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应对网络舆情

应对网络舆情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28 18:31:08 | 移动端:应对网络舆情

应对网络舆情

【应对网络舆情】的案例分析题(20分)

给的材料有:上海市长韩正等人积极参与网上舆情浏览;云南宣传部主动邀请网友调查“躲猫猫”事件促进事件解决;上海钓鱼执法的受害者李某某在网上喊冤,推动了事件的解决;网络的人肉搜索、网络暴力也让一部分官员成为受害者等。问题:

1.怎样看待网络舆情(10分)?

2.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应该怎样应对网络舆情(10分)?

【答题参考】

1、怎样看待网络舆情

优点:

第一,网络舆论给我们带来前所未有的新闻快捷和真实。

第二,网络舆论成为民意表达的一个重要平台。

第三,网络舆论已经形成强大的舆论力量。网络舆论形成的巨大社会舆论力量,对政府决策和管理运作起到很大的影响,这在近两年表现得日益突出。网络使得普通受众拥有了话语权,为公众参与民主决策提供了途径。缺点:

一是网络虽然有便捷高效的优点,但是由于网络媒介的准入门槛较低,而且缺乏有效的网络监管机制,因此,可能会发生新闻事件报道不实或者报道有偏差。二是网络舆论不能发展为对他人隐私的暴露和人身攻击。网络具有传播快、传播广的特点,可以对一件事形成巨大的网络舆论压力,但是这种舆论压力不要变成人身攻击和对他人隐私的暴露。现在网络上流行一个词语“网络暴力”,从这个词面寓意就可以看到其中的内涵。

总之,网络媒介是把双刃剑,有利有弊。但是,新生事物总是有待完善的,总体来说,我们还是应该秉持积极鼓励的态度对待它,对其造成的对现存社会舆论生态的冲击和影响应该抱宽容的态度。

2、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应该怎样应对网络舆情

一、增强科学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是时代对领导干部的新要求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gong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领导干部要“注重分析网络舆情”。这是党着眼时代特点和社会发展,对网络舆情重要性作出的战略判断和对各级领导干部提出的任务要求。

充分发挥网络监督功能,有利于督促领导干部以身作则,保持为官从政的清正廉洁,确保领导干部掌好权、管好权、用好权。胡锦涛总书记指出,通过互联网来了解民情、汇聚民智,也是一个重要的渠道。这不仅是对网络舆论合法性的充分肯定,更是对网络舆情重要作用的高度认同。因此,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把对网络舆情的分析,作为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方式,通过察网情、体民意、听民声,办好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要坚持把互联网作为治国理政新平台,切实改变决策理念和执政方式,促进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廉洁从政、文明行政。

二、切实提高领导干部应对网络舆情的核心业务能力一是要加强网络舆情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有效把握网络舆情动向。面对网上的海量信息,仅依靠人工的方法已难以应付,必须要加强互联网舆情信息系统建设,构建灵敏高效的舆情信息网络。通过部署舆情监控系统,及时收集网民意见,形成舆情分析报告,提供决策依据。同时,建立实时舆情信息处理平台,满足经常性互联网舆情信息监管和应急性网络舆情引导需求。

二是要加强网络舆情信息研判和响应,第一时间挤压谣言。社会事件一旦发生,往往立即就会有网民将信息发到网上,引发网友讨论并很快掀起第一轮高潮。这个时候,政府部门沉默的过程就是谣言扩散的过程。因而有关部门可借鉴模糊数学定量统计分析方法,准确评估舆情态势,对复杂舆情快速作出准确判断,抢占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

三是主动回应网友,平息网络风波。正确应对网络舆情,就要把回应网友关切,作为基本立足点。对网友关注的焦点问题,要正面作出回应和解释,而不可推诿敷衍。三、建立完善领导干部应对网络舆情的长效机制

适应网络发展的形势,从根本上掌握话语权,赢得主动权,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建立完善应对网络舆情的工作机制,促进应对网络舆情的制度化、规范化,不断提高应对网络舆情的科学化水平。

一是建立日常网络舆情应对工作机制,保证舆情应对的常态化、规范化。建立经常性舆情信息汇集、研判制度。可聘请舆情信息员,健全信息收集网络,加强对本单位、本部门舆情信息的收集。在此基础上,判断媒体和公众对事件的态度、对政府的态度等。加强对收集信息的分析、评估,及时建立完善预案,做到有备无患。同时,网络舆情的处置涉及部门多,应建立由信访、宣传、公安、网络等部门多方参加的协调制度,必要时实施联合办公。要加强与重点商业网站、论坛的协调,面对突发性重大舆情时,能够按照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各司其职的原则,迅速处置。

二是设立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有效引导舆论的走向。确保对外信息发布无懈可击,避免引发新的舆论问题。

二、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材料大意:某县新引进一工业项目在城郊实施,经济效益好,但污染比较大。县政府集体决定上。在项目建设中,当地群众阻工,一些机关干部也有不同意见。传言该项目建成后水污染会鱼、人死亡。100多名群众集体上访到县政府。你作为刚上任的分管工业副县长被群众围在政府机关内。问题:

1.你怎么处理眼前的上访事件?(15分)

2.对该项目该怎么处理?(25分)

【答题参考】

1、对于群体性事件的处置原则和办法:

(1)亲临现场。地方政府负责人要以身作则,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在第一线做工作,“靠前掌控。”

(2)就事论事。不对群体事件作“过度政治化”解读,不轻率地将群体性事件定性为“敌我矛盾”,不将群众的集体行为视为是与政府的对抗行动,且有针对性地解决群众的经济、民生利益诉求。

(3)信息公开。在黄金24小时内公布准确、真实信息;查明多少、知道多少,就公布多少,以后用滚动方式逐渐增加。一定要准确,自己更不能说谎。

(4)反思、自责。群众聚集事件,首先查找干部自身原因,检查政府工作中缺失,公开坦承失误和不足,争取群众信任,重塑政府形象。(5)“切割”、问责。上级不为下级“买单”、“背书”,迅速启动问责程序,分清责任,罢免失职、渎职官员。

(6)慎用警力。不与群众发生直接对抗、冲突。在“妥协”和“压制”之间拿捏尺寸,该“柔软”的,“身段要柔软”,该“强硬”的,当然也要“强硬”,如发生了打砸抢烧,就要果断处罚,将肇事者绳之以法。

2、对于这个工业项目的处置:当前,

一是请示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建议坚决关停此项目。

二是妥善做好该企业的职工的安置工作,不因关停此项目而带来新的不稳定因素。三是给该业主找好新的出路,并对业主新创办企业给予积极支持和税收项目等优惠,把业主的经济所失降到最低。

从长远看,要积极做好本县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官员“问责制”的意义。

【答题参考】

所谓官员问责制,是指对政府及其官员的一切行为和后果都必须而且能够追究责任的制度。其实质是通过各种形式的责任约束,限制和规范政府权力和官员行为,最终达到权为民所用的目的,是现代政府强化和明确责任,改善政府管理的一种有效的制度。

实施官员问责制的重要意义

第一,有利于增强官员责任心。政府官员的权力和责任始终是同一事物的两个面,在接受人民赋予权力的同时,就必须承担应有的责任。但正像孟德斯鸠说的,“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移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见界限的地方才休止。”官员问责制“有权必有责,权责对等”的基本原则则很好地彰显了对官员责任心的这一要求,有利于增强官员的责任心。

第二,有利于完善干部能上能下的选拔机制。建立健全官员问责制度,通过对领导干部失职失误行为做出硬性的制度约束,疏通“能下”的渠道,让那些无所作为者下台,才能使那些有所作为、大有作为者上台,最终达到“能者上,庸者下”的目的,形成良好的能上能下、新陈代谢的用人机制。

第三,有利于整肃吏治。官员问责制给中国4000多万名各级干部的仕途平添了风险,使为官变成了一种高风险职业。只有恪尽职守,兢兢业业,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时刻要有两个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时刻具备三个能力:学习能力、观察能力、协调能力,做好各项本职工作,才能适应新的要求。而且在官员问责制的理念下,实现了用干部、管干部的部门从“权力主体”向“责任主体”转变,谁用的干部谁管理,干部工作失误、失职,用干部和管干部的部门负有连带责任。这就促使干部主管部门使用干部必须坚持德才标准,选拔任用那些“靠得住、有本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而且还要加强对干部的日常管理,督促他们掌权为民,从而整肃了吏治,优化了官员队伍。

第四,建立实施行政问责制,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塑造为民责任政府。实施行政问责制,可以从源头上对政府及其行政官员的权力、职责进行必要的约束和规定,防止和阻止其滥用、误用公共权力的失职行为。同时,行政问责制还弥补了国家法律上的空白,不仅对行政官员的“乱作为”要问责,对“不作为”和“无作为”的也要问责,这样,势必能够促进行政官员工作作风的转变,提高责任政府的效率。

第五,建立实施行政问责制,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国家法律责任制度,加速行政国际化进程。在掌管公共权力的政府官员中有权必有责、违规违法必追究的这一点上国际上是共同的。行政问责制比责任追究制的含义在外延上更为宽泛。责任追究,是一种过错追究;而行政问责,则不仅仅是过错追究,而且还包括非过错追究。因此,行政问责的指向是:乱作为、作为不力、不作为、无作为。也就是说,行政问责它不仅是指有错、犯法要追究,同时也包括能力低下、推诿扯皮等也要追究。实施行政问责制的重大意义,既在于防患于未然,也在于惩前毖后。惩罚、处分只是行政问责的手段,而防患、预防才是行政问责的目的。行政问责制的实施,是我们在当今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最好的制度载体。

【科学决策】

【201*年8月15日安徽省合肥市市县(区)联合公开选拔领导干部试题】

案例分析题:某市为处理垃圾,经调查论证,提出三种处理办法,第一种,投资201*万元,建垃圾处理厂,变废为宝,但工艺难。第二种,传统办法,征农田,集中堆放,第三种,在海边挖坑,用土填埋,再用卫生方法封闭。三种方法各有优劣。

问:

1、你认为哪种方法更合适?

2、决策时应着重考虑哪些因素。

【答题参考】

答:

(1)选择第一种方案。

这是因为它符合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要求。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经济角度看,我们不能单纯地追求经济增长,因为单纯经济增长并不代表经济发展的最佳状态。经济增长只体现经济总量在指标数据上的增长,而经济发展是反映一个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水平的综合性概念,除了看经济总量的指标数据的增长,还包括国民的生活质量以及整个社会经济结构和制度结构的总体进步,比如结构的调整、对环境的影响等。爱德华.艾比曾经说过:“为增长而增长,乃癌细胞生存之道”。所以,经济发展既要有利于社会和谐,也要有助于生态文明,“增长度”、“发展度”、“持续度”、“和谐度”,应该为衡量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尺度。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说: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成果如果不能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将是不得人心的,甚至是有风险的,因为他必将威胁到社会稳定。因此,我们只有辩证的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的关系,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就能使我们国家出现百业兴旺、国泰民安、社会和谐的美好局面。

(2)决策时应着重考虑的因素:

领导决策是领导活动中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任务。一般由决策者、决策目标、决策备选方案、决策情势和决策后果五个要素构成。毛泽东同志说:“领导干部就是两件事:出主意、用干部”。这个“出主意”指的就是领导决策。可以说,决策是每一位领导的必备素质、决策失误就是“最大的腐败”,就是领导手中所掌握的公共资源的巨大浪费。因此,领导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对我们而言至关重要,它是我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顺利推进现代化建设和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前提和保障。

1、要实行科学决策必须坚持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

决策科学化要求决策主体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运用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进行决策,正确处理决策主体与决策客体的关系,使主观的决策活动符合客观事物的实际,从而解决公共事务和公共问题。决策科学化强调对“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的依赖,突出了决策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的。

决策民主化就其实质而言就是民主政治在公共决策领域中的运用和实现,即“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没有决策民主化,就不可能有决策的科学化,但决策民主化不等于决策科学化。因此,坚持决策的民主化也就要坚持决策法治化。

决策由经验决策向科学决策转变要求必须实现决策科学化与决策民主化二者的有机统一。决策科学化是决策民主化的必须要求和落脚点;决策民主化是决策科学化的前提和基础;决策法治化是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可靠保障。民主化、科学化、法治化是决策过程中一个问题的几个方面,只有同时兼顾,联运运作,才能做出科学理性的决策,真正提高决策水平与有效性。

2、要坚持五个原则:

①客观性原则: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

②预测性原则:即科学预测。

③信息性原则:即信息的准确是科学决策的重要原则。

④系统性原则,因为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复杂系统。

⑤可行性原则。

3、重视决策机制建设

①进行调查研究,建立社情民意反应制度。“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坚持群众呼声是第一信号,群众利益是第一诉求,群众满意是第一标准”。“一政之举,一令之施,合乎其德智力者存,违乎其德智力者废”。

②提高决策透明度,逐步公开重大决策过程。“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

③建立健全决策的民主程序,保证决策层每个成员享有同等的发言权、决定权。严格遵守“集中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意识和决策制度。民主集中制是无产阶级政党、社会主义国家机关和人民团体的根本组织制度。

④完善决策的议事规则和程序,防止决策的随意性。要实行决策前的论证制、决策中的票决制和决策后的责任制。

⑤建立多层次、多学科的智囊网络,充分发挥专家和研究咨询机构的作用。“不依靠专家的决策者,不是一个有远见的决策者;为专家所左右的决策者,也不是一个精明的有水平的决策者”;处理好“内脑”与“外脑”的关系。

扩展阅读:如何及时应对网络舆情

如何及时应对网络舆情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我国逐步进入高度信息化的时代,网络的普及使得任何一个网民通过互联网就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和评论者,海量的信息使得网络成为了舆论的聚集地和发散地。作为县级党政机关,成为网络舆情关注相对集中的部门已成必然,因为网络已成为民意和诉求表达的主渠道,是党政部门听取民情的又一手段。但互联网虚拟的特性使得网络上的一些言论不受道德和行为的约束,真假难辩。网络舆情的大量存在,使得党政机关不可避免地面临诸多严峻的考验和挑战。因此,如何应对网络舆情,成为新形势下考量党政部门政治智慧和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准。网络作为一种新兴媒介传播方式,对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面对日趋复杂的网络舆情,尤其是涉及到党政机关党风廉政建设和广大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形象以及民生、民意、重大事件等等的网络舆情,如何做到及时应对网络舆情,建立网络舆情应对机制,是新时期党政机关面临的新课题。为提升对网络舆情的应对水平,改进党政机关社会公共管理与服务工作,就对麻栗坡县网络舆情的应对机制提出如下建议:

一、全面、准确、及时掌握网络舆情

由于互联网具有开放性、互动性和隐密性的特点,在网络上的每一个人都可以随时随地对网络事件发表言论、表明态度、参与争辩,这使得网络舆情的传播呈现出载体的多样化,最常见的有网络新闻评论(跟帖、转帖)、论坛、个人博客、播客甚至微博客、QQ群等,同时,新的传播手段和方式还不断涌现,网络舆情传播表现出“海量、迅猛、不可预料”的特点,所以,全面、准确、及时掌握和应对网络舆情是从更高层次上减少负面信息的关键,要积极收集舆情,正视问题,理性应对,在网络舆情即将成为众多网民热议的焦点时,必须掌握相关信息,并在第一时间启动网络舆情应对程序。为了保证对涉检网络舆情研判的全面、准确、及时性,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设网评员。在政务网上设网评员,不断培养熟知网络、技术专业、经验丰富的网评员队伍,加强对网络舆情的日常监控。

二是发动群众。在一些行业或者社会上聘请兼职的网评员,搜集、整理与党政机关工作相关的网络舆情,定期汇报网络舆情信息。

三是与有影响网站的管理机构或管理员建立相对稳定的联系。联系有影响的重点网站的管理员,定期召集开会,加强沟通,保证事件发生后,对一些网站的帖子能做到及时应对、妥善处理。

四是麻栗坡政务网络平台应当具有吸纳的功能,如通过论坛、电子信箱、QQ等方式让群众及时将相关信息反馈过来,尽量不要将其扩散到社会上造成不必要的负面影响。

五是强化与各主流网络媒体和公安、监察院网监等的交流沟通,建立起信息共享互通机制,以协作互补。六是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手段,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监测,特别是应该将监测的重点放在本地网站和全国具有代表性的门户网站涉及本地的相关信息上。

八是要对舆情统筹全局、综合考虑,全面了解舆情发生的大背景和深层次原因,从而形成对舆情的预判,同时与舆情直接关联人加强沟通,全面掌握舆情详细准确的第一手资料,形成对舆情的实际察知。

九是聘请经验丰富的专家组成咨询团,共同参与舆情研判,确保对舆情现状、特点、发展趋势的准确把握。二、完善建立网络舆情监控制度(一)建立网络舆情值班制度。

1、信息服务中心设专人(网络管理员)值班,及时捕捉各个行业、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意识动态,分析研判汇总。

2、在工作时间每天浏览查看与我县相关的监控网站至少三次以上,并做好有害信息的记录情况。记录应包括:有害信息的网址、主题、发布时间、发现时间、上报时间、处理结果等相关信息。

3、把有害信息以文本、web页面或图片等电子格式保存,并分类编号存储。

(二)建立网络舆情报告制度。

网络管理员要认真整理各类舆情,发现不良信息,要及时备份,并在1个工作日内,填报《网上舆情信息报告处理单》,报请相关领导阅示。特殊情况,直接电话向党委或领导汇报。如发现包含以下内容信息的,及时报告;违反法律规定的,应及时上报公安机关。

1、煽动抗拒、破坏宪法和法律、行政法规实施的;2、损害国家机关声誉的;

3、煽动分裂国家、破环国家统一的;

4、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的;5、捏造或者歪曲事实,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的;6、宣扬封建迷信、淫秽、色情、赌博、暴力、凶杀、教唆犯罪的;

7、公然侮辱他人或捏造事实诽谤、恶意攻击他人的;8、损害党委政府声誉,影响我县安全稳定的;9、其他违反宪法和法律行政法规的。(三)建立网络舆情引导制度。

1、通过新闻发布、政务公开、调查处理等方式引导其舆情向正确、健康方向发展。

2、采取“炒、发、放、冻、化”等措施努力做好网上社会舆情的引导工作。“炒”指对有利于经济建设和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社会舆情尽力炒热、炒火;“发”指对有利于党政中心工作、有利于宣传思想重点工作的社会舆情千方百计引发、生发;“放”指对无关大局的、一时还难以把握的社会舆情,暂时放在一边,静观其变;“冻”指对不利于唱响主旋律、带有杂音色彩的社会舆情采取冷冻措施,逐步消除;“化”指对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干部群众有疑惑、有怨言的社会舆情,多做解疑释惑、化解矛盾的工作。

(四)建立网络舆情协作制度。

1、按照属地管辖和职能管辖原则,及时通报相关部门和人员。

2、任何使用计算机网络的人员有义务配合党委及公安机关追查有害信息的来源,协助做好取证工作。

3、做好有害信息备份,在国家有关机关依法查询时予以提供。

2、对违反网络安全法规或传播有害信息的人员,情节严重的交予公安部门查处。

(五)建立网络舆情有害信息监控、过滤、删除制度

1、网络管理员必须监视网站及论坛,防止有害信息的发布。2、任何要上传文件至文件服务器的人员,必须先对文件进行病毒检测,确保没有病毒感染后方可上传。

3、网络内的电脑使用人员必须定期对使用机进行病毒检测,防止病毒感染和传播。

4、网络管理员必须定期对服务器进行病毒检测,防止病毒入侵和传播。

5、网络管理员必须定期对服务器进行安全漏洞检测,升级服务器系统,安装必要的系统补丁,预防网络安全漏洞。6、网络管理员必须定期检查网站论坛、贴吧的内容,整合现有信息资源,发现有害信息,必须及时删除并取消其用户资格。

(六)建立网络舆情查处制度。

1、加强网上舆情收集与监控,准确及时发现案件线索,使案件得到迅速查办。

2、完善利用网络舆情开展反腐败工作的法律制度,从受理内容程序、跟踪查处流程、回复程序等方面进行规范。

3、完善问责机制,对网络舆情工作推诿、扯皮,不负责、不作为造成不良影响的责任人严肃问责,确保网上反映的问题得到及时有效处理。

4、加强网络道德宣传教育,引导网民进行理性表达,促使广大网民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做到既要依法查处网络举报案件,使贪官受到应有的惩处,同时对恶意散布虚假信息者,也要依法给予严肃查处。三、建立网络舆情应对机制

(一)增强防范与处涉检网络舆情的危机感。网络舆情的危机性最初往往不是来源于网络舆情本身,而在于对网络舆情重视不够、危机意识不强,在突发事件和敏感问题上缺席、失语、妄语、诳语,最终失去主动权和控制力,导致舆情危机的产生。因此,要妥善研判、应对和处网络舆情,就必须从事关党政工作全局和科学发展的高度,从自身做起,从办理的每一起案件和各项工作的每一个细节做起,牢固树立大局意识、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充分认识应对和疏导网络舆情中的“民怨”对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要性,从全局着眼,从源头入手;充分认识关注和引导网络舆情中的“民议”对推动政治民主、执政民主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政治敏感性;充分认识尊重和沟通网络舆情中的“民意”对加强和改进党政工作的重要性,切实承担起监督者首先要接受监督的责任,自觉接受和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和广大网民的监督。

(二)设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掌握一些信息披露的技巧,设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制定并落实新闻发布的相应制度和规定,尊重客观事实,第一时间向有效媒体直截了当地披露有效信息,确保信息披露的一致性和权威性。(三)保证网络舆情的畅通。针对舆情的解释、通报工作做到一致性和权威性,对舆情的通报、回应应当做到:一是遵循不间断性。网民提出的问题、要求、意见、建议或对某事件的处理进程和结果有一个期待,不能最终的处理结果没有作出,就对网络舆情采取回避的态度;二是依法处。即对问题或事件的处理应当紧密结合法律的相关规定而展开,同时做好解释工作。三是处理结果要达到民意和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映的统一。(四)综合建立工作机制。在坚持“导向正确,主题鲜明,多方联动,分级处理,适时公开,主动应对,反应迅速,灵活应变”原则的基础上,建立以下工作机制,以有效研判与处涉检网络舆情。1、是组织保障机制。成立由XX任组长的网络舆情研判与处领导小组(以下称领导小组),明确由XX办公室具体负责执行网络舆情的研判与处,由专门人员负责开展网络舆情的监测、预警、应对和评估工作。

2、舆情把握机制。由专门人员负责对涉及党政工作的网络舆情进行日常监测和突发事件监测,并及时进行分析研判与信息上报。

3、分析研判机制。由专门人员负责对网络舆情进行汇总、登记和总结,通过跟踪分析和研判,掌握网络舆情的发展走向、舆论热点和媒体关注焦点,并分析判断突发及重大舆情的级别和程度,提出处意见,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

4、应急预警机制。按照网络舆情的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将网络舆情分为特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个等级,并建立相应的应急预警机制,做到及早发现舆情危机苗头,及早对可能产生的现实危机的走向、规模进行判断,及早通知各有关职能部门共同做好应对危机的准备。

5、应对处机制。坚持以积极回应、“主动引导”为主的处原则,在第一时间将网络舆情上报领导小组后,快速建立起与相关部门和单位稳定、顺畅、高效的联动机制,适时、规范地发布权威信息,掌握权威信息发布的主导权,并最大程度地争取媒体的认同和支持,采用积极的方式应对和化解网络舆情危机。

6.总结评估机制。在网络舆情趋于平稳后,根据舆情的发生、传播和处情况进行总结、梳理、反思,形成书面报告和建议,建立起有效的舆情处评估机制。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应对网络舆情》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应对网络舆情: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应对网络舆情》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606887.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