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计划总结 > 工作总结 > 小学科学实验课题阶段工作总结

小学科学实验课题阶段工作总结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28 18:08:01 | 移动端:小学科学实验课题阶段工作总结

小学科学实验课题阶段工作总结

科学课如何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阶段性实验总结报告

科学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担负着小学“科学启蒙教育”任务的自然科学,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率先提出了“注重学生自行探究应用知识培养合作探究能力”的教学理念,与当今的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不谋而合。我校是一所农村学校,因此在小学科学课上,注重儿童创造性的培养和发挥应贯穿于他们探究科学知识的整个实践过程。

一、兴趣导航,问题引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努力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精心创设各种情景,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洞察力敏锐的一种表现,也是具有创新意识的表现。教学中应十分重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我们应积极创设情境造成学生认识冲突,引发强烈的问题意识,从而提出自己想要研究的问题。如:教学《声音的产生》一课时,学生看到桌上摆着各种能发声的材料:鼓、锣、音叉、橡筋琴、铁盒、内挂小球的塑料瓶等,立刻会想到研究有关声音的问题,也就很自然的提出有关声音的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是怎样传播的?”“为什么声音各有不同?”“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对这些问题进行整理,使学生发现,要弄清这些问题必须先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从而明确本课要研究的问题。由此可见,只要教师积极创设条件为学生提供思维驰骋的时空,相信学生自己能主动探究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

二、大胆猜想,做中探究1、大胆猜想

创造性的猜想和解释可以打开学生想象的翅膀,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供了契机。学生自行探究发现和提出问题后,心中一般都有臆想的答案,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并创造性地对这些规律作出解释。如教学《电磁铁二》一课时,教师先让学生用实验材料制作电磁装置,然后去吸大头针,经比较发现电磁铁吸大头针的数量不一样。为什么同样是磁铁,通电后产生的磁力却不同呢?教师让学生进一步观察比较,并猜想电磁铁磁力大小会与什么有关?学生纷纷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可能与电池的节数有关;可能与导线缠绕的匝数有关;甚至有的想到可能与导线的粗细、导线的导电性能有关。接着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想法。

另外,教学中还可有意识地让学生尝试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和规律,以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如教《火山》一课,先让学生看一段关于火山喷发的录象资料,亲眼目睹火山喷发的情景,学生可能都会问:“为什么会发生火山喷发现象呢?”于是我就给予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推想假设,然后引导他们查找资料展开辩论得出比较合理的科学解释。

2、做中探究

儿童要探索大自然的秘密必须通过亲身的实践和行动,教师不能包办代替。学生的创造力是无穷的,教师所做的是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科学知识的实践机会,做好引路人。

在教学中,教师应不失时机地提供机会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在学生设计实验时,教师不要进行多余的干预,更不能让学生照图索骥。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后,只要实验目的明确恰当合理,就应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实验操作、观察现象、分析探究问题,从而获得科学知识;而不应千篇一律,统得过死。只有在这种特殊的自由时空里,学生才能无拘无束,想自己所想,做自己所做,从而在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获得探索科学知识的经过和自主探索的方法,并从中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如:教《磁铁游戏》一课,在探究磁铁能隔着东西吸铁这一性质时,当教师要学生想办法用磁铁和桌上的大头针把纸吸起来,有的学生用纸把大头针包起来,有的学生把纸盖在大头针上把纸都吸起来了;当教师要求学生试一试磁铁隔着别的物体看能不能吸铁时,有的学生隔着玻璃,有的学生隔布或衣服,有的学生隔塑料板,还有的学生隔书,都将大头针或小铁钉吸起来了。学生运用常见的材料自己设计实验主动地探索出了磁铁的有关的性质。

3、将小组合作探究活动落到实处

“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是我们小学科学小组合作探究活动的目标,也是小学科学课程性质决定的。通过几年的新课程实践,这个理念如今也已被广大科学教师所接受,所以,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在科学课堂上得到了充分的应用。那么,如何将科学课小组合作探究活动落到实处呢?三、联想运用,拓展延伸

《课程标准》指出:自然学科的教学目的是在指导学生获得自然科学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运用科学的能力。所以我们要重视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解释说明生活中的现象变化,更要重视引导学生创造性地综合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联想和创新是紧密联系的。把学到的科学知识进行联想运用也是开发学生创新潜能,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途径。如:根据“物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怎样利用它为人类造福”展开联想,学生想到用缝衣针穿粗些的线,只要将针头在火上烧一下,受热体积膨胀,孔变大,穿线就容易了。再如,让学生根据雨的成因设想可以利用这个道理干什么?学生想到天空中如果有雨云,只要想办法创设降低雨云温度的条件,就能使它变成雨落下来。

自主探究不仅课内要进行,而且要延伸到课外。教师要认真组织学生课外后继性研究,将课内课外结合起来,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一环。如:根据同学们兴趣爱好,组建“植物小组”“环境小组”“科技创作小组”等等,结合教学内容指导他们运用所学知识,积极开展实践活动把观察到的现象、新的发现及时记录下来,定期开展小组汇报交流活动和创新小制作进行展评,这对学生的激励是不言而喻的,不但能促使学生将研究活动内化为乐于从事的日常生活内容,而且创新素质也将在自觉活动中得以培养和提高。

四、积极推行小组合作探究活动

“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是我们小学科学小组合作探究活动的目标,也是小学科学课程性质决定的。通过几年的新课程实践,这个理念如今也已被广大科学教师所接受,所以,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在科学课堂上得到了充分的应用。

以上是我们的一些想法和经验,还不太成熟,存在一些问题。但我们相信,只要不断在教学实践中丰富我们的教学经验,不断进行科学探索,所有的问题都将迎面而解。

扩展阅读:小学科学实验课题阶段工作总结

山东省教学研究室十二五研究课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规律

的研究科学课如何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阶段性实验总结报告

枣庄市台儿庄区邳庄镇回民明德小学课题组

201*年11月21日

科学课如何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阶段性实验总结报告

枣庄市台儿庄区邳庄镇回民明德小学课题组

科学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担负着小学“科学启蒙教育”任务的自然科学,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率先提出了“注重学生自行探究应用知识培养合作探究能力”的教学理念,与当今的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不谋而合。我校是一所农村学校,因此在小学科学课上,注重儿童创造性的培养和发挥应贯穿于他们探究科学知识的整个实践过程。经过半学期的研讨、实践,我们深刻体会到:

一、兴趣导航,问题引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努力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精心创设各种情景,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洞察力敏锐的一种表现,也是具有创新意识的表现。教学中应十分重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我们应积极创设情境造成学生认识冲突,引发强烈的问题意识,从而提出自己想要研究的问题。如:教学《声音的产生》一课时,学生看到桌上摆着各种能发声的材料:鼓、锣、音叉、橡筋琴、铁盒、内挂小球的塑料瓶等,立刻会想到研究有关声音的问题,也就很自然的提出有关声音的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是怎样传播的?”“为什么声音各有不同?”“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对这些问题进行整理,使学生发现,要弄清这些问题必须先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从而明确本课要研究的问题。由此可见,只要教师积极创设条件为学生提供思维驰骋的时空,相信学生自己能主动探究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

二、大胆猜想,做中探究1、大胆猜想

创造性的猜想和解释可以打开学生想象的翅膀,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供了契机。学生自行探究发现和提出问题后,心中一般都有臆想的答案,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并创造性地对这些规律作出解释。如教学《电磁铁二》一课时,教师先让学生用实验材料制作电磁装置,然后去吸大头针,经比较发现电磁铁吸大头针的数量不一样。为什么同样是磁铁,通电后产生的磁力却不同呢?教师让学生进一步观察比较,并猜想电磁铁磁力大小会与什么有关?学生纷纷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可能与电池的节数有关;可能与导线缠绕的匝数有关;甚至有的想到可能与导线的粗细、导线的导电性能有关。接着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想法。另外,教学中还可有意识地让学生尝试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和规律,以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如教《火山》一课,先让学生看一段关于火山喷发的录象资料,亲眼目睹火山喷发的情景,学生可能都会问:“为什么会发生火山喷发现象呢?”于是我就给予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推想假设,然后引导他们查找资料展开辩论得出比较合理的科学解释。

2、做中探究

儿童要探索大自然的秘密必须通过亲身的实践和行动,教师不能包办代替。学生的创造力是无穷的,教师所做的是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科学知识的实践机会,做好引路人。

在教学中,教师应不失时机地提供机会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在学生设计实验时,教师不要进行多余的干预,更不能让学生照图索骥。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后,只要实验目的明确恰当合理,就应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实验操作、观察现象、分析探究问题,从而获得科学知识;而不应千篇一律,统得过死。只有在这种特殊的自由时空里,学生才能无拘无束,想自己所想,做自己所做,从而在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获得探索科学知识的经过和自主探索的方法,并从中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如:教《磁铁游戏》一课,在探究磁铁能隔着东西吸铁这一性质时,当教师要学生想办法用磁铁和桌上的大头针把纸吸起来,有的学生用纸把大头针包起来,有的学生把纸盖在大头针上把纸都吸起来了;当教师要求学生试一试磁铁隔着别的物体看能不能吸铁时,有的学生隔着玻璃,有的学生隔布或衣服,有的学生隔塑料板,还有的学生隔书,都将大头针或小铁钉吸起来了。学生运用常见的材料自己设计实验主动地探索出了磁铁的有关的性质。

3、将小组合作探究活动落到实处

“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是我们小学科学小组合作探究活动的目标,也是小学科学课程性质决定的。通过几年的新课程实践,这个理念如今也已被广大科学教师所接受,所以,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在科学课堂上得到了充分的应用。那么,如何将科学课小组合作探究活动落到实处呢?

三、联想运用,拓展延伸

《课程标准》指出:自然学科的教学目的是在指导学生获得自然科学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运用科学的能力。所以我们要重视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解释说明生活中的现象变化,更要重视引导学生创造性地综合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联想和创新是紧密联系的。把学到的科学知识进行联想运用也是开发学生创新潜能,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途径。如:根据“物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怎样利用它为人类造福”展开联想,学生想到用缝衣针穿粗些的线,只要将针头在火上烧一下,受热体积膨胀,孔变大,穿线就容易了。再如,让学生根据雨的成因设想可以利用这个道理干什么?学生想到天空中如果有雨云,只要想办法创设降低雨云温度的条件,就能使它变成雨落下来。

自主探究不仅课内要进行,而且要延伸到课外。教师要认真组织学生课外后继性研究,将课内课外结合起来,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一环。如:根据同学们兴趣爱好,组建“植物小组”“环境小组”“科技创作小组”等等,结合教学内容指导他们运用所学知识,积极开展实践活动把观察到的现象、新的发现及时记录下来,定期开展小组汇报交流活动和创新小制作进行展评,这对学生的激励是不言而喻的,不但能促使学生将研究活动内化为乐于从事的日常生活内容,而且创新素质也将在自觉活动中得以培养和提高。

四、积极推行小组合作探究活动

“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是我们小学科学小组合作探究活动的目标,也是小学科学课程性质决定的。通过几年的新课程实践,这个理念如今也已被广大科学教师所接受,所以,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在科学课堂上得到了充分的应用。

长期的教学实践和探究,我深深的感悟到了:要使小组合作探究活动落到实处,提高小组合作探究活动的效率,在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必须自始自终地致力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一、构建和谐的合作探究小组,提供合作探究保障小组合作探究是以“小组”为基本单位进行的探究活动,那么,小组成员的构成对于今后开展的一系列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将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构建一个和谐的合作小组十分必要。

对于小组的构建,目前推崇的主要有两种形式:分配组合式和自由组合式。

分配组合式是指教师为了方便自身的教学和开展活动,按照自己的意愿或学生在教室里的座位顺序分组,或按学生成绩差异程度分组,或按学生兴趣差异分组,或按学生个性差异分组,把学生搭配在一起而组成小组。

自由组合是指学生之间,根据他们自己的兴趣爱好,沟通交往程度,成绩差距大小等自由组合而成的小组,也就是按他们自己的意愿进行的组合。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这两种形式各有利弊,但我认为还是采用前者较为实在,即教师在分组时要尽量注意照顾到学生的兴趣、个性、学习成绩、动手能力、表达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分组。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认为还必须注意做到以下一些:

1、每个小组以六人一组为好。2、组内分工职责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清清楚楚,因为这是活动落实到实处的基础。3、组内分工采用“月轮换”制。特别是每个学年的前两个月,组长和发言人员一定要精心安排。力求使“优等生”经历一个提高的过程,“中等生”经历一个强化的过程,学习困难的学生经历一个学习的过程,使人人都能得以提高,为以后的合作探究活动有效展开打下坚实的基础。

4、教师要时刻关注小组成员职责的落实程度,但是这样的关注是建立在评价整个小组活动成效优劣,即小组整体达标的基础之上的。

5、进行“月评价”制,即每月对每一小组的合作成效进行分析、评价,为完善下一个月的小组合作导航。

我认为这就是“面向全体”。这样长此以往,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就能真正落到实处,每个学生的科学学习、探究的兴趣都会得到激发,能力都会得以培养,科学的综合素质就都会有所提升。

二、营造愉悦的合作探究氛围,激发合作探究情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心情舒畅的状态下学习工作,才能思路开阔,思维活跃;而在情绪低落时,思路狭窄,思维迟钝。同样道理,学生也只有在宽松、和谐、自主的环境中进行探究学习,才能敢想、敢说、敢做、敢怀疑、敢标新立异。罗杰斯说过:“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无拘无束地展开讨论,必须转变师生的角色,建立平等和谐、民主友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将合作探究落实到实处。那么,又该如何具体的来营造一个愉悦的合作探究氛围呢?我们的做法是:

1、加强探究活动的指导2、不断提出新问题3、进行有效的交流

三、积极指导小组讨论,提高合作探究效率。

小组讨论是合作探究的核心,小组讨论质量的高低直接反映和决定合作探究效果的优劣。在教学设计和实践中,教师要善于把握讨论的契机,选择好讨论的内容,使讨论成为深化课堂教学、促进合作交流、参与互动、发展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我们认为可以这样操作:

1、从现象出发,引导学生质疑、讨论。2、在探究活动遇到困难时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四、实施小组评价机制,维持合作探究情趣

小组合作探究活动能否持续有效的展开,必须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

在前面我已讲过,我实施了对合作探究小组的“月评价”制。而“月评价”制是建立在每一节课的基础上的。那么,如何进行每一节课的评价呢?我的做法是:采用组长、组员的双向评价,即组长给组员打分,组员给组长打分。

以上是我们的一些想法和经验,还不太成熟,存在一些问题。但我们相信,只要不断在教学实践中丰富我们的教学经验,不断进行科学探索,所有的问题都将迎面而解。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小学科学实验课题阶段工作总结》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小学科学实验课题阶段工作总结: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小学科学实验课题阶段工作总结》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6049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