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报告体会 > 心得体会 > 《生活处处皆作文》研究心得体会

《生活处处皆作文》研究心得体会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28 14:20:40 | 移动端:《生活处处皆作文》研究心得体会

《生活处处皆作文》研究心得体会

《生活处处皆作文》研究心得体会

柞水县曹坪镇中心校朱建波

作为一名农村基层语文教师,我很荣幸参与了《学会用五官观察,感受生活处处皆作文,建立作文大观》这一课题研究,感觉真是受益匪浅,从中我更进一步了解了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反思了自己教学工作中的不足。作为语文教师,不是只懂一些语文理论知识就行,我们要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培养自身良好的人文精神,这样才能把自己的人文精神渗透到学生身上。而且语文教师还要学高为师,有较高的艺术鉴赏能力和艺术修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引导学生发现教材、生活中的美,才能引导其去感受,去创造美。通过这次的研究学习,我有以下几点感悟:

一、教师要多读书,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

想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就必须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注入。在工作中,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对知识充满渴求的孩子,将他们教育好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这使我更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只有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提升。不断加强修养才能胜任教育这项工作。加强学习不仅仅只专业方面,要扩充到各个领域,在丰富自身专业知识的同时,广泛涉猎各种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从而更好地适应教学的需要,还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通讯技术,不断扩大学习资源和学习空间,注重

与其他教师和专家的合作探讨,教师要秉承终身学习和教育理念,以适应教育改革的浪潮。。

二、作文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源头盛而文不竭。”这番话道出了作文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了解社会,了解生活,了解国家大事,做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引导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使他们感受生活的充实。可以对家庭中的种种琐事,校园内的桩桩小事,邻里之间的不同争执,乃至街头巷尾的见闻,去体验生活,领悟人生。生活是取之不尽的源泉,只要把学生引向生活,让他们在生活的广阔天地里,以饱满的热情去体验生活,歌颂生活,赞美生活,才会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来。因为自然界中的花草树木,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中的人、事、物等,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随时可以接触的。教师应组织学生经常开展有趣的班队活动,带学生参观游览,领略大自然无限的风光;走进社会,认识社会的真、善美;参加有意义的活动,让学生用心体验生活,感受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引导他们在活动中体验并关注他人在活动中的表现。只有将生活和作文联系起来,让作文素材开发成为无尽的源头活水,学生习作时才会左右逢源,运用自如。没有了材料,习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生活是学生

习作的主要源泉,学生只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留心观察,用心思考,写作之源就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三、作文离不开阅读,阅读是写作的基石。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所以要让学生广泛地阅读,不断增加词汇量,并在积累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正如罗丹所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因此,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到生活的大课堂中学习生活的语言。把家庭中人与人之间发生的事积累下来,学校中老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班级和班级之间发生的事积累下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师还要让学生随时摘录,写感受,有意识地背诵,并随时评奖。因为小学生正是发展记忆力的黄金时段,记忆是智慧的仓库,小学阶段让学生多记住一些东西,对他们的一生都大有益处。学生头脑中储存的材料就会与日俱增,再也没有学生对作文“望而却步”,“无米下锅”,从而也激发了学生对作文产生了浓厚兴趣,也就不再怕写作文了。我在教学中还很注重运用多种方法来激励学生多读书。我常利用积累时间来开展读书比赛,优秀诗文朗诵及背诵比赛。激发阅读兴趣,鼓励他们多看一些有趣的故事、寓言,多读一些词句优美、情节感人的诗词文章。我们规定每个学生必须准备一本读书笔记,把自己在阅读中学到的佳词美句抄录下来。提倡“不动笔墨不读

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日记、观后感、评论人物时事等。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素材,也激发了学生写作兴趣,提高了学生写作水平。

通过学习,我觉得生活中处处皆文章,只要留心生活、细心观察、勤做记录、善于积累,就会拥有更好的题材,习作就不会再那么让人头疼。

扩展阅读:生活处处皆作文

生活处处皆作文

多年来,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薄弱环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不会用口语与他人沟通思想、交流感情的现象普遍存在,写虚假作文的现象也较为严重,这两种现象反映了当前作文教学过程的形式化,空洞性,教学过程与学生生活脱节,缺少生活气息。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改革单一的作文形式,创立开放的作文教学模式,已成为语文课的重要任务。于是,我校在201*年11月申报了国家级课题《学会用五官观察,感受生活处处皆作文,建立大作文观》,后经专家组审定和认真研究,同意列为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教育科研规划重点课题《小学教学方法创新实验与研究》的子课题,并正式立项。201*年年底成立了课题研究领导组,并撰写了课题实验方案。201*年3月正式实施,探索口语交际教学的形式和方法。通过这一阶段的探索与训练,低段学生已初步能说一句或者两句完整的话,高年级学生能有自己独特的观点,清晰地表述自己的见闻。我现就我校的具体做法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新教材在口语交际内容的设计上要尽量体现生活化、情境化、多样化、策略化、完整化等新的特征。作文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那么,如何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从“自己”、从“身边”扩展开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发生的事情,关注自然界的一草一木,并学会用口语表述与交流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组织和指导他们参观访问,搜集资料,以及对资料进行加工整理,把作文教学贯穿其中,让他们感受到生活处处皆作文呢?已成为当前教学工作中明确解决的问题。

二、让学生学会用五官观察,注重起步培养。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重点教会学生多感官参与,从一年级开始加强训练,培养学生用耳听,能认真听别人说话,并能学说一句或几句完整的话。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要能清楚明白地口述见闻,有自己的观点,敢与别人交流思想,表达情感。“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一个又一个的镜头组合在一起可以成一部电视剧,生活中一个又一个的小片段围绕一个中心也可以练就成一篇文章。重要的是我们要引导学生去留心观察生活,思考生活,品味生活。用独特的眼光从不同的角度品平常的生活,谈真实的想法,不拘一格,只要有真情流露即为好文章。如刘河林老师在教学《善意的谎言》这一

口语交际训练课时,事先引导学生用眼捕捉生活中的信息,用耳朵倾听大自然的声音,用心思考、感悟生活,把发展学生思维和发展学生语言相结合。俗话说:“有什么样的文字,就会有什么样品质的心灵。”于是,我们看到的听到的是一颗颗纯朴的,快乐的,充满了真与美的心灵。

如果说一篇文章的内容是它的躯体,那么真挚的情感就是它的灵魂。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于情。”不同的学生对生活有不同的思考和感受。在习作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同一件事情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思维方式去思考,从而得到对生活的不同见解。因为学生具有自己独具个性的眼睛,耳朵,心灵感悟和表达方式。如石建明老师在教学续写《穷人》这一片段时,特别注重引导学生说出对“穷人”的理解,并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谈谈如果你是桑娜,将如何面对生活的窘迫,将七个孩子抚养成人?因为学

生具有自己独具个性的眼睛,耳朵,心灵感悟与表达方式,所以能不受拘束地表露心声。

三、构建生活化的写作素材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让学生写发生在他们自己身上或他们身边的事,构建生活化的写作素材,创建开放的作文教学模式。日常教学中,张春梅老师特别注重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和各项活动,她觉得这些都是孩子们语文学习的资源,教师应组织和指导他们搜集资料、加工整理,把作文教学贯穿其中,使作文教学的过程成为分析、研究、表达生活的过程。

总之,教师要引导和鼓励学生多在生活中去看,去听,去想,欣赏他们的一切想法,为他们写出富有个性化的真实作文创造宽松的环境,激发写作欲望和灵感,这样就会引领学生走出写作困境。

听了刘老师这节课,总体感觉比较注重学生的感官训练,充分彰显了学生的个性,课堂气氛融洽,学生能清晰地表述自己的见闻,但是教师的课堂欲设较多,学生生成较少,不同程度地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没有体现了生活处处皆作文这一客观现实。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生活处处皆作文》研究心得体会》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生活处处皆作文》研究心得体会: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生活处处皆作文》研究心得体会》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5844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