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经验总结2
初中语文教学经验总结王隐
执教语文,既是我的荣幸,又是我的压力。十几年来,我不断探索,不断积累,其中有苦闷彷徨,也有欣喜若狂。下面我来谈一谈我在这些年的语文教学工作中得到的一些浅薄的教学经验:
一.用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焕发课堂活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让学生喜欢某一门课,进而提高学习成绩,就必须要让他对这门课产生兴趣。
应试教学课堂围绕知识目标而展开,储存继承前人积累下来的经验和体验,但忽视了学生创新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如何激活所需的先前经验,萌动求知欲望呢?新课标要求我们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激活学生好奇心,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定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为此,我仔细研究教育心理,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积极探索有利于激发兴趣、激活思维、激励探讨的课堂教学方法。例如在处理每单元的重点篇目时,我们始终采用“整体感知合作探究反思质疑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内容精心设计问题,组织课堂教学。
这样教学,课堂上感受到的是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教师已成为学生的亲密朋友,教室也转变成为学生的学堂,学生再也不是僵化呆板、默默无闻的模范听众。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培养:或质疑问难,或浮想联翩,或小组间交流,或挑战权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小组间互动,环境互动,在有限的时间内,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锻炼和表现的机会。教室中再没有阴暗冰冷的“死角”,课堂上充满着流动的阳光,平等、和谐与交流共存,发现、挑战与沉思同在。活跃的思维,频动的闪光点,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教师的授课既源于教材,又不唯教材。师生的情感与个性融在其中,现实的生活进入课堂,学生在互动中求知,在活动中探索,既轻松地掌握了知识,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能力。学生的整体素质有了质的提高,语文课堂真正焕发出它应有的活力。
二.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学习效率
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要求具有新鲜活力的语文课堂不仅要有教学模式的转变,学生思维的开启,更要有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掌握丰富的语文知识并获取叩开知识大门金钥匙的课堂教学效果。这是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基本要求,也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集中体现。
应试教学课堂总是教师比比划划,总是在如何把知识线条明晰化上动心思,在学习中学生不能亲自体验到获得知识的过程与乐趣,其接受知识的过程间接而单一。新课程要求课堂要以更新教学手段为重点,借助各种媒体和教学资源让学生自主体验、感受,使得师生在探索中经验共享。信息时代多样的媒体和无所不在的网络正好为我们扩展课堂教学的领域,拓宽摄取知识的渠道,为实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提供了一个可操作的平台。
教学中,我仔细研究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自己动手制作教学课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将学生从原有的课堂圈子中“解放”出来,调动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使他们能够在自主探究与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挑战自我,扩展创造性思维。
三.用扎实多样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死教书、教死书不能适应社会对教育的需要,新课程改革正是对今天教师教学观念的挑战。教师应由知识的占有者转化为知识的组织者,由知识的传递者转化为学习的促进者,超越课堂的藩篱,将现代教学过程演化为“培养学习者”的过程,实现由“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的根本转变。用扎实多样的训练,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终身学习的本领。
“授之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教育的意旨并非知识的累积,而是心智上的能力的发育。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是有限的,所学的知识也受时代的局限,他们要在未来有所作为,要在未来跟上时代,就一定要不断地学习,终身学习,去吸收新东西,更新知识结构。可见,方法的确比知识更为重要,教授方法才是教学的根本。那么,学生对于传授的方法是否能够灵活运用,对学生而言,则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反复的训练过程。
为此,我针对不同的知识板块,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夯实基础硬笔书法每日一页,字词听写“循环放映”;扩大积累课外阅读每日一段,读书笔记(摘记)天天都写;训练能力阅读理解,从总体方法到解题技巧,系统指导,反复锤炼;作文训练循序渐进,小作文依课文内容随堂布置,借“题”发挥,大作文紧扣课标和中考方向力求既有章法,又有创新,鼓励放飞思想,大胆发挥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从基础入手到提高能力直至学以致用,生动、活泼,扎实、系统,有序、有恒的训练,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学习效率,初步获得了一些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扩展阅读:初中语文教学经验与心得体会 共二十六篇
第一篇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
新课程要求一线的教师更新教育理念,这个要求对特别注重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语文学科具有重要价值,并且可以使语文教学更科学更合理,为语文教学行为提供了一个适合学生发展、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大舞台。结合新课程中的新理念,对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一些普遍行为,有必要进行反思,以便对新课程新理念认识得更为深刻。
首先,对德育渗透的贯彻不到位。语文是综合性最强的一门人文学科。通过教学不仅要求学生获得语文知识,而且更要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目的。但在我们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往往偏重于对语文知识的传授,对句子的理解分析,修辞方式的运用等等,而忽视了语文的教育功能;文章所传达的思想,精神、人生观、心理状态等,以及对于学生应该从中借鉴什么,学习什么、批判什么。新课程“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出更高要求,尤其更强调“育人为本”的教育观念。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在成长中如何以健康的心态面对人生的种种挑战。
其次,弱化写作环节。虽然在此之前我们经常倡导创新作文,也强调作文在教学中的份量,但在实际行为中,我们很多教师只在作文课堂上进行写作教学,造成了学生为学作而写作,没有对学生的写作进行日常化系统化教学,使大部分同学的作文空洞而缺少感动,有的只是优美词语的堆砌或是干巴巴的叙事。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我们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感悟生活,随时写,及时写,让学生情不自禁的、发自内心的、主动而积极地渴望去抒写。日积月累的写作,何愁作文课写不出好作文?
最后,考试分析过于简单。教学中,我们往往考试过后只是简单的评讲试卷,关注正确答案是怎么样的,忽视了系统的考试分析环节,考试分析应当涉及的主要内容大致包括这样几个方面:试题特点,学生答题情况,反思与对策。这就需要教师肯下工夫去研究,去发现,才能有所提高。
第二篇
初中语文教学心得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于教育,作为新时代的教育人,我们背负着历史的重托和社会的期望。“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在十一个年头的教学生涯中,我不断探索,不能说形成了一套理论,但也积累了一点经验,供大家商榷。
学生是主体我爱每一个学生一、把心贴近每一个学生
常言说,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月有圆缺,学有迟速。学生的差异性必然存在。著名教育家韩凤珍说过:“难教育的孩子,都是失去自尊心的孩子;所有好教育的孩子,都是具有强烈自尊心的孩子。教育者就是要千方百计地保护孩子最宝贵的东西自尊心”。1、给优生以雄心
优秀的学生有他扎实的基本功,有他超人的智慧,甚至还有独道的学习方法,基于这些优越的条件,我要求学生拥有的是雄心壮志,要定下更远更高的目标,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二⑴班的胡丙方和二⑴班的田秀红是极具语文天赋的两位女生,她们的语文学习兴趣浓烈,文笔优美,阅读鉴赏及审美能力都很强,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老是给她们灌输要争第一,要考高分,要有向前闯的勇气和决心,因此,在两年的每次考试中,她们都能考出好分。2、给中等生以信心
中等生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总是吊在中间,因而好多易满足的同学也就乐于呆在这个位置,平平而过,懒懒散散,消极地对待自己的成绩。针对这种心理,我给中等生的是信心,我鼓励他们通过努力还可往上一些,我把他们归为中上等,意思是有可能上升趋势,因而好多学生恢复了信心,他们努力赶超,扩大了优生的范围。3、给差生以上进心
在一个优秀教师的眼中,学校中应该没有“差生”,只有学有困难的学生。我尊重这类学生。努力激发他们的上进心,“我并不比别人差”,“我还有优于别人的长处”。二⑴班有个叫范济民的同学,学习上一窍不通,但他会用电脑,因此我常常在语文课上穿插信息技术知识,让他表演,获得大家称赞,还有一位田伟同学,学习极差,但他常常出其不意地回答出我的一些难题(也许是偶然),但我就趁此机会大肆渲染,鼓励他,促使他上进。这样,这些所谓的差生有了一点学的甜头,也就多了一点学习的劲头了。二、把情倾入每一个学生
1、对好生注入严厉的情感而非宠爱
常言道,严是爱,松是害。我对学生要求严格,愈是好生,我更是当面说坏话,背后说好话。在我的班上,优生没有趾高气扬的神态和养尊处优的病态,因为他们跟所有同学是同等的,有时甚至更苛刻些。占伟同学曾因少做一道阅读题在全班同学面前作检讨,田红宁同学因写错一个字而被罚写一百遍,罗清同学因重理轻文被罚向全班同学做思想剖析等,这些同学因为受到了严厉的“惩罚”而改正了自己的坏习惯,经过努力在本次语文测试中都取得了90多分的高分。
2、对中等生关爱非慢怠
在我所带的二⑴班中,有这样一类女生,语文成绩较好,但理科成绩弱,总名次总是上不去,因而也没了位置,失去了信心。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我找她们谈心,肯定她们的长处,教会她们协调各科的关系,树立她们单科精品意识。我常常拿巴东的名人、著名文艺导演周龙然的事例开导启发她们,要发挥自己的优势科目,不放弃自己,因此,这类同学的语文成绩也上升极快。
3、对差生包容而非放弃
二⑴班的徐鹏英是一个众所周知的差生,但我对他采取了包容的态度,允许他课堂上犯一点点小错误,如听课走神,作业做不完等,但我并没放弃他的求知,上课要求他抄课文、练字,45分钟并不白白浪费。这个孩子尽管成绩差,但初中两年来从没拖欠过作业,其实也是一个可爱的学生。
三、把业授给每一个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世界。”因此,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创造者。1、课堂进度顾及每个学生
我通常上课的进度不快,我的每堂课要能使每个同学听懂,每个同学有所得。
2、课堂提问针对每一层学生
在提问中我因势利导,难题抛给优生,而易题留给了中下等同学,这样优生感觉有挑战性,而差生也不会因答不上而尴尬,失去学习的信心。3、课后辅导落实每一类学生
培优补低是落实的重点,对待优生我填充他们课堂上的饥饿感进行拔高训练,比如写作技巧的指导,阅读的综合能力的提高,让这类学生真正优起来,而对于低生则注重基础的训练,有关语文知识,学习方法,浅易的阅读等达到一个巩固过程,这样因地制宜,适得其所。
第三篇
初中语文教学心得
一、学生是主体关爱每一个学生著名教育家韩凤珍说过:“难教育的孩子,都是失去自尊心的孩子;所有好教育的孩子,都是具有强烈自尊心的孩子。教育者就是要千方百计地保护孩子最宝贵的东西自尊心”。
1、给优生以雄心
优秀的学生有他扎实的基本功,有他超人的智慧,甚至还有独道的学习方法,基于这些优越的条件,我要求学生拥有的是雄心壮志,要定下更远更高的目标,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2、给中等生以信心
中等生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总是吊在中间,因而好多易满足的同学也就乐于呆在这个位置,平平而过,懒懒散散,消极地对待自己的成绩。针对这种心理,我给中等生的是信心,我鼓励他们通过努力赶超优秀生,因而好多学生恢复了信心,他们努力赶超,扩大了优生的范围。原来有些人成绩平平,但到了现在都取得了优异成绩。
3、给差生以上进心
一个优秀教师的眼中,应该没有“差生”,只有学有困难的学生。我尊重这类学生。努力激发他们的上进心,“我并不比别人差”,“我还有优于别人的长处”这样,这些所谓的差生尝到了一点学习的甜头,也就多了一点学习的劲头了。
二、把情倾洒给每一个学生
1、对好生注入严厉的情感而非宠爱。常言道,严是爱,松是害。
2、对中等生关爱并非溺爱。
教会她们协调各科的关系,树立她们单科精品意识。发挥自己的优势科目,不放弃自己,因此,这类同学的语文成绩往往保持优秀。
3、对差生包容而非放弃
差生,采取包容的态度,允许课堂上犯一点点小错误,如听课走神,作业做不完等,但并没放弃。
三、把业授给每一个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世界。”因此,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创造者。
1、课堂进度顾及每个学生
我通常上课的进度不快,我的每堂课要能使每个同学听懂,每个同学有所得。
2、课堂提问针对每一层学生
提问中我因势利导,难题抛给优生,而易题留给了中下等同学,这样优生感觉有挑战性,而差生也不会因答不上而尴尬,失去学习的信心。
3、课后辅导落实每一类学生
培优补差是落实的重点,对待优生我在课堂上进行拔高训练,比如写作技巧的指导,阅读的综合能力的提高,让这类学生真正优起来,而对于差生则注重基础的训练,有关语文知识,学习方法,浅易的阅读等达到一个巩固过程,这样因地制宜,适得其所。
第四篇
语文教学要重视激趣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曾说过:“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使自己的教学成绩有较大提高,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是极为重要的。
1、导入激趣。每节新课之前,教师的导入语要简洁、鲜明、生动、新颖,富有有诱导性和启发性。这是新授之前不容忽视的重要一环,有经验的语言语老师总会恰当地运用导入语,以使学生集中精力,激发起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以饱满的热情和探究的欲望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去。常用的导入方法有:讲故事法、谜语法、点拨法、回忆法、想象法、设疑法、纠错法等,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声像法来引入新课,会收到更好的导入效果。
2、读书激趣。俗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哲人培根有句名言:“阅读使人充实,会读使人敏捷。”正确的读书方法(如:比较读书法、点线面读书法),恰当的读书方式(如默读、朗读)都会提高读书效率,使人获益。如果再能以灵活的手段,在培养学生良好读书习惯的同时,想方设法地调动学生读课文的兴趣,使学生乐读爱读,读懂读通,则会极好地提高语文的学习成绩。常用的方法有:限时速读、跟(老师或录音机)读、分角色读、分组读、齐声读、提名单个读;还可以听读(即听老师范读、听录音、听同学读或开展朗读比赛等等。在读书活动中,要求学生不添字不丢字,不倒读不破读;注意朗读的轻重音、语调语速,节奏情感等;反复练习,注重引导,会使学生感受到朗读的艺术美感,体会到读书的乐趣,从而品味出文章的思想内涵,获取知识信息,增强语文素养。
3、精讲激趣。不同文体的课文当然要用不同的讲授方法,不同的语文老师当然有不同的讲授风格,但总的来说,熟透地把握教材,精心地编写教案,精当地选择教学方法,会给课堂教学增辉添彩。在此基础上,语文老师如果能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教学能力,课堂上精彩的讲授,则会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这正是教师的典范性应该发挥的榜样作用。讲授中,精彩纷呈,如:寻光探路的引导,投石击水的发问,高屋建瓴的点拨,画龙点睛的提示,归纳总结的复习;还如:讲诗歌或声情并茂,或抑扬顿挫;讲散文或字字珠玑、或娓娓动听;讲戏剧或绘声绘色、或入情入景;讲小说或慷慨陈词、或感同身受如此种种,虽不能苛求每节课如皮,但如果能有意识地运用于课堂,一定会极好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
4、板书激趣。课堂教学板书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板书要体现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和实用性。好的教学板书,一定会让学生“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也一定会给学生留下无穷的回味、殷殷的期盼。教学板书建议:①用不同的字体。心理学认为,刺激物间的显著对比,易引起注意,板书就可以遵循这一规律,采用不同的字体,放大、缩小字,造成反差,吸引学生注意力,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②用不同色彩的粉笔写。板书中注意使用不同色彩的粉笔写。即可以突出要强调的对象,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又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促进课堂教学的提高。③用不同的表现形式。巧妙地板书设计,或横向排列括号归纳,或如耀眼的五角星,或如飞翔的和平鸽,或如燃烧的火炬都会让人醒目提神,印象深刻。
第五篇
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学法指导
中学语文教学涉及听说读写的方方面面,教材课文类型多,教学训练项目多。因此,中学语文的教与学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切实重视学法指导,其意义是重大的,也是深远的。以下就个人的教学体会,简要举数点滴语文学习的指导方法,和老师们共勉。
1、讲读课文。指导学生采用五步学习法,即“预习----听讲---质疑----练习----拓展”,也可以概括为“读---听----说---再读---写。”第一步“读”,初读课文,读懂读通,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句篇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记下字词的音形义,记下自己读不懂的问题,做好预习,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准备。第二步“听”,听老师的讲授听同学的讲述,听清楚听明白,做好笔记。第三步“说”,课上积极发言,说自己的理解和见解,说自己的体会和看法,说自己的疑难和疑问,跟老师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思想观点,训练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第四步“再读”,新课讲授后,老师一定要给学生留出“再读”的时间,让学生回读课文,归纳所学,查找遗漏,完成课文相关练习,加深理解,将以上所学形成体系,纳入大脑信息库网络,以利于储存和再现。第五步“写”,即动手能力。可分为两个方面,其一:将所学知识形成能力,去解决实际问题----完成课外拓展练习题目,以其正确率检测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二:结合所学,在日记上写下自己的学习心得,将思想和感受比作可以“目睹”的文字:或在老师指导下练习仿写,将所学“默化”迁移”,从而达到训练书面表达能力的目的。
当然,①就不同的课文来说,以上五步的顺序可以作适当的调整;②就其每一步来说,老师又可以作入细的方法指导,在此不再赘述。
2、自读课文。课内自读课文大多安排一课时,其学习方法更应该灵活多样,如列写作提纲学习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自读---讨论---归纳”学习法,“点线面”学习法,“目标定向学习法”等。
3、不同表达方式的课文。就表达方式而言,侧重于运用某一种表达方式则会成为某一文体的课文,因而学习法指导也应不同。如学习记叙文,应指导学生把握记叙文的“六要素”和“七要点”;说明文应把握“四要素”和“五要点”;议论文应把握“三要素”和“四要点”等等。
4、不同文学样式的课文。就初中语文教材选编的文学作品而言,更应注意学法指导,既授之以鱼,又授之以渔,重在授之以“捕鱼”的方法。如:指导学生认真把握和深入领会小说的“三要素”就等于让学生拿到了进入“小说”房间的钥匙。
5、语言的实际运用。语言的“简明、得体、连贯”是语言的实际运用的三大不可或缺的要素。
第六篇
初中语文教学心得
其实,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走进了一个尴尬的境地:沉闷的灌输型的课堂学生不喜欢,老师也是声嘶力竭而不得一丝乐趣;热闹的课堂学生喜欢,一张张小嘴说得天花乱坠,可一到真刀真枪动笔写作,就笔如千斤,江朗才尽了.
该怎样解决这一个矛盾?难道这真是不可调和的问题.
几年下来,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多学生语文成绩很好,也写得一手好文章,可是他们中大多数不太喜欢语文课,因此上课也是漫不经心的;另外一些学生很认真,语文课上老师说的每句话,板书的每个字,他们都会记录下来,可是语文成绩却不尽如人意.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结局?一经调查才发现,奥妙原来很简单,前者爱看书,而后者却把看书当成了任务,努力完成,体味不到其中的任何乐趣.
针对这种现状,我认为语文教师给自己的定位就十分重要了.首先我们要充当引路人,引领我们的每个学生走进文学的殿堂.其实,想想我们自己,当你把阅读变成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时,还用担心读书认真不认真的问题么?所以,面对初一的学生,我并不急着分析课本,而是向他们介绍中外名著,把其中的经典情节用幽默的语言简单的讲给学生听,语言不一定很优美,但是一定要现代,这里的现代是说将过去的观念用现在学生感兴趣的语言,甚至是网络语言说出来.这样做最直接的好处就是吊起学生的胃口,让他们自发的去找名著阅读,这样比你苦口婆心的向他推荐,声色俱厉的强令的效果要好得多.
其二,分析课文时,我要求自己在备课时一定要找这篇课文中的"发笑点".因为没有一个人喜欢板着脸的严肃说教,孔子说的好:"己所不欲,勿施与人".找到可以引起学生兴趣的相关话题后,我尽量让学生笑着听课,随意发言,只要是跟这个话题相关的,你想说就说.慢慢的,学生有了更高一层的要求,他们有了写的欲望,很想把心里话写下来,因为是自发的写作,他们也会自觉的锤炼字词,不厌其烦的改.我想,到了这个程度,我们还担心学生不愿意学习语文么?其三,注意语文课的深度.我绝对认同语文学习决不能停留在表面这个观点.所以,我经常给学生读美文,引导学生讨论其中蕴涵的哲理,提醒他们其中优美字词句的意境,并要他们写下听后感.这样训练的结果,学生从文章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提高了,而且因为听的多,视野也开阔了,写起作文来也是素材多多,观点新颖,经常会有让人耳目一新的佳作出现呢!
第七篇
初中语文教学心得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拓展教学就是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它是把与教材相关或相联系的一些课外内容引入课堂,以此来帮助学生理解和领悟教材文章的内涵和意蕴,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语文学习和运用的规律,达到“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目标,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一、夯实文化底蕴,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拓展教学行之有效,就必须丰富自己的文化积累,夯实自己的文化底蕴,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让自己先“厚实”起来。“登泰山而小天下”、“教师一桶水才能教给学生一杯水”说的也就是这个道理。那么怎样才能达到这一目标呢?当然是认真地学习,广泛地博览,不断地积累。比如在教学杜甫的《望岳》《春望》《石壕吏》之前,教师就要认真阅读《中国文学史》,必须充分了解杜甫一生经历的四个时期及创作特点:1、读书和壮游时期他南游吴越,北越齐赵,饱览祖国的壮丽山河。这一时期的生活和创作充满浓厚的浪漫色彩,如《望岳》。2、长安十年时期杜甫困居长安10年,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腐朽,诗风变得悲壮凄凉,形成了“沉郁顿挫”的诗风,如《兵车行》等。3、战乱流离时期“安史之乱”,山河破碎、生活灾难震撼着诗人的心灵,他创作出一系列具有高度人民性和爱国思想的不朽诗篇,达到现实主义的高峰,如《春望》、“三吏”、“三别”。4、漂泊西南时期(入蜀后的经历)待学生高中阶段再介绍。教师有这些知识做前提,才能把握好教材诗歌的内涵,才能很好地开展拓展教学在什么时候拓展、在哪里拓展、拓展什么内容。教学《奇妙的克隆》、《桥之美》等说明文时,教师更要博览课外书籍。如果教师不注意平时知识的积累,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即使把这些材料摆在那里,也很难做到与教材内容相融合,就不可能达到拓展教学的目的。二、熟悉教材要点,做好拓展的前提准备。新课标《语文》教材所选的都是精美典范的文学作品,通过这些课文的学习,能够培养学生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能力。因此,语文拓展教学不能天马行空,任意而为。在每堂课的教学过程中,必须从教材延伸到生活,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教材内容和生活内容应该紧密相连,课文分析与课外拓展必须密切相关,它们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教师要熟悉教材要点,并且让学生领悟课文的情感、思路及写作技巧,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拓展教学。比如朱自清的《春》一文,教师就必须先带领学生认真分析文章:了解作者热爱春天、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积极向上创造新生活的思想感情,把握文章“盼春绘春赞春”的行文思路,领悟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引用等多种修辞方法的语言特点,学习动静结合、寓情于景的巧妙构思。当这一切教学过程完成后,教师才可以由课文出发开展拓展教学。比如让学生学习“春草图”一段的特点,写一段“秋叶颂”,先写秋叶的形,从一片秋叶到秋叶全景;再写秋叶的神秋叶离开大树时依依不舍的情感,大树对秋叶的呢喃细语,秋叶飘落大地时的思想情感等;然后写人们看到秋叶这种悲壮行为时的思索。同时要求学生注意语言的美感。这样一来,课文和生活联系了,学生肯定能写出来,也一定能写好,长期训练对学生的写作有很大帮助。如果教师不从已有的教材课文出发,平空布置学生写《秋叶颂》,不仅达不到预期效果,很可能引起学生厌烦的情绪,就不可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和运用语文的能力。由此可见,熟悉教材要点,运用好教材上的范文,是进行语文拓展教学的前提准备,也是一条行之有效的终南捷径。
三、明确拓展目的,有序施行拓展的过程。
语文学科内涵丰富、外延广阔,每次拓展教学的目的都是不同的,不能简单地叫学生看课外读物、查资料,要让学生懂得这次活动要读什么书、了解什么内容、怎样读。比如《中国石拱桥》一文,可以让学生通过图书馆或者网络,查阅古往今来石拱桥的图片及介绍性文字资料,通过这些直观形象的材料,让学生分析赵州桥和卢沟桥的特点,进而感知中国石拱桥的特点。这次拓展活动的目的就是掌握有关石拱桥的知识,培养搜集、查阅资料的习惯和能力,拓展过程也很明确。这样一来,不仅有利于课文内容的理解,丰富了学生的桥梁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搜集、查阅资料的习惯和能力,自然能达到预期效果。再如《桃花源记》一文,教师适时补充《桃花源诗》和袁中道的《再游桃花源》,要求学生合作探究,其目的在于补充理解文章内容,了解古人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见解。学生带着这个目的去比较探究,认知能力和分析能力就一定会大大提高。因此,教师在组织拓展教学时,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明确目的,有的放矢,要针对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适时有序合理地进行拓展。四、联系学生生活,丰富拓展的情感内容。
“生活有多宽阔,语文就有多宽阔”。赞可夫说:“应该打开窗户,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现象,映入学生的脑海,借以丰富学生的感情经验,激发学生的感情”。在开展拓展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真切的生活,并在课堂教学中营造教材与生活相融合的情境,让学生用自己的想象、理解、感悟去加深对文本的解读,去提高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比如在开展“让世界充满爱同在一片蓝天下”语文综合学习活动时,教师可以先介绍屠格涅夫《乞丐》一文,分析屠格涅夫是如何关注平凡的小人物的,然后要求学生暂时撇开伟人、英雄、明星的身影,把目光从报刊、荧屏转向街头墙角,带领同学们去看看那些摆小摊的、扫大街的、拾破烂的看看他们的外表怎样?说什么话?做什么事?建议学生与他们交谈、交往,达到彼此心灵的沟通。让学生通过这种方式去体验生活,发现真善美,揭露假恶丑,通过自己的眼光观察芸芸众生,去挖掘平凡小人物身上的闪光点,这样“爱在我身边”的主题就自然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达到教学的理想效果。“生活处处有语文”,我们语文教师只有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多元化的语文学习平台,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才会不断地提高。
五、活跃学习氛围,培养自主拓展的学习习惯。从教学实际情况来看,学生对语文的拓展教学活动是很感兴趣的,在自主拓展的过程中积极性也很高,但普遍存在不会拓展、不知道怎样拓展的问题。我国学者庞维国将“自主学习”概括为: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要让学生能够养成自主拓展学习的习惯,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加以指导,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加以训练:1、每次拓展活动的难度不宜太大,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能够完成,使他们树立“我能学”的信心。2、在课堂的拓展活动评价中,多肯定学生的优点,树立他们的成就感,达到主动“想学”的目的。3、在日常训练中加强方法指导,有针对性地去完成一些具体拓展任务,逐步训练能力,达到“会学”的程度。4、持之以恒,加强督查,循序渐进地形成“坚持学”的习惯。
拓展教学是语文教学中常用且重要的一种方法,在开展拓展教学时要注意和其它教学方法有机的结合。应该科学地将语文课堂延伸到课外,从广阔的社会生活中获取直接的生活经验,充分挖掘语文与其它课程乃至社会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去观察并感受现实世界,耳濡目染,不断熏陶,从而调动学生潜在的感知能力,让他们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目标。
第八篇
初中语文教学心得
经看过一本书,叫《审视中学语文教育》,看了之后,心里沉甸甸的,但也不禁发出了这样的疑问,中学的语文教育真的是这样的吗?在这里还是先给大家摘几段书中的语言吧:对学生,书中是这样说的:你们学了12年的语文,居然写不好一张字条;你们学过数百篇课文,居然听不懂一首歌谣;你们呕心沥血背诵的“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写作特点”、“标准答案”,只不过是为了应付几个小时的高考。假如你考上了中文系,大学老师第一天就会告诉你:“把你从前所学的,全部扔掉!”难道中学语文就这么一无是处?
对老师,书中是这样说的:可怜的中学语文老师,我从前的同事,我永远的同胞,你们也明知这样的教材不对,这样的教法不好,可是为了让学生考上大学,为了让家长露出微笑,为了能当上“优秀教师”,为了应付上面的“检查指导”你们只好牙掉了咽下肚硬把老鼠讲成猫。你们在教研室也是愤愤不平,对“标准答案”热讽冷嘲,可是一走进教室,你们就黑手高悬黑教参,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对待学生的质疑和不满,你们失去了“人民教师”应有的气度和耐心,你们表现得比山大王还蛮横,比希特勒还粗暴。咱们是不是需要想一想:自己的饭碗和祖国的花朵究竟哪一个更重要?难道中学语文的老师这么可怜、这么无理?
仅仅是看了上面的两段内容后,我当时的感受是当头棒啊,等看了下面的许多例子后,更感受到触目惊心。心里一遍一遍地问着自己:中学的语文教育真的是这样的吗?而作为同样是一个语文老师的我,却也开始承认,上面的话也许说得有失偏颇,甚至是偏激,但却绝不是毫无道理。
常常会在报纸上看到这样的消息:某学生不堪学校的重负,离家出走。某家长在学生从星期一至星期五的学习之外,还替学生安排了双休日的作息表:语文、数学、英语、书法、音乐等等在周未轮番上阵。生活中,眼睛所到之处常常是背着沉重的书包在街上行走着的学生、双眼茫然架着比啤酒瓶底还厚的眼镜的学生、行色匆匆大步流星的学生。对他们来说,已不知何为双休日,生活中所剩下的只有考试、成绩、练习、升学。娱乐对他们来说已成了奢侈品,他们唯一的目的便是考上高一级的学校。他们成了应试教育下的牺牲品。幸运的是,近年来,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几个词:素质教育、大语文教育、为学生减负等等。而事实上,生活中也确实有了这样的改变。书店中,有关素质教育的书已摆上书架。学校里,涌现了许多有名的语文教育家。社会上,也开始对这些问题加以密切的关注。我们看到了语文教学中不断发生着的新变化。
而实际上,在近二十年来,中学语文教学经历了不断改革,不断成熟的发展历程,成为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晴雨表,反映了教育教学改革的进程和最新成果,其显著标志之一是众多的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名家及其创立的语文教学模式的大量涌现,使中学语文教学这个百花园异彩纷呈,争奇斗艳。比如:上海育才中学的“八字”教学模式(八字即读读、议议、讲讲、练练),钱梦龙的“三主四式”(“三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四式”即循序展开的四种课式:自读课、教读课、练习课和复习课),魏书生的“自学六步法”教学模式(六步教学程序为:①定向,明确教学目标;②自学,根据教学目的自学教材;③讨论,对自学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进行讨论;④解答,对讨论后仍未解决的问题由教师进行解答;⑤自测,根据教学目标进行自我测试和评价;⑥自结,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总结知识的规律)等等。可以说,诸多语文教学模式,都独具匠心,各有特色,它们反映了语文教育工作者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深入探索和尝试,从不同角度揭示和体现了中学语文教学的规律和特点。它们的产生和广泛运用,给中学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推动了语文教学改革的进程。近几年来,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重新审视语文教学,总结已有的改革成果,提出了许多新的语文教学改革思想和主张,其中影响最大,最能体现语文教学特点和规律的莫过于“大语文教育”。而这个“大语文教育”不再是为应试教育而形成的“八股式”教育。将“大语文教育”和“应试教育”相互比较一下吧: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语文教学存在的主要弊端例如,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忽视母语教育的人文精神和民族个性;汉语文教育远离了生活;以教条式的“标准答案“扼杀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等。而“大语文教育”所提出的见解是:
1、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人的发展。从学科教育意义上讲语文教育是“人”的教育。
2、母语教育具的鲜明的人文性和民族性。母语教育必须陶冶思想情操,培养审美能力,继承民族文化,遵循母语教育的规律和特点。
3、语文不仅是学习的工具,也是生活的工具。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4、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是个性发展的必要条件,是跨世纪人才必备的素质。勿需作更多的评价,从比较中,我们便会发觉:“大语文教育”注重把语文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把语文和育人相结合,并更突出在语文教育中实现人的发展。而我从教学方法的选择、语文基础知识的落实、能力的培养三个方面谈谈用素质教育的要求来优化初中语文教学的几点做法:
一、选择可行教法,科学进行语文素质教育。
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与老师辛勤的教导和采取可行的、适合学生特点的教法是分不开的。在语文教学中,我非常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力求让课课都有新鲜感,堂堂都有诱惑力:首先,不同文体的课文采用不同的教法,有时同一文体的不同课文也采用不同的教法。其次,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即使同一年级不同班级的学生其教法也不完全一样。
二.落实语文知识,为提高语文素质打好基础。
我们知道,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能力的提高是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的。具体到语文教学上来说,语文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而要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首先就要打下坚实的语文素质基础学好语文知识。因此,我在语文教学中,非常注重落实各项语文知识,以便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打好基础。
三.注重能力培养,体现语文素质教育目标。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因此,语文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也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基于此,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着重从听、说、读、写等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基本语文能力,并力求为学生创设一个自由发展的良好环境。让会说者更会说,并以说带动其他;让会写的越写越好,并促进其能力的发展。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和谐发展。同时,我的语文教学中又有“三个注意”:
一、课堂上应多倾听学生、多关注学生
以前我们教师备课,可以比较详细地规划好多少时间先介绍什么,然后再讲解什么,接下来如何如何练习,最后再总结,等等。现在我们强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师在课前就很难预测学生某个环节到底花多少时间合适,因而教案只能是一个大致的估计,在语文探究式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倾听学生对课文的感受和解读。特别在阅读教学中就不应该过分强调学生的思维方式、思想观点与教师的完全吻合,对于学生的独特思维方式和新奇独到的见解,教师要善于发现、肯定和引导,否则,会在有意无意之间扼杀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
二、教师要注意导语的设计和引导学生阅读教材
心理学认为,好奇心和兴趣是积极追求知识的一个前提,是学习的先导。凡是学生感到新奇或有兴趣就会引起注意,学习就会有成效。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设计一个好的导入环节,设计一个好的开场白,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将学生引入良好的学习情境之中。教师要使课堂高效,学生的“自主”一定要与教师的“主导”有机结合。教师要具备在课堂上进行“二度备课”的能力。二、要注意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语文是综合性最强的一门人文学科。通过教学不仅要求学生获得语文知识,而且更要达到情操、净化心灵,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目的。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第九篇
初中语文教学心得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体会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收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段话科学而又简明地说明了阅读在九年义务教育中、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的地位。针对当今的考试制度来说,每一位学过初中语文的人都知道,一份语文试卷一般是由语基、阅读、作文三部分组成。而在阅读中积淀着语文的基础知识,广泛地阅读又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故言阅读教学在语文能力的培养中是一场绝对的重头戏。再说古往今来有无数关于阅读、关于读书的至理名言,告诉我们说不尽的好处。就《语文课程标准》也大力阅读的重要作用:
阅读能够沟通人与外部世界的联系,获取外部的信息和知识,认识丰富多彩的世界,拓展人的视野,帮助人融入广阔的社会空间。
阅读能够沟通人与人类的心灵,使人得以与高尚的心灵对话,吸取人类精神文明的营养,丰富文化的积累,发展思维和智慧,接受美的陶冶,丰富精神世界,提高人的修养和品位。
阅读能够发展人的语言,发展人的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等阅读能力,表达与交流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
其实,阅读也是生命活动,是一种生活,是一种自由的生活、精神的生活、智慧的生活。正如萨特说的那样:“阅读就是自由的梦。”人们正是在自由愉快的阅读中享受着精神的生活。
这样的阅读教学就不能靠灌输和机械训练来实现。学生必须成为真正的阅读主体,教师是学生阅读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师生之间是平等的对话关系。
阅读的人文性和功利性定位,决定学生的阅读不能局限于教科书的范围,只有以其为源,漫游书海,开拓学生的阅读面,纵览课内外健康书籍,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
如何让大部分学生通过阅读感受生活的美?如何让学生让学生享受阅读的喜悦?如何让学生通过阅读深谙走进语文的快乐?我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以下几点浅见。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激趣
美国心理学家斯奇卡列说:“好奇是儿童的原始本性,感知会使儿童心灵升华,为其为了探究事物藏下本源。同样的,面对农村的孩子,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承担着积极引导的重要责任。从教几年的我,明白其中道理。立足于课堂,应用自己的学识、思想和人格魅力影响学生,重视学生的感情和思考,在积极引导中,化抽象为形象,化平淡为神奇,化枯燥为活泼,使学生入“迷”。不知不觉中把徘徊在门外的学生带入艺术殿堂,潜移默化中给学生以心灵的感染和艺术的熏陶,增强学生对阅读的渴望。帮助学生领悟作品的情操美,品味语言美。体会作品中的意境美,让学生不断地发现美、领悟美、欣赏美。以课文为切入点,以点带面、旁征博引使学生进入更广阔的阅读领域,激发他们阅读课外书籍的浓厚兴趣。如在教授语文出版社七年级上册的《忆读书》一文时,课文中大量涉及到古今中外的名著。我趁机把其中出现的《三国演义》、《聊斋志异》、《茶花女》等作品的精彩之处略作叙述,吊足学生的胃口,勾起他们迫切阅读这些书籍的欲望。在这样一个从课内到课外的过程中,学生的阅读兴趣被激发了出来。
二、备有香米打造巧妇设置图书角
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仅仅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却没有考虑到阅读的物质前提,即是有的无矢,阅读也就成了空谈了。面对农村中学文化氛围相对较薄弱,家庭经济整体水平较落后的实际情况,我们不能奢望每一位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能力去找到自己想看的书,且如觅书过程艰难,很多学生的兴趣也会随之殆尽。为此,应集众人之力量,设置一个班级图书角,从教师到学生每学期一人捐出最少一本的书籍。让阅读教学成为有源之水,让学生的阅读强烈愿望有地方冲浪实现,也掀起了班级广泛阅读的高潮。多样的社会,要求多样的人才,在图书角的内部也必须多样化,不能局限学生的阅读面,不能束缚学生活跃的思维。另所备之米应香气逼人,所集书籍应健康向上。我们知道并非所有的书都“开卷有益”,况且中学生本身还缺乏明辨是非,特别是抵制诱惑的能力,因此,设置图书角时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既要热情地保护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又要帮助学生净化阅读内容、规范阅读行为、提高阅读品味,教育学生远离黄色(色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心得情人灰色(反动X黑色(暴力)的读物,拒绝“毒品”的诱惑,培养健康的阅读情趣,确保阅读大课堂在光明的快车道上健康平稳地运行。
三、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指导正确阅读方法
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叶圣陶
在阅读教学中的“渔”也就是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阅读技能和阅读方法。阅读,作为一种基本的智力技能,包涵一定的能力层级,教师应避免教学中阅读指导的随意性和零散现象,力求有一定的指导体系,能系统地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方法进行点拨。
①感受性阅读是阅读能力和方法的基础。读书、读书,关键要去“读”。“读”了人才知道课文中的人物事情理趣,“读”了才能感觉到文章作者那颗心为什么会如此歌唱,“读”了才能品尝到文章的深透与空灵,将文章读上两三遍,或快读全文,或细读有关段落,或跳读扫描,或吟诵你喜爱的句子总之,要用“心”钻进去,去感受文章的精华。
②理解性阅读是培养阅读良好品质、提高品位和阅读能力的必经途径。在感性阅读的基础上,联系作者或文章主人公的时代前景,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及主人公的形象也就是文学性作品理解性阅读的方法之一。理解性阅读着力强调知识的迁移,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学以致用的阅读途径。
③鉴赏性阅读是语文教学中一种高层次的阅读境界。要真正进人语文的天地,进人“语文”的胜境,需要鉴赏阅读。鉴赏优美的文学作品,能够从中获得身心的愉悦,更重要的是能够借鉴作者观察社会的角度、认识事物的方法以及谋篇布局的思路,从而找到运用语言准确表达思想的门径,形成自己的写作个性。正因为如此,就要求阅读者将思维的触角深入到文章的内涵中去,将“读”的思维与作者“写”的思维契合在一起,然后字正腔圆、抑扬顿挫地诵读全文,声情并茂地美读一番,你定会顿觉热血沸腾起来,你的思维飘逸起来,你会感悟和深思。
④比较性阅读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对作品作较为深人的带有创造性成分的阅读。即便是同类文章,其文体或构思或题材的差异依旧明显,从指导学生不断地分析、咀嚼、鉴赏以文章中“求同存异”,在“异中求同”中归纳出某些共性,找出规律性的认识,使学生在辨识中学会整体性比较,形成自己的文学欣赏能力。
四、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开展多样化的语文活动
每一个人都渴望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舞台,尽情地表现自我,完善自我;每一个人都或强或弱地好胜心理,心底里总不甘落后于人;很多人都喜欢跟着潮流走,快乐地融入团队共奏的主旋律。当学生们已走近阅读,参差不齐地喜欢阅读时,教师应该再次扮演好导演的角色,给学生提供一个个与阅读相关的大舞台。开展多样化的语文活动,如“好书推荐”的演讲,让学生初涉鉴赏性阅读形式,充分秀出自己的好学与博学,一堂交际课下来,几石击水,阅读的浪声即时可闻。丰富而多彩的语文活动还如有课前三分钟演讲,诗歌朗诵比赛,时文名段品评,讲故事,语文知识竞赛等让学生在讲述、竞赛、品评、交流等活动中发现不足,寻找差距。进而纳他人之长,补己之短,以优秀者促动后进生,形成“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的班级气氛。
五、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累与实践
阅读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在阅读中自然而然地增厚语文功底,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感悟形成一种无形的积累。这种无形积累是阅读经历的初级阶段,能对学生的人格、各方面修养起着良好的熏陶作用。但这种随意性、消遣性的积累,较难快速地深入学生的大脑,并通过大脑分析理解吸引力,化为自己的知识。这就迫切需要阅读的主体在无形积累的基础上加强有形的积累。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世上真正能过目不忘的人毕竟少之又少,所以进入阅读的精读阶段就要学会摘抄,记录,点评,质疑。我并不赞同对待每本书都持“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态度,因为书海无涯,开卷即兴笔墨对于大部分的中学生都有些严谨过头了,反而阻碍了阅读的开拓性,降低了学习的效率。不过,阅读主体在博览群书之时,也要精读与略读相结合,动笔摘抄自己所欣赏的,所需要的语段,学习领悟作者的思想与审美情趣;归类收集文字信息,充实自己的写作资源;积累古今中外的经典故事,拓宽自己的文化涵养和储备自己的口语交际材料。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劳于读书,逸于写作”,这些名言说明了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关系。许多初中生对作文,怀有极大的畏惧心理,面对题目往往是无事可写、无话可说,即使写出来也是平淡干涩无文采。在这种情况下,闭门造车,冥思苦想是徒劳无获的,此时学生迫切地想写好作文却无从下手。“需要是了原始的动力”教师就可以顺水推舟,抓住这要求与水平之间的矛盾正确引导。一方面,教师让学生清楚:写也好文章必须善于运用变化的句式和丰富多彩的词语,必须恰当地运用修辞。进一步说,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饱满的思想感情。而这一切来自广泛的阅读和对文学作品独特体验。另一方面,学生在写作实践与阅读结合过程中,因为阅读有形与无形的积累,培养了良好的语感,储存着较丰富的写作素材,往往会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比如有许多学生在读书笔记中,记下了一则小故事或者一句名言,而在作文中恰好得到运用,这样便于工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阅读与写作相辅相成,与语文基础知识的关系更是密不可分。语文基础知识是阅读体验的基石,而大量的、多种方式的阅读又全面地扎实积累扎实语文基础知识。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整个地球”,我对我的学生说“以阅读为支点,就能撬动雄峻的语文泰山”。
从功利性的角度看,阅读教学的开展决定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拉动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促进学生的写作水平。也有利于语文教学成绩的突出。从人文性的角度出发,阅读教学的成功,在于丰富学生的间接社会经历,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健康高雅的审美情趣。总之,在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是逐步建构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一个个思维活跃,富有创造性的读者,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真正做到“我阅读,我思考,我体验,我提高”。
第十篇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心得
“综合性学习”是新课程实施以来提出的新理念之一。目前,在教育类相关期刊中刊登了许多关于“综合性学习”的文章。201*年4月10日,笔者以“综合性学习”为关键词,在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搜索中发现,从201*年至201*年,有关“综合性学习”的论文有522篇之多,从篇名、关键词及内容分析,其中关于“语文综合性学习”或有关“语文学科”的有479篇,占91.7%,非语文学科的有43篇。201*年4月16日,继续以同种条件搜索,有关“综合性学习”的论文增至570篇,仍旧从篇名及关键词分析,其中有关“语文综合性学习”或有关“语文学科”的有527篇,占92.46%,非语文的依然是43篇。201*年10月10日,笔者再次搜索发现,201*年以来关于“综合性学习”的论文已增至749篇之多,和“语文”相关的有699篇,占93.3%,非语文的只有50篇。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在有关“综合性学习”的文章中,和语文相关的文章所占比重远远高于非语文的文章,且保持持续增长趋势,增幅较大。如此悬殊的数据差别说明什么问题呢?为什么有关综合性学习的文章以语文学科占绝对优势呢?“语文综合性学习”这一提法科学吗?“综合性学习”的具体内涵包括哪些?如何正确认识语文学科领域内的“综合性学习”板块?就这些问题,笔者尝试对综合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以及语文综合性学习等概念进行辨析,梳理它们之间的关系,并分析此种现象出现的原因。
二、概念辨析与关系梳理
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美各国纷纷倡导“主题探究”“设计学习”等活动,我国香港设置“专题学习”,日本专设“综合性学习时间”。“综合性学习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课程组织形态,它超越了传统单一学科的界限而按照水平组织的原则,将人类社会的综合性课题和学生关心的问题以单元的形式统整起来,通过学生主体的、创造性的问题解决学习过程,有机地将知识与经验、理论与实际、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它强调从外在的内容形式转化为内在实际的结果,实现从内容到形式、从手段到结果的统一。”[1]这是某学者在《综合性学习的理论和实践》一书中对“综合性学习”作出的解释。这里的“综合性学习”,是以跨学科课程领域的形态而出现的,本意是介绍日本的综合课程,即提出日本“综合性学习时间”创设的合理性和时代性,同时指出了“综合性学习”这一提法的意义。
我国顺应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注重学科知识体系的重建,凸显课程综合化的趋势,提出“综合实践活动”这一课程领域,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和完整的人格为己任,强调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兴趣,它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综合运用的跨学科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的提出,重塑了课程、教学以及学习的内涵,使得学科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与社会、与自然、与自我之间的多角度对话成为可能,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的提出成为必然,学生的个体经验和差异性得以充分的观照,从而为保证每一位学生全面、均衡、和谐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把“综合性学习”作为教学目标的五个板块之一,和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并列。这个板块的设置有利于引导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增强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开拓学生学习语文的空间,是对以往语文教学“以本为本”的矫正,体现了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
处理好学科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之间的关系极为重要。从课程角度看,学生个体的整体化发展和成长呼唤学科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体化,学科课程与跨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共同构成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完整结构,两者互为补充。从以上几个概念的整理来看,《综合性学习的理论和实践》一书中所提的“综合性学习”与我国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虽然名称不同,但本质是相同的,体现出课程综合化、跨学科的课程取向,以改造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在这里,“综合性学习”以课程的形态出现,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另一种叫法。
处理好学习方式和课程之间的关系也很重要。学习方式是独立于课程的另一层概念。同类学习方式可灵活运用于多种课程的实施中,同一课程在不同认知阶段可选用不同的学习方式。选取适当的学习方式可以更好地为课程实施提供广阔平台。从这种意义上讲,我们可以把“学科教学”理解为从“习得性学习”走向“研究性学习”,而“综合实践活动”则是从“研究性学习”走向“习得性学习”。从学习方式角度看,“综合性学习”作为学习方式,可渗透于所有学科、跨学科以及综合实践活动当中,是各种学习方式的综合,即它的性质是“综合性”的,包括自主、合作、探究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所使用的各种学习方式可以渗透于所有学科学习和所有活动的开展当中,语文课程所使用的一些学习方式自然也适用于其他各类课程的学习。
因此,“综合性学习”板块在语文学科课程内设置,既是教学目标的一部分,又体现了一种综合性的学习方式,目的在于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即促使学生从传统的“习得性学习”走向“研究性学习”。从表层看它和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并列出现,但实际上它是对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能力的发展、延伸和拓展。“综合性学习”板块的设置,为学习方式的全面转变提供了一个广阔平台,它将以往各自独立的听、读、说、写活动有机融合,变以往机械、死记硬背、脱离实际的学习方式为多种学习方式的综合运用,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避免割裂校内外、课堂内外的联系,避免机械学习,强化语文教学的综合实践性,把单一的课堂教学扩展至现实生活实践,增强学生真实的生活体验,使学生建构全面的知识与技能网络,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
三、原因分析
笔者认为,“语文综合性学习”这一提法,从一定程度上讲,表现了人们严重的学科情结,这种思想与提出综合实践活动领域的初衷背道而驰。传统学科概念的根深蒂固,使人们无法敞开胸怀去理解新课程、新理念,表现了人们对“综合实践活动”“综合性学习”“学科课程”“学习方式”等概念之间关系的混淆和对各自内涵的模糊理解,同时反映了人们对“综合”一词的不同理解和对语文学科综合性的模糊认识。
由于人们心中受学科观念影响甚深,在学习新理念的过程中,对于“综合性学习”这一概念的理解产生了偏差和歧义。有许多学者将综合性学习严格限定为首先姓“语”,另造“语文综合性学习”概念,将其解释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语文课程的整合为基点,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强调语文学习与生活的结合,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2]“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语文学科为依托,注重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之间的整体联系,它以问题为中心,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综合性的学习内容和综合性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综合性的发展。”[3]人们将眼光单纯局限于学科层面,以学科视野去理解跨学科领域,简单地将作为课程形态出现的“综合性学习”与作为学习方式的“综合性学习”划上了等号。这种浅层次的认识和简单化的理解,使“综合性学习”“综合学习时间”与“综合性学习课程”等概念的混淆成为偶然中的必然,由此引起了目前教学界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综合性学习”等概念的交叉理解。概念的混淆不清必然使“综合性学习”的有效实施受到严重的影响。
对概念的错误理解使得个别教师在综合性学习的教学中刻意追求和挖掘“语文性”,仿佛没有“语文性”,这种教学就不能纳入语文课堂。在对某教师“关注生活”的综合性学习课例进行研讨时,虽然授课教师认为此课“较为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点”,但某学者却认为“这类课往往‘语文性’不足,不像语文课”,并认为面对这种“不尽如人意的现状”,“需要广大语文教师一起来研究探索如何做才能增强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语文性’,使之能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这个大课题”,进一步提出“要在用中学,在用语文中学语文”。[4]授课者觉得较好地体现了语文学科特点,而评课者却认为不像语文课,双方都执著于语文性的体现,这是多么奇怪的现象啊!还有学者提出“寻求共通性必先立足于语文”,“跨学科并非综合性学习之必然”等观点,认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根本目标应定位于语文素养的培养”,“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能否把握语文的课程特征,有效地进行课程的开发是实施综合性学习成败的关键”。[5]
由此可见根深蒂固的学科情结模糊了人们的课程视野,使人们对“综合性学习”的目标定位极其狭隘,固执地认为语文学科内设置“综合性学习”板块,就一定要冠以“语文”的名称,体现语文特性,否则坚决不认可。有些综合性学习案例设计思路很好,然而在具体操作中却往往被“语文”这一学科情结所束缚。有研究者在他的综合性学习设计中提到:“作为综合性学习,教学中既要体现综合性,又要凸显学科个性”,“能不能体现学科特点,是当前语文综合性学习争论的一个焦点。在《邀游汉字王国》这个单元里,这种疑虑是不必要的。因为它的主要内容是‘语文’的:学生将围绕着‘汉字’这个主题搜集资料,开展活动;它的形式也是‘语文’的,制订计划、搜集和阅读关于汉字的材料、策划和组织活动、写简单的调查报告,都是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和综合运用。同时它又是超越‘语文’的”。[6]自始至终,是否应该体现学科特点成为这位研究者极为关注和担心的问题。
笔者认为,老师们大可不必担心综合性学习的教学是否体现学科特点,或者是否像“语文课”。综合性学习板块完全不必拘泥于“语文性”的体现,去掉“语文”这顶学科的帽子未尝不可,何必要让学科情结严重束缚教师的思维呢?要知道,语文实践活动是“综合性学习”板块实施的重要途径之一,但不是唯一。
“综合”一词有其特殊的涵义。《现代汉语词典》对“综合”一词的解释为:“是指把分析过的对象或现象的各个部分,各种属性联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是一个过程;也指不同种类、不同性质的事物组合在一起,是一个结果。”所以,“综合”一词包容性极强,它可以将各个维度的概念、事物、属性统统整合在一起,有各种不同的综合,有不同角度的综合,有表面的综合,也有纵深的综合
正因为这样,很容易使人们将多种学习方式综合在一起,将任何有关联的事物组合在一起放进综合实践活动领域,将具有多层含义的“综合”歧义混用,造成了对“综合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等概念理解上的混淆不清,从另一角度促使人们将“语文”与“综合性学习”两个名词机械合并,形成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片面提法。
再次,语文学科又具有其独特性,一方面它包括语言的习得和运用,另一方面包含了对语言所承载内容的理解和涵泳,体现出浓郁的人文色彩。这决定了语文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的学习课程,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等。中国传统教育提倡的“直觉体悟”即为综合性的体现。这种学科本身的综合性与跨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相互促进,可以有效促使学生整体性、全面性的发展。然而,学科观念扎根至深,使得人们给“综合性学习”机械地戴上了“语文”的帽子,生搬硬套,没有加以有机融合,而是将其死板限定为“语文”学科内部的综合,这与语文学科综合性的本质存在一定的冲突。从这一意义上,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有关“综合性学习”的论文以“语文”学科占绝对优势的现象了。
四、启示
“语文综合性学习”这一概念的模糊使用给我们一个警示:一旦不能对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理念有正确的认识和透彻的理解,只能与新课改南辕北辙,在改革路上越走越远。这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了人们心中传统学科观念根深蒂固,学科意识在人们的头脑中影响甚深,对语文学科本质认识模糊,无法完全跳出学科领域从宏观角度看待课程综合化趋势,表现出故步自封的一种思想心态。如果广大教师对“综合性学习”没有正确的理解和定位,思想守旧,那么综合性学习板块的设置意义是无法体现出来的,它的作用也将不能更好地发挥。
对教育教学本质正确的理解和认识是有效实施课程的前提,正确认识新课程改革带来的新理念至关重要,转变观念、拓展思路是首要任务。一定要理性地面对新课程改革。一旦在思想上有了清楚的认识,积极的行动就有了坚实的思想基础,目标才能有效达成,教育实现效益化发展才会真正变为现实。总之,我们要理清概念,处理好各种关系,去除严重学科情结的影响,以开阔的胸怀去对待新课程,灵活思考,切合实际,心中有学生,从一点一滴做起,这才是教学之本。
第十一篇
初中语文教学心得之
语文素质对学生的影响是终身的,也是巨大的。然而,长期以来,语文学科并没有得到学生应有的重视,其地位甚至已被列在主课之外,这一点在许多学校都已是不争的事实,非重点学校尤其如此。分析下来,语文课缺乏吸引力是原因之一,语文考试成绩难以拉开差距,并且往往成绩与实际程度不符,导致学生不愿花力气是更主要的原因。改革考试方案是上级有关部门的工作,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我们则一直致力于寻找一条能将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较好地结合的道路,在帮助学生提初其考试分数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激发其学习语文的兴趣,奠定其文学素养的根基。应该说,我们还没有找到最佳的道路,只是在摸索中积累了一些做法,介绍出来,以期抛砖引玉。一、夯实基础。
(一)早下手,抓反复。语文是一门积累的学问,靠短期强化往往毫无效果,况且从初一到初三,学生的各科学业难度逐渐加深,学习压力也越来越大,年级越初就越难在语文上投入很多精力,所以,要在学生初一刚入学时就抓紧其语文的学习。初一刚开学,我们就分发了一套文学、文化常识和古诗词名句名篇摘录的材料,让学生在空余时间背诵。为了克服遗忘,我们将这部分内容定为每学期开学摸底测验的必考内容,让学生在反复不断的复习中加强记忆。在文言文语法知识上,我们采取的是一步到位的教学策略。即在初一一开始就让学生彻底弄清楚文言语法规则,第一篇文言文课文就让学生自己归纳文中的各种语法现象,这样做虽然在一开始占用了较多课时,但几篇课文下来老师就再不必进行文言语法方面的教学,学生的文言文学习便有了较快的初始速度,为后来的大量阅读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二)用足教材,以“本”为本。
针对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非常重视利用教材,按照H版教材的体例,有步骤有计划地提初学生的能力。
六册书的课内文言文我们几乎全部上过,总体上采取先慢后快、重点篇目慢非重点篇目快的原则,有变化有侧重地实施教学。
课内现代文中的必读篇目我们也是篇篇必上,但教学重点不是让学生记住对课文本身理解的结论,而是使其了解得出结论的思维过程,并将这种思维过程中所用的方法迁移到课外文章的阅读中去。泛读课文则是选择某一侧面,以学生讨论为主,运用所学方法自主解读文本。(三)分步前进,学写作文。在作文教学上,我们没有一蹴而就,而是从夹叙夹议的记叙文开始,逐步训练论点型议论文、论题型议论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让学生先列并列式、层进式结构提纲,再连缀成文。每一篇作文都认真批改,详细讲评,学生的写作能力一步步提初起来。
二、广泛拓展
(一)扩展阅读课外文言语段。这是我们非常重视的一个方面,仅初一阶段,我们就补充了一百段课外小语段,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们尽量选择一些富有趣味性和哲理性的文章,鼓励学生将有些故事作为论据写入作文,并配套自编测试题,检测学生掌握情况。(二)印发课文相关资料,如同一作家的其他作品,同一题材或体裁的不同作品等,引导学生课外自读。
(三)坚持以剪报的形式扩大学生阅读量,把握时代脉搏。(四)坚持写随笔,抽时间做评讲,优秀作文印发给全年级。三、最后冲刺
(一)初三第一学期,我们没有急于进入复习,课堂时间全部用来上新课,家庭作业以复习前四册书的内容为主,然后分四次进行测试,检查复习效果,不合格者单独辅导。这样既节省了课堂时间,又做到了人人过关。
(二)专项复习。包括文言虚词、实词,古文化常识,诗词鉴赏等,每项复习结束都有自编配套试卷加以检测巩固。
在作文方面,抽出课堂时间写限时作文,提初学生临场作文能力。根据各班不同情况,从审题、结构、材料、语言等方面专项突破。
(三)时事话题讨论。近年来的初考越来越注重考察学生的思辩能力,为此我们常常将报刊中的社会讨论热点拿到课堂上加以讨论,并让学生在讨论后整理成文。初三阶段我们先后讨论了“上海城市精神”、“十八岁了,还该不该由父母负担生活”、“科学家和明星”、“新时代下雷锋精神”、“非典带来的思考”等等。这种讨论看似与应试无关,占用了不少课堂时间,实则大大提初了学生的思维品质,在本来程度较好的班级效果尤佳。
(四)适度训练综合性试卷。为避免重复操练,我们对众多综合性试卷作了挑选,选择难度不同的试卷,全年级统一测试,重在训练考生考试的感觉。
第十二篇
初中语文教学心得重在积累
汉代路温舒小时家贫无钱读书。一次在野外放牧时,发现宽宽的蒲草可用来记字造句,于是便将蒲草采回家,边读书、边在蒲草上做笔记,读了一本,又抄一本,终于谙熟《春秋》经义,成为有名的法学家。
《元末著名学者陶宗仪,避乱江华亭时,躬耕于田野,累了便坐在树下歇息、读书。每有所感,就取出随身带来的笔砚,在树叶上记下来,并将树叶笔记放入准备好的陶罐中,埋入树下。经过10余年的积累,竟有树叶笔记数陶罐。后经加工整理,终成颇有学术价值的《南树辍耕录》
《明史?张溥传》有这样的记载:张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抄。抄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抄,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毛泽东在青年时代听老师讲课就认真地写课堂笔记,称为“讲堂录”;在自修时也写读书笔记,称为“读书录”,包括抄录全篇文章和摘录精彩内容等。这类笔记本共有好几网篮,其中一半是抄屈原的《离骚》《九歌》,一半是“讲堂录”。这些大儒学者都是善于积累的行家,为我们语文学习和教学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语文是一门涉及面相当广阔的学科,可以说生活多么宽广,语文就有多么宽广。因此唯有博采众长,海纳百川,才是语文学习应有的境界。平时教学中,我在指导学生积累方面,逐渐摸索出比较切合学生实际的一些方法,归纳成四个“一定”:
一,一定是对自己真正有用的才抄录。书籍资料多如牛毛,浩如烟海,要多加挑选比较,确定对自己真正有用的才抄录。否则把自己搞得很累很忙,却抄录了一大堆没什么价值的东西。这是作为初学语文积累者必须谨记的第一要诀。
二,一定不受外界干扰。这主要是指不能单纯为应付老师检查而“滥积累”,不能因为环境不允许而“懒积累”,不能拖拖拉拉“乱积累”。坚持每天或每周都有积累,积少成多,不疾不徐。也就是语文积累要讲究节奏,坚持原则,方能久长。
三,一定要分门别类。记得很多,却杂乱无章,对自己的使用会造成极大的不便。因此要在摘录伊始就做好规划。可以在扉页上制定一个目录,既方便查找,又不会乱了方寸。四,一定要萃取各家之长、各科知识。语文学习不能只摘录文学类的,还应该积累其他各个学科,尤其是新思想、新词汇,都应该加以吸纳。南宋陆游的儿子要父亲教他写诗,陆游对他说“工夫在诗外”。同样,要学好语文也不能只在语文一科上下功夫。博学多识,五谷杂粮通吃,才能树大根深,枝叶繁茂。
学语文要经历一个相当长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阶段,才能形成自己独到的学识和见解,达到相当高的水平。采得百花蜜,酿成自家醅。语文积累的根本目的就在于此
第十三篇
初中语文教学心得把初中语文阅读落到实处
初中语文阅读是课程自由度较大、课程空间广泛、课程实施灵活的课程。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初中语文阅读训练的这些特点,采取如下措施:完善机制整合资源动态实施
一、完善机制
初中语文阅读训练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同时尊重学生的个性与差异性,因此教师和学生在活动中应有较大的自由空间。但是,这并不等于说语文阅读训练不需要规范和约束,与之相反,明确的要求及保障机制是语文阅读训练步入常态的重要保证。我们根据学校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建立了以下机制。
1、弹性课时制:根据不同年级段的实际情况灵活安排,每两周一次阅读课或更多,做到集中与分散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
2、三维评价机制:学生评学生的阅读卡片、老师学生互评、家长反馈学生课外阅读进展情况,促进阅读活动的展开。
二、整合资源
阅读能力的切实提高,仅凭教材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推广语文阅读学习,利用身边一切可用资源来开展阅读训练。
我们的阅读资源包括1学生自己建立的班级图书角,图书来自学生自己的故事书、作文集等等;2师生共同收集的与教材同步的短文或教材的相关文章;3家长订的报刊杂志中适合学生阅读的文章4师生利用网络资源。多方有效扩大阅读面。
三、动态实施
初中语文阅读训练的展开需要大量的资源,我们根据教学的实际,结合学生年级段的特点,制定了完善的教学计划,为引导学生逐步提高语文阅读能力,促进学生语文能力全面提高起到以很好的导航作用。
我们为为初中学生制定了如下阅读教学计划:
1、一年级:由于目前学生大多不看书,看电视多,上网多,为提高学生的的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我们先找故事性强的文章、图书,让学生阅读故事、讲故事、自编故事。以兴趣为导向,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2、二年级:学生有了较浓厚的阅读兴趣后,引导学生摘抄语言优美的文章、富于哲理的文章、紧扣时代脉博的文章,写点简短的评价、感悟等阅读心得,在班上读自己摘抄的文章,和同学交流阅读心得。
3、三年级:在前阶段的阅读训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试着欣赏美文,能写一点赏析文字,并结合九年级教材中戏剧单元的教学,让学生改编、排演课本剧。
在整个落实计划的过程中,我们始终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习惯经反复训练可成自然。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1、培养查阅的习惯: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勤于查阅疑难字词。
2、培养作批注的习惯,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对于文中不理解和值得揣摩和探讨的地方用不同颜色的笔勾画出来,以便过后再多加思考。同时,也要对领悟处简单旁注。3、培养作读书卡片的习惯:将文章内容浓缩在小小卡片上,将书读薄,将优美的语句或新了解的知识摘抄下来,建立自己的资料库。4、培养思考质疑的习惯。
5、培养速读习惯:不读出声,不指认,每分钟500字。6、培养与他人交流阅读心得的习惯。
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我们的阅读训练已经逐步步入常态:
多元化的学习经验,多方面的阅读兴趣,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全新的活动模式,让每个学生体会到学习进步、个体成长的快乐。学生心智、心态悄悄发生可喜的变化。落实语文阅读的路是值得上下求索的。
第十四篇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
在语文教学中,一年级的教学有许多不同之处,值得我好好反思。我们都知道一年级是一个过渡年级,有时会存在一些“尴尬”的地方。比如,从七年级开始识字不是教学重点,但生字学习对一部分学生来说确实又有困难,没办法轻视;阅读应该逐步成为学习的重点,但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局限,对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入、不够全面,阅读学习的“度”很难把握;初一年级开始练习习作,不拘形式的写出自己见闻、感受和想象。但新教材中跨越太大,学生一下子对作文感到非常头疼,老师的指导有时显得苍白无力面对这些问题,面对全新的教材,我在摸索中前进、在实践中反思。一、钻研教材、了解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
教材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依据,如何用好、用足教材,让学生喜欢教材、喜欢学习,是首先值得考虑的问题。在对教材、教参深入研究后我发现新教材更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一些语文知识点要求不够清晰、明确。如,本册教材注意培养学生预习习惯、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通过各种方法理解词语的能力,注重学生对课文独特的感受。但对一些知识点在练习中虽有所反映,要求却不够明确,如标点符号的使用、比喻句、疑问句、反问句、设问句的了解、句式的训练等。有了对教材较为正确、清晰的了解后,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就能扬长避短、课内外互相补充,使教材更加完善。
教材中的阅读课文,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学习要求如何与学生的学习实际相一致,不至于挖得深、学得难,让学生觉得无话可说、无感可发。这又是另一个摆在面前的难题。我觉得这时教师就要对你的学生真正地有所了解,知道什么对他们来说是有难度的、什么是他们感兴趣的、怎样设计通过他们的思考、合作会有真正的提高。只有这样,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教师才会有一个正确的教学预测,使教案更贴近学生、更合理。我想,这也是从学生的“学情”出发进行备课的一个方面吧。当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学习情况不断调整。二、不断实践,不断完善,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是教学改革的主阵地,在课堂上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形成,真正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初一年级刚刚从小学过渡上来,教师的指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上的自主学习还是要通过老师的组织、引导进行。因此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小结、不断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在实践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得到最优化。针对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在课后及时反思、小结,在后面的几篇课文学习时,我特别注意这些问题,不再为了课堂的“完美”而勉强学生,有效地避免这些问题的再次发生。三、挑战自我、充实自我,在否定中成长
直到现在,我真的觉得是和学生在一起成长,有得有失。最近,我发现,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已无法满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课文如果只用那么几种教学模式去上,学生马上会感到枯燥、无味,甚至有时对你的教学思路一清二楚,这样的课还有什么味?作文的教学有时会令感到“束手无策”,只是通过讲讲要求、读读例作、尝试写写、作后评价,学生怎会对作文感兴趣呢?如何穿越这些障碍,领略更宽广的教学天地,这又是我最近在不断反思的问题。如果仅仅禁锢在自己小小的教学天地里,对曾经的成绩沾沾自喜,那只会有一个结果不进则退!我想是到了及时充电、补充的时候了。多读一些教育理论方面的书籍、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向有经验的老师多学习、多请教,对自己的教学多反思,提高自己对教材的把握、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在阅读和作文教学中,我意识到:要处理好培养求异思维与培养求同思维的关系。不是想法、说法越新越好,越与众不同越好。关键是要说真话,说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推进初中语文课程改革的和谐发展。反思语文课堂中的几种现象:
1、自主的价值在于学生自主的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但这一切的前提是,教师的主导一定要在事前有了足够的铺垫,学生已经知道自己应该学什么。
2、探究最重要的是要避免事事探究,对一个问题能从不同的角度探究,探究既要注重过程可也不能忽略结果,探究的目的是为了问题解决。
3、盲目活动很可怕。虽然新课标强调对话,认为阅读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相互对话的过程,但是并不等于在课堂中阅读理解的过程以教师、学生的一问一答来完成即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整堂课一个讨论接一个讨论,一个交流接一个交流,学生个体阅读、思考的时间和机会太少,特别是学生的默读、静思、写作时间多被挤掉,最终影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4、语文学科要有语文学科的特色,语文的文学性和趣味性不能忽视。盲目综合,把语文上成科普课、生物课、思品课不可取。不管在课上扩充的是什么材料采用的什么活动,其落脚点都必须为听说读写服务,为积累语言,沉淀语感服务。
第十五篇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
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感到有一条原则较重要,即让赏识走进语文教学,可以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爱学语文。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在赏识教育中,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教师在学生面前不是一位不可冒犯的权威,学生也不是唯命是从的卑微者。师生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学生才有了安全感,才能充满信心,思维才有可能被激活,才可能敢于提出问题,敢于质疑。这样,就为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创设了一个轻松愉悦、民主和谐的环境气氛,促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愿望,即亲其师,学其道。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这种气氛的建立需借助一些手段,如温柔的目光,亲切的抚摸,殷切地希望,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使学生更加依赖老师,从而激起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这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关键所在。
二、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功
罗森塔尔效应实验,说教师给学生自信,学生就会有高成就。教师对学生的相信是一种巨大鼓舞力量。陶行知先生也这样忠告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饥笑中有爱迪生。”作为老师,应该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希望,每一个学生都具备成功的潜能,而教师的作用,就要唤醒学生的自信。
三、阅读教学,让学生多一点自我感觉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更新观念,还学生以学习和发展的地位,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于学生五花八门的答案,教师要充分肯定。即使学生回答的幼稚,肤浅,甚至片面、错误,教师也切忌“一棒子”打下去,而应当热情鼓励、引导、用心呵护熠熠生辉的思想火苗,这对学生的影响将是巨大的。让学生发展自己的思维,获得审美的体验,从而提高语文阅读的质量。
四、作文教学中,让学生学会体现自己
在应试教育的制约下,学生在作文中的个性和创造性已消失殆尽。作文中总是干干巴巴的几段空话,套话、假话连篇,文章脱离了自己真实内心的感受,使作文失去了鲜活的生命和色彩。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鼓励学生写随笔,观察日记,读后感,观后感、周记。此类作文往往有学生真实情感的流露,鲜明个性的跳跃、独特词语的运用,许多优秀之作常常涌现,时间久了,学生就能发现自己的写作个性。
教师可以允许学生有不同层次的发展,并抓住学生作文中的优点,加以鼓励:如好的句子,使用准确的词语,好的开头或结尾等,唤起学生写作的热情和自信。作文评语以鼓励为主,当然作文中存在的主要毛病还需用委婉的、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指出,那么以后作文,学生会更主动热情,并能更好的展现或表现自己了。以赏识的方式改变学生作文中的一些缺点,效果明显,并能很快提高写作水平。
这是我最近教学过程中的一点点思考,现作以上总结,供大家参考、指点。
第十六篇
初中语文教学心得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在十一个年头的教学生涯中,我不断探索,不能说形成了一套理论,但也积累了一点经验,供大家商榷。
学生是主体我爱每一个学生一、把心贴近每一个学生
常言说,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月有圆缺,学有迟速。学生的差异性必然存在。著名教育家韩凤珍说过:“难教育的孩子,都是失去自尊心的孩子;所有好教育的孩子,都是具有强烈自尊心的孩子。教育者就是要千方百计地保护孩子最宝贵的东西自尊心”。1、给优生以雄心
优秀的学生有他扎实的基本功,有他超人的智慧,甚至还有独道的学习方法,基于这些优越的条件,我要求学生拥有的是雄心壮志,要定下更远更高的目标,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二⑴班的胡丙方和二⑴班的田秀红是极具语文天赋的两位女生,她们的语文学习兴趣浓烈,文笔优美,阅读鉴赏及审美能力都很强,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老是给她们灌输要争第一,要考高分,要有向前闯的勇气和决心,因此,在两年的每次考试中,她们都能考出好分、2、给中等生以信心
中等生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总是吊在中间,因而好多易满足的同学也就乐于呆在这个位置,平平而过,懒懒散散,消极地对待自己的成绩。针对这种心理,我给中等生的是信心,我鼓励他们通过努力还可往上一些,我把他们归为中上等,意思是有可能上升趋势,因而好多学生恢复了信心,他们努力赶超,扩大了优生的范围。3、给差生以上进心
在一个优秀教师的眼中,学校中应该没有“差生”,只有学有困难的学生。我尊重这类学生。努力激发他们的上进心,“我并不比别人差”,“我还有优于别人的长处”。二⑴班有个叫范济民的同学,学习上一窍不通,但他会用电脑,因此我常常在语文课上穿插信息技术知识,让他表演,获得大家称赞,还有一位田伟同学,学习极差,但他常常出其不意地回答出我的一些难题(也许是偶然),但我就趁此机会大肆渲染,鼓励他,促使他上进。这样,这些所谓的差生有了一点学的甜头,也就多了一点学习的劲头了。二、把情倾入每一个学生
1、对好生注入严厉的情感而非宠爱
常言道,严是爱,松是害。我对学生要求严格,愈是好生,我更是当面说坏话,背后说好话。在我的班上,优生没有趾高气扬的神态和养尊处优的病态,因为他们跟所有同学是同等的,有时甚至更苛刻些。占伟同学曾因少做一道阅读题在全班同学面前作检讨,田红宁同学因写错一个字而被罚写一百遍,罗清同学因重理轻文被罚向全班同学做思想剖析等,这些同学因为受到了严厉的“惩罚”而改正了自己的坏习惯,经过努力在本次语文测试中都取得了90多分的高分。
2、对中等生关爱非慢怠在我所带的二⑴班中,有这样一类女生,语文成绩较好,但理科成绩弱,总名次总是上不去,因而也没了位置,失去了信心。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我找她们谈心,肯定她们的长处,教会她们协调各科的关系,树立她们单科精品意识。我常常拿巴东的名人、著名文艺导演周龙然的事例开导启发她们,要发挥自己的优势科目,不放弃自己,因此,这类同学的语文成绩也上升极快。
3、对差生包容而非放弃
二⑴班的徐鹏英是一个众所周知的差生,但我对他采取了包容的态度,允许他课堂上犯一点点小错误,如听课走神,作业做不完等,但我并没放弃他的求知,上课要求他抄课文、练字,45分钟并不白白浪费。这个孩子尽管成绩差,但初中两年来从没拖欠过作业,其实也是一个可爱的学生。
三、把业授给每一个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世界。”因此,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创造者。1、课堂进度顾及每个学生
我通常上课的进度不快,我的每堂课要能使每个同学听懂,每个同学有所得。2、课堂提问针对每一层学生在提问中我因势利导,难题抛给优生,而易题留给了中下等同学,这样优生感觉有挑战性,而差生也不会因答不上而尴尬,失去学习的信心。3、课后辅导落实每一类学生培优补低是落实的重点,对待优生我填充他们课堂上的饥饿感进行拔高训练,比如写作技巧的指导,阅读的综合能力的提高,让这类学生真正优起来,而对于低生则注重基础的训练,有关语文知识,学习方法,浅易的阅读等达到一个巩固过程,这样因地制宜,适得其所。
第十七篇
初中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有一位教育家曾说过:“难教育的孩子,都是失去自尊心的孩子;所有好教育的孩子,都是具有强烈自尊心的孩子。教育者就是要千方百计地保护孩子最宝贵的东西自尊心”。1、给优生以雄心
优秀的学生有他扎实的基本功,有他超人的智慧,甚至还有独道的学习方法,基于这些优越的条件,我要求学生拥有的是雄心壮志,要定下更远更高的目标,没有最好,只有更好。2、给中等生以信心
中等生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总是吊在中间,因而好多易满足的同学也就乐于呆在这个位置,平平而过,懒懒散散,消极地对待自己的成绩。针对这种心理,我给中等生的是信心,我鼓励他们通过努力赶超优秀生,因而好多学生恢复了信心,他们努力赶超,扩大了优生的范围。原来有些人成绩平平,但到了现在都取得了优异成绩。3、给差生以上进心
一个优秀教师的眼中,应该没有“差生”,只有学有困难的学生。我尊重这类学生。努力激发他们的上进心,“我并不比别人差”,“我还有优于别人的长处”这样,这些所谓的差生尝到了一点学习的甜头,也就多了一点学习的劲头了。二、把情倾洒给每一个学生
1、对好生注入严厉的情感而非宠爱。常言道,严是爱,松是害。
2、对中等生关爱并非溺爱。
教会她们协调各科的关系,树立她们单科精品意识。发挥自己的优势科目,不放弃自己,因此,这类同学的语文成绩往往保持优秀。3、对差生包容而非放弃
差生,采取包容的态度,允许课堂上犯一点点小错误,如听课走神,作业做不完等,但并没放弃。
三、把业授给每一个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世界。”因此,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创造者。1、课堂进度顾及每个学生
我通常上课的进度不快,我的每堂课要能使每个同学听懂,每个同学有所得。2、课堂提问针对每一层学生
提问中我因势利导,难题抛给优生,而易题留给了中下等同学,这样优生感觉有挑战性,而差生也不会因答不上而尴尬,失去学习的信心。3、课后辅导落实每一类学生培优补差是落实的重点,对待优生我在课堂上进行拔高训练,比如写作技巧的指导,阅读的综合能力的提高,让这类学生真正优起来,而对于差生则注重基础的训练,有关语文知识,学习方法,浅易的阅读等达到一个巩固过程,这样因地制宜,适得其所。
第十八篇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
随着新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师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尽管在每次培训中,我都能认真参加,刻苦钻研,对语文这门课程的性质;语文的读、说、听、写四种基本能力的培养;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实践中的综合实践性学习等方面,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理念系统,有比较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和自我发展观。在具体的新教材使用,教学过程中,能紧扣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和语文教学规律,选择教学策略。”在课堂教学中,尤其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尽量让每堂课都有琅琅的读书声、能点燃学生思维碰撞的火花,每一个学生或多或少地享受到多资多彩的精神生活。新课程理念中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真正在教学中,自主合作可以组织,但在探究方面存在一定的困惑和难度。一分组,学生自主合作,这样自由度大,学生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不可能完成最基本的学习任务,再加上探究方面学生缺乏课外资料的收集、阅读,探究不出新意,也就不能建构新知。
通过学习“新课程与教师专业发展”内容,才知晓其中的奥秘:新课程自由度大,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巧妙安排,要有创造性实施力,恰当合理地调整教学进度和内容,要对教材有重新整合的能力。新教材安排的课时内容具有灵活性,这就需要教师要认真观察、了解、分析学生,密切联系生活,要立足于人的培养,我认真反思了几年来的语文教学,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就是使全体学生都能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一个要点是面向全体,落实到人人;一个要点是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语文课程标准,有意识地把“语文素养”凸现出来。
语文素养内涵十分丰富,其特点是综合性和实践性。它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语文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作文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一句话,语文素养是整合的、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语文素质。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将成为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和不懈追求。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在这方面,主要应体现在发挥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加强实践性,遵循汉字、汉语自身规律上。语文课程人文内涵十分丰富,它对一个人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要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和发挥语文课程对学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要既学语文,又学做人。还要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在文学、情感诸方面的熏陶、感染作用。语文学习极具个性化,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往往是多元的,常言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这是提高语文能力的需要,也是形成良好个性、激活创造力的需要。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这种能力必须在丰富的语文实践中培养。以往我们有一种失之偏颇的认识,认为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要靠系统的讲授语文知识,要靠在严整体系指导下的一步一步的语文训练。我们忽略了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这一基本事实,忽略了母语教育的诸多特点。母语教育与外语教育有本质的不同。母语教育有基础,有语境,有资源,这些是母语教育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学习母语应有别于学习外语,主要不是靠传授知识、揭示规律,而是靠在大量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感悟、习得,逐渐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语文实践,一要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给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实践的机会;二要不断开发、充分利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语文教育资源,使学生凭借丰富的资源和大量的实践,在学语文、用语文中渐渐习得语文学习规律,不断提高整体把握的能力。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还体现在遵循汉字、汉语的自身规律上。如,利用汉字感情色彩强烈的优势,重视语感的培养,加强感悟和情感体验;又如,利用汉语言文化沉淀丰厚的优势,丰富语言积累,增加文化储备。总之,语文教育要重整合、重实践,重积累,重熏陶,在反复实践中,不断提高综合运用的能力,全面提高语文素质。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学习,是这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改变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式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学习。要切实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自主学习是基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体,是“教学之本”。要保护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地保持,做到乐学,主动地学,学有所得,越学越爱学。合作、探究是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方式。要倡导在自学、自悟基础上的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通过互相启发、共同探究,不仅有所发现、学有所得,而且培养了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特别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学习专题的提出,到学习过程的安排、学习方法的确定,乃至学习成果的呈现,学生有更大的自主性,有更多实践的机会,有更大的创造空间。学生会全身心地投入,使他们的主动精神和探究精神得到充分的发挥。语文综合学习,看重的主要不是学习成果的呈现方式,不是结果,而是学生学习、探究、实践的过程,是在一次次的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和创造性以及责任感、合作精神等等。这些既是十分重要的语文素养,又是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首先要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师的主导作用绝对不应该因为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而削弱。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教师要尽可能多地尊重学生,尽可能多地要求学生。一方面教师要实行教学民主,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使学生有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伙伴的权利;一方面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的学习给予有力的指导、引导、辅导,使学生的学习成为有效的学习、高效的学习。其重点,一是提供交互式的学习平台,二是精心组织学习活动。提供学习平台,也就是创造氛围、空间,提供学习、实践的机会,使语文教学有一个民主、宽松、和谐、愉悦的氛围,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时时、人人有提问、发表、交流、展示的机会。精心组织学习活动,要点有:组织好自学,核心是使每个学生都能独立思考;组织好合作学习,既做到在互动中把学习引向深入,又做到因材施教,加强个别辅导;组织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强引导、调控,以全面实现教学目标。总之,教师要通过有效的学习活动,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的交流,使学生不断进行自我组织、自我建构,在这种组织、建构中,逐渐提高语文素质,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语文的方法。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建设开放的富有活动的课程体系,是这次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建设上,倡导要有大视野,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所谓大视野,即语文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语文教育要有时代气息,世界胸怀,超前意识,无论从观念、内容到方法,都要符合时代的需要,成为名副其实的21世纪的语文课程。
所谓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就是要克服语文课程孤立、封闭、凝固、僵化等种种弊端,在大语文教育观的指导下,实行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的根本变革,构建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体系。在课程内容上,不仅语文教科书增加选学、选读、选做的内容,教科书给地方、学校留有补充乡土教材的空间,而且鼓励教师开发、利用取之不尽的语文教育资源。在课程实施上,既要不断改进课堂教学,使其更富有活力;又要使教学走进自然、走向社会,探索形式多样的、与自然社会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教学形式。可以说,建构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课程体系,已成为深化语文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语文课程内容,由于地方、学校、教师参与开发,将成为源源不断、经常更新的一泓活水;语文课程体系,由于打破了学校与社会、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壁垒,逐步做到课堂教学、语文活动、综合性学习相结合,学校、家庭、社会语文教育相结合,将变得开放、创新,充满活力。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光照下,新的语文教学应为学生们提供一个温馨、和谐的人文环境,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激发起孩子们的情感渴望,点燃起孩子们的心灵火花,让语文成为学生们人生成长的维生素;新的语文教学应用全人类文化的神韵去滋润孩子们的心田,引领他们登堂入室,领略人类文化大厦的恢弘气势和神奇美丽,充分享受徜徉人类文化之中的无穷乐趣;新的语文教学,应是师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新的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作心灵的直接对话,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感受和再现作品的情思美感,体验语言的节奏感、音韵感,从而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新的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并期待终身学习所带来的快乐。
第十九篇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
新课程语文教学标准要求老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而学生则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于是,教师在课堂中恰到好处的运用点拨教学,优化教学效果显得尤为重要。通过两年多的课改教学实践,我总结出点拨教学的三个方面。一、适量点拨
课堂上紧扣教学目标筛选有价值的,又容易被忽视的词句、重点语段进行点拨。因为这些词句“不仅有显隐题旨之功,更有聚光、凝神之能,而且能起到制约全文各部分的作用”。学生搞懂了这些词句,对理解文章有重要作用。如教小说《孔乙己》,我就从课文中找出可以把学生引到深处的东西,选择“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个句子进行点拨,立片言以居要,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孔乙己是一个可怜可笑可悲,迂腐寒酸而又正直善良的旧时代的小知识分子。另外,我会在每一课选择一个重点段进行点拨教学,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多方训练综合分析。这样做意义很多,抓住了重点段落,就抓住了主题,就突出了重点,就突破了难点,也就能带来牵一发动全身,以少胜多的效果。
二、适度点拨
课堂点拨力求点拨出语文味来,即真正使学生嚼出一点味道来或者把学生引向语文审美阅读的轨道,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教朱自清的《春》,老师推敲那句“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咬文嚼字,深究一番,嚼出了一些味道来:春天来了,春日融融,春水涣涣,山也变得明朗润泽了。还有的老师紧扣“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一句设疑点析:春天来了,太阳给人什么感觉?“红”字变动词有何含义?这句话的弦外之音是什么?由生活经验入手,启动学生的审美想象,比较自如地把学联想到春天的色彩,欣赏了桃杏艳红、百花争妍的美,产生了明媚春光的那种温暖、欣悦的感受。三、适时点拨
课堂点拨关键是教师能明察学生思维的火花,及时加一把火。适时点拨一方面是在学生遇到疑难时,采用艺术化的点拨,及时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另一方面是学生在遇到疑难、把握不准时,教师及时指点思考分析的途径,拨通知识理解上的关卡,拨繁为简,化难为易,使学生的研讨活动得以继续进行。适时点拨还包括在学生思维误入歧途时,教师迅速捕捉,作为新的教学内容,凭机智的点拨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总之,实施点拨教学的经验告诉我:点拨是一把火,促使学生的思维放出火花。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艺术化点拨,能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创造,从而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第二十篇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
新课程向所有奋战在一线的教师提出了一个最基本的且最具震撼力的口号:“教育理念的更新”
。这个响亮的口号尤其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语文学科,搭建了一个更科学更合理的的教学平台,为语
文教学行为提供了一个适合学生发展,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大舞台。笔者现结合新课程中的新理念,
对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一些普遍行为进行反思,以便对新课程新理念认识得更为深刻。一、德育渗透力度不够
语文是综合性最强的一门人文学科。通过教学不仅要求学生获得语文知识,而且更要达到陶冶情操
、净化心灵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目的。但在我们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往往偏重于对语文知识
的传授,对句子的理解分析,修辞方式的运用等等,而忽视了语文的教育功能;文章所传达的思想,精神、人生观、心理状态等,以及对于学生应该从中借鉴什么,学习什么、批判什么
新课程则提出了“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出更高要求,尤其更
强调“育人为本”的教育观念。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在成长中如何以健康的心态面对人生的种种挑战。
二、作文教学流于形式
虽然在此之前我们经常倡导创新作文,也强调作文在教学中的份量,但在实际行为中,我们很多
教师只在作文课堂上进行写作教学,造成了学生为学作而写作,没有对学生的写作进行日常化系统化教
学,使大部分同学的作文空洞而缺少感动,有的只是优美词语的堆砌或是干巴巴的叙事。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我们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感悟生活,随时写,及时写,让学生情不自禁
的、发自内心的、主动而积极地渴望去抒写。日积月累的写作,何愁作文课写不出好作文?三、评价方式过于简单
教学中,我们往往用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好坏,忽略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以及情商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
。例如某个勤奋的学生经过努力语文考了95分,没有上优秀,我们则不会称他为好学生,也许会说他脑
子慢再学也不行。这样做的结果会让他自卑而沮丧。新课程提倡尊重和赞赏学生,让学生的闪光点在我
们正确的评价中熠熠生辉。
诚然,教学行为因师而异,因人而变,但无论怎样的不同,只要遵循新课程中的新理念,语文课堂
就会在我们教师的科学耕耘下,成为学生成才的良田活土。
第二十一篇
初中语文教学心得
非常感谢科组给我这样一个和大家交流的机会。对于语文教学,我是一个新手,新手上路,还望大家多多关照。
语文教学到底该是什么样子,应该看以什么为标准。
若以听课老师有东西可听可看,那肯定要求“互动”“层层设问”,从教师的“巧问”到学生的“妙答”,能引向高潮的便是好课!若以学生听得有趣为标准,风花雪月武打言情迎合学生趣味,也无可厚非,因为往往是学生说了算。
若以中考应试分数为标准,任何先进高明的理论都无济于事,任何花哨的教学都只能昙花一现。能考出高分就是好样的,能抓老鼠的就是好猫!
很显然,我们不谈学生成绩是不行的,我们今天就谈谈“抓老鼠”的问题,谈谈怎样做个好猫?
参加工作以来,开过不少成绩分析会。好像领导说的最多的是:管理出成绩。我姑且不去评价这句话是否正确,但我确实存在一些疑惑:有些班级的考核分数遥遥领先,但考试成绩却一塌糊涂。有些班级的考核分数不尽人意,但考试成绩却名列前茅。但有些班级确实管理成绩和教学成绩都不错。由此看来,管理和教学不能说没有关系,确实有一定的关系。那它们存在关系的核心点是什么呢?我认为是学生学习的一种精神状态以及班级所营造的良好学习环境。由精神,我想到了电视剧《亮剑》。我相信很多老师也看过,我喜欢看这部电视剧,尤其喜欢这样一句话:古代剑客们在与对手狭路相逢时,无论对手有多么强大,就算对方是天下第一的剑客,明知道是个死,也要亮剑。即使倒在对手的剑下也虽败犹荣,这就是亮剑精神。这里提到亮剑精神,就是李云龙这支军队的军魂!剑锋所指,所向披靡!我们不需要我们的学生同别人打架时拼的你死我活,但我们的学生学习时是否需要一种精神?我们的班级是否需要一种灵魂支撑?再说说环境,先讲一个简单的事例:我们经常去别人家做客,主人一打开门,如果映入我们眼帘的是很干净的地板,那第一反应应该是要脱鞋。如果看到的是满地垃圾,我们肯定是直接进入。如果我们再脱鞋,那只有一种情况。我们的脑袋进水了。再说一个常见的现象:读大学时,如果一个女生宿舍6个人,有5个人在拍拖。那另一个女生出现的情况只能是两种:第一、快疯了,受不了了,因为每个女生都在说自己的不BF如何如何的英俊?如何如何的体贴?第二种情况是:第二天马上找一个男朋友,要求会很简单:只要是个男的。说了这么多,只想说明这样一个问题:环境和氛围对人的影响非常重要。由此可见班级管理中班级的学习环境学习氛围是很重要的,而不是学生把衣服的扣子扣好了,成绩就上去了。至于怎样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我也不知道。所以这个问题不展开讲。下面谈谈一些在教学工作中的具体的做法:
一、将分层教学进行到底。这里我重点讲一下作业的分层设计。我觉得班上学生可分为ABCD四组。A组同学是没有作业的,他们在语文晚休时可以看小说,可以做其它学科的作业,他们是绝对的自由。我绝对相信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课堂上掌握的情况。我们能做的是给他们开一些书单。B组同学的作业一般是以阅读和写作为主。C组同学以课内文言文,阅读,古诗为主。D组同学只需要要默古诗和抄文言文的翻译。D组的同学能考上50分,我就能开心10多天。当然除了这四组,也许有些班上级还会有特殊人物,他们的成绩比较有稳定性,一般在510分。他们属于“高智商型”的学生,我们实在教不了,真的不想放弃,但也无可奈何。
二、课堂上的时间多些给学生。先说一个事实:上周三我们在舒早霞老师英明领导下开了一次非常成功的备课组成绩分析会。我们没有按照以往的会议义务性轮流地说一些,而是每个老师都畅所欲言积极投入到讨论中去。我们在轻松的氛围中把自己的疑惑甚至好的建议拿出来一起交流,一起讨论分析。应该来说,我们每个人都获益匪浅。回去之后,我就在反思:我们能不能在课堂上营造一种轻松的氛围多些时间让学生去交流去讨论。美国的教育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告诉我,我会忘记;分析给我听,我可能记住;如果让我参与,我就会真正理解。”我把它做为我教学的宗旨。一堂课45分钟,如果整节课都是我们在讲,累不累啊?答案无疑是肯定的。我们整节课辛苦地自认为把重难点滔滔不觉地讲得滴水不漏。学生掌握情况呢?这就不得而知了。也许我们觉得把该讲的都讲了,应该是NOPROBLEM。也许只不过是我们在聊以自慰罢了。也许只不过是我们在求个心安理得罢了。
三、再来聊聊一个古老的话题: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得确很有道理。我曾经无数次的对学生说:如果因为我教你们的语文,你们对语文感兴趣,自己会去积累,会主动去读,会主动去写。那我的目的达到了。学生因为老师的原因,而对学科感兴趣,这样的事情并不少见。我就经常觉得留有遗憾:因为我从小学到高中的数学老师都是55岁到60岁的男老师,把我学习数学的兴趣扼杀在摇篮之中。如果换成年轻漂亮的女老师,那也许高考的数学成绩不至于那样“丢人现眼”。总的来说:要让学生对我们的语文学科感兴趣,得让他们对我们人感兴趣。所以我觉得一堂课的前三分钟先和学生聊聊别的,拉近和学生的距离。如果学生见到我们就想K我们一顿。那无疑不管我们的课堂是多么的生动,不管我们是多么的有才华。不好意思,他们不感冒。他们只想早点下课去饭堂,或者整节课在想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扁我们一顿。四、让“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不在成为一句空话。
这里重点讲一下书写。我相信大家都会认为学生的书写不是很重要,而是非常非常重要。前段时间蓦然发现很多省的文科状元都是女生,这其实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也许和她们的书写有很大关系。其实,很多聪明的男生,理科成绩尤其突出,但恰恰就是写的字能和医生相媲美,龙飞凤舞说得是好听,其实就是乱草一把。为了阅卷老师少烧一点这些乱草,我们有必要重复N次地提醒学生书写工整。从初一开始开设书法课,这也是一种趋势。当然,初三的学生也可以在早读前三分钟默两首古诗。要求只有一个,书写工整。如果长期坚持下来,收效应该是不言而喻的。
五、让“小组合作”在作业的跟踪上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我们给学生下达的作业任务,需要跟踪到位。我们一个人的时间精力是非常有限的。我们必须借助小组长的力量。班级的语文学习互助小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编排。可以四个人一组,一个小组长。如果班上有足够的语文精英,也可以两个一组,一个组员和一个组长。组长对组员必须严格监督。比方说今天的任务是默写三首古诗。组长必须督促组员完成,并负责组员的批改工作。如未完成,组长必须陪同组员在下午下课后相约教室,继续完成那没有完成的任务,争取做到日日清。坚决杜绝组长与组员共同作弊。一经发现,老师很生气,后果很严重。或者给定一周的任务,周五下午还未完成的同学,在放学后继续留教室战斗。同时邀请其家长来校上演新时代的“陪太子读书”。六、合理利用早读晚修时间。
早读时间为25分钟,分为集体读和自由读,或者集体读和听写两段。效果也许会更佳。默写和听写的内容仍由小组长负责批改。小组长必须把组员易错的字反馈给科代表。科代表必须找时间在黑板上给与提醒及订正。
晚自习的时间,应该给学生安排作业。作业的安排可分层设计。强调把作业当考试,保持考试时的高度紧张感。这里的学生学习主动性及差,如未安排作业,整节自习他们只有一件事可做。那就是:发呆。
说了这么多,最根本的仍需要学生有好的学习态度,仍需要学生愿意去学。如如果只是我们老师“一厢情愿”,我们再多的方法,再多的策略也枉然。
第二十二篇、
对于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点感悟
在学习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后,发现新课标在加强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与文化素养积蕴的同时,也强调了学生创新意识与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给创新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此同时,教育部门也更加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创新教育的研究也随之深入。
从大语文观的角度出发,我们的阅读教学应该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环境中、自由自在的活动中享受阅读的乐趣,展示阅读的成果,那么创新教育中阅读教学的价值将会体现得更加充分。不可否认,这些研究极大地推进了创新教育的进程。然而,在现阶段,在我们刚刚开始大面积深入研究创新教育、实施创新教育的时候,已经暴露了一些急功近利的做法。一些课堂上常常听见教师这样引导学生:“请谈谈你的阅读感受。”“还有什么要说的吗?”“你有什么问题要问?”等等。师生就是在这样的“对话”中结束了40分钟。我们不禁要问:这样的语文课学生究竟收获了什么?“知识与能力”是语文学科核心性目标,字词句篇、听说读写是语文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最外显的特征,同时也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依托。而近来语文教学愈来愈舍弃“学科特征”,并在自己不该“管辖”的科目中行走,不少阅读课上成了“文化民俗课”“地理常识课”“戏剧表演课”“风光旅游课”不少具有远见卓识的语文教育专家对类似于这样的所谓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语文课进行质疑,甚至提出比较严厉的批评。因为这样的课形式的东西多,实质的东西少,不重视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不重视基本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其实,老师们心里也很清楚,学生在课堂上夸夸其谈,成了“动口不动手的君子”,其实学生的语文根基是非常脆弱的。因此我们必须冷静地看待当前的创新教育,冷静地思考一下我们的一些做法,下面,我提出一点我的想法,和大家共同讨论:
一、基础知识的获得至关重要
目前,在创新教育的过程中,倍加关注的是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诚然,实践能力的确是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可是作为学生,尤其是小学生,如果没有厚实的知识作为基础,那么学习又该如何建构呢?这不禁使我想到了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赖以自豪和骄傲的经验强调“双基”的落实。尽管这曾经让我们的语文教学进入过误区,但我们又不得不承认,“双基”是一个人语文素养的核心部分。事实上,新课程实施以后,“双基”这一概念已经逐渐从我们的一些语文教师头脑中淡出。很多研究课,包括一些名师的观摩课,早已把字词教学的落实、文章结构的把握、表达方法的揣摩等抛诸脑后。这些东西到底需不需要?我们举一个例子来回答:文盲不识字,但只要有了共同的话题,他依然可以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与你“对话”,我们能根据他的“对话”能力说他的“语文素养”好吗?回答是否定的,因为他没有一定量的语文知识储备,不具备一定的语文表达能力,他不会阅读,不能用书面表达,更不用说后续学习或进入相关学科领域。因此,学习的创新完全应该从最基础的知识获得开始。尤其是语文阅读课,由于学科特征,它对于语言文字的积累、语感的长期训练、培养等更显得重要。无论何时,我们都不能忽视知识获得的过程。在这里我想通过一个案例说明一下:应该指出,具体针对小学课堂教学而言,学习就是学生把已有知识进行有机的筛选、合理地转换、重新的建构,从而获得新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从创新教育的角度来看,学生不断获得新知识即求知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实践,是一种创新,所以我们在创新教育中,应该把实践能力的培养建立在坚实的知识基础上,也就是说,研究与开展创新教育时,应把引导学生获得坚实的知识及其过程作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基础。二、重视求同与求异的有机结合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创新就是发现别人没有发现或自己尚未发现的东西,于是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也就成了小学教育阶段创新教育的核心任务。举一反三,学以致用,是教学的目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根据课文中的言语特色,要求学生进一步欣赏、积累、运用祖国的语言,并为学生提供发散性训练,创造性地解决课内课外学习和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在运用过程中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感知强度,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同时,学生通过交流研讨,与同学们分享成果,学习理解和宽容,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辩证地思考。
语文教学强调训练,并不是说要另起炉灶,而是要求与阅读教学和谐共生,相互交融,让阅读过程成为训练的有益载体,让训练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的《新型玻璃》教学中找到满意的答案。
我们自然赞成学生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良好品质的培养,然而,我们认为在大力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同时,应该避免产生偏激行为,即为求异则求异,认为凡是标新立异东西或别出心裁的东西都是创新,而根本不去考虑其合理性、科学性、简约性,那么,我们的创新教育很可能就会步入一个误区。因此我们认为在创新教育中应该正确处理好求异与求同的关系,努力做到异中求同,同中求异,使学生在原有的不同的层次上都能有所发展,都能实现创新。例如,在阅读教学中,如果我们认识到,引导学生在原有的,我们认为比较合理的事物、道理、想法的基础上进行加工、改造、修正,使其逐步提高、更趋完善就能够满足需要的话,就不必强求学生去另辟蹊径,因为在这样一个加工、改造、修正的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同样能够被激活,同样能很好地做到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的同步、辩证、有机的结合,同样能在貌似求同过程中培养学生求异的思维能力,从而实现了异中求同,同中求异。而这样一个加工、改造、修正的过程,也就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过程。三、要注重创新的过程而非形式与结果
长期以来,有关结果与过程的讨论已是老生常谈,重结果、轻过程的问题已是学科教育费时低效的瓶颈所在,在原有问题尚未解决的情况下我们再来研究创新教育的问题,就难免会陷入这个长期积淀的泥潭。
对于小学生而言,我们提创新教育中并不在于他们能够发明什么新的事物,产生什么新的思想,而是要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过程,即遇到问题能否打开思路,能否从多方面的途径来考虑问题,能否掌握一定的创新的方法,是不是养成了创新的良好习惯,有没有锻炼自己勇于创新的良好的意志品质等等,所有这些,都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所应该关注的。我们应该鼓励学生超越现实,引导学生由学会模仿到尝试创造,由固定的想法到发散的思维,由随意的幻想到科学的想象,在这个引导的过程中开发学生的潜能,这才是我们教师应该做的。例如:一位老师在教学《鸟的天堂》一课中第二次到“鸟的天堂”看到群鸟活动的场面时,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同学们,鸟的天堂中鸟的形状还有,鸟的颜色还有,鸟的活动还有”一时间,学生纷纷举手,积极发言,课堂气氛相当活跃,令人不由得为学生的勇于创新的精神叫好。但当我们冷静地反思一下这个教学过程时,会发现以上的训练仅仅是学生在教师的牵引下对一些简单的单项的词语的积累,而这样一个所谓的发散性的训练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完全是一种低效劳动,又能谈得上什么创新呢?
而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强调语言的体验和感悟,关注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关注学生精神生命的自由发展。他执教的《爷爷的芦笛》就是他对学生精神生命的不断唤醒,是切实关注学生语文素养的有力佐证。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当我们在轰轰烈烈地开展创新教育的时候,千万不要忘了:在四十分钟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还是相当重要的,也就是说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如何体现合理性与价值观,以避免给课堂教学的某个环节机械地贴上“创新教育”这个标签。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而创新教育的关键又是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同时今后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是综合的、多向的,因此我们在进行发散思维训练时一定注重学生培养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
总之,创新教育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但我们不能把创新教育仅仅作作为一句空洞的口号喊在嘴上,也不能在宝贵的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作一些无谓的所谓的创新。要让学生在主动的参与、扎实的训练、自由的表达中进行高效的、自主的学习,从而实现创新,发展素质。应该说,创新教育在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同时,教师的指导作用也无法忽视,其实施对于广大教师来说,是一项全新的工作,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进行更多的创造性的劳动。
第二十三篇
语文新教材教学大纲规定:中学语文教学必须教学生“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即听说读写能力,即培养有语文素养的人。这就需要一个培养过程,即学习过程。有人曾说,一个人的学习过程是这样的:小学教学重在“扶”,中学重在“半扶半放”,高中重在“始放”,大学重在“全放”。由此可见,这个过程明显体现出逐步加深,互相联系的关系。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衔接”。何谓“衔接”?它指事物间相连接。新教材教学大纲也明确提到初中语文教学是“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上”,甚至更为详细地提到“在小学的基础上扩大识字量”、“熟练使用常用字典词典”。这说明了中小学语文教学之间的联系与衔接。
如何研究“衔接”,如何做到“最优化”,下面我就谈谈对“衔接”在三个方面的认识:一、研究大纲是做好衔接工作的保证。
语文不如数理化之清晰,因而语文教学往往陷入了一种不可知论的状态,有人还美其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其实,这是不可许的。作为一线教师如今须做到以下三点:1、研究92年大纲与201*年大纲之异同。2、研究201*年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之异同。3、研究初中、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之异同。这三者的研究正如法律的确定,它使教师有了准绳,有了依据。例如,92年大纲与201*年大纲之异同,也说明它们存在着继往开来的衔接关系:92年大纲对语文的人文性提得不是很明显,着重于工具性。而201*年大纲则将人文性与工具性相提并论。那如何做好这理念的认可与改变就尤其重要了。其实,语文是一种特殊的工具,是思维和交际的工具,是负载和传递信息的工具;语文的运用,离不开人的思想感情、阅历和素养的参预。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我认为低年级应着重于工具性,而高年级再侧重人文性也不迟,那问题就是要如何做好这阶段过程的衔接工作。如初一年在小学识字的基础上进一步识字,更加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在小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注重书写,并引导学生去认识书法家练字的经过;还有背诵默写等等都不能一下子松开。正如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先生他在起始年段也曾为了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对某一方面给予大胆的出其不意的肯定,从而使学生对语文产生极大的兴趣,这是从小学到中学“衔接”的典型,同时也是语文教坛一个佳话。发现两个大纲之异同,我们就能了解新大纲的意图所在了。其实,这就是新旧大纲间的衔接。只有真正做到对大纲之异同而心中有数,那在实际衔接教学过程中会有很大启示的。这样才能找到符合教学规律的教法,才能遵照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再如,新大纲分明一体化设计,整体考虑,互相衔接,这是建国以来的第一次。由此可见,各方面的衔接问题已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越来越受人们重视了。就背诵篇目而言,大纲规定小学不少于150篇,以绝句为主;初中背诵不少于80篇;高中背诵古文20篇,诗词、曲50首。这些无不说明从小学到初中,乃至高中的连贯性和层次性已尤为突出了。作为教师认识这一点是很有必要的。对此,我采用每天一诗,先诵再背再懂,至于有些诗词懂与否,我认为随着孩子长大或年龄的增长会懂的。或在起始年段不提,在初二、三年再继续训练也不迟。这既能体现训练的层次性与序列性,也符合人的认识与发展规律。二、研究教材之间的衔接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
(一)、熟悉中小学教材,处理好衔接,明确教法现在属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种种迹象表明了,小学生升初中后,往往觉得小学学过,初中还在学,甚至于高中还学,教材内容的重复性,因而使学生产生厌学畏惧心理,这些表明了小学与初中、高中等在教材的衔接上出现了不应有的“软”的问题。这就严重影响了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这往往也造成一种怪异现象的出现:大学厌高中,高中厌初中,初中厌小学;小学厌初中,初中厌高中,高中厌大学的恶性循环现象。其实,问题就在于“衔接”上,一个人的语文素养正如飞驰的火车,小学中学高中大学等就象一节节车厢,如何使之能与火车头一块向前奔,这每一节车厢的交接处就显得尤为重要,否则,后果就难以设想了。这次新大纲很明显就给予了一定的考虑:小学低年级课文贴进儿童生活,充分考虑与儿童经验与想象的关系,课文类型以童话、寓言、诗歌、故事为主;中年级课文题材、体裁、风格多样,并有一定数量的科普作品;初中课文古代诗词和文言文占30%左右,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各占50%;高中加强了文学教育的分量,在整套教材的选文中,古今中外的文学作约占课文总数的60%,使学生在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研读中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丰富精神世界。这就使三个层次的教学侧重有所分清,再也不会出现那种高中的有可能在初中学,初中的有可能在小学学,小学的有可能在初中学,初中的有可能在高中学的不大正常的现象。简而谈之,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在教学生画知识树又何尝不是如此的想法呢?在画知识树的同时,实际理清了各知识之间联系。这正如新大纲所说的“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意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境之间的联系。”应该说在这一点上,新大纲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此情况下,作为语文教师应将教材吃透了,研深了,才能充分把握意图,把语文教学带到新天地里。
(二)、初中阶段教材之间衔接问题的再认识。
92年的教学大纲曾给沉闷的语文教学注入了生命力,全国各线教师高兴劲甭说了。在注重主体作用方面,这套教材给予了极大的体现。试用修订本教材又进一步给予了重现,但更重要的是本次修订对三个阶段的认识有所变化。三个阶段体现着互相衔接,逐步递进的学习程序。第一阶段指导学生从整体上学习和把握运用语文的能力;第二阶段,进而分解为三种表达方,使对实用文体学习得到提高和逐步加深;第三阶段,从文章的学习过渡到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这样,由简及繁,由浅及深,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这样,三个阶段的过渡衔接很显然地突出来了。这可关系到学生学习递进和加深,因此,教师应从宏观角度入手,及时思考各个阶段的侧重点,并将之施于教学备课中,充分考虑课堂各个环节的衔接,正所谓:有所侧重才能有所收获。(三)、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与生活之间的衔接。
语文四种能力的培养无不与生活联系。新大纲特别注重这点“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班渠道,增强学习语文实践的机会。”刘国正先生又说“教室的四壁不应成为水泥的隔离层,而是多孔的海绵,透过多种孔透使教学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通。”同时,大纲也提出“小学鼓励学生自由阅读,有问题提出来,能与别人商量;初中要求阅读后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或疑问;高中要求学生能对课文阐发、评价和质疑。”这是需要建立在对生活有着直接感受与间接感受的基础上的。为此,我试探性地在课内外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1、根据速读的要求,即一分钟要500字左右,我适当选择了课外材料为内容,开展了听力训练。由缓而急,由简而繁,逐渐地使学生认识到听力训练单靠课本材料是不够的。如今经过一阶段的训练,部分同学的听力能力很明显地进步了。
2、根据课本中安排的活动课材料,进行了多次语文实践活动。如家乡麻城是个人杰地灵的好地方,为此我请学生到城区和郊外作调查,写题为《我爱美丽的家乡------麻城》、《欢迎你到麻城来做客》的文章;为了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过去,我让学生就姓氏的来源作为调查,写题为《我从哪里来------“寻根问祖”姓氏来源调查活动》的报告;对中小学生错别字尤其严重的情况,我就开展了《请讲普通话请用规范字》的活动;对中小生看电视非常严重的事实,我就开展了《关于中小学生看电视利与弊》的书面争论等等,不一而足。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促进学生对生活的再认识,体现生活主人翁的作用,使所学的不是死知识。3、就课内而言,我主要围绕课文开展有关衔接工作,如学习了《数字杂说》,我就让学生写《也谈数字的妙趣》,(可填对联、谜语、诗词等等);学习了《皇帝的新装》,我就让学生编话剧(曾在校五四晚会上演,效果还好);学习了《大自然的语言》,我就让学生写《浅谈农谚》等等。应该说这“读”,就是让学生投入到别人的直接的感受中去,对学生来说这其实是间接感受,因此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否则的话,只能又回到那种令人生厌的学习中。而“写”是一种直接感受的表白,这就需要学生很真实地再现了。如何衔接,实际是离不开生活的。这正如刘国正先生所说的“脱离生活,写就变成无源之水,技巧就变成无所附丽的文字游戏。而与生活结合,则读有嚼头,写有源头,全局皆活”。由此可见,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与生活之间的衔接是必不可少的。
三、研究学生是做好衔接,提高质量的重要因素。
1、心理学告诉我们;研究好各阶段学生的特点,各年段学生,各类学生的特点,这包括学生在学校、社会、家庭、年龄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现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素质参差不齐,这就给如何做好衔接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只有正视这一点,才能做好教学过程中每一个环节。因此,教师应考虑这些环节的衔接。教育是没有小事,因为事事都有可能在今后给学生产生这样那样或好的或坏的影响。
2、作为语文教师,了解学生各个阶段学习语文水平,帮助他们做好思想、感情、知识等的衔接。特别是中下生应侧重于基础的再现与反复,优生可着重从拓展、加深方面考虑。3、无论在哪个阶段,教师都应及时计划,及时总结,及时反馈,多与学生探讨,找出衔接的问题所在给予解决。
综上所述,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训练学生须考虑层次性和连贯性,促使各个环节的衔接联系,是学生整体优化,提高语文素养的关健所在。如何考虑“用好例子,用活例子,用足例子”,让学生真正从凭借的例子中找到衔接的关系,从而找到读活语文的办法,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方法!总之,无论是怎样的教学方法,都应“让学生带着社会生活的体验走进语文课堂”,“让学生带着语文课堂的收获走向社会生活”,经过积累、感悟、熏陶,注重各个环节的衔接与逐步提高,语文素养才会得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才会螺旋式地上升的。
第二十四篇
一年来的语文教学心得
一、最大的收获是教学观念上有了明显的改变。以前的教学中,只是一味地要求学生认真地在书本上记下教师的讲解,以致于字里行间记得密密麻麻的,这样,才能体现出教师讲得细致,学生听得认真。通过探索实践,感觉到这种教学行为不符合新的教育理念。于是渐渐转变了教学理念,尝试学生的参与活动,从内心深处相信学生,使平时认为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在课堂上能够得到基本的解决。这一点变化我非常高心,一是自己在课堂上能够比较省力,只是恰当地适时地给他们做一点指导,感觉到非常惬意,而是学生们非常欢迎讨论式的教学,只要问题设置得好,一环套一环,一步跟一步,不一会就下课了,学生感觉不到疲倦,教师也不觉得声嘶力竭,口干舌燥。当然,这种做法的好处是时时处处可以形成一种讨论的氛围,前后左右的同学自然而然的形成一组,随时随地的讨论。也有不利的一方面,由于前后左右的同学的学习存在一定的差异,小组的学习水平优劣不等,讨论的效果有时不尽如人意。以后如果水平高低的学生搭配组成学习小组,而且上课的时候,只要老师提出问题,可以随时随地前顾后盼地“说”“议”这个问题,不要等着老师说“现在开始讨论”后才去讨论,这样显得僵化呆板。通过这样的活动,我认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会更加有趣。他们的个性会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培养:或质疑问难,或浮想联翩,或互相交流,或挑战权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有限的时间内,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表现。教室中没有了阴暗冰冷的“死角”,课堂上充满着流动的阳光,平等、和谐与交流共存,发现、挑战与沉思同在,活跃的思维,频动的闪光点,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这样的授课既源于教材,又不唯教材。师生的情感与个性融在其中,现实的生活进入课堂,学生在互动中求知,在活动中探索,既轻松地掌握了知识,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能力,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了质的提高,语文课堂真正焕发出它应有的活力,课堂教学效率也大大提高。
尽管我暂时还没有真正达到这种语文教学的高超境界,但这是我终生努力的方向。二、上好的两节课
有时候,上了将近二十周课,不见得能够上好几节课。这一学期自己感觉到上好了两节课:郁达夫的《古都的秋》和姚鼐的《登坛山记》。
在讲解郁达夫的《古都的秋》的时候,着意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学生通过阅读,能够分析找出记叙和议论部分,而且能够概括出五幅图画:秋晨天空、秋之牵牛花→槐树落蕊而知秋→秋蝉残鸣而报秋→秋雨淋人人知秋→枣树秋色之奇观。在整个讲课过程中,设置了8个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郁达夫的写景艺术以及通过景物描写抒发出的感人至深的情感。这些问题由浅入深,基本上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另外,我仔细地讲解了作者记叙古都秋景的语言特色,留意作者细腻的笔调,动词、形容词等词的使用等,通过课文的讲解,然后布置相应的作文训练,在作文中,可以看出学生对景物描写中如何观察、如何细腻的描写有了较好的掌握与运用。
姚鼐的《登坛山记》是桐城派的典范之作,这篇文章我自己在初中学过,以前给学生讲过,大专阶段也学过,但只有这一回给学生讲解过之后,才算对文章对了更进一步的理解。我的思路是,学生应该了解登泰山的路线,应该了解作者在文中要表现的重点内容,应该了解作者透过本文要表现的思想等,在这基础上,给学生简单地介绍桐城派“义理、考据、辞章”的主张。由于有了充分的准备,所以在学生讨论过程中,能够给学生恰如其分的指导,自己觉得游刃有余,学生们学习得积极有趣,收效较大。
两节课的教授,说明了一个道理:上好一节课的前提之一是教师应该对这一节课有了比较独到地深入的理解(不是人云亦云),否则,没有意思,自己也觉得无论采取什么方法,首先提不起教师的兴趣,怎能感染学生。另外,完全放开手脚,让学生自己探讨学习,当然,这需要教授者有很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否则,自然从过去的“填鸭式”变成“放羊式”了。三、试题课的讲解
为了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从这一学期开始,试题的讲解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解析能力,即不做详细的讲解,相当于考场上初次见到这个题目,该怎么做就怎么做。这样就可以避免学生有较大的依赖性。我一贯的做法是基本上不提倡也不反对提前预习做题,而是当堂做题,一次锻炼学生的应激能力与自我做题的速度与准确性。之一方面有了一定的良好反应。当然,还需要不断的训练提高。
四、文言阅读能力的提高
再搞以文言文学习的基础上,这一学期继续采取课堂讲解、课后制作卡片结合的办法。尤其是这一学期通过广泛采取讨论的训练方法,学生通过课本下面的详细注释、结合平时的文言知识,加以讨论,基本能解决重点的字词句式及大意。长期进行这种训练,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性,自身不断地积累训练,能力也就自然而然地得到了提高。五、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动力。要想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要想办法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办法之一自然是把课文讲深讲透,把试题讲深讲透,一步一步地,由浅入深地讲解,将自己设想成一个中等程度的学生,这个“学生”会如何理解这篇课文、这道试题,有了这种设身处地的想法,也就能想出适合于学生的思路,当然这个思路肯定是从学生出发,又高于学生的。师生自然就能达到沟通,达到知识的交流与传授。其他方法就是教师的语文素养了,包括粉笔字、普通话,阅读及朗读能力以及广泛的课外知识。这些方面我自身觉得还不够。
总之,语文教学是一个纷繁复杂的工作。从事十多年语文教学我得到了许多,同时也发现了自身的很多不足。尤其是自己至今还缺少一个系统的长远的读书计划,不能够持之以恒阅读大量的课外书籍,仅仅圉于课堂教学,局限于一篇文章的“文本”讲解,没有从根本上充实自己,没有有计划地学习与语文有关的中外知识,尤其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学习和理解。没有进行系统的有计划的语文研究,不能够从语文教学中走出来,不能自拔于繁琐的天天如此的教学工作,不能高屋建瓴地搞好语文教学。说到底,就是自己的知识储备还远远不够,自己的研究能力还很低,还需要在这一方面下大气力,深功夫。因此,在今后漫长的教学生涯中,我还要不断努力,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和业务水平,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切实为提高学生语文素质更好地服务。
第二十五篇
中学语文教学必须严格执行《课程标准》,努力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语文教学必须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既确保课程共同基础的落实,又关注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支持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必须注重应用性特点,加强与社会、科技及其他课程的沟通,使学生具备扎实的语文基础和独立的语文应用能力;必须发挥审美教育作用,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关注学生情感的丰富和发展,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必须发挥学生的探究能力,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促进他们的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协调发展;必须进一步联系学生生活,加强语文实践活动,博古通今,面向未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语文营养和多向度发展的途径。总之,语文教学必须从学科自身的特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出发,在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指导下,积极开展“教”与“学”的实践活动,从而使全体学生“习得知识”“养成能力”,塑造健全人格,在各个不同层次上都得到发展。
一、课前准备
1.学习与调查。每学期初,教师必须认真学习《课程标准》,通读教材,并采用多种形式,调查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主要是语文学习)情况。通过学习和调查,明确学期(模块)教学任务。
2.制订计划。以《课程标准》、教材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依据,认真制定具体可行的学期(模块)教学计划。计划一般包括:(1)学期(模块)教学总体目标;
(2)《课程标准》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简析;
(3)学期(模块)教学总体设想、具体措施和课内外教学活动;
(4)教学进度等。3.认真备课。
(1)强化单元(专题)整体教学,明确单元(专题)教学目标,精心安排单元(专题)教学全过程,处理好各种课型间的关系。
(2)备好每一篇课文、每一堂课。潜心钻研教材,科学地理解、准确地把握教材的要求,并根据学生实际确定课文或课时的教学目标。设计好课堂教学过程、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并按课时写好教案或学案。教案一般包括:①教学目标;②教学重点难点;③教学过程和方法(包括教法和学法);④板书设计;⑤练习或作业。根据教学实际,教案可详可略,但教学过程必须切实可行。
(3)加强集体备课。在个人认真备课的基础上,每个单元(专题)教学前,备课组要开展有效的集体备课活动。事先拟定活动的中心内容和形式,保证活动的质量。
4.其他准备。每堂课前,还要准备好上课所需要的有关材料、教具、多媒体课件、现代教学设施等。
二、课堂教学
1.实施教学目标。每堂课都要有明确而完整的教学目标。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学目标的“导向”、“激励”、“评价”作用。2.优化教学过程。
(1)课堂教学要灵活地运用“自主学习”的基本模式,提倡形成基本块状结构。要根据教学目标创设活动情境或问题情境,组织好学生的智能活动,保证学生智能活动的时间和质量;并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作出评价。
(2)课堂教学中,要加强语言和思维训练。讲究“接受”和“探究”的和谐统一、在不忽视对必要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的同时,特别要重视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大胆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自主地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获取自己满意的学习效果。(3)要提倡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倾向,积极与各种集体学习活动,既要正确地表达自己的心志,又要善于吸纳他人的意见,在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学会协作和分享,学会宽容和沟通。
(4)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做到“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协调发展,注意学习方法的培养和良好习惯的养成。
3.加强写作教学。写作教学必须按照《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明确教学目标,制订教学计划,认真备课,认真抓好命题、指导和讲评三个环节。每学期大作文8次(包括12次口头作文),并安排适当的小作文及其他写作教学活动。
4.高级中学要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开设选修课、综合实践活动课和校本课程,要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开发学校、社区、家庭等各个方面的资源,尊重学生的意愿,指导学生选择选修内容,配好相关教材,发挥教师的专业特长,开展有效的学习活动。5.树立良好的教风。课堂上,教师要发扬民主,面向全体学生;教态亲切自然,精神饱满;一律用普通话教学,语言文明、准确、清晰,力求生动;板书规范、清楚;准时上课下课。
三、课后教学活动
1.安排适量作业。根据教学目标,精心选编书面或口头作业,每次作业量以20分钟为宜,要求学生严格按规定完成,教师应认真及时地检查、批阅、讲评。
2.加强作文批改。每次作文,要有计划地精批三分之一,批阅中必须有恰当的眉批和总批;其余作文,也应浏览检查,划出错别字、病句,给予恰当的分数;要做好批改记录;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共同提高写作水平;提倡面批。
3.开展课外学习活动。教师要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推荐健康有益的读物,使学生每周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0000字,有条件的学校要帮助学生养成每日读报的习惯;要指导学生采用写日记、随笔,办板报、小报的形式开展课外写作活动,使学生每周的课外写作量不少于1000字,并组织学生向有关刊物投稿;每学期还要组织学生参加12次课外听说活动。组织语文课外活动小组或文学社团,积极开展活动,为部分学有所长、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发挥特长、发展个性创造条件;抓好课外辅导,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开展小型的辅导活动,重在补缺补漏补差。
4.提倡写教学后记,反思教学中的得和失、经验和教训。要积极参加各项教研活动,每人每学期听课10节以上,上研究课一节,每学年写教学论文或经验总结一篇。
四、评价与测试
1.明确课程评价的目的。通过正确的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状况,准确地判断学生的学业水平与发展需求,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和发展功能。
2.要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要加强形成性评价,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特征,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如书面考试、观察活动、成长记录等,同时要避免评价的繁琐化。
3.组织好学业水平测试或每学期的期末考试。考试命题要以《课程标准》和教材为依据,试题要覆盖面广,难易适度,针对性强。除去上述考试和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考试外,不要任意增加其他考试或变相考试。
4.考试前,要认真指导学生做好复习工作;考试后要认真批阅试卷,做好试卷分析工作,并做好补偿教学。
5.高级中学要实行学分认定制度,并努力探寻适合于不同目的的评价手段和方法,提高评价效率。
第二十六篇
初中语文教学之心得体会
语文教学到底该是什么样子,应该看以什么为标准。
若以听课老师有东西可听可看,那肯定要求“互动”“层层设问”,从教师的“巧问”到学生的“妙答”,能引向高潮的便是好课!
若以学生听得有趣为标准,风花雪月武打言情迎合学生趣味,也无可厚非,因为往往是学生说了算。
若以中考应试分数为标准,任何先进高明的理论都无济于事,任何花哨的教学都只能昙花一现。能考出高分就是好样的,能抓老鼠的就是好猫!
很显然,我们不谈学生成绩是不行的,我们今天就谈谈“抓老鼠”的问题,谈谈怎样做个好猫?
参加工作以来,开过不少成绩分析会。好像领导说的最多的是:管理出成绩。我姑且不去评价这句话是否正确,但我确实存在一些疑惑:有些班级的考核分数遥遥领先,但考试成绩却一塌糊涂。有些班级的考核分数不尽人意,但考试成绩却名列前茅。但有些班级确实管理成绩和教学成绩都不错。由此看来,管理和教学不能说没有关系,确实有一定的关系。那它们存在关系的核心点是什么呢?我认为是学生学习的一种精神状态以及班级所营造的良好学习环境。由精神,我想到了电视剧《亮剑》。我相信很多老师也看过,我喜欢看这部电视剧,尤其喜欢这样一句话:古代剑客们在与对手狭路相逢时,无论对手有多么强大,就算对方是天下第一的剑客,明知道是个死,也要亮剑。即使倒在对手的剑下也虽败犹荣,这就是亮剑精神。这里提到亮剑精神,就是李云龙这支军队的军魂!剑锋所指,所向披靡!我们不需要我们的学生同别人打架时拼的你死我活,但我们的学生学习时是否需要一种精神?我们的班级是否需要一种灵魂支撑?再说说环境,先讲一个简单的事例:我们经常去别人家做客,主人一打开门,如果映入我们眼帘的是很干净的地板,那第一反应应该是要脱鞋。如果看到的是满地垃圾,我们肯定是直接进入。如果我们再脱鞋,那只有一种情况。我们的脑袋进水了。再说一个常见的现象:读大学时,如果一个女生宿舍6个人,有5个人在拍拖。那另一个女生出现的情况只能是两种:第一、快疯了,受不了了,因为每个女生都在说自己的不BF如何如何的英俊?如何如何的体贴?第二种情况是:第二天马上找一个男朋友,要求会很简单:只要是个男的。说了这么多,只想说明这样一个问题:环境和氛围对人的影响非常重要。由此可见班级管理中班级的学习环境学习氛围是很重要的,而不是学生把衣服的扣子扣好了,成绩就上去了。至于怎样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我也不知道。所以这个问题不展开讲。下面谈谈一些在教学工作中的具体的做法:
一、将分层教学进行到底。这里我重点讲一下作业的分层设计。我觉得班上学生可分为ABCD四组。A组同学是没有作业的,他们在语文晚休时可以看小说,可以做其它学科的作业,他们是绝对的自由。我绝对相信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课堂上掌握的情况。我们能做的是给他们开一些书单。B组同学的作业一般是以阅读和写作为主。C组同学以课内文言文,阅读,古诗为主。D组同学只需要要默古诗和抄文言文的翻译。D组的同学能考上50分,我就能开心10多天。当然除了这四组,也许有些班上级还会有特殊人物,他们的成绩比较有稳定性,一般在510分。他们属于“高智商型”的学生,我们实在教不了,真的不想放弃,但也无可奈何。
二、课堂上的时间多些给学生。先说一个事实:上周三我们在舒早霞老师英明领导下开了一次非常成功的备课组成绩分析会。我们没有按照以往的会议义务性轮流地说一些,而是每个老师都畅所欲言积极投入到讨论中去。我们在轻松的氛围中把自己的疑惑甚至好的建议拿出来一起交流,一起讨论分析。应该来说,我们每个人都获益匪浅。回去之后,我就在反思:我们能不能在课堂上营造一种轻松的氛围多些时间让学生去交流去讨论。美国的教育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告诉我,我会忘记;分析给我听,我可能记住;如果让我参与,我就会真正理解。”我把它做为我教学的宗旨。一堂课45分钟,如果整节课都是我们在讲,累不累啊?答案无疑是肯定的。我们整节课辛苦地自认为把重难点滔滔不觉地讲得滴水不漏。学生掌握情况呢?这就不得而知了。也许我们觉得把该讲的都讲了,应该是NOPROBLEM。也许只不过是我们在聊以自慰罢了。也许只不过是我们在求个心安理得罢了。
三、再来聊聊一个古老的话题: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得确很有道理。我曾经无数次的对学生说:如果因为我教你们的语文,你们对语文感兴趣,自己会去积累,会主动去读,会主动去写。那我的目的达到了。学生因为老师的原因,而对学科感兴趣,这样的事情并不少见。我就经常觉得留有遗憾:因为我从小学到高中的数学老师都是55岁到60岁的男老师,把我学习数学的兴趣扼杀在摇篮之中。如果换成年轻漂亮的女老师,那也许高考的数学成绩不至于那样“丢人现眼”。总的来说:要让学生对我们的语文学科感兴趣,得让他们对我们人感兴趣。所以我觉得一堂课的前三分钟先和学生聊聊别的,拉近和学生的距离。如果学生见到我们就想K我们一顿。那无疑不管我们的课堂是多么的生动,不管我们是多么的有才华。不好意思,他们不感冒。他们只想早点下课去饭堂,或者整节课在想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扁我们一顿。
四、让“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不在成为一句空话。
这里重点讲一下书写。我相信大家都会认为学生的书写不是很重要,而是非常非常重要。前段时间蓦然发现很多省的文科状元都是女生,这其实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也许和她们的书写有很大关系。其实,很多聪明的男生,理科成绩尤其突出,但恰恰就是写的字能和医生相媲美,龙飞凤舞说得是好听,其实就是乱草一把。为了阅卷老师少烧一点这些乱草,我们有必要重复N次地提醒学生书写工整。从初一开始开设书法课,这也是一种趋势。当然,初三的学生也可以在早读前三分钟默两首古诗。要求只有一个,书写工整。如果长期坚持下来,收效应该是不言而喻的。
五、让“小组合作”在作业的跟踪上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我们给学生下达的作业任务,需要跟踪到位。我们一个人的时间精力是非常有限的。我们必须借助小组长的力量。班级的语文学习互助小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编排。可以四个人一组,一个小组长。如果班上有足够的语文精英,也可以两个一组,一个组员和一个组长。组长对组员必须严格监督。比方说今天的任务是默写三首古诗。组长必须督促组员完成,并负责组员的批改工作。如未完成,组长必须陪同组员在下午下课后相约教室,继续完成那没有完成的任务,争取做到日日清。坚决杜绝组长与组员共同作弊。一经发现,老师很生气,后果很严重。或者给定一周的任务,周五下午还未完成的同学,在放学后继续留教室战斗。同时邀请其家长来校上演新时代的“陪太子读书”。六、合理利用早读晚修时间。
早读时间为25分钟,分为集体读和自由读,或者集体读和听写两段。效果也许会更佳。默写和听写的内容仍由小组长负责批改。小组长必须把组员易错的字反馈给科代表。科代表必须找时间在黑板上给与提醒及订正。
晚自习的时间,应该给学生安排作业。作业的安排可分层设计。强调把作业当考试,保持考试时的高度紧张感。这里的学生学习主动性及差,如未安排作业,整节自习他们只有一件事可做。那就是:发呆。
说了这么多,最根本的仍需要学生有好的学习态度,仍需要学生愿意去学。如果只是我们老师“一厢情愿”,我们再多的方法,再多的策略也枉然。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初中语文教学经验总结2》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初中语文教学经验总结2: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