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机务员(基站维护)复习提纲
电信机务员(基站维护)复习大纲
第一篇移动通信基础知识第1章移动通信基本技术
1、掌握无线电波基本传播机理2、了解移动通信中无线信号的特点3、了解双工技术4、了解多址技术5、了解频率复用技术6、了解分集技术
第4章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概述
1、了解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无线接口标准2、掌握IMT-201*标准的频率制定3、了解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标准化组织4、了解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网络标准化现状5、了解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演进策略第5章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关键技术
1、了解直接序列扩频技术2、了解地址码技术3、了解功率控制技术4、了解RAKE接收机技术5、了解切换技术6、了解智能天线技术7、了解多用户检测技术8、了解HSDPA技术9、了解HSUPA技术10、了解同步技术11、了解动态信道分配技术12、了解UpPCHshifting技术13、了解软件无线电技术第6章cdma201*1X系统
1、掌握cdma201*1X主要系统参数2、掌握cdma201*1X系统结构3、了解cdma201*信道组成5、了解WCDMA技术演进
第二篇基站设备维护与故障处理
第9章基站设备常用维护方法和作业计划
1、熟悉基站操作维护系统拓扑结构2、熟悉基站设备常用维护方法3、掌握基站维护作业计划表4、熟悉无线网设备维护仪表第三篇天馈线系统第10章天线基础知识
1、掌握天线增益的概念2、掌握天线的方向性
3、掌握天线倾角的概念,了解实际应用效果,掌握测量方法4、掌握天线的极化概念5、了解天线其它技术指标6、了解天线的种类第11章天线选用原则
1、掌握各种天线的选用原则2、熟悉室内分布天线的选用原则3、了解天线选用的其他考虑第12章天馈线系统测试
1、熟悉SiteMaster天馈线测试仪的基本作用2、掌握SiteMaster的基本操作
3、了解SiteMaster不同模式的使用方法4、熟悉SiteMaster使用注意事项第13章天馈系统巡检与故障处理
1、了解天馈系统巡检的基本内容2、掌握天线馈线常见故障处理
3、掌握常见驻波比偏高原因及排除方法第四篇基站维护配套设备及维护项目第14章移动通信基站侧的传输系统
1、熟悉BTS支持的组网形式
2、了解准同步数字体系PDH的基本知识3、了解同步数字体系SDH的基本知识4、了解SDH光传输网的基本知识5、了解SDH微波传输系统的基本知识6、了解3G传输网络技术的基本知识
27、熟悉传输常用仪表及使用、测试8、了解常用故障定位方法9、了解传输设备故障处理与案例第15章通信电源系统
1、熟悉基站电源系统的组成
2、熟悉开关电源设备的基本工作原理、了解其主要组成部分的作用,掌握其作业计划及维护。
3、了解开关电源设备故障分析和处理第16章蓄电池
1、熟悉蓄电池的基本工作原理和结构2、掌握蓄电池的作业计划及维护3、了解蓄电池的故障分析和处理第17章交流不间断电源UPS
1、熟悉UPS的基本工作原理和结构2、掌握UPS的作业计划及维护3、了解UPS的故障分析和处理第19章通信电源系统测量仪表与测量操作
1、掌握万用表、交直流钳形表、湿度温度测量仪表的测量操作第20章基站的防雷和接地
1、了解接地系统基础技术2、了解雷电过电压防护技术3、掌握接地电阻测试仪的测量操作4、掌握防雷接地设施日常维护5、熟悉雷电浪涌保护器的维护第21章动力环境监控系统
1、了解动力环境的监控对象和内容,监控系统功能和指标,监控系统的管理功能,监控系统网络
2、了解动力环境监控系统的结构3、了解传感器及监控信号类型第22章基站的安全生产
1、熟悉安全规定与保密规定2、熟悉机房管理一般要求
3、掌握电气安全,微波与磁场安全,激光警告,高空作业,设备维护基本操作,常用工具仪表的使用要求
扩展阅读:电信机务员(移动通信基站维护)理论部分.ppt.Convertor
江苏省通信行业职业技能鉴定中心
电信机务员
--移动通信基站维护(理论部分)
第1篇移动通信基础知识第1章移动通信基本技术
1、移动通信中无线电波传播的主要形式(初、中级)
主要传播模式有散射、地面反射波、直射波、绕射波、建筑物反射波等。第1篇第1章移动通信基本技术2、主要的双工技术(初、中级)
频分双工(FDD)--通信双方收发信机同时工作,占用一对频道;
时分双工(TDD)--通信双方收发信机使用同一频率,但使用不同时隙,基站发射时移动台接收,收发交替进行。
第1篇第1章移动通信基本技术3、主要的多址技术(初、中级)
频分多址(FDMA)--以传输信号的载波频率不同来区分信道建立多址接入;时分多址(TDMA)--以传输信号存在的时间不同来区分信道建立多址接入;第1篇第1章移动通信基本技术
3、主要的多址技术-续1(初、中级)
码分多址(CDMA)--以传输信号的码型不同来区分信道建立多址接入;空分多址(SDMA)--按空间分割区别不同的用户;混合方式FDMA、TDMA、CDMA的混合使用第1篇第1章移动通信基本技术3、主要的多址技术-续2(中级)
GSM采用频分多址(FDMA)和时分多址(TDMA)相结合的方式;
WCDMA、cdma201*采用频分多址(FDMA)和码分多址(CDMA)相结合的方式。TD-SCDMA?
第1篇第1章移动通信基本技术4、频率复用技术(初、中级)
在间隔一定距离后重新使用相同的频率组,使处在不同的小区内的用户可以同时使用相同频率的信道。
频率复用系统可以极大地提高频谱效率。第1篇第1章移动通信基本技术4、频率复用技术-续1(中级)
GSM的频率规划通常采用43复用方式。对于业务量较大的地区,还可以采用其他的复用方式,如33、13、26、多重频率复用(MRP)等。第1篇第1章移动通信基本技术5、主要的分集技术(初、中级)
(1)空间分集--基本做法是在基站的接收端使用两付相隔一定距离(可以水平或垂直放置)的天线对上行信号进行接收,这两付天线分别称为接收天线和分集接收天线,其中接收天线可以与发射天线分别设置,也可以与发射天线合二为一,即收、发共用一付天线。第1篇第1章移动通信基本技术
5、主要的分集技术-续1(初、中级)
(2)极化分集--双极化天线就是极化分集天线,它是把两付采用±45正交极化阵子合成一付天线。
第1篇第1章移动通信基本技术5、主要的分集技术-续2(中级)
(3)时间分集--GSM系统中,在信道编码后进行交织编码以及CDMA系统中基站和移动台的使用RAKE接收技术都属于时间分集。第1篇第1章移动通信基本技术5、主要的分集技术-续3(中级)
(4)频率分集--CDMA采用的直接序列扩频方式(DS)和GSM系统采用的跳频技术都属于频率分集。
第1篇第1章移动通信基本技术第1篇移动通信基础知识第2章GSM系统
1、GSM系统的结构(初、中级)GSM系统由移动台(MS)、基站子系统(BSS)、网络子系统(NSS)三部分功能实体组成。
第1篇第2章GSM系统
1、GSM系统的结构-续1(初、中级)第1篇第2章GSM系统
2、GSM系统的功能(初、中级)
网络子系统(NSS)--主要完成交换功能和用于用户数据与移动性管理、安全性管理所需的数据库功能,对GSM移动用户之间通信和GSM移动用户与其它通信网用户之间通信起着管理作用。
第1篇第2章GSM系统
2、GSM系统的功能-续1(初、中级)基站子系统(BSS)
(1)在移动台(MS)和网络子系统(NSS)之间提供和管理传输通路;(2)提供MS与GSM系统的功能实体之间的无线接口管理;
第1篇第2章GSM系统
2、GSM系统的功能-续2(初、中级)基站子系统(BSS)
(3)支持操作维护子系统(OSS)为运营部门提供一种手段来控制和维护这些实际运行部分。
第1篇第2章GSM系统
2、GSM系统的功能-续3(初、中级)
操作与维护中心(OMC)--完成对GSM系统的BSS和NSS进行操作与维护管理任务。通过OMC实现GSM网内各部件功能监视、系统自检、报警、系统的故障诊断与处理、话务量的统计和计费数据的传递与记录、各种资料的收集、分析、显示等功能。第1篇第2章GSM系统3、GSM系统的主要接口(初、中级)(1)Um接口
BTS和MS之间的通信接口,用于移动台和GSM系统固定部分之间的互通。实现了不同制造商和不同运营网络间的兼容性,从而实现了移动台的漫游,同时解决了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频谱效率问题。第1篇第2章GSM系统
3、GSM系统的主要接口-续1(初、中级)(2)Abits接口
BTS和BSC的通信接口,它支持所有向用户提供的服务,并支持对BTS无线设备的控制和无线频率分配。(称为内部接口或专用接口,各厂家接口协议可以不同)第1篇第2章GSM系统
3、GSM系统的主要接口-续2(中级)(3)A接口
NSS和BSS之间的通信接口,也就是MSC与BSC之间的接口。传送有关移动呼叫处理、基站管理、移动台管理、信道管理等信息,并与Um接口互通,在MSC和MS之间互传信息。
第1篇第2章GSM系统
4、GSM系统接口协议分层结构(中级)
(1)物理链路层用于提供传送比特流所需要的物理链路,为高层提供各种不同功能的信道,包括业务信道和逻辑信道。
(2)数据链路层为建立GSM系统各功能单元间进行消息通信所需要的可靠专用数据链路。
(3)应用层收发和处理信令消息的实体。第1篇第2章GSM系统
5、GSM网络区域组成(初、中级)第1篇第2章GSM系统
5、GSM网络区域组成-续1(初、中级)
(1)小区--采用基站识别码(BSIC)或全球小区识别(CGI)进行标识的无线覆盖区域,是网络中一个基本的无线覆盖区域。一个基站区划分若干个小区,当一个基站采用全向天线结构时,基站区即为小区;当采用扇形天线结构时,扇区即为小区。第1篇第2章GSM系统
5、GSM网络区域组成-续2(初、中级)
(2)基站区--由同一基站提供服务的所有小区所覆盖的区域。
(3)位置区(LA)--移动台可在其中任意移动而不需要进行位置登记的区域,由一个或若干个小区(或基站区)组成。在MSC中采用位置区域识别码(LAI)对其管理。第1篇第2章GSM系统
5、GSM网络区域组成-续3(初、中级)
(4)MSC/VLR业务区:由MSC所覆盖的服务区域,一个MSC/VLR业务区可以由一个或若干个位置区组成。MSC由编号方法来识别管理。
第1篇第2章GSM系统
5、GSM网络区域组成-续4(初、中级)
(5)公用陆地移动通信网(PLMN)--由一家公司负责经营的移动通信业务区域。一个PLMN区可由一个或若干个移动业务交换中心(MSC)组成。在该区内具有共同的编号制度(比如相同的国内地区号)和共同的路由计划。MSC构成固定网与PLMN之间的功能接口,用于呼叫接续等。第1篇第2章GSM系统
5、GSM网络区域组成-续5(初、中级)(6)GSM服务区移动台可以获得服务的区域,即不同通信网(PLMN、PSTN或ISDN)用户无需知道移动台的实际位置而可以与之通信的区域。
一个服务区可由一个或若干个公用陆地移动通信网(PLMN)组成,可以是一个国家或是一个国家的一部分,也可以是若干个国家。第1篇第2章GSM系统
6、GSM频率资源(初、中级)(1)GSM900
基站接收频段:890~915MHz,基站发射频段:935~960MHz。或上行频率fl(n)=890+n0.2MHz下行频率fh(n)=fl(n)+45MHzn为绝对载频号,n:1~124第1篇第2章GSM系统
6、GSM频率资源-续1(初、中级)(2)EGSM900
基站接收频段:880~915MHz,基站发射频段:925~960MHz。或上行频率fl(n)=880+n0.2MHz下行频率fh(n)=fl(n)+45MHzn为绝对载频号,n:1~174第1篇第2章GSM系统
6、GSM频率资源-续2(初、中级)(3)DCS1800
基站接收频段:1710~1785MHz,基站发射频段:1805~1880MHz。或上行频率fl(n)=1710+n0.2MHz下行频率fh(n)=fl(n)+95MHzn为绝对载频号,n:1~374第1篇第2章GSM系统
6、GSM频率资源-续3(初、中级)(4)DCS1900
基站接收频段:1850~1910MHz,基站发射频段:1930~1990MHz。或上行频率fl(n)=1850+n0.2MHz下行频率fh(n)=fl(n)+80MHzn为绝对载频号,n:1~299第1篇第2章GSM系统
7、中国移动GSM频率资源(初、中级)(1)中国移动GSM900
基站接收频段:890~909MHz,基站发射频段:935~954MHz。(2)中国移动DCS1800
基站接收频段:1710~1725MHz,基站发射频段:1805~1820MHz。第1篇第2章GSM系统
8、中国联通GSM频率资源(初、中级)(1)中国联通GSM900
基站接收频段:909~915MHz,基站发射频段:954~960MHz。(2)中国联通DCS1800
基站接收频段:1745~1755MHz,基站发射频段:1840~1850MHz。第1篇第2章GSM系统
9、中国电信窄带CDMA频率资源(初、中级)基站接收频段:825~835MHz,基站发射频段:870~880MHz。
第1篇第2章GSM系统
10、中国移动运营商3G频率资源(初、中级)
中国移动:主要工作频段1880~1920MHz;201*~2025MHz;补充工作频段2300~2400MHz。
中国联通(WCDMA):1940~1955MHz上行/21302145MHz下行中国电信(cdma201*):1920~1935MHz上行/2110~2125MHz下行。第1篇第2章GSM系统
11、GSM系统中的帧和信道(初、中级)TDMA帧(Frame)指的是一个200KHz载频上含有8个时隙,8个时隙构成一个TDMA帧。
TDMA帧的每个时隙即是一个基本的物理信道。
第1篇第2章GSM系统
11、GSM系统中的帧和信道-续1(初、中级)
逻辑信道是执行特定功能规程的一种物理信道或一组物理信道的组合。它们主要用于传递BS和MS之间的信令或数据业务。
逻辑信道可分为业务信道(TCH)和控制信道(CCH)(控制信道又称信令信道)。
第1篇第2章GSM系统
11、GSM系统中的帧和信道-续2(初、中级)业务信道载有编码的话音或用户数据。
根据发送速率不同分为全业务信道(TCH/F)和半速率业务信道(TCH/H)之分,两者分别载有总速率为22.8kbit/s和11.4kbit/s的信息。
第1篇第2章GSM系统
11、GSM系统中的帧和信道-续3(初、中级)
控制信道(CCH)用于传送信令或同步数据。它主要有三种:广播信道(BCCH)、公共控制信道(CCCH)和专用控制信道(DCCH)。第1篇第2章GSM系统
11、GSM系统中的帧和信道-续4(初、中级)第1篇第2章GSM系统
11、GSM空中控制技术(中级)
GSM空中控制技术主要有:时间提前、功率控制、不连续传输等。第1篇第2章GSM系统12、GSM的切换管理(中级)
GSM的切换管理主要有:由相同BSC控制的小区间的切换、由同一MSC,不同BSC控制小区间的切换、由不同MSC控制的小区间的切换等。第1篇第2章GSM系统第1篇移动通信基础知识
第3章GPRS通用分组无线业务1、GPRS的特点(初、中级)
(1)向用户提供从9.6kbps到最高171.2kbps的接入速率。
(2)支持多用户共享一个信道的机制(每个时隙允许最多8个用户共享),提高了无线信道的利用率。
第1篇第3章GPRS通用分组无线业务1、GPRS的特点-续1(初、中级)
(3)在技术上提供了按数据量计费的可能。
(4)支持一个用户占用多个信道,提供较高的接入速率。
(5)是移动网和IP网的结合,可提供固定IP网支持的所有业务。第1篇第3章GPRS通用分组无线业务2、GPRS的业务(初、中级)
(1)承载业务--点对点业务(PTP)和点对多点业务(PTM)。
其中点对点业务又可分为点对点无连接业务(PTP-CLNS)和点对点面向连接的业务(PTP-CONS)。
第1篇第3章GPRS通用分组无线业务2、GPRS的业务-续1(初、中级)
(2)用户终端业务--基于PTP的用户终端业务和基于PTM的用户终端业务。。
第1篇第3章GPRS通用分组无线业务3、GPRS的网络结构及其功能(中级)GPRS网络分为无线接入网和核心网。
无线接入网在移动台和基站子系统(BSS)之间传递数据;
核心网在基站子系统和标准数据网边缘路由器之间中继传递数据。
GPRS的基本功能:在移动终端和标准数据通信网的路由器之间传递分组业务。第1篇第3章GPRS通用分组无线业务3、GPRS的网络结构及其功能-续1(中级)第1篇第3章GPRS通用分组无线业务3、GPRS的网络结构及其功能-续2(中级)
GPRS在现有的GSMPLMN上引入SGSN和GGSN两个新的网络节点。SGSN(服务GPRS支持节点):SGSN的功能类似于GSM的MSC,主要完成GPRS信道分配、移动性管理、加密和计费等功能。第1篇第3章GPRS通用分组无线业务3、GPRS的网络结构及其功能-续3(中级)GGSN(网关GPRS支持节点):GGSN实际上是GPRS网络对外部数据网络的网关或路由器,主要提供多种互连接口,支持与Internet、X.25等外部PDN以及其他PLMN的互连。
第1篇第3章GPRS通用分组无线业务3、GPRS的网络结构及其功能-续4(中级)
在BSS系统中,实现GPRS功能需要增加2个功能实体:PCU单元(分组控制单元)和CCU(信道编/解码单元),分别位于BSC和BTS中。PCU单元提供到SGSN的接口:Gb接口;CCU单元提供到MS的空中接口:Um接口。第1篇第3章GPRS通用分组无线业务4、GPRS的分组逻辑信道(中级)
GPRS的分组逻辑信道按其功能分为:分组数据传输信道(PDTCH)和分组控制信道(PCCH)。
第1篇第3章GPRS通用分组无线业务4、GPRS的分组逻辑信道-续1(中级)
分组数据传输信道(PDTCH)包括分组数据传输信道PDTCH/U(上行)和分组数据传输信道PDTCH/D(下行)。分组控制信道(PCCH)包括分组公共控制信道(PCCCH)、分组广播控制信道(PBCCH)、分组专用控制信道(PACCH)。
第1篇第3章GPRS通用分组无线业务第1篇移动通信基础知识
第4章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概述
1、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无线传输技术(RTT)的基本要求(初、中级)
高速移动环境:144Kbps,室外步行环境:384Kbps,室内环境:2Mbps支持高速多媒体业务。
第1篇第4章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概述
2、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主要无线接口标准(初、中级)
cdma201*--与现有的TIA/EIA-95-B标准向后兼容,并可与IS-95B系统的频段共享或重叠,这样就使cdma201*系统可从IS-95B系统的基础上平滑地过渡、发展,保护已有的投资。
第1篇第4章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概述
2、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主要无线接口标准-续1(初、中级)
cdma201*采用MC-CDMA(多载波CDMA)多址方式,有cdma201*1X(独立使用一个1.25MHz载波)方式和cdma201*3X(将三个1.25MHz载波捆绑在一起使用)方式。第1篇第4章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概述
2、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主要无线接口标准-续2(初、中级)
TD-SCDMA工作在TDD方式下,在CDMA的基础上,引入了TDMA的性质,把一帧分成几个时隙,一个时隙内的用户用不同的码字来区分。
第1篇第4章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概述2、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主要无线接口标准-续3(初、中级)TD-SCDMA码片速率是1.28Mcps,载波带宽为1.6MHz。
在IMT201*中,TDD拥有自己独立的频谱(1785~1805MHz),并部分采用了智能天线和上行同步技术,适合高密度低速接入、小范围覆盖、不对称数据传输。第1篇第4章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概述
2、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主要无线接口标准-续4(初、中级)
WCDMA采用直接序列扩频DS-CDMA多址方式,码片速率是3.84Mcps,载波带宽为5MHz。系统不采用GPS精确定时,不同基站可选择同步和不同步两种方式,可以不受GPS系统的限制。
第1篇第4章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概述
2、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主要无线接口标准-续5(初、中级)
WCDMA采用精确的功率控制,包括基于SIR(信噪比)的快速闭环、开环和外环等方式。
WCDMA还可采用一些先进的技术,如自适应天线、多用户检测、分集接收(正交分集、时间分集)、分层式小区结构等,来提高整个系统的性能。第1篇第4章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概述3、3G标准化组织(初、中级)
3GPP:是以WCDMA为基础,参与3GPP的地区性标准化组织包括:ARIB(日本)、ETSI(欧洲)、TTA(韩国)、TTC(日本)、T1P1(美国);中国无线通信标准研究组CWTS(1999年后半年)。
第1篇第4章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概述3、3G标准化组织-续1(初、中级)
3GPP主要以GSMMAP核心网为基础,以WCDMA为无线接口制定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通用移动电话系统(UMTS,UniversalMobileTelephoneSystem)。第1篇第4章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概述3、3G标准化组织-续2(初、中级)3GPP2:是以cdma201*为基础,集合了Qualcomm、Lucent等美国公司及日本的ARIB、韩国的一些公司,共同研究3G的组织。3GPP2主要以ANSI-41核心网为基础、以cdma201*为无线接口制定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同时负责在无线接口上定义与ANSI-41核心网兼容的协议。第1篇第4章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概述4、3G网络标准化进展(初、中级)
cdma201*标准化进展:cdma201*的标准共有5个版本,分别为Release0、ReleaseA、ReleaseB、ReleaseC和ReleaseD。
第1篇第4章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概述4、3G网络标准化进展-续1(初、中级)
WCDMA标准化进展:WCDMA的标准由3GPP推动,目前的协议版本包括:Release99/4/5/6/7/8。
第1篇第4章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概述4、3G网络标准化进展-续2(初、中级)
R99协议于201*年3月冻结功能,R4协议于201*年3月冻结功能,R5协议于201*年6月冻结功能,R6协议于201*年3月冻结功能,R7协议于201*年12月冻结功能,目前正在进行R8版本的制定。第1篇第4章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概述4、3G网络标准化进展-续3(初、中级)
TD-SCDMA的标准化进展:1999年11月,TD-SCDMA被ITU确定为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5种标准之一。此后TD-SCDMA与3GPP的UTRATDD进行融合,并在1999年10月,被3GPP所采纳,并作为UTRATDD的低码片速率选项。在201*年3月,3GPP正式将TD-SCDMA包含在Release4版本中。第1篇第4章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概述5、3G系统演进策略(初、中级)cdma201*的演进策略
第1篇第4章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概述5、3G系统演进策略-续1(初、中级)UMTS的演进策略
第1篇第4章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概述第1篇移动通信基础知识
第5章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关键技术1、直接序列扩频技术(初、中级)CDMA采用的是直接序列扩频,即将需要传送的信号与速率远大于信息速率的伪随机序列编码(扩频码)直接混合,调制信号的频谱宽度远大于原来信息的频谱宽度。直扩系统的优点在于它可以在很低的甚至负信噪比环境中使系统正常工作。第1篇第5章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关键技术2、地址码技术(初、中级)
CDMA中采用地址码来区分不同的地址,其中主要有以下四种不同类型:(1)用户地址:用于区分不同移动用户;
(2)多速率(多媒体)业务地址:用于多媒体业务中区分不同速率类型的业务;第1篇第5章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关键技术2、地址码技术-续1(初、中级)
(3)信道地址:用于区分每个小区或每个扇区内的不同信道;(4)基站地址:用于区分不同基站或扇区。
第1篇第5章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关键技术3、功率控制技术(初、中级)
功率控制可以使每个用户用最小的功率收发信息,既减小对其它用户的干扰,又可以减少手机的充电次数。
第1篇第5章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关键技术3、功率控制技术-续1(初、中级)(1)cdma201*1X的功率控制技术
cdma201*1X使用的功率控制方式有反向开环功率控制、反向闭环功率控制、反向外环功率控制、前向慢速功率控制和前向快速功率控制五种。第1篇第5章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关键技术3、功率控制技术-续2(初、中级)
(2)cdma201*1XEV-DO的功率控制技术
前向链路采用时分复用,各子信道以满功率发送,因此不需要进行功率控制。
反向信道则与cdma201*1X一样,是码分信道,因此同样需要进行反向链路的功率控制(也包括反向开环功率控制、反向闭环功率控制和反向外环功率控制)。第1篇第5章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关键技术3、功率控制技术-续3(初、中级)(3)TD-SCDMA的功率控制技术
主要有开环功控和闭环功控两种方式(双向)。
开环功控主要用于随机接入过程,克服“远近效应”
闭环功控分为外环功控(由RNC和UE实施)和内环功控(由NodeB和UE实施)。第1篇第5章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关键技术3、功率控制技术-续4(初、中级)(4)WCDMA的功率控制技术
主要有反向开环功率控制、反向快速闭环功率控制、反向外环功率控制、前向闭环功率控制等。
第1篇第5章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关键技术4、RAKE接收机技术(初、中级)RAKE接收机也称为多径接收机
CDMA系统利用多径效应原理,在接收机上构造出(不相关)多径信号接收的方式,这种接收方式被称为RAKE接收,达到抗多径衰落的目的。
第1篇第5章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关键技术4、RAKE接收机技术-续1(初、中级)
在移动台进行软切换的时候,也正是由于使用不同的RAKE接收机接收不同基站的信号才得以实现。
BTS和移动台均可采用RAKE接收技术。第1篇第5章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关键技术5、切换技术(初、中级)
切换是指将一个正在进行的呼叫从一个小区转移到另一个小区的过程。切换是由于无线传播、业务分配、激活操作维护、设备故障等原因而产生。
CDMA系统中的切换有硬切换、软切换和TD-SCDMA特有的接力切换。第1篇第5章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关键技术5、切换技术-续1(初、中级)(1)硬切换--是指在切换的过程中,业务信道有瞬时中断的切换过程,易产生掉话现象,任何移动通信系统都支持硬切换。
常见的硬切换有以下几种情况:异频小区间切换;CDMA系统到采用其它无线技术系统的切换,包括从CDMA系统到GSM等系统的切换;不同CDMA系统之间的切换;不同的帧偏置引起的硬切换。
第1篇第5章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关键技术5、切换技术-续2(初、中级)
(2)软切换--指在切换过程中,在中断与旧小区的联系之前,先用相同频率建立与新小区的联系。
特点是先接续再中断,服务质量高,有效减低掉话,是CDMA系统特有的切换方式,而且只能发生在同频小区之间。
第1篇第5章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关键技术5、切换技术-续3(初、中级)
(2)软切换包括以下四种情况:同一基站的两个扇区之间(更软切换);不同基站的两个小区之间;不同基站的小区和扇区之间;不同基站控制器之间。第1篇第5章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关键技术5、切换技术-续4(初、中级)
(3)接力切换--是TD-SCDMA特有的切换方式。在切换测量期间,使用上行预同步技术,提前获取切换后的上行信道发送时间、功率等信息后,移动台首先将自己的上行专用信道切换到目标小区。NodeB在解调出UE的上行信号后,立即开始下行波束赋形,下行信道也切换到目标小区,从而完成接力切换。
第1篇第5章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关键技术5、切换技术-续5(初、中级)(3)接力切换相对于软切换,由于用户不长时间同时占用多个基站的空中业务信道资源及其网络传输资源,因此在不损失容量的前提下,节约基站资源,增加了系统容量;相对硬切换业务中断时间短,大大减少丢包,掉话率低,提升了通信质量。第1篇第5章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关键技术5、切换技术-续6(中级)
(4)其他的切换方式:空闲切换、接入切换、虚拟软切换等。第1篇第5章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关键技术6、智能天线技术(中级)
智能天线包括多波束天线阵列和自适应天线阵列,自适应天线阵列是智能天线的主要形式。
智能天线在移动通信中的用途主要包括抗衰落、抗干扰、增加系统容量以及移动台定位。第1篇第5章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关键技术7、多用户检测技术(中级)
多用户检测技术可以分为干扰抵消和联合检测两种。对于上行链路的多用户检测技术,可去除小区内多用户之间的干扰;对于下行链路的多用户检测,可去除公共信道(如导频、广播信道等)的干扰。第1篇第5章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关键技术8、HSDPA技术(中级)
高速下行分组接入(HSDPA)技术满足上下行数据业务不对称的需求。HSDPA采用了自适应调制和编码(AMC)、混合自动请求重传(HARQ)、快速小区选择(FCS)、多输入多输出天线技术(MIMO)等关键技术。第1篇第5章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关键技术8、HUDPA技术(中级)
高速上行分组接入(HUDPA)增强了上行链路的数据业务承载能力和频谱利用率。HSUPA采用了多码传输、HARQ、基于NodeB的快速调度等关键技术。第1篇第5章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关键技术9、同步技术(中级)
在CDMA移动通信系统中,下行链路总是同步的。所以,一般所说的同步都是指上行同步,即要求来自不同距离的不同用户终端的上行信号能同步到达基站。注意的是WCDMA系统是不需要同步的。第1篇第5章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关键技术9、动态信道分配技术(中级)
动态信道分配(DCA)技术可实现在时域、空域和码域对无线信道的灵活配置。在DCA技术中,信道并不是固定地分给某个小区,而是被集中在一起进行分配;只要能提供足够的链路质量,任何小区都可以将该信道分给呼叫。第1篇第5章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关键技术10、N频点技术(中级)
N频点技术也成为TD-SCDMA技术标准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每小区/扇区配置N个(典型为3个)载频,其中一个为主载频,其他为辅载频。所有公共信道均配置于主载频,辅载频仅配置业务信道和有条件地配置部分公共信道。第1篇第5章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关键技术11、软件无线电技术(中级)
软件无线电的基本概念是将开放的、通用的、可扩展的硬件作为无线通信的通用平台,而利用软件来定义和实现各种功能的多功能智能化的无线电通信设备。
软件无线电技术的关键部分是宽带/多频段天线、高速A/D/A变换器、高速DSP技术和实时操作系统4个部分。
第1篇第5章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关键技术第1篇移动通信基础知识第6章cdma201*1X系统
1、cdma201*1X主要系统参数(初、中级)
cdma201*1X独立使用一个1.25MHz的载波,前反向链路上都使用码片速率为1.2288Mcps的直接序列扩频,采用FDD双工方式,基站间需同步。
第1篇第6章cdma201*1X系统
2、cdma201*1X系统结构(初、中级)
cdma201*的网络结构可以分为三部分:移动台、无线接入网、电路域核心网和分组域核心网。
第1篇第6章cdma201*1X系统
2、cdma201*1X系统结构-续1(初、中级)第1篇第6章cdma201*1X系统
2、cdma201*1X系统结构-续1(初、中级)
cdma201*系统的分组数据网建立在IP(简单IP或移动IP)技术基础上,并逐渐向全IP核心网过渡。
分组域核心网的功能单元包括:分组数据服务节点(PDSN)、归属代理(HA)和鉴权、授权与计费(AAA)服务器。第1篇第6章cdma201*1X系统
3、cdma201*1X的A接口(初、中级)第1篇第6章cdma201*1X系统PDSN:分组数据服务节点PCF:分组控制功能
4、cdma201*1X信道(初、中级)
cdma201*1X信道有18种之多,概括起来,可划分为导频信道、同步信道、寻呼信道、接入信道和业务信道等5类。第1篇第6章cdma201*1X系统
4、cdma201*1X信道-续1(初、中级)
移动台通过计算导频强度(Eb/Io)选择导频信号最强的基站。导频信道参与软切换过程,移动台根据导频信道的强度来完成软切换。基站可借助反向导频信道(R-PICH)对移动台信号进行相干解调。第1篇第6章cdma201*1X系统4、cdma201*1X信道-续2(初、中级)
同步信道的关键作用是使终端和基站实现时间同步和长码同步。
移动台可用寻呼信道的Walsh码(Walsh1~Walsh7)来监听寻呼消息。
移动台利用接入信道(ACH)进行注册、登记、发起呼叫或响应基站的寻呼信号。第1篇第6章cdma201*1X系统
4、cdma201*1X信道-续3(初、中级)业务信道包括基本业务信道(FCH)、补充业务信道(SCH)和专用控制信道(DCCH)。基本业务信道主要传送可变速率话音编码器的数字话音信号,也可以传送同样速率的其它业务,前者称为主要业务,后者称为辅助业务。此外,还必须传送一些随路信令。第1篇第6章cdma201*1X系统
5、IXEV-DO前向信道(初、中级)第1篇第6章cdma201*1X系统MAC:媒体接入控制RA:反向激活
RPC:反向功率控制DRClock:数据速率控
制指示
6、IXEV-DO反向信道(初、中级)第1篇第6章cdma201*1X系统RRI:反向速率指示ACK:应答
DRC:数据速率控制
第1篇移动通信基础知识第7章TD-SCDMA系统
1、TD-SCDMA系统主要技术参数(初、中级)多址接入方式:TDMA/DS-CDMA;双工方式:TDD;
码片速率:1.28Mchip/s;载频带宽:1.6MHz;
扩频技术:OVSF(正交可变扩频因子码)。第1篇第7章TD-SCDMA系统
2、TD-SCDMA系统结构(初、中级)
TD-SCDMA系统的网络结构完全遵循3GPP制定的通用移动通信系统(UMTS)网络结构,可以分为UMTS地面无线接入网(UTRAN)和核心网(CN)。第1篇第7章TD-SCDMA系统3、UTRAN的基本结构(初、中级)
UTRAN由一组无线网络子系统(RNS)组成,每一个RNS包括一个RNC和一个或多个NodeB,NodeB和RNC之间通过Iub接口进行通信,RNC之间通过Iur接口进行通信,RNC则通过Iu接口和核心网相连。第1篇第7章TD-SCDMA系统
3、UTRAN的基本结构-续1(初、中级)第1篇第7章TD-SCDMA系统
4、TD-SCDMA信道组成(初、中级)
TD-SCDMA的一个信道是载波、时隙、扩频码的组合。TD-SCDMA每个时隙有16个扩频码分信道,每个码分信道为一个信道基本单位。第1篇第7章TD-SCDMA系统
5、TD-SCDMA信道类型(初、中级)(1)逻辑信道
分为用来传输控制平面信息的控制信道和用来传输用户平面信息的业务信道。控制信道包括:广播控制信道(BCCH)、寻呼控制信道(PCCH)、公共控制信道(CCCH)、专用控制信道(DCCH)、共享控制信道(SHCCH)。业务信道包括:专用业务信道(DTCH)、公共业务信道(CTCH)。第1篇第7章TD-SCDMA系统
5、TD-SCDMA信道类型-续1(初、中级)(2)传输信道(TrCH)
专用传输信道--用于承载URTAN和UE之间的用户信息或控制信息。
公共传输信道--公共传输信道上的消息可以发送给所有的用户、一组用户或在某一时刻针对单一用户。
第1篇第7章TD-SCDMA系统
5、TD-SCDMA信道类型-续2(初、中级)(2)传输信道(TrCH)公共传输信道有6种类型:广播信道(BCH)、前向接入信道(FACH)、寻呼信道(PCH)、随机接入信道(RACH)、上行共享信道(USCH)和下行共享信道(DSCH)第1篇第7章TD-SCDMA系统
5、TD-SCDMA信道类型-续3(初、中级)(3)物理信道(PhCH)
专用物理信道--专用传输信道映射到专用物理信道。
第1篇第7章TD-SCDMA系统
5、TD-SCDMA信道类型-续4(初、中级)(3)物理信道(PhCH)
公共物理信道有主公共物理信道(P-CCPCH)、辅助公共信道(S-CCPCH)、快速物理随机接入信道(FPACH)、物理随机接入信道(PRACH)、同步信道(DwPCH、UpPCH)、物理上行共享信道(PUSCH)、物理下行共享信道(PDSCH)、寻呼指示信道(PICH)等。
第1篇第7章TD-SCDMA系统
6、传输信道和物理信道之间的映射(中级)第1篇第7章TD-SCDMA系统
传输信道DCHBCH物理信道专用物理信道(DPCH)主公共控制物理信道(P-CCPCH)PCH辅助公共控制物理信道(S-CCPCH)FACH辅助公共控制物理信道(S-CCPCH)PICHRACHUSCHDSCH物理随机接入信道(PRACH)物理上行共享信道(PUSCH)物理下行共享信道(PDSCH)下行导频信道(DwPCH)上行导频信道(UpPCH)快速物理接入信道F-PACH7、TD-SCDMA技术演进(中级)TD-SCDMA无线技术演进方案:
GSM/GPRS/EDGE(171/384kbit/s)→R4(384kbit/s)→HSDPA(单载波2.8Mbit/s)→MC-HSDPA(多载波)和HSUPA→HSPA+→LTE(DL:100Mbit/s,UL:50Mbit/s)。第1篇第7章TD-SCDMA系统第1篇移动通信基础知识第8章WCDMA系统
1、WCDMA主要系统参数(初、中级)第1篇第8章WCDMA系统
多址接入DS-CDMA(直接序方式列扩频)双工方式FDD/TDD码片速率3.84Mchip/s帧长10ms载波带宽5MHz2、WCDMA无线网络结构(初、中级)参见TD-SCDMA无线网络结构第1篇第8章WCDMA系统
3、WCDMA的信道组成(初、中级)WCDMA的三种信道模式:
传输信道:物理层向高层提供的服务,它描述的是信息如何在空中接口上传输。逻辑信道:MAC子层向RLC子层提供的服务,它描述的是传送什么类型的信息。物理信道:承载传输信道的信息。第1篇第8章WCDMA系统
3、WCDMA的信道组成-续1(初、中级)
传输信道介于MAC和物理层之间,分为公共传输信道和专用传输信道两种类型。公共传输信道包括随机接入信道(RACH)、前向接入信道(FACH)、下行共享信道(DSCH)、公共分组信道(CPCH)、广播信道(BCH)和寻呼信道(PCH)。专用传输信道只有一种,即为专用信道(DCH)。第1篇第8章WCDMA系统
3、WCDMA的信道组成-续2(初、中级)
逻辑信道介于MAC和RLC之间,分为控制信道和业务信道。
控制信道只用于控制平面信息的传送,包括广播控制信道(BCCH)、寻呼控制信道(PCCH)、公共控制信道(CCCH)、专用控制信道(DCCH)和共享信道控制信道(SHCCH)。第1篇第8章WCDMA系统
3、WCDMA的信道组成-续3(初、中级)
业务信道只用于用户平面信息的传送,包括专用业务信道(DTCH)、公共业务信道(CTCH)。
物理信道是由特定的载频、扰码、信道化码、开始和结束时间的持续时间段,上行链路中的相对相位来定义的。
第1篇第8章WCDMA系统
3、WCDMA的信道组成-续4(初、中级)物理信道包括:
(1)上行专用物理信道(上行专用物理数据信道(上行DPDCH)和上行专用物理控制信道(上行DPCCH));(2)上行公共物理信道(物理随机接入信道(PRACH)、物理公共分组信道(PCPCH));第1篇第8章WCDMA系统
3、WCDMA的信道组成-续5(初、中级)物理信道包括:
(3)下行公共物理信道(公共导频信道(CPICH)、公共控制物理信道(CCPCH)、同步信道(SCH)、物理下行共享信道(PDSCH)、寻呼指示信道(PICH))。第1篇第8章WCDMA系统
4、传输信道到物理信道的映射(中级)第1篇第8章WCDMA系统5、WCDMA技术演进(中级)
WCDMA技术的主流演进方向是由WCDMA→HSDPA→HSUPA→HSPA+→LTE,然后演进到4G。
第1篇第8章WCDMA系统第3篇天馈线系统第14章天线基础知识1、天线增益(初、中级)
天线增益是用来表示天线集中辐射的程度,用来衡量天线朝一个方向收发信号的能力。
天线增益在某一方向的定义是指在输入功率相等的条件下,实际天线与理想的辐射单元在空间同一点处所产生的场强平方之比,即功率之比。第3篇第14章天线基础知识
1、天线增益-续1(初、中级)第3篇第14章天线基础知识1、天线增益-续2(初、中级)
dBi表示天线增益是方向天线相对于全向辐射器的参考值;dBd是相对于半波振子天线参考值;两者之间的关系是:dBi=dBd+2.15。第3篇第14章天线基础知识2、天线的方向性(初、中级)
天线的方向性是指天线向一定方向辐射或接收电磁波的能力。
天线方向性的获得是通过天线内部加反射板或振子叠放而实现的。第3篇第14章天线基础知识
2、天线的方向性-续1(初、中级)天线的方向性通常用方向图来表示。
天线的辐射电磁场在固定距离上随角坐标分布的图形,称为方向图。用辐射场强表示的称为场强方向图,用密度表示的称之功率方向图,用相位表示的称为相位方向图。第3篇第14章天线基础知识
2、天线的方向性-续2(初、中级)天线方向图是空间立体图形,但是通常应用的是两个互相垂直的主平面内的方向图,为平面方向图。
在线型天线中,由于地面影响较大,都采用垂直面和水平面作为主平面。第3篇第14章天线基础知识
2、天线的方向性-续3(初、中级)
在方向图中,包含所需最大辐射方向的辐射波瓣叫天线主波瓣,也称天线主波束。主瓣之外的波瓣叫副瓣或旁瓣或边瓣。与主瓣相反方向上的旁瓣叫后瓣。
第3篇第14章天线基础知识
2、天线的方向性-续4(初、中级)第3篇第14章天线基础知识2、天线的方向性-续5
第3篇第14章天线基础知识
2、天线的方向性-续6(初、中级)天线方向图的主要参数:
(1)零功率波瓣宽度,指主瓣最大值两边两个零辐射方向之间的夹角;(2)半功率点波瓣宽度,指最大值下降到0.707(即下降3dB)点的夹角;第3篇第14章天线基础知识
2、天线的方向性-续7(初、中级)天线方向图的主要参数:
(3)副瓣电平,指副瓣最大值和主瓣最大值之比;(4)前后比,指前后电平之比。
第3篇第14章天线基础知识3、天线倾角(初、中级)
使波束下倾的方法有两种。电调下倾和机械下倾。
电调下倾--通过改变天线阵的激励系数(阵子相位因子)来调整波束的倾斜情况;其下倾角度范围较大(可大于10°),下倾角度较大时天线方向图无明显畸变,天线后瓣也将同时下倾。
第3篇第14章天线基础知识3、天线倾角-续1(初、中级)电调天线有两种,一种是预设固定电气下倾角天线;另外一种是可以在现场根据需要进行电气下倾角调整的天线。
电调天线调整倾角的步进度数为0.1°,因此电调天线的精度高,效果好。第3篇第14章天线基础知识3、天线倾角-续2(初、中级)
机械下倾--只在架设时倾斜天线,多用于下倾角度小于10°的环境。机械天线调整倾角的步进度数为1°。第3篇第14章天线基础知识3、天线倾角-续3(初、中级)
通常电调下倾和机械下倾结合运用:如在安装电调天线时预先选择0°~5°机械下倾。第3篇第14章天线基础知识4、天线的极化(初、中级)
极化是描述电磁波场强矢量空间指向的一个辐射特性,当没有特别说明时,通常以电场矢量的空间指向作为电磁波的极化方向,而且是指在该天线的最大辐射方向上的电场矢量。第3篇第14章天线基础知识4、天线的极化-续1(初、中级)
电场矢量在空间的取向在任何时间都保持不变的电磁波叫直线极化波。以地面作参考,将电场矢量方向与地面平行的波叫水平极化波,与地面垂直的波叫垂直极化波。
第3篇第14章天线基础知识4、天线的极化-续2(初、中级)
电场矢量在空间的取向有的时候并不固定,若电场矢量端点描绘的轨迹是圆,称圆极化波;若轨迹是椭圆,称之为椭圆极化波。不论圆极化波或椭圆极化波,都可由两个互相垂直线性极化波合成。若大小相等合成圆极化波,不相等则合成椭圆极化波。第3篇第14章天线基础知识5、天线其它技术指标(中级)(1)电压驻波比VSWR
天线输入阻抗与特性阻抗不一致时,产生的反射波和入射波在馈线上叠加形成驻波,其相邻电压最大值和最小值之比就是电压驻波比。VSWR=(1+|Γ|)/(1-|Γ|)
第3篇第14章天线基础知识
5、天线其它技术指标-续1(中级)(1)电压驻波比VSWR
Γ为反射系数:是发射波与入射波的比值|Γ|=|ZA-Z0|/|ZA+Z0|ZA为天线的输入阻抗
Z0为天线的标称特性阻抗(50欧姆)第3篇第14章天线基础知识
5、天线其它技术指标-续2(中级)(1)电压驻波比VSWR
电压驻波比过大,将缩短通信距离,而且反射功率将返回发射机功放部分。容易烧坏功放管,影响通信系统正常工作。第3篇第14章天线基础知识
5、天线其它技术指标-续3(中级)(2)前后比(F/B)在方向图中,前后瓣的最大电平之比称为前后比。前后比大表示天线定向接收性能就好。对于密集市区要积极采用前后比大的天线(如40dB)。(为什么?)第3篇第14章天线基础知识
5、天线其它技术指标-续4(中级)(3)端口隔离度
为减少发射机对接收机的不良影响,天线与天线之间、双极化天线的两个极化方向之间必须有足够的隔离度。
例如在GSM系统中,要求天线间隔离度大于30dB。第3篇第14章天线基础知识
5、天线其它技术指标-续5(中级)(4)回波损耗RL
回波损耗指在天线的接头处的反射功率与入射功率的比值。它是反射系数的倒数,以分贝表示。回波损耗反映了天线的匹配特性。
在移动通信中,一般要求回波损耗大于14dB(对应VSWR=1.5)。第3篇第14章天线基础知识第3篇天馈线系统第15章天线选用原则
1、天线选用的总体原则(初、中级)
在移动通信网络中,应根据网络的覆盖要求、话务量、干扰和网络服务质量等实际情况来选择天线。
根据地形或话务量的分布可以按山区、开阔平坦区域、城区、郊区、农村和公路、近海、隧道等不同类型选用天线。
第3篇第15章天线选用原则
2、双频/双工/双极化天线的选用(初、中级)在城市内的楼顶或郊区铁塔平台上,难以增加天线安装位置。为解决天线安装位置困难和减少馈线,通常使用集双频、双工、双极化于一体的天线,在机房一侧利用双工器将两个频段的信号分开。
第3篇第15章天线选用原则
3、8字型全向变形天线的选用(初、中级)
纯公路覆盖是指无人居住的山区、沙漠的重要等级公路覆盖,话务量少。
采用8字形的变形全向天线可以增加需要覆盖方向的增益(在最大方向上增益约增加3dB),减少公路两旁无用户区的覆盖能量。纯公路覆盖也可选用窄波束高增益天线第3篇第15章天线选用原则
4、心型全向变形天线的选用(初、中级)
在农村地区,许多小村镇建在公路的一侧,在做公路覆盖时可以兼顾这些村镇的覆盖,采用变形全向天线(心形方向图,在公路和村镇方向的天线增益可以提高到13~15dBi),可以使村镇和公路覆盖更有效。第3篇第15章天线选用原则5、低增益天线的选用(初、中级)
价格低廉的八木天线和小的平板天线这类低增益天线可用在隧道覆盖。
城市内的阴影区或需要增补的微小区可以采用低增益平板天线配置的微基站进行覆盖。第3篇第15章天线选用原则
6、近端手动连续可调电下倾定向天线的选用(初、中级)随着移动网络不断地扩容和新建基站,网络需要及时优化和调整,除了调整网络参数以外,必须调整基站天线的覆盖区域,采用连续可调电下倾天线极大地缓解了网优和基站维护的劳动强度并节约了时间。第3篇第15章天线选用原则
7、室内分布天线的选用(初、中级)
室内分布天线的选用主要基于以下的原则:
(1)既要满足所要求的室内覆盖效果,又要尽量减少对室外的覆盖,避免造成干扰;(2)天线要求美观,形状、颜色、尺寸和室内环境要和谐。第3篇第15章天线选用原则
7、室内分布天线的选用-续1(初、中级)
吸顶天线是一种全向天线,主要安装在房间、大厅、走廊等场所的天花板上,其增益一般都在2~5dBi之间,水平波瓣宽度为360°,垂直波瓣宽度65°左右。第3篇第15章天线选用原则
7、室内分布天线的选用-续2(初、中级)
壁挂式板状天线是一种定向天线,主要安装在房间、大厅、走廊等场所的墙壁上。增益一般在6~10dBi之间,水平波瓣宽度有65°、45°等多种,垂直波瓣宽度70°左右。第3篇第15章天线选用原则
7、室内分布天线的选用-续3(初、中级)
八木天线是一种较高增益的定向天线,增益一般在9~14dBi之间,主要用于解决电梯的覆盖。
第3篇第15章天线选用原则
第4篇基站维护配套设备及维护项目第18章移动通信基站侧的传输系统1、BTS支持的组网形式(初、中级)
BTS和BSC之间传输组网方式有星型、链型、树型和混合型等组网方式。BTS和BSC之间支持E1、SDH、PON、HDSL、微波、卫星等多种传输方式。3G的RNC和NodeB之间还支持STM-1、E1或IP等连接方式。第4篇第18章移动通信基站侧的传输系统1、BTS支持的组网形式-续1(初、中级)(1)星型组网
组网方式简单,维护和工程都很方便。信号经过的环节少,线路可靠性较高。城市人口稠密的地区一般用这种组网方法。
第4篇第18章移动通信基站侧的传输系统1、BTS支持的组网形式-续2(初、中级)(1)星型组网
第4篇第18章移动通信基站侧的传输系统1、BTS支持的组网形式-续3(初、中级)(2)链型组网
链型组网适用于一个站点级联多台BTS的情况,适于呈带状分布、用户密度较小的地区。
可以大量节省传输设备,但由于信号经过的环节较多,线路可靠性较差。第4篇第18章移动通信基站侧的传输系统1、BTS支持的组网形式-续4(初、中级)(2)链型组网
第4篇第18章移动通信基站侧的传输系统1、BTS支持的组网形式-续5(初、中级)(3)树型组网
树型连接就是在一个上级站点下连接2个以上的下级站点。是链型组网的一种扩充形式。树型的另一种形式为星型级联,即星型+链型。第4篇第18章移动通信基站侧的传输系统1、BTS支持的组网形式-续6(初、中级)(3)树型组网
第4篇第18章移动通信基站侧的传输系统2、准同步数字体系PDH(初、中级)
准同步数字体系PDH非常适合点对点的通信。
我国PDH系统基群复用器的输出速率为2.048Mbit/s,简称2Mbit/s,通过高次群复用器复接为8.34Mbit/s、34Mbit/s、140Mbit/s信号。第4篇第18章移动通信基站侧的传输系统2、准同步数字体系PDH-续1(初、中级)PDH传输体制的缺陷:
(1)只有地区性的电接口规范,不存在世界性标准。(2)没有世界性标准的光接口规范。第4篇第18章移动通信基站侧的传输系统2、准同步数字体系PDH-续2(初、中级)
(3)复用结构复杂,缺乏灵活性,硬件设备数量大,上下电路业务费用高,数字交叉连接功能十分复杂。
第4篇第18章移动通信基站侧的传输系统2、准同步数字体系PDH-续3(初、中级)
(4)PDH传输网的运行、管理、维护方面主要靠人工的数字交叉连接和停业测试。(5)没有统一的网管接口,这就使得如果买一套某厂家的设备,就需买一套该厂家的网管系统,不利于形成统一的电信管理网。。第4篇第18章移动通信基站侧的传输系统3、同步数字体系(SDH)(初、中级)SDH的速率体系:
基本的信号传输结构等级是同步传输模块STM-1,相应的速率是155Mbit/s。更高的速率等级表示为STM-N,其速率是STM-1的N倍。第4篇第18章移动通信基站侧的传输系统3、同步数字体系(SDH)-续1(初、中级)SDH的速率体系:
STM-4=4×STM-1,622Mbit/sSTM-16=4×STM-4,2.5Gbit/sSTM-64=4×STM-16,10Gbit/s。
第4篇第18章移动通信基站侧的传输系统3、同步数字体系(SDH)-续2(中级)STM-N的帧结构:
STM-N的帧结构由段开销,包括再生段开销(RSOH)和复用段开销(MSOH)、管理单元指针(AU-PTR)和信息净负荷(payload)3部分组成。第4篇第18章移动通信基站侧的传输系统3、同步数字体系(SDH)-续3(中级)SDH网络:
SDH传输网是由不同类型的网元通过光缆线路或无线微波链路连接组成的,若传输媒介是光纤,称为光同步数字传输系统(SDH光传输网);若传输媒介是微波,称为微波SDH。第4篇第18章移动通信基站侧的传输系统3、同步数字体系(SDH)-续4(中级)SDH网中常见网元:(1)终端复用器(TM):接入PDH和SDH信号,并将低速SDH-N信号复成高速信号STM-N。
第4篇第18章移动通信基站侧的传输系统3、同步数字体系(SDH)-续5(中级)SDH网中常见网元:
(2)分/插复用器ADM:具有分插上、下业务功能,也可配成终端复用器,是SDH最重要的一种网元。
第4篇第18章移动通信基站侧的传输系统3、同步数字体系(SDH)-续6(中级)SDH网中常见网元:
(3)再生中继器REG:将STM-1或STM-N信号进行光电转换,实现再生功能,达到中继的目的。
第4篇第18章移动通信基站侧的传输系统3、同步数字体系(SDH)-续7(中级)SDH网中常见网元:
(4)数字交叉连接设备(DXC):是集复用、自动化配线、保护/恢复、监控等功能为一体的传输设备,主要应用于大业务量的汇接点。第4篇第18章移动通信基站侧的传输系统3、同步数字体系(SDH)-续8(初、中级)SDH的优势:
(1)电接口方面,SDH体制对网络节点接口(NNl)作了统一的规范,使SDH设备容易实现多厂家互连,体现了横向兼容性。
光接口方面,采用世界性统一标准规范,SDH的线路信号速率与SDH电口标准信号速率相一致,这样就不会增加发端激光器的光功率代价。第4篇第18章移动通信基站侧的传输系统3、同步数字体系(SDH)-续8(初、中级)SDH的优势:
(2)由于采用了同步复用方式和灵活的映射结构,可以把SDH信号直接分/插出低速支路,节省了大量的复接/分接设备(背靠背设备),增加了可靠性,减少了信号损伤、设备成本,使业务的上、下更加简便。
第4篇第18章移动通信基站侧的传输系统3、同步数字体系(SDH)-续8(初、中级)SDH的优势:
(3)SDH信号的帧结构中安排了丰富的用于运行维护(OAM)功能的开销字节,使网络的监控功能大大加强,使系统的维护费用大大降低。
(4)SDH网与PDH网完全兼容,同时坯能兼容ATM等各种新业务信号。
(5)SDH的自愈环结构,使网络具有很强的自愈功能,业务保护和灵活的业务调配能力。
第4篇第18章移动通信基站侧的传输系统第4篇基站维护配套设备及维护项目第19章通信电源系统
1、基站电源系统的组成(初、中级)
基站电源系统由交流供电系统、直流供电系统、接地系统和监控系统组成。第4篇第19章通信电源系统
2、基站的交流供电系统(初、中级)
交流供电系统由主用交流电源、降压变压器、发电机组、市电/油机转换屏、交流不间断电源设备(UPS)、低压配电屏组成和相关配线电路组成。第4篇第19章通信电源系统
2、基站的交流供电系统-续1(初、中级)交流供电系统可以有三种交流电源:变电站供给的市电、油机发电机供给的自备交流电、UPS供给的后备交流电。
第4篇第19章通信电源系统
3、基站的直流供电系统(初、中级)
基站直流供电系统也称为高频开关电源,简称开关电源。在一个机架内,由交流配电设备、整流器、直流配电部分和控制器(监控模块)组成,也叫做组合开关电源。高频开关电源连同蓄电池组和接地装置构成不间断直流电源供电系统。第4篇第19章通信电源系统4、开关电源设备(初、中级)
开关电源的基本电路包括两部分:
一是主电路,是指从交流电网输入到直流输出的全过程,它完成功率转换任务。包括交流输入滤波器、整流滤波、逆变、输出整流滤波四部分。第4篇第19章通信电源系统
4、开关电源设备-续1(初、中级)开关电源的基本电路包括两部分:
二是控制电路,通过为主电路变换器提供的激励信号控制主电路工作,实现稳压。监控模块通过内部通信接口,根据预定的工作程序,对开关整流模块、交/直流配电屏及电池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视、控制和管理第4篇第19章通信电源系统
第4篇基站维护配套设备及维护项目第20章蓄电池
1、蓄电池设备的要求(初、中级)使用寿命长(10年左右)、安全性高(具备优秀的安全防爆性能)、安装方便、免维护、低内阻等。
第4篇第20章蓄电池
2、几种常见的蓄电池(初、中级)(1)传统铅酸蓄电池
由正负极板、隔板、壳体、电解液和接线桩头等组成,其放电的化学反应是依靠正极板活性物质(二氧化铅和铅)和负极板活性物质(海绵状纯铅)在电解液(稀硫酸溶液)的作用下进行。传统蓄电池在使用过程中会发生减液现象。第4篇第20章蓄电池
2、几种常见的蓄电池-续1(初、中级)(2)阀控式铅酸蓄电池
基本特点是使用期间不用加酸加水维护,电池为密封结构,不会漏酸,也不会排酸雾,电池盖子上设有单向排气阀(也叫安全阀),该阀的作用是当电池内部气体量超过一定值(通常用气压值表示),即当电池内部气压升高到一定值时,排气阀自动打开,排出气体,然后自动关闭,防止水份蒸发。第4篇第20章蓄电池
第4篇基站维护配套设备及维护项目第21章交流不间断电源UPS
1、UPS的基本组成(初、中级)第4篇第21章交流不间断电源UPS1、UPS的基本组成-续1(初、中级)整流器:将输入交流电变成直流电。
逆变器:将直流电变成50Hz交流电(正弦波或方波)供给负载。第4篇第21章交流不间断电源UPS1、UPS的基本组成-续2(初、中级)
蓄电池组:市电正常时处于浮充状态,由整流器(充电器)给它补充充电,使之储存的电量充足。当市电停电时(或市电超出允许变化范围时),蓄电池组向逆变器供电。蓄电池组用于保证市电停电后UPS不间断地向负载供电至需要的备用时间。第4篇第21章交流不间断电源UPS1、UPS的基本组成-续3(初、中级)输出转换开关:进行由逆变器向负载供电或由市电向负载供电的自动转换。其结构有带触点的开关(如继电器或接触器)和无触点的开关(一般用晶闸管即可控硅)两类。后者没有机械动作,因此通常称为静态开关。第4篇第21章交流不间断电源UPS第4篇基站维护配套设备及维护项目第24章基站的防雷和接地1、接地系统的组成(初、中级)
在通信局站中,接地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关系到设备和维护人员的安全,同时还直接影响着通信的质量。
接地就是将地面上的金属物体或电路中的某结点用导线与大地可靠地连接起来,使该物体或结点与大地保持同电位。
第4篇第24章基站的防雷和接地1、接地系统的组成-续1(初、中级)
接地系统由大地、接地体(接地电极)、接地引入线、接地汇集线、接地线等组成。第4篇第24章基站的防雷和接地
1、接地系统的组成-续2(初、中级)第4篇第24章基站的防雷和接地1、接地系统的组成-续3(初、中级)
(1)大地:接地系统中所指的地即为一般的土地,不过它有导电的特性,并且有无限大的容量,可以用来作为良好的参考电位。(2)接地体(接地电极):接地体是使通信局(站)各地线电流汇入大地扩散和均衡电位而设置的与土地物理结合形成电气接触的金属部件。接地体通常采用钢筋网、镀锌角钢、镀锌扁铁或者钢管等材料。
第4篇第24章基站的防雷和接地1、接地系统的组成-续4(初、中级)
(3)接地引入线:接地体与贯穿通信局(站)各装机楼层的接地总汇集线之间的相连的连接线称为接地引入线。
(4)接地汇集线:接地汇集线是指通信局(站)建筑物内分布设置可与各通信机房接地线相连的一组接地干线的总称。第4篇第24章基站的防雷和接地1、接地系统的组成-续5(初、中级)
(5)接地线:通信局(站)内各类需要接地的设备与水平接地分汇集线之间的连线,其截面积应根据可能通过的最大负载电流确定,并不准使用导线布放。接地线应尽可能短、直。
第4篇第24章基站的防雷和接地2、接地电阻(初、中级)
接地系统的电阻是以下几部分电阻的总和:土壤电阻;土壤电阻和接地体之间的接触电阻;接地体本身的电阻;接地引入线、地线盘或接地汇流排、以及接地配线系统中采用的导线的电阻。以上几部分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接地体附近的土壤电阻。第4篇第24章基站的防雷和接地3、接地的分类和作用(初、中级)
通信电源接地系统,按带电性质可分为交流接地系统和直流接地系统两大类;按用途可分为工作接地系统、保护接地系统和防雷接地系统。而防雷接地系统中又可分为设备防雷和建筑防雷。第4篇第24章基站的防雷和接地3、接地的分类和作用-续1(初、中级)
交流接地系统也有工作接地和保护接地之分。
交流工作接地:在低压交流电网中就是将三相电源中的中性点直接接地,如配电变压器次级线圈、交流发电机电枢绕组等中性点的接地即称为交流工作接地。第4篇第24章基站的防雷和接地3、接地的分类和作用-续2(初、中级)
交流工作接地的作用是将三相交流负荷不平衡引起的在中性线上的不平衡电流泄入大地,以及减小中性点电位的偏移,保证各相设备的正常运行。第4篇第24章基站的防雷和接地3、接地的分类和作用-续3(初、中级)
交流保护接地,就是将受电设备在正常情况下与带电部分绝缘的金属外壳部分与接地装置作良好的电气连接,来达到防止设备因绝缘损坏而遭受触电危险的目的。第4篇第24章基站的防雷和接地3、接地的分类和作用-续4(初、中级)
直流接地系统也可分为工作接地和保护接地两种,工作接地用于通信设备和直流通信电源设备的正常工作,而保护接地则用于保护人身和设备的安全。第4篇第24章基站的防雷和接地3、接地的分类和作用-续5(初、中级)通信局、站通常有两种防雷接地装置,一种是为保护建筑物不受雷击而专设的防雷接地装置,这是由建筑部门设计安装的;另一种是为了防止雷电过电压对通信设备或电源设备的破坏,而埋设的防雷接地装置,其作用是当高压输电线路受到雷击时,阀型避雷器中阀片被击穿,将雷电流经防雷接地装置导入大地,从而保护了其它设备的安全。第4篇第24章基站的防雷和接地
4、联合接地系统和分设接地系统(初、中级)
分设接地:工作接地、保护接地、防雷接地等各自成为独立的接地系统,各系统间的接地线不相互连接,各系统的接地装置也相互分开。第4篇第24章基站的防雷和接地
4、联合接地系统和分设接地系统-续1(初、中级)为了避免接地体相互影响和提高接地体的效果,分设接地要求三类接地装置的接地体之间的距离应在20m以上。如果确因可利用的土地面积不大时,可采用人工改良土壤的办法降低接地电阻,从而使每个接地装置占用土地的面积减小,如果对接地电阻要求不太高,可将不同接地装置接地体之间的距离适当缩短,但不得少于10m。第4篇第24章基站的防雷和接地
4、联合接地系统和分设接地系统-续2(初、中级)
联合接地:将工作地、保护地和防雷地接在一起,形成联合接地。第4篇第24章基站的防雷和接地
4、联合接地系统和分设接地系统-续3(初、中级)联合接地的优点:
①地电位均衡,同层各地线系统电位大体相等,消除危及设备的电位差;②公共接地母线为全局建立了基准零电位点。全局按一点接地原理而用一个接地系统,当发生地电位上升时,各处的地电位一齐上升,基本不存在电位差;第4篇第24章基站的防雷和接地
4、联合接地系统和分设接地系统-续5(初、中级)联合接地的优点:
③消除了地线系统的干扰。依据各种不同电特性设计出多种地线各级系统,彼此间存在相互影响,而今采用一个接地系统后,使地线系统做到无干扰;第4篇第24章基站的防雷和接地
4、联合接地系统和分设接地系统-续6(初、中级)联合接地的优点:
④电磁兼容性能变好。由于强、弱电,高频和低频电都等电位,又采用分屏蔽设备和分枝地线等方法,所以提高了电磁兼容指标。第4篇第24章基站的防雷和接地5、对接地电阻的要求(初、中级)第4篇第24章基站的防雷和接地
适用范围综合楼、国际电信局、汇接局、万门以上程控交换局、201*路以上长话局201*门以上1万门以下程控交换局、201*路以下长话局201*门以下程控交换局、光终端站、载波增音站、地球站、微波枢纽站、移动通信基站微波中继站、光缆中继站、小型地球站微波无源中继站接地电阻()<1<3<5<10<20
6、雷电过电压防护技术(初、中级)
通信(局)站的设备和设施遭受雷害的原因,从雷电作用形式上分可以是雷电流或雷电的高频电磁脉冲,从雷电危害的途径上分可以是直接雷或感应雷(感应雷又分为静电感应和电磁感应)通过各种线缆引入,以及地电位反击等原因造成。第4篇第24章基站的防雷和接地
6、雷电过电压防护技术-续1(初、中级)防雷的基本方法:(1)接闪(传导),就是用避雷针、避雷网、避雷带、避雷线等装置,把闪电的强大电流传导到大地中去。
(2)均压连接(搭接),通过把各种金属物用粗导线焊接起来,或把它们直接焊接起来,从而保证等电位。
第4篇第24章基站的防雷和接地
6、雷电过电压防护技术-续2(初、中级)
(3)联合接地,就是将工作地、保护地和防雷地组成一个联合接地网。机房内各类接地线应从接地汇集线或接地网上分别引人。
(4)分流,就是在一切从室外来的导线(包括电力电源线、电话线或信号线、天线的馈线等)与接地装置或接地线之间并联一种适当的避雷器。第4篇第24章基站的防雷和接地
6、雷电过电压防护技术-续3(初、中级)
(5)屏蔽,就是网、箔、壳或管子等导体把需要保护的对象包围起来,使闪电的电磁脉冲从空间入侵的通道全部截断。第4篇第24章基站的防雷和接地
6、雷电过电压防护技术-续4(初、中级)
防雷装置:是指接闪器、引下线、接地装置、电涌保护器(SPD)及其他连接导体的总合。第4篇第24章基站的防雷和接地7、设备接地和防雷(初、中级)(1)设备的直流电源工作地应从接地汇集装置上引入,其设备的机壳应单独从接地汇集装置上引入保护接地。
(2)交、直流配电设备的机壳应从接地汇集装置上引入保护接地线。交流配电屏中的中性线汇集排应与机架绝缘,严禁用中性线做交流保护地线。第4篇第24章基站的防雷和接地7、设备接地和防雷-续1(初、中级)(3)配电架应从接地汇集装置上引入保护接地。配线架与机房通信机架间不应通过走线架形成电气连通。
(4)机房空调等金属设施应从接地汇集装置上引入保护地线。第4篇第24章基站的防雷和接地7、设备接地和防雷-续2(初、中级)(5)机房内接地线的布线方式可采取辐射式或平面式。机房内所有通信设备除从接地汇集装置上引入地线外,不得通过安装加固螺栓与建筑钢筋相碰而自然形成的电气连通。第4篇第24章基站的防雷和接地7、设备接地和防雷-续3(初、中级)(6)通信局站内务类需要接地的设备与接地汇集装置之间的连线截面积应根据通过的最大负荷电流确定,不准使用裸导线布放。第4篇第24章基站的防雷和接地7、设备接地和防雷-续4(初、中级)(7)每个电气设备的接地应单独与接地汇集装置相连,不得在一个接地线上串几个需要接地的电气设备。如接地线串联使用,当一处接地线断开时将会造成后面串联的各接地点均不接地。
第4篇第24章基站的防雷和接地8、雷电过压防护器(初、中级)
防止雷害除了按设计规范采用避雷针,埋设接地装置外,还采用过电压抑制器件,即防雷器,也称电涌保护器或浪涌保护器。
防雷器分电源系统和信号系统防雷器两种第4篇第24章基站的防雷和接地第4篇基站维护配套设备及维护项目第25章动力环境监控系统
1、动力环境监控系统的作用(初、中级)是对监控范围内的电源系统、空调系统和系统内的各个设备及机房环境进行遥信、遥测、遥控,实时监视系统和设备运行状态,记录和处理监控数据,及时检测故障并通知维护人员处理,实现电源、空调的集中维护和优化管理,提高供电系统的可靠性和通信设备的安全性,达到通信局(站)少人或无人值守。第4篇第25章动力环境监控系统
1、动力环境监控系统的作用-续1(初、中级)
监控系统要求具有各监控级应有多事件多点同时告警功能,从故障发生时间至反映到有人职守监控级的时间间隔不应该大于30s。告警准确度要求为100%。第4篇第25章动力环境监控系统
2、动力环境主要监控对象和内容(初、中级)(1)电源设备高压配电设备、低压配电设备、变压器、备用发电机组、UPS、逆变器、整流配电设备、太阳能供电设备、DC-DC变换器、风力设备、蓄电池组等;第4篇第25章动力环境监控系统
2、动力环境主要监控对象和内容-续1(初、中级)(2)空调设备
分散空调设备和集中空调设备;(3)环境
烟雾、门禁、水浸、温度、湿度等;第4篇第25章动力环境监控系统
2、动力环境主要监控对象和内容-续2(初、中级)(4)监控内容
监控内容见表251~表255。第4篇第25章动力环境监控系统3、监控系统的结构(初、中级)
监控系统采用逐级汇接的结构,一般由监控中心(SC)、区域监控中心(SS)、监控单元(SU)和监控模块(SM)构成。第4篇第25章动力环境监控系统
3、监控系统的结构-续1(初、中级)第4篇第25章动力环境监控系统4、局(站)间监控系统网络(中级)常用的监控系统的组网方式有:
PSTN组网方式、DDN组网方式、E1线路组网方式、数字公务信道(DSC)和音频专线组网方式、广域IP网络(DCN)组网方式等。第4篇第25章动力环境监控系统第4篇基站维护配套设备及维护项目第26章基站的安全生产
1、基站的安全生产的必要性(初、中级)为保证无线网络运行处于最佳状态,须在网络的运行维护中对无线通信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管理,维护人员要了解相关的建设、施工等规范,切实遵守安全规定和保密规定,确保人身和设备安全、做好无线通信设备的日常维护、设备定期检查工作,发现隐患,采取预防措施,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和最大收益。第4篇第26章基站的安全生产2、安全规定(初、中级)
(1)基站维护人员要切实遵守安全制度,认真执行用电、防火的规定,做好防火、防爆、防盗、防雷、防冻、防潮等工作,确保人身和设备的安全。每个维护人员都应学会触电急救,掌握灭火常识和消防器材的使用。机房内必须有相应的灭火器材和防护用具。第4篇第26章基站的安全生产2、安全规定-续1(初、中级)
(2)基站维护人员应熟悉安全操作方法,并认真执行。凡进行危险性较大、操作复杂的工作时,必须事先拟定技术安全措施。操作前检查操作命令、操作程序、涉及的设备、工具和防护用具,当确实安全可靠时,方可进行工作。第4篇第26章基站的安全生产2、安全规定-续2(初、中级)
(3)无线维护操作终端为系统操作维护所专用,不准与外部计算机网络相连。(4)在维护、测试、装载、故障处理、日常操作以及工程施工工作中,应采取预防措施,防止造成工伤和通信事故。
第4篇第26章基站的安全生产2、安全规定-续3(初、中级)
(5)基站系统应有可靠避雷装置,配备合适消防器材,并安装烟雾告警、高温告警、防盗告警等设备。
(6)各类灭火器材应按规定定点存放,定期检查其有效性,并做到人人会用。(7)基站内禁止吸烟,严禁存放和使用易燃易爆及腐蚀性物品。第4篇第26章基站的安全生产2、安全规定-续4(初、中级)
(8)机房内非特殊需要,严禁使用明火。若确实必要,须经有关部门批准,并采取相应严密措施后,方可动用明火。
(9)机房一旦发生火情,维护人员应按规定流程进行处理,并立即逐级上报。第4篇第26章基站的安全生产2、安全规定-续5(初、中级)
(10)各基站应具备在紧急情况下能与上级部门及时取得联系的手段。机房内要有紧急故障处理流程图,人工再启动和再装入流程图,联系人,联系电话等,且相关资料齐全,每个机房维护人员都能理解、执行。第4篇第26章基站的安全生产2、安全规定-续6(初、中级)
(11)当维护机房的交流供电系统停止工作时,维护人员应立即向相关主管部门报告,在计算机UPS蓄电池的直流工作电压降至最低前,应及时关机。
(12)雷雨季节要加强对基站内部安全设备、地线及防护电路的检修。第4篇第26章基站的安全生产2、安全规定-续7(初、中级)
(13)非电气人员不准安装电气设备和线路,不准带电工作。测量电气设备的电源是否正常应使用相应的测量工具,禁止用手触及电气设备的带电部分和使用短路的方法进行试验。
第4篇第26章基站的安全生产2、安全规定-续8(初、中级)
(14)无人值守基站必须安装环境监视告警装置,告警装置与控制机房相连,使温度、湿度、烟雾、门铃、电源、空调等告警信号得以重复显示。
(15)抢修车辆应定期检查,损坏要及时维修,确保抢修需要。第4篇第26章基站的安全生产3、保密规定(初、中级)
(1)严格遵守通信纪律,增强保密意识和法制观念,不得随意监测用户通信。
(2)未经允许不得擅自抄录、复制设备图纸、电路组织资料、内部文件、系统软件、技术档案、用户资料。也不安得擅自将其携带出机房、办公室。第4篇第26章基站的安全生产3、保密规定-续1(初、中级)(3)对于各类技术资料的使用要严格执行借阅手续,借阅者应认真履行清退和登记签收手续,并不得对外泄密。
(4)各种涉及密级的图纸、资料、文件等应严格管理,认真履行使用登记手续。第4篇第26章基站的安全生产3、保密规定-续2(初、中级)
(5)不准携带机密文件进入公共场所或探亲访友。在私人通信、广告宣传及与其他运营商的交往中,都不得泄漏通信机密。
第4篇第26章基站的安全生产3、保密规定-续3(初、中级)
(6)认真执行安全保卫制度,外来人员不得擅自进入机房。外来人员因公进入机房,须经有关部门批准,并进行登记后方可进入,且须由相关人员陪同。进入机房必须遵守机房管理规定和机房安全规定。非经同意,外来人员不得碰摸设备及终端,也不得翻阅图纸资料。第4篇第26章基站的安全生产3、保密规定-续4(初、中级)
(7)所有基站维护和管理人员,均应熟悉并严格执行安全保密规定。必须经常对维护人员进行安全保密和消防教育,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第4篇第26章基站的安全生产4、电气安全(初、中级)(1)电源线
电源线不得损坏,不得用胶带包裹修理。严禁电源线带电安装、拆除,在进行电源线的安装、拆除操作之前,必须关掉电源开关。如果需进行带电操作时,特别要注意保护线端和工具,防止短路,引起设备重大事故。在连接电缆之前,必须确认连接电缆、电缆标签与实际安装情况是否相符。
第4篇第26章基站的安全生产4、电气安全-续1(初、中级)(2)工具
所有电器和机械工具每次使用前须检查。手持电动工具必须双重绝缘或接地。进行电源、交流电操作时,必须使用专用工具,不得使用普通或自行携带的工具。确需使用自带工具时,需经专业技术人员确认后方可使用。第4篇第26章基站的安全生产4、电气安全-续2(初、中级)(3)钻孔
严禁自行在机柜上钻孔,不符合要求的钻孔会损坏机柜内部的接线、电缆,钻孔所产生的金属屑进入机柜容易导致电路板短路,并且破坏机柜外观。如确需在机柜上钻孔,必须经过设备制造商同意,并严格注意下列事项:第4篇第26章基站的安全生产4、电气安全-续3(初、中级)(3)钻孔
①需在机柜上钻孔时,必须使用绝缘保护手套,并先移开机柜内部的电缆;②钻孔时,注意保护眼睛,飞溅的金属屑可能会伤到眼睛;第4篇第26章基站的安全生产4、电气安全-续4(初、中级)(3)钻孔
③严防金属屑进入机柜内部;
④不规范的钻孑L会破坏机柜的电磁屏蔽性能;⑤钻孔后,请及时打扫、清理金属屑。第4篇第26章基站的安全生产4、电气安全-续5(初、中级)(4)静电
人体产生的静电会损坏电路板上的静电敏感元器件,如大规模集成电路等。维护人员操作静电敏感元器件需注意以下几方面内容:第4篇第26章基站的安全生产4、电气安全-续6(初、中级)
(4)静电--维护人员操作静电敏感元器件的要求:①保证机房的设备,机柜按接地要求正确接地;
②维护及其他服务人员在操作电路板或静电敏感器件及接触机柜时佩带防静电手环,并保证有效接地(即将防静电手环的鳄鱼夹夹到已接地的机柜上或接地端子上);第4篇第26章基站的安全生产4、电气安全-续7(初、中级)
(4)静电--维护人员操作静电敏感元器件的要求:
③电路板及静电敏感器件不得随意放在地上、纸上,非防静电材料上如导体,绝缘体等,如果不插在机柜中,应放在防静电包装中;第4篇第26章基站的安全生产4、电气安全-续8(初、中级)
(4)静电--维护人员操作静电敏感元器件的要求:
④需返修的电路板应放在防静电包装中。纸张等非防静电材料不能放在防静电袋中,不能与电路板直接接触;
⑤在拿取电路板时应接触电路板的面板边缘处,不得接触电路板上的元器件接口管脚及端子。
第4篇第26章基站的安全生产4、电气安全-续9(初、中级)
(4)静电--静电敏感元器件的包装
①包装静电敏感元器件的人员必须佩带有效的防静电手环,使用防静电材料。防静电袋应为有ESD标识的黑色防静电袋或原包装袋;第4篇第26章基站的安全生产4、电气安全-续10(初、中级)
(4)静电--静电敏感元器件的包装②包装后加贴ESD的警示标识,任何纸张或其他非防静电材料都不得放入防静电包装袋内,损坏的包装袋应丢弃;
③周转运输中必须确认静电敏感元器件包装完好。如破损,需补加防静电包装。第4篇第26章基站的安全生产4、电气安全-续11(初、中级)
(4)静电--静电敏感元器件在项目配件库及办公室的存放
①存放静电敏感制品必须使用防静电包装和容器而且不得散放;
②在办公室或项目配件库应有良好的接地装置,并保证工作人员使用防静电手环工作时,可方便接地,拿取静电敏感元器件的人员必须正确佩带有效的防静电手环。第4篇第26章基站的安全生产4、电气安全-续12(初、中级)(4)静电--防静电手环的使用
①防静电手环使用者在使用前必须用手环测试仪对其状态进行系统测试。腕带应与皮肤充分接触。待腕带松紧调试合适时,才能进行测试,测试通过后方可使用;第4篇第26章基站的安全生产4、电气安全-续13(初、中级)(4)静电--防静电手环的使用
②测试手环时,如果测试不能通过,首先应更换新手环;如果仍不能通过测试,应在腕带接触的皮肤处涂抹润肤液,并保持在使用手环时,皮肤始终不干燥;③对测试不合格的手环作报废处理,领取新手环。第4篇第26章基站的安全生产4、电气安全-续14(初、中级)(5)电源标签
电源标签位于相应电源线的两端,在连接电缆之前,必须先确认标示正确再进行连接。第4篇第26章基站的安全生产4、电气安全-续15(初、中级)(6)接地
操作维护人员在连接输入电源之前,必须先将设备机壳的保护接地端子与大地相连接。每半年应对连接基站的接地电阻进行测量,保证其小于5Ω,若不满足时,查找原因,并及时进行整改。
第4篇第26章基站的安全生产4、电气安全-续16(初、中级)(7)易燃空气环境不得将设备置于易燃、可爆炸性气体或烟雾的环境中,不得在该种环境下进行任何操作,在该种环境下进行的任何电子设备的操作都构成了绝对的危险。第4篇第26章基站的安全生产5、高温禁止触摸(初、中级)
设备某些部件不可避免地存在高温现象,请不要随意触摸,以免发生烫伤。第4篇第26章基站的安全生产6、风扇(初、中级)
在风扇电源未切断的情况下,不管风扇是否转动.都禁止手和任何工具接触其风叶。在进行相关部件的更换时,注意放好部件、螺钉、工具等物体,切勿掉进运行的风扇中,以免损坏风扇或相关设备。
第4篇第26章基站的安全生产7、高空作业(初、中级)
高空作业尽可能安排在晴朗无强风的白天进行。
高空作业人员必须经过相关培训,具有相关证明;携带好操作机械及工具,防止坠落;做好安全防护工作,佩带头盔及安全带;施工现场竖立明显标记以提醒施工无关人员远离施工现场。
第4篇第26章基站的安全生产解放军理工大学通信工程学院通信工程设计中心倪为民
13905195618谢谢!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电信机务员(基站维护)复习提纲》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电信机务员(基站维护)复习提纲: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