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家中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研究计划
“如何在家中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研究”学期计划
一、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
美国儿科权威詹姆斯博士说过:“依赖本身就是滋生懒惰,精神松懈,懒于独立思考,易为他人左右等弱点。”处处对孩子包办代替,这不是在爱孩子,而是在害孩子。由此可见,当前少年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对他们的成长还是对其未来的社会适当,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的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对孩子的溺爱、娇惯的家庭又为数众多,因而使得小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普遍下降。有的到了二、三年级也不会自己穿衣服,鞋带松了也不会自己系;有的不会扫地,擦桌,值日也完成不好;甚至连红领巾也要妈妈帮忙戴,如果散了,就只能放在口袋里等着别人帮助了。如此现状,不得不引起家庭,学校、社会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学校,教师更应该加强对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培养。二、课题实施的原则
(一)充分相信孩子,鼓励他们从小事做起。学生的好奇心很强,看见大人在做事会要求试做,如洗碗,擦桌等。这时候,一定要给他们机会,并鼓励孩子要好好做,干得好。让他们觉得做事的乐趣。这样,孩子们才会乐于去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培养自己的自理能力。
(二)多表扬,少指责。因为学生的能力有限,有时做的事不能像大人所预料的一样,这时,我们不能以大人的标准去评价他们,而应该给予表扬,给他们信心,让他们在多次的实践中掌握方法。
(三)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学生在做事中遇到的困难,家长与老师一定要及时地给予帮助,让他们及时改正,而不要为此把事包揽过来,让孩子失去信心,从而生长依赖心理,反正有人会帮我做的,我不会干不要紧。养成了这种坏习惯,对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形成了很大的阻碍。三、现状分析及课题研究的意义
现在的小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父母的呵护,长辈的袒护,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使得现在的孩子生活自理能力较差,对来自于别人的照顾理所当然的接受,而极少会关爱他人,懂得感恩。此课题就是让孩子从小事做起,逐步培养自己自理自立的生活习惯,在力所能及的基础上帮助家人做家务,培养他们对自己对家庭的责任感。四、研究条件分析
首先此项研究家长认可。通过调查及走访,家长也反映现在孩子的自理能力较差,希望培养学生动手劳动、自理自立的习惯,希望孩子对自己对家庭有一定的责任感。
其次,小学生还处在培养习惯的关键阶段,可塑性、养成性都很强,在这个关键阶段对学生进行责任感的培养很有必要,更容易形成习惯。
第三,参加试验的老师们班级管理经验丰富,对学生情况了解,有极高的研究热情。
五、课题实施内容细则
1、养成自理习惯自己穿衣,系鞋带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a早晚要刷牙b及时冲厕所c饭前便后要洗手d每天洗脚,学会洗自己的袜子
e女孩子学会扎头发。男孩头发整洁,按时理发学会整理自己的房间a整理自己的床铺
b整理自己的书桌,书橱,物品摆放整齐。学会将物品归类放置。c保持房间地面整洁在家学习习惯
a放学回家,脱外衣,换拖鞋,洗手,写作业。按时、独立完成,不要家长陪同。
b写完作业后,定时读书15~20分钟,坚持不懈。c准备第二天的学习用品,书籍d整理好书包
2、做力所能及的家务
每周帮父母做3到5次家务。可以收拾饭桌,打扫地面或洗碗筷等。每周尝试跟父母学做一个简单的菜肴,学习做饭。
每周做一次“一日家长”,负责做(买)早饭,买菜,安排一日三餐。周末拿出一定时间帮助家长洗洗小衣物或者毛巾。六、课题研究策略
(一)对学生进行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
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需要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学生进行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为此,教师应该认真地上好劳动技能课,让学生在游戏、实践中把书本中的一个个生活习惯的训练做到,做好。例如学生在学了穿裤子,衣服和叠被子后,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在班队活动中进行“生活自理大比赛“中队活动,让学生通过竞赛增加了信心,并付诸于日常生活中去。教师还要在课余中,发现学生的细微的变化和微小的细节问题,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让他们能够自立地完成,如戴红领巾、系鞋带,翻正领子等。
(二)争取家长的大力配合
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需要学校与家长密切配合,让学校学的在家中得到延伸,因为家里才是学生施展“才能”的最好“地阵”。只有家长明白了这个道理,才能在家庭教育中注重对孩子这方面的培养教育。家长一定要放开手脚,不要对孩子的锻炼行为过多的干涉,不要打击孩子的积极性,而使孩子形成心理惰性和依赖性格。还可以通过家访活动,利用家长来教育学生。家长让学生参与家务劳动,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让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当然,这样的家务劳动不是“全天候”的,而是定期、定项目的,并且可以和父母一起做,以不影响学习为准,目的在于培养生活技能、劳动精神和家庭观念。
(三)转变孩子的思想
让小学生从思想上转变过来,改变他们在家依赖父母的思想。通过每周的班会课,渗透自制自理方面的思想,教育他们平时要学会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如:整理自己的书包,保持个人的清洁卫生,勤洗手洗头,家务的料理等。较小一些的学生可能会做不好,可关键在于练习和尝试。
(四)在活动中巩固良好习惯
通过主题班会,如《争当劳动小能手》、《在校做个好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等主题,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自理习惯。对学生采取信赖态度,多鼓励少批评。要放手让学生自由行动,使其充分运用其智力能力,获得成功或者失败的感受。然后再给学生以鼓励,告诉学生在做这类事情时怎样才能达到成功的目标。
七、成果展现形式
学生在家表现评价,自理照片,自理能力比赛,家长感受,学生感受,实验教师感受,总结。八、研究的预期效果
此课题研究将转变学生的依赖心理,增强学生生活自理意识,大力提高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让学生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促进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扩展阅读:如何提高幼儿的自理能力,培养良好的习惯——课题方案
《如何提高幼儿的自理能力,培养良好的习惯》课题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建立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使幼儿掌握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这说明幼儿园有义务引导幼儿提高自理能力,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指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幼儿时期是人生的最初阶段,是最适合养成良好习惯的时期和关键期,抓住幼儿期这个黄金期,关注幼儿的需要,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将会使他们受益终身。培养幼儿良好的自理能力对幼儿、家长和幼儿园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课题研究现状分析
随着独生子女和二胎现象的普遍,独生子女和二胎孩子身上的一系列问题也就突显出来,如:不会自己提裤子、不会自己穿鞋子、不会自己吃饭、不会自己接水喝、遇到问题只会哭闹等等。这些都是由于家长的过分关心和包办,从而掠夺了孩子形成自理能力而造成的。通过本课题的实施帮助幼儿适应幼儿园生活,提高幼儿生活自理能力,摆脱对父母的依赖,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培养良好的社会适应性。三、研究目标
1、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2、养成良好地生活习惯。
3、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和习惯。
4、提高幼儿的独立能力,培养幼儿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四、课题研究的时间
201*年9月201*年7月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调查法:通过调查问卷或面谈的形式,了解幼儿在家的表现和情况。2.观察法: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行为的表现情况,并进行记录、跟踪、分析。
3.经验总结法:通过小组讨论、分析、总结,形成相应的策略库,再实践、再总结。
4.个案研究法:通过对个别幼儿进行跟踪培养观察,了解记录其能力形成的过程与方法。
5.行动研究法:通过在日常的教学中创设一些情境活动,进行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根据实际工作者的现状调查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采用行动研究法,边实践边调查边研究,教师对自己采取的教育方法在实施过程中要进行设计探索反思总结。注意教师的示范、讲解和教育评价。六、课题研究步骤(一)准备阶段课题组教师结合所带班级幼儿存在的问题,结合区教研中心提供的课题,将“如何提高幼儿的自理能力,培养良好的习惯”定为实验课题。教师着手确定本班的实施计划以及重点要尝试解决的问题。(二)重点实施阶段
1.课题研究的侧重点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开展,并有所不同,小班阶段重点进行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和适应幼儿园生活上;中班阶段重点进行提高幼儿自理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大班阶段重点进行强化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自理能力,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和社会适应性。
2.每双周进行一次课题小组碰头会,汇报各班进展情况及出现的问题。根据发现的问题就观察、分析及解决小策略等,提出来供大家交流分享。对于存在的问题,首先要归纳问题,以反思为主,根据进展情况,集体探讨提出解决建议,对课题适时进行调整,尝试后下次小组会介绍情况,每次1小时。
2.每月末进行一次反思,将发现的问题、指导策略、采取的措施、效果等写成书面材料,大家分享后负责人搜集起来,为课题库储备资料。
3.每学期末进行阶段小结,概括提炼阶段性成果,包括个案分析、策略集等。4.每学年进行阶段总结,概括提炼阶段性成果,将成果展示用PPT进行汇报。(三)结束阶段(撰写结题报告)
结题时组织课题报告会,形成本课题较为完整的策略方案,并附相关的案例、论文等成果。
七、课题研究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及要求
1.做好课题研究的组织、实施、汇总、提炼,负责报告的整理。
2.教师讨论实践过程中的问题,并给予必要的指导,或者在小组讨论中共同协商。
3.本课题组形成的案例均由教师提供,要标明提供人,成果可供大家一起学习、分享。
201*-9-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如何在家中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研究计划》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如何在家中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研究计划: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