浔江小学课题研究阶段总结
且行且思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题研究阶段总结
回首三年来我校的课题研究工作,一直围绕既定的方案有序地开展。现在由我对近三年的课题研究活动,做一个简要的回顾。一、创设绿色课题研究氛围。
课题组成员研究积极性较高,对课题的认识有很大的提高。从老师们的小结中可以窥见一些端倪:
纪明珠:课题活动形式新,每人必讲,每期必讲,呵呵,增加了很大压力啊!特别像我这种特不善言辞的人。看来以后要多学习了。
吴莲观:总体感觉今年研究的氛围很浓,老师们面对面在一起交流日常教学中的困惑时,常常为了一个问题的看法彼此之间争论得不可开交。
洪宝树:通过课题研究,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了师生双方的自主、和谐、健康发展。但是,在活动中我也发现了自身的不足:一是理论功底还不够深厚,常常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受。今后要进一步加强阅读,夯实自己的理论功底。二是感觉学期短、任务重,个人精力也有限,因此在教学研究上钻得还不够深。今后还要抓一点深入思考,并与更多的同行进行广泛的交流。做到博采众长,取得实效。
从总结中不难看出课题组成员务实而谦虚,他们的总结既有对教学的得失总结,也有对课题研究认识变化的总结,还有对自己今后课题研究的打算和计划,这些都充分说明我们的课题研究是踏实的,是得到老师们支持的。
二、形成了反思和小结的习惯。
学而不思则罔,老师们都明白了这个道理,在平时的教学和教育中都注意反思和积累。值得称道的是老师们的写作水平和理论水平大幅提升,陈丽缎老师撰写的《“巧问”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力》获全国中青年教师论文大赛三等奖;另一篇《如何扣响低年级习作之们》参加CN级汇编;吴以凡老师一篇《也谈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参加区级骨干教师论文汇编,《抓预习求效益》参加区级语文学科论文汇编。吴夏燕老师的《小学数学课堂练习有效性的探索与实践》参加区级骨干教师论文汇编。纪明珠老师的《巧妙整合稳步提高》获厦门市论文评比三等奖。三、完善课题研究模式。
我们总结了“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同伴互助、专家引领”的课题研究模式,针对外出学习我们又施行了:学习汇报研讨反思的学习制度。课题组成员做到了人人有反思,并由两位老师上了展示课。一节是201*年5月8日洪宝树老师执教《认识时间》,另一节是201*年11月26日陈丽缎老师执教《从现在开始》。这两节课从教学环节的设计到学生的活动,都能充分体现课堂教学的高效,形成了“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认知优化与重组的建构过程。
四、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如:吴以凡老师的课充满激情,整节课学生也被老师的激情所感染,自始至终情绪高涨。陈富贵老师的课充满理性,整节课看似静悄悄的,但在课堂上我们能清晰感受到学生跳动的思维。吴莲观老师的课从容潇洒,这种从容的风格一样能感染学生,使之如沐春风。
课题同时也培养了一个个业务尖子。吴以凡老师和陈丽缎承担了多次观摩课的教学工作。通过一次次的备课、磨课、评课,她们对课堂教学有效性有了更深程度的了解,驾驭课堂的能力也日趋老练,她们的课主线清晰,层层深入,受到大家的一致肯定及推崇。201*年11月,吴以凡老师参加同安区语文教师素养大赛获二等奖;201*年5月陈丽缎老师获同安区第三届小学课堂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同年5月,吴以凡老师还获得同安区主题班会片断教学比赛一等奖。201*年1月,吴以凡老师参加第二届语文教师素养大赛荣获第一名。因工作努力、成绩突出,吴夏燕和洪宝树老师被评为省级农村骨干教师,吴以凡老师“十二五”第一期市级骨干教师。五、
通过又一个学期的课题研究,老师们的进步是有目共睹的,但随着研究的深入也产生了很多的困惑。
1.课题研究的深度不够。几年来,课题核心组老师在研究中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付出了艰辛,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在如何关注差异方面一直难有突破,或者说很难将理论提升到一定高度,很多时候,感觉仍在“穿新鞋走老路”。
2.理论和实践存在差距。我们所处的厦门是全省知名的教育一线城市,深厚的教育文化底蕴为教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平台,但由于在应试教育阶段成绩过于辉煌,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育观念更新的速度,也造成社会还在存在唯分数论,造成评价理念滞后,使课题研究中的“有效”难以正确定位。
过去的岁月是充实而充满梦想的,我们全体课题组成员顶住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在过去的岁月里用自己的勤劳和执着在浔江小学的课题研究史上画下了重彩的一笔。
同安区浔江小学201*.
扩展阅读:芝溪小学课题研究阶段总结
自贡市教育局普教科研课题
《解决农村小学生习作难对策的研究》
富顺县童寺镇芝溪小学语文课题研究组
201*.05
自贡市教育局普教科研课题
《解决农村小学生习作难对策的研究》
课题阶段总结
我校于201*年3月开始了市级普教科研课题《解决农村小学生习作难对策的研究》实验工作。在全体实验老师的共同努力下,按照课题研究计划,扎实开展工作,初步形成了“四教”“两注重”“四激趣”“一模式”的“4241”解决农村小学生习作难的对策。现总结如下:
一、课题的提出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在当前的语文课程改革中,习作教学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为了深化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改革,《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本文简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而“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课标”还提出了降低难度、读写结合、自由表达、贴近生活、合作分享、虚(想象习作)实(记实习作)并举等习作教学理念。这些理念,有的是对传统语文教育经验的合理继承,如降低难度、读写结合等,有的则是继承基础上的创新与发展,如自由表达、合作分享就充分体现了教育的时代精神。
(二)研究现状1.国内研究现状
近几年来,全国各地小学习作教学的研究比较活跃。通过研究和实验已经自成体系。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的习作教学流派主要有下述四个:
(1)习作分步训练
按其过程来说,可分为四步走,即说话训练、写话训练、片断训练、篇章训练,这就是习作训练的阶段。各个阶段有各个不相同的发展思维和发展语言的具体任务。
(2)习作素描训练
所谓素描,乃是以观察实物、实景作为途径,以片断和简单的篇章作为形式,将描写和叙述结合起来(即运用“白描”的手法)反映周围生活的记叙文训练。
(3)习作分格训练
小学习作分格训练是从常青同志的中学习作分格教学中移植过来的一种习作训练的方法。分格训练所谓的“格”则是单一的基本训练单位,具体地说是把说话、写话、片断训练到篇章训练,从写人记事到写景状物,从审题立意、选材组材到开头结尾,从培养观察能力到发展语言、思维能力,把众多的习作难点分解成一个一个具体训练的基本单位“格”。
(4)读写结合,先放后收的习作训练
北京景山学校刘曼华等同志主张“先放后收”,从整体到局部进行训练。这一训练,一是要培养学生习作的兴趣,调动学生习作的积极性,解决一个“习作难"的问题,二是要充分发展学生连贯语言的能力,让他们把文章写“开”,把笔头写“顺”,三是引导学生写真情实感,不抄袭,不假编,不瞎套、不硬挤,一开步就把路子走正。
2.目前农村习作教学现状当前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习作是相当一部份小学教师和学生“心中永远的痛”。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但同时却是一个难点。“老师怕教习作,学生怕写习作”已经成了一种普遍的现象。弄清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并分析解决的对策,有利于我们教师更好地进行习作教学,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质。经调查发现:
26%的学生说喜欢习作,而令人吃惊的是这143人中,只有10%的学生觉得习作好写、容易。由于学生不会写或没什么写的,造成了在习作上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主要有:①内容空洞;②不会构思;即不知道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③课外阅读量太少;④没有修改的习惯。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有:1.缺乏丰富的写作材料古人云:“立言之要在于物”。物即写作材料。没有真实具体的材料,即使是写作高手也写不出好文章来。实践证明:材料是表达的第一需要,是构成文章的基本要素之一。《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习作就是让学生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义的内容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学生生活越丰富,习作内容就越充实。农村虽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如美丽的山川,充满生机的田野,淳朴的风土人情,昂然的农家生活等,都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写作素材,但由于学生没有养成观察的习惯,导
致对身边的事物视而不见,白白浪费了这些宝贵的课程资源,到习作时便束手无策。
2.学生的词汇贫乏,驾驭语言能力太差
(1)由于不善于观察身边的事物,所以写出的文章内容干瘪、不具体,又何来的真情实感?古人云:“言为心声”。一个人的语言就是他思想感情最直接的表达。如果不在观察上下功夫、在练笔上用力气就写不到点子上。
(2)课外阅读量太少。《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小学阶段学生的阅读量应达到146万字。而调查的结果显示:能读课外读物的学生不过16%,读名著的更是寥寥无几,至于读书笔记那就更少了。不积累哪来的材料?学生在习作时,为了应付差事,只好移花接木、凭空想象,写出的文章效果自然就差。
3.教学方法不得当,学生对习作不感兴趣
农村有不少转正的教师,即使是本科班毕业的教师平时也不擅钻研习作教学。也难怪习作教学一直是难点问题、热点问题,又没有一个系统的教学模式,所以在习作指导时,不少老师不知所措。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哎,怎么又到习作课了,我最烦教习作了,怎么办呢?”但又不得不教,只好“糊弄糊弄”。有的干脆照《同步习作》的步骤给学生一个提纲,让学生照着提纲往里套。这些方法对学生的习作固然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在不同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由于不得法,在习作课上眉头紧锁,不是咬着笔尖就是托着下颌。他们绞尽脑汁地想:写什么呢?怎么写呢?一节课下来写不出几句话,即使写出来也是干巴巴的。课下为了交差,连忙找出习作选之类的书,有的仿写,有的东拼西凑,更有甚者照单全收。至于好坏,那是教师的事。造成说假话、写假事,也造成了内容与形式的割裂。
(四)本课题研究的意义价值
根据当前小学语文习作研究现状,结合当前农村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现状,进一步深化我校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改革,我们拟通过“解决农村小学生习作难点对策的研究”,从小学生习作中存在的难点问题做分析,寻找问题根源,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去探究一种新课程理念引领下的习作教学方法。
本研究旨在让教师改变习作教学方法,让学生喜欢习作,习作有话可说,材料丰富,积累语言,使语言生动、丰富,从而提高习作教学质量。
1.研究这一课题能对整个小学阶段的习作教学序列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便于教师对小学生的习作科学地有计划地进行训练。
2.研究这一课题找准小学生习作中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增强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小学生习作能力。
3.研究这一课题便于提高教师的习作教学艺术,把教师从繁重、枯燥的习作教学中解脱出来,轻松教学,愉快生活。
这样为小学生习作教学研究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同时提高小学生的习作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小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二、课题的界定
农村小学生:指来自农村的小学生。
习作难:主要指学生写作过程中不容易解决的问题,即目前学生普遍存在的作文兴趣不高、作文内容空洞、雷同、感情虚假、语言贫乏等问题。
解决农村小学生习作难对策的研究:本课题的研究旨在教师从学生的心理需要出发,依据学生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规律,通过阅读、生活、评价三线融合这一途径,采取听读吟诵、解读积淀、品读评赏、游戏作文、活动作文、综合性学习作文等训练形式,从而激活学生习作内需,使学生习作从产生兴趣、到感受乐趣、最终成为一种志趣,从而实现提高学生写作水平这一总体目标。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着、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走进新课程的今天,必然要对传统的教学理论、教学观点提出挑战,从而形成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新一代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
2.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
美国当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他非常重视人的主动性和已有经验的作用;重视学习的内在动机和发展学生的思维。提倡发展学习,让学生独立思考,引组教材,自行发现知识,形成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我们始终坚
持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引导他们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区的丰富多彩,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3.皮亚杰的“认知学习”理论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人对外界的认识之最初的中介就是活动。”“教育的目的是造就能创造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所做的事的人,这种人能有创造、发明和发现。”针对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我们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注重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在活动中萌发内心新的心理体验,及时把所见所闻表达出来。
4.苏霍姆林斯基的“成功教育”理论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成功的欢乐就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足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而“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主要动力。”他强调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从而对学习充满兴趣。依托这种教育思想,我们坚持鼓励每一个学生,对他们的点滴进步都加以肯定,让他们体验成功,充满自信地投入学习。
5.生活教育理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叶圣陶老先生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这就告诉我们“生活是作文之本。”因此,我们试图构建一种与“语文课程标准”最为合拍的体验作文教学模式。打破传统模式,尊重学生生活体验,还原生命本色,努力开辟能唤醒孩子天性,激发学生灵性,张扬学生个性的作文天地,让作文教学充满阳光,充满勃勃生机。四、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原则、方法及对象(一)目标
1.激发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对说话写话产生兴趣,让对作文有畏难情绪的学生不再“谈文色变”。
2.让每位学生的语言能力有所发展,语文素养有所提高,使学生的习作水平达到甚至超过课标要求。通过练笔,使学生拥有过硬的语言表达能力。
3.寓作文教学于育人之中,寓育人于作文教学之中。指导学生审视学校、家庭、社会所包含的内容与展示的形状,指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与辨别。让学生用自己的头脑思考与判断,用自己的心灵感受与呼唤,嗅出时代的气息、窥测崭新的世界,品味特有的情趣,展示出自己的生活情趣和思想追求,从而培养学生寻求真、善、美的良好品德。
(二)内容
1.怎样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促进孩子习作材料积累。2.通过多种有效途径和方法,提高学生对作文的兴趣。3.探索体验式作文的教学模式。(三)课题研究的原则
1.以校为本的主体性原则。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理念,以学校为主阵地,激发主体参与意识,使师生逐步从被动训练习作走向主动自能习作,课题组成员间真诚合作,学生利用差异相互提高。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课题组成员边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知识边进行课题实验,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不断地满足和不断地引起学生写作的需要和学习的兴趣;每位语文教师以语文课堂为主阵地,在教学实践中运用理论,同时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提升理论。
3.整体性原则。习作是学生语文素养的一部分,我们开展习作教学有效策略研究,必须坚持整体性原则,使习作能力、语文素养和人的整体和谐发展。要处理好德育与习作的关系,学校教育与社会、家庭教育的关系,阅读教学与习作教学的关系,课外阅读和语文能力的关系,生活认识能力和语言表达力的关系,以求整体的合力而不是某个方面的单个力量来促进人的发展。
4.循序渐进原则。在研究过程中要遵循儿童不同阶段的身心发展规律,适时开展训练活动,既不增加教师教学负担和学生学习压力,又能使学生的习作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按学段,分层次,螺旋上升。
5.体验性原则。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必须增加学生亲身活动的机会,注重主体实践活动和直接经验积累,通过亲身体验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用手、用眼、用口、用脑,在活动中启发多种感官去获得直接经验,增加感性认识,以实现学生写作素养的形成,人的发展。
6.主体性原则。学生是生活的主人,当然也是学习的主人。梯度作文强调学生是作文的主人,在作文指导、评讲、批改中,学生都是主人。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作文教学中真正成为主人,培养学生写作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7.开放性原则。针对以往作文课堂封闭、作文内容封闭、指导和批改封闭、训练手段封闭、习作心理封闭等弊端,在实施这一研究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开放性原则。开放教师的训练观念,拓展学生的时间空
间,让学生开放心境,内容上注重时代性、社会性、教育性,形式上力求灵活多样,形成开放性的作文教学渠道。(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1.问卷调查法:研究初期,通过调查农村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现状及学生习作存在问题等选择、确定课题;个别访谈与问卷调查相结合,了解农村小学生习作个性心理表现及教师习作教学个性心理表现等,分析农村小学习作教学现状及成因。
2.文献法。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相关课题的研究状况及趋势。
3.行动研究法。在“行动中研究”,通过计划、行动系统地观察、反思、修正计划再行动、再观察、再反思诊断,提高研究者的工作水平,达成研究目标。
4.实验法:以课题组成员所在的班级为实验班展开实践,以同年级的另两个平行班为对照班,检测课题的可行性。
5.经验总结法:不断将调查、研究得到的数据及信息进行定性分析,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总结出农村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五)课题研究的对象
我校201*年级(1)班、201*级(1)班和201*级(1)班。五、课题的研究实施
我们根据实验原则和小学作文教学的目标、内容以及小学生认知心理发展特点,按照实验方案正常运行,分步实施,着重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和实践探索。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年3月201*年7月)
(一)问卷调查,了解情况
通过问卷调查,分析我校学生作文的基本情况,收集国内外作文教学的成功经验和先进理论,拟写课题实验方案,作好课题申报工作。(二)加强领导,强化管理
自我校申报在《解决农村小学生习作难对策的研究》课题立项后,首先在校内成立了以李小平为课题负责人,由陈先辉为实验课题领导小组组长,由钟军为实验课题执行组长,由五位实验教师组成的实验课题小组。同时,为保证课题研究能在科学有序的工作状态下顺利开展,我们制定了课题研究的管理细则。要求实验课题领导小组做到“三必须”:必
须随时听课,了解实验的状况;必须加强学习,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必须准时参加每月四次的课题小组学习活动。课题领导组要在期中、期末分别对实验教师进行一次初评和总评,及时交流意见。要求实验教师加强自身理论的学习,做好实验记录,每学期上一节实验汇报课,写一份实验论文或实验心得体会、教学反思等,做到边实践边学习边总结。同时还设立了课题研究奖励制度。这些规章制度的建立,使我校课题研究处于严格管理之中,也使课题小组成员凝聚成了一个团结合作的整体。课题组还要求课题组教师每学期写两篇下水作文用于引领学生习作,每学期不少于2篇优秀作文教案。教师作文教学随笔每单元1次,经验文章每学期两篇。同时,要求学生每期周记不少于10次,学生优秀作文不少于6篇。这样,既检查了实验教师们研究的情况,也提高了教师作文教学的水平。促使学生在积累中学习,在学习中积累。(三)寻求理论指导,照准研究依据,研究学习有的放矢
理论先行,陶行之的“生活教育理论”为生活习作研究提供了理论借鉴和广阔的研究天地。为此,课题组的主研人员,在课题负责人的带领下定期组织学习研究陶老的生活教育理论,为课题找准坚实的理论支撑,拟定了契合本班实际特点的研究实施措施。
第二阶段研究阶段(201*年9月201*年6月)
(一)脚踏实地,切实做好课题研究“实践出真知”,课题组成员课题组组长的带领下,我们确定了分阶段、分步骤、分板块的对课题进行研究的方法。并对重点问题进行研究讨论及分析或请专家指导,其研究的形式又注重了多元化,不单单仅局限于学文章搞座谈,主研人员曾多次深入农村生活,利用课题研究时间,认真组织学习交流活动。每个星期一上午的三、四课是课题组集体学习研究时间,在这个时间里课题组老师不仅要讨论本周的课题研究内容,还规定每一次都要有专项的理论学习内容供大家讨论议论,并且要有记载。另外还要对上周的课题研究工作作总结,对做得不好的进行纠正或补充,对做得好给予肯定。同时围绕课题进行理论学习与研讨。组织教师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为提高作文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二)落实校本教研,推进课题研究“做行动上的强者”,为了进一步推进课题研究,研究组进一步加强对“教学五认真”的考核工作,做到“每月一评”,量化考核,以促进教师主动认真的搞好生活作文教学。参研人员每月一堂作文展示课,每月对学生
进行习作能力测试。充分利用与学生生活有关的课内外资源,进行资源整合。
(三)专家指导,指引课题研究
为了进一步加强课题研究的实施力度,课研组定期邀请专家到校进行指导。201*年9月,学校专门邀请了富顺华英实验学校教科室主任陈先林到我校指导课题组工作,对该课题提出了分设子课题的独特见解。把《解决农村小学生习作难对策的研究》课题分设为:怎样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作文教学模式的探究;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对学生习作方法的指导;作文的评改和评价等六个子项来进行研究。同时,陈先林还为我们带来了一堂别开生面的“体验式”作文教学课《吹鸡毛》,为课题组的研究指明了研究的方向,学校多次组织课题组的老师到外听课学习,李小平、钟军、付惠老师参加市市县级课题研究的培训,曾德良老师参加了新课程的学习培训。这些都使课题组成员深受启发,拓宽了视野,明确了课题研究的方案设计及实施过程管理的内容和方法等,这对本课题研究工作的开展具有极大的指导作用,有利于提高课题研究的质量。学校还多次邀请县教研室等专家对课题组的研究计划,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困惑进行了指导,课题组的老师们非常珍惜每一次跟专家学习机会,积极参加,认真的反思,踊跃交流,我们这支团队研究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四)开展读书活动,丰富学生积累叶圣陶先生曾说:“写作的根源是发表欲望,正同说话一样心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生活充实,语言表达才有源头。”于是,课题组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读书系列活动,以丰富学生积累。
课题组教师组织学生到图书室阅读课外书籍,教给学生有效地阅读方法,要求学生每次阅读认真填写好《课外阅读卡》,并指导学生正确使用《课外阅读卡》。学生在习作中运用的一些好词好句,大部分从读书中来。市面上单纯的好词好句工具书很多,让学生做这样的摘录,只会是生搬硬套而已。我们要求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善于发现、欣赏作者的经典语言,及时积累好词好句,并积极地运用在自己的习作中。看完一本书,特别是一本精读的书,我们建议学生写下心得体会。可以是全书的,也可以是一个章节的,甚至是一个片断的;或者是对书中的人物进行评析等。平时老师能发现、奖励和发展学生在阅读中所表现出来的每一个优点,在老师的鼓励表扬下学生以乐观的态度去对待老师的教学活动,爱上读书。
1.教会迁移法。
即运用迁移,指导学生把从课堂学到的理解词句、概括内容、归纳中心的方法,迁移到课外阅读中去,培养自己运用知识、独立思考和理解、归纳、概括的能力。2.教给学生“三读法”。
(1)浏览性的泛读法。
对大部分浅显易懂的书或阅读价值不高的书籍报刊,可采取浏览法,即“随便翻翻”,大致了解其主要内容,或通过看标题、目录、内容提要、前言等,以求在有限时间内获取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
(2)进行速读训练。方法有二:
一是“遮盖速读法”。准备好一张白纸和书页差不多大小,放在书的上端,读完一行就把纸往下拉,盖住读过的一行,使眼睛不能来回重复,同时减少眼睛的左右移动,增强眼的视觉广度。随着训练,把遮盖挡用的纸往下拉的速度加快,即可逐渐提高速度;
二是“限量速读法”,在阅读前确定阅读的数量,限定时间读完。(3)品味性的精读。
对名篇名著和其他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需要静心细读,体会立意构思,揣摩布局谋篇,欣赏好词佳句,像人吃东西那样,经过细嚼慢咽,才能把书中的精华变为自己的知识营养。有的好文章需要反复地读几遍,甚至熟读成诵。
3.教给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方法。
(1)圈点勾画。即用相关的符号在书或文章上记录下自己阅读时的见解、感受,如用“……”“?”符号分别表示重点词句、疑难困惑等。
(2)作批注。即在文章旁边写出自己的见解和感受。可以品评谴词造句的精妙,写出自己的理解、体会和感想,可以谈谈对同一个问题的不同见解或由此引发的联想,还可以指评原文的纰漏等。
(3)写读书笔记。可作摘抄、编提纲、写体会。
(4)做卡片。为了便于记忆和积累,鼓励学生把名言警句、精彩片断、佳词妙句等写在卡片上,以随身携带,随时翻阅、背诵。
(5)进行再创作,包括续写、扩写、缩写、改写等形式。4.教会学生做笔记,即指导学生学会积累。俗话说:好记性不如个烂笔头。一是眉批笔记。在阅读时随手进行,把读书时产生的心得、评语、疑问等随时写在书页的空白处。二是摘录
笔记,把读书时发现的好词语、句子、片断摘录下来。三是提纲笔记,将原来较长较深的书或文章用提纲形式摘录下来。四是写心得体会,也就是读后感,把读书时的心得体会写成短小文章保存下来。
围绕四教,课题组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系列活动,为学生搭建一个个读书成果展示平台,不但检验了学生读书的效果,还让学生在交流中分享阅读的乐趣,进而提高他们阅读课外书的兴趣。如:
设计手抄报。让学生在阅读课外书的时候,将自己感兴趣的文章摘抄下来,并进行装饰,设计成一张整洁、美观、有创意的手抄报,展览给同学们看。
写读书笔记。引导学生把书本上精彩的字、词、句、段、篇,记在笔记本上,以丰富写作素材。
开展读书交流会。利用班会定期开展读书交流会,让学生交流读完推荐书目后的感受,讲讲近期所看的书,说说自己的阅读收获等。
鼓励学生多写日记、写读书心得,多记课外阅读中所获得的小知识,并利用假期把自己的文章整理成册,孩子们看到自己写的文章也成了一册书籍,更加强了他们看书、写作的热情。
开展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读书交流,习作片段比赛活动。如:第八周举办的“我爱读书”月活动,第九周举办的“我与阅读”的读书交流活动,第十一周的“词语接龙”比赛,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通过交流,及时发现了阅读中的不足。第十一至十三周举办的“照相馆”、“叙事厅”等习作训练,让学生平时所积累的好词好句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达到了学以致用的作用。第十四周举办的“年级PK赛”,让试验班级与平行班级同场竞技,很好的检查了试验班级平时的阅读积累情况。
(五)以课堂为主阵地,注重课堂实效
课堂教学,一方面注重阅读教学时充分利用文本,做到“读写结合”,另一方面注意作文教学指导课,加强技法指导。
1.在阅读课上学习表达方式。
教材是个例子。语文书上的每一篇课文在写作上都独具特色。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不仅让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知道课文写了什么,还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写作特点,知道是怎么写的以及这样写的好处。
(1)学习构段方式
为了培养学生在作文时能言之有序,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认识一些常见的段式结构,掌握组句成段的规律,引导学生入门悟道。通过研究,我们发现构段方式大致有下列五种形式:总分式(总分、分总、
总分总);承接式;并列式;因果式;概括具体式。根据这些段落结构形式,在教学中坚持读写结合,举一反三,训练学生的构段能力,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方法,初步学会表达的思路。
(2)学习观察方法
小学生观察的特点是:观察对象多,观察背景少;笼统观察多,仔细观察少;无顺序观察多,按顺序观察少。针对以上特点,我们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有目的地渗透一些观察方法。引导学生领悟观察事物时一是要按顺序,二是要抓重点。比如在学《走进丽江》一课时,指导学生了解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观察丽江古城的景物并进行描写的,描写时又重点观察了哪几个景物。经过训练,学生逐步掌握了观察的方法和规律,观察与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3)学习描述方法
语文课本上的范文文质兼美,情文并茂,里面有很多描述方法值得学习模仿。如:《体育课》抓住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等来表现人物的品质;《鸟的天堂》一文抓住静态与动态来描写;《鲸》一文用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等方法来介绍各种鲸;《庐山的云雾》一文采用先概括再具体的方法及打比方的手法写出云雾的千姿百态、瞬息万变。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学习这些描述方法写一写自己身边的人、事、物。
(4)学习情感表达
教材上的文章,无论是写景的或是叙事的,无不蕴含着作者真切的情感。只有情真才能意切,才能写出能吸引人、打动人的好文章来。在阅读教学中,我们注重通过引导学生反复品读来体会文中所包含的情感,在阅读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要像作者那样以我手写我口,心里怎么想,笔下就怎么写。学会有什么就说什么写什么,写出自己的风格,懂得作文最重要的是要做到“诚实”两字。2.在习作课上加强技法指导。
写作是一种技术,掌握技术需要自己去感悟,也需要老师来点拨。因此,我们充分利用习作课进行写作技能的训练。为了便于老师进行指导,我们经常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实物,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开展各类体验活动等途径组织学生当场进行观察。做一做,看一看,想一想,而后说一说;说得不明白,看得不清楚,记得不深刻的地方再进行镜头回放,再指导,再交流;而后放手让学生写作。如在指导学生进行动作描写时,教师创设找红笔、表演哑剧《煎鸡蛋》的情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情境。而后引导回忆老师先后做了哪些动作,是怎么做的,哪
些地方可以细说,哪些动作可以一笔带过。必要时,边指导边进行动作回放。让学生明白仔细观察、认真观察的重要性。再如,在指导学生写人物对话时,教师创设脑筋急转弯的游戏情境,让学生先进入真实的对话情景,而后引导回忆师生在此过程中是如何问答的,说话时双方的神态与动作,自己的心理活动等,并指出具体描写对话时,可以将这些内容作为提示语穿插其中,而后有详有略地按顺序将对话生动地写下来。就这样,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练习中学会了观察与描述的要领,较好地达到了习作目标。
(六)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使学生变“要我写”为“我要写”,使学生把写作文视为表达自己的情感(想法、认识)的必须手段,是我们改进作文教学策略的一个重要方面。1.情境激趣
新课程最根本的理念是:关注学生生命发展,其中包括生命的个性化发展。那么,要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就必须尊重学生自我,通过创设特别的情境,经过学生自主活动、自由创造的条件找到自己需要表达的内容,并有一种强烈地要说出来的感觉,就能充分放松自我,充分投入到教师设置的情境之中。从而很好地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有创作的欲望,写出自己所必须要说出来的内容。
(1)引入多媒体进行作文教学
在小学阶段,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充分利用各种教学媒体,创设各种生动形象的作文教学情境,提供丰富多彩的素材使学生有景可观,有情可抒,有事可描,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达到激发作文兴趣的目的。如付惠老师在指导学生写“动物音乐会”习作时,就设计了多媒体课件,学生看着精彩的动画情节,听着欢快的音乐,一下进入情境之中,想象的翅膀展开了,话匣子也打开了:“看,小燕子在电线上跳舞,远看就像五线谱上的音符在动。”“大象公公用他那长长的鼻子卷着跟指挥棒,在指挥男低音歌唱家,老虎也在引吭高歌……”一篇篇生动的作文产生了。
(2)在理解、欣赏课文中进行作文教学
教材里的课文内容丰富,生动感人,情趣性强,可以让学生自觉地参与形象的创造过程,进入“角色”,主动感受语文教材中蕴含着的思想感情。学生通过捕捉语感,对语言文字的切身感受激发兴趣。如学习《凡卡》一课时,学生们被凡卡的悲惨命运深深感动了,于是我们要求学生
们当堂写出一篇小短文,四个题目任意选择一点来写,其中一篇是续写的内容是“凡卡在鞋店里苦苦地等待爷爷来接他……”学生在习作的过程中不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而且更深深地被凡卡的悲惨命运而感动,这不正是学做人一个良好的契机吗?
(3)在创造性的模仿中进行作文教学模仿,绝不是一种呆板扶植。模仿应是从此事物到彼事物之间的“支撑点”。如果学生能够发现事物之间存在的类似,那么,他的思维已经达到模仿的高度。教材中有很多课文都可以作为范文,提供学生模仿。如《桂林山水》《庐山的云雾》《萧山杨梅》《酿》《梅兰芳》《西风胡杨》等课。教学时突出让学生懂得什么是模仿,怎样去模仿,对模仿就有了兴趣。但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A、要鼓励学生把模仿学习和积累的语言材料经过理解,吸收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再在适当的情境中表达出来,避免直接抄袭或者生搬硬套。B、应该让学生模仿学习语言表达的方法,在作文中灵活运用。不要人为地交给学习固定的写作套路。C、关注社会发展,从生活中模仿、学习有生命力、鲜活的生活语言,增加文章的感染力。
(4)在丰富的联想中进行作文教学
联想,是由此及彼的。它是在模仿基础上的新发现。先让事物与事物相接近,然后,从中引出新现象、新认识和新的结论。一次,曾红燕老师出差归来,听同事说她不在家时学生纪律较松散,于是在语文课上,她先在黑板上画了一条直线,让学生任意想象说说它是什么,学生由简单的一条直线想到生活许多事物:一条道路,一把尺子…..进而联想到了学生行为,想到《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想到自己该如何走一条直线,一条正路,于是我们写了一篇作文《由一条直线想到的……》。这样的体验式教学使学生感到别开生面,新鲜有趣,不仅引发了写作情感,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也起了很大的作用。2.活动中激趣
古代教育家朱熹说:“教人不见情趣,必不乐学。”现在小学生生活环境比较稳定,家庭学校家庭三点一线的生活方式使他们感到比较单调。活动能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生活空间,而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就是掌握写作材料的过程。所以,可有意识地让学生参加一些课外社会实践活动,做到课外活动和课堂教学相结合。如曾红燕老师在指导学生写校园时,先引导学生在校园内进行观察活动,要求他们认真细致的观察,给校园景物“照相”。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使每个学生都
愉悦地参与这项活动。使他们在广阔的天地里开拓了视野,克服了习惯性的思维方法,敏锐地发现可以从各个侧面反映春天。另外,我们还通过班队会、讲故事、校内外活动对学生进行真、善、美的教育,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思想道德观念,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提高分辨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能力,对学生准确、深入地观察事物,表达健康思想和纯真情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3.以成功教育激趣
成功教育即赏识教育。教师应学会用赞赏的目光去看待每一个学生。新课程理论明确提出: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
(1)小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时期,不同时期学生有着不同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能力,教师只有掌握了自己的学生想些什么,与他们情感相同,才能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能力。例如:上学期我们的特色中队活动是“走进社区,为社区服务”活动,学生多次活动后,感触很深,就结合这一点,我们进行了一次关于“环保”为话题的作文训练,老师完全尊重学生的意见,自己随意选角度,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没想到这次作文却受到了意想不到的成功。
(2)另外,实验老师能看到孩子作文中的闪光点,不损伤孩子的自尊心。每一次批完学生的作文,我们都要上一节佳作欣赏课,将写的好的文章在班上读出来供大家欣赏,并组织评改,促使小作者把文章修改的更好。每次作文课,学生都希望老师读自己的文章,特别是那些较差的学生。而老师更是及时鼓舞,使他们增强自信心,获得成功的体验。学期末,我们还定期展出了学生作品,更加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学生高兴,家长高兴,实验老师也感到十分欣慰。4.以评价激趣
实践证明,对学生作文的评价具有导向和制约作用,极大地影响着儿童作文的热情和兴趣。正确的评价可以成为师生情感沟通的平台。首先,我们采取鼓励的原则,不仅在总体上对文章的优点给予充分肯定,而且对文章一些小的优点,某一方面、某一段落的长处也都给予表扬和鼓励。尤其是对后进生文章中的闪光点,甚至一个句子或用准的一个词也要给予鼓励,以此培养学生写好文章的自信心。其次,在为学生下评语时,以商量的语气对文章中不尽完美的地方提出建议或要求,指导学生以更高的标准,从更广的角度去审视、去修改。这种方式尤其适合那些作文较好的,写作兴趣较浓的学生。最后,写批语时,我们还对文章中所表现的这些内容与学生本人的真实表现进行联系。或给予一定的分
析评价,或提出一些建设和要求,或给予鼓励表扬。这样不仅评价了文章,也与学生的心贴得更近,这不能不说是与学生情感沟通的好办法。
(七)积极索探索体验式作文教学模式
通过积极的作文教学改革实践,构建“体验式”作文的教学模式。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基本为“教师命题教师指导(审题立意选材)学生作文教师批改教师讲评”五段式。这种模式以命题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存在教师指导过细,对学生要求过严,学生很少主动评改等诸多问题。在这种作文教学模式下,学生的思维往往受到限制,主题先行,使许多学生为了这个主题而生编硬造,说假话、空话、套话,写出来的作文缺少个性和灵性,犹如一个模子里倒出来的“拷贝”。因而受到人们的一致批评。
基于新课程改革对课堂教学要求的思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体验”为核心,对教学提出了“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等要求。《义务教育全日制课程标准(实验稿)》也对教学反复提出了“体验”的要求。这些要求的宗旨是呼唤转变全体学生的学习方式,呼唤在教育教学中实行体验性学习。为此,我们课题组进行了体验式作文教学的探究模式。具体做了以下工作:
1.加强“体验式”作文教学的理论学习,转变教师传统的作文教学观念。
组织课题组教师观看了著名教师“体验式”作文教学的视频,学习了“体验式”作文教学的相关理论,并请了华英实验学校陈先林来上体验式作文。一系列的活动,使课题组成员认识到体验式作文教学就是从学生主体体验入手,为其创设一个特定的“真”情境,让学生身处其中,实现“外部刺激力向意志事实的转化”,从而获取语言运用的直接经验。体验强调人对事物、生活的亲身经历,强调感受的过程和结果。它是对传统教学只会“讲大课”、“满堂灌”,只重视课堂知识和抽象认识的改造和发展。体验式作文教学的显著特点就是“亲历体验”。所谓“亲历体验”,就是意味着习作教学不是一个师生围绕着书本,把知识对象化、目的化的过程,而是一个学生联系自己的生命经验,以自己的理解、想象等去直接地感受、体味、领悟、再认识、再反思、再创造的生命体验过程,同时这也成为一个确证生命、发展生命的过程。体验式作文教学是让学生作文走向“立诚”的最佳途径,不仅能让学生写自己的话,而且写自己知道得最亲切,感悟得最深切的东西。
2.引领学生主动参与体验生活,积累写作的素材“我们最当自戒的就是生活沦没在空虚之中,内心与外界很少发生联系,却要强不知以为知,不能说不该说而偏要说,这譬如一个干涸的源头,哪里会倾流出真实的水来?”叶圣陶先生这段话精辟而又切中时弊。要让学生作文流淌出“真实”的水来,就必须把学生从狭窄的课堂和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跳出课本小书,跳出课堂小圈,引导学生走出教室,跨出校园,让他们“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在真实的阅读中积淀语言材料,在充实的生活中积蓄情感体验。
作文教学要打破时空限制,把作文引向生活,让学生关注人生,关注社会,与生活沟通,追求的是真实和实用,讲究人文性、实践性和趣味性。跳出封闭的教学格局,把作文引向生活实际,把学生引进社会大课堂,引导他们多角度地看待身边的事物,鼓励他们把生活感受真实地表达出来。只有体验,才会真实,无论是融入社会还是参与活动,最主要的是让学生主体参与、亲自体验,体验大自然的纯真,体验人与人之间的关怀,体验失败后的自强……大自然是有灵性与秀气,我们们带领学生置身于大自然之中,引导他们观察、欣赏、感受春天的事物。大多数学生对生机勃勃的春天怀着无限喜爱之情,有的学生爱嫩绿的小草,有的学生喜欢盛开的桃花,有的学生被翩翩起舞、色彩缤纷的蝴蝶群所吸引……但也可能有些学生不喜欢春天,认为春天气候变化无常,又寄生虫大量繁殖的季节,容易患疾病。每次春游之后都会涌现出一些优秀作品,大多数学生笔下的春天都是有情有味的。一位平时写作较差的学生在《第一次做饭》一文中写到:我吃着自己亲手做的饭菜,觉得有滋有味,看着爸爸妈妈吃着我做的饭菜,我真正体会到了劳动的光荣,劳动的快乐。所以,体验生活能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情可抒,是解决学生习作千篇一律之顽疾的最有效方法。
3.以学校、家庭各种活动为载体,提供体验的平台
校园学习、家庭亲情、社会实践、群体交往等是学生的基本生活范畴,应该充分利用这一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实践中产生深刻的体验,成为作文的“活水源头”。
(1)引导学生在实践性学习活动中体验。积极鼓励学生参加感兴趣的各种实践性学习的活动。例如:参加兴趣小组、小课题研究、艺术节、体育运动会、家庭劳动、社会调查等活动,他们在活动中亲身经历了各种情况、作出了各种试探性研究、设想的成功与失败、活动中与同伴的合作学习、学习活动中产生的矛盾心理等都是他们一吐为快的内
容。
(2)体验群体交往生活。学生在生活中除了学习还有与同伴、与老师、与社会成人等交往的活动体验,与他人交往活动的过程,不仅是其良好个性品质形成的过程,也为写作文储备了丰富的心理描述和人际交往活动的素材。如:与兄弟实验学校之间相关的班级开展“手拉手、互通信”等活动。
(3)体验家庭亲情生活。家庭是学生主要生活的地方,也是学生真情实感最为直露表白的场所。我们采取下列办法,让学生在作文中吐露真情,感人肺腑。
①设立亲情信箱,架起心灵沟通的桥梁。作为孩子,学生在信中表达对父母长辈的亲情是建立在对他们细微的观察、体验的基础上,一字一词一句的运用是再准确不过的。从而使他们跃过了辈份的鸿沟,实现相互理解与沟通。
②开展亲情活动,培育淳朴的个性品质。我们先后开展过“为妈妈洗脚”、“感恩父母、学做家务”等活动,并相继开展了征文活动,涌现出了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亲情作文,洋溢着风土人情的乡情作文等一批优秀稿件。
(4)认真总结,形成体验式作文教学模式。
通过老师们认真实践,最终形成了“创设情境,激趣导入-积极体验,参与引领-观察交流,积累语言-自由作文,交流评改”的有效体验式作文教学模式。
①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老师在课堂课外通过有效情境创设,激发学生观察体验的积极性,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诱发学生积极主动地观察、体验,获取作文素材。
②积极体验,参与引领。
通过体验参与与老师的及时指导,训练学生观察体验能力。针对小学生“观察不够仔细,忽视自身体验”的心理特点,在体验中,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让学生充分观察,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训练了学生主动观察的能力。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深化了体验,逐步形成了应“珍视个人独特感受的”的意识。
③观察交流,积累语言。
通过及时表达,相互交流,积累语言,提升表达的质量。在学生观察体能最为深入时,及时引导学生将所见所感,表达出来。由于学生处于观察体验的兴奋点,所以表达自然精彩独到,表达能力得到了提升。
同时也相互交流,积累了语言。
④自由作文,交流评改。
适时作文,自评自改,互批互改,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同时积累语言与素材,激发灵感。六、研究成果
在生活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课题组高度反思当前教学现象,探索出了农村小学生习作教学行之有效的方法,并初步整理了研究过程中形成的《反思案例论文教学设计集》;在《芝溪小学校报》开设习作指导专栏,并发展丰富了《芝溪小学校报》;初步形成了“四教”“两注重”“四激趣”“一模式”的“4241”策略。(一)“四教”:即鼓励学生读书,教给学生方法,积累写作素材1.教会迁移法。
即运用迁移,指导学生把从课堂学到的理解词句、概括内容、归纳中心的方法,迁移到课外阅读中去,培养自己运用知识、独立思考和理解、归纳、概括的能力。2.教给学生“三读法”。
(1)浏览性的泛读法。
对大部分浅显易懂的书或阅读价值不高的书籍报刊,可采取浏览法,即“随便翻翻”,大致了解其主要内容,或通过看标题、目录、内容提要、前言等,以求在有限时间内获取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
(2)进行速读训练。方法有二:
一是“遮盖速读法”。准备好一张白纸和书页差不多大小,放在书的上端,读完一行就把纸往下拉,盖住读过的一行,使眼睛不能来回重复,同时减少眼睛的左右移动,增强眼的视觉广度。随着训练,把遮盖挡用的纸往下拉的速度加快,即可逐渐提高速度;
二是“限量速读法”,在阅读前确定阅读的数量,限定时间读完。(3)品味性的精读。
对名篇名著和其他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需要静心细读,体会立意构思,揣摩布局谋篇,欣赏好词佳句,像人吃东西那样,经过细嚼慢咽,才能把书中的精华变为自己的知识营养。有的好文章需要反复地读几遍,甚至熟读成诵。
3.教给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方法。
(1)圈点勾画。即用相关的符号在书或文章上记录下自己阅读时
的见解、感受,如用“……”“?”符号分别表示重点词句、疑难困惑等。
(2)作批注。即在文章旁边写出自己的见解和感受。可以品评谴词造句的精妙,写出自己的理解、体会和感想,可以谈谈对同一个问题的不同见解或由此引发的联想,还可以指评原文的纰漏等。
(3)写读书笔记。可作摘抄、编提纲、写体会。
(4)做卡片。为了便于记忆和积累,鼓励学生把名言警句、精彩片断、佳词妙句等写在卡片上,以随身携带,随时翻阅、背诵。
(5)进行再创作,包括续写、扩写、缩写、改写等形式。4.教会学生做笔记,即指导学生学会积累。俗话说:好记性不如个烂笔头。一是眉批笔记。在阅读时随手进行,把读书时产生的心得、评语、疑问等随时写在书页的空白处。二是摘录笔记,把读书时发现的好词语、句子、片断摘录下来。三是提纲笔记,将原来较长较深的书或文章用提纲形式摘录下来。四是写心得体会,也就是读后感,把读书时的心得体会写成短小文章保存下来。(二)“两注重”:即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注重阅读教学时充分利用文本,做到“读写结合”,另一方面注意作文教学指导课,加强技法指导。1.在阅读课上学习表达方式。教材是个例子。语文书上的每一篇课文在写作上都独具特色。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不仅让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知道课文写了什么,还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写作特点,知道是怎么写的以及这样写的好处。(1)学习构段方式
为了培养学生在作文时能言之有序,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认识一些常见的段式结构,掌握组句成段的规律,引导学生入门悟道。通过研究,我们发现构段方式大致有下列五种形式:总分式(总分、分总、总分总);承接式;并列式;因果式;概括具体式。根据这些段落结构形式,在教学中坚持读写结合,举一反三,训练学生的构段能力,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方法,初步学会表达的思路。(2)学习观察方法
小学生观察的特点是:观察对象多,观察背景少;笼统观察多,仔细观察少;无顺序观察多,按顺序观察少。针对以上特点,我们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有目的地渗透一些观察方法。引导学生领悟观察事物时一是要按顺序,二是要抓重点。比如在学《走进丽江》一课时,指导学生了解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观察丽江古城的景物并进行描写的,描写时又重点
观察了哪几个景物。经过训练,学生逐步掌握了观察的方法和规律,观察与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高。(3)学习描述方法
语文课本上的范文文质兼美,情文并茂,里面有很多描述方法值得学习模仿。如:《体育课》抓住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等来表现人物的品质;《鸟的天堂》一文抓住静态与动态来描写;《鲸》一文用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等方法来介绍各种鲸;《庐山的云雾》一文采用先概括再具体的方法及打比方的手法写出云雾的千姿百态、瞬息万变。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学习这些描述方法写一写自己身边的人、事、物。
(4)学习情感表达
教材上的文章,无论是写景的或是叙事的,无不蕴含着作者真切的情感。只有情真才能意切,才能写出能吸引人、打动人的好文章来。在阅读教学中,我们注重通过引导学生反复品读来体会文中所包含的情感,在阅读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要像作者那样以我手写我口,心里怎么想,笔下就怎么写。学会有什么就说什么写什么,写出自己的风格,懂得作文最重要的是要做到“诚实”两字。
2.在习作课上加强技法指导。
写作是一种技术,掌握技术需要自己去感悟,也需要老师来点拨。因此,我们充分利用习作课进行写作技能的训练。为了便于老师进行指导,我们经常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实物,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开展各类体验活动等途径组织学生当场进行观察。做一做,看一看,想一想,而后说一说;说得不明白,看得不清楚,记得不深刻的地方再进行镜头回放,再指导,再交流;而后放手让学生写作。如在指导学生进行动作描写时,教师创设找红笔、表演哑剧《煎鸡蛋》的情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情境。而后引导回忆老师先后做了哪些动作,是怎么做的,哪些地方可以细说,哪些动作可以一笔带过。必要时,边指导边进行动作回放。让学生明白仔细观察、认真观察的重要性。再如,在指导学生写人物对话时,教师创设脑筋急转弯的游戏情境,让学生先进入真实的对话情景,而后引导回忆师生在此过程中是如何问答的,说话时双方的神态与动作,自己的心理活动等,并指出具体描写对话时,可以将这些内容作为提示语穿插其中,而后有详有略地按顺序将对话生动地写下来。就这样,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练习中学会了观察与描述的要领,较好地达到了习作目标。(三)“四激趣”
即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使学生变“要我写”为“我要写”,使学生把写作文视为表达自己的情感(想法、认识)的必须手段,是我们改进作文教学策略的一个重要方面。
1.情境激趣
新课程最根本的理念是:关注学生生命发展,其中包括生命的个性化发展。那么,要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就必须尊重学生自我,通过创设特别的情境,经过学生自主活动、自由创造的条件找到自己需要表达的内容,并有一种强烈地要说出来的感觉,就能充分放松自我,充分投入到教师设置的情境之中。从而很好地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有创作的欲望,写出自己所必须要说出来的内容。
(1)引入多媒体进行作文教学
在小学阶段,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充分利用各种教学媒体,创设各种生动形象的作文教学情境,提供丰富多彩的素材使学生有景可观,有情可抒,有事可描,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达到激发作文兴趣的目的。如付惠老师在指导学生写“动物音乐会”习作时,就设计了多媒体课件,学生看着精彩的动画情节,听着欢快的音乐,一下进入情境之中,想象的翅膀展开了,话匣子也打开了:“看,小燕子在电线上跳舞,远看就像五线谱上的音符在动。”“大象公公用他那长长的鼻子卷着跟指挥棒,在指挥男低音歌唱家,老虎也在引吭高歌……”一篇篇生动的作文产生了。
(2)在理解、欣赏课文中进行作文教学
教材里的课文内容丰富,生动感人,情趣性强,可以让学生自觉地参与形象的创造过程,进入“角色”,主动感受语文教材中蕴含着的思想感情。学生通过捕捉语感,对语言文字的切身感受激发兴趣。如学习《凡卡》一课时,学生们被凡卡的悲惨命运深深感动了,于是我们要求学生们当堂写出一篇小短文,四个题目任意选择一点来写,其中一篇是续写的内容是“凡卡在鞋店里苦苦地等待爷爷来接他……”学生在习作的过程中不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而且更深深地被凡卡的悲惨命运而感动,这不正是学做人一个良好的契机吗?
(3)在创造性的模仿中进行作文教学模仿,绝不是一种呆板扶植。模仿应是从此事物到彼事物之间的“支撑点”。如果学生能够发现事物之间存在的类似,那么,他的思维已经达到模仿的高度。教材中有很多课文都可以作为范文,提供学生模仿。如
《桂林山水》《庐山的云雾》《萧山杨梅》《酿》《梅兰芳》《西风胡杨》等课。教学时突出让学生懂得什么是模仿,怎样去模仿,对模仿就有了兴趣。但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A、要鼓励学生把模仿学习和积累的语言材料经过理解,吸收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再在适当的情境中表达出来,避免直接抄袭或者生搬硬套。B、应该让学生模仿学习语言表达的方法,在作文中灵活运用。不要人为地交给学习固定的写作套路。C、关注社会发展,从生活中模仿、学习有生命力、鲜活的生活语言,增加文章的感染力。
(4)在丰富的联想中进行作文教学
联想,是由此及彼的。它是在模仿基础上的新发现。先让事物与事物相接近,然后,从中引出新现象、新认识和新的结论。一次,曾红燕老师出差归来,听同事说她不在家时学生纪律较松散,于是在语文课上,她先在黑板上画了一条直线,让学生任意想象说说它是什么,学生由简单的一条直线想到生活许多事物:一条道路,一把尺子…..进而联想到了学生行为,想到《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想到自己该如何走一条直线,一条正路,于是我们写了一篇作文《由一条直线想到的……》。这样的体验式教学使学生感到别开生面,新鲜有趣,不仅引发了写作情感,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2.活动中激趣
活动能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生活空间,而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就是掌握写作材料的过程。所以,可有意识地让学生参加一些课外社会实践活动,做到课外活动和课堂教学相结合。如曾红燕老师在指导学生写校园时,先引导学生在校园内进行观察活动,要求他们认真细致的观察,给校园景物“照相”。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使每个学生都愉悦地参与这项活动。使他们在广阔的天地里开拓了视野,克服了习惯性的思维方法,敏锐地发现可以从各个侧面反映春天。另外,我们还通过班队会、讲故事、校内外活动对学生进行真、善、美的教育,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思想道德观念,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提高分辨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能力,对学生准确、深入地观察事物,表达健康思想和纯真情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3.以成功教育激趣
成功教育即赏识教育。教师应学会用赞赏的目光去看待每一个学生。新课程理论明确提出: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善于看到孩子作文中的闪光点,不损伤孩子的自尊心。每一次批完学生的作
文,我们都要上一节佳作欣赏课,将写的好的文章在班上读出来供大家欣赏,让学生享受成功,特别是那些较差的学生。及时的鼓舞,使他们增强自信心,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定期展出了学生作品,更加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
4.以评价激趣
实践证明,对学生作文的评价具有导向和制约作用,极大地影响着儿童作文的热情和兴趣。正确的评价可以成为师生情感沟通的平台。首先,我们采取鼓励的原则,不仅在总体上对文章的优点给予充分肯定,而且对文章一些小的优点,某一方面、某一段落的长处也都给予表扬和鼓励。尤其是对后进生文章中的闪光点,甚至一个句子或用准的一个词也要给予鼓励,以此培养学生写好文章的自信心。其次,在为学生下评语时,以商量的语气对文章中不尽完美的地方提出建议或要求,指导学生以更高的标准,从更广的角度去审视、去修改。这种方式尤其适合那些作文较好的,写作兴趣较浓的学生。最后,写批语时,我们还对文章中所表现的这些内容与学生本人的真实表现进行联系。或给予一定的分析评价,或提出一些建设和要求,或给予鼓励表扬。这样不仅评价了文章,也与学生的心贴得更近,这不能不说是与学生情感沟通的好办法。
(四)“一模式”:即通过积极的作文教学改革实践,构建“体验式”作文的教学模式。
通过老师们认真实践,初步形成了“创设情境,激趣导入-积极体验,参与引领-观察交流,积累语言-自由作文,交流评改”的体验式作文教学模式。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老师在课堂课外通过有效情境创设,激发学生观察体验的积极性,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诱发学生积极主动地观察、体验,获取作文素材。2.积极体验,参与引领。
通过体验参与与老师的及时指导,训练学生观察体验能力。针对小学生“观察不够仔细,忽视自身体验”的心理特点,在体验中,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让学生充分观察,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训练了学生主动观察的能力。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深化了体验,逐步形成了应“珍视个人独特感受的”的意识。3.观察交流,积累语言。
通过及时表达,相互交流,积累语言,提升表达的质量。在学生观察体能最为深入时,及时引导学生将所见所感,表达出来。由于学生处于
观察体验的兴奋点,所以表达自然精彩独到,表达能力得到了提升。同时也相互交流,积累了语言。4.自由作文,交流评改。
适时作文,自评自改,互批互改,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同时积累语言与素材,激发灵感。七、研究的成效
1.激发了学生阅读兴趣,促进了读书习惯的养成。
由于营造了浓浓的读书氛围,孩子们把读书当成了一件幸福的事。课余,总能看到他们津津有味读书的样子。有的家长反映,部分学生晚上睡觉前,总不肯放下手中的书籍,要父母再三劝说才肯休息,即便睡了,也是抱着书本进入梦乡。学生读书的劲头不断提高,读书逐步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种习惯、一种需要、一种享受。
2.提高了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阅读的书多了,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和自主学习、愉快学习的创新力,语文整体水平得到了提高。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一年来,我们感觉学生的改变真的非常明显:经过教师长抓不懈的努力,学生的阅读水平有很大提高,并且,以读促写,从好词佳句的积累,到写出一篇有质量的读后感,学生的写作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着。很多同学的日记都有话可写,有自己的真情实感,很富有童趣。
同时,通过阅读,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情感,对学生人格的塑造也有积极意义。读书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去观察、去阅读,到书的海洋里去积累语文,到广阔的生活中去运用语文。读一本好书就是与一个高尚的人谈话,在众多优秀的作品中,同学们与书中的人一起经历成功的快乐、经历失败的痛苦;一起体会亲情的珍贵、体会人间的美好;一起尝试生活的滋味、尝试人生的挫折……这些都丰富了学生的情感经历,让他们从中受到了无形的教育,提高了审美。
3.引发了师生之间的阅读互动。
歌德说得好,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是的,没有了阅读,就少了教诲、少了思考。袁老师说过:“要指导学生阅读一本书,教师就得先认真阅读几遍,掌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并且使自己受到感染和教育。”很难想象一个自己远离书刊的教师,如何去发现适合自己学生阅读的好书、好文章,即使有人推荐,教师自己没有
阅读,又如何能与学生交流,如何去评价学生的阅读能力呢?课题组的老师们都有这样的深切体会,并化压力为动力,在阅读方面身先士卒,利用节假日、课余时间阅读中外名著。平时,老师们也经常逛逛书店、上网搜索一些畅销新书,自己先读,读完一本,再和学生们聊一聊这本书,告诉他们最近老师看了一本什么书,内容是什么,老师的感受如何等等。学生们最易受老师的影响,对老师的推荐,他们总是能在第一时间去阅读。而学生们一有最新的图书,也会抢着给老师介绍。这样,学生的阅读带动了老师的阅读,而老师的阅读又推动了学生的阅读,师生之间形成了良好的互动,阅读氛围日渐浓厚。
4.促进了学校图书资源的建设
开展读书活动,必须让孩子有书可读。一方面,学校不断补充图书库,购买一些有时代气息的、适合各年龄段孩子特点的课外读物,学校所购课外阅读书目尽量考虑到与课内阅读目标相适应。涵盖了各类专题如“人物传记”、“自然科学”“文学名著”“教育名著”“儿童文学”等等,图书管理员向实验班教师和学生优先开放。另一方面,学校积极发动学生开展“好书共分享”活动,各实验班级纷纷创建起了自己的班级图书角。“积少成多,集腋成裘。”教师们发动同学把自己家中的书拿出来,在班上的图书角集中,同学们在图书角交换着书籍进行阅读。有时,老师配合教学活动,再去学校阅览室集体借阅一些主题集中的书,或给同学推荐一些有价值的书,建议条件较好的学生可以自己购买一些好书。
5.提高了教师科研能力及业务水平。课题组老师在理论学习,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撰写经验总结或论文。形成了浓郁的科研氛围。组内老师撰写的相关论文频频获奖。我校钟军老师201*年9月撰写的文章《兴趣,写作的源泉》获县“四个一”好文章三等奖。201*年5月参加县的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比赛获得二等奖。
6.激发了学生的习作兴趣,提高了学生的习作水平。
一年多的课题研究,学生的习作水平上了一个台阶,发挥《芝溪小学校报》的先锋模范作用,发表学生优秀文章30余篇,这些学生的作品不仅题材新、范围广、立意高,而且表现手法灵活,质量好,成了学校语文教学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多位学生在校内外各级各类比赛中获一、二等奖,班级学生的手抄报,可看性大,给学生吸引力强,举办的演讲比赛材料生动,这些成果都印证了我校《解决农村小学生习作难对策的研究》这一课题研究卓有成效。
八、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进一步加强课题的管理。由于教师们的日常工作极为繁忙,教师的参与子课题的研究的投入不够,需要在下一阶段的研究中大力改善。虽然本阶段的研究已取得一些成绩,但摆在我们面前的研究任务将会接踵而至。“路漫漫兮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以后的研究工作中,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我们都将继续深入下去,为继续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不懈努力!
2.本课题旨在让学生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但如何建构起一篇作文,这还得依靠写作技巧,那么如何把握写作技巧的学习尺度?体验式作文教学模式的探讨等问题将在下一阶段的实验中继续研究,做出进一步的回答。
3.作文的评价是否可以改一改,将过去的综合评价,改成综合与单项评价相结合。如某篇作文的心理活动刻画得出色,就可以单评为“优”。具体的操作办法和实施有待在下一阶段的实验中探索,找出应用的方法。
4.有少部分同学没有养成每天读书的好习惯,课外阅读面狭窄。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及家庭环境的不同,有少数学生到现在为止都是老师、家长逼着读,没有养成好的读书习惯。我们想这是学生还没有体会到读书的乐趣,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在班内多开展一些读书活动,让孩子知道开卷有益,争取让每个学生都成为爱读书的孩子。鲁迅先生说,读书就犹如蜜蜂采蜜,必须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了。部分学生在选择书籍时,喜欢故事类书籍,在阅读中注重追求情节,而很少细细品味,这样从书中所得也就非常有限,往往造成书读了很多,但肚里没货,而写作水平也得不到提高的现象。以致于有的家长也很困惑:自己的孩子读的书不少,但作文为什么总写不好呢?
5.留守儿童的读书量整体上大大少于在籍生。
我校学生是留守儿童的占了一定比例,而这些学生中绝大部分缺少家长的监督管理,导致学生没有太多时间来读书,读书效果也不是很好,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须采取有效的措施,保证每个学生都养成爱阅读的习惯。
6.绝大多数的同学经常写读书笔记,并愿意与他人交流分享读书心得。但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我们发现有部分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还是有些力不从心,只在其中做个陪读角色,给老师带来新的思考。在今
后的实验过程中,我们还要加强理论学习,不断完善、不断发展,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总之,作文教学改革,首先要改革就作文谈作文的狭隘观念。写作能力的提高,是一项相当复杂的工程,这工程,远远超过“课堂教学”的范围。写作不只是文字表达的技巧与能力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作者的思想认识、道德修养与多种思维能力的问题。有许许多多方面需要重新认真研究,有许许多多事情需要过细地去做,我们将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
附:主要参考文献1.方斐卿.《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透视》.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于漪.《于漪语文教学论集》.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苏霍姆林斯.《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一卷)》.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
4.王晨.《吕叔湘什么是语文》.湖北教育出版社,201*5.陶行知.《陶行知全集》.四川教育出版社,201*6.魏书生.《魏书生谈语文教学》.河南大学出版社,201*7.《小学语文教学》第261期、262期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浔江小学课题研究阶段总结》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浔江小学课题研究阶段总结: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