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年民盟湖南省委统战理论研究课题招标方案
201*年民盟湖南省委统战理论研究课题
招标方案
为了搞好201*年民盟湖南省委统战理论研究课题招标工作,进一步提高民盟湖南省委统战理论研究水平,特制订以下课题招标方案。
一、指导思想
201*年民盟湖南省委统战理论研究课题招标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中共十八大精神,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民盟优良传统,认真深入研究有关统战工作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争取出一批有较高理论水平、能促进实际统战工作的精品力作,开创民盟湖南省委统战理论研究工作的新局面。
二、招标活动工作程序
1、3月份由盟省委统战理论研究会向全省盟组织发布201*年统战理论研究招标参考课题(也可以自己另选题)。号召民盟各市州委、省直基层委员会、盟省委统战理论研究会常务理事积极参加课题投标活动。
2、课题投标截止期为201*年4月30日。联系人:民盟湖南省委宣传处刘基农;联系地址:长沙市岳麓区爱民路35号;
邮政编码:410006;联系电话:0731-88854330;电子邮箱:mmhntz@126.com。
3、5月份由盟省委统战理论研究会组织专家评选中标单位和个人,并签定课题研究合同,约定课题完成时间和主要研究目标。
4、11月份由盟省委统战理论研究会组织专家对按期完成的课题研究成果进行验收评审。
5、12月份召开盟省委统战理论研究会年会,在该会上总结统战理论研究课题招标活动情况,表彰先进,并开展统战理论研究课题研究成果的交流。
附件:
1、201*年民盟湖南省委统一战线与多党合作理论研究参考选题
2、201*年度民盟湖南省委员会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理论研究课题申报书
民盟湖南省委统战理论研究会201*年3月27日
附件1:
201*年民盟湖南省委统一战线与多党合作理论研究参考选题
01科学发展观视域中参政党建设系统工程研究
深入研究如何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搞好参政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作风建设、参政能力建设、机关建设等,可重点探讨其中某一两个方面。
0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参政党思想建设深度融合研究重点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一些基本理念与参政党的思想建设工作深度融合的方式、方法。
03网络时代参政党思想建设新探
重点探究在互联网普及的时代境况中参政党思想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及适当的应对策略、措施。
04新一代民主党派代表人物成长规律研究
分析改革开放时期民主党派代表人物成长过程中的共同特点,比较他们与民国时期及共和国时期前30年民主党派代表人物的异同。
05完善民主党派各级组织领导人培养和选拔制度研究
重点探讨如何改进民主党派中央组织、省级组织和市级组织领导人的培养和选拔制度。
06民主党派成员参政素质培养经验调研
可以盟员为主,调研民主党派成员参政素质培养过程中的好做法、新探索等。
07新世纪党外青年知识分子价值观调研
可以盟员为主,调研党外青年知识分子在政治、经济、文化、人生等方面的价值观,描述动态,分析原因,发现问题,提出对策。
08完善特邀人员工作机制研究
重点探讨如何改进特邀教育督导员、特邀监察员、特邀审计员、特邀监督员、特邀检察员等特邀人员的工作机制。
09改革开放时期湖南民盟参政历史研究
重点研究改革开放时期湖南民盟组织及代表性人士在全国和本省参政议政的历程、成就、经验和不足。
10湖南民盟代表人物个案研究
可研究某一个或某一批湖南民盟代表人物(如历任领导人、著名专家学者)以盟员身份所从事的重要工作、所做出的重要贡献及可资借鉴的经验。
11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有关推进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新思想及其意义研究。
12发挥好参政党优势为实现中共十八大确立的战略目标而奋斗研究。
13基于政治资源科学配置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相适应的参政党建设和发展规律研究。
14《中共湖南省委政治协商规程(试行)》实施过程中的具体问题研究。
15“湖南民盟精神”研究及其表述探讨
附件2:
201*年度民盟湖南省委员会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理论研究
课题申报书
申报课题:课题组长:所在单位:
课题组主要人员以往承担的有关研究课题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和办法成果形式姓名单位职称盟内外职务研究领域
课题组长及主要成员近期主要研究成果课题组长所在单位意见民盟湖南省委课题论证公章评审年月日小组意见备注
公章年月日
扩展阅读:《理论学习与研究》201*年第4期正文
民盟市委召开直属基层组织工作会议
201*年7月19日,民盟市委在丰台区工委召开直属基层组织工作会议。民盟市委专职副主委宋慰祖主持会议,秘书长赵雅君、统战理论研究会会长李怀方、组织部部长严为、研究室副主任高嵩、社会服务部副部长郑传志以及9个直属基层委员会和10个直属支部负责人等30余人出席了此次会议。
为适应多党合作的形势任务要求,进一步加强思想建设,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民盟市委今年将在各级盟组织中开展盟员思想状况调研,计划采集样本500份以上。会议首先对开展盟员思想状况调查及下发调查问卷的工作进行了部署。其后重点针对民盟市委理论研究课题《北京市完善民主党派代表人士安排使用机制研究》进行了交流研讨,该课题已中标成为北京统战理论研究基地年度重点理论研究课题。与会基层组织代表围绕《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意见》([201*]4号文件)在本单位的落实情况畅所欲言,总结了各自单位在党外代表人士安排使用中的现状、经验以及遇到的问题,提出了强化组织发展工作、形成基层盟员安排使用机制、畅通盟员推荐选拔任用渠道、建立良好的党盟关系、做好本职工作积极发挥作用等建议。
课题负责人李怀方、成员陈家葆表示将汇集基层组织的情况和意见,使课题研究成果能够真实反映民主党派代表人士安排使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反映基层盟员的呼声,为进一步健全民主党派代表人士安排使用机制提出真知灼见。
(民盟市委研究室)
《民主党派成员思想状况调研》课题开题
201*年6月26日下午,民盟市委召开重点理论研究课题《民主党派成员思想状况调研》课题组会。民盟市委副主委宋慰祖主持会议,民盟市委秘书长赵雅君,课题组成员阚存一、张升允、沈正华、种明参加了会议。
开展民主党派成员的思想状况调研,对于及时全面客观地了解盟员的思想动态,加
强和改进民盟思想政治工作的形式和内容,进一步巩固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会议就课题问卷设计和研究方法进行了详尽的讨论。
(民盟市委研究室)
《网络传播与民主监督》课题开题
201*年7月10日,民盟市委召开重点理论研究课题《网络传播与民主监督》课题组会,民盟市委统战理论研究会会长、课题负责人李怀方,课题组成员周玲玲、侯开宇,研究室副主任高嵩等参加了会议。
在全媒体时代下,网络传播与民主监督的关系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并需要深入研究的议题。课题组成员经过讨论,将本课题的研究聚焦于如何建立健全网络传播的法制与机制,力图通过对网络传播现状的分析,在进一步净化、规范网络传播环境的条件下,探求一条反映社情民意、扩大民主监督的有效渠道,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民盟市委研究室)
当今中国发展进步的精神旗帜
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论述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王伟光
习近平同志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发出了凝聚人心、鼓舞人心的时代强音。之后,习近平同志又多次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行阐述。习近平同志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论述,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指明了方向,成为当今中国发展进步的高昂旋律、思想引领和精神旗帜。中国梦的历史逻辑
习近平同志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这是对中华民族悠久文明传承规律的深刻把握,是对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历程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必然走向的深刻揭示。
回顾历史可以发现,寻找实现梦想的道路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如何走上一条正确的民族解放、民族振兴之路?危机重重的近代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先例可循,只能在黑暗中摸索。各种救国主张都曾问诊中国,无论是“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还是“中体西用”,无论是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还是洋务运动和维新运动,或者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或者没有正确的前进方向,无一例外地都以失败收场。就连开启了现代中国进步之门的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也最终失败。原因何在?最根本的就在于没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没有坚强有力的中国工人阶级政党作为领导核心,没有找到一条正确的实现民族复兴之路。
在经历了多次失败的探索之后,苦难深重的中国终于迎来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与马克思主义在同多种思潮的斗争中脱颖而出一样,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也不是天生的,而是历史选择的结果。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肩负的使命和责任就是双重的: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复兴。由此开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中国人民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在长达28年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中走出了一条新民主主义道路,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性
转变;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性转变,推动中国社会步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苏东剧变使世界社会主义陷入低潮之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没有动摇;在国际金融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席卷全球之时,坚持从本国国情出发,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保持了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90多年矢志不渝追求中国梦的奋斗历程,已经结出累累硕果。如今,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综合国力极大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升,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一个自信的、充满生机活力的强大中国再次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习近平同志提出的中国梦,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华民族近现代发展历史逻辑的科学把握,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复兴道路上所取得的丰功伟绩,抒发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福利、为民族图富强的壮志豪情,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共产主义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高度统一。中国梦的实现路径
习近平同志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中国力量。这为我们团结一心、奋力实现中国梦指明了科学路径。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实现中国梦的理论指南。正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浴血奋战,实现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为实现中国梦奠定了坚实基础。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任务更加繁重,也更为重要。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实现中国梦既充满难得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理论指引。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保证。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实现中国梦,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有着其他政治力量无可比拟的优势,包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理论优势,以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为精神支撑的政治优势,以民主集中制为根本原则和制度的组织优势,以密切联系群众为核心要义的作风优势,以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为鲜明取向的治党优势,等等。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共产党坚持全心全意
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党的执政活动与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紧密相连,将党的前途命运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紧密相连。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实现中国梦才有可靠的组织保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正确道路。我们党之所以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之所以能创造令世界瞩目的“中国奇迹”,根本原因是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新中国成立之后,我们党创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过渡,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为改革开放奠定了坚实基础。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持改革开放,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是从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艰辛探索和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具有强大的理论支撑、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牢固的实践基础,是中华民族在“逐梦之旅”中必须坚持的唯一正确道路。我们要进一步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动力。民族复兴之路充满了各种艰难险阻,没有对民族的热爱、没有为民族复兴而开拓创新的精神,民族复兴大业的实现将遥遥无期。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在国家危亡之际,爱国主义是团结全体中华儿女救亡图存的精神旗帜;在和平建设时期,爱国主义是团结全体中华儿女共建美好幸福家园、抵御敌对势力分化瓦解的精神支撑。如果说爱国主义将中华儿女维系起来、万众一心地踏上“逐梦之旅”,那么,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则使我们永远保持开拓创新的斗志,永不停息、永不止步。中国道路未来仍然会面临各种风险和挑战。经济发展方式粗放、贫富差距扩大、一些领域腐败易发高发等问题是民族复兴之路上的绊脚石,唯有通过改革创新才能真正解决。我们必须永远保持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精神,大力发扬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的精神,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
人民群众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力量。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广大人民群众共同投身于这项庄严而神圣的事业。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只有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民族复兴的梦想才能成真,个人的梦想才能有实现的广阔空间。这就要求我们始终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主体作用,坚持问政
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让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只要全国各族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能汇集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中国梦的世界历史意义
习近平同志今年3月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时强调:“中国发展壮大,带给世界的是更多机遇而不是什么威胁。我们要实现的中国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各国人民。”历史和实践证明,中国梦的实现有利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世界历史意义。
中国梦是和平发展之梦。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蒙受了外国侵略和内部战乱的百年苦难,深知和平的宝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在不懈反抗外部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捍卫国家统一、维护世界和平的斗争中艰难前行的。这决定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将走一条和平发展之路。中国的发展不会走西方国家殖民扩张、掠夺他国资源的老路,而是主要依靠自身的资源和努力,通过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通过与世界各国开展平等互利的合作来壮大自己;中国强大之后也不会称霸。中国反对霸权主义,致力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致力于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同时呼吁各国共同走和平发展之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将永远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定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致力于和谐世界的构建;同时,实现了民族复兴的中国,也必将是维护世界和平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中国梦是造福世界之梦。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立在继承中华文明优秀遗产的基础之上,走的是一条自主探索适合本国历史传统与现实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使得占世界人口近1/5的国家走上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之路,这本身就是对世界文明做出的重大贡献。我国在对外交往交流中始终强调,世界文明是多样的,都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过贡献,应该加强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流,在竞争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使人类更加和睦,让世界更加美好;应当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在相互借鉴中推动各国的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是闭关自守、抱残守缺,而是以包容开放的心态,从世界不同文明中汲取一切有利于中华民族复兴的智慧,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造福中华民族,造福全人类。
中国梦是推动人类进步之梦。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也是中国更好地肩负起推动人类进步责任的过程。1956年,毛泽东同志在《纪念孙中山先生》一文中指出,“再过四十五年,就是二千零一年,也就是进到二十一世纪的时候,中国的面目更要大变。中
国将变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国。中国应当这样。因为中国是一个具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和六万万人口的国家,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毛泽东同志对历史大势的敏锐洞察力令人惊叹不已,而他对推动人类进步的使命感则令世界为之动容。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经济社会迅速发展,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也为各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引擎。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梦一定会如期实现。实现中国梦的进程,就是中华民族对人类发展进步做出贡献的进程。
(选自201*年08月20日人民日报)
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自觉自信中央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执笔:郝永平黄相怀)
人民民主是我们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成功开辟和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确立了正确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走出的一条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的正确之路,是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提供根本政治保障的成功之路。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求我们着力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自觉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应当倍加珍惜
走什么样的政治发展道路,对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具有极其重要的决定性意义。政治发展道路的选择,决非仅仅出于理论设想,而是由这个国家的社会历史条件、政治经济状况、民族文化传统、外部国际环境以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追求等共同作用的结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
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实践中走出的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发展道路。这条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逐步沦为一个任人欺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国人民也开始了拯救民族危亡的艰难探索,其中走什么样的政治发展道路始终是一个焦点。19世纪末,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以君主立宪制取代君主专制制度,但历史并没有给他们机会,戊戌维新运动很快就以失败告终。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敲响了在中国持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的丧钟,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但这条政治发展路径在中国很快就出现“水土不服”。“无量头颅无量血,可怜购得假共和”,道出了人们对辛亥革命后政治转型失败的遗憾。国民党蒋介石政权上台后,在政治上压制民主,迫害民主人士,形成了专制独裁的局面。抗日战争胜利后,一些民主党派人士提出“中间路线”,再次希望走西方式的政治发展道路,但国民党假民主、真独裁的残酷现实,最终毁灭了他们的幻想。
一次次的探索,一次次的失败,历史证明了西方式的政治体制和政治模式在中国走不通。发展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重任历史地落到了中国共产党身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为中华民族走向复兴开启了全新的征途、提供了全新的希望。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也是不断探索符合本国实际的政治发展道路的进程。90多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这3件大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也成功开辟和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为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党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和人民群众新要求,总结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经验,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比如,我们党不断改革和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强化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威;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深入开展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建立健全基层民主制度,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深入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尊重和保障人权,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等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上,人民民主的内容不断扩大、形式不断丰富、制度不断健全、实践不断深化,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不仅
在我国得到了各党派团体、各社会阶层的衷心拥护,在国际上也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任何不带偏见的人,都不能否认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成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相结合,同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经过长期探索实践形成的;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变化中坚定不移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在不断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进程中走出来的。这条政治发展道路来之不易,应当倍加珍惜。坚持这条政治发展道路,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人民的尊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符合中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这条道路具有巨大优势和强大生命力
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政治结构是否正确,关键看三条:第一看国家的政局是否稳定,第二看能否增进人民的团结、改善人民的生活,第三看生产力能否得到持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始终高扬人民民主的旗帜,以人民当家作主为出发点和归宿,规定了党和国家组织与活动的基本原则,既有科学的指导思想又有严谨的制度架构,既有明确的价值取向又有符合国情的实现形式。这条政治发展道路,符合中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具有巨大优势和强大生命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既保证了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又增强了党和国家的活力。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这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没有始终代表中国人民根本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将广大人民群众组织起来,走依法治国的道路,民主政治建设就可能成为一个自发无序的过程,导致政治混乱、社会动荡,人民当家作主根本无从谈起。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党的领导实际上就是要领导和支持人民更好地行使各种权利、更好地当家作主。离开人民当家作主,就难以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党和国家就会缺乏活力。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它保证党领导人民依法行使各种权利,保证国家各项工作依法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始终坚持三者的有机统一,巩固了党的领导,更好地发挥了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领导作用;发展了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增强了党和国家的活力;发挥了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实现了国家长治久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始终高扬人民民主的旗帜,以完善的制度体系保障民权、代表民意、改善民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这些基本政治制度,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基本制度体系。这个制度体系架构完备、设置科学、运转有效。以这个制度体系为基础,我们党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保障了民权;我们党注重广纳群言、广集民智以增进共识、形成合力,使人民群众意见在政策决策中、在政治生活中的影响越来越大,代表了民意;我们党通过政治体制改革促进各方面的改革,使人民享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改善了民生。
一条政治发展道路正不正确,有没有巨大优势和强大生命力,实践最有说服力。综观世界,在政治发展道路上许多国家都出现严重挫折,有的停滞不前、进退两难,有的踌躇纠结、左右摇摆,有的失误连连、社会动荡。苏联东欧剧变,殷鉴不远;西亚北非动荡,就在眼前;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政治发展道路选择错误而积贫积弱,触目惊心。反观我国,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综合国力大幅跃升,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社会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举世瞩目的成就,充分彰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的强大政治保障,充分体现出我国政治发展道路的独特创造和独特优势。如果我国的政治发展道路不正确,没有巨大优势和强大生命力,我们怎么可能取得这样令全世界惊叹的发展成就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前景广阔、前途光明,这条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实践已经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前景广阔、前途光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要求,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使这条道路越走越宽广,但是绝不能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
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就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
根本性质,是我国政治制度区别于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的本质特征。我们的政治体制改革,不是要削弱党的领导而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不是要改变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而是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
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必须坚持积极稳妥原则。政治体制改革关乎全局、关乎根本。在政治体制改革上一旦出现失误,其结局往往是灾难性的,其结果往往是人民难以承受的。因此,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积极稳妥原则。所谓积极,就是要充分认识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对政治体制改革提出的新要求,防止政治体制改革停滞不前。应按照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要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所谓稳妥,就是要把政治体制改革作为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摈弃一蹴而就的思维方式,从我国国情出发,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使政治体制改革与我国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相适应,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与我国历史条件、经济发展水平、文化教育水平相适应,有秩序、有步骤地展开,绝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更不能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
世界各国政治发展道路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告诉我们:民主政治的实现形式并非只有一种,发展民主政治的路径更是多种多样;民主政治不是书斋里的幻想,而是现实中走出来的大道;民主政治应该是由各国内部生成的,而不是由外力强加的;民主政治很重要,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具有本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发展道路尤其重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应始终立足我国基本国情,使之越走越实;应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使之越走越宽;应善于吸收和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使之越走越活;应加强民主政治的制度化建设,使之越走越稳。在我们党的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将展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选自201*年08月21日人民日报)
人民政协功能的实现状况及评价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统战理论教研部副教授杨绪盟
摘要:人民政协的功能来源于政协制度本身的设计,而人民政协功能的发挥,则涉及因素颇多。本课题组通过对有关理论的梳理和对广东、山东、天津、湖北、黑龙江等地的调研,深入了解了人民政协功能的实现状况,并初步形成了整体评价。关键词:人民政协;功能;实现状况;调查评价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国家政治制度层面上,人民政协制度作为其中最富有中国特色的制度设计,逐步实现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运作,这项政治制度不仅充分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而且使得我国的政体得到完善和发展。在这个制度成长的过程中,人民政协经历了从代议机构向统一战线组织到基本政治制度的转变历程,在切实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三大职能过程中得到成长和提升。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伴随着人民政出的发展和完善,有关理论研究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其中人民政协功能研究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一、人民政协功能理论研究状况
人民政协的功能,可以区分为政治参与功能、团结功能、利益表达功能、决策咨询功能、民主监督功能、协调社会关系功能、政治社会化功能等七项。
对人民政协功能的研究,郑万通认为,有这样一个出发点,西方的民主制度从根本上看,反映的是资产阶级民主的精神实质。人民政协事业的不断发展,应当更加充分地展现人民政协的特色和优势,应当更加充分地反映社会主义民主,特别是协商民主的精神实质。同时,研究人民政协功能,还基于这样的考虑:一是人民政协在国家事务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何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地估价人民政协的效能需要进一步研究;二是人民政协理论研究已全面铺开,并取得多方面进展,但功能研究相对滞后,如何从政协属性和潜质出发揭示其功能,需要进一步研究;三是人民政协受到越来越多的社会认同和国际关注,如何用简明易懂又可类比的语言,用最短的时间向国人和国际社会介绍、宣传人民政协需要进一步研究。郑万通还将人民政协的功能概括为:“团结功能”、“咨政功能”、“监督功能”、“民意功能”等四项[1]。
有研究认为,人民政协的功能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人民政协凸显了中国特色民主制度的特点与优势。政协具有协商、参政、议政、监督、咨询与参谋等政治民主与社会民主功能。但是,在不同历史时期,这些功能的侧重点应该是有所不同的[2]。为了建设民主、高效的现代中国政权体系,政协的准立法性、准行政性、准司法性的某些政治民主功能应该弱化,政协的议政协商、民主监督和咨询参谋等社会民主功能应进一步强化。有研究认为,与新形势发展的要求相比,人民政协工作还存在着差距。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是人民政协的功能尚不明确。该研究认为,以下四个方面是
认识人民政协功能须加以考虑的。第一,人民政协的功能应与国家基本政治制度的功能相吻合;第二,人民政协的功能应与其自身的特殊性相联系;第三,人民政协的功能应与其职能相区分;第四,人民政协的功能应与其工作重点相结合[3]。
有研究认为,政协功能是政协组织本身所具有的能力和作用。明确新时期政协功能的基本内涵,首先应科学把握新时期政协的三大基本功能:一是团结合作,这是政协组织区别于其他政治组织最具特色和最具优势的功能;二是民主监督,这是政协组织对执政党和国家公权力的制约功能,它是一种高层次的政治监督;三是服务大局,这是由政协组织的历史使命决定的[4]。
胡筱秀所著《人民改协制度功能变迁研究》,在深入探讨原有的人民政协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的伟大实践,从执政的视角为转型中国通过建设服务型执政党、服务型政府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统一战线组织来实现现代国家,提供一条现代公共治理的理性路径。但是,在该书中,作者偏重于政协职能的发展历史研究和梳理,并没有把人民政协的功能和职能作出明确的划分。还有研究从政治社会化的角度来考察人民政协的功能”。[5],认为人民政协的政治协商功能有助于促进公民社会与政治国家良性互动、和谐发展等等。二、人民政协各项功能的实践状况
我们的调查显示,目前人民政协在其功能发挥实践中,既出现了勇于开拓、逐渐机制化的状况,也出现了功能过剩及其浪费、闲置的问题,而且在不同的地域,情况也各有不同。我们从人民政协的七个功能维度作为区分,把调研情况归纳如下。(一)政治参与功能
政治参与是政治发展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从广义上讲,“政治参与”主要是指公民出于一定的政治目的,通过一定方式和渠道试图影响政治过程的行为。政治参与是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内容,公民政治参与的广度和深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政治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但是,政治参与也往往是一把“双刃剑”,它对于政治发展具有正反
两个方面的功能和作用。从积极方面看,广泛的政治参与可以催生民主、发展民主,促进社会进步。但从政治稳定的角度来考虑,也有一些弊端和风险。
人民政协由界别构成,政协委员来自各行各业,代表着不同界别的利益和呼声,通过政协提供的各种平台,例如“两会”、常委会、提案、反映信息、协商会等等,将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有组织、有序地反映出来,为党委和政府、人大决策提供依据。当然,目前中国公民的政治参与意识还比较淡薄,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一方面,要鼓励公民的参与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要提供更多的参与平台,而且这个平台应该是信息对称的、畅抒民意的、高效的、有序的。从目前中国的政治框架来看,人民政协是一个在体制框架内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最好选择。
从调研情况来看,人民政协的政治参与功能正在持续加强,呈现出不断完善的制度化的趋势,这一方面反映了我国政治改革与发展的成果,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中国公民特别是政协委员的政治参与热情和素质得到了明显提高。
事实上,人民政协的各级组织对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进行了积极探索,创造了许多成功的经验。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一是视情邀请各界群众代表列席政协举行的有关会议,使人民群众与政协委员通过政协会议这一平台实现了互动;二是积极把工作领域向基层拓展,把工作触角向社区延伸,通过建立社情民意联系点、委员信箱等形式,广泛收集民情民意,拓宽了人民群众向政协组织反映诉求的途径;三是通过充分利用各种现代传播媒介,架起委员与群众联系的桥梁,使政协工作更切合群众的意愿,使政协反映的意见更能真实地代表群众的心声。例如,山东省政协机关报《联合日报》开辟“民意”专版、“民生”专刊,省政协网站在“两会”前开通民声连线,为了解和反映社情民意开辟了快捷、畅通的渠道,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有力地扩大了政协工作的社会影响。
201*年,全国房价调控进入最严厉的调控阶段。广东某市来自房地产界别的政协委员从房地产企业发展和地方财政收入的角度,为党委政府建言献策、陈明厉害。结果,党委和政府的主要领导人出现犹豫态度。他们只好恳请政协出面,广开言路,把真正表达民意的政策建议集中起来。经过三十多天的调研,政协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严格执行国家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对于地方经济的长远发展,特别是对于社会的长远发展,才是最有利的。这次调研,直接坚定了地方党委和政府执行国家政策的决心,也使得地方党委和政府真正理解了国家政策的深层次意图。(二)团结功能
人民政协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各界人士大团
结大联合的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团结各界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的重要实现形式。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人民政出的团结功能。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深化发展,随着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和国有企业改制转轨的实现,各种利益主体的主体意识日益凸显,在保证发展的前提下,团结是解决社会公正和经济效率问题,是协调社会各界、各阶层的利益、维护和谐稳定的重要价值取向。
从调研情况来看,各地人民政协都能积极发挥团结这一传统功能,其中,天津的工作比较有代表性。他们认为,人民政协围绕增进团结发挥作用,必须深入研究和探索加强团结、发扬民主的新形式、新途径,通过人民政协的自身团结,影响带动全市各族各界群众的大团结;通过增进人民政协的大团结,实现全市各族各界群众的大团结。为此,他们开展了增进十个方面团结的工作:一是增进政协中共党组的团结;二是增进主席会议组成人员的团结;三是增进常务委员会的团结;四是增进政协委员的团结;五是增进历届政协主席的团结;六是增进历届政协委员的团结;七是增进市和区县两级政协的团结;八是增进同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上的团结;九是增进政协各界别的团结;十是增进政协机关的团结。(三)利益表达功能
人民政协是我国制度性社会利益表达机制的一部分。在现代民主社会中,通过多种多样的利益表达渠道,不同的利益需求可以被感知、释放,并由此进入国家政策的衡量中,潜在的或明显的社会矛盾可以由此得到有效调节,这是现代民主社会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制度性原因。
在当前公民利益需求日益多元化的情况下,人民政协作为我国政治制度的一部分,应该发挥其在利益表达方面的重要的政治和社会功能。在中国现实政治生活中,多元的经济、多元的利益都需要拥有表达的渠道,通过人民政协制度、通过各参政党和各界别容纳这些多元的要求,则是中国特色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在人民政协,一个界别就是一条民主渠道;34个界别汇集在一起,就是一条民主“大通道”。这个“大通道下联各界、上达中央,能够广开言路、广求良策、广谋善举,使社会各群体中的个别分散的意见、愿望和要求,通过人民政协得到系统、综合地反映,确保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得到最大限度的实现。
从调研情况来看,各地政协的利益表达功能发挥相对比较落后,而且某些地方有失偏颇。从统计提案的分类数量分部来看,关系到经济发展大计的提案占据了多数,能代
表基层利益的提案较少;能代表本界别或者本群体利益的提案较多,能代表弱势群体,特别是贫困群体利益的提案较少等。人民政协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人民性,实际上也就是其广泛性。所以,人民政协的利益表达,应该是最广泛人民利益的表达。黑龙江某市政协的做法很有特色。他们把政协委员,打乱界别和党派,分成若干个社会咨询小组,就当前突出的社会问题,组织进行社会调研,大大淡化了自身的身份识别惯性,让他们充当了社会中不同群体的利益代言人,公正真实地表达了他们的利益诉求,为党和政府的决策提供了客观的依据。(四)决策咨询功能
充分发挥人民政协政治协商的决策咨询作用,在决策前和决策执行过程中充分听取各民主党派、各人民闭体以及各族各界人士的意见建议,是提高党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更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途径。
有人研究了决策咨询功能的主要特性:一是政治特性。人民政协政治协商的决策咨询功能,不是一般技术层面的决策咨询,也不同于一般意义的参谋型决策咨询,而是代表着广泛的民意,具有极强的政治性。二是郑重特性。政协反映的意见建议,郑重而不敷衍,深刻而不肤浅,系统而不零碎,真正起到为党政决策提供智力支持的作用。三是公正特性。人民政协亦官亦民,使人民政协能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观察分析问题,在政治协商中所提出的意见建议能不受情绪的干扰,不受利益的羁绊,具有很强公信力。四是开放特性。人民政协广泛吸收了社会各阶层、各领域、各行业的代表人士,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更加体现和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6]。
近年来,各地政协在实践中积极探索,结合本地实际,创造出许多很有价值的做法。湖北省某市,从1991年开始改变政协全会与人代会同时召开的做法,改为每年政协全会先于人代会单独召开,市长、检察院检察长、法院院长和计划、财政部门负责人分别向全会做工作报告,党政领导及其部门负责人自始至终参加政协全会,五个报告经过协商讨论修改后,再提交人代会审议;委员分成若干大组,党政主要领导参加各组讨论,与委员面对面交流;取消大会发言,缩短会期。这一坚持了二十多年的做法,体现了协商在决策之前的要求,极大地调动了委员的参政热情,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还有广东,在201*年召开的广东省政协工作会议下发了《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加强新形势下人民政协工作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该文件规定:重要问题在次策之前必须协商。《决定》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中共广东省委政治协商规程》,按照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就重要问题在决策之前和决策执行过程中进行协商的重要原则,坚持对规定协商的事项,协商在党委决策之前、人大通过之前、政府实施之前。
(五)民主监督功能
人民政协具有“民主监督”的重要功能,它是我国整个“人民监督”的一个重要方面,有其鲜明的特点与优势。改革开放伊始,邓小平就“是否继续需要政协”的问题,作出了明确的回答:“现代化建设事业,继续需要政协进行协商、讨论,实行互相监督,发挥对宪法和法律实施的监督作用。[7]“人民政协是巩固和扩大我国革命的爱国的统一战线的重要组织,也是我们政治体制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和实行互相监督的重要形式。”[8]1982年底修订的政协章程便正式使用了政协“民主监督”的概念规定,政协“通过建议和批评发挥民主监督作用”。
进入新世纪以来,胡锦涛同志曾强调指出:“人民政治的民主监督是我国社会主义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积极发挥人民政协的监督作用。”[9]《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等重要文件,都对加强政协民主监督功能等一系列问题作出了明确规定。有学者认为,人民政协民主监督功能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国家宪法、法律和法规的实施,重大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二是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三是中国共产党组织。可见,与人大相比,政协民主监督功能虽然不具有法律效力,但其监督的内容却更加广泛[10]。这应该说,也是它所具有的最大特点与优势。
不过,调研结果却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一是由于缺少相应的具体制度规定,民主监督缺乏可操作性。根据座谈会现场举手统计,超过八成的政协委员都明确认为,民主监督缺乏规定性;二是在实际工作中就是监督难,说在嘴上,写在纸上,贴在墙上,可就是落实不到行动上。根据座谈会现场举手统计,有超过九成的政协委员和政协领导具有这样的感叹。其实,这多半是前一个问题的延续。二是效果不尽如人意,虽有一定作用,但大多流于形式,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当然,我们也可以把这个问题看作是前两个问题的结果。
但是,有的地方政协也不乏亮点。黑龙江某市政协,在市公安局的恳请下(经市党委和政府批准),对其辖区的所有公安派出所,指派或者说是固定了三名政协委员作为监督委员。这三名政协委员对派出所工作的日常评议和年终评议,其权重占到派出所工作评定的60%之多,几乎是直接决定了派出所的工作业绩和表现。结果表明,这样的做法,不仅大大监督了派出所的工作,促进了警风建设,而且还极大调动了政协委员的工作热情,提高了政协委员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广东省则大胆创新、开拓进取,努力探索更多有效的民主监督形式。主要做法包括:
一是进一步发挥提案的作用。政府每年应向同级政协常委会议通报提案办理情况。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提案,要纳入党委、政府组织协调、督查督办的内容,列入干部年度考核的内容。要组织提案办理“回头看”,以确保提案承办单位承诺事项的落实。二是积极尝试开展民主评议。民主评议主要是对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工作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评议。要以民主公正的精神,对被评议单位的工作说长道短,既肯定成绩,又指出存在问题,提出改进工作的意见和努力方向。三是加强民主监督与其他形式监督的有机结合。政协的民主监督不同于一般的批评和建议,从根本上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被监督者的觉悟高低和开明程度,缺少规范和强制性。如果把政协的民主监督与其他形式监督有机地结合起来,则能取长补短,形成合力。(六)协调社会关系功能
协调关系是人民政协的固有功能。正确地分析总结人民政协协调关系的发展演变及其历史经验,科学地认识把握新时期人民政协协调关系发生的新变化和新要求,创造性地做好新形势下人民政协的协调关系工作,不仅是政协理论研究中需要厘清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当前政协实践中亟待加强的一项重要工作。
人民政协的协调关系工作具体主要体现在四个环节:一是吸收社会各界代表人士参加政协组织,参与国家政治生活;二是通过政协的渠道,向执政党和政府等国家机关反映各界的诉求;三是协助国家机关、推动社会力量贯彻落实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解决社会生活中相互关系的问题;四是通过在政协组织开展各种活动,促进党和政府与社会各界以及社会各界相互之间的交流沟通、团结合作。
从人民政协协调关系的内容来看,可以分为五个方面:一是协调政党关系;二是协调民族关系;三是协调宗教关系;四是协调阶层关系;五是协调海内外同胞关系。
从调研情况来看,人民政协协调关系功能发挥状况总体不错,但也存在一定问题。例如,偏重于协调“上层”社会关系,而对“下层”社会关系关心不够;人民政协的包容性还需要加强,尤其是基层政协的包容性,有些基层政协成为了退休、半退休官员的“养老所”;人民政协在协调社会关系上,主动性和积极性还不够高,这与党委和政府的支持力度不足有重要关系,等等。还有,目前虽然有许多非党派团体的“各界代表”参加到政协中来,政协的组织结构和工作机制有很大变化,但党派团体在政协的作用有所削弱。现在民主党派在政协建言献策的作用发挥比较充分,而协调关系的作用则相对不足。还有人建议可否考虑在继续推进搞好决策前和决策过程中协商的同时,尝试主要依托有关的党派、团体,如能够代表反映民营企业家利益愿望的民建、工商联与能够代表反映工人、职工利益愿望的工会等,并建议逐步建立政协协调关系的制度机制。
湖北某市,长期重视人民政协在协调社会关系中的作用。在某国家重点工程的施工现场,曾发生了一起因为族坟拆迁而引发的少数民族群体事件。市委市政府委托政协出面,政协则委派该民族和当地的政协委员,积极在少数民族的族人之间进行耐心的说服和劝导工作。各位政协委员发挥自身优势,仅仅用了一天时间,就圆满解决了问题,保证了国家重点工程的顺利复工。(七)政治社会化功能
政治社会化就是社会成员在政治实践活动中逐步获取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政治意识和政治立场的过程。政治社会化的过程实际上是两个运动过程的辩证统一,一方面,对于政治体系中的个体成员来说,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通过教育和其他途径,获得政治态度、政治信仰、政治知识和政治情感,从而形成政治人格,成为政治人的过程;另一方面,对于政治体系来讲,政治社会化又是政治体系塑造其成员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意识的过程。政治社会化具有三个特点:第一,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与政治体系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过程;第二,政治社会化是对社会政治意识继承与创新的统一;第三,政治社会化是一个相互衔接、持续不断的过程。
但是,在当前中国内外环境都处在非常敏感的时期,如果我们对政治社会化的复杂性、艰巨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很有可能影响到中国的社会和政治稳定,也很有可能成为西方分化、“西化”中国的“突破口”。
人民政协则是中国政治社会化最合适平台之一。人民政协作为政治社会化的重要媒介,凭借自身优势,在宣传和倡导我国主流政治文化,并包容了非常广泛的社会政治参与,在增进公民的政治认同感、提高民族凝聚力、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政治文化和吸收国外先进政治文化等方面都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从调研情况来看,人民政协普遍对其政治社会化的功能认识不足,尽管人民政协一直在做着这个方面的工作。在被问及的政协领导中,根据举手表决统计,认为白己明确理解人民政协的政治社会化功能的人数比例不足一成;超过半数的领导表示不怎么懂。但是,当谈到涉及政治社会化的具体工作时,大家几乎都能理解。由此可见,人民政协的政治社会化功能还未能从更高层次意义上被人家所理解、所接受。而事实上,人民政协的政治社会化功能,应该是其作为中国统一战线最重要群众组织的主要职责之一。广东的做法值得称赞。201*年1月,广东省政协九届五次会议首创“即席发言”环节,不限定发言主题,不指定发言人选,自由举手“争抢”发言机会,在指定的8分钟内可畅所欲言。这一创新举措,得到广大委员的热烈响应。
“即席发言”如今已成为广东政协的“名牌产品”,很好地体现了人民政协海纳百
川、广集民智的鲜明特色,因此广受群众好评。目前,很多省份和城市都在推广广东政协的这种做法。这种做法,极大提高了人民政协的社会政治声望,同时也极大提高了人民政协政治社会化功能的发挥。使得人民政协“一头联系着决策,一头联系着群众”,既增进了广大群众、特别是政协委员的政治参与热情,又提高了人民政协的权碱性和严肃性;既提高了他们的政治素质,也扩大了人民政协的政治和社会影响力。
三、人民政协功能现状的整体评价
经过以上研究,我们形成了对人民政协功能现状的整体评价:
第一,从理论上讲,人民政协功能与中国特色政治体制相适应,基本满足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的需要,有利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是独具匠心的顶层政治制度设计。第二,从实践上来看,人民政协功能的发挥,正在中国迅速发展的大潮中稳步推进、逐渐完善。但是,目前工作机制化的程度还普遍不高,整体水平滞后于其他政治领域的发展。
第三,从制度本身来看,人民政协功能发挥存在的问题,都可以在发展中得到解决,特别是通过机制的建设来解决,不需要对人民政协制度本身做重大调整。
第四,从发展的角度来看,人民政协功能的发挥,在全国各地都有了可喜的和积极的探索,既取得了宝贵的经验,也有某些教训的总结。我们要在新的历史时期,勇于探索、善于总结,把优秀的做法和思路,形成制度,完成“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人民政协的功能发挥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参考文献:
[1]郑万通.关于人民政协功能的思考[J].中国政协理论研究201*(1):2-7.
[2]施雪华,崔恒.论中国人民政治商会议功能重心的调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1):36-46.[3]齐卫平.关于人民政协功能问题的思考[J].中国政协理论研究,201*(2):28-32.[4]罗书读.新时期政协功能的思考[J].渝北文史资料二十四辑,201*:38-42.15]徐光兵.社会发展与人民政协功能的拓展[J]江西社会科学,201*(12):194-197.
[6]缪合林.发挥政治协商的决策咨询作用提升党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N].人民政协报,201*-06-02.
[7]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87.[8]邓小平论统一战线[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241-242.
[9]胡锦涛.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5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09-22.[10]浦兴祖.用足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功能”[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3):68-72.
(选自201*年第2期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我国党际协商民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校聘副教授、博士刘俊杰
摘要:党际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形式。当前,我国党际协商民主主要存在协商制度不健全、协商意识不强、协商过程不够民主等问题,应通过完善协商制度、增强主动协商、推动民主协商等路径加以解决。
关键词:协商民主;中国共产党;民主党派;存在问题;对策建议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概念,并指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要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机制,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通过国家政权机关、政协组织、党派团体等渠道,就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广泛协商,广纳群言、广集民智,增进共识、增强合力”[1]。我国党际协商民主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之间进行广泛协商的民主形式,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对党际协商民主存在问题及对策的研究,对于促进我国党际协商民主发展、完善我国协商民主制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党际协商民主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形式
党际协商民主作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形式,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逐步确立和发展起来的。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之间的协商最早可以追溯到土地革命战争前期。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为反抗国民党的一党独裁统治,进行了初步的接触协商。进入土地革命后期,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先后围绕反蒋抗日、逼蒋抗日、联蒋抗日进行了较为密切的协商合作。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围绕抗战与争取抗战民主两大问题展开了密切广泛的协商合作。解放战争时期,民主党派逐步向共产党靠拢,围绕彻底推翻国民党专制统治与共产党进行了密切友好的协商合作。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逐步形成,党际协商在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作用也越发明显。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标志着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的正式形成。从此,我国党际协商有了坚实的制度保证。新中国成立前期,中国共产党确立了同民主党派协商合作的正确方针,主要围绕巩固新生人民政权、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设社会主义等重大问题进行了大量的协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
产党重新确立和发展了党际协商合作的正确方针,同各民主党派在多领域、多层次展开协商合作,党际协商快速发展,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政党制度》白皮书指出:“经过多年的实践,中国多党合作制度中的政治协商形成了两种基本方式:一种是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的协商;一种是中国共产党在人民政协同各民主党派和各界代表人士的协商。”[2]这表明,我国党际协商民主的运行方式实际上也包括两种: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的直接协商和中国共产党在人民政协同各民主党派的间接协商。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的协商又包括一些具体的协商形式。在中央层面主要有:中共中央邀请各民主党派领导人举行民主协商会,就中共中央将要提出的大政方针进行协商;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根据形势需要,不定期邀请民主党派领导人举行高层次、小范围的谈心活动,沟通思想、交换意见;中共中央或中共中央委托有关方面召开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代表人士座谈会,通报或交流重要情况,听取民主党派提出的政策性建议,或讨论某些专题;除会议协商外,民主党派中央还可就国家大政方针及其他重大问题向中共中央提出书面建议[2]。中国共产党在人民政协同各民主党派的协商也包括一些具体的协商形式,主要有:政协全体会议、常务委员会会议、主席会议、常务委员专题座谈会、各专门委员会会议等形式[3]。二、党际协商民主存在的问题(一)协商制度不健全
第一,实体制度不健全。一是在协商内容上,现有协商实体制度规范不够具体。相关文件尽管规定了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协商的内容主要是国家和地方的大政方针和重要事务,但对于哪些属于大政方针和重要事务,没有详细指出。二是在协商形式上,相关文件尽管指出党际协商的主要形式,但未能对什么情况下采取什么样的协商形式作出具体规定。三是在协商基本要求上,协商过程中如何协调共产党、民主党派、政府及其相关部门、政协之间的关系,它们在协商中应该各自扮什么样的角色、承担什么样的职责等等,目前相关文件都没有明确阐述。
第二,程序制度不健全。一是全国范围内没有统一明确的协商程序制度。从中央层面看,全国范围内没有一部文件对党际协商的程序作出明确阐述。二是现有协商程序制度尚存在诸多不足。例如,在协商规划的制定环节,协商议题由谁提出、什么时间提出、由谁确定;在协商活动准备环节,议题确定之后,由谁通报协商单位和个人、什么时间通报;在协商活动开展环节,如何保证协商过程的和谐,舒畅进行,如何保证协商主体的平等、自由;在协商意见反馈环节,应该由谁反馈、何时反馈,协商主体应该在协商
意见反馈中起到什么作用等等。这些问题从目前中央和地方的相关文件来看,不是尚未作出明确规定,就是各地规定的千差万别。
第三,评价监督制度不健全。一是评价监督制度尚不统一健全。从中央层面看,相关文件均未涉及评价监督问题;从地方层而看,部分地方对党际协商的评价监督制度作出了规定,但仍过于笼统。二是缺乏明确的评价监督主体(评价监督党际协商的机构)。中央层面尚未对党际协商评价监督制度作出规定,自然谈不上明确评价监督主体的问题。三是缺乏明确完整的评价监督指标体系。(二)协商意识不强
第一,党委政府的协商意识不强。一是未能坚持政治协商的原则。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就国家和地方的重要问题在决策之前和决策执行过程中进行协商,是政治协商的重要原则[3]795。但在实际政治生活中,有些地方党委政府部门因为各种原因,未能真正做到坚持这一原则。
第二,民主党派的协商意识不强。一是缺乏提出协商议题的积极性。按照相关文件规定,民主党派有主动提出协商议题的职责和权利,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各民主党派很少主动提出协商议题。二是缺乏围绕协商议题展开调研的积极性。一般来说,协商议题确定之后,相关部门要通知到参与协商的共产党和民主党派成员。为了更好地进行协商,民主党派协商成员需要围绕议题展开调研等工作,以最大限度地反映社情民意。但在实际操作中,很多人未能做到这一点。三是缺乏参与开展协商的积极性。在协商活动开展过程中,由于担心自己的观点会对自身带来不利影响,或者认为自己对协商结果的实际影响作用不大,因此,有些参与协商的民主党派成员不能积极主动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四是缺乏监督协商意见办理的积极性。作为协商主体,民主党派的职责还体现在对协商意见办理的监督和追踪上。但在现实中,很少有民主党派成员能做到这一点。第三,人民政协的协商意识不强。一是缺乏建议政治协商的主动性。按照政协章程的规定,政协可建议相关单位将有关重要问题提交协商。但从实际操作来看,很多政协部门认为政协是二线,如果“讨”协商,“要”协商,怕被别人误会,有担心“争权”的误解,因此,往往缺乏建议协商的主动性。二是缺乏监督协商意见办理的主动性。在现实政治生活中,人民政协往往把自己的活动限制在协商活动的准备和开展阶段,而忽略对协商意见反馈阶段的关注,这导致很多办商意见的办理不尽如人意。
(三)协商过程不够民主
第一,协商主体缺乏平等。一是缘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如知识背景、社会经历和表
达能力的不同,导致协商主体对协商过程和结果产生不一样的影响,从而表现出不平等。二是缘于一些中共协商人员的认识和做法。一些中共领导干部有政治优越感,不懂得或不善于运用民主协商的领导方式,而是把“官本位”的思想带入协商活动之中,协商时以领导者自居,高高在上,使得民主党派协商者觉得处于次主体地位,导致协商因缺少充分的对活、讨论和交流而变质。
第二,协商过程缺乏公开。一是中央层面公开多而地方层面公开少。从中央层面看,中共中央与各民主党派中央每年定期举行的民丰协商会,一般新闻媒体都要进行报道。但从地方层面看,党际协商的公开程度远不及中央层面。在地方上,一般来说,越往下,党际协商的公开程度往往越不理想。二是主要协商形式公开多面次要协商形式公开少。从共产党同民主党派的直接协商来看,新闻媒体对定期的民主协商会报道较多,但对于不定期的座谈会、谈心会报道较少。三是未能做到全过程公开。1995年《政协全国委员会关于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规定》指出:“政协全国委员会的全体会议、常务委员会议及其他形式的协商会议和重要活动,一般应作新闻报道”[4]560,并指出地方委员会可根据本地情况参照执行。不过,这一规定很多地方都未能做到。
第三,协商过程缺乏民众参与。一是在协商议题的提出阶段缺乏民众参与。在协商议题的提出环节,从现实来看,协商议题的提出者党委、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或者政协未能主动深入群众当中,了解百姓心声和愿望。二是在协商准备阶段缺乏民众参与。在协商准备阶段,一般地说,协商人员需要围绕协商议题深入群众,展开调查研究,以最大限度地反映群众的真实愿望和利益诉求。但在现实中,很多协商者未能做到这一点。三是在协商反馈阶段缺乏民众参与。反馈阶段有民众参与,更能督促协商意见的办理。但从现实来看,在协商反馈阶段,协商结果的承办单位即党委、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很少与民众发生联系。
三、解决党际协商民主存在问题的对策建议(一)完善协商制度
第一,完善协商实体制度。从协商内容来看,当前要对协商内容作出较为明确的规定,对于哪些属于重大方针政策和重要事务,要出台一个标准,划分一个大致的范围,将协商内容进一步细化,减少歧义和分歧。从协商形式来看,有关部门应对什么情况下采取什么样的协商形式,采取某一协商形式有什么具体要求和限制,作出详细的规定。从协商的基本要求来看,协商应该具体坚持哪些原则,党委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政协在协商过程中各自应该肩负哪些职责等等,这些都应有明确规定。
第二,完善协商程序制度。一是要制定统一明确的协商程序制度。中央层而应对党际协商程序作出明确界定,最好能出台一部专门针对政治协商的规定,其中对两种方式协商的程序作出概括和总结。在此基础上,地方层面可以结合当地实际制定既有差异同时又有统一标准的协商程序制度。二是要完善现有协商程序制度。重点完善协商议题的提出和确定制度、协商议题的通报制度、协商主体的知情制度、民主协商制度、协商意见的反馈制度。
第三,完善评价监督制度。一是建立健全统一明确的评价监督制度。二是明确评价监督的主体和客体。应对评价监督主体作出针对性规定,如评价监督主体应包括哪些机构,它们的主次关系如何,具体职能分工是什么。在此基础上,还应对评价监督的客体即评价监督的对象作出明确界定。三是建立健全明确完整的评价监督指标体系,如建立健全协商制约激励制度、协商跟踪反馈制度等。四是增强评价监督制度的约束力。一方面,党委、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思想上要重视,制定明确且有操作性的评价监督制度;另一方面,要严格执行相关制度。(二)增强主动协商
第一,增强协商意识.一要深化协商民主理论研究特别是党际协商民主理论研究。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没有理论上的自觉,就不会有行动上的自觉。增强协商主体的协商意识、推进协商民主制度建设,有赖于中国协商民主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深化。二要加强协商意识宣传教育。应把协商民主理论特别是党际协商民主理论列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社会主义学院的教学计划,加强领导干部统一战线理论、政治协商理论以及人民政协理论知识培训力度。同时,组织协商人员参加协商民主理论相关知识的培训和学习。另外,在全社会大力宣传和普及政治协商所必须具备的平等、对话、公共利益、理性等关键性要求和基本精神,为协商活动的开展创造良好氛围。三要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要善于发现党际协商中的优秀典型,大力宣传他们的经验做法和先进事迹,通过发挥他们的榜样示范作用增强协商参与者的协商意识。
第二,投入协商实践践。一是党委政府能够增强协商主动性。通过党际协商,可以促进共产党和政府方针政策的进一步完善,避免和减少决策失误,从而有利于提高共产党的领导水平,增强其权威一降;通过党际协商,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建言献策,可以树立共产党和政府民主执政、科学执政的良好形象;通过党际协商,有助于共产党克服独断专制、脱离群众的不良作风,从而推动执政党党风建设。二是人民政协和民主党派成员能够增强协商主动性。政协协商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在人民政协中协商合作、有所作为,这有利于他们赢得决策部门和人民群众的认可和尊重,会激发他们协商的主动性:同时,民主党派成员通过积极协商、建言献策,使得自身的意见和建议为其他协商主体所接受或部分接受甚至是为决策部门所接受,就能使他们感受到自身的价值,从而增强他们协商的积极性。
第三,提高协商自觉。一是党委和政府应提高协商自觉。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充分认识党际协商的重大现实意义,把政治协商制度教育列入公务员培训、党校学员培训的课程,使他们认识到党际协商以及执行党际协商制度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协商意识,切实坚持政治协商的重要原则。同时,积极提出协商议题,有效解决协商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处理和反馈协商意见,力所能及地为党际协商的顺利进行提供有效保障。二是人民政协应提高协商自觉。各级政协应充分认识自身的性质与使命,认真履行政治协商职能,建立和完善与政治协商相关的工作制度,推进政治协商的有效运作。三是协商主体应提高协商自觉。协商主体应带头遵守党际协商的有关规定,自觉提升素质,主动深人实际,积极参与协商,不断提高自身协商水平。有关部门应加强协商主体队伍建设,通过举办报告会、培训班等活动,增强他们协商的自觉性,提高协商能力。同时,还可以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激发和带动其他协商主体的协商主动性。(三)推动民主协商
第一,推动协商主体平等。一是共产党员和民主党派成员应增强平等意识。存协商过程中,中共党员与民主党派成员是平等的。“这种协商是民主的、平等的、真诚的,不敷衍应付,不强加于人,而是经过反复商量,充分交换意见,集思广益,真正达到政治上的一致或基本一致。”[4]414参与协商的中共党员干部应放弃政治优越感,增强政治责任感,广交、深交党外朋友,努力成为团结协商、发扬民主的模范。同时,参与协商的民主党派成员也无需妄自菲薄,应切实履行自身职责,主动与中共协商人员展开交流协商。二是减小协商主体的不平等。实现这一点,需要标本兼治。从治标上说,可以通过安排那些知识肯景、表达能力大体相同的政协委员参与同一问题的协商,或者是通过对那些在协商过程中缺乏专业知识的政协委员提供相关知识的培训和咨询等方式,人为地减少协商主体之问的不平等。另外,培养中共党员干部的民主协商意识,平时在政治生活中多接触了解党外人士,培养一批善于与民主党派协商共事的优秀干部,为党际协商长期深入开展奠定人才基础。从治本上说,最终还是要靠学习教育,靠协商主体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只有协商主体的自身素质提高了,他们之间因客观原因导致的不
平等差距缩小了,协商主体才能更趋于平等。
第二,推动协商过程公开。一是要实现所有协商形式的公开。实现协商过程的公开,当然是所有协商形式、所有协商层次的公开。不过,由于地方物质条件和领导干部认识水平的限制以及社会公众关注度等原因,要实现所有层次、所有形式协商的公开,从现在来看,在我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朝着这个方向努力肯定是正确的。二是要实现协商全过程公开。从协商议题的提出到协商活动的开展,再到协商意见的办理都要向社会公开。当然这种公开不仅仅局限于用新闻媒体的方式向社会报道协商情况,它还应包括协商的组织者、相关单位向社会主动公布、公开协商的相关情况。三是要积极拓展公开渠道和方式。协商单位可以借助传统媒体优势和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对协商过程予以公开。四是协商参与者要具有公开意识。中共党委和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人民政协要有公开意识,要及时真实地向社会公开协商相关信息并为此提供保障。协商主体也要有公开意识,在严守有关秘密的前提下,公开协商的相关信息,同时加强与所联系群众之间的沟通与联系。
第三,推动协商过程中的民众参与。一是在协商议题提出环节增强民众参与。在协商议题提出的过程中,党委、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加强与群众之间的联系,以提高协商议题的质量。如在协商议题提出过程中通过听证会、民意测验等方式了解百姓对协商议题的看法与认识。二是在协商准备阶段增强民众参与。在协商准备阶段,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应结合协商议题,开展专项调查研究,通过深入实际、走向基层、贴近群众,了解百姓生活现实,掌握群众真实想法,从而发挥自身的利益代表功能。三是在协商反馈阶段增强民众参与。协商结束后,根据相关程序,协商意见要交与有关单位办理,为了更好地督促协商意见办理,有关单位应将协商意见的办理情况向社会公开。协商意见的承办单位是谁、什么时间办理、截至何时、办理的结果如何,这些都应向社会公布,只有接受群众监督,加强群众监督参与,才能够增强协商实效。
参考文献:
[1]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11-18(2).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政党制度[N].人民日报,201*-11-16(15).[3]政协全国委员会办公厅,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人民政协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
[4]政协全国委员会办公厅,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人民政协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
(选自201*年第2期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从中外政党比较研究的视角看中国政党政治参与的发展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政党研究中心编辑朱虹
摘要:政治参与是指公民直接或间接地以各种方式对其利益相关的政治活动施加影响的活动。本文把政治参与和政党制度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提出了政党政治参与或政党参与的概念,比较了中西方政党政治参与的异同,对政党政治参与的一般规律进行了初步探讨,提出了进步推进中国政党政治参与发展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政党政治参与;比较研究;中国政党参与
一、政治参与和政党政治参与
政治参与是指,公民直接或间接地以各种方式对与其利益相关的政治活动施加影响
的活动,其目的是使自身的利益在公共政策中得到最大的满足1。按照其定义,政治参与几乎包括设计政治的所有活动,政治参与的最终主体是公民个人。政治参与有直接的政治参与和间接的政治参与两种方式,直接的政治参与如投票,参加有关政策协商的会议等;间接的政治参与主要是通过代表来进行,比如议会。当公民的间接政治参与发生的时候,就需要政治组织,这就和政党制度产生了联系,因为政党是现代社会最活跃也最重要的政治组织。以政党为平台的政治参与始终在发挥着譬如政治表达、政治综合、政治录用和政治社会化等重要功能2。
以政党为平台实行的公民的间接的政治参与可以被称为政党政治参与(可以简称为政党参与),是指政党试图影响公共政策的活动。政党与政府的关系、政党与民众的关系和政党间的相互关系,是政党政治参与中的主要关系。从表面上看,政党政治参与的主体是政党,实际上,政党政治参与的最终主体还是公民,因为政党的背后是支持政党的公民,这些公民有些人成为党员,有些人在党外,但都会投票支持政党或者赞助政党的行动。
与政治参与联系在一起的概念是执政、参政、议政、在野等等。在实际政治生活中,有的政党执政,有的政党参政,有的政党在野,有的政党反对,甚至有的政党革命;在西方国家有执政党、在野党,在中国有执政党、参政党。按照此前政治参与的定义,执政、参政、反对、革命都是政治参与的一种方式,执政党、在野党、参政党、革命党都
12本定义来自百度百科。
政治表达、政治综合、政治录用和政治社会化被广泛认为是现代政党的四个基本功能。
在做同样一件事,就是政党政治参与。所不同的地方在于参与方式,执政党以执政的方式参与,反对党以反对的方式参与,参政党以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的方式参与。综上所述,政党政治参与研究的对象既包括执政党,也包括反对党和参政党,要研究执政党如何确定政策,反对党和参政党如何与执政党发生关系,如何影响公共政策。西方多党制国家没有固定的执政党和反对党,在研究政党参与的时候应该对所有主要政党同等对待;中国执政党和参政党的地位是固定不变的,研究的时候侧重参政党如何参政是必要的,这也是本文的研究重点。二、中西政党政治参与比较
影响政党政治参与的因素很多,包括社会、政党和政府三个大的方面,比如公民的参与意识和参与习惯、政党的组织程度、政党数量和相互关系(即政党制度)、政府的法治水平、政府组成和政府管理的民主程度等等。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构成了政党政治参与的政治生态环境,靳呈伟从这个角度对政党参与公共政策过程作了一些有益的探讨
[1]。不过其研究主要集中在中西方政党制度的差异上,至于中西方政党政治参与最大的
区别是什么,还需要进一步明确、进一步突出和更为深入的思考。(一)政党与民众的关系不同
西方发达国家,公民的民主意识较强,参政比较主动。长期以来的民主思潮养成了公民把政府视为国家公器、私人有权干预政府事物、政府行为应该得到公众同意的习惯性思维。这就决定了,政党参与必须以民众的直接支持为基础,政党只有获得民众的选票进入议会或者获得公职才能参政或者执政。在政府行政过程中,执政党在决定公共政策时候要取得民选议会的同意,甚至通过公民投票的方式直接寻求民众的支持;反对党在决定采取何种立场的时候也要考虑民意基础。因此,在政党与民众的关系中,民众比较受到重视,西方政党的议员和行政长官的大门对民众是开放的,总是尽量保持与选民的沟通。
为了保持与民众的紧密互动,就要采取很多组织形式和信息沟通方式,由此产生了许多政党的外围组织。所以说,西方政党特别重视与媒体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在互联网时代,通过互联网沟通;在推特和FACEBOOK时代,通过推特和FACEBOOK沟通。邓小平曾指出,执政党最大的危险就是脱离群众。实践表明,在政党与民众的关系中,民众的份量容易出现弱化。中国政党尤其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代,非常重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注重与民众保持非常良好的关系,中国共产党也正是凭借这一点,获得了群众的支持,赢得了革命的胜利。执政之初,这种密切的党群关系也
得到了很好的保持。但是,随着时间推移,我们有些领导干部越来越不能主动与民众保持良好的关系,在处理问题时,官僚化倾向严重,尤其是在对待媒体方面,一直是单向的宣传和控制多于双向的反映和沟通,从传统媒体时代到新媒体时期都是如此。(二)政党与政府的关系不同
在西方,总统制国家和议会制国家政党政治参与的方式有所不同,但有其共同点,就是政党参与政府决策要借助国家的法定架构来实行。这里面包括两个要点:一是政党组织不直接参政,政党不直接作出关于公共政策的决定,要通过政府和议会;二是所有执政和参政的活动都要依法进行,政党参与受到法律的明文规范。
中国的情况是,同时存在党委和政府两套行政性的机构。之所以说都是行政性机构,是因为两套机构都在作行政性的决策,它们的区别主要在于地位的高低以及决策和执行的角色有所侧重,党委偏重决策,政府偏重执行。与西方相比,中国政党政治参与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没有规范政党参与行为的法律,对执政党的党委如此,对参政党同样如此,有内部制度而无外部法律。
(三)执政党与非执政党的关系不同
西方国家实行竞争性的政党制度,理论上没有固定的执政党和反对党,所以,政党间的关系是平等的,这是其一。其二,政党之间的关系是竞争性的。其三,在通过竞选分出了执政党和在野党以后,执政党与非执政党之间主要通过议会和媒体发生关系,政党组织之间直接协商公共决策是极为罕见的。其四,民主选举制度和竞争性的政党关系决定了所有政党竞争的重心都在于争取民众支持。
在中国,执政党与参政党之间是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参政党的主要领导需要执政党来确定,参政党的参政行为要接受执政党的指示,这是其一。其二,政党之间的关系是非竞争性的,参政党只能以有效参政为目标,不能寻求执政地位。其三,参政党最为重视的是保持与执政党的良好关系,而不是民众的支持率,因为它们不需要选票。中西政党政治参与之所以有明显的差别,是因为中西方政党所处的历史境遇及现实条件不同,即有着不同的民众基础、法治水平和民主程度。但是,历史会发展,现实条件会不断改变,政党参与方式和参与制度也要随之发展。比较研究中西方政党政治参与的差异,借鉴西方政党政治参与的实践经验,对于中国政党政治参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三、中国政党政治参与的发展空间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要完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机制,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政党政治参与是协商民主的重要内容,中国政党政治参与的主要内容包括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但是,如前所述,中国政党参与的问题在于:一是中国社会与西方社会越来越像,政党的很多参与环境都在改变,如民众的参与意识增强、国家法治水平提高、民主程度提高等等。这就产生了一些问题,如执政效能不够、官员腐败越来越受到民众的诟病,甚至受到国际社会的质疑。这些情况导致的结果是,无论是执政党还是参政党,都感到越来越大的压力。二是有效参与是所有国家政党的共同追求,前述情况说明我们的政党有效参与是不够的。具体如靳呈伟的文章所说,中国的政党参与存在如下问题:民意反映不够充分不够及时、运作不够规范、法制化水平不高、民主监督不够到位、政治参与机制不够完善[4]16-17。借鉴西方政党政治参与实践经验,结合中国政治历史条件和现实因素综合考虑,中国的政党政治参与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还有进一步探索的空间:(一)维护与民众的良好关系,努力反映民众利益诉求
西方政党政治参与的实践表明,政党只有充分汇集民意,政党的纲领政策只有充分反映民众的利益诉求,其自身的价值才能得到更好的体现,其获得认可的可能性才会增加,从而获得更好的发展。
执政党要继续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争取其政策充分反映民意,只有如此,其执政合法性才会相应增加,继续持有政权的机会才会增大;相反,如果执政党的政策不能反映民意,其继续执政的可能性就会大大降低。非执政党如果能够做到充分汇集民意、反映民众利益诉求,其得到民众认可的可能性也会增加,在政治生活中的影响力就会增强。
我国民主党派要努力反映和代表各自所联系群众的具体利益和要求,能够反映社会多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民主党派政党参与的主要方式之一是参政议政,即汇集民意后向相关组织机构建言献策。此前,我国民主党派在这方面做了不少努力,在公共政策形成过程中提出了大量的意见与建议。据粗略统计,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的二十多年时间里,各民主党派共提出重要建议201*0多项,其中近5000项被采纳,在有关政策外交和法律法规中得到体现[2]。这些成绩既是民主党派政治参与效能的重要体现,也是其实现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在利益诉求日益多元化的今天,如何更好地、更加广泛而精确地汇集民众的利益诉求并使之在公共政策中得到体现,这对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和参政的各民主党派进行有效的政治参与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找准功能定位、加强与人民群众的沟通、更好地汇集
民意并力争使之在公共政策中得到体现,是中国政党政治参与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二)提高政党政治参与的法治水平
政党以制度法规为规范,依法进行政治参与是西方民主政治的重要体现。通过国外政党政治参与的实践可以发现,无论是执政党还是非执政党,都是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合理利用法定权利的。这既确保了政治参与过程的规范有序,对非执政党而言,亦是其实现政治参与效能的前提。无论是在总统制还是在议会内阁制国家,非执政党往往依托议会的相关规章制度,通过合法方式来提交自己的议案,以修正、干扰、延缓、阻挠执政党的议案。
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得到各方面法律、法规、条例、规范的保障,其自身也存在特定的运行机制,为民主党派的政治参与提供了制度规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通过向政协提交调研报告、向政协大会提交提案或大会发言、有组织地旁听同期召开的人民代表大会等形式,我国民主党派就国家的大政方针和群众生活的重要问题向中共中央提出意见建议,同时发挥了民主监督作用,实现了参政议政的政治参与效能。
但是,就我国政党间关系和参政党参政行为而言,还没有专门的法律规范。民主党派只有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等依法参政,才能更有效地实现对公共政策的影响,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完善政党政治参与的法律制度,促进协商民主的法制化。(三)加强民主监督,健全和完善民主党派监督机制
民主监督是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即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互相监督。从特定意义上讲,民主党派对共产党的监督更值得提倡,更加迫切。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对于加强和改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健全社会主义监督体系,有着重要而独特的作用。“各民主党派能够提供一种中国共产党自身监督之外更多方面的监督,有利于执政党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更加自觉地抵制和克服官僚主义和各种消极腐败现象,加强和改进执政党的工作。”[4]对民主党派而言,民主监督不仅是法定的权力,也是其自身职责之所在。因此,各民主党派应在依法监督的基础上,通过多种形式监督提高自身对政策过程的影响力,实现自身政治参与效能。就中国共产党而言,要保证民主监督渠道畅通,进一步扩大民主监督的途径,充分发挥民主党派的监督作用,从而使政党政治参与更加有效地增强政治体制的合法性。如定期听取民主党派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对领导班子和领导成员的意见,每年就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等工作向民主党派通报情
况,邀请民主党派负责人参加党风廉政建设情况介绍等。(四)优化政党政治参与技术技巧,完善政党政治参与机制
在我国政党制度框架下,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相比较而盲,掌握一定的政治参与技术对民丰党派更为重要。政党政治参与机制的完善,则需要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表现相应的智慧和付出一定的努力。
第一,应该注意学习借鉴西方与政策建议相关的技术技巧,优化自身参与技术技巧。西方国家公共政策过程中的众多实例说明,在政策制定阶段,尤其是在政策制定的主要场所议会中,那些技术性多于政治性的法案,往往比较容易获得执政党与非执政党双方的共识,从而得以顺利通过;而那些政治性比较强的法案,则往往容易争执不下,很难在执政党与非执政党之间达成共识,获得通过的难度也非常大[3]17。
为了保证自己能够有针对性地提出真知灼见的意见建议,提高意见建议的采纳率,民主党派在提出建议时需充分考虑以下一些因素:从技术层面而言,所提建议是否可具有操作性?从内容层面而言,建议在政治上是否能够被执政党所接受?从预算成本而言,意见建议中的成本预算是否科学合理?当然,为提升建议的影响力,也可通过与新闻媒体建立定向联系,刊发调研成果,以适当扩大社会关注度。
第二,需要完善政党参与机制,推进民主党派的政治参与。一是确保民主党派成员在民主决策机构中占有一定的比例。民主党派从参政党的职能出发,必然要反映其成员合理的愿望和要求,使各种利益要求经常地、畅通地反映出来。只有民主党派成员在民主决策机构中占有一定的比例,才可能使民主党派所代表的这部分群众的正当利益得以实现,使他们的合理要求得到满足。二是规范协商程序。如协商前明确协商内容,协商中提出建议的程序具体化,协商后建立健全反馈机制等。三是健全民主党派自身建设机制,使其增强政治主体意识,明确政治参与的权利与责任。
参考文献:
[1]靳呈伟.政党参与公共政策过程浅论以英、德、日为例[J].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201*(2):31-34.
[2]张献生.我国多党合作制度中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对我国政党制度中几个基本关系探讨之一[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24.
[3]靳呈伟,刘玉.西方国家非执政党参与政策过程的实践及对我国民主党派的启示[J].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政党制度[EB/OL].(201*-11-15).gov.cn/zwgk/201*-11/15/content_806278.htm.
(选自201*年第3期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201*年民盟湖南省委统战理论研究课题招标方案》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201*年民盟湖南省委统战理论研究课题招标方案: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