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实践型研究性学习初探
种牛场中学课题研究报告
课题研究名称:初中地理实践型研究性学习初探
课题研究单位:政、史、地教研组
课题研究成员:全体教研组地理教师
课题研究时间:201*.12.25
初中地理课教学中实践型、研究性学习初探
一、方案设计1.目的意义
①全面落实新世纪初中地理课改和素质教育精神,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使地理知识学以致用;建立学习成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②通过实际的地理观测与调查研究工作,使学生认识并初步掌握科学研究方法与过程;③培养与锻炼初中地理教师理论联系实际,教学与学生实际紧密结合等教学能力。
2.计划项目
①七年级:“家乡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调查研究”与“气象观测与分析”二项;②八年级:家乡自然资源利用与评价调查研究一项。
3.组织领导
①由地理教师组成“研究性学习项目指导组”;②通过地理课教学,动员全年级学生参与项目实践活动;③各年级组织部分学生组成“项目实施骨干学生组”或“地理兴趣小组”。
4.教学过程设计
准备阶段:①制定活动计划,送交学校有关部门立项批准,做好活动的组织动员工作;②任课教师准备相关材料,设计与印发调查表格;③任课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动员学生积极参与,提出活动要求,布置具体的活动任务。同时选择部分学习较好的学生,组成项目实施骨干学生组,对其作进一步详细指导,并提出较深入的活动要求。
调查阶段:①学生根据接受的任务,按照研究性学习过程,展开资料查询、实地考察、访问调查工作。教师跟踪部分学生,进行抽样检查与指导,积累学生调查过程的照片或文字资料;并根据普遍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指导学生开展活动;②学生完成调查访问后,进行室内作业资料整理、填写表格,结合所学的知识撰写调查报告或小论文。
交流与展示阶段:①教师汇集学生调查研究的成果,组织学生开展课堂的交流与讨论,尤其是针对家乡突出的资源与环境问题展开讨论,将学生的认识引向深入。教师针对学生项目活动的过程与结果进行学习评价;②选择每个班级代表性作品,展示调查研究全过程的材料,面向全体学生展览与交流。
注:“气象观测与分析”项目在本校进行,组织学生兴趣小组开展长期的气象观察与分析活动。
5.活动过程的材料①研究性活动项目计划,学校审批文件;②教师活动指导教案、提纲,调查或观测的表格、原始数据;③学生提交的调查报告或小论文;④教师开展项目活动过程中的讨论、分析记录;⑤教师的项目活动总结材料;⑥整个项目活动过程的照片或文字材料。
二、具体实施过程
1.“家乡自然环境时生产生活的影响”与“家乡自然资源利用与评价”的调查
第一阶段:教师在各班进行活动动员,提出活动要求,进行调查的方法指导,分发调查表格。
第二阶段:组成以各队同班的同学(3-5人)为一个课题组,各小组围绕一个主题,根据老师的要求搜集有关资料,开展调查活动,填写相关表格。
选定所在地的自然环境或自然资源作为调查对象,野外实地考察该地的地形、气候、河湖等自然环境现状,以及土地、水、生物资源利用情况,做好详细的野外记录并拍照。然后同当地居民了解几十年来该地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利用的变化。进一步调查目前随着经济的发展,该地生产生活活动与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的相互关系。在本次活动中,两个年级的学生都普遍参加,大部分对活动的过程与作业表现了浓厚的兴趣,但自始至终参与实践的约为65%。
第三阶段:各小组进行室内分析与总结,完成调查报告、小论文或其它活动作业。后通过各组在全班汇报、质疑和讨论,老师对各组成果进行评价、打分。组织代表性成果展览并向全校师生展出,由此推动活动的深入进行。
2.“气象观测与分析”实践型活动
第一阶段:七年级学习气温与降水知识后,分成几个小组,一个小组8-
10人到本校气象站,介绍并观测气压表、自动气压计、电接风向风速计、干湿球温度表、最高和最低温度表、自动温度计、毛发湿度计、虹吸式雨量计、蒸发皿、日照仪等仪器设备,并做观测记录。进行能见度、云量观测等。
第二阶段:成立七、八年级气象观测兴趣组,老师给予必要的知识与方法指导。分成几个小组每天两次详细观测与记录气象数据。通过校门口的小黑板展示,结合永定气象台的天气预报向全校师生作当天气象预报并公布本站气象观测结果。
第三阶段:把每个月收集的数据转绘为图表,分析阶段性的气象特征,并经小组讨论撰写气象月份析报告。将原始数据和分析报告作为气象站的积累资料存档。
三、在活动过程中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1.通过活动增强教师钻研相关的地理知识的兴趣,提高专业素质
实践型研究性学习活动要求地理教师围绕活动内容,深刻领会专业理论与方法,成为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条件。此外,教师平时结合教学对专业知识的钻研,尤其是通过《地理教育》、《中学地理教学参考》等大量教学指导文章的学习,能不断地提高专业素质。经长期积累,这些专业知识与素养即成为教师教研能力的坚实基础。
2.丰富地理事实材料,发现现实的问题
学生带着地理调查方法与思想,对他们所熟悉的地方进行观测与调查,往往找到教师不注意或未知的问题,这些问题将成为教师今后继续关注的现实研究课题。如河流污染调查中,学生通过观色、闻味、用木棍探测水深、根据木棍上下部位的颜色观测水体中下层的污染状况,并与养鸡场老板探讨污水对鸡群生长的影响,逆流寻找污染源等。这是地理教学活生生的感性事实材料,将之整理、提炼即可成为丰富、生动的地理课程资源。
3.深入了解学生学习地理的心理
学生从课堂教学走向野外,其学习心理产生很大的变化,自主学习的动力增强。教师在实践型研究性学习的设计与指导中必须充分考虑学生学习的心理活动,准确、得体地依据其学习心理施教,才能达到教学目的。
4.提高教师教研的组织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
在活动中,由于学生的思维与行动变化很大,还要面对学生提出的各类问题,除以上提到的通过活动钻研相关地理知识提高专业素质外,教师的组织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在实施实践型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起关键作用,也是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措施保证。所以,每开展一次实践型研究性学习,教师教研的组织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都得到较大发展,并成为开展地理科学研究的重要素质。
扩展阅读:初中地理实践型研究性学习初探
初中地理实践型研究性学习初探
湖雷中学--童文伟老师
一、方案设计1.目的意义
①全面落实新世纪初中地理课改和素质教育精神,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使地理知识学以致用;建立学习成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②通过实际的地理观测与调查研究工作,使学生认识并初步掌握科学研究方法与过程;③培养与锻炼初中地理教师理论联系实际,教学与研究紧密结合等教学能力。
2.计划项目
①七年级:“家乡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调查研究”与“气象观测与分析”二项;②八年级:家乡自然资源利用与评价调查研究一项。
3.组织领导
①由地理教师组成“研究性学习项目指导组”;②通过地理课教学,动员全年级学生参与项目研究活动;③各年级组织部分学生组成“项目实施骨干学生组”或“地理兴趣小组”。
4.教学过程设计
准备阶段:①制定活动计划,送交学校有关部门立项批准,做好活动的组织动员工作;②任课教师准备相关材料,设计与印发调查研究表格;③任课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动员学生积极参与,提出活动要求,布置具体的活动任务。同时选择部分学习较好的学生,组成重点研究组,对其作进一步详细指导,并提出较深入的成果要求。
调查研究阶段:①学生根据接受的任务,按照研究性学习过程,展开资料查询、实地考察、访问调查工作。教师跟踪部分学生,进行抽样检查与指导,积累学生调查研究过程的照片或录像资料;并根据普遍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指导学生开展活动;②学生完成调查访问后,进行室内作业资料整理、填写表格,结合所学的知识撰写调查报告或小论文。
成果交流与展示阶段:①教师汇集学生调查研究的成果,组织学生开展课堂的交流与讨论,尤其是针对家乡突出的资源与环境问题展开讨论,将学生的认识引向深入。教师针对学生项目活动的过程与结果进行学习评价;②选择每个班级代表性作品,展示调查研究全过程的材料,面向全体学生展览与交流。
注:“气象观测与分析”项目在本校进行,组织学生兴趣小组开展长期的气象观察与分析活动。5.活动过程材料与成果
①研究性活动项目计划,学校审批文件;②教师活动指导教案、提纲,调查研究或观测的表格、原始数据;③学生提交的调查(研究)报告或小论文;④教师开展项目活动过程中的讨论、研究记录;⑤教师的项目活动总结材料;⑥整个项目活动过程的照片或录像材料。
二、具体实施过程
1.“家乡自然环境时生产生活的影响”与“家乡自然资源利用与评价”课题
第一阶段:教师在各班进行活动动员,提出活动要求,进行调查研究的方法指导,分发调查表格。
第二阶段:组成以各村同班的同学(3-5人)为一个课题组,各小组围绕一个主题,根据老师的要求搜集有关资料,开展调查研究活动,填写相关表格。
课题研究以选定所在自然村的自然环境或自然资源作为调查对象,野外实地考察该村的地形、气候、河湖等自然环境现状,以及土地、水、生物资源利用情况,做好详细的野外记录并拍照。然后同村民了解几十年来该村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利用的变化。进一步调查目前随着经济的发展,该村生产生活活动与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的相互关系。在本次活动中,两个年级的学生都普遍参加,大部分对活动的过程与作业表现了浓厚的兴趣,但自始至终参与实践的约为65%。
第三阶段:各小组进行室内分析与总结,完成调查报告、小论文或其它活动作业。后通过各组在全班汇报、质疑和讨论,分享初步的研究成果,老师对各组成果进行评价、打分。组织代表性成果展览并向全校师生展出,由此推动研究的深入进行。
2.“气象观测与分析”课题
第一阶段:七年级学习气温与降水知识后,分成几个小组,一个小组8-10人到本校气象站,介绍并观测气压表、自动气压计、电接风向风速计、干湿球温度表、最高和最低温度表、自动温度计、毛发湿度计、虹吸式雨量计、蒸发皿、
日照仪等仪器设备,并做观测记录。进行能见度、云量观测等。第二阶段:成立七、八年级气象观测兴趣组,老师给予必要的知识与方法指导。分成几个小组每天两次详细观测与记录气象数据。通过校门口的小黑板展示,结合永定气象台的天气预报向全校师生作当天气象预报并公布本站气象观测结果。第三阶段:把每个月收集的数据转绘为图表,分析阶段性的气象特征,并经小组讨论撰写气象月份析报告。将原始数据和分析报告作为气象站的积累资料存档。
三、在活动过程中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1.通过活动钻研相关地理知识,提高专业素质
实践型研究性学习活动要求地理教师围绕活动内容,深刻领会专业理论与方法,成为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条件。此外,教师平时结合教学对专业知识的钻研,尤其是通过《地理教育》、《地理教学》等大量教学指导文章的学习,能不断地提高专业素质。经长期积累,这些专业知识与素养即成为教师研究能力的坚实基础。
2.丰富地理事实材料,发现现实的研究课题
学生带着地理调查方法与思想,对他们所熟悉的地方进行观测与调查,往往找到教师不注意或未知的问题,这些问题将成为教师今后继续关注的现实研究课题。如河流污染调查中,学生通过观色、闻味、用木棍探测水深、根据木棍上下部位的颜色观测水体中下层的污染状况,并与养鸭场老板探讨污水对鸭群生长的影响,逆流寻找污染源等。这是地理教学活生生的感性事实材料,将之整理、提炼即可成为丰富、生动的地理课程资源。
3.深入研究学生学习地理的心理
学生从课堂教学走向野外,其学习心理产生很大的变化,自主学习的动力增强。教师在实践型研究性学习的设计与指导中必须充分考虑学生学习的心理活动,准确、得体地依据其学习心理施教,才能达到教学目的。
4.提高课题研究的组织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
在活动中,由于学生的思维与行动变化很大,还要面对学生提出的各类问题,除以上提到的通过活动钻研相关地理知识提高专业素质外,教师的组织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在实施实践型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起关键作用,也是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措施保证。所以,每开展一次实践型研究性学习,教师课题研究的组织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都得到较大发展,并成为开展地理科学研究的重要素质。
201*年10月19日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初中地理实践型研究性学习初探》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初中地理实践型研究性学习初探: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