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关于中小学文言文教学衔接的实践和思考

关于中小学文言文教学衔接的实践和思考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28 11:30:59 | 移动端:关于中小学文言文教学衔接的实践和思考

关于中小学文言文教学衔接的实践和思考

关于中小学文言文教学衔接的实践和思考

古城外国语学校张信

文言文是我们古代中华民族历史、思想、文化的载体,是我们民族文化之根,它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和智慧结晶。文言文的学习,促使学生加深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充实其文化底蕴,提升其文化品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并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吸收语言精华,提高书面语表达能力,因此文言文在语文课程中的地位是坚不可摧的。然而文言文的教学现状却令人堪忧。

就从去年九月入学初一新生的情况来看,感觉特别棘手,这些从小学刚升入初中的学生,似乎从来没有接触过文言文,连一些最简单的至今还有生命力的文言实词他们都难以理解,文言文的教学困难重重。发现主要原因在于:中小学文言文教学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脱节现象,未能很好地衔接起来,严重影响了文言文的教学质量。

一、脱节现象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态度、方法。就文言文本身而言,时空跨越较大,小学生感觉很难读顺、读懂。另外,由于小学考试内容基本不涉及对文言文的考察,学生还没有真正进入文言文的学习状态,没有形成一定的学习方法,成绩好的孩子只知埋头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进行机械记忆;成绩差的孩子的情况自是不言而喻了。在上学期文言文起始课上,就文言文学习现状,我在所执教的两个教学班上(共58人)进行了一次简单的问卷调查:

1、你喜欢文言文吗?a喜欢b无所谓c不喜欢()2、你觉得文言文学习?a很难b一般c简单()3、你学习文言文的障碍主要是什么?4、你通常采用什么方法排除障碍?调查反馈意见如下:喜欢1、你喜欢文言文吗?16%2、你觉得文言文学习简单10%翻译语句3、你学习文言文的障碍主要是90%无所谓4%一般36%内容理解8%不喜欢80%很难54%听不懂2%4、你通常采用什么方法排除障碍背诵96%查工具书2%请教他人2%

(二)教材内容、教学要求、考察内容。随着小学到初中的一个阶段性跨越,学习内容增多,学习的强度、难度也加大。以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九、十册为例,一个学期只有两篇,而从课后题看,也并不重视对文言语句的翻译,没有专门考察学生翻译能力的题目。而进入初中后,第十三册课本上的文言文增加到四篇,外加课外补充的,不下10篇,不仅篇目增多,篇幅也加长,难度加大。比如《先秦诸子论学八则》和《扁鹊见蔡桓公》这两篇课文,虽然这些名篇耳熟能详,但对于文言文接触不多的初一学生来说,难以理解,尤其是前者没有故事情节,缺乏上下语言环境,内容更显枯燥。还有教学要求上的变化也是相当明显的:新课标(实验稿)第三学段(5-6年级)阶段目标“阅读部分”并没有涉及到文言文。小学阶段老师只要求读读背背默默,外加个别几个非常简单的文言实词的理解。期末试卷中只涉及背诵片断。初中阶段,除了背诵课文,还需要掌握常见实词虚词的理解,句意的理解,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言文内容,以及相关的作家、作品、文学常识等等。中考更占六十分中的十分。总之,教材、教学内容、考察内容上的巨大的变化,使学生难以招架,对本来就对文言文没什么好感的学生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三)教师的教法。小学是文言文的起步阶段,老师指导搀扶过多,学生自我实践较少。而到了中学,上课内容的增多,难度的加大,老师上课的速度加快,反复的次数减少,对课文分析的深入,学生一下子适应不上来,笔记的速度,思维的灵敏度,都跟不上老师的授课节奏,由此造成学生学习的障碍。

二、基于以上调查和分析,为帮助初一新生顺利地完成中小学文言文学习的过渡,指导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发展他们的语文素养,我在初一上学期做了以下尝试:(一)深入研究、明确新课程标准对中小学文言文教学的不同要求。

课程标准是我们的教学依据,课程标准虽然没有给中小学的衔接教学提出指导性意见,但从对每一个阶段的课程要求中,我们能分辨出衔接的关键。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对四至六年级的文言文阅读只要求背诵古诗文。也就是说,小学阶段对文言文将不做要求。七至九年级在教学中要求:“(1)能借助注释、工具书和有关资料,大体理解浅易的古诗文的内容,了解文言

诗文涉及的作家、作品及相关的文学知识(2)能理解古诗文中词句的含义,积累一定量的文言实词;能了解常见的文言虚词的意义或作用;积累一定量的文言句子,能结合语境理解常见文言句式的意思(3)能欣赏优秀的古诗词的意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4)能背诵一定量的文言诗文。

由此可见,文言文的衔接包含着从阅读一定量的文言短文到不仅要阅读还要积累文言实词的过渡;从了解文言文大致内容到了解文言诗文涉及的作家、作品及相关的文学知识的过渡;从单纯的阅读到表达感受的过渡;从教师的讲解灌输到学生自查工具书自学实践的过渡。教师只有对这个过渡、这种衔接的要求了然于胸,才能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也就不会一味抱怨学生上完六年小学连最基本的文言实词的意思都不知道了。(二)设法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

1、用事例,进行深入浅出的说理,启发引导学生术里传承文学遗产的责任感,激发对祖国语文的热爱。比如用都德的《最后一课》的小故事来告诉学生法国这个民族是何等地重视自己的民族语言,国家是可能被侵占的,但语言绝不能被占领。举唐代贾岛反复“推敲”诗句的例子来印证杜甫所言“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真实。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自己所拥有的是何等的珍贵。

2、用同龄人的感受来鼓励学生。文言文起始课上,我特意请喜欢文言文的学生畅谈他们对文言文的感受。在发言中他们谈到文言文的文字凝练优美,有些和我们现代文是息息相通的,还能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

3、适当调整教学进程,降低学生学习台阶,消除他们对文言文的惧怕。考虑到《论语十泽》对初一新生来讲内容不易理解,并且缺少情节。我决定先讲《童趣》、《世说新语》等,它们词汇量少,又有故事情节,学生易于掌握,自然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三)培养学生良好的文言文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建立在强烈的学习愿望和兴趣上的学习习惯的培养是中小学文言文衔接教学的关键性的一个环节。小学里,由于刚刚接触文言文,教师讲得多,到了中学,则要慢慢地过渡到自己学。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更要让学生会学。针对初一新生的学情调查,我将培养习惯的重点放在翻译和积累语句上。

1、指导学生使用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我要求每个同学准备一本古汉语词典,教会他们查找的方法,选择义项的方法,养成在阅读中尽可能地自己扫除文字障碍的习惯。

2、教学中重视朗读,并告诉学生学好文言文的最佳方法就是反复朗读。要养成课堂上默读、大声朗读,养成语文课前两分钟预备铃读背文言古诗文的习惯,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在朗读过程中实现和古代圣贤的“心灵对话”。

3、自编一套浅显的古文翻译十六字原则“从前向后,逐字翻译,保持顺畅,不变原意”,指导学生按此原则翻译文言语句。

4、教给学生根据记忆规律有效背诵,抵制遗忘,养成积累名言佳句的习惯等等。

5、规范学生笔记格式。不让学生在笔记本上记大段的译文,那样耗时耗力还没有效果。只要求学生在书上原文中记下重点词句的翻译,如书下注释中用曲线标出。

6、培养学生及时总结文言特殊语言现象的习惯。学生在学完一篇文章之后,就在笔记本上总结出本文的文言特殊语言现象。总结分“词、句”两方面,内容分别为“通假字、多义词、词性活用、古今异义”“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

对教师而言,不只是授业解惑,而且要教给学生开锁的钥匙,让他们自己去打开紧锁的大门。而学习习惯和方法就是把钥匙,它能使学生受益终生。文言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是打好文言学习基础、学好文言文的保证。(四)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要引导好学生,首先要了解学生。他们刚从小学入学,正处于身体的迅速生长阶段,好动、注意力不集中,他们好表现自己,喜欢变化,喜欢新鲜的事物。同时,小学时和老师接触较多,和老师比较亲近。而进入中学后,学习内容的增多,难度的加大,使他们产生了畏惧感,再加上和老师的接触时间减少,关系开始渐渐疏远,他们感到失落,进而对学习缺乏积极的热情。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教师在教法上相应地要有所变化。

1、以朗读为主要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六年级学生刚刚从小学上来,以往文言文的学习要求是读读背背,没有过细的字词讲析与记忆,所以如果初中课堂一味地字词串讲,形式化的分析鉴赏,只会招致学生的反感,曲高和寡适得其反,所以,教师可以延续过去读读背背的状态。程序是:先范读,纠正每一处读音,明确语句停顿的位置;然后,学生跟读,熟读成诵。学生读的形式多样:齐读,小组读,个别读,学生互相检查读书,互相评价。

为提高效果,我还采用开古诗文朗诵会的形式展开教学。学生选取的材料课内外不限,一篇古诗一篇古文。现在小组内比赛,小组选拔优秀的在全班进行决赛。每组中再派一名不参赛的同学做评委,从“台风、声音、节奏、感情”四个方面为参赛选手打分。其他青同学作为观众,除认真欣赏之外,还要监督评委,并记下每一位参赛同学朗诵的优点,在赛后进行集体交流。在活动中每名学生都有自己的角色,通过参与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在上内容枯燥,没有故事情节的文章时,设法创设语境、情境帮助学

生理解文章。《先秦诸子论学八则》就是这样一篇文章。以讲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为例,在扫除文字障碍之后,我将原文中此句之前的语句演示给学生“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引导学生结合上文来理解用心对听说读写(学习做事)的重要性。

3、教学形式上注重同学之间的交流,带动成绩差学生的学习。热爱古典文学的学生向其他同学展示自己所阅读的古典文学作品,并择其要向大家进行介绍。我曾利用课上时间请每班的三名同学在班中做这样的展示。他们向大家展示的内容丰富,有《资治通鉴》这样的大部头图书,有《离骚》这样的精品,也有一幅幅精妙的对联。这些学生在讲解中那种陶醉于古典文学优美意境的情形深深地感染着周围同学,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4、进行一些课本剧的表演。比如《两小儿辩日》这篇课文,内容较浅显,而两小儿对自然现象积极探索,天真大胆的形象深深打动着学生。于是我指导学生自编自演了课本剧。还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表演,学生全员参与。通过课本剧的演出,学生既学习了文章中人物的优秀品质,也减弱了对文言文的畏惧心理。

三、以上这些教学手段的应用要根据教材,根据学生,根据教学环境适时地灵活地选用。我经过一个学期的尝试,就学生和我个人的感觉而言还是很有效果的,下面的一组数据比较,从客观上更能说明问题。

所执教的一个实验班一个普通班第一学期九月月考和期末文言文测试情况(得分率)比较:项加点字解目默写句子翻译内容理解释班级(月考)实验班84%(期末)100%

从上面这组数据可看出,学生通过一学期的培养进步的幅度还是比较大的,所以我个人认为上述的一些教学措施还是切实可行的。

5

50%56%52%98%98%97%

综上所述,中小学文言文的衔接教学要充分本着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师要多为学生着想,依循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使枯燥的文言变得灵动,使呆板的文言课堂活跃起来,使索然无味的学生兴趣盎然起来。用我们精彩的课堂教学吸引孩子们对文言文的热爱,用我们精彩的课堂教学来弘扬中华的文化。

扩展阅读:初中古诗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初中古诗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古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积淀着我们民族的思想、文化、生活的起源、变化和发展的过程。大而言之,古诗文是一个富有民族色彩的古典世界,是文学、艺术的中国特色;小而言之,古诗文是一个人精神的底子,是价值观、人生观的中国特色。但是我们现在的古诗文教学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状态,学生对于文言文想说爱你不容易!学生难懂(读不懂,无从下手);难背(篇目长,语言习惯不同;无用(实际生活中不用);无味(串讲,枯燥),甚至有学生谈“文”色变。教师:经常处于一个激发兴趣和落实字词的双重困境当中,花的时间不少,收效甚微。在日常教学当中,有这么两个现象值得注意:其一是,急于串讲和肢解课文;现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没有整体印象、整体把握时,教师就开始串讲,将课文肢解成很多个重点的字词句。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其二为多精读,少泛读,文言文教学中只见精读,而无泛读,学生平常读的文言文太少,接触的文言语言材料少,学完一篇看似听懂了一篇,背注释,字词句翻译背得滚瓜烂熟,但是新拿到一篇文章,还云里雾里,不知所云,缺乏迁移能力,学生不懂得文言词汇的规律,缺少总结归纳,语感不强,因而语境一变,就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所以对于师生而言,文言文都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我们学校虽建校时间不长,但是坚持主张教育教学不光满足学生升学的需求,要教会学生考试,拿分,更要为高中输送具备综合素养的优秀人才。因此,我们努力从提高学生能力与提升语文素养的

角度考虑教学。其实,这种教育理念和新课标所倡导的“大语文教学观”是不谋而合的。

具体来说,大语文教学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大语文教育最重积累

“积累”是新课标的一个高频词汇,它在课标中出现了14次,大致分为两类:一是要求积累语言材料,包括词语、格言、警句、精彩句段;二是要求积累生活素材。华东师大教授,新课标制定小组组长巢宗棋先生曾说:“如果说现在学生学习语文有缺陷的话,最大的缺陷就是积累太少。”他认为:“学好语言,必须有丰厚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

(2)新课标特别强调语文学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新课标要求树立这样的理念:“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在“实施建议”中,专门有一节就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它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它图书、报刊、电影、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戏剧表演、标牌广告等。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它要求:“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课标还有一句话:“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3)“大语文教育”十分重视学生的活动

过去我们称其为“课外活动”。在新课标中,“活动”一词共出现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关于中小学文言文教学衔接的实践和思考》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关于中小学文言文教学衔接的实践和思考: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关于中小学文言文教学衔接的实践和思考》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5689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