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发展“来料加工”企业,给力“城乡统筹”建设

发展“来料加工”企业,给力“城乡统筹”建设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28 12:55:12 | 移动端:发展“来料加工”企业,给力“城乡统筹”建设

发展“来料加工”企业,给力“城乡统筹”建设

在音乐声中赚钱的村民们梓桐镇慈溪村朝美口罩加工厂见闻

走进梓桐镇慈溪村林雪娥的朝美口罩加工厂,距离大门几米处,听到从里面传出悦耳动听的流行音乐声。走入车间一看,260平方米的车间内,100余位缝纫工人们正低头忙碌,而车间内播放的歌曲,正好帮助工人们减少劳作的倦意。

“大家怕打瞌睡,所以放放音乐,既可消除疲劳,又能使员工工作轻松点。”林雪娥笑呵呵地说。林雪娥办口罩加工厂已有6年的时间,当时是在她弟弟的帮助下开办起来的,因为她弟弟在建德也开办这种厂,发现淳安这边不少村庄做来料加工业务渐渐红火,于是,在得到弟弟资金、机器、原料等的资助后,201*年,她的加工厂正式在村里开办起来。“由于货源和销路都归于建德的弟弟负责,为此,我需要担心的问题不是很多。一般来说,夏天这时候订单数最多,这几天,我都是两天出一次货去建德,此外在我这里的员工一年下来做工几乎不会间断,所以很多村民都乐意做。”

林雪娥告诉记者,因为有弟弟的把关,厂家有一定的品牌规模,产品的品质都比较好,不少产品还出口国外。因为没有其他加工环节的分利,货源与出货不用自己联系,这边主要负责裁剪打包工作,所以每只口罩的加工费也相对较高。据统计,今年以来,该口罩加工厂已实现加工费200多万元。

“一般每天工资都五六十块,月工资都有一千多,和我在外面打工差不多。”来自常宁村的村民毕建花说,因为家庭需要,今年她没有到杭州工作。没想到,这里办起口罩加工厂解决了她的工作,而且家里有急事请假回去也方便。

“待遇好,离家近,又方便。”说起新工作,来自慈溪村的农民叶红英乐呵呵地列举,前几次回家采摘桑叶就请假了,现在孩子放暑假了,我就把孙子带来,他看见爷爷奶奶包装挺感兴趣的,没想到学会了还挺熟练,一天也能挣个十多元。与城市不相上下的工资、‘家门口’的工作地点和熟悉的工作环境都让她满意。

“加工和包装的价格不一样,大车间里都是操作工,包装车间要求比较低,老人小孩都可以做。”按照林雪娥的介绍,记者算了算,每只口罩加工费5分钱,而工人们每天的工作账本上显示,工人们的日加工数大多在800、1000多个,如此算来,除去一些农忙时间,工人们每个月要想挣下1500多元工资不在话下。

说起加工厂的效益为什么这么好时,林雪娥说主要得益于两方面。“一方面在家办厂自己的成本相对少了,而且计件工资大家多劳多得。另一方面,得益于弟弟的帮助,整年的单子都没有问题。从年初到年尾开工都可以。”

目前林雪娥暂时把加工厂办在了临时修建的厂房里,因为场地有限,只容下了80多台缝纫机,同时已在浪川、宋村、鸠坑和本镇设立了分厂,下一步她将继续扩大辐射范围,并计划找一个专用场地,进一步扩大生产。(记者邵建来实习生许乔静通讯员汪东红)

是金子,总会有闪光的时候记梓桐镇来料加工能手黄庆华

(201*-12-07)

黄庆华,1976年9月出生,梓桐镇并峰村人,现在梓桐镇慈溪村朝美口罩厂上班,平均月加工工资1660元,是梓桐镇公认的各项来料加工能手。前不久,她又被评选为淳安县首届“三十强来料加工能手”。

学过裁缝技术的她,也曾在家开过服装店当过裁缝师傅。虽然她为人随和,手艺也不错,可生意并不是那么如意。毕竟是在农村跟在城市里或集镇上开店是有区别的,都是干农活的人,平常都忙里忙外的,稍好一点的衣服都舍不得穿,也很少有人舍得花钱去做件新衣服,只到逢年过节,她们才会想到要给自己添件新衣服以期来年好运。这样一来就成了:平时空时她总是没生意可做,越是在逢年过节,家里正缺人手的时候,生意越是红火。可由于她上有年迈的公婆需要服侍,下有年幼的儿子需要照料,而丈夫又常年在外工作,逢年过节更是忙里忙外的,这个时候根本没时间去考虑做生意。所以一年到头,她也赚不了几个钱,她因此感觉这个生意不适合她做。可是如果不做生意的话,全家五口人仅靠她丈夫一人的工资又怎能维持下去呢?外出打工,她是想都别想的,家里上有老下有小的靠谁来照料呢?说来也巧,正在她愁眉不展的时候,全镇上下都掀起了发展来料加工的高潮,镇上有两位经纪人都从县外拿了一批缝珠片的活来做,一天也能做十几甚至二十几元钱,她心里想,还是做来料加工好,一来她是学裁缝的,,对针钱活有感情也拿手,二来可以照应一家老小,且不跟做裁缝一样有时间上的矛盾,时间完全可以由自己来控制。她就这样做起了来料加工,越做越有劲,而后便一发不可收拾。也许是得益于她自身做过裁缝的优势条件,无论是什么手工活,她一看就会,一学就知,一做就熟练。这样一来,无论哪批货,她的工资都是排在第一位的,工价低的货,她也能做二十元左右一天,工价高的货,她甚至能做四、五十元一天,平均每月她都有800元以上的工资收入。镇里举办全镇来料加工技能大比武,她参加的两届手工加工比武都得了第一名。

201*年下半年,镇里鼓励有志之士在并峰村兴办了一家大型的来料加工企业《华维服装有限公司》,电机操作加工服装。她一想,加工服装是熟门熟路,长远看工资肯定不会比手工低,且又在本村,离家也近,家里也能照料得到,她于是成了该厂的第一批职工。经过一段时间的虚心学习、刻苦练习之后,她很快就成了该厂的一名熟练工,工资也排在了第一位,第三个月工资即达到了1200元。

今年上半年,因华维服装厂正处在调整时期,她不想因此离开自己热爱的来料加工岗位,毅然决定到稍远一点的另一个村慈溪村的《朝美口罩厂》去上班。凭着她的吃苦耐牢、好学上进的韧性,只一个星期,她就能加工出30多元钱一天的工资了,现在她每天上班8个小时(因她每天早晚还要做家务、照顾老人、接送儿子上学、放学等),月工资1700多元。在8月份由镇举办的来料加工技能大比武中,她名副其实的又得了一等奖,再次受到镇党委政府负责人的高度赞扬。

黄庆华,一个坚强、勤恳的女人,她不仅凭借自己的实力赢得了“梓桐镇来料加工能手”的称号,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全镇的妇女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做一个自尊、自强、自信、自立的女人。(刘素琴)

慈溪村来料加工奏响富民曲

千岛湖新闻网讯(记者范小青)梓桐镇慈溪村坚持“一村一品”发展思想,通过努力形成了具有本村特色的农村经济。图为慈溪自然村朝美口罩加工企业。

据了解,该村慈溪自然村把村里的原粮食加工厂、大会堂等场地优先让给经纪人经营,帮助解决用电、用地和招工等难题。这些年来,先后创办了口罩加工企业、水钻厂、打线厂、工业网布加工厂、手工绣蝴蝶花加工厂等5家来料加工企业,全年加工费总收入达400万元左右,月发工资近18万元,已吸纳本村100余人参与来料加工。其中,口罩加工企业还解决了低收入农户、低保户和残疾人共12人就业。

朝美口罩产销旺来料加工热山村

朝美口罩产销旺来料加工热山村

千岛湖新闻网讯(通讯员汪东红)梓桐镇朝美口罩厂是由梓桐镇慈溪村引进创办的来料加工企业,负责人名叫林雪娥。刚开始只有机器28台,月工资发放3万余元。因产品供不应求,今年机器增至68台,现有工人达112人,月发放工资十万余元,年发放加工费达百万元,目前厂里生产效益良好,每天都有做不完的货。

朝美口罩厂还积极招收低收入农户职工,现在厂里有8位低收入农户上班。林雪娥还主动鼓励村里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农户到厂里来做,不能在机器上做的,可以做口罩的包装。现在村里的老人没事都到这个厂里来做包装活,她们每天也可以做十元钱的加工费,每月能拿到300元左右的工资。

千岛湖新闻网讯(记者方俊勇通讯员刘素琴/文记者程贤高/摄)在梓桐镇,有这么一家来料加工点,在金融危机的形势下,加工口罩的生意依旧做得红红火火,一天生产2.6万只军用口罩,产品源源运输到外地,不但员工越来越多,效益也越来越好。

日前,记者来到了慈溪村的这个口罩来料加工点。刚走到村中间,就听见阵阵机器响声从该村的几个农家屋子里面传出,仿佛蕴含了一种奇妙的节奏。随行的乡镇干部告诉记者,这是来料加工点的负责人曾经是一个下岗职工,下岗后的七八年里,养过蚕、也干过农活。

几分钟后,记者就见到了这位名叫林雪娥的负责人。这位55岁的妇女告诉记者,以前下岗后,曾经艰苦过一段时间。201*年4月,几经弟弟的鼓励,抱着试一试的念头,她终于鼓起勇气办起了这个来料加工点,开始从事“朝美”牌军用口罩的加工。没有想到,做口罩来料加工带来的效益好得让人惊讶。该口罩加工点运作起来后,很快就吸引了许多当地妇女前来申请“上班”。现在,该来料加工点已经拥有固定员工58人,近的有来自村里的村民,远的有来自三联和河山等村的妇女。201*年,该来料加工点总收入达到了80多万元,发放员工工资60多万元。

“做口罩很容易上手,一般人只需要学4天就可以自己做,我们这里熟练的员工每天可以赚五六十元钱,一个月下来,可以赚上1700多元。”林雪娥表示,在家门口做来料加工好处多多,不但可以兼顾农事,也可以充分利用晚上、下雨天等农闲时间。

79岁的方彩美是该口罩加工点年纪最大的工人。虽然现在走路有些颤颤巍巍,但是也热情高涨地加入到了“赚钱大军”中,虽然手脚没有年轻妇女灵活,但是在口罩包装这个环节,一天也能赚15元左右。去年一年,方彩美就赚上了4000多元钱,这让她乐得合不拢嘴。

由于加工口罩的效益不错,附近村庄的许多妇女纷纷要求参与加工,而场地又不够,林雪娥便动起了扩大规模的念头。目前,林雪娥把家里所有的空余房间都改装成了加工车间,还租用了村民的房子当作口罩包装场地。可是,即使如此,依然远远不能满足发展要求。

林雪娥表示,她的目标是找一块大一点的来料加工场地,把电动缝纫机从现在的38台扩展到100多台,这样就能够带动更多妇女共同致富

扩展阅读:发展之所需 民心之所向

发展之所需民心之所向

---巨屿镇全力奏好“城乡统筹发展”三部曲

城乡统筹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巨屿镇坚持高效率,大手笔,率先发展,快人一步,成功探索了一条新型城市化路径,谱写了以“扎实推进农房改造”、“全力加快城镇集聚”和“强化村级组织设置改革”为主要内容的“三部曲”,奏响了文成统筹城乡改革的恢弘乐章,为全力构建以城带乡、城乡互促、共同提高的城乡统筹发展新格局奠定坚实基础。

一、扎实推进农房改造。加快农房改造集聚,是推进新型城市化的战略性工程,是以人为本改善民生的基础性工程。目前,巨屿镇根据“政府可承受、农民可接受、发展可持续、经验可借鉴”的原则,力争在关键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在全市范围内率先出台《巨屿镇农房改造集聚建设实施办法》。结合此办法,按照“住有所居、住有宜居”的建设要求,制定了农房改造集聚建设意向书,并印制7000余份政策宣传资料,强化宣传引导,营造良好氛围。同时,先行启动地边、稠泛两个农房改造集聚项目。其中,地边农房改造集聚建设点占地58亩,可集聚人口3400人,已完成地质勘探、政策处理等前期工作和总平及建筑方案设计,正着手土地报批手续,计划7月份动工建设;稠泛农房改造集聚建设点占地74亩,可集聚人口3200人,前期政策处理已基本完成,正着手土地报批和征地款发放,计划9月份动工建设。

二、全力加快城镇集聚。积极引导城乡集中、集聚、集约发展,有力加快城镇集聚建设。巨屿镇围绕“一心、一轴、四区”的城镇建设格局,深入实施“三分三改”,实现资源市场化,加快生产要素流动。通过做大做强做优中心镇,全力推进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力争在推动城乡联动发展上取得突破。把各类商品房开发和农房改造集聚建设结合起来,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千方百计集聚人口。为真正让农民搬得下、稳得住、富得起,巨屿镇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解决人口就业的主要举措。一方面做强来料加工业,制定产业扶持政策,安排专项扶持资金,定期开展来料加工技能等培训。另一方面培育商贸旅游业,大力发展繁荣商贸业、餐饮业和娱乐业,先后建设农贸市场2个、餐饮酒店8家、娱乐场所2家。

三、不断强化村级组织设置改革。村级组织设置改革是市委、县委着眼于推进城乡统筹综合改革做出的一项重要工作部署。为顺应乡镇行政区划调整之后的新形势,巨屿镇以深化基层组织建设、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提高社会管理能力为目标,按照“沿一江、建两岸”建设战略,依托巨屿“1+0”空间布局规划,采取“转并联”等方式,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村级组织设置改革,启动建设孔龙、花前、东、黄龙等4个农村新社区。目前,作为试点的花前社区建设工作已全面启动。新成立的花前社区由方前、穹口、花竹岭等8个村合并而成,社区党总支、工作管理委员会等组织机构已经建立,社区管理运行制度正逐步完善。社区便民服务中心也已正式运行,主要提供计生、纠纷调解、劳动保障等服务内容,大大方便了当地百姓日常生活,有效提升农村社会服务管理能力。

在推进城乡统筹综合改革进程中,巨屿镇还全面深化其它改革为配套,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加强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真正把城乡统筹综合改革推向纵深发展。

(巨屿镇姚瑞琼)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发展“来料加工”企业,给力“城乡统筹”建设》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发展“来料加工”企业,给力“城乡统筹”建设: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发展“来料加工”企业,给力“城乡统筹”建设》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5766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