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报告体会 > 工作报告 > 建筑专业考察学习实习报告

建筑专业考察学习实习报告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28 17:08:05 | 移动端:建筑专业考察学习实习报告

建筑专业考察学习实习报告

《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行业发展调研报告》

一、调研目标

了解行业发展前景,更加明确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核心岗位,调整对核心技能的认识与分析定位,更客观地制定11级人才培养方案,在教学中更好地体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四室合一”的特色。

二、调研概况1、调研背景

我专业在今年12月份要求学生对部分装饰设计公司、设计施工等相关企业进行调研,以此获取装饰工程技术行业分析、行业职业领域分析、行业职业群和相应的岗位职业能力(关键能力)分析,为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设计确定理论依据。

2、调研主要内容

调研内容有:实习生专业能力、人际关系、语言表达能力、服从安排能力、专业核心技能与岗位分析等。

3、走访企业概况

针对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市场需求状况以及人才所必备的专业技能,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研究,实地调查的对象主要是在徐州地区实习的大四学生,和部分装饰公司走访。

4、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采取了网络调查问卷、个别访谈和赴用人单位座谈会等形式,用人单位有关领导、人事部门负责人和专业技术人员对我们的调查活动非常支持,给予了我们极大的帮助。

5、调研人员和时间安排

201*年12-1月,对06、07级毕业生进行网络调研,调研负责人员刘德来、张海燕。

201*年12-1月,对09级(现大三)学生假期实践进行表格反馈信息调研。

6、调查数据及其处理方式。主要调研学生的实践技能,表格收回进行统计,总结。三、调研主要结论

通过调查,我们感到大部分用人单位对我专业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动手能力是认可的,其中一部分毕业生还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较高评价;实践动手能力强是我专业毕业生的共同特点,这一方面参加调查的用人单位都给予肯定;所调查学生90%在原协议单位就业的少,跳槽较多,工作变化大;工作一年后,月平均工资达到了201*5000元,学生对现岗位基本满意。根据调查反馈内容,我们组织学生管理人员和专业教师进行了研讨,重点就如何进一步强化学生综合素质、调整专业教学计划等达成了共识,已形成方案并开始逐步落实。

一、调查结果总结如下:

1、毕业生综合素质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

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和座谈、访谈中了解的情况,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在基层工作岗位上表现出的政治素养及一般工作技能、素质给予了充分的评价。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学生基本素质高、专业基础过硬、工作中吃苦耐劳、勤学好问、上进心强,毕业2年的学生目前基本成为各单位专业的技术骨干。

例如,就职于盛世家博中冠装饰有限公司10届毕业的毛立峰,在公司已经成为主任设计师,基本工资达到了4000元以上并可根据能力另有提成;就职于宁波市富华建筑装饰有限公司10届毕业的戴伟目前是公司项目二部的经理,是投资股东之一;就职于金俊投资咨询有限公司的10届毕业的马秋玲在公司表现优异,多次评为公司“优秀”骨干,目前已经成为项目部的经理

目前即将毕业的大二建装0921班级的邹建浩、王曼娜、沈攀、李莺莺等多位同学在暑假实习期间表现突出,受到公司的好评,有4为同学已经得到公司的就业邀请。

2、毕业生的专业素质能力成为亮点

培养技术性、应用性、综合性的设计人才是我院的办学目标。但我专业学生基本素质的提升也是调查中让我们感到自豪的,多个公司都认为我专业学生踏实、肯干,基本素质高。形成了与同期加入公司的本科毕业生的强势竞争,成为就业方面的一大亮点。

3、部分用人单位的用人观念有所改变在调查和座谈中,更加明确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固然有一定的要求但他们摆在第一位的却是人品与责任心。他们感到我专业学生具有能吃苦、留得住、用得上的职业精神,谦虚好学,很有培养潜能和发展前途。

4、专业知识及其它方面尚有不足

通过调查,我们也虚心接受了企业对我们教学上提出的不足,比如:工学结合还不够彻底,实训效果还需要更加结合实际,个人专业能力还需要精细到某个方向,个人开拓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有所欠缺,专业基础知识的深度掌握还需要加强,需要我们进一步对专业教学计划进行研究和调整。

二、毕业生对我院教育教学及各方面管理、服务的评价

毕业生对我院教学管理评价较高,普遍认为教学管理严格、专业教育切合实际、注重实践教学和设计能力培养,对就业帮助很大。

1、课程建设方面。学生普遍认为在校期间学习知识偏广泛,不能够做到精细到某一特长(当然这是学校综合培养素质人才的需要,也是不能够改变的);也认为专业课程的设置还是比较合理的,尤其是专业基本功的课程效果不错,受益较大。

2、实践教学方面。实践教学方面感觉不足的还是比较多的,确实在实践平台这块我们专业还需要加倍努力创造条件,加强实训。

3、教学改革方面。毕业生们建议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增加课堂讨论,锻炼学生口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和企业、行业专家授课,在理论教学中更多地引入工程实例;改革教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专业文化建设和职业规划教育,使学生在学校能感受到艺术设计的气氛。

4、职业证书方面。毕业生认为学校实行的双证书制度,使他们在就业中具有很大优势,并提出装饰设计相关证书更有实用性。我们会积极争取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实用的岗位证书培训。

5、学校管理方面。毕业生认为学校的各方面管理较为严格,但业余文化生活还不够丰富。学校、教师与学生沟通应加强,综合素质训练的渠道应完善。认为公寓管理太过职高化;专业学术讲座少。

三、对本专业(群)下一步人才培养改革的设想和建议这次跟踪调查,虽然大多数用人单位对我专业毕业学生比较满意,但是我们必须看到自己的不足。

一方面要以就业为导向,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坚持面向施工生产和管理的第一线,根据岗位和岗位群所需能力与素质优化整合课程体系,加强学生良好职业道德和创新能力的训练,才能培养出企业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质合格人材。

另一方面,要在专业教育中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注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体发展,努力创设有利于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积极性、成才积极性和潜在能力开发的良好的成长环境,使学生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基础,增强其生存本领和发展潜力。

扩展阅读:建筑学专业上海参观实习报告

上海参观实习报告

在我们的期待中,上海实习终于来了。4月5日4月13日,在老师的带领

下,我们进行了上海之旅。这次实习主要目的就是开眼界,即参观国际化大都市的高水平建筑、高水准的生产厂房以及国家重点实验室,经过切身感受,这将对以后自己的专业认识产生深远影响。虽然时间不是很长,但我们的实习内容非常丰富。下面让我来简单说一下自己对上海的体会以及实习的主要内容。

上海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繁华。上海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闪耀全球的国际化大

都市,是中国大陆的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上海创造和打破了中国世界纪录协会多项世界之最、中国之最。上海位于我国大陆海岸线中部的长江口,拥有中国最大的外贸港口、最大的工业基地。有超过201*万人居住和生活在上海地区,其中大部分属汉族江浙民系,通行吴语上海话。上海又是一座新兴的旅游目的地,具有深厚的近代城市文化底蕴和众多的历史古迹。

首先,我们参观的是中国馆。中国国家馆的建筑面积为105879平方米,其

结构体系为钢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所用钢材达2.3万吨。中间以四个混凝土核心筒作为主要的抗侧力及竖向承载体系,核心筒结构标高为68米。每个核心筒截面为18.6米×18.6米,相邻核心筒外边距约70米,内边距33米;屋顶边长为138米

×138米。这次的中国馆,在34米以下仅存在16根劲性钢柱,即每个核心筒的四个角部设置截面为箱形(800×800)的劲性钢拄,劲性钢拄从底板起始达60米,与屋顶桁架顶高度相同。从33.75米起,采用20根巨型钢斜撑支撑起整个大悬挑的钢屋盖。巨型钢斜撑底部与核心筒内的劲性柱连接,中间通过层层楼层钢梁与核心筒连接,顶部通过钢桁架与核心筒连接,锚固于劲性钢柱上。为提供

巨型钢斜撑底部的结构水平刚度,在33.15米处设置了劲性楼层(楼板内含钢梁)。33米劲性楼层,20道巨型钢斜撑及楼层与屋顶桁架层共同构成了整个钢屋盖的主要受力体系,提供了各楼层的承载支托。中国馆的设计引入了最先进的科技成果,使它符合环保节能的理念。四根立柱下面的大厅是东西南北皆可通风的空间,在四季分明的上海,无论展会期间各种气候如约而至,让观众都能感到有一股股与人体相宜的气流在抚摸自己的肌肤。外墙材料为无放射、无污染的绿色产品,比如所有的门窗都采用LOM-E玻璃,不仅反射热量,降低能耗,还喷涂了一种涂料,将阳光转化为电能并储存起来,为建筑外墙照明提供能量。地区馆平台上厚达1.5米的覆土层,可为展馆节省10%以上的能耗。国家馆顶上的观景台也可能引进最先进的太阳能薄膜,储藏阳光并转化为电能。顶层还有雨水收集系统,雨水净化用于冲洗卫生间和车辆。主体建筑的挑出层,构成了自遮阳体型,已经为下层空间遮阴节能了。所有管线甚至地铁通风口都被巧妙地隐藏在建筑体内。

第二天,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中冶集团第十三钢构件厂。在工厂一位技术人员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厂房内的加工生产线。技术员深入浅出的讲解,使我们初步了解了钢结构施工的各种操作技巧、产品技术要求、焊缝检查等核电施工知识,令我们受益匪浅。如右图,钢管焊接切口已完全自动化,非常精确。焊接还要考虑焊接热应变等因素,保证最终成品完全符合尺寸要求。这说明我国的钢材加工技术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第三个实习基地就是同济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同济大学,由同济的师兄带领,我们参观了结构静力实验室和地震台、以及风洞实验室。我国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因此,建筑抗震就是我们业内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所以一些重点项目工程都会做结构抗震试验。

我们首先参观了结构静力试验室,一个以教学、科研为主的实验室。在大型结构静载试验领域,该实验室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另外还亲眼观看了模板制作和模型制作,了解其中的注意要点和技术。

接下来又参观了结构抗震实验室。1983年,从美国MTS公司引进水平双向模拟地震振动台,1991年又增加了竖直方向,使之具备了三向六自由度试验能力,并作为开放实验室的一部分向国内外开放。实验室长期致力于土木工程防灾

领域的科研工作,今年来已完成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羡慕、国家和省市重点研究项目,取得了多项科研成果。实验室主要试验设备有MTS三向六自由度地震模拟振动台。台面尺寸为4m*4m;试件最大重量25吨;加速度4g;行程100mm;频率范围0.1~50Hz;96通道数采。

对于上海这样一个高层、超高层以及桥梁多的城市来说,风洞试验室必不可少的。风洞是进行空气动力试验的一种主要设备,其原理是使用动力装置在一个专门设计的管道内驱动一股可控气流,使其流过安置在试验段的静止模型,模拟实物在静止空气中的运动。TJ-1号风洞又称为直流闭式低速风洞,试验段尺寸为1.8m*1.8m,14m长。距离试验段入口10.5m处设有一个转盘,用以改变模型的方向,通过转到平台从而达到测建筑物收到不同方向吹来的风的反应。在风洞机的尾部上方有喷头水管,通过分设下来的水流可以观测到风的速度和风向。

第四站是东海大桥。东海大桥工程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洋山深水港区一期工程的重要配套工程,为洋山深水港区集装箱陆路集疏运和供水、供电、通讯等需求提供服务。东海大桥全线可分为约2.3公里的陆上段,海堤至大乌龟岛之间约25.5公里的海上段,大乌龟至小洋山岛之间约3.5公里的港桥连接段,总长约为31公里。大桥按双向六车道加紧急停车带的高速公路标准设计,桥宽31.5米,设计车速80公里/小时。东海大桥工程201*年6月26日正式开工建设,历经35个月的艰苦施工,于201*年5月25日实现结构贯通。大桥宽31.5米,分上、下行双幅桥面,双向6车道,设计时速每小时80公里。大桥全线按高速公路标准设计,设计基准期为100年。大桥的最大主航通孔,离海面净高达40米,相当于10层楼高,可满足万吨级货轮的通航要求。东海大桥在201*年建成通车。它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外海跨海大桥;159米高的两座大跨度海上斜拉桥主塔在国内最高;位于颗珠山岛和大乌龟岛之间的深海大堤绵延1.22公里,也是国内的突破和创新;而最大的奇迹在于建设速度在风高浪急的外海,运用高效、科学的施工技术,实现大桥贯通仅用3年。大桥长32.5公里,陆上段约3.7公里,芦潮港新大堤到大乌龟岛之间跨海段长25.3公里.大乌龟岛至小洋山岛之间的港桥连接段约3.5公里,全桥设5000吨级单孔双向主通航孔一处,通航净高40米。

然后我们又参观了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位于中国上海市浦东新区的江镇、施湾、祝桥滨海地带,面积为40平方公里,距市中心约30公里。201*年,浦东机场日均起降航班达800架次左右,航班量已占到整个上海机场的六成左右。通航浦东机场的中外航空公司已达48家,航线覆盖90余个国际(地区)城市、62个国内城市。浦东机场第二航站楼位于第一航站楼东侧成对称布置,由主楼、连廊、候机长廊和固定登机桥4部分组成。其中主楼长414米,宽138米,地下一层,地上三层;连廊长306米,宽60米,地上七层;候机长廊长1404米,宽41米,地下一层,地上四层;固定登机桥共42座。我们可以看到屋盖结构属于张弦梁结构。张弦梁结构是一种由刚性构件上弦、柔性拉索、中间连以撑杆形成的混合结构体系,其结构组成是一种新上海浦东机场型自平衡体系,是一种大跨度预应力空间结构体系,也是混合结构体系发展中的一个比较成功的创造。张弦梁结构体系简单、受力明确、结构形式多样、充分发挥了刚柔两种材料的优势,并且制造、运输、施工简捷方便,因此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之后我们来到了上海最繁华的地带陆家嘴,看了下上海三大标志性建筑。首先是东方明珠电视塔。电视塔主体结构高350米,全塔总高度为468米。从电视塔大台阶步入塔内底层,便见宏伟的大堂,从底层电梯大厅到

直径为45米的中球,离地面263米,只需40秒钟。该球共九层,有1万多平方米。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设有多个观光层,各层高度分别为98米、263米及350米,能让旅客从不同高度鸟瞰上海市的风光。东方明珠塔凭借其穿梭于三根直径9米的擎天立

柱、太空舱、上球体、下球体、五个小球、塔座和广场组成。可载50人的双层电梯和每秒7米的高速电梯为目前国内所仅有。以及悬空于立柱之间的世界首部360度全透明三轨观光电梯,让每一位游客充分领略现代技术带来的无限风光。然后是上海环球金融中心与金茂大厦。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地上101层,地下3层,楼层总面积约377,300平方米。大楼在90楼(约395米)设置了两台风阻尼器,各重150公吨,使用感应器测出建筑物遇风的摇晃程度,及通过电脑计算以控制阻尼器移动的方向,减少大楼由于强风而引起的摇晃。金茂大厦,又称金茂大楼,位于上海浦东新区黄浦江畔的陆家嘴金融贸易区,楼高420.5米。

第五天来到了上海体育场。上海体育场采用了当今世界上诸多先进建筑成就的上海体育场造型新颖,反映出强烈的时代气息,被点缀在绿草如茵,繁花似锦

的宽阔广场中,犹如绿叶烘托着一朵巨型的白玉兰花朵,成为上海新三年的标志性建筑,为世纪之交的上海增添新的风采。上海体育场拥有具有500个座位的主席台、300个座位的记者席和100套豪华包厢,可容纳5.6万名

观众观看体育比赛以及4.3万名观众观看大型文艺演出。1998年,上海体育场被评为“上海市最佳体育建筑”;1999年,又评为“新中国50周年上海十大经典建筑金奖之一”。上海体育场占地面积1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建筑外型采用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马鞍型、大悬挑钢管空间层盖结构,覆以赛福龙涂面玻璃纤维成型膜。层盖最长悬挑梁达73.5米,为世界之最。

第六天是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虹桥综合交通枢纽是高速铁路、城际和城市轨道交通、公共汽车、出租车及航空港紧密衔接的国际一流的现代化大型综合交通枢纽。虹桥综合交通枢纽是城市交通建设上的一大创新,它包括将航空、高

速铁路、磁浮、地铁等多种交通方式结合在一起,不管是汇集的交通方式的数量还是规模,在国际上都是前所未有的。

最后,我们参观了上海宝钢集团有限公司。宝钢集团公司是中国最大、最现代化的钢铁联合企业。宝钢股份以其诚信、人才、创新、管理、技术诸方面综合优势,奠定了在国际钢铁市场上世界级钢铁联合企业的地位。《世界钢铁业指南》评定宝钢股份在世界钢铁行业的综合竞争力为前三名,认为也是未来最具发展潜力的钢铁企业。公司专业生产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钢铁产品。在汽车用钢,造船用钢,油、气开采和输送用钢,家电用钢,电工器材用钢,锅炉和压力容器用钢,食品、饮料等包装用钢,金属制品用钢,不锈钢,特种材料用钢以及高等级建筑用钢等领域,宝钢股份在成为中国市场主要钢材供应商的同时,产品出口日本、韩国、欧美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我们参观了钢板生产线,并亲眼目睹了钢板的生产过程,对钢材的生产有了更加准确的认识。如图为上海宝钢生产的第一卷钢板。

这次上海实习,让我见到了很多高水平的建筑,拓宽了专业知识面,并进实验室以及厂房进行了参观学习,让我受益匪浅,有助于我以后用专业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事物。在学习的同时,我们也深深的被上海文化所吸引,感受到了大都市的魅力。这激励着我们好好掌握专业知识,深入到工作中,努力建设我们的家园

上海城市认识实习报告

在201*年暑期的最后一周,我们城规09级同学在老师的带领下完成了为期一周的上海认识实习。在短短的七天里,我对上海这个国际化大都市有个初步的感知认识。初到上海,最深刻的体会就是上海的高楼大厦和拥挤的交通。在这里,抬头是摩天大厦,低头是一层层的高架路网,人不过是渺小的一粒沙。以下是我一粒沙对上海的认识。

一、城市的骨架道路交通

有这样一种说法,中国上下五千年看西安,一千年看北京,一百年看上海,可见上海的发展迅速。现如今,上海作为中国大陆第一大城市,四个中央直辖市之一,已成为中国大陆的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其居住人口超过201*万,如此大的人口压力带来一系列问题,首先就是出行。虽然城市用地也在不断地扩张,上海市的建成区面积从1989年的375km2,增长到550km2。城市用地逐步从浦西扩大到浦东、从中心区拓展到外围区域,即便如此,交通拥挤的问题一直与城市的发展相伴而行。

城市高架桥、地下隧道、跨江桥梁的铺架仍然不能满足上海市民的出行需要。机动车数量的激增导致了交通拥挤,交通拥挤又导致了出行时间和成本增加,交通事故频发,依此形成了恶性循环。同时机动车数量的增加也对城市环

境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就根据我们在上海短短几日的出行情况来看,在早上八点至十点为道路交通的高峰期,向城中心区方向车流量则更为密集。即便是在高架上也是走走停停,下了高架,汽车等红灯的时间甚至超过了行驶的时间。个人认为私人机动车的大量使用是主要原因之一,为了缓解交通压力还是应该以公共交通为主。但是问题紧接着就出来了,

上海的公共交通网络并没有做到很完善,我们数次出行都没有找到合适的公交线路,必须要换乘,这路途耽误的时间对于工作紧张的上班族来说,宁愿自己开车方便一些。另一种新型公共交通工具,地铁、轻轨等快速轨道交通系统,其具有载客量大、污染小、快速、安全、舒适而不会堵车的优势,成为不少上班族的首选。只是地铁运营的时间远远不能满足上海这个不夜城的需求。地铁和轻轨另一个优势在于节约土地资源。大力发展地上和地下空间是像上海这样的城市所必须的。

对于未来城市的交通发展,我认为合理并且适当的利用地下空间,在地下建立一个完整的交通网络,即能有效的缓解地面交通和环境压力。正如人民广场的地下空间利用,人民广场地下地铁车站是地铁一、二、三号线的交汇集散中心,是上海最重要的地下交通枢纽,同时在这里也形成了一个购物天堂。人民广场地下商城是我国目前最大的地下商业中心,总面积3万余平方米,包括地下商业街和地下商场。同时这里有亚洲最大的地下变电站、上海最大的地下停车库。

不光是城市交通问题,扩展到城市未来的发展,城市的居住用地、工业用地等,都需要土地,想要依靠老旧的思想填海造地已经不再为人们所推崇。所以我认为土地资源将成为城市发展的制约性因素。

二、城市的关节外部空间

人的活动不只是停留在建筑的内部,我们要认识一个城市必须要走出来,感受他的街道、广场公园等外部空间。

上海很多城市干道中间和路两边都带有绿化带,每隔一段距离还配有一些建筑小品,就像同济大学门前的四平路段。其一方面做为交通干道,一方面也充当了景观大道的作用。说起景观大道不得不提有被誉为东方的香榭丽舍大街的世纪大道。

世纪大道,从东方明珠至浦东世纪公园全长上海世纪大道约5.5公里,宽100米。其功能定位就是城市景观大道,根据方案的设计,将世纪大道中心线向南偏移10米,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不对称道路,气势宏大,具有强烈的园林景观效果。整个景观大道以时间为主题,沿途设置了系列的建筑环境小品,

如沙漏、世纪钟等。就连人行道的长椅、护栏、灯杆及遮蔽棚都采用了统一的色调,使得整个街道和谐统一。虽然世纪大道是由两侧高耸的现代化建筑围合而成的半封闭式的外部空间,但由于建筑物之间距离较远,而且绿化带和人行道比车行道还宽,所以并没有让人们有封闭感。道路的北侧还修建八个对称式的院子和有桥有水的园林景观。每个小院子都是由墙体围合起来形成一个封闭的小空间,但墙体都有镂空,在院子里可以看到外面,通过门洞从一个空间看另一个空间使得空间互相渗透从而丰富空间的层次感。八个院子都是各具风格,园内种植的植物也是各有特色。在景观大道上观赏累还可以在庭院内小憩一下,感受不同的氛围。

在上海另一个街道,南京路步行商业街同样做为半封闭式的开敞空间,又是另一种感受。南京路上没有车辆通行,只有小电瓶车拉游客观光,道路也足够宽敞。道路中间又提供人们休息的长凳。但由于客流量太大,长凳还是不够

用,很多游人都是直接坐在花坛上或楼梯上。因为是是商业街道路两边的建筑立面都没有闲着,全挂满了广告牌,一个比一个做的大做的个性,做的色彩斑斓,走在这样的道路上即使不想买东西也想进到商店转转,转一转就有忍不住想要购物的欲望,这样商家的目的就达到了。只是在这些高楼的侧招牌都大小不规则,色

调不统一,虽然显得热闹,但是从美学的角度上讲,这些招牌破坏了南京路上建筑物本身的美感。南京路的两侧不完全由建筑密封起来,每隔一二百米就有路口通向其他道路,做为紧急疏散通道和消防通道。南京路中段还有一个广场做为休息、娱乐、餐饮的场所。相比与世纪大道,南京路的沿街建筑缺乏统一和谐的风格,也许是历史的原因,上海外滩的万国建筑群也同样是缺乏统一的风格,都是哥特式、罗马式、巴洛克式等等外国的建筑风格,在黄浦江畔争相斗艳,使得外轮廓线变得过于复杂。相比江对岸的浦东新区就考虑到城市天际轮廓线,显得主次分明,具有韵律感。

外部空间除去建筑实体围合成的封闭式空间,还有空间包围建筑的开敞空间。广场其实就是街道的一种扩展,只是路宽与楼高的比例扩大些。上海人民广场做为上海的政治文化中心,是以城市的几条主干道做为广场的边界线,围合成半圆形。广场一半较宽敞供市民休闲娱乐,另一半较静谧适合休憩、晨练。广场的南侧是上海市博物馆,另一端北侧是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大剧院,上海市规划展示馆。两端以中轴线大道相连,中间的建有一个小喷泉供娱乐嬉戏。广场两侧都设有便利商店,可供游客饮食、休闲。人民广场的园林植物,品种多样,色彩搭配,层次分明,整个广场的绿化浑然天成,草坪、灌木丛、落叶乔木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另外此次实习,我又学到一个新名词,下沉式广场。它是一个围合式的开敞公共空间,它的整体与局部下沉于周围环境。可以通过下沉式广场联通带式地下商城、地下会所、为地下轨道服务,解决地下空间的通风、采光、消防等

多方面的问题。例如上海科技馆与外界相连广场即为下沉式广场,而广场又与亚太盛会地下商城相连,使得原本的地下空间得以“重见天日”。其下沉“坑”的妙用就是将土地利用到极限,抵抗噪声干扰。虽然好处多多但是也要因地制宜的利用,不能为了挖坑而挖坑。

江南园林做为开敞空间的一种,对空间的处理手法很是值得我们学习。在苏州的拙政园,给我们的感觉就是身处幽静的花园而不是市中心。在这里看不到外界现代化建筑,走在园子里,可以说是移步移景,我们的眼球完全被眼前的山石、池塘、庭、阁、轩、廊所吸引。在园林的设计中常常有意识的通过门洞或窗口从一个空间观赏另一个空间内的某一景物,来增加空间的层次感,采用借景和对景的手法,吸引游客注意。拙政园里的“小飞虹”正是这样,透空的走廊,看另一侧的景物,极大的丰富了层次变化。对外部空间的程序处理上,拙政园的人流路线都是迂回、循环式展开。没有完全的对称和轴线,我们在游览时可以选择多条线路,比较灵活,有时还会出现意想不到效果。

三、城市的新陈代谢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城市要发展、要更新,就得要把原来的老房子拆除重建或改建,腾出新的土地继续开发。但是老房子也是一段历史的见证,不能说拆就拆,必须注意历史文化保护。对于像这样有一定文化价值的历史地段和旧城,其基础设施和居住环境差,交通混乱,公共服务设施不足,阻碍着城市发展。所以需要在保留一定传统特色风貌的基础之上,对其功能分区,基础设施等进行重新改造。

上海新天地就是一个成功的将旧城区成功改造的例子,它以上海独特的石

库门建筑旧区为基础改造成集餐饮、商业、娱乐、文化为一体的休闲步行街。中西融合、新旧结合,将上海传统的石库门里弄与充满现代感的新建筑融为一体。这里曾经是上海最具有特色的石库门里弄建筑,它是中西合璧的产物,代表了近代上海多元的文化特色。然而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昔日风光显赫的石库门早已不能满足居住需求而渐渐淡出历史舞台。如今的石库门建筑除了外观基本保持原样,房屋道路格局基本没变,其内部功能已经完全改变。原来的住宅变成了国际画廊、时装店、主题餐馆、咖啡酒吧等等场所。在旧城建筑的改造中一些建筑细部,如当年的砖墙、屋瓦、路灯甚至是井盖都做了保留。当我走在石库门的里弄中,就感觉自己穿越时空

置身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走进房门就是时尚、现代化都市之感。

豫园、城隍庙也是一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程,除了对原本建筑的保护与修复,主要在周边修建了许多仿古建筑,形成了一个以上海特色小吃和旅游文化用品为主的饮食购物商业街。

四、学习总结

虽然只有一周时间,虽然专业课接触不多,虽然认识不够全面,但是我在学习着用专业的眼光去观察认识一个城市,也许我结合课本知识不够紧密,也许我的认识不够客观。但是以后我会多看书学习专业知识,增加阅历,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实践认知实习报告

伴随着酷热的天气,三周的测绘实习悄然进入的了尾声,从上海理工大学的测绘到参观了解外滩的建筑群。这段时间,我们亲身体会并认识了建筑的各种构造及历史。每个建筑的建成,都代表着一个时代的风貌。是的,只有我们切实走进每个建筑,去抚摸,去观察才能让我们对我们所学的建筑这门专业有更好的认识。而我们这次实习实践的三个礼拜都是很具有上海历史建筑代表性的,它能更好的让我们学习古建筑的上海老建筑的结构特点和做法。

新天地

上海,一个美丽和富有生命力的城市必然是一个有个性、有可识别性、有内涵、有历史底蕴的城市。人们看到它今日的生气盎然与全面发展必然会联想到它过去的历史,并以此来意想它明天发展的可能性。因而城市不仅要致力于今日的建设,还要保留一些历史人文现象。

石库门建筑可说是上海历史流金岁月的见证。然而,由于石库门已经过多年历史的洗礼,在缺乏保养的情况下,外部及内部建筑已变得破旧不堪。为了重现石库门弄堂昔日的风光韵味,工程人员皆按照当年的图则进行修建。现在,弄堂、石库门的门框、门楣、楼房高度以及屋顶晒台等都和当时一样。墙、铺地及屋顶都尽量采用原来的旧砖、旧瓦,务求贴近它原来的面貌。

新天地的风格其实就是典型的上海石库门老建筑,作为生活在石库门老房子十多年的我,深深的为如今的石库门变化而忐忑。虽然风格没有变,但是内部的结构都发生了质的变化,走在路上,看着这些老上海,特别是和这些建筑一起生活过的老人一定有非常多的感慨,仿佛砖还是那些砖,在某个角落甚至能找到多少年前的回忆。

不过话说回来,我们来参观新天地,就是来了解石库门建筑的构造做法和特点,在这里我看到了砖石做法的变换,看到了里弄空间和现代空间的区别,看到了传统砖墙和现代的玻璃幕墙和金属材料的融合,也意识到那些历史都是我们宝贵的财富。

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喜爱上海,他们喜欢的原因有很多,不仅是因为它的魅力,它越来越国际化,现代化,更重要的是它保留了老上海建筑的风格,外国人需要了解,而作为我们这一代,更要把上海老建筑的特色铭记。这更是一门语言,一门技巧,熟悉这些让我们能更好的向外国友人阐述我们上海的文化历史,更能让我们在今后的建筑设计中展现出中国古建筑的美的一面。

豫园

说道豫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的古建筑总是带有丰富的寓意,并把中国古典园林的特色结合的完美合一。

细品豫园建筑的艺术特征不外有三个:一是形象富有强烈的表现性;二是所有建筑都十分强调自己的存在个性;三是建筑能在狭小的环境中与周围环境很好地协调。豫园建筑的屋顶造型,最能反映出它的表现性了。我们还可

以看到,为了彰显自己个性,在豫园的建筑物上,总是在线条复杂、形体尺度加大的基础上,还添加了许多砖雕小品,以增强它独特的立体感、文化感。

豫园建筑非常注意江南园林的“变化与统一”的建筑艺术原则,这不禁使我们联想到盆景:几片龟背,几枝文竹,几丝兰叶,如果布置得当,足能令人意会到一大片绿化。实际上,豫园感觉上在我看来就是一个“大盆景”。

客观上豫园内建筑与建筑之间毕竟很挤,空间显得局促。特别是从“峰回路转”处进入第二景区这一带,有鱼乐榭、亦舫、复廊、万花楼、两宜轩等等,这里

的空间最挤。但有了意象、古典等文化因素的陪衬,海派建筑与海派园林顷刻就被海派文化融和了,从而产生一种特别的人文景观。

外滩

最后的目的地外滩,其实对我们而言,外滩几乎是每年都去,但是却又不曾深入研究过沿岸的每个建筑历史及其构造特点。全长约1.5公里的外滩。东临黄

浦江,西面为52幢风格各异的大楼,分别为哥特式、罗马式、巴洛克式、中西合璧式等。浦东竖起了一幢幢高楼,这个专业的学习给了我一些对于建筑的认识和看法,可是似乎渐渐也分不清美丑了。听到很多关

于这个那个建筑的争议和批判,我总觉得大家完全没有必要争论什么,因为不管怎样,他已经在那里了,时间会给他一定的定义,而这个时间往往需要好几十年,也许是大部分人人生的一大半。没有时间让我们去争论。

这次一路从外滩的南面尽头走来,游览了很多有名的外滩建筑,我们都仔细聆听了陈老师的讲解。诚然,外滩历史建筑群中的绝大部分都是外国洋行和外国建筑师设计的,与今日外滩隔江相望的小陆家嘴商业建筑群中的相当一部分,也是外国建筑师事务所的作品。但是对前者来说,这些建筑都不是原样照搬外国风格,而是在上海黄浦滩旁的一种创造,且中国建筑师参与了整个建造过程,建筑形象也早已深入人心,成为了上海近代城市的重要象征;而外国建筑师的设计方案是由中国近代的建筑师们选定的,是一种完全主动的吸纳,中国人不但完成了全部建造过程,而且参与了后期的全部设计工作,所以说小陆家嘴当代建筑群是中外建筑交流的结晶。外滩的建筑群对包括建筑在内的外来文化,经历了从鄙夷、好奇到欣赏、模仿以至进行中西混交的过程。这一过程的背后,是外国古建筑深深地进入到了中国近代建筑的集体,文化价值取向逐渐地走向了成熟,中国古建筑的建筑性格也就不断地表现出来。而这些所有的变化,不仅是对今后,对我们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在这段实习参观的日子里,老师用专业的角度给我们讲解了很多并不为我们熟知,但我们却经常看到的历史建筑。古典与现代在上海这个大都市中融合,而我们更要用现有的知识和经验去描绘和诠释建筑的力与美,这些建筑的构造手法与特色将使我们终身受益。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建筑专业考察学习实习报告》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建筑专业考察学习实习报告: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建筑专业考察学习实习报告》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599514.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