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报告体会 > 事迹材料 > 房地产公司内控汇报材料

房地产公司内控汇报材料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28 19:19:10 | 移动端:房地产公司内控汇报材料

房地产公司内控汇报材料

XXX内控与风险管理工作汇报材料

XXXXX:

依据集团公司XXX的要求,在XXXXX的指导下,我公司自上而下转变观念,积极推进内控与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加强学习、深入探索合规管理,逐步完善风险管理工作,截止到目前已按集团公司要求初步完成了内控与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工作,现将内控与风险管理工作汇报如下:

一、强化内控基础工作,建立良好的内控文化氛围随着项目开发日益深入和市场竞争日益加剧,以及国家各部委、外部监管机构对公司管控力度的不断加强,按照集团公司要求,为进一步加强公司内部控制,提升公司风险管理水平,实现公司健康、良性发展,成立了以总经理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内控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和目标,形成由总经理负责抓、分管领导具体抓、部门配合抓,层层抓落实的组织架构。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扎实采取有效措施,为开展内控与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接受、认同与信守的经营理念、行为规范、企业形象、价值观念和社会责任等具有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的总和,在强化日常基础工作的同时,各部门通过相互交流、学习,积极营造全员参与的氛围、树立内控先行的理念,积极培育符合我公司实际的内部

控制文化,使内控意识和内控文化渗透到每一位员工思想深处,使内控成为每位员工的自觉行为。熟悉自身岗位工作的职责要求,理解和掌握内控要点,及时发现问题和风险。确保公司上下思想上、认识上对内部控制体系保持高度统一。

二、强化内控责任落实,提高内控体系的执行力

各业务部门指派专人负责收集、整理本部门所涉及的资料、制度等文件,全面梳理本部业务流程,明晰各业务流程之间的逻辑关系。落实责任制,做到边检查、边整改、边完善。具体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指定专门专人负责各项规章制度的具体落实、实施;二是对集团公司的各项制度认真组织学习并及时下达贯彻;三是针对重点业务中存在的问题,完善配套的措施和实施细则;四是对以前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综合评判。五是严格追究责任,要真正提高内控体系建设的执行力。

三、内控体系建设情况

1、公司层面的风险识别及应对

本阶段根据公司基本运营情况,结合公司掌握的行业常见风险,并且考虑国务院国资委以及财政部等政府部门有关风险评估的相关要求,整理公司层面风险,在借鉴集团公司下发资料的风险数据库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公司风险进行识别、评估、排序,以便识别企业面临的重大风险。根据调查问卷的分析结果,将公司层面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风险的影响程度以坐标图的形式进行展示,并且绘制了公司层面重大风险图,以便于管理层将主要精力集中于等级较高的风险上。

2、业务层面风险识别及应对

2.1业务流程框架

为企业现有业务流程提供全景图,明晰各业务流程之间的逻辑关系,为审阅现有业务流程体系的完整性提供工具,公司按照公司治理结构、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财务管理、工程管理、成本预算、管理、招投标管理、法律事务管理、规划设计管理、营销管理的主要业务绘制了公司业务流程框架。根据流程框架,梳理了流程业务执行的主导部门。

2.2流程图、流程描述

以可视的方式清晰、直观地反映每个三级流程的走向,明细到具体部门及岗位,便于规范业务人员的日常业务操作程序,降低运营风险。公司各业务部门根据流程框架中分列的二、三级流程,共编

制了流程图XXX份。流程描述详细说明每个业务流程的所有步骤,

相应流程控制措施以及对应的操作人员和输出表单等信息,便于规范业务人员的日常业务操作程序,降低运营风险。根据流程图共编写流程描述XXX份。

2.3风险控制矩阵、业务层面风险数据库

将流程中所涉及的风险和对应的内部控制进行汇总,以发现控制缺陷的一种矩阵表格。根据整理完成的流程图绘制完成了风险控制矩阵表格。通过分析流程图中列示的可能面临的主要风险,并按风险类别进行区分,按照风险等级排序,编制了业务层面的风险数据库,以便管理层能够清楚认知各业务流程面临的主要风险以及其重要性。

2.4控制文档

列示企业各业务流程中存在并已实施的内部控制措施,并按控制类型、控制方式及控制频率等进行区分,以便管理层能够清楚认知各

业务流程中存在的控制措施以及具体落实的责任岗位。根据流程图、流程描述共编写控制文档XXXX份。

3、内控与风险管理手册3.1手册编制原则

《内控与风险管理手册》是以财政部等五部委《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配套指引、国资委《中央企业风险管理指引》、上交所和联交所的相关指引以及COSO《内部控制整合框架》和COSO《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为基础,借鉴集团公司下发的基础材料结合长春中铁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实际情况编制而成。

3.2手册结构及内容概要

手册包括六个分册,即《体系框架分册》、《内部环境分册》、《风险评估分册》、《控制活动分册》、《信息与沟通分册》及《内部监督分册》。

3.2.1《体系框架分册》

描述了内部控制体系组织结构与职责,较为全面地阐述了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目标,并以财政部等五部委《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为指引,参考《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从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内部监督五个方面对内控关注要点及相应措施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阐述;

3.2.2《内部环境分册》

描述了内部环境的概念,并从描述内部环境的概念及要素,从治理结构、机构设置与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五个方面对内部环境各要素关注要点、控制措施进行阐述;

3.2.3《风险评估分册》

描述风险和风险评估的基本概念,从风险评估原则、基本程序、公司层面风险评估及应对、流程层面风险评估及应对四个方面对风险评估关注要点及相应措施进行阐述,并汇编公司层面和流程层面风险评估的相关成果及文档;

3.2.4《控制活动分册》

描述控制活动的概念及分类,从控制活动实施、控制活动有效性评价和权限指引三个方面对控制活动的关注要点及相应措施进行阐述,并汇编控制活动的相关文档及资料;

3.2.5《信息与沟通分册》

描述了信息与沟通的概念及要素,从信息采集、信息沟通、信息系统、反舞弊机制以及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信息平台五个方面对内控关注要点及相应措施进行了阐述,并汇编了关键控制信息;

3.2.6《内部监督分册》

描述了内部监督的概念及要素,并从日常监督、专项监督、缺陷跟踪和内部控制评价四个方面对内控关注要点及相应措施进行了阐述,并汇编了相关模板。

以上六本手册相对自成一体,并与公司企业文化和制度体系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支撑公司有效运营的内控与风险管理体系。

扩展阅读:房地产公司内部控制案例研究

摘要

当前,我国的经济形势严峻,在外部环境急剧变化、行业内部竞争加剧的背景下,房地产开发企业除了维持资金链、保证融资渠道的畅通外,还应该练好“内功”,不断提高内部管理与控制水平。对房地产开发企业而言,内控制度的构建和完善不仅是重要的经营支持,更是安然度过地产行业“严冬”的重要保证。因此,在借鉴国内外一些比较成熟的内部控制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探讨房地产开发企业如何选择合理、有效的内部控制模式并构建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的必要性与完善措施,是非常有意义的。

本文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以房地产开发企业S公司为研究对象,从内部控制制度的概念、特点、理论发展历程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内部控制体系建立的原则及内部控制审核的基本程序等方面入手,通过阐述S公司在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经营背景及其内部控制的现状等内容,将内部控制制度建立的理论与S公司内控体系完善的实践紧密结合,并根据《萨班斯法案》的相关要求,对S公司包括公司、业务流程、信息技术一般性控制三个层面的内部控制系统进行了审核,对S公司所采用的一些内控措施的有效性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识别和评估,进而归纳出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一些思路和方法,为房地产开发企业提升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益和行业竞争力奠定良好的内部控制基础。

关键词:内部控制;房地产开发企业;完善内控体系

Abstract

Currently,ourcountryisfacedwithaseriouseconomycrisis.Againstthebackdropofrapidlychangingofexternalenvironmentandaggravationofthetradeinnercompetition,therealestateenterprisesshouldperfecttheirinternalworkbyconstantlydevelopinternalmanagementandcontrolstandard,apartfrom

maintainingcapitalchainandensuringtheopeningofthefinancingchannels.Forrealestateenterprises,theconstructionandperfectionofinternalcontrolsystemisnotonlyanimportantbusinesssupport,butalsoaguaranteeforlivingthoughtheseverewinterofthelandestatemarket.Therefore,onthebasisofsome

comparativelymatureinternalcontrolsystemathomeandabroadforreferencewhilecombiningwithourenterprises"actualconditions,it"smeaningfultoexplorehowrealestateenterprisescouldchoosereasonableandeffectiveinternalcontrolmodelsaswellasthenecessityandimprovingmeasuresofconstructingandperfectinginternalcontrolsystem.

Inthisthesis,themethodofcasestudyisused.ArealestateenterpriseSHoldingsLimited--istakenastheresearchobject.Startingwiththeconceptandcharacteristicsofinternalcontrol,thedevelopingprocessandresearchstatusofinternalcontrol,theprinciplestoestablishinternalcontrolsystemandstepstoreviewinternalcontrol,andthroughtheintroductionofthebusinessbackgroundinSHoldingsLimited,followedbythepresentconditionofinternalcontrolinSHoldingsLimited,ItrytomakesaclosecombinationofthetheoryofinternalcontrolconstructionandthepracticeofperfectinginternalcontrolsystemcarriedbySHoldingsLimited.BasingontherequirementsofSOXAct,Iexaminethethreelevels--CorporateGovernanceLevel,BusinessProcessLevelandInformationTechnologyGeneralControlLevel--oftheinternalcontrolsystem,identifyandevaluatetheeffectivenessandproblemsofsomeofinternalcontrolmeasures.

Furthermore,Isumupsomethoughtsandmethodsforperfectingenterprises"

internalcontrolsoastolayagoodfoundationofinternalcontrolfortherealestateenterprisestopromotingmanagementlevel,increasingeconomicbenefitandcompetitivepoweroftrade.

Keywords:InternalControl;RealEstateEnterprise;PerfectInternalControlSystem

民营房地产企业内部控制研究基于公司的案例分析

目录

引言.................................................................................................................................................1第一章内部控制的基本理论综述...........................................................................................3

第一节内部控制的概念及特点.......................................................................................3第二节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历程及研究现状...............................................................4第三节内部控制体系建立的原则.................................................................................10第四节内部控制审核的基本程序.................................................................................12第二章s公司内部控制的现状描述......................................................................................12

第一节s公司背景简介..................................................................................................12第二节S公司的内部控制现状描述..............................................................................14第三章S公司内部控制存在问题的识别和评估..................................................................16

第一节公司层面.............................................................................................................18第二节业务流程层面.....................................................................................................19第三节信息技术一般性控制层面.................................................................................24第四章S公司内部控制体系的完善对策..............................................................................25

第一节对公司层面的内控制度的完善.........................................................................25第二节对业务流程层面的内控制度的完善.................................................................28第三节对信息技术一般性控制层面的内控制度的完善.............................................33第四节内部控制有效执行的保障措施.........................................................................36结束语.............................................................................................................................................38

引言

引言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当前我国的经济形势严峻。从宏观方面来说,我国外汇储备缩水、财政收入下降、经济增速放缓、出口贸易受阻;从微观角度而言,我国实体经济受到冲击,大批中小房地产开发企业面临资金短缺、甚至破产倒闭的局面。

在外部环境急剧变化、行业内部竞争加剧的背景下,面对日益严峻的生存环境,房地产开发企业除了维持资金链、保证融资渠道的畅通外,还应该练好“内功”,不断提高内部管理与控制水平。内部控制是企业为了保证战略目标的实现,而对企业战略制定和经营活动中存在的风险予以管理的相关制度安排,是由公司董事会、管理层及全体员工共同参与的一项活动①。它直接关系到企业的运作效率和效果、资本的安全完整,以及对风险的反应和预防能力。对房地产开发企业而言,内控制度的构建和完善不仅是重要的经营支持,更是安然度过地产行业“严冬”的重要保证。

因此,在借鉴国内外一些比较成熟的内部控制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探讨房地产开发企业如何选择合理、有效的内部控制模式并构建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的必要性与完善措施,是非常有意义的。二、研究方法和思路

本文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以房地产开发企业G公司为研究对象,从内部控制制度的概念、特点、理论发展历程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内部控制体系建立的原则及内部控制审核的基本程序等方面入手,通过阐述S公司在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经营背景及其内部控制的现状等内容,将内部控制制度建立的理论与S公司内控体系完善的实践紧密结合,并根据《萨班斯法案》的相关要求,对S公司包括公司、业务流程、信息技术一般性控制三个层面的内部控制系统进行了审核,对S公司所采用的一些内控措施的有效性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识别和评估,进而归纳出企业完善其内部控制体系的一些思路和方法,这是本文拟达到的目的。三、论文的主要内容框架

本文的主要内容框架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引言,介绍了研究内部控制的背景、意义和本文的研究方法、思路,

引言

以及全文的主要内容框架图。如图1所示。图1:论文主要内容框架图

第二部分是理论部分,研究内部控制的理论基础,对内部控制的概念、特点及理论发展历程、国内外研究现状等进行概述,进而阐明内部控制体系建立的原则和内部控制审核的基本程序。

第三部分详细介绍了房地产开发企业S公司的背景及内部控制现状。第四部分结合S公司的内部控制现状,从公司、业务流程、信息技术一般性控制三个层面对S公司的内控体系及内控实施情况进行审核,分析该企业在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第五部分提出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完善对策。第六部分是结束语,对论文进行总结并提出研究展望。

第一章

第一章内部控制的基本理论综述

第一节内部控制的概念及特点

一、内部控制的概念

内部控制,作为一个专用名词和完整概念,直到本世纪30年代才被人们提出、认识和接受。它的产生源于组织内部竹的需要。几十年来,随着内部控制理论以及认识的不断发展,其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也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得到广泛认可和作为内部控制体系理论依据的是1992年美国COSO委员会的定义。美国反欺骗性财务报告委员会的发起委员会(TheCommitteeofSponsoringOrganizationsoftheTreadwayCommission,以下简称"COSO")在进行专门研究后提出专题报告:《内部拄制一一整体框架(InternalControlIntegratedFramework)》,也称COSO报告。报告中对内部控作了如下描述: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阶层和其他员工实施的,为提高运营的效率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令的遵循性等目标的达成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

从上世纪内部控制理论的提出到21世纪的今日,现代企业制度,特别是股份制经济的发展使得所有权和经营权进一步分离,内部控制得到迅速发展,逐步形成了一系列组织、调节、制约和监督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方法,在企业内部形成了内部控制系统。

从管理的角度出发,我们认为,内部控制实质上是企业在长期的经营实践中,随着对内加强管理,对外满足利二会需要,而逐步产生并发展起来的自我检查、自我调整和自我制约的系统:它是企业运用控制原理,对可能引起企业风险的各项因素、行为施加一定的作用力,保证企业的经营行为与企业总体战略目标趋于一致的一系列活动。

二、内部控制的特点

从内部控制的概念分析,内部控制有以下特点:

1、内部控制是一项系统工程。内部控制活动是全方位的、立体的。内控需要多部门、多种控制方法相互配合。企业一系列控制活动构成一个控制系统。

2、内部控制是一个动态性的过程。内部控制不仅受外部环境(市场,政府等)影响,也受内部企业文化、组织结构、组织规模所影响,环境的变化必然要求内部控制进行相应调整。

3、内部控制是一个全面的过程。内部控制需要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全方位、全过程进行监控,以保证控制活动的有效性。

4、控制手段多种多样。事物往往受多种因素影响,对多变量因素应该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控制,对不同事物采用不同的控制方法。

第一章

第二节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历程及研究现状

一、国外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历程及研究现状

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期,大致分为五个阶段:内部牵制、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和内部控制全面风险管理框架①。在国外,美国对内部控制的研究比较早也比较全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美国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历程也代表了国外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历程。

1、20世纪40年代以前为“内部牵制”阶段:萌芽期

L.R.Dicksee最早于1905年提出“内部牵制”这个概念。他认为,内部牵制由职责份公告、会计记录、人员轮换构成。GeorgeE.Bennett发展了这一概念,他于1930年给内部牵制下了一个完整的定义:“内部牵制是账户和程序组成的协作系统,这个系统使得员工在从事本身工作时,独立地对其他员工的工作进行连续性的检查,以确定其舞弊的可能性”。

“内部牵制”是适应当时的经济和管理环境而产生的。这一阶段内部控制的着眼点在于职责的分工和业务流程及其记录上的交叉检查或交叉控制,即从一个环节或某一部门出发来进行控制管理,缺乏全局观念,不强调业务流程和系统控制。

2、20世纪40年代末至70年代为“内部控制制度”阶段:发展期

1949年,美国审计程序委员会下属的内部控制专门委员会首次使用“内部控制”这一提法,发表了题为《内部控制、协调系统诸要素及其对管理部门和注册会计师的重要性》的专题报告,对内部控制首次作出了如下权威定义:“内部控制是企业所制定的旨在保护资产、保证会计资料可靠性和准确性、提高经营效率,推动管理部门所制定的各项政策得以贯彻执行的组织计划和相互配套的各种方法及措施”。

1953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1CPA)审计程序委员会(CAP)发布了《审计程序公告第19号》,将内部控制划分为“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两大类即将与保护资产和保证会计资料可靠性和准确性有关的控制划分为会计控制,而将与提高经营效率、保证管理部门所制定的各项政策得到贯彻执行有关的控制归入管理控制②。

1972年,美国准则委员会(ASB)发布《审计准则第1号公告》,继续确认了上述观点。在这一时期,内部控制有两大贡献:一足提出了授权、组织的概念,拓宽了研究范围。二是把内部控制明确区分为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有利于独立审计师实施内部控制为导向的审计,降低审计风险。这种以会计控制为主、为制度础审计服务的定义,虽为独立①②

资料来源:马兴全、余伟平等,会计准则与内部控制设计研究【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1*,P226资料来源:刘国浩。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及其评审【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P37

第一章

审计界认可,却屡屡遭到管理人员代言人的攻击。他们指出,这些定义把精力过多地放在纠错防弊上,过于消极和狭窄,不具备主动性。

3、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为“内部控制结构”阶段:过渡期

20世纪70年代以后,内部控制的研究重点逐渐从一般涵义向具体内容深化。随着水门事件的发生及随后调查的逐步深入,美国国会颁布了《反国家贿赂法》,从此内部拉制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里程碑。1988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下属的审计准则委员会(ASB)发布了《审计准则公告第55号》,公告中规定:“内部控制结构是指为实现特定公司目标提供合理保证而建立的一系列政策和程序构成的有机总体,包括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及控制程序三部分。”该公告自1990年1月起取代1972年发布的《审计准则公告第1号》中的相关内容。这一概念的提出,反映了70年代后期以来内部控制实务操作和理论研究的一个新动向,实现了内部控制由零散到系统的转变。

4、20世纪90年代末至201*年为“内部控制整体框架”阶段:成熟期

COSO委员会于1992年发布了《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研究报告。经过两年的修改,1994年COSO委员会提出对外报告的修改篇,扩大了内部控制涵盖范围,增加了与保障资产安全有关的控制,得到了美国审计署(GAO)的认可。与此同时,AICPA则全面接受COSO报告的内容,于1995年据此发布了《审计准则公告第78号》,并自1997年1月起取代了《审计准则公告第55号》。

《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报告认为,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主要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五大要素构成。如图2所示,这些目标和要素共同构成了COSO报告内部控制的整体框架说,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以往内部控制仅仅从会计、审计角度研究的狭隘性,明确了对内部控制的责任,强调了内部控制的对象是单位整个运行过程中的所有要素;内部控制的好坏取决于制定并执行控制政策和程序的人的素质与观念;内部控制是一个系统的动态过程;内部控制本身不是目的,是实现组织目标的一种手段或工具①。

资料来源:马兴全、徐伟平等,

第一章

略营报告控制环境目标制定事件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检查合规附属业机务构分单总部位部战经

图2: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图功

尽管《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报告标志着内部控制理论与实践进入了整体框架的新阶段,并被世界上许多企业所采用,但是理论界和实务界认为该内部控制框架仍然存在局限性,对风险强调不够,使内部控制无法与企业的风险理论相结合。

5、201*年至今为“全面风险管理框架”阶段:完善期

201*年,COSO委托普华永道开发一个企业管理层评价和改进风险管理的框架。在此期间发生了安然、世通等一系列震惊全球的会计舞弊丑闻,暴露了美国内控体系的严重缺陷。为了整顿上市公司秩序、维护投资者的信心,美国政府在201*年7月颁布了《萨班斯一奥克斯利法案》(SOX法案),要求所有依照美国1934年证券交易法第13(a)或15(d)节的规定向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提交财务报告的上市公司,都要在年报中提供“内部控制报告”,评价公司内部控制设计及其执行的有效性,注册会计师要对企业的“内部控制报告”进行审核和报告。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与首席财务官须出具书面保证,不仅要确保财务会计报告的真实性,还要确保公司拥有完善的内控系统。

鉴于企业经营面临的风险日益增大,201*年年底,COSO委员会在1992年报告的基础上,结合《萨班斯一奥克斯利法案》的相关要求,颁布了《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EntcrpriseRiskManagement--IntegratedFramework),简称COSO新报告。该框架认为“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它由一个主体的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人员实施,应用于战略制定并贯穿于企业之中,旨在识别可能会影响主体的潜在事项,管理风险以使其在该主体的风险容量之内,并为主体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企业风险管理框架拓展了内部控制,更有力、更广泛地关注于企业风险管理这一更加宽泛的领域。它要求董事会与管理层把精力主要放在可能发生重大风险的环节上而不是所有细节上,这是一个革命性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对风险强调不足的缺陷。

第一章

放眼全球,近年来英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国家也发布了一系列的有关内部控制的法律规范,比较有名的是201*年英国发布的《公司治理联合准则》以及201*年澳大利亚发布的《第9号法案审计改革和公司信息披露法案》等,图3描述了近年境外内部控制发展一与趋势。

除了各个国家发布的法律规范外,还有许多学者着手对内部控制评价的相关要素标准等进行调查论证,并逐步进行细化研究,已经有人展开对内部控制评价的战略评价和企业文化评价的初步探讨。

二、我国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历程及研究现状

相对于国外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历程,我国尽管早在商周时代就有内部控制的思想萌芽,但对现代内部控制制度的研究起步却很晚,基本上是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从事理论和实践上的探索。

1980年以前,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在生产管理等方面有了一些应用,但理论研究上基本空白,以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展开,学术界慢慢开始关注内部控制的研究。1983年I月,上海财经大学的徐政旦教授在上海会计学会所作的《内部控制》专题发言,朱荣恩和徐建新共同编著的《现代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等是我国早期的关于内部控制的研究,当时大多数学者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内部控制制度和内部控制结构阶段。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受西方内部控制研究关注点转移以及近几年来国内外公司财务舞弊丑闻的影响,企业内部控制建设问题已经逐渐引起了我国理论界和实务界的重视。近几年,国内许多学者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致力于内部控制的相关内容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

吴水澎、陈汉文、邵贤弟(201*)认为,控制是作用者对被作用者的一种能动作用,被作用者按照作用者的这种作用而行动,并达到系统的预定目标。我国企业可以借鉴COSO报告的基本理论,从完善企业的控制环境、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设立良好的控制活动、加强信息流动与沟通、加强企业的内部监督等方面构建和完善内部控制综合框架。

朱荣恩〔201*)认为,根据内部控制理论框架,单位内部控制可由组织机构、人员管理和业务程序构成,当前重点是要加强企业业务程序的内部控制,运用业务循环法设计企业内部控制的重点在于构造业务循环模型、分析常见弊端、提出内部控制要点、设计内部控制文本的思路。

阎达五、杨有红(201*)提出,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内部控制发展的主线,会计控制是企业内部控制的核心,内部控制的目标随公司治理机制的完善呈多元化趋势,内部控制框

第一章

架与公司治理机制的关系是“内部管理监拉系统与制度环境的关系”,内部控制框架在公司制度中担任内部管理监控的角色。

刘志远(201*)主张,把信息作为控制的关键资源,利用信息技术来构建与完善内部控制系统。

许一云、陈琼、唐予华(201*)向北京、上海、新疆等地的一些上市公司的财务负责人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回收的73份有效问卷进仃了统计和分析,内容主要涉及内部会计控制、会计信息质量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大多数被调查者认为内部会计控制与会计信息质量两者的相关性高,并且认为应当在对外财务会计报告中披露内部控制。

郭晓梅、唐予华(201*)探讨了内部控制制度和会计信息对于委托代理问题的意义,分析了会计信息对于内部控制制度的作用及内部控制制度对会计信息的反作用,认为两者相互影响,共同促进并最终有利于解决委托代理的问题。

刘秋明(201*)选取201*年在核准制下实施配股的上市公司作为样本研究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现状及问题,主要收集了样本公司招股说明书中有关内部控制的信息,以管理层意见和注册会计师意见为重点研究对象,认为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应该实行强制性披露,对披露的内容和格式也应统一规定。

李明辉(201*)认为,一个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应包括:公司所有权、决策权、经营权、监管权的相互制衡,公司内部的审计组织模式以及职权范围,公司的财务控制,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和岗位操作规范。并指出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体系存在三权制衡体系混乱,“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内部审计的地位削弱化的问题。

王立勇(201*)探讨了如何运用可靠性理论提高内部控制系统设计和评价的效果。采用可靠性理论及数理统计方法来构建内部控制系统评价定定量分析的数学模型,评述企业管理层在内部控制系统设计和评价时,应根据企业业务流程图设计内部控制系统的可靠性框图。

郑洪涛(201*)认为,内部控制制度具有双重作用,它既是出资者约束管理者的工具,也是管理者锁定职业风险的“防火墙”。内部控制与企业风险管理紧密相连,风险评估是内部控制的主要内容,风险评估结果会为风险管理提供有力的依据。

陈自力、李尊卫(201*)认为,主观的评分会在不同商业银行的单位中形成不同的评价结果,从而影响评价的公平性。因此,在现有法规规定的评分方法的基础上,有必要进行评分客观性和权重确定客观性的讨论,从而提高内部控制的评价效果。

在学术界关注和致力于内部控制研究的同时,政府部门也在加大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推动力度,在短短的十几年时间华,相继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和法规。在我国正式法规中,首次

第一章

有实际意义的使用是1986年财政部颁布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该规范只提到内部会计控制,并定义为“单位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等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这个定义为后来财政部发布的其他内控文件以及《会计法》所沿袭。

1996年12月,财政部发布了《独立审计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提出了内部控制“三要素”控制环境、会计系统、控制程序,帮助注册会计师判断是否信赖内部控制,以确定审计的性质、时间与范围。

1997年1月,国家审计署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基本准则》,其中将对内控制度的测试当作“作业准则”予以规定;中纪委、中组部等也发布了一些相当于内控制度的文件(如“收支两条线”的规定)。

1997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就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目标、原则、要素、基本要求等作出了规范。这是我国第一个关于内部控制的行政规定。

1999年10月,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通过了新《会计法》,将内控制度当作保障会计信息“真实和完整”的基本手段之一。

201*年11月,证监会发布《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要求公开发行证券的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应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在招股说明书正文中专设一个部分,用来说明其内控制度的完整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201*年1月,证监会发布了《证券公司内部控制指引》,要求所有的证券公司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和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内部控制的稽核、检查与完善,聘请有证券执业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对公司内部控制进行评审,以防范风险并促进公司内部控制水平的提高。

201*年6月,财政部发布了《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试行)》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一货币资金(试行)》,明确了单位建立和完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的基本框架和要求,以及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要求。

201*年1月,中国证监会颁布了我国第一部公司治理准则《上市公司治理准则》,对公司治理的诸多方面进行了规范。

201*年2月9日,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布《内部控制审核指导意见》,规范注册会计师就被审核单位管理当局在特定日期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认定进行审核,并发表审核意见。

201*年12月,财政部又发布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采购与付款(试行)》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销售与收款(试行)》等一系列具体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201*年10月22日,财政部发布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工程项目(试行)》,主张各企业应当建立适合本企业业务特点和管理要求的工程项目内部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

201*年8月19日,财政部发布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担保(试行)》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对外投资(试行)》。

201*年1月10日,银监会颁布了《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试行办法》,旨在促进商业银行进一步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形成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

201*年7月,财政部发起成立了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同年11月推出了《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基本规范》和17项具体规范的征求意见稿。

近年来我国发布的关于内部控制的法律与规范如图4所示:

在我国近年发布的内部控制法律规范中,反响较大的是201*年3月由财政部公布的《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征求意见稿)》和201*年6月由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征求意见稿)》被业内人士称为中国版“COSO(内部控制框架)与《萨班斯一奥克斯利法案》合体”的内控规范,重点引导企业加强以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为主线的相关标准建设。这份企业内控规范在起草过程中合理借鉴了以美国COSO报告为代表的国外内部控制框架,并根据我国国情进行了较大调整和改进。

而我国第一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则要求从201*年7月l日起先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鼓励非上市的其他大中型企业执行,这是我国会计审计领域的又一重大改革举措。

总体而言,尽管我国关于内部控制管理的理论和实践都在不断进步,但内部控制规范还缺乏一个成型的体系。而且,由于其倾向于会计与审计的角度,独立审计准则中的定位也着重于企业的会计责任方面,没有将公司治理、内部环境、文化理念、经营哲学等控制环境因素与风险因素全面纳入企业内部控制的范围。此外,有关内部控制法规对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及评价都只有原则性的规定,对违规行为及责任人的处罚也不明确,与国外相关法规相比,我国有关法规在现实中的可操作性、推广性、可矫正性及可评价性都不够。这些都表明我国对企业集团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与实践的探索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

第三节内部控制体系建立的原则

企业建立内部控制体系既要以《会计法》、《公司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法律法规作为依据,又要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有效加强内部管理,防范经营风险,提高效率,增强

第一章

效益。具体来讲,企业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应当遵循八项基本原则①:

1、合法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符合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和有关政府监管部门的监管要求,不能进行违法经营,更不能借助内部控制来从事非法活动,或通过内部控制来逃避国家法规的监管。

2、全面性原则。内部控制的全面性包含两层含义:一方面是指企业根据生产经营的需要,应该设置的内部控制都已设置;另一方面是指对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进行自始至终的控制。内部控制必须渗透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项业务过程和各个操作环节,涵盖所有的部门和岗位,避免出现空白和漏洞。

3、重要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在兼顾全面的基础上突出重点,针对重要业务与事项、高风险领域与环节采取更为严格的控制措施,确保不存在重大缺陷。

4、有效性原则。内部控制必须与公司的治理结构以及内部各部门或单位的特点相适应,必须能发现和化解企业生产经营所遭遇的风险。

5、制衡性原则。企业的机构、岗位设置和权责分配应当科学合理并符合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确保不同部门、岗位之间权责分明和有利于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内部控制的检查、评价部门必须独立于内部控制的建立和执行部门,直接操作人员和直接控制人员必须适当公开,并向不同的管理人员报告工作;在存在管理人员职责交叉的情况下,要为负责控制的人员提供直接向最高管理层报告的渠道。

6、合理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合理体现企业经营规模、业务范围、业务特点、风险状况以及所处具体环境等方面的要求。

7适应性原则。内部控制制度应当随着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经营业务的调整、管理要求的提高等不断改进和完善。

8、成本效益原则。内部控制应当在保证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前提下,合理权衡成本与效益的关系,如内部控制的构建成本、内部控制运行中的人力和物力支出、不适当的内部控制措施对企业产生的不良影响等。所以,建立内部控制必须遵循效益大于成本的原则,既不能因内部控制的缺陷而对企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也不能一味追求完善而无节制地产生支出。

资料来源:杨有红.企业内部控制框架构建与运行[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P21。

第一章

第四节内部控制审核的基本程序

在建立起内部控制体系之后,企业还需要由可以鉴证内部控制的独立第三方运用适当的工作方法对其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及有效性等进行检验评估,以协助企业的管理层识别目前企业主要流程中的风险和内部控制设计和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提供改进建议,为管理层进一步整改内部控制缺陷,完善内部控制记录和制度程序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我国,内部控制审核是指注册会计师接受委托就被审核单位管理层对特定日期与财务报表相关的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的认定进行审核,并发表审核意见。内部控制审核的基本程序包括计划、实施和报告三阶段。在计划阶段,注册会计师首先应向被审核单位管理层获取有关内部控制有效性的书面认定及内部控制手册、流程图、调查问卷和备忘录等文件,以此作为审核对象,并制定合理的审核计划。在实施阶段,包括二个步骤:了解内部控制设计;评价内部控制设计的有效性(含完整性和合理性);测试和评价内部控制执行的有效性。此外,还应与被审核单位管理层就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事项进行沟通,主要包括沟通已发现的重大内部控制缺陷,取得被审核单位管理层关于内部控制的一些重大事项的书面证明。注册会计师应在实施必要审核程序后,以经过核实的证据为依据,形成审核意见,出具审核报告。

内部控制审核是促进企业管理层关注内部控制的缺陷与缺失,从而不断健全与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的一种有效手段。

第二章s公司内部控制的现状描述

第一节s公司背景简介

一、S公司业务经营情况

s公司是一家规模中等的民营企业,也是福建省内从事中高端房地产开发业务的龙头明星企业之一,公司成_立于1995年,目前注册资本为2亿元人民币。

s公司以厦门总部为基地,覆盖海峡西岸经济区、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和环渤海湾经济区,主要业务包括投资控股、房地产开发、物业投资及物业管理等。

公司致力于构筑高品质的地产产品并为客户提供最满意的产品和最优质的服务,产品范围涵盖高级住宅、商用写字楼和商业地产等各个领域。目前公司持有开发到不同阶段的项目共32个,在福建省内外拥有多渠道、战略性的土地储备,总土地储备将近600万平方米。

S公司各个项目的地理分布如图5所示:

经过十几年的产业化规划发展,S公司现已成为一家实力雄厚的以地产开发为主,集地

第一章

产行业上下游产业为一体的综合地产运营商。为了更好地实现企业管理的规范化、改善经营机制同时为企业的持续发展获得稳定的长期的融资渠道并借此形成良性的资金循环,S公司己于201*年底顺利完成了股份制改造工作。股份制改造不仅明晰了产权关系,还通过设置合理的组织结构、明确授权与分配责任,改善了公司的内部控制环境。

随着金融危机笼罩下的201*年的到来,中国房地产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S公司原定于201*年初上市的计划也由于受到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而可能有所延迟。如何在危机下实现产业突围和迎接风险,更多的中国房地产企业开始关注高效运营和内部控制等企业自身能力的建设。

对于房地产企业而言,其业务特征如下:

1、房地产的经营活动不仅受经济形势变化的影响,而且会受政治形势变化的影响,变数较多。加上房地产投资数额巨大,建设周期长,资金周转慢,随着时间的推移,投资风险因素也会增加。

2、市场是企业生存的空间,房地产开发企业更要加强市场调查和预测,掌握市场的动态信息,编制以销定建的开发建设、销售、租赁等经营计划。

3、房地产产品的流通形式复杂,如土地有出让、转让,出租、抵押等流通形式,房屋也有买卖、租赁和抵押等流通形式。

这些特征决定了房地产开发企业应着重从资金管理、房地产开发、销售管理以及资产管理等业务流程方面来加强内部控制。

目前,S公司正在对自身的经营管理进行进一步的规范,其中也包括对上述几个方面的业务流程进行完善,为今后的上市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S公司治理情况

S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包括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分别按其职责行使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

股东大会的职权有:决定公司的经营方针和投资计划;选举和更换非职工代表担任的董事、监事,决定有关董事、监事的报酬事项;审议批准董事会的报告;审议批准监事会或监事的报告;审议批准公司的年度财务预算方案、决算方案;审议批准公司的利润分配方案和弥补亏损方案;对公司增加或减少注册资本作出决议;对公司发行债券作出决议;对公司合并、分立、解散、清算或者变更公司形式作出决议;修改公司章程;公司章程规定的其他职权。

董事会对股东大会负责,其职权有:召集股东会会议,并向股东会报告工作;执行股东

第一章

会的决议;决定公司经营计划和投资方案;制订公司的年度财务预算方案、决算方案:制订公司的利润分配方案和弥补亏损方案;制订公司增加或者减少注册资本以及发行公司债券的方案;制订公司合并、分立、解散或者变更公司形式的方案;决定公司内部管理机构的设置;决定聘任或者解聘公司总裁及其报酬事项,并根据总裁的提名决定聘任或者解聘公司副总裁、财务负责人及其报酬事项;制订公司的基本管理制度;公司章程规定的其他职权。

监事会的职权有:检查公司财务;对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执行公司职务的行为进行监督,对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公司章程或者股东会决议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提出罢免的建议;当董事、高级管理人员的行为损害公司的利益时,要求董事、高级管理人员予以纠正;提议召开临时股东会会议,在董事会不履行召集和主持公司股东会会议职责时召集和主持股东会会议;向股东会会议提出提案;依照公司法规定,对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提起诉讼;公司章程规定的其他职权。

总裁的职权有:对董事会负责;主持公司的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组织实施股东会议决议;组织实施年度经营计划和投资方案;拟订公司的内部管理机构设置方案;拟订公司的基本管理制度;制定公司的具体规章;提请聘任或若解聘公司副总裁及财务经理;聘任或解除聘任除应由股东会聘任或者解聘以外的负责管理人员;公司章程规定的其他职权。

三、S公司管理架构设置情况

S公司高级管理层设有总裁、副总裁、常务副总裁,下设审计法务部、工程设计部、企划部、营销部、财务部、总裁办、人力资源部、信息技术部等部门。公司组织结构如图6所示:

第二节S公司的内部控制现状描述

S公司作为一家较早涉足房地产开发的优质综合地产运营商,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内部控制制度基本建立,内部控制工作初具规模。

从企业文化建设情况来看,S公司的企业使命是“提供优质空间,畅享愉悦人生”,经营理念是“诚信为本,合作共赢”,核心价值观是“追求卓越,回报社会”。这些企业文化为加强企业的凝聚力、统一员工思想、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等,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企业文化环境的培养,需要长时间不断的建设和管理层坚定不移的信心,目前s公司管理层对此基本都达成了共识。

从人力资源政策情况来看,s公司拓展了人员招聘渠道,制定了一系列的人员配置、人员发展和薪酬管理等制度,使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升。目前公司本科以上学

第一章

历的员工占员工总人数的80%,中高级技术职称的人才占员工总人数的35%。在员工培训方面,公司除了鼓励员工通过自学方式提高自身素质外,还建立了内训师队伍,通过聘请外部专业的培训师和内部的业务骨干,向员工传递先进的管理知识和专业技能。公司管理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意识到“人”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树立起“重视人才”的思想,这在民营企业中是难能可贵的。

从信息沟通情况来看,s公司设立了良好的信息沟通系统。利用内部局域网等现代化信息平台,使各管理层级、各部门以及员工与管理层之间信息传递更迅速、顺畅,沟通更便捷、有效。公司定期召开各类工作会议,如每年至少召开3次全公司层面的工作会议,总结年度(半年)工作,对下一年度工作进行部署;每季度召开一次经济形势分析会,重点研究公司上一经营期间的主要经营指标完成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解决措施等;公司管理层每周举行工作例会,各下属公司每周召开工作简会,通报上周经营情况,协调有关问题,确定本周工作安排等。此外,s公司还建立了适当的汇报机制,公司通过分级管理的组织结构和员工岗位职责描述对汇报关系进行清晰的定义。在外部信息沟通方面,公司还通过行业协会、中介机构、业务往来单位、市场调查、来信来访、网络媒体以及有关监管部门等渠道,获取外部信息。

从内部审计机制来看,公司设立了专门的审计法务部,配有具有高级专业职称的工作人员在总裁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目前的内部审计方法还较单一,主要以期末集中审计为主。

从制度建设情况来看,s公司在股份制改造中,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并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制定和修改了《公司章程》、《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制度》、《总裁工作细则》等各项公司层面上的制度,这些制度均得到了较有效的贯彻执行,确保了公司的规范运作。另外,在业务流程方面,目前公司发布的书面《内部受控文件》共有68份,内容涵盖各个部门的相关业务流程,如财务部的《报销管理控制文件》、《预算管理控制文件》,工程设计部的《材料设备采购管理控制文件》、《预结算编制审批控制文件》、《项目建设成本控制文件》、《设计管理控制文件》,审计法务部的《内部审计程序控制文件》、《内部审计报告控制文件》,营销部的《销售管理控制文件》,行政部的《车辆管理控制文件》、《资产管理控制文件》等。这些内部受控文件为各相关部门的日常工作提供了制度依据,对提高s公司的经济效益起到了促进和保证作用。但同时一也应该看到,现有的一些内部受控文件的实施细则条款重复繁琐,不便于操作,一些重要控制点的细则过于简单,缺乏控制力度,还需根据公司业务实际情况进行修订和完善,合并重复繁琐条款,细化重要控制点的控制细则。

第一章

从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和观念来看,S公司部分领导和员工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仅停留在内部受控文件的层面,认为内部控制的完善程度与规章制度的多少成正比。实际上,虽然书面的规章制度是内部控制的一种必要表现形式,但若是在未能考虑充分其自身特性与需要的情况下抄袭而来,即使企业有足够的规章制度也无济于事。还有部分领导和员工对内部控制制度缺乏正确的理解,认为内部控制就是对现金、成本和财产的控制,是财务部门的职责。甚至有个别领导认为,内部控制的分权管理削弱了领导的权力,制约了领导的决策、束缚了领导的管理。这些观念都使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难度加大。

从内部控制的执行与监督情况来看,s公司在这方面缺乏赏罚分明的奖惩机制。公司内部控制制度虽然初步运行,但在执行上还没有进行全面的规范和监督,没有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评价和督促,没有进行考核和奖惩。

内部控制是一项持续的、全方位的系统工程,针对以上S公司的内部控制的现状,为了在未来的经营中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完善公司内部控制体系,有必要对S公司的整个内部控制制度进行梳理,并对当前的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识别和评估。

第三章S公司内部控制存在问题的识别和评估

根据《萨班斯法案》第404条款的要求,企业应通过公司层面的控制以及信息技术一般性控制层面和业务流程层面的控制来确保构成财务报表的信息系统源数据以及计算逻辑准确和完整。结合第一章第四节中关于内部控制审核的相关内容,笔者将对S公司的内部控制系统包括公司、业务流程、信息技术一般性控制三个层面的内部控制系统进行审核,以识别和评估S公司所采用的一些内控措施的有效性及存在的问题。

审核程序分为六个步骤:

1、审阅公司各流程相关的工作手册、流程制度和内部受控文件。

2、与各相关的流程负责人进行访谈,了解各流程的运作、风险和相关的控制活动。了解重要的政策和程序是否己经建立并传达给所有相关的管理人员或员工。

3、评价控制活动的设计有效性。

4、对上述内部控制相关内容选取l一3个交易样本进行穿行性测试,以确认控制活动是否存在并在201*年1月1日至201*年12月31日运行。

5、识别和记录在讨论过程中发现的控制缺陷,与管理层进行沟通和确认,并提供相应的改进建议。

6、出具内部控制审核报告。

第一章

《萨班斯法案》提出,在识别和评估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时,应采用适当的控制标准体系。鉴于COSO内部控制框架的权威性,笔者采用其作为识别和评估的标准和依据。

识别和评估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基本方法有:

1、观察。是指在进行评估时,外部审计人员亲临工作现场,实地观察有关人员的工作情况,以确定既定控制措施是否有效设计与执行。例如:前往工地建筑材料仓库,查看储藏、防护措施是否得到严格执行;材料是否严格验收,正确登记并及时入库;库存材料是否排列有序;观察库管员盘点材料等。

2、询问。为了解公司内部控制设计是否合理,执行是否符合要求,而向有关人员了解有关情况。通过询问,可以了解控制措施执行人员的胜任能力,控制措施执行频率,是否有管理层逾越控制措施的现象;通过询问,可以了解财务信息及非财务信息。询问的结果既可能为评估人员提供未曾掌握的信息和支持性证据,也可能提供与评估人员先前了解的情况不符的信息。因此,评估人员应对询问的结果进行分析判断。但是,仅仅依靠询问这一方法并不足以证明某项内部控制有效,评估人员应该执行其他测试程序,如观察、文件检查、重新履行等,来获取更充分的证据。

3、问卷调查。是指通过发放事先设计好的调查问卷,要求相关人员填写、回答以了解内部控制设计、执行情况的方法。问卷调查法较多用于对公司层面内部控制的调查了解。

4、文件检查。是指抽取内部控制生成的记录和文件(如银行余额调节表),检查内部控制是否有效实施的方法。例如,通过检查借款审批单上的有关负责人签字,核实资金支付是否经过恰当的授权审批。

5、重新履行。是指重新履行某项内部控制程序,验证既定的控制措施是否正确执行的方法。例如,根据控制程序规定,有专人负责将发票与标准定价表进行核对,但核对工作并未在销售发票中做出记录。在这种情况下,评估人员可选取一定的样本,重新执行这一控制程序,即将销售单价与销售业务发生当日的价格表进行核对。如未发现错误,则可以认为公司虽未记录销售发票相关核对程序,但测试结果显示控制流程是有效的,程序已执行只是末予以记录。建议流程负责人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工作。

6、穿行测试。是指选取某一交易样本,对该交易从启动开始,到授权、记录和处理,并穿过信息系统,直至反映在财务报表上的整个过程进行追踪测试。通过穿行测试,可以对某项交易的整个处理过程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并且有助于判断交易过程的哪个环节容易出现则务报表错漏。穿行测试也可以进一步核实审计人员原有的对内部控制设计情况的认识,并能够测试内部控制设计的有效性和确认现有的内部控制是否得到了执行。

第一章

7、分析性复核。是指对财务资料有关指标进行观察、推理、分解和综合分析,以揭示其本质和了解其构成要素相互关系的一种评估方法。分析性复核能用以判断财务数据的合理性,判断相关报表认定的正确性。

笔者在内部控制审核中以COSO内部控制框架作为识别和评估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标准和依据,采用了观察、询问(访谈)、文件检查、穿行测试等基本方法对S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识别和评估。由于篇幅所限,下文将重点对从公司层面、业务流程层面和信息技术一般性控制层面的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识别和评估中发现的十七个控制缺陷进行描述。

第一节公司层面

一、董事会缺乏书面的议事规则

S公司在进行股份制改造之后,制订和修改了《公司章程》、《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制度》、《总裁工作细则》等各项公司层面上的制度,但还缺乏书面的董事会议事规则,不利于规范和清晰界定董事会职责及工作范围。

二、董事会成员内缺少独立董事

COSO报告认为,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一个重要要素是董事会,并认为企业应该建立一个强有力的董事会,董事会要能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起到真正监督和引导的作用。目前,S公司的董事会中共有7名董事,董事会每半年召开一次,对企业的预算和经营、投资等重大决策进行决议和审批。但董事会成员内缺少独立董事,财务监控主体功能不完善,不利于监督其他内部股东和经理层的机会主义行为和道德风险。

三、董事会下未设立审计委员会

S公司的董事会下尚未设立审计委员会,公司的很多重大决策是由管理层先进行决定,事后再报董事会批准或不报请董事会批准,如一些重大资产的购置和处理、资产租赁及客户优惠等。审计委员会作为一种加强公司内部控制的机制,有助于增强企业内、外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削弱内部人控制局面,防止和发现财务报告欺诈。

四、公司层面没有发布书面的《员工手册》

缺乏书面的《员工手册》,不利于规范员工的行为及明确岗位职责,也不利于新员工对公司文化、规章制度的了解和遵从。

五、内部审计未建立在风险评估结果上

公司设有审计法务部,但人员较少,且只停留在则财务费用开支和合同签订审核功能上,没有对公司各个部门的业务情况及资产使用情况进行定期审核,没有很好地发挥内部审计的

第一章

职能。根据《内部审计实务标准》201*.A1、2120.A1和2210.Al的规定,内部审计的活动和计划应以风险评估结果为基础,转移更多的资源去高风险区域(如招投标决策、生产进度、工程质量、成本费用等),而不是日常的常规审计内容。

第二节业务流程层面

一、房地产开发

1、公司缺乏有关项目成本核算的统一规范政策,包括成本的组成、计量、分摊、结转和考核,不利于总部对下属子公司会计操作的统一监控管理。

2、在会计核算上,将成本费用计入不适当的会计期间,不符合权责发生制的要求,也可能导致开发成术的披露不准确。

成本会计根据实际支付出去的费用凭据确认开发成本,而没有根据合同规定或工程进度报告的完工进度确认相应的成本费用。同时,工程设计部也没有将已竣工验收但仍在决算期间的工程清单提交给财务部作为会计处理的参考支持。另外,在原材料的使用上,成本会计根据实际支付的材料款确认开发成本,而没有根据工程中实际使用的材料量进行确认。

3、对已竣工验收的房地产开发成本,没有及时结转作为产成品列示。

已验收的房地产开发成本仍然作为在产品与未竣工部分一并留在开发成本,将导致存货信息分类披露不准确。

4、成本台帐无法完整、准确,及时地反映当前工程预计总成本,管理层无法掌握实际成本与目标成本的差异。

目前工程设计部门的成本台帐仅仅记录了合同约定的初始成本、已经支付的余额以及最终结算时的金额。对于施工过程中发生的工程签证、设计变更等引起的成本变动,没有进行记录,仅在最后进行预结算的时候才核算。静态的台帐不利于管理层及时掌握整个工程的成本变化趋势,不利于其决策。

5、工程项目在建设中,缺乏对子工程关键节点完工进度的有效管理措施。

工程设计部未对子工程的关键节点编制预计与实际工程进度对比的横道图。施工项目进度比较分析与计划调整是施工项目进度控制的主要环节。缺乏对工程进度的合理预测并在施工阶段与实际实时对比监控,将难以有效地管理项目工程的进度状况,可能导致无法及时发现关键子工程延误并最终造成整个项目工期出现重大延误的风险。同时,没有合理预测工程进度也不利于合理分配项目资源,可能导致项目成本增加。

二、物业管理

第一章

经与S公司的子公司物业公司的会计进行访谈得知,目前对物业管理收入的确认基于收付实现制,即在实际收到款项并开出发票的时候才确认收入,而并非根据《物业管理合同》约定的收款时点确认收入。这种操作不符合企业会计准则所要求的权责发生制原则,可能导致财务信息不准确、不完整。

三、房地产销售

1、售楼系统内的信息未及时更新,造成财务记录与销售记录不一致。查阅售楼系统福州子公司的在建楼盘2#801单元的退房记录,该单元由福州子公司营销部的销售经理于201*年9月3日在售楼系统内执行“退房”操作。但根据2#801单元的退房记录的记账凭证,退房手续已于201*年3月27日办理完毕并进行了相关的账务处理。同样的情况还存在于北京子公司的在建楼盘1#1905单元。根据公司《销售管理控制文件》规定,售后人员及收款人员应在每天下午下班前将销售软件售楼系统中的认购、签约与收款资料录入完整准确,将新增、变更(户名、单元、金额)、换房、退房的认购与签约信息在销售软件售楼系统中补录、修订,对客户按揭信息的变更也应同步修订。S公司应加强售楼系统的信息更新管理,因为信息更新的不及时有可能会影响进一步的销售。

2、经与北京子公司的财务经理访谈,发现北京子公司按照实际收款记入“预收款”,而没有按照合同条款(即约定交楼日)将应收的按揭款部分记入“应收账款”并确认相关收入。会计处理不符合企业会计准则权责发生制的规定,存在收入不能被公允披露的风险。

3、查阅售楼系统信息,发现北京子公司存在重复销售的风险。在原A客户尚未办理退订手续的前提下,已将同一套单元售给了B客户。售楼系统内A客户认购信息(201*年1月24日预定,并收取订金人民币5万元),售楼系统内A客户退订信息(201*年6月27日,订金全退),退房凭证(记账凭证第3号,201*年7月1日),售楼系统内B客户认购信息(201*年4月9日预定,并收取订金人民币5万元)。同时查看了记账凭证后所附的《客户申请表》,发现原A客户的退房申请由销售经理于201*年6月25日审核,财务经理于201*年6月27日审核。

四、资金管理

在S公司现有的《资金管理控制文件》中,尚未包括以下制度或流程指引:

1、缺乏对备用金的使用限额、范围以及审批程序的规范,没有书面明确备用金的相关使用要求。

2、缺乏对内部关联方公司间的资金调拨的管理,资金调拨的审批流程及对所需的支持附件的要求比较不明确。

第一章

3、缺乏对资金往来的清理及相关责任要求,没有规定清理的频率,也没有明确指定负责跟踪的经办人。

4、缺乏对应收/应付账款的管理,包括对个人借支款项的催收管理等。在个人借支款项方面,目前财务部都是采用口头、电话的形式进行催缴。另外还存在部分个人借支款项跨会计年度暂挂但缺乏书面说明文件的情况,在查阅公司职员陈飞截止至201*年12月31日的《其他应收款明细账》时发现,该帐户尚有人民币26800元的余额未结清,同时也没有发现任何关于跨财年暂挂的原因的书面一说明。在应收/应付账款的管理方面,没有定期对应收/应付账款编制账龄分析表,对于账龄较长的未决余额,未制定有效的催缴措施。这些情况可能产生坏账,也不利于公司对资金流的有效利用与管理。

5、未根据实际发生的贷款利息费用按月、季计提,不符合权责发生制原则。目前公司的贷款利息费用是按季度或月度来结算,即银行自行在约定账户上扣息,财务部在收到银行发来的当期利息清单后,再按实际支付的金额作为利息费用入账,这种账务处理方法不符合权责发生制的计量原则,将影响到当期财务报表的准确性。

6、关联方贷款合约条款不完善,关联方贷款一协议上没有标注签订合约以及资金到位的具体时间。不清晰的贷款合约信息,不利于筹措资金的管理以及相关费用支付的安排。

五、财务报表编制

1、对账缺乏规范的程序,财务部对记账、对账的要求以及差异的处理没有统一的规范。2、尚未建立统一的期末结账与报告流程来规范期末结账程序。目前财务部尚未对结账时所需工作的责任人、具体工作安排和要求等进行界定。

3、实际操作中存在关帐不及时的情况。查阅201*年S公司总部帐套的用友财务系统日志,发现每月关账日期大都在公司规定的10号以后。其中,201*年3月及7月的关账时间分别推迟到5月及9月进行。关帐时间滞后,可能导致未经审核的跨期调整和跨期记录等风险。

4、未编制符合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月度、季度及年度的合并报表,也未针对关联方交易进行合并抵消分录的编制。

5、公司尚未建立有关信息披露的机制,没有检查清单、披露时间表和披露指引。6、尚未正式颁布符合房地产业务运作的会计手册或会计处理政策。现有的《会计科目控制文件》中缺乏对关联方交易的识别与披露以及房地产开发、租赁和物业管理相关的指导说明。缺乏规范的财务政策,不利于控制的一致性和操作的准确性。

六、资产管理

第一章

l、固定资产年度盘点时未采用更新的固定资产台帐作为参照依据,导致漏盘的现象发生。笔者在查阅201*年7月份对总部固定资产进行盘点采用的盘点表时发现,一项201*年3月份新增的固定资产被遗漏。经与固定资产盘点人员访谈了解,确认该问题是由于其在进行固定资产盘点之前,没有向财务部的固定资产会计获取最新的固定资产台帐而引发的。盘点表没有及时更新,不仅会影响盘点操作的完整性和有效性,还会影响到固定资产的折旧费用计算。

2、没有及时按照内部受控文件的要求进行定期盘点。根据公司《资产管理控制文件》第4.2.3条规定,每年6月和12月由财务部门组织行政部门与各资产使用部门共同对资产进行全面盘点,全面盘点后,由财务部门出具资产盘点报告。但是经与财务部的固定资产会计访谈发现,201*年6月对总部固定资产的半年度盘点未在规定月份完成,而是推迟到201*年7月底才进行。

3、没有按照内部受控文件的要求对盘点差异进行及时处理。根据公司《资产管理控制文件》第4.2.4条规定,对盘盈或盘亏的资产,行政部门应及时查找并分析原因,填写《资产盘盈盘亏报告》,经总裁批准后进行相关的账务处理及台帐变更。而截至201*年8月31日,行政部门仍未整理好《资产盘盈盘亏报告》,从而导致盘点差异未能及时入账。

4、固定资产实物管理存在缺陷,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固定资产的编号仅列示在固定资产标签上,却未记录在资产管理员维护的固定资产台帐中;二是部分固定资产标签未及时贴上或已从资产上脱落丢失。经与行政部的资产管理员访谈,由于台帐中没有固定资产编号并且许多固定资产存在标签脱落丢失或未贴标签的情况,目前对固定资产的实物管理多是以“使用人”和“存放地”来作为区分标准,但考虑到这两项信息均为容易变更的项目,将影响到固定资产管理的有效性。

5、公司所有固定资产的购置预算与折旧费用均由财务部承担,而未根据实际使用的部门/成本中心分摊。经与财务部的固定资产会计访谈,发现公司所有固定资产的购置均统一纳入财务部的财务预算内,而没有编入申请购置的部门的预算中。另外,固定资产月度折旧费用统一计入财务部的管理费用下,而不是根据实际使用部门/成本中心分摊。

6、查阅公司现有的《会计科目控制文件》,发现其中没有关于资产折旧方法、残值率、年限的规定。查阅201*年1月17日的固定资产折旧凭证(记账凭证第12号),发现同一类资产房屋及建筑物的折旧计算中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残值率,其中,对于201*年12月份以前确认的资产,以10%的残值率来计算折旧,而对于12月份以后确认的资产,却采用了5%的残值率进行计算,凭证后没有支持性的附件来说明变更残值率的原因。缺乏对固定资

第一章

产折旧政策的书面规范,将造成随意选择会计操作方法的风险,不利于公司的统一管理。

7、缺乏固定资产新增的账务处理流程,对新增固定资产的账务处理以付款为依据。经与财务部固定资产会计访谈,发现目前公司尚未有关于固定资产新增的账务处理流程。平时操作中,往往以采购员提交付款申请的时点为准,账务上根据发票金额确认固定资产的增加。但是由于公司大部分的采购需要提前支付定金再送货,因此采购员提交付款申请时,固定资产可能尚未到货。查阅了固定资产新增凭证(记账凭证第9号,201*年1月16日),发现该笔凭证后仅附上了无验收确认痕迹的《资产采购审批单》,无法证明该资产己经到货并通过验收,固定资产新增记录没有合理的依据。查阅了固定资产新增凭证(记账凭证第31号,201*年10月28日,人民币约76.38万元),发现凭证后未附相关货物验收的单据。对此询问了相关的采购人员,发现该笔款项仅为首付款,购买的固定资产在11月底才送至公司。因此,以付款作为固定资产新增的依据缺乏合理性,新增资产的时点错误会影响折旧的计算,从而影响财务信息的真实性。

8、凭证记录存在截止性错误。在查阅某董事购买固定资产的会计凭证(记账凭证第15号,201*年4月10日),凭证后所附的是201*年7月的销售专用发票,201*年的采购直至201*年4月才记入固定资产科目处理,会计处理有截止性问题,不符合权责发生制,存在少提折旧的风险。

9、抽样发现北京子公司存在固定资产申请人、采购人、验收人为同一人的现象。检查201*年8月26日记账凭证号为第55号采购戴尔电脑的固定资产入账凭证发现,与凭证入账资产相应的公司《资产采购审批单》上资产采购中请人、采购人、验收人签名同为固定资产管理员(彭光)。采购执行人员与资产验收人员的职责没有分离,可能造成无人监控与复核所采购的资产的质量、金额以及时间是否符合申请人的要求,无法确保采购执行的有效性、准确性和及时性。

七、预算管理

现阶段,S公司实行的是年度预算制,预算的编制主要通过财务部门来完成,每年9月份,财务部门开始启动次年的预算编制工作,公司的预算体系分为三大块:管理类预算、营销类预算和建设成本类预算。其中,管理类预算包含了经营目标、人力资源预算、管理费用预算、财务费用预算、投/融资预算、客服资金预算、年度资金计划、固定资产采购预算。营销类预算包含销售预算和营销费用预算。建设成本类预算是指工程成本预算。这些预算数据是在结合目前公司经营情况及财务数据的基础上,对公司未来经营情况咨询公司业务部门并请示公司主要领导后编制而成。预算编制完成后需报请公司董事会批准。

第一章

图8为S公司的预算体系图。

日常经营过程中,公司会将每月的经营情况和预算进行比较,井对一些差异较大的费用项目进行简单的分析说明,但总体来看S公司预算控制情况不好,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预算编制不够细化,没有分解到各个部门,在实际预算执行过程中降低了预算的控制力度,也不利于部门考核。

2、预算在执行过程中监控和执行力度不够,存在许多超预算的情况,如201*年公司9项管理类预算中有5项超过了预算额度共计496万,都没有及时上报公司董事会,目前s公司董事会尚未将预算完成情况作为考核管理层的主要依据。

3、公司管理层不够重视,没有成立由各部门领导参加的预算管理小组,公司的预算主要是由财务部门在征询公司总裁和副总裁的意见的基础上编制并提交公司董事会批准,由于缺少其他部门的参与且预算没有采取自下而上的程序致使公司预算的总体客观科学性不强。

4、在实施预算管理时没有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不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第三节信息技术一般性控制层面

一、对于系统的开发尚未制定正式的管理制度

有关项目启动、定义需求、自行系统设计及外购系统包、系统测试、数据转换、系统.上线、技术文档和用户培训方面均无相应控制,没有制定正式的管理制度。

二、尚未制定程序变更制度

公司现有的关键系统用友系统和售楼系统等均为外购成熟软件,目前对于关键系统的程序变更尚未制定任何正式的制度,在变更申请及授权、系统测试和系统迁移方而均无任何控制。

三、缺少保障IT服务的相关政策

目前,公司没有制定IT外包商服务考核的相关制度来评估和考核IT外包服务,也尚未制定关于签订正式的服务品质协议(SLA)的管理制度以及评估和考核内部IT服务的制度,没有对用友系统以及售楼系统签订SLA以满足持续性运营的要求。

四、对数据的访问控制及管理存在缺陷

1、对销售系统进行应用性控制检查,发现系统内信息(如价格、客户信息)的录入缺乏独立第三人审核。缺乏对系统信息变更的独立复核,不利于保障信息更新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2、对用友财务系统进行用户权限检查,发现总部的系统用户权限存在两个问题,一是

第一章

会计主管拥有系统管理员的权限,同时又处理日常会计业务,不符合职责分离的要求,二是总部共有5位财务人员拥有帐套主管权限,即对指定帐套的所有操作权限,包括反记账的操作。对反记账操作缺乏有效的审批执行流程,容易导致帐套凭证的修改不受控制,从而影响财务报表数据的准确性。系统权限的设置不当,可能造成系统漏洞而导致财务数据被不当修改的风险)。

3、查阅深圳子公司的《用友系统权限表》,发现深圳子公司的财务部门没有及时取消已离职财务人员的系统权限,也没有根据人事变动的情况赋予新入职员工应有的权限。离职员工的系统权限未及时取消,存在系统信息被恶意修改的风险,而新入职员工的权限未及时开放,会影响日常的会计核算工作。

五、未建立IT重大事件/问题汇报制度和安全培训制度

目前,S公司尚末分配IT专员以处理重大安全事件,尚未记录和审核安个事件。业务部门用户也没有接受相关的安全培训,无法确保各自在安全方而的职责。

第四章S公司内部控制体系的完善对策

分析前文S公司三大层面中的十七个控制缺陷,S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集中体现在某些控制活动缺失,己有的控制程序不完善,执行不彻底,以及控制没有及时得到修正和完善等。因此,S公司必须尽快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并在日常经营过程中严格执行。

结合S公司内部控制工作的推动,笔者分别对公司层面、业务流程层面和信息技术一般性控制层面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工作作了初步的规划,特别是在房地产开发、房地产销售、资金管理、财务报表编制、资产管理、预算管理以及IT管理等几个重要方面作了重点研究。

第一节对公司层面的内控制度的完善

一、董事会缺乏书面议事规则的完善对策

完善对策:董事会议事规则可以进一步规范董事会议事和决策程序,充分发挥董事会的经营决策作用,确保董事会工作的效率和决策的科学,它对公司全体董事、董事会秘书;列席董事会会议的监事、公司其他高管人员和其他有关人员都具有同等的约束力。我国证监会提出,上市公司应当在公司章程中规定规范的董事会议事规则,确保董事会的高效运作和科学决策。董事会议事规则的内容包括:

1、董事和独立董事的任职条件及职权;2、董事会的职权;

第一章

3、董事会会议的召集、通知和出席;4、董事会会议的议程与议案;5、董事会会议的表决;6、董事会会议记录;7、董事会秘书的职责。二、缺少独立董事的完善对策

完善对策:独立董事制度属于董事会的内控机制,在执行层次上通过参与决策来制衡高管人员,其监督更为有效快捷,也可以降低监督成本。我国证监会提出,上市公司应按照有关规定建立独立董事制度,,。上市公司的董事会成员中应至少包括三分之一的独立董事。担任独立董事应当符合下列基本条件:

1、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及其他有关规定,具备担任上市公司董事的资格;

2、具有《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所要求的独立性;

3、具备上市公司运作的基本知识,熟悉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及规则;4、具有五年以上法律、经济或其他履行独立董事职责所必需的工作经验。5、公司章程规定的其他条件。

另外,独立董事中至少要包括一名会计专业人士(会计专业人士是指具有高级职称或注册会计师资格的人士),建议该独立董事由股东大会决定选抒。独立董事的职责建议包括以下方面:

1、重大关联交易(指上市公司拟与关联人达成的总额高于300万兀或高于上市公司最近经审计净资产值的5%的关联交易)应由独立董事认可后,提交董事会讨论;

2、向董事会提议聘用或解聘会计师事务所;3、向董事会提请召开临时股东大会;4、提议召开董事会;

5、独立聘请外部审计机构和咨询机构;

6、可以在股东大会召开前公开向股东征集投票权。三、未设立审计委员会的完善对策

完善对策:目前,S公司的内部审计机构隶属于总裁,内部审计接近经营管理层,有利于为经营决策、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利益服务,并且保持了审计的独立性和较高层次的地位。不足之处在于,对本级公司的财务和总裁的经济责任难以进行独立的监督与评价。笔

第一章

者建议S公司整合内审资源,改变原有内审的隶属关系,在董事会下成立审计委员会并草拟审计委员会章程,由董事会定期对其进行绩效考核。审计委员会成员全部由董事组成,并且独立董事应占多数并担任召集人,至少应有一名独立董事是会计专业人士。审计委员会应拥有并承担以下功能以及职责:

1、提议聘请或更换外部审计机构;2、监督公司的内部审计制度及其实施;3、负责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之间的沟通;4、审核公司的财务信息及其披露;5、审查公司的内控制度。

内部审计机构在审计委员会领导下开展审计工作,这种体制可以保证内部审计具有较高的独立性和权威性,适应公司决策权和执行权分离的要求,能对董事会决策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意见反馈,有利于审计监督作用的充分发挥。

四、没有发布书面的《员工手册》的完善对策

完善对策:建议应根据以下内容尽快完成对《员工手册》的编制工作:l、员工的品行守则;2、员工的权利和义务;3、员工奖惩;

4、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公司的规章制度;5、利益冲突的申报和管理;6、匿名举报方式;7、安全与保密等。

经编制的《员工手册》应提交董事会审批通过,并发放给每一位在岗或新入职的员工。五、内部审计未建立在风险评估结果上的完善对策

完善对策:建议以风险评估为基础进行内部市计。风险评估应该参考公司的短期和长期的战略、产品和公司的发展、财务状况、过去的审计整改意见和管理层定性的意见。

公司应对生产、经营及管理的各环节进行风险辨识、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风险评估主要有:招投标决策、生产进度、工程质量、成本费用的目标符合性检查与评价等过程,以及风险分析、风险估计及风险管理等。

1、招投标决策控制:公司设有市场开发管理部门对招投标项目进行评价分析,以确定是否进一步投入费用。

第一章

2、生产进度、工程质量及成本费用信息处理:公司设有生产管理、质量管理和财务部门对相关业务信息的关键信息的统计核实,对反常信息的分析,跟踪和及时土报,对风险进行评估并提出对策。

3、绩效评价:项目完工后,根据施工单位的前期业绩、施工项目预算和同等条件下外单位施工项目的进度、质量、效益等指标进行全面的比较和评价,确定公司施工水平的先进程度。

第二节对业务流程层面的内控制度的完善

一、缺乏有关项目成本核算的统一规范政策的完善对策

完善对策:建议S公司编制有关成本核算的政策,并按公司发文程序提交审核,发放到各子公司操作执行。内容包括:

l、成本的组成;2、成本的计量;

3、成本的分摊(如对土地使用权取得费按土地面积分摊,公共前期规划设计费按建筑面积分摊);

4、成本的结转〔如规范结转的时点);5、成本的考核等。

二、成本费用计入不适当的会计期间的完善对策

完善对策:建议S公司严格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及会计政策要求及时进行账务处理,避免存在入账时间错误。

在工程进度方面,工程设计部以及监理公司根据实地验查承建商提供的工程进度报告,并及时将经核实的工程进度报告(包含完工量、占总进度比例、人工情况、用料情况等)以及随同验收报告的付款申请书(包含累计完成的工程总值、应付累计总值、已付累计总值、水电费与甲供材料等代付项目、本期应付额)交给财务部,财务部根据以上以核实的单据确认当期发生的开发成本并及时入账。在材料使用方面,建议按月定期报送购进材料的使用情况给财务部的成本会计,以便成本会计将实际使用的材料款项计入开发成本。

三、未及时将相关开发成本结转为产成品列示的完善对策

完善对策:建议S公司及时将已竣工验收的房地产开发成本的部分结转到开发产品科目,以便有效区分列示已竣工和非竣工的房产,增强存货信息披露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四、成本台帐无法准确反映预计总成本动态的完善对策

第一章

完善对策:建议S公司建立动态的成本管理台帐,在发生工程变更签证、设计变更时,由负责各项目的成本经办人将经过会签的工程变更签证与设计变更的内容以及金额变化的信息及时更新在工程成本台帐中,统计对工程整体造价的影响,并与每月的工程变更统计表一起上报管理层,以便管理层及时掌握实际成本与目标成本的差异,实现精细化的成本管理。

五、缺乏对在建子工程完工进度的有效管理措施的完善对策

完善对策:建议工程设计部门每月编制项目个子工程的关键节点预计与实际工程进度对比的横道图。对工程进度进行合理预测并及时调整计划可以有效地控制工程中可能出现的导致工程延误的风险,并相应地优化配置,节省成本。

六、物业管理收入的确认基于收付实现制的完善对策

完善对策:建议S公司在物业管理方面应遵循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在权责发生制的原则下进行收入的确认以及相关的账务处理,具体操作内容包括:

1、维护《物业管理合同登记表》,内容包括签订的物业名称、合同起止日期、合同里约定的物业管理费等。该登记表要根据实际合同的签订、终止及时更新。

2、每月底参照《物业管理合同登记表》的信息,计提每个楼盘的物业管理收入。3、实际收到款项并开具发票的时候,冲减应收账款。七、售楼系统内的财务与销售记录不一致的完善对策

完善对策:售楼系统内的信息未及时更新,造成财务记录与销售记录不一致,为防止出现重复销售的情况,发生退房时,建议S公司按以下方式操作:

1、客户必须提供经签宁的书面申请,并在退房款收据上签字确认,售后人员凭客户书面申请填写《客户退房申请书》提交公司各级领导审批。

2、《客户退房申请书》经过审批后,销售经理在销售系统中进行退房操作,并在《客户退房申请书》上标注确认。只有在销售经理执行完退房操作后,现场销售人员才有权将己退单元另行销售。

3、销售经理在执行完退房操作后,将《客户退房申请书》交接给财务部的销售会计,销售会计凭此单据进行账务处理,冲减“预收账款”,记入“其他应付款”。

4、在退房得到受理后,售后人员将所有己审批的退款材料交给财务部的出纳办理退款,退款后,收款人员在售楼系统中进行负数收款处理,财务部出纳凭原始单据核对并在售楼系统内审核退款信息。

5、出纳收到银行确认款项汇入客户指定帐户的通知后,财务部销售会计凭银行迸账单、客户收据以及负数发票进行账务处理,冲减“其他应付款”。

第一章

八、对应收的按揭款记账的科目为“预收款”的完善对策

完善对策:建议S公司根据合同条款的约定以及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在公司的财务制度中增加以下内容:

1、当楼盘达到合同约定的交楼标准时,确认收入;

2、未到帐的按揭款,记入“应收J!}款”,并定期编制应收账款帐龄分析表,由专人跟进应收账款的回收。

3、按揭款到帐时,凭银行进账单冲减“应收账款”。九、现有的《资金管理控制文件》中还需完善的内容

l、财务部根据日常报消和资金的使用情况,评估日常备用金的使用情况,合理制定备用金的限额,约束其使用范围并明确对备用金的管理审核权限。

2、增加对内部关联公司间的资金调拨的管理,明确资金调拨的审核程序;

3、增加对资金往来的清理及相关责任要求,明确清理的频率(如每月或每季度),并指定负责跟踪的经办人。

4、统一规范应收/应付账款的回收政策、清理期限和必要的惩罚方式;对应收账款设定最高额度限制;对客户的信用进行调查并根据客户以往付款记录建立客户信用档案,对客户信用进行等级评定;定期编制应收/应付账款账龄分析表,对于帐龄较长的未决款项,需根据公司规定采取相应的催缴措施;对个人借支款项要以书面的形式进行催缴并明确个人借支的限额、使用范围以及还款要求,以控制资金使用的风险;制定对坏账准备的计提方法,定期评估长期挂账款项的可回收性,并据此计提适当的坏账准备。

5、考虑到S公司的银行贷款较多,利息费用发生额较大,建议S公司遵循权责发生制原则,将贷款利息费用归集到适当的会计期间,编制并定期更新《贷款明细表》,记录每笔贷款的金额、银行帐户、起止日期以及贷款利率等详细信息。财务部在每月末对照该明细表上的信息对当期实际发生的利息费用进行计提,在实际收到银行提供的扣息单据后,再调整计提的利息费用。

6、完善关联方贷款的合约条款,列明签订合约以及资金到位的具体时间,以便于贷款资金的管理以及相关费用支付的安排。

十、在财务报表编制方面还需完善的内容

1、在对账方面,定期从财务系统中导出主要供应商及关联方的往来款余额及发生额明细,经财务经理签字或盖章后传真给对方公司财务部相关人员,并要求对方确认无误后签字盖章回传,如果发现差异,双方财务人员进行核对,共同找出差异原因并进行调整。经双方

第一章

签宇确认的对账单作为入账依据。

2、建立一套完整的期末结账与报告流程,并以书面形式记录保存。该流程应包括公司内部及外部对财务报告的需求、结账与报告的时间表和截止日期、结账相关工作、结账与报告的方法、运用的格式要求、需要进行数据分析的频率以及财务报表及附表和附注需要包含的公司各部门和子公司的内容要求。

3、针对实际操作中存在关帐不及时的情况,建议s公司编制规范的结账清单,于每月结账前发送至结账工作人员,具体列示出会计期间、结账日期、相关负责人、时间期限、工作分配等内容,以保证结账工作完整、及时地进行。

4、每季/年度本,总部的财务会计准备关联方交易清单(含关联方名称、余额、交易性质等信息),作为财务报表披露信息的一部分,于财务报表一起上报管理层审阅后对外公布关联交易信息。总部财务部制定统一的财务工作指引(会计手册),明确规定合并财务报告及重大业务流程的审批权限及审批流程,制定规范的《抵消分录检查清单》,在报表合并前确保所有抵消分录的完整性。此外,对合并报表的查阅、修改以及设置电子文件中特定公式锁定的相关安全保护,确保合并报表数据的真实和有效性。

5、建议S公司对最终对外披露的财务报告及相关披露信息提请公司高管和董事会批准。披露信息包括股份交易、主要交易、非常重大的出售事项、收购事项或反收购行动签订协议等:交易的一般性质、交易日期、进行交易的原因、预计从交易中取得的利益等;基本财务数据、关联交易、薪酬政策以及任何长期奖励计划、董事薪酬制定标准、退休金计划、物业资产及其他有形资产的估值、主要客户、公司表现的讨论与分析等,除此之外,还建议S公司设定信息收集、披露渠道和相关的积责分配。

6、依照现行企业会计准则和房地产行业的会计处理准则,在公司层面统一编制符合公司业务运作的会计手册或会计处理政策,建议包括常规交易和非常规交易的识别、审批和处理程序;建立完善的关联方交易与重大外部关系识别与处理程序:定期汇总所有正常/特殊关联方交易,并向审核委员会提交书面报告以保证在适当的会计期间完整、准确的披露所有关联方交易;更新和完善则-务制度,跟进新颁布的会计准则增加指导行业实务的政策,如投资性房地产的确认原则与初始计量方法、后续支出、减值分析,后续计量模式、转换和处置等,房屋销售收入的确认标准,销售退回在当期和资产负债表日后的会计处理,资产减值的判定基础以及开发和建造成本的核算如成本归集原则、成本分摊方法及结转时点要求。

十一、现有的《资产管理控制文件》中还需完善的内容

1、针对固定资产年度盘点时末采用更新的固定资产台帐作为参照依据,异致固定资产

第一章

盘点存在漏盘的现象,建议在盘点前,盘点人员需及时向财务部固定资产会计索取截至盘点日最新的固定资产台账,以确保盘点的有效进行。固定资产管理部门除了要建立固定资产台帐外,还要建立一式三份的固定资产卡片,管理部门、使用部门、财务部门各存一份,固定资产台帐和卡片必须自该固定资产购进验收入库后,详细记录资产的购置日期、使用部门、存放地点、原值、折旧、转移、维修、报废等等信息。

2、固定资产需要每半年和年度按时盘点,盘点完成后,资产管理部门必须及时汇总盘点结果,对发现的差异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编制盘点报告及盘盈盘亏报告并提交相关管理层审批后交给财务部,以确保及时将盘点差异入账。此外,财务部和资产管理部门要跟进盘点差异的解决,以确保按照审批的方案尽快完成。

3、针对固定资产实物管理存在缺陷的情况,建议行政部的资产管理员改进固定资产实物管理操作,如:固定资产验收移交时,应对资产进行编号,并及时贴上标签。在更新固定资产台帐的时候应同时一记录上固定资产编号。应定期检查固定资产标签,减少标签脱落的可能。若固定资产发生使用人或存放地等信息的变更,需填写《资产调动转移审批表》,根据资产管理的规定提交相关管理层审批。此外,行政部的资产管理员还应每月汇总资产信息的变更情况,制作《每月公司资产变动表》,交给财务部的固定资产会计及时更新核对。

4、建议S公司进一步完善固定资产管理的流程,所有固定资产的购置支出与折旧费用均需由各实际使用部门/成本中心分摊。对于公用固定资产的折旧,公司可根据实际情况,指定合理的分摊方法,统一的成本分摊方法可以保证公司内部财务处理的合理性和规范性。

5、建议公司增加对各类资产的残值率和使用年限的规定以及资产折旧方法和会计估计变更等内容,确保公司会计操作的统一性。

6、针对S公司对新增固定资产的账务处理以付款为依据的现象,建议增加有关固定资产新增的账务处理流程和入账依据的规定。固定资产的确认需以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为标准,提前支付的定金需记在“预付账款”科目,待确认固定资产时再冲转。若固定资产在当月通过使用人验收后,采购员应把验收确认过的《资产采购市批单》和发票及时送到财务部进行账务处理。此外,S公司应完善对《资产采购审批单.》的操作管理,确保固定资产的采购人、验收人的职责分离。

7、针对凭证记录存在截止性错误的现象,建议公司在凭证的会计处理上应符合权责发生制,在交易发生的当期予以入账确认。

二、加强预算控制和管理可采取的措施

1,细化预算的编制,将其分解到各个部门/成本中心,并在经营过程中,根据预算对各

第一章

个部门的实际情况与预算比较并进行考核。

2、加强预算执行过程中的控制。预算责任单位要建立预算统计台帐,指定专人负责统计、保管,及时登记,每月总结,并主动与财务部门的预算会计对账,做到日清月结,由财务部门按月统一汇总、归档。要求按预算的具体项目详细记录预算数量、金额、实际发生数、差异数、累计预算数、累计实际发生数、累计差异、差异说明等。

在实际预算执行过程中,各预算责任单位应组织专门人员及时检查、追踪预算的执行情况,根据财务部门提供的预算执行报告,每月对管理类和营销类预算进行差异分析,每半年对工程类预算进行差异分析,形成预算差异分析报告,上报预算管理小组。预算差异报告除了列明本期预算数、本期实际预算完成数、本期差异、累计预算数、累计实际发生数、累计差异数等内容,还应对差异进行具体分析,描述产生不利差异的原因、责任归属、改进措施以及形成有利差异的原因和今后进行巩固、扩大、推广的建议。

3、完善预算编制的流程。公司应该建立预算管理小组,预算管理小组由各部门/成本中心的领导参加,根据S公司的实际情况,可采用以下预算流程:每年9月份开始启动次年的预算编制工作时,总裁办负责牵头,召开所有部门/成本中心的领导参加的预算会议,布置预算编制任务,各部门/成本中心根据公司的经营目标和《预算管理控制文件》编制下一年度各类预算,并于1l月15日之前提交到预算管理小组。

预算管理小组负责复核各部门/成本中心的相关预算表格,重点审查编制的依据是否已详细说明,理由是否正当等。审查通过后,预算管理小组将各部门/成本中心的预算汇总、综合平衡,拟定成相应的预算总表,由组长签名确认,并报公司董事会进行沟通,经过沟通、修改之后,形成最终的预算议案,提交给年度最后一次董事会(12月中句)决议,进行最后审批。董事会审批通过后的预算方案,经执行董事签署后,由预算竹理小组下发监督执行,签署及下发时间需在当年12月31日前完成。

4、建立激励和惩罚机制。董事会应该对公司管理层的考核与预算完成情况挂钩,预算完成得较好的部门/成本中心应给予奖励,没有完成董事会下达的经营目标的部门/成本中心应受到一定的处罚。

5、完善后的预算管理流程图如图9所示:

第三节对信息技术一般性控制层面的内控制度的完善

一、S公司应建立正式的系统开发管理制度

正式的系统开发管理制度应包括七个阶段,即项目启动阶段、用户需求定义阶段、自行

第一章

系统设计及外购系统包阶段、系统测试阶段、数据转换阶段、系统上线阶段及技术文档及用户培训阶段。

在项目启动阶段:项目计划涵盖了该项目所有的必要步骤;在启动项目前进行可行性分析,并出具可行性报告;高级管理层有明确的发起人来管理项目的进程;在项目正式启动前可行性报告和项目计划经过分支机构和总部(针对重大项目)的管理层审核和批准。

在用户需求定义阶段:定义业务功能、性能要求、安全性设计;高级管理层、用户、IT员工和供应商都合理地参与了需求分析;在设计系统前出具定义业务和应用控制要求的需求报告,且该需求报告已经管理层审核批准。

在自行系统设计及外购系统包阶段:在自行开发的情况下,严格遵循标准编程方法论并运用合适的软件开发工具以确保开发的系统的软件质量:在外购系统的情况下,对系统进行合理筛选,被筛选部分应当是广为人知且被广泛应用的,或者其供应商以提供高效的支持服务著称。

在系统测试阶段:开发、测试和生产环境应保持隔离;进行单元、系统和用户测试以确保在生产环境应用之前达到用户需求;由专人完成测试报告/记录且在生产环境应用之前经管理层审核。

在数据转换阶段:有合理的计划指导数据转换,计划涵盖了所有与数据转换相关的重要方面且在实施前经过管理层批准;数据转换报告记录了数据转换流程且经管理层审核;由专人执行合理的数据测试并出具数据转换测试报告,报告经管理层审核;存在恰当的恢复计划以防在数据转换过程中的突发状况。

在系统上线阶段:由项目发起人/所有人、管理层予以正式的实施批准:通知所有有关人员;明确回退策略和升级程序。

在技术文档及用户培训阶段:当系统变更时由专人更新技术文档;当系统变更影响到用户和IT员工的工作时将对其进行适当的培训。

二、S公司应建立程序变更管理制度

变更申请的说明、授权和追踪:由业务部门的最终用户提交正式的变更申请表,经相关的业务部门主管和IT部门主管审批;变更项目审批后,由管理层授权井指定专人负责跟进和监督该变更项目;在变更项目过程中,该指定的人员负责记录变更进度,并及时提交管理层审核。

单元、系统和用户测试:测试和生产环境应保持隔离;进行单元、系统和用户测试以确保在生产环境应用之前达到用户需求;由专人完成测试报告记录且在生产环境应用之前经管

第一章

理层审核。

迁移到生产环境的授权(包括紧急调试和开发人员对生产环境的访问):有正式的流程进行时间进度安排、沟通、协调以及在生产环境中实施变更;变更只有经过批准和测试后才可以在生产坏境中实施;有可审计的控制措施防止对生产环境目录进行未经授权的访问:有正式的制度和程序对紧急变更进行管理。

三、S公司应制定IT服务水平需求的管理制度

制定关于签订正式的服务品质协议(SLA)的管理制度,包括服务商的选择、合同的审批流程等;制定IT外包服务考核规定,定义相关的考核标准,并要求每季度对所有的IT外包服务进行评估和考核,且保留评估和考核的记录;制定内部IT服务考核规定,定义相关的考核标准,并要求每季度对所有的IT内部服务进行评估和考核,且保留评估和考核的记录。

四、针对数据的访问控制及管理缺陷的完善对策

1、针对售楼系统缺乏对系统信息变更的独立复核的问题,建议S公司采取以下方法:系统管理员将价格、客户信息录入系统后,必须由独立的第三人对照资料原件核对系统内的价格和信息,核对无误后,在系统内执行审核功能,价格信息才能发布生效。

当价格发生更改时,系统管理员根据审批的价格更改明细在系统内更新价格信息后,必须由独立第三人在系统内执行审核功能后,价格更改才生效。

现场销售人员将客户的认购信息、签约信息录入售楼系统后,必须经由独立第三人(如项目销售经理)核对认购书或者《商品房买卖合同》原件,确认录入系统的信息无误后,在系统内执行审核功能,系统的客户信息才能生效。

客户认购信息与收款信息一旦生效,不能随意史改。如需更改,需由相关经办人员提出申请,经项目销售经理确认后,由系统管理员在系统内执行反审核操作,才能进行更改。

2、针对用友财务系统用户权限设置的问题,建议S公司由IT部门员工担任系统管理员,分配各岗位人员的系统权限。制定反记账的申请、审批、操作的正规流程,并要求只有总部的财务经理拥有反记账的权限。

财务部员工在办理离职手续时,由会计经理在《员工离职移交审批表》上注明该员工需注销的系统权限,将该表提交给系统管理员。由系统管理员取消该员工的系统权限之后,在《员工离职移交审批表》上签字确认,或通过书面方式(传真或邮件)回复确认已取消权限。

财务部有新员工入职时,由会计主管根据入职员工工作职责所需的系统权限,填写书面申请,提交系统管理员为新员工开通系统权限。

五、应建立IT重大事件/问题汇报制度和安全培训制度

第一章

指定IT专员监督和处理重大安全事件,记录安全事件并由管理者审核。

建立相应的安全培训制度,保证IT和业务部门用户明确各自在安全方而的职责和责任,定期组织和开展针对新入职员工和全体员工的安全培训,IT技术人员定期和不定期参加IT技术有关的培训,提高技术支持能力。

第四节内部控制有效执行的保障措施

内部控制系统的构建,既离不开企业内部规章制度的建设和完善,也离不开企业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的建设以及完善的监督检查与评价机制。为保证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执行,S公司还应当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企业的文化建设

加强企业精神、经营理念、经营目标、企业宗旨的深入贯彻和宣传,形成公司员工精神支柱,树立公司价值观。同时,加强员工思想教育,推动员工薪酬改革,推行同工同酬制度,增强员工对公司价值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制定完善的人力资源政策

人力资源政策包括岗位职责的划分、人力资源计划、招聘、培训、离职、考核、薪酬等一系列有关人事政策。

1、建立岗位说明制度,明确所有岗位的主要职责、资历、经验要求等,明确岗位职责及分工情况,确保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

2、合理制定人力资源需求计划。在公司发展战略目标、发展方向指导下,编制人力资源需求计划,注明所需人员的职位、数量、专业胜任能力、时间要求以及其他的备注事项。同时还应当注意与考虑进行一定的人才储备。

3、制定合理的人才选拔、培训和晋升制度。4、完善员工离职管理制度。

5、制定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考核制度。

6、制定科学的内部薪酬制度,规范分配行为,调动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企业及员工自身的发展。

三、建立风险识别、分析、评估和预警机制

企业面临内外环境的日益复杂化,企业间竞争的也日益激烈,企业经营风险不断提高,如何辨别、分析防范和控制经营风险,已成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从事房地产开发的S公司的主要风险在于行业景气程度、施工项目招投标管理和项目竣工决算、资金

第一章

管理等,通过风险分析和评估,采取恰当的方法降低风险。建立公司预警指标体系,便于对企业风险情况加以判断并采取应对措施。

四、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加强内部控制

充分、及时、准确的信息与沟通是内部控制得以落实的基础,主体的各个层级都需要借助信息来识别、评估和应对风险。正如美国著名的末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所说:“未来竞争是管理的竞争,竞争的焦点在于每个社会组织内部成员之间及其与外部组织的有效沟通上”。有关的信息,无论是来自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沟通,还是来自于外部的利益相关者(如消费者、供应商、股东、债权人)的交流,都应被加以识别、分析和反馈,以支持企业的经营决策、战略需要,并最终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及时地汇报给管理层甚至董事会,使其他们能有效地处理和解决问题。

在高度信息化的今天,公司应当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EFT、EDI以及ERP等来收集、处理和传递数据信息,使企业能够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整合业务流程,达到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的目标。

五、完善内部控制配套制度

要保证S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运行,与内部控制制度相关的各项规章制度不可或缺,尤其是:

1、公司领导班子分工职责。2、内部审计监察制度。3、内部控制的考核制度。

六、建立完善的监督检查与评价机制

要确保内部控制制度被切实地执行且执行的效果良好,内部控制过程就必须被施以恰当的监督与评价。监督与评价方式主要有:

1、内部审计。内部审计既是企业内部控制的一个部分,也是监瞥内部控制其它环节的主要力量。

2、外部独立审计。外部独立审计可以促使企业管理当局对内部控制予以应有的重视。3、内部控制检查与评价工作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有效实施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内部控制检查与评价程序,可以发现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中的问题,不断改进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第一章

结束语

本文是在阅读了大量文献资料后,在对S公司业务流程和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大量调查和分析的前提下,围绕S公司的内部控制现状,运用在工商管理课程中学到的理论知识,以内部控制理论为理论基础,根据内部控制的法律规范要求,结合目前我国企业,特别是房地产开发企业内部控制系统长期存在的制度不健全、设计不合理、实施不规范、方法不科学等问题,从内部控制的概念及特点、理论发展历程、国内外研究现状、内部控制体系建立的原则和内部控制审核的基本程序等方面对内部控制的基本理论进行了阐述,结合S公司计划在国内上市的现代企业管理需要以及其内部控制的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根据市场监管机构的要求和企业经营管理的实际需要,完善内部控制手段,确保内部控制制度得到有效的执行,以实现S公司的经营管理目标。通过本文的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1、S公司作为一家民营企业,在经营管理上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加之房地产企业经营的特殊环境,内部控制制度虽然存在但不够完善和健全,在执行过程中的执行力度也不够。

2、从公司层面来分析,S公司在董事会的架构设置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内部审计的功能也没有很好地发挥,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建议S公司应该加强董事会的管理职能、优化组织架构,同时加强风险控制,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

第一章

3、从业务流程层面的房地产开发单元来分析,S公司在项目成本核算及工程成本管理台帐等方面还缺乏规范的制度,笔者建议S公司应统一项目成本核算的政策,并建立动态的成本管理台帐来完整、准确、及时地反映当前工程预计总成本。

4、从业务流程层面的会计处理方面来分析,S公司在收入和成本费用的计量方面存在缺陷,会计控制的核心未得到充分体现,会计处理基于收付实现制。笔者建议S公司应该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按权责发生制来对收入和成本费用进行计量。

5、从业务流程层面的房地产销售单元来分析,S公司的售楼系统在流程方面存在缺陷,笔者建议售楼系统内的信息应及时更新,并提出了售楼系统流程的完善方案以防止重复销售的情况发生。

6、从业务流程层面的资金管理方面来分析,S公司在备用金的管理、关联方资金调拨、资金往来清理以及应收/应付款的管理等方面存在缺陷,笔者建议S公司应完善《资金管理控制文件》,合理制定备用金的限额、约束其使用范围和审核权限等;增加对内部关联方公司间的资金调拨的管理制度:增加对资金往来的清理及相关责任要求;统一规范应收/应付账款的回收政策、清理期限和必要的惩罚方式。

7、从业务流程层面的财务报表编制方面来分析,S公司缺乏统一的关帐流程,也没有规范的对账程序,财务风险管理的意识不强。另外,S公司也没有建立有关信息披露的机制及合并报表体系。针对上述缺陷,笔者建议S公司应该统一编制符合公司业务运作的会计手册或会计处理政策,并且建立一套完整的期末结账与报告流程,设定信息收集、披露渠道和相关的职责分配。

8、从业务流程层面的资产管理方面来分析,s公司目前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够完善、且现有制度执行力度不够,固定资产的购置、保管、报废等过程中都存在控制弱点,笔者建议S公司进一步完善资产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购置、验收、盘点、维修及报废等各个环节的控制,另外还建议S公司增加对各类资产的残值率和使用年限的规定以及资产折旧方法和会计估计变更等内容,确保公司会计操作的统一性。

9、从业务流程层面的预算管理方面来分析,目前S公司预算管理不够科学,执行力度不强,预算的流程也存在一定的缺陷。笔者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细化预算编制并加强执行过程对预算的控制的方案,建立激励和奖惩机制,通过规范和完善预算管理流程,进一步加强S公司的预算管理。

10、从信息技术一般性控制层面来分析,S公司在系统开发、程序变更和IT服务保障等方面都缺乏相关制度,对数据的访问及管理也存在一定缺陷,缺乏适当的控制活动。笔者

第一章

针对上述缺陷增加了待完善的相关制度的内容提要,并对系统权限设定的控制提出了意见建议。

笔者认为,若S公司能对本文提及的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进行完善和改进,定能使公司的内部控制得到进一步的健全,从而对公司加强管理、控制风险、提高效益起到重要的作用。当然,由于时间及水平的限制,本文在理论研究及实际案例分析中难免有不足之处,尤其是案例分析中没有对S公司内部控制各个环节进行详细分析,例如尚缺少对投资控制、筹资管理、利润分配管理等方面的详细设计,也没有按一般内部控制模型各个要素进行分析,显得不够完整;另外在某些方面还需分析得更深入,例如业务控制方面。尽管存在一些缺陷,但笔者认为本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我国一些民营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内部控制现状,一些建议对其它企业特别是房地产开发企业加强内部控制有借鉴和参考作用。笔者将会继续研究学习,以弥补在本论文中的缺憾。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房地产公司内控汇报材料》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房地产公司内控汇报材料: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房地产公司内控汇报材料》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610985.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