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计划总结 > 工作总结 > 高一地理第一单元知识总结2

高一地理第一单元知识总结2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28 15:02:23 | 移动端:高一地理第一单元知识总结2

高一地理第一单元知识总结2

高一地理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

宇宙的本质:宇宙是由各种形态的物质组成的,是在不断运动和发展变化的。

第一节

1、宇宙的特点物质性

天体:宇宙间各种物质的存在形式,叫做天体。天体分为人造天体和自然天体。自然天体包括: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云、星际物质。2、宇宙的特点运动性

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的层次:

总星系(人类目前观测到的宇宙)包括银河系和河外星系(星系),银河系包括太阳系和其他恒星世界,太阳系包括地月系和其他行星系统。

3、光年是距离单位。目前,人类观测到的最远天体距离地球约200亿光年。4、宇宙的演化,经历了温度从高到低,物质密度从密到稀的过程。5、地球的普通性地球只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

太阳系八大行星分为三类:水星、金星、地球、火星类地行星;

木星、土星巨行星;

天王星、海王星远日行星。

三类行星,质量从大到小依次为:巨行星、远日行星、类地行星;体积从大到小依次为:巨行星、远日行星、类地行星;平均密度从大到小依次为:类地行星、远日行星、巨行星;6、(1):八大行星公转方向一致,均是逆时针;哈雷彗星公转方向为顺时针。(2):小行星带介于火星和木星之间。(3):八大行星距日由近及远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4):金星自转方向为自东向西,与公转方向相反;其余七大行星自转与公转方向一致。(5):注意彗星彗尾的画法。

7、八大行星的共性:同向性、近圆性、共面性8、地球的特殊性拥有生命。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1):外因宇宙环境

稳定太阳和光照

安全大小行星各行其道2):内因自身条件

适合呼吸的大气体积、质量适中;适宜的温度日地距离适中;液态水。

第二节

一、太阳辐射

1、太阳是一个巨大炽热的气体球,主要成分是氢和氦,表面温度6000K;2、太阳源源不断的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叫太阳辐射;

3、太阳辐射能量来源于内部的核聚变: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4个氢原子核聚变为一个氦原子,释放能量。4、太阳辐射能作用:1):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2):是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所用的能源。

5、太阳常数:在日地平均距离条件下,在地球大气上界,垂直于太阳光线的1平方厘米面积上,1分钟接收到的太阳辐射能量,称为太阳常数。6、我国太阳辐射能的分布:

最丰富区: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一部分、内蒙古高原西部(原因:世纪金版P5)最贫乏区:四川盆地、云贵高原一部分(原因:世纪金版P5)7、影响太阳辐射分布的因素:纬度、地形、天气、日照时数、大气能见度二、太阳活动

1、太阳大气层,由内向外依次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亮度由内向外逐渐降低;温度由内向外逐渐升高。

2、黑子:发生于光球层;黑子并不黑,只是因为它的温度比太阳表面其他地方低,显得暗一些;活动周期为11年;太阳黑子的多少和大小,可以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3、耀斑:发生于色球层;活动周期为11年;耀斑爆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4、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对地球气候的影响。2):对地球电离层的影响。导致通讯衰减或中断。3):对地球磁场的影响。产生“磁暴”现象。

第三节(重点)

一、地球的自转

1、自转中心:地轴。地轴是无限细的、假想的,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交点,叫做极点。2、自转方向:从侧面看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顺时针。

3、自转周期:

恒星日:地球自转360°,时间为23时56分4秒,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太阳日:地球自转360度59分,时间为24时,是人们使用的地球自转周期。4、自转速度:

角速度:地球表面除南北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自转角速度都一样,约15°/时。

线速度:纬度越低,自转线速度越大;赤道自转线速度最大,为1670千米每小时;南北纬60°的线速度为837千米每小时,约为赤道的一半。南北极点既无角速度、也无线速度。

二、地球的公转

1、公转中心:太阳。

2、公转方向:从北极上空看逆时针。3、公转周期:

恒星年:地球公转一周360°,时间为365日6时9分10秒,是地球公转的真正周期。回归年:时间为365日5时48分46秒。是人们使用的公转周期。回归年时间比恒星年时间短的原因:由于地轴进动,导致春分点西移,公转不到360°。4、公转速度:

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近日点快,远日点慢。地球公转角速度约1°每天,地球公转线速度约30千米每秒。

5、如何确定公转轨道上的四节气:看地轴的偏向三、黄赤交角

1、地球自转平面叫赤道平面,地球公转平面叫黄道平面,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的交角为23度26分,就是黄赤交角。黄赤夹角的变大和变小,五带该怎么变化

2、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轴指向不变,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以一个回归年为周期移动。

3、春分日,太阳光线直射赤道;尔后,太阳直射点北移,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尔后,太阳直射点南移,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尔后,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尔后,太阳直射点北移,次年春分日,太阳直射赤道。

四、昼夜交替

1、地球上有昼有夜的原因: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2、地球以一个太阳日为周期昼夜更替的原因:地球自转。

3、如果没有地球自转,仍会有昼夜更替,因为地球的公转,只不过昼夜更替周期为一年。4、晨昏线相关知识

1)如果把地球看作一个正球体,同时不考虑大气对太阳光线的散射作用,那么,地球上昼半球与夜半球的面积应相等,即晨昏圈是一个过球心的大圆,且平分地球。晨昏线移动和地球自转的方向相反是自东向西,随地球的自转方向由夜进入昼经过的是晨线,由昼进入夜的是昏线。

2)晨昏线平面与太阳光垂直。晨昏线上的各点太阳高度为0。3)晨昏线永远平分赤道。

4)晨昏线只有在春、秋分时才与经线圈重合。5)晨昏线在夏至、冬至时与极圈相切。

6)晨昏线自东向西移动15°/小时,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

7)晨线与赤道的交点处的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的交点处的经线的地方时为18点。

8)过切点经线的地方时为0:00或12:00

9)晨昏线与经线的夹角等于太阳直射的纬度,太阳直射的纬度与过切点的纬线互余五、地方时

公式:所求地方时=已知地方时±两地经度差×4(分钟/度)。说明:①符号的用法:东“+”西“-”。

②东西方向的确定:根据东经度和西经度的概念来判定

国际日期变更线(180°)自西向东越过减一天,自东向西越过加一天三种情况:两者都为东、两者都为西、一东一西六、区时

1、时区的划分

2、区时的概念:中央经线(该时区乘以15°)的地方时

3、某地时区数=该地经度÷15=商……余数(余数>7.5,商进1;<7.5,商不变,商即为该地所在的时区数)。

4、计算:东加西减,越过国际日期变更线涉及日期的变更三种情况:两者都为东、两者都为西、一东一西七、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

向着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八、新一天的范围:0:00所在经线向东到180°经线九、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半球夏半年(北半球春分日秋分日)1、昼长夜短;

2、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3、北极附近出现极昼现象;

4、夏至日,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北半球冬半年(北半球秋分日次年春分日)1、昼短夜长;

2、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3、北极附近出现极夜现象;

4、冬至日,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赤道地区全年昼夜等长;春分日、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同学们要会分析不同时间昼夜长短情况及变化趋势。

十、昼夜长短的计算1、通过昼弧和夜弧来求

找一点的昼弧和夜弧的方法:过这一点作该点的纬线2、通过日出和日落时间来求

方法:如一点在晨线上,则该点的地方时就为该点的日出时间;如该点在昏线上,则该点的地方时就为该点的日落时间

在同一纬线上,各点的日出,日落时间,昼长,夜长都相等十一、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正午太阳高度角=90°-纬度差(所求地纬度与太阳直射点纬度,在赤道同侧高纬减低纬,在赤道异侧相加)。2、纬度变化规律

正午太阳高度角自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零。3、季节变化规律

夏至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南半球最小。冬至日: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北半球最小南北回归线之间,当太阳直射时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两回归线之间地区:两次直射,=90°两回归线上的地区:一次直射,=90°

4、只有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点,正午太阳高度才能达到90°十二、太阳直射点(太阳直射的纬线和地方时为十二点的经线)十三、判断两点的方位

先找准参照点,以参照点建十字架,即过该点的纬线和过该点的经线,再确定方向十四、五带

热带:能够被太阳直射的地区,为热带。包括两回归线及其之间的地区。寒带:有极夜现象的地区。包括两极圈及其以南以北地区。温带:既无太阳直射又无极夜的地区十五:四季的划分十六、太阳光照图

(1)侧视光照图

图1-4-6

(2)俯视光照图(图1-4-7)

图1-4-7

(3)透视光照图(图1-4-8)

(4)圆柱投影光照图(图1-4-9)

图1-4-9

(5)局部光照图(图1-4-10)

图1-4-10

(6)其他变式图(图1-4-11)

扩展阅读:地理必修2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自然增长)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1、总趋势:增长。

2、决定因素: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3、时间差异:不同历史时期,人口数量增长的特点不同。4、地区差异:人口数量,亚洲最多,非洲次之;人口增长,非洲第一,拉丁美洲次之。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1、类型,划分、特点、判定特点人口增长模式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出生率高高低死亡率高低低自然增长率低高低2、转化

增长模式若发生改变,一定是死亡率先下降。3、空间分布

发达国家人口增长已进入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还没有完成由传统型想现代型的转变。总体来看,世界人口增长模式仍处于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4、我国的人口增长

我国目前已基本实现了人口增长模式从传统型想现代型的转变。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人口迁移)

一、定义:就是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

发生改变。

二、分类:1、国际人口迁移时间19世纪以前特点以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迁出地旧大陆(欧亚非)迁入地新大陆(美洲、大洋洲)原因欧洲的殖民主义扩张;新大陆的开发意义在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也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调整了劳动力空间分布不均的状况二战后从发展中亚非拉等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多西欧、北美、西亚、北非等经济发展的地域差异二、国内人口迁移

时间流向迁往自然和社农业经济的脆大批迁移会经济条件较弱、频繁的战好的地区争、自然灾害国家有组织、有计划从东部计划经济体有计划、有城市派员支援制、严格的户西部、内地和组织籍管理制度边疆;农民由东部迁往西北和东北内地→沿海;改革开放政自发迁移,山区→平原;策、地区发展流量增大农村→城市;不平衡贫困地区→发影响因素特点古代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后达地区;出现大规模“民工流动”三、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自然因素: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2、经济因素:经济发展、交通和通信

3、政治、文化等社会因素:政策、社会变革、战争和宗教

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

一、环境承载力

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二、环境人口容量:

1、含义:与环境承载力内涵一致2、特点:

3、影响因素:资源(最主要)、科技发展水平、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4、估计:乐观论未来世界的人口,不会达到环境人口容量的极限值悲观论目前世界人口太多,已经大大超过了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中间论认为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在100亿左右。三、人口合理容量1、含义: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2、谋其原因:制定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3、实现途径:

就整个世界来说,一方面国际社会要倡导各国政府,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要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另一方面,要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世界各国都应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区域持续发展战略,既保持好生态平衡,又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高一地理第一单元知识总结2》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高一地理第一单元知识总结2: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高一地理第一单元知识总结2》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588224.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