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
后山野外实习报告
地理信息系统杜青10344047
一.引言
201*年6月12日,伴随着毛毛细雨,我们一行一百多人,在陶老师和胡老师的带领下,对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后山进行了野外考察实习。本次实习的目的是认识并了解一些地理现象及成因,如花岗岩、风化岩、断裂构造、红壤、常绿阔叶林、地表水等。
二.相关背景
珠海位于广东省珠江口的西南部,地理坐标处于北纬21°48′~22°27′、东经113°03′~114°19′之间。珠海市区内陆部分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形多样,以平原(占25.5%)、丘陵(占58.68%)为主,兼有低山、滩涂等。地势平缓,倚山临海,海域辽阔,百岛蹲伏,有奇峰异石和秀美的海湾、沙滩。自然土壤有赤红壤、石质土、滨海沙土、盐渍沼泽土等。主要河流有磨刀门、金星门、坭湾门、鸡啼门、虎跳门、前山水道、湾仔澳门河段、南水沥等,总长135公里。珠海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冬无严寒,雨量充沛,气候宜人。常受南亚热带季候风侵袭,多雷雨。年平均气温22.3℃,最低气温2.5℃。年降雨量为1770-2300毫米,4月至9月盛行东南季风,为雨季,降水量占全年的85%;10月至次年3月盛行东北季风,为旱季。珠海大气的年平均相对湿度是79%。每年初春时节,细雨连绵,空气相对湿度较大,有时可达到100%。
三.实习情况(一)植被
1.豆科荚果类:台湾相思、仔树;
2.象草:生长在后山入口小道的两边。象草又名紫狼尾草。原产于非洲,是热
带和亚热带地区广泛栽培的一种多年生高产牧草。种子发芽率很低,实生苗生长极慢;
3.日日新:一种逸生植物,花期很长;
4.紫草:一种整个植株都是深紫色的植物,逸生植物;
5.薇甘菊:叶对生植物。植物杀手,世界十大杂草之一。生命力顽强,种子类
似于蒲公英的种子,有高达90%的发芽率;
6.五爪金龙:原产热带非洲和亚洲。掌状叶,生长于全日照以及排水良好的环
境,有很强的攀爬能力。危害很大。花为淡紫色,授粉了,逐渐
变白;
7.三叶鬼针草:又名毛鬼针草、细毛鬼针草。一年生草本,叶对生,头状
花序,具长柄。花杂性,管状花两性。生长于荒地及路边。分布长江中下游各省及广东、广西、陕西、福建、台湾等地;
8.金盘银盏:形态与三叶鬼针草极相近,惟叶为2回3出复叶,小叶两面
均被稀疏小柔毛。花期秋季。分布我国南部;
9.牛筋草:分布于全世界温带和热带地区。一年生草本植物;
10.山菅兰:多年生草本植物,花序顶生,花青紫色或绿白色。浆果紫蓝色,球
形,成熟时为蓝色宝石;
11.菟丝子:一种生理构造特别的寄生植物,其组成的细胞中没有叶绿体,利用
爬藤状构造攀附在其他植物,并且从接触宿主的部位伸出尖刺,戳入宿主直达韧皮部,吸取养分以维生,更进一步还会储存成淀粉粒于组织中;
12.后山的植被可分为如下三个类型:
乔木:马尾松(是我国南部主要材用树种,经济价值高。马尾松是阳性树种,不耐庇荫,喜光、喜温)、樟树(樟树是属于樟科的常绿性乔木,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代表树种,为亚热带地区(西南地区)重要的材用和特种经济树种);
灌木:野牡丹(叶子交互对生)、桃金娘(果可食,花有
两种颜色,红色为没授粉,白色为已授粉即将凋谢,野牡丹和桃金娘是姐妹群)、白花灯笼(直立灌木。幼枝密被短柔毛。叶对生,聚伞花序腋生,花萼红紫色,花冠淡红色或白略带紫色。浆果状核果近球形,深蓝绿色);
草本植物:芒萁(三杈分枝);
13.食虫植物:猪笼草(雌雄同株,东南亚特有,捕虫
笼呈圆筒形,下半部稍膨大,笼口上具有盖子。因为形状像猪笼,故称猪笼草。猪笼草因原生地土壤贫瘠,而通过捕捉昆虫等小动物来补充营养,所以其为食虫植物中的一员)、茅膏草(长于潮湿的岩石上)。
(二)主要地理现象
1.花岗岩:后山的岩石多为肉红色的花岗岩,主要构造矿物为长石;2.风化壳:地壳表层岩石风化的结果,除一部分溶解物质流失以外,其碎屑残余
物质和新生成的化学残余物质大都残留在原来岩石的表层。这个由风化残余物质组成的地表岩石的表层部分,或者说已风化了的地表岩石的表层部分,就称为风化壳或风化带。由于风化作用持续进行的高温多雨气候、岩石多节理和显著的构造条件,后山具有风化壳。其中,微风化带位于低下,主要是石英;中风化带网纹红土,含Fe量高;强风化带位于上边,主要为高岭土,颜色棕红,代表性矿物为铁铝氧化物。
3.断裂构造:节理一般为垂直节理,方向平行于河沟;存在正断层和逆断层;主
要在造山运动时期形成的;
4.红壤:后山的土壤多为破红壤、红壤。红壤是中亚热带生物气候旺盛的生物富
集和脱硅富跌铝化风化过程相互作用的产物,发育于热带和亚热带雨林、季雨林或常绿阔叶林植被下的土壤。其主要特征是缺乏碱金属和碱土金属而富含铁、铝氧化物,呈酸性红色。红壤疏松、孔隙较大;红壤潮湿,发育良好,中度分化壳。红壤的特点决定了后山的主要植被类型,以马尾松和芒萁为主要代表;
5.常绿阔叶林:典型的常绿阔叶林,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的植被,是具有热带至
温带之间的过渡性质的森林类型。土壤类型在低山丘陵林下的主要是红壤。常绿阔叶林树木都是常绿双子叶植物的阔叶树种,种类丰富。后山有许多樟树,樟树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代表树种;
6.地表(下)水:后山沟谷地貌为V字型河沟,主要靠地下水、降水补给河
流。山上光秃岩石表面有黑色流路,说明有一段时间该地区降水不能及时供给坡面漫流,造成断流。
四.总结虽然实习当天下着雨,但两位老师仍然尽职尽责的耐心的给我们讲解,让我对地然地理和生物知识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受益匪浅。事实说明,书本的知识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掌握得更好。最后,感谢陶老师和胡老师冒雨带领我们实习,这次特别的学习经历我将永生难忘。
扩展阅读: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
版权所有,盗版必究
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报告08级地理科学
姓名:王祖前
成绩:
201*-8-30
1目录
一.绪言
二.(1)简介:实习区域洛阳黄河小浪底,焦作云台山,登封嵩山,林州红旗
渠太行山地区的行政区划自然地理概况(经济,社会,交通)(2)实习目的任务(3)实习的概略过程;三.正文
专题一,地质地貌学(太行山,云白山,嵩山)一.地球的演化史
二.地质:(1).太行山(大峡谷,桃花源,王向岩):1.演化史地层构造:2.山
势走向3.主要岩石(2).云白山(红石峡):1.演化史2.地层(干裂,褶皱,)3
构造部分(断层.)构造线主方向4.主要岩石(3)嵩山:1.演化史2.地层(干裂,褶皱,)3构造部分(断层.)构造线主方向4.主要岩石三.地貌:(1)太行山(云台山):地貌特征及形成原因。(2)嵩山:地貌特征及形成原因。(3)太行山与嵩山的地貌对比(4)河流地貌(伊河):河流地貌,冲击地貌。
专题二,土壤学(洛阳)
1.实习的目的意义。2.野外实习的搜集和整理。3.野外实习的工作方法四.土壤地理野外实习常用仪器、用具的准备5..实习区域的土壤类型和分布(水平和垂直分布)(具体土壤都要介绍,具体在哪个区域)六.洛阳土壤剖面的观察描述土壤剖面性状图
专题三,水文学(红旗渠,小浪底)
小浪底;1.建设背景2.工程作用(从水文学角度)(3)大坝设计特点4.工程带来的效应
红旗渠;1.建设背景2.工程作用(从水文学角度)3..工程带来的效应
四实习总结
一.序言
野外实习是自然地理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课堂学习的有效补充。普通自然地理野外实习都是分课程内容进行的,缺乏学生综合分析、观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内容上,表现出简单、重复,主要是一些所谓的验证实习,即实习的目的是为了验证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单一这样的实习不能真正达到地理基本技能训练的目的。为加强实践教学,增强对学生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创造思维的训练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在过去普通自然地理实习基础上再进行自然地理综合实习,形成完善的实习教学模式。
为了加深对上学年的所学的关于土壤,地质,地貌,水文有关知识内容的理解,今年8月17日至8月27日我们旅环系08级地理科学全体同学在宗静婷,张荣珍,蔡平三位老师的带领下在河南进行为期十天的野外实习。通过对野外岩石、地质构造、地貌、矿产资源、土壤的观察和分析及水利工程的了解,加强了我对自然地理学课堂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认识了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空间分布规律。
二,(1)简介:实习区域洛阳黄河小浪底,焦作云台山,登封嵩山,林州红旗渠,安阳太
行山地区的行政区划自然地理概况(经济,社会,交通)
1.洛阳简介: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位置:洛阳市位于河南省西部,地处东经111.8’至112.59’,北纬33.35’至35.05’之间。辖6个市辖区、1个县级市、8个县。分别是:老城区、西工区、河回族
区、涧西区、吉利区、洛龙区、孟津县、新安县、栾川县、嵩县、汝阳县、宜阳县、洛宁县、伊川县、偃师市总面积15208平方公里,市区面积544平方公里。【人口】646万人(201*年末)经济;近年来,洛阳抢抓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西部大开发机遇,深化改革,加快发展,201*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331.7亿元,较上年增长15.6%;全部财政收入完成154.5亿元,比上年增长27.8%。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国有企业改革和工业结构调整不断深入。201*年龙门石窟荣列世界遗产名录。交通:贯穿全国南北的隋唐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南达余杭,北
至燕京,全长约201*公里,沟通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洛阳境内公路交织成网,310、207两条国道从本市穿过。洛阳民用机场是国内净空条件最好的二级机场,设施完善,可供大型飞机全天候起降,已辟有洛阳至北京、广州、大连、福州、乌鲁木齐、西安、重庆等城市的10余条航线,开通了通往香港和日本冈山的包机。
2.焦作简介:位置:焦作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北依太行与山西省接壤,南临黄河与郑州、洛阳相望。现辖2市4县4区和1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总面积4071.1平方公里,总人口355.13万,其中非农业人口104.57万,农业人口250.56万。
经济:201*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98.89亿元,比上年增长15.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1.95亿元,增长7.3%;第二产业增加值448.78亿元,增长19.1%;第三产业增加值188.16亿元,增长11%。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05万元。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0:62:28变化为8.9:64.2:26.9,二三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387.88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5.5%。
交通:公路交通四通八达,公路干线有106、107、310等国道。洛阳一郑州一开封、北京---郑州漯河高速公路已建成,许昌一漯河,许昌一平顶山,三门峡--洛阳,开封一商丘也已列入建设计划。郑州东站是全国最大的集装箱中转站之一,五条国际集装箱运输线路从郑州直通上海、九龙、连云港、天津、青岛港口。公路四通八达,通车里程达5.5万公里。
3.登封简介:位置:登封即登封市位于河南省中西部,中岳嵩山南麓。市境东西长56千米,南北宽35.5千米,总面积1220平方千米。登封市辖3个街道、8个镇、5个乡:嵩阳街道、少林街道、中岳街道、大金店镇、颖阳镇、卢店镇、告成镇、阳城区镇、大冶镇、宣化镇、徐庄镇、东金店乡、白坪乡、君召乡、石道乡、唐庄乡。总人口64万人(201*年),有24个民族。交通:207国道与217、316省道贯通全境,郑少洛、禹登高速公路纵横交错,登封铁路与京广、陇海、焦枝铁路干线相连,形成了四通八达、方便快捷的交通网络。
4.安阳简介:位置:安阳是河南省省辖市。位于河南省最北部晋冀豫三省交会处。南距河南省省会郑州市170公里。介于北纬35°12′~36°12′,东经113°38′~114°59′之间。
辖区总面积7413平方千米,其中市区面积543.6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39平方公里。
现辖4个市辖区、1个县级市、4个县。总人口536.6万人(201*年底)。经济:201*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645.2亿元,比上年增长15.6%,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2054元,在全国内地城市GDP排名中位列第93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4.6亿元,比上年增长19.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009元,农民人均收入3772元,分别增长13.5%和17.1%;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574.7亿元,贷款余额331.9亿元,分别增长9.8%和17%。交通:安阳境内有京广线贯通,向北可通往北京,向南可到郑州、武汉。从北京往洛阳、西安、成都、昆明等地的列车都经过安阳。境内有107国道通过,与京广铁路相辅相成。5.林州简介:位置:林州市位于北纬35°41′-36°22′,东经113°37′-114°04′,地处河南省西北部,太行山东麓,系河南、河北、山西三省交界处。全市辖16个乡镇,4个街道办事处,人口100万。经济:201*年,全市工业总产值完成530亿元,工业增加值完成142亿元。林州产业集聚区规划面积24.45平方公里,集聚限额以上企业106家,其工业
经济分别占全市工业经济总量的70%、增加值的70%、税收的70%。今年以来,新上5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14个,总投资达115.48亿元,其中投资15亿元1个,20亿元以上3个,有3家企业进入全省工业企业500强行列。交通:连接京珠高速公路的林州至南乐高速公路成为林州对外的重要动脉,西接山西长治的高速公路正在施工,贯通全省南北的林州--邓州一级公路正在筹建;途径林州的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即将开工。原本封闭的一个山区小县,将成为豫北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
(2)实习的目的,任务和工具:
1.实习工具:罗盘、望远镜、钢卷尺,放大镜,样品袋,PH试纸,照相机,野外记录本,地质锤,土壤铲,盐酸等
2.实习目的:通过野外考察,进一步加深对自然地理学基本原理和实际问题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地理学的空间观点和综合分析能力,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巩固基础知识和提高专业素质的目标。同时,野外实习也是进行国土资源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途径,达到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
认识华北平原到太行山区的地势地貌分异规律(二、三阶梯之间的地势变化),包括水平地带性、垂直地带性规律;太行山区地质地貌考察,掌握流水峡谷地貌、喀斯特地貌、山间盆地地貌的形成原因;人工河红旗渠和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考察,认识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领会资源利用与环境整治模式。
3.任务:采集土壤样本,制作土壤剖面。采集岩石样本,了解成因。测水位流速,计算流量。了解实习区域的地貌特征。
(3)实习的概略过程;实习路线:洛阳伊河龙门石窟焦作云台山林州太行
山红旗渠登封嵩山
专题一:地质地貌学
一..地球的演化史
依照人类历史划分朝代的办法,地球自形成以来也可以划分为5个“代”,从古到今是: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距今24亿年以前的太古代,地球表面已经形成了原始的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但那时地壳很不稳定,火山活动频繁,岩浆四处横溢,海洋面积广大,陆地上尽是些秃山。这时是铁矿形成的重要时代,最低等的原始生命开始产生。
距今24亿年-6亿年的元古代。这时地球上大部分仍然被海洋掩盖着。到了晚期,地球上出现了大片陆地。“元古代”的意思,就是原始生物的时代,这时出现了海生藻类和海洋无脊椎动物。
距今6亿年-2.5亿年是古生代。“古生代”是意思是古老生命的时代。这时,海洋中出现
了几千种动物,海洋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以后出现了鱼形动物,鱼类大批繁殖起来。一种用鳍爬行的鱼出现了,并登上陆地,成为陆上脊椎动物的祖先。两栖类也出现了。北半球陆地上出现了蕨类植物,有的高达30多米。这些高大茂密的森林,后来变成大片的煤田。
距今2.5亿年-0.7亿年的中生代,历时约1.8亿年。这是爬行动物的时代,恐龙曾经称霸一时,这时也出现了原始的哺乳动物和鸟类。蕨类植物日趋衰落,而被裸子植物所取代。中生代繁茂的植物和巨大的动物,后来就变成了许多巨大的煤田和油田。中生代还形成了许多金属矿藏。
新生代是地球历史上最新的一个阶段,时间最短,距今只有7000万年左右。这时,地球的面貌已同今天的状况基本相似了。新生代被子植物大发展,各种食草、食肉的哺乳动物空前繁盛。自然界生物的大发展,最终导致人类的出现,古猿逐渐演化成现代人,一般认为,人类是第四纪出现的,距今约有240万年的历史。
二.地质:
(1).太行山(大峡谷,桃花源,王向岩):
1.演化史地层构造:中国东部重要自然界线。又名大形山,五形山。北起北京西山,南达
黄河北岸,绵延于晋冀之间,呈北北东走向。是中国陆地地形第二阶梯的东部边缘。吕梁运动期始成太行山雏形,海水在奥陶中期退出。晚古生代时,山体发生凹陷,海水侵入。中生代,南部上升,北部局部拗陷。燕山运动时,形成新华夏式褶皱带。喜马拉雅运动时,表现为强烈断裂,并伴随大幅度拗曲,形成复式单斜褶皱。大致邢台以北,广泛出露太古代和震旦纪地层,并有中生代侵入的酸性岩体;以南,寒武、奥陶纪地层出露广泛,岩层走向与山脉走向基本吻合。
太行大峡谷
2.山势走向:太行山山势东陡西缓,西翼连接山西高原,东翼由中山、低山、丘陵
过渡到平原。山西高原的河流经太行山流入华北平原,流曲深澈,峡谷毗连,多瀑布湍流。河谷及山前地带多泉水,以娘子关泉为最大。河谷两崖有多层溶洞,著名的有陵川的黄围洞、晋城的黄龙油、黎城的黄崖洞和北京房山的云水洞等。在太行山深山区河北赞皇县,有世界最大的天然回音壁。著名的河北易县狼牙山亦为中国北方地区典型的喀斯特山地。
3..主要岩石中段出露部分片麻岩,南段和北段主要为石灰岩
石灰岩:石灰岩是一种比较坚硬的岩石,它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3)。这种岩石对于机械侵蚀和物理风化的抵抗力较强,但却容易被含有酸性的水所溶解,因为酸性溶液可以和
石灰岩发生化学作用,使岩石受到溶蚀。如果我们把盐酸滴到石灰石上,立即会有许多白色泡沫不断冒出,好像沸腾一样。待一会儿,用水冲去泡沫,石灰石上便留下了明显的溶痕。
(2).云台山(红石峡):
1.演化史25亿年以上地质演化。发生在25亿年前太古代末期的嵩阳运动,陆壳生长形成“萌
地台”,形成了区内的结晶基底。中元古代,本区整体升降开始,在下降时期曾为滨海环境,接受了大量的陆源碎屑沉积,形成了温盘峪、百家岩一带的石英岩状砂岩。中生代后期,随着太平洋板块向亚洲板块的俯冲和相互作用,至早白垩纪晚期,华北板块东部大规模的带状裂陷和隆起,形成东亚型裂谷系。受此结构作用,公园内形成了裂谷背景下的峡谷群及峰墙纵横、崖墙环抱的奇特地貌。2地层构造部分(断层.):构造线主方向在具有全球构造规模效应的东亚裂谷体系中,云台山地质公园处在华北陆块新生代东亚裂谷系的华北裂谷带与西安郑州徐州近东西向裂谷转换带的交汇部位。受太行山前深大断裂控制,在喜马拉雅造山运动过程中,于寒武系奥陶系石灰岩地层中形成了一系列“之”字形、线形、环形、台阶状长崖、翁谷、深切障谷、悬沟等地形组合的“云台”地貌,构成了区内峡谷幽深、群山耸峙、飞瀑清泉的太行绝景,对研究新构造运动和裂谷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园区内有形成于距今约14亿至3亿年间的中元古界蓟县系
云梦山组上石炭统太原组地层,出露系统而完整;有太古界早元古界基底、还有典型的构造遗迹,诸如基底太古界片麻杂岩构造,早元古界表壳岩的底僻穹窿构造,盖层的超覆构造,韧性剪切带构造,韧-脆性变形构造,脆性断裂构造,单面山构造,以及盖层中的垮塌构造,滑坡构造等。表
1云台山地质公园地质景观类型划分表类别地貌景观基本类型长脊、长崖、长墙、孤峰、峰丛、峰林、象形山石、峡谷、嶂谷、瓮谷、围谷、悬谷(沟)等沉积遗迹构造遗迹特殊岩石与矿物
地层剖面、沉积构造、化石、钙华、泉华等构造剖面、断层、节理、裂隙、垮塌岩块堆积体等鲕粒灰岩、豆粒灰岩、核形石灰岩、藻礁(叠层)灰岩等水体景观其它瀑布、跌水、溪潭、泉、湖等古树、高山草甸、植被、特殊动植物等3.主要岩石:片麻岩:片麻岩一种变质岩。通常为中-高级变质作用的产物。具明显的片麻状构造。主要由长石、石英和各种暗色矿物(云母、角闪石、辉石等)组成。根据岩石的物质成分可分为富铝片麻岩、斜长片麻岩、碱长(二长)片麻岩和钙质片麻岩等。还可依所含矿物种类进一步分为角闪石斜长片麻岩、石榴子石斜长片麻岩、黑云母斜长片麻岩等。其原岩类型比较复杂,可以是正常沉积岩(粘土岩、粉砂岩等),也可以是火山岩、火山碎屑岩或各种侵入岩。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可由区域变质作用或接触变质作用形成。(3)嵩山:
1.演化史地质发展历史
嵩山古老的岩石系形成于23亿年前,此前,嵩山是一望无际的大海,据中外地质学家考察,嵩山岩石发育完整,在地球发展历史上,历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五代,习称为“五世同堂”。嵩山地区的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出露,构成了中国最古老的岩系,登封群的“登封朵岩”。据中国地质界测定,这里是世界上稀有的自然地质宝库。据地质学家考察,经过23亿年的“嵩阳运动”,8亿年前的“中岳运动”,5、6亿年前“少林运动”,才结束了地质史上的元古代,进入了古生代的寒武纪和奥陶纪。又经过约两亿年,此处地壳上升至海平面以上,因其受风化和剥蚀作用,形成了嵩山地区的含煤地层。两亿三千年前后,中国的版土上,又发生了一次延续很长时间的地壳运动,南北广大地区的“燕山运动”,嵩山地区受到南北方向的推挤,形成了今天的山势地貌。一、嵩阳运动
嵩阳运动是发生在太古代末期的一次激烈的造山运动,使登封群强烈褶皱,形成以东西向为主的线型褶皱和穹窿构造,伴有以酸性岩浆为主的侵入活动,使岩石发生强烈区域变质和不同程度的混合岩化作用,并造成嵩山群之间的角度不整合接触。二、中岳运动
中岳运动发生于早元古代末的一次强烈的造山的运动,它使嵩山群形成近南北向的紧闭线状褶皱,岩石发生浅变质。使陆壳运动进一步增长,地台基底基本形成,中条构造层由嵩山群组成,与下伏嵩阳构造层不整合接触。三、少林运动
发生于震旦纪与寒武纪之间的升降运动,这次地壳运动以后,本区全面沉降,广泛接受海相沉积。它使基底断块翘起,南高北低,导致五佛山群发生由南向北重力滑动,并伴生褶皱及构造
2.地层
嵩山地区以三个前寒武纪构造运动形成的不整合面而著名,有地质百科全书之称,露有36亿年以来的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地层是发生在25亿年的嵩阳运动、18亿年的中岳运动,5.43亿年的少林运动
在距今36~25亿年的太古宙时期,由海底基性岩浆喷发作用和酸性岩浆侵入作用共同构成登封群的花岗绿岩建造,铸就了嵩山的结晶基底。
在距今25~5.43亿年间的元古宙,沉积了滨一浅海相的碎屑岩、粘土岩和碳盐岩,即古元古界嵩山群、中元古界马鞍山群和新元古界五佛山群。
在距今5.43~2.5亿年间的古生代,发育着寒武系和奥陶系的滨海相的碳酸岩(底部碎屑岩),以及石炭系、二叠系的海陆交替沉积的灰岩、碎屑岩、粘土岩。其中广泛贮存着煤、铁、铝、建材等沉积矿产。古生代是生命大爆发的时代,地层中保存着丰富的动、植物化石,这些古生物化石成为地层年代和沉积环境的见证。
在距今2.5~0.65亿年间的中生代,发育着三叠系湖相碎屑岩、粘土岩夹煤线。在陆相盆地河流环境沉积的中生代红色泥岩碎屑地层,其中含有丰富的陆生动、植物化石。
3构造部分(断层.)构造线主方向
嵩山地区构造特征:以褶皱为主,总体成近东西走向的一系列背斜向斜穹窿构造组成。断裂以北西南东为主,把嵩山一分为三。
《1》褶皱
岩石的弯曲现象称为褶皱。包括向斜和背斜。岩石在构造运动作用下,或者说在低应力作用下,改变了岩层的原始产状,不仅使岩层发生倾斜,而且大多数形成各式各样的弯曲。褶皱是岩层塑性变形的结果,是地壳中广泛发育的地质构造的基本形态之一。
褶皱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①核,褶皱的中心部位;②翼,泛指核部两侧比较平直的部分;③轴迹褶皱面从一翼过渡到另一翼时出露的轴部;④枢纽同一褶皱面上最大弯曲点的连线;⑤轴面,各相邻褶皱面的枢纽联成的面,可以是平面,也可以是不规则的曲面,轴面与地面或其他面的交线称为该面上的轴迹;⑥轴,想的圆柱状褶皱可以由一条平行其自身移动而描绘出该褶皱面弯曲形态的直线,这一直线又称为褶轴。褶轴只是具有表明几何方位意义的线段,圆柱状褶皱的枢纽方向代表了褶轴的方向。非圆柱状褶皱可有枢纽线而没有统一的褶轴,只有把它分解成许多近似圆柱状褶皱的区段,才可分别确定其褶轴;脊线和槽线,在横剖面上褶皱面的最高点称为脊,同一褶皱面上脊的连线称为脊线;反之,褶皱面在剖面上的最低点称槽,同一褶皱面上槽的连线称为脊。
登封歪斜背斜:该背斜为倾斜背斜,两翼倾角不等:左翼约23°右翼约45°。宽约230米,高约75米。褶曲节理发育,岩性为石英岩,形成于中元古代。翼
地层出露较完整。
《2》断裂
岩块沿着断裂面有明显位移的断裂构造称为断层。按两盘相对运动的方向,断层可分为基本的三类;正断层、逆断层和平推断层。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的断层称正断层,断层面倾角一般较陡。上盘相对上升、下盘相对下降的断层是逆断层,断层面倾角变化较大,从陡倾到近水平。一系列低角度逆断层组合起来,被冲断的岩片就象屋顶上的瓦片那样一个叠一个,可形象地称为叠瓦状构造。如果断层两侧的岩石不是沿断层面上下移动而是沿水平方向移动,则称平推断层。如果把这三类断层与形成的构造应力联系起来,通俗地说,正断层由拉张应力引起,逆断层是挤压应力的结果(故常造成地壳的缩短),平推断层则与剪切应力有关,其断层面常近直立。。
断层标志:1、有主断面。
2、两侧若是沉积岩,产状不一致,紊乱。3、脱泄,褶皱代表本盘受力方向。4、有构造岩(动力变质岩)
5、有角砾岩,带棱角,碎后胶结,成分单一。6、断层泥(处于最近仍在活动的断层中)
7、动力变质矿物:产状方向沿重力作用方向,断层面两侧有氧化铁,
呈红色,析出二氧化硅,原岩胶结硅化。8、有擦痕,断层两侧发生移动。
4.主要岩石:碎屑岩、粘土岩和碳盐岩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三.地貌:
(1)太行山(云台山):地貌特征及形成原因。
在研究区内,内力作用使本区东、西、中部高差明显,又加上外力的长期雕塑,形成了多种地貌类型。但许多地貌类型都与岩性及断裂构造关系密切,受岩性和断裂的控制,现分述如下:
2.1中山和断层三角面山
太行山以北北东向延绵于林州西部长达100多千米,呈中山,一般海拔1001600米。太行山为断层山,上升盘形成了山体,使太行山的西北翼受褶皱的影响逐渐过渡到山西高原。东南翼为断层崖,断层崖又被次级横向断裂切割,外力的作用使横向断裂形成“V”形谷。因此,使断层崖形成一座座南北排列的处于发育壮年期的断层三角面山。三角面山海拔100米左右。断层的下降盘陷落于中部盆地,自林州盆地西望断层崖和断层三角面山,山势宏伟陡峭,呈堡垒状。断层三角面山在林州盆地西缘南北展布,排列整齐,是太行山大断层的主要证据之一。2.2低山丘陵
在研究区的北、东南三面及诸盆地之间,分布有诸多的低山丘陵。海拔在500米左右,坡度和缓,主要由石灰岩构成。丘陵主要分布于研究区的东北部、东部、及东南部淇河以北地区,相对高度200米左右低山主要分布于东南部淇河以南,一般海拔600800米,少数超过1000米。2.3断陷盆地
在研究区的中部自北向南有任村盆地、林州盆地、合涧盆地、原康盆地和临淇盆地等中小型盆地分布。盆地之间以低山丘陵相隔。盆地内部黄土覆盖并有宽浅河谷分布,为主要的农业区。在诸盆地中,以林州盆地最大,南北长约35千米,东西宽约15千米,形态最为完整,
西为太行山,北东南三面为低山丘陵。其它盆地面积较小,一般纵横45千米。这些盆地都分布在太行山大断层的下降盘上,随断层下降盘的凹陷而产生。林州盆地西侧太行山基部为太古界片麻岩。北东西三面的低山丘陵由奥陶纪灰岩构成,时代相差甚远的岩石分居盆地两侧,并在同一高度上出露,此为太行山大断层的又一证据。2.4崩塌和倒石堆裙
太行山东坡断层崖上,岩石风化后,沿其中广泛发育的“x”节理崩塌,在断崖的山麓地带形成坡度相对较缓(约30度左右),高达200米左右的倒石堆裙,堆积物分选极差。2.5峡谷
峡谷多分布于林州盆地西侧,在垂直方向上横切太行山山体。自北而南主要有漳河谷、黄华谷、关岭谷、桃圆谷、南庵谷和淅河谷等,各谷相距3-5千米。峡谷长度不等,或切穿山体,或切入山中。这些峡谷将断崖切成断层三角面山。诸峡谷在山中有溪流汇入,在出山口前后干涸,出山后复而流出,反映了峡谷都是顺断裂破碎带发育而成的。这些峡谷处于幼年期,两壁陡峻呈“V”形,谷地基岩裸露,或者有很薄的砾石层。特别是漳河谷,在出山前形成切入太行底部石英岩深达30余米,长1000米的深潭和跌水,峡谷深切,谷壁直立呈蟑谷形态,有“小三峡”之称。2.6冲积扇和洪积扇裙
季节性流水顺切穿山体的诸峡谷流入林州盆地,在盆地内形成数个洪积扇,洪积扇从山麓延伸到盆地中部,面积一般20平方千米。诸洪积扇侧向相连形成洪积裙。洪积裙在盆地中部微微向东倾斜,物质分选明显。姚村一带洪积裙的末端有潜水出露形成沼泽。现在沼泽多被改造成为水田种植水稻。
太行山地区喀斯特地貌发育特征
1岩溶发育特征1.1典型岩溶形态
(1)干沟、干谷及河流深切峡谷。干沟、干谷说明灰岩裸露区透水性强,灰岩中裂-溶隙发育。
(2)岩溶泉。太行山区出露有多个岩溶大泉和许多一般性岩溶泉。
(3)断层带附近的管道状岩溶。太行山区岩溶泉常出露于断陷盆地边缘、断裂带附近;其东麓岩溶大泉常沿东部断裂带状或线状排泄,而且泉水流量大而稳定。地表河流沿断裂带发育,河水在断层带全部漏失。1.2深岩溶发育特征(1)岩溶陷落柱。
(2)溶隙、洞穴和溶洞等。其中溶洞比较典型,它们主要分布在中奥陶统和中上寒武统可溶地层中。平面上,溶洞多集中在断层破碎带、节理裂隙密集带、可溶岩与非可溶岩接触带以及质纯的灰岩地层中。
2构造对岩溶水的控制作用2.1控制岩溶发育的构造因素
控制岩溶发育的构造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断块的发展、演化影响着岩溶的发育;二是断块构造格局影响岩溶发育。主要表现在岩溶发育的方向性、切层性、继承性和系统性上。
2.2断裂构造的控水作用
其主要表现在阻水作用、储水作用、导水作用三个方面。
(2)嵩山:地貌特征及形成原因。
1.构造地貌:由地球内力作用直接造就的和受地质体与地质构造控制的地貌。从宏观上看,所有大地貌单元,如大陆和海洋、山地和平原、高原和盆地,均为地壳变动直接造成。但完全不受外力作用影响的地貌,如现代火山锥和新断层崖是罕见的,绝大多数构造地貌都经受了外力作用的雕琢。构造地貌分为3个等级:第一级是大陆和洋盆;第二级是山地和平原、高原和盆地;第三级是方山、单面山、背斜脊、断裂谷等小地貌单元。第一级和第二级属大地构造地貌,其基本轮廓直接由地球内力作用造就;第三级是地质构造地貌,或称狭义的构造地貌,除由现代构造运动直接形成的地貌(如断层崖、火山锥、构造穹窿和凹地)外,多数是地质体和构造的软弱部分受外营力雕琢的结果。
单面山单面山指由单斜岩层构成的山岳。单面山沿岩层走向延伸,两坡不对称,一坡与岩层面一致,长而缓,称为单面山的后坡(或构造坡);另一坡与岩层面近乎垂直,短而陡,一般是外力作用沿岩层裂隙破坏而成,称为单面山的前坡(或剥蚀坡)。单面山的发育主要受构造和岩性控制。
单面山素描图
2.流水地貌:凡由地表流水作用(包括侵蚀、搬运和堆积)塑造的各种地貌,
统称流水地貌。
(1)洪积扇干旱半干旱区的季节性或突发性洪流在河流出山口因比降突减,水流分散,水量减小而形成的扇形堆积地貌。
洪积扇在平面形态上成扇形,其顶部与沟口相连,形成一个扇形倾斜面,逐渐过渡到山前平原。洪积扇的顶部坡度较大,倾角一般为5~10;砾石组成,含沙透体,有层理,分选性较差,磨圆较差。在开始形成散流的地方,由于流速骤减,洪积扇的坡度开始迅速减小。洪积扇中间部位主要由沙,粉砂,亚粘土组成,含细纱透镜体,有清楚的层理。到洪积扇的边缘,坡度进一步减小,一般只有1~2,逐渐过渡到山前平原,主要由细的亚粘土,粘土和部分粉砂组成,或有粗粒物质透镜体,分选较好,出现清晰层理。扇缘低地常有地下水的出露,常为干旱地区的绿洲所在之地。洪积扇的规模越大,坡度越平缓。在洪积扇的表面,常被暂时性洪流切割成放射状的沟槽。
气候变化和地壳上升可使洪积扇遭受切割,形成洪积扇阶地。
(3)太行山与嵩山的地貌对比
(4)河流地貌(伊河):河流地貌,冲击地貌。河流的侵蚀和堆积作用所形成的地面
形态。按河流作用划分,分为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两类。河流侵蚀地貌主要包括河床侵蚀地貌、侵蚀阶地、谷坡等,河流堆积地貌主要包括河床堆积地貌、河漫滩、堆积阶地、冲积平原、三角洲,以及大多数河口地貌。河流地貌(fluvial
landforms),河流作用于地球表面,经侵蚀、搬运和堆积过程所形成的各种侵蚀、堆积地貌的总称。
河流作用是地球表面最经常、最活跃的地貌作用,它贯穿于河流
河流地貌
地貌的全过程。无论什么样的河流均有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并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类型。
河流一般可分为上游、中游与下游3个部分。由上游向下游侵蚀能力减弱,堆积作用逐渐增强。河流根据平面形态、河型动态和分布区域的不同,有不同的类型。依平面形态可分为顺直型、弯曲型、分汊型和游荡型;按河型动态主要分为相对稳定和游荡型两类。山区与平原的河流地貌各自有着不同的发育演化规律与特点。山区河流谷地多呈V或U形,纵坡降较大,谷底与谷坡间无明显界限,河岸与河底常有基岩出露,多为顺直河型;平原河流的河谷中多厚层冲积物,有完好宽平的河漫滩,河谷横断面为宽U或W形,河床纵剖面较平缓,常为一光滑曲线,比降较小,多为弯曲、分汊与游荡河型。
地貌类型中包括侵蚀与堆积地貌两类,前者有:侵蚀河床、侵蚀阶地、谷地、谷坡;后者含:河漫滩、堆积阶地、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等。河流阶地是河流地貌中重要的地貌类型,可以分为:侵蚀阶地、堆积阶地(分上叠与内叠阶地)、基座阶地和埋藏阶地。对河流阶地的类型及其河谷的结构的研究,可以分析河流地貌的过去,了解现在,预测河流发育的未来。
专题二:土壤学科的野外实习报告洛阳伊河:
洛阳地处豫西山区,丘陵、山地占全市总面积的80%以上,平原川区占全市总面积的10%左右,可利用耕地较少;境内大小河流2万余条,其中常年有水的7600条,而且多属季节性河流,河道径流丰枯悬殊;年均降雨600余毫米,且分布不均,土壤水分蒸发量大,因而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灾害频繁,加之改变生产条件难度大,抗灾能力低,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洛阳市土壤按地带性土壤划分,属褐土地带,由于地方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土壤发生了较大分异。据调查,按照土壤分类系统,洛阳共有5个土纲12个土类,25个亚类,63个土属,138个土种。在12个土类中,广泛分布的主要是棕壤、褐土、红粘土、潮土四类。其它土类仅有零星分布。
按地域分布,洛阳土壤资源被划分为以棕壤为主的西南部中山区,以褐土粗骨土为主的西南部低山区,以褐土红粘土为主的北部黄土丘陵区,以潮土为主的伊洛河平原区。
一、目的意义:
土壤地理野外实习,是土壤地理教学环节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野外实习,一方面结合实际,应用和验证课堂教学所学的理论与知识,加深和巩固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学习常规土壤调查与制图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土壤地理野外实习的重点是学习与掌握土壤路线调查(或概查)的方法。它的主要内容
包括:调查前的有关资料和图件的收集与分析工作;土壤地理调查路线的选择;土壤剖面的选点、观察、描述与记载;土壤标本与样品的采集;土壤图的调查与绘制;编写土壤调查报告或土壤图说明书。
二、野外实习的搜集和整理(一)地形图的准备
地形图是用以作为野外实习底图的必备的基础图件。地形图比例尺大小的选择,视野外实习地区范围的大小、自然地理环境和土壤的复杂程度而定。实习范围小、环境条件复杂和土壤种类多样性的,比例尺宜大,反之宜小。一般多采用1:5000~1:10000比例尺的地形图作底图。范围大者可采用1:100000地形图。
(二)资料与图件的搜集和分析1.自然成土因素的资料与图件
1)气象气候资料与气候图:着重搜集的数据有气温、年均温、》10度积温;年降水量、蒸发量、风、无霜期等资料,以及气候图。
2)植被:植被类型、组成结构、被覆情况、指示植物等。主要搜集自然植被、植被图等。
3)地貌:地貌类型、海拔高度、侵蚀切割程度,以及地貌类型图等。
4)母质和母岩:地质图、岩性分布图、区域地质构造、岩石种类、岩性及其分布规律。成土母质类型,一般以第四纪成因类型为基础,如花岗岩残积母质、河流冲积母质或洪积物,海(湖)相淤积物、冰碛母质等。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应注意黄土和风沙物质,湿热的亚热带的热带,应注意红色风化壳。
5)水文:包括实习区的地表水和地下水,如河流水系分布、各河流的水文特征、流域发生发展情况;地面潜水埋藏深度、水化学成分及矿化度;水文地质图等。
2.社会经济情况资料:搜集社会经济资料的目的在于了解人类活动对土壤发生与演变的影响。包括历史上的人类活动;现在的社会情况,特别是农业经济资料,如人口、农业劳动力、总土地面积、耕地面积、林地、牧地;农作物种植情况,如作物种类、作物配置、耕人选制度、产量水平;农业生产结构、农业生产中产生的主要问题;水利、施肥状况;旱、涝、盐、碱、次生潜育化、水土流失情况等。
此外,对于城市、工矿业发展对土壤污染或退化带来的影响也不能忽视。
3.土壤资料与土壤图:搜集、阅读与分析实习地区的有关土壤图、土壤调查报告,论文或专著是实习准备工作的重点。一般说经过全国二次土壤普查,各地都有大比例尺土壤图及比较丰富的土壤普查资料可以利用,对现有的资料,要着重研究各类土壤的发生学特性、理化性质;土壤形成与分布的地带性规律与区域特性;土壤与农、林、牧生产的关系;土壤改良利用中的问题(土壤侵蚀、次生盐渍化、潜育化、退化、沙化等);当地群众利用改良土壤的经验等。
三..野外实习的工作方法
土壤剖面是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断面,它是有土壤发生层(含土壤层次)组成。发生层的颜色、质地、结构、新生体、Ph值等理化特性,反映着土壤中物质与能量的积累、迁移、转化情况,是确定土壤类型的依据。因此进行土壤剖面观察是识别土壤、研究土壤的
基础工作。
四.土壤地理野外实习常用仪器、用具的准备
1、土壤资料与土壤图:搜集、阅读与分析实习地区的有关土壤图,土壤调查报告2、采土工具和用品:取土铲、剖面刀、钢卷尺、土壤标本纸盒、土壤标本木盒、土壤样品袋、采土标签、pH混合指示剂、比色阶(卡)、白瓷比色盘、10%盐酸
3.土壤野外速测仪器:土壤水分速测仪、土壤养分速测仪等
五..实习区域的土壤类型和分布(水平和垂直分布)
(1)褐土:广泛分布在低山丘陵区,南起栾川、嵩县城,北至邙岭、吉利。全市各县区均有分布,成土母质为黄土,其次为各类岩石风化物。根据其发育程度,褐土分为淋溶褐土、褐土、石灰性褐土、褐土性土及潮褐土等五个亚类。淋溶褐土分布在自然植被较好,淋溶作用较强,海拔750米以上的中低山体上,母质为各类岩石风化物的残积坡积物;在洪积扇中上部、岳陵平地分布着褐土亚类,母质为黄土或黄土状物质;在坡度较大的丘附坡地、沟谷两侧,山前高阶地上分布着石灰性褐土;在洪积扇下部、河流两岸的阶地上,由于地下水参于成土过程,分布着潮褐土;在植被差水土流失严重的山丘及洪积扇上缘,多形成褐土性土。
(2)棕壤:集中分布在伏牛山、熊耳山、外方山等山体的中上部,即栾川、嵩县、洛宁、汝阳、宜阳等县的中山区,新安县北部山区亦有小面积分布。棕壤的成土母质主要为酸性岩和中性岩,黄土母质面积很小。在植被覆盖度高、土层较厚、湿润多雨地带多形成棕壤亚类;在植被覆盖度差、土层较薄地段形成棕壤性土,二者常呈复区分布,棕壤是主要的山地土壤,也是主要的林业用地,面积469.4万亩,占总土壤面积的22.8%。
(3)红粘土: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区的中上部,往往和褐土交错分布,成土母质主要为第三系红土,如伊河两侧丘陵区,包括伊川、嵩县、栾川和涧河南北的部分红粘土;其次为早第四纪红土,为洛河两侧(包括洛宁、宜阳、孟津、偃师等县)丘陵区的红粘土。全市红粘土面积为250.47万亩,占总土壤面积12.2%,是本市潜力较大的土壤之一。
(4)潮土:主要分布伊、洛、汝、涧、黄等河流两岸一、二级阶地上,地下水位3米左右,母质主要是第四纪黄土的河流冲积物,其次为各类岩石风化物的冲积物,因母质来源不同及地下水位高低的差异分为潮土、湿潮土、灰潮土、脱潮土、灌淤潮土五个亚类。灰潮湿土地区由于雨量较大,母质中碳酸钙被淋洗,土体中无或极微弱无石灰反应,分布在嵩县南部的车村一带;温潮土分布在沿河两岸的低袋子凹地带,地下水位在1米以内,有时有季节性积水;脱潮土分布在河流两岸的较高阶地上,由于地势较高,地下水位在3米以下,土壤脱离地下水影响出现碳酸钙的分异;灌淤潮土为人工引水灌淤而成,在本市仅零星分布;潮土亚类面积最大,成土母质主要为第四纪黄土冲积物,地下水水位3米左右,由于河流冲积物为紧砂质潮土、壤质潮土、粘质潮土等土属。潮土土类面积为78.69万亩,占总土壤面积的3.8%。
(5)黄棕壤:是伏牛山脊南部的地带性土壤,仅嵩县白河乡有一小面积分布,面积为26.99万亩,占总土壤面积1.31%,母质为酸性岩类风化物的残积坡积物及下层系黄土。
(6)砂姜黑土:分布在汝阳内埠滩底部和宜阳的白杨镇东南部低洼处,成土母质为洪
积河湖相沉积物,具有腐泥状黑土层和潜育砂姜层,地下水位1-2米,雨季有短时期积水,有石灰性砂姜黑土亚类,面积为2.57万亩,占总土壤面积的0.13%。
(7)水稻土:分布在伊川鸣皋乡伊河北岸的低洼地和汝阳小店、城关乡。由于长期积水和季节性积水,经长期耕作形成较明显的犁底层和兰灰色的潜育层,有潜育性水稻土亚类,面积为2.37万亩,占总土壤面积的0.12%。
(8)火山灰土:分布在汝阳内埠和伊川白元等乡的丘陵区,成土母质为第三系火山喷出岩的风化物,一般土层较薄,常呈母质状态,面积为5.47万亩,占总土壤面积的0.27%。
(9)山地草甸土:分布在中山区山顶洼地,由于地下水位高,通常在一米以内,并有季节性积水,常形成以还原为主的潜育层及草炭层,生长着簸箕柳、黄花草等草甸植被子。在龙池漫后湖海拔1439米山顶的山间洼地和老君山海拔2100米山顶,面积为807亩,占总土壤面积的0.04%。
(10)紫色土:分布在伊川吕店、嵩县等地丘陵区,成土母质为紫红色砂页岩。植被差,水土流失严重,造成土层浅薄,母岩特征明显,面积42.99万亩,占总土壤面积的2.09%。
(11)粗骨土:分布在低山丘陵区及洪积扇的上部,砾石含量多,土层浅薄,植被稀松,水土流失严重,面积为363.36万亩,占总土壤面积的17.67%。
(12)石质土:分布在嵩县九店及其它的石质山地,无植被或仅生长稀疏植被处,面积0.43万亩,占总土壤面积的0.21%。
2、土壤的垂直分布规律
境内伏牛山、熊耳山、外方山、崤山等中山区,山势陡峻,群山林立,山峰拔地而起,其主峰均在201*米左右,相对高差也在千米上下,土壤随海拔高度的不同,而呈现着明显的垂直分布规律性。
通常棕土分布在海拔1000米以上,1000750米处分布着淋溶褐土,750米以下分布着褐土性土。但它们也常是犬牙交错分布。红粘土一般分布在丘陵的中上部,从海拔3001000米处均有分布;褐土常分布在地势平坦的岭平地和洪积扇的中上部,海拔多在180500米之间;潮褐土分布在褐亚类之下,潮土之上,海拔多在120350米之间;潮土主要分布在河流两岸,由近及远,从低到高依次分布着湿潮土、潮土(砂质潮土、壤质潮土、粘质潮土)及脱潮土亚类。以伏牛山体的老君山为例,2100米以上的老君山顶有小面积的山地草甸土,1000米以上有棕壤分布,1000900米分布着淋溶褐土,900750米分布着褐土性土、红粘土、700米分布着潮土。
六.洛阳土壤剖面的观察描述土壤剖面性状图
(一)土壤路线调查
1.路线调查选线的原则和方法
(1)山区土壤路线调查选线:首先要遵循垂直于等高线的原则,使选定路线从山下到山上,能经过不同海拔高度的各种植被、母质类型,以及通过不同的土壤垂直带;此外,山区选线最好从河谷起,这样还可看到河流水文、母质与地形等土壤形成的分布的影响。
(2)平原区选线:平原区较山区土壤的变化要简单些,但平原区各种地貌类型、中、小地形的起伏变化、沉积母质类型的变异程度等对土壤发生与分布的影响都很重要。因此,
平原区选线同样要遵循垂直于等高线的原则。选线要通过主要的地貌单元、地形部位、母质类型,以便能观察到更多的土壤类型,并掌握土壤有分布规律。平原区选线还应注意其典型性,即选定的路线要通过实习地区最具有代表性的地貌类型、地形部位、母质类型的地段。如河流冲积平原要尽量选定在各阶地比较齐全而完整的地段,不应选择某几级阶地缺失,或被侵蚀切割成支离破碎的残存阶地地段。
(3)农耕区选线要选定能代表当地主要耕地,不同农业利用类型的土壤调查路线。如通过路线应照顾到水稻田、旱田、特殊经济作物区、各种草场类型等。
2.路线调查选线的间距
假使通过路线调查要完成一定面积范围的土壤图,则选线的间距要根据不同比例尺的精度要求、成土条件和土壤类型的变化复杂性面定。总之,要使调查路线能控制土壤类型分布规律,有利于调查后绘制完成土壤图为原则。
(二)剖面的设置与挖掘(1)土壤剖面的种类
土壤剖面按来源分为自然剖面、人工剖面两类;按剖面的用途和特性,又可分为主要剖面、检查(或对照)、定界剖面三种。
①自然剖面:由于人为活动而造成的土壤自然剖面,例如,兴修公路、铁路,工程或房屋建设,矿产开采,兴修水利,平整土地和取土烧砖瓦,以及河流冲刷、塌方等,均可形成土壤自然剖面。
自然剖面
自然剖面的优点是垂直比较深厚,可观察到各个发生土层和母质层,同时暴露范围比较宽广,可见到土层薄厚不等的各种土体构型的剖面,这就有利于选择典型剖面,比较不同类型土体构型的剖面,对分析研究土壤分类、土壤特性、土壤分布规律都比较有利。自然剖面的缺点是暴露在空气中较久,因受风吹日晒雨淋的影响,其剖面性态已发生了变化,不能代表当地土壤的真实情况,因而它只能起参考作用,不宜作主要剖面。但一些最新挖掘的自然剖面,则进行观测时,应加整修,以挖除表面的旧土,使其暴露出新鲜裂面。
②人工剖面:这是根据土壤调查绘图的需要,人工挖掘而成的新鲜剖面,有的也叫土坑。
主要剖面:是为了全面研究土壤的发生学特征,从而确定土壤类型及其特性,而专门设置挖掘的土壤剖面。它应该是人工挖掘的新鲜剖面,从地表向下直接挖掘到母质层(或潜水面)出露为止。
检查剖面:这种剖面也叫对照剖面,是为了对照检查主要剖面所观察到的土壤性态特征是否有变异而设置的。它一方面可以丰富和补充修正主要剖面的不足,另一方面又可以帮助调查绘制者分土壤类型。检查剖面应比主要剖面数目多而挖掘深度浅,其深度只需要挖掘到主要剖面的诊断性土层为止,所挖土坑也应较主要剖面为小,目的在于检查是否与主要剖面相同。如果发现土壤剖面性状与主要剖面不同时,就应考虑另设主要剖面。
定界剖面:顾名思义是为了确定土壤分布界线而设置的,要求能确定土壤类型即可。一般可用土钻打孔,不必挖坑,但数量比检查剖面还要多。定界剖面只适用于大比例尺土壤图调查绘制中采用,中小比例尺土壤图调查绘制中使用很少。
(2)主要剖面的选点
主要剖面点的选定,原则上每种土壤类型(或制图单元)在调查路线上至少要有一个剖面点。具体位置应设于具有代表性的地形部位上。若在地势、植被、母质呈相应变异的地区,还应按中地形不同部位分别设置剖面;在盐渍化地区,还应按小地形部位设置主要剖面;山区应按海拔高度、坡向、坡度、坡形、植被类型分别设置主要剖面;在农耕区应按不同的耕作方式分别设置主要剖面;农、林、牧交错地区,应按土地利用的不同方式分别设置剖面。如要研究某种特定条件对土壤的影响,应按具体条件分别设置主要剖面,如为查明土壤垦殖演替规律,可在林地(或草地)、新垦地、久耕地分别设置主要剖面;研究灌溉等其他农业技术措施对土壤的影响时,可在灌区、非灌区或其他采土因素的组合下,均应设置主要剖面,至于设置多少,可根据调查绘制详略和每个主要剖面所代表的面积大小而定。
主要剖面点的具体位置,还应避开公路、铁路、坟地、村镇、水利工程、池塘、取土壕、砖瓦窑等受人为干扰活动影响较大的特殊地段,以使所设主要剖面点,真正成为当地代表性、典型性的土壤剖面。
(3)土壤主要剖面的挖掘:挖掘主要剖面时,首先在已选好点的地面上画个长方形,其规格大小为长2米、宽1米,挖掘深度要求2米。但是结合不同地区的不同土壤,应有不同的规格。对山地土壤土层较薄者,只需要挖掘到母岩或母质层即可;对盐渍土挖掘到地下潜水位为限;对耕作土壤的主要剖面,规格可以小些,一般长1.5米、宽0.8米、深度1米即可;对采集整段标本用者,土坑要求应按上述第一种规格挖掘。
挖掘土坑时应注意观察剖面要向阳,山区留在山坡上方。观察面要垂直于地平面,土坑的另一端挖掘成阶梯状,以供剖面观测者上下土坑用。
挖掘的土应堆放在土坑两侧,而不应堆放在观察面上方地面上。同时不允许踩踏观察面上的地面,不得在剖面上部堆土、走动、放置工具,以免扰乱破坏土壤剖面土层的性态。
(三)土层划分
(1)记录剖面点的环境条件
剖面的地理位置,调查日期,天气情况,地貌类型、地形部位,海拔高度,坡度,植被类型,潜水位,侵蚀状况,人为影响等。
(2)土层划分
1967年国际土壤学会提出,土壤剖面发生层划分为O、A、E、P、B、G、C、R等层,经年来已被我国采用。主要的土壤发生层的特征如下:
O层:凋落物层。
Oo层
A层:腐殖质层,位于表层,聚积有与矿物质充分混合的腐殖质化有机质。
E层:淋溶层,硅酸盐粘粒、铁铝等物质淋失,适应或其他抗风化矿物的砂粒或分离相对富集的矿质层。
P层:土壤耕作层之下的梨底层。
B层:淀积层,在上述各层下面,并有下列一个或一个以上特征:①聚积有硅酸盐粘粒、铁、铝、腐殖质、碳酸盐、石膏或二氧化硅;②碳酸盐的淋失;③三、二氧化物的残积;④由于存在三、二氧化物角膜,使土壤亮度较上下土层为低,才渡变高或色调发红;⑸具粒状、块状或愣柱状结构。
G层:潜育层,指在长期被水饱和并有有机质存在的条件下,铁猛还原、分离或聚积而成的强还原状况的土层。
C层:母质层。
Cc层
R层:母岩层
Rr层
整体土壤剖面
(3)土层划分之后,采用连续读数,用钢卷尺从地表往下量取各层深度,单位为厘米,将量得的深度记入剖面记载表。最后将土体构型画成剖面形态素描图。
(四)土壤PH值的测定
用混合指示剂比色法或PH广泛试纸(精度1)、PH精密试纸(精度0.5)速测。测量时,取土样少许(黄豆粒大小即可),放在白瓷比色盘中,加指示剂(或蒸馏水)35滴,使土样浸透并有少量余液,用干净玻璃棒搅匀,使指示剂(或蒸馏水)充分作用。半分钟后,倾斜比色盘,使指示剂(或蒸馏水)少许流出,澄清,即可用标准色阶(比色卡)比色(或用PH试纸比色)。
(五)石灰反应
以泡沫反应指示土壤中碳酸盐的大体含量。取少量土样,用手指压碎,再滴加10%(浓度约1摩尔/升)的盐酸。反应分四级:
(1)几乎无泡沫,碳酸盐<1%;
(2)少量;:很难见到泡沫,但可听到发泡声,碳酸盐13%;(3)中量:有明显泡沫,泡沫声强烈,碳酸盐35%;
(4)多量:反应强烈,肉眼往往可见碳酸盐颗粒,碳酸盐>5%。(六)土壤标本的采集
土壤标本主要包括剖面标本和分析样品两类。前者又可分分为纸盒标本和整段标本;后者游客氛围一般分析样品和农化分析样品。此外,根据土壤的诊断层次还可采集特殊层次的标本,如土壤结核及新生体的标本等。
纸盒标本
纸盒标本也叫上盒,主要用于拼图比土的标本,其典型者也可作陈列标本。路线调查中,纸盒标本只采集主要剖面和对照剖面。具体采集方法是按所划分的层次,分层采集。次序是从下层向上层选择各层的典型层采集。采集时沿水平方向用削刀削取,尽量保持土壤结构体的原状,不要弄碎。对某些特别疏松而散碎的层次,无法削取者可将散碎土安原样采集、装入盒中相应的层次,所削取土体以与标本盒的格子大小相等,港能装入格内为宜,注意英降观察面剥离成土体的自然裂面,不要削成光滑面,或拍打压实。所有土层采集装盒万步后,应按拟定内容逐项记载、填写卡片或标签。
(七)土壤分析样品的采集
土壤分析样品是用来进行室内理、化分析用的土样。一般分两类:一类是土壤剖面分析样品;另一类是土壤农化分析样品。作为土壤地理学用的分析样品,主要是土壤剖面分析样品。
土壤剖面分析样品的采集:剖面样品采集应选具有典型性、代表性者采样。在野外实习过程中,如当时不易选定,则所设主要剖面都应采样。
剖面分析样品可按剖面形态观察中所划分的土层分层采样,也可按典型的发生层次采样,即过渡层不采样。具体采样部位应该放在层次的中心位置,从下层向上层按次采样。每层采样约一公斤,所采土样分层、分袋装好。采样中应除去大的石子和明显的植物根系等杂物,并将采样按深度分层记入剖面记录表中。土样采装好后,填写土标签(一式三份:一份作存根备查,一份挂在袋外的线绳上,一份折叠装入袋内)。然后将同一剖面各层土样的土袋拴在一起,以免搞乱。所采样品带回室内后,当天就要倒出风干,以免霉烂变质。
土壤剖面分层示意图
专题三:水文学(红旗渠,小浪底)小浪底工程:
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小浪底,在洛阳市以北黄河中游最后一段峡谷的出口处,南距洛阳市40公里。上距三门峡水利枢纽130公里,下距河南省郑州花园口128公里。是黄河干流三门峡以下唯一能取得较大库容的控制性工程。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是黄河干流上的一座集减淤、防洪、防凌、供水灌溉、发电等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水利工程,是治理开发黄河的关键性工程,属国家“八五”重点项目。小浪底工程浩大,总工期十一年。1994年9月主体工程开工,1997年10月28日实现大河截流,1999年底第一台机组
发电,201*年12月31日全部竣工,总工期11年,坝址控制流域面积69.4万平方公里,占黄河流域面积的87.3%。水库总库容126.5亿立方米,长期有效库容51亿立方米。小浪底工程拦河大坝采用斜心墙堆石坝,设计最大坝高154m,坝顶长度为1667m,坝顶宽度15m,坝底最大宽度864m。坝体启、填筑量5l.85万m3、基础混凝土防渗墙厚l.2m、深80m。其填筑量和混凝土防渗墙均为国内之最。坝顶高程281m,水库正常蓄水位275m,库水面积272km2,总库容126.5亿m3。总装机容量180万KW,年发电量51亿度。水库呈东西带状,长约130km,上段较窄,下段较宽,平均宽度2km,属峡谷河道型水库。坝址处多年平均流量1327立方米/s,输沙量16亿t,该坝建成后可控制全河流域面积的92.2%。
泄洪建筑物包括10座进水塔、3条导流洞改造而成的孔板泄洪洞、3条排沙洞、3条明流泄洪洞、1条溢洪道、1条灌溉洞和3个两级出水消力塘。由于受地形、地质条件的限制,所以均布置在左岸。其特点为水工建筑物布置集中,形成蜂窝状断面,地质条件复杂,混凝土浇筑量占工程总量的90%,施工中大规模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和先进设备。
引水发电系统也布置在枢纽左岸。包括6条发电引水洞、地下厂房、主变室、闸门室和3条尾水隧洞。厂房内安装6台30万kW混流式水轮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180万kW,多年平均年发电量45.99亿kW.h/58.51亿kW.h(前10年/后10年)。
开发目标以防洪(防凌)、减淤为主,兼顾供水、灌溉和发电,蓄清排浑,除害兴利,综合利用。小浪底水利枢纽战略地位重要,工程规模宏大,地质条件复杂,水沙条件特殊,运用要求严格,被中外水利专家称为世界上最复杂的水利工程之一,是一项最具挑战性的工程。
小浪底出水口
(1)建设背景:
九曲黄河,哺育了无数中华儿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然而,黄河历史上也给子孙们带来
了数不尽的灾难。自先秦到民国2500年间,决口泛滥l500多次,大的改逍达26次。治理黄河水患,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一件大事,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中央、国务院领导时刻把黄河安危紧系心头。50年代,毛泽东同志曾发出号召∶“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60年代邓小平同志先后3次视察黄河和三峡水库,掀起了空前的人民治黄运动。目前己基本形成了由于干流和支流水库、堤坊、河道整治工程、分蓄洪区等组成的“上堵下排,两岸分滞”黄河防洪工程体系,刨造了黄河岁岁安澜的奇迹。但是,黄河这条举世罕见的地上悬河。每年向下游输送的14亿t泥沙尚未得到有效控制,下游河床仍以每年l0cm的速度抬升,防汛形势更为严峻。黄河水患仍然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
l963年8月海河大暴雨、1975年8月淮河大暴雨造成的惨重损失,给黄河防汛敲响了警钟。黄河堤防一旦决口,洪水泛滥范围可达3万~4万km2,其损失无法估量。治黄专家们经过几十年理论和实践的探索,认为兴修大型水利工程是治理黄河的最有效途径之一。这样,兴建小浪底水利枢纽摆上了党中央、国务院的议事日程。199l年4月9日全国人大,七届四次会议将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列人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确定“八五”期间开工兴建。
(2)工程作用:黄河小浪底工程是治黄史上迄今规模最大的工程,具有防洪、
防凌、减淤、发电、灌溉、旅游等综合效益,按黄河防总的要求,小浪底水库自一月十四日开始,以日平均三百五十立方米每秒流量向下游均匀泄水,使黄河下游河道保持了适当的水量和流速,改变了结冰条件,因此,尽管春节前后寒流频繁,北方地区普降大雪,但至今没有出现封河现象。
凌汛灾害是黄河下游严重灾害之一。五十年代,下游地区把破冰作为防凌的主要措施,一旦封河,就用大炮轰,飞机炸。六十年代三门峡水库建成后,防凌措施改为以调节河道水量为主、破冰为辅。自此,下游没有出现凌汛决口现象。但三门峡水库防凌库容无法满足下游防凌需要。而小浪底水库全部建成后,将新增二十亿立方米防凌库容,与已建成的三门峡、故县、陆浑等水库配合运用,将使凌汛灾害成为历史。
(3)大坝设计特点小浪底水利枢纽主坝为壤土斜心墙土石坝,上游围堰为坝体的一部分,坝基采用混凝土防渗墙,工程初步设计为斜墙坝型,后优化为斜心墙坝型,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以水平防渗为主,垂直防渗为辅;后者以垂直防渗为主,水平防渗为辅。目前大坝的设计有以下几个特点:
1、适度地考虑了库区淤积的防渗作用,使坝基防渗效果更为可靠;2、上爬的内铺盖改善了上游坝坡的抗滑稳定性,既实现了库区淤积的连接,又不会对坝坡产生太大的影响;
3、减少了上游围堰的土方填筑量及基础处理工程量,使截流后比较紧张的工期得以缓解;
4、与斜墙坝相比,混凝土防渗墙受力有所恶化,且造墙难度增加。
(4)工程带来的效应与利弊:工程全部竣工后,水库面积达272.3平方公里,控制流域面积69.4万平方公里;总装机容量为156万千瓦,年平均发电量为51亿千瓦时;防洪标准由目前的六十年一遇,提高到千年一遇;每年可增加40亿立方米的供水量。小浪底水库两岸分别为秦岭山系的崤山、韶山和邙山;中条山系、太行山系的王屋山。它的建成将有效地控制黄河洪水,可使黄河下游花园口的防洪标准由六十年一遇提高到千年一遇,基本解除黄河下游凌汛的威胁,减缓下游河道的淤积,小浪底水库还可以利用其长期有效库容调节非汛期径流,增加水量用于城市及工业供水、灌溉和发电。它处在承上启下控制下游水沙的关键部位,控制黄河输沙量的100%。
小浪底工程坝址控制流域面积69.42万平方公里,占黄河流域面积的92.3%。水库总库容126.5亿立方米。调水调沙库容10.5亿立方米,死库容75.5亿立方米。有效库容51.0亿立方米。小浪底工程的开发目标是以防洪、防凌、减淤为主,兼顾供水、灌溉和发电等。
红旗渠:
红旗渠,是一个人工修建的灌渠名称,位于河南省林州市(原林县),林州市处于河南、山西、河北三省交界处,历史上严重干旱缺水。为了改变因缺水造成的穷困,林县人民从1960年2月开始修建红旗渠(原称“引漳入林”工程),竣工于1969年7月。林县是个土薄石厚、水源奇缺的贫困山区。“水缺贵如油,十年九不收,豪门逼租债,穷人日夜愁”是旧林县的真实写照。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县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以“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决心,从1957年起,先后建成英雄渠、淇河渠和南谷洞水库弓上水库等水利工程。但由于水源有限,仍不能解决大面积灌溉问题。“引漳入林”是林县人民多年的愿望。经过豫晋两省协商同意,后经国家计委委托水利电力部批准,在省、地各级领导和山西省平顺县干部群众的支持下,在各级水利部门及工程技术人员的帮助下,县委、县人委组织数万民工,从1960年2月开始动工,经过十年奋战,先后于1965年4月5日总干渠通水;1966年4月三条干渠同时竣工;1969年7月完成干、支、斗渠配套建设。至此,以红旗渠为主体的灌溉体系基本形成。灌区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4万亩。
红旗渠以浊漳河为源。渠首位于山西省平顺县石城镇侯壁断下。总
干渠长70.6公里,渠底宽8米,渠墙高4.3米,纵坡为1/8000,设计加大流量23秒立方米,全部开凿在峰峦迭嶂的太行山腰,工程艰险。
红旗渠
一.建设背景
林县位于河南省西北部的太行山东麓,地处东经113度37分至114度04分,北纬35度41分至36度22分之间。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土薄石厚,地质复杂,大小山峰绵连环接,山岭较低的东部海拔300400米,西部山岭海拔在1500米上下。全县1771个自然村,多数分布在深山峡谷、垴尖沟边。
新中国成立前,这里山多地少,交通不便,更为严重的是水源奇缺,灾害年年有,十年九不收,是个山穷、地穷、水穷、人穷的贫瘠山区县。从明正统元年(1436)到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其间514个春秋,林县曾发生自然灾害100多次,大旱绝收达30次,连年大旱,河干井涸,颗粒无收,十室九空,民不聊生,悬釜待饮,人相食5次。
林县山高沟深,气候复杂,降水量分布极不均匀,过去有民谣日。“天旱把雨盼,雨大冲一片,卷走黄沙土,留下石头蛋。”缺雨造成十年九旱,比洪水灾害更为严重。林县过去由于没有水,致使民国33年(1944)林县解放时,全县98.5万亩耕地中,仅有12400亩水浇地。“靠天收”的瘠薄耕地,遇到旱灾,不是播不上种子,就是田苗被旱枯死,造成颗粒不收或严重减产。因此,在一些贫瘠山区,很少种小麦,秋季也不过只种些谷子、豆子、马铃薯等。农业生产条件恶劣,粮食产量微薄,麦子每亩仅有30公斤左右的收成,秋粮每亩产量也不过50公斤。广大群众生活十分苦寒,终年过着“早上糠,中午汤,晚上稀饭照月亮”的贫困生活。过去有这样一首民谣:“咱林县,真可怜,光秃山坡旱河滩;雨大冲的粮不收,雨少旱的籽不见;一午四季忙到头,吃了上碗没下碗。”太行山险嵋恶崭的自然环境,糠不饱腹、衣不避寒、住不挡风的生活条件,使广大农民养成了艰苦朴素、省吃俭用、吃苦耐劳、瞻前顾后、待人忠厚的优良品质。为了改变因缺水造成的穷困,林县人民从1960年2月开始修建红旗渠(原称“引漳入林”工程),竣工于1969年7月。它的修建成功,是多种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主要有:恶劣的自然环境,长期的水利建设历史,农村产权制度的变革,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林县各级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和各方面的帮助与合作。
二:工程作用
红旗渠自建成以来,解决了98.2万人和37万头家畜的吃水问题,同时灌溉着54万亩耕地。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林州市贫穷落后的面貌,促进了林州市的工农业发展。更可贵的是它在全国人民面前树立了一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红旗渠精神”。但时至今日,
红旗渠历尽苍桑,承受着自然的侵蚀和人为的影响。自红旗渠修建以来,几乎每年都有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
三.红旗渠带来的效益
红旗渠的兴建是林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做到的生存能量的一次集中释放,改变了林县历史上严重缺水的状况,使最基本的生存条
件得到改善,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
物质财富。红旗渠的兴建是林县人民优秀品质的集中体现,是林县在建国后艰苦创业历程中的“第一部曲”。
红旗渠精神蕴含着党的领导、群众路线、干部作风、革命精神等十分深刻而丰富的内涵,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品质和劳动人民的光荣传统,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巨大凝聚力。在红旗渠修建过程中孕育形
成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成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红旗渠是党和人民刻在太行山岩上的一座丰碑,红旗渠精神是林州人民的传家宝。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林州人民不断赋予红旗渠精神新的内涵,将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谱写了气壮山河的“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创业三部曲,实现了林州由山区贫困县向现代化新兴城市、生态旅游城市的跨越。201*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8.7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0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904元,农民金融机构存款余额97亿元,连续23年位居河南省各县(市)之首。林州先后获得全国卫生城市、全国文化模范市等荣誉称号。
四.实习总结
经过为期十天的实习考察,我对综合自然地理的了解更为深刻,不仅更好的完善了野外知识,而且更是对课堂知识做了更好的补充。更多的了解地质地貌,水文土壤在现实生活中的形态特征,完善了我们的知识体系,让我们明白了地理科学研究的价值所在,意义深刻,终生难忘!
建议:1,希望每个学年都能有这样的实习考察机会。
2,在以后的野外考察中能多做点不同的实验,以及给我们多讲解不同的机械仪器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3,以后的试验希望能够很好的带动同学的集体,协作意识。展望:1,能够延长考察时间,使同学们更好的掌握考察知识。
2.,希望能和别的高校进行学术交流。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