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周第2课时七上6—2普查和抽样调查彩石中学董燕茹
七上6--2普查和抽样调查
课标要求:
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等过程,经历调查、统计等活动,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统计意识和获取数据途径的选择,感受收集数据的必要性。教材分析:
本节将介绍数据收集的两种常用方法-----普查和抽样调查,并希望通过实际问题的讨论,让学生明确两种方式的特点,从而能够具体情境的要求中选用适当的调查方式.此外,统计作为处理现实世界数据的一个重要分支,在教学中首先要求素材本身的真实性,以培养学生求真的科学态度;其次要加强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大家的合作精神;最后要注意学生的过程性学习,发展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普查和抽样调查的应用,并选择合适的调查方法,解决有关现实问题.学生知识点分析:
学生已经有了一些有关收集和处理数据的简单知识。在此基础上,通过课前调查任务的布置,将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中,在感悟理解的基础上,以数据的收集与处理、评判与应用的顺序展开教与学。了解普查、抽样调查、总体、个体、样本等概念,了解普查和抽样调查的应用,并选择合适的调查方法,解决有关现实问题.
学生能力点分析:
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了很多合作学习的过程,具有了一定的合作学习的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但是受年龄特征影响,他们知识迁移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观察总结的能力相对较差,对于知识的表述不是很全面、规范、准确。知识技能:
经历调查、收集数据的过程,感受抽样的必要性;了解普查、抽样调查、总体、个体、样本等概念,了解普查和抽样调查的应用,并选择合适的调查方法,解决有关现实问题.数学思考:
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领会抽样调查的优点和局限性,体会不同的抽样可能得到不同的结果.解决问题:
通过小组合作调查研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能根据具体情境设计适当的抽样调查方案.情感态度:
培养学生节约用水意识;通过调查身边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方法与媒体: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拓展学生的思维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
社会调查(提前一天布置)
以6人合作小组为单位,开展调查活动:
通过查阅资料了解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人情况,进一步了解人口的区域构成,年龄构成,性别构成,民族构成等.
二、构建动场(情境引入,理解概念)(以4人合作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先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妈妈:“孩子,再帮妈妈买鸡蛋去”;妈妈:“这次注意点,上次你买的鸡蛋有好几个是坏的.”妈妈:孩子:“妈妈,这次的鸡蛋全是好的,我每个都打开看过了”,妈妈:“啊!”在这个故事中,体现了数据收集调查的两种方式:普查与抽样调查.定义:为了特定目的对全部考察对象进行的全面调查,叫做普查.从总体中抽取部分个体进行调查,这种调查称为抽样调查.1.结合你对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认识,尝试回答下列问题:
(1)这项调查的被考察对象、调查的目的、以及所采用的调查方式分别是什么?同学交流谈谈自己的看法.
(2)我们通常把被考察的对象的全体叫做总体,组成总体的每一个被考察对象叫做个体.你能说出这项普查的总体和个体吗?试一试!如:调查目的:考察我国人口年龄构成.
总体: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常住的人口年龄.
个体:符合这一条件的每一个公民的年龄.
注意:这里所说的“考察对象”是指表示事物某一特征的数据.在这个问题中总体,个体均指人口年龄,而不是指人.
调查方式:采用普查.(因为为了准确了解全国人口状况)...
2.某灯泡厂要了解生产的1000只灯泡的使用寿命,你认为该如何进行调查?(1)在这个问题中,被考察的对象是什么?调查的目的是什么?适合采用怎样的调查方式?尝试说出它的总体和个体.
(2)交流总结:什么是抽样调查?什么是总体的一个样本?说出这个问题中的样本.
例:第一节中小明随机调查了40人的节水意识情况,就属于抽样调查;我国每五年进行一次全国1%人口的抽样调查,其中被抽取的1%人口就是全国人口的一个样本.
三、调查方式的选择(个人独立完成后,4人小组汇总,讨论,最后派代表进行总结回答.)
1.下列调查中,你认为应该采用哪种调查方式,并说出自己选择这一观点的理由.(1)了解你们班同学周末时间是如何安排的;(普查)(2)了解一批圆珠笔芯的使用寿命;(抽样调查)(3)了解我国八年级学生的视力情况.(抽样调查)
(4)要保证嫦娥三号卫星的成功发射,对重要零部件采用何种方式检查.(普查)
(5)全国中学生的节水意识;(抽样调查)
(6)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收视率;(抽样调查)2.结合以上实例,尝试写出普查与抽样调查的优缺点:
优点普查抽样调查通过调查总体来收集数据,通过调查样本来收集数调查的结果准确.工作量大,难度大,而且有些调查不宜使用普查.据,工作量较小,便于进行.调查结果往往不如普查得到的结果准确.缺点
3.说明什么时候用普查的方式获得数据较好,什么时候用抽样调查的方式获得数据较好?
(1)当总体中个体数目较少时;当要研究的问题要求情况真实、准确性较高时;调查工作较方便,没有破坏性等等,此时用普查方式获得数据较好.
(2)总体中个体数目较多,普查的工作量大;受客观条件限制,无法对所有个体进行调查;调查具有破坏性时,采用抽样调查方式较好.四、探究学习
为了了解你所在地区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你准备怎样收集数据?先进行小组交流后再给出下列问题.
下面分别是小明、小颖、小亮三个小组的调查结果:
小明:我们小组在公园里调查了100名老年人,他们一年中生病的次数如图所示:
10090807060504030201*0人数831521至2次3至6次7次及以上生病次数
小颖:我们小组在医院调查了100名老年病人,他们一年中生病的次数如图所示:
1至2次7%3至6次24%7次及以上69%
问题:比较一下小明与小颖所得数据的差别,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小亮:我们小组调查了10名老年邻居,他们一年中生病的次数如下表所示:
生病的次数1至2次3至6次7次及以上
(1)你同意他们的做法吗?说说你的理由.(学生分析后回
(2)为了了解该地区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你认为应当怎样收集数据?与同伴交流.
(3)小华利用派出所的户籍网随机调查了该地区10%的老年人,发现他们一年平均生病3次左右,你认为他的调查方式如何?(4)代表性、广泛性分别指什么,你是怎么理解的?(5)大样本一定能保证调查结论准确吗?4人小组交流.五、综合建模(鼓励学生自己进行归纳)1.基本概念:
(1)调查、普查、抽样调查.(2)总体、个体、样本.
2.何时采用普查、何时采用抽样调查,各有什么优缺点?
3.当总体中的个体数目较多时,为了节省时间、人力、物力,可采用抽样调查.为了获得较为准确的调查结果,抽样时要注意样本的代表性和广泛性.还要注意关注样本的大小.六、布置作业
1.电视台需要在本市调查某节目的收视率,每个看电视的人都要被问到吗?对一所中学学生的调查结果能否作为该节目的收视率?你认为对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作的调查结果会一样吗?
2.王叔叔准备买一台彩电,他从报纸上得知上季度甲型号的彩电销售量比乙型号彩电销售量略高.于是他决定买甲型号彩电.可是,到了商店以后,他观察了20
人数45
分钟,发现有3人买了乙型号彩电,只有1人买了甲型号的彩电.他想一定是报纸弄错了,于是也买了乙型号彩电,你认为一定是报纸弄错了吗?
3.统计资料表明,大多数汽车发生交通事故时其速度为中等,极少的事故发生于车速大于150km/h的情况.因此,小明认为高速行驶比较安全,你认为小明的结论正确吗?为什么?
4.我国自古就流传着《百家姓》,现在哪个姓氏的人比较多呢?(1)在全班进行调查,找出你们班最常见的三个姓氏,它们是什么?(2)调查全校同学的姓氏情况,你打算怎样调查?写出你们学校最常见的三个姓氏.
(3)通过查资料的方式,看看全国最常见的三个姓氏是什么?这个结果和你调查的全班姓氏情况、全校姓氏情况一致吗?
(彩石中学董燕茹)
扩展阅读:第17周第4课时七上6—3数据的表示(2)彩石中学董燕茹
七上6-3数据的表示(二)
教材分析:教科书基于学生对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的基础之上,提出了本课的具体学习任务:对所收集的数据通过制作图表和条形统计图描述数据,并能从条形统计图中尽可能多地获取正确信息,利用数据进行简单的推断,理解频数分布直方图图表示数据的特点.教学重点:能通过实际问题说出频数直方图的概念和特点;教学难点:利用题目信息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
学生知识点分析分析:学生在上一课时学习过利用扇形统计图进行数据的表示,在小学对条形统计图的特点有所了解,通过表格描述数据也是一种常见的形式,学生在看到一组数据后会采用不同的表示方法,为本节引入频数分布直方图打下基础.
学生能力点分析:学生在小学里学过条形统计图,教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生动的现实情境,使学生在活动中初步积累了一定的阅读统计图、认识统计图,从统计图中获取有用信息的数学活动经验,同时在相关活动中也形成了对统计图进行对比与选择,学生能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本节的学习中来,具备了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意识和初步的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能通过实际问题说出条形统计图的概念和特点;
数学思考:能利用表格整理数据,并能作出条形统计图,体会数据能帮助我们作出合理决策的作用;
问题解决:在从频数分布直方图中获取信息的过程中,获取相互交流、相互评价产生新认识的数学活动经验;
情感态度:在统计过程中体会数据的客观真实性,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初步培养学生以科学数据为依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教学方法:观察归纳、小组合作活动交流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过程:一、构建动场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同学们在课外最爱读那一类书籍?文学类(A)、漫画类(B)、科普类(C)、历史类(D)
下面是小亮调查的七(1)班50位同学喜欢的书籍,结果如下:(投影片)AABCDABAACBAACBCAABCAABACDAACDBACDAAACDACBAACCDAAC
根据上面结果,你能很快说出该班同学最喜欢读那一类书吗?他的数据表示方式是什么?
你能设计出一个比较好的表示方式吗?小组相互交流,共同探讨.我们小组用如下方式表示:二、自主学习
活动内容:见课本168页表,是某校初一(2)班的同学入学信息表:
(1)你能用恰当的统计图表表示该班同学入学时的英语成绩吗?从你的图表中能看
出大部分同学处于哪个等级?成绩的整体分布情况怎样?学生独立自主成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第三、探究学习(频数分布直方图的认识)
活动内容:(2)你能用恰当的统计图表表示该班同学入学时的语文成绩吗?从你的图表中能看出大部分同学处于哪个分数段?成绩的整体分布情况怎样?对于(2)小明还想采用表格和统计图的方法,结果他觉得很复杂.成687275分178分279分180分281分282分28385
1131
成绩人数优22良5中3绩分分人数分分5人数4321068分72分75分78分79分80分81分82分83分85分86分87分88分89分90分91分92分94分成绩
你能帮小明改进吗?
这时他借鉴英语成绩的表示,将语文成绩按10分的距离分段,统计每个分数段的学生数:成绩段人数人数201*161412108642060≤分数<7070≤分数<8080≤分数<9090≤分数<100成绩60~70170~80580~901890~1006像这样的统计图称为频数直方图.
你能明白小明的做法吗?
我们把上面这幅图的横轴略作调整.
人数201*16141210864201*0708090100成绩如果样本数很大,样本中数据的差距也比较大时,频数直方图能更清晰、更直观地反映数据的整体状况.第四、练习提高
做一做请将表格中的数学成绩按10分分段,用频数直方图表示.第五、综合建模师生互相交流总结
(1)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清楚地反映各个项目的具体数量.(2)图表与条形统计图在反映整体成绩的缺点.(3)频数分布直方图的优越性.(4)频数直方图与条形统计图的区别.板书设计:6、3数据的表示(2)1、引例2、频数意义3、频数直方图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第17周第2课时七上6—2普查和抽样调查彩石中学董燕茹》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第17周第2课时七上6—2普查和抽样调查彩石中学董燕茹: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