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计划总结 > 工作总结 > 考研政治学习方法总结

考研政治学习方法总结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28 16:52:48 | 移动端:考研政治学习方法总结

考研政治学习方法总结

考研政治学习方法总结一、备战政治必备资料

1、任老师的序列资料尤其是序列一。

2、风中劲草的政治辅导资料(大纲解析+习题练习)

3、任老师的最后预测、肖秀荣的最后预测、启航二十天二十题。

其中第一点和第二点,是前期所必须要看的,而后期则主要是关注任老师和肖老师出的那几套预测题。有这些资料,便足矣。二、备战时间安排

1、政治可以不用安排太多的时间,从后期九月份开始就可以,毕竟这个主要是记忆,并不考较太多的主观性。开始的太晚,可能不会给你带来太高的分数。2、前期也可以适当的每天分出四十分钟左右的时间来看考研大纲,结合任老师的讲座,对特别重要的考点进行适当的记忆。

3、后期还剩两个月的时候,必须结合习题,对考研大纲开始细致的研读。考研大纲应该过两到三遍。

4、最后两周,则将全部精力放在任老师和肖老师的押题卷上,实践证明,这两套卷子基本上涵盖了考试的大部分主观题。三、备战考研政治大纲

1、大纲中的一些知识点是必须要好好记忆的。任老师每年都会细致的划出考研的重点,而每年考试的内容基本上也就在这里面,不会超出。

2、大纲的研读应该结合风中劲草出的那一套习题集,当然也要做任老师的出的习题集,这两样都很具有参考价值。

3、第一遍对于大纲解析可以以任老师的序列一为准,任老师的序列一在我所接触的政治资料中是最详细的。而第二遍就可以以风中劲草的解析为准,他这一本知识点简明扼要,只有两百多页,比较好记。

4、准备一个笔记本,对于做错的题进行总结。同时要对这道题为什么做错进行详细的思考,要弄懂。对于做题不建议专门买真题,风中劲草的习题集已经包括了整个的真题部分,参考价值很高。

5、在看完一章书后写一个理解题纲,回顾此章的重点与难点;同时在听课之前提前做好预习,课后花十分钟时间整理笔记;晚上临睡之前回顾一天所学。6、在复习之初,侧重于理解,并作必要的记忆;冲刺阶段,侧重于记忆,也要深化理解。对于一些最基本的知识点,如基本概念的定义和基本含义,对每个基本原理的主要论点,对一些重要著作的主要内容,对一些主要的历史事件、本原理的主要论点,对一些重要著作的主要内容,对一些主要的历史事件、重要会议和重要人物,是必须要记住的,而且要准确记忆。但切记,准确记忆。7、前期大纲的研读,知识点的记忆,就按照上面所写的步骤进行。前期可以适当的分出四十分钟就够了,而后期则每天分出两小时左右,加大学习的力度。四、备战时政知识1、12月份,备战时政。

2、时政可以只参考任吕芬的序列三就足够了,这一本很详细同时对于重点的勾勒也特别好。其他资料的时政没有必要看太多。

3、时政不必进行硬性的记忆,只看一遍有个印象知道发生什么事了就好。4、时政基本都是考近期的大事,所以说是要记1年的时政,但是考试的时候一般都会考最后几个月的,所以必须重点记忆最后两个月的。5、时政备战时间四五天就差不多了。五、备战最后冲刺一个月阶段

1、最后一个月,要把序列一再看一遍,可以每天五十到一百页的速度来看。同时对于错过的题要重新翻阅一遍。

2、最后一到两周,全力把握当然是考研押题利刃,任四、肖四、启航二十天二十题。这些都是必备资料,肖四的主观题很好,任四的主观题很全面,但是两者的重点都是用好他们的客观题,主观题有20天20题保底不用怕,8天时间你每天要花3个小时就够了,可以很轻松的看完两遍押题卷。3、考前一天一定要在认真的看最后一遍三大利器,这样必胜。六、备战心态

心态要好,乐观积极开朗。

扩展阅读:考研政治学习方法之心得

考研政治学习方法之心得

考研政治学习方法之心得

一,课堂听讲重在理解。

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政治专为考试而设,没有平时基础,所以听辅导班授课还是很有必要的。课堂上的主要任务无非有三:一,听老师解读讲义内容;二,了解考点和各考点考查方式;三,了解命题角度和解题技巧。许多同学重视后两点而忽视第一点,其实我认为第一点正是后两点的基石,恰恰最为关键。听老师解释书本原句的含义,将之理解,才能掌握知识前后的因果联系,从而举一反三。从命题角度出发、跟着老师的思路找到解题方法,整个过程自己课后可以重新推导出来,只需花上一点记忆的功夫就可以了。这一点,在抽象的马哲、马经课程上体现得尤为突出。可以说,是否理解,是这两门课能否学好的关键。当然,如果自己通过看书就能理解,那也是可以的。

二,看书须“独观其大略”。

看书首先抓住总纲。在很多讲义的每章开头都有知识结构图,根据这个抓住整章内容的结构层次,比掌握章节内某段内容的细节要重要得多。可以说,当时间极端紧迫,容不得细嚼慢咽的时候,把结构框架反映在讲义里,就是大标题以及各个大标题之间的层次和联系记下来,比把正文的细节都背下来,更有意义。当然,在时间还充裕的时候,应该按部就班,把整本书按层次梳理一遍。知识是连贯的、系统的网络,环环相扣,丢失其中一环,后面的环节就无法理解。所以不能采用跳跃式的、只抓考点的学习方法。孤立地将老师划出的考点背下来只能解决少数简单的记忆型选择题,是不能从根本上学好政治的。

三,考前做题首选真题。

原则是先看书、后做题。多看书、适量做题。在浩如烟海的题库中,首选历年真题来做,我认为就已足够。

四,考场仔细审题,善于利用材料。

考研选择题,邓论和毛概基本上就是靠记忆,但无须背的滚瓜烂熟,知识点混个眼熟即可“正确答案就在你眼前”,把熟人认出来就行了。马哲和马经,则要靠以上所说的方法牢固掌握后,再凭临场分析、推理来解决。

至于问答题,很少是将书本原文大段大段默写上去。这一点,和我们以往经历的政治考试是不同的。在你的答案中,真正的教科书原文往往只有寥寥数句甚至只有一句(《当代》)!那就是课本中的原理。解题的关键就在于你放哪一条原理上去。想选对原理,靠两点:一是对平时所学的理解,如前所述;二是对材料和题干的分析。分析题一半是在考语文阅读理解从材料中找出中心思想、归纳总结;从题干中找出出题人到底想从你这里知道什么,揣摩他的用意、紧扣问题;然后用合适的钥匙来开这把问题的锁。正确答出原理后,结合材料,具体分析,问题便迎刃而解。

此外提一点,考研政治考查我们的,都是泛泛而谈的大道理,并不会要求我们具备解决某一具体社会问题的能力。所以举例而言当问题要求你回答很专业的、从没在我们所学的教材上见过的知识性答案时,不必惊慌,材料里必定已经包含了答案否则谁能答出来呢?只看你能把它找出来,并且稍作整理归纳,使之答题所问。

最后,有必要坚定信心:考研是选拔性考试,但这种选拔并非通过政治而应该是通过专业课来实现。换言之,考政治并不是严格的筛选,只是考查学生是否具备基本的哲学和政治素养。所以我们不必过分紧张,以为考官用心险恶、满地皆是陷阱,最直观、最分明的原理往往就是正确答案,切忌钻牛角尖。

201*年考研政治:辩证唯物论学习心得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即辩证唯物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年考研的必考部分,学好唯物论,不但可以在考研时获的高分,还可以在平时用以指导我们的思想和行为,少犯错误,那么怎样才能学好唯物论?

首先,要了解什么是辩证唯物论及其内容和结构。辩证唯物论即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的本质论:世界的本源是物质,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辩证唯物论的内容包括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实践观、意识观,物质和意识的的辩证关系、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两原理,简称为“三观两原理”。在结构上分三层: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其次,要理解和把握辩证唯物论重点和难点。重点有: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物质和运动,运动和静止,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社会的物质性。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实践的本质含义、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实践与人的存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分化和统一。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难点有: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其最难的是对这些问题的理解和正确运用,就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第三,如何去把握和运用辩证唯物论。就是在考研时,辩证唯物论考什么、怎么考、怎么回答的问题。从历年的考题可以看出,辩证唯物论,以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识记和理解为主,而且主要集中在“人对物质世界的时间把握”和“意识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部分,而且一般是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很少有分析题。例如,201*年的单选第1题:

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便是相对的了,这个范围是指

A.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B.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统一性C.物质和意识何者更为重要

D.物质和意识何者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更密切答案是A

第四,如何学好这部分内容。这部分内容概念集中,历年来命题的频率高且密集,这一趋势在以后的考试中也不会改变,所以应该在复习中加以重视。首要的问题是要理解所有的概念,把历年的考研题看一遍,多做练习题,提高运用能力,运用这些基本原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考研政治学习方法总结》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考研政治学习方法总结: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考研政治学习方法总结》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598045.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