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小学科学课例研讨

小学科学课例研讨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28 14:22:00 | 移动端:小学科学课例研讨

小学科学课例研讨

《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课例研讨

------《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课例研讨活动主题: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一、教学会诊查问题: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探究既是学生学习科学要达到的目标,也是他们学习的主要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是使学生在相关的情景与有意义的科学探究活动中,亲历过程,自主充分的开展活动,这决不同于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标准》中指出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在教学中必须充分的重视实验,运用实验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科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纵观以往的科学教学,我们发现,在平时的科学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由于课时的缩减及农村学校实验条件和实验器材短缺的限制而忽视了实验操作,特别是受当前考试压力的影响使一些教师只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为了应付考试,讲实验、画实验图、背实验现象的事情屡见不鲜。这样的结果必将导致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差,势必影响学生实验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二、梳理问题定主题:

我校在以往的科学教学中教师过于重视对学生进行双基训练而忽略了实验操作能力,学生动手能力得不到锻炼,科学课无创新性、枯燥乏味,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不但学生体会不到探索科学的乐趣,而且造成课堂效率低,知识掌握肤浅,印象不深,学生无法想象那些没有看到的实验会出现什么现象。鉴于这些现状,我们在低年级的科学课堂教学中就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实验观察能力,让学生认识到科学课“更好玩”。并把这一问题定为我们科学课例研讨的主题------《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三、理论学习明方向

主题确定后,我们组全体教师认真集中学习了《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小学科学教学》、《现代教育教学研究》《小学科学教材》《河北教育》等相关资料,还进行很多网上学习,观看了《河北省小学科学获奖课例实录与点评》;网络上自主阅读博客,查找网页,如河北远程教育网、中国期刊网、基础教育资源网等。互相交流,在讨论交流学习活动中,大家得到一些启示:如何提高科学课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我们认识到:优化实验设计、关注实验过程指导、给予充足的实验探究时间和空间等是实现有效实验教学的重要因素。虽然实验课要体现“好玩”,但实验不是让学生玩玩而已,是经过“学生猜测制定方案进行实验得出结论“的探究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四、集体备课找方法

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我们要在教学实践中探讨“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这一问题。我们以《冷水与热水》一课组织组内教师进行了认真细致的集体备课,在备课中,我们进行了反复的修改,综合了大家的想法,把重点做了转移,达成共识。主要强调了创设情境,引出问题,学生质疑猜测,制定实验方案,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最后得出结论。我们组决定由崔桂月老师向大家展示这节课。五、大家观课验实效催老师刚才进行了课堂实践。六、个人反思说得失

我们观看了催老师的课堂教学,下面先请催老师就这节课做一下自我反思。七、同伴互助共分享:

刚才崔老师深入细致的进行了教学反思。主要从设计理念、预设与生成、教学效果与不足等方面进行了说明,感谢崔老师为我们提供了研讨的课例,大家肯定迫不及待的想交流自己独特的想法和建议,下面我们就以崔老师这一课为载体,围绕主题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张艳新:明确实验的目的

心理学告诉我们:在观察事物、做一件事前,只有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具体的任务,才能使他们注意力集中到所要做的事上,才能使他们深入细致地去观察去做。因此,每次实验前都要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通俗地说,就是明确为了研究什么做这个实验。根据实验目的的不同,我们可以把学生实验分成两类:一类是验证性实验,如《物体都能导电吗》一课,学生能够从日常生活经验中推出一些金属有导电的作用,但木头不导电等,就需要实验去验证。因此,我们可以把这类验证性实验的实验目的称为:证明。另一类是探究性实验,这类实验是整个科学学科学生实验中的主要部分,如《摩擦力的秘密》、《电磁铁磁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这类实验的实验目的可以说成:研究,明确实验目的以后,学生会在以下的操作中明确指向,积极去探究科学道理。例如本节课的实验目的就是验证性实验。从让学生上前分别将左右食指浸入热水和冷水中约一分钟左右,然后再同时放入温水中,和大家分享他的感受,到请同学想一想,当我们把这杯冷水放入盛有热水的烧杯中时,它们的温度会如何变化?都在为明确实验的目的做铺垫。可见明确实验的目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提出当我们把这杯冷水放入盛有热水的烧杯中时,真的会冷水逐渐变热,热水会逐渐变冷吗?带着这样的实验目的同学们才会把注意力集中到所要做的事上,才能使他们深入细致地去观察去做。赵宗军:

敢动手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

实验是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大熔炉。动手能力是学生创新能力的最直接的体现,一个连基本操作都不会的学生,很难想象他有多强的创新能力。学生基本操作技能的高低是评价科学教学质量优劣的一个标志。基本操作技能的掌握与熟练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要循序渐进、常抓不懈,才能达到熟练掌握、灵活运用的程度。针对初学科学的学生来说,实验对他们既稀奇又陌生,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我们把实验作为重点,重视实验操作的启发,使学生产生自己动手的欲望。

教师用演示的方法、结合课堂教学进行的科学实验,其特点是操作简便,现象明显,具有较强的直观性与示范性。由于学校条件有限,有些做不了的实验,教师通过演示,让学生比较容易地接受新知识,使学生了解正确使用仪器及试剂的方法和操作过程,以便日后独立进行实验时能使用或容易学会使用这些仪器和试剂,并进行正确的实验操作。因此,演示实验是科学教学中最常用的直观手段之一。付云

用实验证明猜想,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用实验证明猜想,激发了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学生通过自己的认真观察亲自动手、亲身体会明白其中的奥妙。儿童的好奇心比较强,对新的现象、新的事物更加强烈的想去探究,但是,他们不知如何去发现,这就需要教师去引导、去帮助,所以教师要提醒学生动用一切感觉器官去全面观察,用眼看,用手、耳、鼻等全面的感知事物。观察现象到分析比较,将动手操作进行到底,那就是形成书面文字,让同学们做好记录,写下观察操作的现象、感受,并要注意小组合作交流,小组内要分工明确,我们在设计课时也注重了这一点,让小组的每一个成员都明白自己在实验过程中的任务,并且还要专门派小组长检查记录。本节课我们在这方面..。赵青林:

训练学生分析实验数据、总结实验结论,

分析实验数据、总结实验结论,是科学实验课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学生科学素养养成的重要途径。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不仅要得出实验结论,更要学习得出结论的方法,培养学生得出结论的能力。实验结论的得出的过程,是思维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得出结论的过程中,将观察到的现象与已有知识联系起来,这必将产生新的知识,提出新的见解。对于科学家,这意味着新的发现,对于课堂上的学生,则意味着对现有知识的更新,是新知识的获得。所以,得出结论是探究过程的高级思维,是能力和知识双丰收的重要环节。这节课我们设计让学生分组实验,学生亲历烧瘦肉、挤压肥肉、往馒头上滴碘酒3个实验的过程,试验后让学生把结论说出来,这样才知道学生是怎么想的,试验后让让学生多说,让他们畅所欲言。学科学的关键是用科学,在这节课中通过学习知道了食物营养的不同作用,回过头看自己设计的一日三餐是否合理,帮助父母设计一顿合理的饮食联系了生活实际,培养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八、专业引领再提高

我们的老师都做了精彩的发言,我们的讨论很热烈,在发表自己见解的同时,也为我们今后的教学带来了很多启示,使我们今后的教研活动更深入而有价值。但也肯定会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接下来请李老师为我们进行专业引领。九、共识提炼为常规

听了李老师的专业引领,使我们受益匪浅。在今后的教研活动中我们将继续探索,通过这次课例研讨,使我们深刻意识到在实验教学中要紧扣“实验目的操作过程观察现象得出结论”这四个要素从而来提高学生实验能力。1、实验前,明确“实验目的”2、实验时,严格“操作过程”3、实验中,全面“观察现象”4、实验后,引导“得出结论”

在培养实验能力的同时也应注意学生科学素质的提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培养能力的同时让科学课更有乐趣。十、困惑引出新课题

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今天的研讨又让我们发现学生的操作行为还有待于规范。那么《如何在实验教学中规范学生的操作行为》将是我们下一步研究的主题。希望大家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积极实践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通过这次课例研讨活动,对我们既是一次锻炼,又是一次提高,在此次课例研讨过程中,我们有了更多的思考,尤其是李老师的专业引领,为我们下一步的课例研讨活动确定了重点。本次课例研讨虽然接近尾声,但对这些生成问题的研究和解决却刚刚拉开帷幕,课例研讨活动永远是讲不完的话题。本次课例研讨到此结束,谢谢大家的参与!

扩展阅读:小学科学课例研讨1

时间4.23地点六年级教室主持人朱国林记录人付晓清参加人员张海军付晓清朱国林姜玉许玉生研讨主题“如何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活动过程一、教学会诊查问题:为了使科学课程的目标不再是口号,教师要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使每一节课成为聚沙成塔的沙,滴水穿石的水。“如何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我们从儿童身边的自然事物开始学习活动,以形成对自然进行探究的态度、技能和获取关于自然的知识。鼓励儿童通过动手动脑"学"科学。因此,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创设一定的情景、开展多样化活动是十分重要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它不仅使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更是教育教学中一种模式,而且还是教育工作者目前所面临的一项全新的研究课题。二、梳理问题定主题:通过以上会诊,我们科学教研组确立了教研活动主题“如何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三、理论学习明方向:主题确立后,我们科学组全体教师集体认真学习了《科学课程标准》、《小学科学标准》、《教研室课例研讨十步曲》、《河北远程教育》、《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等理论资料。我们重点研究了《科学课程标准》中的以下内容:1.重视学生的学习基础、从生活经历中提出的鲜活问题以及教学与周围环境的和谐,要能够根据这些情况适当地调整、补充教学计划和教材内容。2.亲身介入并认真观察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随时掌握他们在活动中所取得的进展、面临的困难和出现的问题。3.对活动的状况及时作出判断,并决定应当采取的指导策略。

4.把确有价值的和学生在探究中产生的问题及时地纳入教学内容之中,使之适应学生的学习需要。四、集体备课找方法:有了一定的理论支撑,我们科学教研组全体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努力解决学生《如何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教研组确定以冀人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消化与吸收”为例,进行集体备课。几位教师认真研究教材,查阅参考书,学习网上明师教学指导,努力围绕这一课题,认真研究讨论,共同设计出这一节课的教学思路、教学方法、教学实施策略,完成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作为案例开展教研活动。五、大家观课验实效:由朱国林老师主讲六、个人反思谈得失:消化酶对食物的消化作用既是本节的重点又是难点。之所以是重点,是因为没有酶就没有食物的化学性消化;之所以是难点,是因为酶对食物的消化作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对学生来讲十分抽象。2、本节课运用实验和演示课件两种方法来加深学生对酶的认识和理解。首先,我对课本将原有的实验进行了改进,用5只试管实验,滴碘液检验淀粉是否存在,让学生自己得出:淀粉只有在淀粉酶的作用下才能变成麦芽糖,从而认识到酶的重要性。又证明了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可以使馒头中更多的淀粉变成麦芽糖,从而认识到物理性消化对化学性消化的促进作用,理解了吃饭时细嚼慢咽的必要性。七、同伴互助共分享:《消化和吸收》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的说课内容是,选自人教版六年级下册中,第四单元第二章,第二节《消化和吸收》。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目标分析、教法学法分析、过程分析、评价分析”五个方面进行剖析。一、对教材的分析:《消化和吸收》这一节内容是本章的知识核心,也是全章的难点。教材内容较多,包括消化系统的组成,食物消化和吸收。其中,对食物在消化道内消化原理的理解是本节内容的关键,是食物在消化道内吸收的前提。因此我对教材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分成两课时:第一课时,围绕食物的消化原理主要进行探究教学(这也是我今天说课的主要内容)。课本中只安排了一个重要的实验“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而学生对蛋白质和脂肪的消化部位不甚了解,为弥补不足,所以我还安排了“探究蛋白质、脂肪的消化部位”的实验;为第二课时探究食物在消化道内的吸收问题,及日常生活中应注意的问题作好铺垫。同时为第三节《关注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奠定基础。二目标分析基于对教材的理解,根据生物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探究性学习的重要理念,确定如下教学目标: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概述食物的消化过程及相应的部位;尝试解读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消化的曲线图。

通过模拟探究不同食物在消化道内的消化实验,锻炼仔细观察、善于思考、动手实践、与人合作的能力。在探究实验过程中得到成功的体验,增强对学科的兴趣和自信心。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在学生了解自身身体结构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健康的饮食观,热爱生命的价值观。★教学重点:理解食物在消化道内的消化过程及相应的消化部位。★教学难点:探究淀粉、脂肪、蛋白质消化部位的模拟实验。三、教法学法分析教法应用:食物在消化系统的消化过程比较抽象,不宜理解,所以我运用多媒体手段将教学内容直观化。为实现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的目的,还采用了实验探究、分析归纳与知识迁移应用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学法指导:组建学习共同体,在小组长带领下进行实验探究、分析归纳,采用接受与体验、探究与发现、自主学习与《消化与吸收》评课稿今天听了朱国林老师一节课,让我感触颇深。根据初一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朱老师在教学中应充分的利用实验和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也使课堂生动、有趣、高效,将观察、思考、讨论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注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并教给学生“多观察、动脑想、大胆猜、勤钻研”的研讨式学习方法,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和空间,使学生在动脑、动手、动口的过程中获得充足的体验和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勤于探究思想意识。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辅助作用,李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七个教学环节:(一)、温故知新,激发情趣(二)、思考问题,设计探究(三)、手脑并用,深入体会(四)、观察现象,思考原因(五)、表达讨论,归纳总结(六)、归纳小结,强化思想(七)、练习巩固六、教学程序设计(一)、温故知新,激发情趣创设情景,周围的人有的吃的很少却长的很胖,有的人吃的很多,却长的很瘦,这是为什么呢?引出消化系统的概念。指出消化系统的开始部分是口腔,提问学生在吃馒头时你的口腔都对馒头进行了

哪些处理?馒头有什么味道?这样引导学生对口腔的消化过程有了感性认识,同时会引起学生的探究欲。(二)、思考问题,设计探究针对学生提出的口腔对馒头的处理和馒头味道的变化,学生通过生活经验会得出馒头在口腔内经过了牙齿的咀嚼和舌头的搅拌,以及唾液腺会分泌唾液。教师继续提问馒头的变甜和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有没有什么关系呢?如果有关它们各起什么作用呢?馒头变甜是否是淀粉产生变化呢?下面让学生根据假设做出他的探究方案。教师在这里应适当的给予提示:1.设计一组实验,有的只探究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有的只探究唾液的作用,有的既探究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有探究唾液的作用。2.如何收集唾液。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朱老师始终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来主动发现结论,实现师生互动,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使我我认识到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学习习惯,让学生学会学习,才能使自己真正成为一名受学生欢迎的好教师。八、专业引领再提高:林主任各位老师:大家好。课堂要贯穿“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课改理念,为使这一理念落到实处,教师创设了问题的情景,提供了简约的有结构性的材料,引领学生在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探究,在众多的体验中感悟到科学探究的乐趣与意义。无论是指导思想、课的设计都充分体现了新的理念,体现了科学学科的本质科学课不是教知识,而是教孩子科学研究的方法。科学地想问题,指导科学地做,有计划地做,能动地搜集资料。面对所看到的现象进行假设、验证、整理、交流。教师重组教材,力求让学生经历探究学习的全过程(一)、创设情境,以实验调动学生积极性。教师在引入新课时,都是从已学知识入手,开门见山以实验为突破口引入本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现了科学知识的学习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活动主动建构的。(二)、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在科学教学中,我们不仅仅要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还要教会学生如何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这堂课中,教师参与到了整个学生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究,帮助他们解决碰到的困难,体现了科学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就如第三堂的模拟实验中,有部分学生在实验中出现了一些不科学的实验方法,主讲老师就在第一时间做出了及时的、正确的方法指导,使科学更具严密性。

(三)、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与评价。这堂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分工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活动,体现了新课程提倡的的合作学习的方法。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教师都能引导学生对相互之间实验情况、记录进行交流、相互补充,完善科学概念的落实。并且让学生及时参与评价,及时进行自我反思,以便学会更加细致、准确的进行观察。学生通过这样的实验,不仅仅形成了正确的科学概念,而且最重要的是掌握了认识事物的方法,经历了研究问题的全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另外,就课堂中的最后一个问题该不该留到课后回家完成。有些人认为应该在课堂中完成,巩固科学概念的形成。可我并不这么认为,既然时间已经到了,那就该下课,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课堂,把课堂中的问题带进他们的生活中,鼓励他们在生活中继续探讨科学概念,并能用自己学到的科学概念去解释自己遇到的一些生活现象,让科学与生活相互融合,我想那样的科学才是真正的科学。这样既能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又能使他们形成一种成就感,让他们感觉到原来科学的领域是如此之广,而不只是停留在课堂中。九、共识提炼为常规:科学是一门以培养学生兴趣为主的学科,科学学科教学可以很快乐,许多现象它就发生在我们身边,老师以培养学生对身边科学探索产生浓厚兴趣为落脚点。重视实验教学,所设计的实验易操作且具有很强的可观性。在这样的实验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提升自然就会水到渠成。张主任认为整个课例研究给他启发最大的是在课前以真人真事引入,情境真实可信,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在课堂教学中能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的删减、增加、改进原来的实验设计,在整堂课中都很好的渗透了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的小组合作学习。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确实,在优化实验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将会促使我们不断学习进步。张主任认为本次活动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但在研讨氛围的营造上对我们提出了更高要求,它将激励我们今后在主题教研活动中做到主题明确、任务明晰、效果显著。十、困惑引出新课题:1、怎样导入新课。2、怎样很好的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3、如何处理学生所提出的问题。5.消化与吸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根据已知的知识设计并制作一个简易的人体消化道模型。2.能通过调查发现引起常见消化系统疾病的原因。3.能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发现有关消化系统的问题。4能举实例说明暴饮暴食对各个消化器官的危害。

教学重点和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想像等多种方法在记住消化道名称的基础上,探究消化器官的作用,逐渐感悟到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的重要性。

课时建议: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创设情景:

生日聚餐会上,小冬胃口大开,一通狼吞虎咽后,忽然感觉到胃里不太舒服,四肢无力,同学们把他送到消化科。

提问:你遇到过“小冬”这样的事情吗?医生可能会对小冬说什么?小冬会从中学到些什么呢?

学生交流。

提问:同学们为什么要将小冬送到医院去?学生交流。

讲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奇妙的旅行。(二)新课教学◆活动1:奇妙的旅行1.出示人体消化系统模型。

提问:你想知道食物是怎样被人体消化和吸收的吗?学生观察。

提问:食物在消化过程中要经过哪些消化器官?这些器官在身体里的位置和作用是怎样的?

学生:(1)讨论。

(2)汇报: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写板书)。

2.介绍重要的消化腺。

教师:肝脏、胰脏和唾液腺有什么作用呢?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医生给小冬开的药主要成分可能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学生交流。

教师小结:在消化系统中,大块食物被切割、磨碎成小颗粒,然后被消化液分解成更小的微粒的过程叫消化;消化后的营养成分穿过小肠壁进入血液的过程叫吸收。

《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教学反思

许杖子小学朱国林

《食物的消化和吸收》选自冀人版第七章第一节,这节课内容主要让学生认识人体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初步的功能,因此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教学中可以结合自身展开教学,教学中尽量应体现通俗易懂。在课前,我对教材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正确认识本节内容的知识、地位及其作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地整合教材,然后对一些活动进行设计,本着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这一教学策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使学生不仅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不断提高生物科学素养,从而使本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活动中,我能够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和“主体—主导”理论来指导教学。当学生参与活动时,教师多看,多听,多感受,在学生讨论、观察后,及时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对消化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的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充分发挥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帮助者的作用。

但是,上完这堂课后,我也发现了本堂课的许多不足之处,对于本节课活动的组织还欠到位,虽然进行活动的同学在积极参与,但是坐在下面的部分学生在看热闹,没有起到面向全体学生的作用;在知识点的讲解过程中,可以再细致到位一点,不要像蜻蜓点水般,否则会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大打折扣;此外,在设计思考题时,应留给学生充分的余地思考,而不是急于提醒和引导。

可能在教学中,我还有许多不足之处,但是我认为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让位尽快发现,然后尽快得以改正,从而在教学上得到不断的提升。

小学科学教材教法学习体会许杖子中心小学朱国林

小学《科学》冀教版教科书以崭新的面貌,缤纷的色彩、丰富的内容、鲜明的特点吸引着我们的教师,也感染着我们的学生。通过今天的学习,我收获颇多。

下面谈谈自己的点点体会。

1.教材努力突破传统的以科学知识点为中心和以讲授为主要形式的体系,以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要线索构建单元,做到了“生活`经验”引领下的内容综合化、结构模式化,将科学知识的学习较好地融入到精心设计的各类活动之中;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较广阔的拓展空间,使教学的过程达到开放和活泼的效果,

有利于学生的积极参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

2.教材将“科学探究”作为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突破口,强调科学探究是重要的学习活动。为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革,保证学生自主性、探索性的学习落到实处,教材改变了以学科为中心组织学习内容的传统做法,更加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及时反映科学技术的进步,密切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

系。通过结构的调整,使儿童的活动时间和空间在课程中获得合法地位。与此同时,通过改变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启发他们动脑思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

决问题,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3.教材编排生动活泼、富有情趣。教材栏目设计恰当,以图画为主,选用了许多充满儿童生活气息的真实照片,卡通、图标、文字相互配合,画面色彩明快,让学生感到十分亲切、自然。编写体系、呈现方式都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和认知水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小学科学课程教法指导学习体会

小学科学课程属于一门综合性科学课程,课程教学的目的就是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自然知识,学会探究自然规律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并培养小学生的实验能力及概括推理能力,养成严谨的态度和精神。

既然是科学课程,就应该有其独特的教学方法,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能够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因此,针对教师而言,就需要改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思想,寻找新的教学方法。

1、教学观念的改变

传统的教师是权威的象征,学生要绝对的服从,特别是教学中,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是容纳知识的容器。而科学课程是要面向全体学生的,是要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性的。因此,要改变教师的角色,改传统的管理为引导、由权力者变为学生的朋友。

换一个角度来说,要改变教学是向学生单纯的传授知识为教学是向学生传授学习方法,即使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给学生将来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学法上的指导,能够让学生在未来的生活中自主的自由的学习。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观点已提出多年,而实际中实施者未见多少。众所周知内因是事物变化的关键、外因是通过内因起变化的,就如一个鸡蛋给以适当的温度能孵出小鸡,而石块是无论如何也不能的,由此可见学生主体作用是否充分的发挥,是教学成功与失败的关键所在,学生只有从内心里愿意学,愿意提出问题,愿意成为教师的伙伴,才能使教学过程变的有意义,教学才会成功。当然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其方法不是唯一的,需要教师针对各种具体情况,运用自己的智慧因材施教。

2、教学方法的改变

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根本手段,教学方法如能恰当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也能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二者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教学自然会成功的。

目前提出的科学探究法,就主要以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为主,相对而言是适合科学课程的,因为科学课程是有开放性的(具体体现在学习的内容、活动方式等多方面)。自主的探究就可以通过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想办法去动手实践,解决问题,并从中体验到成功喜乐。

探究式的学习不在乎学生探究问题的深浅、实验成功与否,方法的统一等,而应主要注重学生兴趣的激发、学生的团结、分工与合作,对结论不在乎严密的程度,应注重对数据的记录、整理,对结论的规纳、概括、推理,以使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科学习惯。

3、评价方法的改变

对学生的学业评价不能以一张试卷定好坏,要以学生的各种能力加以综合考核,因为学生是存在差异性的,社会也不会要求也不可能要求学生都是某一

种类型的专才,否则社会也将不在是社会了。当然评价方法的改革不是哪一位教师能做到的,是一种社会行为,但是教师可以在此中起促进作用。

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教师理应首当其冲,而观念的改变又是重中之重,课程内容与评价方法的改革也更不容忽视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小学科学课例研讨》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小学科学课例研讨: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小学科学课例研讨》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584578.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