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报告体会 > 心得体会 > 县级骨干教师培训之《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范式与方法》心得体会

县级骨干教师培训之《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范式与方法》心得体会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28 18:07:33 | 移动端:县级骨干教师培训之《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范式与方法》心得体会

县级骨干教师培训之《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范式与方法》心得体会

县级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

学习《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范式与方法》之心得体会

昌图县七家子中学王书华

201*-7-15

县级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

学习《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范式与方法》之心得体会

七家子中学王书华

201*年暑期我有幸参加了昌图县县教师进修学校组织的暑期

中小学县级骨干教师培训。经过这次培训,给予我的启发和经验是一笔永久的财富。本次培训,主讲老师以鲜活的教学课堂和丰富的知识内涵,给了我们具体的操作指导,使我的教育观念进一步得到更新,受益非浅。下面是我学习《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范式与方法》获得的点滴体会:

作为一个走上工作岗位才十几年的中青年教师,一听到别人提及“搞科研”这三个字,总感觉它离自己的职业生涯还很远。总觉得自己业务都尚未娴熟,又哪有搞科研的能力呢?但当我听完《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范式与方法》这次讲座后才发现,自己对“教育科研”存在深深的误解,并明白了一个道理:科研,离不开实践,离不开对现实问题的研究。只有在点点滴滴的教学生活中注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注重反思,注重记录,注重阅读,做个有心人,就会慢慢积累起属于自己的第一手资料,也就为教育研究提供了无尽的素材。因此,搞教育科研,要从现在做起!把我对体现教育的爱,执着,困惑,幸福,方法,技巧的故事进行些思考,并把他们一点一滴地记载下来,一定会积累成宝贵的教育财富。

听完讲座,使我明白了几个关键的问题。第一,我们为什么要搞

教育科研?从目前教育科研的现状来看,科研对很多老师来说已经进入了一个高原区,因为这时候的教师走上了一种职业的倦怠,特别是40岁左右的教师。书里谈到四个成形信念已经成形,很难再改变;思维已经成形,不再想突破;技能已经成形,不愿再发展;状态已经成形,不肯再激进。自己的压力很大,来自家庭、来自单位、来自社会,这让很多老师体力、健康极度透支。造成教师的事业陷入了一种高原期,导致事业的停滞。有些老师很疑惑,为何我们总是被鼓励做研究,可研究怎么总是做不好呢?其实很多老师并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很多教师经常把自己当成是一个雇员,自己的工作是一种等价交换;大部分的老师在做着一种知识贩子的工作,美其名曰“教书匠”;而其实教师职业最高的一种境界是做一个研究型教师。我认识到教师只有参与教育科研,才能够提高自身的研究能力和教学业务水平,才能够使我们由一名普通的教师向“名师”靠拢。我们只有在工作中不断反思自己,不断改革创新,才能提升自己,才能使自己成为教育的行家里手。同时,教师开展教育科研也是我们自身专业化的需要。历来人们认为只要有点文化知识就能够做教师,根本不必要向医生、工程师那样需要专业型的人才,不认可教师的专业地位。实际上,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提高了自身的专业素养和研究能力,才能真正适应社会发展对教师的专业要求。

.第二,我们应怎样搞教育科研?下面我从价值取向,研究选题,研究的主体,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来阐述这一问题。

中小学教师开展研究的理想价值取向应该是解决现实教育教学

情景中的具体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自身的专业发展水平。教师研究的实践价值取向是由教师职业的特性决定的。很强的实践性,对教师实践性知识的高度依赖,研究的问题具有动态的情境性等是教师职业的鲜明特点,这就决定了教师研究的主要目的不是构建一套理论,不是发现教育规律,也不是坐而论道式的“指点江山”,而应该是以实际问题的解决为导向,强调实践性和操作性。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实现教学效果的提升,培养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研究的结论也不追求“放之四海而皆准”,只要对其他老师、其他相似问题的解决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就足矣。

中小学教师研究的选题应该直接来自一线教育教学实践,直面现实中的实际问题,选择的研究问题切实来自一线教育教学情景,是亟须解决的;题目的特点应该微小、具体,具有可行性,而不能一味地求大、求全;题目的选择上,应该把选择权还给一线教师,实现课题选择权的“回归”,而不能任由专家、教授大包大揽。在区(县)级及校级课题的设立上,应该充分关照一线教师的声音,保证有一定比例的研究课题来自现实的教育教学实践,直面现实情景,突出“校本”特色,重视挖掘教师的实践性知识。

更为重要的是,应该实现课题设定的“制度变迁”。改变“自上而下”设立课题的制度,改为“自下而上”设立课题,即鼓励一线教师自主选题,经过把关、筛选,确定为立项课题,获得经费资助。一线教师是现实教育教学情境中的最直接接触者,是现实情景的一部分,他们对实际情况有着最为直观的认知,清楚知道待解决问题的轻重缓急。但由“研

究问题”上升为“研究课题”,仍离不开专业研究人员的指引。中小学教师应该成为研究的主体,具有“独立自主”的权力,即使“教师成为研究者”名至实归。教师应该是研究的设计者、实施者和评价者。从题目的拟定、问题的分析、研究方案的设计、研究方法的选择、方案的实施与调整、结论的提升等各个环节,中小学教师自身都应该具有最终的话语权,具有“终裁”的大权。然而教师的“独立”并不排斥专业研究人员的作用。专业研究人员应该成为一线教师开展研究的协同者,起正确引导、适当辅导的作用,确保研究更为科学、准确、深刻。团队合作、协同作战是教师研究的一个重要特点。基于研究的客观需要,专业研究者、同事、家长、学生、学校管理者等都应该成为教师研究的“协同者”,形成团队,共同致力于研究的开展和实际问题的解决。

在研究方法的选择上,任何教育研究方法都可以为一线教师开展研究所用。但具体方法的选择,必须依据研究的内容、研究者的能力来决定。考虑到教师研究的选题一般比较小而具体,所研究的问题一般是班级教育教学情境中的,或者几个班级场景中的,较为适用于大样本量的问卷、量表等则不大适合,而诸如观察、访谈、实验、测试、反思等方法则更具有信度和效度。反思应该成为教师开展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结合教育教学原理和理论、他人的研究成果、自己的经验积累等,进行深入、全面的反思,开发缄默知识,变缄默知识为显性知识,总结实践性知识,对解决实际问题,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其作用非常明显。

教师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应该体现出“丰富性”和“多样性”。除了研究报告、论文、著作之外,视频、图片、音频、心得体会、反思日志等等都是研究的成果。

参加这次培训使我受益匪浅,我也认识到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是教育发展的需要,是发展教育科学的需要,也是我们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要积极参与教育科研和培训,消除浮躁心情,静下心来教学,潜下心来研究,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和教学业务水平,使自己慢慢向专家型教师靠拢。

扩展阅读:读《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范式与方法》之心得体会

读《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范式与方法》之心得体会

作为一个走上工作岗位未满三年的青年教师,一听到别人提及“搞科研”这三个字,总感觉它离自己的职业生涯还很远。总觉得自己业务都尚未娴熟,又哪有搞科研的能力呢?但当我读完《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范式与方法》这本书后才发现,自己对“教育科研”存在深深的误解,并明白了一个道理:科研,离不开实践,离不开对现实问题的研究。只有在点点滴滴的教学生活中注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注重反思,注重记录,注重阅读,做个有心人,就会慢慢积累起属于自己的第一手资料,也就为教育研究提供了无尽的素材。因此,搞教育科研,要从现在做起!把我对体现教育的爱,执着,困惑,幸福,方法,技巧的故事进行些思考,并把他们一点一滴地记载下来,一定会积累成宝贵的教育财富。

读完本书,使我明白了几个关键的问题。第一,我们为什么要搞教育科研?从目前教育科研的现状来看,科研对很多老师来说已经进入了一个高原区,因为这时候的教师走上了一种职业的倦怠,特别是35岁左右的教师。书里谈到四个成形信念已经成形,很难再改变;思维已经成形,不再想突破;技能已经成形,不愿再发展;状态已经成形,不肯再激进。自己的压力很大,来自家庭、来自单位、来自社会,这让很多老师体力、健康极度透支。造成教师的事业陷入了一种高原期,导致事业的停滞。有些老师很疑惑,为何我们总是被鼓励做研究,可研究怎么总是做不好呢?其实很多老师并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很多教师经常把自己当成是一个雇员,自己的工作是一种等价交换;大部分的老师在做着一种知识贩子的工作,美其名曰“教书匠”;而其实教师职业最高的一种境界是做一个研究型教师。我认识到教师只有参与教育科研,才能够提高自身的研究能力和教学业务水平,才能够使我们由一名普通的教师向“名师”靠拢。我们只有在工作中不断反思自己,不断改革创新,才能提升自己,才能使自己成为教育的行家里手。同时,教师开展教育科研也是我们自身专业化的需要。历来人们认为只要有点文化知识就能够做教师,根本不必要向医生、工程师那样需要专业型的人才,不认可教师的专业地位。实际上,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提高了自身的专业素养和研究能力,才能真正适应社会发展对教师的专业要求。

.第二,我们应怎样搞教育科研?下面我从价值取向,研究选题,研究的主体,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来阐述这一问题。

中小学教师开展研究的理想价值取向应该是解决现实教育教学情景中的具体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自身的专业发展水平。教师研究的实践价值取向是由教师职业的特性决定的。很强的实践性,对教师实践性知识的高度依赖,研究的问题具有动态的情境性等是教师职业的鲜明特点,这就决定了教师研究的主要目的不是构建一套理论,不是发现教育规律,也不是坐而论道式的“指点江山”,而应该是以实际问题的解决为导向,强调实践性和操作性。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实现教学效果的提升,培养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研究的结论也不追求“放之四海而皆准”,只要对其他老师、其他相似问题的解决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就足矣。

中小学教师研究的选题应该直接来自一线教育教学实践,直面现实中的实际问题,选择的研究问题切实来自一线教育教学情景,是亟须解决的;题目的特点应该微小、具体,具有可行性,而不能一味地求大、求全;题目的选择上,应该把选择权还给一线教师,实现课题选择权的“回归”,而不能任由专家、教授大包大揽。在区(县)级及校级课题的设立上,应该充分关照一线教师的声音,保证有一定比例的研究课题来自现实的教育教学实践,直面现实情景,突出“校本”特色,重视挖掘教师的实践性知识。

更为重要的是,应该实现课题设定的“制度变迁”。改变“自上而下”设立课题的制度,改为“自下而上”设立课题,即鼓励一线教师自主选题,经过把关、筛选,确定为立项课题,获得经费资助。一线教师是现实教育教学情境中的最直接接触者,是现实情景的一部分,他们对实际情况有着最为直观的认知,清楚知道待解决问题的轻重缓急。但由“研究问题”上升为“研究课题”,仍离不开专业研究人员的指引。

中小学教师应该成为研究的主体,具有“独立自主”的权力,即使“教师成为研究者”名至实归。教师应该是研究的设计者、实施者和评价者。从题目的拟定、问题的分析、研究方案的设计、研究方法的选择、方案的实施与调整、结论的提升等各个环节,中小学教师自身都应该具有最终的话语权,具有“终裁”的大权。然而教师的“独立”并不排斥专业研究人员的作用。专业研究人员应该成为一线教师开展研究的协同者,起正确引导、适当辅导的作用,确保研究更为科学、准确、深刻。团队合作、协同作战是教师研究的一个重要特点。基于研究的客观需要,专业研究者、同事、家长、学生、学校管理者等都应该成为教师研究的“协同者”,形成团队,共同致力于研究的开展和实际问题的解决。

在研究方法的选择上,任何教育研究方法都可以为一线教师开展研究所用。但具体方法的选择,必须依据研究的内容、研究者的能力来决定。考虑到教师研究的选题一般比较小而具体,所研究的问题一般是班级教育教学情境中的,或者几个班级场景中的,较为适用于大样本量的问卷、量表等则不大适合,而诸如观察、访谈、实验、测试、反思等方法则更具有信度和效度。反思应该成为教师开展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结合教育教学原理和理论、他人的研究成果、自己的经验积累等,进行深入、全面的反思,开发缄默知识,变缄默知识为显性知识,总结实践性知识,对解决实际问题,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其作用非常明显。教师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应该体现出“丰富性”和“多样性”。除了研究报告、论文、著作之外,视频、图片、音频、心得体会、反思日志等等都是研究的成果。

读完本书使我受益匪浅。我也认识到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是教育发展的需要,是发展教育科学的需要,也是我们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要积极参与教育科研,消除浮躁心情,静下心来教学,潜下心来研究,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和教学业务水平,是自己慢慢向专家型教师靠拢。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县级骨干教师培训之《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范式与方法》心得体会》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县级骨干教师培训之《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范式与方法》心得体会: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县级骨干教师培训之《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范式与方法》心得体会》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6048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