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英语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英语口语演讲实践能力的研究
一、选题的主要理由,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一)选题理由
面对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的大背景,面对信息时代的初露端倪,WTO的加入,高新科技的迅猛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已成为新世纪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未来社会实际上是人才竞争的社会,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圣地,必将愈来愈显示其重要性和紧迫性。针对当前国际国内教育现状,我们要“科教兴国”,就必须对教育进行改革和创新,要改革和创新就必须转变教育观念,转变教学方式,不断学习和理解新的教学理念,培养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实用人才。故选择培养学生的英语口语演讲实践能力这一研究课题是非常及时和必要的。(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新的英语课程标准强调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语言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建立初步的语感,获得初步运用语言的能力,为正式交际打下基础。新课程标准突出语言的实践性特征。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口语演讲实践能力具有很强的实效性,让学生感到英语学了就能用,从而保持英语学习的兴趣。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三)、本课题研究现状
小学英语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英语口语演讲实践能力的研究作为单个研究点,业已引起部分英语教师的越来越多的关注,也有教师撰写了一些研究论文,作为课题专项研究,我们课题组将以本校小学部为研究单位,立足于校本教学研究,结合本地区的学生学习实际情况,摸索出适合本校小学英语教学的口语实践模式,实现《新课程标准》要求的以学生为中心、全面发展学生语言学习的综合技能的目标,为学生的终身持续性发展提供良好基础。(四)、本课题研究的根本内容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如何让学生保持英语学习的兴趣;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探索新型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
2.研究如何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尝试以学生为主体的“任务型”的教学方式。
3.研究如何从提高学生英语素养出发,培养学生的英语口语演讲实践能力,改进现有的教学模式。(五)、预期研究成果
1、小学英语教育教学学生英语口语演讲实践能力衔接研究。2、优化教学策略,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3、过程材料论文。(六)、课题研究方案及进度(程序)安排、预期目标1、课题研究方案
本课题采用行动研究法作为总的研究方法,同时运用试验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等具体的研究方法开展多方面的研究。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将研究结果及时反馈,通过行动研究法,不断修正课题研究的目标和方法,从而确保课题能够正确、顺利地进行。研究对象:三、四、五、六年级学生。
2.课题研究进度(程序)安排本课题研究分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1*年3月----201*年8月):收集,学习有关文献资料;拟定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第二阶段(201*年9月----201*年12月):进行具体研究.第三阶段(201*年1月----8月):撰稿;取得初步成果.
第四阶段(201*年9月----12月):课题结题;形成课题研究成果;专家评审.
课题行政主持人:秦博,南二十铺九年制学校英语教研组副组长。
课题业务主持人:
课题组成员:
扩展阅读:个人课题结题报告(小学英语)
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
第二期“个人课题”结题材料
南京市秣陵路小学袁俊艳
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第二期“个人课题”结题报告书
编号课题名称DC143类别英语小班背景下实施英语教学中跨班交流的实践研究课题评审意见评委签名:论文评审结果论文名称克服“小班化”劣势,架起英语交际的桥梁--小班背景下实施英语教学中跨班交流的实践研究奖次评委签名: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审批意见(盖章)201*年12月日
小班背景下实施英语教学中跨班交流的实践研究
第二期个人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内涵概要
“小班化”教育是一些发达国家为提高基础教育质量而采取的一种教育形式,是以一定教学价值论为载体的教学活动形式,它是创造性思维与教学个性的落实与延伸。“小班化”教学的模式为小学英语教学带来了机遇,它为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提供了充裕的条件。但和其它新生事物一样,小班化教育也有两重性,我们在充分肯定小班化教育优势的同时,也要看到它的劣势。小班的班额一般控制在25人以下,这个人数差不多只是大班的一半,学生之间的交往较之大班更为密切,彼此之间非常了解,在围绕人所展开的一些话题中,如交朋友、介绍、谈论兴趣爱好等,失去新鲜感,缺少信息沟,有时在课堂上为说而说,失去了交际的真实情境,学生并不能做的为用而说。
英语教师利用同时跨班跨年级教学的优势,根据教材的要求,鼓励学生和走出教室,和同年级甚至是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英语交流,将学生的生活与英语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熟知、亲近、现实的生活英语走进学生视野,进入英语课堂,使英语教材变的具体、生动、直观,使学生感悟,发现英语的作用与意义,增强英语作用意识,提高兴趣,增强语言交际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英语,为生活而用英语,使英语真正运用于实践。使英语真正运用于实践。
二、课题研究预期并已基本解决的问题
开展好英语跨班交流活动可以从课外挖掘学生的潜力,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过重学习负担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搞好课外学习,争取尽可能多的语言实践机会,目的在于在实践中提高学生应用语言的能力,只有让学生主动地、愉快地学习,他们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再是苦学,而是变得乐学、好学、善学了。通过课题的实施研究,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树立了学生学习英语和讲英语的信心,给学生创造了学习英语和练习英语口语的氛围。通过指导学生在生活中正确运用英语的研究和实践,使教师的自身素质得到提高,教科研水平得到提高,促进自我提高、发展,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工作。
通过学生在跨班交流中正确地运用所学英语,使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更好地优化课堂教学,优化课程结构,形成一种“大课程体系”。在学生实际运用中,既让学生的所学得以正确地运用,让学生获得成就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让教师回到学生的角度思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大胆改进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英语这一语言工具的作用。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1、随着21世纪整个世界的经济重心向亚洲转移,中国的教育将会再一次焕发出比往任何时候都耀眼的光芒。在这呼唤素质教育的时代,我们一定能以对民族的热忱和忠诚,共同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任务。在面向素质教育的今天,英语教学已经不是许多年前的应试教育了。电脑、网络使世界越来越小,小学生们学英语就是为了能够在说说唱唱、玩玩跳跳中将所学知识更广泛地应用。我们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英语作为最重要的信息载体之一,已成为人类生活各个领域中使用最广泛的语言。许多国家在基础教育发展战略中,都把英语教育作为公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将其摆在突出的地位。与之相随,教会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英语就显得尤为重要。
2、在跨班交流的活动过程中,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指导学生开展多种形式、多种内容的活动项目。开展以实践性、自主性、趣味性和创造性为主的运用英语的活动,以学生为活动主体,以学习语言,形成语言能力为主要内容,以培养学生语言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从而使学生不但认识了客观环境,也在交际运用中改造了自身,促进了自身的发展。
四、课题研究的政策或理论依据
1、交际是英语教学的目的和手段。根据交际性英语教学原则,英语教学要为学生设置运用语言的环境,使学生通过大量的交际性活动总结和掌握语言的规律,并在交际活动中去实践,从而达到学习语言的目的。传统的教学方法只是死板地讲授语言规律,然后让学生按其规律死搬硬套。这种教学方法不但乏而无味,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而且将语言抽象化,不易掌握,难以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2、乔姆斯基认为:人类的语言行为比动物的行为要复杂得多,语言行为只能用人的天生能力(innateability)才能解释得通。从心理学的角度说,要学生的学习产生效果,必须使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与学生的交际需要和他们的经验相联系,学生的学习动力、学习积极性对掌握知识和技能最为重要。
五、课题研究过程(包括内容和方法)的描述
小学英语教学中开展学生英语交际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改变传统教学法中以教师为中心,学生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的状况,鼓励学生参与课堂外的跨班交流活动,提高学生的学生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使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1、活动的任务化
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对整个教学过程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一旦有了具体的动机和任务,就会将被动的学习变成一种积极的心理需求,即而利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完成任务。在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又促使了知识的内化,结构体系的整合。同时,在培养学生英语学习能力之外,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跨国际文化意识、合作意识等各种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锻炼和提高。任务化的跨班交流活动,就是以“说”为中心,有明确目的具体要求。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开展活动、如何去开展、要完成什么任务等。教师结合课本和教学的进度,布置给学生一些相应的任务,要求学生完成相应的交际活动。如在牛津小学英语3AUnit1Hello一课中,学生刚开始接触英语,既兴奋又好奇,这时教师就可以抓住契机,鼓励学生大胆的走出班级,和其它班的学生打招呼问好,从一开始就培养学生用英语的习惯,对将来的学习都会有积极的影响。又如在5BHobbies一课中,要求学生询问了解其它班同学的兴趣爱好,并做相应的记录,回到本班课堂上进行反馈,增加了学生练习语言技能的机会,同时也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2、活动的层次化、多样化
“以人为本”注重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差异的统一,是新课标的基本要求。活动必须面对全体学生,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一个学生都投入到各种活动中来。教师在设计活动时不仅有层次性,而且是按照认知规律,即按语言知识语言技能语言使用的顺序逐步展开。其次,教师在分配活动任务时也注意到了学生语言的水平差异,分层要求,对于口语好的学生提高一个梯度,使他们更上一层楼;对于口语水平暂时滞后的学生要降低难度,让他们经过努力也能完成任务,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3、注重培养学生良好情绪
情绪与跨班交流效果是密不可分的。心理学研究表明,情绪对于学生的学习行为是有双重的作用:既能促进、增强学习的效果;也能减弱、降低学习的效果。这是因为情绪这种心理活动本身具有两极性,即积极性的增力和消极性的减力。跨班交流活动中愉快的情绪可驱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这是积极增加的情绪,提高了人的活动能力。小学阶段是开始外语学习的黄金时期。小学生对外语强烈的好奇心、超强的模仿能力和记忆力注定他们有可能成为外语学习的快手、能手。然而,小学生在外语学习中也存在一些不利的因素,由于中西方文化存在的差异,中国的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常常不能形成持久的兴趣和热情,缺乏稳定的学习动因;羞怯,怕犯错误,甚至产生畏难情绪,不能把持应有的意志力,不能有效控制英语学习过程中复杂多变的情感因素等等。我们要学习心理卫生科学,掌握教育规律,科学分析各种情感因素对英语学习的影响和作用,培养学生保持健康稳定积极的情绪。在活动中我们应多采取表扬、鼓励的方法,使学生产生愉快的心理体验,有了自己的自主参与,享受了使用英语交流的好处,自然就感受到了成功的骄傲,达到了我们对学生习惯养成的效果。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跨班交流活动定会收到良好的预想效果。
4、建立合理评价活动的体系
新的课程标准对英语教学的目标作了新的更符合素质教育的界定。它包括语言知识、语言技能、策略、情绪与文化。其中有些教学目标或指标可以用常规的语言测试方能进行评价与检测。如语言知识和技能,但对于情感和策略等学生内在发展状态性指标的评价,传统语言检测手段和方法是无能为力的。因此,根据英语教学发展的需要必须引入新得评价手段与方法。形成性评价的科学利用能有效地检测学生的语言发展状态和趋势,揭示个体学生在学生中的情感状态和策略应用。通过各种评价手段和方法,对英语课外活动过程中表现的兴趣、态度,语言发展状态和学习状态和学习尝试做出肯定,以激发学生自主的学习积极性,促进教师搞好英语课外活动。
教师在活动过程中通过观察、座谈、访谈、活动记录、问卷调查、学生自评、互评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形为、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等进行持续性的评价,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需要,用激励的委婉的评价学生,使学生的成就需要和被赏识需要得到满足,从而产生认知需要。当学生参与有其他突出表现时,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鼓励和赞扬等形成性评价;当在活动中尝试解决问题后,他们渴望得到教师的肯定或指正。学生正是在“参与活动---得到评价---修正思维---再次参与活动”这样的活动中不断地让学生体验课外活动的过程,并从中积累知识和技能。为了更出色搞好英语的跨班交流活动,教师及时对学生的活动效果作出正确和有效的评价,让学生知道那里发挥较好,以后在交流中再发扬,让学生尝到成功的愉悦。他就会更热情、更大胆的投入到活动中去。对学生在活动中的缺点教师也要婉转地、有艺术地指出,既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又要便于学生改进和发扬,明确努力方向。通过合理评价,教师不但检测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语言的能力,而且也是学生的自我诊断,激励学习的手段。激励好学生“能飞则飞”,进一步发展特长。
5、以课堂为舞台,寻找生活与语言的融合点。
在语言操练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语言点谈谈自己、说说家庭、聊聊朋友、畅谈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想,使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学习到生活化的语言。在总结交流学习内容时,让学生充分展示生活中听到的、读懂的英语;让学生互相交流会说的、会写的生活英语。使学生在展示自我的课堂上获得又一次生活舞台中的语言实践,并增强学习的信心。
六、课题研究的结果与反思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学生在跨班交流过程中中呈现出两极分化趋势,能干的同学越学越好,自信心越来越强,形成了良性循环,而困难的同学在交流时缺乏自信心,表现出退缩,兴趣越来越低。教师在活动中应多关注这些需要帮助的学生,在活动中可以根据话题的难易程度进行同质或异质分组,使活动效果。另外对于评价方式的探索还有待深入研究。
201*年11月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小学英语课题研究开题报告》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小学英语课题研究开题报告: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