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计划总结 > 工作总结 > 新课程实施与师生关系重建的研究阶段性总结

新课程实施与师生关系重建的研究阶段性总结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28 15:21:02 | 移动端:新课程实施与师生关系重建的研究阶段性总结

新课程实施与师生关系重建的研究阶段性总结

《新课程实施与师生关系重建的研究》阶段性总结

邓庄中学师生关系课题组赵晓红

一年来,通过《新课程实施与师生关系重建的研究》的课题研究,我校师生关系愈来愈融洽,学生学习更加主动积极,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明显提高,教师和学生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体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的教育理念得到根本转变,实现了教师角色转化

理念是教育行为的先导,教师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目前,我校之所以一部分教师与学生关系紧张,就是因为在他们的头脑中仍存在教师中心主义和管理主义的倾向,“师道尊严”、“作为教师就必须要居高临下”、“一切都得听我的”等旧有观念还根深蒂固。加之教师对正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的身心发育特点缺乏必要的了解,在处理学生问题方法简单、情绪急燥,导致教师言词行为过激,师生间冲突对立。为改变教师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我们举办了“初中生心理特点与教育对策”专题讲座,要求实验教师阅读《中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教程》并写读后感。同时在在全体教师中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活动。此项活动极大地触动了教师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树立了正确的学生观学生是人,学生是未成年人,学生是有个性的人,学生是有潜能的人,学生是终究要长大的人。

二、逐步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课题开始时,我们觉得首先要做的是接近学生,要善于体贴关心学生,和他们进行亲密的思想交流,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亲近和爱,让他们在陌生的环境中感到关爱,消除对教师潜在的恐惧心理,拉近与教师距离,这是课题顺利开展的基础。

1、热爱学生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教师的爱是一种神奇而又伟大的力量,是除了母爱之外,世界上又一伟大的爱。这种爱是无私的,是一种理智与心灵的交融,是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只有当教师给学生以真挚的爱,给学生以亲近感、信任感、期望感,学生才会对老师产生依恋仰慕的心理,才能向教师敞开内心世界,我们才能“对症下药”,收到应有的效果。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对教师说过一句名言:“从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要启开孩子们心灵的大门,教师必须付出最大的热情,因为一切最好的教育方法,一切最好的教学艺术,都产生在教师对学生的无比热爱的炙热心灵之中。

我们要求教师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要以爱为主线,实施教育教学,从而达到预期目的。

2、尊重学生

尊重比热爱更为重要,尊重应该成为教师工作的出发点。因为给学生以尊重,学生才能感受师生的平等,才能感受自尊的存在。一旦他们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就会产生消极情绪,丧失前进的勇气和热情,导致消沉甚至形成可怕的变态心理。反之,他们就会获得向上的动力源泉,又会对老师产生朋友般的信赖。尊重学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教师观念的不断更新,认识的不断深化;需要教师对学生的真心付出。良好的师生关系需要教师悉心呵护。

3、走下讲台,与学生零距离接触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主要是靠接触来互相了解,通过了解互相认可的。我们知道西方国家教学课堂有轻松、活跃、自由的气氛,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课堂上,教师离开讲台,有意识与学生闲谈、聊天,学生回答以后奖励糖果以示鼓励。再看我国的教学课堂,一节课45分钟教师就在黑板前来回走动,学生与教师之间是一张讲桌。正是这张讲桌隔断了

师与生之间的交流,剪断了师与生联系的纽带。如何改善这种状况呢?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走下讲台,走进学生当中去,与学生一起活动,让师生在活动中进行心灵的相互沟通与精神的彼此交融,这是拉近师生距离的一种非常好的方式。而穿梭于学生之间进行活动,也更有利于形成民主、平等、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

三、促进了教师的反思、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不断地探索、反思,不仅可以让自己的教学产生质的飞跃,而且也可以加强同事之间的教学交流,互相促进、提高。因此,在实验进行的过程中,我们非常注重让课题组老师们及时反思、交流,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同时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也促成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逐渐形成。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参与学习,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兴趣越来越浓厚。

一年来来,课题组成员,撰写了大量的文字材料,其中包括教学论文、教学故事、教学反思。其中教学反思不仅有公开课、探究课后的详细反思,也有平时上课后,简单的课后反思。现在,几乎每个课题组成员都养成了写课后反思的良好教研习惯。

四、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改变自己的教学策略,努力寻求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使课堂教学更有效

新课程改革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对知识形成过程的自我探究,注重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灵活应用。教师要围绕教学三维目标、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需求、教学内容,选择适合的教学方式,结合科学的教学评价,在教学过程中适时转化师生关系,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实现自主探究与相互启迪的完美结合,达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师生互动的的课堂氛围,是有效课堂的前提条件

实验教师做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其任务是要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使学生有话敢说;鼓励学生主动表达自己的主张和见解,提出自己的个性观点,在分析、判断、讨论、辩解中提高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运用能力;在教学中,教师不妨与学生角色换位,自己走下讲台当学生,而让学生走上讲台充分展示优秀的一面,这样不仅能充分发展学生的各种才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还能激发参与的热情和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从而大大提升课堂效果。

2、还课堂给学生,努力使课堂变成师生互动的自由天堂新课标要求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按照“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来要求自己,尊重和信任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给他们极大的空间发挥主动性;课堂上,教师应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活”起来,营造师生互动的自由天堂,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良好课堂氛围。课堂就像一个大舞台,只能有一个主人公,要么是老师,要么是学生。当老师在课堂上急于将自己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抛”出来时,教师就成了课堂的主人,学生只是欣赏教师的观众。然而,观众始终是会离席的,剩下的只能是教师的自导自演。因此,教师应从课堂教学中退居幕后,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他们体会到学习过程内在的幸福感,产生学习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这样的课堂不但精彩有效,而且还能营造师生间的互动氛围。

通过本课题研究,进一步转变了教师观念,树立了新的教师观、学生观、教育教学方法观以及师生合作观。成就了一批有一定的教育理论水平、教学研究能力和教学实践能力,能撰写经验型论文和科研论文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带动了学校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再上一个新台阶。

五、存在的问题

经过一年的尝试与研究,虽然取得一些成效,但在课题实验取得进展的过程中也存在

一些问题,急待在后续实验中改进。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本课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要求课题组成员能在平时的实践中,将某些现象、想法、感受及时总结、提炼,并能上升至理论层面,而在这方面,有的课题实验人员显然还达不到,这主要是他们的理论素养和某些能力还有所欠缺造成的。

2、实践中有的组员有应付思想,对应该深入研究的部分,还只限于停留在表层,只求有,不求精,这样的态度是要不得的,需在今后的实验中加以改进。

3、应试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影响、阻碍课题的顺利实施。有一部分老师心中有顾虑,担心课题研究活动搞得过频,会影响班上学生的考试成绩,最终影响自身的教学质量。

4、.学生可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少,我们要搞点什么课外活动都需要占学生的时间,因此,我们与学生交流沟通的时间较少。这对课题实验的开展是不利的。

5、每位课题组成员的平时教学任务繁重,用来交流的时间和机会不多,不能做到及时交流和反馈。

6、教科研队伍发展的不平衡性也制约着研究的真正全面铺开。一些教师在教学观念、实验能力、研究手段上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六、下一阶段研究计划:

关于《新课程教学中师生关系的研究》这一课题,下一步已进入深入实施、全面反馈总结阶段。为此,我们安排用半年的时间去完成,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

1、课题研究后期工作的重中之重是课堂教学,策略、方法要明确,要能与非实验班级的课堂教学区别开来。要形成属于课题组自己的理论,并探索出与之相对应的课堂教学策略。

2、所有成员都要注意资源的搜集和积累,为课题研究、教师学习、学生学习提供有效的、广阔的平台。

3、总结创建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途径和方法

4、课题组成员对课堂教学实践进行总结,整理教案、撰写教学反思、形成教学案例。5、积极撰写教学论文,不断提升研究能力。6、撰写《研究总报告》。七、采取的措施及方法:

1、集中课题组成员学习课题研究活动计划,明确下一阶段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和方向。

2、紧扣课题研究,定期开展理论学习,形式以学习交流、研讨活动为主,并将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力争做到学有所思、学有所为。

3、课题组每月组织一次交流研讨活动,由该组教师在课题组织的协调下,定主题、定内容、定形式主持活动。课题组长收集整理一系列活动材料。

4、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要求每位课题组成员能根据自己的实践及时反思、总结,整理成文,至少完成一篇有质量的教育随笔、教学案例、教学论文或作一次课题研究小结。

5、做好资料的收集、分析和整理。这一阶段要汇编的资料有:阶段小结、教学设计、优秀教案、研讨记录、论文、案例等。

以上仅是我们在课题实验研究中的阶段性初步小结,在后续研究中,问题还会不断出现,我们将会继续努力,创建一个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完成教育科研任务,为教育科研贡献一份力量。

扩展阅读:新课程实施与师生关系重建研究

新课程实施与师生关系重建研究

二十一世纪是我国全面实施现代化的世纪,现代化建设发展的水平主要取决于国民素质和人才素质,而国民素质与人才素质又取决于教育,“谁赢得了教育,谁就赢得了21世纪。”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最主要的人际关系,新课程追求一种平等的合作的、对话的,利于师生相互切磋、相互启发、积极互动、共同成长的新型师生关系。

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在“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下,建立融融的师爱氛围。教师对学生满腔热忱,学生也能体会到教师的良苦用心,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无限兴趣,使师生产生亲合力,使教与学达到最高境界,从而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改善师生关系的对策

教师教学行为工作素质与师生关系。

一、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回顾本世纪教学所走过的路,大体沿着“知识本位智力本位人本位”的发展轨迹。当代教学应致力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其最大的特点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即通过知识、技能的传授,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潜能,实现育人的功效。

传统教学中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它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另外还要求让每个学生拥有健康的身心,优良的品质和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从而实现全体学生的发展,以及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二、从“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学为中心”

叶圣陶说过,他并不称赞某老师讲课时有怎样的最高艺术,“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一堂课究竟怎么上?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中心,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地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也渐渐丧失。显然,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是不利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的。比如常见的语文阅读教学,教师过多的讲解、分析和说明常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从而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从教学观念上来看,教师仍然把自己作为教学的中心,担心学生读不懂课文,于是就包办代替,结果适得其反。

用现代教育思想来看,不仅要看“教”,而且要看“学”。而且要从学生如何学这个基点上来看教师怎样教。

三、从注重教学的结果转向注重教学的过程

“重结果轻过程”这是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弊端。教师在传统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结论,忽略知识的来龙去脉,有意无意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而让学生去重点背诵“标准答案”。只注重结果的做法导致学生一知半解,似懂非懂,造成思维断层,降低了教学的质量。如有的教师喜欢直接告诉学生结论,并要求学生马上应用,甚至让学生一开始就做变式题,出现严重“消化不良”,加重了学生学习负担。

重过程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把重点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过程上,暴露知识的思维过程,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思维得到训练,既增长了知识,又发展了能力。

四、从统一规格的教学模式转向个性化教学模式

让学生全面发展,并不是让每个学生,及其每个方面都要按统一规格平均发展。备课用一种模式,上课用一种方法,考试用一把尺子,评价用一种标准是现行教育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这种“加工厂”般的学生生产模式不符合学生实际,且压抑了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培养,导致现行课堂教学中的许多问题和矛盾的产生。

正如世界上寻不见完全雷同的一对树叶一样,人海茫茫、教海无边,我们既找不到两个完全相似的学生,也不会找到能适合任何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法。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去关注、去研究学生的差异,以便找到个性化教学的科学依据。

五、从教师权威的教授转向师生平等的交往与对话

传统教学中,教师处于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学生无条件地接受教师的一切灌输。师生之间显然是不平等的。加之激烈的升学竞争,更导致师生矛盾加剧,造成了学生严重的逆反心理,甚至形成情感对立。这种状态下的教学,势必事倍功半。新课程体系要求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的转换,由教学中的权威变成合作者,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可以说,创设基于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和对话的教学关系,也是未来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

六、从评价模式的单一化转向评价模式的多元化

传统的教师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评价的惟一尺度,且具有甄别和选拔的“精英主义”功能倾向。这压抑了大部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潜能,使他们成为应试教育下潜在的牺牲品。真正的评价应该起着激励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

现代评价要求不仅要关注学生在语言逻辑和数理逻辑方面的发展,而且要通过建立新的评价指标和改革评价方法,发展学生其他方面的潜能,诸如与人交往的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等。评价应充分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关注个别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评价方式也要多样化,不仅要重视量的评价,还要注重质的评价,如现在流行的档案袋评价方式、苏格拉底式研讨评定方式等。评价的功能要由侧重甄别筛选转向侧重学生的发展。另外还要强调评价的真实性和情境性,不仅要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结论,更要注重学生得出结论的过程。

在新课程体系下,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化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应体现出崇高的师德,发挥育人的功能;培养学生掌握和利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帮助学生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同时实现教师自身的发展和提高。总之,教师是教育的灵魂,课程是教育的核心,两者缺一不可。只有两者的步伐一致,齐头并进,教育才能取得真正意义上的飞跃!

课堂教学的管理与师生关系

积极推进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材是实现科教兴国,迎接知识经济时代挑战的战略举措,是基础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现代课堂教学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它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旨在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现代课堂教学管理是搞好现代课堂教学的保障,其特点是充分挖掘课堂中的心理因素,运用恰当的教育教学方法,调动师生的主观能动性,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确立与素质教育相一致的教学原则,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性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现代课堂教学管理的途径

教师的课堂教学管理工作包括课前管理(准备),课堂教学管理(过程)和课后管理(完善)工作三个环节,每一环节有不同的任务,每一环节都有具体要求。

(一)课前管理工作

课前管理工作是搞好课堂教学管理工作的前提。1.认真参加教学管理研究。

年级备课组是开展年级教学管理研究活动、制订教学管计划的基本组织形式。其主要任务是根据教学管理设计的思想和要求,制定学年、学期、学月、每课时的教学管理目标,研究学生情况,确定教学管理的重点和难点,交流教学管理设计,开展经验交流。每个教师都必须在认真参加集体研究活动的基础上,制定出符合教学管理实际,有自己特色的教学管理设计。

2.认真进行教学管理设计

教学管理设计是在把握学生的知识、能力、思想、情感和学法等实际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管理要求、教学管理内容,确定恰当的教学管理起点和标高,使管理有序、优化、合理,形成管理方案的过程。

(1)课堂教学管理目标设计

管理目标是对学生课堂学习结果的规定,即预期学生在认知、情意和行为方面应产生的变化的具体、明确的规定。一般分为思想品德目标和情意目标(包括个性心理品质、审美能力等方面的内容)。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新课程实施与师生关系重建的研究阶段性总结》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新课程实施与师生关系重建的研究阶段性总结: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新课程实施与师生关系重建的研究阶段性总结》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5898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