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计划总结 > 工作总结 > 大学生理学期末考试总结

大学生理学期末考试总结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28 13:44:33 | 移动端:大学生理学期末考试总结

大学生理学期末考试总结

生理课总结

大二的时候,一直很羡慕生医工的同学,因为他们有《解剖与生理》这门课,一门我最喜欢并很期待的课。由于课程冲突等原因而无法选修,但后面也跟着他们参加了解剖兔子和去医学院参观实习。大三,发现自己的推荐课表里有《生理学》这门课,我毫不犹豫地选了,出于对人体生理的好奇并想对此有些深入的了解与研究。

但是,当自己真正开始学习开始接触这门课程时,突然发现有些东西并不是按自己原先想象的那样。

首先是语言方面上的。由于这门课是双语教学,老师课上的ppt都是英文版的,于是有太多太多的专业名词,来不及记,记不下来,反应不过来,于是就听不明白了。刚开始课后还会花大把大把的时间去查那些名词,去把它们一个个搞明白来,但是随着后来课程的紧张,毕竟我们这学期总共有四门的双语课程,于是就有点顾不过来了。我发现生理学这门课跟其他的双语课程有很大的不同,虽然都是双语课程,用的教材也都是英文版的,但是相比之下其他几门双语课比较容易理解,因为除了一些专业名词外,其他的描述性语言都是浅显易懂的,反而生理课,逻辑比较强,相互之间联系比较紧密,另外解释性的东西比较少,加上跟结构解剖上的联系,关系更复杂了,老师给的课件大部分都是总结性的或者只有图示,在基础比较弱的情况下,学起来就相当吃力了。

其次是教材方面的。我发现老师上课讲的内容跟我们手上拥有的那本教材内容上还是相差很大的,书上的内容相对比较少,解释的也不够详细,老师课上的内容很丰富,但由于好些是在书上找不到的,于是我们课后消化起来就比较困难了,好些由于在课上跟不上或者没弄明白,课后想自己把这些内容补上就不知从何下手了。另外我还买了一本英文教材,发现里面的内容更少了,没有多大的用处。于是跟生医工的同学借了那本《解剖与生理》的厚厚的书来看,有些东西才弄明白了。

通过那本厚厚的书,我发现了要把生理课的内容掌握好,首先得对与之有关的生理结构有个大致的了解。这也是为什么他们要把解剖与生理放在一起学的原因了。相比之下,我们只是学习生理方面的内容,对基本结构的介绍并不是很多,只是学习它们能做什么,而没去了解或者了解得很少它们为什么可以这么做,在这种情况下去掌握那些原理就比较吃力了,因为不容易理解,有些方面还不是很明白。

所以,刚开始学生理这门课时,发现学起来好吃力,并不是自己原先期待的样子。于是课下得花很多时间去学习。后来老师把课件换成中文版的了,相对就好了些。另外自己看看书,大致能把那些东西给搞明白了。

通过这学期以来,我学习了细胞的电生理现象,知道了兴奋是怎么样产生和传导的,以及神经系统是怎样控制和调节机体运动和生理反应的;知道了血液的组成和各种血细胞的作用以及血液是怎样凝固和血型是怎么划分的;又知道了血液在人体内的循环途径还有血压产生的机制以及作用;还了解了呼吸时怎样产生和调节的,人体内食物是怎样被消化和吸收的,肾在人体内是如何发挥功能的;另外就是激素的重要作用及生殖方面的有关内容。所有的内容都跟我们密切相关,都像我们展示人体结构的复杂与神奇。内容很多,有很多的细节需要注意,但是只要掌握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把它们当做整体联系起来看,就容易明白了。

我以自己的亲身体会给老师提几点建议:

1.老师是否能找到更加详细点的教材推荐给我们呢,或者至少能和老师课上的内容统一起来,我们课后复习起来也不至于漏了些什么。另外发现课件用中文版对我们来说还是比较好的,或者至少得把那些专业名词加上中文解释,这样才跟得上老师的课。

2.课件最好事先放到网上,我们之前也好做些预习之类的,这样课上听

起来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3.老师上课时如果能多举些例子就好了,比如把他们具体化,跟某些疾

病什么的联系在一起,多做些分析,这样我们想象起来就不会那么困难了。

4.我觉得老师课前提问的方式很好,这样可以鼓励我们课后及时复习。

同时把上节课的内容稍做一些总结,可以加深我们的记忆。

最后,感谢两位老师一学期以来对我们的教导。

扩展阅读:大学生理学复习资料

生理学习题册重点汇总

1.兴奋性:细胞在体内所处的环境生物体的组织或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征。

2.反射:生物体在中相神经系统参与下对刺激产生规律性反应,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3.去极化:指膜内电位向负值减小的方向变化的过程。

4.动作电位: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如果细胞受到一个适当的刺激,其膜电位会发生迅速的一过性的波动,这种膜电位的波动称为动作电位。

5.阈(yu)强度:指在刺激作用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固定不变的条件下,引起组织兴奋所需的最小刺激强度。

6.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形式有几种,举例说明?答: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形式有五种1单纯扩散2易化扩散3主动转运4继发性主动转运5出胞与如胞式物质转运

7.如何静息电位?简述静息电位的产生机制?答:RP是指细胞未受刺激(安静电位)时存在于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产生机制:(1)细胞内外K浓度分布不均(胞内〉胞外),促使K的外流。(2)静息膜对K有选择的通透性。(3)带负电荷的的蛋白质留在胞内,对抗K的净流动,最终膜两侧电位差稳定某一数值,即静息电位(K平衡电位)

8.血型: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

9.血液凝固:血液由溶胶状态转变为凝胶状态的过程。10.简述凝血的过程?答:凝血酶复合物的形成;凝血酶原的激活;纤维蛋白的生成。

11.血浆晶体渗透压,胶体渗透压各有什么生理意义?为什么?答:由于水和晶体物质可以自由通过毛细血管壁,而难于透过细胞膜,因此血浆晶体渗透压主要调节细胞内外水平衡,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而胶体物质分子量大,不能透过毛细血管壁,因此血浆晶体渗透压主要调节血管内外的水平衡,维持正常血量。

12.心动周期:心脏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功周期,称为心动周期。

13.每搏输出量:一次心搏一侧心室射出的血液量。14.心指数:以每平方米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15.射血分数: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16.窦性心律:是由窦房结控制的心跳节律。

17.动脉血压:指血管内的血液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18.微循环:指微动脉和微经脉间的血液循环。

19.心肌兴奋性周期变化包括哪几个时期?答:有效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

20.心交感神经对心的作用如何?答:心交感神经对心的作用是通过递质和受体实现的。心交感神经兴奋是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它与心肌膜上β受体结合后引起心脏的兴奋效应。心率加快,房室传导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

21.心迷走神经对心的作用如何?答:心交感神经对心的作用是通过递质和受体实现的。心迷走神经兴奋时,末梢释放Ach,它与心肌膜上M受体结合后,引起心脏的抑制效应。心率减慢,房室传导速度减慢,心肌收缩力减弱。

22.在动物实验中,夹闭一侧颈总动脉后,动脉血压有何变化?其机制如何?答:夹闭颈动脉后,血压升高。由于夹闭颈总动脉后,血流被阻断,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刺激减少,传入冲动减少,延髓心迷走中枢抑制,心血管交感中枢兴奋,心交感神经及缩血管纤维冲动增加,引起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输出量增多,外周血管收缩阻力增加。

23.试述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答:⑴每搏输出量⑵心率⑶外周阻力⑷大动脉弹性⑸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

24.试述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反射的全过程及生理意义?答:当动脉血压在8.0~24.0kPa(60~180mmHg)范围波动,可通过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反射维持动脉血压相对恒定。当动脉血压升高时,颈动脉和主动脉壁被进一步扩张,压力感受器兴奋增强,经窦神经及主动脉神经传入延髓心血管中枢冲动增多,从而使心交感中枢和缩血管中枢紧张性降低,心迷走中枢紧张性升高,于是心交感神经传入的冲动减少,心迷走神经神经传出的冲动增多,结果心率减慢,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输出量减少;另一方面,交感缩血管神经的传出冲动减少,使血管舒张,外周阻力降低。由于心输出量减少和外周阻力降低,导致动脉血压降低,因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反射使血压降低故称为减压反射。当动脉血压降低时,压力感受器所受到刺激减弱,通过压力反射减弱,使血压回升。减压反射的生理意义是维持动脉血压的相对恒定。

25.潮气量:指平静呼吸时,每次吸入或者呼出的气体量。26.肺活量:指用力吸气后,再用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体最大量。27.肺泡通气量:指每分钟吸入肺泡,能与血液能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新鲜空气量。

28.试述二氧化碳浓度适当增加,呼吸运动的变化及作用途径。答二氧化碳浓度适当增加,呼吸运动增加。其作用途径:①直接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兴奋呼吸中枢。②二氧化碳进入脑脊液,生成碳酸,解离出氢离子,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兴奋呼吸中枢,并以此途径为主。

29.轻度缺氧、重度缺氧,对呼吸运动有何影响,为什么?答:轻度缺氧,呼吸运动增加;重度缺氧,呼吸运动减弱。因为缺氧作用于外周化学感受器,可反射性的使呼吸增强,但缺氧对呼吸中枢的直接作用是抑制。轻度缺氧,来自外周的兴奋作用占优势。重度缺氧,对中枢的抑制作用占优势。

30.给实验动物增加无效腔,呼吸有何变化,为什么?答:给实验动物增大无效腔后呼吸加深加快。因为增大无效腔,使肺泡通气量减少,导致动物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上升,氧浓度下降,两者均可通过化学感受器反射,使呼吸加快加深。

31.血〔H〕升高对呼吸有何影响?其中机制如何?答:血中〔H〕升高,引起呼吸加深加快。主要是通过外周化学感受器途径来实现。其作用途径:①直接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兴奋呼吸中枢,并以此途径为主②血中〔H〕很难通过血脑屏障,其少量通过后,进入脑脊液,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兴奋呼吸中枢,但此途径是次要的。

32.试述胃液的成分和生理作用?答:胃疼中有盐酸,有胃蛋白酶,粘液,内因子等。其生理作用是:⑴盐酸的生理作用:①激活胃蛋白酶原,并为其提供酸性环境②使蛋白质变性易消化③杀死进入胃内的细菌④进入小肠后促使胰液、小肠液、胆汁的分泌⑤利于铁和钙在小肠内吸收。⑵胃蛋白酶的作用:能水解蛋白质为shi、胨。⑶黏液的作用:具有润滑和保护胃粘膜的作用。⑷内因子的作用:①保护维生素B12不受小肠内蛋白水解酶的破坏②促进维生素B12在回肠黏膜吸收。

33.试述消化期胃液分泌的三个时期及其特点。答:头期、胃期和肠期。特点:①头期胃液分泌的特点:由进食动作引起的,传入冲动均来自头部感受器,包括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两种分泌。其分泌量占进食后分泌量30%,酸度及胃蛋白酶原的含量均很高,分泌反应的强弱与情绪、食欲有很大的关系②胃期胃液分泌特点:由食物进入胃后直接刺激胃部的感受器引起的胃液分泌,称为胃期胃液分泌:分泌的持续时间长;分泌量大酸度高,但胃蛋白酶含量比头期少,消化力比头期弱,分泌量占消化期总量的60%③肠期胃液分泌特点:由食物进入小肠引起,主要是通过十二指肠粘膜释放促胃液素等参与该期的体液调节,分泌量很少。34.肾小球滤过率:指单位时间内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

35.渗透性利尿:当肾小管液中溶质浓度增高,渗透压增大,阻碍了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增多的现象。

36.肾糖阈:当血糖浓度超过180mg/100ml时,有一部分肾小管对葡萄糖的吸收已达到极限,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此时血浆中的葡萄糖浓度称为肾糖阈。

37.水利尿:饮用大量清水引起尿量增多的现象。

38.刺激家兔迷走神经外周端,尿量有何变化?为什么?答:电刺激迷走神经外周端,其末梢释放的递质是乙酰胆碱。乙酰胆碱与心肌细胞膜上的M型受体结合,可导致心率减慢、心房肌收缩力减弱、房室传导速度减慢甚至阻滞,使心输出量减少,动脉血压下降,由此,肾小球毛细血管内压也下降,以致有效滤过压减少,尿生成减少。39.糖尿病患者为什么出现糖尿和多尿?答:糖尿病患者血糖浓度高,当血糖浓度超过肾糖阈时经肾小球滤出的葡萄糖将不能全部由近球小管重吸收,而其他部位的小管又无冲吸收葡萄糖的能力,导致终尿中出现葡糖糖。因为肾小管液葡萄糖的存在,使肾小管液溶质浓度升高,渗透压升高,妨碍了水的重吸收,从而出现渗透性利尿的现象,引起多尿。

40.激素: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具有高效能的生物活性物质。

41.简述激素作用的一般特征?答:①激素的信息传递作用②激素作用的特异性③激素的高效能放大作用④激素间的相互作用

42.简述生长素的主要生理作用?答:⑴进生长发育⑵对代谢的影响,主要是对三大物质的作用①促进氨基酸进入细胞,蛋白质合成增多②抑制葡萄糖分解,使血糖升高引起尿糖③促进脂肪分解,脂肪酸增多,酮体增多。

43.根据甲状腺素的主要作用,试述甲状腺机能亢进时病人会出现哪些症状?答:(示内容有点多,习题册86页9.122自己看)44.突触:指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其他神经元的胞体或突起相接处的特殊结构。

45.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指发生在突触后膜上的能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性增高的局部去极化膜电位。

46.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指发生在突触后膜上的能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性降低的局部去极化膜电位。

47.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形成的机理是什么?答:①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形成的机制是:兴奋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受体,提高后膜对Na、K离子,尤其对Na离子通透性Na离子内流导致膜去极化,提高突触后神经元兴奋。②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形成的机制是:抑制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后膜上Cl离子通道开放Cl离子内流使膜电位放生超极化,降低了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性。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大学生理学期末考试总结》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大学生理学期末考试总结: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大学生理学期末考试总结》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581114.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