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报告体会 > 心得体会 > 全站仪测量心得

全站仪测量心得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28 14:27:01 | 移动端:全站仪测量心得

全站仪测量心得

全站仪进行控制测量心得

一、严格控制安置仪器的地方:路上的非原生石板、石块、杂草丛生的地方、雨后的耕作土等。实践中,只要仪器安置在这些地方,人员走动、吹风、垂球的摆动,都会造成竖角10秒左右的抖动。即使无这些外界因素,操作人员的心跳也会造成仪器读数2秒的跳动。使用中一旦发现仪器竖角有两秒跳动,仪器三角架一定没安实。这是使用光学经纬仪无法体验到的现象。同时要求读数时,其余人员远离仪器,不得随意走动,并取下对中垂球。

二、视线对地满足规范要求:《水利工程测量规范设计阶段》要求视线对地不小于1.5m。在有一测站中,控制测量需要引用下一级测站的控制点,在使用这个控制点时,直视前方约5米处,视线侧边对山壁只有0.4的距离,结果290余米的测站距离,直返视距误差达0.089m(我们有一站最远视距1116米,直返视距误差0.057m),测几次都不能达到要求,只好重选前视距,290米的一站就耽误半天。

三、严禁视线上有障碍物:我们在测核桃树至高滩直视时,视距230m,在视线150余米处有一片竹叶在视线上晃动,对准棱镜后,调整焦距可见竹叶,焦距对准棱镜时竹叶不可见。读数时正镜的几次视距读数差为0.85m左右,其它情况下,视距读数距都为零。派人清理后,读数值才保持不变。

四、雨后天晴不宜观测:冬天里,山区雨后天晴的天气,雾气浓、空气扰动大,不宜进行测量操作。我们在一个雨后天晴的上午进行返视观测,棱镜在山阴下,仪器在太阳下,逆光观测,雾气又浓,望远镜里根本找不到目标。直到上午11点半,阳光照到棱镜上后,才能进行观测,但目标在镜筒仍抖动不也。严重影响测量精度。

五、为加快测量速度,控制测量尽量采用三角架摆棱镜,这样只搬棱镜,不搬脚架,减少摆镜时间和摆站的误差。我们测量时用了三个三角架,有两个铝合金的,很轻,但铝合金脚架在水泥地上有不稳的感觉。如有四个三角架配合使用,三个使用,一个走前视,这样速度会更快。六、光学对中器使用注意事项:全站仪和棱镜连接器都有光学对中器,很好使用。但使用中一定要按:调平对中再调平再对中的顺序使用。因为光对中器在基座不平时,视线是斜的,这时对中,调平后又不对中了,有时要动脚架,影响测量工作进度。在实践中,有个新同志摆后视棱镜,仪器搬走后没动脚架,应该快,发现半天都没摆好,还动脚架。经询问,发现他没按此顺序操作。全站仪配有垂球,摆脚架时将其挂上,在三角座基本水平时,让垂球基本对中,固定脚架后,架仪器调平后用光学对中器精确对中,这样操作起来很快。棱镜标配里无垂球,建议前视镜站另配垂球,加快摆站速度。后视是搬到测站,脚架先固定了的,不存在这个问题。七、视距测回数:规范要求视距测量时测四测回,每测回读数四次的平均度,再把三测回的数平均作为视距测量数。但在实践中只要视线上无干扰物,视距任意次读数都不会变,不知规范这样要求的要义。

八、视距直视和反视读数:在进行直返视法进行控制测量时、五等测量时规范要求视距只读直视、不读返视,但实践中发现利用直返视读数比较可以发现错误和误差来源:如视线障碍、对地距离过小、读数错误、记录错误、对测站中心不准等问题。可以减少人为误差因素。九、利用竖盘读数指标差提高测量成果精度。反复对中后读数指标差仍不满足求,就校竖角指标差,不管工作前校没校,一般都有效。通过正反镜指标差的验证,查找误差原因,使得测量成果的人为失误因素降为零。提高测量成果准确率。

十、仪高、棱镜高测量不易精确。按规范上要求:棱中心到基座用游标卡尺量下后,作固定值记录,测量过程中用钢卷尺量基座以下部分,两者加起来作镜高。实际操作时,发现游标卡尺只能量到三角基座调平螺旋的上座。因上座到下座之间有调平螺旋,调整后数字是变化的,每一站不同。所以量仪高(镜高)时,从测桩中心量到角架座盘(斜10cm),再到棱镜三角联接器上座(斜5cm),直线按曲线量,不准确。现场我们采用钢卷直接量到棱镜(仪器中心)反而误差小些。角架座盘到棱镜中心的倾角比到棱镜基座的倾角要小些。但仍然不准,不知大家有什么高招。

十一、视线倾角不大于15°问题:《三角高程测量规范》中要求视线倾角不大于15°,我们在实际操作前认为不易达到这个标准。实际操作时,发现倾角多数在2°左右,所以不足为虑。但《水利工程测量规范》中用h≤20×s×10^3/T来表示高差限制、不太直观,不知为什么不换算成角度。

十二、测量结果要求现场计算,以检验测量成果。由于计算复杂,我们采用提电脑,用电子表格编写测量记录薄现场进行计算。这样方便、快捷、不易出错,只是手提电脑在强光下不好用。十四、用CAD几何作图法计算各控制点坐标。平面控制测量中控制点坐标计算是最繁锁的,我用CAD几何作图法先作各边长度和转角,在查询端点坐标。

扩展阅读:全站仪测量心得

全站仪测量心得

随着近年来建筑的发展,涌现出许多平面图形比较复杂的异型、圆弧形建筑物。这些建筑物的施工放线工作要复杂的多。但是,利用全站仪及AutoCAD软件的结合应用,可将这些比较复杂的建筑物平面图形精确、迅速的定位下来,使测量的放样精度及工作效率得到很大的提高。方法操作简单明了,测量结果精度高,误差小,充分体现了全站仪与CAD结合应用的优点。下面以某学校音乐会议中心工程为例进行说明。

本工程为圆弧形结构,轴线、标高复杂交汇,会议中心部位尤为突出。如下图所示。

1、测角测距

本工程基础为独立基础,承台单独下落。在基础施工中,使用全站仪的测角及测距功能,可以非常便捷的完成放线工作。在圆心处支全站仪,利用已知的轴线方向,定位各个轴线的角度及相应承台、框架柱的距离,放设出大样。

会议中心外围是一个锯齿造型,锯齿梁的定位放线如若按照常规的放线方法进行,效率极差,精确度也难以保证。而依靠全站仪的测角测距功能及AutoCAD的角度、距离查询功能可以比较便捷的进行放样施工。

在R10轴定位一个点P0,然后利用AutoCAD软件测算出P0点位与P1、P2、P3等点位的角度a、b、c等及相应的距离L1、L2、L3等。在P0点位支设全站仪,根据已经测算好的角度、距离进行各个点位的放样,然后再进一步对锯齿梁进行放样。如下图所示。

2、利用坐标放线

由于本工程的圆心无法随建筑高度升起,在第一层的施工放线时可以利用圆心放线定位,而在第二层的放线施工时就无法依靠圆心进行放线定位。显然,在每道轴线位置留设放线孔是不现实的,利用全站仪的坐标测量、坐标放样和AutoCAD的坐标系统的结合,可以精确的进行放样。

(1)利用已知坐标系放样

根据放线报告提供的坐标点位,在AutoCAD上画出建筑物的图形,然后利用AutoCAD的捕捉及坐标查询功能,测算出要放样的点、线的坐标值,然后支设全站仪进行坐标放样。

采用全站仪与AutoCAD软件相结合的施工测量方法对施工现场通视要求大大降低,尤其适用于通视条件差和外型复杂的工程。

(2)利用任意坐标系放样

如果无放线报告,或者放线报告不准确,无法从AutoCAD上查询准确的坐标值,那么,可以利用任意的坐标系进行放样。即不设置全站仪的测站点和方位角,利用任意的坐标系读取两个点位的坐标,这两个点位的相对关系是不会根据坐标系的变化而变化的,由此根据AutoCAD软件的坐标定位、绘图、捕捉及坐标查询功能来进一步确定其余关系的点、线等的坐标。只要保持全站仪不动,那么我们所测量的坐标及要放样的坐标都在同一个坐标系上,这样,根据AutoCAD软件测算的点位与已知点位的相对关系是不变的。这样就达到了放线定位的目的。

例如,我们要进行音乐教室部位二层的放线工作,在能通视R13轴的任意位置支设全站仪(全站仪在放线过程中要保持不挪动位置),不设置全站仪的测站点和方位角,利用全站仪自带的坐标系读取圆心点P1及R13轴远端的P2点的坐标值,然后在AutoCAD软件上绘出这两个点位,再依据图纸关系计算出P1、P2点位与要放样的P3、P4点位的相对关系,在AutoCAD软件将P3、P4点位绘出。由于在AutoCAD软件桌面上可以清楚地分辨出方向,如有必要,可以绘出R13轴的1米控制线及其他轴线的控制点等,利用软件的坐标查询功能测算出P3、P4、P5、P6等点位的坐标,然后再使用全站仪进行坐标放样。坐标系的变化不会影响各个点位的相对关系,这样,我们就完成了音乐教室的放线定位工作。如下图所示。

3、利用坐标吊线

众所周知,全站仪所测量放样的坐标是三维坐标XYZ,如果保证XY坐标不变,仅Z值变化,就达到了我们利用坐标吊线的目的。即利用全站仪测量已放样完毕的楼层点位,如(XXX,YYY,ZZZ),然后对准备放样的楼层进行坐标放样,即(XXX,YYY,ZZZ+层高)。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在测量和放样过程中不关注Z值的变化,仅读取XY值。由于XY值没发生变化,仅Z值变化,这样就达到了利用坐标吊线的目的。

AutoCAD软件作为一款有名的工程应用软件,已经为广大的工程技术人员所熟悉和掌握。而全站仪与AutoCAD软件的结合应用,使得放线定位的计算和测设变得十分方便,并极大的提高了作业效率。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全站仪技术的提高应用和工程技术人员素质的提高,施工测量必将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全站仪测量心得》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全站仪测量心得: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全站仪测量心得》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585040.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