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克令乡关于教师转变旧观念 工作安排意见doc

克令乡关于教师转变旧观念 工作安排意见doc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28 14:26:48 | 移动端:克令乡关于教师转变旧观念 工作安排意见doc

克令乡关于教师转变旧观念 工作安排意见doc

克令乡关于教师转变观念工作安排意见

随着课程改革与课堂教学改革的全面铺开,新教材的使用更加广泛,对新教材、新教法的研究,以及新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与推广,已成为我们广大教学工作者的热门话题和重要任务。对比新旧教材,我们不难发现,新教材从教学内容、知识体系与知识板块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调整与优化,并赋予了新的教学理念,充分体现了人文思想,旨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强化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溶入新的教学理念,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准确把握教材脉络,及时理顺教学思路,加快更新教学方法,努力探究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尽快实现角色转换,即:教师应由学科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习环境的创设者;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学习评价的参与者;学习资源的开发者;学习反馈的矫正者,切实增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一、变学科知识的传授者为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指导者,构建知识探究课堂

原来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度扮演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是课堂教学的“主宰”,只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和教学的结果,学生的鼻子由教师牵着走。这种模式下的教学,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与“以人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是极不相符的。“教给学生知识不如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改变“知识传授天使”的形象,变学科知识的传授者为学生学习知识、自主探索知识的引导者,成为学生学习道路上的“引航人”,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积极构建知识探究课堂,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踊跃参加教学活动,为学生学习知识铺路搭桥,真正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学好教材知识的同时有余力去探究、挖掘与之相关的新知识,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变课堂纪律的维持者为学习环境的创设者,构建情景激趣课堂新教材强调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而自主学习情景下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构成的双边活动,因此教师要改变过去课堂纪律维持者的形象,充分发挥引导作用,构建情景激趣课堂。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处理,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新知的创新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强制学习,必将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心理研究表明,人们通过对美的各种形式的感受,能使大脑激活而进入兴奋状态,从而产生愉快的心理体验。因此在教学中应重视对本学科知识各种功能的全方位挖掘,使学生在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过程中,体验到知识与美的密切关系,激发兴趣,增强学习的信心,体验成功的快乐。

三、变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构建对话激励课堂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儿童精神中有一种特别强烈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传统教学理念的弊端在于:“以知识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安排了课堂活动的一切,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新课改和新教材十分注重“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和“动态生成”的教学理念,强调教学就是对话,通过对话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仅只是组织教学、传授知识,把学生当作知识容器,而是创造条件为学生营造良好自主发展的课堂气氛,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倾听学生的意见和要求,及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如何指导学生、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激活学生思维,满足学生的发表欲、表现欲,真正使教师由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构建对话激励课堂。

四、变课堂教学的主宰者为课堂活动的参与者,构建互动合作课堂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不是毫无表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进行的心灵接触”。而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教学的惟一功能就是传授知识,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宰”,学生的思维只能跟着教师走。这种模式下的教学,极不符合“以人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新教材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理念。因此,我们必须要改变教师“主宰”的角色,变课堂教学的主宰者为课堂活动的参与者,构建互动合作课堂。坚持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有机统一,课堂应是师生互动、平等交流的舞台,教师应向每位学生敞开胸怀,努力构筑一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和谐、民主、平等、愉悦的教学氛围。在平等参与学生的活动过程中,教师个人的知识也将被激活,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的比重将会大大增加。这样,教师的上课不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和学生相互交流,一起分享理解知识、获取知识的快乐;上课不再只是无谓的牺牲和时光的耗费,而是相互学习,共同发展和自我实现价值的过程。

五、变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为新知识的开发者,构建开放创新课堂过去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扮演的是课程内容的忠实执行者,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适应知识经济的挑战。因此教师必须改变自己原来的角色定位,由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新知识的开发者、创造者。在新的教学理念下,教材不再是教师的教学内容和全部;学生的直接经验,课外涉猎的知识,发现的现实问题都可有机的融入到各课堂教学中。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准确的把握教材,引导学生通过自学或经过合作讨论对知识进行理解、掌握;也可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知识进行探究,创造条件构筑开放式,创新式课堂,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不拘泥于教材,不墨守成规,以所学知识为基础,结合学习实践和对未来的设想,独立思考,标新立异,大胆探索,勇于创新。

同时利用图书、网络资源,扩展学科知识,拓宽学生知识视野。网络资源的优势在于:信息量大,资源丰富,便于查寻。传统教学中,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限制着学生对信息的访问和对课外知识的拓展。新教材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转变角色,善于指导学生获得、解释、组织和转换大量的信息来促进学习,适时开展研究性学习,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多种感官对知识获取的能力,使学生在学好教材知识的同时有余力去探究、挖掘与之相关的新知识,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解决学习或实际生活中的相关问题。六、变教学效果的评价者为学习反馈的矫正者,构建矫正反馈课堂

过去的教学中,学生学习的效果通常都是通过考试来评价的,教师是唯一的评价者。这种评价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新的课改要求教师要从教学效果的评价者转变为学习的矫正者。自主学习中,虽然学习主体之间有许多的相互交流、合作,同时也进行着学习反馈,但是由于自己认识水平有限,常常不知道自己的学习处于什么层次,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是否得当,以至于影响学习的效率。因此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反馈,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纠正错误,并在教师的帮助下及时调整学习策略,矫正方法,少走弯路,提高单位时间的学习效果。

总之,课程改革与课堂教学改革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探索的过程,我们必须随之不断的更新观念,加强对现代教育理论、教学理念和新教材、新教法的学习研究,主动适应并投入蓬蓬勃勃的课程改革,才能真正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目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克令乡人民政府二0一一年九月五日

扩展阅读:转变观念工作计划

克令乡教师转变观念工作计划

广大教师是新课程实施的主力军。新课程的实施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教师自身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是决定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教师的思想、行为、观念等对课程改革过程以及对将课程政策转化为课程实施的方式,都有着强有力的影响。作为中小学教师,我们必须尽快适应新课程,理解新课程,确立崭新教育教学观念,从实际出发,改进原有的教学行为,重新认识和确立自己的角色,改变课堂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体系,努力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一句话,课程改革呼唤教师转变观念方法和提升素质。一、思想观念的转变(一)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

课程改革的理念强调由原来的精英教育变为大众化教育,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历史教师应努力转变观念,正确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为新课改的实施提供先决条件。1.学生观的转变:要认识到“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具有发展的潜在可能,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可以健康成长的具有创造能力的。在教学中要面对全体学生,对每一个学生充满信心和爱心,充分利用新教材中的活动题、探究题锻炼学生的动脑、动口和动手能力。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训练和展示自己的独特的才能,实实在在的体验到成功和被其他人欣赏的滋味。在教育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性,他们有敏锐的观察力,活跃的思想,快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对世界有自己独特的判断,有自己的选择。因此,在教学中对他们的想法做法,合理的、正确的能够给予热情的肯定,相反的也要加以鼓励引导,注意保护学生积极思维的品质。

2.教师角色观的转变:要成为学生的朋友

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由教书匠向研究者转变,由课程的执行者实施者向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转变。要想使学生变为“学习的主人”,我们在教学中就必然要把学生当作朋友式的合作关系平等对待。教学中要用心倾听学生的观点、见解,包括错误的看法。要艺术性的与学生展开平等对话,与学生交换看法,纠正其错误观点,鼓励学生自由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师生之间才能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朋友关系。也只有这样,学生才敢于提出不同的观点并向传统观念发起挑战,才能刺激他们主动探究问题。学生的心灵得以开放,个性得以张扬,创造力得以开发,这也正是课程改革所梦寐以求的。

教师在教育教学行为上,要以尊重、理解、宽容、赞赏的态度来处理师生关系。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情绪情感、个性特点,尊重学生的选择、判断和意愿,维护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尊严。同时还应该学会宽容,尽可能的尊重学生的多样性,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学会欣赏他人,这样才有利于在师生之间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朋友关系。(二)教材观的转变

教材,是教师为了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在教育教学中利用的一切素材和手段。它既包括标准的教科书,形形色色的图书教材等印刷材料,也包括视听教材,电子教材及其他多媒体教材等。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用”教材而非“教”教材,是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和谐发展的新课程理念之体现。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用课程标准来取代教学大纲,实际上就隐含着教师要“用”教材而非“教”教材。“用”教材,意味着教材是一种工具,可以取舍,可以编辑,教师可以自主地驾驭;“教”教材,意味着教材就是样本,是圣旨,只能照搬,教师成了教材的工具。教师和教材二者之间,教师必须处于主体地位。教师要真正实施新课程,必须首先认真学习课程标准,领会自己所教课程的基本理念,熟记学生需要学习的内容领域,知道应达到什么水平以及如何进行评价,这才是真正理解新课程,才是为实施新课程奠定基础。因此,教材只是为了统一达到课程目标的途径、规范基本的教学内容,而制定的一些实施课程的媒介,仅此而已。开展新课改,不能迷信教材,不要有了教材就完全根据教材去教学,没有教材就不知所措。教材只是对教学内容作了一些基本的、书面化的材料性规定,优点是标准、规范,但缺点也随之而来:它固定、僵化,用不好就约束了教师的创造性,导致教师照本宣科地“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造成那种“新教材就是新课程标准”偏狭观念,严重违背课改初衷。一句话,对实现课程目标最关键的,还是课程标准有关的规定。二、教学方式的转变:由教师传授转向学生自主学习课程改革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和选拔各级各类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人才。这对我们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为适应新的形势发展的要求,课改呼唤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即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亲自参与学习过程,体验生活和学习,体验成功,也品尝失败,从中吸取有益的教训。教师不仅仅关注学生学到了什么,更应当关注学生是怎样去学习,以及获取知识的方法。

1.与学生平等地走进新课程,做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

教师要相信学生完全有学习的能力,要摆正位置,把机会交给学生。要俯下身子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要把探究的机会交给学生。新课程不断地促进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拥有者转向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帮助者、合作者;不断地促进教师从高贵者、训导者、管理者转向引导者、激励者、服务者。我们教师的行为应该出现这样新的变化: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用自己的爱心与学生一起营造一个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的教学氛围;创造丰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问题情景,给学生提供合作的时间、空间,课堂内外不断与学生交流分享感情与认识,寻找真理,改正自己不足。最终形成师生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的“学习共同体。”

2.教学过程要侧重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教师引导相结合

课程改革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参与到制定一定的学习目标、学习进度等,在学习过程中没有理解、掌握的情况能够比较迅速地反馈给教师,同时也避免了教师大量的重复的或无谓的讲解。这样通过自主学习辅以教师的指导、强调,学生对基本的历史知识信息掌握的效率要高得多。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课堂上给学生以自学的时间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关键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开展研究性学习是重要途径。研究性学习也是合作学习的重要形式。科学是不断发展的,需要人们不断地去探索,这种探索从学生时代就应开始。

3.备课过程中要注意充分利用和开发学科课程资源《课程标准》中指出:“凡是对实现课程目标有利的因素都是课程资源。……”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服务。教科书仅仅是学生学习最重要的一种资源,而不是惟一的资源,教师只是最重要的人力课程资源,学生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因此备教案同时也要备学案。备课过程中要本着有利于丰富学生的学科知识,扩大涉猎的知识面;有利于因材施教,提高学生实践活动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德育、审美教育。正确认识并处理好课内外教学的关系,努力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互相促进。

4.授课过程要注意教学手段的多样化、现代化

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和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和发展,新课标又为我们教师提供了广阔的天空,因此,教师必须树立起现代化教学观念,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从事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功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思维,与“以人为本,发展个性”的新课程理念相结合,师生互动,充分利用每一分钟,以配合新课标下高速度、快节奏、大容量的现代课堂教学,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素质的提升:实现从常规型教师向创新型教师的转变有学者认为,“创新型教师,就是指那些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技成果,将其积极应用于教学中,并且有独特见解,能够发现行之有效教学方法的老师。”当前课程改革是我国推进教育创新的重大举措,从教育目标的实现到课程、教学的创新措施的落实,都需要创新型教师的积极参与。因此,教师应树立做创新型教师的职业理想,成为课程改革的先锋和教育创新的主体。要实现从常规型教师向创新型教师的转变,教师应努力做到:

1.学会学习。严谨治学是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之一。在知识社会里人类知识总是急骤增长,知识陈旧率越来越快,因此教师靠职前学习积攒的“一桶水”必须时时更新,要及时储备一条知识的河流。流水才能不腐:如新课程的理念、教育科研理论、教育科研成果、课件制作等,都应是当今教师突出要学习的内容,在知识大量积累的基础上再去整合,并在实践中内化,这才是最好的学习效果。“生有涯,而知无涯”,每一位教师都应审时度势,把握时代发展的脉博,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将朴素的“活到老,学到老”、“学习,学习,再学习”的思想贯穿于日常生活中,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课程改革需要在教学中注意学科之间的渗透。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尽量多地掌握各种本学科之外的知识,达到“一专多能”。面对新课改,教师需要不断学习,终身学习,要以“博”、“精”、“能”作为自己提高自身素质,适应当今新形势的基本要求和目标。

2.学会反思。杜威最早对反思进行了描述,认为“反思是一种对于任何信念或假设性的知识,按其所依据的基础和进一步结论而进行的主动的、持久的、周密的思考”。一般认为:反思就是用批判和审视的眼光多角度地观察、分析、反省自己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并作出理性的判断和选择。反思对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说,教师专业发展就是一种自我反思的过程。反思被广泛地看作教师专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更是给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简洁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教师的反思活动既是一个个体的活动,也是一个群体的活动。国内外大量的研究证明,教师的教学经验反思是导致一部分教师成为研究型教师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大多数教师能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得出一点有效的经验和反面教训,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理论指导或不愿去捕捉这一灵感,因此,并没有从经验中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并没有将经验抽象成理论,只是让这些灵感昙花一现,这是对自己劳动成果的轻视,也无法让别人来承认你的劳动价值,当然,也就无法体现出教师的创造能力。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作为教师应当学会反思,注意积累一点一滴的经验,不断地探究,不断地总结,不断地发展,使自己逐步向创新型教师迈进。

3.学会合作。教师个体由于受知识水平、认识水平、价值观念的局限,对教育实践的理解也是有限的。教师应首先做到与其他教师的真诚合作,信息资源共享,并在工作中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和虚心向别人请教,在和谐的氛围中共同研究。其次是要做到与学生和社会专业人士合作。新课程体系中校本课程的开发给教师预留了充分的时间和余地,新课程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结合,与实践连接,教师在校本课程的开发和活动实施中应密切与学生和社会专业人士合作,使他们都能成为有效的教育资源,从而推动新课程的研究与实施。4.提高能力。

(1)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教师要学会主动的有创造性的利用实验室、图书室、各类教学设施等校内的课程资源;利用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等校外资源;利用校内外的网络等信息化资源为教学服务。同时教师必须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在社会这个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

(2)整合课程资源的能力。以往教科书是完全按照知识体系编写的,而今是从学生喜欢的生活中的场景、情境入手选择内容。新教材提供了许多新的教学形式,许多形式都是首次出现,新颖、独特,每一节课都充满新意。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对各种课程资源进行有效的再加工,创造各种不同的教育情境,有创意的进行教学,使学生获得更丰富的体验。这也对教师的创新精神提出了挑战。

(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课程实验的一个新视点。教师要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学科课程有机结合起来,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与融合,从而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新的教学模式。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4)审视、评价教材的能力。伴随新课改而来的教材改革,打破了长期的一种版本一统天下的局面,这是一大进步。但各个版本都是根据新课标而组织人力新近编写出来的,还处在试用阶段,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教师对所用教材的整体使用情况如何理解、评价,是教师能力的重要体现,也是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因此,作为一线教师,一定要认真熟悉新课标,在教学实践中刻苦探究新教材,对编书者如何根据新课标进行教材内容整合的结构和思路,教材的科学性、逻辑性、思想性和创新性等进行深入理解体会并作出客观评价,提出自己的见解,使之更趋完善,以促进课程改革的不断向前推进。

克令乡人民政府201*年9月16日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克令乡关于教师转变旧观念 工作安排意见doc》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克令乡关于教师转变旧观念 工作安排意见doc: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克令乡关于教师转变旧观念 工作安排意见doc》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5850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