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校本培训学习材料
班主任校本培训学习材料
现在家庭教育都忙着抓孩子的学习,抓孩子的分数,而实际上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真正有效的是抓孩子的习惯,也就是“养成教育”。当孩子养成各种好的习惯后,自然就等着收获成功。养成教育有利于孩子成才
所谓的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就是养成教育,养成教育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如培养文明礼貌习惯、学习习惯、劳动习惯、卫生习惯、语言习惯、思维习惯等。一个人的发展是受多种因素制约的,但习惯是其重要的基础。养成教育很有利于孩子成才、成人。叶圣陶就认为,人要是各种好习惯都养成了,我们的教育目的就达到了。如学习上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劳动上有良好的劳动习惯,道德上有良好的道德习惯那么这个孩子就是一个好孩子。目前我国独生子女多,存在的问题也各种各样,一般都存在着“六小”问题,即“小霸王”,“小懒虫”、“小馋猫”、“小犟牛”、“小磨蹭”、“小马虎”。所有这些问题,归结起来都是个习惯问题,可见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有些家长在孩子学习不好的时候,没有从学习习惯上找原因,而是从表面、客观上找。孩子的成绩和他们的学习习惯是成正比的,凡是学习好的孩子,往往也是学习习惯好的孩子,培养良好习惯不仅是为了让孩子成才,更重要的是让孩子成人,为孩子以后走向社会奠定基础。关键期在小学一、二年级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很多家长往往忽略了孩子的训练,把孩子惯得不像样,树大并没自然直,反倒长成歪脖树,等孩子上了中学,家长又使劲卡,反倒造成了孩子的逆反心理。培养孩子的习惯应该“小时严,大了宽”。幼儿园、小学时期,孩子还比较听话,好训练,容易养成好习惯,这时要以严为主。以后孩子长大了,进入青春期,独立意识较强,这时应以宽为主。孩子只要小时养成好习惯,大了宽松一点也出不了大格。这也就是人们经常说的关键期,任何教育都有关键期,在这个年龄段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最为有效,如果过了这个年龄段,再进行这种教育,效果就差多了。据关教授介绍,养成教育的关键期是幼儿阶段和小学阶段,初中为辅助,关键之关键是小学一、二年级,它是建立常规、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最关键时期。这个阶段培养各种良好习惯最易见效,抓住这个环节就等于抓住了孩子的以后。养成教育要一致
教育学生要各种教育力量协调一致,还要求前后一致,绝对不能前后矛盾。经研究证明:以学校为龙头,学校主动和家庭、社会相联系,从而建立的教育网络是比较好的模式。
在学校里,学校内部必须一致,可以定期召开“年级教导会议”、“班级教导会议”,在会上把所有任课教师统一起来,共同研究学生的情况,提出统一要求。
在家里,很容易出现不一致的情况,爸爸要严管,母亲要溺爱;父母要严教,爷爷奶奶要娇惯。这样会使孩子无所适从,有的孩子还学会了钻空子,甚至制造矛盾。出现这种情况后,家庭一定要统一教育思想,家庭成员之间要主动配合,出现矛盾后也要在孩子背后协调,切不可把矛盾暴露在孩子面前,尤其不要把孩子当作筹码去责备对方。
家庭和学校之间也要经常保持联系,保持一致,家长可以主动到学校去拜访老师,谈谈孩子的学习、思想生活等,要有意识的和学校教育保持一致,向学校正确的教育观念靠拢。养成教育以训练为主
养成教育是一项复杂而又十分具体的工作。培养孩子任何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都需要做长期的、细致的工作,单凭热心和干劲是不行的。有些家长虽然在这方面也付出了不少精力,但收效甚微,有时还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养成教育还是以训练法为主,然后配合其他多种方法。实践证明,真正的教育不是说教,而是在于训练,可以说没有训练就没有习惯。在训练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训练必须持之以恒。孩子年龄小,自制力不强,比如说要培养孩子仔细认真写作业的习惯就要天天检查,直至养成习惯后再放手,要知道养成教育是个长期工程,养成一个好习惯不是一天两天,需要长期抓。训练必须严而又严。训练就要有狠劲,不见实效不收兵,有些家长溺爱孩子,总下不了狠心,孩子一求饶,一掉眼泪,这边心就软了。但只有经过痛苦的磨炼,才能养成好习惯。
训练中要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孩子在接受训练时往往会有逆反情绪,你越严我就越不按照你说的去做,所以在训练中还要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主动性。比如可以在训练中增加一定游戏性等。需要配合的方法也很多,比如言教法、身教法,但不管怎样,都需要家长和孩子共同坚持。关鸿羽的现代家庭教育新理念
一、“高雅的家庭教育才能培养出高雅的孩子!”现在家庭教育面临的最大困惑是“知行脱节”。二、“凡是孩子喜欢的,家长要适当涉猎。”
现在的孩子喜欢流行歌曲,喜欢电视剧,喜欢卡通,喜欢F4,喜欢玩电脑游戏,喜欢上网,如果家长一点都不了解,就很难与子女沟通。父母应适当走进孩子的世界,在亲子互动中明辨是非。三、“孩子提十条要求,最多只能满足七条。”
现在的孩子容易狂妄,家长要让他们知道,世界上不是什么都可以得到的。家长给孩子设定的目标也要适当高一点,让他们伸手摸不到,跳一跳又能够得到。四、“天天干才能有义务感。”家务劳动不应是救火式、临时性的,应该通过长期的、有规律的家务劳动,培植孩子的义务感和责任心。五、“听话是优点,太听话是缺点。”
如果是在道德问题上不听话,要坚决反对;如果是因为淘气不听话,家长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如果是思维上不听话,则应予以支持和鼓励,甚至允许标新立异。家长应该遵循“行为上严,思维上宽;小时候严,长大了宽”的原则。学习六先六后考试策略当先关鸿羽“六先六后”学法
关教授说,为什么有些同学天天埋头苦读,考试成绩却不理想?为什么有
些同学要玩得尽兴兴,学习成绩却很拔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学习方法的正确与否。关教授根据多年来对一批成绩优异的学生所作的研究,总结出“六先六后”的学习方法。一、先计划后学习
学习是一个系统工程,是由浅入深、由少到多、逐步深入的过程。只有订好计划再学习,学习才是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才能克服学习中的盲目性、忙乱性。二、先预习后听讲
有的同学认为,反正老师要讲,课前预习是多余的;有些则认为,反正有些内容看不懂,预习等于“瞎子点灯白费蜡”这些看法往往是造成学习成绩下降的原因之一。关教授说,首先,预习是课前“侦察”,可打有准备之仗;其次,预习可使新旧知识联系,有利于掌握新知识;再次,预习可以克服听课的盲目性,提高学习效率;最后,预习可使听课更专心,与老师配合更默契,从而提高自学能力。此外,预习的科目以自己学习上有困难的基础学科为主,每天预习所花的时间,要服从整体计划。三、先复习后做作业古人云:“温故而知新”。复习是巩固、消化和深化学习内容的重要环节,回家后应把当天学的知识认真复习一遍,该记的记下来,该理解的理解透了,然后再做作业。做作业时,第一不要看书,第二不要问别人,第三要有时间限制,只有这样,作业才有实际价值。假如每次作业都是先复习,然后像考试一样对待,那就等于一天一次考试,就不会出现作业100分、考试答不上来的情况了。四、先调整心态后参加考试
考试的心态非常重要,同样水平的孩子,以不同的心态走入考场就会有不同的结果。心态良好、斗志昂扬就会促进思维,临场发挥就好;心态不好、紧张焦虑就会抑制思维,临场发挥就不佳,所以考前一定要调整好心态。五、先独立思考后请教别人
没有独立思考是学不好知识的。思考可以对知识理解得更深刻,可以使所学的东西更扎实,可以使大脑变得更灵活。所谓学问,就是要又学又问。问是读书的钥匙,是思考的中介,是深钻的体现。当遇到学习上的困难时,应在自己思考的基础上求得别人帮助,但最好不要只问答案,而要共同探讨,以求开拓思路。
许多经验丰富的老师都说,那些经常问问题的同学,他们的能力要优于他人。平时,他们看起来似乎领悟得较慢,但在测验或考试的时候,他们却考得非常好。反之,那些平时似乎什么都懂了的同学,到了考试的时候却往往发傻了,考不出很好的成绩。六、先打好基础后灵活思维
学习必须先打好基础,就是把书本上最基本的概念、定理、公式牢牢掌握,尤其是基本概念。如果概念不清楚,即使死记硬背了一些知识,那怕是很用功也是不中用的。所以每当出现一个新概念时,必须搞清楚它的内涵和外延,还要注意它同其他概念的区别,切不可概念还没掌握就急于去做题,以至陷入题海而不能自拔,那等于拿钝刀砍柴,既费时又费力,事倍功半。当然,光打好基础还不行,还要灵活思维。要把书本上的知识经过自己的理解变成有血有肉的知识,能发挥,能运用,能创造。
扩展阅读:班主任校本培训材料
班主任校本培训材料二
“温馨班级”建设背景分析:
关注民生,建设和谐社会是当今时代发展的要求。班级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学生在这里应感受到家的温馨,同学的友爱,老师的关怀。有的学生长期与父母分离,缺少家庭关爱和教育,易出现令人担扰的性格、品德和行为缺陷;有的缺乏父爱或母爱,易出现心理缺陷和性格变异;有的家长忙于经商,无暇教育子女,易使学生不适应学校生活,出现心理障碍、品德缺陷;有的家教方法简单粗暴,学生易产生强烈的反感和仇恨心理。因此让学生在充满盈盈的人文关怀的环境中健康、快乐成长就显得尤为迫切。
工作重点:建设温馨的班级文化,营造浓浓的关爱氛围;关爱学生,打造温暖教育;开展感恩教育,拥有感恩灵魂。
工作思路:一个中心:“以生为本”的班级文化建设。
两个原则:坚持贴近实际、生活、学生的原则;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三项教育:养成教育、感恩教育、温暖教育主要措施:
一、建设温馨的班级文化,着力打造成学生精神生活的“乐园”,健康成长的“加速器”。(一)班级文化建设的目标:1.班级口号:自信地迎接每一天2.班风:勤奋、博学、自律、向上3.班歌:“真心英雄”
4、班级寄语:让大家因我的存在而幸福,让集体因我的存在而更优秀。5、学习信念:真正的学习是自觉学习。6、温馨提示:“礼貌是人类共处的金钥匙”;“走进教室,满怀信心;走出教室,意气风发”;“爸妈,请您放心,我长大了”;“行动就有收获,坚持才会成功”。(二)建设温馨舒适、催人进取的班级文化。
(1)静态文化:①班风、班训;②激励卡(姓名、目标、名言);③黑板报左边为主题教育内容,右边为每日名句、父母寄语、温馨提示;④作业、作品展示区;⑤卫生角。
(2)动态文化:①课堂文化:我思考、我收获、我快乐;②捐一本看73本的图书漂流活动。③你追我赶:6人小组互助制,小组之间竞赛制;④乐之舟轨迹:记下奉献事,体验快乐感;⑤每日五问:我积极思考了吗?我心存感恩了吗?我进步了吗?我诚信了吗?我奉献了吗?⑥星光灿烂:量化评比礼仪、学习、出勤、守纪、卫生、值周、艺体、创新等标兵。(三)班级文化建设要点
1、以感受恩教育为切入点,充分利用教材,让学生去感受爱与关怀,发展学生情商,培育情感文化,并在课堂中弥漫,在生活中滋长。
2、丰富班内的评价。形成“班内星光灿烂”的积极向上的局面。
3、言传身教,用宽阔的胸怀,和谐的包容,做真诚的教育。用爱去教会学生爱,用宽容去教会学生宽容。
4、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打造班级精神。①开展传统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构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②构建主体参与型的班级活动模式,内容以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公民道德建设、文明守信、节日庆祝等为主。学生自主开展“走出心灵的独木桥”、“火眼金睛寻亮点”、“天生我材必有用”、“宽容是金”、“感谢对手”、“抬起头来,重塑自我”、“在爱和被爱中领略”等,形式可多样化。③拓宽班级教育活动空间,开展课外综合兴趣小组活动,在互动中促进情感交融;互派学生参加他班的主题班会,体验、感悟教育效果。二、实施“三项教育”,提升学生素质(一)、养成教育:规范基本言行,培养良好习惯,提高基本素质。
1、围绕三大重点实施教育做人的核心是拥有爱心,做事的核心是遵守规则,学习的核心是勇于创新。关注三种心理培养认同心理,培养同学对班级和班规的认同,共享班级成果;巧用从众心理,倡导良好的行为规范,促成学生积极向上的一致性;重视心理强化,及时表扬激励与班级文化相一致的思想和行为,批评或惩罚与班级文化相背离的行为。2、教育重在培养习惯。认真组织学习学校编印的《学生手册》,强化学生的行为规范,培养良好的学习、生活、礼仪、安全、守纪、交往等习惯。使之生活上自立、学习上自强、思想上自信、行为上自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五爱的思想情感。
3、文明源于身边细节。常讲“十字”文明用语,做到集会秩序化、两操动作规范化、站立行走高雅化。开展“爱心、孝心、责任心”、“远离赌博,做文明学生”、“五好小公民”等主题教育系列活动,丰富学生的道德体验,提高道德认识,树立责任意识。
4、加强法纪教育与安全教育。增强学生的法纪观念,提高是非辨别能力,知法、懂法、守法、护法。认真学习《学生手册》上的安全常识及法律法规,开展自护教育、意外伤害自救互救知识教育,与家长签定《安全协议》,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安全防范意识的重要性。
5、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普及青春期心理知识,围绕学生“早恋和迷恋网吧”开展系列活动,如“给未来的孩子写封信”、开展“我与网络”大讨论,分别召开男女同学青春期座谈会。密切关注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帮助形成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理品质,培养承受挫折的能力、超越自我的勇气。重视离异家庭、特困家庭学生、留守学生的教育。
6、开展道德银行的活动。凡是有利于他人、有利于家庭、有利于集体、有利于社会,并体现了诚信、责任等美德的行为,都可计分存入道德银行,期末评比,激发他们做好事的积极性。
7、建立自主管理模式。营造积极、健康、融洽的班级环境,增强班级凝聚力。让学生自订班级公约、德育考评细则;人人参与管理,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设立常务班长与值周班长管理体制。定期变换管理角色,实行角色动态制。通过“岗位责任制”、“干部轮换制”的改革,使班中人人有岗,满足学生“以我所能,为集体服务”的愿望。
8、与家庭携手,及时沟通,实现教育时空立体化。
9、改革养成教育评价机制。学生自评40分,互评20分,教师评20分,家长评20分。(二)感恩教育:让学生拥有一个感恩的灵魂。
做人始于学会感恩。对学生的感恩教育,主要是通过学习,培育一种意识,养成一种习惯,在学生心中栽下一棵“感恩树”。在教育过程中,成人以身示范,教育者先受教育,要利用古训、故事、身边的事例引导学生,让学生懂得感恩不仅仅是感谢帮助过我们的人,还需要用心感受生活,善于发现事物的美好,感受平凡中的美丽,品味成长过程中幸福时刻的点点滴滴,体会生活周围充满的盈盈之情,殷殷之爱。用心体会是老师的谆谆教诲催之奋进,是家长的无微不至而健康成长,是同学的帮助与鼓励健全人格,是大自然的无限滋润、大溶炉的千锤百炼使之成才成功感恩的方式应多种多样,可是一次与父母的长谈,一次深情的思念,也可是跨越千里的放心不下。可是物质的载体,诸如生日蛋糕、贺卡、礼物等,更应是一种精神的再现,是民族传统美德的延续与传递。诸如一个微笑、一个搀扶、一声问候、一个红灯前的停留感恩教育要从文明十字用语开始,不仅要发于心,还要出于口,让学生大声说出来。要多给学生讲感恩故事,尤其是身边的感恩事;让学生勤读感恩书,从书中吸取营养;让学生常做感恩事,从中体会他人感激自已时的快乐。(三)关爱学生,打造温暖教育。
在对学生关爱中,以情感为核心,于细节处显关怀。一是开展情感教育,让他们感受周围的温暖,体验爱的氛围。开展同伴“手牵手”活动,互帮互学,增强其学习信心;教会留守学生珍惜青春,融入集体,体验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用集体的温暖与人间真情来感化他们。二是赏识教育,对其表扬用喇叭,批评用电话。通过赏识,展示自己,增强自信,从而坚信“我能行”、“我最棒”。三是注重生存教育,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教育学生合理使用生活费,培养合理消费观;教育其与同学和谐相处;积极引导留守学生学会家务劳动,学会自立,学会生活;教会留守学生自我约束、养成良好习惯。
把班级建设成为温馨的家
班集体是集教学、管理和个性发展于一身的有机统一体,是学校的细胞,“细胞”活,学校就活;是学校中的每一个“家庭”,“家”温馨,学校也就温馨;“家”兴旺,学校也就兴旺。因此,应该营造好班级这个“家”,让学校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一、让学生有“家”的感觉。1、营造“家”的氛围:
(1)师待生如子。班主任要像父母爱子女一样爱学生,要爱学生的一切,他的容貌,他的说话,他的行为。班主任要像父母服务子女一样服务好学生,要全心全意,真心真意。
(2)子孝师如父母。要培养学生对老师的感情,要使学生感受到师爱,要像敬父母一样敬老师。(3)生助生如兄妹。同学之间互相友爱,互相团结,互相关怀,互相帮助,像兄弟姊妹一样彼此照顾。
2、建立“家”的规则:(1)要有“家训”。要有凝聚、劝勉、警戒全班同学的班训、班风、班级精神。(2)要有“家法”。要制定班规。班规要遵循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原则,让每一个学生都是“立法者”、“执法者”。3、塑造“家”的形象:(1)要爱“家”。班级的每个成员都要由“我爱我家”的责任感。(2)要护“家”。班级成员要有“以身护家”的奉献精神。(3)要发“家”。班级成员要有“共同致富”的执著奋斗目标。
每一个班级成员都要有使头脑“富”起来,身体长起来,思想成熟起来,大家共同发展进步的强烈意识和为之努力奋斗的精神。二、当好“家长”,做学生的知心朋友。班主任要当“民主家长”,莫做“包办家长”、“专制家长”,让学生喜欢你,敬仰你,崇拜你。1、把自己变成学生。陶行知说:首先要学做学生,才配做先生。
(1)用学生的眼光看问题。老师眼中的小问题说不定就是学生眼中的大问题。要换位思考,慎重对待。
(2)用学生的心理待行为。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对待学生的行为。不能强加于人,武断处理。特别要注意学生的偏向性言行,要给予理解和宽容,决不能体罚和变相体罚。
(3)用学生的要求正自己。身教重于言教。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首先要做到。老师要特别注意教育细节,因为“一句话可以造就一个人,也可毁灭一个人”。老师要用规范的言行教育学生、影响学生。2、向学生学习。
(1)每一个学生都有值得学习的“闪光点”。“人人都是天才”应该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信念。李镇西老师说:面对学生晶莹剔透的童心,我们常常感到自己心灵的斑斑锈迹。陶行知说:我们要跟小孩子学习,不愿向小孩学习的人,不配做小孩的先生。
(2)建立互帮互学互勉的伙伴关系。班主任老师在班集体中与学生是朋友、伙伴关系,在求学的生命旅途中结伴成长。
(3)与学生对话。班主任要让学生在自己面前敢说话,想说话,想说心里话。要经常与学生平等对话,开展辩论,哪怕面红耳赤。
三、学会承受、感受与欣赏,让“家”有快乐、幸福和期待。
1、学会承受。要承受“家务”的繁累辛苦,要承受“家人”或“邻居”带来的委屈和烦恼,要承受来自各方的压力,甚至处罚。要有“家有万口人,出事一人当”责任感。要有吃苦就是乐,吃亏就是福的宽阔心境。
2、学会感受。班主任要善于感受教育的成功和回报。有了这一点,就有了工作的动力和信心。一天中午在食堂与学生一起排队买饭、吃饭,吃饭时,一位刚入学不久的初一学生(孙一仙)盛了一碗热
腾腾的汤端到我面前说:“老师,请喝汤”,这一举动使我非常感动,让我实实在在的感受到了教育成功的幸福与快乐。
3、学会欣赏。欣赏班集体中的每一个人,无论来自何方,无论出身贫贱,无论成绩优差。我们给他的都是期望,要永远“在下一个路口等孩子”。同时要欣赏共同工作的每一位同事,学他们长处,和他们合作,携手建家园。四、抓“小”放“大”,理好“家务”,形成特色。
1、要有“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战略眼光。班级思想工作要拒绝“大、空、远”,提倡“小、实、近”。管理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学扫地开始学做人,从写好字、读好书开始学文化,从学做操开始学健体,从学唱歌、学画画开始学审美,从学爱母亲开始学爱祖国。
2、善始善终,形成系列。班级管理工作要干一件像一件,成一件。要循序渐进,有条有理,着眼实效。
3、要有“我就是我”的个性。班级工作要创特色,学生工作要扬个性,要形成百花齐放,异彩纷呈之局面。
只要班级成员共同努力,一定能营造一个温馨的“家”。
班主任系列培训材料
一、教育的本质是心灵之间的沟通和感应
中国教师报:您说过“教师和家长唯一要做的,就是保护孩子的主动性,而不是去控制甚至摧残它”,对于教育者来讲,这一点为何尤其重要?
林格:高度尊重人的生命发展规律是一切教育的逻辑起点,也是教育回归本质的起码要求。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和家长素质的逐渐提高,越来越多的教育者认识到了这一点,这很可贵。但在与教师和家长的交流探讨中我发现,还有相当多的教育者对教育的本质和人的发展基本规律的认知有待提高,对这些最基本的概念和知识如果搞不清楚,教育者也就无法寻找到教育的切入点。
现代教育有两个伟大的使命,一是发现孩子,二是解放孩子。而发现和解放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其中包括两个层面的尊重:一是高度尊重孩子的发展权利。与成人一样,孩子也具有生存权、发展权,等等。二是高度尊重生命的发展规律,我们至少应当尊重生命发展的以下这几个基本规律。
主动性。人的发展具有主动性。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有很多高级本能,比如思想、想象、发展,等等。其中最根本、最核心的本能是主动发展,教育者应该高度尊重、利用这个基本规律。人的主动性包括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通过对大量史料的分析和有关理论的梳理,我们发现,在影响教育行为的诸多因素中,有一个因素是居于核心与灵魂地位的,那就是人的主动性。它是一个人的“脊梁骨”,没有它的支撑,人是无法“站立”的。歌德说过:“谁不能主宰自己,永远是个奴隶。”人的主动性,表明了人的自由与解放的程度,应当是人的本质属性。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人类进步的历史就是主动性不断增强的历史。
每个学生都具有主动性这种高级本能,因此,协助拓展任何一位学生的主动发展可能,应当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激扬学生的主动性呈现为这样的教育过程:当学生隐约感觉到了发展可能,而还没有来得及产生什么具体动机时,会产生一种独特的心理体验,这种体验叫美感。一位优秀教师,就是能不断提供给孩子这些美感,也就是不断展示给孩子发展的各种可能性。这时候,孩子的内心就会油然生发出实现那些可能性的冲动与激情,孩子就开始了自主学习的旅程,教育因此实现。相反,如果我们执著于“灌输”或者“填鸭”,实际上就是对学生的这种高级本能的蔑视和控制。他们被动地“学”,被动地接受你的影响,逐渐就会失去对学习的热情。真正的教育就是这样一种大智慧,具有激扬人高级本能的无穷魅力。
成功性。小成功孕育大成功,要让孩子不断获得小成功,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才能获得大成功。教育者在帮助学生设立阶段目标时要注意尺度,“跳起来正好够得着”应是目标设立的基本原则。正如很多专家认为的那样:人是在反复的小成功中走向大成功,在反复小失败中走向大失败。在教育
领域内,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是不成立的,应当是:成功是成功之母。成功性的含义分为四层意思:一是每个学生都是想成功的;二是每个学生只要通过努力,都是可以成功的;三是我们需要无条件保护孩子成功的愿望和信念;四是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条件和台阶,让孩子自己走向成功。
阶段觉悟性。事物发展都是有序的,人的发展是具有阶段性的,不能拔苗助长。教育的最低纲领是培养能力,而所谓能力,就是人主动利用条件实现预定目标的可能性。能力培养的核心问题是,引导阶段觉悟。只有帮助孩子自己悟到了,孩子才能做得到。
中国教师报:您刚才提到高度尊重人的发展规律是最根本的教育之道,也是教育回归本质的客观要求。那您认为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林格:关于教育的本质,我的体会是,正如卢梭所说的,教育就是生长,这和甲骨文中“教育”这两个字的含义是高度一致的。“教”字,上面是一个棍棒,底下是一个子,引喻为“上对下”的影响。影响靠什么实现呢?靠右边的“文”字,“文”在甲骨文当中中间有一个“心”,“育”在甲骨文中则是“孕育新生”的意思。
也就是说,从本源上,教育就是用心灵去感应、孕育、温暖另外一颗心灵,让孩子的心灵充满温暖与阳光。
这个感应、孕育、温暖的过程就是一个人被培养和被教育的的过程。我们培养的人才应具备三个维度,即长、宽、高。
“长”是擅长,人有一技之长,并能不断学习,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
“宽”是指能与人相处和合作。因为我们是一个社会的人,我们的人才必须善于与不同的人打交道,更要有包容之心。
“高”是指一个人人格的构建,“高”决定这个器的容量。这是关键,因为教育的最根本目标是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人。
中国教师报:我了解到您开展相关研究多年,并在一些学校进行了教学实验和探索,如何在学校教育层面上落实您提出的这些理念?
林格:我们在学校教育层面开展的教学实验和研究主要遵循两个原则:
一是高度尊重人的生命发展规律,引导学生自主培养不断自我更新的习惯,把学生从低级的学习行为习惯中解放出来,从而引导、激励学生主动学习,最终实现教育“不教而教”的目的;
二是从孕育良好的品质与道德行为入手,分年级、分学期进行训练与自我训练,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从而协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自我意识、建立健全的人格,培养平和稳定的成功心理状态。总之,教育者的创造性工作就是要为每一个孩子创造一种适合他们自己的教育。奥修说,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我们的教育,就是要给每一个孩子以个性化的、合脚的“鞋”。
而在学校教育层面,是要落实四个具体任务:一是尊重人的发展规律,建立孩子的自信心与健康的自我概念。二是全面依靠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让孩子心里有他人。三是用心灵温暖孩子的心灵,激发其潜能。四是从培养孩子的习惯着手,健全其人格。
经过多年的研究实践与探索后,我坚信,从习惯着手,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与健康心理,从而将德育工作渗透到教育教学环节中去,实现德育、智育双丰收,是中小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现实路径,我们把这个路径称作养成教育。我这里所说的养成教育是大教育,是全方位的素质教育理论实践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
二、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要抓关键期
中国教师报:从培养习惯入手,开展养成教育是包括您在内的19位专家进行了多年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一个成果,但我们也听到了不同的声音,就是过多强调习惯的培养会束缚孩子创新能力的发展,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林格:恰恰相反,养成好的习惯,是人的解放,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很多坏习惯就像绳索一样把孩子束缚住了,比如马虎,上课不认真听讲,乱花钱,不守信用,磨蹭,等等,对孩子的影响是致命的。只有培养好的习惯,帮助孩子从这些人的低级行为中解脱出来,才会有更大的发展。
在孩子的生命成长的过程中,每个成长的特定阶段的生理变化都会带来他的认知和兴趣的变化,教育者要遵循这些变化规律,并做出合适的调整。基于这样的认识,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行为习
惯、思维习惯和学习习惯需要抓关键期,不能错过,这一点,教育者要做到心里有数,比如:
小学教育主要抓三点,首先是趣味。从孩子感兴趣的地方入手,从趣味入手,培养学科兴趣,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这是在小学一二年级重点要抓的;小学三四年级是差生和好学生的分化期,这个时期的重点要抓孩子习惯的养成,侧重培养做人、做事、学习的习惯;孩子到了五六年级,主要要抓思维方式的训练养成,然后在此基础上,引导孩子学会创造。
初中教育的关键点是学生自我概念的建立,包括认识自我、接纳自我、控制自我。这个阶段教师和家长都要学会退一步,让学生有足够的空间和舞台展现自我。还有就是在这个阶段要注重学生的理想教育,理想教育分三个层面生活层面、职业层面、社会层面。这两个问题的解决,可以从根本上化解青春期的诸多问题。
高中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和能力。反思孕育大智慧,只要学生具备了反思的习惯,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都不会很差;高中生能力养成关键期是高二和高三。评价这个时期的孩子能力高低的标准就是看他主动利用现有条件形成某种可能性的程度。
中国教师报:在中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方面,教育者应该注意什么?
林格:孩子最主要的生活内容是学习,孩子学习不好,做人就没有信心,德育就无从谈起。因此,关注学习效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成绩,是新时期养成教育最重要的使命之一。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最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一天里,学生精力最充沛的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整个青少年的最佳时间都是在课堂中度过的。作为一个学生,如果课上得不好,问题是很严重的。阶梯式学习法
中国教师报:怎样才算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
林格:作为养成教育总课题组的一个重要发现和总结,我们推动实施的一个基本方法是阶梯式学习法。阶梯式学习法是激扬课堂活力的一种方法。就是把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状态分成五个不同的阶梯,告诉学生每个阶梯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效果,让学生以此为参照,审视自己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效率、效果,达到引导他们自动沿着阶梯往前走,养成更好的学习习惯。这个方法由著名教育专家程鸿勋进行了接近三十年的开创性实验,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实践性。阶梯式学习法的五个阶梯是:一级是跟着上课。上课时,学生简单地听,被动地抄着笔记。这样上课,劳动量很小,一点都不累,但这样过分“老实”地上课是低水平上课,是学习不能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级是懂记上课。主要有两个标准,一是积极思考。学生学习好坏的问题归根结底是上课思考不思考,是否积极思考的问题。而是在懂的基础上有意记忆,课末能复述出课堂的主要内容。中小学生正处在记忆力发展的最佳时期,大有潜力,所以,一定要加强有意记忆和课末复述。
三级是联想上课。它也有两个标准,一是积极思想,展开联想。学生上课一定要多想,想得越多越好,充满幻想都好。二是能主动积累经验。学生主动积累经验,是他们形成和增长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四级是多得上课。有三个标准:一是能培养概括能力。一个人面对纷乱繁杂事物,能用几句话概括其本质,是他有能力的重要标志,若能指导学生有意识地去这样努力,概括能力会有更大的提高。二是学生能充分发挥个性特长上课。善于逻辑思维的就多推理,善于形象思维的就多想象,发挥特长上课既愉快又容易取得成绩,是取得成功的重要方面。三是努力扩大课堂收获。老师的哪个字写得好,那句话讲得漂亮,哪个动态优美高雅等,都能留心学习和增加美感。人的成长一个重要经验就是多留心,多积累。机会是给有积累的人留着的。
五级是专论上课。它也有三个标准:一是学生对知识有“超前兴趣”,有自学的能力和方法,有独到的见解,并能用较精确的语言表达出来;二是能形成知识专题或结合社会实践的专题,进行主动探索式的学习,从而促使学生走向高水平的研究性学习;三是课堂上互动讨论时善于交流,热爱集体,能很好地进行合作学习。
当然,预习、复习、作业甚至德育都可以分成五级。经过实践证明,这个方法是有效的。三、教师要放下“自我”,做“一面镜子”
中国教师报:在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过程中,教师扮演的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林格:每个孩子都是要求学习、渴望成功的,人自身存在的主动性及蕴涵着的无限可能性,是教育的秘诀。在整个教育的过程中,教师所起的作用实际上是引导,协助,激扬,突破。
因此,真正的教育是一种无意识教育,它的最高境界是教育者全面依靠学生主动发展的愿望,帮助养成主动发展的终身习惯。这里有一个重要的教育策略,就是:教育者向孩子学习,也就是教师彻底放下“自我”,不要执著于“教”,学生自己就会学习的,最为要紧的是,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中国教师报:要做到放下“自我”,其实是很难的。教育者如何才能放下“自我”呢?
林格:如果我们的心灵是温暖的,去跟孩子沟通的时候,不一定需要说很多话,教育就实现了。
在一个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有一条暗线,这个暗线叫“自我意识的不断完善和拓展”。而自我意识的建立和完善取决于要有一面镜子,因为孩子只有从镜子当中看到自我的时候,自我意识才开始萌芽,那么教育者所起的作用,是做“一面镜子”。你不需要说话,只要你自己很干净,孩子就能从你的言传身教中发现自我,真正的教育就是这样的。
放下“自我”其实就是放下教师在教育中的主体意识和在课堂上的强势地位,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应学生的存在。建议教师学会闭着嘴说话尝试用你的情绪和状态去感染孩子,让孩子感觉到你的温暖。
德育研究工作不断发展的历程表明,中小学德育工作离不开研究。一要研究面临的形势,使德育工作适应时代的发展;二要研究中小学生的成长规律,使德育工作取得实效;三要研究新鲜经验,使德育工作不断创新。
一、认真研究中小学德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做好中小学德育工作必须了解世界发展的大局,理解国家发展的全局,把握教育改革发展的大势。1.继续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这是我们做好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指导。
2.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的任务,落实“教书育人、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办学理念,坚持立德树人,把育人的目标落实在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
3.基础教育整体上正在由基本普及进入到全面普及和巩固提高的新阶段,将更体现全民性和公益性,更注重质量和内涵发展,更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发展内涵、重点、重心、机制、形态、阶段上都正在或将要发生深刻变化。
特别要研究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社会环境。当前,中央明确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任务,作出了社会各部门、各方面齐抓共管的一系列部署。同时我们必须看到,当前中小学德育工作还面临许多挑战,存在薄弱环节,如:“重智轻德”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净化社会环境方面面临新的情况,校外活动场所落实公益性原则遇到困难,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依然薄弱,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有待完善,长效工作机制尚需健全。这些都需要我们不断总结经验,在已有基础上有新的突破和新的发展。二、认真研究中小学德育工作中的问题
面对国际国内新形势、教育改革发展新情况、中小学生新特点,中小学德育工作要认真分析研究自身的问题。
第一,在认知层面上,进一步发挥学科德育不可替代的极其重要的作用。
主要问题:一是开发不够。本来学科教学的德育功能是客观存在的,现在需要把被忽视的这一功能充分地挖掘出来,使潜在功能变为现实功能。二是整合不够。思想道德教育应当有一严密的目标体系,在此之下形成各门课程与各教学单元的目标要求,克服现在普遍存在的德育分割、无序、随意和缺乏针对性的状况。三是受“不考不讲”的影响,在课堂上渗透德育缺少内在动力。四是受教师水平能力
的限制,存在德育渗透简单“贴标签”的情况,影响教育效果。这就需要进行积极的探索实践和深入细致的科学研究,与新课程的实施一起实践和研究,科学回答什么时候给予中小学生什么,以什么为载体通过什么方式给予,能最有效地建立起中小学生应有的价值观念体系。这应成为中小学教育教学中摆在前面的重要任务。
第二,在实践环节上,努力让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成为教育教学的常态。
主要问题:从学校看,一是时间安排上,虽在相关的文件中有开展社会实践的时间规定,在新课程的方案中也有综合实践活动的安排,但仍容易被挤占,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还不能保证;二是在对学生的评价上,我们还缺乏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情况纳入学生成长记录或记入学分(高中)的内在动力和明确要求;三是社会实践经费上,教育教学经费不足以开展社会实践,而实行“一费制”后又不能收取开展社会实践的费用;四是安全问题,现在学校承担安全的无限责任,使得校长、教师不敢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
从社会看,一是还没有形成全社会支持学校开展社会实践的良好氛围,许多掌握社会实践资源的部门和单位还没有意识到责任,不愿增添麻烦;二是有意愿为教育服务的部门和单位还没有找到载体,不知道怎么做。从学校和社会的衔接看,一是没有有效衔接,课程中实践环节的点,特别是德育的点,与社会资源中可利用的点还没有对接起来;二是还没有可操作性的运行机制,没有简便易行的运行模式。
这就需要真正把社会实践纳入教育教学计划和对学生的评价,重点研究解决实行“一费制”后组织学生外出活动存在的经费和安全问题,解除学校和家长的后顾之忧。这应成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突破点。目前各地都有一些好经验、好做法,但总体上还没有形成运行机制和工作常态。
第三,在环境影响上,让指向明确、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育人氛围全方位地围绕学生。
主要问题:从学校校园小氛围来说,存在着对校园文化建设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的问题,不把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作为基础性的重要工作,不肯在校园人文环境上花时间和精力。从学校外部来说,学校、家庭和社区“三结合”教育网络有待完善,各自的定位需要进一步清晰,教育内容和职责需要进一步明确。这就需要教师与家长、社区工作者,学校与家庭、社区建立密切沟通的渠道,明确共同的教育目标,有协调一致的教育行为。
总结各地的经验,推动解决上述三个方面的问题,中小学德育应认真寻找着力点:一是必须把德育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作为一件事来做,抓德育时一定要考虑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是怎么体现的,抓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时一定要考虑对学生的品德培育起了什么作用。德育必须与学校生活、与师生日常行为结合起来。二是中小学德育必须突出三个环节:认知、实践和环境,并把三者有机的连接起来。认知离不开课堂,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上课,各学科的课堂也必须是德育的课堂。认知内化离不开实践和体验,社会实践要与课堂教学紧密相连,使之成为课堂和书本认知的实践环节。成长离不开环境,中小学生的成长必须有良好的氛围和环境,良好的校园文化是中小学生健康成长适宜的土壤。
三是推动建立长期稳定的中小学德育的工作格局、着力解决德育难题,必须大力倡导、强力推进。要有统一的要求,必要时要有规定的行动,真抓实干;对教师、校长、学校的评价必须跟上,把德育情况作为学校评优和学校负责人考核的重要内容;对教师、学校、校长积极主动地做好德育工作必须提供条件和便利,特别是要建立工作机制和保障条件;必须注重总结适合各种情况的经验,提供可以选择的模式。
三、认真研究建立长期稳定的中小学德育的工作格局
明确以学科德育、社会实践、校园文化为基本载体的长期稳定、常抓不懈的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的工作格局。把学科德育、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突出出来、连接起来,反映了人的认识规律,可以进一步讲清如何把“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更清楚地揭示每一项德育工作在学校整体德育中、在学校整体工作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更深刻地阐述“大校外教育”的理念,紧密地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效衔接起来。这为我们在原有基础上深入研究德育提出了新课题。
一要研究学科德育。“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首先体现在各门课程中,并与知识的传授有机融为一
体。研究德育课如何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和大自然生活中讲清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引导学生学习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关系;研究语文课如何以文字、文学的魅力传播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引导学生感受思想精神的崇高境界和高尚情操;研究历史如何通过历史事件和人物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历史唯物主义态度;研究理科如何揭示科学发展规律和人类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认识规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研究音体美如何通过对有关技能技巧的学习和掌握,让学生接受美的陶冶和健康的教育。这就要求所有教师既具有学识魅力又具有人格魅力,深入把握本课程的知识体系,深刻认识本课程的内在规律,融会贯通,深入浅出,授课具有启发性和感染力。
二要研究社会实践。党的教育方针明确要求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过去我们一直强调并提了许多要求,现在需要下决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真正落实。鉴于中小学社会实践是受条件限制的薄弱环节,需要研究国家整体推动、为学校创造条件的课题。抓社会实践可以牵一发动全身,挖掘课程和社会两个资源,牵动学校和社会两个力量,从内涵上实现中央8号文件描绘的全党全社会共同实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局面,在全社会营造凡是社会公共资源都有责任和义务为中小学教育服务的良好氛围。要研究联合各有关部门以及全国性行业主管机构,制订具有各行业特色、可供中小学上课的社会实践基地标准和实践课程实施方案,并建立一批示范基地,挖掘学科和社会两个德育资源,用实践这一条红线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串联起来。
三要研究校园文化。一是研究开展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在规范办学行为、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遴选和集成社会的先进文化,弘扬主旋律,大力营造优于社会环境的独特氛围,使教育和引导体现在细微之处,体现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相互关怀和关心之中,体现在班级、团队组织的温暖和鼓励之中,体现在高年级同学对低年级同学的爱护和帮助之中。二是研究如何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吸引力强、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利用好重大节庆日、纪念日和传统节日,利用入学毕业、入队离队、入团、成人仪式等有特殊意义的日子,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强化课后科技、艺术、体育、娱乐活动,广泛组织多种类型的兴趣小组和学生社团活动,每学年都应组织体育运动会和各种形式的艺术节、科技节及读书、读报、演讲等活动,积极推广优秀少儿歌曲,开展多种形式的歌曲演唱活动。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还应结合本民族的文化、风俗和节日,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三是研究校园绿化、美化和人文环境建设,把校园建成育人的特殊场所,充分利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营造德育的良好环境和氛围,使校园内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一角一景都体现教育的引导和熏陶。
同时,还要研究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育和保护有不良行为的学生、班主任队伍建设、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等一系列问题。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明确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地位,把教育作为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基本途径,作为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工程;把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作为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推进,寄希望于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寄希望于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和和谐社会的构建,也必须寄希望于教育工作者、德育工作者自身的努力!
班主任教育小故事
系列教育故事之一: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因为痴迷于电脑、电视、小说等往往放松了学业,忘记了最初的追求目标,针对这种情况,教师不妨给他们讲这样一个故事:土拨鼠哪去了?
有三只猎狗追一只土拨鼠,土拨鼠钻进了一个树洞。这个树洞只有一个出口,可不一会儿,从树洞里钻出了一只白色的兔子,兔子飞快的向前奔跑,三只猎狗围追堵截,兔子急了,“噌”的一下爬上了另一颗大树。兔子在树上,仓惶中没有站稳,一下子掉了下来,砸晕了正仰头看的三只猎狗,兔子乘机逃跑了。故事讲完后,教师要问学生:“这个故事有问题吗?”学生可能说:“兔子不会爬树。”“一只兔子不可能同时砸晕三只猎狗。”
直到学生找不出问题了,教师才说:“可是,还有一个问题,你们都没有提到,土拨鼠哪去了?”趁学生思考之际,教师由此引发话题教育学生:“土拨鼠,猎狗追求的目标,可是由于兔子的出现,猎狗改变了目标,我们的思维也在不知不觉中打了差,土拨鼠竟在我们的头脑中消失了。
“在追求人生的目标中,我们有时会被风光迷住,有时会被细枝末节打断,有时会被一些琐事分散精力,在中途停顿下来,迷失了方向,或走上了歧路,从而了最初追求的目标。
“同学们,人生的路很长很长,既有奇花异草的诱惑,又有山峦叠嶂的阻挡,你一定要常常提醒自己土拨鼠哪去了,不要忘记你最初追求的人生目标。”
系列教育故事之二:“为什么我们非要学习这些没用的东西呢?”这是当老师的所听到的学生们的抱怨与质疑中最常出现的一句话。遇到这种情况,我们不妨给学生讲这样一个寓言:鹅卵石与钻石
一天晚上,一群游牧部落的牧民正准备安营扎寨休息的时候,忽然被一束耀眼的光芒所笼罩。他们知道神就要出现了,因此,他们满怀殷切的期盼,恭候着来自上苍的旨意。
神出现了,神开始说话了:“你们沿途要多拣拾一些鹅卵石,把他们放在你们的马褡子里。明天晚上,你们会非常快乐,但也会非常后悔。”说完,神就消失了。牧民们感到非常失望,因为他们原本期盼神给他们带来无尽的财富和健康长寿,但没想到神却吩咐他们去做这件毫无意义的事。但是,不管怎样,那毕竟是神的旨意,他们虽然有些不满,但是,他们还是各自拣拾了一些鹅卵石,放在他们的马褡子里。
就这样,他们又走了一天,当夜幕降临,他们开始安营扎寨时,忽然发现他们昨天放进马褡子里的每一颗鹅卵石,竟然都变成了钻石。他们高兴极了,同时也后悔极了,后悔没有拣拾更多的鹅卵石。
现在我们觉得没用的知识,就像鹅卵石,将来有可能变为无尽的财富。
系列教育故事之三:让学生认识到人不可能十全十美
向学生讲一个《孔雀的悲哀》的故事,作者是德国诗人布瓦尔迪斯。有一次孔雀在主神朱庇特面前抱怨道:“你把我创造得如此美丽,把我的羽毛装饰得这样美妙,从脖子到背脊如花似锦;我的尾巴五彩缤纷,熠熠生辉;我的脑袋上还缀着精致的王冠。美中不足的是,哦,主神,你曾答应我的那个声音,我至今还不曾拥有。对此,所有的鸟儿都瞧不起我;他们讥笑我这沙哑的嗓门。你对待夜莺比对待我和其他鸟儿要好,你给了她一副悦耳动听的嗓子。她每每在夜晚用她那嘹亮的嗓音取悦于人,您想想,这夜莺怎么会不被诗人歌颂呢?哦,我的歌压根儿就不能同夜莺相比,这让我多么伤心哟。”这时主神说道:“你自己不是说,你有一身美丽的羽毛吗?我为每一个创造物都提供了一个天赋。夜莺的嗓门的确不错,能唱美妙动听的歌,可是她的羽毛却是灰不溜丢的,非常不起眼;然而,她却非常满足。因此,你对自己这身华丽的羽毛,还是知足了吧,别再去计较夜莺的歌喉了!”
上帝给予了每个人应有的天赋,所以,谁也别去羡慕上帝给予别人的才能。
系列教育故事之四:教育学生不要骄傲自大
向学生讲一个《高傲的马》的故事,作者是德国诗人布瓦尔迪斯。
一个富人有一匹高大的马。他让人给这匹骏马套上一副金质的笼头,安上一只昂贵的装饰华丽的鞍子,并披上了一条上面织有金线的丝毯。这马眼睁睁地看着主人让人替他打扮得如此漂亮,不由得心花怒放和盛气凌人起来。
一天,这马被紧紧地拴着,他使劲挣脱了笼头,然后嘶鸣着从那里冲了出去。这时候有一头驴子朝他迎面走来,他背上正驮着沉甸甸的口袋,两条腿一步一步慢腾腾地往前迈。马咀嚼着,满嘴冒着白沫,一边从很远的地方就开始叫道:“让开!是谁教你如此没礼貌的,居然看到一匹像我这样的马还不赶快让路?滚开,不然的话我揍你,把你揍死了,还要把你从这儿拖开!”
驴子怕得要命,连忙让开了一条路,一点儿也不敢吭声。
马横冲直撞地跑了过去,从灌木丛间飞快地穿行而过。可是在冲过灌木丛时,他的蹄冠受伤了;于是,从此以后再也不需要他当坐骑了。主人把他身上的金笼头和漂亮的鞍子取了下来,卖给了一个车夫。从这天起,他必须从早到晚拉车。
不久,驴子看见他在拉车,便说道:“你好,朋友!你这是怎么搞的?你那只金笼头,那条金丝毯都哪儿去了?我怎么没看见它们?原来如此,亲爱的朋友,世界上这种情况是常有的:骄傲自大必将要受到惩罚。”
当幸福达到顶端的时候,不幸往往也已经站在门前;得意的时候千万别忘乎所以!
系列教育故事之五:教育学生为人要讲信义
向学生讲一个《老鼠和青蛙》的故事,作者是德国诗人汉斯萨克斯。有一天,一只老鼠坐在河边,她在考虑该如何渡到对岸去。“唉,”她叹息道,“这么远,我肯定游不过去的。”这时候,一只青蛙正好在不远处的浅水里,老鼠说的话被他听见了。他游到岸边说道:“我可以把你安全地渡过河去。”老鼠相信了他的话,欣然同意了。这时青蛙找来一根绳子,一头绑在自己的身上,另一头拴在了老鼠的尾巴上,然后他跳到水里;当他在河里将老鼠拖了一段路,突然往水下潜去时,老鼠也不得不跟着往河水深处钻。“救命!”这时她不禁叫道,“难道你想淹死我吗?你怎么对我干出这种不讲信义的事!”可是,青蛙回答说:“常言说:甜言蜜语的背后隐藏着背信弃义。你为什么不提防些呢?”这时候,有一只白鹤飞来了,看到水中的老鼠在挣扎。他俯冲下去,一把抓住她,连同青蛙一起带回自己的窝巢里。不过他抓老鼠时根本就没看见青蛙;他回到窝巢后才发现了他,于是说道:“你怎么也被抓来了?”“唉,”青蛙回答说,“我这是恶有恶报呀。我本来想让这只老鼠倒霉,想淹死她的;可是现在连我自己也跟着倒大霉了。”“是呀,这是你应得的下场,”白鹤说着,便张开他那张大嘴口把这只不讲信义的青蛙吞到肚里去了。
为他人设下的陷阱,结果自己掉了下去。
系列教育故事之六:教育学生不要追求华丽的外表
向学生讲一个《弓的主人》的故事,作者是德国剧作家、文艺理论家莱辛。
一个人有一张用乌檀木制成的非常棒的弓,他用这张弓可以射得又远又准。他视它为至宝。可是有一天,当他仔细打量它时,不由得惋惜道:“唉,你就是粗糙了一点!再光洁一些就十全十美了。真遗憾!”“不过,还有补救的办法,”他突然想出了一个主意,“我要去找一个最好的雕刻艺人,请他在这张弓上面刻上美丽的图案。”他果真去这样做了。
雕刻艺人在弓上面刻上了一幅完整的狩猎图;有什么再比一幅狩猎图更合适的呢?那人万分高兴:“你真配这样的装饰,我亲爱的弓!”说着,他便迫不及待地试了起来。他拉紧弓弦,拉,拉啪,弓断了。
华丽的外表是美的,但是只追求外表却毁了自己,失去了自己的价值,岂不悲哉!
系列教育故事之七:教育学生要互相帮助
向学生讲一个《瞎子和瘸子》的故事,作者是德国作家克菲格勒特。
一个瘸子在马路上偶然遇见了一个瞎子,只见瞎子正满怀希望地期待着有人来带他行走。“嘿,”瘸子说,“一起走好吗?我也是一个有困难的人,也不能独自行走。你看上去身材魁梧,力气一定很大!你背着我,这样我就可以向你指路了。你坚实的腿脚就是我的腿脚;我明亮的眼睛也就成了你的眼睛了。”于是,瘸子将拐杖握在手里,趴在了瞎子那宽阔的肩膀上。两人步调一致,获得了一人不能实现的效果。
你不具备别人所具有的天赋,而别人又缺少你所具有的才能,通过类似的交际便弥补了这种缺陷。因此,请别抱怨上帝的不公!某些优势,他没有给你,而赐予了他人,这是一样的,我们完全可以自己来交流。
系列教育故事之八:教育学生要尊重别人
向学生讲一个《男孩和回音》的故事,作者是英国作家丹施托普。一个男孩去牧放奶牛,这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他和奶牛登上一座高山,一道山谷展现在他面前,茂密的云杉树林尽收眼底。树林里能发出动听的回音,无论何处都不会有如此美妙的声音:男孩对此却一无所知。男孩开始吹奏芦笛,一边在为他的牲口寻找可口鲜嫩的草料。牧歌悠悠,十分悦耳;不料从远处传来一片回声。可是男孩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他朝四处张望,却不见一个人影,便情不自禁地自言自语道:“那儿谁在吹芦笛?”.“那儿谁在吹芦笛?”只听见有人也在问。可是男孩不知道,这究竟是谁在说话。“你是谁?”他又喊道。“你是谁?”那边又喊道。他觉得这声音十分耳熟;他不由得暗暗高兴:现在可以同一个兄弟说话聊天啦。“上我这儿来!”他喊道。“上我这儿来!”回声说。
“我不能!’’他说。“我不能!”那边也说。
就这样,你来他往,一句连一句,持续了大约有一刻钟。这时候,我们这位小男孩,以为那个陌生朋友在捉弄他,于是他开始骂对方,对方也开始骂他,双方唇枪舌剑,互不相让。所有这些话语在树林上空回响。小男孩血气方刚,妙语如珠,还骂对方是蠢驴。所有这些清词丽句在四处山谷里一清二楚地回荡缭绕。这时候,一个采药老人恰好从那儿路过,他侧耳细听这叫骂声。“孩子!”许久他才问道,“你干吗如此喊叫?这儿又没人招惹你。”“唉!”男孩说,“请告诉我,你认识那个男孩吗?他为什么在那边森林里骂我?简直把我当成了傻瓜,不停地朝我号叫。他这样骂我,可我又没有得罪他;现在我实在是忍无可忍了,我恨不得教训教训他。但愿他会来这里;如果他同我一般大,我非揍他几个耳刮子不可!”
“别这样,孩子!”采药老人说,“我听得一清二楚,这场争端是你先挑起的。谩骂别人的人,别人也同样回敬他,那么他就得自食其果!”
系列教育故事之九:
教育学生要孝敬自己的母亲
讲两个故事,一个是一位从山里来去车站送儿子远行的母亲,发现儿子旅行包带断了,而车又要开动,怎么办?母亲急了,解下自己的裤腰带给儿子绑上了旅行包。儿子走了,母亲满脸涨红站在车站,儿子不知道母亲后来是怎样一步步走回家的,但母亲的腰带,儿子却一直保存着,陪着自己在人生旅途上奋进。
另一个是发生在服刑犯和他母亲之间的故事。探监的日子到了,家住贫困山区的老母亲,撩开衣襟,从内衣兜里拿出了一白布包,打开来看,是一包嗑好的白花花的葵花籽,白白的、香香的、温热的象一片片雀舌。这包瓜子在别人五颜六色的探监物品中是那么平淡,那么不起眼,但服刑的儿子知道,这包瓜子是母亲卖了鸡蛋换来的,又一个一个不分昼夜,自己不舍得吃一个而嗑好的,先坐马车再坐汽车后又坐火车,最后从车站步行到监狱送给自己的,望着老母亲花白的头发,儿子拿瓜子的手颤抖了,他“扑通”一声给母亲跪下了:“妈,我不是人,我欠打,欠打啊”,母亲摇摇头,努力止住泪水,含笑抚摸着儿子的头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班主任校本培训学习材料》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班主任校本培训学习材料: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