该承担起丰富福建文化体系、提升福建文化层次、增强文化竞争力的历史使命。福建南少林武术文化作为福建武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不断发展完善,加强对地域武术与文化的研究,系统梳理武术文化与地域文化的关系,为建设海峡西岸和谐文化作出贡献。
2.3福建南少林武术文化推广与发展的基本思路2.3.1积极开展闽台南少林武术文化交流
台湾武术源自福建,明末清初,郑成功收复台湾,把福建的南拳传到台湾,南拳是台湾颇为盛行的武术流派,南少林又是南拳之祖,两岸南少林武文化同根同源。作为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南少林武术文化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福建与台湾隔海相望,地缘相近,血缘相亲,两地渊源关系深厚,在全国对台经济、文化交流中,区位独特,优势明显,地位突出,在完成祖国统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南少林文化交流能够在联系两岸亲情、密切两岸交流方面发挥独特作用。近年来,福建多次举办以南少林武术文化为主旨的大型交流活动,莆田、泉州南少林武僧、武术表演团先后赴台湾表演,以精湛的武功在岛内外引起巨大反响,在岛内掀起了南少林武术文化热,对台湾出生的中青年阶层的文化观产生了良好影响,极大地增进了台湾民众的武术文化认同感和民族文化自豪感。然而,目前的闽台南少林文化交流仍然面临很多问题,包括完善南少林文化体系、丰富南少林文化内涵、扩大南少林文化交流形式等方面存在种种不足。因此,应最大限度地发挥闽台两岸南少林文化这一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我们认为:一是站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历史文化的角度,整合福建南少林文化,在与台湾进行南少林文化交流过程中,以“中国福建南少林”的面貌出现,增强与台湾人民的文化认同感。二是要梳理闽台交流过程中的南少林文化脉络,积极地进行开发整理,不断充实、完善南少林文化体系,建立类似“福建南少林文化推广中心”的专门机构,负责收集福建南少林文化资料档案,包括福建、台湾南少林文化发展史、人物志、拳种特点、古籍、古兵器和各年代的研究文章、图片、录像等,增加南少林文化核心凝聚力。三是作好闽台南少林文化交流宣传、培训、推广工作,更多地组织福建南少林武术专业人士、相关研究人士赴台表演、交流,并邀请台湾武术界人士来福建表演、交流,建立“闽台南少林文化交流论坛”,定期进行双向交流、研讨。四是充分利用福州、泉州对台直航,莆田湄洲对台码头在联系台湾民众方面的交通便利条件,发挥莆田妈祖文化在台湾人民中的巨大影响力和凝聚力,以及泉州、福清的侨缘、亲情纽带作用,赋予闽台南少林武术文化交流新内涵。
2.3.2积极促进南少林武术运动进入学校体育课堂
福建南少林拳法动作简单朴实,花法较少,动作难度不大,跳跃动作少,比较易于推广和普及。它适合不同年龄段及不同体质状况的人群练习,具有较高的健身价值和广泛的适应性。如能将南少林武术列入福建大、中、小学的体育课程中,成为选修或必修内容,逐步使大、中、小学传统武术教育系统化。不仅有助于提高青少年的身体素质,而且更有利于南少林武术文化在青少年中得到传承和发扬。目前许多中小学的体育课已经开展南少林武术运动。如开展教学套路的创编,南少林武术研究会已创办《福清南少林武讯》刊,并着手编写张本利《鸣鹤气功拳谱》、方世培《踪鹤拳谱》,研究南少林拳的源流、特色等书籍,已挖掘80多种南少林拳套路,发现100多位南少林老拳师。泉州市蔡金星、徐清辉等老师曾浓缩和提炼五祖拳,自编成一套简化五祖拳。以期在全市中小学普及和推广。该拳步法独特,拳势激烈,具有勇猛刚健之形,更兼雄伟磅礴之势,讲究“吞、吐、浮、沉”,节奏鲜明。许多校园开展南少林武术的表演推广。在一些中小学校(如福清美佛儿学校、福建龙翔中英文学校、福建西山高级中学)的课间操中有校武术队的南少林拳表演,激发学生对南少林武术的兴趣。泉州已设立南少林武术文化科研立项。201*年12月泉州市教育科研所设立《泉州南少林武术进校园地方课程研究》,此课题为泉州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这些活动对于南少林武术的普及推广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但在今后的工作中,工作力度与涉及面还可以更加广泛,特别是南少林武术运动进入当地高校的公共体育课程体系,建议在莆田、泉州、福清的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进行试点,做好教材的开发、师资培训、政策扶持等配套工作。从而通过高校大学生的传播使福建南少林武术辐射向全国。2.3.3在全民健身活动中积极融入南少林武术运动
福建南少林拳法继承了嵩山少林寺拳法的正宗精髓,又综合吸取了我国民间和古代行伍中流传的各家拳法,仿效飞禽猛兽的飞翔、蹿跃等动作,创造了龙、虎、豹、蛇、鹤的五形拳,以及牛、鼠、兔、犬、鸭、马、猴、鸡、龟、虾、猫等十二形拳。一些前辈高僧在研修锻炼过程中,总结自己之心得体验,又借鉴医家之经络学说和气功导引理论,独创出一种气力合一、内外俱练的技击拳术。在当代社会日益重视健康的条件下,南少林武术开发中不能忽视其健身功能产品的开发。因此,积极依托南少林寺中心地带良好的生态环境,结合南少林与道家、佛家的养生思想,开展形式多样、简单易行的健身功法的培训与练习,并由此服务全民健身这一社会主题,将会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福建历来有崇文尚武之风,每逢喜庆佳节,各地城乡舞龙舞狮、操拳弄棒等武术活动热闹非凡。随着全民健身的开展,各级政府部门应转变观念,协同一致,大力宣传南少林武术文化强体健身的作用,将武术健身普及到大众健身中去。可以通过各种社会团体等组织,利用学校体育和民间武师,建立社区的传统武术推广中心,传授南少林武术,力争使南少林武术成为福建省全民健身的重要项目。同时要加强南少林武术文化的理论研究。目前南少林武术文化的理论研究滞后于产业发展,因此建议我省体育院校、民间武馆武校凭借雄厚的师资力量和科研优势,对南少林的起源、拳种的源流、内容和发展战略进行研究。在吸收福建优秀南拳的基础上,学习引进北派少林武功,融会贯通,形成内容更加丰富的南少林武术新体系。还应加强南少林竞技武术运动的对外交流,南少林在台湾和东南亚有广泛的基础,可以经常派遣教练出国传授技术,传授南少林武术文化。也可以在国外办培训班,帮助他们举行南少林武术比赛,提高武术水平。
2.3.4积极推进福建南少林武术文化发展社会化进程
一是找准定位,实施品牌战略。作为福建三地的南少林,相互之间更多的不是竞争而是互补。根据目前状况和今后发展的需要,建议由政府的体育、宗教、文史、考古、旅游等相关部门联合协作,或成立专门机构,积极收集有关福建南少林武术文化资料档案,整合福建南少林武术文化,摆脱遗址之争。通过整合各自资源,统一打造品牌形象,建立三地武术派系合作机制,共同培育与壮大福建南少林武术文化市场。摒弃“各敲各的锣,各唱各的戏”的作法,提倡泛南少林文化的认同,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从而打造特色鲜明的福建南少林文化品牌。二是多方联手,凸显文化底蕴。着重发挥莆田、泉州、福清三地南少林武术文化特色,加大整理,系统分析福建南少林武术所蕴含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增加三地之间的武术文化交流,积极开发、充实南少林武术文化。以三地的南少林寺庙、武馆、学校、社会团体及爱好者组织等为载体,以宗教活动为纽带,通过重新整理和充实南少林武功、吸收优秀拳种、引进北派少林武功、融入民间武术拳种等途径,兼收并蓄,融会贯通,形成内容丰富的南少林武术新体系。凸显福建南少林文化底蕴,筑牢南少林文化品牌。三是抓住机遇,实现产业化发展。抓住福建海西建设的大好机遇,充分借鉴莆田和泉州市政府在推广南少林文化过程中融入城市品牌经营,采用经济手段,鼓励多方参与和投资,建立一个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武术市场机制。在时机成熟时可以建立福建南少林武术联盟的组织,制定章程,轮流牵头组织各类文化活动。如政策允许,可以尝试建立武术发展基金、发行武术彩票等,将福建南少林武术文化作为一个优秀文化产业链推出国门。四是积极开展南少林武术文化旅游业。莆田可开发以湄洲岛妈祖朝圣和南少林武术文化为代表的莆田滨海山林健身旅游;泉州可开发以海丝文化和南少林文化为代表的泉州风景名胜旅游;建议联合开发福建南少林武术文化特色旅游线路。如福清少林寺-莆田少林寺-仙游九座寺-云宵长林寺-泉州少林寺,辅以南少林的特定历史环境下的人文介绍,也不失为一条人文旅游线路,具有推广宣传福建南少林武术文化的功效。3结束语
我们相信,今后的福建南少林寺将以其古老的历史渊源、宏伟壮观的寺院、完整的文化体系与所处的优美自然的山水景观交相辉映,成为福建省境内三地新的体育旅游景点。同时,一定会使古老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发挥新的更大功能,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和闽台两岸体育文化交流中发扬光大,为中华民族的统一复兴与民族体质强盛服务。
参考文献:
[1]周伟良.武术文化与会党文化语境中的福建南少林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报,201*,(6):76-78.
[2]贾建欣.福建南少林文化研究现状与发展之我见[J].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70-72.
[3]赵海军.对少林武术文化内涵的思考[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5):66-68.
[4]赵强.当代少林文化探微[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1*,(3):98-99.[5]王清生.弘扬南少林文化促进闽台民间交流的现状及对策[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1*,(1):78-79.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南少林武术进校园”的实践与研究》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南少林武术进校园”的实践与研究: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