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机务,为民航强国努力奋斗
我认为牢固树立持续安全理念,加强维修能力建设,注重促进行业结构优化,构建高安全的机务维修保障体系,这是航空业安全发展的迫切需要,亦是对确保民航的安全发展起着最根本的决定性影响。(1)强化理念体系建设。在确保民航持续安全的“四个体系”(理念体系、队伍体系、法规体系、责任体系)建设中,处于首位的是理念体系。思路决定出路,思维差距决定管理成败。这就需要我们强化理念体系建设,克服思维定势,牢固树立持续安全、相对安全、系统安全、过程安全等全新的、科学的安全管理理念,用更宽广的视野、更科
学的思路去决策安全生产工作。这是培育高安全的机务维修保障体系的前
提。“持续安全”要求我们在安全管理中一定要有所作为,通过持续的危险识别和风险管理,将人员伤害或财产损失的风险降至可接受的水平或其以下。(2)加强维修能力建设,提高行业维修质量。作为机务维修行业,立足的根本就是技术。全面提高行业整体维修能力,将为提高我国民航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提供重要的技术保障,这亦是培育高安全的机务维修保障体系的重要基础。
(3),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加强维修队伍建设。这就需要我们加强人才培养,充分做好人才储备,保证维修队伍的持续发展。这是培育高安全的机务维修保障体系的有力保证。
民航强国,刻不容缓!成为民航强国,时代趋势!机务维修作为民航业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我们迫切需要以建设民航强国为契机,从以上几个方面入手,促进各项工作的进程和深入,培育高安全、高效率、高品质的机务维修保障体系!
扩展阅读:中国民航人要为建设民航强国而努力奋斗
中国民航人要为建设民航强国而努力奋斗
今年的全国民航工作会议,是我国民航发展史上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上午,王昌顺副局长、李健副局长分别作了很好的报告,各单位要落实好各项要求。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同志将做重要讲话,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切实抓好贯彻落实。
这次工作会议,我重点讲一讲建设民航强国问题。大家知道,中央始终高度重视加强基础产业建设,加快发展综合运输体系。民航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发达程度体现了国家的综合实力和现代化水平。现在,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民航大国,具备了实现由“大”向“强”跨越的内在条件。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应该从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民航业的战略地位和作用,统筹规划,全面推进建设民航强国战略的实施。
这次会上,我们向与会人员印发了《建设民航强国的战略构想》(讨论稿)。这是去年以来课题组专家、民航局机关同志的研究成果,民航局党组多次组织研讨。希望大家认真思考,充分讨论,积极建言献策,以便使这个战略构想更充实,更完善,更切合实际,更富有指导意义,从而更好地统一思想认识,明确我国民航业未来发展方向,引领全行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激励中国民航人为实现建设民航强国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谈一些思考和认识。
一、深刻认识民航在国家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推进民航强国建设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想,分析问题和认识问题要从需要与可能、理想与现实两个方面去把握。通过辩证思维、深入思考,我们认为,建设民航强国不但有其必要性与紧迫性,而且有其可能性与现实性。充分认识建设民航强国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就是要增强责任感、使命感,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充分认识建设民航强国的可能性与现实性,就是要增强信心,坚定意志,扎扎实实推进民航强国建设。
(一)要深刻认识民航在国家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演变过程,与人类文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科技创新有着密切的互动关系。在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航空运输以安全、快捷、通达、舒适的独特优势,不仅确立了独立的产业地位,而且成为国家战略性先导性产业。
民航是经济全球化的主流形态和主导模式,是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驱动力。过去,人们常常讲,要致富先修路!现在是,要开放上民航!事实上,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航空运输不再仅仅是一种交通运输方式,而且成为区域经济融入全球经济的最佳通道。航空运输还改善了投资环境,优化了地区经济结构,带动了产业升级和服务业发展,营造了区域经济与国际市场的无障碍运输环境,增加了地区就业机会,因而是区域经济和城市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统计表明,民航投入与国民经济回报大约是1∶8的关系。尤其是大型国际枢纽机场已突破了单一运输功能,通过与多种产业有机结合,形成带动力和辐射力极强的“临空经济区”,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发动机”。这几年来,各级政府更加重视发展民航业,建设机场的热情高涨,特别看重开辟国内主要城市尤其是国际航线航班,说明民航业的作用在增强。
民航是促进老少边穷地区发展的重要力量,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粘合剂。我国地域辽阔,发展很不平衡,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交通不便往往是制约其发展的瓶颈,因而发展民航便成为更好的选择。尤其是发展西部民航事业,不仅对提升人民生活质量、缩小我国地区差别有着极为重要作用,而且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与此同时,我国还面临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重大考验。在缓和两岸关系、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进程中,民航作为重要桥梁和渠道,发挥着独特作用。从台商节日包机、周末包机、空中双向直达航路开通、常态包机,到开放旅游、实现两岸三通,双方缓和紧张局势,加深了相互了解和政治互信。在沟通、促进和发展两岸关系中,民航业已经并将进一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民航是国家国防和经济等安全的可靠保障,是抢险救灾和应对突发事件的生力军。民航业具有准军事性质,是国家空中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旦发生紧急事件或战争,航空运输是军事后勤的重要支撑,是部队快速机动、运送和补给物资装备、运送伤病员等的重要手段。因此,在现代战争中,民用飞机、机场、设施、空地勤人员是军事实力的一部分,空中交通管理系统是国家防空作战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航空运输具有快速机动的特点,是抢险救灾、应对突发事件的空中桥梁。应对201*年年初南方部分地区的冰冻灾害、“3〃14”拉萨暴力事件、“5〃12”抗震救灾以及去年的“7〃5”乌鲁木齐严重暴力犯罪事件等,民航发挥了重要作用。整个应对过程,既检验了民航的应急和国防动员能力,也更加说明民航的战略地位和作用。长期以来,在保障经济安全和空中通道通畅,维护国家形象、完成党和国家特殊任务等方面,民航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民航是世界不同文明沟通交流的重要桥梁,是实施全球政治外交战略的宝贵资源。在国家软实力的全球传播中,航空运输是一种新的高效率的文化交流通道,其发展水平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政治声望和软实力。而在实施全球政治外交战略过程中,民航不仅仅是一种产业,还成为外交谈判的筹码、发展双边或多边关系的纽带。各国政府有时利用采购飞机、开辟航线、开放机场等,加强彼此间的政治互信和经贸联系。各主要国家与我国发展双边关系过程中,民航事务始终是一些国家非常关注并不断提及的议题。在推进区域合作方面,航空运输也是其中重要的合作内容。
民航是催生相关领域科技创新的需求导向,是国家航空产业化战略的积极参与者。民航业科技含量高、产业链条长,其中,现代航空器和空中交通管理系统,高度集成了大量先进科技。民航业的进一步发展,将为相关领域的科技创新提供广阔空间。特别是上游的航空制造业,因其产业链长,技术、资金、知识密集,可拉动材料、冶金、化工、机械制造、特种加工、电子、信息等产业的发展和创新,是一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性行业以及先导性高技术产业,也是一国现代化、工业化、科学技术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世界主要大国一直把发展航空制造业列入国家战略。为避免关键科技长期受制于人,实现重大科技项目的突破,带动相关产业升级换代,研制大型飞机已列为我国的国家战略工程。制造大型飞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关键靠政府推动、市场拉动。而这其中的“拉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国航空运输业的发展水平。建设民航强国,将有力支持我国实施航空产业化战略。
(二)要紧紧抓住建设民航强国的历史机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航业快速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整体发展已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特别是我国民航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航空运输系统,为
建设民航强国奠定了量的基础;基础设施建设和先进技术设备引进步伐加快,为建设民航强国提供了一定的物质条件;力求符合国际趋势并适合中国国情的民航政府管理体制初步建立,为建设民航强国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航空运输市场机制和多元化竞争格局基本形成,为建设民航强国提供了市场动力;航空安全管理不断创新、航空安全水平显著提升,为建设民航强国提供了安全基础。
更应该看到,从民航业发展角度看,我国是发展中的大国,疆域辽阔、人口众多、经济规模大,正处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阶段,发展民航的市场潜力十分巨大。尤其是未来一二十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将发生非常巨大、非常深刻的变化,在世界舞台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将不断扩大,建设民航强国的机遇前所未有。
党中央确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为民航业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沃土。改革开放30多年来,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城乡居民消费结构有了很大变化,目前正由生存型消费结构向发展享受型消费结构转变,其中,旅游、交通、通讯类消费上升最快。按照党中央确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未来十几年,我国将进入消费结构快速升级时代。以旅游为例,目前,我国是全球第四大入境旅游接待国,亚洲最大的出境旅游客源国,形成了全球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1*年,我国将成为全球第一大入境旅游接待国、第四大出境旅游客源国。这将为我国民航发展,提供庞大的消费群体和广阔的市场空间。
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对民航业既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也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我国正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扩大内需。特别是不断优化经济结构,推动产业升级,制造业将向高端化方向发展;建立现代产业体系,服
务业比重将进一步上升,这些使民航业成为最直接的受益者。着力发展社会和文化事业,进一步扩大了民航业务领域,激发了新的航空运输需求。加快发展现代综合运输体系,更加重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生态环境的保护,有利于发挥民航作为可持续绿色交通方式的固有优势,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民航业营造了新的良好发展环境。逐步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有利于开发新的市场、普及航空运输服务、缩小民航区域发展差距。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财政收入的高速增长,各级财政支出结构由经济建设型财政向公共型财政转变,各级政府有能力推动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将进一步加大对包括民航在内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党中央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为民航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持。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尤其是航空工业科技成果的不断问世,国产大飞机项目、北斗二代卫星导航系统的上马,将有力地推动民航业相关领域创新,实现科技突破,为民航业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运输工具和配套系统。我国航空技术及相关科技的发展进步,将进一步促进民航业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三)要正视建设民航强国面临的严峻挑战。
在看到有利条件的同时,也要看到不利因素。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民航业面临着严峻挑战。这主要来自四个方面:
从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实力看,我国民航因实力不强、竞争乏力,尚未摆脱被动局面。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当国家之间经济实力、资源禀赋等相差悬殊时,各国所得到的利益实际上是不均等的。这几年来,世界民航强国借助于“天空开放”政策,不断扩张国际航空运输市场,获得了巨大的利益。相比而
言,我国航空运输业处于竞争劣势地位。在我国国际航空客运、货运两个市场,国外航空公司开辟航线、增加航班、投入运力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我国航空公司。在我国国际航空客运市场,由于我国航空公司总体规模偏小,加上国际航权资源分散,导致国际航线少而分散、全球覆盖能力较弱、与国内航线衔接性较差,直接影响了国际竞争力。即使在中美、中欧等主要国际航线市场上,由于投入运力不足,市场份额较少,赢利能力差,我国航空公司总体处于长期亏损状态。去年,审计署在三大航空集团审计时,专项调研了我国航空运输业国际竞争力不强等问题,调研报告引起了国务院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与此同时,由于我国国际航空枢纽建设起步晚,周边的日本成田和关西、新加坡樟宜、泰国曼谷、韩国仁川机场,国际航空枢纽建设已形成规模优势,我国主要航空枢纽处于竞争劣势地位,分流了本属我国的中转客货资源。在我国航空货运市场,世界主要航空货运巨头的快递网络遍布我国众多城市,高价位的快件、包裹、电子元器件由外航主导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我国航空货运企业总体实力差距比较大,存在被边缘化危险。中国是相对高增长的新兴经济体,世界主要航空公司对我国航空运输市场的争夺将进一步升级。
从国内其他交通运输方式发展趋势看,我国民航的国内市场受到切割。这几年来,我国高速公路快速发展,铁路先后七次提速,尤其是高速铁路建设,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从总体发展趋势讲,各种运输方式各有优势,相互竞争会促使各自进一步清晰发展定位,找准目标市场,有利于推动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但国内市场毕竟是存在竞争的,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是,按照“十一五”规划,铁道部已开始实施“四纵四横”客运专线建设工程,同时加大了繁忙干线客货分线力度,这将覆盖我国东中南部经济发达地区和人口稠密
地区。这些地区是航空运输黄金航线主要集中区。时速高达300公里以上的高速铁路正式运行后,将对国内客运市场竞争格局产生比较深刻的影响。
从我国民航业发展的外部资源环境看,突出的是空域资源严重不足,这一问题越来越成为制约民航发展的瓶颈。民航仅使用了全国20%左右的空域,目前,三大机场的空域资源十分紧张,近20个机场的空域接近饱和。随着民航业的快速发展,民航需求与空域资源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将日益突出。与此同时,低空空域开放进程缓慢,也极大地制约了通用航空的发展。国家对民航投资和政策配套不足,很大程度上讲,整个行业是依靠自身积累和银行贷款实现发展的。尤其是民航企业财务成本压力大、税费负担重、赢利能力弱,其资本结构、固定资产规模、投融资能力等,不能适应民航快速发展的需要。现行的海关、边防和检疫制度,不适应我国国际航空运输快速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建设国际航空枢纽,需要完善协调机制、形成配套政策支持。另外,我国国产干支线飞机的研制刚刚起步,通用飞机国产化率低、通航专用作业机型少,整个航空工业对航空运输、通用航空发展的支撑作用有待提升。社会发展的绿色环保趋势,也提高了建设民航强国的标准。
从我国民航业自身发展的诸多矛盾看,也影响着整体实力的全面增强。整个行业发展的协调性还不强,东、中、西部民航发展不平衡,支线航空、航空货运、国际航空、通用航空等发展相对滞后;发展的保障能力还不强、安全基础还不牢,存在基础设施、关键人才队伍和管理水平“三个跟不上”的矛盾。更重要的是,在今后较长时期内,面对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内涵做强与外延做大,仍将是我国民航业面临的基本矛盾。
上述四个方面的挑战,对建设民航强国带来了不少困难,全行业必须具有忧患意识。然而,只要我们克服畏难情绪,勇敢面对,认识清醒,判断准确,
决策正确,这些挑战不但是完全可以克服的,而且会成为激励建设民航强国的强大精神动力。
二、把握民航强国的发展规律和趋势,明确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重点实施三大战略
所谓民航强国,是指民航业综合实力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表现为民航业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战略作用,安全好,贡献大,运行品质高,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影响力和创新能力。我想,民航强国的内涵丰富,不仅仅是“量大”,更重要的是“质强”。建设民航强国,要充分发挥后发优势,放眼世界,博采众长,科学参照,善于借鉴,避免决策失误,力争少走弯路、不走弯路,努力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建设民航强国之路。
(一)准确把握民航强国的发展规律和趋势。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受经济全球化、航空运输政策自由化以及向后工业化转变等因素的影响,世界民航业呈现出一些值得关注的重要特征和趋势,使得发展格局、利益获取方式,已经和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形成了以美国、德国为代表的综合性民航强国,以新加坡、荷兰为代表的国际运输实力突出的民航强国。这些民航强国之所以“强”,有许多值得研究的内在发展规律、值得关注的发展新趋势。其中,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七方面:
一是民航发展与国民经济良性互动,发展民航业是国家(地区)的重要战略。鉴于民航在经济、政治、社会、军事、外交、文化等领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许多国家(地区)把民航业定位为战略性产业,把发展民航业上升为国家(地区)战略,使之成为本国(地区)在全球化过程中获取最大化利益的有力工具。比如,在世界民航业中,美国一直处于领先地位,这主要得益于美
国政府把“保持美国在全球航空业中的领导地位,提升空中交通容量,保证飞行安全,保护环境,保证国家防空,保卫国家安全”作为发展民航业的战略目标。欧盟也把发展民航业作为提高其全球竞争力、促进欧洲一体化的重要手段。上个世纪的“亚洲四小龙”,在短时间内实现经济腾飞,与其把发展民航业作为国家(地区)的发展战略密不可分。尤其新加坡,是一个“民航立国”的典型。近年来,海湾各国依靠雄厚的财力基础,采取政策措施支持民航业发展,使得该地区成为全球民航业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极大地促进了旅游、金融和贸易的快速增长。
二是从国家利益最大化出发,推行有利于本国民航发展的政策。上世纪70年代后期,美国率先在国内航空运输市场实行“放松管制”政策,此后被绝大多数国家仿效。凭借本国民航的竞争优势,美国政府迅速在国际航空运输市场推行“天空开放”政策。值得注意的是,在推行“天空开放”过程中,像美国、欧盟国家这样的民航强国,通过力促其他国家向其开放航空市场,取得了航空运输霸主地位;像新加坡、荷兰这样的地域和人口小国,借助航空资源重新配、航空市场重新分割的良机,走出去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像以旅游业为经济支柱的泰国、阿联酋等国家,通过“天空开放”带动了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近几年来,美国和欧盟已将“天空开放”确立为一项基本的对外经济贸易政策,在国际经济政治交往中,将其纳入双边和多边战略对话内容。其实质目的是,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更多地获取航空运输上下游产业利益。截至201*年底,全球缔结了167份“天空开放”协定,涉及102个国家。
三是打造网络型航空公司以利竞争,航空公司联盟化和大型国际机场枢纽化成为趋势。航空运输业是典型的网络型产业,航线网络质量和运行效率,是决定航空公司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各民航强国的骨干航空公司,普遍以航空联
盟、并购重组、企业交叉持股等手段扩展航线网络。星空联盟、天合联盟和寰宇一家这三大航空联盟,占据了全球客运航空市场80%的份额。全球航空运输市场竞争格局,已演变成为联盟与联盟、大型网络型航空公司网络与网络之间的竞争。与此同时,打造网络型航空公司,使大型国际机场成为重要的客运快速中转中心、集散中心和综合物流结点,也成为大势所趋。目前,在全球客运量中,全球前50位枢纽机场的比重已达到57%;在全球国际旅客中,全球前30位枢纽机场的比重已达到56%。因此,网络型航空公司和枢纽型机场,对行业资源的积聚、发散效应是巨大的,其发展趋势将影响全行业范围内各企业的战略发展取向,很大程度上将决定整个国家航空运输产业链的竞争优势。
四是由高端消费转向大众消费,低成本航空公司快速发展。上世纪70年代,低成本航空模式最先在美国出现,很快吸引了大量旅客,市场份额不断攀升,并席卷整个欧美航空运输业。顺应大众多样化的消费需求,世界各民航强国航空旅行已逐渐从豪华、奢侈型为主,向大众、经济型为主转变。从年人均乘飞机出行次数看,目前美国为1.78,欧洲主要民航强国也都在1.7次以上。尽管低成本航空的迅速兴起,大大加剧了市场竞争,然而,航空运输大众化发展方向得到了确立,“面向社会、服务大众”的产业价值得到了更加充分的体现。由此,低成本航空公司以性价比优势实现了快速发展,在全球范围内已成为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成为影响民航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五是重视发展支线航空,普遍实施“国家基本航空服务计划”。在国家公共航空运输体系中,小型机场是“神经末梢”和基础节点,支线航空是“毛细血管”。综合实力强的民航强国,都具有发达的支线航空,这得益于这些国家政府的扶持政策。因为,即使像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要实现支线航空的经济效益都是一个难题。特别是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如果没有相应的补
贴机制,航空公司就没有经营支线航空的积极性,直接削弱了国家航线网络的通达性,中小城市居民也享受不到国家的基本航空服务。美国的“基本航空服务计划”等政策,明确了小社区最低的航空服务水平,并通过政府向承运人支付补贴形式予以保证。在欧盟的“公共服务义务”航线政策中,对承担公共服务责任、运营支线定期航班的航空公司,成员国可以给予这些航线最低3年的保护期和一定的补偿。与此同时,发达国家的干线和支线航空公司之间,还建立了紧密的战略合作关系,支线与干线航班紧密衔接,形成了大型国际枢纽、地区枢纽与小机场的分工合作、良性互动发展格局。
六是把通用航空作为整个民航发展的基础,普遍重视通用航空的发展。作为民航完整产业链重要组成部分的通用航空,为商业航空运输输送了大量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是整个民航业发展的基础,还拉动了其他行业的发展。国际上已把通用航空发展水平,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民航业强弱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据统计,美国目前拥有近22万架通用飞机,38万名通航飞行员,15000个通用航空机场,年飞行量超过2800万小时,每年创造了1500多亿美元的经济收入,提供就业岗位120多万个。加拿大约有3.1万架通用航空飞机。在发达国家,通用航空之所以一直呈蓬勃发展之势,既与旺盛的市场需求有关,也与政府的产业化发展政策密不可分。普遍的做法是,放开低空空域,保证一定比例的繁忙机场起降时刻给予通用航空运营,投资研发小型而且经济的通用航空器,鼓励建设固定维修基地(FBO)等基础设施。
七是民航与其他交通运输方式联动发展,打造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在发达国家,由于运输方式的多样化,运输过程的统一化,各种运输方式朝着分工协作、互为补充的综合运输体系方向发展。尤其是大型国际航空枢纽,一般都与高速公路网络、高速铁路网络和城市轨道交通相连接,形成了相互衔接、
优势互补的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扩大了机场的辐射范围。许多国际性航空公司与高速铁路公司之间,还建立代码共享等方式的合作关系,大大方便了旅客出行换乘。
当然,世界民航强国的发展规律和趋势不仅仅包括以上七方面,像人文、科技、环保、便捷、经济等现代社会发展的共性内容,也是我们建设民航强国过程中应该关注的新趋势。
(二)建设民航强国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奋斗目标。
建设民航强国,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持续安全为前提,以提升发展质量为核心,以创新为动力,以确立民航业在国家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为突破口,坚持改革开放,加强统筹协调,完善体制机制,加快建设民航基础设施网络,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民用航空体系,全面提升我国民航业综合国际竞争实力,促进国家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服务。
建设民航强国,一要坚持为国家总体战略服务,自觉服从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进一步发挥好民航业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维护国家利益、国家形象和经济安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二要坚持“安全第一”、以人为本,重点提高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努力实现持续安全,整体提高行业运行效率,不断提升服务品质。三要坚持主动发展,积极谋划,加快推进民航各生产要素的建设,增强民航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四要坚持协调发展,突出统筹好东中西部、干线与支线、航空运输与通用航空、国内与国际航空、客运与货运等发展关系,实现航空公司、机场和空管系统的协调发展,更好地适应国家综合交通体系建设的需要。五要坚持可持续发展,主动适应低碳经济发展趋势,提高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民航。
建设民航强国的战略目标是:到2020年,伴随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民航强国初步成形。到2030年,伴随着我国的新发展,全面建成安全、高效、优质、绿色的现代化民用航空体系,实现从民航大国到民航强国的历史性转变,成为引领世界民航发展的国家。围绕这一战略目标,战略步骤分两步走。第一步,从现在起到2020年,为全面强化基础阶段。第二步,从2020年到2030年,为全面提升飞跃阶段。到2030年,全面建成世界公认、可堪自豪的民航强国。
(三)要重点实施建设民航强国的三大战略。
推进民航强国建设,与民航业改革发展建设的各项工作密切相关。必须突出重点、寻求战略突破点,紧紧抓住事关民航强国建设,能统领我国民航业发展的全局性、长远性和基础性工作,形成全行业统一的战略意志行动。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全行业要以不断夯实安全基础为重点,以拓展航空运输服务为基础,以提升国际竞争力为核心,重点推进持续安全、大众化、全球化等三大战略。
1.实施持续安全战略,就是始终把安全工作放在第一位,坚持用中国民航安全文化统一行业思想,通过强化职责,提升素质,完善法规,改进监管,改善设施装备,提高管理水平,使中国民航百万飞行小时事故率保持在航空界、政府和公众可接受的范围以内,实现持续安全发展。为此,要牢固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全面深入贯彻落实持续安全理念,加强理念、法规、队伍、责任体系建设,实施《国家航空安全纲要》(SSP),完善安全管理系统(SMS),提高持续安全发展的综合保障能力,使我国整体航空安全始终保持世界先进水平。
初设的目标是:到2020年,航空安全基础比较稳固,航空安全达到或超过发达国家水平,其中,运输飞行每百万小时重大事故率低于0.15。到2030年,航空安全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其中,运输飞行每百万小时重大事故率不超过0.10。
2.实施大众化战略,就是民航要从提供高端性消费向满足大众经济型消费扩展,使社会大众能够享受到安全、便捷、经济的航空客货运服务,提高民航服务的覆盖能力,实现“县县通、及时达”。为此,要重点构建布局合理的机场网络体系、顺畅的公共航空运输体系、安全高效的空中交通管理体系、功能完善的通用航空体系,实施国家基本航空服务计划。其中,构建通达顺畅的公共航空运输体系,要积极发展空中客运快线,大力发展支线航空,推进低成本航空发展;要实现航空货运向现代物流转型,促进全社会物流的快速发展。通过实施大众化战略,使民航成为大众化出行方式。
初设的目标是:到2020年,力争满足旅客运输量约7亿人次的市场需求;民航开始成为大众化的出行方式,基本建立空中客运快线系统。到2030年,力争满足旅客运输量约15亿人次的市场需求;民航稳定成为大众化的出行方式;航空消费者对民航服务的满意度达到较高水平。
3.实施全球化战略,就是要充分利用全球化市场、全球化资源,为我国民航业开拓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创造更有力的发展条件,提供更强大的发展动力。要重点加大力度“走出去”,使更多航班飞出去,构筑全球航线网络;更多资金投出去,形成国际竞争海外桥头堡;更多标准打出去,扩大国际影响力,为国家对外经济贸易政策和国际政治交往的总体战略服务。与此同时,要扩大和深化开放,加强与民航发达国家的交流与合作,把更多好的东西“引进来”,为我所用,实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要参加国际组织有关民航公约、规章、
标准的制订,积极主动将我国民航自主创立的先进理念、先进做法、先进标准推向国际。
初设的目标是:到2020年,能够有效应对“天空开放”,国际竞争能力得到较大提高,国际客运周转量进入世界前3位,本国国际客运市场份额达到50%,部分航空运输服务达到先进国家水平。到2030年,我国航空运输市场规模位居世界第一,国际客运周转量进入世界前2位;我国航空公司国际市场份额位居世界前2位,其中本国国际市场份额达到60%以上;我国将有一家航空公司牵头组建全球航空联盟;航空运输服务质量位居世界前列,创新的航空运输服务模式或产品被其他国家采用。
三、突出加强全行业品质内涵建设,持续全面提升各运行主体的实力在建设民航强国过程中,民航各企事业单位都发挥着各自的重要作用,其中,航空运输体系中的航空公司、机场、空管、服务保障等运行主体是主力军,航空公司又是排头兵;通用航空体系中的各运行主体,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基础支撑作用。要围绕全力支持我国航空公司做强做优做大,持续全面提升这些运行主体能力,形成航空公司强、机场强、空管强、服务保障强以及通用航空系统强,各运行主体相互支撑、战略协同力强的发展格局。
(一)全力支持我国航空公司做强做优做大,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网络型航空公司。
航空公司是整个航空运输产业链的主体。国内外民航业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航空公司强则民航业强,航空公司弱则民航业弱。很大程度上讲,航空公司的竞争力决定着全行业的整体竞争力,也决定着一国民航业的国际地位。具有强大国际竞争力的航空公司,应该成为我国建设民航强国的首要标志。这几年来,随着国家和民航改革的深入,包括航空公司在内,民航企业发展外部环
境尽管已经有了很大改善,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不利于我国航空公司经营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要不断优化行业内外部环境,全力支持我国航空公司做强做优做大。
航空公司做强做优做大关键要练好“内功”。一家航空公司强不强,表现在许多方面。除具有一般实力强大企业的共性特征外,航空公司强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安全水平高、战略定位准、网络规模大、运行效率高、服务质量优、抗风险能力强、盈利能力强等方面。目前,从整体情况看,我国航空公司还存在不少差距。各航空公司要坚持不懈练“内功”,不断夯实航空安全各项基础,确保航空运输始终处于安全、稳定的可控状态。要切实提升服务内在品质,使竞争手段从单纯的价格竞争,转变到以安全质量、航班正点率等服务水平为主的综合性竞争上来。与此同时,各航空公司要不断清晰战略发展思路,保持稳健发展速度,坚持围绕做强做优做大航空主业谋划产业布局,避免重大决策失误影响企业安全正常运行、危及社会公众利益。之所以提出这方面的要求,这是由航空公司所处的公众服务行业特性所决定的。
要优化我国航空公司的结构。目前,我国航空公司总体规模仍然偏小,还存在市场定位和战略同质化等问题,这是影响我国航空运输市场秩序和综合竞争实力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全球航空运输业已形成了以洲际网络型、区域型和低成本为主体的三种航空公司运营模式,且随着洲际网络型和低成本航空公司的发展,传统的区域型航空公司面临前狼后虎的困境,生存空间被进一步压缩的趋势明显。要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推动联合重组,壮大企业规模,形成2至3家大型网络型航空公司。同时,要完善市场准入制度,适当提高注册资本金,完善扶持政策,大力发展支线航空公司,推进低成本航空公司发展。要鼓励大型航空公司和支线航空公司之间,建立股权和非股权联盟合作关系,
形成分工合理、共同发展格局。要着力引导航空公司尽快形成差异化的市场和战略定位,打造具有不同运营模式的高品质航空公司。要着力发展货运航空,鼓励货运航空公司进行并购、重组和业务合作。到2030年,我国要拥有一个以上全球知名品牌的航空公司,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前5名;形成一家有国际竞争力的航空货运公司,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前5名。
要形成支持我国大型网络型航空公司构建全球航线网络的政策环境。长期以来,多家国内航空公司共飞同一条国际(地区)航线带来了种种问题。无序竞争、运力资源投入分散以及“内耗”,影响了我国三大国际航空枢纽建设的进程,大大削弱了我国民航业整体国际竞争力。而民航发达国家都把不同航线由不同航空公司分头经营,集中力量一致对外。要尽快完善国际航权分配机制,整合已有的国际航权资源,增强我国航空公司在中国至北美、欧洲等国际航线上的抗衡实力,确立我国航空公司在中国至南美、非洲等国际航线上具有主导的优势地位。在建设国际航空客货枢纽过程中,要鼓励和支持主基地航空公司开辟中远程国际客货运航线,增加航班班次,打造“航班波”,形成有利于构建枢纽网络的政策环境。对开辟独家经营的特殊政策性远程国际航线,民航局等相关部门将根据经营情况形成支持政策。要支持有能力的航空公司通过并购等方式,设立海外分支机构,建立海外航空枢纽节点。在航权开放方面,要服从国家外交政策大局,满足对外经济交往和人员往来需要,有效应对“天空开放”,根据国家实力对比,从我国航空公司国际竞争需要出发,加强总体政策研究,确定相应步骤、方式和进度,积极、渐进、有序、有保障地开放我国国际航空运输市场。
(二)着力构建布局合理的机场网络体系,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航空客货枢纽。
机场作为民用航空运输和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国家及区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社会和经济效应。衡量一家机场尤其是大型国际航空枢纽强不强,要考虑区位、所在地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而安全服务设施全、航线连通性广、客货规模大、服务流程顺、运行效率高、运营成本低、应急救援能力强、地面交通方式多、整体环境优等,是机场强的主要特征。目前,我国机场整体发展与发达国家(地区)机场的差距还比较大,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对机场定位不清、政府投资不足、管理体制不新。要认真贯彻落实《民用机场管理条例》,紧紧围绕公共基础设施定位,强化机场特别是大中型机场的公共基础设施服务功能,积极探索机场公益性设施和经营性设施分类管理的新模式,进一步推动机场由经营型向管理型转变,促进机场建设发展、提高运营管理水平。
要构建布局合理的机场网络体系。从整体看,目前我国机场建设和发展,还不能很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快速发展的需求。突出表现在机场总量不足,密度不高。从数量上看,我国2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数已达800个以上,已有的166个民用机场,仅为城市总数的1/5。从密度上看,我国每10万平方公里1.6个民用机场,仅为美国的1/4;即使与印度和巴西相比,也相对偏低。目前,全国还有45%的县、38%的人口和18%的经济活动区不能得到航空运输服务。尤其是机场“东密西疏”的格局,与带动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比较突出。与此同时,机场容量、功能不足。目前,我国近40个机场的设施容量,已经饱和或即将达到饱和状态,其中,9个大中型机场已经饱和,预计一两年内还有29个机场将达到饱和状态。同时,绝大多数大中型机场综合功能跟不上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民航和地区经济的发展,影响了安全运行和运输服务。今后几年,我国将加快机场建设步伐。到2020
年,我国机场布局基本完善,机场数量将达到240个以上。到2030年,我国机场数量及布局将进一步满足如下需求:在100公里范围内,全国95%以上的县级行政区、95%以上人口能得到航空运输服务,所服务区域内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全国总量的98%以上。
要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航空客货枢纽。我国经济已逐步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之中,确保人流和物流快速流动,需要在我国重要政治经济中心城市,搭建能与世界主要经济体平等对话的航空运输网络平台,必然要加快建设大型国际航空枢纽港。这对建设民航强国至关重要,有利于形成布局合理、规模适当、层次分明、功能完善的现代化民用机场体系。目前,我国前30位机场的旅客运输量比例接近90%,中小机场业务量则相对不足,且客流量主要集中于东部,这与我国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几年来,我们的政策重点向中西部和中小机场倾斜,结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还出台了中小机场、支线航空以及基建贷款利息补贴等办法,各项政策的综合效应开始显现。其中,从去年旅客运输增长速度看,中西部快于东部,中小机场快于干线机场,干线机场快于大型枢纽机场。为进一步促进民航区域平衡发展,今年还将出台促进新疆、西藏民航发展意见,鼓励、支持航空公司在新疆、西藏、内蒙古、宁夏、青海五省(区)增加运力投入,设立航空公司(分公司),新增国内国际航线航班。在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的同时,我们还要高度重视航空枢纽建设对中小机场发展的带动作用。我想,整个航空运输是一个网络,大、中、小机场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只有小型机场发展起来了,我国航空运输网络才能真正实现四通八达。目前,我国主要是点到点航线结构,中小机场有限的客货流量资源,分散在不同的航线上,加上航班频率过低,当地航空运输市场很难培育。如果建立枢纽网络型航线结构,客货通过区域性枢纽机场中转,扩大对中小机场的航
线辐射范围,等于增加了航线的数量。要从宏观上统筹解决这些问题,逐步形成功能完善的枢纽、干线、支线机场体系,大、中、小层次清晰的机场结构。到2020年,将建成2个以上国际枢纽机场。到2030年,将建成3个以上国际枢纽机场,10个以上全国性和区域性航空枢纽机场。
要重视航空客货枢纽与其他交通运输方式的相互衔接问题。目前,就全国机场整体而言,旅客进出机场的地面交通方式还不太便捷,机场服务和辐射的区域范围还不够广,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机场整体功能的发挥。加强以大中型机场为核心的综合交通枢纽规划建设,对促进我国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对民航自身发展也具有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按照现代综合交通理念,要以机场为枢纽,把航空、铁路、公路有机结合起来,使机场与铁路干线网络、公路干线网络、城市轨道交通和城际铁路相连接,形成相互衔接、优势互补的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
(三)着力构建安全高效的空中交通管理体系,推进新一代空中交通管理系统建设。
空管是民用航空运行体系的中枢,在建设民航强国中担当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安全运行好、空域容量大、服务效率高、保障能力强,是空管系统强的主要特征,要围绕建设民航强国目标,构建安全高效的空中交通管理体系。
要积极协调解决和有效开发民航空域资源。从我国航空运输市场发展态势看,空中交通流量将持续快速增长,着力改变空域资源紧张状况,全面提升空域使用效率,是建设民航强国的重要突破点。要适应航空运输发展需求,促进运行效率提高,加强与军方有关部门的协调,积极创新空域管理和灵活使用的机制,逐步改变航路航线固定使用的管理办法,推进飞行路线的灵活选择。要协调实施空域分类管理和使用,满足航空运输、通用航空等用户对空域的多样
化需求。要积极优化空域和航路结构,完善全国航路航线网络,增大航路航线运行容量,实现空域的集约管理、高效使用。要全面提升导航、通信、监视、气象、情报的服务能力,推进空中交通综合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我们的目标是,到2020年,空中交通的系统管理和服务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到2030年,建成管理先进、运行高效、服务优质的空中交通管理体系。
要加快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提高设施设备保障能力。要全面构建功能完备、适应性强、结构完善、布局合理,具有我国特色的民航空管技术和装备体系,实现空管技术应用和装备水平的全面跨越式发展。特别是要广泛应用基于性能的导航技术(PBN)、广播式自动相关的监视技术(ADS-B)、通信导航监视的系统技术(CNS)及空管自动化的处理技术(ATM)等新技术,提高我国空中航行的综合技术保障能力,为不断提升空域容量和民航运行安全裕度提供技术保证。到2030年,要全面建成新一代空管系统,空管技术装备、管理手段和保障能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四)着力构建安全、高效、经济的技术服务保障体系,培育有力支撑民航强国建设的适航与维修、航油、航信和航材等保障体系。
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发展,我国民航业规模日益庞大,产业链逐渐变长,开始出现产业边界相对清晰、分工更为专业化的发展趋势。这是民航业发展逐渐成熟的标志。更重要的是,这种专业化的过程,是行业资源优化整合、实现规模经营、加速产业化的过程,有利于民航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在我国民航业技术服务保障体系中,适航与维修、航油供应、信息服务和航材保障等系统的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是建设民航强国的一支重要力量。要以适应民航业可持续
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需要为出发点,到2030年,建成安全可靠、运行高效、技术先进、适应发展、服务成本低和创新能力强的技术支撑保障体系。
要建立健全初始适航和持续适航审定系统,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飞机维修企业。以国家启动国产大飞机项目为契机,要全面加强审定技术能力建设,建立适应国际新技术、新标准、新程序的适航审定系统,重点建设适航审定中心、验证中心和技术研究与管理中心,以及部分省(区、市)监管局适航审定机构。航空维修系统是确保飞行安全的重要物质基础,要支持国内维修企业采取各种合作方式,学习吸收国外核心工程技术,提高航空器深度维修能力的国产化。要加强与国内外航空工业界的合作,集中国内优势力量、进一步加强自主研发工作,整体提高我国航空器维修核心工程技术能力。要通过提高民航主管部门的工程技术审定水平,完善工程技术审批体系,促进国内维修企业提升核心技术开发能力。要进一步推进维修法规建设,细化实施标准,完善法规体系。要合理布局和引导产业集群建设,分别形成3个以上规模较大的维修产业集群、航空部(附)件维修集群及通用航空器维修集群,重点培育1至2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飞机维修企业。
要构建安全稳定经济的航油供应保障系统,培育能适应民航业快速发展、符合航空用户需求的航油供应市场主体。“万里航程,从油开始”,航油供应保障系统是民航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要建立健全航油安全管理体系,将安全管理范围延伸到物流环节。降低航油成本、改善供油服务,要加快推进航空煤油供应体制改革,构建符合市场规则的航油供应市场机制,形成航油供应和加注油市场的有序竞争。针对国内航油资源不足、分布与消耗不平衡、运输存在瓶颈等问题,要稳定、优化进口航油资源供应渠道,大力发展航油物流,建设环
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三大航油储运基地。要积极开发应用低排放、可再生替代能源。
要全面提升我国民航业信息化水平,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信息技术服务供应商。当今世界,信息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一个行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民航是一个高度依赖信息技术的行业,加快信息化建设是民航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要集中优势资源,全面提升生产信息系统、商务信息系统和电子政务系统水平,重点建设全球分销系统和公共信息服务系统。要引导和支持民航企事业单位通过技术创新,提高信息化水平,重点提升航空运输企业信息支持系统。要建立民航网络和信息安全保障长效机制,努力实现民航信息的持续安全。航空信息技术服务企业要强化市场、服务和竞争意识,更加主动地为民航业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技术支持。
要着力提升航材适航性和综合保障能力,培育具有国际一流管理水平的航材供应商。航材供应对航空公司与维修单位保障航空安全、提高维修效率和降低维修成本,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要着力系统提高航材保障的可靠性、敏捷性和经济性。要加强对航材供应商的监管,加强对器材采购、运输、储存和供应等各环节的监督,确保航材的适航性。要鼓励民航企业通过各种联合和合作方式,打造航材信息共享平台、规模采购平台和航材供应共享平台。要促进航材供应商提高供应链管理水平,鼓励其与用户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成为服务优、信誉好、具有规模优势和国际一流管理水平的航材供应商。
(五)着力构建功能完善的通用航空体系,拓宽通用航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领域。
通用航空是民航业两翼之一,具有高效、便捷、适应环境能力强、专业技术水平高等特点。就整体而言,通用航空强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具有一定的发展
规模、安全水平高、业务种类多、受益范围广、应变能力强、服务成本低等方面。它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不仅体现在通用航空产业链本身,而且是民航业发展的基础和航空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在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公共服务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通用航空发展状况是民航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目前,无论是与通用航空发达国家相比,还是与我国日益增长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相比,我国通用航空整体发展尚处于较低水平。加快通用航空发展是我国建设民航强国的重要内容之一。
中央领导高度重视加强通用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去年以来,多次对加快发展通用航空作出重要批示。去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出的通用航空提案、建议达17件,发展通用航空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目前,国家相关部门紧密协作,正在积极探索解决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等政策环境问题。我国通用航空将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
近期,民航局印发了《关于加快通用航空发展的措施》。围绕构建功能完善的通用航空体系,我们将放宽市场准入,支持有条件的社团和企业兴办通用航空企业;扩大通用航空服务领域,提高经营性和社会公益性作业服务能力;依托航空制造企业,培育具有示范效应、产业拉动作用的重点通用航空企业;制定通用航空发展规划,加快基础设施和运行保障体系建设,完善服务网络。通用航空的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初具规模;到2030年发展环境根本改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形成布局合理、规模适宜的通用机场和通勤机场结构,建立功能齐全、服务规范的通用航空服务体系,作业范围基本覆盖所有县级行政单元。
四、为实施建设民航强国战略提供强有力保障,切实做好民航各项基础工作
中央领导同志始终高度重视民航工作,对民航总体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中央各部委以及各省(区、市)党委、政府,为民航改革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帮助。推进民航强国建设,需要从国家发展战略、政策等方面予以保障,做好相关基础工作。
(一)努力提高建设民航强国战略层级,积极争取各级政府、有关机构加大对民航业发展的支持力度。
要积极协调国家有关部门、中央政策研究机构和重要科技咨询机构,共同研究制定建设民航强国的战略规划,努力推进将民航强国建设上升为国家意志,进而聚集国家优势资源、形成发展合力,使我国民航业成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的重要一极。
要积极推动建立高层级的综合协调机制。作为战略性产业,民航业发展涉及诸多领域。自201*年以来,民航管理体制总体上还处于磨合阶段,一些关系尚未完全理顺,决策和管理职能分散在诸多部门,许多深层次矛盾尚未完全解决。建设民航强国,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决策和协调机制。我们将积极推动建立国家层面统一协调的决策机制,更好地加强对建设民航强国的规划、组织、协调和领导,确保建设民航强国的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要积极争取各有关部门的支持。民航系统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机关职能部门同志,要积极开展多层面的工作,主动汇报民航情况,积极提出建议,争取各方面的支持。长期以来,部队和国家空管委一直高度重视民航发展工作,军民航密切合作,空域环境不断得到优化。要积极建议加快推进国家空域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军民航空管运行的有效协调机制,逐步实现军民航统一管
理。要配合做好加快开放低空空域改革试点工作,建立科学高效的低空空域管理机制和运行模式。要加强与联检部门合作。上个月的29日,民航局与国家质检总局正式签订了《合作备忘录》。要进一步主动协调,争取各联检部门支持,完善落地签证等相关政策,简化出入境联检手续,再造联检流程。要深化与航空工业的战略合作,建立民航业与航空工业协调和决策机制,形成相互促进、相互支持、共同发展的生动局面。
要积极争取各级政府的政策扶持。要争取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加大对民航业的投入,提高民航企业尤其是大型国有航空运输企业的资本金比例;通过贷款贴息、项目补贴、补充资本金等方式,支持民航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民航重点项目建设,支持民航领域新技术、新装备的研发。要研究探索通过扩大财政转移支付,改变目前“一金一费”等建设资金筹集办法,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民航公共资金收取和使用办法。要积极协调有关部委,综合考虑民族航空工业与我国民航业的持续发展,出台使用国产民机的优惠政策。要着眼于民用航空器以及空管、机场保障设施设备的引进、制造和维护,出台促进关联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提高民用航空器及其附件尤其是空管、机场保障设施设备的自主创新能力。要积极争取设立中国民航产业投资基金,加大对国际航空、支线航空、通用航空、科技教育和节能减排的扶持力度,推进建立基本航空服务补贴机制。
要全面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民航业是资金和技术密集性行业,解决民航建设发展的资金需求,除需要各级政府加大财政投入外,更需要强有力的金融保障。要改变民航业长期主要依赖政府投资、银行贷款等投融资模式,全面加强与国内外金融和投资机构的合作,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要积极而慎重地进行金融创新,发挥金融杠杆在民航建设发展中的作用。要协调相关部门
制定、修改现行的租赁法律和税务等政策,优化国内飞机租赁业发展环境,打破外资飞机租赁企业垄断局面,推动国内飞机租赁业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
(二)进一步发挥国家民航主管部门的职能作用,全面提高对行业发展引领和安全监管能力。
去年3月,国务院印发了民航局“三定”规定:“将原中国民用航空总局规范管理航空运输业、实施航空安全和空中交通管理、组织协调重大紧急航空运输任务等职责划入中国民用航空局”,只是“取消已由国务院公布取消的行政审批事项”。同时,还特别强调“加强航空安全监管、规范航空运输业、通用航空管理的职责,保障民航安全,促进民航行业协调发展”。这明确规定了民航局各级行政机构的工作总责。
要充分发挥好战略、规划和政策的引导作用。民航各级行政机构要全面加强行政管理能力建设,进一步发挥好对全行业发展的引领作用。其中,民航局机关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将一些具体的监管和协调等工作职能,交由下级机关承担。民航局机关要更多地研究和谋划行业改革发展的全局性、政策性、前瞻性问题。去年,民航局在“三定”工作中,已向地区管理局、监管局下沉许多行业管理职责,今后还要下沉更多的职责。与此同时,要增强民航行政部门的行业管理决策支持能力,切实提高政府科学决策水平。要不断完善行业发展的战略、规划和政策,加强行业经济运行监测和预警能力建设。要重点完善民航安全、对外开放、国际航空、支线航空、货运航空、通用航空和中西部地区民航发展等战略、规划和政策。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研究实施行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政策,促进民航发展方式的转变。
要深化民航管理体制改革,不断完善行业运行机制。推进建设民航强国战略,关键要发挥好市场和政府两方面的作用。当然,在现代经济活动中,市场
与政府的关系,是理论和实践中讨论不休的永恒话题。但从总体上讲,市场和政府都不是万能的,两者各有各的功能,谁也替代不了谁。要发挥市场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完善民航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航空运输市场体系。要进一步厘清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廉洁、高效、权威的政府管理体系,加快国内航空运输市场监管体系建设,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要进一步理顺航空公司、机场、空管、保障企业等运行主体之间的关系,建立各系统协调顺畅的行业运行机制。当前,要尽快理顺公安管理体制。今后一个时期,要着力推进机场管理模式转型改革,探索中小机场空管管理体制改革。
要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加强法律法规建设。经过长期努力,民航法制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但离市场经济、民航深化改革和行业快速发展的客观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应该讲,民航安全生产法规体系相对要好一些,但仍需要进一步完善,而行业经济管理法规体系和行政执法体系建设,尤其是空防安全管理和经济管理的立法工作滞后。与此同时,有些法规规章中的条款已不符合民航改革发展的现实情况。有些法规规章过于原则,缺乏可操作性,削弱了法规规章的硬约束作用。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要加强民航立法工作,完善民航立法程序,扩大立法民主参与程度。要及时制定、修改有关民航法律规章,着力推动《民用航空法》修订工作,重点加强空中交通管理、适航审定、航空运输市场管理、通用航空管理等立法工作。要完善执法体系,加强执法监督。加强法律法规建设,要深入研究民航改革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目前,民航企业数量越来越多,一些企业的性质、投资主体和股权结构等方面各不相同。有的企业出现的一些问题,并不属于民航局的事权职责范围,但问题出现后,往往直接影响队伍稳定,危及安全生产运行,影响社会公众利益,甚至出现公共安全隐患
问题,引起高层、社会公众和媒体广泛关注。近年来,行业内出现的几起民航企业典型危机案例,就已给民航的法律法规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要借鉴国内外其他行业的做法,从确保航空安全、保护航空消费者利益角度,深入研究探索,进一步完善行业相关法律法规。
要突出行业安全监管,提高安全监管的能力。在民航各级行政机构的各项监管职能中,安全监管职能是重中之重。要坚持持续安全理念,围绕落实企业安全主体责任,不断完善安全监管体制,推动安全监管机制、手段和文化创新,提高安全监管能力和水平。要从安全政策与目标、安全风险管理、安全保证及安全促进四个方面,建立我国民航安全管理体系,重点完善并实施民用航空安全纲要(SSP)和安全管理体系(SMS)。要大力实施运行单位安全绩效考核、安全监管责任追究制度,加强对外航和通用航空的安全监管,加强安全专业队伍建设,提高航空器事故调查能力。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构建包括飞行标准监管系统(FSOP)在内的安全监管平台,提高监管效能和行政透明度。
(三)进一步加强关键人才队伍建设,着力推进科教创新体系建设。当今世界,国际竞争是综合实力的竞争,根本上是高技术、高素质人才的竞争,本质上是科技和教育的竞争。这些年来,在培养人才和科研方面,民航院校、科研机构作出了积极努力;在员工培训方面,民航企事业单位也下了很多工夫,但总体还不能完全适应民航快速发展的需要。全行业专业人才总量不足,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短缺,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技水平相对落后,已成为制约我国民航业发展的根本因素。要从建设民航强国的宏伟目标出发,把人才、科教和创新体系建设,作为一项战略性基础工作来抓。
要加强民航院校特色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特色和质量是民航教育的核心。民航院校要牢固树立为行业服务的办学理念,以培育大学精神为核
心,以建设民航特有专业、夯实专业基础为重点,根据行业发展需要、自身办学条件和学科专业优势,合理确立本院校的发展定位、办学思路和发展战略,正确处理好规模与质量、综合发展与行业特色、教学与科研等关系。要围绕建设飞行、机务、空管和机场管理等民航重点特有专业,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与教材建设、特色师资队伍建设、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以及提高办学综合效益等方面取得突破,带动院校学科和专业建设,提升办学层次,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要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加强行业关键人才队伍建设。全行业要建立完善多元化、开放式的教育培训体系,支持民航企事业单位通过自办或合作方式,兴办高层次的培训机构。要大力强化人人成才意识,创造尊重人才、人尽其才的机制环境,建立健全人才预测与储备机制。要重点培养飞行、机务、空管、机场运营管理四类专业技术人才和高层次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进一步加强公务员和监察队伍建设。要加大培养国际化人才力度,增强民航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要吸引和培养拔尖人才,建设行业高层次专家队伍。
要推进民航科技创新,为民航持续发展提供支持。要瞄准世界最新科学技术制高点,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产用研相结合的开放式科技创新体系,占领最新科学技术制高点。要完善民航基础研究、软科学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相协调的机制,着重应用技术的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要着力建设若干民航重点科研基地,积极培育5个以上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或工程技术中心),构建多层次、高起点、有特色的民航科技创新平台。要充分发挥行业内外科技力量的积极性,以使用为导向,积极扶持行业内外的民航科技创新。要建立一支能攻关的高水平科研队伍,实施重大科技专项研发计划。要重点围绕建设新一代航空运输系统,建立以卫星导航技术为基础,高度信息化、智能化的新一
代空管系统;建立飞行、适航、维修和安全技术保障体系;建立高度自动化的大型机场运营管理和技术支撑系统。要推动低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促进绿色民航的发展。
同志们,刚才我从四个方面对建设民航强国的总体思路,做了一个粗略的介绍,希望大家都来共同思考这一重大战略课题。请大家结合本单位的实际,围绕建设民航强国,清晰战略定位,谋划发展思路。虽然实现建设民航强国战略目标任重道远,但我们坚信,有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有科学发展观的正确指引,伴随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只要全行业坚定信心,同心同德,砥砺斗志,开拓创新,不懈奋斗,我们就一定能够实现建设民航强国的宏伟目标!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作为机务,为民航强国努力奋斗》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作为机务,为民航强国努力奋斗: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