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考试前知识点总结物理
,第六章电压电阻
一、电压
1、电源的作用提供电压的装置;电压是电路中产生电流的原因。
(电路中有电流,就一定有电压;电路中有电压,却不一定有电流,因为还要看电路是否是通路)。2、国际单位:电压用字母U表示,单位是伏特,简称伏,符号是V。常用单位:千伏(KV,1KV=10V)和毫伏(mV,1mV=10V)。家庭照明电路的电压是220V
一节干池的电压是1.5V;一节蓄电池的电压是3v
对人体安全的电压不高于36V。3、电压表的使用
使用前:观察其量程和分度值使用时(两要一不):A、一要并联;B、二要正进负出。C、不要超过量程。若用错:A、要是串联在电路中,则会出现断路现象,且测得是电源电压。
B、正负接线柱接反会出现指针反偏现象。C、超过量程会出现指针满偏现象。
4、电压表的读数方法:格数乘以所选分度值。5、相同电池串联,总电压为各电池的电压之和
相同电池并联,总电压等于其中一支电池的电压。
二、探究串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1、实验步骤:A、提出问题;B、猜想或假设;C、设计实验;D、进行实验E、分析和论证F、评估交流
实验中的强调问题(选用不同规格的灯泡是为了避免实验出现偶然性)2、结论:在串联电路中,总电压等于各用电器的电压之和。U=U1+U2
在并联电路中,总电压等于各支路电压。U=U1=U2
3、两灯泡两端的电压一样不能说明它们的连接方式是并联,而是串联(灯泡规格相同或并联时都有可能)。
三、电阻
1、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如铅笔芯、金属、人体、大地、食盐水等;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如橡胶、塑料、陶瓷、油、蒸馏水等。
导电能力介于两者之间的叫半导体,如硅金属等。二极管就是用半导体材料做的。2、电阻: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叫电阻,
用R表示,单位是欧姆,简称欧,符号是Ω。常用单位有千欧(KΩ,1KΩ=10Ω)和兆
33-欧(MΩ,1MΩ=10Ω),它在电路图中的符号为。
3、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有:A、材料;
B、长度(长度越长,电阻越大);
C、横截面积(导体的横截面积越粗,导体的电阻越小);D、温度。(电阻随温度的改变为改变,温度升高,电阻越小)
4、某些导体在温度下降到某一温度时,就会出现其电阻为0的情况,这就是超导现象,这时这种导体就叫超导体。应用:高压输电线。注意:凡是专门用来发热的东西不能用超导体材料制作,如灯泡灯丝、电热水器、电炉丝等。
5、滑动变阻器的工作原理是:改变接入电路电阻丝的长度来改变电阻大小的。目的:①分担电压控制电流②保护电路。它在电路图中的符号是铭牌:“50Ω1A”中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是50Ω,滑动变阻器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是1A;
用法:选(据铭牌选择合适的变阻器)、
串(串联到电路中)、接(一上一下接)、
调(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阻值调到最大,作用是保护电路)。
第七章欧姆定律
1、欧姆定律是由德国物理学家欧姆在1826年通过大量的实验归纳出来的。①在“探究电流与电压关系”实验中应控制R(或固定电阻)不变,滑动变阻器R的作用是改变电阻R两端的电压(或改变电路中的电流)。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是:当导体的电阻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②在“探究电流与电压关系”实验中应控制电压不变,滑动变阻器R的作用是使定值电阻两端电压不变。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是:当加在导体两端的关系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2、欧姆定律: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两端的电阻成反比。公式为:I=U/R,变形公式有:U=IR,R=U/I
3、欧姆定律使用注意:A、单位必须统一,电流用A,电压用V,电阻用Ω;
B、不能把这个公式理解为:电阻与电压成正比,与电流成反比,因为电阻常规情况下是不变的。
五、测量小灯泡的电阻
1、根据欧姆定律公式I=U/R的变形R=U/I可知,求出了小灯泡的电压和电流,就可以计算出小灯泡的电阻,这种方法叫做伏安法。
62、电路图:(重点)
图
3、测量时注意:A、连接电路时断开开关。
B、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应该滑到电阻最大端;C、电流表电压表的用法要注意;
D、测量电阻时,应该先观察小灯泡的额定电压,然后测量时使用的电压应该按照从额定电压依次降低测量。
4、实验中滑动变阻器的作用:
1保护用电器。2改变电路中电流,电压的大小。
5、结论:电压越低,小灯泡越暗,温度越低,小灯泡的电阻越小。
六、欧姆定律和安全用电
1、对人体安全的电压应该不高于36V,高压电对人体来说是非常危险的。
2、我们不能用潮湿的手去触摸电器,因为人的皮肤潮湿时,电阻会变小,从而会增大触电的可能性。一般情况下,不要靠近高近带电体,不要接触低压带电体。
3、雷电是自然界一种剧烈的放电现象,对人来说是非常危险的,所以在有雷电现象时,不要站在大树或其它较高的导电物体下,也不能站到高处。
4、为了防止雷电对人们的危害,美国物理学家富兰克林发明了避雷针,让雷电通过金属导体进入大地,从而保证人或建筑物的安全。比如高压输电线上面的两根线就是避雷用的。5.站在电线上的鸟不触电的原因:①鸟双脚间的跨度比较小,加在鸟身上的电压小,通过鸟的电流很小。②鸟的脚上有厚厚的角质层是绝缘的。
第八章、电功率
一、电能
1、电能可能同其它形式的能量转化而来,也可以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量。2、电能用W表示,常用单位是千瓦时(KW.h),在物理学中能量的通用单位是焦耳(J),简称焦。
61KWh=1000w3600s=3.610J。
3、电能表是测量用电器一段时间内消耗的电能多少的仪器。A、“220V”是指这个电能表应该在220V的电路中使用;B、“10(20)A”指这个电能表的标定电流为10安,额定最大电流为20安;C、“50Hz”指这个电能表在50赫兹的交流电路中使用;D、“600revs/KWh”指接在这个电能表上的用电器每消耗一千瓦时的电能,电能表转盘转过600转。
4、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的过程是做功的过程,有多少电能发生了转化,就说电流做了多少功。实质上,电功就是电能,也用W表示,通用单位也是焦耳,常用单位是千瓦时。(重点)
二、电功率
1、电功率是表示消耗电能的快慢(或电流做功快慢)的物理量,用P表示,单位是瓦特,简称瓦,符号是W。常用单位有千瓦(KW)。1KW=10W。电功率的定义也可以理解为:用电器在1秒内消耗的电能。比如20w的意义就是:该用电器每秒内消耗的电能是20J。2、电功率与电能、时间的关系:P=W/t在使用时,单位要统一,单位有两种可用:(1)、电功率用瓦(W),电能用焦耳(J),时间用秒(S);
(2)、电功率用千瓦(KW),电能用千瓦时(KWh,度),时间用小时(h)。3、1千瓦时是功率为1KW的用电器使用1h所消耗的电能。
4、电功率与电压、电流的关系公式:P=IU单位:电功率用瓦(W),电流用安(A),电压用伏(V)。
5、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工作时的电功率(或者说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功率),叫做额定功率。注(往往在解决实际电功率的题目中电阻是纽带)三、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1、测量小灯泡电功率的电路图与测电阻的电路图一样。实验需要注意的地方大体上也一样。2、进行测量时,一般要分别测量小灯泡过暗、正常发光、过亮时三次的电功率,但不能用求平均值的方法计算小灯泡的电功率,只能用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功率。
实验电路图
考点!!!!!!!
专题复习、电路故障判断:1.电压表有示数,电流表没示数:
A、电流表坏了B、电流表短路C、灯泡断路;2.电压表没示数,电流表有示数
A、电压表坏了B、电压表接触不良C、电压表被短路(小灯泡短路);3.电压表没示数,电流表也没示数
A、电压表和电流表一起坏了B、干路断路(如开关接触不良,滑动变阻器断路等)4.结论:①额定电功率等于额定电压和额定电流的乘积P=IU②小灯泡的实际功率随实际电压的增大而增大;③小灯泡的实际电功率越大小灯泡越大;④小灯泡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变大。
灯泡亮度判断
1同一电路中,不同灯泡的亮度判断A两灯泡串联电阻大的灯泡亮,b两灯泡并联电阻小的亮。
2同一灯泡在电路变化前后的灯泡判断
a根据公式p=IR或P=U/R,要比较p实只需比较电路变化前后通过的电流或两端的电压b同一灯泡,流过灯的电流越大,或两端电压越大,灯泡越亮3额定电压下的灯泡比较正常发光时,即pe=p实时
ape越大,p实越大,灯泡越亮bpe与p实相等,灯泡亮度也相等
串、并联电路公式项目串联电流I电压U电阻RR=R1+R2电功率PP=P1+P2电流比电压比电功率比I=I1=I2U=U1+U2I=I1+I2I1:I2=1:1U1:U2=R1:R2P1:P2=R1:R2I1:I2=R2:U1:U2=1:1R1P1:P2=R2:R1并联U=U1=U2R=R1R2P=P1+P2/(R1+R2)总结方法:串联电路中,除电流比值相等外,其余量均成正比并联电路中,除电压比值相等外,其余量均成反比
重点+难点电功率:P=W/T=UI=IR=U/R电功:W=n/N=PT=UIT=IRT=U/RT
考点欧姆定律:I=U/R
推导式:R=U/IU=IR
时常整理自己的收获会发现原来自己拥有的比自己想象的要多!陈卓
扩展阅读:声学:期中考试知识点总结
知识点兵
我们出去旅游,在山脚下倾听瀑布的声音,隔壁邻居家装修房子我们能听到嘈杂的电钻钻墙的声音,我们走在公园里耳边响起飞机轰隆隆的声音,在音乐厅里我们能听见悠扬的小提琴的琴声,以上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物理现象声音。那么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又是怎么传到我们耳朵里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有关声音的知识.
知识点1声音的产生
(1)物体振动产生声音。
振动是指物体在某一位置附近做往复运动,往返一次叫振动一次。
固体、液体、气体在振动时都能作为声源发声,在生活中所听到的钟声、海浪声和悠扬的笛声,分别是由固体(钟)、液体(海水)和笛子中的气体振动发出的。
声源的振动通过气体〔空气〕、液体、固体等介质传播到人的耳朵里,被人感知后人就听到了声音。
知识点2声音的传播及传播速度
(1)声音在传播时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2)通常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
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最慢,即v固体>v液体>v气体.常温下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340m/s.
声音的音调和响度大小并不会影响到声音传播的速度。声音的传播速度只与介质和温度有关。
知识点兵
你注意过日常生活中的回声现象吗?例如,在群山中大声喊叫时,能听到回声吗?回声只有一次吗?打雷时听到的连续不断的雷声是连续打雷形成的吗?我们知道在空旷的大屋子里面说话能听到回声,可是为什么在设计优良的大剧场中,虽然剧场的长、宽均大于17m,但演出时却听不到回声?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关于回声的知识。
知识点3回声
(1)回声的产生:
如果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较大的障碍物,则发生声音的反射,形成回声.(2)人能区分回声与原声的条件
人耳只能区分时间间隔0.1s以上的两个声音。如果回声与原声传到人耳的时间间隔小于0.1s,那么人耳就不能区分回声与原声,这时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如果回声和原声传到人耳的时间间隔不小
学好物理,就跟闯哥page1of于0.1s,人耳就能将回声和原声区别开来,从而听到回声。
[参考资料]:要想听到回声,声源距障碍物至少要多远呢?我们可作如下分析:人要听到回声,则回声比原声到达人耳的时间晚0.1s以上,在此过程中,声音在人和障碍物之间运动了一个来回.因此声音从人到障碍物所需的时间是整个时间的一半,即tt20.05s,取声速为340m/s,则svt340m/s0.05s=17m.可见,要想听到回声,声源与障碍物间的距离至少为17m.平常我们在教室里时,由于教室的长、宽均小于17m,所以在教室里听课时听不到回声.
(3)利用回声测距
声音在同一均匀介质中传播速度是不变的.从声源发声到听到回声的过程中,声音的运动经历了“声源障碍物”和“障碍物声源处接收器(如人耳)”两个过程,所以声音从声源到障碍物所需的时间是整个时间的一半,即tt2,则svt2,因此,当已知声音在某一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时,只要测出从发声到听到
回声的时间,就可算出声源与障碍物之间的距离.
[迷你小实验]:听到两次同一声源发出的声音一定是回声吗?我们将一只耳朵贴在一段长钢管的一端,另一位同学在另一端敲击一下钢管,我们会听到两次声音,听到两次同一声源发出的声音一定是回声吗?发声体振动后,声音依靠介质向四周传播.在传播过程中,声音如果碰到障碍物,就会发生反射现象,形成回声.人听到声源直接传来的声音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时人就会把原声与回声分开,听到两次声音.但是,听到两次声音并不都是回声.我们在上述实验中听到的两次响声,却不是因为障碍物而形成的回声,而是由于声音在钢中传播的速度比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大得多,声音通过两种介质传入人耳的时间间隔大于0.1s,人耳便能区分这两次声音了。
知识点4声音的三要素
1.音调:音调就是声音的高低.音调是由声源的频率高低决定的,频率越高,音调也越高.弦乐器的音调与弦的长短、粗细、松紧有关;管乐器的音调由发音部分的气体体积大小决定,体积越小,音调越高.
人的听觉频率范围是20Hz~201*0Hz,我们把频率高于201*0Hz的声音叫做超声波,低于20Hz的声音叫做次声波.
2.响度:响度就是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
响度由声源的振动幅度决定:振幅越大,响度越大;还跟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距离越远,响度越小.在声学中,人们通常用分贝(dB)作为单位来计量声音的大小.人的理想声音环境是15~40dB;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噪声应不超过50dB;为保证正常工作和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为保护听力,应
学好物理,就跟闯哥page2of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
3.音色:音色(也叫音品)反映的是声音的品质.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音色是不同的,如两个发声体即
使发出的声音音调相同,响度也相同,但人耳仍能分辨出来,就是因为它们的音色不同.音色取决于发声体本身,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其振动情况是不同的,发出的声音的特色也就不同.
[参考资料]:音调和响度理解音调和响度这两个概念时,要注意生活中的语言与物理学中的语言是有区别的。在生活中所说的声音高低,有时指音调;如唱歌时说音起得太高,唱不上去;有时指响度,如说某人说话太低,听不清.但在物理学中指音调时说高低,指响度时说大小,二者不能混淆。“音调高就是响度大,音调低就是响度小”这种说法是不对的.又如日常生活中所说“高声大叫”、“低声细语”中的“高、低”实际指的是响度大小,而“高音歌唱家”、“低音歌唱家”才是指音调高低.
知识点兵
知识点5人耳听到声音的条件
[参考资料]:我们是怎样听到他人的声音的呢?物体振动时,我们不一定能听到声音。首先,声音的传播需要一定的媒介,即传播物质,假如声源处与人耳处之间是真空,则人耳听不到声音(宇航员在太空中就不可能直接交谈);其次,人的听觉有一定的限度,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大约是每秒20次到201*0次,所以当发声体的振动频率低于每秒20次或高于201*0次时,人耳也听不到此声音;第三,人耳能否听到声音还与声音的响度有关,若发声体振幅太小,或距离人耳太远,人耳也不能听到声音.
(1)人耳要听到声音,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1.发声体振动,发出在人的听觉频率范围内响度足够的声音;2.具有能传播声音的介质;3.人耳具有正常的听觉.(2)人耳听到声音的具体过程如下:
发声体振动引起周围的介质发生振动,这种振动以发声体为中心由近及远向外传播,形成声波.声波传播到人耳处,引起人耳鼓膜发生相应的振动,形成听觉,这样人就能听到声音了.
知识点6声音的种类
使人感到愉快的声音为乐音,它是声源有规律振动时产生的,如钢琴、胡琴等乐器在演奏乐曲时发出的声音就是乐音.令人厌烦的声音为噪声,一般是由声源的无规律振动而产生的,如汽车喇叭声、机器的轰鸣声等为噪声.
学好物理,就跟闯哥page3of1.物理学角度的噪声:从物理学角度看,乐音和噪声是有一定区别的.乐音即好听、悦耳的声音,是由发
声体做有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噪声即嘈杂、刺耳的声音,是由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2.环境保护角度的噪声:从环境保护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
听的声音产生干扰作用的声音,都属于噪声.所有声音都有可能成为噪声.例如:当有人想睡觉时,其他人唱歌或听音乐,此时的音乐妨碍了他人的休息,对想睡觉的人来说就成了噪声.
3.噪声的来源及危害:工厂里,发动机的运转声,材料的锯割、冲压、切削声;公路上,车辆的鸣叫声,
发动机振动和排气声,以及车身的振动声;建筑工地上各种机器和设备发出的噪声,安静图书馆里说话声等都是噪声.噪声对人体的危害轻则会妨碍工作、休息、影响工作效率,重则会引起神经衰弱、头痛、高血压等疾病,甚至会使听觉器官失去听力.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dB;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dB.
4.控制噪声的措施:①在声源处;②在传播过程中隔声、吸声;③在接收处(人耳处)减弱.
知识点7噪音
(1)噪声的意义
从物理学的角度看,噪声是指不规则的、间歇的、随机的振动产生的声音.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噪声指任何难听的、不和谐的、高分贝的声音或干扰,即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干扰人的听觉的声音都属于噪声,如“夜半歌声”、阅览室外传来的歌声、上课时某些学生的窃窃私语声等都属于噪声.也就是说,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讲,乐音和噪声没有严格的界限,所有的声音,包括乐音都有可能成为噪声.
(2)减弱噪声的途径
噪声主要来源于交通工具、工业设备.减小噪声,一方面要减小噪声声源的振动,另一方面要隔离噪声声源.
因为声音是振动的物体产生的,并且通过介质向外传播,最终在人耳处形成听觉.所以要减轻噪声对人体的危害,最终目的是要减弱人耳听到的声音的响度,因此减弱噪声要从发声体、传播过程(介质)、人耳处减弱.具体来说就是要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例题精讲
是()A.大钟的回声
【例1】在敲响古刹里的大钟时,有的同学发现,停止了对大钟的撞击后,大钟仍“余音未绝”,分析其原因
B.大钟在继续振动
C.人的听觉发生“暂留”的缘故D.大钟虽停止振动,但空气仍在振动
答案:B
解释:大钟“余音未绝”,是因为大钟一直在振动。敲一下大钟然后停止,大钟仍会振动半天,不会立刻停止
学好物理,就跟闯哥page4of【例2】初春时节,柳树发芽,你可以折一根柳条,把皮和芯拧松,抽出木芯,用刀把嫩皮的两端修齐,就
制成了“柳笛”.用力吹,柳笛就发出声响.相比较来看,细而短的柳笛吹出声音的音调较高,该声音是由于_________的振动而产生的.
答案:空气柱
分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吹柳笛时,内部空气柱振动,产生声音.当空气柱的长度发生变化时,振动频率发生改变,音调改变.
【例3】工人甲在一根很长的空铁管的一端敲一下铁管,工人乙在铁管的另一端贴近管口可以听到()
A.一次敲击声C.三次敲击声
B.二次敲击声D.四次敲击声
答案:A
分析:注意原题说的是“很长的空铁管”,所以由于铁管很长,空气传来的声音就很难听见了,因为随着距离的逐渐增加,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能量越来越小,响度越来越小。
【例4】有经验的工人师傅检查机器运转情况时,常把金属棒一端抵在机器上,另一端靠近耳朵,用耳朵可
听出机器各部件是否正常.他这样做的科学依据是什么?
答案:金属棒可以传播机器振动情况,把金属棒的一端放在机器的部件上,机器的振动引起金属棒相同
的振动,从而发出不同的声音,工人师傅可以根据声音音色情况,判断机器的故障。
【例5】如果“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变为1m/s,则我们周围的世界会有什么变化?”关于这一问题的讨论,
一位同学提出了下列四个有关的场景,请你判断不正确的是()A.教室内学生能更清楚地听到教师的讲课声B.汽车的喇叭不能再起到原来的作用C.管乐队在会场内的演奏效果将变差
D.我们听到万米高空传来的客机声时,却不能看到该飞机
答案:A
【例6】百米赛跑时,终点的计时员如果听到发令枪的枪声才开始计时,所记录的成绩与运动员的实际成绩
相比,一定是(声速取340m/s)()
A.少2.94sB.多0.294sC.少0.294sD.相同
学好物理,就跟闯哥page5of答案:C
分析:由于光速很快,所以终点的计时员正确的计时方法应该是看见起点人员的白烟计时。但是如果终点计时员通过声音计时的话,声音从起点传到终点需要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内运动员已经起跑,所以所计算时间偏少,少了的时间就是t=s/v,t=100m/340,就是0.29秒了。
【例7】阅读下列声速与气温有关的小短文:
气温影响空气的疏密程度,气温高,空气的疏密程度小,则声音传播时的速度就大,因而声速与气温有关,由此产生声音不一定由声源沿直线传播的情况.晴天的中午地表温度迅速升高,地表附近的气温较上层的气温高,声音在地表附近的传播较上层快,于是在地面上的声源发出的声音向四周传播时是向上拐弯的.
那么试探究下列两种情景下声音的传播情况:
(1)赤日炎炎,穿越新疆罗布泊的沙漠或戈壁滩时,即使相距不太远的人也很难听清楚对方的大声喊叫,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声音传播时会向什么方向拐弯?原因是什么?
(2)我国古代诗人张继在《枫桥夜泊》中写到:“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它说的是:在清冷的深夜,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钟声因传播的途径会向下方向拐弯而传到几里外的枫桥边,其原因是什么?
答案:(1)声音传播时会向上拐弯.因为地表附近的气温较上层的气温高,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时总爱拣温度
低的路径,所以人的说话声会拐向高空,其结果就是相距不太远的人也听不清对方的喊叫声了.
(2)深夜空气温度较地表温度高,即寺内温度高而枫桥河畔的温度较低.由于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时总爱拣温度低的路径,所以寺内的钟声会偏向地表,沿地表传向数里外的枫桥河畔.【例8】阅读下面的短文
潜艇的“耳目”————声呐
潜艇最大的特点是它的隐蔽性,作战时需要长时间在水下潜航,这就决定它不能浮出水面使用雷达观察,而只能依靠声呐进行探测,所以声呐在潜艇上的重要性更为突出,被称为潜艇的“耳目”.
声呐是利用水中声波对水下目标进行探测、定位和通信的电子设备,是水声学中应用广泛的一种重要装置.
声呐能够向水中发射声波,声波的频率大多在10kHz~30kHz之间,由于这种声波的频率较高,可以形成较强指向性.声波在水中传播时,如果遇到潜艇、水雷、鱼群等目标,就会被反射回来,反射回来的声波被声呐接收,根据声信号往返时间可以确定目标的距离.
声呐发出声波碰到的目标如果是运动的,反射回来的声波(下称“回声”)的音调就会有所变化,它的变化规律是:如果回声的音调变高,说明目标正向声呐靠拢;如果回声的音调变低,说明目标远离声呐.
请回答以下问题:
学好物理,就跟闯哥page6of(1)人耳能够听到声呐发出的声波的频率范围是______kHz到______kHz.
(2)①如果停在海水中的潜艇A发出的声波信号在10s内接收到经B潜艇反射回来的信号,且
信号频率不变,潜艇B与潜艇A的距离s1是____.(设声波在海水中传播速度为1500m/s)
②停在海水中的潜艇A继续监控潜艇B,突然接到潜艇B反射回来的声波频率是变低的,且测出潜艇B的速度是20m/s,方向始终在潜艇A、B的连线上,经一分钟后潜艇B与潜艇A的距离s2为.
(3)在月球上能否用声呐技术来测量物体间的距离?为什么
答案:(1)0.02、20
解析:注意单位k是千的意思(2)7500m、8700m
解析:声音一去一回总共的时间是10s,则往和返的时间分别为5s,则s=vt=1500m/s*5s=7500m
继续监测,发现反射回来的声波频率是变低的,说明潜艇B是远离的,所以求出潜艇B一分
钟内通过的路程,就可以求出最后的总距离了。S总=S1+S2=7500m+1200m=8700m(3)不能,因为月球上是真空,真空不能传声。
【例9】聂利同学在一个养蜂场看到许多蜜蜂聚集在蜂箱上,双翅没有振动,仍嗡嗡地叫个不停.她对《十
万个为什么》中“蜜蜂发声是不断振动双翅产生的”这一结论产生怀疑.蜜蜂的发声部位到底在哪里?下面是聂利同学的主要探索过程:
①把多只蜜蜂的双翅用胶水粘在木板上,蜜蜂仍然发声.②剪去多只蜜蜂的双翅,蜜蜂仍然发声.
③在蜜蜂的翅根旁发现两粒小“黑点”,蜜蜂发声时,黑点上下鼓动.④用大头针刺破多只蜜蜂的小黑点,蜜蜂不发声.请回答:
(1)聂利同学在实验时,采用多只蜜蜂的目的是(2)从实验①和②可得出的结论是
...(3)“用大头针刺破多只蜜蜂的小黑点”基于的假设是
答案:(1)避免实验的偶然性,增加实验的普遍性(2)蜜蜂发声不是由双翅振动产生的(3)蜜蜂是靠小黑点振动发声的
【例10】汽车的废气离开引擎时压力很大,如果让它直接排出去,将会产生令人难以忍受的噪声,因此需要
安装消音器.汽车消音器的剖面如图所示,它里面排列有许多网眼的金属隔音盘.当汽车废气从排
学好物理,就跟闯哥page7of气支管进入消音器,经过隔音盘从排气管排出后,废气产生的声音就很小了.其消音的原理是.摩托车安装消声器是采用____________的方法来减弱噪声的。
排气支管消声器隔声器排气管废气废气答案:隔音盘可以反射和吸收部分噪声。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解析:隔音盘里有很多小孔,当声音在这些小孔之间来回反射的时候,经过多次反射,声音的能量变小,响度变小,所以从废气传出的声音就变小了很多。
本题两问强调的主语不同,第一问强调消音的原理,所以答原理。第2问强调摩托车安装消音器的原理,那就可以直接填在声源处减弱噪声了。
【例11】在天坛公园圜丘的天心石上说话时,听到的声音格外响亮,还使人觉得似乎有声音从地下传来.这是什么原因?
答案:
【例12】世博会开幕式上,演员们在放声歌唱,有多种乐器同时为他们伴奏,观众依据听到伴奏声的_______
能判断出是哪种乐器在演奏.他们的声音听起来有丰富的立体感,这主要是由于人的听觉具有_______效应.
答案:音色、双耳
解析:人们根据音色来判断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不同。
由于有双耳效应,所以同一物体发出的声音,是在不同时刻到达人耳的,这就是双耳效应,由于双耳效应,人们能准确分辨发声体的位置,同时听声音也更加立体。
【例13】“呼麦”是蒙古族的一种高超演唱形式.演唱者运用技巧,使气息猛烈冲击声带,形成低音,在此基
学好物理,就跟闯哥page8of础上调节口腔共鸣,形成高音,实现罕见的一人同时唱出高音和低音的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呼麦”中高音、低音指声音的响度B.“呼麦”中的声音是振动产生的
C.“呼麦”中高音是超声波、低音是次声波D.“呼麦”中高音和低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不等
答案:B
解析:高音和低音,指的是声音的频率高或者频率低而已,而不是超声波或次声波,超声波和次声波人耳都是听不到的。
声音的传播速度与声音的频率或响度都无关,只与外界介质和温度有关。
【例14】妈妈买碗时常把两只碗碰一碰,听听发出的声音,她判断碗质量好坏的根据是声音的_______,有
经验的农民伯伯敲一敲西瓜就能发现西瓜的生与熟,这是根据声音的__________来判断的,有经验的医生通过叩诊就能发现病人腹腔内是否有积水,这是根据声音的___________来判断的。
答案:音色、音色、音调
解析:好碗和坏碗的结构是不同的,因为坏碗会有裂痕,所以是音色。西瓜的好坏也是由于其内部的结构不同,所以也是音色。
病人腹腔内有积水,会导致枪击病人时候音调发生变化,所以是音调
学好物理,就跟闯哥page9of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期中考试前知识点总结物理》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期中考试前知识点总结物理: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