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28 13:19:13 | 移动端: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

教学基本信息课题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作者及工作单位孙玉臣青龙满族自治县隔河头中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将自己在本节课教学中的亮点设计所依据的指导思想或者核心教育教学理论简述即可,指导思想和依据的教育理论应该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明确体现出来。本部分内容必须和实际的教学内容紧密联系,避免出现照搬课标中整个模块的教学指导思想等情况在生本教育的理念下,初中历史课堂怎么改?我经过一段时间地思考,决定效仿现在的一些电视访谈节目,即将我的历史课堂变身为“历史访谈节目”的录制现场。让学生畅所欲言,用他们的眼睛去看历史,用心去体验当时的历史,改变以前的教学模式,从而体现出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每门课程都有其内在的特点。历史课它的特点就在于,历史永远是发生在过去的事,学习它的人要将自己“穿越时空”回到当时的情景中去感受。结合历史本身的特点、生本教育学习和现在电视访谈节目的增加,我尝试将历史课堂变身为“历史访谈节目”的录制现场,老师只是一名站在幕后的“导演”,学生自己选主持人和记者,并且各小组以组为单位作为受邀嘉宾来接受采访。每一节课就是一期访谈节目,节目的背景音乐我们选的是百家讲坛的背景音乐神话重现,创造一个历史访谈的氛围。教材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不必面面俱到)课标中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本节内容的知识体系;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前后教材内容的逻辑关系。本节核心内容的功能和价值(为什么学本节内容),不仅要思考其他内容对本节内容学习的帮助,本节内容的学习对学科体系的建立、其他学科内容学习的帮助;还应该思考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对学生学科能力甚至综合素质的帮助,以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影响等。本节课是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内容三国鼎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由大一统走向分裂,又由分裂重新走向大一统的重要时期。在生本教育的理念下,初中历史课堂怎么改?我经过一段时间地思考,决定效仿现在的一些电视访谈节目,即将我的历史课堂变身为“历史访谈节目”的录制现场。让学生畅所欲言,用他们的眼睛去看历史,用心去体验当时的历史,改变以前的教学模式,从而体现出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每门课程都有其内在的特点。历史课它的特点就在于,历史永远是发生在过去的事,学习它的人要将自己“穿越时空”回到当时的情景中去感受。结合历史本身的特点、生本教育学习和现在电视访谈节目的增加,我尝试将历史课堂变身为“历史访谈节目”的录制现场,老师只是一名站在幕后的“导演”,学生自己选主持人和记者,并且各小组以组为单位作为受邀嘉宾来接受采访。每一节课就是一期访谈节目,节目的背景音乐我们选的是百家讲坛的背景音乐神话重现,创造一个历史访谈的氛围。节目分为三个环节:1.历史小故事展示;2.基础知识学习,即谈的阶段;3.探究知识的学习,即访的阶段。学情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但不需要格式化,不必面面俱到)教师主观分析、师生访谈、学生作业或试题分析反馈、问卷调查等是比较有效的学习者分析的测量手段。学生认知发展分析:主要分析学生现在的认知基础(包括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要形成本节内容应该要走的认知发展线,即从学生现有的认知基础,经过哪几个环节,最终形成本节课要达到的知识。学生认知障碍点:学生形成本节课知识时最主要的障碍点,可能是知识基础不足、旧的概念或者能力方法不够、思维方式变化等。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确定应注意按照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系进行分析)二、教学目标:1、知识识记:(1)了解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等基本史实;(2)知道曹操屯田、诸葛亮治蜀、卫温首达夷州等基础知识。2、能力培养:(1)分析曹操统一北方的条件;(2)识读“赤壁之战示意图”,学会利用地图讲述战争的经过;(3)识读“三国鼎立形势图”,了解三国所在区域的今天省份,形成正确的地理概念。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此是历史的进步。出人物对推动历史发展进程所起的作用。四、教学用具:教具:多媒体平台及多媒体课件(1)明确曹操统一北方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由割据走向局部统一、由混战趋向相对稳定的过程,因(2)认识在三国鼎立形成的过程中,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等人起了重大的作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杰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了解曹操统一北方和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形成的关系。2、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如何全面评价曹操、刘备、诸葛亮、孙权等历史人物。教学流程示意(按课时设计教学流程,教学流程应能清晰准确的表述本节课的教学环节,以及教学环节的核心活动内容。因此既要避免只有简单的环节,而没有环节实施的具体内容;还要避免把环节细化,一般来说,一节课的主要环节最好控制在4~6个之间,这样比较有利于教学环节的实施。)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的表述不必详细到将教师、学生的所有对话、活动逐字记录,但是应该把主要环节的实施过程很清楚地再现。)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五、历史前置性问题的设置:前置性问题设置的意图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问题的设置任务驱动,用荣誉牵引学生通过完成前置性问题获得自我心理的满足和自我价值的肯定。历史科目在初中比较特别,我们不能占用学生大量的课余时间。所以,我每一课给学生两部分预习题,一部分是基础知识,学生只要仔细阅读课本就能找到答案;一部分是探究知识,通过基础知识的学习,来思考探究知识。为减轻学生的负担以及体现学生的团队精神,课前我将八个小组分成三个大组,各代表魏、蜀、吴三国,课下查有关魏蜀吴的资料。2.官渡之战的表演;(学生课下准备)3.曹操统一北方的条件是什么?4.了解赤壁之战。.各小组按自己所属的国家搜集资料(魏、蜀、吴三国成立的经过以及著名人物介绍);5.了解魏、蜀、吴三国分别建立的时间、称王者、都城所在地。6.看课本81页三国鼎立形势图,完成81页“识图”。7.“各国”整理出你们各自发展本地区经济的措施。2.常言道:“乱世造英雄”,总结三国时期著名人物的一些事迹,吸取他们的经验教训,假设你是出生在三国时期的一位君主,你将要怎样治理你的国家?:1.你怎样看待三国分立这一局面?(可以从三国分立的背景、原因、影响等多方面考虑);课型:展示课一是历史小故事展示。课前510分钟时间,由小组表演历史小故事,小故事的设置,与本节课的内容有关系,三国鼎立这一课的历史小故事是官渡之战,通过学生的表演可以使学生更加牢固的记住官渡之战发生的时间、经过以及结果。在小故事表演时,我们要设一个驻三国时期的记者,他要带大家穿越时空来到官渡之战发生的现场。小记者为大家做报道时要讲清楚当时的时间、地点以及报道事件,这一个过程使大家对官渡之战印象更加深刻。二是基础知识的学习,即谈的过程。由于让学生自己讲课,他们在知识点上把握肯定不到位,所以通过给他们前置性问题,用幻灯片展示基础知识,小主持人可以游刃有余地完成老师的角色,这样增加了他们的自信心,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对当“小老师”的兴趣。基础知识的学习,主持人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比如:抢答、集体回答或是小组派代表回答等等。可以说小故事的表演,是让学生的一个“预热”阶段,基础知识的学习,是学生的一个“加热”过程,谈的过程就是要让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到位,通过以上的准备,探究知识的采访阶段,就会将这节课推向一个高潮。三是探究知识的学习,即访的过程。历史使人明智。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有关的历史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如何“使用”历史,那就要让学生学会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探究知识中的第2道题,学生就要将自己设想为三国时的君主。一位“中央电视台”的记者就要进行采访,学生以组为单位,作为一组嘉宾接受记者的采访。这个阶段学生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一位即将接受采访的历史名人,谈谈自己对这段历史的理解。而学生要总结前面学习过的知识以及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通过主动地接受记者采访,他们不仅要回顾本节课的内容还对前面学习的进行复习。历史访谈节目中的角色分配首先,老师由以前的主讲者,变为幕后工作的导演,学生变成了历史访谈节目的主持人、记者以及邀请到的嘉宾,现场交给学生。在学生主持或回答有问题时,老师可以打断,进行补充或改正,就像正式录节目那样,导演可以随时叫停进行指导,指导后“演员”就会及时更正自己的不足,因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表现欲,那样会比老师站在讲台上重复强调好多遍更有效果。其实,幕后的导演未必比以前的主讲者轻松,课前老师要设计本期节目的思路,中间穿插哪些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前置性问题该如何设计等等。其次,每期节目一般选两个主持人,一个专门主持,另一个写板书兼最后探究阶段的采访,即“中央电视台记者”。这样分配的原因很简单,写板书可以让学生对重点知识进行巩固,及时在课本上做笔记,在玩的过程中,快乐的学习。再次,是小记者,每一个时期都会选择一个驻此朝记者。如三国时期,我们会派三个记者分别驻驻蜀国、魏国、吴国;课本讲到唐朝知识时,我们就会派驻唐朝记者等等。小记者要带大家穿越时空,展现当时的历史,在这个阶段可以让记者给大家报道历史现场,这样学生就不会觉得自己只是简单的在学习历史课本,而是回到当时的历史中去。记者带学生穿越时空看历史,就是要告诉学生评价历史,不能站在现代人的角度去看,而是要回到当时的环境中去感受历史,认识历史。另外,学生在评价历史时,可能比老师只讲课本知识后进行评价要更理性一些。让其他学生扮演的角色是被邀请到的嘉宾,以组为单位,在访谈阶段,邀请嘉宾回答时都是点组名,全组嘉宾起立,派代表展示本小组的答案。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小组合作。这一点恰是生本教育的要义之一。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的撰写应避免对教学设计思路、指导思想的再次重复。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不必面面俱到):反思在备课过程中对教材内容、教学理论、学习方法的认知变化。反思教学设计的落实情况,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出现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等,避免空谈出现的问题而不思考出现的原因,也不思考解决方案。对教学设计中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尤其是对以前教学方式进行的改进,通过设计教学反馈,实际的改进效果如何。如果让你重新上这节课,你会怎样上?有什么新想法吗?或当时听课的老师或者专家对你这节课有什么评价?对你有什么启发?本节课的学习注重先学后教,在学生自学基础知识前提下,进一步学习探究知识。三国鼎立这一课要记得人物、时间和事件等太多,通过“历史访谈节目”的录制,学生可以在快乐的环境中学习,孔子是乐学(愉快教学)的积极倡导者。他深知,要博学,必须愉快地学,要学习得好,必须心情舒畅,所以启发学生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述而》)指出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他还把乐学作为治学的最高境界。他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雍也》)他以“知之”、“好之”、“乐之”这三种学习态度相比较,一层深入一层,说明乐学的效果最佳。同时学生主持能力、采访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从刚开始上讲台战战兢兢,到现在的从容大方。尤其是历史小故事表演以来,学生的组织能力、表演能力也得到了锻炼,从刚开始不知道如何选择历史小故事,到现在的历史小故事表演的活灵活现。尤其是现场学生的激情高昂,学生的灵活变通,给很多听课老师留下很深的印象。

扩展阅读:新课标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三国鼎

立》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国家陷入分裂割据局面,战乱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但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促进了民族融合。三国鼎立正是在大分裂时期实现了局部统一,从而为西晋的短暂统一和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本课简单介绍了两次重要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这两次战役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课标要求: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官渡之战和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2)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表述能力。

(3)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通过对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的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2.过程与方法:

1、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生通过课堂分组讨论,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探索知识的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分析曹操在官渡中能以少胜多,而在赤壁之战中却惨遭失败,培养学生辨证看问题的能力。

(2)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曹操和诸葛亮;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教学重点: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难点:1、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怎样看待三国鼎立这一局面。2、如何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教学过程:

导入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把学生带入情景,然后提问这是那部影视作品的主题歌?引导学生回答出《三国演义》。接着再问:你知道三国中的哪些人物、故事?(学生回答:诸葛亮、吕布、张飞、曹操等,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煮酒论英雄;蒋干盗书;临终托孤,三气周瑜;空城计等等)。

三国故事有真有假,哪些是真的?请大家随我一起进入真实的“三国”!(出示课题)

导入二:温故检查导入新课: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秦汉时期的历史,谁能说一说,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学生进行回答:统一国家的建立)教师进行强调;秦汉时期是我

国封建社会的第一次大一统时期。之后,我国进入了一个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的时期,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从今天开始,我们将学习这一时期的历史。一、自主探究,合作交流:1、官渡之战:

出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引导学生想象:假如你生活在东汉末年,你的生存环境将是什么样?你的愿望将是什么呢?学生读图并结合课本第一段文字回答。

教师总结: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各割据势力为了扩张势力,彼此征战,使得黄河流域的人民饱受战争之苦,社会生产力也遭受到严重的迫害,人民群众渴望早日结束战乱,实现统一,重过安定的生活。

学生思考并回答:从图上的形势分析,当时有哪些割据政权最有实力、最有可能完成统一北方的使命?(曹操、袁绍)

为了控制和统一北方,曹操和袁绍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官渡之战随之爆发。你知道官渡之战的情况吗?让学生自学课本第二自然段并填注《同步学习与探究》相关内容,看哪一小组填写的又快又好。

东汉末年,政局混乱,军阀割据混战。背景______一带的______(人物)势力不断增强,河北一带的______

势力很大。时间_____年。过程交战双方_______、_______。结果______________。影响:曹操逐步统一北方。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打败了袁绍。那么,曹操为什么能以少胜多打败袁绍呢?请看历史剧场:旁白1人,主要角色袁绍、曹操、许攸、士兵。(再现官渡之战中曹操、袁绍的心态)

课本剧《许攸献策》

故事发生在公元200年,地点在官渡。近来袁绍因对曹操屡攻不下,一筹莫展,特地召开军事会议,许攸第一个站起来向袁绍献策。

情节一:袁绍和谋士的对话

场景(一)(开场景:袁绍坐在椅子上,许攸站在旁边)许攸:(向袁绍施礼)“将军,我有一计可以打败曹操。”袁绍:(傲慢地)“说来听听”

许攸:“现在,曹军大部队都在官渡,他的后方许昌必然空虚,如果我们乘机

派五万人马去偷袭许昌,那么曹军必败。”

袁绍:“不必那么麻烦了,现在我有十万大军,曹操只有三四万人马,与我对

抗哼,简直是以卵击石,(对许攸)你可以下去了”许攸:(下,生气地说)“气死我了,不听我的妙计,袁军必败,,我投

曹操去(袁绍、许攸下。)

旁白:许攸退席之后,又气又恨,连夜投奔曹操。情节二:曹操和许攸的对话

场景(二)(曹操上,斜靠在椅子睡觉,外面一士兵在站岗)

许攸向士兵:“快向你们丞相禀报,就说我许攸来拜访。”士兵报曹操:“报,丞相,门外有个叫许攸的求见。”

曹操(慌忙,来不及穿鞋)“快快,快请进来,(紧握许攸的手)哈

哈许攸,你来了,太好了,我的大事一定可以成功了。”许攸:(看着曹操的光脚):“你这是?”曹操:(低头一看,笑着说):“你看,我一高兴,竟忘了穿鞋了!请进!”

(二人走进帐内)

曹操:“请坐!”(许攸、曹操都坐下)许攸:“丞相,我有一计可灭袁绍。”

曹操(抱拳,作揖):“请先生赐教!”许攸:“袁绍的粮草都存放在乌巢,丞相可派一队人马假扮袁军去偷袭乌巢,

把他的粮草烧了,那时候,袁绍一定会打败仗的”

曹操:“好,就按你说的来办”(曹操、许攸下)旁白:于是曹操亲率5000精兵打扮成袁军的装束夜袭乌巢。这就是许攸献策的历史故事。

表演完毕后,师说:这个短剧不仅再现了历史场面,而且再现了曹操胜利、袁绍失败的原因。现在你能根据战争过程中两人的心理素质,找出曹操胜利和袁绍失败的原因吗?(生答略。在刚才的短剧中,曹操胜利、袁绍失败的原因非常清楚。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亦人谋也。正可谓:(课件显示)势弱只因多算胜,兵强却为寡谋亡。若使许攸谋见用,山河焉得属曹家。

从上述表演及诗中我们可以看出:袁绍的谋士许攸降曹并建议偷袭乌巢,是官渡之战曹操取胜、袁绍失败的关键。

官渡之战后,曹操在北方再无敌手,又过了七年,曹操就基本统一了北方。在班师回朝途中,他诗兴大发,写下了著名的诗歌《龟虽寿》,出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学生集体齐声背诵)。曹操当年已经53岁了,在当时年纪已不小了,他不在家享受荣华富贵,还有什么样的“雄心壮志”呢?(学生:向南进攻或统一全国)。大家想想,由此他抒发了什么情感?表现了什么精神?(抒发了曹操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老当益壮的精神。表现了曹操为统一国家努力奋斗、积极进取的精神。)那他将遇到的对手是何许人也?他们之间又爆发了什么战役?(孙权、刘备,赤壁之战)2、赤壁之战

让学生自学“赤壁之战”一目,并填注《同步学习与探究》相关内容,让小组之间展开竞赛。

背景:______之战以后,曹操消灭了袁绍的残余势力和其他军阀,基

本统一了______。

时间:______年

战争双方及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曹操退守_______一带,不再轻易南下。影响:孙权在________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占领_______、______的大部分地区,有又向西进占_____。学生自学完成后,让小组展示自学成果,对出现的错误让学生自行纠正,最终形成正确答案。明确答案后,让学生定时记忆巩固,教师抽查并给予评价和鼓励。

多媒体显示:分析讨论: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而赤壁之战曹操又以多败于少。你认为原因何在呢?(学生展开讨论,发表见解)

官渡之战曹操政治:挟天子以令诸侯,招贤纳士;经济:实行屯田,奖励农耕。袁绍骄傲轻敌、听不进正确意见。赤壁之战曹操孙刘联军主观方面:兵多将组成联军,战略得广---骄傲轻敌;当;人少力弱,利用客观方面:士兵多气候、地理条件;采为北方人,水土不用火攻,战术得当。服;不习水战。赤壁之战以后曹操不敢轻易南下,他统一全国的希望成为泡影;孙权和刘备的势力得以巩固;孙权、刘备、曹操成为当时最具实力的军事集团,各有攻守。三股政治势力旗鼓相当,任何一方都无力完成统一大业,所以说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3、三国鼎立的形成

让学生自学本目第一自然段,并归纳填写如下表格。

国号建立者时间都城生

魏结

蜀合

吴《

三国鼎立形势图》看书讨论,并自己动脑动手,设计一幅三国鼎立的示意图,要求体现建立人、建立时间、都城名和相对位置。完成后,将自己的成果的小组内交流。每组将认为设计的较为优秀的作品再进行全班展示。

魏时间_____

人物_____都城______时间_____时间_____

人物_____蜀吴人物_____都城_____都城_____

三国中那个都不能取得绝对的胜利,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和壮大,三国的统治者都注意发展生产。请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并填注《同步学习与探究》相关内容。

魏国重视__,北方经济得以恢复发展三国时期的经济蜀国的__兴旺,__行销三国;

吴国的__发达,大将卫温曾经率万人船队到达_

_,加强了内地和台湾地区的联系。

三、反思完善,查漏补缺

1、通过对本课两次战役的学习,你能归纳出应从哪些方面掌握战争战役类问题吗?并尝试列表归纳总结两次战役的相关情况。

学生回答:战争战役的背景或原因、作战双方、时间、地点、经过、结果及影响等。

战役名称交战双方时间地点结果影响特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2、“《三国演义》里许绍对曹操的评语,‘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今天我们学习了《三国鼎立》的内容后,你对这种说法持什么态度?”借此对曹操进行评价。

教师可指导学生从曹操的举措、统一北方的历史作用、在为统一大业奋斗的精神以及评述者的阶级立场等方面进行讨论,证明历史中的曹操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他统一北方,对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符合人民的愿望。3、组织学生讨论:“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历史的倒退?”你由此得到什么认识?联系当今海峡两岸的现状,说说你的感想?

学生思考回答,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点拨、引导、归纳总结。

从统一与分裂的角度来看,三国鼎立是一种倒退。这是因为国家统一有利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国家分裂会加剧地方矛盾,对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不利的影响;从大规模分裂与局部统一的角度看,三国鼎立是一种历史进步。这是因为东汉末年,十几个豪强势力的割据使东汉实际上已是一个分裂的国家,三国中的魏国实际上是在消灭了北方割据势力、实现北方地区统一的基础上建立的,吴国、蜀国也是如此。这样的局部统一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分裂是短暂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维护统一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今少数台独分子妄图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我们要同这种分裂行为作斗争,用所学的知识为祖国的统一做出自己的贡献。4、小结歌谣总结

200年时战官渡,曹、袁力量有悬殊,曹操用了许攸计,统一北方奠基础。老骥伏枥志千里,208年战又起,曹操南下到赤壁,孙刘联军齐抗击,孔明周瑜巧用计,火烧赤壁定大局。赤壁之战定大局,魏蜀吴国三鼎立,二二零年是曹丕,定都洛阳打魏旗,次年刘备亦称帝,定都成都汉业继,二二二年孙称王,定都建业吴旗举。三国经济大发展,各显神通抓生产,魏国重视抓水利,蜀锦丝绸数第一,吴国沿海造大船,联系内地与台湾。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5788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