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计划总结 > 计划方案 > 金湖县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推进工作方案

金湖县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推进工作方案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28 11:17:49 | 移动端:金湖县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推进工作方案

金湖县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推进工作方案

金湖县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推进工作方案

为切实加快我县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进一步规范统计监测,明确职能分工,统一方法步骤,落实责任措施,确保201*年在全市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特制定金湖县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推进工作方案。一、工作目标

加强全面小康社会统计监测,全面、准确、及时反映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在定性定量上把握全面小康社会指标发展趋势,围绕“巩固已成指标、促成可成指标、主攻滞后指标”的总体思路,紧扣重点、突破难点、创新举措、整体推进,确保201*年建成不含水份、人民群众得实惠、百姓普遍认可的小康社会。二、组织保障

1、健全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组织机制。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推进工作坚持“统一领导,分工负责”的原则,成立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挂帅,涉及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监测指标部门的分管县领导为副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县全面小康社会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组织、指导、协调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办公室和推进工作组、宣传工作组、监测工作组、督查工作组(简称“一办四组”),具体负责全面小康社会监测指标的指导、实施、推进工作。各镇、相关部门要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保证工作力量,主要领导要亲自挂帅,明确分管领导,落实1-2名同志负责具体工作,确保小康监测工作顺利进行,小康各项指标如期完成。

2、建立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工作责任机制。各镇、相关部门对全面小康社会监测指标数据的收集、评审及数据质量负总责,对照小康目标,按照“提高已达指标、巩固动态指标、确保未达指标”的要求,补短补软补缺,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确保各项指标顺利实现。

3、明确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保障机制。设立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专项经费,并纳入县、镇财政年度预算。各镇、各相关部门要妥善安排专项经费,确保本镇、本部门全面小康社会创建工作有序推进。专项经费主要用于三个方面:一是创建经费,加大薄弱环节投入,确保创建达标;二是工作经费,保障创建组织、机构有序运转;三是奖励经费,对创建全面小康社会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4、明确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进程监测机制。县级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按照《江苏省县级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统计指标体系》要求组织实施;各镇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按照《金湖县建设全面小康社会镇级指标体系》组织实施;各相关部门围绕《金湖县建设全面小康社会部门考评办法》中承担的监测任务组织实施。三、工作要求

1、全面监测。定期收集分析全面小康指标体系的相关数据及相关情况;定期召开监测指标数据分析汇报例会及监测指标会审例会,针对薄弱环节提出建议和措施,对监测中发现的新情况,及时预警;加强与上级部门的沟通衔接,确保指标口径计算方法和监测结果上下一致;定期公布监测报告和结果;总结全面小康社会推进进程中的做法和经验,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和基本现代化积累经验。

2、完善台帐。各镇、各责任部门认真收集整理201*年以来涉及本镇、本部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相关文件、会议纪要、领导讲话、工作方案、工作措施、监测报告、监测报表以及近年来所取得的成就,形成有说服力、对小康数据有支撑作用的台帐、图片、影像等材料,要求资料齐全、内容完整、重点突出、数据详实,并按统一要求印制、装订、存档,健全小康基础台帐。

3、强势推进。按照既定的实现年份,围绕《江苏省县级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统计指标体系》四大类18项25个指标,重点对未达标的8个指标,尤其是201*年未达序时进度的3个指标,制订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出台针对性政策和措施,落实时间任务表,确保做到“已实现指标抓巩固、未实现指标抓推进、难点指标抓突破”,努力使各项指标高质量完成。进一步落实富民、惠民工程,完善社会保障,关注社会热点,划解社会矛盾,解决百姓困难,使百姓了解小康、感受小康、支持小康,提高百姓对小康社会建设的认知度、满意度。四、职责分工1、“一办四组”职责:“一办四组”组长由分管县领导担任,成员由相关部门组成。小康办由政府办牵头,经信委、农委、住建局、人社局、教育局、卫生局、民政局、交通运输局、广播电视台为成员单位,主要负责综合协调、资料建档、进展跟踪、迎检接待及日常工作;推进工作组由发改委牵头,政法委、农工部、经信委、农委、人社局、住建局、教育局、卫生局、民政局、科技局、交通运输局、财政局、环保局、商务局、文广新局、公安局、电信局、工商局为成员单位,围绕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全力推进各镇、部门小康监测指标的达标完成;宣传工作组由宣传部牵头,文广新局、外宣办、广播电视台、报社、信息中心为成员单位,负责制定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宣传工作方案,解读全面小康各项指标及实现水平,提高广大群众对小康社会的知晓度和满意度;监测工作组由统计局牵头,政法委、农委、教育局、卫生局、住建局、人社局、民政局、科技局、交通运输局、环保局为成员单位,负责收集分析全面小康社会指标体系的相关数据,定期召开监测指标数据分析会及指标审定会,对监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发出预警信息,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督查工作组由纪委牵头,检查各镇、责任部门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中各项工作落实和进展情况。

2、部门工作职责:根据《金湖县建设全面小康社会部门考评办法》要求,及时提供全县和分镇小康监测数据,研究和制定所分工任务的实施意见、工作方案及数据质量评审办法。对已达标或有波动的指标巩固提高,对达序时进度的指标推进提升,对达标难度大的指标,要分析实现进程,跟踪监测,确保小康指标如期实现。

3、各镇工作职责:按照《金湖县建设全面小康社会镇级指标体系》要求,围绕镇级全面小康社会监测指标体系和群众对全面小康社会的知晓度和满意度,制定全面小康社会监测实施办法和工作方案,查找差距,落实措施,推进小康监测指标的完成和群众对全面小康社会的认可。

五、严格考评

围绕镇级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目标监测体系和部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考评办法,落实对各镇和相关部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量化考核,签订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目标责任状,明确各镇、各部门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积极推进小康镇建设,对达标的小康镇给予5万元和党政主要领导各2万元的奖励,对创建小康社会先进镇给予3万元和党政主要领导各1万元的奖励,对创建小康社会先进部门给予2万元和主要负责同志1万元的奖励。对影响县全面小康社会达标验收的镇、部门,年终考评时实行一票否决。县委、县政府将考核结果作为奖惩评优、干部任用的重要依据。通过及时的督查、严格的考核、严明的奖惩,调动积极性,增强责任感,共同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六、工作安排

1、出台《关于成立县全面小康社会建设领导小组的通知》、《金湖县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推进工作方案》、《金湖县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管理考核办法》。牵头部门:小康办时间:201*年8月-9月

2、出台《关于在全县开展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宣传活动的通知》,制订宣传工作实施方案,开展形式多样的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宣传。

牵头部门:宣传工作组时间:201*年8月-201*年5月3、组织开展上半年县级小康监测工作

牵头部门:监测工作组时间:201*年8月-9月4、“一办四组”人员落实到位,小康办选调人员集中办公。牵头部门:小康办时间:201*年9月

5、各镇、相关部门成立全面小康社会建设领导小组及工作机构,制定工作方案。牵头部门:小康办时间:201*年9月底6、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监测指标推进会牵头部门:推进工作组时间:每季度

7、组织对各镇及责任单位建设小康社会推进工作督查牵头部门:督查工作组时间:每季度

8、组织三次问卷调查(开展民生需求调查、群众满意度调查)牵头部门:监测工作组时间:201*年11月、201*年5月、9月9、各镇、责任部门完成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档案资料规范化整理工作。

牵头部门:小康办时间:201*年2月完成201*年-201*年、201*年2月完成201*年档案资料整理并按统一格式要求印制、装订成册。

10、组织开展201*年县、镇两级小康监测工作,完成县全面小康社会监测报告初稿。牵头部门:监测工作组时间:201*年2月-3月

11、开展进村入户工程(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办实事、搞宣讲)牵头部门:小康办时间:201*年4月-201*年3月12、开展“小手拉大手”校园宣传活动

牵头部门:宣传工作组时间:201*年5月、10月

13、县委、县政府向省全面小康社会建设领导小组(省统计局、省发改委、省委研究室)提交达标申请书面报告及相关材料

牵头部门:小康办时间:201*年6月

14、组织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满意度电话模拟调查牵头部门:监测工作组时间:201*年7月15、迎接省全面小康社会建设领导小组初审牵头部门:小康办时间:201*年8月16、开通小康热线电话

牵头部门:小康办时间:201*年9月

17、制作完成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成果专题片、宣传画册、展牌等牵头部门:宣传工作组时间:201*年10月

18、邀请省统计局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对我县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满意度电话模拟调查牵头部门:监测工作组时间:201*年11月-12月

19、邀请省有关部门实地调研指导我县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工作牵头部门:小康办时间:201*年11月-12月

20、迎接省统计局、省发改委、省委研究室对我县全面小康社会达标情况的验收牵头部门:小康办、监测工作组时间:201*年3-4月

21、做好省统计局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对我县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满意度调查牵头部门:小康办、监测工作组时间:201*年4月-5月

22、县委、县政府召开年度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总结表彰推进工作大会牵头部门:小康办时间:201*年2月、201*年5月

扩展阅读:六盘水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施方案

六盘水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施方案

第一章、全面推进六盘水市小康社会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1."小康"的由来

"小康"一词最早源于《礼记礼运》,古人将其与"大同"并列为两种不同的社会状态或社会理想。在古代思想家眼里,"小康"是天下为家、温馨和睦、讲究礼仪的亲情社会。尽管"小康之家"、"小康生活"寄托了普通百姓对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美好生活的朴素向往,但古人眼里的小康社会,归根到底反映的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生活状态。"大同"是天下为公、路不拾遗、井然有序的理想社会,是中国古代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模型。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小康"概念的内涵也开始发生变化,并随着人民群众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渐深化和充实,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具体战略蓝图。从邓小平于上世纪70年代末首先用"小康"来概括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发展目标,到党中央提出:"所谓小康水平,是指在温饱的基础上,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达到丰衣足食。这个要求既包括物质生活的改善,也包括精神生活的充实;既包括居民个人消费水平的提高,也包括社会福利和劳动环境的改善。"再到"人民生活从温饱达到小康,生活资料更加丰裕,消费结构趋于合理,居住条件明显改善,文化生活进一步丰富,健康水平继续提高,社会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小康"的内涵在不断深化。现阶段,"小康"实现程度及未来发展趋势已经成为反映我们国家历史进步的一把标尺,成为衡量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客观标准。

小康是指一定时期的生产力水平下,人民生活水平高于温饱但还不够富裕,达到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生活舒适便利、精神健康充实的一种程度。从这一涵义可知,它类似于国际上通用的生活质量的意思。生活质量的内涵也在发展演变,今天人们提到的生活质量一般包含三层内涵,即物质生活状况,主要内容为食品、衣着、住房、交通等物质条件;生活环境状况,主要指空气是否清新、交通是否拥挤以及水质和绿化状况;社会环境状况,主要内容是社会秩序与安全感、社会道德风尚等状况。

2.小康社会的分类

小康社会是一个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概念,是一个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进程。从现代化的整体进程来看,在贫困、温饱、小康和富裕四个阶段中,小康是介于温饱和富裕之间的一个发展阶段。从恩格尔系数来看,国际惯例是,50~40是小康,40~30为宽裕,30~20为富裕,20以下就是极富了。按照世界银行1998/1999年度《世界发展报告》中的指标,人均GDP在785美元以下者为低收入国家,785~3125美元为下中等收入国家,3126~9655美元为上中等收入国家,9656美元以上为高收入国家。按这一标准划分,六盘水市上世纪末人均GDP342美元,恩格尔系数为59.4,落后于全国水平,还未达到小康。从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及综合实力看,全国也仅仅是刚进入小康社会,还处在小康社会的初级发展阶段,还将经历一个充实、提高的较长过程。从初步进入小康社会到小康社会全面建成,是一个分阶段的发展过程,把小康社会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即初步的小康阶段(人均GDP达到800美元)、宽裕的小康阶段(人均GDP达到1600美元)和殷实的小康阶段(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

3.未来现代小康社会的主要特征

未来现代小康水平应具有几个主要特征:①经济有较大发展,综合经济实力增强,人均GDP达到世界中下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②物质产品较为丰富,国民素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达到世界中下等收入国家平均生活水平;③社会进步明显,人们生活和工作环境有较大改善,社会秩序安定,社会保障福利水平提高,社会整体水平达到世界中等收入国家水平以上;④社会风尚和道德意识显著提高,人们的精神生活更加丰富,社会风尚处于世界各国前列。

总体小康是一个低标准的小康,全面小康的目标是一个较高标准的小康。小康水平有一个从低到高的发展过程,总体小康只能说是刚刚跨过小康的门槛。全面建设小康,将使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宽裕。总体小康是一个偏重于物质消费的小康。而全面小康除了注重研究物质生活外,还包括经济、政治、国民素质和可持续发展四个方面。

全面小康社会与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的区别是:一是范围不一样。上个世纪根据我国的国情,我们建设小康社会侧重点在解决温饱,提高物质文明的水平。而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小康社会决不单纯指物质文明,还应该包括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建设。因此,江泽民提出的"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是对小康社会更全面的描述,是对小康水平提十五大报告对依法治国作了进一步的阐述,把依法治国作为治国的基本方略确定下来,指出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在这个报告中,还把原来"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提法正式改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二是标准不一样。我们在小康水平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应该有新的标准。比如,全国到2020年人均GDP应该达到3500美元左右,符合世界银行201*年关于世界各国收入水平四类划分标准的中上收入国家水平。其它相关指标也是如此。可以肯定,在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实现监测或量化时,不仅要提高反映人民生活水平的统计指标的临界值,而且要全面反映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发展进程。

5.全面小康社会是什么模样呢?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味着经济、政治、文化将得到全面发展,社会更加繁荣富强。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大幅提高,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味着我们的生活将更加有滋有味,幸福美好,更加富足。30年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那时,城镇居民生活将更加富裕,电话普及,轿车进入更多家庭,人均住房面积进一步扩大;农村居民生活将更加宽裕,彩电、冰箱、洗衣机等耐用消费品普及,居住质量进一步提高,享有比较完善的医疗保健服务

我们自身的发展将更加全面。全面小康是一种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主义民主将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更多的人将分享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成果。“全面小康”是一种发展比较平衡的小康。30年后,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将逐步扭转,城市(镇)化水平大幅提高,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要性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党的十五大就提出来了,而十六大进一步作为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奋斗目标被提出,这是我们国家和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标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是一次全面而深刻的社会变革过程,而不是单纯指提高发展水平。

上世纪80年代,许多地方尚未解决温饱问题,所以,从当时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的小康社会,是一个低标准的小康社会。目前,一方面我市尚未达到这一标准,另一方面这种小康还只是一种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所谓低水平,就是虽然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一定规模,但人均水平还比较低。201*年,六盘水市人均GDP不到全国人均GDP的一半,相当于日本的1%,仅相当于低收入国家水平。所谓不全面,就是目前的小康基本上还主要是生存性消费的满足,而发展性消费还没有得到有效满足,社会保障还不健全,环境质量也有待提高,精神生活还需丰富。所谓发展很不平衡,是指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水平差距较大。我国西部12个省市区,面积占全国的71%,而国内生产总值却只占全国的18%。201*年,六盘水市还有11.2?万人(全国为3000万人)没有完全解决温饱问题,城镇也有近?万人(201*万人)生活在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还有一部分人口虽然解决了温饱问题但尚未达到小康。所以,全面建设一个更高层次的小康社会势在必行。

此外,原来制定的现代化建设“第三步”跨度长达50年,这50年中具体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步骤和战略措施都迫切需要明确。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使这50年有了一张完整而清晰的“进度表”,形成了新的“三步走”战略。第一步到201*年,我们将全面完成“十五”计划和201*年奋斗目标;第二步,到2020年,也就是建党100年时,我们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第三步,到本世纪中叶,也就是新中国成立100年时,我们将基本实现现代化。

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这50年,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新"三步走"战略把这50年分成三个阶段,因此,新"三步走"战略也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三步走"战略。"新三步走"战略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战略的进一步展开。这对于全面继承和完成邓小平的现代化"三步走"战略,全面规划党和国家未来50年发展的蓝图,是非常必要的;对全面落实"三个代表"要求,凝聚各族群众,向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迈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是非常有利的;是新世纪努力奋斗的方向和旗帜。"新三步走"战略是在新的历史阶段和时代条件下,全面加速实现现代化的努力与追求。完成这个战略之时,我市社会面貌将焕然一新,不仅全面实现了小康,而且进入了现代化社会,人民千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将得以实现。实现现代化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和壮举,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可以说是开辟了历史的新纪元。

三、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

建设小康社会是邓小平同志最早在1979年提出的,是他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一个简单通俗的描述。党的十二大和十三大对小康标准在理论上进行了完善。1991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的报告中也对小康作了详尽描述。1992年国家统计局提出的指标体系,分为宏观经济条件、生活质量和生活效果三个领域,共12个指标。具体量化又分为全国标准、城市标准和农村标准三类。此后,国家计划委员会与国家统计局联合提出并征求12个部委意见,于1995年修改完成了全国人民生活小康水平的基本标准。除了经济的指标之外,小康标准还包括其他的社会指标。描绘了“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美好前景。

1.小康标准包括哪些内容

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家统计局会同国家计委和农业部制定了《全国人民小康生活水平的基本标准》、《全国农村小康生活水平的基本标准》和《全国城镇小康生活水平的基本标准》三套标准,包括五个方面共16项指标:第一类为经济发展水平,由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一个指标组成;第二类为物质生活水平,由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人均居住使用面积、农村居民人均钢筋砖木结构住房面积、人均蛋白质日摄入量、城市居民每万人拥有铺装道路面积、农村通公路的行政村比重、恩格尔系数8项指标组成;第三类为人口素质,由成人识字率、人均预期寿命和婴儿死亡率3项指标组成;第四类为精神生活,由教育娱乐支出比重和电视机普及率2项指标组成;第五类为生活环境,由森林覆盖率和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基本合格以上县百分比2项指标组成。城镇标准由经济水平、物质生活、人口素质、精神生活和生活环境与社会保障五个部分组成,共包括12项指标;农村标准由收入水平、物质生活、人口素质、精神生活、生活环境和社会保障与安全六个部分组成,共包括16项指标。(参见六盘水市小康实现程度表)。2.小康的计算

按统计核算标准,小康实现程度的计算可分为两大步:第一是确定小康标准临界值和指标权重。对每一指标确定一个数量临界值,达到或超过此值就认为该指标达到小康水平。指标临界值确定的方法不尽相同,如有用计量经济模型确定的,有用国际公认标准确定的,有用横向对比法确定的,也有用专家法确定的等。如住房使用面积需要考虑人均活动空间、睡觉空间、学习空间、饮食空间等多个因素来确定。指标权重是指其在整个指标体系中占居的重要程度,它的确定同样有多种方法,如专家法、多元统计分析法等等。经济水平、物质生活、人口素质、精神生活和生活环境五个方面的权重分别是14%、48%、14%、10%和14%,其中物质生活权重最大,它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核心部分。

第二是计算小康进程,即距小康临界值还有多远或者说实现程度。这里采用区间距离实现程度的办法测算,总体实现程度为各指标实现程度与其权重乘积之和。从总体上讲,目前,反映小康生活水平的计算结果是客观合理的,反映了现代社会经济的较好的生活水平状态,与国际中下等收入国家水平相当。

计算公式为:小康实现程度=〔(即期值-1980年值)/(小康值-1980年值)〕×100%

对于即期值大于小康值的,其实现程度为100%;对于即期值小于温饱值的,不付值,即实现程度为0。第二章、六盘水市小康社会进程评价

一、六盘水市小康社会进程回顾1.20年小康社会进程回顾

到201*年,六盘水市小康实现程度为67%,低于全国的96.6%,还为进入小康社会。总体上看,城镇小康进程比农村小康进程快,城镇小康实现程度为85%,高于农村小康实现程度48.6%。具体表现为以下特点:

一是经济水平纵向看取得很大进展,横向看发展较慢。

201*年,六盘水市GDP81.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1980年实际增长5.61倍,年均递增8.68%。低于全国(中国GDP89403.5亿元)年均递增%的水平。六盘水市人均GDP2833元,按可比价计算,比1980年实际增长倍,年均递增7.15%,低于全国(人均GDP3847*元)年均递增8.32%的水平。从人均GDP小康实现程度,六盘水市为32.15%,低于贵州省的46.4%,更低于全国的100%,说明我市小康的实现,关键在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有效控制,只有经济总量的不断壮大,才会有城市经济的繁荣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六盘水市三次产业比例从1980年的32.5:42:25.5,调整到201*年的16.5:54:29.5。可以看出,六盘水市正在从农业化向工业化迈进,但第三产业比重增长不大,说明工业经济仍为主导,知识经济时代还未进入。与全国三次产业比例16:50.5:33.5相比,第三产业仍很落后。

六盘水市地方财政收入完成4.74亿元、中央税收?亿元,财政支出完成10.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实际增长?倍,年均递增?%。中国财政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完成6394亿元、中央税收完成?亿元;财政支出完成?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实际增长倍,年均递增?%。

固定资产投资速度不断加大,但总体增速低于全国水平。六盘水市1980201*年累计投资?全国?

二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总体收入水平增长较慢。

201*年,六盘水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08元,按90价计算,比1980年增加3.5倍,年均递增6.5%;农民人均纯收入1313元,按90价计算,比1980年增加增加3.74倍,年均递增6.8%;但二者速度均低于全市GDP年均递增7.15%的速度。六盘水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小康实现程度分别是61%和20%,也低于全国的100%和49%。因此,提高六盘水市城镇居民和农民的收入,也是我市实现小康的一条重要途径。

三是物质生活不断改善,贫富差距不断拉大。

六盘水市城镇人均居住面积由1980年的5.7平方米增长到201*年的8.2平方米,低于全国的人均15平方米;农村人均居住面积由9平方米增长到20.5平方米,高于全国的人均20平方米,但钢木结构住房比例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尤其是楼房多为单层。

六盘水市人均蛋白日摄入量201*年为50克,低于全国的73克。恩格尔系数59.4高于全国的14.4个百分点。说明我市人民生活质量总体还很低。

六盘水市基尼系数201*年为0.4?,高于全国的0.34,说明我市贫富差距大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贫富差距还有扩大的趋势,但总体属于分配公平。

四是人口素质不断提高、人民精神生活丰富多彩。

六盘水市成人识字率由1980年的?提高到201*年的80.5%,人均寿命由?岁提高到68岁,婴儿死亡率由?降低到。教育娱乐支出比重由2.7%提高到8%,电视从奢侈品到电视机普及率达到60%。六盘水市人口素质和精神生活的小康实现程度分别是41%和60%,比全国的100%也相差很大,尤其是人口素质。因此,提高人口素质、丰富人民精神,是我市实现小康的另一条重要途径。五是生活环境逐步优越。

六盘水市森林覆盖率由1980年的?%提高到201*年的22.54%。六枝、盘县、水城和钟山也全部实现农村初级保健基本合格。已通公路的行政村比重由%提高到92.4%,安全卫生水(自来水)村普及率由?%提高到65%,农村通电行政村比重由?%提高到90.7%,已通电话的行政村比重由?%提高到26.6%。六盘水市生活环境总体上比全国的平均水平略好。

2.六盘水市小康社会进程实施的重大举措1965年1978年,“大三线”建设为六盘水市奠定了以煤炭、钢铁、电力、建材为支柱的工业基础,工业化城市雏形开始形成。

1994年开始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经过七年的努力,六盘水市解决了?万人口的温饱问题,全市贫困人口由?万人,减少到?万人。到2000年,全市总体越过温饱线。

1997年金融危机后,扩大内需,“三线一站”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全市经济的高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201*年起,实施西部大开发,退耕还林、西电东送等重大项目的实施,将为六盘水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插上腾飞的翅膀。

二、201*年六盘水市小康社会进程评价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六盘水市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我们同样也要看到存在的问题和差距。主要的问题是由于全市地域宽广,各地的资源禀赋、地理条件、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等各方面的条件很不一样。因此,各个地区小康社会的发展速度、水平也会不一样。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规律,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得快一些。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规律是客观存在的,通过发达地区的带头示范作用和涓滴效应来带动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根据地区发展的不同状况,实施梯度推进战略,这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战略。

1.经济总量小,自我积累能力弱,各类投资项目资金匹配困难,一部分国债项目配套资金存在较大缺口。

2.地区发展水平差异明显,部分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一山一河”等地区部分群众尚未脱贫。

3.城乡差别较大,农业结构调整缓慢,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市化进程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程度,影响了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的转移,这是农民收入难以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4.第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步伐不快,农产品单一价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既制约了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进程,也给发展农村经济、开拓农村市场造成困难。

5.国有企业“三改一加强”步伐不快,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持续增长的基础还不稳固,国合商业企业大面积亏损的局面仍未根本改变。

6.财政收入稳步增加,金融运行平稳。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完成4.77亿元,财政支出完成10.1亿元。全年净投放货币23.27亿元。财政收入虽然实现较快增长,但由于增支因素较多,财政收支平衡难度仍然较大,支出结构调整困难。

7.计划生育工作力度加大,但对计划生育“外逃户”和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缺乏有效的控制措施和管理办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计划生育工作的正常开展,人口出生率、多孩率仍然偏高,综合节育率、计划生育仍然偏低。

8.社会保障事业得到加强,初步建立养老、医疗、失业保险制度。全市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达94.7%,基本做到了按时足额发放。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已达7.57万人(不含煤炭行业)。参加医疗保险的职工达3.42万人。但社会保险费收缴率低,就业渠道不宽,就业容量有限,下岗职工再就业较为困难的基本状况尚未得到根本转变。

9.社会基尼系数偏高,收入差距较明显,社会就业不足,城乡部分群众生产、生活还有困难,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健全完善。10.社会环境仍然欠佳,社会治安仍然存在问题,生态环境压力较大。

11.招商引资取得一些成果。全市共引进项目126个,合同资金25.2亿元,实际到位资金8.6亿元。但由于软硬环境相对滞后,民间资金跟进不够,社会投资规模较小。

12.文化、卫生、广播电视、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科技经费投入增加,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步伐加快。钟山区基本实现“普九”,其余三个县、特区基本实现“普六”。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8.49%。39所“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学校已全部完工。6个“国家扶贫教育工程”全部完工。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1.8%。医疗卫生设施逐步改善,卫VⅡ项目、卫IX项目实施顺利,已形成较为完善的医疗卫生体系,农村卫生“三项建设”项目基本竣工。实施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基本实现了通电的行政村通广播电视的目标。第三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社会问题上有两种应该注意的倾向:看不到我市就要进入小康社会,是不对的;我市综合实力有了很大增强,有可能又有必要集中力量办一些有力推进现代化的大事。忘掉我们的基本市情,以为以很快改变目前状况,实现小康,更是不对的。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强调,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在新世纪必须继续为完成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历史任务而奋斗。

六盘水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主要面临的挑战有:

第一、面临三大矛盾:高增长率与高失业和通货紧缩并存、经济高速增长与收入分配的不协调、高速的经济增长与环境资源的高消耗并存。

第二、经济体制改革的挑战。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仍在继续、国企改革的根本问题尚未解决等。

第三、贫困面大、贫困程度较深的挑战。实现"一山一河"地区的小康,将是我市农村全面推进小康进程的重中之重。

第四、资金的挑战。六盘水市的发展一方面向外争取大量的资金,另一方面,每年有大量资金流出。201*年,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76.57亿元,各项贷款余额仅为62.41亿元,大量资金流出市外。尤其在农村,资金流出现象更为严重。

六盘水市按20世纪90年代的发展态势继续发展,实现"翻两番",使六盘水市全面进入小康社会,这是个很艰巨的任务,未来15年内经济必须保持9%以上的年增长速度。这一任务虽然有一定难度,但经过努力是可以完成的。经济发展的前景确实还存在很多困难和矛盾,面临着很多棘手的问题。但综合来看,也有很多机遇。

第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已拥有一定的物质技术基础,过去长期制约经济发展的交通、通讯和其他生产要素现在已经发生根本性改变。已形成了独特的区位、资源和工业基础三大优势,为六盘水市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基础。

a、区位优势六盘水市居西南四省区地域中心,既属攀西--六盘水资源开发区,又是"西南、华南经济区域南(宁)贵(阳)昆(明)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东邻乌江干流沿岸重点开发区,东北紧接重庆至宜宾长江沿岸重点开发区,东南与红水河水电矿产开发区相连,西南又与澜沧江中游水电、有色金属基地遥呼相望。贵昆铁路、南昆铁路、GZ65国道主干线横贯全境,"三线一站"(水柏铁路、内昆铁路、株六复线和六盘水铁路编组站)和水黄、毕水兴高等级公路的建成,将使本区域北上四川、南下广西、西连云南、东出湖南、内接贵阳的交通状况变得非常便捷,六盘水将成为西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西南地区重要的物流中心和信息流中心,成为南贵昆经济区域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b、资源优势--煤炭及煤层气资源。六盘水市是我国南方最大的产煤区,含煤岩系为上二叠统龙潭组与长兴组,含煤层多达70余层,可采煤层总厚6.63~36.13米。全市煤炭保有储量135亿吨、尤其是炼焦用煤保有储量占全省的82%。区域内有较大面积的聚煤──煤层气向斜(或复向斜),且煤层分布广、厚度大、煤层割理发育、煤演化程度适中、封闭条件好、煤层气含量高,煤层气资源量就达11548.8亿立方米,资源量约占华南地区煤层气资源量的三分之一。

--矿产资源。区内有铁矿,铅锌、黄金、锑等有色金属矿和钼等稀土金属矿,还有灰岩、白云岩、硫铁矿等非金属矿产。与丰富的水能资源和煤炭资源结合,组合开发条件较好。

--旅游资源。六盘水不仅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还是一块风光绮丽迷人的文化宝地,文物古迹珍奇精美,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民族风情纯朴浓郁、绚烂多彩。区域内不仅有盘县大洞古文化遗址等省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还有六枝江风景区、六枝梭戛长角苗民俗生态博物馆、盘县高山牧场等许多富有特色的旅游资源。这里"冬无酷暑、夏无严寒",山川俊秀、杜鹃迷人,是一个休闲避暑的好地方。

C、工业基础优势六盘水市自六十年代"大三线"建设以来,累计投入固定资产原值约500多亿元,建成了水城钢铁集团公司、盘江煤电集团公司、水城矿业集团公司、六枝工矿集团公司、盘县电厂、水城水泥厂、水城电厂等大中型国有企业,形成了煤炭、电力、冶金、建材等支柱行业,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这些行业还将不断壮大,将为六盘水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第二、不断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使社会生产力不断获得解放,为经济增长提供体制保证;加入世贸组织,形成全方位的开放格局,可以充分利用两种市场、两种资源,将有力地助推经济增长。国有产权行使方式的改变(坚持国家所有,但分级行使产权,建立三级的综合性国有资产管理机构来行使出资人的各种权利),将能够比较好地做到政企分开,同时使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革进行得更快更好,这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基础的建立是一个非常大的推动力量。

第三、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是技术的不断提升和创新,这方面落后地区有后发优势,可以引进发达国家的技术,以很低的成本实现经济快速发展。

第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各种条件都比较好,又处在一个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人心思富,人心思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伟大抱负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最强大的动力。

第五、国家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将使民营经济会有非常大的发展,这样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就有了很好的保障,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把全国各个方面的力量调动起来。第四章、全面推进小康社会进程的奋斗目标

1、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努力做到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抢抓机遇,迎接挑战,加快发展。按照加快发展、富民强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以发展为主题,以经济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目的,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转变观念,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全方位扩大开放;开拓创新,积极探索新机制和新方法;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积极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促进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扎实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持社会稳定;统筹规划,分类指导,有计划、分阶段地推进,努力开创六盘水发展的新局面。根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把经济发展的重点转向依靠科技的进步和技术的发展方向上来。要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的能源、原材料产业,积极向深加工产品基地发展,带动全市工业技术水平的转型。全市要在初步实现工业化的基础上,向信息化、工业化、城市化"三化"并举的新阶段进军,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城市化。加快实施"后发优势赶超"战略,以促进生产力的全面发展。2、主要原则一是立足当前,着眼未来,把解决当前的问题同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结合起来;二是突出重点,因地制宜,把加快发展同结构调整结合起来;三是加强合作,优势互补,把西部开发与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结合起来;四是艰苦创业,扩大开放,把自力更生为主与外来推动和支持结合起来;五是体制创新,机制创新,改革推动,把宏观调控同市场机制结合起来;六是科技创新,教育先行,把渐进式发展与技术跨越结合起来。3、总体目标本世纪中上叶,六盘水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是:国民经济前十五年和后二十年各翻两番,中间十五年增长三倍。用四十年时间来走中国六十年走的路,力争201*年总体达到小康,2030年全面进入小康,2040年国民经济发展赶上全国平均水平,2050年全面超过当时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赶上中等的发达国家水平。努力把六盘水市建设成为西南重要的铁路、公路枢纽,西南和华南重要的能源原材料、煤化工基地,绿色特色食品、畜牧业和中药材基地,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与度假、休闲、避暑相结合的特色旅游城市,"两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川、滇、黔、桂结合部实力雄厚、山川秀美、富裕文明的现代化大城市。

201*--201*年,初步达到小康。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经济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经济增长质量与效益明显提高,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以上;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能源原材料基地的地位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国有企业改革继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扩大开放取得重大进展,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人口过快增长得到有效控制,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较快进展;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功能进一步完善,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增加,物质文化生活继续改善,力争到201*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比201*年翻一番,达到200亿元人民币,人均GDP达到735美元,六盘水市基本进入初步的小康社会阶段。

201*年,六盘水市国内生产总值比201*年翻两番,达到320亿元人民币,人均GDP达到1160美元左右。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00亿元人民币,人均GDP达到1680美元左右,进入宽裕的小康社会阶段。教育和科技加快发展,国民素质进一步提高,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达到下中等收入国家水平。2030年,六盘水市国内生产总值是201*年的12倍,达到1000亿元人民币,人均GDP达到3080美元,进入殷实的小康社会阶段,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达到上中等收入中国家水平,基本实现以民主化、法治化、科层化为内容的政治现代化,以工业化、专业化、规模化为内容的经济现代化,以城市化、福利化、流动化、信息化为内容的社会现代化,以开放性、独立性、平等性为内容的个人现代化,以宗教世俗化、观念理性化、经济主义、普及初中等教育为内容的文化现代化;实现"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目标,即基本实现第一次现代化。204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比2030年翻一番,和全国一道达到高收入发展中国家水平,现代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205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比2030年翻两番,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以上,全面超过当时全国平均水平,完全实现第一次现代化,进入以提高生活质量为主要社会经济目标的第二次现代化起步阶段,赶上中等的发达国家水平。

表:六盘水市各个时期国民经济发展情况规划表GDP(亿元)201*年折美元201*年折美元201*年折美元2020年折美元2030年折美元2040年折美元2050年折美元81.59.88201*4.23304050060.51000120201*2404000480GDP增速%总人口>9>9>9>7>7>7287.93<330345360390410420人口数(万人)自增率<13.5<12<10≤8≤5≤2城镇化水平人均GDP19.2%32%40%50%60%65%70%3437351160168030805850114第五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实施方案

我市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一新阶段,发展是主题,结构调整是主线,这都需要保持经济有一个较快的增长速度。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按照国内生产总值到201*年力争比201*年翻两番,203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01*年的12倍这一目标,就是要确保未来30年经济至少保持9%以上的增长速度。实现经济稳定增长,是我们在发展中解决问题的前提和条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只要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发展比较快,人民生活就会得到不断改善,各种问题就解决的好。只有保持一个较快的发展速度,才能为扩大就业提供广阔的空间,逐步缓解日益增大的就业压力,维护社会稳定,为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创造良好的环境。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要求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不宜过低,也要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防止盲目追求速度。

一、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深化和完善以市场为取向的基本经济制度改革。

开放的水平决定发展的水平,开放的力度决定发展的速度。要坚持以大开放为主战略,着力营造以开放促改革、促调整、促发展的新格局。

1.树立“开放赢得机遇,开放带动改革,开发促进发展”的新观念,坚持从国际、省外和省内三个层面对外开放。一是要进一步扩大外商投资领域,促进我市经济结构的调整。鼓励外商投资农业、林业、水利、交通、电力、市政、环保等基础设施或基础产业;把外资的引导到化学工程、生物工程、新材料和新能源等产业上来,努力吸引外资公司在六盘水建立研发中心和高新技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二是扩大服务贸易领域的对外开放,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促进第三产业的机构调整和升级。三是按造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和市场经济的原则,与省内外开展广泛的经济合作;重点把东部发达地区的优强企业、优势品牌、技术及先进经验引进六盘水。四是继续参与西南六省区市七方区域经济协调工作,在“联合构建西南出海大通道”、“联合开发大西南旅游”、“联合推进西电东送”、“联合构建长江、珠江中上游生态屏障”、联合推进“南宁贵阳昆明”经济区等方面加强与临近省市的合作,并力求取得实效。

2.强化“环境也是生产力,环境更是竞争力”的新思维,把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作为扩大对外开放的基础工程来抓。结合六盘水市实际,一是以制度创新作为突破口,进一步营造良好的行政环境。通过改革审批方式、简化审批程序、下放审批权限、强化审批服务、健全审批监督制度和项目审批责任追究制度,营造良好的行政环境。二是进一步加强法制建设,营造良好的法制和政策环境。

3.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举措,全面提高六盘水市对外开放水平。要积极有效的利用外资,不断扩大利用外资规模和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同时,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对外投资,扩大国际国内经济技术合作领域。

4.要继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深化农村税费、粮食流通体制、农村金融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加大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的力度。

二、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进一步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我市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村生产力落后,人口的绝大部分居住在农村,农民的生活水平明显低于城镇居民,农村教育、科技、文化和卫生等事业的发展水平也明显落后于城市。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进程中,农村面临的任务比城市要艰巨的多。进一步解决好"三农"问题,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是保持阂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农村人口最多,市场潜力最大。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把扩大投资需求和扩大消费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消费在整个消费中的比重。只有在广大农村形成和谐安定、健康向上的良好局面,保证广大农民安居乐业,农村社会稳定才能有坚实的基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没有农村的稳定和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效益,促进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1.稳定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继续深化农村改革。

稳定基本政策,核心是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要尊重农户的市场主体地位,落实土地政策和《农村土地承包法》,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位用权。要在保持政策稳定性和连续性的前提下,针对影响农村发展的体制性因素,进一步把农村改革引向深入,推进农村的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

一是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建立起根据基础教育等基本需求向农村贫困地区确定转移支付的制度。各地要加强领导,精心组织,认真执行中央的政策。

二是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要加快培育和规范粮食市场,加快粮食企业改革和农业结构调整。要继续坚持保护价收购制度,合理确定保护价水平和收购范围,同时也要积极培育粮食市场,探索市场化改革的路子。

三是探索对农业和农民实行补贴的各种有效办法,加大国家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对当前的农业投入的严峻形势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要采取切实措施,多渠道增加农业投入。政府财政渠道支农资金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资金投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从财政方面讲,随着财力的增强,要逐步增加农业财政资金,适当提高农业财政资金的投入比重。要充分利用WTO“绿箱政策”,调整财政支农的重点,增加直接对农民的收入支持和补贴。要逐步将一部分主要农产品市场风险基金(如粮食风险基金)转为对农民的收入补贴。同时,加大对主要农产品产区农民在使用良种或先进技术方面的直接补贴。要改革现行管理体制,完善政府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管理机制。比较合适的做法是,政府财政支农资金总的分配、管理原则及其制度由财政部门负责,在财政内部逐步做到资金由一个部门负责。这样便于财政部门代表政府对支农资金的统一管理和统筹安排。政府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安排及实施、后续管理由计委、科技和农口主管部门负责。

四是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加大信贷支农的力度。农村信用社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总的要求是明晰产权关系,强化约束机制,增强服务功能,国家适当扶持,地方政府负责。既要充分调动农民发展农业的积极性,又要从总体上调整农业与国民经济的关系,加强财政对农村经济的扶持力度,增加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缺乏必要的金融支持,是农民增收面临的一大问题。当前,农村资金供求矛盾非常突出,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农村资金外流问题严重,农村经济发展中的资金要素日益稀缺。二是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审批、发放权过于集中,制约了基层行贷款发放的灵活性和时效性,不适应县域经济重要组成部分中小企业信贷需要急、期限短、频率高、数额小、风险大的特点,加之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失衡,严重制约了信贷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三是国有银行收缩农村机构,农村信用社独立承担支农任务,而部分地区农村信用社由于历史包袱沉重,资金周转困难,支农资金严重不足。四是农村信用体系不健全,农民、乡镇企业担保难、贷款难问题十分突出。

五是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体制。财政支农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目前财政农业支出实行分块管理,有限的资金不能形成合力。二是政府农业财政支出的结构不合理,财政实际用于粮食流通环节的补贴太高。三是管理监督机制不健全,容易造成资金流失。自1998年中央决定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来,国家大幅度增加了农口基本建设投入,但这些投入大部分用于大江大河治理等大型项目,各行各业都从中受益,县域范围内与农民增收关系密切的小型基础设施的投入还很有限,难以直接带动农民增收。农村中小型的农田水利工程、乡村道路等设施,是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基础条件。按照现行的财政体制和投资体制,中央政府投资主要搞大中型基础设施项目,很难直接覆盖到广大乡村,省级政府投资也主要用于同中央投资配套搞大中型项目,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职责在基层的县(市)和乡镇政府,中央和省级政府仅对个别地区和特殊类型的小型基础设施项目投资进行适当补助(如老少边穷地区等)。另一方面,我市许多地方基本上是“吃饭财政”,连国家投资项目的配套资金都难以真正落实,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几乎没有。因而农村小型的农业基础设施实际主要是靠农民自己集资和投劳来搞。加之一些地方不顾当地情况、农民的实际需要和承受能力,大量向农民集资集劳修路、改水、建学校等,这种以农民自己为主的农村基础设施供给方式,已经成为农民负担日益加重的重要原因。

2.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培育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必须把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作为核心,把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业现代化作为基本目标,坚持按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办事。要在优化品种、品质结构,大力发展生姜、芭蕉芋、富硒茶、核桃、板栗、银杏等优质农产品,积极发展以黑山羊、黄牛为主的畜牧业生产;优化农业区域布局,促进优势农产品和特包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形成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创造新的消费需求。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更快更好地发展。要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和多种经营,拓展农村的就业领域。通过体制创新、技术改造、布局优化和产业升级,提高乡镇企业的竞争力。

农业结构性矛盾日益显露,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产品质量不高,大路货多,名优产品比例低;二是一般性品种多,专用品种少;初级产品多,加工产品少,精深加工产品更少。三是虽然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分工有了很大进展,但区域比较优势尚未充分发挥出来,区域性结构不同程度存在大而全、小而全问题。由于结构调整滞后,农产品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脱节,从而导致部分农产品“卖难”和价格下跌,影响了农民收入的提高。为此,大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素质和效益,是新阶段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对农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关键是要跳出长期以来片面重视提高农产品产量的圈子,把提高农产品的品质要放到第一位;打破农产品自求平衡的圈子,发挥各地农业的比较优势,发展不同类型的专业化生产区、区域性产业带,提高农业业商品化、专业化、集约化水平;改变长期以来农业生产、加工和销售三个环节相脱节的状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扶持龙头企业的发展,采取“公司带农户”的模式,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户从事专业化生产,实现生产、加工、销售的有机结合,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要改变过去催种催收的老办法,大力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建立农产品市场信息、食品安全和质量标准体系建设。

3.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

在制定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确定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研究重大经济政策的时候,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放在优先位置,使城市和农村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既要根据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的变化,调整乡镇企业发展战略,又要改革城乡分割体制,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城镇化进程;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家财力的增强,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和财政支出的结构,增加对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支持,逐步形成国家支农资金稳定增长的机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建设,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加快贫困地区脱贫步伐。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要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方针,为农民进城务工创造有利条件。要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

4.加快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服务人民生活

201*年,全市共建成水利工程1631处(其中:蓄水工程345处,引水工程1220处,提水工程66处),总水量8.56亿m3,总库容5205.8万m3,引流量25.5m3/s,累计有效灌溉面积38.7万亩(其中:水田30.2万亩、水浇地8.5万亩),解决人畜饮水116.6万人/74.1万头,治涝2.8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697.3km2。城镇供水局限在市中心城、县城所在地和工矿区,共建成供水干线管网154.4km(其中:六枝36.4km,盘县38km,市区80km),各自来水公司供水人口、日供水量分别为:市区16万人、2.5万吨/日,六枝5.5万人、8千吨/日,盘县5.1万人、4.5千吨/日。

全市有?个村通自来水,受益面占总数的%,自来水饮用水源水质全部达标。水利建设存在的问题表现在:第一、水利开发程度较低。已建水利工程项目多,但大中型骨干工程少,农田灌溉,城乡工矿缺水仍未得到根本解决,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民族地区尤为突出。现有水利工程设施日趋老化,亟待更新改造,城镇、工矿区防洪标准低,甚至未设防,一但遭遇洪水,损失巨大。第二、小城镇供水设施不配套,小水库综合利用效率低。民族地区及农村人畜饮水问题依然十分突出,由于少数民族及广大农户居住分散、边远,水源点少,且因部分水利工程建设标准低,管理不善,水土流失严重等原因导致水源减少或枯竭,造成不少人畜饮水“返困”。

坚持“兴利除害相结合,水利水电建设与生态系统相结合,蓄、引、提、排、节相结合,以蓄、节为主,大、中、小、微相结合”的工作思路,大力发展民族地区水利基础设施,对现有水利工程巩固提高,完善配套,强化管理,对新建水利全面规划、综合开发、合理利用,大力推进全社会节水。努力争取实现“五年打好基础,十年初见成效,十五年从传统水利向现代化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的重大转变”,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可靠保证。

到201*年,建成玉舍水库、明洞水库、底西供水工程;建设奶汁河水利枢纽工程、罗家寨水库、王家寨水库、猫猫洞水库、岩脚水库、彭家桥水库和土角水库等水利工程,治理病险水库79座。建设牛场*、龙场*、发耳*、德坞、双水等40个城镇、城乡供水工程;建立以窑上和玉舍水库为中心的梅花山水资源保护区,以中坝水库为中心的老马地大山水资源保护区,以许家屯、松官水库为中心的松官河水资源保护区及以白鹤沟、哮天龙水库为中心的老黑山水资源保护区,水资源保护面积353.2km2。全市有效灌溉面积达99万亩、除涝面积12.1万亩、节水灌溉面积85.2万亩。建立三岔河上游、北盘江左岸支流和新桥河上游及其左岸支流的水资源保护区,全市人畜饮水进一步改善。

5.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实现农村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要继续完善村民自治,切实加强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农村社会稳定。要注重传播先进思想、先进文化和先进适用知识。今后每年新增的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应主要用于农村,逐步缩小城乡社会事业发展的差距。要继续增加投入,不断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把改善农村卫生环境,解决农民看病难的问题,作为农村卫生工作的重点。

6.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以农业产业化为抓手,突出发展优势产业,大力培育市场主体,加快完善服务体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村致富带头人,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的中介组织。抓紧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把发展小城镇同发展乡镇企业和发展农村服务业结合起来,加快农村城镇化步伐。要把劳务输出作为一个大产业来抓,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增强我市劳务输出的竞争力。积极鼓励支持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回乡创业。要按照培育特色经济、主攻民营经济、发展配套经济、壮大园区经济、提升劳务经济的思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三、加快交通建设,促进现代物流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切实的物质保证1.加快大通道建设目前,六盘水市境内铁路里程666.95km,运营里程564.24km;铁路密度6.73km/百km2,每百平方公里比贵州省多5.7km。境内铁路中,贵昆铁路137km、盘西支线67km、水大支线41km、南昆铁路红威段57km、株洲至六盘水铁路复线118.24km、水城至柏果铁路121km、内江至昆明铁路23km、厂矿专用线102.71km。实现电气化的有贵昆铁路和南昆铁路红威段共456.24km,占全市铁路运营里程的68.4%。

六盘水市地处贵州山区,公路运输是主要的运营方式之一。201*年底,境内公路通车里程2872.3km、公路密度28.97km/百km2。全市境内有国省道6条584.7km、县道38条1101.1km、乡道89条923.6km、其他公路31条261.9km。全市各乡均通公路,通公路的村1622个,占总村数的86%。全市四级及以上等级公路仅占27.22%。全市完成公路货运量2071万吨,货物周转量83120万吨公里,公路客运量4852万人次,旅客周转量58033万人公里。

大通道建设的发展思路、目标和布局:

航空要加快六盘水支线机场的前期工作,推进空中走廊建设,力争201*年前建成六盘水市支线机场。

铁路建设要积极做好水城至西昌铁路、黄桶至红果(滇黔二线)铁路、红果至南宁铁路复线的前期工作。新建玉舍至杨家寨23公里,马依至响水22km,松树坡至营街12km,汪家寨至立新14km四条专用铁路。六盘水境内铁路总里程将达到738.45km。

公路网络建设要高起点、高标准,积极建设高等级主干公路和出境公路,全面建成通县公路,优先改造具有交通通道、经济走廊、旅游线路作用的县际公路,兼顾乡镇公路的改造。对农村公路建设的工作思路和投资结构作战略性调整,继续加大对农村公路建设的投资力度,总体目标是:修好农村路,服务城镇化,使农民兄弟走上柏油路和水泥路,推进小康建设。到201*年,所有具备条件的乡镇和行政村都要通公路,县到乡公路基本达到高级、次高级路面标准,乡到行政村公路消灭无路面状况。到2020年,六盘水市公路要形成以“二横一纵四条出境线”为主骨架(二横:黄果树经水城至威宁,国道主干线GZ65黄果树至胜境关公路;一纵:毕节经水城、盘县至兴义二级公路;三条出境线:水城经俄脚、都格至宣威,郎岱经六枝、岩脚至纳雍,红果至威舍公路,水城经野钟至普安),以三级油路为主作为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四级为主的农村公路作为路网的延伸;建成六盘水市公路枢纽,改造辅助通道,完善联接线路,提高重点旅游风景区、重点工矿区的公路等级,形成合理的交通运输网络体系。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到3500公里,85%以上的村通公路。

主干公路建设项目有:

①、上海瑞丽国道主干线(GZ65):高速公路,全长80km。六盘水境内由三板桥入境,经英武、旧营、刘官、西冲、两河、红果、火铺、平关,由胜境关接云南省。

②、水(城)黄(果树)高等级公路:在建二级公路,全长124km。始于水城,经荷办、滥坝、蟠龙、猴场、中寨、郎岱、陇脚、洒志、折溪,在坡贡接关岭。

③、盘(县)百(色)公路:二级公路,全长80km。始于盘县红果,经水塘、板桥、珠东、老厂,由鱼塘接黔西南州。

④、威(舍)红(果)公路:二级公路,全长75km。由红果经乐民、响水接威舍。⑤、郎(岱)纳(雍)线:二级公路,全长70km。由郎岱经陇脚、新窑、堕却、岩脚、梭戛,在务卜接纳雍县。

⑥、贵(阳)烟(堆山)公路(S102):改建二级路,全长140km。由六枝落别*进入,经大用、平寨、堕却、箐口、红岩、化乐、陡箐、滥坝、月照、黄办、荷办、德坞,由双戛出境。

⑦、两(河)水(城)线:改建二级公路(S217),全长180km。由两河乡接GZ65,经柏果、松河、坪地、四格、鸡场、发耳、新街、杨梅、勺米、玉舍、纸厂至水城。

⑧、水(城)煤(炭包)线:改建二级公路(S216),境内长61km。始于水城,经大河、双戛、二塘至赫章。

⑨、毕(节)水(城)线:改建二级公路(S213),境内长30km。经老鹰山,董地至毕节。

⑩、刘(官)坪(东)线:改建二级公路(S218),全长85km。由刘官经盘县城关、板桥、民主、忠义、保田*至兴义坪东。

⑾、六盘水市机场公路:一级公路,约25km。由市中心区连接拟建的六盘水市民用飞机场(月照乡、ⅢC级)。

⑿、水(城)宣(威)线:二级公路,境内长55km。由水城俄脚接两水线,经玉舍、都格至宣威。

⒀、水(城)毕(节)线:二级公路,境内长60km。由水城荷办接贵烟公路,经发箐、保华、南开,在坞铅接毕节。

⒁、水(城)盘(县)东线:改建三级公路,全线长210km。由凤凰乡接水黄公路,经盐井、阿戛、米箩、野钟、顺场、花戛、普古、保基、羊场,在旧营接GZ65。

⒂、六盘水市公路枢纽建设。六盘水市公路枢纽即在市中心区建成一个中心(公路枢纽管理信息中心),二个系统(客运系统、货运系统)。客运系统由水钢、双水、凤凰、德坞四个客运站构成,货运系统由城南物流中心、双水、德坞、大垭口四个货运站构成。

2、抓住交通枢纽优势、加快现代流通业

现代流通业是现代市场经济的血脉。加快流通产业现代化,对健全我市现代市场体系、发展市场经济意义重大。要适应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加快流通体制改革,尽快实现流通产业现代化,增强我市流通业的竞争实力。

首先,以节约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和规模化程度为目标,提高流通产业的组织化程度。要优化流通企业结构,在竞争中形成一批竞争力强的大型流通企业集团;继续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代理制、现代批发等现代营销方式;推进产销结合,建立新型工贸关系。其次,把促进物流和信息流的现代化作为流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我市物流业发展十分滞后,物流时间长、成本高、效率低,要通过深化改革,建立现代物流服务体系。现代流通业对信息化的要求越来越高,必须高度重视、切实加快流通产业信息化步伐。

第三,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促进流通企业做大做强。目前,在涉及流通企业经营商品或地域范围、经营方式、税收、联合兼并等政策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制度性障碍,制约了流通企业的发展。要把促进流通现代化同审批制度改革结合起来,转变政府职能,推动企业发展。第四,以推进流通产业的国有资本布局调整和产权制度创新为重点,深化国有流通企业改革。集中有限的国有资本,扶持一批在涉及国家战略性物资、重要商品经营领域起关键作用的大型流通企业集团,其他的应一律放开搞活。鼓励各地从实际出发,大胆实践,积极推进国有流通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加快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

第五,在推进流通现代化的过程中,注意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实际出发,注重流通现代化的多层次性和多样性。

第六,把市场道德与法制建设作为推进流通现代化的根本保障。一方面把建立规范的社会信用体系作为最基本的市场规则和流通制度之一,并使之制度化、法制化;另一方面,加快流通领域各项法制工作,其中要把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健全市场规则放在突出位置。四、利用资源优势和已有工业基础,加快工业化步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牢固树立工业立市思想,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工业化进程。要通过与国内外优势大企业的重组整合、战略合作,尽快做大做强核心企业,培育一批主导产业突出、关联产业密集的加工制造基地,加快发展新兴支柱产业。要紧紧围绕创立品牌、壮大规模、提高质量,加快重组改造升级步伐,提升改造轻工业。要在做强主业的同时,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和综合效益,充分发挥能源、原材料工业的比较优势。要充分开发各类科技资源,突出有限目标,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1.做强主业、延伸产业链,打造西南能源、原材料基地

1.1201*年六盘水市工业发展状况六盘水市国有控股企业比重较大,民营经济发展滞后,轻重工业发展极不平衡。全市有工业企业201*3个(其中:规模以上工业88个,规模以下工业19985个),工业总产值89.51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61.65亿元、规模以下工业27.83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国有控股企业产值56.4亿元、占91.5%;轻工业2.94亿元、重工业58.71亿元,轻重工业比为1:20。

经过“大三线”以来三十多年的建设,六盘水市已形成一定工业基础。201*年,全市形成原煤生产设计总能力2445万吨(其中:省属煤矿建成矿井18对、核定能力1509万吨,地方持证煤矿291处、核定能力936万吨),原煤入洗能力1607万吨(其中:省属煤矿洗选厂11座计1296万吨、地方洗选厂54座计311万吨),火电装机133万千瓦,中小型水电站96座、装机容量10.6万千瓦,水泥206.6万吨和150万吨钢综合生产能力。形成了东接安顺普定变,南送兴义电网,西联云南电网,北向威宁、赫章供电,已形成220kv普定-水城双回、盘县-水城、盘县-普定三角环形国家主电网,并通过110kv、35kv线路辐射周边地区。建成了年产5万吨啤酒的市啤酒厂、年产3万大箱的市卷烟厂、六盘水市食品厂、大华制药厂等80余个轻工企业,涉及食品、饮料、烟草、制药、服装、制革、家俱、五金、印刷、玻璃制品、工艺美术等20余类产品生产。当年产品产量为:

1.2.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①、全市煤炭生产规模结构总体情况是煤矿数量多、平均规模小,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虽经关井压产后,仍有291处持证乡镇小煤矿(无证矿井更多),平均每处乡镇煤矿仅产煤1.54万吨,远远低于国有重点煤矿56.6万吨/处的水平。全市数量占94.2%的乡镇煤矿,产量仅占30%,乡镇煤矿过多过滥,低水平重复建设可见一斑。

②、90年代中后期,短缺经济逐步被相对过剩的经济所取代,矿产品市场相对狭小,国有大矿与乡镇小矿之间抢占市场份额的非良性竞争日趋激烈。这种竞争实质是单纯的成本竞争,而非产品质量、劳动生产率、科技水平、管理水平等在内的全面竞争,乡镇小矿的低成本优势主要来自于劳动力低廉供给,实际产生的效果是鼓励落后的技术和落后的管理,从而造成资源浪费,劳动对资金和技术的极限替代。

③、经济要素关联度低,比较优势或效益难以发挥。工农业经济长期处于两条轨道各自运行,特别是以采掘业、原材料加工工业为主的工业结构与农业关联度低,市场没有充分启动起来,农产品卖难问题日益突出,从而限制了整个经济的发展。另外,六盘水市作为西南重要的煤电基地,所有机械设备都从外购进,以后还要维修,而我市仅有简单的煤炭机械生产。类似的相关产业是我市今后发展的重点。

1.3.发展思路及目标

a、能源工业要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的方针,依靠科技进步,建设以煤电为龙头的黑色产业群,提高支柱产业的支撑作用,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煤炭产业的开发要配合“西电东送”火电基地建设和铁路大通道建设,加快格目底向斜、土城向斜东翼松河井田、盘南背斜、发耳勘探区、茅口背斜等优质煤田骨干矿井建设,提升改造现有地方煤矿;同时,大力发展煤炭洗选,提高原煤入洗率;积极发展水煤浆、煤的液化、煤的汽化等洁净煤技术,并实现煤层气地面开采的突破。

到201*年,六盘水市原煤生产设计能力达到5361万吨(其中:大中型煤矿26对、能力4161万吨,小型煤矿1200万吨),原煤产量5000万吨,原煤入洗率85%。

大中型煤矿的建设要依托现有基础,重点建设水城和盘县两个矿区。要充分利用煤质优良、煤种齐全、市场前景好和交通便利的优势加大技改力度,建立冶炼用精煤、特加精动力煤出口基地,实现规模效益。重点开发的区域为南昆铁路威红段沿线的盘南背斜煤田、水柏铁路沿线的格目底向斜、杨梅树向斜和土城向斜东翼松河煤田,及水黄公路沿线的茅口背斜黑拉戛井田。到201*年,新建发耳煤矿400万吨(杨梅树向斜发耳勘探区)、松河矿240万吨(土城向斜松河井田)、玉舍煤矿300万吨(格目底向斜勺米井田)、米箩煤矿120万吨(格目底向斜米箩井田)、鱼塘矿90万吨(格目底向斜滥坝井田)、黑拉戛矿150万吨(涝河勘探区黑拉戛井田),配套建设发耳洗选厂、松河洗选厂、玉舍洗选厂、米箩洗选厂、鱼塘洗选厂、黑拉戛洗选厂。小型煤矿要按照“扶持、改造、整顿、联合、提高”的发展方针,抓好现有地方矿井技术改造,关停与大型煤矿抢资源的矿井,走企业联合的道路,建设一批骨干矿井,单井规模改造后达到10万吨/年以上。小型煤矿要布局在省属煤矿矿区煤田的边角地带和不宜大规模开采的地带,重点建设区域有:神仙坡向斜、土地垭向斜、格目底向斜南东翼的阿戛井田、马场井田、牛场井田,蟠龙测区,比德勘探区,土城向斜东翼的茨戛井田、鲁那井田、九村井田、纳木-羊场井田、古树寨井田,水塘勘探区东翼,旧普安向斜的沙姑井田、大寨勘探区,涝河勘探区,黑塘勘探区等煤田。201*年,小型煤矿生产规模控制在1200万吨左右。

B、电力工业的发展要以优质煤田为依托,201*年前,积极建设盘南电厂240万千瓦、发耳电厂240万千瓦、水城电厂120万千瓦、六枝电厂60万千瓦、盘东电厂60万千瓦,加快南北盘江、三岔河流域的水电梯级开发,新建石板寨电站(发耳)3.6万Kw、善泥坡电站(新街)21万Kw、万家口子电站(四格)20万Kw(六盘水占一半)、狮子口电站(比德)4.6万Kw、黄厂电站(中寨)0.4万Kw、双洞电站(月照)0.32万Kw、阿珠电站(六枝龙场)1.6万Kw、下六车河电站(普古)2.5万Kw等电站,响水电站由10万Kw扩至20万Kw;全市火电装机容量达838.75万Kw,水电装机容量60万kw;全市火电最终规模达到1000万千瓦。尽早形成西南电网的重点调峰电源和“西电东送”的火电基地。电网建设要与电力工业发展同步,六盘水电网作为国家西部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以现有格局为基础,努力完善网架结构,扩大电网覆盖面,增加供电容量,提高电网自动化水平和供电可靠性,积极为“西电东送”服务。加快对外500kv超高压输电通道建设,城乡电网的建设重点是完善六盘水片区220KV输变电网络和农村电网的改造建设。加强地方电网建设,普及电气化水平,加快奔小康的步伐。

C、煤层气开发利用要立足市场、重视起步,循序渐进、滚动发展,民用与化工利用并举,气化工与煤化工互为原料、携手共进,走高科技发展的道路,逐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使煤层气产业与化工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实现煤层气产业的腾飞。201*年,继续作好煤层气的勘探、普查工作,建成亦资孔、格目底两个煤层气井田,形成年产煤层气3亿m3能力。煤层气开发利用要与煤化工衔接起来,成为六盘水市又一支柱产业。煤层气利用以民用、化工为主,辅之以天然气发电,合理发展汽车燃料(CNG)。

D、有色金属工业的发展要按照煤-电-铝联营的思路,积极发展电解铝,同时稳步发展铅锌采选和冶炼,适当发展黄金等其他有色金属的开发利用。依托丰富的电力资源,利用铁路的钟摆式运输,运出煤等矿产品,运进铝矿、铅锌矿,发展高能耗的电解铝工业和铅锌冶炼工业。力争201*年前,建设一个年产30万吨的电解铝厂。

E、建材工业的发要充分发挥非金属矿产资源优势,继续扩大水泥生产规模,同时大力推广节能和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要面向市场不断推出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重点发展粉煤灰水泥、特种水泥、煤矸石砖、粉煤灰砖、新型墙体材料、耐火材料和各种新型涂料。以适应市场需求,满足社会各业建设的需要。使企业集团化、产品优质化、生产环境清洁化。201*年,改造水城水泥厂生产工艺(由湿法改干法),新建盘江水泥厂120万吨、水城久益水泥厂(双戛)30万吨,全市水泥生产能力达到400万吨。

F、煤化工的发展要立足于丰富的炼焦煤资源,近期走焦化工艺道路,通过对焦炭及副产品深加工,发展化肥和基础有机化工原料;远期,除发展炼焦化工外,还应积极利用煤的液化、地下汽化技术,生产广泛的化工产品,同时积极发展精细化工,并依托煤层气的开发,积极发展煤层气化工,使六盘水市煤化工在大西南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到201*,小机焦生产全面停止,新建六盘水市煤气二期工程(红果、200万吨焦碳/年)、松河焦化厂60万吨(副产甲醇10万吨)、大湾焦化厂60万吨。全市机焦生产能力达到600万吨,副产甲醇30万吨、尿素26万吨。利用煤层气为原料,新建水城甲醇厂10万吨、六盘水市煤炭液化厂(汽柴油)100万吨、六盘水市煤炭气化厂(合成氨)30万吨,新建红果焦油加工厂,对六盘水市煤气二期工程、松河焦化厂的焦油和粗苯集中加工,年加工能力焦油13万吨、粗苯3.3万吨。

G、轻工业的发展要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动力,以市场消费结构及变化趋势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充分发挥相对优势,调整产业结构,加速重点行业发展,加快名优特产品的生产,形成产业链条,逐步实现行业结构合理、生产规模适当、产品档次较高、经济效益较好的轻工业格局。特色食品工业要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重点发展土豆系列、生姜系列、南瓜胡萝卜系列、辣椒系列、富硒茶、核桃乳等产品。保健用品着重对具有地方特色明显优势的银杏、核桃、板栗、苦荞、食用菌、魔芋、等进行综合开发,研制并生产富有独创性的各种高档功能食品和饮料。生物制药业要抓住生物资源种类繁多的优势,建立中草药生产基地(与云南中草药生产基地连成片),重点发展市场前景好的中药制剂和名优中成药,生产以中草药为原料的绿色药品。

2.增强企业竞争力,走新型化工业道路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发展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一要坚持发展一批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大公司大集团,使他们成为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法人实体和市场投资主体,在参与国际竞争、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结构调整中发挥应有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公司大集团要走在改革与发展的前沿,通过规范改制、境外上市、加强信息化建设等途径,率先建立比较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要在形成核心技术和创新机制上狠下功夫,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结合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通过资本运作,加快国有企业重组步伐。并通过主辅分离、减员增效,逐步解决企业人员过多的问题。二要继续推进结构调整,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加快新型工业化的进程。要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要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要围绕关键技术、设备和产品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企业信息化建设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基础。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的道路。要把发展信息产业和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成果,加快推进企业信息化进程,带动企业经营管理、技术进步、机制转换等各项工作的创新和升级。三要把国有大企业改革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要坚持“有进有退”,加快国有大企业的重组。对那些支撑我市经济发展的优势骨干企业,要通过兼并、联合和引进战略投资者等方式,迅速壮大实力;同时充分利用国有股权对外资开放的政策,加速国有资本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继续推进规范的公司制改革,积极推进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构建新型劳动关系。积极稳妥地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要狠抓政策落实,放宽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领域,让个体私营经济与其他市场主体一样平等参与竞争,引导个体私营经济参与国有企业资产重组、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高效农业。五、加快城市(镇)化步伐,解决农民进城就业实现全面小康之路的关键是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一方面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以增加农业产出效率,提高农民的收入;另一方面加快工业园区的建设,壮大特色产业,形成支柱产业,促进城镇人均收入的增加。资料表明,每1%的农业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业,将使GDP增加0.50-0.85%。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很大,而且城镇化率很低,这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制约因素。目前我市城镇化率仅为20%左右,而全国为37%、世界为47%,发达国家为75%,发展中国家为38%,最不发达国家为22%。因此要实现全面的小康社会,进入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在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城镇化率方面还面临着相当艰巨的任务。

城市发展强调经济发展的集中性(中心作用)、优先性(带动产业与带头行业作用)、不平衡性(经济发展在空间上有快慢之分)、扩散性(经济在地区间转移);强调极核中心地发展的同时,要注意协调发展与共同繁荣,从而使极点最终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原动力;强调极化效益,同时重视中心城市作用。而真正能带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经济中心城市,除其有一定的工业基础外,还有其不可分割又十分重要的第三产业,它使经济中心城市集中了整个区域经济的指挥系统、监督系统、信息系统和咨询系统。

六盘水市城市定位是西南地区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中心,既是西南地区重要的能源、原材料、煤化工基地和西电东送主要的火力电源点,又是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和云贵川结合部重要的物流中心和信息流中心及西南地区的一个重要的中心城市和经济增长极。

六盘水市城市(镇)化战略是:以六盘水市中心城为极核,辐射毕节、兴义、昭通、曲靖,加快城市化步伐,提升城市等级,建成云贵川结合部重要的中心城市,发挥中心城市的极化效应和辐射效应。力争到201*年,把六盘水市中心城建成5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中心城面积达到100平方公里,全市城市化水平达到35%。到201*年,六盘水市城市化水平达到40%,2050年达到6070%。

六盘水市要围绕构建西南区域中心城市目标,拉开“日月星斗”城市建设格局(“日”指市中心城,“月”指盘县红果、六枝平寨,规划为中等城市,201*年人口达2030万。以“日”为中心,“月”为支点,沿交通线和工矿区建设汪家寨、发耳、响水、土城、大湾、郎岱、火铺等一批“星斗”城镇),中心城的发展采用带形组团式布局,形成“一个中心区四个组团”城市格局。中心区由黄土坡片区、中心片区、川心片区、凤凰片区和朝阳片区构成,四个组团为德坞组团、双水组团、石龙组团和水(钢)月(照)组团。在功能分区上一定突出个性,分区明显。中心区功能是行政办公、家居生活、金融商业、文化娱乐,德坞组团功能是高新技术园区,双水组团功能是农副产品加工、集散中心,石龙组团功能是交通运输枢纽、工业仓储、物资集散,水(钢)月(照)组团功能是工业区。城市功能区的划分,一方面规范城市管理、做大市场,另一方面可避免各片区、组团的恶性竞争。

六、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信息产业是国家的基础产业,也是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作为新兴生产力的突出代表,是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与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

信息产业包括通信业和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通信业则包括电信和邮政。其中,电信业是一个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的产业,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发展不好,将成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瓶颈”。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是推动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的重要力量,它具有高渗透性、高倍增性和高带动性,对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加快产品升级换代,增强企业竞争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器。因此,把信息产业放在了突出位置,并先后制定了一系列优先发展、重点扶持的政策措施,从根本上保证了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信息产业已经起到了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优先发展信息产业给IT企业提供了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电信企业一方面要进一步依靠科技进步加快电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自身发展;另一方面要面向市场,大力推广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应用。

201*年底,全市已建成长途及本地光缆1573公里,形成了以光缆为主,数字微波和卫星通信为辅的公用干线传输网。电话交换容量17万门,其中移动通信交换机8万门。全市电话用户达到13万户,电话普及率为每百人4.67部,其中城市电话普及率为每百人15部。移动电话用户达到40235户,无线寻呼用户达到41000户。建成拥有微波、光缆、卫星等手段的全市范围的广播电视网,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为85%和91%,有线电视用户7.75万户。计算机及网络在政府部门的应用有了一定基础,一些行业建立了计算机应用系统,信息技术应用水平逐年提高。企业独立域名网站及企业内部信息管理系统开始出现;“金卡”工程得到了一定的应用,银行系统实现了通存通兑。医疗保险实行计算机管理在全省率先迈出步伐。远程医疗系统在市人民医院开通。税务部门建立了办税服务系统,市国税局已开通全国增值税发票稽核系统。英特网已开始被人们认识,六盘水信息港建设初具规模,政府上网工程已经启动,市人民政府网站已开通,四个县级人民政府初步实现上网。201*年,信息产业增加值为8100万元,占GDP比重的0.99%。

我市信息产业的发展虽然已有一定的基础,但是也要看到,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较大,离实现信息化目标相距甚远。一是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电话(含移动电话)普及率低,无线通讯覆盖率低,广大农村通讯难问题十分突出;在数据通讯方面,英特网用户少;企业上网还未得到广泛认同;家庭电脑普及率低。二是信息产业规模小,性质单一,幅射面窄,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极低。三是管理体制上存在条块分割、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影响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广播电视的覆盖率低,服务手段和服务质量亟待提高。四是信息化人才、技术严重缺乏,信息意识淡薄。五是信息资源开发力度不够,网上资源少,数据库更新慢,利用水平不高;网络不能互通,形成了“信息孤岛”现象;“重硬轻软”、“重网轻源”、“重建轻用”现象较为严重,有限资源未实现效合理配置。在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掌握上范围仍很窄,连装配业都没有,更谈不上软件和集成电路,严格意义上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信息产业。因此,在优先发展信息产业时,要注意采取各种措施积极鼓励技术创新和发明创造。

信息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面向21世纪,全面加快全民教育、社会服务、经济管理网络化,消除“数字分割”,提供信息与网络公共服务;充分利用技术、市场、全球化三大推动力,推进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加大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力度,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201*年,六盘水市建成中高速信息网络。计算机及网络在政府、商务及人民生活领域中的应用得到普及,电子商务成为重要的营销手段。信息资源的开发和网络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经济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达到当时的全国平均水平。有线电视网覆盖城区用户和乡镇所在地及条件较好的行政村,实现三网合一;党政机关及各重点应用领域实现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建设取得进展,规模以上企业上网率达到90%。重点企业管理信息化水平有较大提高,电子商务有所发展。农业信息化取得较大进展,建成六盘水市农业信息网,“金农”工程取得长足发展。固定电话普及率达到40%,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30%。英特网用户达到30万户。广播有效覆盖率和电视覆盖率达到98%以上。

今后的主要任务一要进一步抓好网络覆盖建设,抓好传统电话网络建设,切实解决农村通信问题;制定“村通”发展计划,实施农村通信工程。六盘水市目前通电话行政村仅占%,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到201*年,此比例要提高到90%以上。二要进一步拓宽网络功能,完善与集中工作流程和技术支撑体系,提高网络运行效率和效益。三要加快传输网和城市通信传输管道建设,满足各类用户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和通信运营商网络元素租用的需求。四要搞好网间互联和网络安全工作,加强电信市场管理,把好准入关。五要积极创造条件,扶持软件业、信息化设备制造业的发展。通过扶持和引进,培育市场前景好、创新能力强,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企业,如IT业、信息设备制造业等。

七、开发民族风情旅游,促进小康进程

201*年,六盘水市境内接待国外旅游人员3500人次、国内旅游人员18万人次。全市旅游业已开辟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文化景点十三个:六枝梭戛苗寨(长角苗)、新窑苗寨(四印苗)、坝湾布依寨、折溪傩戏,盘县滑石板苗寨、坪地彝族风情、鸡场坪傩彝、旧营白族风情,水城青林苗寨(小花苗)、茨冲苗寨、湾子布依寨、南开苗族跳花节、海坪彝族火把节。申报批准了六枝江风景区、盘县大洞竹海风景区、盘县高原草场、玉舍森林公园四家省级风景区,水城野钟黑叶猴省级自然保护区、六枝梭戛民俗生态博物馆二家自然文物保护单位。

1.六盘水市旅游业发展思路

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应注意把握以下原则:a、要树立大旅游观念,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进一步扩大旅游发展规模,增强整体竞争力,坚持旅游资源的严格保护,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相结合,推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b、正确定位,突出特、优、综观旅游资源类型。c、要理顺体制,强化管理,即按属地化原则管理。d、要围绕定位,重点投入,在资金、人才匮乏的状况下,要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叫响品牌,实施名牌战略,发挥名牌效应。同时,旅游业也要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树立产业风险意识,实行旅游资源的集约型合理开发,挖掘民族文化内涵,开发文化含量丰富的旅游产品。

六盘水市旅游业应根据区位关系、交通联系、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互补原则,利用地处川、滇、黔、桂四省区中部(本区北是深邃的四川旅游文化、南是迤俪的广西桂林山水、西是浓郁的云南民族风情、东是俊秀的黄果树景区)的地域优势,把六盘水市纳入周边省、区域旅游协作圈;突出民族文化和资源特色,充分挖掘特色民族文化生态旅游资源,打造以六枝江景区、“夜郎古国”、盘县坡上草原、盘县大洞竹海、盘县古银杏风景区等为特色品牌,成为连接蜀南竹海、桂林山水、云南石林和贵州黄果树靓丽的贵州西部旅游线。

2.六盘水市旅游业近期发展目标

201*年,完成旅游业发展的基本建设,形成综合接待能力;实现旅游产品连线入网,规范产业运作机制,培育壮大旅游企业进入试运营阶段。实施旅游品牌推荐策略,面向目标市场大力宣传旅游品牌,使其在国内有一定知名度;实现旅游业超高速增长,旅游主要经济指标年平均增长20%以上,旅游产业效益和水平全面提高。实现接待海外旅游者2.5万人次、创汇1200万美圆,接待国内旅游者200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6.5亿元,旅游总收入占全市GDP的6%左右。

八、积极发展民营经济,推动全面小康

有了非公经济的发展,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才有希望。发展非公经济既可为缩小工农、城乡和地区差别出力,又可以起到帮助充分就业和增加家庭财富等作用。同时,积极发展非公经济,可以增加中等收入者的比重。中等收入阶层增多,小康社会就会自然形成。要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理顺分配关系,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形成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占少数、中等收入者占多数,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格局。中等收入阶层是社会的稳定力量。他们有着强大的消费需求,有助于拉动内需,活跃市场。

目前,六盘水市民营经济如火如荼,但其总量仍很小。由于六盘水市是一个资源型城市,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将长期占主导地位,但在服务性行业中,民营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空间。今后,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快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首先,要加强保护私有财产。目前人民财富普遍增加,私有财产是非公经济的基础,不保护私有财产就不能更好地发展非公经济。十六大报告明确要“完善保护私人财产的法律制度”,给私人企业家吃了定心丸。其次,要积极保护合法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对非劳动收入的保护是发展非公经济重要的一点。企业家在经营企业过程中,管理换来的是劳动收入,而脑力劳动和技术的投入所得既是劳动收入,又是非劳动收入,办企业的利润分红是非劳动收入,私营企业投资的收益也是非劳动收入。第三,要消除对非公经济的歧视,放宽民间资本进入市场的领域。除了国家命脉领域要保持国有外,其它领域都应允许民间资本进入,允许外资进入的,也应允许非公经济进入。此外,在土地、税收、外贸、投融资等许多方面也应给予非公经济同国有经济相同的待遇。

九、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关心人民群众生活,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就业是民生之本。要通过大力发展服务业、个体私营经济、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中小企业,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要着力做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加快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继续做好“两个确保”和“三条保障线”的衔接工作,切实做到应保尽保。高度重视和进一步做好扶贫开发工作。要着力解决“有人办事、有钱办事、有地方办事、有章理事”问题,加强城市社区建设。

201*年底,六盘水市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万人,有万人享受失业保险待遇。但这只是说明了城镇的失业问题,其实,威胁最大的不是城镇失业,而是农村的潜在失业。目前,我市城市化水平为%左右,如果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50%的水平,就意味着将来要解决万人的就业问题。1992年确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向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困难群众提供经济补助以来。六盘水市人均每月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约为(全国152元),已向万城镇居民提供了生活补助,在最低生活保障支出也从1992年的万元上升到万元。农村享受社会五保人口比重也从1980年的%上升到%。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是一个经济目标,更是一个社会目标,因此我们既要重视发展经济又要呼唤对弱者的社会关照。解决就业问题主要依靠市场调节,同时政府要加强引导,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在总结各地实践经验和借鉴国际做法的基础上,我市应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积极就业政策的基本框架。即:以提高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能力为取向的宏观经济政策,这类政策主要是鼓励扩大就业总量、创造就业岗位。以重点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为取向的扶持政策,这类政策主要是运用政策杠杆将所创造的岗位优先用于解决困难群体就业。以实现劳动力与就业需求合理匹配为取向的劳动力市场政策,主要是通过就业服务和职业培训促进劳动力市场供求之间合理匹配。以减少失业为取向的宏观调控政策,主要是规范企业减员、引导大企业分流富余人员,减轻社会失业压力。以保障下岗失业人员基本生活为取向的社会保障政策,主要是安排以下岗失业人员为主的就业困难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

十、加强教育、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开创“人才辈出”局面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在人。要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紧紧围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人才保证这个目标,以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为主题,以调整和优化人才结构为主线,抓住培养、吸引和使用人才三个环节,努力造就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和一大批善于治党治国治军的优秀人才。加强教育和人才培养、引进的重点一是抓好“两基”教育,要高度重视基础教育,着力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研究解决好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努力提高成人识字率、降低适龄儿童辍学率,通过不懈努力,提高区域内国民素质。同时,要注重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使大教育获得大发展。加强农业适用技术的培训推广,向着千家万户奔小康、村村寨寨出人才的目标推进。二是要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是社会生产力第一要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第一决定因素的“三个第一”观点,下重力抓好人才的培养、引进、使用“三个环节”,造就一批党政领导干部、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科技人才的人才队伍。要善于用事业来吸引和凝聚人才,努力为各类人才发挥作用、施展才华创造条件。要加强人才的培养与交流,培养和输送急需的各类专业人才,并实现地区间高层次人才资源的共享。

十一、保护环境、加强生态建设,创造优美的居住环境1.环境保护

六盘水市环境总体状况是大气环境污染比较严重,属煤烟型污染,其中又以粉尘和酸雨为主。污水的处理率也很低,大量污水直接排入水体,造成大范围的污染,三岔河和六枝河为Ⅲ类水域,北盘江为Ⅳ类水域,响水河大于V类,河流的严重污染给沿线人民的生存及发展带来了极其不利的影响。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处理处置率都很低,且大多只是简单堆放,不仅占用了大量土地,同时也是使地表和地下水受到污染的另一重要因素。201*年,全市废气排放量743万标立方米、废水排放总量8226万吨、固体废物产生量835万吨。

1.1环保治理途径

工业污染防治要从终端控制向全过程控制,从分散治理向集中和分散相结合,从浓度控制向浓度与总量控制方向转变。在全市新建、扩建和改建项目,技术起点要高、能耗、物耗要小,污染物产生和排放量要小,要根据环境的承受能力,合理布局,优化配置资源。要在全市积极推行清洁生产,特别是清洁煤技术,鼓励用户开发和利用清洁能源,提高能效,减轻产品在使用中和使用后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1.2治理目标

201*年,确保城市空气环境质量在国家二级空气质量标准内,工业污染源污染物排放要有所降低,城市市区使用煤气、液化气、电热率达80%,农村居民生活能源结构得到改善,清洁煤技术及洁净能源大范围推广,资源开发、利用及产品使用对环境压力得到减轻,汽车尾气排放达标率在90%以上,绿地面积增加,大气环境自净能力提高。全市各种主要水污染物排放进一步得到控制,除三岔河、响水河、六枝河、北盘江四条主要河流外,其余各条河流水环境质量也力争达到国家地面水水质Ⅲ类标准。全市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30%、垃圾无害化处理进一步得到提高。要兴建噪声综合控制区,对固定声源、区域声源、流动声源进行治理,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噪声管理体制,努力达到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

2.生态建设

2.1六盘水市生态环境状况

六盘水市是一个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区,海拔高差达2319.3米。201*年,全市水土流失面积5521.56km2,占土地总面积的55.4%,有裸岩石砾地277.31万亩、土地石漠化率高达9.23%,水土流失侵蚀模数为2728吨/km2年,主要流失区集中在南北盘江和三岔河上游地带。全市有林地面积208万亩,未成林造林地48.9万亩,灌木林地127.2万亩,林木覆盖率为13.44%,森林覆盖率为22.54%,活立木蓄积近400万立方米。林种结构不合理,树种单一,林龄结构也不尽合理,中幼林比重大,成熟林面积小,森林的多种效益不明显,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功能较弱。

2.2生态建设的思路和目标

水土流失治理要以工程治理为主,生物治理为辅,多项工程一起上。我市生态建设的重点是河流沿岸、山塘水库周围、水土流失严重地区以及公路铁路沿线、石漠化严重地区和35°以上的坡耕地。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以公园为点,以道路绿化带为线,以组团绿化隔离带为片,以公共绿地、住宅绿化、生产绿化、防护绿化风景地带为面,构建绿化网络。抓好退耕还林还草工作,认真执行国家和省关于退耕还林还草工作试点意见。坚持“全面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先易后难、先行试点、稳步推进”的原则,35°以上坡耕地限期退耕还林还草,25°以下耕地逐步建成高产稳产基本农田,坡耕地基本实现梯田(土)化,并使坡面水系与之相配套,成为稳产高产、排灌结合的基本农田。坚持营造生态林为主,因地制宜发展经济林,在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基础上,实行“谁造林、谁经营,谁管护、谁受益”的政策,鼓励个体承包,实行责权利挂钩,把植树种草和管护任务落实到户。建立植物病虫草害预防预报和监测体系。到2050年,宜林地全部实现绿化,林种、树种结构合理,水土流失基本得到遏制,生态环境基本恢复并向良性发展。形成比较完善的生态环境预防监测和保护体系,建立起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良性生态环境系统,基本实现山川秀美的宏伟目标。

201*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750平方公里,退耕还林还草面积78万亩,全市中度以上的水土流失区得到不同程度的整治,各类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10%以上;境内铁路及主要公路干线的绿色长廊初步建成,基本杜绝铁路、公路两侧水土流失对交通的影响。重点治理区的生态环境开始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切实抓好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继续建设“两江”上游生态屏障,大力实施水土保持、长防、珠防、长治、珠治为主的生态建设,逐步建成南、北盘江和三岔河流域防护林体系,不断提高森林覆盖率,配合黔中水利枢纽建设,抓好枢纽上游生态建设和保护,逐步改善枢纽水环境,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林木覆盖率达到22.84%,森林覆盖率达到35%。水土流失和石漠化扩展得到进一步控制,逐渐步入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格局。

2050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00平方公里,退耕还林还草面积217.6万亩。水土流失状况基本得到治理,森林对降水的涵养和对土地的保护作用大大加强,节水灌溉和先进的耕作技术得到普遍推广。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使水土流失治理的效果得到有效的巩固和维护。林木覆盖率达到37.4%,森林覆盖率达到50%。水土流失和石漠化造成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建成“两江”上游生态保护屏障和完备的生态体系,基本实现山川秀美的目标。

2.3生态建设的重大建设项目

重点抓好六盘水市270万亩坡耕地退耕还林(草)工程、石漠化治理生态建设工程、绿色通道工程、竹业建设工程、市中心区绿色生态屏障工程、农村沼气和桔杆燃气炉生态建设项目、茶叶产业建设项目、种苗培育基地等重大项目的建设。

十二、全面推进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江泽民同志指出:“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同时明确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进程,是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建设的进程。”六盘水市的发展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坚持从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三个方面全面推进,使这三个方面的建设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取得成功,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物质文明建设的不断进步,而这种发展和进步,离不开政治文明提供的政治动力和政治保障,离不开精神文明提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实现现代化的过程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在内的社会不断全面进步的过程。

1.小康社会与政治文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实现现代化伟大目标一个必经的发展阶段。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目标,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深刻含义。在政治方面,就是要使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在研究和加强政治文明建设的时候,我们要正确地判断它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既要看到它的发展会受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水平的制约和影响,又要看到它会反作用于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符合社会前进要求的政治文明,不仅可以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制度和法律保障,而且会影响以至决定它们的发展方向和进程。这就是说,在整个文明系统中,政治文明起着规范和保证的作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政治目标,不仅是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各项奋斗目标提供重要保证的需要,也是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顺利发展提供保证的需要。

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优势和特点。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从根本上否定了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人民上升为统治阶级,第一次在中国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我国以人民当家作主为本质特征的政治文明,具有极大的活力和优越性,展示出蓬勃的生机和光明的发展前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性,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特点。1.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着重加强制度建设。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依法治市,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才能保证我市的长治久安和兴旺发达。

世界上没有什么绝对的民主,民主的发展总是同一定的经济基础、阶级利益和社会历史条件相联系的,民主制度的建设必须符合自身情况。我们实行的是民主集中制原则,这是一种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这种制度有利于广泛集中民意民智,也有利于有效地进行正确决策和实现奋斗目标。我国的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之间,总体上是相适应的,但也有不相适应的方面。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必须积极建立和完善地方法律体系。在加强立法工作的同时,要加强执法工作,使之与依法治市的要求相适应。政府管理职能要进一步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监督机制要同反腐倡廉的要求相适应。要进一步促进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切实保障公民依法行使各种民主权利。总之,要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各方面的具体制度,使之成为巩固和发展现代化建设成果的重要环节。

加强民主制度建设,要坚定不移地走适合我国国情的政治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这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得以健康发展、永葆活力的重要保证。各项改革措施,都要有利于增强党和城市的活力,有利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有利于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我们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但也要注意研究和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只有在不断总结社会主义政治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又合理吸收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才能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1.3要从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充分认识学习、宣传、贯彻现行宪法的重大意义。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是“法律的法律”。我国的宪法是在党的领导下制定的,它是党的主张的体现,也是人民的意志和利益的体现,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高度统一。要充分认识到,学习宣传贯彻好现行宪法,是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必然要求;是落实依法治市、加快依法治市进程的必然要求。各级党组织和机关及其领导人必须带头遵守宪法,做维护宪法尊严和权威的表率。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一定要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坚持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同时要积极支持各级国家机关依照宪法和法律行使其各自的职责。各级行政机关必须严格依法行政,提高行政执法水平,切实保障公民的权利。各级司法机关必须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维护司法公正,反对司法不公,清除司法腐败。各级领导干部一要以身作则,做遵守宪法、维护宪法的模范。二要大力支持、严格要求并认真督促各级行政机关和组织严格执法、公正司法。要高扬宪法旗帜,进一步推进我市的民主法制建设。第一,要努力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民主法制意识,要特别重视增强公职人员尤其是领导干部的民主法制意识。第二,要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落实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的民主权利,保证人民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要继续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第三要加快推进依法治市进程。要加强地方立法尤其是经济立法工作。要大力推进依法行政、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强对执法活动的监督、进一步完善法律服务体系,拓展法律服务范围,积极开展法律援助,切实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1.4围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这个目标,我们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重点需要做好九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第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第三、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第四、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第五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第六、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第七、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第八、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第九、维护社会稳定。这九个方面的建设和改革,可以说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市相统一的具体化,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着力点。我们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心,努力做好这九个方面的工作,完成十六大提出的任务。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市的政治文明必将达到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

2.小康社会与精神文明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追求的是物质、政治、精神和生态文明的共同发展。

小康不仅指物质上的富裕,还指精神上的“富裕”,思想文化上的“富裕”。过去我们曾经认为,随着物质文化层面的不断提升,人们的精神文化水准也会自动随之提高。但事实并非如此,物质文明的进步并不意味人们精神世界的必然丰富、道德素质的绝对提高和文化水平的大幅上升。尽管现代化建设成绩斐然,但市民的文化素质、精神格调以及道德观念等方面仍然普遍存在着诸多问题。

要深刻认识到,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化建设是辩证联系在一起的。我们经常看到物质文明飞速进步的一面,却往往忽视思想文化对生产力发展的反作用。落后的思想文化观念,不能与时俱进的精神文化状态,不仅无助于物质生产的进步,反而会成为束缚和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桎梏,从而使物质文明的建设成果付诸东流。传统文化中“小富即安”的思想,使多少曾经辉煌的企业和颇有成就的个人,满足于眼前利益、既得利益,不思进取,居安而不思危,于是不进则退,被市场经济淘汰出局。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整个社会的精神文化观念,更表现为一种“软”生产力,它不仅潜在地对社会物质领域发生作用,而且往往可能产生更大的威力和效力。我们所说的“全面”意义上的小康,包含着物质与精神上的双重意义上的小康,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小康,是进步的物质文明与进步的精神文化相统一的小康。我们的公民不仅要分享经济增长所带来的物质利益,更重要的是,还要具备符合市场经济条件的先进的法制观念、审美趣味、道德操守、民主意识和文明的行为规范。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尤其是与时俱进的先进文化。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要努力创造一流的市民素质、一流的人文环境、一流的服务水平、一流的社会风气,全面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要建立和完善环境保障的长效机制,要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积极研究并提出新办法,赢得城市管理的主动权。

要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切实加强思想道德教育。要在全市大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教育,牢固树立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自觉将个人的利益与国家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为国家的富强艰苦创业、奋发进取、勇于奉献。要按照十六大的要求,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宣传教育,引导人们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按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要求,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特别要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要以"讲文明树新风"为主题的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活动,各级党政机关开展的创先争优、依法行政、公正执法、"做人民满意公务员"活动,以及社会各界组织的"希望工程"、"送温暖"、"志愿者"、"手拉手"、"幸福工程"、"春蕾计划"、"扶残助残"等公益活动,覆盖面广,参与人数多,对公民道德建设有着深刻的影响。要培养儿童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已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实施"中国小公民道德建设计划",通过开展体现助人、捐献、礼貌、仪表、着装、体态、表达等内容的活动,开展了大型宣传活动、家庭"小帮手"现场技能比赛、"小伙伴"交友联谊、"小手拉大手共建绿色社区"、"让地球妈妈变得更加漂亮,过绿色儿童节"以及征文、展览、论坛、知识竞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使儿童们在游戏、娱乐中强化了公德意识。第六章、全面建设六盘水市小康社会进程的保障措施

1、从根本上解决“三乱”,增加农民收入

对农民增收效果最明显、最直接的措施是减轻农民负担,减负就是增收。不同农户之间税费负担水平差距很大,农民税费负担占人均纯收入的10-15%。越是低收入的农户,负担水平越高,有不少农户人均税费负担占当年人均纯收入的这一比例竟高达50-70%。

税费改革后,对农民减负确实有一定作用。但税费改革进一步削弱了地方政府的收入,堵死了地方政府通过非规范手段从农民身上征收收入的渠道,因而,这项改革在实践中遇到了强大的阻力。农村税费改革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配套改革,特别是需要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保证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等基本公共需要。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是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负担初等教育的全部或主要费用,特别是中央和省级政府往往承担了更大的责任。但我国中央和省级政府在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方面承担的责任太少,实际上乡镇政府和农民群众承担了主要责任,这一方面导致相当多地区的县乡财政难以支撑,严重影响了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导致农民的教育负担过重。过去10年教育经费中,六盘水市各级财政预算拨款占?40.7%,其中,乡级财政占到了?34.4%,县财政占?6.3%,省级以上财政专款仅占?0.1%。教育支出约占县级财政支出的?50%左右,而在乡镇一级则占?75%左右。乡镇财政已不堪教育经费的重负,多数乡镇赤字和负债严重。农村教育费附加、教育集资及中小学杂费等主要由农民直接负担的教育投入占到了全县教育经费的?40%左右。农民直接负担的教育投入和乡级财政预算内教育拨款加在一起占到了全县教育经费的?80-90%。由于乡财政用于农村义务教育的拨款大部分来自农民交纳的税费,可见,在现行体制下,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事实上主要是由农民负担的。要为减轻农民负担实实在在做点事,最为可行的办法就是减轻农民和乡镇财政的教育负担。

农民负担过重的根源看来主要是乡镇教育负担过重,要确保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确保农村学校日常运转所需公用经费,确保农村学校危房等问题及时得到解决,必须进一步调整并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的管理体制和投入机制。第一、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改由中央、地方各级政府共同负担,由县统管。从总体上讲,中央和地方政府承担的比例可以定为5:5。这些年来,中央财政在农村义务教育方面欠帐较多,现在该是增加中央财政对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时候了。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支出占县级教育经费的一半以上,中央、地方各级政府共同负担教师工资,将大大减轻县乡财政压力,将会为减轻农民负担创造条件。第二、国家应重新核定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初中生平均公用经费的合理标准,制定中小学运转所必需的公用经费的最低支出水平。目前学生家庭承担的公共经费偏高,要逐步降低公用经费从杂费中开支的比例。对国定贫困县的农村中小学生,逐步实行免费提供教科书的制度,所需资金由中央和省级财政统筹解决。

2推动农村土地使用权的市场化流转

改善相对落后的农村经济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在前20年实现GDP翻两番的目标这一战略的重要环节,而农村城市化则是真正改变农村现状的关键。现行农地制度存在的主要的缺陷是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内涵尚不够充分和明确。明确界定土地承包权的性质,赋予农民更充分的土地权利,如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转让权、继承权、抵押权等,有利于减少现行土地产权关系中内含的不稳定性,有利于增加国家对农民的产权保护,有利于使农民形成长期稳定的预期,也有利于在发挥土地社会保障功能的同时,推动农地使用权的市场化流转。

3.加快改革户籍制度,让更多的农民成为城市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途径,一是乡镇企业吸纳的农村劳动力,二是农村劳动力的跨地区流动日趋活跃。据统计,201*年全市乡镇企业吸纳的农村劳动力为万人,乡镇企业今后仍将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渠道。农村出乡就业的劳动力为万人,出县就业万人,出省就业万人;跨省流动就业分别占本区非农转移劳动力的%、低于广西、湖北、湖南、四川等省区(在40%~46%之间)。流动就业农民有80%以上进入城镇,外出农民进入大中城市、小城镇(含县级市)和农村的比例约为4:4:2。外出就业农民约占农村劳动力的%左右,?低于全国的13%,更低于中西部的20~30%。近几年,在农民来自农业的纯收入连续减少的背景下,全国平均的农民纯收入之所以还能保持低速增长,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农民外出打工的收入在增长。

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根本出路在于加快城市化进程。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不是随着工业化的发展,逐步推进城市化,加速农村劳动力和人口向城镇转移,而是从体制、政策到各项管理制度上,都限制城镇的发展和劳动力的流动,尤其限制农民进城就业和定居。我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已达到了工业化初期阶段,但城市化进程却明显滞后。1980年到201*年,我市非农业人口由万人增加到万人,城市化水平由%提高到19.2%。

伴随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在城乡关系方面也必须要有一个相应的转变,即由限制农民进城转向主动吸引农民进城,这是关系到国家现代化成败的历史性转变。促进城市化健康发展,关键是要消除体制和政策障碍。改革开放20多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对农民就业和流动的不少束缚在逐步解除。但是,在改革城乡分割制度方面仍然没有迈开实质性步伐。

十五届五中全会已经明确提出,要取消对农村劳动力进入城镇就业的不合理限制,改革城镇户籍制度,逐步实现城乡劳动力市场的一体化,形成城乡人口有序流动的机制。在打破城乡分割体制上具体做法是:一是取消对农村劳动力进入城镇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当前农村劳动力进入城镇就业仍受到很多不合理的限制。一些大中城市为了保证城市居民就业都规定了限制农民进入的行业和工种。农民外出就业要办理名目繁多的证件,对他们的收费也过多、过滥。一些地方存在简单粗暴地清退进城务工农民的做法。实际上,农民进入城市后,与城镇劳动力就业的互补性远大于竞争性。目前的一些做法既不符合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的原则,也没有真正起到引导农民有序流动的作用,实际上只是增加了进城务工农民的负担。要清理各地区制定的对农民进城务工的不合理限制政策,保障进城务工农民的各项合法权益。二是加快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步伐。应当允许农民自主选择。这样有利于解决城乡居民两种身份、就业和待遇不平等的问题,有利于城乡经济的发展。因此,大中城市的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可以从各城市的实际承受能力出发,赋予各市更大的自主权,使其更积极、有序地推进。

4、树立经营现代化城市的现代理念,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城市竞争力树立建设现代化城市观念。人才向城市集中,信息向城市汇聚,大城市在知识的创新、加工、处理、传播与应用等方面更具优势,信息高速公路等信息基础设施首先将在城市普及。应加速城市化进程,尤其需要建设具有现代化水平的城市,使之成为知识经济的辐射源。推进城市化,必须在城市管理和调控上不断提高,提高决策能力,进而正确制定城市化的战略和政策,显示城市文化和城市形象。其次,重新认识土地的价值,推进土地资产经营市场化和效益最大化。实现土地资产经营市场化、管理规范化、土地资源配置公开化、土地效益体现最大化。第三,改变债权观念,拓展融资渠道,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只要符合政府提倡的“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社会公益事业总量不断增加完善的总体原则,就应该大胆引进外资和各种不同成份的资金,放开市场,引导鼓励,促其发展,才能谋求和吸纳更多各种经济成份的资本参与合作,投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第四、改变政府调控方式,提高公共行政管理效益。积极提倡依法治市同时,充分认识政府公共职能同市场经济手段互为补充的优越性,增强社会参与城市管理的意识。全面推进市场取向改革,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建设和经营城市,把公用事业推向市场,对政府必须承担的城市维护职能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降低运行成本,推动城市管理社会化。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城市竞争力。城市发展不仅孕育了现代文明,促进了经济、文化和技术的发展,并改变了人的传统生活观念;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城市环境问题。因此,如何较好地解决城市发展与城市环境问题,成为当今社会普遍关注的课题。一方面,注重维护城市的可持续性。关键是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提高城市自然和环境的承载能力。通过采用可行的技术和管理手段,减少污染、控制具有破坏性的气体排放、降低城市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增加城市绿化面积,开辟城市生态走廊,加强对城市的自然和生物资源保护,增加城市公共投资,提供充足、方便而有效的基础设施服务。另一方面,城市与周边区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保护好城市周边区域特别是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提高其自然和环境承载能力,将有利于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应当做到,坚持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结合的原则,关闭技术落后、污染严重的小企业,鼓励城市垃圾减量和回收利用,实行垃圾处理收费和分类收集制度,使用和发展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废物收集、处理及回收技术,逐步完善垃圾收集转运网络,建立大型的垃圾卫生填埋场,减少其对周围环境的污染。

5、高瞻远瞩,未雨绸缪,既要有利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装备、先进管理经验和外商投资,促进矿产资源的开发和综合利用,又有利于我市进入国内、国际市场,以充分利用国外矿产资源。具体作法有:一是采用规范化的市场经济运作模式,提高在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二是严格控制各种矿产,尤其是煤炭资源的开采,对不利于市场的企业进行整顿。三是矿产资源储量标准要尽快与经济效益挂钩,要规范经济可采储量的界定方法、标准与评估行为。四是制定统一的矿业政策,改善投资环境,规范所有者、投资者和经营者的关系。五是对矿产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技术结构进行调整。六是对注意对优势矿产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促进矿业经济的发展。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金湖县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推进工作方案》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金湖县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推进工作方案: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金湖县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推进工作方案》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5677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