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龙井实验小学小班化教育研究课题进展情况

龙井实验小学小班化教育研究课题进展情况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28 11:30:46 | 移动端:龙井实验小学小班化教育研究课题进展情况

龙井实验小学小班化教育研究课题进展情况

龙井实验小学小班化评价教育研究课题中期总结报告

小班化教学是适应教育改革潮流的教育模式,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它所体现出来的优势正在不断地影响着教育发展和教师思想行为的改变。201*年3月我校有幸被州教育局列为“全州小班化样本校”之一。在市州教科所的指导下,结合我校实际,为我校确立了《小班化教育中促进师生主动发展的评价研究》课题。现将近两年来课题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工作思路

一是制定完善的课题研究制度。明确的研究制度向教师们传达了研究的目的和要求,是课题有效开展的基础。二是扭转教师的教学观念。虽然说新课程改革和小班化的理念是一致的,但具体到课题研究,我们不仅需要理论知识的指导,更需要专家在课题组成员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予以点拨、指教;同时选派课题组中的骨干教师积极参与小班化教育的培训、学习、交流中。三是广泛开展教学实践活动。课题领导小组在申报课题给教师进行具体分工时便挑选出学科带头人或骨干教师担任教学展示任务,计划以点带面,把教学实践工作与理论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以“小班化教育评价”为校本研修的主题,形成了每双周一次小班化专题例会制度。在有关专家指导下,采用“学习-计划-实践-反思-再计划-再实践-再反思”的螺旋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完善研究方案,不断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做到学习研究同步,校本培训与实践同步,点上研究和面上听课同步,将小班化教育理念的推进真正落到实处。

二、工作回顾

一是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整个实验策划、指导和督导管理。研究确定了实验教师,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在具体实验研究中,我们将课题分解成若干子课题分头实施,使广大教师明确了自己在课题研究中的任务和工作方向,强化过程研究和原始资料的收集管理。二是积极对教师进行小班化理念建设,派8名老师参加州小班化骨干教师学习班,构建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三是进行环境文化的建设,积极争取上级的投入资金,08年和09年分别对12个班级进行小班化教学环境装修,营造出温馨的小班化学习的氛围。四是承办研讨活动,这期间我校在08年10月成功承办了“全州朝鲜族中小学质量加特色教育教学研讨会”,09年5月在我校召开“龙井市小班化骨干教师教学研讨会”,09年10月在我校成功召开“全州小班化样本校课题阶段性研讨会”,为小班化课题的研究做好了一个良好的铺垫。

三、工作成效

(一)注重主动性发展,各层面发生变化1、管理层面的变化。一是树立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用了孩子的眼睛看学校,处处为学生服务,真正体现儿童化教育。二是树立了正确的评价观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让每个孩子都能抬起头来走路。三是树立科研兴校观增强科研意识,向科研要质量。两年来,实验教师有10余篇论文获市州级一、二等奖,有13节课涉及到朝文、汉语、数学、英语等学科获市州级一、二等奖

2、教师层面的变化。一是教育观念发生了变化,树立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观,“人人能成才”的学生观,“多元发展”的质量观。二是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由权威者变成了参与者、帮助者、辅导者、倾听者、角色扮演者。三是师生关系发生了变化,由指令服从

式的师生关系发展成民主、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四是教师的行为发生了变化。教师们更加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更加热爱每一个学生。更加精心地准备每一节课,更加深入地开展教育教学研究。

3、学生层面的变化。一是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成为学习的小主人;二是学生的探索精神得以培养;三是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强、综合素质提高;四是个别生得到更多的关爱,学生个性得到张扬,每一个学生都能受到充分的教育。

4、家长对小班化教育的认识程度逐渐提高。实施小班化教育以来,学校几次向家长开放教学,请他们进校听课、参观、开座谈会、经验交流,使家长们进一步了解小班化教育,提高了认识,从而得到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形成了家校教育的合力,提高了学校的办学声誉。(二)落实评价体系,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评价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服务。根据小班化教育课题研究的实际,我们建立一套符合学校实际的、科学的师生发展性评价体系,与以往的评价体系相比,具有一定的突破。

1、评价的渠道要多样化

(1)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主导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以激励向上和全面发展为评价的目标,教师的评价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给予学生反馈并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而不是给学生一个角度的定论,无论这个定论是等级还分数。如在具体的一个单元教学或阶段性学习的,根据学生的日常表现,通过对他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知识能力的掌握情况,探索和实践能力的发展状况、合作、交流等等。各方面综合情况来判断学生的近段学习状态,给学生一个发展的评价,提出具体合理的改进建议。这样的评价才能有生命力,才能真正体现教师对学生评价的主导作用。

(2)学生对学生的互评是主体

学生间的相互评价,能让每个学生在集体中体验自己的价值体现,学会关心,学会以团体的力量去竞争,同时也学会合作,形成学生集体的观念。学生间评价的有效性,只有在教师正确地引导后,通过一段时间的组织和训练,才能形成切实有效的评估效果。

学生间的相互评价要注意学生个体存在的差异,通过评价让每个学生都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在群体中优劣现况,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间的竞争意识,不管是在教学中,还是在日常的共同活动中都应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增进学生间的多向交流,以利于取长补短,让学生在学同伴的学习中比较自己,认识自我。在日常的教学中,这种评价犹为重要,通过对同学的评估,既能发表自己的见解,又能发挥学生的互补作用,做到培优帮差,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同时,在评价自己和评价他人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得到充分发挥,学生在评估中的主体地位也得到充分的体现。

(3)学生个人的评价是自我价值的体现

自我评价不仅能让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自我价值的机会,也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并逐步提高自信心,从而提高学习效益。美国心理学家林格伦认为“学习任务的最有效形式,是那些具有某种内在反馈的形式。这种反馈不需要教师经常干预学习”,他所指的反馈就是指学生的自我评价,它是鼓励独立,提高学习质量,取得良好成绩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学生学习行为评价表评价内容1.听课时注意力集中,纪律良好。3.对教师提出的问题经常主动回答。自我评定123412342.积极参与小组活动,能够同他人合作。12344.遇有不清楚的环节能够主动向教师提问。12345.善于思考,能主动表达自己的不同看法。1234小组评语教师评语家长评语序评价内容号123456789101112读书、写字习惯端正阅读中能注意用眼卫生,预防近视学生汉语修养评价表评价办法自评互评家长教师评评价价评价等级:

天天朗读课文,并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敢于提出问题,能独立思考并积极发言,参与讨论作业的书写正确、端正、行款整齐、卷面干净经常读课外书,看报或收看少儿节目能采用剪报、收集图片、做卡片等方式收集信息能通过所学知识对个人和社会问题形成正确的认识,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有良好的学习动机,强烈的求知欲,学习热情高涨有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和同学一起分享学习的乐趣有积极向上的进取心,充满自信,有克服困难的意志,学习的持久性有团结协作的精神,能虚心听取别人意见,态度诚恳大方评定标准优秀:能做到以上标准中的9条。良好:能做到以上标准中的7条。合格:能做到以上标准的1.2.3.5.10条。待合格:不能做到以上标准的1.2.5条,并且有显著的不良习惯。评价的主体发生了变化,小班化教学所要体现的民主化、个性化,须通过学生对自己主观评价才能真正体现。评价不再局限于被动地接受,只有让学生掌握自我评价的方法,才能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收获恰当的评价,从而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形成持久而健康的学习动力。

2、评价策略要多元化(1)激励性评价策略

在小班化环境下的评价,最大的目的是为了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应尽可能地营造和谐、宽松、平等的评价环境,最大限度地去理解、宽容学生。小班化的最大优势在于教师能有更多的机会去运用口头表扬、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安抚的动作等激励性的语言体态语言,去肯定学生的每一点滴的进步和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提出对其的期望。教师要让这种激励性的评价保持长期的有效性和持续性,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让每一个学生在其自己点滴的进步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保护他们的自信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自由和谐地发展。

(2)延迟性评价策略

评价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过程,学生间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在发展上必然存在差异,为了给学生一个广泛参与的机会,也为了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持续性,教师的评价要有一定的时间,也就是要延迟一点,不能过早地、轻易地对学生的某种行为、某种问题给予否定或是肯定。因为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感受是不同的,最好的方法是让学生自己来作判断。即便有些判断是错误的,那也是学生真实的思维反映,作为教师要对学生的判断作出明确的价值引导,老师如果过早地评价,就剥夺了学生评价的权利。要给学生一个思考的空间,老师就有必要适当的等待。可以说教师的等待也就是一种期待。在这种期待中,既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也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兴趣,让学生觉得教师对自己是充满希望的。同时也让学生学会了内在的自我肯定,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

(3)阶段性评价策略

学生的成长是一个发展的过程,评价也应该体现学生的阶段性发展情况。如何保证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能保持长久的兴趣?小班化条件下,教师有比较充裕的时间针对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其学习过程中,按不同的发展阶段对其进行适度的个性化评价,让学生在每一个阶段都有自己的预定目标,并能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去寻找差距。如在日常评价中的利用成长记录袋作评价,能将学生在日常中的点滴进步和取得的成绩记录下来。同时教师也能通过成长记录袋客观、真实地分析学生的发展过程,去挖掘学生的优势和特长,发现学生的不足,提出针对性的、具体的建议。由于份数相对较少,小班化条件的成长记录袋更能体现其实用性,教师的观察和评价将更具有准确性和权威性。

3、探索出具有“小班化教育”的评价方法(1)群体评价

在“小班化教育”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采用小组教学的策略,在小组内通过民主选举产生小组的组长,成绩优秀的同学与潜能生结成帮扶对子,一般在每个周一班会时各小组在组长的组织下进行自主评议,找出本组内为组成绩贡献最大的两名同学推荐给老师,班级予以表彰奖励。

(2)动态评价

教师在组织、指导学生活动的过程中,一边帮助学生解决活动中所遇到的问题,一边观察每一个学生的活动情况,并作出相应的判断和分析。尤其是教师课堂评价语言不能单一,

不能老套,评价语言灵活多样、随机变化、注重创新,学生就想听、爱听、听不厌烦。课堂教学中教师适时适当地“夸一夸”,会使课堂更加生动而有活力学习活动后,教师应小结活动的情况,特别是对学生在活动中体现出来的综合能力作出一定的评价。

(3)闪光评价

我校在实施这一评价方法时,主要是通过我校的校本教材“成长日记”中教师定期或不定期地为学生写评语等方式进行实施的。特别要指出的是,教师写评语的语言必须规范,同时尽可能使用探讨性的,启发性的和平等性的语言,让学生和家长都能从教师的评语中感受到教师的关怀和期望。有意识地创造各种机会对学生进行优点大展示。

(4)互动评价

在“小班化教育”中,把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以及家长评价等纳入评价主体的范畴,这也是本课题研究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内容。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对学生的评价,家长对学生的评价等。我们每学期会组织一次家长会,进行“教学开放周活动”,同时发放“家校沟通实录”及时得到家长对学生及老师的评价信息,搭建一个家庭、学校的沟通平台。

对教师评价采取建立电子教师成长记录袋,能反映个人工作成长过程的资料,让老师既与自己纵向比较,又与别人横向比较,促进自身的持续发展。学校对教师教学工作完成情况,增加透明度,实行“阳光”操作,实行随机评价、阶段评价、总结评价,评价结果按比例计入教师的评估成绩。以自评、教师评、家长评、学生评、学校评多种形式相结合,使过程动态化,评价主体的互动化、评价内容的多元化,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校对教师设立18个奖来激励教师。

(5)激励评价评价取消用分数或等次来评价学生的做法,为学生设立28个奖项,如体育健儿、孝顺奖、爱心奖、读书奖,使每名学生都有适合自已的奖项,从而激励孩子朝多方面努力。

(6)足迹评价

“足迹评价”的关键是建立学生的成长档案记录。成长记录袋中收录一些反映自己学习进步的资料,如学生学习过程评价表,学生成绩评价表,各类活动专长、优秀作品成果等内容,这些内容力求涵盖学生思想品德、知识技能、课外活动等方方面面,注重学生对学习知识与技能实践的结果的收集和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自我成长的认识,增强学生评价的趣味性、参与性、针对性和实用性。

学校定期检查指导学生完成“学生成长记录”的内容情况,并在年级组中开展交流活动,组织参与教师研讨工作体会与收获,倾听教师对评价工作的改进意见,为下一学期做好学生成长记录积累经验。鉴于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要依靠学生、家长和教师三位一体各抓共管,其工作难点是要取得家长的共识和配合。为此,我们利用家长会,就如何做好“学生成长记录袋”对家长进行了培训,使这项工作得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保证了实施“学生成长记录”按计划同步进行。总之,合理利用评价手段是提高小班化教学效果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这种评价方法关注学生的发展,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要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提高自我,对自己努力的方向有了明确的认识,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了学生的内驱力,体现了教育的社会化和个性化成为学生成长的动力和源泉。

四、关于下阶段小班化教学的前瞻性思考

回顾前段时间的工作,我们认为,在上级领导的关心指导下,在课题组成员的的共同努力下,课题的研究已有了良好的开端,我们对“小班化教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收获的同时,也更明确了下一步工作的思路:

1、加大教研力度,使“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主动发展”这一素质教育理念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深入。

2、吸取其他学校小班化教育的先进经验,充分发挥小班化教育优势,针对校情,探索出有小班化教学评价形式及方法,使研究领域不断拓宽,进一步探索小班化评价体系。

3、切实提高小班化教育评价的实效性,逐步提高我校实施小班化的教育教学质量。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会继续努力,积极探索,及时总结经验,让小班教学真正发挥以“点”促“面”的作用。我们相信,只要我们能继续深入探索,扎实工作,就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就,让我校小班化教育这支教坛奇葩早日怒放在素质教育这棵大树上!

扩展阅读:直面中小学小班化教育实验的“瓶颈”

我国的小班化教育实验正进入由“形似”向“神似”转换的阶段,众多表面程式化的问题面临科学理性的挑战。小班化教育环境的效益问题、小班化教学的“大班模式”问题、学校“特色”与学生个体“特长”游离问题、“小班化”的教育政策配套等问题,已构成了小班化实验深入推进的瓶颈。

直面中小学小班化教育实验的“瓶颈”

潘慧芳

[作者简介]潘慧芳,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97)[原文出处]《思想理论教育》(沪),201*.22.44-49

1997年以来,北京、上海、杭州、南京等城市先后在部分中小学进行了“小班化教育”实验研究。十多年过去了,小班化教育实验作为当代中国基础教育的一项全新的教育变革研究,已经从无形走向有形,大班化教学向小班化规制转变的足迹已逐步清晰。大量实验事实证明:小班化教育对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实现教育公平、推进素质教育、提升薄弱学校等有明显效果,对改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育资源等有革命性的突破。小班化教育代表了基础教育的发展方向,蕴涵着现代教育的理想追求。

然而,近年来小班化教育实验的进程滞缓,一系列有关小班化教育精神的科学追问,揭示了小班化实验深入推进的瓶颈。例如:小班化教育精神真正实现的标志是什么?小班化教育的思想、教学策略、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与活动、学校的教育管理以及家校关系等教育元素,是否能随着班级人数的减少而得到本质性转变?诸如此类对小班化教育实验问题的科学理性挑战表明,我国小班化教育实验开始由“形似”向“神似”阶段演进。唯有基于对“形似”的反思,才能实现对“神似”的自觉;唯有超越“形似”的“神似”,才能更深刻地实现小班化教育精神的本质。冷静直面当前小班化教育实验中众多表面程式化的问题,有效突破小班化教育转换阶段的“瓶颈”,才能构建出我国小班化教育的新高地。

一、小班化教育环境的效益问题

教育环境分为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两个层面,是最普遍、最具体、最直接影响人发展的校园生活空间与各种外在因素的总和。教育环境不仅作为审美对象对师生身心发展产生影响,更重要的是作为潜在课程会以其特有的方式渗透在教育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中,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教育教学活动的进程与效果。为此,教育环境的设计必须要符合教育目的需要,教育环境的投入需要讲求教育的效益。

审视已投入较多财力的小班化实验学校环境发现,小班化教育实验学校或班级的教育环境都呈现出现代化、人性化和趣味化的取向,但与适性化、个别化、多元化的小班化教育精神若即若离,环境的教育效益定位不准,小班化教育环境的设计还有较大的改革和发展空间。

问题1:有的学校和教室教育环境对学生身心适性发展的提升作用不足小班化教育精神不仅要求尊重学生的身心特点,更要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然而,不少学校的环境设计忽略了对学生身心发展的提升研究。

例如,小学校园和教室环境缺少对小学生活力与想象力的激发。不少小学校园和教室环境仅仅注意到了小学生表象思维的特点,强化了环境色彩和环境信息的强度、美感或趣味,但普遍忽略了小学生生性活泼好动、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的重要特点,进而忽略了对学生灵感和创造力的激发。教育不是灌输,而是唤醒。如果能在校园、教室的角落、窗台、墙面等处,放置各种便于学生观察、赏析或操弄的教学仪器物品等,让学生处处获得学习探究的机会,一定能激活学生的创造欲望和潜能。

再如,初中校园和教室环境中的学生自我拥有感和自主参与感不足。初中生主体意识日趋强烈,易于逆反,乐于自主创造。然而,不少初中校园和教室的环境创设没有足够的学生自我领域,没有足够的学生自主参与的环境空间,没有足够的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沟通的隐秘空间和氛围。如果能在校园、教室创设学生创作、展示、留言或涂鸦等学生自我区域,给予学生通过主体参与来解决问题的环境空间,一定能让学生在感到满足、充实和愉悦

之中,敞开情感和创造之门。

问题2:校园和教室环境中社会情感文化氛围过于运动化和形式化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情绪、情感的社会性成分不断增加,这是人文素质的基础工程。然而,不少小学和初中的校园和教室环境中集体主义、爱国主义、责任感、义务感、友谊感等一系列高级社会情感文化氛围过于抽象和简单,缺少基础性、学生主体性和系统性;缺少精心地、生活化地、持之以恒地创设学生的情绪、情感逐渐向同伴情感、集体情感和社会情感过渡的活动区。

问题3:校园和教室环境的教育教学功能不足

小班化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形成学生主体的教育教学形态。然而,有些学校的教育环境设计中教育教学功能空泛。

例如,教育教学环境的弹性和动态性不足。小班教育教学需要采用个别化的教育教学方式,这些个别化的教育教学活动需要校园和教室空间的弹性调整来配合。但是,不少小班化教育实验学校和教室的空间区隔弹性不足,只能移动桌椅,个别学习或小组讨论的小空间不灵活;有的校园教育教学用房改造的主旨不清晰,仅满足于特色教室的创设,无动态化的学生适性学习角落。

再如,校园和教室环境中学生主体的学习化功能不足。一个好的小班化教育校园和教室环境,应能最大程度地体现学生主体的、弹性化的、个性化的、能激活学生内在潜能的学习化功能。但是,目前不少校园和教室环境设计不能反映学生的主体情趣;没有关照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个别需求;缺乏学生选择学习,多样学习、互动交流和自主创造的空间、难以唤起学生自主学习的激情。

青少年对世界有着与成人截然不同的独特感受和观察视角。教育教学的物质和心理环境设计不仅要能适应不同年段学生的身心特点,更重要的是能对学生的课堂行为、学习成绩、社会交往、学习态度、人际关系等产生积极的提升性引导。简单机械的现代化、人性化、童趣化或贵族化的教育环境设计,不是小班化教育精神的本质所在。

二、小班化教学的“大班模式”问题

大班课堂变成了小班课堂,学生因得到更多关照而学习成绩有所进步的浅层效果,常常会迷惑教师,使教师满足于在原大班教学模式表层上踏步,教师的教学思想、方法没能真正实现“小班化”,没有认真研究“小班化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本质区别。

问题1:“小班化教学”被误解为班额减少的“小班教学”

现实的小班化教学的实验中,不少教师误将“小班化教学”视为班额减少的“小班教学”,没有能在“为每一位学生设置最合适的课程”上下工夫,没有能围绕学生个体发展而研究小班化教学过程中教材教法多样化、教学设计适性化、辅导原则个别化、教学评量多元化、师生互动优质化、师生合作和谐化等一系列小班化教学特有的问题。

班级人数相对较少是小班化教学的一个外在特征。小班化教学的本质特征是面向学生个体的教学,要让教师在充足的时空下关注每一位学生的特点和个性,帮助每一个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和实现个性的充分彰显。可见,“小班化教学”与班额减少的“小班教学”有着本质的区别。小班化教学需要教师探讨和揭示差异性、个别化教学的规律,需要在“米粒”上下工夫,需要树立新的教学质量观和效益观、新的学生观和教学观,需要改变传统教学本身的系列问题。否则,难以实现“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小班化教学目的,难以使教学活动得到质的飞跃。

问题2:大而化之的“100%关注”扭曲了小班化教学精神

翻阅小班化实验学校老师写的教学改革论文,看到不少教师热衷于“学生参与率、课堂互动率、个别关注率分别达到100%”的研究,满足于每一节课“100%”的学生都被触及的热闹景象。

小班化教学的优势在于能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个体差异及发展不平衡性,提供个别化的教学,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大而化之的“100%关注”,往往忽视了对学生各有特性和差异性的研究。“100%关注”研究应该改变为“100%不一样”的研究,改变为对学生不同的生

理、心理、品行、学习水平、学习速度、学习能力倾向给予不同的引导和不同发展机会的研究,改变为对必修科目的弹性、选修科目的选择性、评价的层次性和发展性、作业的个体性和学习的自由性等因材施教策略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落实教育的公平性、教育的充分性,才能真正实现小班化教学精神。

问题3:不少校园和教室环境中缺失引导学生差异性学习的氛围

初中和小学中高年级是学习量和内容不断加深的过渡年段,加上学生的身心发展也正由儿童期向青少年期过渡,心理和生理的波动变化较大,学习成绩也会产生波动和分化。然而,不少初中校园和教室的环境创设忽略了引导学生自主、自由、自律地进行学习的情境。因此,校园和教室环境中有必要引入或增加能引导学生差异性学习的氛围,如:校园、教室中是否可以创设适合不同学习进度的教学资源放置区或“课程超市”?是否可以引导师生自主创造别有风格的学习交流园地?

问题4:小班化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深层体验不到位

由于小班化教学时空相对增加,教育的关照度增加,学生有了更多的动手、动口、动脑、主动参与、合作交流和实践等活动时间。但是,现在盛行的合作交流、动手实践等教学活动热闹的多,实在的少;走过场的多,深层体验的少;为活动而活动的多,追求活动效益的少。老师会精心设计“以身体之”的活动,但不懂得“体验”的关键是要让学生对教学活动能做到“以心验之”。唯有使学生对所经历的教学活动有了深层的体验,才能达到教学的理想效果,才有希望实现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和正确价值观的活动目的。“放羊式”的活动课,是新课改以来大班活动教学改革的通病。

问题5:小班化学生的创造意识和能力培养没有得到应有重视

在小班化教学条件下,学生发展的多元性和创造性有了更大的可能性和发展空间。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最少有清规戒律的制约和世俗情理的束缚、最富有创造性的时期。法国文学家法郎士曾说,教学的全部艺术就是唤起年轻心灵天然好奇心的艺术,它的目的是为了让这种好奇心得到满足。然而,目前南京市小班化教育的示范课中缺少保护和激发学生学习好奇心和探索欲的专题研究。同时,由于班级人数少,学习和竞争的对象相对就少了,课堂中争论和开阔思路的气氛相对较弱。而主动能力和创造精神的培养离不开竞争,只有在激烈的竞争中辩论,人的思维才有可能被激活,主动能力和创造精神才有可能得到锻炼。如何想方设法弥补小班化教学在竞争方面的弱点,如何满足和提升学生天赋的好奇心、探索欲和创新意识,如何加强小班化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应该是小班化教学实验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三、小班化学校办学“特色”与学生“特长”错位问题

在小班化教育实验的过程中,不少实验学校根据自身的社区资源、文化传统、师资特点及生源情况,着力培育学校特色。以特色丰富学校内涵,以特色造就学校晶牌,已成为提升小班化教育实验学校声誉的一项举措。然而,学校办学特色与小班化教育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是什么?学校办学特色是否有助于小班化教育精神的落实?这些问题都需要小班化教育实验学校的校长能静心思考、潜心研究。

问题1:学校“特色”与学生个体“特长”的本末倒置

一些学校在追求办学“特色”的过程中,不仅不顾及学生个体的“特长”,反而片面追求学校办学特色的“批量生产”。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学生个性天赋、志趣品质各不相同。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他们不同的个性特征,为学生量身定制他们自己的成才方案,将学生领上最适合他们成长的道路上,使每一个学生的潜能都能得到充分发展,这是小班化教育的本质。强求学生完全适应学校特色,结果会压抑或扼杀学生的个性特长,根本上也违背了小班化教育的宗旨。

问题2:学校“特色”与学生个体“特长”游离

个性特长是现代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也是人才培养的基础。然而,不少学校没能精心研究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与学校特色的关系,学校的“特色”与学生个体“特长”游离。学校在打造特色的时候应该先明确:打造学校特色的最终目的是为学生发展服务。学校“特色”与学

生个体“特长”两者之间是密不可分的对立统一体,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更加充分而富有个性地发展,才是学校“特色”经久不衰的源头活水。精心研究学校“特色”与学生个体“特长”的关系,让学校特色成为激发学生“人尽其才”的推动力,才是小班化教育深入推进的正确选择。

四、小班化教育的行政管理力度问题

各省市在实施小班化教育实验的过程中,教育行政部门不断地加大对小班化教育实验的行政支持力度,出台了一些推进小班化教育的经费、人事、教育研究等倾斜性政策,小班化教育实验学校越办越好,在市民中的认可度也越来越高。

然而,随着小班化教育实验的深入推进,教育实验研究“高原区”或“瓶颈”的诸多难题突破,仍有赖于教育行政管理的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问题1:前期研究经验的深入加工提炼和推广不足

小班化教育实验已对小班化教育的思想、教育教学环境、教学策略、教育教学方法、师生关系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研究,部分实验总结已刊登在南京小班化网站和南京教育绿皮书等处。但是,已摸索出的经验几乎都是单一的“如何做”的陈述,缺少“为什么”、“如何推广”的探索,并且还是零星地、感性状地散落在探索学校或教师的个体点上,精心加工提炼和推广不足。

感觉的东西不一定真正理解,唯有理解的东西才能真正感觉。各校小班化教育实验经验需要逐步地由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思考,由点上经验过渡到广泛分享,只有这样,前期研究才能转化为现实而持久的教育实践力量。这是一项综合工程,需要组织多方力量和行政推动,任何一所学校的孤立行为都是难以奏效的。

问题2:小班化教育还缺一支“小班化”的教师队伍

深入推进小班化教育教学研究,提高小班化教育教学实效,关键在于教师。首先,在于教师教育观念的革命性变革。小班化教育需要教师树立现代学生观、现代教学观和现代质量观,才能充分发挥小班在时空上的优越性。其次,在于教师能否拥有精致教育的学科教学技术,把握好教育教学策略和方法,否则先进的小班化理念难以进入实践操作层面。最重要的在于教师能否用心爱护学生,能否把教育教学的着力点用到关注学生、研究学生、指导学生等方面来,能否具备心中有学生的职业操守。

然而,现实的小班化实验学校基本是原来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的学校,甚至是办学条件不太好的学校。改变学校教育教学环境容易,但要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和技术非一日之功。加上还没有建立小班化教育教师评估与表彰的办法,一些教师即便理解了小班化教育精神,但仍缺乏自觉地研究和吸收小班化教育教学专业技能的内在动力,行为表现上往往不能够多一点主动,少一点被动。小班化教育实验教师素质的变化滞后于小班化教育教学环境变化的现象,已成为小班化教育深入推进的显性障碍。如何帮助实验学校师资队伍跟上实验深入发展的需要,迫切需要教育行政部门从宏观上统筹教师培训或组织教师队伍流动。促进小班化教师的优质发展,应该是推进小班化进程中的重要任务。

问题3:小班化教育的学校人事编制、办学经费、教育研究等倾斜政策仍不够配套和规范(1)小班化教育的师生比政策至今不明。小班化教育实验开展以来,班上学生数减少了,相应的,教师如何配置的问题一直模糊不清。人事以及编制部门核定教师编制依然比照大班的标准,因此,小班化学校普遍存在教师编制偏紧的现象;在人事编制的核定上,教师任课工作量标准不清,这已成为小班化教育学校校长人事管理、工作量计算的一大难处。小班化教育的人事编制改革问题已摆上议事日程,教育行政部门必须认真加以研究,并以文件形式予以确认。

(2)小班化教育的专项拨款办法尚未形成规范文件。目前小班化教育学校的办学经费是按照实验班级给予的补助经费,而不是规范的生均经费。财政部门对于学校办公经费的划拨依据的是生均的方式,班额减少,学校获得的经费总额将随之减少。况且,现行的补助经费还不能满足小班化教育深入推进的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应该研究能否将下拨经费由原来的按人头拨款变为按班级拨款,从根本上提高小班化教育学校的生均经费,调动学校开展小班化教育研究的积极性,推动小班化教育向纵深发展。

(3)小班化学校的学区生源布局调整和控制无长远规划,社会声誉逐步提高的小班化教育实验学校的生源饱和,小班化教育的班额度控制已有危机。

(4)小班化教育的支持、指导和督察没有纳入市区教研、科研、师培、电教、督导等部门的职责范围,无一体化的小班化教育教学督导制度、小班化教育教学研究制度、小班化教育学校的评估制度、小班化教育教学研究成果的奖励制度等管理制度,无研究和解决的“集团军”,直接影响小班化教育的规范和健康发展。

问题4:小班化教育的行政管理主体不明确

目前,大部分地区对小班化教育实验学校的管理是实验项目的管理方式,没有从体制上将小班化教育纳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范畴。已经呈现出的小班化教育实验学校与学校之间差距逐步加大、小班化教育教学研究的成果无权威鉴定和推广等一系列问题,尚处于研究状态,而没有明确的市区行政管理责任人或责任制予以及时解决。

可以预见,小班化教育对整体优化中小学教育资源配置、推进办学的高位均衡发展、落实素质教育等方面都将起到越来越明显的作用。更有价值的是,小班化教育所蕴含的教育思想、教育教学创新和变革具有普遍的素质教育意义。如果我们能在整合表层的小班化教育实验研究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尽早地梳理和建构出具有地域特色和前沿水平的小班化教育实践路径和理论,就能推动小班化教育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龙井实验小学小班化教育研究课题进展情况》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龙井实验小学小班化教育研究课题进展情况: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龙井实验小学小班化教育研究课题进展情况》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5689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