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计划总结 > 工作总结 >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201*国培课程资源开发总结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201*国培课程资源开发总结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28 14:20:49 | 移动端:向青草更青处漫溯——201*国培课程资源开发总结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201*国培课程资源开发总结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201*国培课程资源开发总结宋晓燕

201*年暑假,“国培课程资源开发”拂去神秘的面纱。

作为一线教师,我有幸加入了这个团队,和德高望重、知识渊博的专家,与勤恳钻研、醉心教学的同事们一起“战斗”,这感觉比八月的天气更“热辣”。

这个过程是艰辛的,与烈日同行,伴蝉鸣夜深。从济南的项目培训到提炼问题、制定磨课计划,再到按部就班开展“三备两磨”,研讨、修改、观课、议课,线下交流碰撞、网上平台操作几个字的工作流程,我们苦苦干了一个多月。在忙碌与艰辛中,摸索和碰撞中,我们对研究问题的解析越来越明确,对文本的解读越来越透彻,对教学的理解越来越深刻。我像执着的追梦人,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且行且思,且思且获。问题先行,向教学困惑开刀

这次的课例研究,是一次“问题先行式”的研究。在项目初始阶段济南会议期间,我们便“集中火力”开展“问题筛选”的工作。我们团队成员结合平时阅读教学的实际,提出大量的问题和困惑,经过多轮筛选,我们将研究的主题确定为“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品味语言”,并确定了两个研究问题:一是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透彻品味语言的意识不强、目的不明,二是如何提高学生对内涵丰富语句的敏感性,并选择恰当的方法和策略从平实中品味出深意。

这个主题和研究的问题,是我们平时教学困惑的集中体现,但如果没有这样的筛选,它或许永远存在于我们的头脑中,一直困扰着我们。人们常说“习而无察”,常说近处无风景,我们以前进行课例研究经常会犯这样的常识性错误。我们总是费尽心思、绞尽脑汁去选择研究内容,特意甚至是刻意进行研究,但回过头来仍头疼于身边的教学细节,忙忙碌碌却又碌碌无为。研究主题和问题的提炼,为我们的磨课指明了方向,也向我们每人参与磨课的成员宣告:这是一场实实在在的打磨!

今天,我们是将自己教学中的“切肤之痛”、“痼疾”拿出来,摆上来,细致分析,通过课例打磨进行研究。收获之时,我们不但解决了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更重要的是我们还掌握了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方法策略,这才是我们一线教师最渴求最欣喜的收获!

品味语言,向文本灵魂追逐《心田上的百合花开》是我们熟悉的课文,在我自己的课堂上,品读语言经常“浅尝辄止”,对文章主旨的解读也是“浮光掠影”。随着一次次的碰撞交流,“三备两磨”过程下来后,我对文本的认识越来越深刻了,对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也形成了自己的理解。

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要提高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既有天赋,更得依靠后天训练。品味语言就是要聚焦那些具有表现力和穿透力的语言,越是具有表现力和穿透力的词语越具有简约丰厚、言简意丰、言短意长、言近旨远、言浅意深的效果,就越含蓄曲折。在语文教学中抓住这样的语言,让学生琢磨、品味、体验,让学生细细思量,用心灵触摸文字的温度,才能体会一字、一词、一句承载的情感,这样的课才是真正的语文课。

学生品味语言是一个巨大的工程,引导学生品味这样的语言,方法是多样的。首先,诵读是基础。诵读是沟通读者与文本的桥梁,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每一次诵读都应有明确的要求,不可读而不感,读而不思。著名特级教师洪镇涛先生说:“采用朗读的方法,让学生比较、推敲、品味语言使用的妙处,形成语感。”诵读的过程中,眼见其文,耳闻其声,学生自然会亲近文本,走进文本,获得美的享受;其次,在辨析比较中品味语言。对于一些言简意丰的语言,学生难以在诵读中理解的,就可以采用“辨析比较”的方法。在王老师的授课中,就通过增词、换词、删词的方法,通过品味修辞、关联词等,在对原文的变形中,辨析体会语言的妙处;再次,品味语言也离不开联想和想象。通过联想、想象,让学生把读到的作品与生活经验相联系,学生就能设身处地地体会到语言的意境,能真正触摸到语言的内涵。如果再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那学生不仅能深刻地理解词语的内涵,语言能力也能得到发展,从而完成了从文本的语言感悟到言语实践这样的过程。

让学生自己沉潜在语言文字当中,用朴素沉静的阅读在字里行间中体味生命、思想、诗情,这是追逐文本灵魂的教学。评课议课,向教学本质回归

教学的本质是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与文本的对话。磨课中,我们紧紧围绕研究主题,从对文本的挖掘入手,看目标,盯流程,抠细节。在观课议课环节中,我们根据追踪研究的问题,回归课堂教学的本质,将视线聚焦在“对话”上,选取了学生学习互动和教师机智追问两个观察维度进行跟踪观察;从小视角、小切入点观察,开发出操作性很强的量表,进行了合理的分工、观察、记录;通过合作观察,综合数据分析,用数据来说明问题,并根据观察到的数据来进一步分析课堂现象出现的原因及解决的方法,形成了自己的观课报告。观课建议的提出抛开主观印象,有理有据,使听课评课变得更科学,更有说明力。磨课的过程无疑是痛苦艰难的,但痛苦与快乐相伴相随。磨课中我们各显所能,分享了各自的专业智慧,展示了自身的专业素质,开拓了专业视野;相互切磋、互动交流,培养了求真、求实、求善的磨课精神,形成了“好课多磨”的研究意识。我愿撑着课例打磨的长篙,向教学更精彩的地方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语文教学的星辉斑斓里放歌。

扩展阅读:一路风景一路欢歌——201*国培资源开发语文一组总结

一路风景一路欢歌

201*国培资源开发语文一组总结管红丽

美好的暑假生活刚刚开始,我们就接到了一个艰巨的任务:开发201*国培课程资源,给全国很多省市的同行提供远程学习的视频和文字材料。我们既激动,又深感责任重大,也相互鼓励着:一定要努力开发出适合同行们学习的资源。于是,我们且思且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我们参加过“省培”,但都以“学习者”的身份,对开发课程资源真的是一头雾水。项目办在济南召开的《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项目初中各学科课程开发专家培训会议》犹如一场及时雨,让我们明晰了这项工作。本次“国培”的主题是:“贯彻课程标准,基于学生学习的课例研究”。任务是要提高课标贯彻的能力水平,学会做基于学生学习的课例研究,以此推动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我们所要做的工作就是:围绕本次国培主题,确定自己的研究问题,通过“三次备课两次打磨”,生成案例研究资源。蒋敦杰院长特别强调:在整个资源开发过程中要一以贯之的追踪研究问题。理论上我们似乎明白了,具体怎么操作,还是摸不着头脑。

项目组适时为我们安排了三位指导老师:杨全红教授、毕淑娟校长以及助学专家宋道晔老师。助学专家宋老师告诉我们:首先要制定磨课计划。三位专家马上与我们探讨如何制定磨课计划。制定磨课计划首先要干什么呢?助学专家又提示我们:先要确定磨课的目标任务,然后确定本次磨课的研究问题,再确立磨课的课题。大家围绕专家的这句话展开了激烈地讨论,渐渐地明晰了制定计划的思路:发现教学中容易忽略而不能忽略的问题,然后选择一节课来进行课例研究,具体解决问题。在制订计划的过程中还要考虑需要注意的事项,即研究问题的形成过程与追踪过程。

有了明确的方向后,大家就研究的问题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有人说,把研究的问题定为如何实现长文短教;有人说,如何实现难文浅教;有人说,如何实现美文细教……但这些问题过于宽泛,落实起来有些难度。一时间重重迷雾又笼罩在大家头顶。省专家杨全红老师详细询问我们的课堂上有哪些问题亟待解决。这一提醒,我们想起此前我们对师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觉得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学生阅读哲理性散文时,往往忽视那些言平意远的语句,造成其对语言的品味不够、感悟不深,以至于不不能深入领会作品的思想内涵。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缺乏相应的品味语言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课堂上也缺失了品味语言的方法指导。要想改变这一现状,我们认为课堂上教师就要指导学生运用适当的方法品味那些含义深刻的语言。

据此,我们决定把林清玄的《心田上的百合花开》作为课例,因为林清玄的语言清新而深刻,很值得品味、揣摩。这时,专家们又“发难”了:通过这节课,我们具体解决什么问题呢?经过长时间的沉默,大家又开始了新一轮的“碰撞”。经过多次的修改、否定、再修改,大到问题的选择,小到问题的表述,甚至是标点符号的运用,都经过团队成员的深度思考、专家的多次审核,最终确定了两个研究问题:1、教师引导学生透彻品味语言的意识不强、目的不明。2、选择恰当的方法和策略从平实中品味出深意,从而提高学生对内涵丰富的平实性语句的敏感性。在三位专家的指导下,大家鼓足干劲连夜将磨课计划制定了出来。回望制定磨课计划的过程,那真是一波三折,好在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了。俗话说“好的计划等于成功了一半”。从济南回来后,我们按照磨课计划的安排立即行动起来:集体研讨备课;共同修改教学设计;依据研究问题拟定观课量表;时刻关注研修群组动向;及时到平台发布资料、研讨评论……一项项工作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确定了课题后,我们就开始了“三次备课两次打磨”。我们互帮互助,分工合作,白天在办公室集合,晚上在电脑上研讨。到现在,第一次备课研讨会上的唇枪舌战、第二次备课会上的你一言我一语、第三次备课会上大家时不时地会心一笑都仿佛历历在目。

一个月,执教老师王淑芹天天工作到下半夜。王老师怕耽误工作进程,课题一确定就开始了个人备课,从济南回来的第二天就将自己的第一次备课呈现在大家面前。谁也没来得及说一声辛苦就展开了激烈地讨论:陈晓英老师说目标需要改,要紧紧围绕本次研究的问题设计目标;孙忠莲老师觉得导语不够精彩;宋晓燕老师觉得课堂问题设计的多而杂;王伟波老师说缺少方法指导……这是王老师经过多次修改后的备课,仍是被大家“批”得体无完肤,但王老师二话没说,连夜进行修改。第二天,我们发现她的眼睛熬红了,但大家还是没有“客气”,一致认为她对文本的挖掘还不够深入,于是分别找出一些言平意远的句子,再一起探讨、揣摩。王老师前前后后修改了几十次备课,直到上课的前一天凌晨2点,王老师仍在修改备课……为了找到品味语言的方法,王老师还“临阵磨枪”式地读了朱则光、余映潮等语文教育名家的书籍;为了更好地挖掘文本,王老师反复地拜读林清玄的作品文集……是啊,多少个夜晚,只有星月与她相伴。

其他成员也是全力以赴,我们经常开玩笑说:是那执着的百合感动了我们。无法忘记大家为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流程的设计争得面红耳赤;永远记得为了深入挖掘文本、选择代表性语句大家一遍又一遍地细读课文;不能忘怀为了确定品味语言的方法大家彻夜难眠……大家取消假期旅行,拒绝走亲访友,加班到深夜……炎炎烈日大家无视,酷暑难耐大家不觉;有两位老师因父母住院,在医院和学校间不停奔走;有一位老师因家在乡下,每天要坐公共车往返……但是没有一个人请假,没有一个人有怨言,没有什么能阻挡我们前行的脚步!我们私下里是姐妹,研讨时是“敌人”:有时会因为对某个词语的理解不同而各持己见、剑拔弩张,谁也不让谁……

一个月,我们亲身经历和体会了一个好的课例是在困惑与明析的多次转换中生成的,是在千次打磨、万次锤炼的过程中生成的,是在思维碰撞、群策群力的过程中生成的。磨课的滋味,有困苦与彷徨,有希望与欣喜,这是一个追求完美的过程,这是一个缔结友情的历程,虽忙碌辛苦但也充实、快乐,正如刘禹锡在《浪淘沙》一诗中写到: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沉舟侧畔千帆过,化蛹成碟始惊人在上课中成长着,在磨课中感悟着,在评课中收获着。我们在三次备课两轮打磨的过程中,体验着化蛹成蝶的痛苦,更享受着蜕变的喜悦。我们充分认识到:从平实语句中品味深刻内涵,是学生深度理解文本的重要切入口和抓手。以往的阅读教学,我们普遍将注意力放在一些比较显性的语句中,往往将人所共知的、现成的、无需理解力的词句反复唠叨,甚至人为地制造难点,迷惑学生,而对有深刻内涵、需要深入分析的隐性语句却熟视无睹,严重影响了学生在探究中获取成功的乐趣。这次课例研究,我们在打磨中尝到了“聚焦平实、领悟深远”的甜头,以后的阅读教学会继续指导学生“从平实语句中品味深刻内涵”。

我们学会“引导学生从平实语句中品味深刻内涵”的一些方法。一个月的课例打磨,研修组成员在品味语言上实现了从模糊到清晰的飞跃。应该说从平实语句中品味深刻内涵,一直是初中现代文阅读教学中的难点。其中原因,除了教师意识上的不自觉,还在于教师指导方法上的落伍和技能上的缺失。因为缺乏有效的方法和策略,所以品味语言时,有时如蜻蜓点水,有时如木偶探海。本次课例研究的成就,就在于向广大教师提供了“引导学生从平实语句中品味深刻内涵”的路径“增、删、换、想象”等实实在在的方法,给予学生提高品味语言能力的扶手,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大家都在口头上喊“感悟”,可一到行动时,还是凭印象、直觉。另外,通过本次课例研究,教师可以更加清醒地意识到品味语言是有方法可找、有规律可循的,教师完全可以在本次课例研究的基础上,继续探索除“增、删、换、想象”之外的其他方法,将语文教学落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处。我们提升了开发和使用量表的水平。在这次课例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为开发观课量表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研讨,前前后后修改了十几次。对于观察量表的开发和使用,我们也比以前有了更深刻的体验。虽然我们知道课堂观察工具的重要性,但像这样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开发和使用量表却并非常态。我们开始设计的量表繁杂、操作性差,经过反复地讨论、实践,最后选择教师机智追问和学生学习互动这两个小的观察点为切入口设计观察量表,并在多次的试观察中不断改进,终于使量表能够有效地记录课堂观察的情况。评课时,我们依据设定的观察量表对王老师的课堂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使得我们的观课报告有理有据。我们学会了彼此包容、协同前行。一个月的磨课,我们感受的是合作、碰撞的快乐。从接到资源开发任务开始,大家就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因为我们明白单打独斗是完成不了这项工作的。一个月,每一步工作,我们都是按照合作-分工-合作……的流程展开的。例如,制定磨课计划时,我们先合作研究计划思路;然后分头行动:有拟定目标任务的,有思考研究问题的,有拟定磨课清单的;最后大家又聚在一起畅所欲言修改计划。不记得我们分分合合多少了,不记得王老师修改了多少次备课,不记得进行了多少次备课研讨,也不记得观课量表的原貌了。但记得大家求亲戚、拜同学,只为了到知网去查一个材料;还记得大家唇枪舌战时的音容笑貌;更记得王老师成功地讲完课后,大家真诚相拥、热泪流淌……

虽然课程资源开发工作已接近尾声,但贯彻课程标准、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是一个长期的工作,还需要我们的坚持与创新。这次课程资源开发让我们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都有了真真切切的转变。回首一个月,我们一路风景、一路欢歌;展望未来,我们还将带上热情、携手收获,投入到校本研修中,让自己的教育之路风景美丽、欢歌不断。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向青草更青处漫溯——201*国培课程资源开发总结》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向青草更青处漫溯——201*国培课程资源开发总结: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201*国培课程资源开发总结》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5844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