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报告体会 > 心得体会 > 磨课心得

磨课心得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28 14:20:47 | 移动端:磨课心得

磨课心得

201*201*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次磨课活动听课心得

本次磨课活动我听了李璐老师的一节《金孔雀轻轻跳》,学生在李老师的课上不仅学会了傣族优美的歌曲,而且了解了傣族人们的生活习惯,可谓是收获多多。但是在李老师的教学中,也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

1、在歌曲教学中,似乎教的太快了一点,歌词、歌谱好像都没怎么念唱,虽然现在的音乐教学已经不象以前那么强调音乐的基本功训练,但是这次教学的对象是二年级学生也应该加强一些音乐基本功训练,在玩中学、学中玩不是更好。

2、低年级的课堂中老师要多示范多引导,李老师如果能发挥自身优势为学生跳一段傣族舞,那么学生在创编动作时就不是显得有些不伦不类不像傣族的舞蹈了。

通过本次听课我认为今后在我的课堂上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注重低年级学生“音准”的培养

在音乐教学实践活动中,学生音乐素质的培养至关重要,学生的音高、音准、力度、速度更是基础,所以应该在平时的音乐教学中应注意点滴的培养,同时有效地利用乐器。要让学生养成听琴声的好习惯,逐步培养学生的音准能力。

二,拓展音乐知识,扩大音乐文化视野

李老师的课上学生掌握歌曲《金孔雀轻轻跳》的同时,让学生更多的了解了傣族的民俗民风。让学生在学习歌曲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我国少数民族傣族的特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丰富了音乐课堂,使得音乐唱歌教学和音乐知识的学习有效地结合。

三,投入感情,感染学生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投入情感对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美好情感体验有重要作用。音乐教育是情感教育,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投入情感显得尤为重要。教师的态度可以唤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深入学生的心灵,使学生的无意注意转变为有意注意。

以上就是我本次磨课活动中的一点小小的体会。同时,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学生的音乐素质,不断反思自己,使自己尽快成长。

扩展阅读:磨课体会

磨课,让教学更完美

撰写时间:201*年11月17日14:40

磨课,让教学更完美

王永生

近两年来,磨课一词出现在网络上的频率越来越高。出于培训工作的需要,我们教师进修学校组织了磨课、磨题、磨文章的三磨研修班,取得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成果。在三磨研修班结业典礼上,学员们满怀激情地说:

磨课让我们学会了交流,学会了借鉴别人的长处,学会了如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磨课使我感触颇深,受益匪浅,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磨即研磨,磨课是教师在先进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梳理教材,设计方案,共同探讨,反复推敲,最终生成好课的过程。具体来讲,磨课以教师及其群体为主体,以教学要素为内容,以体验过程和生成好课为目的,让教师在研磨过程中发生思维的碰撞,使研修成为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最终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当然,磨课也可以是教师的个体行为,是教师自觉开展教学研究、实现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磨课通常包括以下九个基本程序:选定磨课课题开展备课分析,编制教学方案在备课组说课,集体讨论修改观看名师教学录像,对比研讨,二次修改方案组织同伴听课试教,三改教学方案二次试教,录像回放,四改教学方案如此反复,直到满意为止,形成终结教案撰写磨课体会磨课教案结集共享。

有效磨课还必须遵守以下四个基本要求:

一是磨课活动要以五六人异质同组为宜。这样,易于发现不同问题,提出不同观点。因为,教师只有在不同的思想观念、教学方法的交流与冲突中才能对各种观点作进一步的比较与鉴别,才能获得对问题更为本质、全面的认识,才能实现共同提高。

二是遵循磨课程序,实实在在地按序推进。一次磨课活动中,我发现参与磨课的教师不进行备课分析,而是直接编制教案,便问:你们编制这个教案的基础是什么?课标、教材还是学生?教师却回答:经验。缺乏课标和学情基础的教学设计是教师的一相情愿,这种固守经验、本末倒置的做法违背了磨课的本意教师在生成好课的过程中获取知识与技能,实现专业成长。

三是反复但不重复。反复是不断地推敲,是质量的螺旋上升,而非简单机械地重复。教学是具有创造性的艺术,磨课正是这种创造性呈现的过程。磨课可以使我们在推敲中产生新方法、新理念,促使教学更加完美,这才是反复的价值。三是经常化和制度化。要坚持每课必磨,周有小结,月有精品课。习以为常,我们的教学工作才更具艺术气息,我们的专业水平才能迅速提高。我们要拿出十年磨一课的毅力,让自己的一生在磨课中不断成长。

备课修改综述二

撰写时间:201*年11月18日23:55

泰安师范附属学校刘万元

教案的第二稿修改完成时间是201*年8月22日,经过10多天的讨论、交流,第二轮打磨已于9月3日结束,在打磨过程中得到了康武、张丹、郑庆全、孙颖等知名专家、名师的指导,在此表示诚挚感谢。

在第二轮打磨中,大家的意见和建议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1.建议做个学生前测。

针对学生情况分析里面,我提到了一条:学生完全有能力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计算出得数。张丹教授指出:这句话要慎重,并且举例说以前做过几次学生前期调研,学生的情况都不很满意。因此专家建议做个学生前测,以准确了解学生的基础和障碍点具体在哪。

2.学生的生活经验分析不够。

在教案的第二稿的设计理念中我提出了: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与生活经验,可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有专家提出:知识基础分析了,但是生活经验分析得不够,生活经验是否能对学生掌握算法有帮助。个人通过认真反思,就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法而言,学生的生活经验对掌握算法没有太大帮助,而主要是借助于已有的知识基础。

3.将算理和算法的论述进一步提炼。

在设计理念中有一段关于处理好算理和算法的关系,抓住计算教学的核心的论述,专家认为这一段写得比较精彩,把算理和算法的结合说得比较清楚,同时提出建议再提炼成几条,便于其他老师学习。

4.教学理念的叙述不要泛泛而谈,要紧紧围绕课例打磨要研究的主题设计教学理念。

5.将教学目标进一步具体化。

专家认为对于教学目标的阐述不够规范,有一些目标不够具体,如:培养数感和数学思维能力、交流能力及合作意识。这样的目标叙述太空洞,无法落实到课堂中。建议将目标进一步规范、具体。

6.课开始的口算复习是否要,如果要,目标的落脚点在哪?有专家认为,不应在课的开始给学生过多的铺垫,直接让学生探索。有专家认为若要添加口算的话,主要的目的可能并不是联系旧知,而是要体现一种对运算学习的要求,即不仅要求准确,还要要求速度。7.建议引入直观图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探索算法。

在口算环节,有专家认为应该引入直观模型,比如点子图,即23行12列的点子。一是为困难学生以及那些视觉思维的学生,直观的为他拆数提供一个很好的支撑。二是对于那些已经能够得出方法的学生,也提供一个再次理解方法的角度。

8.各种竖式的对比不应落脚到哪一种简单,而是二者的联系。有专家认为教案中在用竖式计算环节,仅仅对比各种不同竖式谁比谁简单是不够的,要通过各种竖式的对比使学生真正明白竖式每一步是怎么来得,这个过程是很必要的。

根据以上各位抓家、名师的建议以及对学生的前测,我又对教案进行了相应的修改,主要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对学生进行了前测,根据对学生的前测情况,增加了教师引导学生联想旧知的环节,如:说算式的意义,比较估算结果和实际结果的大小。二是重新整理了设计理念,以求更贴近主题。三是对笔算环节中的各种竖式的对比进行了重新定位。四是考虑到学生在学两位数乘一位数时主要通过直观图理解算理,这里再通过直观图理解是否定位过低,所以没有选择直观图,而是通过分析算式的意义,联想相关旧知,引导学生学会算法。五是去掉了口算。六是对教学目标进行了进一步规范

磨课体会

撰写时间:201*年6月18日8:好课多“磨”

我的磨课体会

淄博市张店区潘南小学殷延军

一个经典的课例是怎样诞生的?经历过前段时间的齐鲁名师工作室的课例打磨活动,我有了深切地体会:好课是磨出来的。尤其是跟随着一个优秀的团队,一个有名师指点、专家引领的优秀团队。在专家引领、名师指点、每个成员智慧的碰撞下,在磨课过程中给自己带来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站在专题的角度研究课例,在经历了“遭遇困惑”“寻求问题解决”的过程后,促进了自身的专业发展。

这一次齐鲁名师赵国防老师为我们确定的研究主题是:如何促进学生对数概念的真正理解。选择的研究课题是《分数的意义》。

最初,我们的思路是引领学生在一步步地丰富对整体1的认识的基础上,揭示出分数的意义,并板书出来,给学生一个清晰的概念。

可是,在第一次试课之后,我们发现,学生虽然能清晰地说出分数的意义的概念,但是在实际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很多学生却感到困难重重。这引发了我们的思考,正如华应龙老师所说的那样:学生会背诵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叫做分数这句话,或者会依样画葫芦地说出有关一个分数的一句话,是否意味着学生理解并掌握了分数的意义?我们的教学是重在体会分数的意义,还是重在体会分数形式化的概念?

毋庸置疑,我们的重点应该是在前者。于是,就有了后来的设计思路:先从平均分不同数目的苹果中形成直观表象;再创设分铅笔、分蝴蝶的情境,在思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接下来创设了如下情境:画出只露出的笑脸遮住的图形,根据操场上男女生的人数用分数说句话,看到你想到了什么?露出苹果的,遮住了多少?学生在想一想、画一画、说一说的过程中,由部分想整体,学生动用各种感官,在大量的现实情境中做出取舍、抽象和概括,在不断变换的情境中,体会到情境虽然变换但分数所表示的意义实质不变。这时候,板书不板书出分数的意义的形式化的概念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对分数意义已有了深刻地理解。

窥一斑而见全豹。通过这次磨课,我再次深深地体会到,学习有三个阶段:感性认识感悟知识,知识是学习的最高阶段。先让孩子去感悟,去思考,然后得到知识,这个时候知识就变成了智慧。我们要让孩子走完三个阶段,才能得到知识。因此,在进行概念教学的时候,我们的目的不是让学生流利地背出概念,而是要从学生的认知心理规律出发,让学生在思考过程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达到对概念的真正意义上的理解。其次,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能想“当然”而为之,应该把“备学生”落到实处。

在最初,我们把本节课的重点设定在:对单位1的认识和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双重任务上。因此,确定了我们的思路是:以问题带动,在不断变换的分苹果的情境中,引领学生一步步地丰富对整体1的认识,引入单位‘1’的概念;接下来仍然以问带动,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在阐述自己想法的过程中,再加深对单位1的理解;然后在此基础上揭示分数的意义。

从把一个物体平均分,到把许多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学生对分数的认知,就会沿着我们为他们铺设好的阶梯,一步一步地拾级而上,本节课的重难点就会得以轻松突破。这样的设计,我们认为是时刻在为学生着想。可是,在接下来的第一、二次磨课中,却发现学生对单位1的理解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困难。其实,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他们是有生活基础的,如一包薯片、一盒铅笔、一个小组等等,只是没有给他们冠之以单位1的名称而已。于是,又调整了教学思路,不再把单位1当做教学重点处理,只是帮助他们把散落在脑海中有关一个整体的零星表象汇集提升,引导学生用单位1的概念来表示一个整体的内涵。

教学设计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说早已会说。但做,在很多时候只是想当然,会自以为是的认为学生应该是这样的。他们到底已经理解了什么,他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是如何思考的,这还需要我们在备课前要真正地去了解、去研究。

再次,在进行教学设计不能面面俱到,面面俱到必将导致肤浅。在挖掘教材的过程中,我发现,教学分数的意义应该涉及到的知识,如分数的产生、分数符号的历史发展、分数单位、量与率的比较等内容都非常重要,极想有在一节课中就倾其所有而告之之势。这是我在备战公开课时经常会犯的痼疾,还好有其他老师头脑清醒,做事果断,大刀阔斧,修枝剪叶,才令得本节课不蔓不枝,主干分明。

但是对量与率比较,终难割舍,大家在第一、二次的试课中都作为重点关注点之一。后来在吴正宪老师的指点下,赵老师舍弃了这一部分内容,把重点放在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上。张丹教授也曾经说过:学生对于分数意义的理解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老师不是只见学生一节课,要从一个大单元的角度来设计分数意义的教学。

两位专家只是寥寥数语,但它们所蕴含的思想,岂止是对我一节课的引领。她们让我懂得设计教学不能因为求全而面面俱到,不能因为求新而花样百出,一定要把握准重点,懂得取舍。

俗话说,好事多磨。其实,课也是要经过多番磨砺才有可能变成经典。磨课带给我的不单单是一节好课,通过此次活动我从团队中的专家、名师、老师们身上学到了很多,带给我更多地的是在今后的教学中如何去研究每一个教学内容,在没有团队的情况下如何磨课,要养成一种思考习惯。经过此番磨砺,希望自己在今后的课堂上能做得更好。

教学设计从“读懂”学生开始

淄博市张店区潘南小学程冬梅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要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读懂学生是进行有效教学设计的开始。

在我们教研组赵国防老师执教《分数的意义》一课的磨课过程中,对这一点我们有了更深的认识。

以往教学《分数的意义》我们都会把认识单位1及分数意义的建构作为教学的重点,赵老师初次执教分数的意义》,制定的教学重点也是如此。

但第一次试教下来,我们发现:对五年级的孩子来说单位1的理解根本不成问题。生活中他们不但会用1表示1个物体,还会表示许多物体组成的整体,只是对单位1这个术语比较陌生罢了。

鉴于以上分析,我们决定把两个教学重点调整为一个分数意义的建构。我们的想法也得到了吴正宪老师的肯定。

调整之后,我们结合具体实例直接告诉学生可以把一个物体、一些物体看作单位1,把更多的时间放在了引导学生通过操作、交流理解分数意义上,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课例打磨”业务成长的“动车票”

淄博市张店区潘南小学孙鹏

首先非常感谢省小学教师双对接远程研修课程资源开发领导小组,让我有机会参与到了磨课这样一个可以让教师基本功素养快速提升的活动中来,本次活动我们团队紧紧围绕在赵国防主任的身边,对赵主任执教的《分数的意义》一课进行了几次的磨课,作为一名一线教师让我受益匪浅,现在将我的体会总结如下:

一、教研抓实效,研讨促成长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进行教学研究是我们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工作,但是教学研究以怎样的形式更能体现它的作用则是我们更加关注的问题,通过一轮的磨课过程,我更觉得这样的形式是非常可取的,记得赵主任第一次执教之后我们团队进行了第一次磨课,还记得当时的情景,真是,一句恭维的话都不需要,直入课堂关键问题的处理意见上,比如在要不要给孩子明确呈现出一个什么是分数的意义这个问题上我们做了一些研究很探讨,当时团队意见不一,后来就在磨课的过程中碰到了吴正宪老师,我们就这个问题有跟吴老师共同进行了研究,后来在吴老师的指导下我们进一步统一了认识,不一定非要把分数的意义一字一句的定义性的呈现出来,学生对分数的意义的理解程度要远远高于去背过某个定义,所以我们就决定不一定非要呈现出来,但是从孩子们的理解中已经完满的体现出了孩子对分数意义的真正的理解。我想就是这样的针对某个问题进行的教研才是有针对性的,如果每一位教师能够在这样的教研形式引领下成长的话,我们的数学教育时时都是春满花开。

二、吃透教材不是空话,深挖教材仍需揣摩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吃透教材深挖教材似乎已经成为我们每个人的口头禅,真的想来谈何容易,赵主任的第一次授课我们把单位一的认识作为了本节课重难点进行授课,后来我们觉得这样有点太过于去抓事物的本身,后来我们就改为了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作为本节课的重点,这样一来就更多的引领孩子们不仅要关注整体,而且更加关注了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与对他们关系的理解,所以说,吃透教材、深挖教材不是一件容易事情,要求我们对每册的脉络要掌握到位,对某一领域也好,对某一知识点也好它的讲授点要把握准确特别是对重点的设置以及要求孩子理解到一个什么程度要有个准确的度。这样才能让数学学习有一个完整的学习体系。

三、精心设计练习落在何处?宁“精”勿“多”最简洁通过我们团队的几次磨课,我有了上述这样的体会,练习是不是越多越好,显然不是,一来,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不容许我们去设计过多的练习,所以精心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我想这也是我们如何向课堂要质量的一个深度思考,就在赵主任的第二次授课中我们可以看到练习题变少了,但是每一道题的设计都是那样的用心和经典,每一个题都是承载着不同的训练重点而出现的,每个题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拓展开来,并丝毫没有彼此的重复。由此我觉得精心设计练习也是一节课成功的关键所在。

总之,通过本次教研活动的几次磨课让我体味到了很多,收获也很多,真心感谢双对接远程教育培训机构,感谢赵国防主任带领我走过的教研之路,由衷的表达一下自己的内心想法---教研无止境,潜心是根本,我将乘着本次教研活动的东风继续提升自己的教研能力,有信心做一名研究型的数学教师。

赵国防专家团队课例打磨体会

张店区潘南小学袁帅

第一次有幸跟随齐鲁名师赵国防参与了小学数学远程研修活动,以分数的意义这一课题对数概念的教学进行了专题研究,一路走来收获颇多。作为一线的数学教师,第一次跟很多数学大家面对面的进行交流,像我们耳熟能详的吴正宪老师、康武教授、张宏伟等很多专家,真实的倾听他们教导,亲切、和蔼,真正的大家风范。真实的是最好的,最能打动老师们,最让老师们信服,老师们也最爱听!我们的心灵得到一次次的震撼,我们的教学理念得到一次次的提升,每一分、每一秒我们都觉得十分宝贵,这将是我教学生涯中一个很大的转折点。

课例打磨,几易其稿。从教学设计到课堂开放度,从核心知识点的确定,每一个课堂练习的目的,我们都细细琢磨。而我们就在这一遍遍的改变中,收获着,快乐着!我们对教材的挖掘,对教师和学生的关注点,对课堂多角度的观察,以点带面,跳出课堂看教学,我们各抒己见,也在剖析自己反思自己,也更坚定了自己丰富理论,加强实践反思的信念。

当然在研修中,我们的研讨也发现了很多的问题和困惑,比如对数概念的教学,在重视学生体验的同时,要不要给学生一个明确的概念?课堂还要不要再开放,大胆放手给学生自主学习研讨?……这也更提醒我们要勇往直前。我一直相信,研修是一种享受,是一种幸福,而我正品尝着它的甘甜,研修的日子,我很幸福!

原磨课评论201*小学研修评论

评论列表

暂无数据共0条,当前第1页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末页

只有课例的名师或课例群组成员才能评论!原磨课评论201*小学研修评论

微山县夏镇中心小学蔡淑萍201*/8/3123:24:00IP:119.182.*.*回复

只有在研修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才能促使我们勇往直前,不断进步。

微山县夏镇中心小学蔡淑萍201*/8/3123:23:00IP:119.182.*.*回复

教研无止境,潜心是根本.

汶上县南站镇中心小学冯西法201*/8/3123:17:00IP:119.181.*.*回复

各位同行,我刚刚把本次研修视频上传,可以随时观看。土豆网:

#getMyPlaylists/?page=1&sort=2&desc=true网易:

语文课视频。明天可以完成上传

微山县付村中心小学张绪芬201*/8/3122:52:00IP:119.182.*.*回复

通过不断的打磨,备出好课,从而提高教师自身的业务水平。

微山县付村中心小学张绪芬201*/8/3122:50:00IP:119.182.*.*回复

课堂练习应该少而精,

微山县付村中心小学张绪芬201*/8/3122:47:00IP:119.182.*.*回复

要想上好一堂精彩的课,就要不断的打磨。

微山县付村中心小学张绪芬201*/8/3122:46:00IP:119.182.*.*回复

教学设计要把“备学生”放在首位。

微山县付村中心小学褚微波201*/8/3122:36:00IP:113.120.*.*回复

好课多磨,许多精彩的课例就是在反复锤炼中得到的

彭集镇大高庄小学何爱华201*/8/3122:00:00IP:123.128.*.*回复

应该采取这种措施来评价学生与自己的课堂教学

平度市崔家集镇胶莱小学荆云建201*/8/3121:48:00IP:112.255.*.*回复

先让孩子去感悟,去思考,然后得到知识,这个时候知识就变成了智慧。

平度市崔家集镇胶莱小学荆云建201*/8/3121:48:00IP:112.255.*.*回复

在进行概念教学的时候,我们的目的不是让学生流利地背出概念,而是要从学生的认知心理规律出发,让学生在思考过程中知道知识的形成过程,达到对概念的真正意义上的理解。

平度市崔家集镇胶莱小学荆云建201*/8/3121:47:00IP:112.255.*.*回复

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从而打磨出了一堂好课,对我们来说有很大的借鉴价值。

平度市崔家集镇胶莱小学荆云建201*/8/3121:47:00IP:112.255.*.*回复

好课多磨的确如此,只要对每堂课都去精心研磨相信我会收获很多。

平度市崔家集镇胶莱小学荆云建201*/8/3121:46:00IP:112.255.*.*回复

一个好的课是在多次磨合,多次改进中诞生的,

平度市崔家集镇胶莱小学荆云建201*/8/3121:46:00IP:112.255.*.*回复

两人智慧胜一人,集体力量是无穷的大。

平度市崔家集镇胶莱小学荆云建201*/8/3121:46:00IP:112.255.*.*回复

好课多磨,相互提高,取长补短改正不足。

平度市崔家集镇胶莱小学荆云建201*/8/3121:45:00IP:112.255.*.*回复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平度市崔家集镇胶莱小学荆云建201*/8/3121:45:00IP:112.255.*.*回复

读了各位老师的体会,收获颇丰,深受启发,也深受感动.

平度市崔家集镇胶莱小学荆云建201*/8/3121:44:00IP:112.255.*.*回复

我们的课堂设计只能在不断打磨下不断完善,也完善了我们的教学技能。

平度市崔家集镇胶莱小学荆云建201*/8/3121:34:00IP:112.255.*.*回复

一遍有一遍的效果,一遍有一遍收获!这样准备一节课,收获胜过浑浑噩噩的教三十年书。

小学数学概念创造性教学的教学原则

撰写时间:201*年11月30日20:21

小学数学概念创造性教学的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是教学工作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进行概念的创造性教学首先必须要遵循基本的教学原则,如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的原则、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的原则、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结合的原则等,这是因为它们是指导教师开展有效的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一般性原则。

1.主体性原则;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创造性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各自的主体精神和主体作用,教师创造性地教,学生创造性地学,使教、学的主体共同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从知识水平、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对学生心理特点的掌握和教学规律的运用来说,教师是教的主体;从教学是为了实现学生知识、能力、思想品德的转化来说,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学中如果没有学生主动的感知、思维,单凭教师的灌输,学生的认识无法实现;如果只有学生主动的感知、思维,而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认识同样无法实现。因此在进行创造性教学时必须遵循主体性原则,因为它是实现创造性教学的的前提。实施主体性原则要注意:教师要尽量控制自己的活动量,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独立活动的机会、时间和空间;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强化学生的自主精神,是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进而使学生潜在的创造力得到发展。

2.探索性原则;就是教师要努力使教学活动富有探索性,为学生创设进行观察、探索、发现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大胆联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兴趣,引导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获取新知,把教学过程转化为学生自觉进行探索新知的过程,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在学习中体验探索的乐趣。探索性原则是创造教育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根本目的决定的。这是因为,传统的教学活动以传授为主,以告诉的方式让学生占有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造成了置学生于被动地位,只能形成对讲授传播的依赖性和被动性,无法经历探索发现的过程,没有求异思维、驰骋想象的机会,抹杀了学生在求知过程中主动探索、积极思维的潜在能力。而儿童本身存在着创造潜能,需要亲历大胆怀疑、多方设想、探索发现、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才能将创造潜能转化成现实的创造能力。实施探索性原则要注意: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讨论、发现;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要鼓励学生大胆进行联想和猜测,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

3.实践性原则;就是在教学中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要结合实例进行教学,鼓励学生动口、动脑、动手,让学生参与到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要组织有效的练习,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获得运用知识的能力。实践性原则是创造性教学的目的所决定的。创造性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而创造力是与实践活动密不可分的,创造力在实践活动中得以表现,在实践活动中得到发展。只有积极参与实践,才能提高自己的创造力。实施实践性原则要注意:在教学中要把所讲授的数学概念同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的去理解和掌握概念,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方设法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鼓励学生观察、思考、质疑、想象、动手;特别要注意,凡是学生能自己想出来的、能讲出来的、能做出来的,教师决不能包办代替。

以上各教学原则是一个密切联系的统一的整体。在创造性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深刻理解这些教学原则的内在涵义,结合学生和教材的特点,互相配合,发挥这些原则的整体作用。(资料来源:《现代教育科

研论坛》201*第6期,张秀丽

触动我“教育心灵”的两件事情

淄博市张店区潘南小学赵国防人的成长历程中,总会有几件事情令你难忘,并会影响着你的一生。我的成长也不例外,但对我影响最大的还是有两件事。一是1995年10月份参加的全国低年级自然教学研讨会给我的震撼,二是1996年11月我的一节受挫课。

95年,我还在乡镇任教,除了担任一个班的数学课,还兼任着两个班的自然课。这年10月份的一天,我接到了县教研室的开会通知,说是在青岛有个研讨会,准备安排我去参加。我欣喜万分,自费参加了全国低年级自然教学研讨会。这次研讨会,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观摩课上,几位年轻教师精巧的设计、风趣的语言、和谐的课堂气氛,让我兴奋着。专家报告中,李培实老师精彩的点评以及对课堂教学新理念的阐述,让我陶醉着。从未有过的幸福感溢满心头,课堂竟然如此美丽,竟然如此让人陶醉,……回来后,我反复地观看几位教师的录像,一言一行,认真揣摩,不断学习。

这次活动让我开了眼界,看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名师的精彩课堂;这次活动更让我推开了课堂教学的研究之门,并在研究的路上渐行渐远、乐此不疲。

96年暑假,我调入县实验小学。11月份,学校举行优质课评选,我积极参加,精心准备。执教了一节自己很得意的长方体的认识一课,没想到却得了个二等奖。奖次我倒不太在乎,但我总觉得这节课设计非常新颖,执教的效果也非常好,没获一等奖,是不是这节课有大的设计问题呢?我在反思自己,应该不会吧。我的想法应该是比较超前,比较有创新意识的,自我感觉很有特色。那究竟是为什么呢?我不能寻得答案。这时教务主任过来了,他看出了我的心思,小赵,你的课不错,设计很好,你上的也很好。只是,我们不认同你让学生动手操作,尤其是让孩子拿着刀子切地瓜的环节,我们认为,这哪是数学课,简直是劳动课……我默默地听着,心里却好不痛快,自己认为很有价值的设计得不到认可,一种创新被否定,一种尝试被打碎。

数学课,难道就不能让学生动手操作?结合学习内容让学生在操作中感悟、在操作中获得知识难道有错?数学课堂难道就不能打破常规?一连串的问题涌上心头,课余时间我又钻进了图书室,我越看书,越觉得我的做法对头,越觉得我的尝试很有价值,自己的心里也越发委屈。你们不认可,没关系,只要我认为是对的,我就努力去继续做好。我反复地告诉着自己,鼓励着自己。面对他们的否定和质疑,我不想做任何解释,因为我年轻,即使跟他们讲再多的理论他们也不会听得进去。

此时的我,保持了沉默。但沉默,并不是我无话可说。此事,更坚定了深入研究课堂教学的信心。自那以后,我更加勤奋,阅读书报,反复尝试,大胆创新,课堂教学效率一步步提升,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两年后,我的这节课在省里获一等奖。

一节受挫课,尽管会带给我几分忧伤,几分失落,但没有改变我前进的步伐,反而给了我动力,给了我勇气,促使我不断学习、不断研究,推动着我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迈进……“我们的教学,不就是在引燃学生的探究与创造之梦

吗?”

由观察“教学活动转换情况”得到的结论

整堂课,时间分配情况如下:总计用时:41’22

教师讲授用时合计:9’51师生交流用时合计:23’25学生合作用时合计:4’39学生独立思考用时合计:3’27”

透过以上数据,我们不难看出,师生交流用时较多,而学生合作与学生独立思考用时较少,这一点,就说明教师在教学设计上,还应再开放一点,把更多的时间与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的合作与独立思考机会再多一点,时间再久一点。也只有给学生机会了,学生的聪明才智才有可能被激发与释放。我们的教学,不就是在引燃学生的探究与创造之梦吗?

“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第三稿)

撰写时间:201*年11月25日14:25共有0次修改,这是第0次修改修改理由

此次备课是基于专家指导、网上打磨的群体经验、学生的前测、实践研究和刘万元老师个人参考相关资料后修改的第三次备课。

(此次备课是基于专家指导、网上打磨的群体经验、学生的前测、实践研

究和刘万元老师个人参考相关资料后修改的第三次备课。)

【教学内容】青岛版五年制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63~65页。【教材与学情分析】

“两位数乘两位数”是青岛版五年制教材三年级上册的内容,是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继续,是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起始,是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所以这部分内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生已经学过了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整十数,经过一定的引导学生有能力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计算出得数,老师课上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材料,利用多种手段引导学生回忆相关知识,启发学生整合旧知、推出新知,帮助学生规范书写过程,把算理和算法加以提升。学生只要学会了这部分内容,到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时候就可以将方法迁移过去。

【设计理念】

1.计算教学的核心是处理好算理和算法的关系。⑴算理和算法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算法主要解决“怎样计算”的问题,算理主要回答“为什么这样算”的问题。算理是计算的依据,是算法的基础,而算法是依据算理提炼出来的计算方法和规则,它是算理的具体体现。算理和算法是计算教学中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两个方面。

⑵处理好算理与算法的关系对于突出计算教学核心,抓住计算教学关键具有重要的作用。

当前,计算教学中“走极端”的现象实质上是没有正确处理好算理与算法之间关系的结果。一些教师受传统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的支配,计算教学只注重计算结果和计算速度,一味强化算法演练,忽视算理的推导,教学方式“以练代想”,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导致教学偏向“重算法、轻算理”的极端。与此相反,一些教师片面理解了新课程理念和新教材,他们把过多的时间用在形式化的情境创设、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上,在理解算理上大做文章,过分强调为什么这样算,还可以怎样算,却缺少对算法的提炼与巩固,造成学生理解算理过繁,掌握算法过软,形成技能过难,教学走向“重算理、轻算法”的另一极端。

⑶要正确处理好算理与算法的关系,就应引导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自主地生成算法,在算法形成与巩固的过程中进一步明晰算理。

算法的形成不能依赖形式上的模仿,而要依靠算理的透彻理解,只有在真正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算法、形成计算技能,才能算是找到了算理与算法的平衡点。本节课的重点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其算法主要是:先用一个因数每一位上的数分别去乘另一个因数各个数位上的数;用因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尾就对齐哪一位;然后把各次乘得的数加起来。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这些算法,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用每一位上的数分别去乘另一个因数的各个数位上的数,为什么用哪一位乘就和哪一位对齐(这正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为什么要把每次乘得的数加起来。如果让学生充分经历了算法形成的过程,这些问题就不难理解了。

2.计算教学要充分挖掘知识间的“纵向”联系,有效把握知识的这种联系,提高教学设计与实施的效果。

小学阶段安排的学习内容,一般都是由低年级到高年级,根据各个年龄段学生的思维特点及自主探索的能力,将内容分段安排,这一特点在有关计算的学习中尤为明显。

如:整数乘法,分为四段来学习,一是表内乘法(学习乘法的根基),二是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三是两位数乘两位数(即是本节课涉及的内容),四是三位数乘两位数。从知识安排的顺序可以看出,本节课涉及的两位数乘两位数在整个整数乘法中处于一个承上启下的地位,既要在前面知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又要为后面的知识(三位数乘两位数,甚至是小数乘法)做好方法的铺垫。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口算和笔算方法的活动,使学生经历理解算理的过程,以逐步掌握算法。

2.通过交流不同的计算方法,感受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方法的多样性,同时在算法优化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算理。

3.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交流合作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教学重点】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算法,理解算理,初步形成计算技能。【教学难点】理解“用十位去乘”时得数的写法及道理。【教学过程】一、引出问题

⑴师:上节课我们已经欣赏了美丽的街景,有同学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广场前的每根灯柱上有23盏灯,有这样的12根灯柱。一共有多少盏灯?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

⑵根据信息和问题列出算式,并简单说一说列式的根据要求一共有多少盏灯,就是求12个23是多少。(板书:23×12)

⑶找该算式和以前学过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使学生明确知识的发展点。)板书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

(设计意图:在前面打磨的过程中,有老师提出这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第二课时,有关寻找信息、提出问题的过程在上一节课中已经完成,本节课可以直接出示上节课未解决的问题,省出时间探索算法、理解算理,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理解算理,探索算法1.估算

⑴让学生先估一估23×12的得数。(学生估算的结果可能是200、230或者240。)⑵引导学生想一想:23×12的实际得数比估算出来的数大还是小?为什么?(设计意图:①在试算之前,先让学生进行估算,主要是引导学生联系上节课所学的两位数乘整十数来分析23乘12的结果大约是多少,从而为他们准确计算提供依据在估算的过程中学生很自然的想到把12看成10,估算出的得数230,是10个23的和,还有2个23没算在里面,为下面口算准确得数渗透一些方法,实际上这也是新知识的一个生长点。②用估算的方法来确定积的大致范围,可以帮助学生验证计算的结果,培养学生用估算验证的意识。)

2.口算

⑴师:这道题的准确得数到底是多少?请同学们开动脑筋,看能不能利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计算出这道题的得数?

把计算的过程简要写到练习本上,遇到困难时,可以利用老师给你提供的图(23行12列的点子图)圈一圈、想一想,也可以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

⑵师巡视指导。(个别学生可能想不出如何转化,老师可个别启发引导:23×12表示12个23,我们能不能把12个23分开来算呢?先算10个23再算2个23,然后再合起来)

⑶交流算法。

学生可能会出现的算法:A:23×10=223×2=46230+46=276B:20×12=2403×12=36240+36=276C:23×9=207

23×3=69207+69=276D:23×6=138

138×2=276……

在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利用点子图圈一圈,每个算式算的是哪部分?⑷找算法的共同点,初步理解算理。

请学生说一说这些算法的共同点。(实际都是把12个23或23个12分开来求,因为分开之后能转化成以前学过的算式)

⑸小结:同学们真善于动脑筋,我们遇到了一个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式,是以前我们没学过的,大家想到了把它转化成我们学过的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整十数的算式,并且将所得的结果进行相加,从而解决了新的问题。看来遇到新的问题的时候,想办法把它转化成我们以前学过的旧知识,的确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

3.笔算

⑴请学生试着用竖式计算23×12,遇到困难可以和小组的同学一起商量。⑵学生试做,师巡视指导。

⑶展示交流。

学生可能会出现的算法:A:23

×12276

(引导学生明确:这样列竖式没法表示出计算过程)B:2323230×2×10+4646230276C:23×1246+230276D:23×12462276

(在学生没有提前学习的情况下,可能不会出现后两种竖式,这时需要老师加以启发引导:3个竖式中哪些地方是重复的?我们能不能把3个竖式合并一下?如何使其成为一个竖式呢?怎样使笔算的形式变得更简单呢?然后再根据学生的合并情况交流、引导、提升)

(如果学生能将3个竖式合并为C竖式,可以引导学生重点讨论如下几个问题:230的个位上的“0”可不可以不写?如果擦去“0”,大家会不会把它当成“23”,为什么?如果不写“0”除了少写一个数字,还有什么好处呢?学生充分讨论后,教师再让学生通过看竖式发现:乘完个位乘十位,十位上的1乘3得3,对齐4的下面写3,1乘2得2,在4的前面写2。这样算的时候不写“0”,可以简便我们的计算过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经历将口算的横式写成竖式的形式,将几个竖式合并,再将竖式进一步简化的过程。同时在此过程中学生也很清晰的看出每一部分的来龙去脉,更容易的理解算理。)

4.进一步明算理

引导学生分别说一说46是怎么来的?表示什么?23表示什么?怎么来的?尤其要明确23写在百位和十位上就是表示23个十,也就是230。

(设计意图:抓住关键,进一步明晰算理。)5.规范计算过程

师生共同梳理计算的过程。

23

×12师:先用个位上的2和23相乘。(板书)

23↑×1246

师:再用十位上的1和23相乘。一三得三,3写在哪里?为什么?师:在十位下面写3就表示3个十了。一二得二,2写在哪?为什么?23↑×124623276

师:竖式中的46是怎么来的?23实际上是多少?它是怎么来的?(板书:23×2和23×10)23↑

×124623×22323×276

(设计意图:清晰再现计算过程,进一步明确算法。)6.练习

独立用竖式计算21×43,集体订正时说一说计算过程以及每一步分别是怎么算出来的。(设计意图:紧扣新知,及时巩固。)三、巩固练习1.根据竖式写得数。

师:你是从竖式中的哪一部分看出来的?(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算理。)2.你能很快判断出对错吗?

42×21=126(出示横式,不出竖式)

(学生可能根据个位上的数进行判断,也可能利用估算进行判断)找错因,明算理。(出示竖式)

(设计意图:有老师提出练习量小的问题,我个人认为本节课探索算法、理解算理的过程需充分展开,后面供练习的时间是很有限的,这些练习也不一定能处理完。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40分钟,要抓住重点内容充分展开、透彻理解,至于计算技能的形成,后面肯定还要安排12课时专门进行相关练习,所有过程不可能在一节课中全部展示。)

四、总结

师:你觉得在用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时应注意什么?

师:是呀,在用个位上的数去乘时,得数的末位要和个位对齐,用十位上的数去乘时,得数的末位就要和十位对齐。

师:你还有哪些收获呢?(比如:转化的方法,横式变竖式的过程等)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磨课心得》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磨课心得: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磨课心得》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5844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